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模型论文(共3篇)
构成模型论文 篇1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 组织面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迅速,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仅凭单个管理者已经无法承担组织决策所面对的巨大信息负荷, 仅仅依靠高层管理者群体内的简单分工也很难应对组织面临的各种挑战。一个技能互补、决策共享、齐心协力的高层管理者团队 (Top Management Team, TMT) 对组织而言变得极其重要。团队构成指的是在团队中对成员属性的配置, 它对团队成员互动的过程和互动的结果, 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团队构成不但会影响到团队成员所拥有的可以用于团队任务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到团队成员完成团队任务的努力程度。
有关团队构成变量和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 关注的是以不同方式配置的特定的团队成员特征, 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团队成员互动过程的质量, 以及团队目标的达成。已有的团队构成变量, 可以分为表层构成变量和深层构成变量。表层构成变量指的是公开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例如年龄、民族、教育水平和在组织中的任职时间;深层构成变量指的是内在的心理特征, 例如人格因素、价值观和态度。
一、表层构成变量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
Hambrick等在1984年提出的“高层理论”是TMT研究的起源。该理论认为高层管理者团队的特征对整个组织的决策与绩效有着深远的影响, 并指出, 如果客观的、可观察的、高层管理者团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组织绩效显著相关的话, 那么“高层理论”便得到了严格的检验。随后, 基于TMT人口统计特征的研究就开始出现, 逐年增加, 这些研究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高层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起点, 以某些人口统计特征为自变量, 探索某些高管团队的特征是否会影响组织结果。大量这类表层构成变量的研究, 关注的是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但是, 有关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异质性和团队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 往往是模棱两可和令人失望的, 而且元分析的结果也未能证实两者之间的关系。该领域的研究者通过考察可能的调节变量, 进一步探索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异质性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 研究者认为, 尽管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 但深层构成变量可能对团队绩效具有更大的影响。
二、深层构成变量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
深层构成变量包括一系列存在个体差异的心理变量, 有容易受到团队任务影响的情境依存性变量, 例如态度;也有相对持久的团队成员个体差异, 例如能力、人格、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而言, 就哪些深层团队构成变量能够预测团队绩效, 以及不同构成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已有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例如, 有关团队人格构成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团队中特定人格特征的总和或平均水平、团队成员之间的变异, 团队成员中表现出特定人格特征的比例, 或者团队成员在某种人格维度上的最高分或最低分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 团队成员在外倾性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的变异与绩效呈正相关。Stewart关于团队设计和团队绩效的元分析, 对“团队成员人格”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支持。他的结果表明, 团队人格与团队绩效有关, 但是并不能明确是哪种人格因素与团队绩效有关, 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具体机制。此外, 就团队成员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团队绩效的关系而言, 有研究发现, 团队成员的平均能力和团队绩效之间呈正相关。而另有研究则指出, 尽管团队成员的平均能力和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 但是其相关程度并不强, 出乎意料的是, 团队成员的平均社会敏感性和群体成员发言次数的变异与群体绩效的相关更高。Anita Williams Woolley (2007) 的研究还发现, 团队仅仅拥有具备完成团队任务所需要的特定能力的成员, 并不能保证团队的高绩效, 根据团队成员的能力恰当分配角色也非常重要。当团队仅仅拥有完成任务必备的能力, 但角色分配有误时, 成员能力并不能带来高的团队绩效。
尽管已有的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和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深层构成变量和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但是, 这部分团队构成的文献依然充满支离破碎的、相互矛盾的发现, 要得出高绩效团队的最优团队构成方面的结论依然比较困难。因此, 就团队构成研究的现有文献而言, 究竟哪种具体的团队成员特征可以被用于团队设计阶段, 以提高团队绩效, 以及这些特征在团队成员中的配置方式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依然并不清楚。
三、个体属性构成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理论缺陷
从团队成员个体的表层特征, 或者深层特征出发, 所进行的上述团队构成研究, 都可以被归为“个体属性构成”模型。这种方法的共同特点在于, 探索团队成员个体某种属性的不同整合方式与团队有效性之间的关系。例如, 研究者已经考察了基于个体能力构造“团队能力”的不同方式, 包括团队成员个体能力的平均水平、最大值或最小值, 或者团队成员能力水平的变异程度。尽管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概念化和操作化团队构成变量, 但所有这些方法都基于一个共同的逻辑:个体属性是团队分析的基本单元。
