成本效用

2024-08-04

成本效用(精选4篇)

成本效用 篇1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项,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管理方向集中于企业事务方面, 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员工管理为主要目标, 以期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随着管理目标的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所需要的资源和人力也逐渐增加, 对管理成本和管理效用进行探讨, 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重头戏。

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管理成本问题

1.1 管理成本被忽略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管理的成本与管理者的薪酬是重合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被忽略不计。而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 管理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项目, 企业经营者需要为管理投入一定成本, 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成为了企业成本的一部分。然而, 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并没有被完全估计, 甚至没有被纳入到企业的会计统计当中, 这样一来, 无论管理效力如何, 在不计算成本的前提下, 管理效用本身也是无法衡量的。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与效用失衡

有些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纳入到企业会计结算当中, 结果发现管理成本与管理效力之间的比值并不符合其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用的预期, 即出现了明显的成本与效用失衡的问题。其一,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构复杂, 冗余员工多, 职责分配模糊, 导致人力资源工作本身效率低下, 管理效力不高;其二, 现代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 一旦将员工本身的价值进行计算, 就会发现企业的人力资本在不断减少;其三, 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花销巨大, 而改革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员工工作绩效提高慢,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明显失衡。

2. 平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的方法

2.1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平衡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的第一个切入点, 是在企业现有的条件下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 或者将已经投入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首先,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劳动力,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率, 降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本;其次, 对于企业来讲, 目前很多工作流程都可以采用自动化的管理方式, 所以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工作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通过精简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能够使用更少的人才, 从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再次, 将人力资源管理部分投入的成本以及所产生的利润完全纳入到企业会计统计当中, 使财务控制与人力资源管理交互作用, 共同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力量发出者, 这样一来, 企业经营者能够客观地观察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济价值, 进而分析管理各部分的优缺点, 进行适当的调整, 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效用的平衡。

2.2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大多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花销巨大而管理效用不足, 表现在员工流动频繁导致的企业人力资本缩减以及员工本身作为企业资本, 工作主动性弱, 致使企业盈利效率低两个方面。因此,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减少员工流动率并提高员工的工作主动性, 是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 企业应该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本身出发, 重视到员工作为企业资本的重要性, 以完全的员工管理作为主要的管理思路, 实现人本化管理, 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等方式, 巩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减少员工流失量;其次, 企业应该对员工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无论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还是在其余的岗位, 都以精细化的岗位说明作为员工绩效评价的准则, 公平的考核方式会使员工从正面感受到企业对自身的信任并意识到个人价值发挥的重要意义。

2.3 采用灵活的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本, 虽然各企业较为积极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经理, 并且将人力资源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一些企业自身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 无法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问题, 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应该采用较为灵活的管理策略, 值得推荐的一项就是人力资源外包。人力资源外包是以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发展策略进而分析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的不同职能和工作重心, 然后保留核心工作于本部, 将其他业务工作委托给外部人才服务机构或是其他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以此保证自身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更加灵活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外包策略能够有效地缩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投入的员工成本, 并通过专业的管理, 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

3.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平衡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的平衡, 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以下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 优化管理体系并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纳入到会计结算当中, 能够使企业管理者更灵活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 进一步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效力;第二, 提高员工忠诚度并采用人力资源外包策略, 能够在科学地缩减成本、提高成本利用率的基础上, 使组织结构稳定, 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盈利率, 这也是管理成本与管理效用平衡的最终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与效用的平衡, 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以及企业的盈利, 企业应该从成本应用、效益计算等多个方面去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 使其真正发挥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娟.基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及控制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8) :120-121.

[2]林常青.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业, 2015 (06) :128-129.

[3]邵继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控制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05) :101-102.

[4]宋楠.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管理[J].西部财会, 2015 (02) :101-102.

