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急危重症

2024-09-02

专科急危重症(共8篇)

专科急危重症 篇1

加强重症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和提高危重孕产妇的抢救能力,减少转运途中的并发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至关重要。根据《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的要求,应建立危重孕产妇急救中心,开设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产科急危重症抢救常规和转诊体系等救治措施[1]。本文就我院近3年来实施危重症孕产妇转运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2013年,共向上级医院转运本院产科住院的危重孕产妇86例。危重孕产妇指开始妊娠至产42天内,有单个或多个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孕产妇。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86名危重孕产妇的疾病类型包括重症胰腺炎、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血小板减少症、脑出血、甲亢危象、心力衰竭、急性肺栓塞、肠梗阻、产后溶血性尿毒症、凶险性前置胎盘、失血性休克、急性羊水栓塞、子宫破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甲型流行性感冒、丙型肝炎。

1.2方法

1.2.1转运前准备医院设立危重症病人转运小组,由转运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和实施危重症病人的转运相关事宜,并联系好接受的医院及科室。由主管医生会同相应科室医生做好转运前评估,并告知病人及家属病情、转院的必要性和危险性,签字为证[2]。转运人员包括妇产科医生、内科医生和产科护士各1名,参与危重病人转运的医护必须掌握气道管理、心肺复苏技术,并具有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和应用急救药物的能力。 转运中做到心中有数,病情变化应急处置有序[3]。

1.2.2转运仪器设备专用救护车、除颤仪、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负压吸引器、血糖仪、心电图机、喉镜、气管导管、氧气筒、呼吸球嚢、气管切开包、缝合包、胸穿包、静脉切开包、中心静脉穿刺包、产包、多普勒胎心仪、各种药品。

1.2.3转运实施过程尽量保持与ICU同等水平的监测,多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率、血压、指脉氧、 呼吸频率;使用简易呼吸气囊时注意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氧饱和度、心率、意识状态、瞳孔等变化;保持各种管道通畅,防止阻塞、扭曲、受压等情况,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逆流,造成感染。在转运途中如有病情变化,应随时处理。

2结果

86例转诊的危重 孕产妇中,产前转运52例,占60.47%,产后转运34例,占39.53%。转运前诊断明确83例,占96.51%,诊断不明确3例,占3.49%。另外,本组病例转运途中病情稳定86例,无一病例发生病情恶化或死亡。

3讨论

3.1转运的决策及转运的时机

患者转运的目的是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地诊治措施,但是转运前的决策至关重要,尤其是危重孕产妇的转诊,如产前转诊需考虑孕妇的病情,同时需要考虑胎儿的因素。对患有内外科疾病的危重孕产妇,更需考虑产科的专科情况,因此转诊前决定转诊的医院极为重要,转诊前同时需考虑转诊途中的交通路线,以免交通因素导致转运时间延长等。

3.2把握转诊的指征与时机

作为妇产科专科医院,综合抢救能力与综合性医院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合并内外科疾病时, 诊断及诊治能力较欠缺,故作为专科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的抢救能力,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和能力的转诊指征,把握转运时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管是产前还是产后,一旦患者已经出现通气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转运已极困难[4]。本院病例转诊至外院后抢救成功84例,抢救成功率占97.67%,但医疗投诉15例,占17.44%,患者家属不满意的大部分认为转诊时间过晚,延误抢救,尤其是对转诊前诊断不明及医疗费用高的患者纠 纷更严重,尽管在转 诊前已充 分的知情 告知[5],但家属仍不能理解,故正确评估自身的医疗能力与评估患者的病情,把握转院的时机非常重要。

3.3转运的准备

转运决策一旦作出,除了转运的物资及人员、交通工具的准备以外,更重要的是与接受患者的上级医院充分的取得联系和落实床位,产科病人转运的医院较难决策,如急性脂肪肝等内外科疾病的孕妇接受单位可能没有设产科,常被拒绝接受,尤其是孕产妇的死亡均要进行死亡评审,上级医院常担心死亡评审时承担责任,而难以接受患者,故转运常出现困难,易导致纠纷,少数流动人口常因病情重,经济困难,医疗费用支付困难,收治较难,如何为经济困难的孕产妇开通绿色通道也是需要政府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其次病人在转院的途中氧气准备最重要[6],本院转送的病人中有二例途中因氧气准备不足,出现供氧中断,所幸及时发现,未造成病人情况恶化。另外还需要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如呼吸兴奋剂、强心药等[7]。

3.4护送人员及途中的管理

因孕产妇为特殊的病人,重症病人大部分合并内外科疾病或产科疾病出现多脏器衰竭(如本院的86例重症孕产妇中,并发内外科疾病79例,占91.86%,产科并发症7例,占8.14%,),病情危重,并且孕产妇为特殊病人,既要保证孕妇的安全又要尽可能地保证胎儿的安全,途中均由内科医师、妇产科医师和一名产科护士护送,由内科医师负责管理病人的生命体征,辅助呼吸及生命支持,到达接受医院后由产科医师负责全面交接班,护士途中负责病人管道的管理,因为有时病人比较烦燥,容易出现管道的滑脱,其中气道的管理最为困难,曾有二例病人途中出现气道的滑脱,病人迅速出现低氧血症,经内科医师及时处理后好转。

