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训教学论文(精选12篇)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1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以服务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判断为目标的应用性学科,通常临床生化检验的实训教学中内容的设置以当前临床工作需求为蓝本。但是,目前临床生化检验实训教学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和临床实际工作需求相脱节的问题,结合我学院所作的临床生化检验问卷调查及笔者的认识,对这些不足之处作一些探讨。
1 临床生化检验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临床生化检验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精密仪器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无论是高级别的甲等医院还是基层医院,自动化操作逐渐替代原有的手工操作。为了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我院检验系在2010年面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医院作了相应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对象包括了区内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乡镇医院,分别为7、8、20、5家。在被调查医院中,有12.5%的医院仍为手工操作,27.5%的医院使用半自动生化仪,65.0%的医院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二级甲等或以上级别的医院均使用了全自动生化仪作为日常临床生化检验的常规检测工具。
2 医学生化实训教学模块的剖析
临床生化检验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研究及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1]。临床生化检验已从过去的手工滴定、化合物颜色反应进入一个全新的自动化微量分析时代。本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被调查医院中已有92.5%的医院已经使用全自动或半自动的生化分析仪作为日常的检测手段。但目前,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实际实训教学过程,通常还是采用了以手工操作为主,自动化测定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越来越多的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已经进入到了自动或半自动分析阶段的今天,作为为临床培养人才的教学单位如何在实训教学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使教学紧跟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需求呢?
2.1 生化实训教学模块中内容调整的探讨
临床生化检验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和判断的依据。目前较广泛开展的各类临床生化检测项目在各类教科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存在着不同的侧重,比如,谷丙转氨酶(ALT)等多项酶学检测中既有偏重于传统的比色法测定的,也有偏重于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仪测定的;既有偏重于临床应用的,也有偏重于如何检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临床生化检验的实训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既然自动化测定已是大势所趋,那么实训教学内容就应该根据这样的趋势作相应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偏向式,所谓的多讲一些或少讲一些的内容方面的侧重,而是应该探索出新的符合临床现状的实训教学内容模块,这个模块应该以现代分析工具为分析中点,涵盖分析前、中、后的内容。所以,在实训教学中应该融入更多的和生化分析仪有关的内容,如微量、主次波长、方法学、定标、计算方法等更多有关的内容,同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融入分析前、后的标本质量控制及结果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逐步改变传统的以具体项目的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训课教材大多是根据过去实训课的特点编写的,多年的沿用,在一定程度上沉淀了精华,但亦有糟粕,如章节全面,述说详细,但有些内容过于陈旧,甚至和临床工作脱节,针对传统教学中方法陈旧落后或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项目,需要进行大胆的整合性调整。此外,医院已经进入了标准化阶段,但教材在操作规程方面,标准化的特点尚不明显。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构建出新的符合临床需求的实训教学内容,它应该具有当前临床工作的特点,比如,操作部分的内容不再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毕竟,在现代化的操作仪器逐步替代个人手工操作的今天,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练习如何手工操作上就过于低效和迂腐,而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溯源由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以及操作现代化医学仪器的流程和维护仪器能力。同时,还需及时将新的知识和新技术融入这个新的体系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的理论和操作技术,为将来的医学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紧跟学科前沿发展变化。
2.2 生化实训教学模块中思路调整的探讨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了现代化检测工具,将大大简化日常检测部分的工作,把检验工作者从传统的繁重操作中解放出来,意味着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整个分析的质量控制中,这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更多的临床知识,用以判断分析前、中、后阶段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因此,这也应该在实训教学思路中有所体现,使实训教学思路从传统的如何检测逐渐过渡到现代的为什么要检测和如何才能检测才更准确,也就是实训教学的思路也需要从原来的繁重的操作内容中解放出来,主要的精力被用于教授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以及影响到这些项目测定的分析前、中、后相关内容。所以,临床应用、标本的质量控制、分析后的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融为一体逐渐取代“如何检测”,成为常规的实训课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在实训课上自己亲手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非常感兴趣,虽然,由于学生的操作生疏、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检测的结果不甚理想。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精确的仪器可以替代工作者完成这些容易产生误差的步骤,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继续把过多的精力拘泥于手工操作中容易产生误差的步骤上,如保温时间的准确性等细节,恰恰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把更多教学时间放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检测出来的结果会不准确,把更多的标准作业书(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的思想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此外,如果有20位学生同时进行同一实验项目检测,通过假设每位学生代表一家医院临床生化室,这样就可以做一个类似于室间质控的结果的比较,从而引入更多结果溯源方面的内容,如质量控制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的调整,既活跃了实训教学的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同时,使教学更贴近临床工作,更好地适应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需要。
2.3 面临的问题
临床生化检验日新月异的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临床生化的实训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训课训练是临床检验医学生具有临床执业能力的主要的途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目前教材的基础上再构建出和当前临床实际工作相一致且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模块是其中的难题之一。其外,现代化生化分析工具一般都是较贵重、精密的仪器,在医院实际工作中,也是专人负责与管理[2],通常情况下,其他从业人员也都难以接触到相关的参数设置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也不甚熟悉。因此,教学单位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有各种途径,比如进修、专题讲座等加强这一方面的学习。教师也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紧跟当前的临床生化检验发展的步伐。同时,加强实训实验室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建设和临床生化实验室相似的实训室,使实训教学工作更贴合实际的临床工作流程,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建设现代化的教学实训实验室往往意味着昂贵的代价,所以,在暂时无法完成现代式的实训室建设时,往往有些医学院校通过参观医院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现代化的仪器,以弥补学校仪器、设备的不足[3],但毕竟无法和在真正的实训室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相提并论。
3 结语
临床生化检验教学是一门应用性的,以实验为主的学科[4,5]。教学改革目的是使教学更贴近临床工作的需要,是一个动态的、不间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逐个解决难题,逐步构建出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作为临床生化检验专业课的教师,必须时时关注生化医学检验的发展,深入临床调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铁生.临床生物化学检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1-4.
[2]周小东.医学检验专业仪器学教学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5,12(3):22-23.
[3]杨丽娟,赵玉茹.深入临床调研,促进生化检验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8):110-111.
[4]刘秀财,王宏兰,齐晓丹,等.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28.
