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发展

2024-11-15

市场主体发展(共12篇)

市场主体发展 篇1

摘要:科技服务业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和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重点调查资料,从市场主体的分布、经济效益、产业适配等方面对西安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科技服务,市场主体,企业效益

1 科技服务业的统计界定

2015 年,国家统计局依据国务院 《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国发 〔2014〕49 号) 和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发布了 《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 2015) 》,从统计标准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统计进行了规范。将科技服务业的范围确定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七大类。其中,信息技术服务、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推广等行业是科技服务的核心 “骨架”; 金融、财务、法律、出版、科普宣传、政府管理等行业,是科技服务的 “筋脉”支撑。

2 市场主体分布五个集中特点

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截至2013 年,西安属于科技服务业行业范围的法人单位1. 33 万个,从业人员58. 88 万人,呈现五个集中特点。

一是向核心领域集中。核心领域有法人单位0. 58 万个,从业人员22. 26 万人,分别占43. 9% 和38. 0% 。考虑到相关领域中只有部分业务活动和单位应属于科技服务业,核心领域的实际占比将达到半数或更多,初步呈现向核心领域集中的趋势。

二是向专业技术服务集中。根据普查资料,西安科技服务业中专业化技术服务单位占15. 9% ,从业人员占20. 3% ,主要是勘察设计、工程设计单位。科技信息服务单位占21. 9% ,从业人员占26. 4% ,主要是各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单位,反映了西安软件业服务外包行业的实力。

三是向企业类型集中。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核心领域中企业机构的比重已经超过90% ,市场化程度较高; 相关领域中,由于有部分行业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单位,企业机构的占比相对较低,但也接近八成。

四是向非公领域集中。从控股情况看,目前西安科技服务业中国有和集体控股企业单位数占比尚且不到10% ,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控股类型的企业占比达到了92% 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的单位数最多,有超过1 万家企业,但规模优势仍未形成,人数、收入、资产等指标仍远小于国有企业。

五是向开发区集中。五区一港两基地共有科技服务业单位近5000 家,单位数和人数都占全市30% 以上,企业营业收入更是占全市半数以上,成为西安科技服务业集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西安高新区的科技服务业集中优势最为明显,区内共有科技服务业单位近3000 家,从业人员近18 万人。

3 企业经济效益喜忧参半

经济总量规模较大但下行压力同样加大。2013 年,全市属于科技服务业行业范畴的法人单位中,有企业1. 12 万个,全年营业收入2077. 32 亿元,资产总计10425. 97 亿元,总体规模较大。但企业收入增长放缓,利润实现困难,下行压力较大。

规模以上单位数量增加较快但平均规模有所缩小。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417 个,比上年增加155个,增长较快。但户均拥有从业人员306 人,年实现营业收入2. 26 亿元、营业利润0. 26 亿元,分别是2013 年的69. 7% 、72. 1% 和65. 3% ,企业规模显著缩小。

核心领域成长性好但相关领域经营形势严峻。2014 年,核心领域的规模以上单位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 0% ,成长性较好。相关领域的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仅微增0. 1% ,营业利润同比减少5. 7% ,经营形势严峻。收入下滑最为明显的是科普宣传、中介服务、广告会展等领域。

劳动生产率、人工成本双高。2014 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单位人均产出73. 64 万元( 按营业收入计算) ,是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2. 1 倍; 人均应付薪酬12. 54 万元,是其他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的2 倍,是2014 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 2 倍。科技含量高、人才智力密集特点明显。

4“骨筋” 适配有所不足

核心领域综合实力较强,技术要素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核心领域调查单位中,有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3 个,占32. 9% ; 有114 个企业独立拥有各类知识产权5000 余件;有84 个企业专门设置了负责研发的机构或部门,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超过6000 人,约占企业员工数的1 /5。从业人员中,80% 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0% 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2%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10% 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014 年,调查单位营业收入344. 21 亿元, 同比增长3. 9% 。其中,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收入增长7. 3% ,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收入增长4. 4% ,近三年有科技经费投入的企业收入增长8. 8% ,技术要素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研发意识强、投入高。除了专门设置研发机构,部分调查单位采取项目组形式,按项目从不同部门中抽调人员开展研发活动; 还有近30% 的调查对象与其他机构开展了科技合作,省内的高校、科研院所是企业合作的首选。26% 的企业在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中能够明确核算科技经费投入情况,且科技经费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在18% 左右,其中科技经费投入最高的企业甚至超过了同期营业收入。

对相关领域服务需求旺盛但有效供给不足。核心领域调查对象列出了当前最需要的3 项服务依次是人才培训、市场推广和法律服务,与企业反映的当前经营中存在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缺乏,企业有技术、有产品但推广营销渠道狭窄、平台少,各类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棘手等问题直接呼应。但从相关领域调查情况看,大多数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空泛的概念阶段,存在对科技活动的认识不足、业务量不足、效益预期不足、未来拓展意愿不足、有效服务不足等问题。

5 对策

第一,全面提升核心领域综合竞争力。加大对基础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工作者从事基础性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用权威、领先的学科优势为产业发展打造核心实力。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开展研发活动,参与区域或行业标准制订,提升影响力。

第二,全面提升非公领域主体活力。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科技服务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对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科技小巨人给予奖励。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比例,研究设置专门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服务采购项目。

第三,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资本实力。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投融资体系建设: 在传统货币银行业探索新的抵押、质押方式,拓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业务; 鼓励开发适合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保险品种,分散项目建设中的风险,减少因支付保证金等原因而产生的资金沉淀,激发流动性; 在地方财政允许的范围内,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切实减少科技企业税收负担; 鼓励科技服务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对企业上市给予辅导和奖励。

第四,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影响力。引导和鼓励科技服务企业在县域经济中发现机遇,为科技服务开拓市场的同时提升县域经济科技含量。发挥开发区带动作用,提升开发区科技服务增长极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影响力。

第五,全面提升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服务公共设施建设,充实各类科技馆、博物馆的馆藏量,丰富布展方式,提升科普宣传服务能力。鼓励新闻、出版单位探索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市场好评度高的科普出版物。培养挖掘文字功底好的科技从业者和具备相当科技专业素养的文字编辑,提升科普宣传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正海,雷军.西安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何书渊.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7).

市场主体发展 篇2

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服务市场主体发展

NZ县工商局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纪实

近年来,NZ县工商局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局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商事制度改革工作部署,围绕简政放权,大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着力优化注册登记流程,致力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门槛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秩序最优的一流营商环境,较好地激发了NZ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一站审批

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是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国务院“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主导落实、多措并举,强力进行推进。整合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办证流程,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工商部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

2015年5月22日NZ县顺利实施了“三证合一”改革;

2016年10月8日NZ县实施了企业“五证合一、两证整合”登记制度改革;2017年8月1日顺利实施“27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办理营业执照时间由过去的近30天,缩短至3天内;提交的材料由过去的向不同部门提交多份材料,现在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到“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工商部门3日内发照,发照之日就一并办理了列入整合的27项登记、备案事项,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市场主体的办照成本。“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成为企业唯一身份代码,实现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NZ县落实多证合一、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举措,被《中工网》、《湖北日报》、《襄阳日报》、《视界网》等10多家网站和媒体报道,收到了较好地社会效果。

实施“三证合一”改革以来,全县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12204户,其中,企业1866户,个体工商户992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11户。截止2017年8月底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7279户,注册资本2757736.60万元。其中企业4886户,注册资本2359353.16万元;个体户21379户,注册资本138092.3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014户,注册资本260291.13万元。截止2017年8月底共发放“三证合一”营业执照4215份;企业“五证合一”营业执照3686 份;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15428份;“27证合一”营业执照2137份。

简政放权,同县通办,便捷准入

围绕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落地见效,NZ县工商局积极实施

简政放权举措,强力进行了职能服务再优化、措施再加强。

实行“同县通办”、“同城通办”登记改革,加速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进程。在落实“先照后证”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信息申报制和企业集群登记注册制,允许“住改商”、“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住所信息申报登记、集群登记,较好的解决了初创企业、小微企业住所难找或费用过高的创业瓶颈,对激发投资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全县87户创业者适用住所申报制度办理登记注册;NZ县兰羽集群注册托管有限公司以托管的方式,一次性为15家企业办理“集群企业住所托管”工商营业执照。

实施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注册“零见面”。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在NZ县得到有效推进,市场主体足不出户就可开公司、企业,极大方便了群众创业发展。2016年5月13日,NZ县首份电子营业执照顺利发出。截止目前,全县颁发电子营业执照75份,实现企业登记“零见面”。目前,NZ县工商局正加大推行“互联网+登记服务”业务培训,待网上登记软件开通后,全面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核准、网上发照、网上公示的全程电子化登记方式和电子执照应用模式。

