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精选12篇)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治思维和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12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56例,将两组治疗过程中的实施方法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以提高临床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能力。结果:进行综合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痊愈率达到33.93%,显效率有50%,在症状改善、并发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的多样性、个体性可以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分析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人们所承受压力的增加,各种亚健康人群逐日增多,其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一类困扰患者的疾病,它以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为特征[1],但临床检查时又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也被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因为缺乏器质性疾病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给患者带来的危害集中表现在上消化道症状引发的不适以及可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部分患者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致进食减少、消化吸收效率降低,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如维生素缺乏、低蛋白症等[2]。长期的疾病困扰,加上其它疾病的排除,一些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偏差,心理负担较重,存在较大的思想顾虑和恐癌情结。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下面就我院综合治疗方法的实施和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功性消化不良患者112例,都通过影像学以及胃排空检查确诊。其中观察组(综合治疗组)52例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8~46岁,平均32岁,病程1~5年,有17例患者有焦虑症状;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20~46岁,平均33岁,病程1~4年,有16例患者有焦虑症状;两组从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概述
患者具有腹痛腹胀、食欲差、易饱、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且经过严格检查排除胃肠、肝胆方面存在器质性疾病。该疾病的症状能够长时间存在,通常1年症状发作期≥30d,为临床上最广泛的功能性胃肠病,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介于15%~35%之间。一般将FD分为3型,溃疡型以上腹痛及反酸为主、动力障碍型以早饱、食欲不振及腹胀为主,最后为非特异型。上胃肠道动力障碍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也与其发病有密切关系[3]。
1.3 临床表现
以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为主,本组病例多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相当一部分患者由饮食、精神等因素诱发,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
1.4 方法1.4.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控制饮食为主。
1.4.2 观察组
采取综合治疗方案。(1)常规药物治疗:上腹痛伴有反酸者可选择碱性制酸剂或酸分泌抑制剂,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者可选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4],或者中成药木香顺气丸等,伴随明显焦虑、紧张等症状者可适量使用抗抑郁药,如阿氟西汀等。(2)生活调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并富含纤维素,注意食物搭配,上半部消化系统胀气可用胰脏酵素,下半部消化系统胀气可用微量矿物质。当气体产生过多,可用一新鲜柠檬榨成汁加约1.14升的温水作灌肠剂,粪便恶臭而且排便时肛门灼热,可暂时禁食。(3)中医辅助治疗: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可用中医方剂与西药联用[5],对中脘、关元、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支沟等穴进行针和灸法,每日空腹时顺时针按摩腹部并用盐炒热布包后熨中脘、神阙穴。有条件和时间的患者还可于每晚用中药泡足并按摩涌泉、足三里、三阴交穴。(4)心理治疗:功能消化不良患者大多有有焦虑心理,生活压力较大,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消除患者对所患疾病的恐惧和疑虑;给予安慰体贴[6],个别失眠较重者于睡前口服舒乐安定有助睡眠。
1.5 疗效评估
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无不适。显效:症状绝大部分消失,但仍然间歇性存在腹胀、嗳气等。有效:症状有所改善,焦虑情况出现频率较高;无效: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痊愈19例(痊愈率33.93%),显效患者28例(显效率5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痊愈8例(痊愈率14.29%),显效患者20例(显效率35.71%;同时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患者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消化不良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常因胸闷、早饱感、腹胀等不适而不愿进食或尽量少进食,临床发现一些患者夜里也不易安睡,睡后常有恶梦。在研究表明,功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窦、幽门与十二指肠动力异常,不仅存在于消化期,而且见于消化间期[7]。该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心理和精神的不良应激、不良饮食习惯、环境温度的影响都与之相关[8],最新的研究还表明,它和胃癌、某些胃部疾病一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有关联,可能是部分FD患者产生消化不良症状的主要病因之一[9]。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此病与一些其它胃部疾患症状类似,因此必须除外器质性消化不良,通过胃镜检查、X线钡餐、胆囊造影、CT等影像学检查可将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鉴别开来,此外,还应该与一些继发胃运动障碍疾病如糖尿病胃轻瘫、胃肠神经肌肉病变相鉴别。
在治疗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对症治疗,要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疾病发病机制及环节非常复杂,可能涉及胃酸刺激、胃排空障碍、胃肠运动节律改变、内脏感觉反应高敏感等。因此治疗药物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的搭配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除抑酸药、促动力药、黏膜保护药外,心理和精神调节亦不容忽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或理想控制症状,并持续维持症状缓解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与患者交流中,要特别注意摒除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状态相关联的思维方式,该病疗效评估完全依照症状的缓解和维持缓解情况,与胃黏膜损伤和修复状态无关。
通过分析得出,胃动力不足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的始动因素;胃食管反流可能是症状加重的促发因素,而一些精神症状则可能成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因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增强胃动力、抑制胃食管反流和抗抑郁等,成为“三联”治疗方案。与其它疾病不一样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不能在疾病检查上发现什么,患者往往各项检查都正常,但症状确长期反复存在,这使得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做好疾病知识宣教成为药物治疗外的重点。治疗过程中,我们还将中医治疗的观点应用于其中,对患者进行中医调理、针灸按摩等治疗,通过健脾和胃[10],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法达到治愈目的。
综上,综合治疗的多样性、个体性可以显着改善功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蔡顺天,王巍峰,杨云生.ghrelin与功能性消化不良[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6):579~582
[2]王存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145例治疗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10~111
[3]杨健,陈高红,彭颖,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内科治疗现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4):198~200
[4]蔡鑫.莫沙必利、多塞平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1例观察[J].重庆医学,2007;22:254~256