[5]邵世滨.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1):78-79.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我们学校参观指导,我是解说员XX。
在我们正前方的是XX 自治县中等职业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也是医学部的临床实训基地,如果各位领导有兴趣的话请随我一起到里面参观。领导请,2014年4月1日XX县卫生局批复我们这个卫生服务中心,现在正在进行紧张的筹建,争取在假期建成,9月份就投入使用。临床实训基地共有实训室16个,建设总面积2300平米,总投入230万元;其中卫生服务站占地面积600余平米,设置主要科室有:预防保健、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医学检验科等,10张床位、8张输液椅。目前购置的主要设备有:三维多普勒彩超、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离心机、双目显微镜、电动吸引器、心电监护仪、十二导心电图机、立体高压蒸汽消毒锅、冰箱、空气消毒机、紫外线消毒灯等。主治医师2名、执业医师3名、执业助理医师1名、检验师1名、护士3名、后勤管理2人。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一楼,这一层主要有两个功能室,一个是B超检查室,另一个是心电图室。
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实训室,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个教育理念:“理实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站成立以后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周围居民的就医问题,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见习的基地,真正做到“工学一体”,让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为理论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能在见习的过程中培养一种逆向思维,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出发,将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治疗计划。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医学临床课程学习中一个重大的转变。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临床护理质量评价 教学法 护理学基础 实训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73-02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以引导学生满足护理服务对象身心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展示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工作方法、基本技能与原理。而实训教学是护理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现状
首先,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相脱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尽管近年来护理学基础教学不断得到完善,但是操作步骤还是过于烦琐,并不能完全适合临床工作的需要,不能做到与临床的操作“零距离”接轨。此外,长期以来,护理教师多重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护患交流、沟通技能的培养,解释过于机械化、程式化。
其次,实训方法陈旧。教学主要沿用传统的方法,即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学生只知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也提出了“边教边学边做”和“教、学、做、评”一体化模式,但实施中却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最后,实训教学评价标准落后,实训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一方面,护理质量的评价标准落后,教学中一直沿用教科书上的评价标准,与临床护理发展不相适应,不能做到护理教学中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零距离”。另一方面,实训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通常是在实训结束后从十几项操作中抽签选出一项或几项进行实训考核,考核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实训能力的高低,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可能因为一次失误取得较差的成绩,因而这样的成绩评定方式不易调动学生学习操作的积极性。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把评估、沟通、交流和操作都列入评价当中,可降低成绩评定的误差。
二、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的重要性
首先,“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它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机制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学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相接轨、相一致才能使学校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和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其次,护理环节质量控制一直以来是护理质量控制的瓶颈,只有提高护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瓶颈。把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引入护理实训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临床护理评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基本素质,在严要求、严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严谨和慎独的精神,为环节质量控制提供基础和保障。
最后,现行医院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实行分病人到护士,病人从入院开始,他的责任护士就对他住院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全面负责,这就要求护士不但要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还要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明显,过去那种“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三段式的传统教学法和落后的评价体系很难培养出适应现在临床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所以,改变现行的实训教学模式,引入临床先进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培养适应临床护理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关键。
由上述可知,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和临床护理“零距离”接轨,既可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又可提高护生的课堂注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有效地提高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的质量,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学生成为一名合格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具体应用
首先,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操作的兴趣,使实训教学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新思路迈进。先进的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有一个完整的评判,学生可以一出校门就适应临床护理工作,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也契合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将4~5人分为一个小组,选择一个护理操作项目,让小组学生扮演临床工作场景,一个学生扮演护士进行操作,一个学生扮演病人,与扮演护士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其他学生扮演小老师,依据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分,让小组成员对组内同学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选择较为权威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作为护理质量评价的评分标准。通过实训小组组内护理质量相互评价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评”的乐趣,既可培养学生的分析、评判、应变能力,又可集中学生在护理学基础实训学习中的注意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课堂知识的吸收,让教、学、做、评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为护理环节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最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让学生在操作后马上得到反馈,了解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修正,教师则根据组员相互评定的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和学不仅有标准可依,而且和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
从实践中可知,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应用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教学法,具有如下成效:一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改进了以往的实训教学方法,提高了实训效果,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学校制定、调整、深化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依据;对积极探索护生教、学、做相结合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二是实现了学院教学和医院护理工作“零距离”接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我国“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和林. 注重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6(2)
[2]朱海利,任小红.我国《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6(12)
[3]潘如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做法与体会[J].南方护理学报,2003(2)
【作者简介】郑宏来(1978- ),男,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师,主管护师,硕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临床护理。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4
作者所在医院从2011年起成立临床实训教研室,医学生作为主要的培训对象被分为实习前、实习后、研究生或基地轮转期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即实习前阶段是医学生从最基本的课堂学习开始进入临床的重要角色转换阶段。根据该院获得授权的美国心脏协会(AHA)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技术课程以及荷兰Erasmus大学医学中心急救创伤技术(Emergency Trauma Care,ETC)课程在主观评估方面的模式和策略,结合该阶段实训教学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了本次学员主观评估体系的建设,旨在探讨其对于临床实训课程建设的效用。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评估主体:参加2012年-2014年度进阶整合式临床实训课程第一阶段实训的87名已经过临床见习但尚未进入实习阶段的五年制医学生,其中42人为留学生。评估客体:以选修课形式向学员开设进阶整合式临床实训第一阶段课程,评估学员对课程硬件和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授课能力及态度、教师对学员的关注度、主观感受到的参课效果、学员自信心情况以及学员课前基础情况等。
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着重讨论课程整体的考评体系,每一阶段的评估体系如图1所示。本文仅讨论学员评估中的主观评估部分(图2)。在学员的预评估中对基本资料、20项基础临床技能掌握情况、学员对课程的预期及需求、主要参课目的、对预评估的态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行了采集。反馈评估中,采集了学员对于课程设置、软硬件配备、课程实际效果、教师情况、评估方案自身等方面的满意度及主观评价。
图1 评估体系三元素构架
研究采取书面无记名评估形式,并被进一步细分为闭合式选项、开放式问题及评分式量表三种形式。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EXCEL及SPSS13.0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学员的基本资料信息及各部分主观评估比例采用描述性统计,对培训前后各部分课程设置满意度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评分式量表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α控制在95%水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课前主观预评估
在所有受训学员中,78.6%的学员课前未参与过相关临床实训或技能培训,93.1%的学员认为所有医学生都应接受临床实训。从主观预评估结果来看,在学员的主要参课目(图3)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临床应对能力为主要目的。
图2 学员主观评估结构示意图
图3 预评项目1:学员主要参课目的
学员的课程需求及主观课程选择意向如图4所示,其中病房基础及急救类技术最受学员期待。
图4 预评项目2:学员需求及期待的课程项目
根据20项预设操作评估内容,预评估学员课前基础操作能力如表1所示。
2.2 课后主观反馈评估