推行市场主体住所登记信息申报制和企业集群登记注册,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2017年1月,《襄阳市市场主体住所登记信息申报制试行办法》和《襄阳

市企业集群登记管理试行办法》出台后,NZ县工商局迅速贯彻落实,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者采用住所申报制进行登记注册,并指导经营者填写市场主体住所信息申报相关文书,确保其申报的住所信息准确、完整。“住所申报”、“集群登记”成为NZ小微企业发展的新的便捷途径。截止目前,全县已有87户经营者适用住所申报制办理了登记注册,新登记集群注册托管服务企业1家,托管企业15家。

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方便市场主体快速退市。2015年,襄阳市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印发<襄阳市企业注销登记简易程序规定(试行)>的通知》,NZ县工商局迅速转发并认真进行了贯彻落实。2016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指导意见》,NZ县工商局按照指导意见全面实施并深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进一步简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

放管结合,信息共享,协同监管

为了有效加强先照后证改革后的监管盲区,放管结合,实现部门间无缝对接,NZ县工商局主动加强了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积极强化信息共享,努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协同监管格局。

打破信息孤岛,实行信息共享。为确保“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后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对接,NZ县工商局全面实施“双知识、一承诺”制度。工商部门在办理涉及“工商登记后臵审批事项”的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时,拟制《工商

登记后臵审批事项告知书》,在发放营业执照时一并送达申请人;申请人申办登记注册时,按规定向登记机关提交由全体投资人或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署的《承诺书》,书面承诺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及时办理相关后臵审批手续,在取得行政审批前不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等诚信守法事项。工商部门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及时通过“湖北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系统”推送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各相关部门通过“共享交换系统”及时认领涉及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或属于本部门主管职责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做好共享数据的导入工作,实现与本部门业务系统有效融合。通过“双告知一承诺”制度,不仅避免了申请人对“先照后证”认识上的偏差,而且清楚告知了申请人该去哪些部门办理审批手续,避免了跑冤枉路,减少“折腾”时间;同时也较好的打破的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监管信息共享。

落实市场主体年报公示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NZ县工商主动强化职能服务,积极加强业务指导,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按时公示信息,企业年报工作得到有效落实。2017年,全县企业应报4384家,已报2933家,年报率为66.90%;个体工商户应报19425家,已报13904家,年报率71.58%;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报871家,已报641家,年报率73.59%。全县市场主体年报率名列全市领先地位。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努力提升科学监管效能。NZ县工商局结合有关政策和NZ实际,制定了《NZ县工商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NZ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双随机”

抽查实施细则》,并全面建立健全县场主体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和抽查清单。目前已建立4438家企业名录库和全系统32名信用监管执法人员名录库,结合监管需要组织开展对企业的定向抽查和实地检查,进一步细化抽查检查内容、涵盖事项。

建立监管“三库”,积极构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体系。加强对市场主体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即时性的重点检查,按规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注为经营异常状态,并及时向社会公示。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库”和台账,制定工作规程,规范经营异常名录的列入、移出和经营异常状态标记工作。截止6月26日,对全县168家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99家个体工商户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移出已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50家。

用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篇3

简政放权向纵深推进。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今年以来又取消和下放了139项行政审批项目,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出台了创新投资管理方式建立协同监管机制的若干意见,中央层面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基本建成。多管齐下改革投融资体制,出台了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加快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加快推进。出台了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总体方案、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价格改革迈出坚实步伐。今年以来又放开了30多项商品和服务政府定价,绝大多数药品价格实现由市场竞争形成,中央定价项目大幅减少约60%。调整了铁路货运价格并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基本理顺,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扩展到安徽等5个省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扩大至27个省的80个县。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已在除西藏、新疆之外的全国范围内建立,居民用气、用水阶梯价格制度也在稳步推行。

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加快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1项基金由政府性基金预算转列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由13%提高至16%,出台了中央金融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了1/3,首次分地区、分项目编制转移支付预算。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和税率,对电池、涂料开征消费税,提高了甲、乙类卷烟批发环节从价税率并加征从量税。推进理顺资源税费关系,稀土、钨、钼资源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环境保护税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存款保险条例正式施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推出了大额存单产品,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逐步扩大至1.5倍,并于今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放开金融机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出台了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民营银行设立进入常态化审批阶段。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至全国。3家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并开始实施。出台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修订出台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出台了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基本形成。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目前正抓紧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广东省启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进移动通信转售和宽带接入网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42家民营企业获准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

城镇化、农业农村和科技体制等改革继续深化。加快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多数省份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意见,普遍放宽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在62个城市(镇)全面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了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启动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在9个省整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出台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出台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效果。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新成效。出台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修订后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实施,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上海自贸试验区部分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方案出台实施。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推进大通关建设,实现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全国42个海关全覆盖。出台了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带动轨道交通装备、电力成套设备等优势产能加快“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稳步实施,以主要经济走廊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亚投行协定正式签署。

关系民生改善的各项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出台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至100个城市,出台了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指导标准。加快推进在县以下机关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启动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以市场化手段促进节能减排,积极培育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了“多规合一”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出台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集体林权明晰产权确权基本完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地实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有力促进了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

一是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简政放权一系列举措的推出,激发了社会投资创业热情,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对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19.4%,注册资本增长43%。市场主体增加有效带动了就业,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8%。

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营改增、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等重要改革的实施,对促进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服务业增长8.4%,持续快于整体经济,所占比重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效不断显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节能减排效果初显,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重点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进一步好转。

三是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随着统筹城乡和城镇化相关改革的深入推进,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同比进一步缩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

四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促进了利用外资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上半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服务贸易增速大幅高于货物贸易增速。随着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走出去”系列举措的出台实施,对外投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上半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大幅增长29.2%。

五是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领域的改革逐步深化,公共服务体制逐步完善,对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相关领域社会需求的有效释放,有利于把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打造成稳增长的新引擎。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6%,持续快于经济增速。

市场主体发展 篇4

目前, 我省有4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7个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 涵盖房地产开发、预制构件生产、装备制造、装配施工、新型墙材和建筑部品等多个行业, 基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有力推进了新型建筑体系和预制部品体系的形成。全省已建成4个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 2个工厂正在建设, 年底混凝土预制构件年设计产能将达到300万平方米,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唐山市2万平方米的装配式住宅已开工建设, 秦皇岛、保定等市已确定一批试点示范项目, 年底试点项目面积将达30万平方米, 示范效应明显。4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地方标准已开始编制, 年底可颁布实施, 标准体系的建立将为产业现代化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市积极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多家企业开始向产业现代化转型和发展, 发展氛围初步形成。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创新联盟, 打造了专家队伍和企业家队伍, 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 拥有了一批记者队伍。

2 201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 领导重视

河北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6月6日, 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孙瑞彬批示:这是这个领域的一场革命, 很好!要推广。6月24日, 原副省长杨汭批示:抓一批典型, 引导示范。朱正举厅长、王舟副厅长参加了在沈阳召开的全国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现场会, 赴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保定、邯郸、辛集等地调研, 指导工作开展。

(二) 成立了领导协调小组

为加大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推进工作力度, 2014年3月7日, 河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主管厅长为副组长、各有关处室 (单位) 为成员的领导协调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墙材革新和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

(三) 印发了2014年工作方案

2014年3月7日,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2014年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方案》, 明确了培育2个国家和一批省基地, 推动装配式项目建设的工作目标;把出台政策措施、完善技术标准、培育市场主体、推动项目建设、加强宣传和培训列入重点工作, 并明确了各处室、单位分工。

(四) 积极培育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2011年,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建立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的通知》, 目前, 河北省已有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卓达房产集团有限公司、远建工业化住宅集成科技有限公司4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五) 开展了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认定工作

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开展了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认定工作。目前, 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成为河北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包括2个装备制造企业、4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和1个CL建筑体系企业

(六) 推动了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

目前, 河北省建成了4个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 还有2个构件厂正在建设, 年底设计产能将达300万平方米。由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我省第一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项目―唐山市丰润区浭阳新城五区一期9号楼已封顶 (预制装配率70%) , 10号楼已开工建设。年底前, 秦皇岛、保定、邯郸等市的装配式项目将开工建设, 项目面积将达到30万平方米。

(七) 启动了标准编制工作

目前, 我省正在编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规程》、《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和质量验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设备技术规程》等4部地方标准, 年底出台。

(八) 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为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 组建了142人的河北省住宅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专家职责:提供信息和工作建议;参与制定政策;编制标准;承担省基地和产业化项目论证。

(九) 成立了技术创新联盟

成立了58家企业参加的河北省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创新联盟。联盟作用:整合优化资源, 加强技术交流, 实现战略层面有效合作;构建技术研发与集成平台, 研究建立住宅产业现代化建筑体系和部品体系, 突破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瓶颈。