[5]严立平,黄赛忠,蒋国明.逍遥散合用舒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9):26~27
[6]林茜,施姬.护理需要人文关怀[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1):57
[7]张轶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26):153~154
[8]左文革,李瑜元.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问题[J].中国乡村医药,2007;14(5):9~10
[9]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4):207~209
[10]周益萍.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321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需要我们减轻精神压力并且要适当的做下运动才行,合理的饮食和规律的生活习惯都是预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最好的方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可单独或以一组症状出现。
1.早饱是指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
2.上腹胀多发生于餐后,或呈持续性进餐后加重。
3.早饱和上腹胀常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并不常见,往往发生在胃排空明显延迟的患者,呕吐多为当餐胃内容物。
4.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在部分患者中与“恐癌”心理有关。
5.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经年累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2.药物治疗
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 一般用于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性地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促胃肠动力药 一般适用于上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患者。选择性地服用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
(3)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小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FD患者可能有效,对于症状严重者可试用。
(4)抗抑郁药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建议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
(5)其他 可用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凝胶、铋剂、硫糖铝、麦滋林-S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我们知道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消化不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一般的疗法也可以采用药物的疗法,上文详细介绍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 消化性溃疡疗效分析论文
★ 酚妥拉明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
★ 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 功能性作文范文
★ 消化不良防治百科知识
★ 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成败分析报告
★ 功能性饮料市场研究报告
★ 中西医实践技能考试题
★ 中西医助理医师笔试经验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3
关键词 黛立新 功能性消化不良 奥美拉唑 莫沙比利
材料与方法
对象:本组功能性消化不良(FD)106例病人均为2003年4月以来消化科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18~72岁,平均37.1岁。对照组,男20例,女33例;年龄24~70岁,平均36.3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標准:①上腹部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至少持续4周,或在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②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亦未发现食管炎。③实验室、B超、肝功能检查排除肝胆胰病变。④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及神经肌肉等疾病。⑤无腹部手术史。
给药方法:①治疗组:53例患者均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莫沙比利分散片5mg,每日3次;黛立新又名黛安神,早晨、下午4:00各服1片。疗程2周。②对照组:53例患者均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日1次;莫沙比利分散片5mg,每日3次,疗程2周。2周后分别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治疗期间症状完全改善;②良好:症状缓解但有时感轻微不适;③改善:症状仍存在,但有所减轻;④失败: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除失败外均视为有效。痊愈、良好及改善之和为总有效。
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头晕、轻度嗜睡1例,对照组发生肠鸣2例,两组反应均较轻,且呈一过性,均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 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国内占胃肠专科门诊1/3以上,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20%~40%。约50%病人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经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仅部分病人症状得到控制或缓解。
FD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病因多种,目前认为[1,2]:与胃肠动力失衡、内脏感知过度,精神心理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MOT、CCK、SS、NO)异常等有关。常规应用促动力药,黏膜保护剂、抑酸剂、抗Hp及中成药等治疗,可使部分病人得到缓解。但有不少病人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而辗转求医,花费很大,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FD亦与精神因素有关,并有学者提出“生理-心理-社会”的发展模式,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因素,以及神经、内分泌的中介作用和个体化的发病机制[3]。同样亦有研究认为FD与脑-肠功能调节紊乱有关。脑-肠轴是由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介导,受精神、心理因素调节的胃肠道和脑之间的一个双向整合系统,脑-肠轴异常可导致胃肠道对各种应激运动反应增强和内脏敏感性增高。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较多FD患者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碍,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兴奋,疲倦、乏力,对其所患有的症状过于担心等抑郁、焦虑症状。戴氏等[4]对53例FD病人问卷调查,认为FD胃肠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心理健康、个性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有关。消化不良症状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经久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于这类病人,单纯用动力药和小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往往效果欠佳,长时间治疗反过来又给病人增加了压力,加重抑郁、焦虑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异常与FD相关,抗抑郁药为治疗FD开辟了新的途径。黛立新是小剂量氟哌噻吨(0.5mg)与小剂量美利曲辛(10mg)的合剂,美利曲辛为一种新的三环类抗抑郁剂。前者主要作用于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后者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再摄取作用,提高了突触间隙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二者综合作用,可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对FD病人在相应治疗基础上加用黛立新,随着抑郁、焦虑症状的迅速改善,患者上腹部疼痛、早饱、餐后腹胀、嗳气、恶心、反酸等FD症状迅速减轻。黛立新见效快,3~5天有效,7~10天效果显著,而且不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FD。
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黛立新治疗FD的观察,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药价较低廉等优点,是目前治疗FD的较理想的方案,尤其是经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FD。治疗中需注意的是,黛立新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以免精神因素在突然撤药后反复。
参考文献
1 萧树东.功能性消化不良.江绍基,胃肠病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52.