个体属性模型将团队看作是由完全相同、无差别的实体构成的集合。这与我们对团队的认识是不相符的。在早期研究中, 团队就被描述为由不同角色构成的系统。角色是期待的模式或者一套行为, 它与他人的行为是相互联系的;角色被认为是团队的一个根本特征, 因为团队任务是通过角色行为完成的, 对角色进行区分往往是创建一个团队的主要原因。如果一个团队希望避免过程损失、有效运转的话, 团队角色之间的协调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实质上, 团队绩效是相互联系的一套角色的绩效表现的整合。既然角色对于团队绩效至关重要, 基于角色建立团队构成理论就显得非常关键。
四、角色构成模型:从团队层次的现象出发研究团队
团队构成研究的个体属性模型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们对团队绩效的理解, 但是由于其理论假设的先天缺陷, 限制了其研究的发展和对团队成员选拔实践的指导意义。角色构成模型考察的是一组角色承担者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团队绩效的。由于团队中的一个角色可以由多个团队成员承担, 因此角色可以被看作是比个体属性更高层次的构成水平。团队角色的履行和不同团队角色之间的同步, 对于有效的团队表现至关重要。
通过将注意力从个体属性构成转移到角色构成, 研究的重点也从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是如何影响团队绩效的, 转为角色承担者的特征是如何影响团队绩效的。从团队任务完成的角度看, 角色是团队构成有意义的子集, 而团队中的个体则是团队中零碎的片段。团队绩效, 作为不同团队角色分工合作的结果, 与团队成员个体特征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 而与团队角色的履行和互动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角色构成模型承认团队角色之间的差异, 允许我们识别影响团队绩效的不同角色类型以及角色之间的有效互动模式。
五、角色构成模型的已有研究
在组织和社会心理学领域中, 研究者曾先后提出过不同的团队角色分类。最早的工作是由Benne完成的, 提出了27个团队成员角色, 并将这些角色归为3类:任务角色、维护角色和个体角色。任务角色与团队所从事的任务有关, 这些角色推动和协调团队的努力以选择、界定和解决共同的问题。维护角色指向强化、调节和维持团队本身的存在。个体角色则重在满足与团队任务无关的个人需要。相似地, Bales等试图对小群体情境中个体的各种行为进行分类, 界定了12种行为类别, 其中6种反映的是任务相关的活动, 而另外6种则反映的是社会情感活动。随后, Belbin基于一项历时9年的团队构建和团队有效性纵向研究, 提出了团队中的9种重要角色:推进者、统筹者、实施者、专家、监控者、外交家、智多星、完成者和凝聚者。
文献中还有一些实践取向的团队角色分类。Mc Cann (1989) 通过对团队的访谈构建了包含4个维度共8种角色的模型。4个维度分别为:关系、信息、决策和组织。每个维度下包含的角色依次为外向-内向、实用-创造、分析-信念和结构化-灵活。Parker提出了4种团队成员风格, 包括贡献者、协调者、沟通者和挑战者。Du Brin提出了10种团队角色, 包括知识贡献者、过程观察者、合作者、人际支持者、挑战者、倾听者、总结者、抚慰者、调停者和看门人。
D.Barry (1991) 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自我管理团队所需要的4种分布式领导, 包括愿景领导、组织领导、拓展领导以及社交领导1。最后, Du Brin (1995) 提出了10种团队角色, 包括知识贡献者、过程观察者、合作者、人际支持者、挑战者、倾听者、总结者、抚慰者、调停者和看门人2。
对于文献中出现的各种团队角色, Mumford进行了整合。首先, 他们通过文献综述得到了120种团队角色。然后使用Q分类法将这些角色归为10种角色。这10种角色分别属于任务、社交和跨边界这三类角色。其中, 任务角色指的是那些致力于团队任务完成和目标达成的角色, 包括塑造者、创新者、贡献者、完成者和批评者。社交角色致力于维持团队内部良好的社会环境, 包括沟通者、合作者和纠偏者。跨边界角色指的是团队成员在团队外所表现出的重要行为, 包括协调者和领事。
六、总结和展望
基于对团队构成领域的文献综述, 我们发现, 个体属性构成模型的理论假设存在先天缺陷, 而角色构成模型从角色这个团队层次的现象出发理解团队的构成, 是更富前景的方向。角色构成模型当前的发展现状, 是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团队提出了大量团队角色的分类。
首先, 这种现状一方面说明角色构成模型的巨大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 对团队角色类型的界定和在某种范围内的整合, 已经成为该模型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次, 由于不同类型的团队所面临的核心任务往往存在巨大差异, 而团队角色是与团队任务的达成紧密相连的现象,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团队角色构成对于不同类型的团队或许存在结构上的差异。高层管理者团队, 作为组织中影响范围最大、程度最深的团队, 就团队任务和功能而言, 与其他类型的团队相比具有其自身的完整性、独立性和特殊性, 团队角色的构成应该具有自身稳定的结构。如果团队角色构成领域, 能够如人格研究领域发现个体人格结构的五因素模型一样, 发现具有跨情境一致性的稳定结构的话, 那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安置, 以及团队有效性诊断等方面的管理实践。同时, 对于团队研究自身而言, 也将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此外, 现有的角色构成模型研究专注于提取各种团队角色类型, 而忽略了对角色间互动模式的考察。金刚石和石墨由相同的元素构成, 但是由于元素构成的结构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同理, 团队作为一种社会结构, 影响其属性的因素除了组成团队的角色类型之外, 角色之间的结构模式也同样不可忽视。因此, 进一步的研究应在角色构成模型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探索高层管理者团队的关键角色构成, 以及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Hackman, J.R. (1987) .The design of work teams.In J.W.Lorsch (Ed.) ,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315-342)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2]Hollenbeck, J.R., DeRue, D.S.and Guzzo, R. (2004) ,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I/O research and HRpractice:Improving team composition, team training, and team task desig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3:353–366.
