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制度

2024-09-09

实践制度(共12篇)

实践制度 篇1

实践创新能力是学生的一项综合性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必须通过技能培养、社会实践、社团组织、学科竞赛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营造浓厚的实践文化氛围,推动学生科学研究、创造发明。近年来,滨州学院自动化系加强制度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与创新动手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1 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2006年学校出台《滨州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意见》,2007年学校制定了《滨州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年出台的《滨州学院关于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对实践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均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建设预期目标和实施方法与措施。在此基础上,2009年学校下发了《关于近期重点推进实践教学十项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学生职业能力、专科教育职业化改革、增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强社会实践、加强毕业设计管理、组织学科竞赛、提高实验室效益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制度的建设,对于加强和完善我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快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增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推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2 以增强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实践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2.1 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院校而言,在培养计划中,注重以实践创新培养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狠抓理论教学的同时,改革实验教学,增设独立实验课程,积极推动优秀学科竞赛的成果及获奖项目及时转化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修订了32门课程实验大纲,增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实验总课时的40%,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提高到30%。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配备专业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增长才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见习就业基地、“服务滨州行动计划”相结合,提高利用率。

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切实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教研室在选题论证中的作用,坚持一生一题,并将科研、学科竞赛、考研工作融入其中,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

2.2 改善实践环境,开展自主创新活动

高校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基地,是实验教学的重要依托,是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条件之一。实验室建设层次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水平,影响整个教学质量。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加大实验教学投入力度,建立了以实验中心为主体、专业实验室为骨干、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为特色实验室建设体系。特别是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可让学生有了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搭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学生实践要求,供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提高实验设备和空间利用率。我们还推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立项工作,并为学生设计多个创新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扎实推进素质拓展,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1 学科竞赛

开展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学校出台了《滨州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我系承办学校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已举办5届,共有1600余人次参与。其中,第五届大赛历时两个月,通过广泛宣传,周密组织,严格选拔,最终选出25件作品参加了大赛。学校大赛的举办,为参加全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人才和作品选拔奠定了基础。同时,三年来三年来获得2008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型组亚军、全国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9项。通过建立学科竞赛平台,形成学科竞赛长效机制和工作流程,不断提高校内学科竞赛的水平和参与面,使得参赛人数和获奖层次与质量逐年提高。

3.2 实施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

以“大学生研究计划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竞赛活动”等素质拓展项目为支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申报前,组织系级初选和答辩,从中评选出优秀项目申报学校立项。如2008年10月,组织了SRTP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系级初选和答辩,近600人次参加了此项活动,有220多个项目参加了初选答辩,从中评选出20个项目,作为学校SRTP立项和2009年省机电设计大赛备选项目;12月份组织了第二次筛选,从20个项目中评选出5项,推荐参加学校SRTP立项评选,5项全部通过学校答辩评审并立项。没立项项目,学校和系资助学生继续科研研究,直至项目结项。2006年项目启动以来,共有14个项目获得学校SRTP立项,成功组织举办三届大学生机电产品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展,参展人数达6000余人。2009年10月,我系学生的部分专利作品第一次参加全省大学生专利比赛,获得了一个金奖、三个银奖、三个铜奖的成绩。

4 抓好社团组织,注重梯队建设

抓好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实践创新。同时,通过社团建设,组成以高级生为骨干、以新生为成员的科研项目组,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传、帮、带作用,有利于科研梯队的形成。在原有机器人爱好者协会和自动控制与电子爱好者协会的基础上,2009年分别成立了智能车模爱好者协会和工程制图爱好者协会,社团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4个,会员人数由原来2006年的300人增加到目前800余人。国家、省和学校举办的学科竞赛的参赛作品,大都是出自这些社团,或者以社团团员为骨干的项目组。各个协会组织每年都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如举办智能车和各类机器人表演进社区、进幼儿园等科普宣传活动,丰富了校园科技文化生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大学生机器人爱好者协会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内外、社会各届的认可与肯定,该社团2008年被评为“滨州学院优秀社团”,2010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滨州电视台、《渤海晨刊》等市级媒体从不同角度,对社团活动进行了报道。

5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平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积极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对大学生的要求。

实践制度 篇2

为加强劳动实践教育,提高劳动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特做如下规定:

一、劳动课教师要努力学习劳动实践技术,提高自身的劳动技术水平,对劳动教材安排的劳动技术实践项目要首先做到勤学苦练,以达到技术熟练,操作自如。精通每个劳动实践项目的技术要领,为课堂进行劳动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任课教师要每周拿出2小时用于劳动技术学习。

二、加强劳动技术教学。教材中的劳动技术项目要认真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劳动课要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根据课堂劳动技术训练的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强化劳动实践训练,使教材规定的技术掌握率达95%以上。

三、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各班要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要紧密配合教材内容,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

四、要加强劳技工具的使用和管理。要合理调配劳动工具,努力提高使用率,要教育学生自觉爱护劳技工具的各种设施,延长劳技工具的使用寿命。

五、加强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方面的劳动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

六、加强社会劳动实践。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两次社会义务劳动或生产劳动,以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年度报告制度的实践思考 篇3

一、年度报告制度的创意和设立

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提出“在全国检察机关建立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制度”。半年之后,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在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向浙江省委报送了《2009至2010年度我省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这是全国第一份省级检察院年度报告。2011年12月,高检院出台了《关于实行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年度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撰写与呈送、落实与运用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至此宣告全国检察机关年度报告制度的确立和年度报告工作的广泛开展、全面推行。

2010年2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下发《北京市检察机关2010年业务工作要点》,首次提出“制定职务犯罪预防报告,分析犯罪规律和特点,积极向党委、政府等提出预防对策建议”,其中提出“制作职务犯罪白皮书”。当年,北京市院开展了“职务犯罪趋势预测调研”,通过对北京检察机关2000年-2009年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近年来北京市纪委和全市检察机关受理的举报线索以及对“北京市反腐倡廉工作”开展民意调查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职务犯罪发生的行业、领域、类型、人群等特点,分析影响其发生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人文等因素和社会背景,总结其发生发展规律,对北京地区职务犯罪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北京市院于2010年底制作了《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报告》。2011年、2012年,北京市院均及时向北京市委提交了当年度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报告,并先后得到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和现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批示重视。

二、年度報告制度的目的和要求

按照高检院《意见》要求,实行年度报告制度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检察职能,结合执法办案,客观分析职务犯罪发生发展变化趋势,深入剖析引发职务犯罪的成因,提出具体有效的防治对策建议,及时报送党委、人大、政府和纪委、政法委及有关部门,推动形成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为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出积极贡献。”简而言之,建立年度报告制度、提交年度报告的目的是“反映情况、影响决策、争取支持”。“反映情况”,就是要客观、准确地反映本地区、现阶段职务犯罪的发案情况、特点规律、原因和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职务犯罪举报情况、民众对职务犯罪感知情况、社会舆情动态等,以有利于党政领导整体把握本地区现阶段职务犯罪发展的态势。“影响决策”,就是要深入研究职务犯罪多发易发的体制原因、机制漏洞以及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的办法,提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制度健全、法律完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等具有全局意义的防治对策,有利于党政领导以决策方式将检察机关提出的惩防对策建议转化为具体的防控措施,推动形成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争取支持”,就是要通过对一段时期检察机关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梳理分析,全面审视检察机关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党政领导更多地理解、重视和支持检察机关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更好地实现检察机关职能作用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在实际开展年度报告工作中,应注重把握三个结合。

一是侦查和预防相结合。与检察机关每年提交各级人大审议的工作报告不同,年度报告是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专题报告,要体现专门性,与检察机关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构的法律定位相一致。因此,实践中要通过侦查和预防部门“侦防一体”的有效运作,实现检察机关办案资源和预防资源有机整合,并通过年度报告的成果来增强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整体效能和综合效应。

二是总结和预测相结合。与年度工作总结、预防调查报告等不同,年度报告是对职务犯罪发展态势做出判断、为领导部署反腐败工作提供参考的报告,要体现前瞻性,与预防工作的本质相一致。

