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N1危重症患儿(共7篇)
H1N1危重症患儿 篇1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病情可迅速发展, 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 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 导致死亡。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儿童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1]。年龄<5岁的儿童是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之一, 尤其是年龄<2岁者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2]。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甲型H1N1流感患儿的救治经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18日, 1名5月龄患儿因“发热咳嗽1周伴呼吸困难1天”转入我院发热隔离病区。患儿11月12日出现发热, 体温38.8℃, 咳嗽, 喘息, 考虑“支气管肺炎”, 给予“头孢地秦、阿莫西林-舒巴坦”抗感染, 病情稍改善, 转低热, 咳喘好转, 但17日病情加重, 反复高热, 烦躁不安, 伴有喘气、呼吸困难、尿少。体检:烦躁不安, 心电监护心率180次/min、呼吸92次/min、血压89/56mmHg、经皮测氧饱和度76%。口周及四肢末端发绀。双肺闻及中、细湿罗音, 哮鸣音。心律齐, 心音稍低钝, 无杂音。腹平软, 肠鸣音正常, 神经反射正常。辅助检查:胸片示双肺见以肺门为中心的大片状密度不均匀增高影。血气分析:pH7.31、PCO242mmHg、PO246mmHg、BE-8.2mmol/L、SaO274.0%。血常规:白细胞5.46×109/L、中性粒细胞57.04%、淋巴细胞31.14%、单核细胞11.94%、嗜酸粒细胞0.04%、血红蛋白95g/L、血小板239×109/L。心肌酶:肌酸激酶117U/L、肌酸激酶同工酶28U/L、乳酸脱氢酶689U/L、羟丁酸脱氢酶519/L。肝功能:白蛋白36.4g/L、谷丙转氨酶35.5U/L、谷草转氨酶65.4U/L、谷氨酰氨转移酶43U/L。血沉41mm/h, C反应蛋白4.5mg/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患儿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时荧光PCR检测阳性。经州级及省级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家会诊讨论确诊为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
1.2治疗方法
确诊后24h内输注甲型H1N1流感患者恢复期血浆 (1月前我院确诊而治愈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所献的血浆) 。采用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抗病毒。及时给予CPAP辅助呼吸改善低氧血症。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细菌, 病程中痰培养示白假丝酵母菌生长, 且大便及多次痰涂片见真菌, 又给予“大扶康”抗真菌治疗。输丙种球蛋白抑制炎症反应。雾化吸入“沐舒坦、沙丁胺醇、普米克令舒”化痰及缓解支气管痉挛, 保证气道通畅。护肝营养心肌等保护患儿器官功能以及合理营养支持。
1.3结果
11月26日复查咽试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阴, 动态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 头颅CT示:无明显异常, 12月3日复查胸片示炎症明显吸收好转,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RP及痰培养正常。病程中为保证静脉通道通畅利于治疗行左小腿大隐静脉切开置管术, 术后14天拆线, 切口愈合良好。12月5日临床治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消毒隔离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 劝服家长放弃陪护的要求。将患儿安置于隔离病房, 每天开窗通风2次, 1h/次。用0.2%过氧乙酸消毒液拖地及湿抹物品表面2次/d, 使用空气净化消毒机消毒空气3次/d, 1h/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用含氯1 0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至少2h。生活用品固定专用, 被服用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单独洗涤。标本密封送检。氧疗物品和呼吸机管道装入黄色塑料袋中送供应室先浸泡消毒, 再清洗, 最后进行高压灭菌。医护人员进严格按照甲型H1N1流感职业暴露二级防护的原则做好个人防护。所有的垃圾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外贴感染性医疗废物的标签。
2.2基础护理
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口腔黏膜, 1次/8h。患儿张口呼吸时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唇, 保持口腔内湿润状态。留置导尿管期间用0.3%聚维酮碘溶液行尿道口消毒, 2次/d, 每周更换尿管1次。患儿需长时间卧床, 每2h翻身拍背1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发生褥疮。
2.3用药的护理
严格遵守医嘱, 及时、准确、有效地应用各种药物并密切注意观察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对应用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进行管饲治疗时, 应注意判断胃管是否在胃内, 每次管饲后用少量温开水清洁管腔。
2.4呼吸道的护理
根据患儿入院时呼吸困难状况及血气分析结果, 选择适宜的给氧方式, 对通气和换气功能明显障碍者, 尽早使用CPAP辅助通气以及时纠正低氧血症。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同时加强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幅度以及发绀、咳嗽的性质和有无缺氧症状等。配合血气分析的结果, 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
2.5输血的护理
多次少量输悬浮红细胞纠正贫血, 维持内环境稳定。同时在病例确诊后24h内输注甲型H1N1流感患者恢复期血浆以中和病毒[3]。血浆输入后, 患儿一般情况逐步有所改善, 体温高峰下降。严格执行输血前的“三查七对一确认”制度, 输血速度宜慢, 低于5mL/min, 全程密切观察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和循环系统耐受情况,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上报。
2.6饮食与营养的护理
危重患儿早期存在胃肠功能障碍, 不宜胃肠道喂养必需合理静脉营养 (氨基酸、脂肪乳、多种维生素) 以保证机体所需能量, 利于疾病恢复, 待病情逐步稳定后尽早恢复胃肠道喂养,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根据患儿胃肠耐受情况及消化功能调配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少量多餐。注意观察患儿腹部肠鸣音及大便情况。
2.7出院指导
住院期间及出院前对家长进行本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嘱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精心护理, 合理喂养, 勤于开窗通风但要防止受凉, 避免到公共场所活动。口服多种维生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皮肤清洁, 防止左下肢切口感染。若有不适及时随诊。
3讨论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做好消毒隔离, 防止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消毒隔离措施落实到位, 有效地防止了院内感染的发生。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 提高了治愈的可能性。危重症患儿生命体征脆弱, 经不起任何疏忽失误的操作, 严密的用药的护理、呼吸道的护理和输血的护理保证了患儿安全度过危险期, 进入恢复期。饮食与营养的护理则增强了患儿的身体素质, 出院指导更进一步巩固了治疗效果。各种护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环环相扣, 不可或缺, 有效地保证了抢救的成功。
摘要: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 儿童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通过对1例该病救治经历的回顾性分析, 总结其急救经验。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小儿,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汤伟亮, 谢青.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 27 (6) :378-37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EB/OL].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wsyjbgs/s9990/201005/47250.htm, 2010-05-07/2011-06-18.