成本效用 篇2

案例 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 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 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 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 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 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 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 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 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 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 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 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 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 幸福。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

1.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

2.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案例点评: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 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因此,“知足常乐”“是可 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 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 2: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 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 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 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 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反而是负效用。还比如,水 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 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 了,我们都有体验“天天吃着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当年饺子的香味”。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规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 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 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 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 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讨论题: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含义与关系是什么?

2.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案例点评:

总效用是消费一定量某物品与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某种物品的消费量 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我们就从罗斯福总统让记者吃面包说起。假定,记者消费 一个面包的总效用是 10效用单位,2个面包是总效用为 1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 3 个面包总效用还为 18个效用单位。记者消费一个面包的边际效用是 10效用单位,2个面 包是边际用为 8个效用单位,如果记者再吃 3个面包边际用为 0个效用单位。这几个数字 说明记者随着消费面包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从边际效用理论的角度看,“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十分正常的。由于经 济的发展,人们碗里的肉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满足,对于很多人来讲,肉的边际效用非 常低,价值也不高。他们放下筷子骂娘骂得并不是碗里的肉少,而骂的是边际效用高的东 西,比如工作不如别人好;福利不如别人高等。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好了之后,人们的 追求享受和发展,边际效用高的诸如医疗服务、物业管理等软的东西。这就要求政府要从 过去只是关注人们碗里的肉转变到要关注堵车、看病难、福利等事情上来。

案例 3:手机款式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在通讯市场上,各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以获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的提高手机的功 能、款式和型号。我身边很多赶时尚的人,也经常的变换手机。

从经济学的理论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一款式的手机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 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型号的手机,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 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

讨论题:

1.如何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企业如何阻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者的影响?

案例点评: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

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 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 费者带来多大效用。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 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 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比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这就是手机型号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一个经济学道理。

案例 4: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上衣,100元的价格,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砍价,问 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你尽快决断,否则你就会有到其它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在 90元成交。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追 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这实际是你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已,就是为所购买 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放弃购买,觉得不 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 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

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的。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者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 明码标价,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者要想在讨 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游览和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 购买重要商品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其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 费者剩余。

讨论题:

1.什么是消费者剩余?

2.为什么说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

案例点评: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部分。简单地公式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剩余 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 者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就是我们对 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案例 5:把每 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 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 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 10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 效用相等。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低于 或大于 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 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 50万,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实际上这 50万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 用这 50万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 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还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作出合理的选择。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 的服装。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 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 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讨论题:

1.什么是消费者均衡?

2.为什么说货币的效用与物品的效用相同时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最大?

案例点评: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子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说消费 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我们前边讲到商品的连续 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 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 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 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 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

案例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给经营者的启示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越高。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所以说,企业行为从广告开始。

消费者连续消费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产品,它带 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 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例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 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案例 7:宝石和水的矛盾

在经济学家有一个关于宝石和水的矛盾。水要比宝石有用的多,但也便宜的多。如何 解释这一矛盾的现象呢?水对人来说,其总效用要比宝石大的多,(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没 有宝石可以生存)但是水的边际价值却比宝石小的多。这是因为人们能够以很少的代价得 到水,因此我们可以多用一些水去浇花,把水用到别处并不会使人渴死。由于宝石稀缺,因此只有在极少数最有价值的场合中使用。价格等于边际价值,因此,为得到宝石就要比 水花费更多的钱。

案例 8:买的东西值不值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部分。假设在拍卖会上,有一张崭新的猫王首张专辑进行拍卖,你和三个猫王迷(张

三、李

四、王五)出现在拍卖会上。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 限。表示你们四个人的支付意愿。你愿意用 1000元,张三愿意用 750元,李四愿意用 700 元,王五愿意用 500元。

卖者为了卖出这张专辑,从 100元开始叫价。由于你们四个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要多 的多,价格很快上升。当卖者报出 800元时,你得到了这张专辑。要注意的是,这张专辑 将归对该专辑评价最高的买者。你用 800元买到这张专辑,得到什么收益呢?你本来愿意 为这张专辑出 1000元,但实际只付出 800元。你得到了 2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其余的三个人在参与拍卖中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专辑,也没有花一分钱。因此 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把消费者剩余定义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对所购买 的物品有一种主观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 实际付出的价格。