三是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与推动解决工作困难的请示报告不同,年度报告更关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制度和机制原因提出建章立制的预防对策,并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来提出反腐败建议,要体现全局性,与检察机关促进反腐倡廉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相一致。

三、年度报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年度报告制度,作为一项开拓性的制度,是指从资料积累、调研分析、制作报告、提交报告到成果转化的完整落实过程。落实年度报告制度的重点在于制作和提交年度报告,难点在于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

制作年度报告,是指将资料积累和调研分析过程凝结为具体的报告文本。年度报告的制作质量,直接决定着报告本身的转化前景和年度报告制度的目的实现。制作年度报告实践中,预防部门作为年度报告工作的牵头部门,首先应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包括年度职务犯罪总体情况、重点行业和领域职务犯罪发案情况、典型案例、群众举报、专项工作情况、反腐败社情民意情况、相关研究报告等,为撰写年度报告积累丰富的素材,避免临时闭门造车。其次,预防部门应在检察长、主管检察长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主动依托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的平台,运用侦防一体化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反贪、反渎、办公室、研究室、案管处等相关部门,共同成立工作小组,集思广益,对本辖区、现阶段内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相关情况进行深刻地剖析和研究,避免单打独斗。再者,由于年度报告的本质是“预防调查报告”,因此应力求资料翔实、分析透彻、言之成理、论之有据,行文中层次清楚、语言简明,必要时可用图表形式对相关数据予以形象展示,也可对一些专业术语或特别情况以脚注予以说明。具体内容安排上,在总结工作部分要“精”,突出亮点;在分析问题部分要“准”,突出特点;在提出建议部分要“实”,突出重点。并且,由于年度报告是面向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报送,因此报告的总体字数一般应控制在6000字以内。年度报告的报送时间,一般应选择为次年召开“两会”前和次年纪委会议前。

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是指通过正式向辖区党委、人大、政府、政法委和纪委等单位报送年度报告,促使相关反腐败建议转化为领导决策和制度、机制改革,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区域发展服务。年度报告的最终价值体现为,领导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报告所提对策建议的转化应用,如果仅以获得领导批示为目的,则背离了年度报告制度的初衷。实践中,检察机关对于有关领导针对年度报告的批示、指示、建议和意见,应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认真予以落实,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必要时,应与相关单位共同开展专题调研,制定落实方案,并做好跟踪督导,通过年度报告的转化应用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刚性和严肃性。同时,工作中,检察机关可以依托地区党委领导下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或借助与纪委、国资委、教委等部门建立的预防职务犯罪网络,将年度报告所提建议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年度报告制度的积极作用。

四、年度报告制度的落实和保障

年度报告制度的落实,一方面需要各级检察院切实提高对年度报告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年度报告作为检察机关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优化法律监督内容、强化侦查办案效果、提升预防工作社会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另一方面,需要高检院和各省级检察院加强对年度报告工作的指导和规范。2012年初,北京市院在贯彻执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实际,印发了《关于规范惩治和预防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和《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报告(样本)》,对全市检察机关年度报告工作进行规范引导和具体指导。

年度报告制度的保障,体现在各检察院对年度报告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等方面。实际工作中,预防部门首先应积极争取院党组和检察长的重视支持,以推动对年度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其次,预防部门应提高计划性和主动性,在开展侦防一体、专题调研、专项预防以及社会化预防等工作中,要融入对当年度报告的主题思考和对前一年度报告相关领导批示的积极回应。再者,预防部门应加强与检察机关内部相关部门的实时沟通以及与地区纪委等相关单位的及时联系,以多侧面了解本地区反腐败形势、职务犯罪发展态势、典型案件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等,来弥补预防干警在精力阅历、数据资料、人力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实践制度 篇4

1. 坚定正确的方向。

是什么让昆明的制度创新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加强对制度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昆明市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全市的经济社会制度创新工作。

2. 强劲持久的动力。

是什么让昆明的制度创新始终保持了强劲持久的动力?那就是市级领导机关率先推进, 市级领导带头推进, 各级各部门全面推进。一级带一级, 层层有考核, 个个有责任, 层层抓落实。由市级领导点题, 提出年度制度创新方向;由人大代表征题, 列入年度制度创新计划;由政协委员询题, 选入年度制度创新内容;由信息网络议题, 充实年度制度创新领域。

3. 独具特色的路径。

是什么让昆明的制度创新始终保持了独具特色的路径?那就是“政策法规具体化、本地工作规范化、外地经验本地化、治理措施特色化”总要求下的昆明特色制度创新路径选择。2008—2010年产生的6 144项制度创新成果, 彰显了制度创新的昆明思想、昆明思维、昆明思路, 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4. 如火如荼的热情。

是什么让昆明的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如火如荼的热情?那就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赏罚分明。为了使昆明的制度创新之路走得又好又快, 昆明市用制度之力推动制度创新实践。出台《昆明市改革创新促进办法》, 健全了昆明市制度创新工作机制, 确保制度创新工作有章可循。设立“制度创新成果奖”, 对制度创新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2008—2010年, 分别有59项、73项、63项经济社会制度创新成果获奖。

5. 生生不息的源泉。

是什么让昆明的制度创新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源泉?那就是现代新昆明建设丰富多彩的火热实践及其成功经验。

为了使昆明的制度创新之船航行得又稳又远, 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 解放思想的号角始终在昆明上空高扬, 通过持续地解放思想, 昆明首先对自己的发展观念展开了“凤凰涅槃”式的革命, 排山倒海式地强势发动改革、强力推进改革、强行入轨改革, 在统一思想中加快改革, 在加快改革中统一思想, 各项改革事业迅速得到“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现代新昆明建设取得长足进展、阶段性成就。昆明因此也积累了丰富深厚的改革创新经验, 这些成功经验为昆明的制度创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度创新之源。

6. 和谐良好的环境。

是什么让昆明的制度创新始终保持和谐良好的环境?那就是积极营造“尊重首创精神、宽容创新失误、允许创新曲折、善待创新失败、激发创新热情”的改革创新浓厚氛围。

坚持一个常识:制度创新的主体是人, 既然是人, 在认识和实践上肯定有局限。制度创新是一项常创常新的事业, 从来就没有尽善尽美的制度。“只许成功, 不许失败”, 只会扼杀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确立一个原则: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昆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符合昆明广大市民根本利益, 什么方法管用就用什么方法。

提倡一种精神:凡是政策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试行, 凡是外地成功的做法都可以大胆引用, 凡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都允许突破。

倡导一种价值: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成功者应得到表彰;探索者应得到鼓励;开拓者应得到尊重;失误者应得到包容。要让制度创新成为昆明的时代最强音, 要让一切制度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涌流。

营造一种环境:坚持用主旋律引领社会舆论, 坚持用好典型示范创新实践, 积极营造“人人关心制度创新、个个参与制度创新”的工作环境和“鼓励创新创造、宽容挫折失败、激励成功成才”的舆论导向。

学生社会实践制度 篇5

一、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科学考察、军训、采访写作、专题宣传等。

2、生产劳动:工业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商业劳动。

二、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

初中学生每学年一周,高中学生每学年二周。大型活动一般安排在暑假进行。

三、回收、考核、评比

参加社会实践后,要认真进行总结,填写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并由有关单位或组织出具以记实为主,不作空泛结论的证明鉴定。

高中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撰写以事实为依据的有分析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必须是经过自己调查的,自己撰写的,决不可抄袭单位的总结或报告。每学年初,由语文教研组、政治教研组对全校同学的调查报告进行客观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奖的要张榜表扬,存入本人档案,同时举行优秀“调查报告”报告会。

兴华中学学生就餐纪律

学生在食堂餐厅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必须尊重食堂工作人员,不得妨碍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必须讲文明道德,做到自觉排队,不拥挤,不插队,不为别人带买菜。

