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观察

2024-09-09

细胞核观察(共12篇)

细胞核观察 篇1

评价一张HE染片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大多都是通过对切片的镜下观察得出结论,在镜下除对切片厚薄、组织结构的完整等方面进行观察外,还对细胞的形态尤其是核形态和着色良好与否进行判断,其中核结构的清晰程度,对细胞核内细微结构的某些特征和核分裂的观察尤为重要。由于在整个制片环节中切片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可造成细胞核形态结构的不良显示,现就所观察到的镜下表现和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细胞核形态不良

1.1细胞核变形镜下:细胞核变为纤长,结构不清,着色深而嗜碱,常由穿刺、活检、摘除组织时钳夹过重引起的器械损伤,手术中电烙损伤,取材时的过度挤压,或由于固定液的量过少,致使组织变干等造成,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求临床医师重取材,重新制片。

1.2细胞核浓缩镜下:细胞核浓缩嗜碱性,核染色质结构不能清晰透明的显示。在快速冷冻切片后,剩余组织多再作常规石蜡切片供作对照,因组织结构经过冷冻-复温过程,在冷冻切片时细胞核内的水分形成冰晶,后经石蜡制片的固定、脱水过程,细胞内的水分有不同程度的脱失,致使细胞体积缩小,核质浓缩,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毛玻璃状核,核沟及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都显示不清,因此,有作者认为,经冷冻切片后剩余的组织不宜用以制作石蜡切片[1],应将冷冻组织取材后留下的相应部分供作石蜡切片。

1.3细胞核出现裂纹镜下:核出现多个横向的波纹痕迹,核内细微结构不能得到观察,常因组织处理不当,发生脆、硬所致。产生原因如下。

1.3.1脱水乙醇浓度不准确,特别是起始的乙醇浓度过高,组织脱水过度造成,梯度乙醇脱水剂应按其各级相应浓度要求严格配制。脱水剂的更换由高到低的依次替换方法并不科学,不能达到组织脱水所要求的浓度标准[2]。脱水试剂的更换应只限在相同浓度溶剂之间替换。

1.3.2各种试剂有效浓度和量不足,多由组织自动脱水机内乙醇、二甲苯挥发和脱水过程的消耗致使液平面下降,不足以没过脱水篮内的组织,造成组织干涸。可根据标本量的多少,取材大小,类型,室温的高低,每周观察试剂的性状(颜色、浑浊度),体会包埋组织的软硬和切片时的难易程度,掌握试剂的使用周期,及时添加或更换试剂。

1.3.3组织透明时间的相对延长,常由组织处理过程中二甲苯过多的进入石蜡缸中,同时由于被带入石蜡中的二甲苯随石蜡升温后,更加速组织收缩和硬脆的变化。浸蜡过程中石蜡的更换常易被忽视,石蜡质地变软后应及时更换,浸蜡温度不易高,以石蜡能融化为度。

1.3.4脱水机出现故障可引起。造成干涸的组织可经水化后再经1%冰醋酸软化,水洗后接组织处理程序步骤。

1.3.5于脱水机中AF液(40%甲醛10 ml,95%乙醇90 ml)内标本固定时间延长也可造成组织脆硬现象。AF液作为脱水机中常用的固定液,它有较强的固定、脱水、硬化作用。要使大小标本的固定都兼顾到,根据AF液使用时间的长短,掌握好组织固定的时间。AAF液(95%乙醇85 ml,乙酸5 ml,40%甲醛10 ml)能使组织得到快速固定,且避免组织过度收缩或膨胀现象,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保存良好,推荐在工作中使用。

1.4细胞核出现颤痕镜下表现同上,可由不同的原因产生。

1.4.1切片刀或蜡块未固定紧,可检查螺扣是否固定牢靠;标本夹头上的碎蜡是否清理干净;蜡块或塑料包埋盒所用的石蜡质地松脆、易裂,造成蜡块不稳固,使用经温箱多次熔炼的石蜡,可得到改善。

1.4.2切片时组织块过大过硬,超出机器负荷,未按组织由软至硬的方向顺序切取。

1.4.3切片刀不锋利或切片刀角度大,特别是遇到质地致密较硬组织;切片过厚,切面均易出现平行颤纹。保持刀锋平直、锋利,更换切片刀或移动切片刀至锋利处,调整切片厚度。

2细胞核着色不良

2.1细胞核肿胀、染色模糊镜下:细胞均较正常略大,细胞核与苏木素染液结合力差,核质着色浅、轮廓不清。

2.1.1由固定不当引起,常见于:(1)组织固定不及时或固定液量过少;(2)错误使用非固定液(生理盐水、75%酒精)浸泡组织,申请单上又未注明者;(3)固定液配制有误,其浓度过低,组织不能得到充分固定;(4)标本固定方法不得当,对大标本和有包膜标本未切开固定。由于固定剂对组织有一定的媒染效果[3],固定不充分的组织,可直接影响细胞的染色,为避免固定不妥当出现的问题,固定液最好由病理科统一配制,科室领取使用,并向临床医师说明固定的要求、方法,使标本在第一时间得到良好固定。