3.5提高专科医院的综合诊治水平,改善基层医院医疗设备条件[8]

作为妇产科专科医院,除努力提高专科技术水平外,还须提高内外科疾病的诊疗水平,提高医院综合抢救能力,对内外科疾病要早诊断、早识别,根据医院的实际能力制定转院规范,准确把握转院时机,确保孕产妇的安全。针对孕产妇及胎儿的需要,除充分准备各种孕产妇抢救设施与监护设备外,还要准备新生儿的抢救设备,包括新生儿暖箱、新生儿高频呼吸机、新生儿CPAP呼吸机等,平时应加 强新生儿 抢救技术 培训,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深静脉置管术等[9],另外,还要充分保证血源的供应,加强输血的安全管理。

专科医院中的危重孕产妇在院外转运的过程中常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除上述安全管理措施外,还应加强地区公共卫生事业,规范孕产妇管理,如成立产科急救中心。通过以上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危重孕产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及医疗纠纷的发生,并有效降低孕产妇的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专科医院危重症孕产妇实施院外安全转运的方法和经验。方法:对86例危重症孕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转运前的病情评估,转运途中的生命体征监测,病情变化或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等。结果:86例危重孕产妇安全转运86例,转运成功率100%,转运途中有2例出现意外事件,经相应的积极处理后,病情稳定。结论:专科医院妇产科危重孕产妇在院外转运的过程中常遇到较大的困难,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需采取安全管理措施,提高危重孕产妇转运途中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关键词:孕产妇,危重症,转运,专科医院

专科急危重症 篇2

科室: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45分)

1.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2.窦性P波方向在Ⅰ、Ⅱ、avF、()导联均(),()倒臵。

3.正常成人QRS波群的时限为()。

4.监护仪应专人管理,定期()、()、()及保养。5.监测血氧饱和度时血氧探头不要长时间在同一部位测量,应每()小时更换一次部位,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6.心电监护仪时不要再同一肢体上同时进行()和()的测量。

7、窦性心动过速是指每分钟心率大于()次/分。

8.恶性心律失常指在短时间内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患者()甚至()的心律失常,其中()需要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5分)1.正常心脏电激动起源于()

A心房 B.窦房结 C.心室 D.房室结 E.以上都不对

2.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范围是()

A.100-150次/分 B.120-160次/分 C.100-180次/分 D.130-170次/分 E.以上都不对

3.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测时要对患者做哪些指导().A 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电极片 B.避免在监护仪附近使用手机C.皮肤瘙痒及时通知医务人员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4.心电监护仪黏贴电极片的位臵需要观察皮肤有无()A破损 B水泡 C 瘙痒D皮疹 E以上都对

5.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下列下项错误()A.正常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颤动波 B颤动波频率为250-350次/分C心室率绝对不规则QRS波群一般不增宽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E许多心脏疾病发展到程度都有出现心房颤动的可能,多与心房扩大和心房受损有关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正常人的心律在60-90次/分之间。()

2、室颤是恶性心律失常其中的一种.()

3、窦性P波方向在Ⅰ、Ⅱ、avF、aVR导联均直立,V4-V6倒臵。()

4、心电监测的患者,如果在输注硝酸甘油,可以在该肢体进行血压的测量。()

5、房颤的患者心率、脉率一定不一致。()

四、简答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1.正常心电图必须符合哪些条件? 答:

专科急危重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随机抽样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病房护士40名, 年龄在18~35岁之间, 平均 (27.62±5.23) 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个ICU患者在病症、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对选中护理人员行考核护理综合能力及其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相关信息。

1.2 方法

实验组给予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定期培训;培训方案如下:

1.2.1 急救专科:

(1) 急诊基本理论培训:首先让培训者温习急救基本概念以及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 保证其熟知后再给予专科理论教育;例如, 让其充分掌握大批伤员的检伤分类和处理, 急危重症的快速处理, 以及传染性病、急产等的临床护理理论;熟知急诊各种制度:特殊情况报告制度、绿色通道执行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等;熟知抢救药物的名称和用法及观察要点;熟知如何观察急诊患者病情及护理要点, 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的处理流程; (2) 急诊技能培训:严格训练急诊护理文书书写;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保养及故障处理;训练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配合;心肺复苏以及四项急救技能的培训等。

1.2.2 重症专科:

(1) 充分掌握重症科相关基本概念、职业标准、重症监护新理念以及工作范围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ICU常见急危重症, 例如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掌握ICU各项监测技术;熟练掌握各种重症护理以及相应辅助检查; (2) 重症技能训练:严格训练各项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例如人工冬眠等;训练操作动脉及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气道建立;掌握呼吸机等装置使用;学会各项监测技术等;

1.2.3 严格对培训者培训良好的临床思维以及应急能力和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

努力增强护士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使其能够很好的处理突发事件, 端正临床护理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急重症情况。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两组均定期考核护理综合能力, 同时定期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相关问卷调查。

1.3 诊断标准与判断

由评估与培训管理委员会制订《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综合能力评价表》[1], 包括护士专科理论及操作各30分, 应急能力20分, 工作态度及出勤各10分, 学习积极性5分, 差错投诉占5分, 总分100分;护理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表由本院自行设定, 等级分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数/总数×100%。

1.4 统计方法

总准确率采用χ2检测,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情况:

培训后实验组护士各项临床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护士所在I C U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

实验组满意率为89%, 对照组满意率为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 (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 (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英文简称ICU[2]。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严重创伤、大手术后、心肺复苏者、脏器功能衰竭以及重症休克等需要严密监护病情及及时实施抢救的患者。ICU与普通病房最大的区别在于护理模式的不同, 以及病房增设多种监护设备和抢救设备。目前, 急诊科和重症科在临床中两者联系紧密, 往往由急诊科收治的急诊重症患者都收治在重症监护室, 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入其他相应科室。因此重症监护室的护理措施是否到位, 关系到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甚至生命安全。

护理培训作为一项系统临床教育活动, 该项培训是由临床专业人员实施的有计划、有目标以及有评价系统的临床医疗活动, 具有非常重要的的临床意义。护理培训作为一种特殊干预措施在临床急诊重症方面的应用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尤其是像ICU一类的病房, 对于培育一批优秀高水准的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医疗界应当更加重视通过严格教育培训促使护理人员形成正确的临床护理观念, 增进临床操作技能和应变能力。本研究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培训方案对于护士实施专科理论培训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 狠抓理论和实践。

本研究结果显示, 培训后实验组护士各项临床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从表1中相关数据看, 接受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培训护士, 其急救和重症各项理论技能综合能力提高, 临床应变能力大为提高, 从而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保障, 为我院培养专科护士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结果, 实验组满意率为89%, 对照组满意率为67%;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可知, 实施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后,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 增强医护合作关系, 值得我院发展宣传这一模式。

参考文献

[1]桑宝珍, 叶桂香, 李钰燕, 等.急诊-重症科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对培养急危重症专科护士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11, 2 (1) :53-56.

[2]梁园园.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研究[D].遵义:遵义医学院, 2012.

[3]叶林书.国外急危重症救治生存链概要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 (3) :74-77.

[4]樊落, 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0, 24 (5) :1231-1233.

重症护理专科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篇4

姓名: 科室: 得分:

一、选择题:

1、现场心肺复苏包括C、A、B三个步骤,其中C是()

A、人工循环 B、人工呼吸 C、开放气道 2、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A 至少80-100次/分;B 至少100次/分;C 至少 120次/分;D 至少60-80次/分 3、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A 30:2; B 15:2; C 30:1; D 15:1

4、心肺复苏指南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 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 心尖部; C 胸骨中段; D 胸骨左缘第五肋间

5、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 C 至少5cm; D 至少6cm

6、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A 500-600ml; B 600-700ml; C 400-500ml; D 800-1000ml

7、使用单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

A 200J; B 300J; C 360J; D 150J

8、使用双向波除颤仪,电击能量选择为:()

A 100J; B 100-150J; C 150-200J; D 300J

9、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A 仰头举颏法; B 双手推举下颌法; C 托颏法; D 环状软骨压迫法

10、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个环节是()

A、早期心肺复苏 B、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11、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

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D 俯卧位

12、现场对成人进行口对口吹气前应将伤病员的气道打开()为宜 A、60度 B、120度 C、90度 D、75度

13、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

A 心脏停搏; B 无脉性室颤; C 室颤; D 电-机械分离

14、对被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的最佳处理措施为:()

A 胸外按压; B 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C 静脉推注胺碘酮; D 立即除颤

15、在心电图上P波反映的是:()

A.窦房结除极 B.窦房结复极 C.心房除极 D.心房复极 E.房室结除极

16、关于胸导联电极的安放,下列哪项不正确:()

A.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B.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C.V3------V2与V4连线中点 D.V4------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 E.V5------左第5肋间腋前线处

17、关于心电图的价值,下列哪项不正确?()A.能确诊心律失常 B.能确诊心肌梗塞 C.辅助诊断房室肥大 D.辅助诊断电解质紊乱 E.能反映心动能状态

18、根据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下列哪项不正确:()

A.Ⅰ导联主波向上,Ⅲ导联主波向下为电轴左偏 B.二者主波向上,电轴不偏 C.二者主波向下,电轴显著右偏 D.Ⅰ导联主波向下,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右偏 E.Ⅰ导联正负波代数和为0,Ⅲ导联主波向上,电轴为+90o