三、必须讲究卫生,不准乱扔纸屑,果皮及其它食物。用餐完毕,餐桌要清理干净。

四、必须节约用水、用电。不得长时间冲洗,用好水要随手关闭水龙头。

五、必须爱惜粮食,吃剩的饭菜必须倒入规定桶内,不得乱倒。

六、未到开饭时间,不得进入餐厅,不得提前到食堂周围逗留,更不准敲碗打筷,大声叫喊。

七、不准到寝室、教学楼吃饭。

八、必须服从值周老师、值周生对就餐纪律的检查与监督。

九、必须爱护公物,不得损坏餐厅内公物设施。

集会纪律

全校性集会,由政教处负责召集,并检查纪律。

一、集会前,各班应整理队伍,清点人数,不准无故缺席。

二、进场时,要秩序井然,按指定地点和要求迅速整齐入座。

三、开会时,要保持安静,作好笔记,做到不谈笑,不逗打,不瞌睡,不吃东西,不丢纸屑,不看其它书报,不中途离场。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分析 篇6

关键词:刑事和解;实践;特别程序

刑事和解制度对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纠紛解决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以特别程序的立法形式专章规定了刑事公诉案件的和解程序。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当中具体适用时仍然有着许多不足,因此其本身应有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所谓“刑事和解”,是指就协商谈判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民事事项最终实现民事部分的和解,而不涉及被追诉者刑事责任的一种刑事司法制度。

一、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在立案前主动促成当事人和解

在我国刑事和解制度中,公安机关对和解案件的过度干预本身就是对刑事和解制度的破坏行为。公安机关是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被害人与加害人之间的和解的。公安机关属于我国公权力行使者,依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只是以审查者的身份活跃在在刑事和解程序中。但是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在受破案率以及案件质量等考核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侦查机关选择在案件还未查清事实便以和解的方式草草了事。公安机关在立案前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的做法,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以及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程序正当性都是极大的损害。

(二)检察机关将部分和解案件退回公安机关并撤销案件的做法

在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案件中,检察机关多采用将部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以撤销案件。就检察机关这一做法来说,将部分刑事和解案件退回公安机关一方面避免了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处理结果,控制了案件相对不起诉的比例问题,另一方面案件中加害人方是会乐于接受的。但是,实践当中检察机关的这种做法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侦查后将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只能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的决定,并且不能为了最终撤销案件的目的将案件退回公安机关。对于刑事和解案件,检察机关如果审查后认为没有起诉必要的,也是应该自己作出不起诉的处理,而不能采取将该类案件退回公安机关,最终以撤销案件结束的做法。这种实践当中的普遍习惯性做法明显违反了严格执法的要求。

(三)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案件习惯性引用相对不起诉的法律条款

我国实践当中,对部分刑事和解案件都适用了相对不起诉的法律条款,这种做法是检察机关习惯性采用的。刑事和解案件的法律适用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专门规定的法律条款,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79条的规定,针对已作出和解协议类的案件,检察机关只是有权建议法院从宽处罚,对于其中犯罪情节轻微且不需要判处刑罚的,有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而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法律条款规定为检察机关针对那些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有权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实践中,检察机关在面对具体案件时,如果犯罪嫌疑人已经被检察机关逮捕,赃款也已经被检察机关收缴,其针对刑事和解案件适用相对不起诉的条文,在处理案件时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二、阻碍我国刑事和解制度推行的原因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发展进程缓慢、推行受阻,与我国司法机关本身职能的运作紧密相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在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情况中,对具体和解类案件的处理方式,都存在较多问题。

(一)公安机关没有撤销和解案件的权力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公安机关撤销案件的案件类型是有相关规定的,即公安机关行使该类职权有限定范围。对于当事人和解的案件,公安机关是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而不能在侦查阶段径直撤销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案件。这也是公安机关在当事人已和解的情况下仍要将案件移送到检察院的理由。公安机关没有撤销该类案件的权力,因此对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就缺乏必要的积极性。

(二)检察机关对于和解案件的相对不起诉处理方式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所开展的工作多处于公安机关与法院之间,不仅要与公安机关的侦查工作相衔接,后续还要衔接到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法院认为检察机关的相对不起诉权的过度使用,客观上侵犯了审判机关定罪的专属权和处罚的裁量权。

(三)作为审判机关的法院对和解案件的处理

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使用率较低,人民法院通常是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民事部分的调解完成关于刑事和解工作的做法,刑罚基本上都是适用缓刑,其他轻缓方式很少适用,并且刑事和解协议书并不多见。刑事和解制度没有将立法的各项规定适用于实践当中,这一特别程序应有的社会效果也没有达到。

三、以特别程序来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个人思考

当今世界推崇的恢复性司法理论认为,刑事司法的目的不是在于惩罚犯罪,而是要恢复被犯罪破坏了的社会关系,对被害人意志与利益的尊重,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我国应当在恢复性司法这一发展趋势下,对于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加强研究。刑事和解制度应旨在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对于在刑事案件中没有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害人所能获得的必要救济,另一方面应达到解决矛盾纠纷,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以恢复性司法理论为基础来改造现行的刑事和解程序,赋予当事人更大的处分权,并且允许公检法三机关行使恢复性司法倡导的非犯罪化、非刑罚化的权力。

对一项制度的完善,笔者认为需要对制度适用的案件类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总结程序适用的犯罪类型情况。而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刑事政策总的发展趋势是刑罚逐渐倾向于宽缓,因此,特别程序不仅要体现实体法的要求,更应该注重人权保障以及诉讼效率等的实现。最重要的是怎样确保实现个人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宋英辉,李忠诚.刑事程序法功能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胡志斌.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探索[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3]胡嘉金.恢复性司法——以和谐社会为语境[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周洁(1990~),女,辽宁大学法学院,2014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西周的档案典藏制度与实践 篇7

一、西周档案管理的职官及其分工

作为国家档案管理机构的太史寮的最高首长称为大史, 大史的地位仅次于太师和太保, 在祭祀、战争、太子即位等国家重要的活动, 都有大史的参加, 周初的大史尹佚与周公、太公和召公并称为四圣, 史书中还有成王“问政于尹佚”[1]的记载, 足见大史位之高。掌管档案典藏的职官, 除了大史之外还有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以及赞冢宰等, 在职能分工上, 《周礼·春官》记载了史官分工的具体职责, 主要体现在掌管的档案的内容的不同以及掌管的档案的作用的不同:大史掌管建邦之六典 (西周建国时文王和周公等人制定的最早的法律, 也是国家管理的最为重要的法律) 、八法、八则, 以诏王治;小史掌管邦国之志 (这里指各个诸侯国的法律制度) , 定世系、辩昭穆;内史掌管王之八柄, 册命而二之;外史掌管王之外之志以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管邦国都鄙万民之治令[2]42。从《周礼·春官》当中记载可以看出, 西周的档案管理的官员分工十分明确, 其中大史掌管国家统治最为核心的法律, 小史掌管各个诸侯的法律制度, 大史和小史共同管理国家的全局性档案;内史则主管朝廷公务档案, 相当于中央最高行政事务档案;外史则是掌管中央以外的行政及其他事务档案;御史掌管王室档案。

西周的档案管理除了官吏及其职责分工以外, 对档案典藏的整个工作系统有着更为科学和细致的规定, 包括档案的内容、档案的形成、档案典藏方法及档案典藏的场所等等都有详细规定。首先, 在档案典藏的内容方面,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公务档案和重要的现有典籍, 这些档案形成于公务活动当中或者在公务活动中一直起到重要作用的典籍, 这部分档案由上述的人员根据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予以专门管理。另外一部分是非公务档案, 这些档案往往需要通过专门人员进行收集整理, 然后集中进行典藏。对于现有典籍和资料, 其典藏工作较为简单, 专门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按照制度要求进行典藏和管理即可, 而对于一些正在形成的公务档案以及散落民间的档案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收集, 然后才能进行管理。对正在形成的档案的收集工作, 在西周有着专门的规定, 古代典籍中都有所记载, 《礼记·玉藻》中记载“:动则左史书之, 言则右史书之”, 《汉书·艺文志》中也有着相类似的记载:“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 虽然在内容上两者出现了相关的记载, 但根据这些典籍记载可以看出, 西周根据记言行和记事件进行了划分, 出现了专门的记录公务言行的制度, 这一制度叫做史官记注制度, 史官记注制度在档案管理上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的制度。除此之外, 对于前朝典籍和民间流落的典籍以及关于风俗、典章、占卜、天文、历法以及农事和民间纠纷等等也都规定了专门的人员予以收集和记载。

