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关系

2024-09-07

同构关系(共10篇)

同构关系 篇1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艺术的审美本质不单独存在于审美主体或审美客体, 而是由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形成, 并共同构成了审美活动的结果。在艺术活动中, 审美主体通过自身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客体相融合一, 共同构成一种同构关系, 这种同构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相结合的自我突破, 是审美活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同构关系,主客体,审美活动

艺术本身存在为一种关系。在艺术活动中, 审美客体是与审美主体相互作用的客观生活, 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的感悟和理解在大脑中形成主客体统一的意象并物态化用艺术媒介表现出来。除了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 审美主体的自身也会发生变化。审美主体要结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完成审美主体的自我突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的特殊关系, 称之为同构关系。

一、审美关系中的审美主体

从广义上讲, 审美主体是具有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的人, 我们可统称为艺术家。审美主体是相对于审美客体而言的美学范畴, 审美主体的确立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审美主体本身, 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需要对客观事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 才能在客观世界中寻找到审美对象, 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并熟练掌握一种艺术技能, 将自己所见、所想和所感的意象物态化运用艺术媒介表现出来;二是审美主体的确立要以客观对象为前提, 物质决定意识, 审美主体的周遭环境是审美活动创作的源泉, 没有可观、可感的客观事物作为审美对象, 审美主体也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审美活动发生在客观生活中, 客观生活的变化对审美主体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我国古代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 儒家主张“入世”,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审美主体若是崇尚儒家美学, 就会将审美体验多放于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当中。道家美学主张“出世”, 崇尚自然之道, 追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 看待事物也会带有鲜明的超功利态度, 于是让自己的体验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性。审美主体的确立是审美活动成立的重要标志。

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大致可分为需要、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七大部分。这七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层次分明, 呈现一种递进关系, 共同构成了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

需要是审美心理的第一步, 审美主体从客观世界发现美源于对美的需要, 通过敏锐的感知力注意到客观生活中具有审美意义的对象, 从而引发联想, 联系自身的生活展开想象, 将审美对象意象化, 并付诸自己的情感加以理解, 至此, 便完成了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审美心理结构是审美主体进行艺术创作和再创作的重要心理活动, 是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的重要内容。

二、审美关系中的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美学范畴, 主要指具有审美意义的客观世界。审美客体表现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意象, 这种意象主要产生于两种情况:一种产生于审美主体本身, 审美主体将自身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铭记于心, 再通过联想、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加以提炼, 在大脑中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意象。另一种是借助外来的审美感受, 这种情况多出现于文学艺术或审美鉴赏活动当中, 文学艺术家通过自身的所见所闻拟出所要创作的作品内容, 再通过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成新的故事篇章。艺术鉴赏中的意象源自于鉴赏者对审美对象的理解, 再结合自身的创造力, 形成新的审美意象。审美客体的产生与审美主体紧密相连, 审美客体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当中。

(一) 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

审美客体存在为审美主体的对象, 审美客体不同于客观世界, 客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而审美客体的存在需要以审美主体作为存在的前提, 先成为人类的客体, 在人类产生审美需要后才能成为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的对象性存在是审美客体的本质规定性, 这一本质规定性把审美客体同客观世界显现的区分开来, 审美客体的存在必须以审美主体作为存在的前提。

(二) 审美客体需具有形象的表现性

审美客体的存在以人作为前提, 审美客体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必须能被人类理解。审美客体作为审美对象出现, 其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应当具有表现性。这种表现性可分为两种含义:一是审美主体情感的表现。审美主体因审美需要对审美客体产生感知、联想等心理活动, 其中必然融合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因素, 因而审美客体具有情感的表现性。二是除了情感的表现外, 还应当具有审美意义上的表现。审美客体具有深厚的蕴意是吸引审美主体产生注意的主要原因, 审美主体将这种蕴意通过审美活动表现出来, 是推动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 审美客体的形象既需具有情感的表现性, 又需具有蕴意的表现性。审美客体形象的表现性将其与客观世界的其它形象显现的区分开来。

三、审美主客体间的辩证同构关系

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发生的主要方面, 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发生的对象,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依存, 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同构关系, 共同构成了审美活动。通常来说, 同构关系指的是客观世界各种结构的发现是因为观察主体的心理有着与其相似的结构。因相似而产生共鸣, 结合为一种同构关系。在这种同构关系中,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辅相成, 相互转换。著名绘画大师梵高创作的《橄榄树》, 如水般流淌的线条彼伏旋转, 超乎了我们平常所见的山、树、大地景象, 却能给我们带来更深刻地美感。艺术家绘画的不只是眼中所见, 更是心中所感意象化的世界, 这时的世界就与艺术家的心灵构成了能够相互转换的同构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进入同构关系后, 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 而变成同构关系的产物。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意识产生影响, 二者处于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

四、小结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同构关系是审美活动的任务与目标。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审美主体的确立是审美活动成立的重要标志, 审美心理活动是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的重要内容。二是审美客体的存在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前提, 审美客体形象具有情感表现性和蕴意表现性。三是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 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意识产生重要影响, 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审美主客体的同构关系体现了中国艺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验证了审美活动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

[3]陆贵山.审美主客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 2001.

回医理论同构律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回医哲理同构规律。方法:从古典哲学思维模型探讨回医理论发生共同的哲学统一规律。结果:回医哲学思想潜在着基于统一哲学基础的同构律。结论:回医理论的发生有必须遵从的哲学同构律。

【关键词】 回医理论;哲学思想;同构律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6-0013-01

模型中医学论证了这样的事实:任何相对独立的生命结构单元,原型千差万别,但原型背后却存在着统一的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1]。回医理论发生有其显然同构规律:以“真主”掌控宇宙万物演化之秘,以元气为演化之同源物质,以阴阳思维模型先演化无形之四元“气、水、火、土”,再演化有形之三子“金、木、活”,由三子演化宇宙万物。今述之以期斧正。

1 全能的真主

伊斯兰教巧设一位万能的“真主”。他“无有比拟,乃无始之原有,非受命之有也……乃造化天地万物之真主,而与天地万物无干,兹为无始之原有也”(王岱舆在《正教真诠》)。真主,它是化生之大律、之大奥,一切生生化化之玄机均寄于真主。真主具有万能性,它是对自然过程的绝对抽象。它创生万物但又与万物无关。

2 哲理同构律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真主的旨意毕竟靠宗教神学家来贯彻,神学家是人,所以,不免以伊斯兰哲学发生学获得的普遍的“元气、阴阳、四气、三子”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元素[2],来释发宇宙万物演化之大律。

2.1 “元”思维模型 真主,它是万能之秘,脱离宇宙独立存在。万能性是它唯一的属性。他以“元”思维模型演化出元气,所谓“万有真一,妙含元气”。真主以元气为物质,以阴阳模板造生宇宙万物。

2.2 阴阳思维模型 真主以元气为宇宙演化之物质,以阴阳模型演化出无形的四元“水、火、气、土”。且“水”得“火”而生“气”,“火”暴“水”而得“土”。在四元的基础上再演出三子“木、金、活”——“土”与“水”合而得“金”,“气”与“火”合而得“木”。四元共合而得“活”。

发生学思想很容易解释“真一”创生万物的发生秩序:古人远看天空,白天最显著的是太阳(阳),晚上最显著的是月亮(阴)。日月之亮,对应的光明与黑暗,是古人形成“阴阳”思维模型的视觉原形材料。日月,在古人看来是宇宙极大妙,所以由此抽象出的阴阳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具有几乎相同的通融性、普遍性。阴阳概念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以宏观思想为基础的古代科学共同的哲学基础。

