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2024-10-24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共12篇)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篇1

良好的习惯、优越的性格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期潜能的开发、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 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 “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比较严重的程度。这种迎合应试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实质是背离素质教育的, 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但在当前现状下: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幼儿园的增多;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办园条件不允许;社会评价的偏颇, 是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种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 或向未到指定年龄的幼儿强加超进度的知识。缺少根据幼儿学习特点而运用的幼儿教学方法, 使讲授的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以至于使幼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 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 厌学现象严重, 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和快乐

3~6岁的幼儿, 本应在快乐的游戏和玩耍中探索未知的世界。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 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 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 只是单调地让孩子写字、算数, 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 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 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实质上, 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 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2. 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学龄前的幼儿, 机体和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过早、过多地书写等强化训练会使幼儿的神经系统受到限制和损伤, 长此以往, 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 严重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3. 遏制幼儿智力的发展, 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他的综合能力一定是很强的。如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恰恰是在幼儿时期。

1920年, 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 人们在打死大狼后, 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 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约2岁, 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阿玛拉于第二年死去, 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的主办者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 详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狼孩刚被发现时, 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 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 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 (不用手拿, 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不会讲话, 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拉经过7年的教育, 才掌握了45个词, 勉强地学会几句话, 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 但其智力只相当三四岁的孩子。

这个例子表明:人类一旦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 后天做出更多的努力也达不到该有的水平。因此, 小学化地“灌输”知识, 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使孩子受害终生。

4. 拔苗助长, 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幼儿园通常会把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作为幼儿园学习的主要内容, 通过让幼儿反复的背、写, 达到熟练的目的。而在这一反复灌输的过程中, 使幼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产生了厌学等负面影响。当这样的孩子步入小学后, 会产生不爱动脑、学习不积极的态度, 在一年级时, 会因之前反复的磨炼出的知识而占有一些优势, 但在慢慢升入高年级之后, “小学化”带来的危害就会全部显露出来。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1. 幼儿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的教育是幼儿的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各种潜能,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园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为指导, 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正确的办园宗旨和教育理念。而目前有些幼儿园为了解决招生问题, 一味地迎合家长的需要, 用一些小学化的手段教幼儿知识, 严重地违背了《纲要》等幼儿园指导性文件中的要求, 这与幼儿的发展是相悖的, 不可行的。

2.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

幼儿教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的素质要过关, 专业化水平要过硬。在日常活动中, 通过讲故事、唱歌、跳舞等活动, 有意识地向幼儿传授知识, 培养幼儿的各项技能。并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 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情感、社会、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专业水平不高的幼儿教师, 只知道教孩子一些1、2、3和a、o、e的东西, 使教学向“小学化”的方向发展。

3. 帮助、教育家长摆正幼教观念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的中国式教育使家长们偏离了教育的本真, 中国的家长在接幼儿离园时会问:“今天学什么了?”外国的家长在接幼儿离园时会问:“今天你过得高兴吗?”通过这两种提问方式可以看出, 中国和外国的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幼儿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甚至认为幼儿园的素质教育是无用的, 在考试时不会加分。这种错误的思想注定了幼儿教育的走向, 有部分幼儿园会为了私利, 迎合家长的需求, 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因此, 改变家长的幼教观念至关重要。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讲述一些育儿知识, 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教态度, 从而使家长淡化对幼教的功利心态。

4. 抓好幼小衔接工作

孩子从幼儿园走出去, 面临的是升入小学、升入初中、高中, 然后上大学。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是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 就要求孩子要固定自己的“心理位置”, 即孩子在班级要排在前面。而目前小学的课程要求比较严格, 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小学老师, 知识不认真传授, 孩子就跟不上, 家长心里会更担心, 所以就把责任推到幼儿园, 要求幼儿园教授小学一年级的课程, 致使幼儿园“小学化”。所以, 要抓好幼小衔接的工作,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还幼儿教育一片静土。

5. 加强幼儿素质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时期正处在性格塑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以及潜能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伴你一生”, 好的性格和习惯会使一个人受益终生, 也是人生幸福的根本。而幼儿期正是形成这种习惯和性格的关键期, 错过这一时期, 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会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而这些好的习惯包括道德行为习惯、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社交习惯等。有了这些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潜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 幼儿园要加强幼儿素质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幼儿积累后蓄力量, 使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出色, 以此来证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使家长和社会各界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小学化”, 才能使人们明白幼儿教育的真正意义。

6. 遵循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 体现幼儿教育的自身特点

转变学前教育的观念。严格按照国家幼教法规施教。要解决“小学化”倾向, 首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阶段, 而不是成才教育。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身心素质。

总之, 幼儿教育的有关人员, 要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启蒙教育, 它的任务是为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智力的基础, 而不是成才教育。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小学有严格的区别, 在幼儿园阶段进行小学式的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所不允许的, 也是国家幼教法规所禁止的。所以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应以《幼儿园工作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为指南,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促进幼儿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提高其身心素质。

摘要:幼儿时期良好的早期教育, 对幼儿学习品质、性格、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早期教育应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但是, 近年来幼儿园 (学前教育) “小学化”的现象愈演愈烈, 危害到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 本论文主要反映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分析其危害, 进而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幼儿园,小学化