[3]黄华, 向二英, 吴素英, 等.小儿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及重症临床治疗研究——附3例报告[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0, 27 (4) :27-30.
H1N1危重症患儿 篇2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26岁, 因咳嗽、咳痰、胸闷并发热就诊, 查体:T38.5℃, P110次/分, BP116/90 mm Hg, R42次/分, SPO269%;双肺呼吸音粗, 双下肺可闻及弥漫性细湿啰音。辅助检查结果:动脉血气分析示Pa O248 mm Hg, PCO251 mm Hg。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诊断为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ARDS, 妊娠28周收住我科。
2 护理
2.1 专科护理
(1) 每日清洗外阴, 保持外阴清洁, 注意患者有无腹痛及阴道流血、流液等情况, 以防流产及早产。
(2) 加强对胎儿的监测, 定期监听胎心, 每日早、中、晚各数1次, 2 h胎动数<10次时要警惕。
(3) 如出现胎心消失, 或B超提示为死胎, 应及时终止妊娠, 并做好引产准备及护理。
2.2 心理护理
妊娠合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患病后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 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情绪, 进入ICU后若没有亲人的陪护, 易出现孤独感。针对这些情况, 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关心、陪伴患者, 多与其沟通,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1 对患者家属的指导
对患者家属讲述甲型H1N1流感的基本知识, 使其对妊娠合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有更好的认识, 了解该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使其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
2.2.2 对患者的指导
患者在住院过程中, 担心胎儿会受到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担心自己生下不健康的孩子给家庭带来不幸, 有紧张、恐慌及孤独感。应该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给予有效指导, 引导患者以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主动关心患者, 给予患者心理安慰, 采用多种形式与患者交谈, 在患者呼吸机治疗期间语言交流受阻时, 可通过例如手势、眼神、书面语言等进行交流。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
2.3 有创机械通气的护理
机械通气是临床抢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 其可使患者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纠正二氧化碳蓄积。气管插管后应合理固定, 用宽胶带十字固定后用寸带再次固定, 保证气囊的压力在25~30 cm H2O, 以确保气道的密闭性及气管插管不移位、不脱出。注意进行密闭式吸痰, 以减少含大量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交叉感染。
2.3.1体疗
每2小时翻身一次, 仰卧—左侧位45°—仰卧—右侧位45°交替。在患者翻身的同时, 用手掌叩拍其背部, 按自边缘到中央的顺序进行, 手掌要呈覆碗状, 以增加共振力量, 或用振动排痰仪排痰, 根据患者体型选择合适的频率, 从下向上、从内向外振动。如患者能够配合, 可在叩拍的同时让其咳嗽, 这样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翻身、拍背后给予吸痰, 在翻身、拍背时要注意防止气管导管的打折和脱出。
2.3.2 口腔护理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经鼻或口插入气管或气管切开处所建立的气体通道, 为气道的通畅、气道内分泌物的有效引流及机械通气提供保障[2]。早期由于患者不能进食, 吞咽、咀嚼功能受限, 口腔处于经常性开放状态, 患者口腔黏膜干燥, 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的自洁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减弱, 细菌易于繁殖;反流误吸导致细菌移位;机械通气患者往往病情危重、病程长、机体免疫力降低, 增加了口腔并发症发生的机会;患者口腔内有导管、牙垫等, 易导致口腔感染、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及预后。在进行口腔护理时, 可按照教科书中的特殊口腔护理方法[3], 用血管钳夹紧并拧干棉球, 彻底擦洗患者口唇、牙齿、颊部、舌苔及硬腭, 每日4次。
2.3.3 气道的湿化和温化
常规给予气道湿化, 但甲型H1N1流感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早期痰液稀薄, 量多, 无需湿化, 湿化罐保证进入气道气体温度达37℃即可。当肺部炎性渗出减少、痰液粘稠时, 给予0.45%盐水稀释痰液, 定期听诊, 减少吸痰次数, 减少不必要的降低血氧饱和度的操作, 清除痰液, 保持气道通畅,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细菌感染。
2.4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 监测中心静脉压、SPO2, 并做详细记录, 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处理。认真记录呼吸机参数,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参数, 及时了解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情况。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及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变化。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防止肺水肿。
2.5 用药护理
认真执行医嘱, 按时给药。静脉给药首先应密切观察滴速, 一般滴速为20~30滴/分, 滴速过快易引起心律失常。其次观察患者有无消化道的不适, 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再次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 包括咳嗽、气喘等。此外还应观察其中枢神经系统有无不良反应, 如眩晕、头痛、失眠、疲劳等。使用激素治疗过程要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加强口腔护理, 密切观察有无鹅口疮。注意痰量、性质的变化。监测血糖并观察有无精神症状。若有低血钾及时补钾。适量给予质子泵抑制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
2.6 营养支持
患者由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无法经口进食, 应给予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 保证热量供给。经鼻胃管小量持续注入瑞素, 抬高床头45°~60°, 鼻饲推注时严格控制速度为30 ml/min, 4 h检查1次胃残余量后用温水20 ml冲管。鼻饲注入后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反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症状。
2.7 防护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应将患者置于负压层流病房, 若在普通病房应做好开窗通风, 或用换气扇通风, 医护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 戴手套、帽子、口罩, 穿隔离衣, 以预防和减少感染。接触黏液及分泌物时带护目镜, 防止其溅入眼睛引起感染。
3 结果