二、西周档案典藏的制度及其操作

西周的档案典藏制度是指, 由史官进行的, 对国家所有重要档案的典藏和保存的制度和实践的总称, 它包括了档案文书分类、典藏方法和典藏档案的管理等一系列的操作流程。

文书分类是档案典藏工作的起点, 在这一过程中, 史官按照各自的职责将王命文书、各级官府政务文书、盟约、人事文书、刑律、典籍以及收集各种卷宗资料进行梳理。王命文书是西周档案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文书, 是指天子和诸侯使用的命令性文书, 包括“诰”“、誓”和“命”等几种类型, 对于这类文书, 通常是作为最重要的档案资料对待。因为这一类文书象征着先辈对后代的天子和诸侯训示, 被奉为典法, 流传到今天的档案资料中, 《尚书·周书》中就存在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网、周穆王等等时代的王命档案共计32篇。对于这一类资料通常在保管上都是采用最为严格的典藏方式。对于各级政府的文件档案, 包括版图、盟约等等, 也是重要的文献, 在典藏上制度和方法也与王命档案相同。对于其他的诸如人事、祭祀和天文历法等等档案则是有选择地进行典藏。

在典藏方法和制度上西周规定得也十分科学和严谨, 出现了副本制度以及金匮典藏等制度和方法。副本制度是指对于那些十分重要的档案, 在进行典藏之前要制定相应的副本, 以免因为保存不当或者遇到火灾、水灾等情况而毁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西周的副本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正本, 同时便于查阅利用, 关于西周的副本制度状况, 在《周礼·内史》中有所记载“:王有诏、敕颁之事, 则当副写, 一通藏之”[3], 从记载可以看出, 西周的副本制度是作为一种日常行政管理行为的制度性规范, 在诏书、敕令这些极为重要的档案形成的当时就制定副本。在《周礼·秋官·小司寇》中也存在类似的记载“: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 皆贰而藏之”, 从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 对于大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管理的档案都是在归档典藏以前制定相应的副本的, 可见西周已经将副本制度作为一种日常事务进行管理, 这一做法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 正如有些学者所评价的“:正副本制度的建立, 开创了档案按文本分类的先河”。在典藏方法上, 西周也有着独特支出。在西周时期, 冶铁技术上不发达, 铁制品数量有限, 主要器皿都是由石器的铜器构成, 因此在重要档案的保存上, 石器具有着防水防火的重要功能, 而铜器则有着便于运输管理和防水防盗功能, 在档案管理中石器和铜器成为重要的工具。在《尚书·金縢篇》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 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第二年, 周武王得了重病, 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向先王祈祷说自己愿意以身代武王死, 周公旦的这些祈祷的话被当时的史官记录了下来, 并“纳册于金縢之中”。后来, 武王因病去世, 周公旦辅佐成王管理国家大事, 而此时朝廷上一些大臣就散布谣言说周公旦另有图谋, 最终造成了成王对周公旦的不信任, 此时, 为了证实周公旦的清白, 成王和官员们打开金縢盒子才看到盒子里记载周公旦当时祈祷的册书 (在西周时代, 人们都迷信, 祈祷词被认为是内心的真实表达) 。这一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金匮典藏制度的重要性。事实上金匮典藏的方法在西周运用十分普遍。所谓的金匮, 是指用青铜做的盒子“, 古人称铜为金”, 所以称青铜盒子为“金匮”。金匮典藏制度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档案典藏制度的先进。

另外, 在典藏档案的管理上, 西周也有相应的规范。西周的档案典藏的场所被称为“天府”, 据《周礼》记载, “天府, 掌祖庙之收藏与其禁令”, 可见天府的主要功能就是存放祭祀以及重要法典文籍的地方。西周的“天府”是指宗庙机构, 在当时宗法制度是国家最为核心的统治制度, 因此宗庙也被视为最为权威的地方, 许多重要的事物都要保存在宗庙之中, 因此对于那些象征着天子权力的典法、公文等等都要呈交到宗庙, 以祭告神灵, 备神祖考察, 祈福降恩。除了天府之外, 太史府也是重要的档案保存机构, 在太史府中的档案除了按天子和诸侯两个等级进行区分外, 还依史官的职能进行分类保存。在管理中, 西周的档案还十分注重档案利用, 尽管档案利用的范围有限, 但是在档案使用的限制、借出与记录等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这些在当时的世界都是十分先进的。

档案典藏是对档案进行保存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的总称。西周时期, 统治者十分注重档案管理, 围绕档案典藏建立了包括档案管理机构、档案管理职官体系以及相应档案典藏藏所、档案典藏方法等等机构和制度。其中档案典藏的职官制度规定十分严格, 职权划分既科学又明确;档案典藏场所包括天府和太史府在内, 在保存和分类管理上都十分科学;同时, 档案典藏技术在当时也已经十分先进, 出现了金匮典藏等十分科学的典藏方法, 在防水、防火等等方面也有相应的技术手段, 甚至有些方面, 在今天的档案管理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邓绍兴.中国档案分类的演变与发展[M].档案出版社, 1992.

“推门听课”制度的实践与反思 篇8

“推门听课”顾名思义, 就是学校领导、教研员或其他人员事先不打招呼而进入教室听课的一种课堂管理方式。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者, 旨在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管理,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自上学年推出“推门听课”制度。推出“推门听课”制度之初, 在教师当中, 有反对声, 有赞同声, 也有的持着无所谓的态度。其中就有一位已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强烈反对“推门听课”, 坚持认为课堂是属于教师个人的空间, 有权利拒绝任何人进入自己的课堂随堂听课。因而, 在落实推进“推门听课”制度过程中, 我也曾经两次遭受到教师的拒绝, 不欢迎我进入他的课堂听课。

一次, 当我提前10分钟, 告知一位女教师听她的课时, 这位教师却说:对不起, 我今天没有心情, 能不能不听我的课?我无语对答, 悻悻离开。另外一次, 我还是提前10分钟告知一位男教师, 下一节要听他的课。这位男教师也用同样的话回应我:对不起, 我今天没有好好准备, 你下次听我的课, 行吗?当然, 我不便勉强“推门”听课。事后, 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 得知该教师心理紧张, 怕上不好课丢面子, 怕领导给“穿小鞋”。

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之后, 我也犹豫了, 要让“推门听课”制度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继续坚持下去呢?还是打退堂鼓, 就此作罢。作为教学管理者, 也深知“推门听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方式, 对提高教师教学效益的有利作用。从理论上讲, “推门听课”有利于了解教师平时真实的教学情况;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资料, 为教学评估和教学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面对面地交流信息、经验、思想和情感。于是, 我还是顶着压力, 坚持了一学年的“推门听课”行动。在这一学年的“推门听课”过程中, 除了坚持提前10分钟告知被“推门听课”教师之外, 还坚持每节“推门听课”之后, 必须与教师诚心交流听课之后的建议与意见, 以达到共同学习探讨、共同进步的目的。

本学年开学初, 教师对“推门听课”制度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反感“推门听课”。当我搬起椅子, 经过教师办公室时, 他们不再像当初那样恐慌地问我:“领导, 今天又要听谁的课呀, 不会是我的课吧?”而是这样跟我打招呼:“领导, 今天是听谁的课呀, 我能一起去听课吗?”当我提前10分钟告知被听课教师时, 他不再拒绝, 而是以一种自信的微笑回应我:“领导, 欢迎来听课, 请多多指教!”