2 司新敏,罗和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的基础研究.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003,23:41.
3 朱荣申,杨素封,邵慧明.黛立新治疗躯体疾病伴发焦虑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双盲对照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34.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0~63岁。伴返酸25例, 嗳气31例, 恶心36例, 烧心32例, 腹胀42例, 腹痛16例。
1.2 诊断
目前认为凡患者有间歇性上腹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 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未发现食管炎, 也无上述疾病史。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无糖尿病、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无腹部手术史。经定期随诊一段时间后仍无新的异常发现, 对这类患者可以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1.3 治疗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 予抑酸剂、黏膜保护剂或胃动力药。
1.4 治疗评价
①显效:反酸、嗳气、烧心、腹胀等症状消失;②好转:上述症状减轻或改善;③无效:用药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患者经治疗14 d后, 痊愈47例, 有效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5.6%。对腹胀、嗳气有效率分别达90.5%和80.6%。1例女性患者出现泌乳反应, 其他患者未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焦虑、嗜睡、迟缓性运动障碍、腹泻、腹痛等不良反应; 3例患者出现腹胀、腹痛。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指具有上腹部疼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 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多因素综合作用有关。目前认为上胃肠动力障碍和感觉异常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胃固体排空延缓、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胃-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电活动异常等表现。促胃动力药可使大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烟、酒、刺激性食物, 避免多食, 少进食脂肪等易使胃排空延缓的食物。生活有规律, 保持心情愉决。尽量避免服用非类固醇抗炎药。抑制胃酸分泌药 对以上腹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常先选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对上腹饱胀不适、早饱、暖气为主要症状者, 常先选用促动力药。多潘立酮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选择性阻断多巴胺2 (DA2) 受体。主要作用予周围神经系统, 由于DA2受体也同是胃肠道的主要受体, 因此, DA2受体拮剂可减少多巴胺介导的胃平滑肌松弛, 增加胃十二肠蠕动, 协调幽门收缩, 促进胃排空;也能增强食管蠕动和下部扩约肌张力, 防止食物返流, 发挥胃肠促动药的作用。不良反应较轻, 偶有轻度腹部痉挛。甲氧氯普胺是中枢和外周抗多巴胺能药物, 并从肠肌丛释放乙酰胆碱, 对胃酸无影响。口服10 mg/次, 3~4 次/d, 能促进胃排空。西沙必利为选择性地作用于肠肌丛, 刺激乙酰胆碱释放且对胃酸分泌无影响, 可增加胃窦收缩, 改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 降低幽门时相性收缩频率, 使胃电活动趋于正常, 加速胃排空[2]。口服剂量5~10 mg/次, 3~4次/d, 餐前15~30 min服用, 4~6周为一疗程。少部分患者可有腹泻或痉挛性腹痛, 减量或停药后消失。但西沙必利具有潜在性致QT间期延长的可能, 偶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逐渐被限制使用。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有显著的缓解作用, 5 mg, 3次/d, 连服4周。
上消化道低动力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致病因素, 促胃肠动力药主要用于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可改善腹胀、胀气、早饱等症状, 对其他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有限。研究发现红霉素增加空腹和餐后的胃张力, 可能加重胃的容受性舒张障碍而加重一些消化不良症状。酸抑制剂主要用于以疼痛为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于Hp阴性、无报警症状的消化不良, 酸抑制的经验治疗是一线治疗方案。并且Hp感染状态不影响酸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仍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有选择地制定治疗方案。本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 治疗应以短期间断治疗 (4~6周) 为主。缓解期间应调整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 使疗效巩固持久。
参考文献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5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就诊笔者所在医院儿科进行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156例,其中男85例,女71例;年龄3~12岁,平均(8.7±3.8)岁。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包括:腹胀、腹痛,纳差、早饱,恶心、呕吐,大便干结等,经胃镜检查排除了消化性溃疡疾病,经B超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了肝胆胰疾病。
1.2 方法
1.2.1 超声胃排空 所有患儿在检查前均禁食4~8 h,禁饮2~3 h。先对患儿进行空腹B超的检测,嘱患儿坐位,于剑突下行纵行切面检查可见椭圆形的胃窦,胃窦容积的计算以肠系膜上静脉以及主动脉为标志对胃窦的前后径与1/2左右径之和进行测量与计算。嘱患儿饮温桔子水后6 min对患儿在接下来的2 min内的胃窦收缩次数以及胃窦面积的收缩幅度进行监测。使用的仪器为G1VV3型实时超声显像仪及C358型扫描头。