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 患者入科3天后,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阴性, 10天后脱离有创呼吸机, 予无创呼吸机间断辅助通气, 16天后病情好转转入呼吸科继续治疗。
4 体会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新型的传染病, 严重者病情恶化迅速, 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妊娠合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治疗用药及疾病本身对胎儿的影响极大, 无法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或成活, 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工作。在治疗期间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恰当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故应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社会支持。应严密观察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 有效的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能改善肺功能, 及时的抗病毒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可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因甲型H1N1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传播,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最密切、时间最长, 故护理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
总之, 甲型H1N1流感并发ARDS的重症者, 病情凶险, 很容易因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对妊娠合并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 要给予更多的关爱、理解、支持、帮助和安慰。严密的病情观察, 细致的基础护理以及有效的心理干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妊娠,护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信息通报[EB/OL].http:∥www.gov.cn/gzdt/2009-07/06/content_1358582.htm, 2009-7-6.
[2]王舜娟, 陈秋芳.冲洗法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8) :686.
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重症监护室共收治危重症手足口患儿160例,其中男103例,女57例,平均年龄(14.3±3.36)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卫生部《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重症诊断标准,在普通手足口病基础上有下列一项及以上表现者:(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抖动、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凝视或斜视;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瘫痪。体格检查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困难、浅促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湿啰音。(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心率不稳定、节律不齐,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血压不稳定。甚至出现以下危重表现:(1)抽搐频繁、昏迷甚至脑疝形成。(2)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大量湿罗音等。(3)休克。
1.2 方法
患儿入院给于层流洁净病房、特级护理、心电监护、吸氧,监测血压、血糖及血气,控制液体入量,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甘露醇、甘油果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利巴韦林,神经节苷脂、磷酸肌酸钠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给予卡托普利、西地兰、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呼吸机辅助通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
2 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愈156例(97.5%),因病毒性脑干脑炎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1.3%),放弃治疗2例(1.3%),有8(5%)例患儿出院时有不同程度肌无力,1个月后随访基本恢复,全部病例病程平均(8.1±3.05)d。
3 护理体会
3.1 一般护理
3.1.1 皮肤疱疹护理
较小疱疹,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破损,如出现疱疹溃烂可先用洁尔碘进行消毒,而后涂抹利巴韦林预防感染。静脉穿刺或其他操作时时,应注意避开疱疹部位。
3.1.2 口腔护理
给予生理盐水每天两次用棉签擦拭,减少定植菌生长,出现口腔疱疹溃烂溃疡时,可涂抹蒙脱石散、碘甘油或喷利巴韦林喷剂等药物;如合并有细菌感染,可应生理盐水清洗后,局部抗生素应用,以减轻患儿痛苦。
3.1.3 饮食护理
给予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食物温度适宜,避免过热食物刺激破溃处引起不适、疼痛,患儿多有消化功能受损,忌食过饱,据食者可以留置胃管。
3.1.4 体温检测
按发热患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高热可加重脑组织代谢,加重脑缺氧,中枢性发热常常出现高热,不规则热,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比如擦浴、冰毯、冰帽等,配合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降温药物应用,对持续高热应用亚冬眠疗法,降低消耗,持续监测患儿体温;禁忌衣物、包被过厚影响散热,当出现末梢循环不良时应注意四肢保暖。
3.1.5 病情观察
重点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疱疹、神经系统状态、末梢循环、大小便情况。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发灰、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抽搐、呼吸节律改变、咯血性分泌物、皮肤潮湿、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尿量少、血压升高或低血压、对各种刺激反应底下等表现,应立即通知医师,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做好相关记录。
3.2 并发症护理
3.2.1 神经系统症状的护理
观察意识状态和有无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瞳孔的大小,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灵敏,有无双眼上翻,易惊抖动的次数、程度、表现、有无呕吐等;有上述症状者按常规护理,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气道畅通,防止窒息,做好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医师进行腰穿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或MRI。同时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糖皮质激素、呋塞米等脱水药物应用。