(十) 举办了相关展览

在7月份举办的河北省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展上, 设置了住宅产业现代化展区, 杨汭副省长、苏蕴山副秘书长等省领导观展, 并吸引了大批业内人士观展, 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十一) 配合部中心召开了装配式低层住宅建筑研讨会

4月9日, 部住宅中心在唐山组织召开的“装配式低层住宅建筑”研讨及课题启动会议。

(十二) 开展了国际合作

7月7日, 邀请德国艾巴维公司来河北交流, 推动与河北有关企业合作。

(十三) 利用专项基金支持产业化发展

在去年支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 今年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印发的《河北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建筑节能示范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继续将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国家康居示范工程、A级住宅性能认定项目、装配式建筑项目列入支持范围。目前, 已安排资金560万元。

(十四) 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

在《河北日报》做了2个整版的宣传, 组织了记者行, 召开了媒体见面会, 在河北新闻网上录制了访谈节目。

3 下步工作设想

(一) 加强政策引导

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成立联席会议。指导意见中明确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在土地、金融、财税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大力度地支持,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目前, 石家庄、保定等市正在拟定指导意见, 年内有望以市政府名义印发。

(二) 制定发展规划

正在拟定《河北省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 (2014-2020) 》。初步设想是:今年编制标准, 推动混凝土预制构件厂建设;2015年, 每个设区市都要建成生产基地并投产, 规定一定比例的建筑采用产业化模式建设;到2020年, 在环京津的县 (市) 、区域中心县 (市) 、经济发达的县 (市) 完成生产基地建设, 全省40%以上的建筑工程采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方式建设, 单体装配化率达到50%以上。

(三)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在已启动编制的4部地方标准的基础上, 继续完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验收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体系。利用试点项目, 开展增量成本分析工作, 启动产业现代化项目计价定额的编制工作。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联盟, 发挥专家的作用, 研发和推广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结构体系、预制住宅部品部件和成套技术。继续深入研究推广适合农村住房特点装配式低层住房。依托省内大型科研院所, 建立技术研发、检测中心 (基地) 等的技术支撑机构。

(四) 培育市场实施主体

推动各地规划建设住宅产业现代化园区, 支持国家和省住宅产业化基地发展。引导预制商拌混凝土企业和传统建材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向住宅产业现代化部品部件企业转型。重点在现有的建设行业大企业集团、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1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 优选几家开展生产基地建设试点示范。除列入国家和省基地的企业外, 正在培育河北建设集团、秦皇岛阿尔法公司、邯郸曙光公司等企业。

(五) 推动项目建设

推动各地在政府投资的大型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中确定一定比例项目, 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项目试点, 引导商品住宅项目转变建设方式。今年, 秦皇岛市1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项目、保定市18万平方米的商品房项目已确定用装配式方式建设, 年内将开工建设。明年, 要求每个市都要安排不少于10万平方米的项目采用装配式方式建设。保定市已确定18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装配式项目建设。

(六) 探索管理新机制

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 对现有的企业资质管理、工程招投标模式等与住宅产业现代化要求不适应的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通过试点示范工程逐步解决。在部品生产、工程计价、招标投标、开工许可、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环节进行建设管理制度改革探索, 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 适应产业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七) 强化宣传和培训

市场主体发展 篇5

2013年12月05日 16:32 来源:中国经济网-陕西频道

[打印本稿]

[字号 大 中 小]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国经济网12月5日陕西讯(记者 张允辉 通讯员 张永虎)从即日起在陕西省境内注册公司,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这是记者12月5日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据了解,11月19日,陕西省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促进市场主体发展的意见(试行)》,标志着陕西省工商系统登记制度改革序幕正式拉开。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不久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明确了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二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三是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四是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五是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近年来,陕西省市场主体发展总体上稳中有升。截止今年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为137.5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8.83万户、企业36.5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14万户),列全国第20位。改革工商登记制度,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壮大市场主体总量和质量,已成该省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为此,省政府决定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据陕西省工商局局长王吉德介绍,陕西省此次进行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十三个方面:一是放宽市场主体名称登记条件。二是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三是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四是放宽市场主体经营范围登记条件。五是实行“先照后证”。六是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七是支持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八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九是支持家庭农(林)场发展。十是简化登记注册程序。十一是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十二是改革企业检验制度。十三是下放企业登记管辖权限。

这次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将公司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实行由公司股东(发起人)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等,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真实性、合法性负责的制度。二是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规定的27个涉及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前置许可审批项目继续作为前置许可项目,其他前置许可审批项目调整为后置许可项目(陕西省原有前置许可项目约130项)。涉及后置许可项目市场主体,先申请办理营业执照,再办理许可审批手续。三是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制度”。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建立市场主体经营异常黑名录,记载并向社会公布未按规定期限和内容申报和公示报告的企业。四是将“一址一照”改为“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一地址可以登记两个以上市场主体的住所。市场主体经营场所与住所在同一县级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内不同地址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工商部门申请备案,不再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

总体来看,这些改革举措还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二是前置许可项目由130项减少为27项,体现了更大的改革力度;三是提出支持“个转企”、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家庭农林场等新兴行业发展系列举措,更加符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陕西省工商局遵照省政府要求,已经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对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落实改革措施。对相关改革内容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实施主体,提出操作办法,完善工作流程,修改系统软件,开展业务培训,确保新的登记注册制度顺利实施。二是提升服务效能。对设立、注销等重要登记事项实行“一审一核”程序,其他事项实行“审核合一”程序,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准。规范“一次性告知”、“首办负责”等工作制度,推行预约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延时服务等服务措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三是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按照“谁登记谁公示”、“谁审批谁公示”原则,通过全省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市场主体申请登记注册、许可审批、报告等所需材料和办事程序等事项,并在完成登记注册3个工作日内上传相关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黑名录,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向社会公示,使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四是加强监管执法。结合改革内容梳理监管事项,科学制定抽查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执法、重大案件会商等机制,妥善处理新制度与原制度衔接问题。发挥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作用,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少儿教育类报刊如何重塑市场主体 篇6

一、培育特色,精心打造品牌

诚如凯文·曼尼在《大媒体潮》中所说:“21世纪的媒体竞争将是品牌竞争。”良好的品牌可以加强读者对报刊的忠诚度,增强市场影响力。在近几年市场竞争中,不少少儿报刊工作者都深切地感受到,在同质化竞争的态势下,比拼价格,或者依靠地域行政资源优势实行变相发行垄断等,都难以挽回少儿报刊的颓势。只有努力培育特色,避同趋异,积极展开内容创新,精心打造品牌,依靠品牌的增值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有效地锁定目标读者群体对报刊的关注度和注意力,形成影响力,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综观近400家少儿报刊,虽然品种繁多,类别各异,但仔细翻阅,不难发现,许多报刊缺乏个性特色,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是内容定位宽泛,每家报刊都有囊括所有读者之意,结果版面越分越多,内容重复交错;二是栏目大同小异,同一类的报刊中,总能找到位数不少似曾相识的版块专栏;三是版式千篇一律,无论是报纸还是期刊,开本形式基本划一,设计风格趋同。如果说同质化曾经是少儿报刊发展过程中的常态和必经之路,那么进入转型升级、品牌竞争的今天,强化报刊个性,培育报刊特色,打造报刊品牌,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促发展已经是业界共识。

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少儿报刊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基础。市场定位就是创造差异,报刊的优势定位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和成人报刊不同,少儿报刊的读者对象具有成长性快、可塑性强的特点。不同的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会有不同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更替,又会产生不同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家少儿报刊认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有效地确立报刊的市场定位,包括内容、风格、版式、开本、刊期、栏目等等,同时还应迎合少儿本真的阅读愿望,牢牢把握读者阅读心理的律动,及时调整定位。许多少儿报刊正在不断强化定位的准确,甚至用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广告宣传语阐述自己的定位,以此吸引读者,利用读者的心理需求打开市场,便是不错的选择。

不断的内容创新,是少儿报刊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关键。传媒大亨默克多曾经说过:“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是构建品牌的基础”。报刊的品牌力量在于内容品质的展示。现今社会,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日趋多样化、差异化。他们在阅读时,除了获取知识外,更包含了获得欣赏、娱乐甚至刺激的心理需求,在快乐阅读中接受新知识和新观念。而目前不少少儿报刊在内容选择上,过多地关注思想教育和学习辅导的功能,忽略了愉悦功能。部分报刊内容陈旧,形式老套,不为少儿读者喜爱。内容创新已经成为少儿报刊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要强化读者本位意识,深入了解少儿读者的阅读心理,积极追求报刊给读者带来的愉悦感。在内容编排上要不断植入创新元素,引领少儿读者与时代发展同步。