统计了学员对于课程设置的各项目的主观满意度,并将主观满意度与预评估中的项目需求及预期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经检验χ2=6.076,P>0.0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学员培训后反馈中对课程的综合情况进行了13项评分式量表评定,结果如图5所示,学员对于模拟实训教学的理念、课前对于此课程的知晓度及对器械模型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而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有助于提高操作能力及有助于相关考核等方面获得了学员较高的认可。但若对第8第9项进行比较,t=2.538,P<0.05,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
另外,从学员获悉本选修课程的渠道来看,46.7%的学员是通过医学院的通知,50.0%的学员是通过老师介绍,学员介绍、海报、网络等其它渠道的总和仅为3.3%。
表1 预评项目3:学员课前20项基础操作能力(%)
表2 学员对于课程项目在预评估及反馈评估中的期待度及偏好度(%)
对学员反馈评估中主观开放式建议和意见进行了归纳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3 讨论
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架体系中,学员、导师、课程体系三要素同时为该构架的实施主体和受作用的客体,也只有各个参与方同时承担这两种角色才能使整个教学构架体系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国内临床实训教学中以学员主观评估来指导课程建设的尝试并不普遍,本次研究将学员这一常被视作教学效用的客体作为评估行为的主体,来评价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且需要符合目前临床教学需求的实训教学体系,使其自身得以规范化发展的同时真正符合医学生的切实需求。
图5 反馈项目1:13项综合反馈评分结果
图6 反馈项目2:学员开放式意见建议统计
3.1 学员基础情况评估对于课程内容设置的效用
为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医师队伍,中国教育部、卫生部提出了关于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深化贯彻长学制医学教育基本原则[6]。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普遍并存着不同的长学制形式,而不同学制医学生临床课程学习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7]。因此,通过主观评估的方式来判断学员的基础情况理应成为实训教学建设的必要内容。
近八成经过基础医学教学及临床见习的学员至此次培训前未接受过系统化的临床实训或技能培训,且大多数学员对实训都持有较高的期待及参与度,故可以认为,从学员主观层面实训教学受到欢迎。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所有学员中至少50%的学员在实习前真正见到过的临床操作技能项目仅有戴手套、做心电图、止血包扎、消毒铺巾、测血压、胸穿腹穿、导尿术及缝合打结,仅占预设项目的40%,有实际操作经历的仅15%。而80%的学员能够在见习过程中获得操作机会的仅有戴手套和测血压2项,仅占预设项目的10%。
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中,医学生经过见习阶段后,大多数直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而在实习期间虽有上级医师指导,但对实习医生个人仍有着一定的医疗操作实践能力要求,需要必要的临床技能储备,而其中不少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根据国际医学模拟教学的宗旨,本文作者团队提出了“青年医师的第一次临床实践不应该在患者身上完成”的教学理念[8],结合上述统计数据及学员的参课目的,可以认为,在实习前阶段针对性的辅以临床实训课程并推动相应课程的建设有着显著的必要性。
另外,研究也发现,一小部分学员对于许多基础技能项目甚至存在不知晓的情况,而这些学员全部为留学生,这可能与语言、适应性、心理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应加强对留学生基础理论及基础技能的重视,必要时可通过增加师生配比、与非留学生混合编组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9]。
3.2 学员主观评估对于实训课程项目内容建设的效用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临床实训教材及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员情况、教学团队情况、临床需求情况及硬件设施等现况进行调整,而根据学员的基础及需求适当调整课程比重或要点讲解也是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培训中常用的方式[10]。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教学内容设置在参考了教育部颁发的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技能外,还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参考了实习生必经的临床路径,选择实用性操作性强、临床需求普遍、可能涉及患者安全隐患的内容。
从主观预评估的结果中可以看到,对于实习前学员而言,测血压、测血糖、处方医嘱的开具等病房基础(22.0%),创伤、急救类操作(22.0%),做心电图、导尿术、置胃管等基础操作是最受学员期待的课程项目,且该结果与课后反馈评估中学员对课程项目的偏好度保持一致。学员作为课程效果的决定主体之一,其积极性同样对课程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11]。因此,除了对学员基础能力进行客观考核所确定的教学要点外,主观评估项目同样对课程内容的设定存在一定指导意义。同时我们也看到,预评估与反馈评估中个别课程项目的偏好度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教学质量、课程编排、样本数量等因素有关。对课程内容的主观评估是促进课程建设的一方面,但也不可完全依赖,有些内容和价值需通过随访进一步体现,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证实。
此外,学员认为“课程有助于临床技能的提高”与“自身技能确实获得了提高”两项中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时间安排问题”、“内容设置问题”也占了主观反馈问题的36.6%,这些也提示课程在时间及内容设置、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及发展空间,从而使课程在获得学员认可的同时还尚未完全达到学员的预期,因此仍需进一步发展建设。实训课程较传统书本课程更为强调操作性、实用性和技能性,强调课程设置须与不同阶段学员水平相结合,所以通过主观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员水平,从而选择更适宜的教学方式。
3.3 学员主观评估对于实训教师团队建设的效用
作为教学构架的重要组分,良好规范的教学团队是确保临床实训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训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12],但由于实训课程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授课行为的不同。在系统化建设实训导师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学员主观评估同样是教学体系督导教师质量、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和指导师资、教具等软硬件教学资源配备的重要手段。
从反馈数据中可见,“导师授课清晰有效”仅占13项评分式量表的第6位,而在开放式反馈中也有24.4%的学员提及教师的相关问题。任何先进的教学模式都离不开相匹配的教师团队,而良好主观评估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督导实训教学团队的建设。本期实训课中大多以操作型技术课程内容为主,强调技术的精准性,这是书本上按部就班的步骤所无法体现的,必须将教师的讲解与学员的演练相结合。因此,对教师授课清晰度的评估能直接反应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同时针对共性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课程中调整讲解的重点和方式。
实训课程强调学员的参与性,教师不再是“神坛上的圣人”,同样也是课程的参与者,其态度和耐心也影响着授课质量、学员对课程的兴趣及参与度。
另外,也可见,“器械模型充足良好”占13项评分式量表的第12位,在开放式反馈中也有24.4%的学员提及了学员模具配比及器械质量的问题。在国际上成熟的培训教程如BLS、ACLS中对于导师学员配比、模具学员配比都有着确切的要求,且对教具的使用寿命对培训效果的关联性也有相应的研究[13]。从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到,改善教具质量增加教具学员配比,是学员也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客观需求。由于各医学院条件经费不同并受到医学生人数多的限制,在短期内可能无法有彻底的改观,但从长远来看,这部分内容的评估是一个教学机构建设完整评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推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改善能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3.4 客观看待学员的主观评估
学员主观评估是完善评估体系构架的必要组分,在短期内可为提高具体课程的授课质量起到推进作用,同时也为长期监督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持。预评估中,学员与导师对于评估自身的主要作用在认知上存在差异,提示在实训教学中,导师需要更为了解同样作为课程主体的学员对于评估体系本身的认识,双方共同重视课程构架三要素之间的相互评估,以促进评估体系的完善。
另外从反馈信息来看,学员对于反馈评估的重视程度也要优于预评估,因此,为达到评估体系的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导师应与学员充分沟通,使其了解预评估及反馈评估的作用与目的,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课程主体的作用。
研究也发现,设置学员自信心评估,有助于缓解操作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从而可能有利于今后的医疗安全。鉴于研究的样本有限,其实践指导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4 结论
提高技工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训性 篇5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型设备不断涌现,工厂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是每一个实训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技工院校 实训教学 效果 一.技工院校实训教学现状
各技工院校在实训教学中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强调实训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方面,实训教学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了几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如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法、模块化教学。在这些模式的指导下,技工类教育已逐渐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训教学方法。大部分中等职业院校在实训教学的教学计划制订和实施方面,都制定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计划。随着时间的发展,企业用工的变化,现在的实训教学的不足渐渐暴露。实训内容与理论内容脱节,给学生“理论课无用”的误导;实训内容落后,不适合企业工厂用工需求;实训过程单调,学生对实训热情逐渐降低;实训课评价体系标准不一,不易执行;实训内容不能与现实问题相结合等。二.实训效果提高的策略 1.制定多层次的实训计划
实训计划是实训过程的一个纲领性的指导计划,它的制定奠定了一种专业的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所以我们对与实训计划应该高度重视。什么是多层次的实训计划,就是严格按照国家人才培养的标准,制定分阶段的,不同技术层次,培养方向明确的计划。以机电一体化为例,这个专业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电工,电子,机械设备等。对于3年培养模式的中级工来说,这些内容过于庞大,不可能让他们全部接受。比如维修电工是侧重于家电维修,还是工厂供电维修,还是设备的维修,在制定计划时明确培养的方向。分阶段即从书本实验到工厂实操,每个阶段实训的内容。3年制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为2年,这2年内,1年或一年以上是实训时间,这1年的时间内,每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技能水平要做好规划。技术层次就是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培养方案,技能和工艺水平应该达到的程度。
实训计划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与专业基础课程配套的课题实验。
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技能的基础,也是以后技能水平提升的一个瓶颈,教师要动用全校的资源来上好专业基础课。大多专业基础课理论性强,现在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不懂,不听的学生多,我们若把理性的知识变化成感性的实验,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与专业培养方向一致的实训计划。
专业的实训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个主要方式,这个实训计划要有针对性,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与培养方向一致。
(3)与工厂企业相结合的实训计划
为了学生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在最后的阶段要模拟工厂模式对学生训练。这时的实训计划必须有工厂的相关人员参与制定,让学生在工厂进行专业训练。2.明确教学目标
实训课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专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准备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的实践课教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完成教学所需课时等。实训课前,教师让学生了解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另外,每位实训课教师要充分考分学生的原有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阶段性、总体性的教学目标,准备教学所需的软、硬件。3.学中做,做中学相结合
许多教师或专家提倡在“做中学”,做中学确实有许多的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等。但对于基础性较差的学生,在对某一个新知识毫不了解的情况下,要求他们在“做中学”,会使他们感到任务难度大,反而没有信心去摸索。要是在操作之前讲解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步骤,再让学生动手练习,学生就会有的放矢。学生练习一遍后,对新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具体的讲解新的知识点和布臵新的任务,学生就乐于接受。4.建立激励体制,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