2.1.2由不良的染色环节引起,常见于切片脱水、透明不彻底。染色中观察玻片是否透明、洁净,必要时可适当延长脱水透明时间;定期更换脱水、透明试剂。

2.2细胞核着色异常镜下:细胞核染色发灰,呈灰蓝色,其透明度和与细胞浆的对比度均明显降低,产生原因:(1)使用高浓度甲醛液固定组织;(2)快速石蜡组织加温处理不当;(3)切片烤片温度过高、时间过长;(4)使用过期或染色力下降的苏木素染液;(5)分化不当;(6)染料质量低劣或染液配制失常。应当严格按固定液使用浓度配制;烤箱温度和烤片时间要相对恒定;坚持光镜下阅片,观察核着色和分化情况,注意染液的有效使用期,定期更换;根据组织的差别、切片厚度,进行适度的分化,以达到核染色清晰。笔者认为改良的吉尔氏半氧化苏木素染液和醇溶性酸化伊红配合使用,可以达到核染色清晰艳丽,核浆分明,对比度好的效果。

关键词:HE染片,细胞核观察,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武忠弼,杨光华.中华外科病理学(上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4.

[2]刘增辉,徐东波,惠京,等.病理技术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的讨论.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3):128.

[3]龚志锦,詹熔洲.病理组织制片和染色技术.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5.

细胞核观察 篇2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比较,能阐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简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科的内在动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实验能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简图的技能。

2、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能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三、教学策略

在学生初步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技巧,注意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操作环节的教学,使绝大部分的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和实验观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并认真做好小结;对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通过观察、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细胞结构图对照观察到的细胞画简图,教师再进行示范、纠正,强调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植物细胞,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2、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

3、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联系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3.根据自己的观察,客观真实地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重点与难点:

《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 :细胞;临时装片;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膜;细胞质;探究;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Q2

1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济南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功能相对抽象,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动手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都能观察到动、植物细胞。

实验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本节采用“自主探究—展示归纳—再次探究—知识提升”的教学模式,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当一系列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再引导他们解决。之后再次操作,总结提升。使学生做中学、乐于学、愿意学。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进行探究实验的操作,进入实验室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的细细交代,而是对安全问题进行了提示,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尝试探究临时装片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自己去發现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2 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初步学会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2.2能力目标 通过临时装片的制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2.3情感目标 通过参与实验,养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教学重、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细胞结构,练习绘制细胞结构简图。

4 教学过程:

4.1激趣导入 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现在请每一小组将你课桌上的显微镜快速的对好光,找到白亮的视野。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常用的仪器之一,在它的视野内我们可以看到奇妙的生命世界。展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的红细胞、白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你想不想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在显微镜下一睹细胞的风采?引出课题:观察动、植物细胞。

设计意图: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快速复习旧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由图片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2初步探究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洋葱的细胞呢?

学生: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师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报告的资料参考,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临时装片要如何制作?小组讨论制作方法,可以参考课本。将你的方案简单总结在实验报告的第二页左侧:实验前(小组讨论交流方案)

教师:对于实验步骤有没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观察植物细胞要滴清水,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滴生理盐水?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用牙签刮得位置是哪里?

先请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再去简单讲解并且强调实验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学生小组自己分工,有的做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有的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大组之内再就近两人一小组动手实验。仍然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快又好!将会成为今天的实验技能之星。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留心学生出现的操作规范等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尝试探究临时装片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走在了学生的后边。

4.3展示归纳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的制作过程和制作结果与大家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临时装片放到数码显微镜下进行投影展示,并且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在展示时会将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一暴露,再让学生自己及其他同学讨论解决。

教师播放一段“不规范操作”的录像(包括学生在操作中的常见错误),请学生纠错。教师适时发出疑问和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应注意的问题:1.洋葱表皮取材不可过大,过厚2..取了外表皮,4.出现了好多气泡5.滴染液的位置不对,6.染色不充分或染液过多 7、刮口腔上皮位置不对;8.涂抹不充分,不均匀。对于暴露出的问题采取学生讨论解决,老师适当点拨的方法,并且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

学生在投影展示的过程中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学生展示的时候描述自己看到了哪些细胞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的理解。

展示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将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调。步骤总结如下:

观察植物细胞:1擦、2滴、(清水)3取、4展、5盖(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6染。

观察动物细胞:1擦、2滴、(生物盐水水)3刮、4涂、5盖(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液滴,然后缓缓放平)、6染。

并将两个实验步骤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交流展示的过程即让学生表达的过程。学生实际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之后,对于制作方法已经初步掌握,引导学生总结出规范的实验操作步骤,并将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调,为再次探究制作做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学生做中学,教师来点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思想。

5.4再次探究步骤规范之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换继续实验,刚刚做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再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做过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再做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做的快的可以自己选择老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再次制作探究。如果选择黄瓜和西红柿,注意黄瓜和西红柿不需要染色。)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避免上一轮出现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请学生再次在数码显微镜下投影展示自己的制作,交流自己的制作过程。本轮展示请前一轮制作出现问题的同学进行展示,并且交流自己是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

设计意图:一切技能,都是熟能生巧,以有限的时间实现学生的充分实践,至关重要。再次探究是对实验技能的提升,也是在新情境下的向前推动,使重复实践富有新意、富有意义,使每个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两次实验都是自主式探究实验,既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和技能上的加深,强化和熟练。