独特的编排风格,是少儿报刊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保障。按照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观点,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识、符号或设计,或是他们的组合。少儿报刊的品牌应该是内在的本原底蕴和外在的完美形式相结合的产品。在完成精准的市场定位和积极的内容创新的同时,还需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编排风格。这种编排风格一方面表现在特有的文字语言表述水准上,要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传递生动有趣有益的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个性化的开本版式设计要求上。要适应现代少儿的阅读心理和审美要求,给他们营造一个天真、活泼、生动,充满艺术情趣,丰富多彩的视觉天地。

二、多元经营,拓展产业经济

目前,绝大多数少儿报刊主要是以纸介质做内容,靠发行量创收。笔者浏览过不少少儿报刊网站,大部分是纸质文本的简单上传,基本没有挖掘和发挥新媒体作用;广告版面也十分有限,许多少儿报刊甚至没有广告收益。近几年来随着目标读者群的自然减少,教育收费的规范,这种单一的营收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一旦转制改企,与主管主办单位脱钩,原有的系统发行资源优势丢失,更是雪上加霜,生存发展势必陷入困境。因此,拓展经营思路,以品牌为依托,有效延伸产业链,在整合内部资源基础上向外部其他行业渗透扩张,形成以报刊业为主,涉足各个领域,优化存量,培育增量的多元经营模式,是少儿报刊当前的首选。

一是努力培育广告增量。世界上各国报刊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的支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少儿报刊广告业也极具成长性。但由于少儿报刊面对特殊的读者群体,长期以来,广告商对少儿报刊的广告价值认识不足;而少儿报刊版面容量有限,又对开辟广告版面相对吝啬。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严重地制约着少儿报刊广告经营。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做强报刊品牌的同时,善于推广品牌,重视广告经营的个性化策划。要彰显少儿报刊发行量大的优势,充分利用版面、专栏、栏目、报花、策划各类公益活动等有效载体,用高质量的广告策划招徕客户,让客户感受到在少儿报刊投放广告物有所值。从而不断投入,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不断延伸服务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光是一张报纸或是一本杂志是远远无法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的。因此,少儿报刊作为与少儿读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和沟通的主要媒体,要积极挖掘资源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根据读者的不同需求开发相关产业。如少儿图书、教学培训、夏令营、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少儿用品的研发经销等。特别是利用自己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与新媒体联手,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少年儿童提供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愉悦身心的服务内容,更是一项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大有作为。当然,有条件的报刊社,还可以向其他行业拓展,实现产业扩容。据笔者了解,有些报刊社还兼营印刷、媒体设计排版、旅游等产业,效果都不错。

市场主体发展 篇7

关键词:公司法,修改,优点,竞争与发展

《公司法》作为重要的商法之一, 只有超越了具体法律条文的理论研究,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根据法律理论建构起来的具体条文的真正内涵, 才能在没有相应法条予以规范的前提下, 对实践中新出现的问题予以科学合理的规制。

一、新《公司法》降低了投资门槛, 为投资者开拓了投资渠道

(一) 新《公司法》大幅度下调了最低注册资本

原《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以下最低限额:以生产经营为主和以商品批发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50万元, 以商业零售为主的公司为人民币30万元, 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为人民币10万元, 并要求一次缴足。股份有限公司为1000万元。《欧盟第二号<公司法>指令》第六条要求成员国在确定最低注册资本的时候, 不得超过两万五千欧元, 相当于二十五万元人民币。可见, 我国的最低注册资本是欧盟的二十倍。在日本出台全新的《公司法》之前, 股份公司按照《商法典》的规定, 最低注册资本是一千万日元, 相当于人民币八十三万元人民币。从这方面来看, 我国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较高, 由此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第一, 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额规定过高, 不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由于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过高, 为数众多的小规模个人投资者只好较多地选择了个体工商户这一传统的组织形式。根据统计, 当时许多地区的民营经济的构成中, 个体工商户这种组织形式占据绝对优势, 而公司作为最先进、最有活力的组织形式, 所占的比例还很低。这导致了我国民营经济组织形式构成的不合理, 延缓了我国民营经济升级换代的步伐。第二, 要求注册资本一次性全部缴足, 容易造成资金的闲置。为此, 新《公司法》修订案作了如下修改:取消了按照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规定;允许股东按照规定的比例在两年内分期缴清出资, 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但必须注意的是: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二) 一人公司制度也是鼓励投资的重要措施

新《公司法》是一部平等善待国有投资公司和私人投资公司的平等型的《公司法》。与其他国家关于一人公司的规定更为严格, 既为公众投资创业多增加了一条渠道, 多了一种方式, 又有利于规范一人公司股东的行为, 从而防止一人公司可能产生的弊端。应当说, 这样的规定, 是适当的。

(三) 完善出资方式, 取消了技术出资的比例限制

1. 新《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而其中的知识产权, 既包括工业产权, 也包括非专利技术 (如技术秘密) , 还包括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依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第15和20条规定, 出资的种类和形式还包括股权、优先股、可转换优先股等准股权方式、特定债权 (包括债转股) 。随着新《公司法》实施, 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将有着更大范围和空间。

2. 新《公司法》取消了原《公司法》中“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 这一限制性规定, 放宽了知识产权出资额, 而主要规定了“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 其立法目的在于允许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 可以自行决定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在公司注册资本中的比例, 总体上不能高于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70%, 该项规定更有利于鼓励高新科技公司的设立和健康成长, 扩大了股东出资的范围与形式, 提高了无形资产投资比例, 有利于风险投资企业发展和创业人员权益保障。

(四) 取消公司对外投资的上限, 利于风险投资机构更灵活运作

新《公司法》第15和16条取消了原《公司法》第12条公司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的限制, 而主要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及其投资或担保的数额限制, 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或授权决议。同时规定公司“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这反映了立法者尊重中国现实、顺应国际趋势、敢于突破和创新的立法智慧和魄力。

二、新《公司法》拓展公司自治的空间, 充分发挥出公司在市场经济中的活力

(一) 公司做为一个市场主体, 在市场的竞争中会自主权地审时度势, 会比较理性地处理市场信息问题

本着这种鼓励公司自治的精神, 立法者对原《公司法》很多压抑公司自治的条款作出了大幅度的修改。而原《公司法》更多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制, 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本位, 强制性的规范占据了相当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公司的生机和活力。与原《公司法》相比, 新《公司法》赋予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间, 重新界定了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的范围, 减少了强制性规范, 增加了任意性规范。表决权的确定、股利的分配、股权转让的优先受让、股权的继承、对外投资和担保、经理的职权等内容, 均由公司章程确定。这些规定增加了公司经营和管理中的灵活性, 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创新。

(二) 关于分红的问题

案例:两个股东准备办一家公司, 大股东持股80%, 小股东持股20%。两人相约携手走进工商局进行公司登记, 工作人员说:你们章程式规定的按七三分红不合理, 《公司法》第33条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利。你们怎么八二开的出资, 对应着七三开的分红啊?小股东凭什么多拿10%啊?小股东说:“我自愿啊。”“大股东, 你凭什么少拿10%啊?”“我心甘啊。”“那不行!所以, 你们要注册这种公司也不允许。”后来, 两个股东问:“有何妙计?”工作人员说, “首先, 你们修改公司章程, 八二开的出资对应着八二开的分红;然后, 你们再起草一份股东协议, 大股东承诺每年取得的股利中的10%赠与给小股东。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嘛。”两个股东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公司当日也注册成功了。后来, 很多人注册公司都遇到这样的问题。新《公司法》第35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 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 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

(三) 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原《公司法》第41条规定, 有限公司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新《公司法》第43条就明确规定, “股东会会议由股东按照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但是, 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加强对股东利益, 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原《公司法》假定立法者的智慧超越市场的智慧, 政府的智慧高于商人的智慧。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法治化程度的高低, 就看三个指标, 一是投资者 (股东) 保护怎么样, 二是劳动者保护怎么样, 第三是消费者保护怎么样。实践当中, 小股东之所以受到欺负, 关键是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的股东面临三座大山的压迫:虚假陈述、操纵市场与内幕交易。非上市公司股东更难。在《公司法》第34条明文规定, 有限公司股东可以查阅会计账簿。给会计账簿造假确实很难。小股东也可以查阅原始凭证, 新《公司法》规定的小股东查账权实际上是抓住了保障股东权利的牛鼻子, 效果好而且成本低。股东有了查账权, 这一点是赋予股东的一个实权。以往, 中小股东只能看一些公司报表等“表面文章”, 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 只有大股东和高层管理者才清楚。现在有了查账权, 股东就能更好地了解公司运营, 并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 新《公司法》赋予了中小股东召开股东大会的请求权、召集权和主持权。同时, 新《公司法》增加了对股东退出机制的规定, 比如在公司符合分红条件而长期不向股东分红时, 或者当股东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持不同意见时, 可以要求公司收购他的股权。新《公司法》还增加了股东代表诉讼的规定, 当公司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侵犯了公司权益, 而公司不予追究时, 股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以维护公司和自身的权益;股东还有权利请求法院强制解散公司。