2.3 “四元”思维模型 四元“水、火、气、土”是以阴阳思维模型对待分类形成的四类原始物质。古人近看大地,“土”上流“水”或“土”中涵“水”;“水”得火炙而蒸腾化“气”。其中升势者“火、气”,降势者“水、土”。且水之凉润克制火之炎热;土之凝敛克制气之升腾。所以,“水火、气土”构成两对阴阳模型。

2.4 “三子”思维模型 阴势之“水”“土”,孕育了矿石之“金”;阳势之“气”“火”,化生植物之“木”。而四元的“水、火、气、土”共同作用,才产生高级生命之力的动物“活”。而木、活,是有机物组成成份。

有形质的“金、木、活”三子,是无形质的四元“水、火、气、土”演化而来。且“木”演于阳势之“气、火”——天源之成;“金”化于阴势之“水、土”——地源之成。“活”者,以“人”为代表的生物界——它上采阳势之“气(空气)、火(阳光),下纳阴势之“水”“土”。木、活、金,三子也,对应于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三才“天、人、地”。三才,人在中间,上承天,下接地。三子者,“活”在中间,上食地上植物之“木”,下食地下矿物之“金”。有形之三子,是无形四元之精华、之浓缩。有形演于无形。

所以,受启伊斯兰教宗教思想影响的回医学演化主线:演于元气(同源演化),以“活”为中心(守中演化),以阴阳对待等类演化。元气者,元也;活者,中也,阴阳者,对待也。参看图1。

3 结论

回医理论同构律:万能之真主,以元气为演化之物质,以阴阳为演化之哲学思维模型。元气首先演化无形之四元“水、火、气、土”;四元再演化有形之三子“金、木、活”;三子演化宇宙万物。元气——四元——三子——万物,是真主导演宇宙万物演化的物质链。

参考文献

[1]王全年,李秀美.中医哲学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统一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240-1242.

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 篇3

近年来的研究分析表明, 区域产业同构主要体现在各地区的工业产业同构中, 所以目前学术界所讨论的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一般也是针对工业部门的。

(一) 集中度

集中度指标可以是某产业前3位省区的产值之和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 用以反映各地区工业布局的同构程度;也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主要工业产品前3位省区的生产量之和占全国总生产量的比重, 用以反映各地区工业产品的同构程度。集中度指标是衡量产业同构的逆指标, 集中度越高说明产业同构程度越低;反之, 集中度越低则说明产业同构程度越高。集中度指标是一个可量化的指标, 它能很清楚的反映出全国产业或是某个行业甚至是某个产品的同构程度及其变化的趋势, 但它的缺点是不能进行区域间的比较, 也就是说, 它不能表明地区A与地区B之间的产业同构状况。

(二) 霍夫曼系数

德国学者瓦尔特, 霍夫曼认为, 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 消费资料工业的发展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所构成的比例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资本资料工业在工业化时期和资本形成过程中是发展最快的。而该比例关系被称为“霍夫曼系数”, 它反映了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结构问题。通常情况下, 人们采用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来代替霍夫曼系数, 因为它们不仅在结构上的发展总趋势基本相同, 而且统计口径也相差不大。所以霍夫曼系数公式可转化为:

这里借用霍夫曼系数来研究产业同构现象。如果各地区的霍夫曼系数十分相近, 则反映各地区间的工业轻重结构很相似;相反, 若各地区的霍夫曼系数差别比较大, 则说明各地区间在轻重工业方面上有所分工。霍夫曼系数能够反映出区域间轻重工业比例的相似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但它的缺点是无法显示轻重工业内部的同构情况, 所以只能是衡量工业结构相似程度较为粗略的指标。

(三) 结构相似系数法

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UNIDO) 国际工业研究中心在其编写的《世界各国工业化概况和趋向》一书中提出的度量方法。

相似系数作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 (UNIDO) 提出的一种比较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 它既可以用于对两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两两比较, 而且也可以以全国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对各地区与全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

相似系数用公式表达为:

其中, Sij是i区域和j区域的结构相似系数, i和j是两个相比较的区域;Xik是i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 Xjk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的值在0和1之间变动, Sij的值越大, 说明两个相比较地区间产业同构度愈大;反之, 表明同构程度越低。若其等于1, 则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若其为零, 则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当然, 从动态上看, 若相似系数趋于上升, 则说明产业结构趋于相同;若趋于下降, 则说明产业结构趋异。

UNIDO (1979) 的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那些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而言, 制造业的产出存在着多样性, 工业结构的相似性较高。而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变动当中, 彼此之间的结构相似性较低。

相对于其他测度方法而言, 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显得较为全面和灵活。它不仅能说明一个地区与全国产业同构以及地区之间产业同构的程度, 而且具有时间上的可比性, 能反映区域间产业同构的变化趋势。它的缺点在于只适用于两两比较, 也就是说, 一次只能比较地区A与全国产业布局或只能比较地区A与地区B产业布局的同构情况。

(四) 相关系数法

相关系数法用公式表达为:

式中, Xik和Xjk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自k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部门在其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的平均值, rij代表区域i和区域j产业结构的相关系数。当rij=-1时, 两区域产业结构截然相反;rij=1时, 两区域产业结构完全相同;rij=0时, 两区域产业结构不相关。一般来说, r值越接近于1, 两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越高。

(五) 区位商法

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它由哈盖特 (P.Haggett) 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 运用区位商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公式为:

其中, LQij为j区域i产业的区位商或地方专业化指数, qij为j区域i产业的产值。qj为j区域全部产业总产值。qi为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 q为全国的所有产业总产值。如果LQij>1, 表示j区域i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大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是j区域的专业化部门和产品输出部门;LQij值越大则该区域该产业部门的集中程度越高, 该产业在全国的专业化程度就越高。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 可以找出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 并根据区位商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Q的值越大, 则专门化率也越大。也就意味着同构化程度低。

在研究产业同构问题时, 区位商方法通常都是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配合来使用的。

(六) 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法

保罗·克鲁格曼 (Paul·Krugman) (1991) 在研究地方化和贸易问题时, 提出了计算地区间行业结构差异度的指数 (也称为行业分工指数或产业专业化系数) , 这个指数目前被众多学者作为衡量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的指数。

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KIij表示克鲁格曼提出的行业分工指数, 其余各参数的含义均与 (2) 相同。这个指数的值介于0到2之间。如果区域i和区域j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时, 也就是说, 对所有的k, 产值份额都是一样的, 则这个指数值为0;当区域i和区域j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时, 这个指数值为2 (因为每个地区所有产业的份额都被加总了) ;而且, 其值越大表示地区间行业结构的差异也越大。

克鲁格曼同时指出, 这个指数还可以大致衡量区域间行业分工的程度, 而且值越大表示两地区分工程度越高, 产业专业化程度也越高, 由地区间分工而造成的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愈大, 产业同构度越小;而指数值越低, 产业结构的差异度越小, 两地区产业同构性就越强。

(七) Motyka相似系数

假定每个地区的各个工业行业产值分别为:A地区指标值为a1, a2, …am, B地区指标值为b1, b2, …bm, 等等。然后可用Motyka相似系数来描述A, B两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情况。

则统计数据ai/a, bi/b (i=1, 2, …m) 是各群落中各项指标占总指标之和的比例, 且是规范化的, 即

这样Motyka相似系数就定义为:

它表示两个群落的频率直方图公共部分的面积。两个群落频率直方图公共部分面积越大, 说明两个群落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相似系数也就越大。

二、评价

综合现有文献, 目前在测度产业同构的方法中, 使用最为广泛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的结构相似系数和克鲁格曼提出的结构差异度指数。不过, 需要指出的是:单独使用一种方法, 可能会有失偏颇。因此, 一些学者在运用结构相似系数的同时, 还从产业角度、产品角度通过计算其它指数加以佐证。

摘要:产业同构的测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综合使用各种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关于产业同构程度的测度方法, 在许多著作和文献中已有涉及, 但不是太全面, 文章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同构,测度方法

参考文献

[1]、郝春和.对我国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资料, 1997 (6) .