5.5总结提升 两轮操作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完成实验报告。

设计意图:实验结束,根据自己实际的观察完成实验报告,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实验报告是在完成实验后所作的简明总结,也是实验成果的书面反映。绘图有一定难度,需要进行适当引导,同时还适时的渗透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看到了什么就画什么。

(配乐)展示图片:各种各样的细胞,感受生命之美!师总结。

6 教学感悟:(一)、小组比赛,激励性评价

采用小组比赛,贴笑脸奖励;评比实验技能之星等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分组实验,既实现了合作,又突出了竞争,竞争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玫瑰卡——创意实验报告

用彩色卡纸设计的实验报告,改变传统方式,提高了学生兴趣,因为这里面有他们自己细胞的风采(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学生喜欢就会爱惜,爱惜就会用心去完成

(三)设计理念——自主探究式教学(先学后教)

细胞核观察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样品处理

16例牦牛(10♂6♀)均来自青海某屠宰场。经颈动脉放血处死后,迅速切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和直肠数段。每例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与直肠每隔10cm取一块(约5cm),分别取4块。牦牛结肠较长,每例结肠每隔80cm取一块(约5cm),共取8块。样品置于4%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中固定。同时,在牦牛放血处死后30min内切取肠道各段黏膜(1mm3)数块电镜样品,于2%多聚甲醛-2.5%戊二醛溶液中固定,4℃冰箱保存。

1.2 石蜡切片与染色

固定后的样品,常规石蜡包埋,制备连续切片。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PAS (高碘酸-Schiff氏)染色、MGP(甲基绿派洛宁,Methyl green-Pyronin)染色及MTB (甲苯胺蓝)染色,光镜观察。

1.3 透射电镜观察

对所取电镜材料采用2%多聚甲醛-2.5%戊二醛溶液预固定后,再经1%锇酸PBS溶液后固定,丙酮乙醇梯度脱水,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超薄切片机切片,醋酸铀与硝酸铅双重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照相。

1.4 测量与数据处理

采用光镜对牦牛肠道各段连续切片进行观察、拍照,以及测量、统计(采用Image-Pro Plus软件)。每段肠道做连续切片,每隔十张取一张,共取5张。选取肠道各段黏膜上皮细胞排列整齐连续的切片,统计每150个上皮细胞间的淋巴细胞数量。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比较(采用SPSS17.0软件)。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肠道浆细胞主要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的肠腺之间,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或一端。在整个肠道中浆细胞数量在盲肠分布最丰富(图1)。小肠从十二指肠、空肠到回肠浆细胞逐渐增多且差异显著(P<0.05),盲肠达到最多,从盲肠、结肠至直肠依次减小(表1)。杯状细胞散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肠腺柱状细胞之间,细胞顶部因含有糖原颗粒而膨大,底部纤细,呈典型的高脚杯状(图1)。杯状细胞在直肠数量最多(表1)(图2),在盲肠最少,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肠与直肠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肠与盲肠之间差异显著(P<0.05)(表1)。直肠因杯状细胞分泌大量黏液,使黏膜表面覆有厚层黏性薄膜。在小肠杯状细胞由十二指肠到回肠也是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表1)。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肠腺及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有少量分布。肥大细胞数量在十二指肠黏膜分布最多(图3),由十二指肠到回肠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P<0.05)(表1)。大肠肥大细胞与小肠比较相对较少,且结肠和盲肠差异不显著,直肠分布最少(表1)。

注:数据比较,标有相同字母的数据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字母标注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

电镜下,浆细胞呈椭圆形,核膜清晰,胞质中除少量线粒体外,几乎充满粗糙型内质网(图4)。杯状细胞顶端呈不规则游离面,散在于柱状细胞之间,细胞间界限轮廓清晰,顶部侧面与相邻细胞以中间连接和桥粒相连,胞质中充满着黏液颗粒,有些颗粒相互融合,成为较大的分泌泡。肥大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较大,核膜清晰可见,胞质内有高电子密度的大小不等的圆形颗粒聚集(图5)。

3 讨论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而且具有重要的免疫屏障功能[5]。黏膜的防御功能与黏膜的各种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密切相关。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在肠黏膜免疫屏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肠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作为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组分,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与外来抗原以及微生物发生接触的重要免疫细胞,同时也是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重要细胞[6,7],可诱导产生一系列黏膜免疫应答。因此,肠道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数量可以反映肠道局部黏膜免疫屏障的完整及免疫防御功能的完善程度。本研究表明,牦牛肠道浆细胞主要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的肠腺之间,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或一端。在整个肠道中浆细胞数量在盲肠分布最丰富。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的最终阶段,主要参与体液免疫[8,9]。大量IgA可通过分泌片段的介导进入肠黏膜表面,中和抗原物质(如细菌、毒素等),起到清除外来抗原和保护机体的作用[10]。

本研究也表明,牦牛肠道杯状细胞散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肠腺柱状细胞之间,细胞顶部因含有糖原颗粒而膨大,底部纤细,呈典型的高脚杯状。杯状细胞在直肠数量最多。直肠因杯状细胞分泌大量黏液,使黏膜表面覆有厚层黏性薄膜。而分泌黏蛋白是杯状细胞的主要功能之一。黏蛋白可对机体肠黏膜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是肠道机械屏障的组成之一[9,10,11]。

牦牛肠道肥大细胞大多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肠腺及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周围,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有少量分布。肥大细胞数量在十二指肠黏膜分布最多。而肥大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增殖分化成熟中随血流迁移至结缔组织。一方面,在动物机体天然免疫中肥大细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肥大细胞还能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参与机体获得性免疫[11,12]。

总之,牦牛肠道黏膜具有丰富的浆细胞、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其分布并不均匀,它们在牦牛对环境适应及黏膜免疫屏障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文场,刘志宏,杨柏明,等.高原之舟-中国牦牛[J].经济动物,1998(5):4-5.

