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中小企业

2024-09-28

生产型中小企业(精选12篇)

生产型中小企业 篇1

摘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及走访等方式对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以合理化仓储作业管理理论为指导, 总结提炼其存在的问题, 以期对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提出合理优化的对策。

关键词:仓储管理,仓库规划,仓储作业流程

随着全球化经济趋势的变化, 中小生产型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仓储管理在节点衔接、物品储藏、调节市场等关键环节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管理作用。中小生产型企业因其生产型性质决定其更多时候关注生产和销售, 而对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仓储作业管理活动缺乏重视。实际上, 仓储作业管理在提高中小生产型企业生产运作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具有保障的作用。

1 基本概念分析

1.1 中小生产型企业概念

生产型企业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生产型企业主要是指有实物产品产出的企业;广义的生产型企业则包括有输入转化为输出过程的一切社会组织[1]。本文所探讨的生产型企业侧重于狭义的层面。

中小生产型企业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 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按照中国划分标准, 中小生产型企业是指从业人员1 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 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微型企业。其中, 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的, 营业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为中型企业, 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 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企业[2]。本文所涉及的6家企业中有2家是中型生产企业, 4家为小型企业。

1.2 仓储作业管理概念

仓储作业管理是指从货物入库到货物发送的整个仓储作业全过程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完整的仓储作业过程课归纳为订单处理作业、采购作业、入库作业、盘点作业、拣货作业、出库作业和配送作业七个环节[3]。本文根据调研和访谈总结, 根据中小生产型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方式, 把仓储作业划分为采购作业、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和出库作业。

2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现状分析

2.1 库区分布以及相关功能

通过对广东深圳、珠海及广西南宁共6家中小生产型企业的调研和走访, 库区分别根据生产需要一般分为原材料类仓库、辅助材料类仓库、成品类仓库, 其中辅助材料仓库包括了化学品仓库。库区布局分布根据企业库房和生产下料企业多为楼层式。原材料仓库和成品仓库分布在一楼, 方便出入库。辅助材料类仓库由于用料所在生产原材料比例为18%左右而分布在二楼或者阁楼, 把库区使用面积尽量让步给原材料类、成品类货物。

2.2 仓储作业中所用的主要设备和功能

中小生产型企业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仓库的所有性质为自用仓库。在所考察的6家企业仓储管理过程中主要的设备有电脑以及ERP软件、人力液压叉车、动力式叉车、常规打印机和条形码打印机。其中各企业因生产流程和销售环境的差异而引用的软件不一致, 有的采用大帮手软件, 有的采用金蝶软件。人力液压叉车用于生产过程中用料的补给和成品货物的入库。动力式叉车用于大件原材料货物的入库和出库业务的装卸搬运。常规打印机用于打印货物出入库的凭证和每天各生产线用料所需货物凭证。条形码打印机用于贵重原材料货物型号的标记和成品出库标识。

2.3 出入库流程

仓储作业的三大基本模块是入库管理、在库管理、出库管理, 这三大基本的模块基本囊括了仓储作业的全部工作。出入库管理好坏关乎到企业品质问题、企业形象问题、企业管理水平问题。

2.3.1 入库业务管理

入库业务管理包括:入库单数据处理、条码打印及管理、货物装盘及托盘数据登录注记 (录入) 、货位分配及入库指令的发出、Double In的货位重新分配、入库成功确认、入库单据打印[4]。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的入库业务管理主要分供应商送货入库、成品入库和成品客户退货。

(1) 供应商送货入库业务管理

供应商送货入库是指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辅助材料由供应商送货上门。具体流程为:供应商送货至仓库门口———提交送货单———仓管员核点单据与货物数量———单据录入ERP系统———货位分配———拉货入库。

(2) 成品入库业务管理

成品货物入库是指车间生产出来的合格成品经过品质检验 (OQC) 合格后的入库。具体流程为:生产报检———OQC检验合格———仓管核点———录入ERP系统———安排仓位———拉货入库。

(3) 成品客户退货业务管理

成品客户退货是指已发成品因质量问题或者其他问题需要退回返工或者报废。具体流程为:接到退货通知———退回成品数量、型号与退货单 (销售退货) ———ERP系统开出销售退货单入库—成品出库。

2.3.2 在库管理

在库管理是研究商品性质以及商品在储存期间的质量变化规律,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科学的保管方法, 创造一个适宜于商品储存的条件, 维护商品在储存期间的安全, 保护商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损耗的一系列活动[5]。中小生产型企业在库管理主要的任务是保证库存物品的质量得到保证、账物相符无异、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中小生产型企业每月月底以及年中年末均会进行一次盘点, 所谓盘点是指定期或临时对库存商品的实际数量进行清查、清点的作业, 即为了掌握货物的流动情况 (入库、在库、出库的流动状况) , 对仓库现有物品的实际数量与保管账上记录的数量相核对, 以便准确地掌握库存数量, 以核查账物是否相符[6]。由于仓库的性质为保证生产与销售, 所以工作以生产和销售为中心, 需要经常的自查库存, 及时进行申购, 以保证生产的持续性进行。

3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仓库分布不合理, 库区规划不科学

从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现有仓库的功能方面来看, 一般对原材料仓库管理比较严格, 在一定程度上对贵重辅助材料及危险化学品辅料的库存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 无法实时掌握辅助原材料具体情况。比如某变压器生产企业中铜线是辅助原材料, 因重视程度不够, 调研过程中发现其生产过程中时有发生由于铜线缺货下料而导致生产停工。

同时, 中小生产型企业由于仓库在设立时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 货物摆放比较随便, 这样导致了仓库内部的流通不畅以及管理不方便。调研某电表生产企业发现, 在库区的规划中, 由于进入化学品仓库的通道没有选择简单的方法, 导致要使用化学品辅料时必须绕整个库房长度的90度才能进去, 这样的布局不仅浪费有限的库存空间, 增加了进入化学品仓库的路程, 甚至为化学品发生爆炸事故带来隐患, 不利于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小生产型企业重生产, 企业所有者和相关管理者缺乏物流管理的思想, 把仓储看成是一个低文化体力劳动工作。二是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 没有经过相应的物流管理和仓储管理培训, 不具备仓储管理思想和统筹规划能力。

3.2 仓储设备老化, 物流软件更新速度慢

信息化技术ERP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为优化企业业务流程,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不仅将企业管理所需的各种信息高度集成化, 同时也将企业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紧密结合起来, 优化各项企业资源。实现了企业业务处理的一体化[7]。调研过程中发现中小生产型企业使用的大帮手ERP管理软件或者金蝶K3ERP软件来看, 由于企业外界环境, 比如供应商和客户软件的更新变化, 中小生产型企业要及时响应整个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系统更新而显示出自身使用软件的不足和滞后。而及时更新仓储作业管理使用软件, 从生产型企业高管人员角度来看显得不太必要, 导致软件更新速度较慢。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中小生产型企业更多地把企业资源和管理重点放在了生产和销售, 对仓储作业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仓储的设备比较落后, 基本上最先进的设备是台式电脑, 使用最广的就是人力叉车。