参考文献

[1]梁斌、李志全.基础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篇2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近年来发现,越来越难的小学入学测试打乱了幼儿园应有的教学方式,围绕升学指挥棒,幼儿园教育开始出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又具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广泛性和严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危害极大。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向父母意愿妥协的结果。幼儿园一位老师认为,幼儿园这样做全是父母逼的,现在很多父母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而且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父母的“口味”,幼教小学化在所难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那一天,很多家长们就进行了赛跑,学什么都想超前。省教育厅原学前处有关负责人在一次报告中曾说:“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外语,一两岁就把小学一年级课本学完”。有专家的调查显示:有的家长以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尽早学习读、写、算。有90%以上的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到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培训班。家长的这种心态和行为,致使有些幼儿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拿教一年级课程等小学化的东西来吸引家长送孩子来园。有些主办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只顾投家长所好,不按幼儿教育规律及幼教有关要求行事。有些幼儿园不想违背幼儿教育规律去做小学化的东西。但是看到别的幼儿园那么做而且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就迫不得己也搞起了小学化的东西。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一一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知识技能训练,孩子被迫付出的努力太大,做出的牺牲太大;过于超前的训练所获得的即时效应意义不大;训练者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和所运用的强制性方法使孩子的兴趣被压抑,致使幼儿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或者把爱玩爱跳的孩子弄得像小大人似的,全无阳光、活泼可谈,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健康。心理学中指出: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幼儿教育小学化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就剥夺了幼儿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阻碍了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进而阻碍了幼儿大脑发育。要培养完整的儿童,对幼儿的教育必须是多方面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完整发展本身需要多方面的刺激,有了多方面的刺激才能使各脑功能区的神经细胞不断地形成复杂的联系,单项内容的训练不利于大脑的完整发展。而幼儿园的小学化恰恰是只注重写字、算题这些单项内容的训练,剥夺了幼儿接受更多也是幼儿更需要的刺激的机会。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幼儿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子,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己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己!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由于各个幼儿园不同程度地提前进行小学化教育,造成小学入校新生基础参差不齐,让小学一年级老师难以教学。照顾基础低的吧,学过的学生根本就不想学;迁就基础高的吧,没学过的学生又听不懂。这种情况常使小学教师无所适从。让这些小学教师更为苦恼的是,因为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的种种不同,造成教学不到位,使一些孩子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写字姿势不正确、拼音教学不规范等等,而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这可是要影响孩子的一生的。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幼儿园

一、 现代幼儿教育里存在的主要情况

(一) 幼儿老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提升

受文化差异、地区影响、经济问题等情况影响,目前在农村我国学前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比如:有的教师是农村的妇女甚至普通话说得还不是很标准或者是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代理教师。所以,幼儿园教师应通过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

(二) 幼儿教育的理念需要提高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幼儿园为了顺应父母与社会的共同需求,把幼儿园的管理和教育方式模拟成小学式的管理模式,甚至有些幼儿园为了上述内容所说的这样,在孩子入学之前对儿童进行一系列的阅读,简单计算等入学考试,以此来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良,家长以为把小孩送到这样的幼儿园里就能学会很多知识,而且还会这样来评定一个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的好与坏。

(三) 教材的多样性导致孩子和父母成为一种压力

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在按照国家规定使用的教材工具之外,还在一定程度地使用着其他渠道的教材。比如:《蒙氏英语》《洪恩数学》《儿童珠心算》《幼儿阅读》《现在英语》等教材,也有一些教材是由自己园内所撰写的,教材的多样性使儿童的学习压力加大。有些幼儿园开设很多种课程,园长们为了提高效率,形式多样,理念各异,得到的成果却是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让孩子订购那么多的教材,价格偏高不说,实则效果并不明显,其实完全可以将国家规定的教育内容,简单易懂的融汇到每次的教育活动中去,这样既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可以使得幼儿教育变得调理化、规范化、正规化。

(四) 政府投入不足,“入园难”“入园贵”现象严重

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总理对《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的部署与强调,解决人民提出的“入园难”的事情。“入园难”“入园贵”是众多家长心中的一块大石,幼儿园被“权贵化”“贵族化”,用三个词词语来形容就是:尴尬,无奈,瓶颈。为什么这么说呢?具数据分析统计,陕西省共有省级幼儿园145家,公办的129家,民办的只要16家。想让孩子上好的幼儿园的是很多父母的想法,所以就有了想方设法地批条子、找熟人、托关系。网上流行一句话:“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一位普通家庭的刘女士说:“俩人月入加一起不到5000元,要还房贷、养孩子、孝敬长辈,生活已经过得很不宽裕啦,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每月的学费花掉共同收入的三分之一,他觉得现在的日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捉襟见肘。”一位教育专家曾表示,幼儿园的缺失严重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发展缓慢以及一系列问题的叠加造成的连锁反应,使得幼儿园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二、 小学生和幼儿的根本差别

(一) 教学内容方面

幼儿和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主要在于其活动形式、作息方式及生活习惯方面,师生关系方面,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方面等。幼儿教育是“教养并重”小学则是“以教为主”。

(二) 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丰富有趣的而且形式也很多样化,以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是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的指导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学习各种学科文化知识,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

(三) 生活方式和管理作息情况

学前阶段的作息制度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幼儿的作息制度,比如:幼儿的自选活动、户外活动、午餐、午睡等,幼儿的一日生活是有序灵活的作息时间表。生活管理方面幼儿是没有强制性的。比如:幼儿在课上时突然口渴是可以向老师汇报后立刻去喝水的,以及没有规定幼儿必须每天按时到班,是没有出勤要求的。