3.2.2 循环系统症状的护理
要求绝对卧床,上身体位适当抬高,以减轻心脏负荷。所有患儿均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生命体征、意识、尿量、四肢皮肤温度等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注意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避免引起医源性心脏负荷增加,最好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如有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指(趾)发绀,皮肤出现花纹,血压升高或下降,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师,抽血查心肌酶,如出现心功能不全,给予吸氧、行血气分析,控制液体滴速,给予晶体及胶体液静脉滴注以扩容,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如西地兰、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并加强抗病毒、抗感染等治疗[2]。
3.2.3 呼吸系统症状的护理
(1)一般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醒患儿应鼓励其定时做深呼吸或轻拍背部,以助分泌物咳出;昏迷患儿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呼吸咳嗽训练、肺部物理治疗、吸痰等措施,预防分泌物淤积、坠积性肺炎及肺不张等。(2)肺水肿肺出血的护理:应用呼吸机可减轻心肺负担,及早应用往往能逆转肺水肿的进程[3],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插管后胶布或专用固定带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各班测量气管插管的长度,作好记录,避免导管过深或滑脱。气囊充气2~3m L,每4h放松气囊1次,最好是以不漏气为准。上机早期减少吸痰或不吸痰,特别是肺水肿肺出血患儿,往往会加重症状,一般当听到痰鸣音或呼吸机波形异常,潮气量减低或氧饱和度下降时再行吸痰,吸痰前后给纯氧2~3min。肺出血时要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防止吸痰过程中肺泡塌陷及PEEP减小,加重肺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大小合适的吸痰管,吸痰管的外径一般是内径1/2~1/3,每次吸痰要更换吸痰管。在生理盐水中检查吸痰管通畅后,在无负压的情况下插至气管导管远端,边旋转边向上提吸痰管,吸痰时间<10s,遵循先气道后口腔的原则,吸引负压<100mm Hg。吸痰时应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等指征及痰液的色、质、量。早期不宜搬动病人、拍背和胸部叩击[4],要轻翻身。做好气道湿化工作,湿化液选用灭菌注射用水,温度在32~34℃,痰液粘稠者吸痰前用生理盐水注入气管0.5~1m L/次应用球囊使痰液稀释。及时倾倒积水杯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倒流呼吸管路。
3.2.4 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所有上机后的患儿均预防性地应用奥美拉唑静滴。在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如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液体,首先用冷盐水洗胃,30min后,根据体重将凝血酶200~400U或云南白药1/2~1粒用生理盐水5~10m L溶解,经鼻饲管注入,每4~6h1次,暂禁食或减少进食量,每次注药及进食前前从胃管中抽出胃内容物,观察其颜色。如消化不好,可延长鼻饲时间。
4 讨论
虽然多数手足口病属自限性疾病,但危重症手足口患儿如不及时抢救,患儿很快因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因此,对于我们护理人员来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挽救患儿生命的关键,手足口病的大流行及重症病例的出现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护理措施还不完全明确和完善,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摘要:目的 探索危重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6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做好一般护理及并发症护理工作,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愈156例(97.5%),因病毒性脑干脑炎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2例(1.3%),放弃治疗2例(1.3%),有8例(5%)患儿出院时有不同程度肌无力,1个月后随访基本恢复,全部病例病程平均(8.1±3.05)d。结论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我们护理人员在配合医师做好治疗抢救工作的同时,要严密观察并做好皮肤、口腔、饮食、体温等一般护理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等系统的重点护理工作,良好的护理工作是完成危重手足口病救治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危重,手足口病,护理
参考文献
[1]Shah VA,Chong CY,Chan KP,et a1.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outbreak of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Singapore[J]AnnAcad Med Singapore,2003,32(3):381-387.
[2]杨智宏,朱启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3]赵永,刘晓林,郭玉怀,等.25例儿童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治疗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5):319-321.
H1N1危重症患儿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09例患者均为2009年8月—2010年8月北京市西城区的6家医疗机构(2家儿童专科医院、4家综合医院)收治的确诊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现住址在北京市的79例,来自外省市的28例,外籍2例。
1.2 诊断标准
按照国家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中诊断重症及危重症诊断标准,实验室确定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并经专家组会诊而确立诊断。持续高热>3 d;剧烈咳嗽,咳脓痰、血痰,或胸痛;呼吸频率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绀;意识改变:反应迟钝、嗜睡、躁动、惊厥等;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影像学检查有肺炎征象;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水平迅速增高;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出现上述情况之一者为重症病例。出现呼吸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或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
1.3 分析方法
对109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分析
2.1.1 一般资料
109例甲型HINl流感危重症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35例,男女性别比为2.11 ∶1。109例病例诊断为重症82例,危重症27例,死亡12例,病死率11.01%(12/109)。境外输入病例1例,其余均为本土病例。10例有明确的接触史、与接触者有相同的临床症状,99例无明确的接触史。发病前有4例接种过季节性流感疫苗,109例病例发病前均未接种过甲型H1N1流感疫苗。