3.3 仓储作业流程不够规范

3.3.1 出库作业常伴有发货失误

出入库的程序错误而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仓储出库发货程序是企业生产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调研过程中发现出库造成发货失误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出现的现象有: (1) 错发:即把A客户的货发给B客户; (2) 漏发:A客户急需的货没有及时送达而给客户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混发:给A发货的货中混有多种型号规格不一样的货物, 或者把给B客户货物中某一部分发给A客户。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管理员的管理意识淡薄, 没有意识到这些错误对公司造成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同时, 生产车间在包装时疏忽大意而导致了型号混装、错装的现象发生或者销售部门给予的发货指令有误。

3.3.2 仓库盘点数据准确度不高

在中小生产型企业的仓储中, 原材料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在供应车间生产的过程中, 因为仓储管理造成的失误而导致的生产停工致使交期延误, 给企业的形象带来很大损失。有的中小生产型企业原材料仓库的主要盘点方式是采取抽样称重然后计算出数量。虽然这样的工作方法为工作节约了时间并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会因为误差而导致原材料供应不足。比如某个订单需要2 500个单位的原材料, 但是盘点允许正负50的误差, 当实际数量为2 450时账面数量仍然为2 500。而当实际需要2 500个单位的原材料时, 必须生产完2 300个原材料时才发现不够数, 导致紧急采购。不仅仅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 还可能导致订单的交期延迟, 客户满意度降低。

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原材料在库管理上出现错误, 在盘点中由于原材料数量非常大但各种原料型号多却细小, 在出库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定的误差, 而这些误差就需要仓库在盘点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

3.3.3 货物混装错装现象发生频繁

货物混装是指把相近型号的货物同时装一个箱。货物错装是指把A型号的货物装在外箱显示为B型号的货箱内。出现混装错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货物的型号比较相似, 在发货时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误, 比如某变压器生产产品中DB35K-220I与DB35K-220L这两款货的型号就比较相似, 且这家企业的标签主要是手写, 这样就会因为书写的原因让人误解。二是发货准备的时间比较短, 比如某铝锭生产企业作为铝箔生产企业的供应商必须定时按照要求为铝箔企业送货。但有时会因为铝箔企业紧急需求而必须尽快给其送货, 由于是生产出来之后就立刻装车送货, 中间给仓库管理员的准备时间不足而导致出现失误。三是企业的工厂面积不大而导致仓库面积狭小, 在日常管理中没有做到不同货物不同型号进行分开摆放, 有时候为了节省时间而将不一样的成品堆积到一起。很容易造成货物混装, 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同时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会失去客户。

4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优化

4.1 重新规划仓库功能, 对各仓库库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

仓库规划是指对仓库布局、库址选择、仓库总平面布置、仓库主要建筑物结构类型、仓库储存空间的布局利用以及仓储设施的合理配置等的规划[8]。中小生产型企业应按照企业采购原材料、生产线生产产品和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成品的流程, 把库区布局划分为:原材料仓库、辅料仓库、在制半成品仓库、产成品仓库。并按照各个仓库货物存放的性质在仓库内划分待检区、待处理区、不合格品隔离区和合格品储存区。

科学划分各仓库库区有利于提高入库工作效率, 方便在库管理, 提升出库精准度。同时, 高效率、高精准度的仓储作业管理能保证原材料供应的流畅性, 确保生产作业顺畅和客户货物的准时供给, 提高企业信誉度和客户满意度。另外由于仓库库区布局划分合理, 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2 适时更新仓储设备和物流软件

4.2.1 增加和更新装卸搬运设备

在调研的6家中小生产型企业中都发现仓储的搬运设备只有人力液压叉车, 而且车间生产过程中经常借用叉车, 由于搬运设备捉襟见肘, 造成了有时候需要叉车搬运的时候只能排队使用, 叉车完全不能适用现阶段仓库与车间的日常使用。另外, 缺乏动力叉车, 导致一定程度上仓储的搬运速度比较慢, 遇到重量比较大的物品时只能分开搬运。由此, 中小生产型企业有必要增加、更新装卸设备。

4.2.2 更新或引用更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的ERP软件

更新现有的ERP管理软件, 让ERP软件完全能适应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否则由于软件功能的滞后导致经常出现的库存数据错误与出库数据滞后, 不仅仅影响了仓库的工作效率, 还给企业的有序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中小生产型企业还可以引进条形码管理系统, 利用条形码扫描仪对仓库所有的货物进行条形码记录, 在出入库时使用扫描登记, 有利于减少因为人为出现的数据错误而导致仓库账物不相符等情况的发生。

4.2.3 引进条形码扫描技术

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库缺少比较先进的管理设备, 比如条形码扫描仪、入库无线射频导引仪等。中小生产型企业购进条形码扫描仪, 结合条形码管理技术, 对所有的入库进行条形码管理, 使出入库的程序得到简化, 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数据的正确率。

4.3 建立标准化的仓储作业流程

对于中小生产型企业而言, 仓储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仓储作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现阶段由于企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以及业务量的高速上升使企业的仓储问题, 仓储作业显得尤为的关键和重要, 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业务流程, 必须加强仓储的管理, 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由此, 建立标准化的仓储作业流程对中小生产型企业至关重要。标准化仓储作业流程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为: (1) 供应商送货入库流程; (2) 生产产成品入库流程; (3) 生产产成品出库流程; (4) 生产成品退货流程。各业务流程的流程图如图1、2、3、4所示。

5 小结

本文对广东和广西6家中小生产型企业现场调研和走访, 针对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库库区规划布局、所运用的仓储作业软件及设备和仓储作业流程三个方面的现状, 分析中小生产型企业在仓储作业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试图从现状、问题和原因分析中找到其仓储作业管理合理的对策, 期望对中小生产型企业仓储作业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纪英, 张森林.生产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RCI评价模式的构建[J].管理纵横, 2013 (7) :47.

[2]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Z].2011.

[3]朱道立.仓储与配送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4]张卓远, 魏文波, 吴满财.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012.

[5]周兴健, 张北平.现代仓储管理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肖建辉.浅谈仓储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78.

[7]张芙娟.浅谈企业ERP系统信息化管理[J].现代商业, 2012 (5) :27-29.

[8]周文泳.现代仓储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生产型中小企业 篇2

2、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优势。

3、百川汇海可撼天,众志成城比金坚。

4、持诚信互利共荣,以厚德载物。

5、改进一点点、我们就多了很多。

6、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这样的会议是属最浪费的行动。

7、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善的团队。

8、没有措施免谈管理,没有计划如何工作。

9、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10、上下沟通达共识,左右协调求进步

11、时时寻求效率进步,事事讲究方法技术。

12、同心才能走得更远,同德才能走的更近。

13、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4、行动改变现状,思想决定未来。

15、一丝之差,优劣分家

16、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

17、以双赢为目的,精诚合作,共同发展。

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退税筹划 篇3

【关键词】期末留抵税额 免抵退税额 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引言

加强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退税管理工作,合理利用出口退税政策,可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解决流动资金困难,所以有必要对企业出口退税进行筹划,“筹划”并不是偷税、骗税,税收筹划是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的各种巧妙安排。实行“免、抵、退”法核算的生产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出口退税款相当于增加企业的利息收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税收筹划一般应具备三性:合法性、目的性、筹划性。