(四)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新《公司法》修改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规定, 包括完善股东会和董事会制度, 充实了股东会、董事会召集和议事程序的规定;增加了监事会的职权, 完善了监事会会议制度, 强化了监事会作用;增加了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的规定;对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忠实和勤勉义务以及违反义务的责任, 作出了更为明确具体的规定。新《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监事及经理的权责, 明确规定他们的“忠实义务”和“善管义务”。

三、新《公司法》有利于市场主体的竞争和发展

1.从总体上讲, 这次对《公司法》的修订较为成功, 新法从条文数量上看:从原来的230条到现在219条, 看起来条文少了, 其实内容是极大丰富了。据不完全统计, 大概只有24条没有修改。大到一些基本制度的充实, 增加了一些新的章节, 小到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

2.从结构上看:新《公司法》在原《公司法》基础上增加了“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和“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两章;从内容上看:新《公司法》在股东的出资、公司的设立条件、公司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担保, 成立一人公司, 充分体现公司和股东的意思自治, 小股东权益保护, 公司管理者的义务和责任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新《公司法》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趋势。新《公司法》就看得出来, 要塑造一个公司, 他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有独立的经营管理能力, 他要塑造一个自治的公司, 在很多事项上公司可以有选择权, 选择能力也比以前大大提高了, 要塑造一个讲究信用的公司, 从其资本制度, 责任制度, 治理制度等等都能体现出来。新《公司法》在权益和责任的平衡上, 在安全与效率、在各种权利主体权利关系上, 在国家干预与公司自治的平衡感上掌握得很好。

市场主体发展 篇8

一、市场主体的合理构建

在市场经济格局中, 大众、企业和政府是参与经济运行的三大经济主体。经济主体行为变迁与宏观经济调控, 就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笔者引用余斌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四点研究结论, 可以旁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经济主体的和谐上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首先, 消费预期稳定, 消费行为渐趋合理化。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 政府同时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各地区先后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中央和地方增加了“低保”预算支出, 大大减轻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居民预期产生的负面影响, 消费行为渐趋合理。

其次, 居民收入水平已接近消费需求快速扩张的“门槛”, 以住房和汽车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 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带动消费需求的持续快速扩张。

再次, 消费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为消费需求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近年来, 以文化、教育、旅游、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支出为主的非商品性消费, 在城乡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随着温饱问题的完全解决和小康建设的推进, 这种发展趋势会日益明显。

上述消费主体研究, 它包含了这样两个层面。一是在经济运行机制重塑方面, 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下, 用市场机制对原有计划机制的主要置换, 真正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和主导地位;二是在经济主体角色转换方面, 国家将由经济活动的运动员转任裁判员, 企业则逐步从政府的附属地位走出来, 成为市场主体。如果说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 经济体制转变的标志, 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话, 那么, 经济行为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就是经济自律。

二、市场主体的自律精神

在市场诸多主体中, 行为主体, 比如“职业管理”, 可以健全企业主体与员工劳动主体的社会职业劳动体系, 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准, 使其自觉形成一个介于政府管制框架和社会监督氛围之间的职业体系以尽可能减少来自市场的不合理压力。主体自律行为是建立在企业个体、员工、产业的合理体系, 而不是简单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理解上, 在实践中具有职业主体性、行业普适性和现实强制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当然也就要求企业同时必须成为职业自律主体。在市场主体发育方面, 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能力问题了, 而是市场主体的组织行为严重缺失。缺少市场主体的组织性自律, 无行规行矩, 企业难免竞相压价, 无序竞争, 一旦经济出现景气指标, 哪个行业有利可图, 大家蜂拥而上, 地方政府再推波助澜, 难免过热。而缺乏行业自律, 政府面对众多分散的企业进行调控, 按下葫芦浮起瓢, 顾此失彼。

三、行为主体的风险体系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运行实现了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型, 市场发挥了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并初步实现了国内经济运行市场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 但是, 目前的市场机制还不成熟、不完善, 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有改善的空间。其核心问题就是市场的集聚化与行业的板块化, 在选择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取径都是不同的。

以宁波纺织服装行业再造为例, 大量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催生了以雅戈尔、维科、杉杉、罗蒙为龙头的规模扩张模式成为地方产业集聚的市场主体。但是, 随着规模扩张, 产业集聚开始带动地方经济板块形成, 这些龙头企业迅速介入地方板块, 在地方发展的社会资源上占有优先地位, 于是, 企业开始在地方机制下占领各种地方资源。这种占有开始使得企业具有了社会权利的形态, 股份制, 开始成为这种形态的一种机制, 将所有制社会化, 宁波的纺织服装行业再造开始启动社会机制, 政府, 已经介入到这种机制中去, 甚至决定了企业的资源分配份额。

这种机制创新体现在股份制后的行业化发展机制。负责的企业已经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他们认识到自己从最大的盈利者转为最大的占有者, 那么, 这种占有就使得行业分化与国际接轨, 开发新产品。行业的驱动使得企业冲破资本垄断的私有制, 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际上是经济运行的组织化、自治化程度如何提高的问题。从美英日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行业经验, 以及中国迄今为止的政府与各行业企业之间关系的变化来看, 行业实施的手段、方式和机制的变化反映了同类交易者所在行业的组织程度和结构的变化, 反映了由交易者、行业协会和政府之间作用关系构成的行业治理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经济活动伦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3~24页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研究 篇9

健身市场主体。健身市场主体是指健身市场供需双方, 即包括提供健身服务的健身企业和购买了健身服务的健身消费者;健身市场主体风险。健身市场主体风险是指体育健身市场不同主体在提供健身服务或购买、享受健身服务过程中, 由于各自行为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 从而给不同市场主体带来损失可能性和程度的大小。

2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结构及风险体系要素的关系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是体育健身企业风险, 其二是健身消费者风险。健身企业风险是在健身企业提供健身服务过程中产生的, 健身企业运营行为和销售行为是导致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健身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点, 因此, 健身消费者风险同样是在健身企业提供健身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从消费者角度描述就是健身消费者风险在享受健身过程中产生,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享受服务行为是导致消费者风险产生的初始因素。健身企业和健身消费者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面临自身行为导致的风险, 同时还面临市场环境和宏观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 如图1所示。

3 我国健身市场风险现状

(1) 我国健身企业风险。

从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角度分析, 健身企业风险主要包括人员风险、财务风险、硬件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六个方面, 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财务风险, 权重系数为0.2022;人员风险, 权重系数为0.1803;硬件风险, 权重系数为0.1749;市场风险, 权重系数为0.1585;营销风险, 权重系数为0.1530和信息风险, 权重系数为0.1311, 如图2所示。

在财务风险中, 由于我国健身企业风险主要是由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行为以及对财务的管理行为导致, 因此, 投资决策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成为我国健身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险种。健身企业的人员风险由员工风险和消费者风险构成, 权重系数分别为员工风险 (0.4868) 和健身消费者风险 (0.5132) , 健身消费者风险高于员工风险。在两类人员风险中, 员工风险的决策者风险和会员风险的消费者意外伤害风险最大。健身企业硬件风险主要包括场馆风险 (0.4932) 和健身器材设施风险 (0.5077) 两大类, 后者风险较大, 并且以健身器械安全风险最为瞩目。健身企业市场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权重系数高于特殊市场风险。健身企业的一般市场风险出现频率较高, 主要包括消费者风险、潜在竞争者风险及供应商风险, 消费者风险排在首位。特殊市场风险最不常见, 一旦出现就危害性极大, 其中经济因素风险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倍受重视。健身企业的营销风险主要包括产品风险 (0.2231) 、价格风险 (0.2810) 、连锁风险 (0.2562) 和促销风险 (0.2407) , 价格风险排在第一位, 其后依次为连锁风险、促销风险和产品风险。信息风险包括内部信息风险 (0.5254) 和外部信息风险 (0.4746) 两大类, 且内部信息风险高于外部信息风险。

(2) 我国健身消费者风险。

我国体育健身消费者的风险主要涉及生理风险、功能风险、金钱风险和社会心理风险四个方面, 其中健身消费者的生理风险排在首位, 权重系数为0.3534;其次为金钱风险, 权重系数为0.2707;再次为功能风险, 权重系数为0.2030;最后为社会心理风险, 权重系数为0.1729, 如图3所示。