19、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V1~V6导联均有Q波 B.aVR导联不应是Q r波 C.V1导联不应有Rs波,也不可能是QS波 D.V3导联不应出现Q波 E.V3导联可以出现Q波

20、《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

A、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100 次)

专科急危重症 篇5

医疗质量是医院医疗技术、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医疗核心制度是保证医疗质量的关键,其中交接班制度是较为重要的一种。目前国内对于加强交接班制度管理的主要形式包括改进早交班形式[1]、实施参观法[2]以及实行早交班会议制[3]等,事实证明采取革新后能够加强医院的管理。针对我院存在的具体情况,我们也一直在通过加强交接班制度的改革创新努力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1 实施背景

我院作为卫生部直属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全国各地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是慕名而来,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而医院的住院床位又是有限的,因此造成我院急诊室永远都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住院困难。由此又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包括交叉感染、医患纠纷增多等问题。据统计,我院急诊室北京市以外患者所占比例达到25%。经过多次征求意见,院领导最后决定,实施急重症大交班制度,集中全院力量协调解决急诊室患者拥堵问题。制度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极大程度地解决了急诊室患者的“出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医难”问题。

2 实施方式和内容

2.1 实施时间和参加部门

从2009年2月份开始,由主管医疗的副院长总负责,开始实施急重症大交班制度。具体方式为:每周一早晨7:30由内外科管委会组织急重症相关的各个科室以及职能部门的领导到会议室进行大交班,协调解决急诊室患者治疗及住院相关问题。

参加急重症大交班的临床科室人员包括:急重症中心主任、急诊科主任、ICU病区主任、内科二线医师、外科二线医师。急诊室患者的诊治和住院与这些科室关系密切。参加急重症大交班的职能部门包括:医务处、护理部、医疗质量监管处、感染科、医患关系办公室、病案室。这些部门的工作与临床医疗行为密切相关,加强沟通和交流意义重大。

2.2 交班流程

急重症大交班由内科管委会主持,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参加。首先由当日值班的内科二线和外科二线汇报前一周急诊室患者收治情况、目前急诊室留观患者人数、可以收入院的患者人数(并按照收入普通病区和重症病区划分)、当日急诊室工作状况预测以及目前急诊室存在的问题。之后,相关临床负责人共同协商确定工作方案,最后由管委会主任及院领导结合存在的问题安排本周工作,布置本周急重症工作重点。

在这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每个月都会进行归纳总结(在交班会之后进行),汇总本阶段发生的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急诊室相关工作流程,对医院的医疗政策做出及时、合理的优化和调整。我们希望借助急重症大交班的平台提高我院的整体医疗质量。

3 成效与体会

实施急重症大交班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急诊室患者的“出口”问题,让患者能够尽快地离开急诊室,去向最合理的、最应该去的地方,包括住院、门诊或者出院回家休养。我们期望通过解决急诊室患者“住院难”问题,探索更加合理的急诊管理模式,促进医院的长期发展。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这项制度的实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1 解决了急诊室患者拥挤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急诊室留观患者划分为4类:(1)患者在急诊室已经留观一段时间,病情已经缓解,可以回家休养或者门诊继续检查以明确诊断;(2)由于等待化验或检查结果继续留在急诊室;(3)患者病情危重,急需住院,而重症监护病区没有床位;(4)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已经缓解,可以入住普通病区继续诊治。

针对不同类别的患者,我们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快其诊治流程的运转。第1类患者,尽快安排科室主任查房,确定患者可以离开急诊室的尽快为其办理手续。第2类患者,跟踪其化验或检查结果,结果回报后立即组织专家为其会诊,提出最佳的诊疗方案。第3类患者,通过完善重症病区的管理,努力为重症病区提供更好的“出口”服务,只要是能够转出重症病区的患者,由二线医师负责为其联系普通病区床位,使重症病区能够运转起来,为急诊室患者“挤出”住院床位。对于第4类患者,工作要相对容易一些,我们只需要为其联系普通病区的床位即可。不过如果是在“旺季”的话,这部分工作量也不可小视,有时甚至需要动用特殊手段如“暂停办理普通患者入院手续”,要求普通病区增加收治急诊室住院患者等。

3.2 及时发现医患纠纷苗头,将医患纠纷提前解决在萌芽状态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医患纠纷也是如此。而急重症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容易产生心理异常[4]。在最初的那段时间,在交班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二线医师交接每一例患者的情况时,会有意无意地谈论患者的情绪状态,尤其是对诊治过程有意见的患者。作为医务管理人员,我们迅速捕捉到了这个“苗头”。通过多年协调医患纠纷的工作实践,认为把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最佳选择。因此,我们果断决定,由医患关系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参加急重症大交班,一旦发现有医患纠纷的苗头,就先期介入,尽最大可能地化解纠纷。