税收筹划与偷、欠、抗、骗税的本质区别。

(1)偷税、偷税罪。(2)欠税、欠税罪。(3)抗税、抗税罪。(4)骗税、騙税罪

出口企业出口的视同自产货物包括以下4种:一是外购的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名称、性能相同,且使用本企业注册的商标的产品;二是外购的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配套出口的产品;三是收购经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认可的集团公司(或总厂)成员企业(或分厂)的产品;四是委托加工收回的产品。对上述4类产品视同自产货物的界定,现行规定是①生产企业出口外购的产品,凡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视同自产货物办理退税: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名称、性能相同,且使用本企业注册的商标和外商提供本企业使用的商标;出口给进口本企业自产货物的外商。②生产企业外购的与本企业生产的产品配套出口的产品,若出口给进口本企业自产货物的外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视同自产货物办理退税:用于维修本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的工具、零部件、配件;不经过本企业加工或组装,出口后能直接与本企业自产货物组合成成套产品的。③凡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可认定为集团成员,集团公司(或总厂)收购成员企业(或分厂)生产的货物,可视同自产货物办理退(免)税;经县级以上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为集团公司成员的企业,由集团公司控股的生产企业:集团公司及其成员企业均实行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集团公司必须将有关成员企业的证明材料报送给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④生产企业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视同自产货物办理退(免)税:必须与本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名称、性能相同,或是用本企业生产的货物再委托深加工收回的货物。

1. 生产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的基本流程

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核算,办理免、抵、退的业务流程:

(1)外经贸部取得进出口经营权;(2)向主管国税机关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3)向税务机关退税部门办理出口退(免)税开业认定;(4)报关出口;(5)进行纳税预审申报;(6)取得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联即黄单);(7)作出口销售收入;(8)收汇核销;(9)单证齐全申报免、抵、退税;(10)开具收入退还书、免抵税款调库通知书;11.取得退税款。

2. 生产企业办理免、抵、退税的主要单证、资料

生产企业申报办理免、抵、退税,应向主管退税机关提供相关的单证、资料,包括原始凭证和申报表两类.

2.1生产企业办理出口免抵退税提供的主要原始凭证有: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联即出口黄单);(2)出口叫汇核销单(出口退税联)或远期收汇证明;(3)出口发票;(4)出口企业《增值税纳税申报表》(5)主管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凭证、资料(如购销合同、结汇凭证等);

2.2生产企业办理免、抵、退税申报表有

(1)《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

①《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海关登记手册核销申请表》;②《生产企业进料加工手册登记申报表》;③《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进口料件申报表明细表》; ④《生产企业出口货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⑤《生产企业出口货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单证收齐)》;⑥《生产企业进料加工贸易免税证明》;

(2)《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附表》;

(3)《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

(4)已审核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3. 免、抵、退税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3.1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3.2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率-退税率)

3.3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FOB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3.4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式中,出口货物离岸价格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格为基础(FOB价),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转厂即报关不离境)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格(CIF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当期免税进口原材料的组成计税价格有两种方式:一和是按购进法处理;另一种是按实耗法处理,即先按计划分配率来计算,待《进料加工登记手册》核销后,用实际分配率来调整。其计算公式如下 :

当期免税进口原材料的组成计税价格=当期初口货物离岸价格(FOB价)*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计划进口总值/计划出口总值)*100%

3.5当期应退税额和当期免、抵税额的计算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举例如下:

某外商自营出口生产企业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口主要商品为塑胶玩具,出口商品编码9503008200,征税率17%;退税率为11%,2008年8月手册号C52078451006免税进口料件报关单共14份,折合人民币3047754.66元(CIF价),出口报关单共10份(全部单证不齐),离岸价折合人民币1722281.57元(FOB价),收齐6-7两月单证并且信息齐全共79份销售额为10744289.12元,上期结转免抵退税额抵减额814456.83元,C52077421806号手册核销调减免税进口材料组成计税价格1584429.88元,进项税额 22万元,内销货物30万元,上期留抵税额2万元,计算过程如下

①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退税率=(3047754.66-1584429.88)*11%=1463324.78*11%=160965.72

②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格-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率-退税率)=1722281.57-1463324.78)*(17%-11%)=258956.79*6%=15537.4

③免抵退税额=本期单证齐全且信息齐全销售额*出口退税率-(上期结转免抵退税额抵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抵减额)=10744289.12*11%-(814456.83+160965.72)=1181871.8-975422.55=206449.25

④當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300000*17%-(220000-15537.4)-20000=51000-204462.5-20000=-173462.5

173462.5<206449.25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时。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应退税额=173462.5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206449.25-173462.5=32986.75

会计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增值税173462.5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即免抵税额)32986.75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06449.25

结束语

免抵退税必要条件一是免抵退额为正数;二是增值税有期末留抵即负数,三是会计人员与报关员配合关注电子口岸单证信息及时录入工作,四是注意手册核销余料结转录入,因为手册核销是把计划分配率调成实际分配率,免税进口料件计税价格会调减,做好以上工作企业会及时收到出口退税款,提高经济效益。

生产型中小企业 篇4

生产型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采购机器设备, 设备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 好的设备和高效的生产线是这类企业的生命线。设备的价格通常是成百上千万, 这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而言, 是沉重的负担。一直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据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总量中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中小企业占到了50%以上。目前,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 融资租赁方式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所重视。但是, 对于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 融资租赁相对其他融资方式所占比例并不大, 原因是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及其优势不是很了解。融资租赁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具体要求, 出租人自己向供货商购买出租物, 然后出租给承租人。在租赁期间, 租赁物属于出租人所有, 而承租人则是分期向出租人分期支付租金。双方可以约定出租物的租期, 双方可以就出租物最终的所有权做出约定。

二、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和分期付款的比较

(一) 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区别的主要表现

1. 融资的性质不同, 银行信贷为企业提供资金, 一般是一种纯粹的资金运动形式, 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仅是一种简单的借贷关系。而融资租赁则是一种融资融物相结合的形式, 在融资租赁中, 资金运动和实物的运动同步且紧密相连。

2. 融资程度不同, 借款人向银行贷款, 银行通常要求借款人必须有一定的自有资金, 提供抵押和担保, 而且一部分贷款还要作为存款存于银行 (即补偿性余额) , 相对抵押品的价值, 贷款数额较小。而融资租赁可以得到所需的设备, 融资数额较高, 且通常不再要求其他担保。

3. 交易中涉及的关系不同, 在银行信贷中, 主要当事人涉及贷款人和借款人两方。而在融资租赁中, 主要当事人涉及三方:承租人, 出租人和供货方, 他们的关系既有租赁关系, 又有买卖关系。

(二) 融资租赁与分期付款区别的主要表现

1. 分期付款是一种买卖交易, 买者不仅获得了所交易物品的使用权, 而且获得了物品的所有权。

而融资租赁则是一种租赁行为, 尽管承租人实际上承担了由租赁物引起的成本与风险, 但从法律上讲, 租赁物所有权名义上仍归出租人所有。

2. 在期限上, 分期付款的付款期限往往低于交易物品的经济寿命期限。

而融资租赁的租赁期限则往往和租赁物品的经济寿命相当。因此, 同样的物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较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所获得的信贷期限要长。

3. 分期付款不是全额信贷, 买方通常要即期支付货款的—部分。

而融资租赁则是一种全额信贷, 它对租赁设备价款的全部 (可能包括运输、保险、安装等附加费用) 都提供资金融通。虽然融资租赁通常也要在租赁开始时支付一定的保证金, 但这笔费用一般较分期付款交易所需的即期付款额要少得多。因此, 同样的物品采用融资租赁方式提供的信贷总额一般比分期付款交易方式所能够提供的要大。