[2]、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2) .

[3]、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改革, 2004 (2) .

论新闻与宣传的二维同构 篇4

新闻和宣传的不同介质

1. 新闻和宣传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一种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变动状况的陈述性信息;宣传则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由此可见,新闻和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各不相同,新闻是站在读者(受众)的角度,目的是让受者晓其事;宣传则是站在自身(传者)的角度,让传者扬其理。这是宣传和新闻的本质区别。

2. 新闻与宣传的特点不同。新闻是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客观事件新近运动状态的陈述,它是用事实说话,以事晓人,避讳发布者的主观色彩参杂其间,因而它是客观的,更具有真实性、可信性;它讲究时效,过时的事实不叫新闻。宣传则不同,它是一定政治观点或主张的阐述,一方工作成绩和经验的介绍和推广,目的是博得或取悦受众,让受众接受并受其影响,因而它更具有主观色彩;它摆事实(但不一定真实全面),讲道理,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它不讲时效,只讲时机,信息发布的时间视自己的需要而定;同时它特别讲究针对性,有方向有目的地进行传播。所以二者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3. 新闻与宣传的运作方式也各有所异。新闻是通过采访者亲临现场,或借助亲临者的真实叙述、第一手材料,进行直接的转播或描述,并及时地用传媒进行发布;宣传则是将已有的事实和材料进行有目的地组织和有机地艺术组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发布,它可以选择新闻传媒,也可以采取传单、画册、推介会、各种文娱活动等形式进行发布。新闻的创作和发布也有选择,如考虑舆论导向、社会稳定、负面影响等,在传播的时候尽量剔除对国家、社会和人们不利的因素,但让受众及时地获取新近信息还是第一位的。

4. 新闻与宣传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新闻的体裁、创作形式及语言表述都要遵循新闻体的规定和要求,即使是灵活写作,也得必须具备新闻创作的几大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甚至为什么、怎么样),不管是消息还是通讯、特写,它都是按照事实直接描写和表述的,语言要求通俗、简洁、具体。宣传则不同,它的形式完全是按照宣传者的意图和需要挑选组织材料,任意地拔高、夸张,甚至是以偏盖全、以点带面,形式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只要能达到目的。在语言的表述上更注重概念性、貌似权威性的推理和说教。

5. 新闻与宣传的社会功能也不相同。新闻传播的基本功能在于告知信息,让受众了解客观事物的状况;宣传的基本功能在于劝服,在于让受众接受传方的思想、观点或主张,了解自己的经验、方法、手段甚至是接受传方形象。新闻传播的效果表现为事实信息的分享,宣传传播的成效表现为是否实现了对受传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新闻和宣传的相互渗透

新闻和宣传之所以常被人同时提出,是因为它们有着诸多不解的因缘,有许多特殊的联系。

就其历史渊源来说,宣传脱胎于新闻。新闻来源于信息的传递,而最早的新闻媒体——“邸报”(官府之文)因政治需要,或多或少附着上宣传的蕴意和内容,于是,新闻也就渐渐成了宣传的工具。到后来,各个国家或团体为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感化人们的思想、精神和感情,在操办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常常把要宣传的内容夹杂其间,甚至有选择地刊发新闻,诱(误)导人们的感觉,所以新闻也是宣传载体,宣传的内容也附有新闻的意蕴。

就内容和创作形式来说,新闻和宣传常常相互借鉴,优化自身,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知道,新闻直接、客观、新奇、快速,但因自身特性的要求和运作的短时,在对新闻背后深层次的挖掘和反映就显得不足。而宣传则是经过分析、思考、总结和包装过的东西,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艺术表现力,这就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佐证材料和可鉴样式。所以新闻记者在写(录、播)新闻时,为帮助读(听、看)者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实,增强新闻的厚重感,常常要借用宣传材料或附加进宣传的口吻。同样,宣传为了吸引受众,让自己表述的内容新鲜、可信、可感,总是想方设法地吸纳新闻内容或采用新闻元素,搭乘新闻媒体传播于众。

尽管新闻与宣传有各自的特点、归属、价值和运作规律,但就主政者和运作者来说,新闻和宣传往往被放到一个栏档加以管理和施行,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利用某一文稿或制作节目,通过媒体进行传播,最大的愿望就是吸引受众阅读和观赏其所发作品,且收视率越高,影响力越强,其价值体现、功效作用也就越大。所以二者在选材、立意、创作方法上极尽所能,甚至是相互利用,以便最大可能地触动受众。

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同构 篇5

事实上,综合交通枢纽早在20世纪初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有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如美国曼哈顿42街的大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的多次改扩建,容纳了地下两层共44座站台67条轨道线[1]

2. 路径构成

如果说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交通枢纽就是重要的城市生长发展的协同战略基因。城市与交通枢纽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网络体系,涵盖的交通工具至少包括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但真正相互之间的交接界面就是输送人流与车流的“进”与“出”的关系。

大型铁路客站的候车空间多为高架线上式或线侧式,客流以上进下出的模式组织,因此决定了客流往往是通过城市路网在高位或地面进入车站,并通常以单向车流的交通方式衔接站前城市路网,减少左转车辆对站前城市干道正常行驶车辆的影响,且根据枢纽区域范围路网交通量的测算与评估制定城市道路疏解策略;更为高效的方法是在站前城市干道增建下穿地道分流过境车辆,确保枢纽交通通畅。按我国目前特有的铁路客站设计模式,地面层与城市的衔接通常是站前广场这类开放空间,以满足客站的建筑形态展现,并为一年一度的庞大春运客流临时等候预留空间。两侧配置公交以及旅游巴士车场,其规模控制通过铁路客运总量、换乘交通能力及各种接驳交通工具的换乘能力的分摊百分比计算确定。广场下方的地下空间通常是铁路客站出站通廊接驳轨道交通、出租车场、社会车场最为理想的换乘路径,这个步行路径甚至可以继续延伸。从地下穿越站前快速道路连接城市相邻地块的地下空间,实现枢纽交通资源与城市产业资源的一体化建设和共享。

3. 功能构成

枢纽的职能是什么?无论区域内有多少相互换乘转换的关系,直接的方法是明确引导有定向目标的旅客通过清晰的指示、最简单的交通路径快速到达目的地而无需迟疑。那么综合的意义又何在?平行分布于主要交通路径,相对自由的综合城市业态分支路径系统设置并叠加在快速交通路径之后,能诱发旅客在其到达目的地的行走过程中扩大对这个区域配套业态的认知,引导旅客在可能条件下参与到交通之外的各种活动中,同时还能十分便捷地退出。综合城市业态服务于交通客流,交通客流带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这种以交通引导为主、城市业态混合为辅的高效空间的组合关系、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空间交织渗透的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活力,也是最重要的城市发展与交通枢纽综合一体化建设的契合点和设计规划的策略点。

二、边界交织的多学科联合设计协同

综合交通枢纽的建构是一个远比建筑综合体更为庞大的系统,整个设计体系涵盖了经济、规划、设计等多学科的整合,关联了枢纽选址、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市政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以及景观环境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彼此分工配合又交叉互动,形成联合设计协同。

1. 交通策划与土地开发协同

综合交通枢纽前期的城市选址、规划定位涉及国家及城市发展的宏观战略,直接影响交通系统网络的构成以及城市发展的未来。综合交通枢纽合理的规模确定始终是前期策划的难点。尽管我们可以根据远期的客流量预测以及区域人口增长水平予以测算和评估,做出判断和假定,但这些参数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新兴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发生改变。考虑到交通运量变化的可能性,致使前期交通规划、容量及规模的控制更需要谨慎决择、建立客观的分析、预判以及可调节建设机制,灵活的分步开发实施计划.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