[3]Stewart, G.L. (2006)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m design features and team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32, 29-54
[4]Woolley A.W., Chabris C.F., Pentland A., Hashmi N., Malone T.W., (2010) .Evidence for aCollective Intelligence Factor in the Performance ofHuman Groups.Science, 29:330 (6004) , 686-688.
[5]Stewart, G.L., Fulmer, I.S., &Barrick, M.R. (2005) .An exploration of member roles as a multilevellinking mechanism for individual traits and team out-comes.Personnel Psychology, 58, 343-365.
[6]Aritzeta, A., Swailes, S., &Senior, B. (2007) .Belbin's team role model:Development, validity andapplications for team building.Journal of ManagementStudies, 44 (1) , 96-118.
[7]Mumford, T.V., Van Iddekinge, C.H., Morge-son, F.P., &Campion, M.A. (2008) .The team roletest: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eam role knowl-edge situational judgment test.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3, 250–267.
矿产品的资源成本及其构成模型 篇2
1 矿产资源的有价性
矿产资源的有价性源于矿产资源的有用性、稀缺性及所有权的存在。关于矿产资源的有价性, 现有文献[1,2,3,4] 已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进行了论证, 本文不再赘述。
矿产资源的有价性是国家对矿产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及有偿使用的理论基础, 也是矿山企业需要支付资源成本的理论依据。
2 矿产资源的估价
矿产资源的有价性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但关于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 理论界尚在争论中。
2.1 我国矿产资源估价问题的研究概况
矿产资源估价是近年来我国矿业体制改革涉及的热点问题之一, 因为它能够为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矿业权流转、资产保全、国家制定矿业政策及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提供依据。此外, 合理地确定矿产资源的价格, 对理顺不合理的矿产品价格, 减少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和消除矿山企业间分配不均等, 均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矿产资源估价的研究起步较晚, 原因是, 在计划经济时代, 我国对矿产资源实施的是封闭管理, 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一直是在无偿、无限量、无流转的情况下运营的, 客观上没有开展矿业权估价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 由于实践中出现的资源严重浪费, 与国外联合开发国内矿产资源以及为解决矿山企业之间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出现的级差收益等问题, 促使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着手研究矿产资源计价问题, 试图为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矿业权流转制度的实施, 研究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论文、著作逐渐多了起来, 但在矿产资源计价方法上观点各异, 分歧很大。有人认为, 矿产资源的价值是由矿山地租 (矿山绝对地租和矿山级差地租) 所构成[5];有人认为矿产资源的价值是由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人类劳动投入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6];地质勘探部门认为, 矿产资源的价值应该等于勘探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率[7];还有研究者认为, 矿产资源的价值包括地勘劳动成本、资源的潜在社会收益及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 (环境成本) [8]等等。至今, 我国仍没有切合实际, 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完善的矿业权估价理论与方法。
2.2 矿产资源价值评估模型
我国的矿业权估价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还存在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评估实践中主要采用收益现值法评估矿产资源使用权价值和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地质勘探费用。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资源价值的计价模型。
2.2.1 矿山地租资本化模型
该法又称收益现值法, 收益资本化法, DCF法 (Discounted Cash-Flow) 。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矿产资源的价值是资源的纯收益, 即矿山地租的资本化[9]。这里, 地租是指经济地租, 即资源总收益扣除总成本的余额。资源收益是指资源的客观收益 (排除了实际收益中属于特殊的、偶然因素所得到的一般正常收益) 。把预期的若干年的资源纯收益系列资本化而成为一笔价值基金, 即为经济学上的资源资本的价值, 通常称为矿产资源的价值。用公式表示:
undefined
式中, V—某矿产资源价值; at——第t年纯收益
Pt— 第t年矿产品的价格; Xt—第t年矿产品数量
C (Xt) —第t年总成本 (包括税金及正常利润) ;r—折现率;N— 资源开采年限
此处的矿产资源是处于原位状态的矿藏, 严格说来是对已发现的、具有开采前景的那一部分存量或储量的评估, 没有涉及开采初期的开发投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 西方国家矿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市场竞争决定的, 价格基本上是合理的。另外, 西方国家的矿山企业的成本是一个综合成本, 即总括了勘探、开发、治理等各项矿业活动的所有费用支出。这是矿山地租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的应用前提。
以矿山地租为基础的评价方法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矿产资源价值确定方法。这种理论认为矿产资源是一种资产, 参加生产过程同其他生产要素 (劳动力、资金) 一样应获得相应的报酬。该报酬应归资源所有者, 故又称矿山收益或矿山地租 (它包括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
2.2.2 三要素构成模型
矿产资源价值三要素说认为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为地勘劳动价值、潜在收益价值和环境价值三者之和[10],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一般模型为:
undefined
式中, CV—矿产资源资产价值;
LV—地质勘查劳动价值;NV—资源潜在收益价值;EV—资源环境价值;
lvi——第i勘探阶段投入的劳动价值;n—勘探矿产资源所经历的阶段数;
nvj—第j年单位矿产产量带来的超额收益;m—矿井服务年限;α—矿产资源回收率;
Qj—第j年所消耗的矿产储量;
evk—开采矿产资源对k种环境因素破坏的损失价值;l—环境因素数目
2.2.3 两要素构成模型
这种观点认为, 尽管资源性资产不是劳动产品, 其价格主要取决于收益, 但是要使自然资源变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资源, 往往需要追加一定的人类劳动, 从而形成各种费用, 如勘探、开发、保护费用, 再生性资源的再生费用, 对被征用方的损失补偿费用等。这些劳动耗费都要求在资源性资产的使用权转让过程中得到补偿。由此可知, 矿产资源总价值V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矿产资源自身价值, 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 又称原始价值 (V0) ;二是由于人类劳动的投入所产生的价值 (Vl) [11]。即:
V=V0+Vl (3)
根据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资本化的地租表现为土地价格或价值 (地租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出租一块土地而每年得到一定的货币额) , 设R0为租金, a为自然资源丰度和开发利用条件的等级系数, 则该自然资源的租金R=aR0;设i为平均折现率, 则该自然资源自身的价值:
V0=aR0/i (4)
人类投入地质勘查找矿所产生的价值Vl 可根据生产价值理论来确定。设第t年投入的前期基础工作费用 (如矿产资源的勘测、规划、评价等) 为Ct , 连续投入基础工作费用的累计年数为T, 社会折现率或资本的机会成本为is, 则累计投入的前期基础工作费用应为:
undefined
上面确定矿产资源价值的理论公式, 主要基于成本加成利润的原则和地租理论, 并作了永续利用的假设。
本文认为, 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地质作用下自然形成的非劳动产品。虽然人类对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 但并未创造由其有用性、稀缺性所决定的矿产资源本身的价值。如果选用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或成本收益法) 评估矿产资源资产价值, 那么就会得出投入的地勘费用越高, 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越大的结论, 这是不能被接收的。以煤炭资源为例, 如果煤层地质条件简单、煤层赋存浅, 勘探和开采就容易, 投入的地质勘探费用和开采费用就少, 开发利用该区域的矿产资源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越大, 矿产资源资产价值就越高;相反, 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层赋存深, 勘探和开采就困难, 投入的地质勘探费用和开采费用就多, 开发利用该区域的矿产资源所带来的超额利润越少, 相应地矿产资源资产价值就越低。显然, 这一实际情况与上述用成本法评估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因此, 不能用成本法评估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即模型 (3) 不能科学表达矿产资源的价值。
矿产资源的价值也不应该包含环境成本。环境破坏是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外部 (负) 效应, 这种环境破坏是因地而异的。按照模型 (2) , 某处矿产资源, 如果开采它付出的环境代价越大, 那么该处矿产资源的价值就大, 反之反是。这个结论也是不能被接受的, 因为按此模型, 如果开采某处褐煤比开采另一处焦煤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大得多的话, 就有可能出现褐煤的价值比焦煤的价值大的情况。因此模型 (2) 也不能合理表达矿产资源的价值。
本文认为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 主要取决于它的获利能力 (潜在收益) , 其获利能力 (潜在收益) 越大, 价值就越高;反之, 其价值就越低。因此, 适用于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按照这一原理可将资源开发后的预期价值, 扣除其正常的开发费用、经营成本、税金和开发利润来确定矿产资源的价值, 建立矿产资源价值模型如下:
undefined
式中, V—矿产资源价值;
Vai—年收益, Vai=Ei-Si-Yi;Vbi—净资产收益, Vbi=Tuiρ
Ei—年销售收入
Si— 年经营成本
Yi— 年税金
Tui—年净资产
ρ—社会净资产收益率
r—行业净资产收益率, 行业折现率
n—计算年限
关于人类地勘劳动与环境代价是否构成矿产资源价值问题, 本文认为,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人类地勘劳动的投入、环境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并不构成矿产资源价值, 但它们构成矿产品的部分成本 (地勘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 , 应当单独作为矿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来核算才更为合理[12]。矿产资源的价值就是矿山地租 (绝对地租和相对地租之和) 的资本化, 在数量上等于潜在的社会价值, 此外矿产资源价格的高低还取决于供求关系。
3 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及矿产品的资源成本
3.1 我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情况
既然矿产资源具有价值, 那么在国家实行矿产资源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 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之前, 理应首先有偿取得资源, 也就是说应该支付资源成本。但由于历史原因, 目前我国并未完全做到这样。虽然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 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 探矿权、采矿权 (以下称矿业权) 必须有偿取得。但计划经济时期, 国家包揽了所有的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由国家无偿划拨, 因此那个时期投产的矿山企业当然也就不需要支付资源成本。1998年以后的新建矿山企业, 虽然陆续实行了矿业权购买制度, 但由于现行矿业权评估方法的局限性, 我国矿业权的价值 (资源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 还远低于矿产资源的实际价值。同时, 在核算上又普遍将购买矿业权的支出在管理费用中摊销而不是作为矿产品的制造成本的一部分, 使我国的矿产品成本核算事实上没有资源成本项目。矿产资源是矿产品的原材料, 原材料成本不在产品成本中体现, 那么所谓的矿产品成本也就不是真实、完全的成本。按照经济学中的全成本核算原理, 当产品作为商品出售时, 其成本应该得到完全补偿。资源成本作为矿产品完全成本的一部分理应得到补偿。那么矿产品的资源成本是怎样构成的呢?
矿产品的资源成本即矿山企业购买矿产资源的支出, 在数量上等于国家收取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费用。在国外, 矿山企业的资源成本主要体现为权利金及矿地租金的支出, 而在我国目前的矿业税费制度中, 主要体现为矿业权费用 (包括:地勘费、设计费、探采矿权的使用费和购置矿业权的支出) 及矿产资源补偿费等方面。事实上, 由于我国对矿产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才刚刚起步, 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矿产资源资产管理办法, 比如, 首先,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实践中, 矿产资源的价值普遍被低估;其次, 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比较混乱, 表现为现行的矿业税费均承担着有偿使用功能, 且功能交叉重复[13]。目前, 我国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税 (1984开征) 、矿产资源补偿费 (1994年开始收缴) 、采矿权价款 (1998年确立采矿权价款制度) 和增值税 (1994年开征) 四项税费上;资源税中的级差收益调节与采矿权价款的级差收益调节功能重复交叉;增值税中包含的资源有偿使用功能与资源补偿费的功能也交叉重复。与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矿产品税费项目较多, 税赋也较重, 但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总费用 (矿山企业的资源成本) 却较低。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 (相当于绝对资源租) , 属于国家对资源的财产权益, 相当于国外的权利金, 但征收标准却远低于国外。以煤炭为例, 我国对煤炭征收的资源补偿费标准为销售收入的0.5%~4% (与资源回收率挂钩) , 资源税的税率2004年提高后也仅为0.5~8.0元/吨, 折合为销售收入的0.2%~1.3%, 而美国的标准为:井工矿8%、露天矿12.5%;采矿权价款 (相当于相对资源租) , 美国的评估方法只有贴现现金流量法和类比法, 采矿权出让全部采用市场竞争方式, 而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期, 评估方法较多, 制度尚不规范, 采矿权出让方式有市场竞争方式 (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 和非市场竞争方式 (申请出让、协议出让) , 大部分煤炭企业并没有缴纳采矿权价款。与此同时, 我们国家对矿山企业的矿产品还征收17%的增值税。