[2]Gaskins H R.The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gut reaction and growth of the pig[J].A nim Sci,1996,74(Suppl 1):169.

[3]Turck D,Feste A S,Lifschitz C H.Age and diet affect the composition of porcine colonic mucins[J].Pediatric Research,1993,33(66):564—567.

[4]左愈臻,高世杰,邵建华,等.成年牦牛小肠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变化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 1,42(12):1776-1781.

[5]鲁延刚,高世杰,方梅,等.牦牛皱胃组织结构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研究.畜牧兽医学报,2012,43(3):469-475.

[6]宋恩亮,陈耀星,王子旭,等.利杂犊牛小肠各段长度与黏膜结构的发育学变化[J].动物医学进展,2006,27(5):66-70.

[7]宋恩亮,陈耀星,王子旭,等.肉犊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7,38(10):1109-1114.

[8]Bauer E,Williams B A,Smidt H.Influenc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development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animals.Curr Issues Intest Microbiol,2006,7(2):35-51.

[9]Bauer E.Williams B A,Smidt H.Influenc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development of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animals.Curr Issues Intest Microbiol,2006,7(2):35-51.

[10]Owens D,Mcgee M,Boland T.Effect of grass regrowth interval on intake,rumen digestion and nutrient flow to the omasum in beef cattle[J].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ume,2008,9(15):21-41.

[11]Metz M,Siebenhaar F,Maurer M.Mast cell functions in the innate skin immune system[J].Immunobiology,2008,213(3):251—260.

植物细胞骨架的观察 篇5

一、实验目的:掌握植物细胞骨架处理及染色方法。

二、实验原理:用适当浓度的TritonX-100处理时,可将细胞内蛋白质破坏,但细胞骨架系统的蛋白质却被保存,后者用考马斯亮兰R250染色,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骨架的网状结构。

三、实验试剂:

1、M-缓冲液;

2、pH6.8磷酸缓冲液; 3、1% TritonX-100,用M-缓冲液配制; 4、0.2%考马斯亮兰R250; 5、3%戊二醛,用pH6.8磷酸缓冲液;

四、实验步骤:

1、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约1cm2大小若干片)置于装有pH6.8磷酸缓冲液的50ml烧杯中,使其下沉;

2、吸去pH6.8磷酸缓冲液,用1% TritonX-100处理20min;

3、吸去1% TritonX-100,用M-缓冲液洗三次,每次8min;

4、3%戊二醛固定30min;

5、pH6.8磷酸缓冲液洗三次,每次8min;

6、0.2%考马斯亮兰R250染色20min;

7、用蒸馏水洗1-2次,将内表皮细胞平铺子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于显微镜下观察。

五、实验作业:

1、绘制你所观察到的植物细胞骨架图象;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篇6

【关键词】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嗅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嗅神经的神经外胚层,占鼻腔肿瘤的3%,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l0~20岁、50~60岁为双高峰,男性多见。该肿瘤一般发生于鼻腔顶部、上壁及侧壁,病程进展较缓慢,呈局部侵袭性生长,可侵及筛窦、上颌窦、蝶窦和额窦,也可向眼眶、鼻咽部和颅内侵犯,可有淋巴结转移,约1/5的病例有远处转移。本文报道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研究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4岁,右侧鼻腔反复出血三月,术中右侧鼻腔内可见一新生物,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大小约2.0×1.5×1.0cm。

1.2 方法 標本经过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行单克隆抗体标记,光镜观察。所用抗体均购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DAB显色,苏木精衬染。

2 结果

2.1巨检 息肉样组织一块,体积:2.2×1.5×1.3cm,表面光滑,切面灰红色,有光泽,质软。

2.2 镜检 镜下表现为小蓝圆形细胞,胞浆少,被纤维血管分隔成小叶状、片状或条索状,大多数病例均存在多少不一,典型及不典型的菊形团结构。(图1)。

2.3 免疫组化 瘤细胞CD56(图2)、S-100、Syn、CgA(+);CK、NS、EMA、CEA、desmin、CD99均(-);Ki-67<8%(+)。

病理诊断:(右侧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WHOⅠ-Ⅱ级 。

3 讨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神经源性恶性肿瘤,占所有鼻腔肿瘤的3%-6%[1]。肿瘤细胞为小蓝圆细胞,胞质少,典型的嗅神经母细胞瘤内可见到Flexner-Wintersteiner型菊形团结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与Kadish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治疗方式有关, 早期诊断,手术+放疗等的综合治疗,能提高本病的生存率,晚期患者的辅助化疗是必要的[2]。