三、生产型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的优势分析

(一) 融资租赁手续简便快捷, 集融资融物于一体

市场瞬息万变,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能否尽快获得所需设备, 尽快生产出产品并投入市场, 决定了企业能否继续生存或发展壮大。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长期贷款, 银行出于保障资金安全的考虑, 要进行严格审查, 而这种审查多侧重于企业过去的经营能力和现在的财务状况, 且对资信要求很高, 手续比较复杂, 所需的时间也较长, 因此难以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而融资租赁审批环节较少, 考察的不是承租人过去的财务记录, 而是其使用租赁设备产生的现金流量, 对承租企业的资信要求不是很高, 手续简便快捷。且融资租赁集克服了先取得贷款再去购买设备的时间问题, 可以使企业早投产, 早见效益, 抓住机遇, 抢占市场。

(二) 融资租赁形式比较灵活, 租金支付方式也较为灵活

融资租赁有各种形式如直接租赁、售后回租、转租赁、杠杆租赁、联合租赁、委托租赁等, 较好的满足了承租人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出租人和承租人可共同商定设计出满足不同条件和需要的方案, 量体裁衣。

(三) 融资租赁是“全额融资”

中小企业要获取银行贷款, 大都需要向银行提供土地使用权、房产或设备等抵押物, 银行对抵押物进行评估后按较低的折扣率发放贷款, 而中小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本来就不足, 又由于补偿性余额等条件的限制, 银行贷款则不一定能够提供企业购买设备所需的全部价款。而融资租赁是针对项目和设备采购的融资, 承租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设备, 而设备价款则由出租人支付, 即使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承租人提供抵押物作为担保, 折扣率也较银行贷款高。

(四) 融资租赁可以提高资金流动性, 优化资本结构

保持较高的资金流动性是企业财务管理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融资租赁由于具有分期支付租金的特点, 在企业得到所需设备的同时, 并不过多的占用企业的资金, 从而使其资金流动性得到提高。此外, 还可通过售后回租的方式提高资金流动性, 优化资本结构。当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时, 可由企业先将自己拥有的设备按双方约定的价格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 然后再从租赁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将设备租回来继续使用。中小企业通过这种方式, 将物化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 将流动性差的资产变现为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货币资金, 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 优化了中小企业的资本结构, 而且还不影响企业对财产的继续使用。

(五) 融资租赁可以促进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当今社会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随之带来的是设备更新速度的提高, 企业如果想保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就必须提高设备的更新率, 这将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如果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 企业只需支付较少的租金便可以获的先进的技术设备。

(六) 融资租赁还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开拓产品市场

对于生产设备的中小企业来说, 如果生产出的产品积压, 就会陷入周转困难的境地。融资租赁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对设备等固定资产的促销功能, 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提供设备, 可以增加设备的供应商在市场上的营销份额,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可以减少提供设备的中小企业在销售环节的应收账款, 也可以降低分期付款销售产品所面临的风险。在发达国家, 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促销工业设备, 其业务已占全部设备销售额的30%左右。

(七) 融资租赁还可以减少融资总代价

融资租赁的租金, 看似比银行的贷款利息要高, 但银行中长期贷款往往有附加限制条件 (如补偿性余额等) , 使中小企业的实际贷款利率提高。而融资租赁能提供相当甚至超过设备价格 (因包括运费、保费等) 的融资额。此外, 承租人一般可享受融资租赁加速折旧的政策。从税收角度看, 融资租赁实质上是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一种租赁方式。按法定折旧期限与租赁期限孰短原则确定融资租赁设备的实际折旧期, 可加速折旧, 扩大当期成本, 降低当期所得税的缴纳, 使承租人享受到延缓交税的好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从而节省了实际的资金支出。因此, 综合来看, 中小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总代价并不比银行贷款高。

(八) 融资租赁可以防范汇率、利率风险

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设备的价格必然不断上涨, 而融资租赁的租金一般是根据租赁签约时的设备价格拟订的, 在租赁期间保持不变, 因而企业不会因通货膨胀而付出更多的资金成本, 相反因货币贬值企业定期支付的租金的实际价值会减少。此外, 如果从国外采购设备, 需要使用外汇, 融资租赁可以将外汇折算成人民币后以人民币计租, 这可以使承租企业避免因人民币贬值而带来的汇率风险。又由于融资租赁采用固定利率计算租金, 承租企业还可以避免利率波动带来的利率风险。

此外, 一般企业贷款都要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如果负债比例太大, 将影响企业的资信程度。而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 承租人既可使用租赁物件, 还不体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 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程度。这对于需要多种渠道融资的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讲, 是非常重要的。

摘要:目前, 我国很多生产型中小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尤为重要, 这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低, 盈利不稳定等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就是融资难。在这种情况下, 简便快捷、信用要求低、不需要额外的担保或抵押的融资租赁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1]M·马尔霍特拉, 扬尼·陈, 等.拓展融资渠道—适合微型及中小型企业的范例及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厉无畏.转变观念拓宽领域大力推进“融资租赁市场发展”[N].人民政协报, 2010-03-20.

生产型企业贷款资料清单 篇5

2.营业执照正副本

3.税务登记证

4.组织机构代码正副本

5.基本户开户许可证

6.贷款卡、密码及人行年审回执

7.连续两年的财务报表及最近3个月的银行流水

8.法人身份证、及法人工作简历

9.股东身份证

10.公司章程

11.验资报告

12.其他经营资质

13.总经理工作简历 财务总监工作简历

14.贷款卡查询情况(贷款及担保)

15.法人征信记录和法人3个月银行流水

16.主要产品介绍及销售明细

17.最近半年的水电费、场地费 人员工资明细

18.连续6个月税票

19.购销合同(随机5份)

20.抵押物所有权、使用权证

生产型中小企业 篇6

莆田盐场是我省制盐行业最大的国有企业,全场生产面积14万公亩,年产海盐12万吨以上,职工2600人。现有高、低压输电线路727km,变压器15台,各种型号的水泵、电动机75台,提卤泵400台,这些设备分布在十个生产工区及劳动服务公司等十一个基层单位,方园15公里,职工居住在东峤镇14个村子,是一个生产条件艰苦,职工文化素质较低,安全生产管理难度较大的企业。在全场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安全工作处于全市先进水平。自1999年至2003年连续5年被莆田市安全生产委员会、莆田市总工会、莆田市经委、莆田市劳动局评为莆田市“安康杯”力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坚持不懈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指导安全生产,使重大伤亡和生产事故为零,轻伤事故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企业安全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

2、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1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组织机构

管理离不开管理的组织、管理的手段与方法。安全生产管理,也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固然很重要,但必须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去贯彻执行,方针、政策才能得以落实。

企业建立一套健全的安全生产组织体系,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保证。这个组织体系的核心是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我场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由场长担任;副主任是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场长。各基层单位均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小组长由基层单位领导担任;基层单位配备专职安全员。生产班组设立不脱产的安全员,全场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健全。

2.2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中最基层的一项安全制度,在整个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中心环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场于2001年重新制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本场各类人员的安全责任作了明确的规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指出:场长对本场职工在生产活动中安全与健康负全部责任。由于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各类人员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使企业的安全工作进入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保证企业实现安全生产。