(四) 师生关系方面

幼儿园阶段教师像妈妈一样照料幼儿,并经常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而小学教师对幼儿生活关心的较少,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教育教学、批改作业等方面。

(五) 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墙面的设计颜色鲜明,还设计了许多活动区域,如:阅读区、娃娃家区、手工活动区等。在其中还会提供丰富有趣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可以动手操作,幼儿也可以自有选择游戏和活动区域与小伙伴交往;小学学校环境的布置相比较过于单调,按固定的顺序摆放桌椅,学生自由活动的机会少。

(六) 国家对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社会对幼儿园幼儿的要求比较低,期望幼儿可以健康成长,每天开开心心的,而对小学生的要求就要比较的具体,比如:考试考高分,写作业可以又快又好,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家长对小学生的期望比较高,比如期望孩子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自身道德思想的培养,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好人才能健康的成长,在家里尊老爱幼,在社会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等。

三、 幼儿小学式教育所带来的弊端

(一) 儿童健康成长受到的影响

幼儿期,是幼儿身体发育最快的时期,尤其是大脑和骨骼肌肉的发育,如果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像小学生一样,每天长时间地静坐,使心肺功能没有得到应有地锻炼,严重制约了身体各机能的迅速发育,还有让幼儿长时间地看图书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等。

(二) 约束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的发育

五六岁的孩子逐渐显示出抽象的逻辑思维了,思维的形式主要依靠表象,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使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全面地与人或事物直接交往,应让幼儿园的小朋友多做游戏,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智力,比那些识字的小朋友在正式上学后更有潜力,如一句俗话说“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三) 良好的品行在儿童时期受到阻碍

幼儿期是一个人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良好环境中幼儿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保持书本文具整洁的习惯等,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幼儿不会因为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而感觉到累,反而会因为单调的活动感到厌倦,有的教师喜欢让幼儿进行一些单调而重复的活动,而挤掉一些丰富多彩的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活动。也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幼儿进行个别交流,而那些被挤掉的活动反而是幼儿形成良好个性的主要方式。

(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幼儿时期抓起

大量数据表明,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是弊大于利的。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上课取代游戏,教师长时间地用语言教学,还有要求幼儿上课长时间不许动,更不许上厕所、喝水等等,这些做法会造成孩子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幼儿在入学前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让其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教育,但其实并不是他们所想的样子,因为有些幼儿认为小学老师教的知识、汉字、数学题等自己本来就会,所以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今后学习新知识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总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不同的,要注意并杜绝幼儿园“小学时代”的倾向,让幼儿健康、积极地步入小学。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学前教育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篇4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篇调查报告, 有人对某乡镇的300户家庭通过一张调查问卷, 对“择园标准”、“教学要求’”等内容作了调查, 结果显示:80%以上的家长都选择了近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而幼儿的选择却是非常明显的反映了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开心的、随意的、好玩的、多彩的。幼儿问卷中, 有这样几个问题。你最想到哪一家幼儿园去?为什么?其中298名幼儿选择了幼儿园大;好漂亮;玩具多;小朋友多;老师会跳舞;有演出的幼儿园。第二个问题是, 你喜欢写字、算算术吗?为什么?其中有243名幼儿回答:不喜欢:太吃力了;我怕写不好的。有50名幼儿回答:喜欢;可以和哥哥姐姐一样能干。有5名幼儿回答:随便;妈妈说写我就写;有2名幼儿不回答。第三个问题是, 你喜欢唱歌跳舞画画吗?为什么?有283名幼儿回答:喜欢;开心;可以上台表演;脸上化妆;我要做个画家。有13名幼儿回答:不喜欢;跳不好;不会画;别人要笑我的。有4名幼儿不回答。

从调查结果来看, 每个幼儿都喜欢自己有一个舒适、快乐、安静、安全的地方来度过自己的幼儿生活, 那么幼儿园的建设就非常重要。

由此, 我们得出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损害孩子身体健康

在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 过早写字会造成孩子手指畸形, 长时间呆在教室学习, 过早加重孩子负担会造成幼儿视力下降, 驼背等。所以要让幼儿的学习以游戏为主, 在快乐中成长。

二、学前教育“小学化”影响幼儿智力开发

幼儿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水还很低, 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幼儿的活动应该以游戏为主。过早的小学教育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会使幼儿的思维发展停滞不前。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幼儿教育, 到了小学阶段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适应不良等问题就会暴露出来, 从而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实施小学教育, 必然会忽略其他方的发展, 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 而不重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会造成孩子发展的片面性和畸形化。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四、学前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幼儿阶段的小学化, 会对儿童的学习习惯产生不良影响, 因为一年级的大部分知识和学前重复, 部分孩子觉得学习太容易, 而产生轻视态度, 会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不利于以后的学习, 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时, 会出现适应不良。这样的坏习惯如果不及时改正, 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坚决反对在幼儿阶段实施小学教育。不能把幼儿当小学生对待。

促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还有很多, 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为了改变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针对上述四方面的成因, 特提出如下对策:

1.改变认识

我们首先要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家长的期望分不开的。在农村, 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他们根本不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不知孩子到幼儿园孩子究竟要得到什么, 他们认为, 我的孩子掌握的知识越多, 这个老师就越好, 这个幼儿园也就越好。他们经常抱怨老师给孩子不教文化知识, 觉得自己的孩子掌握的生字太少, 背诵的古诗不多。他们的这种认识严重的影响到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强化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所以学校要多和家长沟通让他们理解到幼儿教育的真谛, 这样我们的幼儿园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才会对小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和基础。我们的幼儿教师一定也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 欲速则不达, 我们作为教育者, 如果急于求成, 违背教育规律, 必然培养不出合格的学生, 所以我必须要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做。幼儿园的管理者也应该变评价体系, 符合幼儿发展目标。