实践表明,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巨大人流,必然促进区域城市的活力倍增,也将使得周边的土地价值大大提升,交通枢纽与城市综合体联合共生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高效率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并不是助长区域城市漫无边际的强势扩张.尽管这也许能在短期内获利,但单纯利益的驱使。毫无节制的高强度土地开发,将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良性结构的瓦解。长远的利益是通过便捷的交通可达性优势,持久地促进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并且保障土地资源的平衡与城市发展进程相融合。[2]

1967年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的美国曼哈顿下城快速公路计划(lower Manhattan expressway project)设想了一个快速道路与建筑同构的宏大城市场景(图2),也许荒诞,但也许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以启示。[3]交通不再是简单的城市分流、运送措施,而是关联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根据不同城市和地区发展的等级、规模、强度以及适应性需求,预测建设的合理性、必要性,混合高密度城市多元素、多功能综合开发、分期建设,以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规划控制与建筑设计协同

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方案形成首先取决于区域范围的规划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枢纽必须与区域范围的道路交通网络关系实现无缝衔接,既提供城市交通高可达性的便利,又方便客流快速向城市路网疏散。保持与城市路网内通外达的便捷交通界面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规划要点,同时也是规划师通过区域城市范围的综合分析,制定出用地规模和功能平衡原则的立足点,从而指导建筑师进行深入的空间设计。

借助城市设计的工作,依据前期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的发展策略、规划分析、系统架构,将其物化为枢纽建设项目可操作的具体形态和空间关系。城市设计是规划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交流的语言,也是相互合作的平台。

规划专业界定资源分配的合理原则,建筑专业建构资源交换的空间方式。如果建筑师能够超越建筑学领域而更为宏观地洞察城市经济、交通、市政规划等层面问题,规划师能够详细了解建构技术及空间组织的方法,建筑与规划都将超越本专业的界限,跨界思考、跨界拓展。成就设计与规划的全面对接。

3. 环境空间与多元化城市协同

多数去过香港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当身处地下空间,却迎面阳光;当站在建筑高处,又恍若置身地面花园;当还在思考去哪里“打的”,下楼就进入了地铁。香港土地资源的稀缺,催生出这座城市空间的伟大革命,颠覆了我们对城市建筑、道路、桥梁以及地下空间的普通定义。在香港,这些城市构件相互紧密衔接,用地条件的制约使各建构专业的界面越来越模糊而紧密同构。游客无须太多考虑身处的标高,只需跟着空间的引导,就会去到目的地,甚至不会厌倦这种长长的行走,因为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愉悦的商业氛围。

虽然中国其他城市的结构与香港大相径庭,发展的方式和条件亦不尽相同,成功的模式也大多不能被完全复制,但就综合交通枢纽而言,其复杂度与相似性也许就应该是香港城市的缩影。只有因地制宜的设计发展,生长结构合理的规模控制,清晰便捷的交通引导,多元化业态植入的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紧密契合、环环相扣,才能真正实现让被轨道割裂的城市区域串联起来,让繁忙的地下换乘空间见到阳光,让商业环境、生态环境渗透到交通枢纽中来,让交织的枢纽与城市关系充分立体化。

三、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平台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中国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客观上中国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有长足的进步,但即使如此,目前的建设水准并没有比发达国家早几十年的成就更为先进,也许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接近,却没有实质性的超越,真正的价值观的输出也无从谈起。

[图片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眼公司]

(图片来源:互联网I

1. 城市建设同构

现代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已经不能以传统的建筑学方式去理解,它大大超越了建筑设计领域如果说综合交通枢纽不再是“一栋建筑”的设计,而是整合城市的交通网络系统、运行管理机制,我们是否可以脱离建筑学视角跨界思考,代之以更加宽泛而宏观的审视。

目前中国铁路客站综合枢纽的建设依然突出“城市门户”的标志性和形式至上的模式,偏重于表面形态的追求,功能单一、空间割裂,难以摆脱“传统”的桎酷。同时在建设上,铁路与地方城市发展各自为政,难以突破技术衔接受制的瓶颈,最终弱化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真正意义的集约化发展理念。显然,立体化交通组织是交通枢纽区域城市空间利用的最有效方法,建造水平与科技发展的进步、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体系的愈加完善,都将驱动综合交通枢纽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设计思路的拓宽。当铁路轨道可以覆叠,地下空间可以充分拓展利用,站房上盖可以被进一步开发,铁路站台可以提供旅客候车,道路可以穿越建筑,列车可以进入楼层,阳光能够射入地下,植被可以渗入,隧道演变成地下桥梁时,我们将改变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固有认识.新型而高效的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理念则也将得以充分体现。

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同构的另一个关键点,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营运时序上与城市发展同步,而不是一蹴而就。一体化设计思考的目标是依据现有地区经济、技术条件、从城市规模、区域等级、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综合分析、预判,制定有序的阶段性发展原则、分期建设的远景规划策略,创建开放的规划系统平台和自我生长完善机制,充分考虑预留发展的接口以适应并支撑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逐步增长。

2. 城市生活同构

综合交通枢纽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产物,是在可达技术条件下解决日趋重负的社会交通问题的对策,涵盖了土地、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系统衔接,形成城市交通、建筑环境、市政设施、业态行为的综合空间架构,并从根本上平衡土地资源、重组城市空间,为城市生活提供高品质服务。

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公共场所.在充分疏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满足庞大人群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合理融入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各种相关的社会资源,系统并有机整合,使得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趋于紧密而丰富多彩,改变交通行为的单一性并与城市生活“无缝衔接”。

综合交通枢纽更可以理解为是信息的制造与传播、公共的展示交流、资源的分配与获取的共享资源平台。以交通为核心带动城市发展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足以使得这个平台充满了生命力,全方位地服务好这个平台的建设.也许是创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崭新形象的第一步。

摘要: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涵盖空港、海港、国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以及立交道路等市政设施多元功能为一体,具有极强的交通特征。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制约因素繁多,反映了综合的城市问题。整合现有城市条件,梳理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实现枢纽地区交通组织和城市环境的融合,促进交通枢纽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是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尝试围绕铁路客站区域交通枢纽空间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发展,研究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建设协同发展的设计策略,为探索城市未来的良性发展开拓思路,开启更为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多学科协同,同构

参考文献

[1]何世伟.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郑明远.轨道交通时代的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文心与水机 异形而同构 篇6