与理论课相比较,学生在实训课上是活泼的,实训教师应把这种活泼气氛带入学生的动手环节,否则学生在实训课上就会纪律散漫,不想动手,实训教师管理难度增大。建立激励体制,保护和激发叙述的动手热情,可以形成实训课的良性循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评价的表扬和建议。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多表扬,让学生感觉到他的努力是有回报的;不直接批评学生的作品,改为间接的建议,学生更易接受。
(2)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和互评作品,能让他们感到成功或不足,有了竞争的意识同时还能调节课堂的气氛。(3)设臵任务,形成竞争。
规定一定的时间完成一定的任务,设臵名次,提高动手积极性。(4)对每次的任务严格考核,作为最终实训成绩的依据。学生现在的心里,对分数相当的在意,教师利用这一点,对每次的任务进行量化考核,给学生施加压力。5.分组教学、强化能力
技工院校的实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因此,在实训教学中,只有面向全体,分组教学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把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学生布臵相应的实训项目。由教师对该实训项目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讲解,提出对该实训项目的目标和要求。安排学生根据实训项目选取相关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项目是由小组学生自由分工,相互合作完成的。教师应充当指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对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适当地提醒学生怎样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可避免学生走弯路,也不至于丧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后,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考评。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让其与大家分享成功经验,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分组教学可以更明显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臵,使他们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而且在分组教学中,教师也更能准确地看出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助于在教学中进行个别指导,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6
【关键词】临床实训教育培训基地共享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是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或技术农民。二是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三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以实践为主。这种职业教育与培训相结合的职教之路一直为我国中职教育所推崇,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 供求不匹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纽带,“双元制”很难落实。
会计是一个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中、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应充分运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丰富教学资源,加快会计专业共享型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使其既满足在校学生临床实训、实践教学,又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社会财务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和专门服务。对此,可模仿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基地,探索一种模式,使学校学生、教师、社会财务人员共享;一所学校,多方经营;一个课堂,多方运用、共同学习、共同实践、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受益,发挥临床模拟、实训操作、实践检验功能。同时,培养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水平,实现多方共享,多方共赢。
一、 平台的建设
(一)目标定位
分析政府、企业对会计岗位的需求、对会计人员素质、技能的需求,并对当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差距及产生的原因进行调研,对目标市场的需求予以识别和确定,确立平台的构建模式。共享型平台基地的功能应达到如下目标:一是为校内教师服务。教师通过在基地的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丰富扩展理论知识,了解实际工作情况,面向岗位群进行教育、培训,扩充专业发展前景。二是为校内学生服务。学生利用此平台,在基地的相关实训室、实验室进行临床模拟、实训操作练习,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为就业打下扎实基础。三是对社会的服务。通过此平台,社会财务人员可到基地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行业、部门专项培训;职称考试培训;学历晋升培训;实践操作比赛、演练,解决单纯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单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方式单一的局面。四是基地本身的建设。基地要能达到几个目的:其一,能进行临床模拟、实训(实践)操作。其二,能进行相关证书的模拟训练(培训),并能进行考证,发放有关主管部门的技能证书。其三,要达到在同一基地、同一课堂,使教师、学生、社会三方同时受益。
(二) 基地条件
首先,应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心。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进行正常教学外,还能为社会财务人员后续教育提供了服务,实现学校、社会共享。其次,应有国家相关职业资格鉴定站。具备收银员、营业员等初级、中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为在校学生及社会有关人员提供服务,实现学生、社会人员的共享。
二、 制度的建立
第一,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使之更加适应技能教学和短期后续教育的需要;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更有利于技能考证及单位实际需要;改革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技能教学更为突出;进行一系列课程改革,在教学时间、教学内涵上进行调整;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教师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更加适应项目教学、技能教学的需要。
第二,建立会计专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由学校直属管理,其建设经费、教育培训计划、教育培训人员安排、教育培训实施、证书发放等工作由学校统一协调,具体实施由培训基地落实。
第三,与有关单位签订双向合作协议,使社会财务人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进行系列专项培训,提升学校的档次,提高培训基地的知名度。
第四,与单位签订用人协议,为在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走向岗位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五,制定基地使用规则,以此协调在校学生临床学习、实训操作、教师实训教学、社会财务人员培训的关系,发挥基地的最大功能和效益。
第六,签定共享分享规则,在共享的同时共同受益。
三、 资源的配备与整合
第一,设施与设备:更新、完善教学设备的配置、建设和管理。学校应配备闭路电教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室、网络计算机室、会计模拟实训室、会计岗前实训室、收银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充分满足培训基地的教学需求。
第二,教材开发、教学课件的制作:目标引导,适度整合;创新案例,适应学情;学、做一体,教学相长;工学结合,操作简单。
第三,师资培训:岗位工作技能与教学技能、专业水平同步提高。
第四,专业人才的引入:岗位专业人士走进基地,担任相应的实训指导工作,资源共享。
四、 共享型教育培训基地模式的实施
以桂林市财贸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该校自2006年开始进行“基于临床实训的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基地共享模式探索”,至2008年底已经显现成效。
(一) 效果体验
基地建立后,学校从单纯的对校内学生的技能实训、培训考证,转化为同时对社会财务人员提供培训服务,这为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平台,构建了学生、教师、社会共享的教育培训的共享模式。
1.开放式教学、技能教学使学生缩短了专业岗位适应期,实现了中专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中职专业教学与社会会计人员岗位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全方位服务了学生,技能竞赛成果显著。且在校期间可拿到相关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铺就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生;从对临床模拟、实训操作陌生到熟练操作;敢于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乃至在全市、全区、全国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比赛获奖;顶岗实习、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多家企业和该校签定了长期用人协议,并把该校财经专业毕业生作为首选目标。
2.教师从教学手段、方法单一到几乎节节课进行实训教学、临床模拟操作;参加全市、全区教师教学课件比赛获奖;多数教师争着申报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比例增加,职称晋升快,结构层次较合理;出台的制度、措施调动了专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会计专业教师全部投入到教改活动中,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内涵建设,教师的各项成果丰硕,参加全市或全区教师说课、课件制作、论文比赛、创新展示课都得到很好的成绩。
3.社会的专项培训、定点培训、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提升幅度大,社会认可度高,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树立了学校会计专业的口碑。在平台建立过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成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机构。由此建立的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有机地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打开了中职教育社会化的局面;进一步扩大了中职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考证的内涵;不仅为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临床教学、实训操作、技能考证服务,同时也为在职会计人员提供了终身服务,并且使教师通过和企业沟通提高了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扩大;提升了学校的档次,增强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创立了品牌学校。同时搭建了一个平台,为在校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专业教师和社会财务人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基地设施、教师、实训的平台,实现了多向沟通、多方共赢。
(二) 推广前景
1.中职教学设备、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共享。同时又为教师提供了和单位密切接触、实践的机会,实现了双赢。
2.配套教材:校本教材和课件即可作为在校学生的教学参考书和实验课教材,又可作为会计专业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考证的参考教材。
3.多层次教育:中职在校学生、在职财务人员、营销人员、收费人员等都可在基地得到适当的项目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尤其是本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突出重点,提高能力;加强指导,创新机制”的原则,使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与会计新准则、新制度的施行相结合,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相结合,与会计人才培养相结合,使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4.先进示范作用:2007年,桂林市示范专业评估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桂林市财贸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召开,并由该校“会计示范专业评估组”介绍经验。桂林市财政局、教育局都把该校会计专业教学管理和培训基地作为全市的典范。
(三) 实施的体会
综合而言,有以下几点:一是平台要经营。目前财会专业主要开拓项目是教育培训,后续教育市场潜力大,空间广泛。二是平台的性质是服务,服务就应让对象满意。而且平台的服务对象相对广泛,涉及到学生、教师、社会人员、单位等多方面关系,如何让多方满意是值得探讨的。三是师资队伍很关键。教学改革的引领人是教师,参与人也多数是教师,教改如何实施、效果如何,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和专业成长起到了决定作用。四是资金是保障。充足的资金是教改的前提条件。五是设备、设施是后盾。技能教学、培训、考证,都要有充足的设备。六是学校领导支持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在学校形成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氛围,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丰富教改成果。七是团队合作必不可少。每位成员都应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团队意识,培养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临床检验基础,实训教学,“校院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各专业学制3年, 第一学年开设文化基础课, 第二学年开设专业理论课, 第三学年进行临床实习。目前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动手能力差, 加之医疗卫生机构的实训教师不敢放手, 学生不能主动操作, 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 探索其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我们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 结合学校基本情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 于2008年在三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 现总结如下。