健身消费者的生理风险中运动伤害风险最突出, 常见的运动伤害风险包括过量运动、韧带拉伤、骨损伤、骨关节扭伤、摔伤和猝死等。运动伤害风险轻则造成会员生理和心理影响, 重则会导致消费者生命的终结。金钱风险主要包括会员卡费风险 (0.4048) 、私教课程类风险 (0.3333) 和配套产品风险 (0.2619) 三种, 其中卡费风险排在首位。其中, 导致卡费风险的最显著因素就是健身企业倒闭。健身消费者的功能风险主要包括锻炼效果风险 (0.3089) 、服务人员风险 (0.3415) 和场地设施风险 (0.3506) 。上述风险中, 身体保健风险、团课教练风险、健身器械状况风险分列每类风险的首位。健身消费者的社会心理风险主要有评价风险 (0.4681) 和信誉风险 (0.5319) 。其中, 家人评价风险和健身企业承诺无法兑现风险最大。

(3)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共同风险。

在两类市场主体各自的风险中, 健身消费者的风险绝大部分属于健身企业的风险范畴, 如消费者的生理风险, 若该风险出现, 就会导致健身企业的财务风险、人员风险和硬件风险的发生。同样, 健身企业风险同样也是健身消费者面临的风险, 如金融危机的出现, 影响健身企业的同时, 也在引发消费者的金钱风险。因此, 虽然我国健身市场不同主体面临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 但是不同主体风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甚至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4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对策

(1) 建立更为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我国绝大部分健身企业采用会员制, 即先付费后享受服务, 而且销售的会员卡以一年以上的卡种为主, 如果健身企业倒闭, 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保证。因此, 提高健身企业注册资金额度等措施, 将对健身市场主体风险起到“源头性”控制作用。

(2) 实行严格的健身企业预售审批制度或严格禁止预售行为。

健身企业的预售可以使投资人在正式营业前就能快速回收资金, 降低投资成本, 减少自己的投资风险。但是, 由于目前对健身市场预售没有法律法规约束, 出现了一些实力不足的健身企业在预售效果较差时出现了无法正常营业, 甚至投资人卷款潜逃现象。因此,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增大管理力度。

(3) 加强国家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

我国健身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涉及体育、劳动、工商管理、税务等, 它们虽然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监管作用, 但是效果有限, 如果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具意义。

(4) 健身企业或健身消费者应购买相关保险。

在健身企业运营或健身消费者锻炼过程中势必面临多种风险, 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转移, 健身企业或健身消费者应主动购买相关保险, 从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转移。

摘要:本文对我国健身市场主体的风险概念、风险结构、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现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避免或降低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对策, 如建立更为严格的健身行业准入制度, 实行预售审批制度和加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联合执法力度等。

关键词:市场主体,风险,销售行为,购买行为,健身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黄晓春.论中国体育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与风险控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

从供给侧发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篇10

“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不但“一刀切”的楼市调控措施会“寿终正寝”,地方政府还被赋予更大的自主权。一如住建部部长陈政高所言,“有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推出了各种调控措施,因此我对今年的房地产健康发展充满信心”。种种迹象表明,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将会有一波波的政策引导,支撑其不断发展的势态。预计二季度会有更密集的“去库存”新政渐次出台。同时,类似广东、重庆将去库存年度目标量化到各市县等方式,将被更多省市所效仿。

笔者以为,除了降首付、降契税等房地产利好政策之外,中央政府还会再度调整税收、信贷政策以及房贷利息抵个税等。而地方政府则可能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纳入公积金缴存范围等方式来刺激购房。此前,山东省已要求各地做好业务衔接和政策储备,对农民进城购房给予契税补贴、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物业费补贴等政策,使其成为长期稳定的住房消费群体。同时,河省、甘肃等省市不但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还鼓励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此外,还有典型如广州“跨区首套”契税优惠政策以及沈阳大中专毕业生“零首付”购房的政策。可以肯定,信贷政策及财政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短期内市场就会产生积极的表现。其中,一些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及产业发展优势的地区有望率先成交抬头,如郑州、长沙、福州、杭州、青岛、苏州等城市会量价齐升。

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虽有其本身规律,但与经济周期、住房民生、投资风向更是密不可分。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这意味着,在供应端,我国将继续打通存量房与保障房及租赁市场渠道,大力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货币化,完善租赁市场,支持商品房库存向租赁房及公租房供应转化。

新的改革,将给市场注入新活力。未来数年,“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制度改革,合理降低交易成本,鼓励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购房,落实好首次购房优惠政策”,将是房地产发展的方向。这既是重大政绩,也是政府用货币采购去库存的抓手。一是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度扩大住房需求,同时加快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等进度,更多采用货币化安置收购存量用房;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三是鼓励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扩大租赁市场房源。

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这是未来大势。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曾经表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特征是总量过剩、区域分化。因此,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的基本逻辑和总体基调是“因城施策”。一是盘活城市中的闲置土地,对北、上、广、深等限购城市进行差别化处理,如近期两次政策调整均将限购城市排除在政策实施范围之外,这些城市目前仍维持较高的最低首付比要求。这是因为,当前一二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较快,幅度较大,需通过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和棚改,增加住房供给,采取诸如限购等行政措施以及经济政策等,抑制不合理的投机性需求,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二是允许各地在国家统一住房信贷政策基础上,结合当地房地产形势,对辖内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比进行自律调整。三是强调宏观审慎管理,打击各种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严格限购审核、扩大市场供应、打击捂盘惜售、规范金融杠杆,等等。

作为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灵魂,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呈现积极的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今年3 月1 日年内首次全面降准,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宽松利好的房地产调空政策仍是年内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大方向、总基调,尤其是全国“两会”把今年M2预期调高到13%左右,这预示着全年货币政策将持续维持稳健偏松的状态。而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之下,房地产业将再次迎来一个发展的契机。当然,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有着天然的差别——全国去库存,热点城市去杠杆。正如一线城市启动针对“房价过快上涨”的应急预案,未来这种分化趋势还将持续。从去年以来,这种“有保有压”的基调已成常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进楼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加大中小套型住宅供应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拉动经济,实现房地产与经济的双赢。供给侧改革也可以推动房地产回暖向好的态势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一如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所言,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同时,“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适应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就化解房地产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和地方“两会”作出一系列部署,最重要信号就是治标治本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管理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形成长期消费预期。

相比于三四线城市的供大于求,一线城市则属于“僧多粥少”,在新增大量人口的同时,土地供应却在逐年减少,而这也正是北上广上深房价快速上涨的最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上海商品住宅自2006 年以来的10 年时间里,累计批准上市182.8 万套商品住宅,累计销售178.5万套,余量仅4.3 万套,其中还包括别墅和商办类公寓。按照年均销售17.8 万套计算,仅够3个月销售的量。再以北京为例,在今年已经出现的3 宗住宅用地中,楼面价全部超过4 万元,去年北京实际商品房住宅面积土地建筑面积只有300 万平方米,而商品房住宅签约则超过了700万平方米。

市场主体发展 篇11

从2013年开始,整个艺术品行业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已连续调整了两年多。尤其是今年春拍以来,全国各地的艺术品市场寒流入骨、哀鸿遍野,由于整个市场的需求大面积缩水、存量部分的艺术家作品的实际流通价格普遍遭遇熊市“腰斩”,不仅北京、山东这两大全国最重要的区域市场的经营机构备受煎熬,就连广东这类一直偏居一隅的地区,也有一半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斩仓关店,暂时退出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进入市场、在艺术品市场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大收藏家、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何文发告诉笔者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生意已经缩水了近七成,大部分线画家的作品价格掉了一大半都还无人问津,有些画家的精品在流通领域都被压掉了20%的价格,导致很多投资者前期收藏的艺术品资产不知不觉在今年就蒸发了一半。前段时间网络媒体不断炒作某些地方书画市场崩盘或引发金融危机的骇人新闻正是这个原因。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艺术经纪人、画廊与艺术博览会作为一级市场的主体,经营和发展状态已经全面陷入困境。不过,尽管这些经营机构对一级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为艺术家和拍卖行的夹击而不复存在,然而,针对如何判断一个艺术家的投资价值前景这样的问题,他们仍然是最敏感且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底下,价值观和判断标准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不同的经营商,由于看问题的维度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其在决定和制定自己的投资策略时,选择的标准和尺度也不尽一致。笔者经过调查总结,可以梳理成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

以人为本位

艺术经纪人、画廊与艺术博览会等机构,大部分都恪守着艺术品市场的老行规,从上游的艺术家直接取得艺术品,通过代理或合作机制发掘艺术家,然而以展览的形式推介给藏家,从而实现销售。正因为他们的所有经营所得,都来自与艺术家的合作,艺术家是他们最直接的供应商,因此,对于大部分的艺术纪纪人、画廊老板和艺术博览会运营总监来说,他们都会基于对艺术家这个人的了解去判断作品的市场价值。