关键词:文心,水机,性灵说,格式塔

诗歌发展到明清时期, 虽然唐宋时期的辉煌已不再, 但通过明清时期的文人作品, 我们可以了解到, 明清诗歌理论及其文学创作有了超越前代的地方:从一味模仿古人到王阳明心学, 到后来的公安派“性灵说”, 这样的发展变化, 给当时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当时的文坛上早已出现了反对复古模拟的浪潮, 提倡文学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 表现人的心灵和情性。其中诗歌理论方面尤以公安派最为著名, 他们提出了“性灵说”, 要求诗歌创作应该“信心而出”、“见从己出”, 注重文学作品在抒发自我内心情感方面的重要性, 发挥文学本应有的“专注情致”的特点。这样的主张和实践让文学不仅更贴近现实生活, 还更加贴近人的主观世界和灵魂深处, 把文学又从黑暗的仿效古人的深渊中拉回到了鲜活生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袁宏道作为公安三袁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十分注重表现内心和性情, 《文漪堂记》中, 他在讲到关于水与文学的关系时, 提出“水之变怪, 无不毕陈于前者。或束而为峡, 或回而为澜, 或鸣而为泉, 或放而为海, 或狂而为瀑, 或汇而为泽, 蜿蜒曲折, 无之非水。故余所见之文, 皆水也。今夫山高低秀冶, 非不文也, 而高者不能为卑, 顽者不能为媚, 是为死物。水则不然, 故文心与水机, 一种而异形者也。夫余之堂中, 所见无非水者。”[1]与其他事物相比, 水更具有幻化性, 遇外物而形变, 不仅“高者为卑”, 还能“顽者为媚”, 包含着万物相消相长的定律, 所以袁宏道认为文学创作就应如这灵动的活水一般, 思维和方法都是万千变幻的。纵览历代文人的作品, 所有的思想情感, 或隐忍、或激愤, 都如水的姿态一样, 或静流、或澎湃, 是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袁宏道欣赏那些在作品中体现精神世界的文学创作大家, 从这一点上来说, 漫长的文学史上并不缺乏大家, 然而能回归到心灵的却少之又少。明中期之后的许多文学大家提倡文学应注重抒发“真情”, 但这种“情”不仅仅是“一时之性情”, 而是与我们的孔老夫子所强调的文学功用论中所提出的一样:“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与这种“兴观群怨”说紧密联系的是“万古之性情”, 也就是说与“一时之性情”相比, “万古之性情”具有超越时空的更广泛的意义。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 后代“大家”所强调的“情”远远超出了“性灵说”中“情”的本身含义。或许“一时性情”的或喜或悲或苦或恼的主观情绪并不十分深刻, 但这种天然去雕饰, 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的清新畅快却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许“曲写心灵”可以达到“诗教”的效果, 但这却是在偏离“情”的主线上空谈人生。这就是袁宏道的“性灵说”与同时代大家在文学创作观念上的不同。

有心理学家认为, 袁宏道笔下的山水游记散文中, 以山水景观的细致描写融合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 这个过程实质是他格式塔心理[2] (主要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与外部物理世界是同型的) 的一种表现, 他在用山水这种有形的物体构造他心中文学的无形之象, 他欣赏秀丽迷人的湖光山色, 而我们从这些湖光山色中感受他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说无论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 他的一切创作只源于抒发内心, 以造就真正的纯人性的无功利文学。具体而言, “不平则鸣”, 大多数人只有在遭遇心理上的“不平”时才会将情绪宣泄出来, 文学创作是诗人词者们内心的“张力”在起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人的“完形”过程是这样的:每当出现外部刺激物时, 尤其是那些人们认为具有非简洁和非平衡形态的刺激物出现时, 这种“丑的格式塔里所包含的混乱和失衡的力的结构”, 就会在人的心灵里造成一种“内在紧张力”, 促使人们的知觉对“简约合意的格式塔” (即美的好的格式塔) 的追求, 直到满足需要为止。我们提到的这种力在袁宏道的诗歌散文世界里有着明显的表现, 这种“内在紧张力”就促使了他在创作中绝不会少了情感的位置。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和日渐衰落的明朝, 以及个体身世的凄凉, 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股内在的推动力, 只有个体的需要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人们才会不停地在内心构造一个心理上的象牙塔, 并且通过其他的形式如:文学创作、体育竞技、慈善活动等将这样的感性思维喷薄而出, 从而完成这种力量的释放, 由此可知这种“紧张力”也成为了他文章中的核心灵魂所在。在“文心与水机, 异性而同构”这一观点中, 我们看到, 袁宏道这一文学观是对文学创作实质所做出的新颖独特的解答, 人的思想是串成一篇文学作品的最重要的引线、最特殊的部分。而如何创作好文学, 就在于如何把无形的物体赋予人的情感色彩, 让了无生气的客观物体像人一样充满灵性与思想, 这样大自然所赐予的就不仅仅是一幅美丽但空洞的图画, 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心灵的流动犹如水的各种形态, 都是不受控制的, 它是一种心理活动在无意识下的体现, 没人能阻止, 即使阻止了, 它也会以另外一种形态呈现在人的思想里, 正如水一样:“或束而为霞”, 受到束缚变为似若赤练霞带;“或回而为澜”, 遇到回旋波折转而激起万丈洪涛;“或鸣而为泉”, 路途不平形成一路潺潺的叮咚泉水;“或放而为海”, 不受束缚时又是那汪洋肆恣的大海;“或狂而为瀑”, 遇高山峡谷变为狂放不羁的飞瀑;“或汇而为泽”, 各路水流汇聚成广阔的泊泽。水遇阻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 正如袁宏道文中的情趣和意蕴。尽管有许多文人认为, 袁宏道的文章中多是透过山水景色或其他自然景物的小记传递他“避世”的消极思想情绪, 但他的“性灵”主张, 却为众多的文学创作者们树立了这样的典范:情由心生, 文是心灵的出口。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跟随心的足迹, 而不是刻意做作、刻意雕饰以适应外在的环境。

“文心与水机, 异形而同构”, “意识就是文章的灵魂, 它就是一条思维与情绪相混溶、意志与欲望相糅合, 时而清澈明净、时而含混浑浊、时而飞湍直下、时而涡流回旋的河流。”[3]所以, 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这条河流寻找心理与思想的足迹。

参考文献

[1]袁宏道.文漪堂记.见:袁中郎集 (卷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的同构共生 篇7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 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 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 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 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第二学段( 三、四年级) 是小学的过渡阶段,它以一、二年级的说话写话为基础, 又为高年级命题作文搭桥铺路。 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立足课堂教学, 致力于通过读写结合的有效性策略使阅读与写作同构共生, 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一、立足阅读教 学 ,实 现以读助写

《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在第二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读书破万 卷 , 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就像语文教学的眼睛,是吸收,是积累,是沉淀, 是写作的基础,是“ 以我眼看世界”。在第二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习得方法,是实现以读促写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读中仿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儿童模仿前人, 获得最初的知识。 模仿就是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很多课文和段落适于学生模仿。

首先,进行句式仿写。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抓住课文中的精美句子、典型句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并背诵, 最后进行仿写。 课本中那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以指导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直接地、尽情地使用。

学习《 荷花》 一课时正值桃红柳绿,校园、公园中的桃花、 樱花、 木兰花都是孩子们写作的对象。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描写“ 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用“ 有的……有的…… 有的 …… ” 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再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安排———写家乡的景物, 先规范学生的语言, 再安排积累习作的素材。

再如学习《 爬天都峰》 中的句子:“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 爬 , 像小猴子 一样……”学生说 ,这个句子除了用在爬山上, 还可用在攀爬游戏上。《 槐乡的孩子》 中的“ 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 上下飞舞着; 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学生认为这句话在描写跳绳、 踢毽子等活动时都可以仿写、运用。

抓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并在此基础上仿写、改写和创造,从而使学生获取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 这样的方法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可以逐步渗透,培养学生的仿写、运用意识,久而久之,作用就会显现。

其次,进行段落仿写。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习作, 如果先引导他们对范段进行仿写,就能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把作文训练与阅读充分结合, 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使习作训练落到实处。

三年级训练的重点是围绕重点句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翠鸟》 中有这样一句话:“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 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里用静态描写的方法突出了翠鸟“ 颜色非常鲜艳”, 描写逼真、条理清晰,可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 进行读写结合的片段训练。

在教学时,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并揣摩课文的写作特点:( 1) 用重点词“ 鲜艳” 概括翠鸟特点, 引出下文;( 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 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 由于找准了模仿的点, 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如“ 鹦鹉的颜色非常鲜艳“” 礼花的颜色非常鲜艳”等。

典型段落是读中仿写的最好范例。 此外,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表达顺序、文章题目、选材内容等方面进行仿写。 读中仿写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提高学生在高年级的习作水平奠定基础。

策略二:读中改写

叶圣陶先生说:“ 改写,各种形式的改写, 各种范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 ” 学生将所理解的课文内容融入改写中,可以说是运用的开始, 也是习作的开始。