3、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3.1运用事故树分析,防止机电子工业部设备事故

安全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在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中的具体应用。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安全与危险这一对矛盾。解决这一对矛盾,促进矛盾向安全方面转化,这就是安全系统工程的任务。

近几年来,我场虽然重大伤亡和生产事故保持为零,但交通事故、意外损伤、机电设备事故、滩场事故仍有发生。其中机电设备事故最常发生。我们在加强对机电工人技术培训的同时,运用事故树分析(FTA)法,来预测和诊断故障,分析系统薄弱环节,指导运行和维修工作。

事故树分析是对复杂系统进行可靠性、安全性分析的预测方法。它在安全生产管理上,不只注意已发生事故的统计研究,更着重分析事故发生以前每一个环节存在的危险性。这种分析属于演绎分析,由事故最终结果分析事故发生的各种原因即以整体事件出发分析到局部各基本事件为止,描绘出它们的逻辑模型。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进行事件的定量预测,也可以只限于定性分析或对事件的直接原因作简要分析。我场搜集了有关资料,绘制了电泵提卤工触电伤亡事故树,帮助工人了解事故发生的规律,把握防止事故的要点。

3.2运用安全检查表,做好安全检查工作

所谓安全检查表,就是为检查某一系统的安全状况而事先拟好的问题清单。具体地说,就是为了系统地发现企业、设备、操作或管理措施中的不安全因因素,事先把检查对象加以剖析,把大系统分割成小的子系统,查出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和要求,将检查项目按系统、子系统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避免漏检。

生产型中小企业 篇7

关键词:安全生产,问题,对策

以前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集党、政、军、企职能为一体,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革,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求团场的团属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的模式, 要求企业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许多以前的中小企业因此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成为兵团团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团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 团场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较差的安全生产状况引起了一些事故, 不但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而且也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压力, 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 事故多发且重, 特大事故也偶有发生, 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兵团团场中小型企业事故发生率较高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数企业中只重视生产, 不重视安全的观点普遍存在, 给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尤其团场的个体私营性质的企业安全管理现状最为令人担忧。当前, 他们的安全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企业管理者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力度有所提高但还不够

中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第一, 致使许多管理者千方百计追求生产进度, 轻视安全工作, 将安全第一停留在口头上, 而在政策措施和制度落实上搞得表里不一, 不少事故看起来是发生在员工身上, 但根源还在管理者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 认识不足, 存在麻痹侥幸的心理, 致使安全生产工作处于松懈的状态。当然, 也有不少管理者抓了安全工作, 但因认识不到位或缺乏安全管理知识, 常常抓不到要害上, 使得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始终不能上升。

2. 安全生产投入不足

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尤其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者片面认为抓安全生产是一种只有投入, 没有效益回报的行为, 虽有企业主口上说安全生产如何重要, 但具体的安全工作却不注重人员、资金、技术、设备等的投入, 对于安全生产存侥幸心理, 认为不会发生事故, 从而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使安全生产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3. 企业机构不健全, 安管人员素质不高

调查发现团场的大多中小企业未设专门的安管机构和安管人员, 安全工作仅由相关部门代管, 且常是代而不管。虽然, 有些中小企业的安管人员对常接触的安全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对安全管理的全局性问题尚难把握且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 这主要因为他们大多是半路出家或是生产线退下来的老弱病残者, 而其安全素质有待提高。

4. 对安全生产思想认识不到位、不统一

近年来, 团场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不统一。主要表现为:一对兵团安全生产方针认识不足, 未真正将方针落到实处, 仅停留在“安全第一”上, 未认识到“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二对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认识不足, 相当一部分人员对兵团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了解, 对体制各部分含义和相互间关系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三不能摆正生产与安全, 安全与效益的位置, 从管理者到员工有不少人认为搞安全工作只会影响生产进度, 却见不到直接经济效益, 错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四是一些企业生产部门错误地认为安全工作只是安管部门的事, 与生产部门无关, 常常忽视安全, 与安管部门不能形成统一认识, 严重阻碍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安全培训缺少针对性, 覆盖面窄, 考评不善

团场中小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说起来都知道很重要, 兵师两级相关部门也有培训, 但实际工作与要求却差距甚远。首先是培训力度不够, 大多流于形式, 安全培训方式、内容等缺乏针对性, 实效性很差;其次是覆盖面窄, 安管人员培训多, 生产人员培训的少, 未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其三是考核走过场, 没有对培训结果进行跟踪观察评估, 因此培训年年有, 次次无效果, 没有形成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

6. 管理制度不完善且落实不到位

在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中, 国家及兵团规定必须建立的安全生产基本制度未完整有效地建立起来, 也未针对本企业因新形势, 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及时更新或补充新的制度。此外,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现象是制度建立起来了, 但根本不去落实, 流于形式。

7. 部门间对安全工作缺乏协调配合

实际工作中, 许多企业的安全工作被认为只是安管部门的事, 其它部门不予协调配合。一些部门对安全生产活动也不给予支持和协助, 致使活动难于开展或实效性很差。对安管部门提出的要求或下达的整改任务往往应付了事或拒不执行, 更不能结合自身特点主动开展安全工作。

二、中小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积极采取强有力的对策, 力争通过扎实的工作, 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中小企业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促进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整体水平上升。

1. 建立和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是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建立安全工作分级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把企业的安全成绩作为考核政绩和业绩的重要内容, 作为衡量是否称职重要指标;三是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把安全责任层层细化、量化, 分解到人, 并从严考核;四是推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凡经安全考核不合格的领导一律让其丢面子、丢票子、丢帽子;五是建立领导培训制,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参加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 具备必要的水平取证上岗。

2. 加大安全投入, 确保安全装备规范化

首先中小企业应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 严格把好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关口;其次, 中小企业必须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最后, 中小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投资, 舍得花钱消除安全装备的隐患缺陷, 确保安全装备的规范化, 以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

3. 建立健全安管机构, 提高安管人员素质

首先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合理设置安管机构;二是有关部门应采取强制措施, 督促中小企业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设置安管机构和专职安管人员,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三是要采取多级多层次, 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现有安管人员的素质, 让其接受一些高层次, 系统化的安管知识培训;此外, 不断吸收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加入, 以提高安管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4. 提高和统一思想认识

首先要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 使全体员工真正理解方针的深刻含义, 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做到口号与行动相一致;其二要广泛宣传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 使管理者和广大员工充分认识到应负的安全责任;其三要统一生产部门和安全部门的认识,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原则, 确保安全与生产一体化;其四坚持反复强调安全, 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摆正安全生产的位置, 为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5. 深入、广泛、有序地开展安全宣教培训工作

首先, 按照法律法规对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在内容、学时等方面的要求深入扎实地开展安全宣教培训, 并经有资格的部门考试合格后, 方才过关;其次, 开展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的宣教培训,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其三, 按要求建立起分级培训, 严格考核, 持证上岗的培训机制。

6.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完善的制度是保证安全的基础, 中小企业必须严格按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并要随着形势, 新技术, 新工艺等的不断变化完善和补充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使之覆盖方方面面。此外, 要求端正指导思想, 求真务实的从管理者开始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 最终做到严格按制度办事。