事实证明,我们的做法是对的。两年多来,医患关系办公室通过这个渠道介入有纠纷倾向的案例30余起。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没有一例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

3.3 加强急诊室、重症监护病区的整体化管理

我们在实践中深深感到,医疗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医院领导者的职责,更需要全院医务人员、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配合、支持和通力合作,其中临床科室和病区主任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通过急重症大交班,着重加强了急诊室、重症监护病区的整体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得其各项流程更加合理,尽量缩短危重患者的重症监护时间。目前我院重症患者在ICU和CCU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约为8.4天和5.6天。

3.4 提高了全院医疗管理的执行力

医疗质量的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奖惩措施进行,还应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疗管理政策的执行需要全院职工的支持,这依赖于医院的政策执行力。通过实施全院急重症大交班,理顺了急重症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带动了我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全院医疗管理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医疗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4 讨论

做事情贵在坚持。笔者认为,创新性管理工作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只要能够坚持不懈,就能够取得成效。在这项制度实施之初,我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包括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不理解,有时医护人员会表现出一些不接受的态度。根本原因还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引起其足够的重视。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们坚持认为无论如何,都要推动制度的实施。最终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参与活动的管理人员和临床方面的领导都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项制度执行至今,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我院的一项基本制度。

医院实施急重症大交班制度的确对加强急诊室管理、解决急诊患者住院难、提高医疗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强急诊患者的管理,及时把许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医院的工作能够顺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急重症大交班制度在我院已经成为一项各方面都接受的制度,在医院的改革和管理中已经显示出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时间的推移,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院的急诊室管理必将越来越健全和完善,进而推动医院的科学管理和现代化建设。

摘要:目的:探讨专科医院实施急重症大交班的具体方法和成效。方法:组织急重症相关的科室和病区主任、值班二线医师、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每周召开急重症大交班一次,着重改善急诊室患者拥挤情况,解决患者住院难问题。结果:实施急重症大交班可以有效解决急诊室患者住院难问题,加强急诊室和重症监护病区的管理水平,优化诊治流程,进而提高医疗管理政策的执行力。结论:专科医院实施急重症大交班是加强医院急重症相关科室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科医院,急诊室,大交班

参考文献

[1]梅雪艳.晨交班形式的持续改进对医护质量服务水平提高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06,21(8):100.

[2]纪凤敏,赵艳青,支文艳.主治医师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关键[J].中国护理杂志,2005,2(3):45-46.

[3]王保娣.实行早交班会议制度是加强医院管理的有效形式[J].蚌埠医药,1994,12(1):1.

专科急危重症 篇6

1 一般资料

2008年, 我科急诊重症监护室 (EICU) 共有2名ICU专科护士, 分别来自中华护理学会和江苏省护理学会主办的ICU课程培训班。查房与晨交接班同时进行, 晚班护士根据自己需求自愿参加, 查房时间控制在30 min~40 min。查房内容是以病人焦点问题为基础的相关知识、护理技术和操作、仪器设备、监测和治疗所需的护理措施。每月常规的护理查房会从中挑选典型案例, 由ICU专科护士指导和审查, 以期达到加深印象、总结、考核现场查房效果的目的。

2 查房程序

①查房由护士长主持, 如为清醒病人, 应注意查房前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 并尽量保证病人舒适, 以取得合作。②管床护士按照护理程序的方法, 详细汇报病人情况, 汇报时注意保密原则, 凡涉及病人隐私及保护性医疗问题时不在意识清醒的病人床边讨论。③ICU专科护士指导管床护士, 结合病人的医疗诊断, 针对性地评估各系统健康状况。ICU专科护士提炼出该病人目前的焦点问题, 从专科的角度展开分析并给予指导。④护士长采用PBL的方法[5], 以焦点问题为基础, 针对性地启发参加查房的护士思考和讨论, 提出监护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 专科护士分别予以解决。⑤ICU专科护士从专科角度评估病人, 提出病人可能即将面临的护理问题, 指导管床护士准备相应物品和器械, 并积极与医生沟通, 从而提高护士预见性护理的能力。⑥管床护士总结该病人监护重点, 护士长点评, 结束查房。

3 效果

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在EICU开展2年多来, 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急诊病房14名固定编制护士, 10名在EICU轮转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如表1。