首先,进行人称改写。 改变人称是“ 读中改写”策略中的有效尝试。 学过一些课文之后,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人称加以转变, 第一人称可以改为第三人称,或者相反。

《 新型玻璃》 是一篇说明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了解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再以“ 新型玻璃的自述” 为题,进行读写结合小练笔。 练笔时, 教师应首先点拨学生理解“ 自述”,即介绍自己;再请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写新型玻璃, 要求把“ 自己”的特点、用途写清楚。《 迷人的张家界》 一文,景物描写条理清楚、用词优美。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介绍, 要求尽量用上文中的优美词句。

其次,进行文体改写。 课文的文体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把它们改变为其他文体,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如说明文可以改为童话故事, 诗歌也可以改为小故事,甚至是课本剧。

在教学《 送元二使安西》 一诗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诗歌改写成一段文章, 可写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也可写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学生写出的文章就像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情, 将诗歌所描绘的景色融入到了对话当中。 这样的读中改写既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课文中所 描写的心 理活动、人物对话、故事情节等,都可以“ 开发” 成读中改写的资料。 通过改写,学生们的想象力被激发了出来, 所写的文章也十分精彩。

策略三:读中扩写

“ 读中扩写 ”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习作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第二学段的教材中, 许多课例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例如,《 触摸春天》 一文中有这样一句:“ 许久, 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笔者以此为读写结合训练点, 引导学生想象安静仰头张望的情景: 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的习作顺理成章: 她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上闪烁着晶莹的露珠, 看到了月季花在向她点头微笑, 还看到了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洁白的云朵。

学习了《 送孟浩然之广陵》 后, 学生体会到了李白对老朋友的深厚情谊。 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为老朋友送行? 他是怎么为老朋友送行的?他们在黄鹤楼上想到了什么? 他们会说什么? 看着孤帆远去,李白心情怎样? 在这样的读中扩写训练中, 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 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情景跃然纸上。

立足课堂教好范文, 让学生汲取文中的写作精妙之处, 积累写作素材并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能促使学生把读与写紧密联系在一起,读而有感,感发为文。

二、强化习作教学,实现以写促读

《 语文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在第二学段关于习作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 观察周围世界,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并“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第二学段 的学生处 于从“ 写话 ” 到“ 习作 ” 的过渡阶段 。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这说明写作是阅读的升华, 它就像语文教学的嘴巴,是倾吐,是表达,是交流,是“ 以我嘴说我心”。

在语文教学中, 有些同学对阅读课提不起兴趣, 或是不能深入领会阅读课宗旨, 又或是无法发现阅读的美。 针对此现象,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找到突破口, 以此促进学生进行细致阅读。

策略四:写前导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 如果学生能善读、多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 不必有意模仿, 而思绪与技巧自然能渐有提高。 ”因此,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是陶冶情操、储备写作材料、 提高习作能力的一条必经之路。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 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童话, 然后让学生选择几种动物或几件物品,以它们为主人公, 发挥想象, 设想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 接着,引导学生明确第三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 即借助课文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 通过《 巨人的花园》 《 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 小木偶的故事》 等课文,学生了解了童话的内容, 品味了童话的语言, 体会了童话的特点。 最后, 笔者让学生初步浏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要求。 这样就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的学习框架。

对于第二 学段的学 生来说, 作文教学是重点, 也是难点。 很多学生之所以惧怕作文,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课外阅读与素材积累。“ 写前导读” 策略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学生对写作的抗拒情绪, 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策略五:写中品读

学生经常 遇到这样 的情况:平时生活五彩缤纷,也有很多积累,可一到习作时就“ 无米下锅”。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 写中品读” 策略就是启发学生向课文借“ 选材”,擦亮自己发现素材的眼睛。

以《 猫》 一课为例。 上课之前, 笔者让学生以熟悉的小动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写完后在课上交流评议。 笔者发现,多数学生的作 文有两方 面需要提高:一是在叙事的条理性上;二是对动物 的描写 。 学习课文前,笔者将学生作品中典型的片段印发下去,让学生们在文章的阅读中以写促读。 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认为自己 的作文没有 把动物的 可爱和主 人对它的喜爱描写出来。 我告诉学生,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学习课文《 猫》 得到弥补。 学习课文后,大家就会知道如何把猫写具体生动。 经过对比、讨论,学生总结了课文的描写方法,并写在了黑板上。 接下来,我让学生回顾自己的习作,通过对比,学生们明白了自己的习作平淡、空洞的原因。

《 猫》 的教学过程告诉我们 ,在阅读文 章前 ,应当让学生先进行相关内容的写作。 先有写作的思考与体会,再有课文的借鉴 、运用 ,学生的学 习兴趣便会大大提高。 学生在体验 、思考后 ,自然产生 了阅读需求 , 这时的阅 读便是主 动的、有目的的阅读。

策略六:写后赏读

运用“ 写后赏读”策略,不但能让学 生把阅读 的收获和感受以“ 写”的形式固化下来, 还能继续激发学生对“ 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目标地阅读相关文章 , 真正实现 以读助写,以写促读。

在四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习作创作中,学生明白了童话的特点,但还要借助课外阅读来拓展习作思路。 在学习该单元《 巨人的花园》 一文时 , 我先将学生带入童话世界: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同学们知道了丹麦的安徒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 英国的王尔德童话、中国的叶圣 陶童话及 张天翼童话、德国格林兄弟收集整理的《 格林童话》 。 大量且有效的阅读,让学生每天都能接触新故事。 课外阅读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读童话的兴奋中,从中他们不仅明白了童话的写作特点, 还有了更多、 更新的话题,思维更活跃、创作更大胆。

将课外读 写训练充 分结合,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两者相结合,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同构关系 篇8

一、读图思文达到读图有文之境界

课文中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使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一)以图切入,把握全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入点的选择,既要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特点。而课文插图往往具有丰富的信息和情感内涵,以课文插图为切入点,往往会起到把握全文的作用。

(二)凭图想象,发展语言

课文中的插图是静止的、无声的,是课文内容的体现。正因为它静止、无声、留有很多空白点,为学生在观察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要透过图画的内容想象隐含在图画背后的事物。这样课文插图就活起来了,静止的一幅图可以在脑中变成一小段精美的电影,学生就有看电影的感觉。学生的想象中就有了香味,有了人物对话的语言,有了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如教《燕子专列》时,先让学生看图找文,从文中找出与图画相应的文字描述,建立图与文字的联系,不断地复现,使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贝蒂的不在乎,然后看图,观察她的动作、神情,想想她仿佛在说些什么?这样,学生再一次切实地感受画面,他们的思维点着陆在图上,思维立刻就打开了。空间扩大了,学生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贝蒂对燕子的在乎。最后,让学生结合插图写写贝蒂拯救燕子的过程,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原本一幅普通的插图,经过学生形象化地描述,变得生动起来;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经过学生入情入境地表述,变得鲜活起来。在训练中,学生语言的形象性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提高,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二、读文勾图达到文中有图之境界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生受生活环境和阅历的限制,对课文中的某些词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听教师语言描述,也不能深入理解领会。这时,恰到好处地利用图,特别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画图,并通过所画的图来理解内容,那么难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如上海四年级教材《律师林肯》中的辩护词第16节时(培训听课所得),教师就利用画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

生指图:我先画月亮在西边,大树也在西边,阿姆斯特朗在大树下,再画草垛在东边,福尔逊在草垛的右边。

师:画得很清楚。我们看,如果阿姆斯特朗面向东边的草垛,脸上是不可能有月光的。(老师指图讲。)

师:如果不面向草垛,证人能从二三十米的草垛那里看清被告人的脸吗?(老师指图问。)

生:不能,阿姆斯特朗背对着福尔逊,福尔逊是看不清他的脸的。

师:如果不面向草垛,间隔二三十米,在晚上很暗,又背对着证人,所以是看不清他的脸的。

师: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画,理清了自己的思路,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谁能看着草图复述一下林肯的辩护词?