国艺典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画廊经营家协会秘书长王彪先生这几年走南创北,对北京、山东、湖南、湖北和广东这个地方的艺术品市场都有深入了解,也曾经在这些地方开过艺术馆、做过当地一些书画名家的经纪人。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书画家必须做到“人品好、作品好、身体好”才能被市场所关注,市场前景才会片光明。具体而言,首先一定要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化教育,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艺术理论修养和扎实的中国画绘画基本功底,既具有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与个人创作能力,又具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创作经验;个人及作品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其次,思想积极向上,为人正直善良,富有团队合作精神;其三,健康的体魄也是判断艺术家市场前景的一个因素,没有健康的身体何来健康的心理,没有健康的心理又何来优秀的作品。

他建议收藏者加强门槛意识和精品意识,比较保守做法是收藏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作品。虽然美协会员也有滥竽充数者,而好的艺术家同样会出垃圾作品,但加入美协所需要的专业门槛,决定了美协会员的作品在市场上更容易获得大家的认可。当然,更保障的做法是给自己找位靠谱的专业投资顾问,借助他们的专业眼光,去寻找市场上流通的精品。

闻韶轩主人罗渊是一个拥有近30年从艺经历的收藏家,目前收藏的各类名人字画多达万件。他早在几年前就自创了六项指标衡量艺术品收藏价值,作为对初入行的收藏者遴选艺术品的参考。具体是:画家专业背景和艺术风格各占30%比重,学识和文化修养、书法水平、作品题材、画家美誉度平分剩下的40%比重。罗渊自认为,按照满分100分算,将一件艺术品各个分项的得分加总,得分越高的作品便越具有收藏价值。

这六项标准被媒体报道后,曾引起过业界的热烈讨论。全国画廊业先锋——华艺廊的总经理张向东对此持保留意见:“罗先生这种说法与某些所谓艺术市场指数一样,勉强作为参考可以,但不能作为收藏依据。”他认为,收藏往大里说,最高境界是一种对社会文化的引导及传承;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综合文化素养的体现;投资获益只是普通路径。现今的问题是对前两点遗忘或忽略,过分看重最后一点,所以好坏真假乱象纷呈。

小佑轩画廊艺术总监刘志强则认为,这个打分制对收藏艺术品、尤其是初入收藏行业的人具有指导作用。“打分制可以逐步成为行业标准,但是现有的这个百分制、较适合中国画即国画,可进一步对版面、油画、水彩画等画种细化。专业30分比分较大,因为非专业人士也有突出的画家;同样,风格30分比分也较大,风格的准绳是什么?也许只有等风格的标准定下后才能细分。我的建议是百分制中要有加分制,主要针对具有影响力、创造性和社会公认的画家,或者具有突出贡献的画家,加上10分或20分。然后大力推广80分以上的画家,建议收藏者谨防60分以下的画家。大张旗鼓宣传这个打分制,必然在书画界引起共鸣,目的是推介优秀的、具有收藏意义的艺术品,使群众的认识得到提高,把江湖画家的地头尽量缩小,让收藏品的质量提升一个层次。”

面对诸多争议,罗渊坦言,当初提出从六个方面判定艺术品价值的标准,目的实为抛砖引玉,吸引更多资深业内人士来参与讨论。“不管是持批评性的,还是持肯定性的观点,都必定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这标准,为刚入门的收藏者增加更有价值的审美视觉和参考意见。”他指出,六项标准中所指的专业背景,实为排除那些玩票式的或刚入行不久却炒作成大名家的书画作者,收藏一位从事绘画实践达30年以上(少数天才可放宽到10—20年)的画家的作品,其投资价值安全系数相对要比入行时间短的画家的作品高;而所谓艺术风格,是为了排除画匠式的画家,罗渊认为只有形成了自己个人的艺术风格,与其他画家的作品在某些艺术特点上形成显著差异,并得到艺术同行普遍认可的作品,才具有收藏价值,像齐白石、张大千、陆俨少等大师,在学术上都有自己的重要地位,其作品的艺术识别度都非常高。反之,只懂得一味模仿古人或同行的艺术品作品,没有多少意义。

相比罗渊的百分制,沁芳园主人何文发的“三个认可”标准显得更简单。他认为,一个艺术家是否值得去投资,必须经过三类人的认可:一是同行的认可,在艺术界和文化界,同行相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同行都在背后说一个艺术家的好话,说明这个艺术家的人品、学品必定比较端正;二是评论家的认可,对于真正有学术操守的评论家来说,他们的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对每一个艺术家他们都会条件反射地“鸡蛋里挑骨头”,如果评论家总体上比较认可的艺术家,应该也是比较值得去投资的。当然不排除有些人,会因为某些利益关系而说假话,这就需要投资者通过调查进一步去区分;三是收藏家的认可,收藏家这个群体比起艺术家和评论家来说都更加复杂而多元化,他们的眼光虽然参差不齐,但是基本代表投资收藏界的审美标准,如果在得到其他两类人认可的同时,也能够被收藏家这个群体所认知和认可,那么,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性肯定不会差。

以作品为本位

艺术品经营界,目前也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共识,即以人为本位来作出投资判断往往有失偏颇,因为再好的艺术家也会有失手的时候,尤其是受到商业利益绑架或者因为身体健康等其他原因无法稳定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往往参差不齐,泥沙俱下,必须加以严格甄别。由此,业界也提出“以作品为本位”去判断艺术家价值前景的说法。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和收藏家自身审美能力的整体提高,这一提法更加受到市场的重视。

不过,回归到作品本身,应该如何来对其投资收藏价值作进步的判断呢?目前业界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以学术的标准来认定,而另一种则认为应该以市场的标准来认定,所谓市场标准,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标准,即商业标准。

近期,笔者在善言斋专栏主持讨论“雅与俗是共融还是对立”的问题时,就遇到业界专家的激烈争论。事实上,在这个话题的讨论中,雅代表着学术标准,而俗代表着商业标准。

收藏家高鹏飞指出,美是有个性的,你认为美他不认为美,美术界认为有学术美的绘画作品只能代表美的一种方向,并不能代表社会公众时代的审美价值。从理论上说公众的时代审美要迟于美术界时代审美视觉,美术界当积极引导公众审美,创造出当代更多优秀的雅俗共赏的作品。画坛有老夫子一味追求雅容不得半点俗,全然不顾笔墨当随时代封建意识浓厚,而造成中国画坛千人一面的状况。古人说的甜俗只代表那个时代的审美观,根本代表不了当代。他觉得何百里、叶泉、刘憝善、卢禹舜等就较好地解决了雅俗共赏的问题。因此,高鹏飞先生赞成雅与俗共融,主张投资者就应该买雅俗共赏的作品。

对此,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彭文斌则认为,“雅俗共赏”较传统绘画思想“尚雅贬俗”的标准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打着雅俗共赏的旗号创作拙劣画作并加以吹嘘,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水准和误导了艺术美学的欣赏。因此,雅俗共赏这一审美标准的提出及其当代境遇是值得我们冷静思考和分析的!“雅俗共赏”这个审美标准,在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把不同的尺子,如何在绘画审美活动中落实,是一个极复杂的难题。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和现代文化领域内,雅、俗两大美学思想类型并未达到人们期望的相互促进的理想结果。“雅俗共赏”至今仍然是理论上的一厢情愿,现实文化中,不乏一波又一波的俗化浪潮打着“雅俗共赏”的旗号蚕食着高雅艺术,造成了艺术水准的跌落,究其因缘,我认为是大众对艺术品味的理解、对艺术审美的评判、对艺术思想的追求已经背离了近一个世纪。

不过,对于一般的收藏者来说,雅与俗是非常抽象化的审美标准。有没有一些比较容易被平常人所掌握的具体标准呢?何文发认为,能够同时踩中学术和商业这两个点的作品是最值得投资的。所谓学术,就是艺术家的表现手法放在传统理论框架里边,能够看得出来路,认得出创新,简单来理解就是既有传统特色,也有个人的艺术风格。所谓商业就是,作品的风格和题材要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譬如,收藏者喜欢有喜气、正能量的东西,艺术家最好不要搞得一团黑或者满纸负面情绪。只有在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去谈学术传承,才是有意义的。

在怎么判断一个艺术家作品的价值前景的问题上,知名策展人、艺术经纪人郭宇宽最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把刚刚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和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艺术家邱世华作了非常深入的对比,进而提出只有原生的、孤绝的东西,才最具有收藏价值。在他看来,这两位前辈都是因为在如何把中国传统的东西重新阐释和提炼,完成了现代性的转化,提出了自己独特而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哪怕是一点点突破性的贡献,也是很了不起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能够在相应的学科历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策略为本位

在深入比对艺术家的综合素质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市场认可度的同时,大多数的艺术品经营机构还会根据自己独特的投资策略来综合判断到底是买还是不买。