如今, 教师对“推门听课”已经习以为常了, “推门听课”制度在我们这所规模偏小的农村小学逐渐成了一种习惯。而且, “推门听课”也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对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反思

回顾一学年多的努力, 终于让“推门听课”逐渐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习惯, 让我内心欣喜, 也让我有了某些成就感。同时, 在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推门听课要想在小规模学校中成为一种习惯, 取得实质性的好效果, 关键在于推门听课首先让教师欣然接受。在这个基础上, 还要保证推门听课应该让全体教师都能参与, 相互听课。最后, 还要让教师明确推门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师学习交流, 共同促进提高。

1. 要广泛宣传, 正面引导, 消除顾虑

在实施推行“推门听课”制度之前, 要在教师会议上进行广泛宣传, 正面引导, 要允许让教师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为了不让教师感到“推门听课”是行政领导对教师搞突击袭击, 故意刁难教师, 本学期初, 学校对全体教师关于“推门听课”制度作了明确规定:两个允许;两个不允许。“两个允许”就是:允许因心情不佳申请缓听一次;允许因课型安排特殊申请缓听一次。“两个不允许”就是:不允许把失败的教学在公开场所作为课例进行宣讲;不允许只听课不反馈。这样, 对推门听课的领导在纪律上作了约束, 并且以宽容心对待教师偶尔的拒绝。

“两个允许, 两个不允许”的规定, 让教师做好随时听推门课的心理准备的同时, 也减少了教师因各种顾虑而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 还让教师明白, 教学管理者推门听课不是要看哪位教师的洋相、丢谁的丑, 而是了解教情学情, 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教师会议上, 对于书面教案与推门课教学质量之间的联系, 我曾经向教师解释过:在推门听课中, 我们提倡并追求高质量的推门课与相一致的书面教案;对于有高质量的推门课, 但没有书面教案, 或有详尽的书面教案, 但推门课质量并不高, 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讨论与谅解的。但是, 绝不允许既没有详尽的书面教案又没有高质量的推门课堂教学的现象出现。

2. 要建立全员参与、相互推门听课制度

以前大家普遍认为, 推门听课只是管理者去推教师的课堂之门, 推门课是领导听课的专利, 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推门课应该要拓展听课者的范围, 让全体教师都能享有听推门课的权利。在本学期开学之初, 我许诺, 我的课堂, 也包括其他领导的课堂, 都是敞开的, 也欢迎各位教师随时推门进我们的课堂听课。教学管理者在想“推”门听课之前, 要先主动“拉开”自己的课堂之门, 欢迎教师们先体验一下“推而听之”的真实感觉, 在演绎“推拉自如”的同时精心做好“示范”和“引导”。所谓“领导”, 起码既要“引领”还要“指导”, 引领就离不开“带头”, 离不开躬身力行;所谓“管理”, 起码既要“管得严格严肃”, 更要“管得合情合理”。管理者只有先通过自己的课堂“推拉门”打消教师们对领导单向的“推门课”的无奈与顾虑, 才会为自己下一步获取“原生态的课堂”铺平道路, 所有的课堂之门才会任自己“自由推拉”。当然, 这也是管理者展现自我人格魅力的好机会, 更可以让原本生硬的管理要求在自己的“轻轻一拉”中得到内化和优化。在一学期中, 我接受20多人次教师的推门听课, 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 拉近了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向更多领导和同事学到更多的经验和方法, 让推门课不仅仅局限于“推门”, 更要“推磨、推广、推陈出新”, 突出“推”的功效。

教学管理者在具备了“推拉之功”后, 还要带领全校教师共练“推拉之功”, 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 在感受“挥洒自如”育人乐趣的同时, 用心做好“交流”和“互补”。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极强, 每一位教师都是“在游泳中学游泳”。没有只接受过一次“听课”就可以“打通玄关”的教师。相反, 他们只有在不断的讲课、说课、听课、评课的实践中摸爬滚打, 才会渐渐成长起来, 只有不断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 才可能让自己的执教水平不断进步, 教学技艺日臻完美。教学管理者也只有摒弃单向的“推门听课”, 在管理实践中“亦推亦拉、推拉自如”, 让各种渠道纵横贯通, 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交流的必谈话题, 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较多的被指导和被发现的机会。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艺术才能不断提高。

3. 要及时反馈, 适度评课, 重在交流互学

推门课由于事先不通知教师, 很容易引起误会, 所以, 听课者在听课过后, 应该及时与上课教师沟通交流, 不能一听了之, 让上课教师心神不安, 猜想联翩。因此, 听课者在“推门”听课之后, 千万别忘记“拉上”教师的课堂之门———及时准确地对教师们课堂给予评价, 在实践“收放自如”管理技艺的同时, 专心做好“反馈”和“指导”。课堂上管理者应当演好学生、教师、教研员三重角色, 时刻保持着一种欣赏、期待、唤醒的心态, 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这样才能综合、整体性地评价一堂课的总体质量。在对其评课时, 应该把握好评课的标准, 不能以公开课条条框框的高标准来衡量推门课, 毕竟推门课与公开课存在很大的区别, 公开课需要反复精心打磨, 推门课是种毫无准备的课, 应当适当放宽要求。评价推门课主要看教师教态是否亲切自然, 教法是否适当, 学生对知识是否掌握, 能力是否得到锻炼, 精神是否愉悦。这样, 离开之前及时与教师就这节课的得与失进行充分的交流, 不但要“挑刺”而且要发现闪光点, 应当让教师得到肯定而继续努力, 让其感觉到管理者的“推门听课”其实是助推我更上一层楼的善举, 被听课者一定会以积极的心态期盼着自己的课堂之门被“再次推开”, 从而真正起到以教促研、以研带教的良性循环作用。

对“双证书”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篇9

“双证书”制度的现实意义

实行“双证书”制度,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 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也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现实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 办出高职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是高等教育属性, 是以培养掌握较新的科学知识和较复杂的操作技能, 甚至在某些领域可能站在前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高层次。二是职业教育属性, 具有职业定向性和职业技术性, 这就决定其必须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 按照职业标准, 培养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 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学历水平并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才能胜任某一岗位的需求。而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技能的获得, 并非单一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所能完成的, 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机制。

实行“双证书”制度, 有利于高职院校准确定位和办出特色。这既是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使高职院校改变了单一学历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 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肩负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双重任务, 为拓展办学空间、发挥高职院校的办学功能创造了条件, 也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二)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些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不准确, 盲目向本科学历教育靠拢, 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型”, 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 轻视生产实践, 忽视职业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实行“双证书”制度, 要求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体系, 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职业技能标准作为评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标准和高职教育教学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 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改革功能, 将有力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 使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 有利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标志。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 能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业岗位的需求, 更加注重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强化技能培训和考核, 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 毕业后持证走向社会, 参加人才市场竞争, 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实践证明, 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职业院校。

实施“双证书”制度的措施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挑战, 它不仅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 而且需要配套提高教学条件, 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因此, 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次深刻改革。多年来, 我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 以思想为先导, 实现教育和教学思想的大转变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全面的职业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 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并重、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并重、素质与能力并重、学校学业考核与社会技能鉴定并重。基于这种认识, 我系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争创办学特色。一是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产学研结合教育不但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重要的是培养锻炼了师资队伍。二是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建立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联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教体系”;组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双证”教育;建设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训“双基地”。三是实行“六个一工程”。即每个专业要建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每个专业要与一个以上企业或行业建立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每个专业要探索一套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专业要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每名教师要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每门课程要编写一种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材或补充材料。

通过实践与探索, 教师摒弃了狭隘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观念, 树立了“技能也是质量、技能型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 并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明确培养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构建“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 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先进的方法和理念, 将知识体系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相结合, 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体系”是我院经管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的总体设计, 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 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 我们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二者内容相融合、目标相一致、教学过程相统一, 重点做好以下三个环节的工作:

以专业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围绕高职的培养目标, 我们从人才的社会需求调查和职业岗位 (群) 分析入手, 分解出从事职业岗位 (群) 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然后按照专业课与实践环节、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的顺序, 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

加强课程整合与重组,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标准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 对课程进行开发、重组, 逐步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课程设置中注意“双证”衔接, 课程内容做到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 并通过课程模块的方式建立起“双证融通”的桥梁。

按照“双证融通”的原则, 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体现“双证融通”的原则,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紧跟职业技能标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岗位更换频率加快, 一种职业能力已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因此, “双证书”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是多种类的、多层次的。把技能训练由一种向两种、多种发展, 实行多证书培养, 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我们认为, “双证书”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 必须将学历证书之外的证书体系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并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基于这种认识, 我系明确提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需要的, 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职业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并明确要求学生在完成学科教育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提升, 在毕业时取得“双证书”, 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