总体来说, 目前我国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比较混乱, 矿业税费均承担着资源有偿使用功能, 而且矿业税费功能交叉重复。此外, 虽然税费总额较高, 但税高费低, 资源有偿使用费率低。资源有偿使用费率低, 资源价值就不能完全体现, 不仅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国家没有得到所有者应有的权益, 矿山企业由于资源的获取成本低, 也不会珍惜资源, 在开采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挑肥拣瘦”浪费资源的现象。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费用 (矿山企业的资源成本) 过低, 矿产资源的价值得不到足够的补偿;另一方面, 由于在矿山企业的矿产品成本核算中, 不设立资源成本项目, 不进行资源成本的核算, 矿山企业也没有节约资源的意识, 造成我国目前面临着矿产资源勘探投入不足, 矿产的勘查速度普遍落后于开发利用、消耗速度的问题[14], 加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亦得不到补偿, 使得我国的采矿行业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因此, 引入资源成本项目对于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 减少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 实现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 资源成本构成模型
矿产品的资源成本即矿山企业购买矿产资源的支出, 在数量上等于国家收取的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费用。本文认为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一种资产, 在国家对其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 其价值的补偿应当以“费”而不是以“税”的形式实现。因为“费”属于财产权益, 是有偿收取、理论上不可以免的, 而“税”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利强制、无偿征收、可以减免的。此外, 国家以“费”的形式收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用, 也便于矿山企业进行资源成本的核算, 因为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这种用于购买矿产资源 (矿产品的原材料) 的“费”可直接进入企业的成本, 而如果资源有偿使用费用既包括费又包括税的话则会造成矿山企业的资源成本项目无法准确进行核算, 因为在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时税是不能进入成本的。本文结合我国矿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如下资源成本模型:
矿山企业的资源成本= 矿业权价值+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 (7)
矿产品的资源成本= (矿业权价值+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 /可采储量 (8)
式中的矿业权价值等于矿产资源价值, 可根据式 (6) 测算, 它不包括地勘费和设计费, 也不包含环境代价, 本文认为, 地勘费、设计费及环境代价等构成矿产品总成本的一部分, 但不构成资源成本。
4 结论和建议
矿产资源一经探明便具有价值, 因为无论是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还是从当代的自然资源价值论出发, 探明的矿产资源都具备价值存在的条件;矿产资源的价值就是矿山地租的资本化, 它是资源的潜在纯收益, 适合用“收益现值法”来确定;国家作为矿产资源的所有者, 可通过收取 (非征收) 足额的“矿产资源补偿费”或类似国外的“权利金”的方式来实现矿产资源价值的补偿;对矿山企业来说, 矿产资源是矿产品的“原材料”, 矿山企业在开发矿产资源之前, 应首先出资向矿产资源所有者 (国家) 购买矿产资源, 即支付原材料成本 (矿产品的资源成本) ;矿产品的资源成本就是国家收取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用 (在我国表现为矿业权价值及矿产资源补偿费) 。
国家应该尽快理顺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 科学评估矿产资源价值, 进而合理确定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费用, 应当以“费” (“补偿费”或“耗竭费”或者类似外国的“权利金”) 而不是以“税”的形式来实现矿产资源价值的补偿, 并获得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在矿山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应该设立“资源成本”项目, 用以核算资源获取方面的支出。
摘要:在矿产资源有价性论述的基础上, 提出矿产品的资源成本概念并建立了基于矿产资源价值的矿产品的资源成本模型。
构成模型论文 篇3
一、ERP供应链环境下混凝土企业成本构成模型
根据ERP成本模型理论,成本可以分成三个维度,成本轴上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材料、职工工资)、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或作业成本)、订购及交易成本。从成本控制系统划分,可分为物流成本(直接材料移动)、资金流成本(利息)、信息流成本(软件)、业务流成本。ERP供应链环境下混凝土企业的成本构成模型如图1所示。
(一)混凝土企业成本轴分析。
1. 从成本轴的维度看成本分类。
(1)直接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费用,如根据ERP中的BOM清单可知C25混凝土品种包括中砂、碎石、水泥、外加剂等成本。(2)间接成本。如制造费用或作业成本,这部分成本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但是为生产间接服务,可以跨多个不同的部门,如混凝土企业生产部、泵送部、运输部、质量部等部门产生的费用,可通过制造费用加以归集,然后按产量(或作业量)分配到产品中去。(3)订购和交易。由于产品供应链的存在,企业采购材料、销售产品都要发生相关的费用,如企业采购的谈判费用、签约费用、监督费用,销售产品的广告费用等。
2. 从供应链角度划分混凝土企业的供应链成本。
(1)采购材料物流成本。如材料费、运输费,企业实行集中采购,实行库存优化管理等能降低成本费用。(2)资金流成本。包括银行长短期贷款产生的利息费用,企业间借贷产生的利息费用。(3)信息流成本。表现在上下级部门间信息不畅通,数据共享差带来的成本费用。(4)工作流程成本。表现在生产流程老化,机器运转率低,生产产量低,造成单位产量成本费用偏高。混凝土企业整个成本控制可以从全员成本预算、严格支出审核、加强事中控制及事后反馈的分析、考核等全过程来管理企业成本。
3. 在ERP环境下,不同时期的成本数据,形成了完整的混凝土企业成本数据库。