2.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我们为了真正避免盲目的小学化倾向, 不能只是关门做事, 也不是根本的排除小学的教育方式。

例如, 识字、画字游戏的开发利用;分类游戏发展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设置阅读、识字等只是区角, 满足个别孩子发展需要;建立家园互动平台, 促进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

3.科学管理规范办学

科学管理是幼儿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 幼儿园的举办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 对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要及时关闭, 地方教育机关要对幼儿教育高度重视, 加强管理。

4.加强幼儿教师的培养

幼儿教育影响人的终生, 幼儿教育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 所以幼儿教师的素质就更加重要, 只有拥有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才会有坚实的保障。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 提高幼儿教师的待遇, 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 从幼儿的终极发展出发, 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小学化的十大害处 篇5

其一,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化是把小学的内容提前给孩子学习,而这些内容基本都高于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只能有碍于孩子发展。

其二,造成孩子在幼儿期就开始厌学。孩子在幼儿园就应付大量的任务,诸如写字、算术、抄写等,没有太多时间玩游戏,这些经历只能使孩子提前厌学。

其三,夺去了孩子欢乐幸福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夺走孩子的幸福。

其四,刮起家长盲目竞争的歪风。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教学味浓的幼儿园。一些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也投家长所好,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之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知道幼儿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而不能向老师提出违背教育规律的要求。

其五,挫伤孩子自尊心。如果在幼儿阶段过多地学习了小学知识,上小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会使这些儿童养成不爱动脑、不爱思考、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提前学习只能使孩子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其六,造成小学学生成绩差异悬殊,无法教学。提前教学,让一部分孩子对小学一年级内容很熟悉,而另一部分孩子对内容很陌生。上课时,“早熟”的学生了无兴趣,不认真听讲,扰乱了上课气氛。对小学老师来说,最难教的孩子不是上学前知识准备不足的孩子,而是缺乏学习兴趣的孩子。

其七,让孩子失去幸福感。儿童教育专家卢勤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很多家长和老师把仙女和王子赶出孩子童年的社会,让他们从小就学算术和语文。早教如果没有正确的航向,将摧残孩子的童年。”

其八,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在孩子不同的阶段应该给予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容,这叫教育的适宜性。每一阶段的内容前后衔接,一起构成了大教育体系。如果提前让孩子接受以后的内容,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其九,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小议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损害兴趣;挫伤自信;扼杀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138-0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学有所成。正因如此,如今的大多家长,对其子女期望太高,过早地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学习,促使幼儿教育小学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又有哪些弊端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部分幼儿园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参照,把识字、算术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为主要任务,通过考试等手段来评价幼儿教育的最终成效。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教育,把语言、数学等学习任务强加给还不具备任何学习能力的三、四岁幼儿,把考试这种早就该淘汰的极不公正的评价方式用在什么都不懂的幼儿身上,这直接就是对幼儿的一种摧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已年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误解造成的,家长总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小学教育的雏形,幼儿教育阶段就是对幼儿进行小学低年级的最基本的加减法及识字教学,加之许多家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便导致他们的思想观念守旧,在他们的心目中认为:知识是衡量孩子成才的决定因素,因而对孩子早期教育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要么自己在家中施教,要么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产劳动把孩子送入学校,让教师管理更为放心,正因如此,促使学校不得不用更高的目标来进行对幼儿的教育教学,要么,家长不答应。另一方面是由于私立幼儿园的兴起造成的,近年来,好多商家为了达到家长们的这一心愿,在各地大力兴办私立幼儿园,就一般的小县城而言,至少有上十家私立幼儿园,并在各农村有条件的地方也开设私立幼儿园。笔者前不久无意之间听到家长们这样议论,孩子在私立幼儿园不到半学期就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可这学期送到公立幼儿园两周了,什么都没学下,竟连名字也不会写了。私立幼儿园的小学化,致使幼儿教育不得不向小学化迈进。大多家长且不知,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看作用不大,实践证明提前学习的幼儿只是在小学一年级时略显其优势,随着年级的增加,这种优势就不明显了,到了高年级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提前学习只能使幼儿一时领先,让孩子在学习上体会到的是一种由高峰渐渐滑向低谷的感觉,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那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成长教育来说到底有哪些弊端呢?

一、损害孩子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但在目前仍然以分数、成绩来评价学生优差的今天,小学教育,初中教育,乃至高中教育,最终都是服务于学生高考,成绩决定学生的一切,高分进高校,低分离校园,这已经是一种谁也不愿看到的悲剧了,而幼儿教育教育小学化,会使学生提前进入到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部分地方或幼儿园,以高标准要求幼儿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把幼儿大量的时间放在室内,让幼儿识字,算数,甚至完成难以想象的作业等,尽管就像大家所期待的一样,这样做能为孩子将来上小学打基础,但试问:这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吗?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学习知识吗?错,应该是玩,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远比父母,老师教给他们的要多许多。而让幼儿提前学习文化知识,孩子会觉得十分无趣,既便是硬着头皮完成学校或家长布置的各项学习任务,或者说是上小学后比其他孩子更聪明,但这种现象仅仅是暂时的。笔者曾做了大量调查,凡是学前教育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孩子,他们上一、二年级这种优势都很明显,每次无论是什么科目,轻而易举考个满分不成问题,但当孩子上了三、四年级之后,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弱,甚至有部分孩子的学习会直线下降而一发不可收拾。因为从幼儿时期一直到小学,所有事情都是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但迫于家长和学校的要求,被动接受学习,这种无兴趣的学习不会持续太长时间,随着三、四年级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难度加大,孩子也就慢慢落后了。所以,幼儿教育小学化,会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挫伤孩子的自信