何文发1995年开始介入书画收藏,最开始是收藏近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后来因为市场赝品泛滥受到严重伤害才转向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二十年来,他收藏的老中青三代画家作品不计其数。何文发回忆道,新世纪之交,他开始大批量地收购陈金章、周彦生、许钦松、方楚雄、陈永锵等岭南线名家的字画。2006年以后,一线名家作品市场行情爆涨,他又逐步把重心转移到孙戈、张彦、周正良、林蓝、张东、刘诗东、胡锦雄、方瑞等中青代的作品。何文发表示,因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其作品的市场成长期很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紧跟市场来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在藏品配置中形成合理梯队和组合来让资金良性循环。中青代的作品未来市场空间可以无限想象,而且我们可以收藏到他们当中的一些代表作。像杨之光、陈金章和林丰俗这些一线名家的代表作,现在不可能流通到市场上。而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中青代则愿意跟何文发这样的大收藏家合作。为规避中青年画家作品良莠不齐的风险,何文发会到专业的画展上去挑选一些获奖的作品,另一方面,还会在一些已经正规出版过的作品集里边寻觅投资对象。不过,经营中青年画家的作品虽然有着比较明显价格优势,但是,作为“潜力股”,这类作品在市场上的回报期要比线名家的作品要长很多。何文发为了让有限的资金能够实现良性循环,也会对不同画家的作品进行组合投资。“我的投资结构根据投资周期不断调整。”

罗渊十多年来收藏了上万件作品,即使是在整个行业调整最厉害的近两年,还在源源不断地收入新的藏品。他对笔者坦言,是因为自己坚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基础,只要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不断走向繁荣稳定,民众对艺术品的收藏品味和需求就定会水涨船高。把握了大的方向,这条路走下去就肯定不会错。“艺术品投资是高门槛的行业,对一个人的资金、知识和眼光都有极高的要求。切忌盲从、蛮干。”罗渊特别提醒道,“如果带有投资目的踏足收藏圈,肯定要寻找那些升值空间最大的画家的作品。我个人的做法,习惯于避开当时的市场热点,追逐那些还没有被其他藏家重视或被市场充分挖掘的艺术‘潜力股’。因为投资‘潜力股’的成本低,利润想象空间大,而且容易上规模。尤其是当你要使用杠杆的时候,盲目去追高会加大自己的投资风险。”

雅昌艺术网专栏专家、资深藏家刘九洲也把书画投资看成是既拼资金又拼知识的行当。因为多数资金实力不够的投资者最初都会先选择到价格门槛较低的一级市场去寻找机会,而这一板块往往也是最乱的地方。就像买创业板的股票样,如何从垃圾股中找出最有成长空间的潜力股,就很依赖知识和眼光了。面对汗牛充栋的市场,要想买到能够增值、保值的作品,必须提高自己的美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这一方面要靠自己平时通过阅读不断积累全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实践不断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去加强对不同艺术家和作品的分类认知及学术梳理。

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 篇12

一、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体系

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分散, 既有法律, 也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及部分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电子商务企业设立条件、登记程序和审批机构等, 确立了电子商务企业设立经营性网站的登记注册制度。其中, 北京出台了《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办法》, 建设了专门的网站备案登记管理平台, 经营性网站都必须在该平台上登记注册, 并对经营性网站颁发《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证》。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暂行办法》, 该办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从事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 必须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营业登记, 并在其页面上公开营业执照信息或链接标识。上述法律或部门规章, 对经营性网站的注册管理有明确规定, 如《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 但对在线交易主体资格认定的法律制度还不全面, 现行法律对网上交易主体的认定未作有效规定。

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 只要从事经营行为的就必须取得营业执照。在电子商务环境中, 从事电子商务商事行为的个体不仅有企业, 还有以自然人开办的网店, 而我国目前对从事电子商务经营活动的自然人以个人名义直接领取营业执照却无法律依据。因此, 在对以自然人开办的网店暂无法律条文规定其市场准入制度。如果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对应到实体企业, 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办法暂行办法》规定了电子商务企业必须到工商登记机关办理营业登记。而如果对电子商务企业无现实对应实体的, 法律条文未对其准入进行相应规定。

200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工商总局新的“三定”方案, 增加“负责监督管理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的职责, 明文规定了工商局对电子商务监管的职责。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 其主要的职能之一是对各类经济主体进行准入登记和市场监管, 因此作为我国市场监管的工商部门, 履行监管网络经济的职责首要任务是规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的准入, 明确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身份真实性。

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范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资格的做法

地方上积极尝试出台有关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措施。如广东省工商局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我省网络商品及有关服务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 放宽市场准入, 鼓励自然人和企业开办网店。对自然人开办网店的, 若经营项目不涉及前置审批项目的, 可以不强制要求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并放宽了对住所 (经营场所) 的限制, 允许“一址多照”。广东省放宽经营范围核准政策和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江苏省的做法是建立电子营业执照制度, 即为电子商务企业颁发电子营业执照副本 (电子“身份证”) , 并要求网站必须在其经营网站上进行“亮照经营”。此外, 根据主体的不同性质, 采取不同的市场准入政策:对于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开办者, 以及采取B2B和B2C形式的网络经营者, 必须实施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 进行工商登记;对于以自然人名义在网上交易平台采取C2C形式开展交易活动的个人网站, 目前不强制其办理工商注册登记, 但必须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进行真实身份信息备案确保能够将虚拟主体还原为真实的现实主体, 对C2C形式的规模较大的网络经营者, 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 逐步规范主体准入行为, 维护网络经营秩序。

深圳创新性提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 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市场主体身份信息、网站域名、产品信息、商标等相关信息, 为第三方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企业提供市场主体资格认证、产品信息查询、企业信用和市场咨询四项公共服务。最大程度打消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不信任感, 即时查询到任何一家网店的主体资格和信用信息, 大大提高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透明度。

重庆建成了以电子商务主体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广告监测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一网、两库、两系统”的电子商务监管平台, 该平台实现实时搜索、识别、跟踪有关电子商务信息的能力, 以互联网搜索引擎为支撑, 对该市的经营主体、网络广告进行智能化、自动化的搜索监测。

由于电子商务主体身份的虚拟性等特征, 对传统的市场准入制度提出了挑战, 工商作为监管网络经济的职能部门, 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最为突出的是网上交易规范系统技术的滞后, 导致监管手段不足, 无法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如重庆工商局开发的电子商务监管服务平台由于信息技术水平差, 搜索技术能力落后, 导致了平台的实际搜索命中率低, 对淘宝等集中了绝大多数电子商务经营主体的网站无能为力。

三、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通会员认证服务确认经营主体

常见许多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在其各自的门户网站上开展会员认证服务, 通过填报相关认证信息, 确认经营主体的身份真实性。也即对自然人开办网店的身份认定工作实际上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商来承担, 如淘宝网的会员通服务等, 要求在线交易主体首先注册成为其会员, 之后才可利用其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事电子交易。如果在线交易主体是企业, 电子商务平台服务提供商通常会要求其提供营业执照;如果在线交易主体是自然人, 则较严格的做法是要求对其身份进行实名认证。例如, 阿里巴巴网站, 其主要用户是商家。商家如果要在阿里巴巴网站上面进行交易, 首先需要进行注册成为阿里巴巴的普通会员, 注册时需要填写一些信息:企业名称、电话、地址、邮政编码、传真、所属行业、联系人的职位、姓名等信息, 但没有要求用户输入工商登记或者税务登记等信息。即便对于商家申请成为其诚信通会员的用户, 也只要填写上述信息后交纳2300元费用。因此, 对于用户所填写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便无从考证, 这对于在其网站上进行交易的其他用户来说可能存在很多的不安全的因素。

四、结束语

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各地工商部门实际管理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资格的做法以及电子商务的门户网站对交易主体身份确认的现状进行了一一阐述, 深入研究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总之, 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身份的确认问题已经受到各方的关注, 各地工商部门也积极创新提出各种尝试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的制度措施, 但是如何建立起实际可操作且易行的网上交易主体资格准入机制, 还需要政府、电子商务企业、学者等的共同努力, 任重而道远。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网络欺诈、商品质量低劣、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屡见不鲜, 电子商务的不诚信经营行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日益猖獗的网络欺诈现象背后, 身份难以识别是其问题的重要根源。因此, 如何确认网上交易者的身份, 规范和完善电子商务的市场准入制度成为电子商务发展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各地工商部门实际管理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资格的做法以及电子商务的门户网站对交易主体身份确认的现状进行了一一阐述。深入研究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 以期为建立我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准入制度, 促进工商部门有效规范和监管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现状

参考文献

[1]李长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1) [1]李长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市场准入法律制度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 2011 (1)

[2]孙建新, 冯会新.网络经济主体的登记与规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9) [2]孙建新, 冯会新.网络经济主体的登记与规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9 (9)

[3]赵菲.浅论网上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8 (1) [3]赵菲.浅论网上交易主体的市场准入[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8 (1)

上一篇:创新思维性教学下一篇:中职与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