由于ERP系统具有模拟功能且计算准确快捷,为便于计划、监控、分析和决策,ERP系统通常设置有多种成本类型,如标准成本、模拟成本、实际成本、作业成本核算等。在生产部门特定的时段内,混凝土产品具有相应的物料BOM单据,经生产领料、存货核算后,会形成混凝土产品的成本集。这个成本数据间接地反映了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研发、生产、成本管理水平。混凝土企业借助于ERP系统,可以随时了解企业各时段的成本变化趋势及成本数据变化规律,为持续改进供应链决策管理提供依据。
混凝土企业成本轴、成本控制系统、不同时段的产品成本库等三个方面,构成了企业最基本的成本数据库。
(二)混凝土企业生产轴分析。
大型的混凝土企业往往有自己的采石场地、混凝土外加剂生产分厂以及本身的混凝土制造车间,然后销售部门将混凝土售出。从企业生产轴来看,分别是原料车间、产品生产车间、产品对外销售,从供应链角度看对应混凝土的上游、下游产品,这些阶段同样发生成本。虽然成本划分不同,但均贯穿于混凝土产品生产的上、下游各环节之中,最终反映在混凝土企业的成本轴上。
(三)混凝土企业关系轴分析。
较大型的混凝土公司有自己的分公司、子公司,子公司受母公司制约。混凝土企业实行政府许可制,且需向税务机关缴纳相关税费。另外,混凝土企业接受混凝土行业质量监督。若企业出现质量问题曝光,对企业会产生负面成本影响,关系轴上发生的成本最后同样反映在成本轴上。
二、混凝土企业的成本要素构成
从混凝土企业的成本模型图可以看出,企业成本来自于成本模型的三个维度,最终在成本要素中反映。混凝土企业的成本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
从供应链角度看,上述费用可以归结为直接成本(材料、人工成本)、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或作业成本)、交易成本。
三、ERP供应链环境下混凝土企业的成本关键控制点
在ERP供应链环境下,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控制点如下:
(一)物流成本方面的关键控制点。
1. 直接材料单位成本控制,关键控制点包括材料用量、材料单价的控制。
直接材料成本属于产品的变动成本,依产量而变化,企业必须严格控制直接材料的单位成本。
(1)单位产品直接材料用量。ERP供应链环境下,通过BOM清单,管理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生产人员要核对BOM清单领料与实际的材料用量,及时将信息反馈到企业相关管理部门,便于管理部门及时做出处理。虽然混凝土企业产品的配方是固定的,但实际领料与理论配方有所区别。特别是当计量系统出现误差时,如,C25混凝土BOM清单的水泥是0.23吨/M3,计量系统实际过料是0.31吨/M3,清单与实际用量存在差异,造成单位产品成本明显增大。生产人员应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单位产品直接材料价格。企业要与大的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稳定采购关系,确保价格稳定,防止供应商随意提价,增加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加强材料管理,防止材料跑、冒、漏而形成盘亏,进而影响材料的入库价格,最终影响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加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节约企业直接材料成本。
2. 单位产品制造费用成本关键控制点。
近几年来,从混凝土企业的制造费用明细科目构成要素看,以下费用对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影响较大。如搅拌车、汽车泵送车、拖泵泵送车、铲车的燃油费用、修理配件费用、泵送管及管卡费用、外请车的运输费用,这些费用占到企业制造费用的45%左右。抓住这些关键控制点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严抓车辆管理,对整个车队的车辆实施GPS定位管理,防止人为偷油事故发生,防止私自转卖混凝土。再如,根据历年铲车、拖泵车修理金额,将企业的铲车、拖泵车的维修承包出去,控制维修费用的增长。
(二)重视整体业务流程的配套性,关键控制点是业务重组。
当设备运转率降低,设备配套不完善,产能下降时,无论企业如何努力,降成本效果都不理想,这时就要考虑业务流程重组。如搅拌机生产能力与搅拌车运输能力配套方面,一台3方搅拌机,需配9方或12方搅拌车最合算。因搅拌机搅拌3次可以装满一车9方搅拌车,搅拌4次可以装满一车12方搅拌车,以发挥最大产能,节约成本。如果配8方搅拌车、10方搅拌车,则搅拌机生产能力受到限制,成本会相应提高。
(三)保持ERP信息流畅通,关键控制点是减少因信息不畅通带来的成本费用。
在ERP环境下,制定标准成本动因分配率、标准产品成本,这是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所必需的。信息流必须畅通,决策层下达任务,执行层执行并完成任务。若信息不畅通,势必影响员工的执行力,降低成本控制的效率。
四、ERP供应链环境下混凝土企业的成本控制优化措施
成本控制优化包括成本核算的优化和成本控制的优化。
(一)混凝土企业成本核算的优化。
在ERP供应链环境下,成本资料的获取变得相对容易,财务人员可以引入作业成本法,并将传统的制造费用明细项目进行优化,重新分配制造费用,以提高单位产品制造费用的准确性。如,企业原是按产量法分配制造费用,如果对制造费用项目进行优化,改成按成本动因的作业成本法核算,其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结果更准确,作业成本核算更符合企业实际。
(二)混凝土企业成本控制优化。
成本控制优化考虑的是在既有的条件下,保持成本费用的最低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此,企业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优化。
1. 企业成本预算和成本监督的优化。
企业成本预算和监督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领导与职工是否全员参与,是否设立预算委员会和执行小组,企业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最优的成本预算和监督方案,这个方案必须是深入人心的,人人有动力去完成的,全体员工能做得到的方案。最优的企业成本预算必须确定企业的总成本费用、单位产品成本构成费用、部门成本费用以及降低成本的奖励措施。企业领导重视、有执行力,员工全员参与,预算小组严格履行监督职能,才能把成本费用控制在预算内,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 从企业供应链角度出发,对成本控制系统进行优化,降低成本费用。