还比如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上衣,100元的价格,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 砍价,问 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消费者 尽快决断,否则消费者就会到其它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在 90元成交。在这个过 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这实际是消费者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 已,就是为所购买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 放弃购买,觉得不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 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 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者 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就是我们对所 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的。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者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 明码标价,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讨价还价。消费者要想在讨 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游览和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 购买重要商品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其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 费者剩余。

案例 9: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某种物品的需求量取决于价格,并与价格反方向变动。这是我们以前讲过的需求定理,那时,我们并没有解释决定需求定理的原因。学过消费者行为理论,我们就可以用这一理 论来解释需求定理。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 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 的效用大小。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例如,某消费者愿意以 2元购买一本书或一斤苹果,这就是说明一本书或一斤苹果给消费 者所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

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只有货 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才能用货币的边际效用去衡量其他物品的效用。同时,由于消费 者的货币收入总是有限的,同样的货币可以购买不同的物品,所以,这个假设在一般情况 下也是合理的。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 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 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 方向变动。

案例 10: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其实是有经济学道理的。因为在我们消 费者收入即定的情况下,你购买一种商品必须放弃另外一种商品。当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物 品时边际价值正好与该物品的价格相等。所以当你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到足够的商品数量 时,商品的边际价值就正好等于该商品的价格。如果说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你无须放弃其他任何东西就可以尽情的享用(如美好的环境、清新的空 气等)。此时这些东西的边际价值就等于零。别忘了边际价值等于零时效用是最大的。

案例 11:最佳购买量的决定

消费者的无差异说明不同偏好下的各种选择,而消费者的预算则说明在收入和价格为 一定的条件下,他能消费多少数量的商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消费者购买行为 的最佳境界——消费者满足程度的最大化,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消费者均衡。

例如:你带 1000去溜商场,准备购买一件上衣和一件裤子,你看上了一套名牌服装,这件服装虽然你很喜欢但价格超出了 1000元,也就是说给你带来效用虽然大,但超出了你 的支付能力买不起;你说你就带了 1000元,卖服装的售货员又给你推荐了另外一套价格为 1000元的服装,但你觉得不值,经过货比三家,在充分选择的基础上你终于选到了喜欢的 服装,也恰好是 1000元。女同志爱逛商场,无非就是要挑选自己最满意的服装,在对一种 商品要决策“买不买”时,会把效用与价格进行比较。当你对自己购买的服装最满意的时 候,也就是花钱最少,得到的效用最大。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效用的大小完全是 主观的感觉。

案例 12: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好消息!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我们收入的购买力增加了。实际上我们的收入相对增加了,我们比以前更富了。我们可以买更多的可口可乐和其它商品”(这是收入效应)。还比如这几年我国物价整体水平(生活资料)在下降,据有关专家估算 2002年比三年前生活资料价格平均下降0.3,也就是说,1999年满足一个家庭消费支出假定是 1000元,三年后只需要 700元,我们的收入变相增加了 300元。

“现在可口可乐的价格下降了,我放弃雪碧可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乐。”(这是替代 效应)你发现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口可乐价格的下 降使消费者状况变好。可口可乐与雪碧都是正常商品,消费者把购买力的提高用于这两种 商品。但同时可口可乐消费比雪碧的消费变得更便宜了。这种替代效应使消费者选择更多 的可口可乐和更少的雪碧。

案例 13:双赢的汽车保险

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活动,这就产生了风险。风险是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某一种结 果的出现的可能性可以用概率来表示。概率是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概率越大产生风险 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事情的发生风险的概率是可以根据历史资料或有关信息来估算的。在概率论中,期望值和方差的测度与比较风险是极为重要的。期望值与不确定性事件有关,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在全部影响因素作用下,所有可能结果的加权平均,权数就是每种 结果的概率。方差又叫离差,就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额。