幼儿园每学期结束,都会评出一些优秀幼儿,以便激励孩子各方面的健康成长,但部分幼儿园的评价标准让人难以理解,学期末,总会根据教学目标,比如中班语文要识1000个汉字,会写800个,数学要会从1数到100,且要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等,给学生出一些测试题,然后按照双科成绩给学生评奖,分数高的自然有奖,分数低的,什么也没有。别看他们年龄小,在他们眼里,有奖的就是好孩子,没奖的就不是好孩子。而在平日的教学管理中,老师也总是喜欢天生聪明的孩子,一问便知,一教便会,这样的幼儿人见人爱,所以他们也就爱上学。相反,一问三不知的孩子,总是受到老师的批评,教啥啥不会,一学期下来,一个字也不认识,学期结束,一考一个零分,老师气愤,家长讨厌,同学嘲笑。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打击,别人为什么那么聪明,而自己就这么笨,久而久之,讨厌上学,害怕老师,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成长影响很大,甚至会促使他们提前误入岐途。

三、扼杀孩子的潜能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儿童,发展,心理

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起步很晚, 无论是理论基础, 还是实践基础都很薄弱。在根深蒂固的传统读书识字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小学化”倾向, 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和学前班教学实践中, 不顾及幼儿的年龄特征, 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按照小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实施教育的错误做法。学前教育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很显然, 学前教育“小学化”已经违背其初衷, 在危害幼儿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我们不妨从儿童发展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学前教育“小学化”会带给孩子哪些伤害。

一、扰乱幼儿的成熟机制, 不利于幼儿的正常生理发育

我们常说,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 健康的机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格塞尔看来也同样如此。格塞尔认为任何行为都有他自身的生物学基础, 其中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 其次还有外周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器官等系统的成熟, 这些成熟是行为和心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儿童时期的发育对未来体格质量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又有其特殊的生理特征。学前阶段的幼儿神经系统、心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 比较脆弱, 该阶段的成熟程度决定了幼儿的有效注意时间相对很短。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会破坏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 造成神经系统的不适和紧张, 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同时, 紧张和不安也会使幼儿的心脏负担加重, 严重制约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的骨骼硬度较小, 但是弹性非常大, 比较而言可塑性强, 因此如果儿童过早过多地伏案读书写字, 缺乏游戏活动的调节, 或者二者在时间分配上失衡, 就容易引起骨骼变形, 导致幼儿近视、驼背等不良症状的发生, 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儿童时期机体的发育奠定的是生命大厦的基石, 我们应该让生命的基石坚如磐石, 而不是去破坏其结构原有的稳定。我们应当谨记:“儿童在尚未成熟时, 需要耐心等待。”“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顺序, 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二、同一性渐成受阻, 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 他认为, 同一性是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 是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的间断性加以沟通和整合。他把同一性的形成看作是一个终身过程, 并将其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 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 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具体方面的好坏。根据埃里克森按年龄划分阶段的分段方式, 学前教育阶段基本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 即儿童早期 (1.5~3岁) 和学前期 (3~6岁) 。儿童早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 克服羞怯和疑虑。随着生理的成熟和动作能力的增强, 这一阶段的儿童一方面保留着对照看者的高度依赖, 另一方面又在努力表现自主意志, 因此与照看者之间就会产生冲突, 而冲突的解决合理与否是决定这一阶段发展任务完成情况好坏的关键。

返回到“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当中, 孩子无论是吃饭、喝水、上厕所, 还是睡觉、学习、游戏, 事无巨细都是定时定点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 不管孩子当时是否需要上厕所, 喝水, 愿不愿意学习。儿童的一切与其说是被安排得井井有条, 还不如说是被严格地操控着, 从而使得儿童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制。即便有少数儿童敢于对抗这些规则, 对抗照看者的权威, 但往往这些儿童得到的是照看者的批评斥责, 甚至被当成反面教材来教育其他孩子。这类儿童最终不是被迫选择沉默、选择顺从, 就是选择用更激烈甚至极端的方式来进行对抗, 沦为被排斥的对象。当照看者自以为是地为驯服孩子有方而沾沾自喜时, 可能从来没有料到自己的无知会带给孩子永久的伤害。在儿童早期阶段, 如果儿童的自主意志得不到尊重和实现, 永久性的羞怯和疑虑可能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而宽容和自尊的人格也将离孩子远去。

三、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 妨碍认知结构的建构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日内瓦学派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 认知结构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建构起来的, 认知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儿童不同的认知阶段和认知能力。把学前教育时期置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框架下来看, 儿童的认知发展会依次历经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1岁) 和形式运算阶段 (11岁~成人) , 而学前教育时期正处在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虽然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 但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并且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 本阶段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因此, 早期教育应当建立在对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