2.1.2 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
自2009年9月报告第1例重症病例后,10月报告5例,11月报告72例,12月报告27例;2010年1月报告4例,2010年2—8月西城区医疗机构未报告危重症病例。
2.1.3 病例的年龄分布
年龄以小年龄为主,最小25 d、最大85岁,年龄中位数是4岁。其中0岁~组婴儿发病10例,1岁~组婴幼儿13例,2岁~组婴幼儿11例,3岁~组17例。5岁以下婴幼儿共60例,占发病总数的55.05%;5岁~组病例20例,占发病总数的18.35%,10岁~年龄组9例,占8.26%;20岁~年龄组10例,60岁~年龄组病例10例,各占9.17%。
2.1.4 病例的职业分布
109例重症病例中按职业分布居前几位的是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学生及离退人员。散居儿童共46例,占42.20%;其次是托幼儿童28例,占22.94%;以工人及医务人员最少,各1例。
2.1.5 发病到首次就诊时间间隔
重症病例从出现症状到首次就诊时间为0~10 d,危重病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0~6 d。48例病例在发病当天即就诊:发病后前3天就诊的病例共92例,占所有危重症病例的84.40%。
2.1.6 发病与诊断时间间隔
109例危重症病例出现症状到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的时间间隔为0~14 d。发病当天即确诊的病例为13例,占病例总数的11.93%;发病后前3天确诊的病例共56例,占病例总数的51.38%;7 d以后确诊的病例共23例,占病例总数的21.10%。
2.2 临床特征
2.2.1 慢性基础病
109例危重症病例中有39例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占35.78%。其中22例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基础病,具体为:17例有肺部疾患,以哮喘、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支气管扩张及慢性支气管炎为主;12例有心血管疾病;4例有代谢性疾病,2例有慢性肾脏疾病;2例有慢性肝脏疾病;10例有癌症;13例有免疫功能疾病;1例有神经系统疾病。98例病例住院治疗,平均住院天数为10 d,11例病例未住院。
2.2.2 并发症
所有危重病例均出现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肺炎(92.59%)、呼吸衰竭(77.7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2.96%)、心力衰竭(25.92%)、感染中毒性休克(29.62%)。90.24%的重症病例出现并发症,主要并发症为肺炎(97.30%),呼吸衰竭(8.11%)。
2.3 治疗情况
临床上同时采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抗病毒、抗生素消炎、中药、雾化止咳化痰治疗,症状较重的病例采用鼻导管上氧或机械辅助通气、糖皮质激素等辅助支持治疗。109例危重症病例中85.32%(93/109)采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累计服用天数平均为4.9 d;94.49%(103/109)的病例使用了抗生素进行治疗;29.36%(32/109)的病例使用了糖皮质激素,累积服用平均为5.7 d;50.46%(55/109)的病例进行了氧气治疗。
3 讨论
2009年全球暴发流行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临床症状可从轻微疾患至严重疾病,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多数患者症状比较轻,但部分患者病情迅速发展,表现为重症及危重症,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本组资料选择北京市西城区6家医疗机构诊断及报告的109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及危重症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显示,各年龄均有危重症病例报告,但以小年龄组为主,且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女性病例中无孕妇病例报告。2009年9月西城区报告第1例重症病例,此时北京市已经进入甲型H1N1流感社区水平的暴发阶段,但危重症病例报告较少,11月是报告危重症病例最多的月份,随着甲型H1N1流感轻症病例报告的减少,危重症病例的报告也减少,2010年2—8月未有危重症病例报告,WHO宣布流感大流行结束[2]。
由于危重症病例的症状相对较重,加之当时卫生部门及相关媒体的健康教育作用,患者就诊大多比较及时,本组资料显示,84.40%的病例在发病后前3天即就诊,由于当时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均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PCR核酸快速检测,11.93%的病例在发病就诊当天即确诊,发病后前3天就诊的病例占全部危重症病例总数的51.38%,从而为进一步规范治疗赢得了时间。
本组病例资料显示,35.78%的危重症病例发病前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其中50%以上病例有2种及2种以上慢性基础性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癌症等为主。所有危重症病例均出现了并发症,重症病例主要并发症是肺炎,危重病例的并发症主要为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力衰竭和感染性休克。危重症病例合并多脏器、多系统损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综合治疗是关键。从治疗方面看,本组资料的85.32%的病例均采用了神经氨酸酶机制剂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已证实,奥司他韦对甲型H1N1流感有治疗和预防作用[3]。因此,临床医生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注意,及早使用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以防止患者发展为重症。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包括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一旦出现流感症状,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开始抗病毒治疗[4]。本组资料危重症病例的病死率为11.01%,比湖南省报道的11.8%(2/17)[5]及山东省报道的16.5%(36/195)[6]稍低。
流感本身对健康危害并不是最大的,最大的危害是流感导致的并发症和死亡以及因此造成对社会、政治和经济正常秩序的冲击。因此,加强免疫力低下人群的防护,重点防控儿童、老人和有慢性基础并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对及早防治甲型H1N1流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重症和危重症病例,降低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衡,王革非,高嫒丽,等.H1N1亚型流感病毒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研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36(6):770-775.
[2]曾光,张丽杰.中国如何更好地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653-654.
[3]Shetty P.Preparation for a pandemic:influenza A H1N1[J].Lancet In-fect Dis,2009,9:339-340.
[4]黎毅敏.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6(6):577-580.
[5]陈锋,江训良,李双杰.65例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0,8(11):160-161.