4 讨论

实施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 为ICU专科护士更好地发挥其职能提供了平台, 有助于ICU专科护士职能的扩展。实施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 提高了EICU护士的专业水平, 引导EICU护士逐步形成ICU专科护理规范和护理理念。床旁焦点护理查房提高了护理查房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传统查房往往将护理过程混同于医疗过程, 流于形式, 或者将护理查房与业务学习相混淆, 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2]。床旁焦点护理查房并不以设定完整的护理计划为内容, 而是针对病人和护士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性很强。床旁焦点护理查房强调的是即时、准确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 提高危重病人护理质量, 真正遵循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实施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 提高了EICU护士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吸取了各种查房的精髓, 主要采用PBL的方法, 引导护士从习惯性查房模式中走出来, 善于发现问题, 运用评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拓宽了护士的思路, 使得护理工作更有预见性[5]。实施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 提升了专科护士的影响力[6], 体现了护士的价值, 促进了医护间的合作。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为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资料, 使得即时、正确的护理措施协同医疗手段共同发挥了作用, 确定了护理工作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 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以低年资护士为主体, 可激发他们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兴趣和潜能,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探索、钻研的精神, 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沟通、表达能力[7]。通过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 让病人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 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 密切了护患关系。查房同时给病人进行相关指导, 提高了病人的参与意识, 促进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总之, ICU专科护士床旁焦点护理查房突出了ICU护理的专业性, 即时为病人解决重要的护理问题, 既体现了专科护士的水平, 带动了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又有利于专科护理的发展[6], 有利于急危重症病人护理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轶.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发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2B) :385-387.

[2]朱丽霞, 高凤莉.临床护理查房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2) :128-129.

[3]方芳, 郑雅芬.护理人员对护理查房评价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5) :16-17.

[4]汪朝丽.护理焦点记录法[M].台北:汇华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8:5.

[5]郑志惠, 徐朝艳, 梁碧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护理教学查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3) :32-34.

[6]李华, 黄惠根, 黄蝶卿, 等.专科护士组织护理查房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7) :608-610.

专科急危重症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安徽两地参加过ICU专科护士培训的ICU专科护士。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 参加过该市或该省护理学会举办的ICU专科护士培训班并取得相关结业证书; (2) 该专科护士参加过的培训包含有实践培养环节。共发放问卷229份, 收回有效问卷200份, 有效回收率87.3%。其中上海市53人, 安徽省147人;女191人, 男9例;年龄25岁~49岁 (33.5岁±4.46岁) ;护龄4年~31年 (12.9年±5.27年) ;ICU护龄0年~22年 (6.8年±4.29年) ;教育程度:大专41人, 本科158人, 硕士1人;职称以护师和主管护师为多, 分别为90人和101人, 副主任护师及以上8人, 护士1例;工作在三级医院ICU 146人, 二级医院54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课题组成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两地专科护士培养的实际情况,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实践培养的基本情况、对实践教学的评价2部分。

1.2.1.1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课题组通过资料查阅、向培训方及参加过培训的专科护士咨询等方式, 了解两地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形成基本情况问卷。包括实习时间、实习地点、实习科室、实习内容、实习方式、考核方式、带教老师的遴选和管理等, 调查问卷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

1.2.1.2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经过课题组实地调研、反复讨论, 确定实践教学评价包括带教老师的评价、实习内容评价、考评方式评价和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实习中的体现4个方面, 共19个条目。其中带教老师评价4个条目、实习内容评价4个条目、考评方式评价4个条目、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实习中的体现7个条目。这里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采用美国护理学家Hamric提出的高级实践护士的7种核心能力, 包括直接的护理实践能力、咨询能力、系统领导能力、合作能力、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4,5]。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 从1分~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好、不好、一般、好、非常好。4个方面分别采用各条目的平均分进行统计分析, 分值越高, 说明对该方面的评价越高。请5名专科护士实践培养方面的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审核并反复修改。正式调查前对20名调查对象进行预调查, 并进行调查表的信度检测。问卷内容重测信度为0.83, Cronbach’sα系数为0.86。

1.2.2资料收集通过2个地区的护理学会和相关培训机构, 取得研究对象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 讲明研究的目的, 取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和配合, 然后将问卷通过快递、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给研究对象。问卷返回后, 及时查看, 如有漏填或不符合的项目, 再次经过电话或邮件确认, 确保问卷的有效。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e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实习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上海和安徽两地专科护士培训的主办单位都是上海市护理学会和安徽省护理学会, 实习的单位都是当地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且经各自省市护理学会认定的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实习具体情况见表1。

2.2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包括对带教老师评价、实习内容评价、考评方式评价和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实习中的体现。具体得分见表2。

3讨论

3.1实践培养的基本情况

3.1.1关于实践培养的时间、科室、方式及考评方式等两地专科护士的培养都是脱产培训, 所以实践培养集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实习时间2个月~5个月。上海地区主要是2个月, 安徽地区前后差别较大, 有2个月~5个月。在科室的选择方面, 按照原卫生部《培训大纲》[6]的要求, 都是必选综合ICU, 然后再选择1个或2个与自己专科一致或相似的科室进行实习。虽然实习涉及的内容各有不同, 但是ICU常见的一些技术, 如ABP/CVP监测、血气分析仪的使用与监测等多会在实习中涉及。学习的方式除了传统的担任责任护士管床位之外, 参加业务讲座、护理查房、让学员小讲课等都是常见的方式。考评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理论和操作考核为主, 小讲课、个案护理、护理查房及实习表现在一些科室也会作为评价依据。