纵观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 不少幼儿园无限拔高幼儿园培养目标, 不恰当地提出入小学前要学会千以内的加减法、认识1000个汉字、背诵几百个英语单词, 盲目追求知识的传递, 试图以此来加速儿童的发展。皮亚杰深刻地指出:“每次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自己日后能够发现的东西, 就会使他不能有所创造, 结果也不能对这些东西有真正的理解。”“过度加速发展, 将使后来同化作用的成效大打折扣。”智力过程首先是一种行动过程, 儿童的智慧是在自由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过早地向儿童传授未经操作的知识, 儿童只不过是单纯地模仿, 无法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同化, 长久的顺应却没有同化, 势必造成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失衡, 从而难以建构应有的认知结构, 给未来的学习带来障碍。危害不仅如此, 在儿童最具创造力的时期, 他们的创造力就在灌输强迫中被消磨殆尽。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必经之路, 肆意地催促, 不仅不能让儿童在认知发展的道路上加速前进, 反而会使儿童在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种种危害被悉数道来, 很多人会觉得诧异, 他们从未怀疑过的教育理念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 他们从未改变的爱怎么会让孩子伤痕累累。“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 是真正的、光彩夺目的, 一种独特的、不可再现的生活。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 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 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童年的这番论述是如此的精辟。

回望我国学前教育来时的路, 那一路深深浅浅的脚印见证了孩子们的艰辛。走过了泥泞, 我们应该卸下“小学化”的枷锁, 让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走在童年的路上, 前方没有人等待, 身后没有人催促, 他们可以带着好奇的目光左顾右盼, 还可以经常停下来安心地游戏。当我们能够放开孩子, 坦然地做到这一切时, 学前教育将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幼儿园小学化的危害 篇8

1 目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前教育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学前教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有的是临时招聘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做代理学前教育教师, 虽然大多都是高中毕业, 但大多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 有的学前教师普通话都说不好, 常常带有浓浓的方言, 有的运用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只会教给孩子们一些零碎的字符和数字, 不考虑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 甚至经常对“不听话”和“不老实”的孩子责怪、体罚, 或用其他消极方式来虐待幼儿等。尽管有很多幼儿教师是近几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专业毕业生, 虽然绝大多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但幼儿教育观念的陈旧, 更缺乏学前教学的经验。因此, 学前教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1.2 学前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一是幼儿家长世俗观念偏见, 受舆论报道中“神童”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极为迫切, 导致很多孩子的家长对幼儿教育期望值很高, 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希望孩子上学学会认识很多的字和拼音, 会速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 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主要标准。二是在这种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下, 很多的学前教师顺应家长的要求和愿望, 把学前教育课堂像小学低年级一样组织教学;也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幼儿家长的需要, 也为了在幼儿园办园水平评估中获得较好的名次和上档升类中进入高一类幼儿园行列, 而在考核教师和幼儿时进行识字、拼音拼读、计算加减乘除为测试内容的考试, 并以此评价学前教育教师和幼儿的优劣。

2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 前者是非义务教育, 后者属义务教育。两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2.1 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 兼对德育、体育、美育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课程一般为数学、语文、英语、自然、品德、体育与健身、美术等学科。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幼儿教育工作规程》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的幼儿园保育与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内容, 一般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内容, 着眼于幼儿基本素质的提高, 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加强幼儿思维训练, 促进幼儿体, 智、德、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除此之外, 还要照料幼儿的生活与保育养育等。

2.2 教学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一般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每个学科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各科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上课、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各种考查考试来完成的。尽管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了,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落实, 但是在平时的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是往往以知识的传授为主, 甚至有的个别地区小学升初中还进行必要的升学考试。这样无疑会或多或少的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幼儿教育教学就不同了, 因为学前教育一般都是以游戏活动为主, 让孩子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获得知识, 增进了解, 孩子们在玩中学, 边游戏, 边学习, 兴趣浓厚, 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3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3.1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下降

3周至6周岁的幼儿对外界事物都感到特别新鲜和好奇, 对什么都特别感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强烈, 他们渴望求知, 乐于探究, 遇到什么都想问个为什么。如树叶为什么一到秋天就变成黄色的?下雨时为什么会打雷?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这时, 我们要积极引导, 及时告诉幼儿这一个个的为什么, 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需要。如果按照小学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 就会抹杀孩子的这种求知欲。久而久之, 就会使幼儿丧失积极探究的兴趣, 甚至会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导致厌学。

3.2 学前教育小学化抹杀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 抑制孩子的发展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前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孩子“玩中学”“学中玩”, 孩子们在游戏时观察人和事物的过程中, 会增强注意力, 培养想象力, 提高思维能力。如果学前教育小学化模式教学, 把孩子们每天关到课堂上, 接受严谨的组织教学, 墨守成规, 势必会抹杀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 抑制孩子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制度还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 但学前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同时, 学前教育是完全不同于小学教育, 决不能将二者混淆。学前教育主要是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对知识的兴趣, 而小学教育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 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 把我儿童每一阶段的心理特征, 因材施教才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根本保障。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教育理解程度的提高, 学前教育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深入人心, 从胎教到学前教育再到入学的正式教育, 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避免由于方法不当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另外, 对于目前学前教育急功近利的做法, 导致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也加以分析, 以期不断完善我国的学前教育体系, 促进整体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危害

参考文献

[1]徐利治.学前教育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1]徐利治.学前教育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王尚志.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J].湖南教育, 1999.[2]王尚志.如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J].湖南教育, 1999.