在ERP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预算、决算成本费用时,需充分考虑企业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成本费用,充分考虑到企业的供应商、客户的资信程度,全面加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费用。为此,在ERP环境下,企业需要对供应链上的采购、生产、销售等阶段上的成本控制进行优化。
(1)采购阶段流程信息化,实现成本控制优化。采购阶段主要是通过材料采购价格影响企业生产成本,一般制造型企业直接材料成本占到产品成本的60%—80%,因此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优化,关键点在于通过ERP系统采购模块,在众多的材料供应商中选择诚实守信的供应商,并与供应商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同的供应商,其供应材料的合同价格是不同的,会影响到直接材料的入库成本,因此,企业要对所有入围的供应商进行考查、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有实力的几家材料供应商作为长期的供货方,这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生产断料而带来的损失、避免材料价格波动带来产品成本的波动。
结合实际情况,混凝土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ERP系统采购模块提供的数据,定期更新供应商报价数据,便于公开、公平选择。二是设立材料检验员,加强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进厂。三是优化库存管理,设立库存预警系统。仓库管理员根据ERP仓库模块数据,即时上报物料数据。
(2)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优化。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优化,关键点在于选择好质量控制方式、选择好标准成本分析方式,事前做好充分计划,事中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标准进行控制,事后进行成本报表分析。如果只注重传统的事后控制,显然与ERP供应链管理相矛盾。
在ERP供应链环境下,利用ERP供应链系统录入BOM标准材料单据,及时查阅产品成本,并与事先的标准成本进行差异分析。利用ERP系统数据的及时性,根据生产任务单模拟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实时的监控。财务人员将成本控制信息及时反映到企业决策层,对脱离标准成本的项目进行干预,从而使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结合混凝土企业实际情况,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生产过程成本。一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废品。二是优化砂浆配送流程,将传统的单程配送免费砂浆,改成把砂浆装在搅拌车内混凝土最上面、且搅拌车不转动,到工地后先转出砂浆,这样做既起到了润滑管道的作用,也可计入混凝土收入。三是定期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室根据原材料等环境变化,做好水泥与高性能减水剂相容性试验,探索人工砂与水泥、减水剂的配合比,提高混凝土质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3)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优化。销售阶段是回收货款的阶段,主要通过销售费用、收账费用、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等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销售阶段的成本控制优化,关键点在于选择好的客户,并与之形成稳定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对所有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选择优质的客户进行销售,这样才能顺利回收货款,减少收账费用、降低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
结合混凝土企业的情况,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ERP销售模块中的客户数据库,包括客户的资信、经营、财务状况等。二是利用ERP系统做好销售合同、订单、销售单、发货单管理,保证发货单司机联必须有客户单位监理人员签字,加强月初对账,防止发货单遗失,造成浪费。三是根据客户资信程度,加强赊销额度管理,对暂时还款困难的公司需做好还款计划。对故意拖欠的公司,必要时提起诉讼,收回货款,以减少坏账损失。
五、结束语
在成本管理中,成本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企业的成本控制及成本优化等问题。本文根据ERP供应链的成本模型理论,绘制了混凝土企业的成本模型,分析了混凝土企业的成本费用要素,指出了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并提出了成本控制的优化措施,对促进混凝土企业的成本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常媛.基于价值链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0,(8).
【构成模型论文】推荐阅读:
构成评价论文07-18
构成艺术元素论文02-20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07-25
室内设计形态构成的应用论文05-21
影院空间环境设计构成要素探析论文08-16
浅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的构成论文12-09
传统建筑组群总平面构成思考的论文12-19
薪资构成10-22
实现构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