H1N1危重症患儿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儿, 女, 11个月, 因“发热、咳嗽4d, 抽搐1次”于2009年12月18日入院。患儿于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度发热, 无畏寒, 伴阵发性咳嗽, 咳剧时有气促, 伴发绀2次, 每次发作30s, 可自行缓解, 曾在当地医院拟“气管炎”予补液治疗, 病情无明显好转, 在当地补液后约13∶00左右, 患儿突然出现抽搐1次, 表现为双目凝视, 四肢抽搐, 面色发绀, 持续约10min后渐缓解, 但仍昏迷, 呼我院120出车接回。患儿起病后精神差, 胃纳欠佳, 大小便无异常。患儿预防接种史正常, 人工喂养, 生活环境一般, 父母几天前有感冒史。入院时查体:T 36.8℃, P 105次/min, R 30次/min, 头围 42cm, 身高70cm, 体质量8kg, 神志不清, 浅昏迷状, 吸氧下面色苍灰, 前卤平软, 双侧瞳孔等大正圆, 直径3mm, 对光反射存在。颈软, 双肺呼吸音粗, 闻及较多湿啰音, 心律齐, 未闻杂音, 腹平软, 肝脾肋下未及,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 病理征阴性。皮肤黏膜无皮疹及出血点。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 (WBC) 14.5×109/L, 中性粒细胞 (N) 78.7%, 淋巴细胞 (L) 14.1%。血液生化学检查:尿素氮 (BUN) 2.49mmol/L, 肌酐 (Cr) 24μmol/L, 血糖 (GLU) 6.64mmol/L, Na+ 131.1mmol/L, Cl- 95.6mmol/L;血气分析: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4.9kPa, 氧分压 (PaO2) 12.8kPa, 标准碳酸氢盐 (SB) 25.2mmol/L, HCO3- 24.5mmol/L, 总二氧化碳 (TCO2) 25.6mmol/L, SO2 97.7%;心肌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248U/L, 乳酸脱氢酶 (LDH) 1051U/L, α-羟丁酸脱氢酶 (HBDH) 778U/L, 血清肌酸激酶 (CK) 589U/L,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32.5U/L;凝血功能正常;血液、痰液培养示无菌生长;胸片示:双侧肺门可见“云絮”状模糊阴影, 符合双肺重症肺炎的表现;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咽拭子流感病毒核酸试验示:A型阳性、甲型H1N1阳性。家属拒绝行头颅及胸部CT、脑脊液检查, 故缺乏相关资料。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第3版) 的诊断标准, 诊断为: (1) 重症甲型H1N1流感; (2) 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即予多巴胺、酚妥拉明等升压、抗心力衰竭、抗休克, 并予20%甘露醇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 降颅内压, 甲基强的松龙针20mg静脉滴注冲击治疗, 头孢他啶0.4g静脉滴注, 每8小时1次, 热毒宁注射液4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磷酸肌酸钠0.3g静脉滴注, 每天1次营养心肌,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氨溴索注射液+异丙托品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在明确诊断后加用奥司他韦片30mg, 每天2次, 抗病毒。12月19~20日, 患儿仍呈昏迷状, 呼之不应, 刺激时无睁眼, 伴有咳嗽, 痰难以咯出, 有发热, 最高为38.4℃, 血气分析提示患者存在Ⅰ型呼吸衰竭, 继续心电监护、面罩吸氧。经采取上述救治措施, 21日, 患儿神志渐转清, 氧合功能渐恢复;29日, 患儿生命体征正常, 能进食白粥, 精神可, 皮肤温暖, 四肢活动自如, 停止鼻导管吸氧血氧饱和度 (SaO2) 为98.0%, 复查胸片提示双肺炎症吸收好转, 复查咽拭子流感病毒核酸试验示甲型H1N1流感阴性, 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2药学监护
2.1 抗病毒药奥司他韦的应用
奥司他韦作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防止神经氨酸剩余物分裂, 干扰流感病毒复制及在黏膜分泌物中的分布, 降低病毒的感染活性, 从而有效预防流感的发生[2,3]。本药对<1岁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适用于成人和≥1岁儿童的流感治疗。有报道服用奥司他韦后可以引起轻微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或上腹部不适等, 发生率仅为5.2%, 也有报道[3]可以引起精神错乱。
2.2 激素应用
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肺脏的渗出和减少肺纤维化, 阻止肺间质性肺炎的发展, 防止或减少低氧血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等的发生, 并在减轻中毒症状及退热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卫生部颁布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2009年试行版第1版) 也提出对病情严重者, 如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可考虑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推荐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但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2版未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作相关的规定, 原因可能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给严重ARDS患者及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者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包括机会性感染, 病毒复制的持续时间可能也会有所延长[4], 在墨西哥尚无激素应用有益的报道[5], 故对于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 是否选用激素治疗, 尚有争议。本例患儿在未明确诊断而出现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时, 立即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起到了减轻炎性渗出、降温、解毒、抗休克等作用。
2.3 抗菌药物应用
患儿入院时胸片示双侧肺门可见“云絮”状模糊阴影, 符合双肺重症肺炎表现;行痰液、血液培养, 结果均为无菌生长, 考虑与入院前使用抗菌药物有关。本例患儿选用三代头孢他啶进行治疗, 头孢他啶属杀菌性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可耐受大多数的β-内酰胺酶, 对广谱的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有效。本例患儿治疗后, 双肺炎症有吸收好转, 不需更换及联用抗菌药物。值得注意的是, 季节性流感和以往发生的流感大流行都增加了继发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风险, 而这种感染可能很严重, 会迅速恶化并造成组织坏死, 在某些地区可能会由耐甲氧西林菌株引起感染[6]。故笔者建议: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甲型H1N1流感合并细菌感染时, 应切实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根据本地病原体相关数据、耐药程度进行经验选药, 明确病原体后, 对经验治疗效果不满意者, 可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2.4 脱水剂的使用
中毒性脑病早期表现为脑水肿, 必须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内压。在脱水过程中, 注意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保持酸碱的平衡, 并根据病情随时调整给药的间隔和剂量, 忌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的药物。本例患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 仅出现钾离子轻度升高, 肝、肾功能未见恶化, 昏迷2d后神志转清, 未出现智能不全、失明、肢体强直、瘫痪等后遗症, 说明控制脑水肿治疗有效。因家属不同意行脑部CT及脑脊液检查, 故无相关数据加以体现。
3讨论
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 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 结合呼吸道标本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查阳性, 诊断并不困难。本例患儿根据其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 明确诊断为“重症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并发中毒性脑病”。国外的研究表明, 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本例患儿昏迷2d, 已合并肺部感染、中毒性脑病, 存在Ⅰ型呼吸衰竭, 极易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而死亡, 符合重症标准, 救治极为困难。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抗休克、抗心力衰竭、降颅压、化痰平喘、营养心肌、保护重要脏器、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 患儿体温正常, 神志转清, 呼吸平稳, 四肢活动自如, 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根据流感的特点和历史上历次流感大流行的经验表明, 流感大流行通常会持续2年以上, 然后转变为季节性流感,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 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医务人员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尽早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临床药师必须掌握该病的药学监护点, 协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以促进重症病例救治的成功。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重症,救治,药学监护
参考文献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Bacterial coinfections in lung tissue specimens from fatal cases of2009pandemic influenza A (H1N1) -United States, May-August2009[J].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09, 58 (38) :1071-1074.