林肯的辩护词逻辑推理很强,如果单靠朗读来感悟,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方向感差的学生还在云里雾里。而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自己读读课文,画一画作案现场图(弄清福尔逊、阿姆斯特朗、大树、草垛、月亮的确切位置),然后教师讲解。由于学生形象思维比较丰富,通过学生边读文章,边作图,经过几次的读读、画画,基本搞清了之间的关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清楚地了解了林肯是怎样一步一步推导出事实真相的。从而理解了文本,突破了难点,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教师小结了学习方法后,让学生看着草图复述一下林肯的辩护词。“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没有忘记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且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看着草图复述林肯的辩护词,再次感受林肯的睿智和优秀的推理能力。

三、在“图文转换”中实现“语像同构”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处于唤醒状态,适度的唤醒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应利用各种因素来控制学生的唤醒水平,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识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理解内容与体验表达方式同构共生 篇9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借助语言环境理解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初感毁灭的圆明园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重要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它所涉及到的那段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淡忘的。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圆明园”。

师:同学们齐读——

生:圆明园。

师:就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注意“毁”字的笔顺,第三笔是短横,第四笔是横折。你们在桌上再写一遍“毁”字。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遗憾。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愤恨。

生:圆明园的毁灭。

师:我听出了你的震惊。

师:此时,我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

生:圆明园是什么时候毁灭的?

生:圆明园被毁灭的都是什么?

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圆明园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吧。

二、结交词语,走进昔日的圆明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一些风景名胜要圈画出来,读准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PPT出示:学习字词。)

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到了“举世闻名”这个词?找出来给大家读读。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这样的园林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带着你的情感再来读一次。

生:圆明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师: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众星拱月呢?

生: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出示园林分布图)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众星拱月。

建筑宏伟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师:“金碧辉煌”这个词会让你想到——

生:富丽堂皇的殿堂。

生:到处金光闪闪,特别华贵。

师:是的,十分华贵,相当富有。男同学再齐读一下这个词语。

生:金碧辉煌。

师:由“玲珑剔透”这个词语,你会想到——

生:熠熠生辉的水晶。

生:小巧别致的钻石。

师:非常精致,非常华美。女同学再读一下这个词语。

生:玲珑剔透。

杭州西湖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向往,读——

生:杭州西湖。

师: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憧憬,读——

生:蓬莱瑶台。

师:武陵春色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中的景色,想去的同学,带着你的期待,读——

生:武陵春色。

统统掠走  销毁罪证   一片灰烬

师:统统掠走就是——

生:全都拿走。

师:如果拿的动作是这样,那么掠就是——

(生做“掠”的动作。)

生:充满了贪婪和野蛮。

师:“销毁罪证”让你的心情怎么样?读出来。

生:销毁罪证。

师:真是令人愤慨。

师:曾经的皇家园林,成了一片灰烬。怎么读?

生:一片灰烬。

师:这简直就是令人发指的罪行。

三、运用词语,叙述圆明园的遭遇

不可估量  不可估量

师:现在,你再看看这些词语,用上它们其中的几个,来概括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变成了一片灰烬。

生:课文主要写了设计独特、众星拱月的圆明园被两个强盗掠夺并销毁罪证。

生: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有许多金碧辉煌的建筑,结果被坏人的大火烧成了一片灰烬。

师:如果能把两个不可估量用上就更好了!endprint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可是却被两个强盗毁灭了,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师:课文中几次写到了“不可估量”?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指名读,齐读。)

师:开篇第一段,一句话连用两个不可估量来表达圆明园毁灭的损失。那么,曾经的圆明园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四、深读文本,再现辉煌的圆明园

师: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想想昔日的圆明园带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生:圆明园设计独特。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生:我也觉得圆明园的建筑十分有特点,竟然是众星拱月的分布。

师:圆明园相当于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又该有多少的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这一处的四个“有”字,向我们展示了圆明园中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情趣。

师:金碧辉煌的殿堂中有——

生:雕梁画栋的殿堂。

生:美轮美奂的殿堂。

生:琼楼玉宇般的殿堂。

师: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雕刻着——

生:飞禽走兽。

生:莲花祥云。

生:天女散花。

师:买卖街上有卖——

生:服装鞋帽。

生:床上用品。

生:儿童玩具。

师:山乡村野让人感觉——

生:心旷神怡。

生:如入仙境。

生:身心舒畅。

师:景色这样的各具特点,我们把它们读出来。

(指导轻重快慢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师:还从什么地方读出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师:安澜园,乾隆皇帝下江南四次都住在那里,一定是因为那里——

生:美不胜收。

生:景色宜人。

生:造型别致。

师: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看着这几个字,想想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色呢?

生:秋风微微吹拂着,夜色渐渐笼罩上来。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镜子,倒映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提起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你们一定会想起——

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白娘子。

师: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看图。

师:难怪作者说——

生: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让我们带着音乐再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再次感受这曾经的美景吧。

(第一遍读: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第二遍读: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          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          ,          ,杭州西湖的          、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          ,          。园中不仅有          ,还有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          ,饱览着中外          ;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          。

第三遍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如……;还有很多景物是……,如……。园中不仅有……,还有……。漫步园内,有如……;流连其间,仿佛……。endprint

第四遍背诵第三自然段。)

师:此时,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万园之园?

生:无与伦比。

生:举世无双。

生:独一无二。

生:世界瞩目。

师: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啊!老师根据课文中写到的景色找了一些图片,大家一起来看看,看看和想象的一样不一样。

(学生观看图片。)

师:这些图片是老师根据文字按我的想象找到的,也许你想象得更美,更像当年的圆明园。但,我们必须用上“也许”这个词了,我们只能用上“也许”这个词了,圆明园到底什么样,我们永远、永远也没办法再看到了。

师:其实课文中写到园中美景其实也只是圆明园全貌的冰山一角,已经让我们这样震撼,那458.9公顷皇家园林的毁灭又怎么不是——

生:(齐)无法估量!

师:除了这些,曾经的圆明园还有哪些“不可估量”呢?

生:第四自然段,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珍奇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

生:数不胜数。

生:成千上万。

生:不胜枚举。

师:真是不敢想象,不可计数啊!难怪作者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生:博物馆、艺术馆。

师:现在它不是了,它只是一片废墟,只是断壁残垣。这样的毁灭怎能不说是——

生:无法估量!

五、再现历史,声讨强盗的罪行

师: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罪行?

生:英法联军。

师:哪些词句重重地敲打着你的心,让身为一名中国人的你无法自已?

生:统统掠走,就是说什么都不剩,能拿的都拿走!

师:(PPT出示抢掠图)是的,看吧,这些强盗!(PPT出示文物图)如今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有我国的100万件古代文物。大量掠走还不算,他们还——

生:任意破坏、毁掉!

师:(PPT出示打砸图)是的,看看这些强盗!这还不算,他们还——

生: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师: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三天三夜,三天三夜的大火啊!我们不敢想,不能想,不忍想啊!

师:(出示空白PPT)曾经的一切,都没有了。这样的毁灭怎能说不是——

生:(齐)不可估量!

师: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生:我觉得这些侵略者太可恨了,他们凭什么来到我们国家把我们几千年的珍宝都抢走啊!他们太无耻了!