为保证“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按照能力本位和职业应用本位的指导思想, 我系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以成熟的技术与管理规范为主, 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并注意将行业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职业标准纳入教学计划。注重职业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环节,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训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占全部教学时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 全面加强职业能力培养。

(三) 工学结合, 搭建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 这样的人才只有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和教育环境下才能培养出来。多年来, 我们积极探索与实践多种工学结合的有效模式, 如与江苏国泰国际集团多家公司开展的跟单、单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与张家港国际购物中心开展的市场营销专业工学交替教育模式、“2+1”合作教育模式、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教育模式、“小订单”培养模式等。上述种种教育模式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却激活了人才培养机制, 发挥了学校、企业各自优势, 打造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 调动了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 积极组织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和考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系已发展成为张家港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认证考试辅导培训点, 全国外贸会计认证、全国外贸跟单员认证考试培训点和考点, ERP财务认证、全国高级营销员、市场营销助理经理、信息化国际贸易和信息化商务秘书培训工作站。在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考试上, 我们制定了“立足校内学生、面向张家港、辐射周边地区”的原则, 并将其作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平台, 每年认证考试人数达1000多人, 学生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职业技能证书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并为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职业教育终身化

实施“双证书”、“多证书”制度, 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必然会对教师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他们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 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是搞好“双证书”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几年来, 我院和各系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 建立了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 逐步建成了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我们重点强调做好以下工作:

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进行业务实践, 或参与企业技术攻关、科研课题研究。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 担任管理或财务顾问, 使他们成为既精通理论知识、又熟悉技能操作的多面手, 同时把行业企业技术或管理方面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目前, 全系85%以上的教师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 许多教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

积极开展企业培训和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实践工作能力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多年来, 我们非常重视做好企业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 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需要, 共同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 并选派骨干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 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在服务社会的同时, 培养锻炼师资队伍。

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 定期授课或进行现场教学吸纳社会上的专家、企业家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多年来, 我们在报关与报检、外贸单证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国际货运与代理等一大批实训项目上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聘请了海关、商检与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或领导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既充实了教师队伍, 又增强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可以了解、掌握行业和专业的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成为了实施“双证书”教育的有力支撑。

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结合张家港及“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 我们在实施“双证书”制时, 应注意研究以下一些问题。

创造有利于“双证书”制度实施的外部条件加大对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双证书”制度的认识,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行业主管部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双证书”制, 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双证书”制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 应根据专业和生源不同区别对待, 制定适应专业需要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可建立弹性的专业技能证书体系供学生选择, 使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

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 必须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职毕业生必须具有生存和创业能力。因此, 在实施“双证书”制的过程中, 要渗透创业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参与意识和实干精神, 使学生掌握创新技能, 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创业、就业的需要。

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渗透做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 必须把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结合起来, 才能使毕业生具有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能力。“做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具体而言, 就是要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因此, 在实施“双证书”制过程中, 要树立品质意识, 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教育, 培养他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团结互助、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明.以就业为导向的双证书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 2007, (5) .

[2]金卫东.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7.

高校免监考制度的探讨与实践 篇10

1 究竟什么是免监考制度

就现在国内已经实行的“免监考”试点来看, 免监考制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考试前由考生集体自愿的申请实行“免监考”;

2) 考试中考场内无人监考, 仅在考试开始和结束时由监考官收发试卷, 但是考试全过程由监控探头摄像记录, 只安排一两名监考官进行巡考;

3) 若在巡考中发现或考试后举报查明有作弊情况, 本考场所有考生本场考试成绩作废。

对这三点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自愿申请”单独列为一项, 是因为免监考制度不一定被所有人接受。由于“连坐”制度, 考生有被同考场其他同学的作弊行为拖累的风险。所以这项制度要实行, 需要考生真正的自愿去做才能达到培养品质的初衷。自愿原则既是免监考制度实行的基础, 也是它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第二点, 无人监考是“免监考”的直观外在体现。但是无人监考并不意味着考生完全脱离于考试组织者的管控之外。考生的一举一动都被监控摄像头完全的记录下来。如果考试后有人举报作弊情况, 摄像记录将成为有效的查证手段。这对某些在“免监考”考试中仍然意图作弊的考生来说, 是一种有力的威慑。安排巡考老师并不是为了“查”, 而是为了“防”。防的除了考场违纪作弊外, 还有发生突发情况时无人处置。这两种举措, 可以看作是免监考制度在硬件上的保障。

最后一点是必要的惩罚措施。“连坐”制度看似严苛, 对受牵连的考生显得不那么公平。但是基于第一点的“自愿原则”, 既然作为一个集体自愿的选择了免监考制度, 就要有一起承担后果的勇气。这样让考试过程成为了对考生集体意识的一次考察。即使再顽劣的学生, 只要还存有一份责任感和羞耻感, 就会有“因为不能拖累集体所以不能作弊”“如果因为我作弊害得他人没有成绩, 我该如何面对他们”这样的想法存在。这样的想法将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考试。它在考生心中那把原本脆弱的名为“自律意识”的门锁之外, 又锁上了一把更为了坚固的“集体意识”的铁锁。“连坐”制度实际上是免监考制度的一种软件上的要求。

2 免监考制度有哪些利弊

未言利先言弊。首先在无人制度的时候, 考试组织者对考场内部秩序的掌控力不可避免的降低。当考场内部秩序发生混乱时, 监考人员不能及时的维持考场秩序就会成为一个隐患。再者, 将监督的责任交给考生自己也可以说是教育方间接的推卸了自己应负的监督责任。最后, 监控摄像毕竟是电子设备, 只要是电子设备就有损坏的风险, 甚至是被动手脚。机器有时候比人更不可信, 若监控摄像成为考场内部主要的监督手段, 那么只要控制了监控设备就可以肆意妄为。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

而有利的一面也有很多。对考生自身而言, 在这种监考制度下要求自己监督自己, 能够提高考生的自律能力。而诚信考试的整个过程中, 也是对考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而对自己负责, 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就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

在中国, 考试组织者也往往是教育组织者, 现代教育学认为, 养成受教育对象的正确认知方法和价值观比简单的传授经验和知识更为重要。而实行免监考制度让考试在达成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以外, 还能培养教育对象的个人价值, 符合“教书先育人”的教育学核心理念。比传统考试制度更具有优势。

而从人力和财力成本上来看, 免监考制度也要远远优于传统监考模式。以重庆邮电大学通信学院举例来看, 该学院所开课程在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 就包含移动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在内的34门104场考试, 共计安排监考教师231人次, 按平均每场考试2个小时计, 共耗费462人工时。用最低时工资标准乘工作总时长这样的数学方法可以粗略的显示出人力使用成本大小。这种方法虽然并不严谨, 但是此处只是为了大致直观的展示出人力使用成本。在2014公布的重庆最低工资标准中, 重庆主城区最低时工资标准为12.5元。计算后可得到成本为5775元。从这个结果中可以大致了解到传统监考模式耗费的人力成本之多。而当考试扩大到一座学校、一座城市乃至全国时, 所耗费的人力成本将不容小觑。而采用免监考制度, 多场考试同时进行也只需要少数几名考官进行巡考, 人力成本相较于传统模式大幅减小。

3 实行免监考制度的可行性

下面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分别分析免监考制度实行的可行性。硬件上免监考要求全程摄像监控。而现在大学里教室基本都安装有监控摄像头, 甚至很多高中初中由于高考的要求也给教室装上了摄像头。所有这一点很容易达到。

软件上的要求相比硬件要高出许多。对于一个有意向使用免监考制度的学校来说, 这样一个并不成熟的监考制度, 如何制定详尽到位的考试要求和准则也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问题。许多问题还需要思考与解决, 如“考试中有学生突发状况巡考老师又不在附近怎么办”“考试后有人举报作弊情况但是监控录像损坏怎么办”“恶意作弊影响他人”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度应该面临的问题。同时, 对于师生来说, 免监考制度是一个新鲜的事物, 能否接受也是需要打上问号的。在调研中, 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从未听说过免监考制度或一点也不了解, 大部分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免监考制度这一名词但不是特别了解。可以看出, 免监考制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 而盲目的采用这种制度会产生“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4 对免监考制度的一些合理建议