1.2.2 临床表现的检测及治疗 在患儿进行超声检查之后给予口服复合凝乳酶胶囊(葵花药业集团唐山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20301)进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3次/d,2粒/次,口服,患儿在服药期间停止其他促胃动力药物以及胃黏膜保护剂等,并于5 d及2周后对患儿的实时超声胃排空进行检测,随访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患儿服药后的临床表现进行评分:3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2分:症状经常出现,程度中等;1分:症状偶尔出现;0分:没有症状[3]。疗效评价:无效:患儿的症状体征未减轻甚或加重,评分下降小于40%;显效:患儿的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评分下降大于40%;有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评分下降大于80%[4]。总有效=有效+显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患儿的胃动力学变化
在本组156例患儿中,109例(69.87%)患儿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长,用药5 d后,B超显示患儿胃半排空时间缩短、胃窦的收缩幅度和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胃窦面积的收缩幅度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变
患儿于两周后的治疗有效率为35.90%,显效率为39.10%,总有效率为75.00%。详见表2。讨论
人体的胃肠道是完成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微生态医学认为: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大多是由于人体微生态环境失衡造成的,而小儿的肠管较成人的长而且薄,因存在气体而呈现一种膨胀状态,因此更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腹胀、腹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儿可出现上腹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与胃肠道动力障碍以及消化酶的缺乏有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也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出现胃窦部的收缩波减少、减弱,胃近端受纳舒张功能障碍以及胃排空延迟幅度和频率明显增加,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治疗两周后的治疗有效率为35.90%,显效率为39.10%,总有效率为75.0%。可见,复合凝乳酶胶囊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起效快,促进胃动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6
资料与方法
观察患者89例,男41例,女48例;年龄17~83岁,平均46.7岁;病程1个月~20年,平均4.7年。治疗前均经电子胃镜、B超检查,部分病例加行胃肠X线钡餐检查。
诊断标准:参考张锦坤等所提标准[2]: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上腹部症状超过4周;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无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史;实验室、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腹部手术史;追踪2~5年,2次以上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以下6型[3]:气机郁滞型(33例),肝火犯胃型(10例),痰浊中阻型(15例),瘀阻胃络型(11例),脾胃虚寒型(12例),胃阴亏虚型(8例)。治疗方法:给予四磨汤(主要成份:木香10g,沉香10g,枳壳10g,乌药5g,槟榔15g),日1剂,水煎取300ml,100ml/次,3次/日,于餐前15~30分钟服用。每疗程15天,最长间断治疗3个疗程判定疗效。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任何治疗FD的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痞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①痊愈:主症、次症全部消失;②好转:主症、次症减轻;③无效:主症、次症均无改善。
结果
各型治疗结果,见表1。
例:患者,男,55岁,2009年11月11日初诊。患者素有浅表性胃炎病史10年,平素自觉上腹胀闷不适,嗳气频繁,曾服吗丁啉、硫糖铝等药症状稍能缓解,但反复再发。近10余天来,因工作劳累及精神紧张,上腹胀闷较剧,频发嗳气,嗳气则舒,服吗丁啉、硫糖铝,症状无明显改善,遂求诊本院门诊。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B超及血生化全套示:未见异常。体检:上腹轻压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西医诊断为FD,中医诊断胃脘痛,属气机郁滞型。乃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肝胃不和。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给予四磨湯,100ml/次,3次/日,餐前半小时服。连服15天后诸症俱除,嘱其停用10天后再服用1个疗程。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论
FD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与胃动力障碍,胃酸分泌异常,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精神应激及环境因素等有关[5]。西医治疗FD虽然方法多样,但尚无一种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学中并无FD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胃脘痛、反胃、痞证、嘈杂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情志、饮食、起居等因素有关。应用四磨汤治疗FD疗效确切,按辨证分型,以对气机郁滞型,痰浊中阻型,脾胃虚寒型疗效较好。
四磨汤以木香、沉香行气止痛,健胃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和胃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木香具有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动力,大剂量降低肠平滑肌张力的作用;枳壳具有增强小肠平滑肌紧张度和收缩功能,抑制肠道非生理性收缩的作用;乌药具有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与抑制的双重作用和增加腺分泌的作用;槟榔具有使胃肠平滑肌张力升高,增强肠蠕动,使消化腺分泌增加的作用。总之,四磨汤对胃肠道具有拟胆碱和拟肾上腺素的双向调节作用。
本观察以纯中药制剂四磨汤治疗FD总有效率91.01%,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象谦.胃肠道疾病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08.
2 张锦坤,候晓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内科杂志,1949,11(4):6.
3 金群,王爱民,张旭初.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辩治初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3):17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治疗痞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1993:88-90.