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会产生风险,消费者如何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可以通过保险来分担 风险。我们以汽车保险为例。车祸是汽车行驶中可能出现的损失,其概率是可以根据历史 资料估算的。具体到每一个汽车司机发生车祸的概率是很小的,但一旦发生车祸带来的损 失是巨大的,投保人为避免风险可以投保,把发生车祸带来巨大损失的风险转嫁给了保险 公司。那么保险公司是否吃亏?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保险公司对整个社会发生车祸的概率 进行测算。如保险公司测算的结果是车祸的概率是0.1,比如你投保是 10万元,发生车祸 时保险公司要支付你 10万元,也就是为10%的人支付 10万元保费,平均每人最低的保费 为 1万元,这样保险公司并没有赔钱。投保人已少量的保费换得保险是有利的。保险公司 集中每一个人保费,并支付给发生车祸的人。这就是起到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分摊风险的 作用。保险结果是双赢的结局。

对是否上保险和消费者的风险的态度有关,有风险回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以汽车保险为例(不包括强制的),愿意上保险的人,是想通过保险转嫁风险属于有风险回 避者;有的人总是心存侥幸,自认为自己不会出车祸,不上保险,属于风险爱好者;而大 多数人是风险中立者,按照规定上应给必须上的那部分保险。

案例 14:测试你对风险的态度

为了说明我们每个人对风险的态度,在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从中看出你对风险的态度。假设你每月的工资收入是 1000元,这个月你的老板想对工资的发放做一大胆的改革,他提出了二种方案:一是原来的方案每月 1000元;二是以扔硬币的方式决定,国徽向上得2000元,国徽向下得零。你选择第一种属于风险回避者;选择第二种属于风险爱好者;你对这两种方案无所畏认为哪种都性,属于风险中立者。

上述实验我在不同的人群中做过测试,大多数人都反对第二种方案,选择第一种方案,每月保证 1000元的工资,占测试70%,也就是说多数人都属于风险回避者;20%人喜欢扔 硬币的方式。风险厌恶者属于为什么都属于风险厌恶者?虽然在第二种方案中得 2000元和 得零是一样的机会,但一旦得零带给你带来的打击大于 2000元带来的好处,换句话说,你 得到 2000元好处,弥补不了得零的打击,因此你愿意用原来的最稳妥的方式。

在我的测试中也有10%属于风险中立者,他们认为两种方式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采 取无所谓的态度。当我进一步分析持这种态度的人多半是收入比较高的人,因为一旦得零 对他的实际生活影响不大;一部分人属于风险爱好者,这部分人敢于冒险,心理承受力比 较高。一些赌徒就属于风险爱好者。一般的人在小赌博的时候属于风险爱好者,例如花几 元钱买彩票。但是在数额大的时候,又属于风险回避者,要让你拿出几十万去投资一个项 目,很难很难。

案例 15:人生离不开选择

人生离不开选择,我们除了对商品的选择外,还有对收入闲暇的选择,对消费和储蓄 的选择以及对投资等多方面的选择。这些决策也与消费决策一样影响幸福与效用。

对收入闲暇的选择。我们所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个人一天最多有 24小时。增加收 入是以增加工作,牺牲休息和闲暇为代价的,那么到我们应该怎样安排工作和休息,这就 需要有一个度,要适自己的能力而定,如果为了增加收入不顾休息因而使体力过分的透支,用牺牲健康增加收入,而再用金钱购买健康是不值的,健康比金钱更宝贵;当然如果你过 分的闲暇甚至是懒惰你也会失去工作的快乐,因为工作不仅给你增加收入而且还会带来快 乐,我们常常看到有人下岗后的苦闷主要是失去工作。我们应当善待自己,因为生命是可 贵的,工作是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世界是美好的。