1“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
在高职高专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将临床检验基础课程中的实训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分为2类:基本实践技能实训和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先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并牢固掌握基本实践技能实训内容;然后在临床实训实验室 (附院检验科) 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内容, 并且在实训过程中加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知识、检验科工作流程、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技术规范、本专业国内外新技术及新进展、医德医风培养、医患关系处理等教材上没有涉及的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岗位发展同步。且开放临床实训室, 增加实训课时, 使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掌握基本技能及相关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使其进入临床实习就能较快适应岗位工作。
2“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2.1 教学研究准备
(1) 组织团队。利用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人员同时又承担附属医院检验科工作的优势, 选拔一批师德高尚、理论知识丰富、教育观念新、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
(2) 准备资料, 制订方案。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上网查询、课题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准备相关资料。从我校实际出发, 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师资情况、学生人数、课程安排、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实训设备等制订可行性方案。
(3) 编写教材, 安排教学进程。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补充教材, 补充内容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知识、检验科工作流程、国家卫生工作及临床实验室管理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技术规范、本专业国内外新技术及新进展等。结合原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进程。
2.2 教学研究实施
(1) 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临床应用情况分为2类:基本实践技能实训和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本实践技能实训在校内实训室进行, 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在临床实训实验室 (附院检验科) 完成。
(2) 临床实训实验室 (附属医院检验科) 对学生开放, 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节假日全天。学生需提前预约, 临床实训实验室根据师资力量及所能容纳学生岗位数进行合理安排。
(3) 评价及总结。实训教学考核是检测实训教学质量和反映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必要手段, 是理论考核所不能代替的[2]。每学期教学结束后, 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及总结。考核分为2部分, 一是学期结束后, 进行基础实训技能考核;二是在学生实习期间, 通过对实习单位的问卷调查, 考核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根据学生考核成绩及问卷调查结果, 进一步完善“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
3“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其讲述必要的理论知识, 又要指导学生操作。我校教师既承担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又承担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工作。他们既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这为实现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条件。
学校对临床实训实验室 (附属医院检验科) 投入较大, 配备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细胞分析仪、血流变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酶标仪、洗板机等仪器设备, 能够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
4“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效果
通过实施“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临床工作岗位进行综合性的技能训练, 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对实习单位进行调研中发现, 学生的表现得到一致好评, 普遍反映其动手能力较强, 技术操作规范。采用“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实现教学与岗位工作“零距离”接轨[3], 打下基础,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探索适合本专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同时, “校院合一”实训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有利于逐步完善实训教学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6, (3) :34~36.
[2]郑善友.改进生理学实验教学加强大专学生动手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 :88.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河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级中西医结合专业124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65名,男生59名,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2名。
1.2 方法
1.2.1 情景模拟教学法
1.2.1. 1 环境设施建设及电子标准化病人(ESP)模拟准备
模拟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房间建设为门诊、病房、产房、外科检查室、妇科检查室、ICU、注射室。购置计算机虚拟患者(virtual patient)、模型教具(modelbased simulators)、高仿真模拟人(integrated procedure simulators)等高仿真仪器设备,营造出真实临床工作情景,使学生进入实训室似进入临床工作环境一样,能够很快进入医生角色。
1.2.1. 2 学生标准化病人(SSP)模拟准备[3]
编写剧本: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专业》为指导,以培养具有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为核心,由经验丰富的临床代教老师编写SSP剧本。剧本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SSP的基本要求,如守时、表演忠于原剧本等;第二部分是SSP剧本的重点,以常见病种为单元,设定模拟相应的症状、体征。培训及选拔SSP:招募志愿者学习剧本,而后依据剧本集中培训6个学时,选择合格的培训者作为SSP。
1.2.1. 3 ESP模拟形式运用于临床实训教学
以《诊断学》心肺听触诊及腹部触诊实训项目为教学内容,实验组选择心肺听诊触诊电子模拟人,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学习需求选择各种生理性听诊音和各种病理性听诊音,在特定听诊部位做各种听诊练习,电子模拟人还可模拟心前区震颤,心包或胸膜摩擦感、触觉语颤等胸部触诊体征,供学生触诊练习。腹部触诊实训项目:在腹部触诊电子模拟人上,进行腹部触诊检查。带教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性地使电子模拟人呈现正常肝、脾的大小及各种病症所致肝、脾大小及质地的改变,供学生触诊检查练习。《内科学》四大穿刺手法训练,可在胸穿、腰穿、腹穿等模型上进行穿刺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及观看录像等方法进行学习。
1.2.1. 4 SSP模拟形式运用于临床实训教学
实验组采用SSP教学。SSP以扮演的病种为单元,模拟不同患者的典型症状及体征,提供学生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及沟通技能训练。SSP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患者扮演者又是教学评估者。SSP和实验组学生均能在角色扮演中获益,教师在临床实训教学中主要是指导者和评估者。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法。
1.2.2 病案导入式教学法
1.2.2. 1 病案编写
实验组由经验丰富的老师依据《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精心为学生挑选典型病例,组织编写制作多媒体病案课件。编写病案的宗旨是突出学习重点,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涵盖多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由常见病诊断和治疗逐渐延伸到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1.2.2. 2 实施
实验组播放单元典型病案课件,根据病案课件给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组织4~5人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病案讨论分析,将所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对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进行逐一分析、判断,最终给出诊断结果及治疗措施。而后由教师依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评讲,给出正确答案。通过对病案的讨论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
1.2.3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
1.2.3. 1 课前准备[4]
本法在急诊学实训教学中运用,首先推选两位资质较深的实训老师分别主持TBL教学和传统教学,组织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集体备课,准备课件和病例资料,制订较完善的教学方案并对教学环境进行选择和布置。
1.2.3. 2 实施
实验组5人组成一个急救团队,推选一名主任,由主任分配组员工作任务,组员分别做生命体征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必要时做心肺复苏术和建立静脉通道等一系列诊断及施救措施。对照组按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
1.3 教学效果评价
随堂测试:使用不记名的方法于每次课结束前15 min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为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使用100分制进行评价[5]。期末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考核相关理论知识并对临床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满分各为100分。综合评价:带教老师根据随堂测试、期末考试及形成性考核成绩(考勤+总结报告+小组自评和互评)对两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成绩使用100分制。问卷调查:课程完成后,带教教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兴趣度、自学能力等[6]。