3.1 临床特点 本例肿瘤位于鼻中隔后上方,表面光滑,息肉样,生长缓慢,呈局部侵袭性生长。

3.2 病理特点 肿瘤位于粘膜下层,分叶状或巢状,境界清楚,间隔以丰富的血管纤维间质。达30%的肿瘤中可见Homer-Wright型菊形团(假菊形团),而可见Flexner-Wintersteiner型菊形团(真神经菊形团)的肿瘤少于5%[3]。此肿瘤镜下组织学分为四级,级别越高,分化越差。本例CD56(+),s-100蛋白特征性的只表达于肿瘤小叶周围的支持细胞。

3.3 鉴别诊断 ①小细胞癌:小圆细胞,无核仁,胞浆极少或裸核,如燕麦样,S-100阴性。②鼻NK/T细胞淋巴瘤:镜下常为多灶性大片坏死,细胞多形,胞质透亮,有核沟,肿瘤间质较少,LCA、CD45RO、CD56阳性。③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典型者在疏松粘液样背景中见星芒状细胞,胞质少,或出现带状,蝌蚪样或蜘蛛样横纹肌母细胞,desmin、myosin及myoglobin等肌源性标记阳性。

3.4 治疗与预后 嗅神经母细胞瘤治疗选择完整的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疗效果更加,也可联合化疗以提高生存率。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最新发现完整切除比临床分期预后更重要[4]。

参考文献:

[1] Resto VA,Eisele DW,Forastiere A,et al.Esthesioneuroblastoma:the Johns Hopkins experience. Head and Neck . 2000

[2] 张运东,蔡奇山.嗅神经母细胞瘤7例诊疗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08):1573-1575.

[3] irose T,ScheitauerBW,LopesMB,GerberHA,AltermattHJ,HarnerSG, Vanden Berg SR(1955).Olfactory neuroblastoma.Animmunohistochemical,ultrastructural,and flow cytometric study.Cancer 76:4-19.

激光显微镜可观察内脏细胞 篇7

日本三重大学医学部消化道和小儿外科楠正人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设计出了一种使用激光显微镜来观察活体小鼠内脏细胞的系统。通常激光显微镜能够观察到活体表面1毫米深度的细胞活动,但是,动物不间断的心跳会引发血管动脉震动,再加上呼吸等原因,激光显微镜无法观测到活体器官内部的情况。

该系统是将活体小鼠加以固定,把固定活鼠的固定台和显微镜同时以同一频率震动,利用吸收“2光子激光光学显微镜”的震动来观察小鼠脏器的内部情况。研究小组已利用该装置成功对活体小鼠的癌症从脾脏向肝细胞转移以及溃疡性大肠炎的发生过程等进行了录像。该系统可以随时观察病鼠服药后的反应,可以应用于新药开发等领域。

细胞核观察 篇8

关键词: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细胞性肝癌

近年来,随着肿瘤发生率的逐渐增高,其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是其主要的病理分型,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生率占原发性肝癌发病率的10%左右[1,2]。两种病理类型肝癌在临床上极易发生误诊、漏诊[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8年10月~2005年3月我科收治的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8~76岁,平均(53.2±10.4)岁;肝功能Child分级:A级41例,B级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黄疸及发热等临床症状,肝炎标志物阳性36例,病灶直径2~9 cm。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肝细胞性肝癌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肝功能分级、临床症状、病灶情况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治疗情况。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肝硬化、AFP阳性率、CA19-9、误诊率等临床诊断情况;(2)观察两组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包膜等病灶情况;(3)观察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硬化、AFP阳性率、CA19-9阳性率、误诊率情况的比较

见表1。观察组肝硬化、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A19-9阳性率、误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包膜等病灶情况的比较

见表2。由表2可知,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一般位于左叶、无完整包膜、多发,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 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情况比较

见表3。由表3可知,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类型的肝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乏力、纳差、消瘦等临床症状,对于两种类型的临床特点应作出准确的诊断,避免出现漏诊和误诊,进而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4,5,6]。一般情况下术前单纯依靠影像学方法无法对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作出明确的诊断,还需要联合一些AFP和CA19-9具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进行诊断[7,8]。本研究通过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为观察组和肝细胞性肝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肝硬化、AFP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A19-9阳性率、误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方面提示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肝硬化、AFP阳性率及CA19-9阳性率作为鉴别诊断肝细胞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患者可能是肿瘤阻塞胆管,从而引起胆汁淤积和反复性胆管炎的发生,临床诊断满足于肝内胆管结石则可能对胆管细胞性肝癌造成误诊,增加了误诊率的发生。另外胆管细胞性肝癌可能较多地位于左侧肝叶,其早期易发生肝内播散同时侵犯周围组织,增加了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主要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然后转移至肝总动脉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而肝细胞性肝癌多侵犯右侧肝叶,而淋巴结大部分无转移,病灶多属于单发。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瘤体包膜以多发常见,瘤体包膜常不完整。临床针对两组患者均分别采取相关的根治术治疗,两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通过特异性指标和肿瘤特点进行准确诊断,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后均具有较好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志刚,钱叶本,耿小平,等.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临床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786-788.

[2]施晓雷,丁义涛,吴亚夫,等.胆管细胞性肝癌和肝细胞性肝癌的临床比较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1):17-19.

[3]刘站丛,李德宇.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的误诊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2005,21(16):41.

[4]吴亚夫,施晓雷,徐庆祥,等.肝内胆管细胞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90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8):838-840.

[5]余正平,周蒙滔,张启瑜,等.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27例误诊误治原因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8):466-467.