对消费和储蓄的选择。可以用我们前边学过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加以说明。如果在你 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购物消费多给你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此时的货币的边际效用大于你消费的边际效用,明智的消费者应该减少购物而增加储蓄;相反如果你储蓄多消费少,货币的边际效用小于消费的边际效用,明智的消费者应放弃一部分储蓄而增加消费。至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是由消费者主观感觉和利息率而定。

家庭在获得收入之后,要把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把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多少 用于储蓄,取决于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如果家庭把收入用于现在购买物品以获得效用,则 是现期消费。如果家庭把收入用于储蓄,以便将来再消费,这就是未来消费。这种未来的 消费就是储蓄。未来消费是为了将来获得效用。所以,消费与储蓄决策取决于消费者一生 的效用最大化。由于未来有不确定性,所以,消费者认为同样一元消费,现在消费所带来 的效用大于未来消费所带来的效用。这正是俗话所说的要及时行乐。为了使消费者愿意放 弃现期消费而进行储蓄,就是使现在的一元大于未来的一元。这样,现在的一元在未来也 才能带来与现在相同的效用。这就是为消费者的储蓄支付利息。当利息高到一定程度,消 费者认为现在储蓄一元加上利息在未来所带来的效用至少等于现在消费一元带来的效用时,就会放弃现期消费来换取未来消费,即进行储蓄。因此,决定消费者储蓄决策的是利率。案例 16:“幸福方程式”与“阿 Q精神”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 福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反之,就越幸福。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知足常乐”“是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 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我们要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案例 17:专题讨论 背景资料: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让我们思考消费者效用的实现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对夫妻,花了3个月时间才找到了一只他们非常喜爱的古玩钟,他们商定只要售价不超过600美元就买下来。但是,当他们看清上面的标价时,丈夫却犹豫了。“哎哟,”丈夫低声说,“上面的标价是800美元,你还记得吗?我们说好了不超过600美元,我们还是回去吧。”妻子说,“不过我们可以试一试,看店主能不能卖便宜点。毕竟我们已经寻找了这么久才找到了。”夫妻俩私下商量了一下,由妻子出面,试着与店方讨价还价,尽管她认定600美元买到这只钟的希望非常小。

妻子鼓起勇气,对钟表售货员说:“我看到你们有只小钟要卖。我看了上面的标价,而且价标上有一层尘土,这给小钟增添了几许古董的色彩。”停顿了一下,她接着说:“我告诉你我想干什么吧,我想给你的钟出个价,只出一个价。我肯定这会使你震惊的,你准备好了吗?”她停下来看了一下售货员的反应,又接着说:“哎,我只能给你 300美元。”

钟表售货员听了这个价后,连眼睛也没眨一下就爽快地说:“好!给你,卖啦!”

你猜妻子的反应怎样?夫妻俩欣喜若狂了吗?不,事实的结果是正好相反。

“我真是太傻了,这钟本来恐怕就值不了几个钱„„或者肯定是里面缺少了零件,要不为什么那么轻呢?再要么就是质量低劣„„”妻子越想越懊恼。尽管后来夫妻俩还是把钟摆到了家中的客厅里,而且看上去效果很好,美极了,似乎走得也不错,但是她和丈夫总觉得不放心,而且他们一直被某种欺骗的感觉所笼罩。

面对出现的这种结果,我们的问题是:

1、用消费者效用理论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2、如果钟表店的售货员坚持不降价或只稍微降价,你认为这对夫妻还有可能购买这只钟表吗?为什么?

3、此时消费者剩余是多少?如果这对夫妻经过艰难的讨价还价后以 550美元成交,消费者剩余是多少?