5 张锦坤.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1):3.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住院及门诊收治的FD患者120例, 随机分作3组, 每组40例。MF组 (采用盐酸氟西汀及多潘立酮) , 年龄20~65岁, 其中14例男性, 26例女性, 轻度6例, 中度24例, 重度10例;MO组 (服用兰索拉唑及多潘立酮) , 年龄22-65岁, 其中18例男性, 22例女性;轻度7例, 中度23例, 重度10例。MOF组 (使用多潘立酮、兰索拉唑及盐酸氟西汀治疗) , 其中14例男性, 26例女性, 年龄24~65岁;轻度7例, 中度22例, 重度11例。
1.2 治疗方法
MF组:3次/d口服10mg多潘立酮 (吗丁啉) ;顿服20 mg盐酸氟西汀 (百忧解) 。MO组:3次/d口服10 mg多潘立酮以及2次口服20 mg兰索拉唑 (洛赛克) 。MOF组:3次/d口服10 mg多潘立酮以及2次口服20 mg兰索拉唑, 顿服20 mg盐酸氟西汀20mg。用药期间禁治使用其他药物, 饮食正常。4周治疗时间, 4周以后复查。
1.3 评价指标
①分别评定用药前和用药4周后嗳气、食欲不振、烧灼感、早饱、上腹部不适、腹胀6项主要指标的分数, 记录改善指数, 改善指数= (用药前指标积分=用药后指标分数和) /用药前指标分数和。改善指数>75%视作显效;51%~75%视作有效;≤50%视作无效。总体效率 (%) = (有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③4周后检测心电图、血、肝、肾功能和尿常规。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3组患者用药前后指标积分比较
用药前, MO、MF、MOF 3组指标分数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3组指标分数和均有明显降低 (P<0.01) , 但MOF组分数和较其它两组降低幅度大 (P<0.01) , 见表1。
2.2 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MF组分别为35.0%和62.5%;MO组分别为42.5%和67.5%;MOF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5%和87.5%, MOF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MO组 (P<0.05) 及MF组 (P<0.01) 。见表2。
注:与MOF组相比, *P<0.05;与MOF相比, **P<0.01。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FD通常选择促胃肠动力药, 很少使用制酸剂及抗抑郁药[3]。作为一种外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多潘立酮在加速胃排空, 恢复十二指肠、胃窦运动协调性, 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 促进胃十二指肠蠕动, 有效改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等症状上具有突出效果[4]。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可有效抑制分泌胃酸, 口服进入体内后, 有效时间长, 抑酸作用大, 可迅速减轻反酸、胃痛等病情[5]。因此联合应用兰索拉唑与多潘立酮在缓解FD的症状上更加突出。
此临床观察中, MO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67.5%和42.5%, 比单纯应用多潘立酮有明显提高, 说明联合兰索拉唑后, 可提高FD的治疗效果。临床调查显示[6], FD患者控制情感能力差, 有躯体化为主、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的等情绪障碍, 抑郁状情绪状态碍者占FD的98.8%, 表明FD既是胃肠动力不足性综合征, 又是一种精神心理动力不足性疾病[7]。临床使用较多的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5-羟色胺的再摄取, 使得5-羟色胺的作用增强和持久[8]。该研究中, 服药后全部病患指标分数和均明显减小 (P<0.01) , 而MOF组分数和较其它两组更低 (P<0.01) , 说明联合多潘立酮、兰索拉唑及盐酸氟西汀后, 能更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该研究结果表明,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采取多种药物多潘立酮、兰索拉唑及盐酸氟西汀联合, 临床效果甚佳, 改善症状更显著, 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良好方案。
参考文献
[1]梅伟群, 高城明, 吴贵霞.多潘立酮联合阿米替林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22 (12) :1079-1080.
[2]李雪妍, 金国.氟西汀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35) :55.
[3]唐富英, 区健刚, 李怡新, 等.抗焦虑抑郁疗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1) :1965-1966.
[4]王莹.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3) :2748-2749
[5]赵磊.氟西汀与莫沙必利联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24) :6523-6524.
[6]李玲.四磨汤、多潘立酮和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3) :2853-2854.
[7]何萍.药物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优势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17) :15-17.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50例。所有的患者均诊断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 年龄介于2~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86±1.94) 岁。诊断标准: (1) 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和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3,4], 至少持续4周或12个月中累计超过12周; (2) 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未发现食管炎, 也无上述疾病病史; (3) 实验室、B超和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 (4) 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5) 无腹部手术史。对科研病例选择还需将伴有肠易激综合征者除外, 以免影响研究的可比性;经定期随访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 时间为1年以上。
1.2 试验方法
将收集的50例患儿病历资料录入按事先制定好的表格, 对病例中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数据进行统计,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0.6~0.8 mg/ (kg·d) , 可抑制壁细胞H-K-ATP酶, 抑制酸分泌作用强, 持续时间长, 适用于H2受体拮抗剂治疗无效的患者。西沙必利儿童剂量每次0.2 mg/kg, 每日3~4次, 餐前15~30 min服用。
1.3 统计学处理
对所收集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50例患儿中, 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有39例 (78.00%) , 以早饱、腹胀、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有11例 (22.00%) ;经治疗后30例 (60.00%) 治愈, 14例 (28.00%) 好转, 6例无效 (12.00%) 。
3 讨论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 大量研究提示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认为胃肠动力障碍是FD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近年研究还发现胃肠动力障碍常与胃电活动异常并存。其主要的治疗药物有: (1) 抑制胃酸分泌药, 一般适用于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 常用的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程度和时间均优于H2受体拮抗剂, 如奥美拉唑 (洛赛克) 0.6~0.8 mg/ (kg·d) , 有明显疗效。 (2) 促胃动力药, 适用于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 可用吗丁啉0.3 mg/kg, 每日3次或西沙必利0.1 mg/kg, 每日3次, 于餐前15~30分钟服用[5], 疗程2~8周。 (3)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适用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 有效的抗生素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 可单独或联合应用, 还可配合胶体铋剂, 如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等。
药物治疗对FD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 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特效药物可以使症状完全缓解[6], 而且症状的改善也可能与自然病程中症状的时轻时重有关, 重点放在生活习惯的改变和采取积极的克服策略。常用的治疗就是抗酸、抗分泌和促动力药物。红霉素作为一种抗生素药物又是一种胃动素激动药, 可增加胃近端和远端收缩活力, 促进胃推进型蠕动, 加速胃肠排空, 可用于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 护理也十分重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消化器官的活动受植物神经系统的支配, 精神与消化道之间关系密切。当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时, 则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7], 影响植物神经功能, 精神状态的变化能影响胃黏膜的血流灌注和腺体分泌, 激动和对抗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 胃黏膜血管收缩, 胃黏膜缺氧缺血, 胃腺体分泌减少, 肌肉松弛, 运动减弱, 胃排空障碍, 即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嗳气、反酸、恶心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8]。反之, 消沉失落时副交感神经兴奋, 胃酸分泌增多, 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 出现腹痛、胃烧灼感等表现。
因此,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稳定患者情绪, 还需说明的是, 非所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儿均需接受药物治疗, 有些患儿根据医生诊断得知无病及检查结果亦属正常后, 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与调整食物种类来预防。如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心理紧张因素和刺激性食物, 避免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 对无法停药者应同时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9]。
参考文献
[1]张冰, 郑友丽, 陆石俊.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4) :307-308.