7. 进一步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的局面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涉及到各部门、各生产环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个或某几个部门的努力是绝对不行的。因此, 必须强化各部门在安全生产中的协调配合工作, 要求各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在安全工作上有侧重点的相互主动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进一步形成全企业关注安全的新局面。

三、小结

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管控要点 篇8

应收账款管理是以应收但尚未实现回收的款项为目标或对象的管理工作, 其目标是在为业务开拓等事宜提供充分便利条件的同时, 确保应收账款最大化、最快速化或者说最适当化状态, 通俗说就是将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避免出现过多的呆账、死账、拖延时间过长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组织来说, 应收账款的存在, 即是开拓业务赢得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过应收账款过多或者说风险问题过大, 容易挤压其流动资金影响其资金链甚至是其断裂的一个诱因。所以, 诸如生产性企业均应需要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

应收账款管理实质上就是净利润和现金流的管理, 在这个环节当中最关键的一环节:合同评审、合同签订、合同执行。其管控要点在各个环节及流程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1. 应收账款事前管控环节的要点

主要是围绕着合同而进行的, 诸如合同议向及合同评审, 尤其是后者千万要关注系列合同中关于资金的规定、合作相关方本身情况及合同中的制约规范要点。

2. 应收账款事中管控环节的要点

诸如合同台账、销售台账、回款台账等内容的基础工作务必扎实, 依据台账月度清理应收账款明细账, 依据清理应收款明细账与业务员相互跟进、反馈, 未清收欠款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 每月通过通报形式反馈应收账款实况, 同时对应收账款进行考核管理。

3. 应收账款事后管控环节的要点

对存在的逾期应收款分析其原因, 是管控环节疏漏, 还是合同执行环节疏忽, 还是未按合同条款进行跟进等原因, 针对具体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事后管控, 从事后管控过程中总结有效的方法, 在事前和事中进行管控;应收账款事后管控发生的财务成本相对比较高, 同时产生的经营风险也比较大, 因此对于生产型企业应收款管控的重点应放在事前和事中。

二、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管控失控点及表现

在生产型企业中, 应收账款管理或者说管控工作同样非常重要。不过, 在具体实务层面, 往往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风险问题, 也可以称之为失控动点。对此, 笔者认为,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财会人员事前没有充分涉入了解合同情况

在部分生产型企业的合同管理流程中, 财务人员未能参与赊销合同的评审, 不能提前准确地得知每一笔合同的价格、付款方式及付款时间, 使财务人员对应收款管控没有明确的方向, 对实务层面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估计了解不足。

2. 财务人员与业务员信息不对等

在部分生产型企业中, 财会人员过于局限在财会部门或者说财会领域, 对业务流程及职能管理等方面事宜的了解程度不足, 而业务员往往也不能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 造成应收账款清收滞后, 财务成本增加。

3. 合同条款执行不够严格

在生产型企业中, 基于应收账款等各方面事宜管理的需要, 发生的应收款需要财务人员与业务员月月清理、核对、清收, 必须定期严格按照合同条款进行, 如果对应收款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执行, 会造成对方误认为企业可以延后支付款项的现象发生。在实务层面中, 偏偏存在大量执行合同不细致不严谨的现象出现。

4. 应收款通报与考核相结合度存在问题

在生产型企业中, 构建并践行应收款定期通报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控应收款, 为后期应收款管理采取更妥当的管理办法,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应收款的风险, 降低财务成本。

三、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举例说明

2014年A建材公司应收账款业务, 2014年净利润为1277.65万元, 2014年末形成应收款1880.45万元。通过净利润及应收款的比例情况来看, 虽然该公司应收款的绝对数量不是太多, 但相对数量非常大, 如果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将该公司运营陷入停运甚至破产的困境。

为何形成了如此大的应收账款, 原因如下:

一是建材公司财务人员未参与赊销合同的评审;

二是财务人员未及时与业务人员跟进合同量大的客户单位, 未严格执行合同约定的付款条款, 未月月和连续供货的结算单位核对, 形成生产期结束应收款额迅速增大, 形成对应收款清收有失控现象;

三是未评估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的风险, 在建材公司取得最大销售收入的同时, 超计划实现年度净利润, 但应收账款额度比较大, 2014年度实现的净利润1277.65万元, 实质上在形成的应收账款上, 2014年~2015年4月末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501.14万元, 未评估应收账款的成本和收不回应收账款的风险;如果成本远远高于所获得的净利润, 同时存在应收账款收不回,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 不生产产品, 也不会产生亏损;

四是建材公司经营者和财务人员未充分考虑资金流和资金成本这个关键环节, 企业可能没有净利润, 有现金流, 企业经营会正常运营, 一旦企业没有现金流, 只有净利润, 那企业存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例如:某股份有限公司在2011年-2012年两年期间为了获得产品市场份额, 得到稳定的终端客户, 不惜低于成本价销售, 结果导致亏损更大, 财务人员不停地在合同评审建议中提出“合同销价低于成本价多少字样”, 2013年领导决策层再决策营销价格决策:低于成本价一律不允许通过合同评审, 有些品牌客户低于成本价发定货单, 总经理决策宁愿暂不生产也不能产生更大的亏损, 扭转了营销中只争取营业收入不考虑收益 (净利润和现金流) 的根本状况。根本决策改变后, 2013年度扭亏为盈。

摘要:应收账款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容易忽视而滋生风险问题的方式, 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需要正视并清晰地分析应收账款的问题。有鉴于此, 本文概述应收账款的内涵及内容, 分析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管控失控点及表现, 最后借助A公司的情况进行案例分析及阐释。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应收账款,合同评审

参考文献

[1]徐静妹.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与有效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 2012, (18) :179-180.

[2]符超平.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5, (10) :8-9.

浅析生产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篇9

1. 企业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采购人员在企业没有进行购买计划和预算的情况下购买固定资产, 这主要表现为购买机器等固定资产时手续存在瑕疵, 擅自购买, 或是不按规定程序进行购置。保管人员及会计人员不够重视, 没有定期进行实地盘点固定资产, 账实不符, 没有起到监督作用;资产管理责任制度没有制定, 而且无法分清职责, 结果造成资产丢失等现象。

2. 固定资产的日常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计价不准确或对于自建未及时入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企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其他费用等, 采购固定资产填制单据不全, 验收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手续办理, 从而使资产账面成本和实际成本不符。企业自营建造固定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照建造该项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由于工程结算审批环节缓慢或是竣工资料、合同不健全等非实质性的原因, 导致已经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结转入账, 从而导致企业年度报表反映的固定资产不真实, 并影响计提相应的折旧, 减少了当期损益, 最终加大了企业的利润。

(2)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后续支付费用的确认条件不符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记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其确认条件的, 应当记入当期损益。然而, 企业修理车间及厂部办公设备应计入管理费用;企业门市部等销售机构固定资产发生修理时, 计入销售费用;对租入固定资产进行改良发生支出, 由“长期待摊费用”账户核算, 使得费用归属不明确, 影响企业后续财务分析。

(3) 不按规定程序处置、出售、报废的固定资产

企业只有正确分辨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保留有价值的资产, 将报废或没利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 才能分辨资产优良率。资产报废也应有严格的审批手续, 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 没经董事会批准随意报废, 随意处置固定资产, 程序及手续均不合法。从而账面无法全面反应企业的固定资产现有状况造成有账无物。