分析思路:

成本效用 篇3

Baldwin, Okubo (2005) 将Melitz模型和FC模型完美结合, 将企业层面的生产率异质性纳入经济地理模型当中, 并进一步在Baldwin和Okubo (2011) 将该模型用于国际贸易的分析。本文基于Baldwin和Okubo建立的异质性自由资本模型并结合安虎森的新经济地理学原理对相关异质性和空间因素的结论来进行梳理和扩展。

1 模型的基本假定及构建

1.1 自由资本模型的基本假设

假设两个地区, 两个部门和两种生产要素。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力L—资本假设为跨区域流动, 同时劳动力是不可流动的;两个地区—南部和北部—在偏好、技术、贸易自由度上都是对称的;两个部门分别是制造业和农业, 农业部门 (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 假设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条件下生产同质产品, 且产出的交易成本为零, 而制造业假设为规模收益递增、D-S垄断竞争和冰山贸易成本。

资本可以在其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使用, 但资本所有者不可以流动, 并且资本收益消费在所有者所在的地方。资本仅仅作为工业企业的固定成本使用, 劳动力作为可变成本使用。

由于资本可以和所有者分离, 那么消费资本收益的地区可能和使用资本的地区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区分北部居民所拥有的世界资本的份额 (我们表示为) 和北部所使用的世界资本份额。因为我们假定每个制造业企业需要一单位的资本, 所以一个地区生产中使用的资本的份额事实上等于这个地区所占的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因此我们可以用北部的制造业份额, 也即是, 来代表北部所使用的资本份额。

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准线性的:

其中, CM代表制造业产品的消费组合, CA代表农产品部门的消费, 假定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消费替代弹性不变, 用σ来表示, nw是所有多样化产品种类集合。

1.2 企业异质性假设与表示

由于每个企业只有一单位的资金, 在规模上没有差异, 因此资金的使用效率便成为企业异质性的来源。假定每个企业的生产率由其边际成本a来度量, 并假设a服从帕累托分布:

其中, αmin是规模参数, 在这里将其标准化为1, ρ是形状参数。

1.3 企业迁移成本假设

假设企业迁移具有成本, 用X表示, 具体的表达式为:

其中, m表示迁移企业的数量, γ是衡量企业迁移数量对企业迁移成本的影响的系数。

1.4 基本模型

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零交易成本使得农业部门在各地区的名义工资率相等。在制造业部门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 在欠发达地区地区和发达地区使用的资本收益分别为:

令, 是对制造业产品的总支出, SE是支出中发达地区的份额, 利用出厂价格的边际成本加成定价和取消 (1-1/σ) 的条件进行简化, 则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所使用的资本收益可以写成:

其中,

求解积分可得,

Δ和△*为价格指数, 也可以看成为市场竞争程度。

2 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

2.1 选择效用

假设发达地区的市场为大市场。企业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资本收益变化可以表示为两个地区的资本收益差额, 因为这里比较的实际上是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收益, 由于假设从没有企业的迁移开始, 也就是说可以把要考察的第一个迁移企业的收益变化 (即最初的企业迁移的资本收益变化) 近似地认为等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收益差额, 即:

进一步换算为:

通过 (11.1) 式我们可以看到企业从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是有利可图的。在没有异质性的自由资本模型里, 分析到此结束, 企业迁移的证据可以由地区的产业份额来显示, 但是有了异质性的假设后, 情况有所改变, 企业迁移是有顺序的, 否则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迁移, 那么到底哪个企业会首先发生迁移。

假设迁移企业的边际成本的门槛值是为, 其中代表迁移。欠发达地区的最有效率的企业的迁移会改变Δ和△*。具体的:

表达式 (12) 反映的是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其中表达式的第一部分表示的是发达地区制造的产品在北方销售的价格, 第二部分表示的是迁移到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第三部分表示在欠发达地区生产出口到发达地区的产品的价格;表达式 (13) 表示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 各积分含义与表达式 (12) 相同。

求解积分:

给定这些表达, 我们可以用函数表达出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迁移的价值, 具体公式为:

其中,

迁移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因为随着迁移企业的数量增加, 迁移成本也将提高, 迁移收益与迁移成本最终达到某个均衡。前面的分析表明, 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K*在企业迁移到发达地区后变为, 这样企业的迁移的数量可表示为, 给定这些和 (3) , 企业迁移的成本为: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迁移的利润大于或等于成本时会发生迁移。这样, 在长期稳定状态之前的转变过程中, 企业的迁移将按照边际成本由低到高而排序。特别要说明的是, 在任何时候迁移企业的边际成本即a都由迁移收益和成本的均衡所牵制, 因此最后一个迁移的企业的迁移价值应该是, 我们简写为, 利用公式 (16) 、 (19) , 这就意味着在长期均衡时:

由于随着的增大而不断的减小, 因此随着迁移企业的边际成本的提高企业的迁移价值不断减小, 企业的迁移成本却不断增大, 从而企业会停止迁移活动, 而高生产率企业通常具有低生产成本, 也因此偏向于优先迁移。于是有:

结论一: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首先迁移的企业是欠发达地区中生产率最高的企业;以往对集聚经济的作用的估计可能有所偏高, 因为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企业本身就是最有效率的。

通过 (11.2) 式可以看出, 若区域之间交易成本为零, 也就是贸易自由度很高, 假设为1, 此时资本收益在哪个区域都一样, 经济活动将和区位无关。不过现实中交易是有成本的, 因此贸易自由度多是在0-1之间。方括号中的第一部分我们可理解为聚集力, 只要发达地区的支出份额大于对称情况, 发达地区将会更有吸引力, 同时大于1, 说明存在本地市场放大效用;第二部分可以理解为分散力, 若发达地区的使用资本份额大于二分之一, 这将会降低发达地区使用资本的收益率, 从而降低吸引力, 这叫做市场拥挤效用;又, 则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会强化聚集力弱化分散力, 进而促进产业的聚集。于是有:

结论二:由于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的降低, 提高了贸易自由度, 从而促使了产业的聚集。

2.2 筛选效用

假设经济处于聚集的状态, 并假设经济集聚于发达地区的大市场。那么企业在不考虑政府政策的情况下, 从发达地区迁往欠发达地区其资本收益变化为 (此处原理与 (11) 相同) :

简化为,

其中表示的是能够使得企业迁移的贸易自由度的门槛值。很显然资本的收益变化是负的, 且此时迁移的损失随着边际成本a的增大而减小, 也就是低生产率的企业损失小, 高生产率的企业损失大。假设此时加入补贴 (从补贴的量很小开始) , 那么迁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是生产率最低的企业。

结论三:第一个对旨在增加欠发达地区产业份额的产业政策做出反应的企业将会是效率最低的企业。

假设补贴为S, 并且假设发达地区边际成本超过αs的企业都会迁往欠发达地区, 这将改变两个区域的竞争程度, 即:

其中, 表达式 (23) 表示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 第一个部分积分表示发达地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当地销售的价格, 第二部分积分表示迁往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在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价格, 第三部分表示迁往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的产品销售价格, 第四部分积分表示欠发达地区企业产品在当地的销售价格;第二个表达式表示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程度, 各积分含义与表达式 (24) 相同。

进一步求解积分:

其中, αs是一个截断值, 也就是效率在其以上的企业不会发生迁移, 此时迁往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资本收益差额为:

等式 (27) 是表示企业迁移的截断值的条件。注意, 等式 (27) 两边都是正的, 且由于αs的变化改变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竞争程度而使得等式右边随着αs的增加而下降, 等式左边随着αs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等式 (27) 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补贴S有唯一解S′, 这就意味着在补贴小于S′时, 迁移企业的资本收益变化仍然为负值, 此时补贴对企业迁移来说没有激励作用, 也就是企业不会发生迁移。只有补贴足够大使得企业迁移的收益为正时, 补贴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给定的补贴S, 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使得在不改变等式左边的同时降低了右边, 使得最后一个迁移的企业的边际成本下降, 这样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 补贴的作用也大大提高了。