注:A代表理论成绩;B代表操作成绩;C代表随堂测试;D代表综合测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TBL后,实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CBS后,实验组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理论成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问卷调查显示,91.94%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表示认同,79.03%以上的学生认为其可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病史采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与国际化标准要求差距甚远,教学效果不明显。医学教育始终是为临床医疗服务的,但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问题一直是医学院校的难题,临床实践技能更是医学教育尤其临床医学教育的核心环节[7,8,9,10]。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还是以“三段式”教育模式为主,即“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医院实习”,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11,12]。本研究采用ESP情景模拟、SSP情景模拟、CBS和TBL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临床实训教学效果进行探究。情景模拟教学法其优势是利用仪器设备和标准化病人,模拟患者和临床工作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模拟场景,使学生在相对真实的模拟情景中进行临床技能操作[13],规避了医疗风险、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伦理等矛盾冲突。为此我校建立了医学模拟实训中心,营造出相对真实的临床工作情景,学生如亲临其境,能够反复进行临床技能操作训练。模拟实训教学课程适用于诊断学、妇产科学、外科学、护理学等多个临床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模拟形式包括高仿真模拟仪器设备和SSP两种。高仿真模拟仪器设备形式教学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单元大纲要求和专业技能操作特点,结合模拟仪器设备的性能特点,选择适宜的模拟仪器设备和模拟形式,使各种模拟形式优势互补,贴近临床,能充分发挥其模拟形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SSP形式教学指经过培训后的学生,能恒定、逼真地模拟临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而接受学生检查者,旨在扮演患者,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充当患者、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的模拟患者[14,15,16,17]。本研究中引入SSP,其优势为能够在真人身上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能训练医患沟通技能,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和评估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本研究中采用的CBS教学法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病案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兼顾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8,19,20,21,22,23],其教学优势是以病案为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对病案分析、讨论,早期接触临床问题,将基础医学理论与临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发现临床实际问题并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另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临床各科的临床逻辑思维训练。TBL教学法是由美国教育学家于2002年提出的创新性并逐渐兴起的教学模式[24,25]。此模式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团队协作训练,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教师是教学参与者,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讨论。本研究将上述方法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训教学中,表1结果显示,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团队教学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病案教学法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操作成绩、随堂测试和综合测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看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调查问卷结果表2中可以看出,在临床实训教学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后,医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满意的有49例,占79.03%;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58例,占93.55%;在病史采集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44例,占70.97%;在学习积极性培养方面满意的有47例,占75.81%;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满意的有49例,占79.03%;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满意的有47例,占75.81%;在增强团队意识方面满意的有57例,占91.94%;在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58例,占93.44%;在运用知识能力培养方面满意的有53例,占85.48%;对新的教学方法满意的有57例,占91.94%。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9
传统实训教学主要包括教师演示、学生练习、课后考核环节, 教学刻板、单调,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主动参与意识薄弱, 教学效果有限, 教学模式滞后。不同于专业主干课程, 临床课程作为辅助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会被适当压缩, 因此课时偏少。如何将专业和辅助课程设置得科学合理, 使辅助课程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本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我院临床课程实训教学为例, 介绍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近年临床课程实践课开设状况及效果, 以期为临床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设置临床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设置需依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满足当今医院临床工作需要, 突出学生技能学习特点。因此, 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 技能学习和锻炼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不仅要会摆放体位、操作和维护影像学设备等, 还要掌握一些临床常用的基础应用技能, 如心肺复苏、切开缝合等。我院通过与临床专家交流, 针对现阶段临床基本要求, 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制定临床课程实训教学大纲, 实训内容涵盖临床必需的基础操作和技能训练。
2 TBL教学法引入实训教学
TBL (Tea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不同于传统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 由Larry K Michaelsen等[1]于2002年提出。曹礼荣等将该方法运用于外科学教学中, 认为其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近年来我们大胆将该教学法运用于临床课程实训教学中, 将每个教学班随机分组, 6~7人一组, 推选一名责任心、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每组自行设计组徽和组训。教师预先对组长进行实训项目培训并考核, 要求组长在临床技能考核中必须合格, 此后再由组长负责实训项目的任务分配和技能训练。实训中, 学生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或是动作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由组长汇总, 并由实验教师集中解答或现场纠错, 以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在此过程中, 我们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团队, 教师对组长进行培训、组长将实训项目任务分解给组员, 均于课前完成, 课堂中将大量时间用于学生反复练习和答疑解惑。这种“教师—组长—成员—组长—教师”模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也解决了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这种“一对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教学效果不佳、练习时间不足、学生兴趣不浓问题。最后, 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参与组间实训比赛, 以团队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
3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由于每班均实施了团队管理, 实训项目预先通知到了小组, 小组成员课前有充分时间进行准备, 包括实训设计、实训物品整理等。实训设计方案由各组成员讨论决定, 多采取头脑风暴、集体表决等方式。由于临床技能操作多且具有规范性, 有的实训项目对学生无菌观念、爱伤观念要求较高, 因此, 不少实训步骤和规范都有相关技术标准, 即不可以随意更改或变动。但是由于实训大多数是在各种模型上进行, 所以我们指导学生根据医院日常工作情景进行场景模拟, 以更加贴近临床实际。在技能训练中, 由各组成员自行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 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沟通技巧的培养, 也提高了学生实训课学习兴趣,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 有利于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增强团队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3]。
4 运用“互联网+”模式
近几年, 微课、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掀起了一阵风暴。互联网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各个功能版块的进步, 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在临床课程实训教学中引入互联网, 让临床实训课也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成果。
4.1 实践操作微视频学习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实训项目以模拟场景、真人操作的形式预先录制成视频, 将各个重要步骤进行分解, 重点讲解实训难点, 再通过后期剪辑、合并形成新的教学微视频。这些优质视频短小精悍、方便存储和播放, 一方面丰富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将其上传到学生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 方便了学生课前学习[4]。由于视频可以下载, 并且不受时空限制, 真正做到了方便学生自学。对于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效果更明显, 其可以反复观看直至掌握。
4.2 手机二维码扫描实现移动智能终端学习
现阶段智能手机已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我院学生智能手机覆盖率几乎为100%, 而微信也日益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社交软件。二维码扫描是一种非常便捷且广受欢迎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将手机二维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课后作业和任务通过微信二维码形式发给学生。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布置作业的方式, 教学行为更为直接和便捷,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5]。当然, 该项目需要学院网络资源平台和网络运营商的技术支持。
5 临床课程实训教学改革效果
由于互联网融入实训教学时间不长, 我们对2014级影像技术专业两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调查133人, 发放调查问卷133份, 回收133份, 有效率为100.00%。问卷总分值为20分, 有17个问题, 按照问题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权重不同, 对其分值进行差异性分配, 每个问题分值和总分均设置4个等次, 分别为非常好、良好、一般、差。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前期所开展的教学改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63.91%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是行之有效的, 并且对此非常满意;35.34%的学生认为这些教学手段的尝试是容易接受的, 且效果较好;另有1名学生对于教学效果感觉一般;无人觉得教学方法改革毫无意义和价值。因此, 我们认为学生愿意并且努力去接受突破传统观念的教学方式, 希望利用多种途径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完善自身认知结构。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我们调查的学生样本量有限, 并且只针对学生对该教学改革行为的认知层面, 尚未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调查, 结果可能受到一定的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 对实训教学改革效果的调查还需要后期进一步跟进。
6 总结
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地方财政对我院实训教学硬件建设投入加大, 网络教育平台逐渐得到优化, 为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良基础。当然, 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不仅依赖于教学硬件的建设, 还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优秀的组织能力, 与时俱进, 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这方面, 我院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学习、进修,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临床课程实训教学中, 我们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以期有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和善于思考的习惯,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特性。虽然本研究还处于进行阶段, 但从学生问卷调查来看, 初期效果已经显现。由于我们尚未对教师教学的主观感受进行调查, 也没有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估, 因此尚不能对此作出完整、系统、更为可靠的评价。我们将在后续的教学改革中不断调整、完善, 以取得学生、教师、社会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L K Michaelsen, A B Knight, L D Fink.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M].Virginia:Stylus Publishing, 2004.