[2]娄泓杰.多药联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41例报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 :161-162.
[3]麦海燕.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 2006, 4 (4) :17-18
[4]李占魁, 李静, 罗金燕.儿童胃肠功能障碍与功能性胃肠疾病[J].临床儿科杂志, 2002, 20 (6) :323-324.
[5]易明.西沙必利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 2001, 3 (14) :24-25.
[6]赵雨灯.思密达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性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58例[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1, 21 (2) :156-157.
[7]卿章蓉, 文莉.高原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5, 2 (10) :960-961.
[8]陈华虹.不同抗酸药物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132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 14 (10) :1023-1024.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9
关键词:促动力药物,消化不良,胃排空,临床疗效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是指过去6个月内至少3个月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或疼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一项或数项症状,并经检查排除有关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胃肠道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精神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以及神经体液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1]。胃肠动力学异常已被认为是其重要因素。选取2009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采取促动力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2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0年。所有患者均因上腹痛、上腹胀、餐后早饱、嗳气、反酸烧心或恶心呕吐等6种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用药前4周内经胃镜或胃肠钡餐检查排除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息肉等器质性疾病。
1.2 辅助检查
常规检查,为排除器质性疾病,应常规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沉,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必要时测定相应的肿瘤标志物。胃镜科直接发现有无糜烂、溃疡、肿瘤,病可做病理活体。
1.3 方法
多潘立酮 (吗丁啉) 10 mg/次,3~4次/d,餐前口服;西沙必利5~10 mg/次,3次/d,餐前15 min口服;莫沙必利20 mg, 3次/d,口服。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应用最早,但由于其通过血脑屏障及较多的神经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促动力药若与抑酸剂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1) 痊愈: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个月后无复发; (2) 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停药1周内复发; (3) 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加重或无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该组总例数。
2.2 治疗结果
痊愈4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6%。
3 讨论
消化不良是一组十分常见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或不适,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30%~50%。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经常规检查排除了消化系统及全身器质性病变才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中上腹不适或疼痛,餐后上腹饱胀不适、早饱、暖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常以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缓慢,症状可以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2]。餐后不适综合征 (PDS) 。上腹饱胀、早饱、上腹不适、进食后加重而影响食欲,可伴有暖气或恶心。上腹疼痛综合征 (EPS) ,上腹疼痛,呈间歇性发作,进食和服用抗酸药物可使症状缓解,上腹可有局限性压痛,症状虽似溃疡,但胃镜检查并无溃疡。
胃肠运动障碍是FD的主要病因,它包括消化期及消化间期运动障碍。MMC分为三期:I期为静止期,无收缩运动,持续45~60 min;Ⅱ期:有不规则的收缩运动,持续30~45min;Ⅲ期:收缩有力,呈推进性,持续5~10 min,正常人90~120 min一个周期。胃、幽门及十二指肠动力异常,表现为MMC出现次数减少、动力减弱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放射性核素测定50%患者有胃排空延迟,胃窦测压50%患者餐后胃窦运动减弱。胃肠动力低下以及胃窦十二指肠协调功能下降是FD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胃的容受性扩张受限,超过40%的FD患者有近端胃体容受性扩张受限,使食物早期就到达胃远端而导致胃窦扩张,与早饱和餐后饱胀症状有关[3]。容受性扩张受限可能与迷走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还表现食管体部的病理性蠕动,以及小肠运动异常,如小肠MMC发生率减少,或MMC为成串的高幅、高频收缩波,小肠通过时间延长。
促动力药是能增加胃肠推进性蠕动的一类药物,有人认为消化不良的症状部分是由胃肠的动力障碍所导致的,促动力药可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多潘立酮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上消化道,对胃轻瘫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改善有一定疗效。西沙必利是5-HT4受体激动剂,对反流样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较轻的胃食管反流病及胃排空延迟的患者有效,但它有较为严重的心脏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家露, 樊代明.内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600.