3. 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主要的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规避问题、及时发现是否发生会计处理错误, 有利于查错防弊。而米盒制造公司内部监督制度薄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人员意识力欠佳

企业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的认识只是表面, 而实际工作中不注意落实, 有内部控制制度不执行。企业生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内部管理没有随之规范落实, 进行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2) 内部控制缺乏具体的标准和尺度

按规定企业人员分工应该细致, 有严密内部控制, 而部分制造企业由于人力资源不足, 内部控制程序能减就减, 随意决定控制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公司内部控制标准和尺度不明确、不具体,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本没起作用。

(3) 企业监督力度不够

生产型企业没有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或监督上只重视程序上的监督, 而忽视对管理人员的监督, 胜任能力、诚信、道德价值观组成了固定资产管理内控环境, 这是发展的基础。

二、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1. 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

首先, 采购部应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求编制采购固定资产预算, 采购项目确定后经审批部门批准, 采购人员要按照采购计划采购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采购全过程必须有人员负责, 生产型企业必须对采购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委托授权。其次, 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公司应把固定资产管理的思想灌输到每一位员工身上, 使每一位员工有保护固定资产、节约使用固定资产的意识。

2. 规范企业日常固定资产基础工作

生产型企业首先应选择适合的折旧方法, 对固定资产按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的原则正确进行计提折旧。其次, 报废和处置固定资产, 使用部门首先出具书面申请, 列出清单, 报审核部门审核批准备案, 经管理层集中决策后, 报主管部门及税务部门等政府部门批准后才能核销;报废和处置一般固定资产, 只要相关部门提出, 列出清单, 报相关职能部门审核并备案, 领导批准方可核销。

3. 加强生产型企业控制制度

固定资产价值大、资产中比重大, 购建固定资产的需要大量现金, 由于折旧、日常管理等费用是影响其利润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损失将特别大, 超过一般流动资产, 因此, 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规范, 需要加强内部审计部门等的进行检查监督力度。完善内部控制, 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能保证账务处理合法、合规, 并加强固定资产采购内部控制, 有利于固定资产岗位分工控制。

摘要:部分生产型企业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难以明确地知道该公司拥有多少资产, 以及它们所属的部门、存放地点、使用状况等。职工离开单位或调动工作资产交接不及时或有遗漏, 资产查不清楚, 从而流失了资产。因此需加强固定资产采购内部控制, 固定资产使用内部控制、固定资产岗位分工控制。

清洁生产与企业生产效益 篇10

1 清洁生产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污染所导致的环境恶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旨在保护环境的“清洁行动”在各国纷纷兴起:废物防治、减少源头、绿色产品、清洁生产等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清洁生产的理论和方法对保护环境,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提升企业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给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性、预防性的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安全和环境的风险。具体讲,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来说,是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的原材料,减少和降低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是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开采到寿命终结的处置)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对服务来说,清洁生产是指将预防战略结合到环境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将创新活动逐渐由生产过程的末端转移到生产过程的前端,并最终转移到产品设计的前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1]。

2 清洁生产设计原则与传统设计原则的比较

清洁生产的设计原则和传统设计原则不同,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传统设计原则只要求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达标,无法保证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不能控制排放总量;而清洁生产的设计原则强调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改进设备或工艺路线,调整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布局,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2)传统设计原则将污染控制与生产过程相分离,走末端治理的路子,投资大,运行费用高;而清洁生产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强调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既考虑环境效益,又考虑经济效益。

3)传统设计原则只考虑生产过程的污染治理,没有考虑到产品使用和处置所存在的问题;而清洁生产着眼于污染的全过程控制,包括生产原料、产品选择、产品生产、包装、储运、使用的全过程。

4)传统设计原则只是污染物从一种介质(或状态)转化为另一种介质(或状态),存在二次污染问题;而清洁生产则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是防治工业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

3 清洁生产的方法

1)在源头上减少废物,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一是要求企业有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强化生产的组织管理。生产企业的跑冒滴漏问题造成了生产原料的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是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先进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污染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合理选择原辅材料。由于原辅材料中未被利用的部分一般均以“三废”的形式进入环境,所以需对所选原辅材料是否精料、有效成分含量、储运环节的损耗等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必要时选用合理的替代品。三是改变生产过程、改进工艺和设备。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能大大降低物耗能耗,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合理扩大生产规模。一般来说,采用同类工艺时,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产污量越小。合成氨行业的不同规模的能耗及产生废水量的比较[2]见表1。

2)废物的回收利用。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20%~30%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废物的回收利用可通过4条途径来实现。一是收集流失的原料和产品返回主体流程。比如造纸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纤维,若能有效地加以回收利用,则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可有效减轻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二是将回收的废物分解成原料或原料组分,在原流程中加以利用。三是将回收的废物作为本厂副产品的原料或外厂其他流程的原料,比如电厂粉煤灰可作为水泥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原料,制糖厂的蔗渣可作为造纸的原料等。四是组织重复用气和闭路用水循环,比如轴承厂空压机的冷却水可继续用来作为锻造车间的冷却水,这需要在生产工艺的设计阶段就运用清洁生产的思想。

3)利用可更新的资源。把生物材料用作能源、燃料和化学品的可更新原材料,科技工作者正致力于研究利用生物作为可更新原料,用生物过程大批量生产化学和塑料制品的技术。此外,还可以利用其他可更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和小规模的水力发电等。

4 清洁生产与企业生产效益

一直以来,我国对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放在末端治理上,由于末端治理需在生产工艺之外投资治理工艺和设备,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是企业难以承受的额外负担。而清洁生产提倡采用无费或低费的方案预防污染,遵循的原则是能源消耗最少、资源最佳利用和零污染,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如何消除污染源,从根本上防止污染。由于清洁生产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极大地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废品的产量,可以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 结束语

清洁生产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已经在化工、纺织、印染、食品等十几个行业的百余家企业中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企业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我国在清洁生产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对清洁生产认识不够,需要加大清洁生产思想的宣传;组织管理方面,清洁生产要求有严格的科学管理体系,需要对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行培训;技术方面,清洁生产要求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必须获得先进技术的支持;经济方面,由于清洁生产要改进工艺和设备,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政策方面,可通过调节税率、低息贷款等制度来激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方案[3]。

参考文献

[1]石磊,施汉昌,钱易.清洁生产技术框架探讨[J].化工环保,2002,22(2):97-101.

[2]王水,陈雁,朱忠湛.建设项目环评中的清洁生产分析与评价[J].江苏环境科技,2002,15(1):13.