[2]林存智, 王军.甲型H1N1流感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11A) :1991.
[3]李梅, 张宏伟.盐酸奥司他韦 (达菲) 的药理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24 (17) :15.
[4]卢洪洲.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重症病例的治疗[J].传染病信息, 2009, 22 (5) :258.
[5]Cordova-Villalobos JA, Sarti E, Arzoz-Padres J, et al.The influenza A (H1N1) epidemic in Mexieo.Lessons learned[J].Health Res Policy Syst, 2009, 7 (1) :21.
H1N1危重症患儿 篇6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09年1 1月10号~12月10号我院经实验室确诊的重症H1N1患者24例,其中男3例,女21例;年龄从18~45岁,平均27岁;其中孕妇19例,占本组病例的66%。主要临床表现:高热,胸疼,咳漱,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为顽固的低氧血症。
所有病人均在发病1周内行胸部X线或CT检查,复查时间在发病后2~3周。X线胸片和CT图像分别由两位专家组成员共同会诊。
2 结果
2.1 病人临床特征
本组患者以年轻人为主,且以大月份孕妇为主,占66%。主要症状均为突发高热,胸闷。临床表现为顽固的低氧血症。经药物、无创或有创通气积极治疗后,23例病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例孕妇死亡。
2.2 急性期病变影像学特征
①病变性质: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影24例(占100%),大部分边界较清晰;实变影13例(占54%),密度多不均,可见支气管气象;白肺2例,占8%。碎石路征14例,(占58.3%)。②病变分布:两肺弥漫分布23例(占95.8%),多为内中外带均受累,仅外周分布1例(占4%)。以一个肺段(叶)为主1例(占4.2%)。③其它:心脏增大10例(占41.6%),胸腔少量积液6例(25%),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0例(0%)
2.3 病灶演变
在发病2~3周复查CT。磨玻璃影、实变影部分吸收,出现条索状、网状影21例(占87.5%),2例无明显变化,1例病人死亡。心脏增大均明显恢复。
3 讨论
甲型H1N1肺炎是人类感染了甲型HIN1病毒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是继2003年SARS在全球爆发以来又一在全球蔓延的烈性传染病。传播速度极快。在我国易感人群为青少年,特别是大月份孕妇,本组占66%,且危重病例多。该病主要靠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容易侵犯下呼吸道,导致肺脏的出血、水肿,部分病例进展快,迅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以及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临床表现高热,胸疼,咳漱,呼吸困难。确诊主要靠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影像特征:(1)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肺脏的出血、水肿导致的肺间质和肺泡渗出,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影、碎石路征,病灶融合趋势明显。磨玻璃影进一步发展为实変影,后者可见支气管气影。肺实质和间质受累往往同时存在。典型间质表现为小叶内及小叶间隔增厚和碎石路征②病变呈两肺弥漫分布,多同时累及内中外带。无特别好发部位,严重者累及全肺(白肺),这和SARS主要累及外周有所不同[1,2]。③本组中伴有心脏损害者占41.6%,表现为心脏普遍性扩大。说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于心脏具有易侵性。这一点在SARS文献中未提及[1,2,3]。本组经过积极治疗后,3周内扩大的心脏均恢复正常大小。本组中胸水少见,且表现为少量胸水,均未见大量积液。24例均未见明显淋巴结肿大④本组中21例病人经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达出院标准。但复查CT显示两肺毛玻璃影和实変影仅部分吸收,且出现多发条索状影和网状影。相对于临床症状,病灶吸收慢,呈肺纤维化趋势是其突出特征。也提示病人预后较差。
影像学价值:H1N1靠实验室确诊。胸部X线或CT可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及延变过程。指导治疗,判定预后。
本研究限度:本组病例样本小,观察到的影像特征可能以偏概全,且X线、CT检查尽管具有一定特点,但缺乏特异性。很难与其它感染区别。本组病例观察时间短,进一步工作是对患者进行长期影像学追踪。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演变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24例重症甲型H1N1病人的胸部影像资料,所有病人首次检查时间均在发病一周内,复查时间在发病后2~3周。结果:①病变呈两肺内中外带多灶分布,累及多叶23例(占95.8%):局限于一个肺段(叶)1例(占4.2%)。②病灶表现为斑片状(或大片状)磨玻璃影24例(占100%):碎石路征14例(占58.3%);实变影13例(占54%),可见支气管气像。③心脏短期内增大10例(占41.6%)。④少量胸腔积液6例(占25%)。⑤恢复期:磨玻璃影、实变影部分吸收,出现条索状、网状影21例(占87.5%),2例无明显变化,无1例全部吸收。结论:①重症甲型H1N1肺炎呈两肺弥漫分布,多同时累及内中外带。②急性期病变主要为磨玻璃影和碎石路征,可实变。③可伴有心脏损害。④病灶吸收慢,呈肺纤维化趋势。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胸部,影像
参考文献
[1] 王宗烨,张朝利.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性杂志,2003;22(8) :653~656
[2] 王仁贵,孙洪跃,宋鲁新,等.112例SARS急性期的X线和CT表现特征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3;35:29~33
危重症患儿肠内营养方式的探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入住PICU的患儿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 (肠内营养泵法) 30例和对照组 (传统鼻饲法) 30例, 其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最小29天, 最大3岁2个月。其中重症肺炎38例, 抽搐待查3例, 危重型手足口病10例, 重症脑炎6例, 肠炎合并重度脱水3例, 机械通气6例, 两组一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两种操作方法