[6]姚辉华,曾勇,严律南,等.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42例的外科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2):82-84.

[7]孙智定,闫慧明.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10例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5,34(1):75-76.

对细胞质流动观察实验的改进 篇9

通常在中学生物细胞质流动观察实验中所使用的材料是黑藻。除此以外, 也可用万寿菊、、大白菜等。

一、以万寿菊 (臭芙蓉、高丽菊) 作实验材料

1. 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滴管、尖嘴镊子、小烧杯、、刀片、解剖针。

2. 步骤

⑴教师将事先插于小烧杯水中的万寿菊花枝放到实验台上。

⑵用镊子从万寿菊头状花序中取一未开放的管状花 (切记不能取开放的) , 将其放在载玻片中央, 用刀片切取中间的花冠筒部分, 长约1厘米。

⑶用滴管加2滴水于载玻片材料上, 然后用解剖针将花冠筒剖开, 使其内侧向上平展在水中, 盖上盖玻片, 制成临时水封装片。

⑷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 , 以盖玻片不漂浮于水上为宜 (一定不能悬浮于水面上) 。

3. 观察方法

⑴用低倍镜找出3个细胞排成一列的表皮毛细胞。

⑵换高倍镜观察单个表皮毛细胞, 特别是位于表皮毛顶端的细胞, 以细胞之内橙黄色的有色体作为参照物, 此时可清晰地看到细胞质的布朗运动。

二、以大白菜 (或黄芽白菜) 的幼苗幼叶作实验材料

1. 大白菜优于黑藻的几个特点

这里的用具、步骤及观察方法与上述以万寿菊作实验材料的基本相同。但大白菜与黑藻相比, 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大白菜幼苗幼叶的表皮毛细胞体积较大, 而且细胞突起伸展在表皮之外, 细胞之间也互不重叠。尤其是叶缘部分, 表皮毛细胞更是多、粗且长, 因此, 可用刀片切取叶缘一小片, 即可制成临时水封装片。

⑵大白菜表皮毛细胞中的细胞质流动速度较快。在放大250倍的视野中, 就可以看到细胞质沿液泡周围作逆时针循环流动的现象, 特别是可以看到随着细胞质缓缓流动而流动的叶绿体, 就像静脉中血细胞随着血液的流动而流动一样。

⑶大白菜全国各地都有栽培, 取材方便。特别是9月份, 我国大部分地区正是大白菜幼苗生长的时期, 活体材料极易获得。

2. 具体观察方法的改进

以1%的葡萄糖水溶液代替上述步骤 (3) 中的水。因1%的葡萄糖水溶液既能使细胞充分吸水, 又可作为能源物质, 延长立体细胞的生活时间, 从而加快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延长观察时间。

细胞核观察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 23岁, 1年以前足月平产一胎。第一次 (2007年7月) 因不规则阴道流血3个多月就诊。妇科检查宫颈口见一3cm×3cm灰白色赘生物, 遂取活检送病理, B超提示子宫体部见一低回声团块区大小约28mm×25mm, 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晰, 血清ΗCG为51m IU/m L (参考值<25m IU/m L) 。第二次 (2007年8月) 因第一次诊断“胎盘部位滋养叶细胞肿瘤”, 行子宫全切术, 常规送病理。

1.2 方法

标本经4%甲醛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4μm厚, HE染色, 光镜观察。免疫组化采用E n Vision二步法, 抗体选用HPL、PLAP、HCG、CKL、HMB45、S-100和Actin, 均购自福建迈新公司。

2 结果

2.1 巨检

第一次:灰褐灰白色组织3cm×3cm×0.6cm, 切面灰褐色, 质中。第二次:全切子宫, 宫颈光滑, 宫腔后壁见一直径2cm包块, 其表面有一区域欠光滑, 稍有糜烂 (应为前一次“宫颈赘生物”相连的地方) , 切面呈棕色、质软, 深面境界不清, 棕色区域浸润子宫肌壁达浆膜层, 未见出血、坏死。

2.2 镜检

肿瘤细胞形态多样, 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 胞浆丰富嗜酸性或浅染透明, 瘤细胞多为单核, 可见双核及多核巨细胞, 核分裂像易见 (>5/10HPF) , 肿瘤细胞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瘤组织中有广泛的纤维素样物质沉积, 瘤细胞从周边向血管腔方向浸润血管壁, 在平滑肌间浸润生长达子宫浆膜层。

2.3 免疫组化

瘤细胞HPL (++) , HCG散在 (+) , PLAP (++) , CKL (++) , HMB45 (-) , S-100 (-) 、Actin (-) 。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PSTT主要见于育龄妇女, 大多数病例发生于正常妊娠后数月至数年内,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及不规则阴道流血, 有的病人甚至在绝经后数年才发生。血清HCG正常或有轻到中度升高 (<4000IU/L) , 低于绒癌 (>20000IU/L) 。B超检查常见宫腔内息肉状肿块或肌壁内结节状肿块。