[2]曹礼荣, 王玉云, 金笛, 等.T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 (11) :1858-1860.
[3]陈晓光, 任伯绪, 柯茜, 等.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55-56.
[4]何炜, 罗声娟, 彭松.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4, 30 (19) :3020-3021.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医学教育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科学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不可或缺的有效机制[1]。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 且教育方式一直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传统教学模式[2], 所以传统中职护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实践形式单一, 内容脱离临床实际。中职护理教育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 如何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 遵循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构建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生产服务实际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过程,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出切实满足社会、医院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实施过程
焦作卫生医药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期间, 加强校企合作,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探索了“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1.1 广泛岗位调研, 重构课程体系
为充分了解临床护理岗位工作实际, 学校先后派出数批教师, 到河南省80多家各级医院进行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医院护理岗位设置情况, 护理人员职称、学历结构, 近3年内人才需求状况, 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等内容。
护理岗位职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 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敬业精神、劳动纪律、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尤其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整体偏低[3]。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结果显示, 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落后于临床护理的发展, 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和现代护理的理念, 体现不出临床护理岗位细分趋势的专业化培养目标。
1.2 校企充分融合, 搭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临床护理职业岗位要求, 以仿真医院建设为核心, 以模拟病房建设为基础, 按照“环境职业性、设备先进性、资源共享性、使用开放性”的建设要求, 对校内护理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和改造, 使其同时具备教学、培训、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护士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功能[4,5,6]。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 开展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改革, 加大课外实训力度, 增加临床见习环节, 优化顶岗实习过程, 探索出集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见图1。
1.2.1 校内实训
学校按照临床护理岗位能力需求,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建立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专项职业能力和基础职业能力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 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临床护理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修订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编写以临床工作项目为主线、任务引领式校本教材。加大实训课时比例, 按临床护理工作过程要求进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按照护理专业教学规律, 合理开展课外实训和竞赛, 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编写了护理技术操作项目评分标准, 制作护理操作示教片一套, 开展了护理礼仪、护理学基础和专科护理的课外实训和竞赛, 学生多次在国家、省市各级护理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养老护理员、美容师、保健按摩师等劳动职业能力的培训, 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多种职业能力, 拓宽就业途径, 增强就业竞争力。学生实习前进行临床常用护理技能强化训练, 合格后方可安排实习。
第二, 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学生临床实习前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就业需求, 开设ICU护理、急救护理、手术室护理等专业化方向的选修课, 聘请临床护理专家开展专业讲座。毕业前开展为期三周的护士资格考前强化培训。
第三, 基础能力的培训。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和特长爱好培养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环节。每年开展普通话培训和考证活动, 开展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和考证活动, 并通过开展20多种社团活动搭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立交桥。
1.2.2 临床见习
临床见习是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启蒙阶段[7], 是将课堂理论与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但由于中职学校门槛的降低, 使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的同时, 生源质量严重下滑, 学生管理难度变大, 医院不愿意为低层次医学教育提供学生课间见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加大资金投入, 以低年级学生生活护理为切入点, 增加了临床护理见习环节。
学生见习前须在校内和医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先在校内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为期一周的基础护理 (生活护理) 技能专项训练, 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医院。医院护理部对学生进行医院管理岗前培训, 包括实践考核、实践职责、护患沟通、告知义务、实践行为规范要求等内容, 分组安排到各个病区。学生见习期间需填写“见习日志”, 医院护理部见习考核和评价结果记入学分。
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分为两个阶段。第2学期见习内容主要是熟悉医院工作环境, 了解各护理工作岗位的特点, 充分认识护士工作的性质与任务, 以及在实际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熟悉不同护理岗位的护理操作流程。第3学期见习, 由于学生已学习部分常用护理操作知识,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可参与患者生活护理实践。通过临床见习, 使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扩大认知范围、培养实践能力。同时, 通过参与临床患者生活护理, 培养了护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与科学严谨的作风, 巩固专业思想,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情操。
1.2.3 顶岗实习
临床教学是护理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8]。护理学的实践性强, 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护理人才非常重要[9]。我校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积极开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和就业为一体具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22家。
学校和医院合作共同制订了为期40周的护理专业实习大纲, 详细规定了学生临床实习的目的、要求、时间、科目、内容等。各实习医院成立护理实习督导小组, 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 形成由医院护理部主任、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护理部教学干事、病区护士长、带教老师组成的五级教学管理体系[10], 负责监督、检查全院护理实习工作质量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组织实施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各种教学相关活动。学校与医院共同制订实习评价标准, 通过《实习手册》记录实习过程, 实习带教教师做实习考核和评价。
通过临床实习, 进一步培养护生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基本掌握护理程序在临床各科的应用, 熟悉整体护理的模式, 熟练掌握各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和护患沟通技巧,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使护生成为能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的劳动技能人才。
2 实施效果
2.1 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由教师精心设计, 以活动为中介,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做中学教育理论、悟教育机制、练教育技能, 达到掌握教育理论, 形成教育能力的一种方法[11]。在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 我校根据调查结果, 明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及相应学习领域内容, 确定专业教学课程, 推导出文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化方向课程模块, 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见图2) 。教学内容的选取满足职业能力, 教学组织序化基于工作过程, 教学情境设计贴近工作环境。
2.2 构建了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立体式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我校构建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是针对中职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行为特点和就业需求而打造, 分为基础能力、基本职业能力和专项职业能力3个维度,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本着由简到难、由基础到临床、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到实操的原则, 从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教学、模拟实训室中自主练习、教学医院的临床实景见习和医院中的顶岗实习这四个层次, 为学生搭建渐进式实践教学阶梯[12], 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设置也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13]。学生普通话、计算机和兴趣爱好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提升了学生的个人基本素质;护理礼仪、护理技能的强化训练和劳动职业资格、护士执业资格培训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手术室护理、ICU护理等专项职业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为优秀学生提供了职业能力拓展的空间。
2.3 形成了具有中职特色的生活护理见习机制
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生源素质下降, 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学校对护生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等因素[14], 都制约着临床见习的开展。我校开展的临床生活护理见习,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得到了拓展和延伸, 使学生通过在医院基础护理的实践操作, 提前感受到职业环境, 理解了岗位技能, 增强了职业使命感, 对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直接参与医院对患者的生活护理, 优化了医院护理质量, 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开展, 为医院赢取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医院由原来的不愿意接收中职护理专业见习学生, 变成了主动来学校联系, 接收护理专业见习学生, 实现了学生、学校和医院三方共赢的局面。
3 体会与思考
3.1 校企深度融合是基础
校企合作是“校内实训、临床见习、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基础, 学校应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课程标准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 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和指导训练, 定期开展护理岗位调研, 根据行业用人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化培养方向, 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真正满足岗位需求。
3.2 课程体系改革是关键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必须要通过广泛的行业和企业调研, 明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确定相应学习领域内容, 把临床护理岗位的人才需求、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 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真正实现学校课程体系与企业、行业的对接。