1) 给予成功的完成免监考考试的集体适当的嘉奖。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陌生的监考制度仍然敢于尝试是值得鼓掌的。无论是口头的褒奖还是书面的嘉奖, 都将成为对下一个尝试者的激励。

2) 在实行免监考的考场中最好设置更加快捷的呼叫系统。能够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更加快速的通知监考人员来达到对事件的快速处置。

3) 免监考制度不会是万能药。在一些非常重要的考试中, 直接的人员监控更加让人放心, 更能保证考试的正常进行。

免监考制度虽然是一种年轻的监考制度, 但是它拥有非常多的闪光点。它所体现的“育人为先”的理念值得教育界重视。它内部蕴含的对学生自我价值的尊重也是现行监考制度乃至教育制度所欠缺的。如果对免监考制度进行更多的试点实行, 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使它越来越成熟, 那么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免监考制度将作为一种优秀的监考制度被更多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石瑞勇.大学“免监考”制度利弊探索.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9 (4) .

国外问责的制度与实践 篇11

议会机关的问责和竞争政党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核心

在现代民主代议制国家,议会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也是政党政治的核心。议会不仅是立法机关,更是监督机关,也是重要的问责机关。议会问责的内容极其广泛,议会问责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竞争政党也主要是通过议会而对执政党和政府进行监督问责,但是,独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除外。

首先,议会可以通过各种议会审议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人事、内政、外交等各种重要事项监督问责,这是议会问责最通常的情形。一提起问责,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出了什么事故,因此,应该有人承担责任,尤其是引咎辞职。这是一种很狭隘的理解。其实,问责的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权力运作和一切行为决策都能够符合民主宪政原理。例如,2008年以来,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法案,奥巴马政府提出的8000多亿美元的救市法案,都是经由众参两院审议通过,才以正式生效的立法形式得以实施的。对此,人们通常认为,发生了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当然有义务采取紧急措施救市,也当然有权力动用公共财政救市,议会如此监督问责岂不延误救市时机?实则不然,越是危急时刻,政府权力越是容易疏于监督,因此,也就越是需要健全在审慎基础之上的快速高效的应对举措。

其次,议会也可以通过质询、调查、弹劾和信任表决等形式,对于政府及其官员是否失职乃至是否应该辞职,进行事后的监督问责。在这方面,因为政府官员的政治丑闻,因为政府处理特定事务不力,政府官员辞职的事例屡见不鲜,政府集体辞职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在议会制的国家,政府通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如果失去议会信任,政府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在总统制的美国,政府也同样受到国会的质询、调查和弹劾形式的监督问责。例如,在“检察官门”事件中,美国司法部长阿尔伯托·冈萨雷斯,因为在2006年底没有明确理由地解聘了八名联邦检察官职务,而涉嫌受命于白宫共和党政府干涉司法独立,在接受国会参众两院调查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导致民主党议员和部分共和党议员要求他辞职。于是,冈萨雷斯在2007年8月27日宣布引咎辞职。2008年12月,在“富通门”事件中,比利时政府为了促成因巴黎银行收购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在比利时的股份,而被指控企图干涉司法公正,并且遭到议会调查,随后,首相莱特姆向国王阿尔贝二世递交政府集体辞呈,得到国王批准。就议会弹劾问责而言,美国历史上三位总统,包括约翰逊总统(因为违反官员任职法等罪名)、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之中阻挠司法等罪名)和克林顿总统(因为性丑闻事件之中做伪证等罪名),遭到国会弹劾的案件,可为典型例证。人们通常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其实不然。西方国家多数实行的都是议会、执政党和政府协调一致的议会制,只有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三权分立”的总统制。但是,无论在哪种体制之下,议会对政府的监督问责却是真实存在的。

此外,许多国家设立了拥有独立监督问责权力的各种类型的议会监察专员,议会监察专员不受党派之争的干预,独立受理民众对于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的书面申诉乃至其他类型的公众申诉。独立监察专员尤其是议会监察专员被喻为“人权和宪政的卫士”和“人民的钦差大臣”,他们通过行使独立的调查权、控诉权、建议权、批评权和曝光权,确保公民和公众的宪法权利和正当利益不受公共行政行为的不当或违法侵犯。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最为典型。目前,瑞典议会设立了四名独立监察专员,受理任何遭受政府侵害的公民申诉,这四位监察专员分工不同而且相互独立,他们由议会选举产生,但是,不受议会干预,更不受政府干预和法院干预,行使独立监督问责权力,主要处理公众对政府部门或公务员的各类投诉,每年大约能够受理6000宗公众投诉。人们通常认为,公众信访投诉只是法治不健全的国家才有的特色制度,其实不然。即使是在发达的民主宪政国家,真正独立公正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也仍然具有民主的议会监督、政府的内部监察和独立的司法监督所不具有的独特的重要价值,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是如此。

新闻媒体的问责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基础

按照民主宪政的逻辑,人民才真正是国家的主人。议会、政府、政党、司法机关都不过是民主代议制之下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人民权力的制度形式。议会问责、政党问责、司法问责、政府内部的自我问责,最终也都是选民问责和人民问责的制度表达。因此,人民通过行使民主宪政的宪法权利,尤其是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监督政府,问责政府,才是政府问责的最终目的和终极源泉。就此而言,可以说,新闻媒体的问责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基础。

首先,各种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出版社,可以基于信息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发表评论文章,刊发读者来信,组织专题研讨,监督政府,问责政府,引发和回应公众舆情,推动和施压政府问责。例如,当年就是因为美国“深喉”——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提供线索,《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一起撰写系列文章予以揭露报道,才促使窃取民主党文件和窃听民主党的“水门事件”浮出水面,并且促使美国国会启动对于尼克松总统的弹劾调查,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在最近爆出的英国下议院议员“骗补门”丑闻之中,据称,一位私人保安公司老板搞到了英国议员们过去四年里申报提交的公款费用报销详情,托人先后向英国各大报纸兜售这份信息。于是,先有《星期日快报》违反承诺私自披露了英国内政大臣雅基·史密斯报销丈夫看成人电影费用的丑闻,后有《每日电讯报》购买全部信息,并且率先披露布朗政府内阁半数成员利用下议院公款报销规定的漏洞,以各种名义骗取额外补贴,其中包括布朗本人。在媒体报道和公众压力之下,下议院议长宣布辞职,成为英国三百年来第一位被迫辞职的议会议长,随后,多名内阁大臣也先后宣布辞职,于是,导致布朗的工党政府陷入政治危机。实际上,根据各国政府问责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通常都是在新闻媒体的引发、推动和施压之下才得以实现的。被喻为“第四种权力”和“民主的看门狗”的新闻媒体,不但是一种独立的问责形式,更是其他各种问责形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次,社会公众,包括公民个体、社会群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公民社会组织,可以基于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各种表达自由和政治自由,以及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表达和维权活动,监督政府,问责政府,推动新闻媒体报道,推动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1994年10月,韩国汉城(首尔)的圣水桥年久失修而垮塌,造成三十多人死亡、二十多人受伤,随后,七名市政官员被捕,市长被免职,总理李荣德向国民道歉,向总统提出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也发表电视讲话,就此事件向全体国民道歉。2008年2月11日凌晨,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市中心,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崇礼门整座木制城楼被大火烧毁,2月12日,韩国政府文化财厅厅长宣布为此承担责任并且引咎辞职。2008年6月,由于美国牛肉进口协议引发韩国民众反对者大规模抗议风波,韩国总理韩升洙6月10日向总统李明博提出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以此承担在国内引发政治危机的责任。2009年5月23日,曾被誉为“反腐先锋”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为身陷腐败丑闻和司法调查,无法面对制度问责和道德压力,决然选择了跳崖自尽。可以说,这些事件主要都是社会公众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引发的政府问责事件。社会公众及其道德舆论,为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础。