[3]金云.学前教育方法探索[J].现代教育论坛, 2009 (7) .[3]金云.学前教育方法探索[J].现代教育论坛, 2009 (7) .

[4]刘晓燕.如何改进学前教育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 2011 (16) .[4]刘晓燕.如何改进学前教育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 2011 (16) .

[5]陈莉.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 2011 (47) .[5]陈莉.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 2011 (47) .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策略 篇9

1.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的原因

1.1 家长的期望

由于受到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大多数80后、90后父母只生育1个孩子,家长的期望寄托在这1个孩子身上,因此,大多数家长均希望给幼儿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1.2 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

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但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现阶段一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是毕业于幼教专业,其专业素质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往往会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天性,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让幼儿“听话”,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奖罚措施,即奖励表现好的幼儿、批评表现不好的幼儿,这种做法使幼儿出现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了进入小学化的倾向。

1.3 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

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等,所针对的主要是小学、中学,较为忽略幼儿园教育。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幼儿教师会感觉在幼儿园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会选择继续学习或转行,不会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幼儿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一些私立幼儿园大量涌现,为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扩大幼儿园知名度,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会给幼儿安排大量学业训练,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2.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策略

2.1 改变家长的观念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认知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在为幼儿安排知识学习的时候,幼儿无法反抗、只能听从。幼儿听从家长的安排,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前进入到了小学的学习模式。小学化的教育方法,大大占据了幼儿的玩耍时间,幼儿本来就正好是乐于玩耍的年龄,而幼儿在进行玩耍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还有利于开发智力,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做法有悖于幼儿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学习幼儿年龄段内应该接受的知识,为幼儿降低学习压力,给予其充足的玩耍时间,从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与天性,也有利于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2.2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国家为幼儿园提供的扶持比较少,关注度也不高,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大量“离职”,这就给幼儿师资力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问题的存在。面对这一问题,应当致力于提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选入门槛。此外,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向幼儿讲解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的时候,应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给幼儿讲述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指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切忌过多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玩耍,使幼儿培养自己的天性与兴趣,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实际上,幼儿在进行玩耍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现新事物,增强自身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减缓幼儿教育小学化。

2.3 制定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其未来对世界的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实现幼儿园的公立化,以有效减少幼儿园的竞争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安排资深的幼儿教育专家为幼儿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并要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技术,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最终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仅需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0-154

[2]付忠念.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文理导航(中旬),2016.05:75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与思考 篇10

幼儿教育是以优生学、儿童保健学、儿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 对学前儿童实行的养育与教育, 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 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要避免“小学化”, 防止应试教育的渗透。

事实上, 由于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不完善, 没有立法, 加之应试教育的导向与影响, 使得幼儿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小学化倾向。特别是乡村幼儿教育,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使得乡村幼儿教育起步晚, 又由于国家教育资源紧缺, 乡村幼儿教育处于边缘地带[1],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更为严重。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 只有一次, 要让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乐, 就要顺应其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 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表现在, 一是心里方面, 对幼儿实行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 会造成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 从而会扼杀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身体方面, 幼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 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会导致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三是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 在幼儿阶段进行的小学式教育, 其实进行的只是单项智育, 由于这种做法只重视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 忽视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被削弱, 其他各育的发展要求被忽视, 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四是从培养幼儿未来的学习能力看, 由于在学前阶段进行小学式的学习, 幼儿进行一年级后由于进行的是重复性的学习、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当他们进入二年级以后, 面对新的学习内容, 一下子不能主动适应, 加之二年级小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也没有新鲜感, 厌学等行为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2]。

1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成因

1.1 父母的教育价值取向。我国由多子女家庭

已完成到独生子女家庭的过渡, 改革开放带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由此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为孩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让子女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 将来升入更好的大学以实现其人生价值, 成为家长的强烈心愿, 特别是乡村幼儿家长受生存环境的影响, 让子女通过升学, 实现跳出“农门”的愿望更为强烈, 因此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 影响着幼儿园的办学方向, 幼儿园应该教孩子们将来有利于考大学的“有用知识”, 也自然是家长们的一种认可[3]。

调查显示:79.8%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 而所谓“文化知识”是指识字 (62.7%) , 数数 (52.8%) , 讲故事 (49.2%) , 唱歌 (36.6%) 。这种倾斜的教育价值取向, 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调查还显示56%的农村幼儿园以识字, 写字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是幼儿学习的唯一方式, 由此可见,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 识字读本成了农村幼儿教师最为依赖的教育资源, 幼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不得不学习那些远离他们生活但“将来有用”的知识, 其最后结果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

1.2 幼儿园办学宗旨不端正。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政府办园权力的下放, 相当数量的幼儿园转为民办, 受经济利益的趋使, 一些幼儿园不是把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和身心健康作为办园宗旨, 而是一味“向钱看”, 为了收幼儿, 多赚钱, 这些幼儿园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 不顾年龄实际, 向幼儿提出过高要求, 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 满足家长的虚荣, 并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 以提高幼儿园吸引力和竞争力。

1.3 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

相当数量的幼儿教师学历远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 对所从事的幼教工作缺乏理性思考, 对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明确, 甚至错误的认为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幼儿就是正确的、成功的, 传授的越多越好。他们不懂幼儿教育规律。不能真正帮助幼儿学习知识, 反而为幼儿健康成长设置了障碍。