[2]刘新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肠动力异常.中华消化杂志, 2002, 22 (1) :44.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房山区中医医院内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FD脾胃虚寒证患者, 信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组60 (男32女28) 例, 年龄21~69 (平均38.5) 岁;病程4个月至8年, 平均4.2年;症状积分 (9.24±2.38) 分。对照组60 (男31女29) 例, 年龄20~66 (平均37.2) 岁, 病程4个月至7年, 平均3.9年;症状积分 (9.21±2.34) 。2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120例均符合FD罗马Ⅲ标准[2,3]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 (重庆) 制定的FD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者。并排除如下情况: (1) 肝胆胰疾病; (2) 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3) 有腹部手术史; (4) 有肠易激综合征。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健脾理气方:太子参20 g、茯苓15 g、白术15 g、炒扁豆10 g、陈皮12 g、生山药30 g、干姜18 g、桂枝10 g、木香10 g、乌药10 g、枳壳10 g、槟榔10 g、鸡内金20 g为主方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兼见症随症加减。房山中医院药剂科代煎, 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 ml, 分2次温服, 疗程2周。
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0203124, 规格:10 mg) 10 mg/次, 每天3次, 于餐前15分钟服用, 疗程2周。2组患者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难消化食物。
1.3 疗效判断标准[4]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在3级以上, 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保持2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减少在2级以上, 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改善在1级以上, 异常指标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或异常指标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临床疗效评价作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症状积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t检验, 所有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2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经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著下降, 比较积分差值, 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对积分差值进行t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当于中医嘈杂、胃脘痛范畴。《景岳全书·嘈杂》说“其为病也, 则腹中空空, 若无一物, 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 似痛非痛, 而胸膈懊浓, 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 或食已而复嘈, 或兼恶心, 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因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脾胃为仓廪之官, 主受纳和运化水谷, 若饥饱失常, 或劳倦过度, 或久病脾胃受伤等, 均能引起脾阳不足, 中焦虚寒, 或胃阴受损, 失其儒养而发生疼痛。此外, 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在临床过程中, 从诊治大量病人中体会到, 此类病人反复发作, 病程日久, 长期服用寒凉、去火、消胀的药物, 以致脾胃受损, 脾胃虚弱, 胃阴受损, 气血运行不畅。病程日久, 中阳不足, 脾胃虚寒, 又有治不及时, 治法不正确者, 形成寒热错杂者。中医研究报道F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 以脾虚、气滞、胃寒为主[7,8]。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FD的优势, 针对脾虚气滞的主要病机, 根据临床不同的患者的情况, 随症加减, 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辨证施治[3]。本研究抓住FD治疗的根本是健脾胃, 顺胃气, 以健脾之参苓白术散酌加调整, 辅以理气降浊之品。太子参、茯苓、白术、炒扁豆、陈皮、生山药起到健脾理气滋养胃阴作用, 干姜、桂枝驱寒止痛, 木香、乌药、枳壳、槟榔、鸡内金理气降浊。诸药合用与FD病机相吻合, 故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120例, 信封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理气中药煎剂, 每天1剂, 太子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炒扁豆10g、陈皮12g、生山药30g、干姜18g、桂枝10g、木香10g、乌药10g、枳壳10g、槟榔10g、鸡内金20g为主方。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 每天3次。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和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2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经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著下降, 比较积分差值, 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对积分差值进行t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健脾理气,多潘立酮
参考文献
[1]邹多武, 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1997, 17 (S1) :33, 65.
[2]唐旭东, 卞立群, 王萍.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新进展[J].环球中医药, 2009, 2 (4) :241-244.
[3]张声生, 陈贞.中医药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干问题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 2009, 2 (4) :245-248.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2007, 大连) [J].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12) :832-834.
[5]孙菁, 袁耀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的浅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06, 26 (11) :764-765.
[6]张万岱, 危北海, 陈治水,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诊治方案 (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6) :381-383.