两组操作方法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 给予常规置入鼻胃管, 达到所需长度后固定并贴好标识。
肠内营养泵是一种可以精确控制肠内营养输注速度的一种装置, 能提供适当的压力以克服阻力, 将营养液连接专用肠内营养管道, 前端与胃管相连接安装在肠内营养泵上持续输注, 使用加温器持续加热, 使鼻饲温度始终保持在37~40℃。一般以1~25m L/ (kg·h) 的速度开始, 每1~2d进行调整,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质量及前1d的耐受情况确定每日输入量[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浓度从低到高, 量从少到多, 速度从慢到快。传统鼻饲法用注射器分次由胃管注入配方奶, 依据患儿年龄、热卡的要求, 严格按照医嘱鼻饲所需奶量及喂养次数, 观察患儿的耐受情况, 每次鼻饲前后注入温开水5~10m L, 需要时间15~20min。
1.3 观察比较内容
观察两组危重症患儿实施肠内营养时呕吐、腹泻、腹胀、血糖紊乱、堵管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间数据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肠内营养泵入方式在腹泻、呕吐、腹胀、血糖紊乱及堵管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鼻饲法, 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胃肠道并发症
肠内营养泵可避免了患者腹泻并发症的发生[2]。持续输注可以减少热效应并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3]。对照组鼻饲后发生呕吐患儿多于观察组, 多由于鼻饲速度过快, 一次鼻饲量大造成胃明显膨胀, 消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等原因引起, 胃内压急剧升高, 刺激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末梢, 产生恶心、呕吐。而应用肠内营养泵可维持恒定的输入速度, 减少胃肠道容积的突然改变而引起呕吐。危重症患者在应急状态下胃黏膜缺血缺氧严重, 蠕动及排空速度减慢, 营养液易在胃内残留[4], 应用营养输注泵维持恒定的输入速度可避免传统鼻饲过多过快引起营养液在胃内潴留, 减少了患儿腹胀的发生。
3.2 代谢并发症
持续营养泵输注对胰腺的胰岛素分泌有稳定的刺激作用, 维持稳定的高水平的血浆胰岛素可阻碍脂肪的作用, 利于能量的蓄积, 分次注入对处于应激状态的胰腺不能发生稳定的刺激作用, 可因注入的量、速度、时间、而发生变化, 使血糖水平不稳定, 易造成危重症患儿血糖的紊乱, 应遵医嘱监测血糖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持续滴注法不仅可减轻蛋白质的消耗和营养不良, 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可降低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重要作用[5]。
3.3 感染并发症
持续滴注法减少了感染机会, 避免了传统鼻饲法的重复操作, 因为感染的发生率低, 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减少了住院费用, 节约护士时间, 降低劳动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3.4 机械并发症
对照组患儿堵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原因主要是因为未冲洗管道或冲洗管道不当及间隔时间过长所致;而使用肠内营养泵可精确调节仪器各参数, 定时冲洗管道, 以稳定、匀速的特性减少了胃管堵塞的机率, 减少了患儿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
通过对比观察, 我们认为危重症患儿使用肠内营养泵的支持方式是一条安全可靠、实用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肠内营养的成效也决定于肠内营养的途径与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 否则可产生各种不良的并发症。持续营养泵滴注法对胃肠营养、昏迷、并发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婴幼儿等都比较适用, 不易出现胃潴留和肺误吸, 恶心呕吐出现的概率较少, 腹泻也不易发生, 并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 减少护理时间, 减少人员的维护成本[6]。
参考文献
[1]贾鑫磊, 钱素云.小儿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J].合理用药, 2009, 7 (6) :25-29.[1]贾鑫磊, 钱素云.小儿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J].合理用药, 2009, 7 (6) :25-29.
[2]刘西韶, 刘建宏, 陈侃, 等.微生物调节剂预防机械通气患者伴发腹泻的临床疗效[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6) :797-798.[2]刘西韶, 刘建宏, 陈侃, 等.微生物调节剂预防机械通气患者伴发腹泻的临床疗效[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6) :797-798.
[3]黄萍, 石绍男.小儿危重症的肠内营养支持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8) :127-129.[3]黄萍, 石绍男.小儿危重症的肠内营养支持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8) :127-129.
[4]汤莉.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6, 12 (21) :1977-1978.[4]汤莉.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 2006, 12 (21) :1977-1978.
[5]毛秀莲, 王晓琼, 李爱花, 等.ICU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5, 26 (5) :493-494.[5]毛秀莲, 王晓琼, 李爱花, 等.ICU患者早期胃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05, 26 (5) :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