生:我希望我能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能多赚些钱,把我们的国宝都买回来。

生:我觉得我太憎恨这些侵略者了!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却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拓扑同构的计算机自动判定 篇10

图的同构判定问题是拓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拓扑同构指的是两个拓扑图机构完全相同,文献中现有的几种针对轮系拓扑同构的识别方法如下:Madan[2]提出了用最大代码法解决同构判定问题,此方法规定一套系统的构件和构件之间关系的代码,由代码构成的最小距离矩阵做为同构判定的依据。其优点是可快速搜索所有可能的周转轮系,但其同构判定步骤复杂、极易出错。基于回路的图论法Pathapati[3],应用回路代码解决周转轮系的同构问题,其优点是方法简单易懂,比较直观,但不利于计算机自动判定;其他的还有特征数组法[4]、邻接矩阵法[5]、基于数同构的判定算法[6]、回潮算法[7]、伴随电路法[8]等,其普遍问题是总结出的图谱必须经过复杂的同构判定或只能针对某一类拓扑进行同构判定,具有局限性。由此,本文对拓扑的同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便于计算机实现自动判定且具有普遍意义的拓扑缩微变换算法,并用计算机实现了同构的自动判定。

1 拓扑缩微变换

拓扑缩微变换就是对轮系拓扑(限于篇幅,文中用到的图论模型的建立过程及拓扑模型请参见文献[1])按一定规律进行简化,使简化之后的拓扑仍保持原有要素。

1.1 拓扑缩微变换原则

缩微变换依据以下两个原则进行:

太阳层微缩变换:在不同的行星单元体中,若相同编号的点表示同一性质构件,则将这些相同编号的点微缩为一点,且按行星单元体从左到右的顺序将点从右向左微缩;若相同编号的点表示不同性质构件,其间则以虚线相连;

定轴层微缩变换:若树枝之间不相交,则将定轴层中的树枝向太阳层缩微为一点;若树枝之间相交,则仅保留一个定轴层齿轮及其拓扑关系。

1.2 拓扑缩微变换方法

对各行星单元体及整体进行微缩变换,去掉拓扑图原先编号,并重新按行星轮、系杆、太阳轮、定轴齿轮的顺序编号,然后建立其点点邻接矩阵。记基本单元的邻接矩阵为:

L=(aij)n×n(其中n为拓扑图重新编号后的最大序号数)

(1) 当顶点i和顶点j连接时:

a) 当ij时,aij=K;K=-1,-2,-3;分别表示两点连线为粗实线、细实线、虚线;

b) 当i=j时,aij=Q;Q=1,2,3,4;时分别表示此构件为行星轮、系杆、太阳轮、定轴齿轮;

(2) 当顶点ij不连接时:

aij=0。

2 基于拓扑缩微变换的同构判定算法

用拓扑缩微变换方法解决拓扑图同构的方法如下:

1) 比较两个拓扑缩图层号及图中多色点的最大序号数,若不相等,则两图不同构,否则转2);

2) 将两个拓扑缩图按规则建立分层邻接矩阵。

以下的步骤循环,若任意一个步骤判定两个拓扑图不同构,则跳出3)到6)的步骤循环;

3) 比较拓扑图中每一层的构件数,包括实点、空心点、小方框等,即分层邻接矩阵的对角元素的各取值情况,若不相同,则两图不同构,否则转4);

4) 比较两个图的边数,对于分层邻接矩阵可比较矩阵中值为0的元素,若不相等则两图不同构,否则转5);

5) 比较正对角线以上的元素所有取值情况,也可比较邻接矩阵中每个元素取值个数情况,若不相同,则两个图不同构,否则转6);

6) 对于两个分层邻接矩阵,考虑其中一个邻接矩阵的正对角线上数值相等的元素(这些元素必定处于拓扑图的同一层),若交换这些相等元素所在的行(同时交换相应的列),经过行列变换后,能使这两个邻接矩阵相等,则两个拓扑图同构,否则不同构。

3 拓扑同构的计算机自动判定

3.1 应用举例

以图1中两个原始的拓扑图(1)、(2)为例,进行同构性判断。

首先对原始拓扑图进行拓扑缩微变换,变换结果如图2的(1)、(2)。

然后通过2.2节的方法建立缩微变换之后拓扑的邻接矩阵分别为矩阵(1)和矩陈(2)。

[10-20-1-100010-20-1-10-202000-300-2020000-1000300-1-1-100030-10-1-3000300000-1-104]

矩阵 (1)

[10-20-1-100010-20-1-10-202000000-202-3000-100-3300-1-1-100030-10-10000300000-1-104]

矩阵 (2)

3.2 界面介绍

开发的软件首先要给用户提供输入矩阵维数的界面,且当输入维数之后会生成两个n维方阵供用户输入邻接矩阵的行列值,之后计算机根据算法自行进行判断是否同构。邻接矩阵维数输入界面如图3所示。

维数输入后(输入8),点击“确定”命令按钮,弹出邻接矩阵输入界面,界面如图4所示。

3.3 自动判定的实现

将两个矩阵的行列值分别输入图4的界面中,之后点击“计算”命令按钮,计算完成界面如图5所示。

3.4 程序设计

如下程序给出了自动判定过程的重要语句(程序中Text1为矩阵1各元素,Text3为矩阵2各元素)。

1) 首先判断方阵对角线是否完全相同,不相同则程序到此结束,相同则进入下一步,程序中定义步长为QuZhenH,其值被赋值为矩阵的阶数。则主对角线的搜索步长为QuZhenH + 1,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2) 如果对角线元素完全相同,则进入下一步,统计矩阵中零的个数情况,只要设置一个变量,搜索到一个零则变量加1,其代码如下:

3)如果矩阵中零的个数相等,则要进入第三步,统计两边矩阵对应每个元素的个数是否相同,主要代码如下:

当以上条件均满足,就要找出对角线上相等的元素,若相等的元素所在的行和列与另外一个矩阵的行和列不完全一样时,就交换这两个相等的元素所在的行和列,再与另外一个矩阵进行比较,如果能使这两个矩阵相等则可判断两拓扑图的同构性,若不相同,则不同构,其算法部分代码如下:

4) 行列交换过程:把OB矩阵中的TX和TY行列交换,结果存在NS数组中。

通过以上程序,就可以根据建立的邻接矩阵自动判断任意两个拓扑是否同构。

4 结 语

用拓扑缩微变换识别轮系拓扑同构,判定过程简单合理,为拓扑的反演奠定了理论和可操作基础。文中建立的轮系拓扑同构判断新方法为轮系进行型综合和结构综合以及用于周转轮系的自动化静态设计与静态特性分析奠定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个新的理论基础,完成了周转轮系实用化和集成化软件的开发,开发的软件可以实现拓扑缩图高阶邻接矩阵的同构判定,为拓扑反演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可视化创造了条件。该研究成果使轮系拓扑同构判定可以用计算机自动实现,使拓扑综合、拓扑优化及拓扑反演的计算机自动实现成为可能,这将有利于减少工作量、缩短设计周期。因此,该拓扑同构判定方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史晓影,陈良钰,薛龙泉.行星轮系的图论模型及其应用[J].机械传动,2008,32(5):49-52.

[2]Buchsbaum F,Freudenstein F.Synthesis of kinematic structure of gearedkinematic chain and other mechanisms[J].Journal of Mechanisms,1970,5:357-392.

[3]Pathapati V R,Rao A C.A new technique based on loops to investigatedisplacement isomorphism in planetary gear trains[J].ASME Transac-tions,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2002,124:662-675.

[4]丁玲,路懿.运动链拓扑图的特征数组表示及同构判断[J].机械工程学报,2010,7:63-67.

[5]侯爱民.图同构的矩阵初等变换判定及算法设计[J].机械工程与应用,2006,20(7):51-54.

[6]毛华,窦林立,杨蕾.树同构的判定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7-109.

[7]徐子珊.一个实用的图同构判定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30:24-26.

上一篇:关于师德师风的下一篇:障碍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