总之,无论是基于“权为民所授”的逻辑,还是基于“权力容易滥用”的经验,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有所问责,亦即,有所说明,有所交代,有所调查,有所追究。国外政府问责的制度及其实践经验表明,切实有效的政府问责之道,主要还是在于各种问责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尤其重在异体化的和制度化的民主问责和对下问责。■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篇12

我国所开展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参照了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 以部门细化预算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为支撑, 以健全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和银行间计算机网络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改变原有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 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

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支出管理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收支直达,解决了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行政成本,避免了资金被层层截留;能够真实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使财政部门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支出改革与预算编制和政府采购改革不同步,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体现在政府财政收入上的差距,不同部门不同职责导致的需求差别,工作系统网络化、电子信息化程度不同,对实施国库集中支付重要意义认识程度的千差万别,以及财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差别,等等因素,导致国库集中支付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甚至同一部门内部,在国库集中支付方面都时有新问题出现。因此,存在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种种疑虑,也是在情理之中。

从宏观层面来将,要对《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等与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制度要不断修改完善。不断规范国库支付的内容和程序。加强预算管理,积极探索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新的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改革预算编制方法批准程序(如财政部门可在预算编制完成后,先提请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暂时执行,待人代会正式通过后,再予以调整执行)。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信息系统和操作控制系统,建立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建立专线网络基础上的自动化处理程序,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国库在预算收支活动中的促进和监督作用。对于具体执行部门而言,要增强“一把手”的国库支付改革意识和会计责任意识,加强单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定期对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预防问题的发生。

三、深圳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践

(一)整体情况与成效

深圳市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由市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承担。该中心为正处级建制,定编25人,人员为公务员编制,与国库处合署办公。2003年8月1日,深圳市正式对市财政局等6家单位开展国库集中支付试点工作,2004年8月1日,扩大对45家一级单位和近200家二、三级单位实行了集中支付,到2005年10月8日,对全市一级单位及538家二、三级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2007年6月1日全市六个区中两个区正式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原有的财政支付方式相比较,深圳市现有国库集中支付模式解决了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问题,增强了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加快了财政收支信息反馈速度,减少了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的滞留(如被截留、挤占、挪用等),有助于对财务资金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作用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深圳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位备用金管理办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单位银行卡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并实行了大额资金隔日拨付制度和业务联系人制度,完善了各项业务流程。

二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和集中支付体系。将所有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统一调度和支付,各单位只允许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用于国库授权支付。其中,对一次性统发的工资、基本建设支出、政府采购等支付金额较大的、大宗的、集约性的财政资金,报市财政局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审核后批准直接支付。

三是国库支付高度网络化,无纸化程度高。按照国家“金财”工程的有关要求,构建了公共财政管理模式下财政办公一体化业务操作流程所必须的网络和软硬件设施,建立了以财政业务网络、支付网络和清算网络为支撑的“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全部进行网络化、无纸化操作,所有工作环节均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只需5分钟就可完成从输单到支付的工作流程,当天即可完成同城支付到账。

四是加强部门预算控制和监督管理,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凡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付的资金,单笔支付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必须由国库直接支付;单笔支付金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的资金可以由国库授权支付,但受理银行必须直接向单位财务人员进行电话核实;政府采购资金全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由国库直接支付。开户银行根据市财政局对预算单位每月的拨款额度进行支付使用控制,重点监督授权支付业务单笔支付金额在10万元以上、向同一账户日支付2笔以上以及向本单位自有账户付款等情况;实施监控岗位专人专岗,监控员对每日资金支付的疑点进行询问、确认、检查和报告。

五是以公务卡结算代替现金结算和开设银行过渡结算账户。发文以具有一定透支额度和透支免息期的公务卡结算替代现金,对办公费、差旅费等零星费用及按规定发放的各类津贴、补贴等进行结算,国库支付中心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自动进行转账结算和信用卡的清算。同时还设立过渡结算账户用于无法通过零余额账户集中支付用款单位的水电、燃气、电话等,该过渡结算账户实行专户专用、专户核算。

(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是授权支付比例过大,直接支付比重偏低。据统计, 2007年深圳市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的业务仅7000多笔,而授权支付的业务逾80万笔,直接支付的金额也仅为授权支付业务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是授权支付程序与传统资金拨付模式比较接近,在观念上易于被预算单位接受;其二是为了逃避财政部门的监管,根据规定,除政府集中采购必须直接支付外,单笔支付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也必须由财政直接支付。申请直接支付时,预算单位不仅要填写支付申请书,而且要提供与支付相关的文件、依据、合同等资料,部分单位或者嫌手续繁琐,或者提供不全相关资料,想逃避监管,则采用分拆的方法多笔支付;其三是财政直接支付的面较窄,大量的项目支出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即使是政府采购资金也没有完全纳入直接支付。

二是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审批与下达的时间不同步。国库管理部门和支付中心之间,用款计划传递不及时或出现遗漏,预算单位已通过网上取得额度下达的数据,并发出支付指令,而代理银行尚未接到下达额度的指令和信息,造成预算单位无法支付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预算单位经济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是从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自有账户划转资金频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零余额账户同时支付医疗养老保险费、个人所得税、汽车加油费等不同类别的代扣代缴款项存在一定难度,按照财政规定开设过渡结算账户用来实现扣缴也比较麻烦,多数预算单位还是选择由自有账户代垫电话费、水电费等诸多的委托银行付款款项,再按期由零余额账户划款,加大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对帐的难度,容易出现漏付、重复付款现象;其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预算单位若出现年度经费结余,资金则滞留在国库,财政将注销单位结余用款额度,并根据有关的财政财务规定重新核定预算单位下年度可使用的结余指标。

四是国库支付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如查询功能不完善, 查询方式单一, 不能满足日常查询及统计工作需要,国库支付系统数据交换不稳定,数据传输不畅通;代理银行对授权支付业务退票等没有信息提示、反馈,延误付款时间;回单、对账单传递速度慢。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预算单位用款,影响了资金支付效率,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改进建议

一是增强编制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预算的刚性。客观、合理、科学地编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业务经费,减少执行预算中出现的变动频率,科学、合理地编制用款计划,按照“前松后紧、总额控制”的原则编制月度用款计划,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用款计划,前面月份可适当超过序时进度,以减少追加频率;直接支付、授权支付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就根据项目支出内容逐项落实支付类型,防止执行时混淆和频繁变动,提高国库支付工作效率。

二是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加强对授权支付资金的监控。根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规定的直接支付范围,明确应纳入直接支付的资金范围,提高直接支付所占的比例。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监控岗位,每日由系统自动生成授权支付资金监控日报表,监控员对监控中的疑点进行询问、确认、检查并写出监控报告上报领导。完善对现金提取的额度和频率控制和使用情况的事后检查,特别注意有的单位擅自将零余额账户的资金向自有账户转移资金,进一步推行公务卡的使用,堵住现金支付漏洞。

三是依托“金财工程”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打造安全可靠、功能强大的财政综合信息系统。加大在软、硬件上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投入,首先解决目前预算单位反映最强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再逐步优化支付流程,完善整个信息系统,实现资金支付程序规范化,使零余额账户不仅能满足集中支付付款需求,同时具备原单位自有账户的各种功能;实现预算单位支出信息采集实时化,使预算单位可以按需在系统上查询、统计、取数;实现预算执行监控的明细化、动态化,监控手段多渠道,由事后控制转为全过程控制。

四是加强财政、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的配合及协调。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不仅运作于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还涉及到相关银行。人民银行清算快速与正确与否,代理银行的支付顺畅与否、回单及对账单传递及时与否,都关系到集中支付流程的顺畅程度与效率。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代理银行后,要定期收集汇总预算单位对银行支付环节的改进意见,与银行反馈沟通,督促银行改进程序设计、流程设置,优化操作,提高支付效率及服务质量。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提高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效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具体实践中, 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意义及深圳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 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支付制度,财政资金,时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龙绍锋。建议谨慎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J].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2 (4) .

上一篇:细胞核观察下一篇:术后康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