3.1.2关于实践培养的师资从表1看出, 目前担任专科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的角色多样, 有专科护士、病区带教、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士等。美国的专科护士实践培养由专科教师一对一带教完成[5],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 多数护理专家认为专科护士的实践带教应该由专科护士承担[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虽然所占比例不是很高, 但是目前担任专科护士带教老师最多的角色已经是专科护士 (39.5%) 。这是因为自2003年北京市培养第一批ICU专科护士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8], 广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紧随其后,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这些地区已经培养了一批ICU专科护士。目前这些护士在临床发挥着专科护士的作用, 也承担了后续专科护士的实践带教任务。随着专科护士制度的逐步完善, 我国专科护士实践教学中应该引入更多具有丰富经验的专科护士承担教学任务。另外, 值得关注的是护士长、病区带教和专科护士这种身兼数职的人担任带教的情况也不少 (20%) , 虽然在国外, 护士长和专科护士是护士职业生涯发展的两条平行线, 但是在国内, 目前角色重叠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与目前国内对于专科护士的角色定位不明、岗位职责不清等原因有关。角色重叠虽然在资源分享、协调等方面有优势, 但是势必造成专科带教过重的工作负荷, 从而影响专科教学的质量。

3.2实践教学评价

3.2.1对实践培养中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评价分为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综合能力和对实习目标的理解把握4个方面, 评价处于“好”和“非常好”之间, 说明目前专科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整体素质是满意的。其中“带教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评价最高, 而“带教综合能力”相对评价最低。说明带教老师已经认识到专科护士培养的目标要求, 并在实践培养过程中尽量贯彻这些目标。但是专科护士培养对师资的要求是很高的, 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要求教学、管理、协调、沟通、人文等多方面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我国专科护士的发展历史较短, 所以目前完全符合要求的临床专科护士带教还比较缺乏, 很多地方就以早期培养的专科护士作为后期专科带教[8], 这种方法对于目前来说是有效可行的。随着专科护士的不断发展完善, 专科带教老师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全面能力, 以更好地符合专科护士实践培养的需求。

3.2.2对实习内容、考评方式的评价根据得分, 对实习内容、考评方式评价处于“一般”和“好”之间, 说明在这些方面还有待加强。实习内容比较丰富, 让实习的专科护士学到了新的知识, 开阔了眼界。但是实习内容与注册前护士、进修护士等如何体现差异?可能还要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以体现专科护士的要求。另一方面, 实习手册和考评制度多是地方根据自身情况拟定的, 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受注册前护士实习手册的影响, 专科护士实习手册的填写也以反映技能训练为主, 不能完整记录整个实习的递进过程。考评方面, 理论与操作考核分离, 操作考核以CPR、除颤、吸痰术等多见, 不能体现专科护士的实习目标和要求。另外, 个案护理、小讲课、专题汇报等考评方式也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 制定科学的实习内容、设计实用的实习手册、设置合理的考评方式是目前专科实践培养比较迫切的问题。

3.2.3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体现对实践培养中体现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 评价处于“一般”和“好”之间, 是所有评价中得分最低的。其中, “咨询能力”“伦理评价能力”的培养最为欠缺。目前, 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实践培养中的体现是实践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如果带教老师没有制定明确有效的实习目标和实习计划, 或者没有很好去执行实习计划, 那么实践培养很容易流于形式。这一点上, 香港培养的模式给我们很多体会和启发, 他们采用工作坊、成组计划、个案研究等多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促进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9,10]。如何建立体现大陆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 这需要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相关人员和专科护士共同探讨摸索。合格的师资队伍、专科护士的岗位设置、角色认同以及专科护士管理的逐步规范, 这些因素在专科护士体系发展的过程中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通过本调查, 可以发现上海、安徽两地ICU专科护士的实践培养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实习基地、实习管理、实践师资已经初成规模, 但是实习内容、实习模式、评价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摘要:[目的]了解专科护士培养比较典型的上海和安徽2个地区重症监护室 (ICU) 专科护士实践培养的状况, 调查ICU专科护士对实践培养的评价, 为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 对上海、安徽2个地区的200名ICU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ICU专科护士的实践培养以2个月5个月的短期培训为主, 培训一般在外院进行, 最多的是在综合ICU。实践培养的老师有专科护士、病区带教、护士长等;培训方式有护理查房、听讲座和ICU专科护士试讲等。ICU专科护士对实践师资的能力评价较高, 对实习内容、考评方式、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在实习中的体现评价较低。[结论]ICU专科护士的实践培养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 但实习内容、考评方式有待改进。如何在实践培养中体现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专科护士,重症监护室,实践培养,评价

参考文献

[1]Kilpatrick K, Dicenso A, Bryant-Lukosius D.Practice patterns and perceived impact of 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roles in Canada:results of a national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3, 50 (11) :1524-1536.