3.2 病理学特点

PSTT外观高度不一, 典型的肿瘤呈棕色、黄色或白色的肿块位于宫壁内或呈息肉状、结节状突入子宫腔, 有的可从显微镜下看到弥漫浸润宫壁使子宫底增大或扭曲, 肿块切面常见出血和坏死灶, 可浸润穿过肌层全部, 扩展到浆膜。显微镜下肿瘤主要由中间滋养层细胞组成, 典型的生长方式为大的多边形中间滋养细胞穿插浸润于肌纤维之间。瘤细胞多边形、圆形或梭形, 可单个散布或聚成条索状或大的细胞巢, 有的肿瘤很少引起组织破坏, 有些可伴广泛的坏死。瘤细胞核多为单核, 核圆或卵圆, 胞浆淡伊红或嗜双色, 核稍大, 核分裂可见, 常见合体细胞样多核巨细胞。瘤组织中有广泛纤维素样物质沉积, 瘤细胞可从周边向血管腔方向浸润血管壁, 最终取代血管壁。免疫组化示典型的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的单核瘤细胞HPL染色阳性, 仅少数瘤细胞HCG阳性, 而相当于合体滋养细胞的多核瘤细胞几乎恒为HCG阳性, 仅偶可HPL阳性。本病例免疫组化HPL (++) 、HCG散在 (+) 、PLAP (++) 、CKL (++) 、Actin (-) 、HMB45 (-) 、S-100 (-) 。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 其主要是和超常胎盘部位反应 (EPS) 、绒毛膜癌。鉴别要点为: (1) EPS:PSTT形态较单一, 瘤细胞异型性大, 细胞较密集, 可大范围浸润肌层, 甚至穿透浆膜向外周浸润并远处转移。EPS保持原有胎盘床特点, 组织图像表现多样化, 中间型滋养细胞多呈条索状分布, 很少形成团块, 在肌层中浸润范围较小。笔者认为PSTT与EPS密切相关, 其组织学特别相似, 可能与EPS极度增生有关, 对EPS患者应长期随访。 (2) 绒癌:PSTT肿瘤间质中有明显的血管成分, 瘤细胞浸润血管现象明显而绒癌无间质血管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 PSTT瘤细胞HPL中至强阳性, HCG部分阳性或阴性, 而绒癌HCG强阳性, HPL部分阳性或阴性。同时还需与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等鉴别, 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

3.4 治疗及预后

细胞核观察 篇11

[关键词]语文素养;农村小学生;语文教师;发展要求

一、教材分析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观察细胞的结构》——《观察动物细胞》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初步具备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尤其是初步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学会如何制作临时装片,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实验的流程及规范性,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从而体现实验目的的真正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实验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在解决、分析问题和动手实践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但由于刚进入初中初次接触实验教学,教师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多查多看,及时指出问题,予以纠正,耐心指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初步学会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能通过实验观察的结果,总结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能力目标

(1)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操作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

(3)训练学生大胆思考和完成操作任务的能力。

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实验操作能力,树立学好生物的信心,形成理论来源于实践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重点

(4)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的实验过程。

(5)认识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六、教学难点

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

如何区分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七、教学方法

现场示范法 : 教师可以一边讲步骤一边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其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得力助手培训法: 在本堂实验的课前,培训几位小老师,在课堂上请他们讲讲此次实验的体会,有助于帮助其他学生能做好实验的信心,并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起到指导、榜样的作用。

小组合作法: 以小组形式为活动单元,每三人为一实验小组。在实验的同时都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探究性。

八、实验课前的准备

1.学生需要准备的

2.预习实验内容。

3.上课前漱净口腔。

4.带好铅笔和绘图纸。

九、教师需要准备的(材料用具)

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有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实验室里,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过程。把学生从实验桌上转移到大屏幕上,边看边思考,自己如何进行本节课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初步熟悉了实验过程,从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巩固了上节实验所学的内容,也为本节实验将要观察的动物细胞结构做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教师提问:通过上节实验的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组成,本节实验中动物细胞又是由哪些基本结构组成呢?我们亲自来验证吧。

(二)实验

1.实验目的

2.进一步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3.巩固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

4.认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5. 进一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画法,初步学会绘制动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

6.实验步骤“擦、滴、刮、涂、盖、吸、观、绘”

7.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学生边操作,教师边指导并提醒学生本步骤的注意事项。)

8.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9.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10.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刮几下。

11.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涂抹几下。

1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们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载玻片下面出现气泡。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湿标本的全部。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此过程中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步骤是否正确,然后要求学生尝试区别与上节实验中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异同点)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

通过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后,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看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与上节实验课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上有什么异同点,并请几位学生代表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其观点:它们都有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不同的是洋葱表皮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而人口腔上皮细胞却没有。然后让学生们阅读课本上的本节内容,让他们证实一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的知识是一致。

十一、注意事项

(一)此次实验前,一定要将口腔用清水洗簌干净

获取口腔上皮细胞时,不要用牙签在牙齿里刮动,而是要在口腔壁上刮动。(因为从牙缝里或牙齿上刮下的是食物碎屑而不是口腔上皮细胞)

(二)选择合适的口腔取材部位

以口腔两侧颊部为好。(因为这一部分能刮取到较多的口腔上皮细胞,而在其他部位选材,要么细胞数量较少,要么引起不适感)

选择用恰当的染液浓度,这样才能较明显地显示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

十二、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实验是在学习使用显微镜及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结构中,怎样制作临时装片后的教学设计内容,因有了前两次的实验经验,所以这次的实验课堂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但本节实验也存在不足之处:有少数学生由于取材部位没有把握好,导致选取到的口腔上皮细胞要么过少,要么是食物残渣。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让学生多尝试几次,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讨论与观察,不断发现问题,探索真理,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创新精神,达到“学以致用”,启迪学生思维,勤于动手的教学效果。