3.3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
《电工工艺》实训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 电工工艺 实训教学 任务驱动
《电工工艺》是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运用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分析方法和有关设计计算,达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程简述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各类机电设备及系统应用、运行、维护、安装与调试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电工基本工艺》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基础职业技术技能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是学生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本课题主要讲述安全用电、常用电工工具使用、导线连接、室内照明线路等项目。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电工基本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一)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
《电工基本工艺》课程任务是通过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电工基本操作工艺技能。主要掌握电气相关的安全知识、电气消防知识和触电防护知识;掌握电工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室内外线路的安装和维修方法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巩固加深重要的基础理论,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的能力和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及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在学习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
1.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具有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自学习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够阅读室内电气线路图,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3.对于室内线路,能够很快了解其工作过程,了解电气线路,从而能够对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
(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从事维修电工工作充满热情;2.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善于使用所学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3.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三、课程内容设计
(一)设计理念
1.校企合作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2.学习过程即为工作过程;3.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4.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
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每个学习项目均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的标准。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将电路基础的知识穿插在电路的设计安装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优越的工作学习环境,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老师知识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
(三)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四、课程实践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而教学方法的确定又是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根据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乐于动手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1.理论和实践一体化;2.任务驱动;3.启发式及互动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交流,方式灵活多变。
学生在进行每个任务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都要通过完成任务来发现问题,再针对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这种做中学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积累了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理论及实践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采用问题研讨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查找资料,交换观点,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一)每单元布置相应的练习项目,以实用工程为主,进行评出等级。
(二)课题成绩评定以课题考试+平时成绩+课题实习报告的方式进行。其中课题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含实验)占20%,课题实习报告占20%。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认识规律,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将课堂移到实训室进行教学,通过理论学习指导实训操作,学生通过现场操作验证了理论知识进而巩固了知识技能。
通过充分利用实验实训中心,加强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实训操作的效果,进而增强了其融入社会工作的期望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学有特色,学有专长,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很有学习成就感。教学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实用性。
临床实训教学论文 篇12
1 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SWOT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 (机会),T代表T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2]。
1.1 优势
1.1.1 基础设施先进、人性化,注重营造人文环境
我院护理实训中心具有环境仿真化、设备现代化、教学多媒体化、资源共享通用化的特点。护理实训中心自建设以来,充分运用美学、心理学、健康学知识和装饰艺术等,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方式丰富实训中心内的人文环境,力求潜移默化地提高护生的思想觉悟,升华精神,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中心走廊设有我院护理学的发展史、学术文化交流、南丁格尔誓言、名人名言等图片的展示。临床技能实训室设有护理技能操作流程、关怀性语言、温馨提示等图片的展示。临床护理实训室分类合理,配备齐全。设有中央控制操作室、多媒体专业示教室、模拟病区、基础护理实训室、中医基础护理实训室、健康评估室、急救护理实训室、模拟手术室、护理美学实训室、妇儿实训室等。配有多参数成人监护仪、多参数母亲/胎儿监护仪、除颤仪、高级成人护理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全功能创伤急救模型、成人电子气管插管训练模型、孕妇腹部触诊模型、电子控温婴儿暖箱、婴儿辐射保暖台等。中医护理实训室配有人体穴位挂图及铜像、推拿、刮痧、拔罐、艾灸、针刺等相应物品。另外,实训中心全天开放,学生可在有序管理下自行训练。我院基础设施先进、人性化,注重营造人文环境,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1.1.2 教师队伍具备人文素养
我院教师队伍具有年轻化、高学历等特点。教师自身人文素养丰富,接受国内外先进人文理念的熏陶,注重在理论及实训课中有意识的向学生传递人文知识,教学中借鉴美国、日本、英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1.1.3课程设置注重人文知识传递
我院开设了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信息学、护理沟通与技巧等人文课程,护理美学实训室的开放,学生可进行职业淡妆、护理礼仪等训练。同时,在实训课上,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PBL (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或CBL (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及小组教学,有意识的营造人文氛围,传递人文关怀,努力开发学生潜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3]。
1.1.4 学生渴望进步及全面发展
我院生源充足,学生均通过全国统考进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渴望进步,自学能力强,有一定自信心和表现欲。学生课余时间多积极参加活动,注重特长的培养,并希望多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以期在今后的就业中取得更多的优势。
1.2 弱势
1.2.1 学生人数多,教学医院远离学校,联系欠紧密
我校新校区远离市中心,没有直接的附属医院,学生班容量大,班级多,临床见习的机会不足。这些因素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有所限制。
1.2.2 教师人数紧张,知识谱不全
我院一千多学生,除辅导员外的全职专业课教师仅有20余人,而且教师队伍年轻,普遍孩子偏小,不愿到临床顶岗或去外地进修,这导致全职教师临床知识不能及时更新。我院兼职教师为附属医院的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副护士长,这些教师临床知识丰富而理论知识稍显不足,也导致了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连贯性。
1.2.3 中西医课程导致学生学业繁重
我校中医护理、西医护理课程同时开展,学生负担较重,部分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理解。
1.3 机会
1.3.1 国家“十二五”规划支持中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倾斜对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1.3.2 院系发展得到学校及院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我院自2009年开始逐渐成为我校第二大系,近乎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及校领导的重视,加之护理学院院长等学科带头人的院系发展战略,使人文素质教育遇到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1.3.3 护患关系紧张背景下更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护患关系日益紧张,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护理队伍是缓解护患紧张的良好途径。
1.4 威胁
就业竞争激烈——湖北省是教育大省,武汉市高等院校聚集,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护士留岗时间长。我院生源丰富,且生源地多为本省,每年大量毕业生待就业,希望留在武汉三甲医院者占据多数,导致就业压力大。
2 根据SWOT分析法结果提出的发展策略
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艺术素养、人文关怀力、信息素质等多方面。根据SWOT分析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2.1 强化优势,扬己所长
保持我院基础设施的先进,继续推进人性化的实训中心建设以及人文环境的营造。鼓励青年教师形式各异及具有创新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激发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完成必修课的同时选修中医美容、中医食疗、西方艺术、古典文学等,可以增加人文素养的课程。在学生课程考核如实训技能考核中注重人文关怀、在奖学金考核中注重综合素质等。
2.2 认清弱势,强化改革
控制生源,结合就业形势避免身高158cm以下的学生填报本专业,控制班容量。同时,积极开辟新的实习点、见习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人才,整合教师资源,强化与教学医院联系,增强全职与兼职教师的互动,共同进步。尝试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弱化部分中西医基础课程,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如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优化组合为一门中医学基础课;将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优化组合为一门人体结构与功能课。
2.3 把握机遇,加快发展
把握国家政策,鼓励教师组成团队进行课题申报,研究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推广,加强我校中美合作班建设,鼓励学生“走出去”,输送人才,走向国际。利用校方资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开展法律法规相关讲座,培养学生沟通技巧及人文法律素养,减少护患纠纷。
2.4 正式威胁,勇于应对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本科护生,扩大学生就业途径,鼓励学生去外省或地级市工作,对于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予以支持和引导,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其有信心应对未来的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满足感。
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护理本科生临床实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护理教育,本科生,临床实训,人文素质教育,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1/10/content_2040677.htm,2010-1-10.
[2]Swortzel K.SWOT analysis:Management tool for initiating new programs in vocational schools[J].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95,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