[2]张伟英.实用重症监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G].卫医发 (2005) 294号, 2005.

[4]Hamric AB, Spross JA, Hanson CM.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an inregrative approach[M].3ed St.Louis:Elsevier Saunders, 2005:1.

[5]黄金月.高级护理实践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1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专科护理领域护士培训大纲[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7) :4-8.

[7]陈凤姣, 冷亚美, 王颖莉, 等.运用Delphi法对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 :44-48.

[8]王欣然, 王丽华.ICU专科护士首批师资班毕业考核方法与分析[J].现代护理, 2005, 11 (18) :1500-1501.

[9]梁素娟, 彭刚艺, 陈永强, 等.粤港联合培养专科护士课程模式介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1) :77-78.

专科急危重症 篇8

1急重症专科护士岗位需求分析

1. 1重症监护专科护士

参调的30家医院中重症科共有411张床位,重症科在编护理人员176人,编外护理人员308人。按照卫生部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应为2 ~ 3 : 1,按此标准我省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为1. 2 : 1,远远达不到标准。从重症专科护士未来3 ~ 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 ~ 5年医院对重症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399 ~ 955人。

1. 2急诊专科护士

30家医院中急诊科有480张床位,急诊科在编护理人员有280人,编外护理人员有398人。其专科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为1. 4 : 1,其中,三年资以下护士为178人,占26% ,由此看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员及结构均不达标。从急诊专科护士未来3 ~ 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 ~ 5年医院对急诊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600 ~ 1000人。

2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模式

2. 1培养对象

参调的30家医院中,共发放调研问卷表700份,收回658份,有效问卷649份,调研表中涉及的培养对象包括护理专业中职学生、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高考录取的护理专科学生及护理本科学生,其中,选择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占82% ,其原因为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便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临床实习锻炼,在高职阶段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临床技能方面以及职业素养认知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2. 2培养目标

面向专科护理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急重症监护护理的专科护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急重症专科护理职业工作中按职业要求承担护理职业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和变化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急重症护理, 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2. 3人才培养规格

2. 3. 1职业素质标准

具有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能独立完成急重症岗位工作; 具有人文关怀精神,遵守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事互助合作,在护理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2. 3. 2专业知识标准及能力标准

掌握急重症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 掌握急重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 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监护技术及护理操作技术; 掌握急重症各种抢救设备、物品、药品的应用和管理; 掌握急重症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2. 4课程结构及教学进度安排

2. 4. 1教学时间安排

3年共计131周。第1学期教学周为16周,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考核2周。第2、3、6学期各为20周,其中教学18周,考核2周。第4 ~ 5学期学生进行临床实习50周。

2. 4. 2课程模块设置

课程模块设置由5个模块构成︰基本素质( 公共基础课) 模块,职业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 模块,职业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 模块,职业实践模块( 毕业实习与技能实习) 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 选修课程) 。职业拓展模块包括选修课和讲座。

第1、2、3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理实一体的学习; 第4、5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重点在急重症专科护理岗位进行临床实践,突出培养专科护理技能; 第6学期完成急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突出现代急重症专科护理技能人才的培养。

3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存在问题

3. 1教材建设及校内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需求

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在第4、5、6学期尤为重要,第4、5学期院校共建的实习大纲及校外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需求,但第6学期学生需完成急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有符合现代化急重症发展的教材及实训建设作为保障,目前,我校为了使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符合临床需求,仅和医院急重症护理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1本,这远远不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需求,而实训设备数量及实训工位数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3. 2师资力量薄弱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急重症专科护理人员较少,尤其缺乏有资格认定的临床护理专家,大多临床带教老师又没有经过规范化培养,而学校老师高学历的基本上是医生,实训员的学历结构大部分是中专或大专,有的甚至没经过临床锻炼,来自临床的实训老师也未必来自于急重症专科,加之现在临床工作繁重,学校要聘请有经验、有资格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

3. 3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有限

目前,我国开展的专科护士培训的专科有: 糖尿病专科护士、老年专科护士、急重症专科护士、手术室专科护士、肿瘤专科护士、介入专科护士、器官移植专科护士、新生儿专科护士、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等,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专科护士培养的教材及实训条件有限,导致学校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严重受到限制。

3. 4尚无统一完善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

临床上从2002年开始专科护士培训,但尚未形成统一、完善、规范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而学校尚开始尝试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故学校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资格认证更有待等到认可及完善。

摘要: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是目前医疗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实施高质量的优质护理,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发展专科护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科护理队伍是加速优质护理实施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对我省30家医疗机构就专科护士需求、在校期间进行专科护士培养的可行性及各医疗机构专科护士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和我省大型医院共同制定了在校期间进行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现将我校就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护理专业学校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和发展提供借鉴。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教学下一篇:国有企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