[7]陈寿菲, 黄可成.功能性消化不良2118例临床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2000, 8 (3) :139-141.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11
资料与方法
自2001年1~12月共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4例,入选病例按以下标准确诊:①上腹部胀满疼痛、嗳气、恶心、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状超过4周;②胃镜检查未见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恶性肿瘤等;③化验、B超、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及糖尿病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24.5月。对照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平均年龄38岁,平均病程28.2月。两组病例大致相同,且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以厚朴七物汤为基本方治疗。处方:厚朴、生姜各25g,炙甘草、大黄、枳实各10g,大枣10枚,桂枝10g。加减:呕吐加半夏,便溏去大黄加白术,热滞重生姜减半,气虚加黄芪,腹胀甚加木香、苏梗,泛酸加左金丸,夹瘀加田七。每天1剂,水煎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大便、腹胀减,纳食增后上方剂量减半,连服2周为1个疗程。③对照组:口服吗丁啉10mg,每天3次,饭前半小时服,2周为1个疗程。
结果
以各程症状消失程度作为判断标准。显效(各种症状消失或显著消失):治疗组51例,对照组44例;好转(临床症状改善):治疗组8例,对照组11例;无效(经2周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组3例,对照组7例;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篇12
以往研究显示, 砂仁具有较好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但是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大多认为其主要与调节体内胃动素 (MTL) 、P物质 (SP) 、脑肠肽及血管活性肠肽 (VIP) 在胃肠道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作用靶点和生物活性有关。为更好地研究砂仁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本研究主要探讨砂仁作用于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0例, 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疼痛或不适, 包括上腹饱胀、早饱、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以及难以描述的上腹部不适感等;其中男21例, 女19例;年龄18~59岁, 平均 (25.6±3.4) 岁;体质指数19.0~22.5, 平均 (19.9±0.6) 。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使用砂仁挥发油剂直接蒸馏法提取, 每毫升含药0.1~0.5ml, 3次/d, 饭后口服, 4周为1个疗程。其中测定SP及MTL使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 首先取下腔静脉血3ml, 放入预冷的内含EDTA-Na及抑肽酶试管内, 并充分混匀, 3.5×103r/min、4℃条件下离心20min, 之后取上层血浆置于-30℃冰箱内冻存待用, 以北京海科锐生物技术中心提供的SP及东亚免疫研究所提供的MTL放射免疫分析药盒进行测定。比较治疗前后SP及MTL变化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SP及MTL变化比较
治疗后患者SP及MTL均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存在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的例数少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大多存在明显的胃排空时间延长, 生活习惯是主要因素, 其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其中心理和精神因素占首位, 因为人体受到精神和心理的不良刺激后影响胃肠道消化功能;其次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好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咖啡、浓茶, 辣椒、油腻等, 以及喜食甜食及生冷物品亦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关系, 而且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包括不吃早餐、频繁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及不规律进食和 (或) 暴食暴饮等习惯;最后还受到环境因素尤其是环境温度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也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 甚至成为部分患者产生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于部分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改善或消失有积极作用。祖国医学对砂仁的认识起源宋代, 据宋代的《开源通宝》和明代的《本草纲目》记载, 春砂仁有性味辛温、健胃、行气调中、消食安胎的作用。砂仁作为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果实或种子, 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目前药用的砂仁的基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主要产于中国广东省的春砂, 一种是中国海南的壳砂, 还有一种叫缩砂密, 主产于东南亚国家。
基础研究提示, 对大鼠使用砂仁后, 其血浆及胃窦组织内的SP及MTL均显著升高, 而此两种物质是促胃肠动力的主要药物, 所以砂仁具有促进SP及MTL释放而促进胃排空的作用[2]。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绿壳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其辛温, 芳香, 善于化湿行气, 是醒脾和胃之良药。其系芳香化湿中药, 临床常用于治疗厌油、厌食、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3]。砂仁主要成分乙酸龙脑酯有显著地抑制番泻叶所致的小鼠腹泻、冰醋酸所致的小鼠疼痛和离体家兔小肠平滑肌运动的作用, 乙酸龙脑酯对实验动物消化道的作用部位可能在小肠, 其止泻、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肠平滑肌运动产生的, 而且乙酸龙脑酯对家兔离体小肠内压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4]。人体消化道中存在一种1次/min的低频电活动, 此种电活动主要与胃体及胃窦部的紧张性扩布有关, 砂仁作用于人体胃肠道后则能显著增强人体表胃电基本电节律的幅度, 促进胃肠蠕动[5]。本组发现治疗后患者SP及MT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且治疗后患者存在腹胀、嗳气、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国内研究提示, 砂仁提取液对于清醒、空腹患者表胃电以及麻醉后大鼠的浆膜胃电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影响胃肠道间质细胞产生电活动, 从而显著升高人体表胃电和麻醉后大鼠浆膜胃电的慢波幅度[6]。动物实验提示, 10%的砂仁水提液能有效地减少胃体纵、环走向的形行肌的收缩振幅均数, 同时对于胃窦纵、环走向的形行肌亦有一定影响, 从而降低幽门环形肌条运动指数。张宁等[7]研究提示, 10%砂仁水提液对健康小鼠的胃排空作用最强, 与西沙比利具有可比性, 且随着浓度的增加, 其促胃排空作用逐渐减小。给大鼠灌服砂仁水提液后, 大鼠的胃排空及肠道传输明显增强, 同时血浆及组织中MTL的水平明显升高, 胃肠动力与胃动素的变化呈平行关系, 说明砂仁的促胃肠动力作用与MTL的增加有关[8]。
综上可知, 砂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能较快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促进体内SP及MTL的分泌释放, 是一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颜艳.中药砂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4) :304-305.
[2] 朱金照, 张捷, 张志坚.砂仁对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J].华西药学杂志, 2006, 21 (2) :58-60.
[3] 黄国栋, 黄强, 黄敏.砂仁挥发油对胃溃疡黏膜PS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09, 49 (22) :27-28.
[4] 胡玉兰, 张忠义, 林敬明.中药砂仁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 2005, 28 (1) :72-74.
[5] 石胜刚, 黄溢明.砂仁提取液对胃电活动的影响[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09, 30 (5) :361-362.
[6] 黄国栋, 黄强, 黄敏.砂仁挥发油对胃溃疡黏膜PS2表达的影响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09, 49 (22) :27-28.
[7] 张宁, 李岩.不同浓度砂仁水提液对小鼠胃肠运动比较的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 2009, 17 (3) :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