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级重点资助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名称:湖南省中小学生实验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AJC 002--046”

细胞核观察 篇12

关键词:白细胞单采去除术,高白细胞白血病

高白细胞白血病是指体内白细胞数量>100×109/L的白血病患者, 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常见的致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血液系统增殖性疾病[1]。为进一步研究白细胞单采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 本文选取笔者所在医院86例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分为两组, 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以探讨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在治疗高白细胞性慢性线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86例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43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白细胞单采去除术进行治疗, 其中男21例, 女22例, 年龄16~45岁, 平均 (26.7±2.6) 岁, 病程为2~5个月, 平均 (2.8±1.2) 个月;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其中男22例, 女21例, 年龄18~47岁, 平均 (27.2±3.7) 岁, 病程1~4个月, 平均 (2.4±1.5) 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化疗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化疗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1.2.1 白细胞单采去除术

选用美国CS3000白细胞分离机, 安装好白细胞专用无菌管道, 连接生理盐水和抗凝剂, 并使患者保持平卧状态, 在需要穿刺的肘部进行消毒, 穿刺, 回血后固定[2]。全血流速为55 ml/min, 循环血量5000~8000 ml[3]。在采中和采后口服10%葡萄糖酸钙共30 ml, 全程持续时间3 h左右。在治疗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1.2.2 联合化疗两组患者手术后均进行必要的化疗, 在化疗同时进行水化、碱化、护肝及护胃治疗[4]。化疗时间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 治疗效果, 去除时间以及去除量进行详细观察, 并进行记录。

1.4 疗效评价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白血病疗效完全缓解率 (CR) 、部分缓解率 (PR) 及早期病死率的评价[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况均有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数据总体要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两组去除时间和去除量对比

观察组去除时间为 (127±12) min, 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去除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7.44%,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早期患者病死率为6.98%, 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3。

例 (%)

3 讨论

当人体外周血中的WBC含量超过100×109/L时, 就属于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范畴。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较差, 且多伴有多种并发症, 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特别是晚期患者, 传统的化疗治疗方式意义不大, 因此需要重点探究如何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命, 同时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且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常见白血病细胞浸润, 大大增加循环血液粘滞度, 因此细胞变形发生率较高, 易发生微血栓, 造成患者组织器官缺氧, 对患者的体内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 例如:肺、脑等。严重时, 患者会出现脑出血、脑血栓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在化疗过程中, 患者极易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 且多伴有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导致患者的快速死亡。因此需尽快将患者体内的过多的白血病细胞去除, 改善患者的微循环, 以挽救患者生命安全。

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细胞的极度增生, 会导致机体肿瘤细胞的负荷加大, 血液黏滞度增高, 很容易造成微循环障碍以及相关组织器官的浸润, 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且早期病死率也相对较高[6]。此时利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案, 虽然白血病细胞被大量杀死, 但是会引起相应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等, 很有可能会加速患者的死亡[7]。而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可以在迅速去除白血病细胞的同时, 减少白血病细胞的负荷, 降低血液黏滞度,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早期患者的病死率。同时, 白细胞单采去除术还能清除大量繁殖期的细胞, 使静止期的细胞进入繁殖期, 化疗药物杀死繁殖期的病毒细胞, 提高化疗效果[8]。因此, 白细胞去除术被认为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高白细胞性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症状较为严重, 白细胞单采去除术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过多的粒细胞, 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而患者化疗前的肿瘤负荷的下降, 能够有效降低白细胞溶解综合征的并发率[9]。

近年来,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提高了对于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在治疗高白细胞性慢性线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的探究力度, 因而我国有关于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在治疗高白细胞性慢性线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 且高白细胞性慢性线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多, 提高了满意度。有文献资料指出, 白细胞单采去除术能够激活处在静止期的细胞, 为细胞的代谢与增殖提供有利条件, 因而提高细胞在化疗期间的敏感性, 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后血常规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白细胞去除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从治疗效果上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CR、PR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患者的早期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充分说明, 将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应用到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 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缩短治疗时间,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治疗,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与梁梅梅等[10]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白细胞单采去除术在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而且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冯贵平.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疗效观察[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2, 28 (3) :245-246.

[2]吴华新, 冯贵平, 梁效功, 等.白细胞单采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 2003, 24 (2) :152-153.

[3]邹礼衡, 罗泽宇, 文锋.白细胞单采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2, 40 (3) :322-324.

[4]黎民君, 郭丽堃, 陈利媚, 等.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 2013, 10 (16) :68-69.

[5]罗自勉, 周新伏, 李佳元, 等.改良法白细胞去除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 9 (5) :635-636, 641.

[6]陈丽萍.白细胞单采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92例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3 (6) :7-8.

[7]张瑞丽, 刘捷, 杨惠云, 等.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7) :1401-1402.

[8]陈耀秀, 谷小燕.MCS+单采去除白细胞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11) :1696-1697.

[9]孙黎飞, 马旭辉, 许刚, 等.白细胞单采联合化学药物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5 (9) :1059.

上一篇:思考与学习下一篇:实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