结论四:在补贴一定时, 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大大增加了补贴的作用。

3 结语

本文从企业层面生产率异质性入手, 结合新经济地理模型, 对企业的空间定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异质性对于经验工作和政策预测十分重要。选择效用表明最有效率的企业会首先向大市场迁移, 因此以往我们在企业同质条件下对经济集聚的作用估计可能有所偏高, 因为集聚的企业本身就是最有效率的;同时筛选效用表明补贴往往会首先吸引生产率低的企业;通过两个效用的分析, 可以看出经济系统的自发力量是巨大的, 政府的政策干预未必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一旦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想要改变并非易事;同时筛选效用说明补贴虽然增加了边缘地区的产业份额, 却加大了地区间的差距, 这也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 这多少提醒我们的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时需更加谨慎。此外, 本文对模型当中贸易自由度的分析说明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不仅促进了经济中企业的自我选择效用, 促进了积聚, 在有政府区域政策时, 适当提高贸易自由化也有助于政策的实施效果, 这对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新经济地理模型还有很多, 而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都是依靠企业同质的假定而建立, 因此将更多新经济地理模型与Melitz的异质性垄断竞争模型相结合的研究将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任何的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 因此针对本文的实证检验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廷珺, 李宏兵.异质性企业国际迁移的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0) .

浅谈城市水利经济效用 篇4

城市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水资源是最主要的一个生态因素,城市与水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水对城市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是防洪抗旱,同时还具有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城市中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需求也在提高,从统计数据来看,城市用水量仍将不断提高。当前城市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水资源呈现匮乏状态,受到二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其必然会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洪涝灾害

水资源与城市发展间互相影响,当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也更加顺利,可以更好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反之,水资源如果匮乏,必然会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情况来看,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防洪措施不够完善。多数城市的防洪水平相对较低,甚至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部分河道甚至无法满足20年一遇的标准,一旦洪涝灾害发生,必然会给群众带来重大损失,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1.2 防洪建设设施不够完善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水泥地、楼群的不断增多,排洪面积必然会缩小,导致渗水困难,洪涝灾害频发。

1.3 生态环境的恶化

社??经济的进步,城市规模的扩发,城市在不断扩张,很多农村土地被占用,道路也在不断拓宽,水保能力下降,导致城市生态环境不堪一击。这些问题的综合作用,导致城市经济无法实现良性循环,进而制约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水利建设开发与并用

2.1 更新传统观念,加大城市水利功能的多样性

第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城市水利生态化是必经之路,城市对水资源的建设需要从生活、生产用水中出发,实现人水相依的目标,在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加快城市经济的进程。

第二,建设并完善水网与水工程设施

城市水利工程的建设之前必须要进行提前的规划,做好统筹监督工作,兼顾不同水系间的关系,进而建造出合理且科学的水利工程,通过优秀的水利工程、水利文化、水利设施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提高,进而形成独特的城市生态风格,形成特有的水利经济体制。

第三,城市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要兼顾

首先,对城市现有的水资源必须要给予充足的保护,完善饮水区,保证饮水的充足与安全。

其次,保护地下水资源。城市各方面的用水对地下水资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城市建设的水生态环境,地下水是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生产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管理者要对地下水资源给予充分的保证。水利经济所产生的效用

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不断拓展,人口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城市资源使用情况的改变,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将更加明显,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出缺水的状态,这样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城市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水生态问题迫在眉睫,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4.1 正确认识水

水不仅是自然资源,更是经济资源,同时也是战略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水利措施,那么就只是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4.2 城市水资源要充足

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水资源必须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否则就将导致地下水使用过量,超过城市生态水的承受水平。一些原本缺水的城市为了满足对水的需求,常常会使用大量资金进行调水,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水资源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大量利用水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节能减排的产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进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4.3 减少人类功利化的活动

人类功利化的活动是影响城市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城市建设需要良好的生态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城市污水的排放,并且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减少城市自身的排洪压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供水体系,先利用地下水,后用地下水,最后才是环境水,从而使得城市形成和谐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城市经济处于良性发展。

总之,城市水环境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个具有良好规划的城市必定拥有健全的城市水资源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维护城市经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析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