生产型中小企业 篇11

1.企业内部因素

第一,由于供应链管理理念刚刚进入我国不久,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已经在我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理论上,我国专家并没有给出完备的定义,。此外,在实践中,只有依靠企业自身的实践以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因此,企业受到人才缺乏以及设计理论不完善的制约,再难有更大的突破。我国有些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手段,企业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将供应链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有些时候导致了在一定程度上的成本浪费。重视供应链管理的一些企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生产型企业属于系统庞大的企业,所以他们中有一些无暇顾及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第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首先,受到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健全以及信息系统管理不完善的影响,供应链上各环节间的信息不能够准确而及时地在供应链各个成员间流通。另外,由于我国生产型企业人员庞大,企业为了方便管理,将人员分级管理,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员工职能明确各司其职,但是据调查发现,供应链部门处在相对独立部门,关于供應链管理的绩效考核不明确,因此,对指令的下达,出现了比较不和谐的现象,各个配合部门间合作导致了信息不通畅,执行力不强的想象,以致货物最终不能够准确而及时地到达。

第三,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投入不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企业对人才、基础设施、外包投入的不足。前文已经指出,企业人员庞大,供应链管理部门的人员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所以无法满足一些人才其自身发展的要求,所以企业人才匮乏是导致企业供应链管理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另外,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前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来加大基础建设,企业处于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又由于行业的不景气,向银行贷款也相当困难。由于企业自身无法满足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所以这方面的业务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这样通过外包的方式对于有些生产型企业来说是极其有效的,但是大多数企业选择跟第三方物流企业短期合作,导致企业外包业务不彻底,因而容易出现信用问题,双方不信任容易出现一系列衍生问题,并且增加了成本。

2.供应链上各成员间的因素

第一,上文已经指出,自身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各个部门间无法有效的配合。因为企业与供应链上各成员间并没有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一来企业与供应链上各成员间只有简单的交易关系,企业一旦出了问题,其通常的做法是将问题转嫁给关系成员,这样在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的成员都会受到殃及。这样的合作终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日后的合作也会出现多方面信誉问题,例如延期付款,不到货不付款等信用问题。供应链管理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

第二,由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不完善还将影响到企业外部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间的配合。很多生产型企业最希望看到的是零库存,但是实现库存量的减少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生产力的发达,还取决于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完善。目前来看,没有一套相当健全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使信息在保密程度高、快速、畅通、准确的环境下有效的传递。关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它不仅要求人类在科技上的创新,更要求企业自身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第三,供应链管理系统过于狭隘。我国企业目前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关注于从供应商到制造商,从制造商到销售商,销售商分支之间的供应链。每一个供应链都是单独的存在,并没有形成一整条环状或者是可逆的供应链。这样一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各链条之间的服务是不一致的,对于货物在传递中的质量无法得到完全保障,效率无法统一,各方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会显得很困难,这样的供应链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有可能影响到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存活。此外,在库存方面,制造商和销售商不想看到库存繁冗,因此他们会转嫁给供应商,供应商增加了库存成本,因此只能提高价格来弥补,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探讨 篇12

关键词: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构建

生产型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 预算管理是企业对发展进行有效的掌控的关键, 同时也是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根本, 通过这种管理方式, 能够将佛公司管理中的相关功能实现有效的结合, 在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这种管理方式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 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对会计的管理, 本质就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的研究, 所以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保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 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在财务预算中融入了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等内容, 下面具体对生产型企业的财务预算指标进行分析。

1 简述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对公司在可预见的时间段内, 对公司的财务情况、经济效益以及现金流动等目标预估的统称。财务预算是针对公司单一部门或者某一方面预估, 全面预算则是对公司整体的财务活动的预算。这两者的预算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科学决策。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进行中, 财务预算的根本作用就在于将公司中各个部门通过一定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使其能够以公司为中心进行运行, 最终实现公司的经济利益。此外, 进行财务预算还能够促进公司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通过预算对公司的资产评定标准进行建立, 然后通过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的比较, 还能明确公司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及时的进行改进, 这样就能有效的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最后, 财务预算作为公司中最后一个预算环节, 能够对公司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总结, 这样就能使公司财务预算的精确度得到提升。

2 当前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内容以及特点

2.1 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特点

在以往的企业预算中, 传统的企业预算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当前这一预算方式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 不仅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完善, 同时也建立了具体的实施流程方案, 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企业都选择了这种预算方式。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预算方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企业在发展中的需要, 同时面对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新的问题, 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就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财务预算, 这样才能使财务预算指标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推动生产型企业在未来的发展。

2.2 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内容

生产型企业的财务预算指标具体可以分为财务效率指标和财务效果指标。财务效率指标是指财务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之比, 具体在实际中, 可以通过营运能力、增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得以体现, 比如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而财务效果指标则是不同责任中心最终的经营成果, 比如营业收入、营业现金净流量等。

3 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设计原则

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要进行重新构建,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应该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坚持这种原则, 能够使企业货品的积累保证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资金的投入, 同时还能有效的减少储存以及维护成本。企业在实际的运行中, 保证一定的货物流动, 这样就能尽快的实现资金的回笼, 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 这样也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进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其次, 坚持灵活性。财务预算实施的根本就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和使用,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 应该尽可能的依据企业的需求进行财务预算, 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财务预算工作;再次, 合理控制以及平衡原则。在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中, 要想使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 就应该对总量进行科学的控制和把握, 按照分级编制的工作程序, 各个部门实现分工合作, 将具体的填报任务进行落实, 另外, 还应该对企业总体的现金流。负债以及利润进行整体预算的编制, 在编制的过程中, 应该对各个部分的预算进行平衡, 这样才能使预算的可行性得带有效的保证;最后, 预算编制工作本身就需要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涉及到的信息有资金、财务、业务等多方面, 财务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站在财务的角度将这些部门的工作进行汇总和分析。

3.2 构建流程

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制的重新构建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应该将财务预算组织体系进行完善。这一组织在财务预算指标的重新构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同时也是新的财务预算模式的运行主体, 主要有预算责任网络、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预算专职部门构成。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通常情况下由总经理担任, 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通常包含生产、销售、财务各部门的副总经理。主要的工作有, 对预算政策、目标制定、预算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制定、预算方案的平衡和审议;对预算工作执行程度的审计以及考核、预算编制以及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协调工作、预算方案的下达工作。预算工作组主要负责Wie预算编制提供相关数据, 按照一定的方式编制预算草案, 对经过批准的预算进行执行、核查。分析、评价;其次科学的财务预算指标的建立。在进行这一指标的建立中, 必须保证能够对每一个分项进行分别评价, 同时还需要对整体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 必须保证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最后, 系统的分析考核系统的建立。作为企业来说, 其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的组织机构, 为了更好的进行发展, 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约束以及激励机制, 这样才能使预算管理各个方面做到权责分明。

3.3 涵盖内容

生产型企业的预算指标体系的重新构建, 其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财务预算体系。这一部分在重新构建的过程中, 应该增强财务预警能力, 围绕目标利润进行不同预算的编制, 围绕效益对预算结果进行考核, 此外, 还应该最好销售目标利润的预测工作, 科学、合理的为各个部门制定经营以及预算的计划;其次, 财务控制体系。对于这一体系的建立, 应该做到对资产耗费的有效控制, 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 对资金管理实现责任制, 最好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制度建设, 并且还要建立自补资金积累机制, 这样就能有效的防止费用超支现象的出现;再次,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这一部分主要包含对风险信号的监测, 对筹资决策的分析和比较, 对投资活动风险意识的增强;最后, 投资决策体系。这一部分应该进行决策信息的收集, 然后根据相关数据建立相应的决策指标, 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生产企业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 这一工作的顺利、科学进行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明显的影响,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 以往的预算指标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企业的发展, 虽然当前新的预算指标体系还没有得到推广, 不过相信随着生产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这一体系一定能够取代传统化的预算指标体系, 推动生产型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洲.生产型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 2012, (10) .

[2]孙潇潇.关于生产企业财务预算指标体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6, (16) .

上一篇:小学生快乐作文指导下一篇:临床药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