1.4 幼儿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发生偏差。

许多家长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 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 哪家幼儿园学知识多, 就把小孩送到哪家幼儿园, 他们以自己的小孩学知识多作为炫耀的资本, 津津乐道, 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坏的标准, 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 而走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2 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基本策略

2.1 转变家长的教育价值观, 寻求幼儿教育发展的社会支持。

教育改革离不开社会改革, 基础教育发展状况, 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速度。因此, 只有改变幼儿家长的价值观念, 对子女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 才有利于减轻幼儿学习压力。幼儿园教育应发挥辐射作用, 通过多种途径, 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育方法,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2.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优化教育的内部因素。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政府职能部门应在切实解决幼儿教师生活和工作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培训,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 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 选择适合幼儿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 还应改变教师的消极思想,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

2.3 强化教育部门的管理职能, 加大督导与评估的力度。

教育部门是幼儿教育的主管部门, 也是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保障, 必须切实履行其管理职能。一方面,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幼儿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如在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上给与更多的政策倾斜, 以改善幼儿园的办园质量, 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另一方面, 教育部门也应承担起对幼儿教育发展的约束机制, 端正办园方向。通过定期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 及时纠正不当的教育行为。有目的、有计划, 分期分批的组织幼儿教师去示范园学习、参观、交流等, 使广大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引导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2.4 加强对幼儿教育宗旨的宣传的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幼儿教育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大业, 针对幼儿家长的错误教育价值取向、农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社会评价偏差及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等, 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其政府职能部门的协调作用, 发动报社、电视台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宣传, 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幼儿教育的宗旨、意义和目的, 纠正“孩子上幼儿园主要是学习知识”的错误认识, 调整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 懂得成功的幼儿园并不在于向幼儿传授多少知识, 而在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立能力和奋发向上精神, 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只有提高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正确调整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的评价标准,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才能有效得到纠正。

摘要: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幼儿教育已纳入基础教育的轨道,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出现, 不仅背离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还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涛.公平视野下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弱势及其归因[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1.

[2]李大维, 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与思考[J].北师大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板, 2006, 6.

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治理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已由许多教育学者提出,可是在现实中这仍然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因此想要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一、我国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曾遇到的情况

1.幼儿教育小学化情况发展史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注意到了在幼儿教育体制上出现了小学化的情况,这可以理解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最早认识。为此,教育大师陈鹤琴先生还曾写过一篇关于儿童识字的论文是,他认为幼儿教育应首先建立在儿童兴趣基础之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配合家长需要,但是绝不能将家长的需要视为第一要素。虽然文革时期幼儿教育也受到部分影响,但在文革结束后基本恢复正常。历史上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曾有过研究的教育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各有说辞。教育学者最开始时猜想,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幼儿园受到附近的小学氛围影响。

有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文献里是八七年《瞭望周刊》里面的一篇文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值得注意》,该文阐明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严重危害,并指出这一现象波及面很广,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幼儿园附近的小学,如文中举例某县幼儿园大部分设在小学附近,家长思想观念受到这些小学影响进而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很多私立幼儿园兴起,某些地方的私立幼儿园甚至占所有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为了生源考虑,这些幼儿园采取较激进的办法教学,分出大班与小班,采取提前教学法,甚至提前引入小学教育。

2.我国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发展史

我国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各地教育部门想出了很多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比如深入调查、监督整改甚至处罚等。国家也曾下发过多项文件如《学前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并结合实践先后在全国多省市开展学前班工作试点。2011教育部领导人在参加重要会议时很明确地提出了要坚决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二、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幼小衔接是小学化存在的一大原因

幼小衔接是辅助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一大条件。我国现今幼儿园体制是小班升大班,大班后便是幼小衔接课程,而现在幼儿园出于生源等诸多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受重视幼小衔接,教学时间也越来越长,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生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大班教师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时,小学化色彩极为鲜明,甚至可以说与小学初级教育无异,形成的小学化气氛对于小班、中班教师的影响极为不好。特别是循环式带班法作祟,大班孩子升学后,大班教师又从头带小班,大班教师小学化教学的风格再带入小班、中班,无疑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家长的期望导致了小学化问题的产生

由于现如今的竞争意识,家长极其恐惧自家孩子落于人后,所以他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幼儿形成的数字、识字能力也被拿到公开场合做对比,这间接影响了其他家长的思想。儿童认识数和字的多少成为争相议论的话题,导致了恶性循环,进而循环往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间接导致了小学化的生成。另外,在西北部或一部分偏远山区,幼儿园小学化学习方式也是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铺垫。

3.年龄的差异导致了小学化现象

国内外在对于小升初儿童年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儿童心智水平决定了其何时可以步入小学学习阶段。国外儿童普遍年龄是在6岁,我国由于政治原因,开始规定的是7岁入学,后来有些地方规定6岁即可入学。

三、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路径

在考虑了儿童自身发展情况和家长意愿、对幼小衔接的实际需要之后,我们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应避免在中班和小班教学中体现,而不排斥其在大班中体现;考虑到义务教育的需要,基本同意大班与小学相衔接;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路径方面,采用改革现行幼儿园制度的路径,要将治理小学化问题与家长意愿分割开来。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幼儿园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之上,适当作出调整与改革,把重心放在儿童身心与良好品德的发展上,杜绝小学化现象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赵亚婷.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与解析[J].2011(13):635.

[2]何善平,杨淑丽,张新娅.论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成因及去小学化的策略[J].2011(4):17-21.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 篇12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家庭

幼儿处于懵懂状态,其认识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因此在生活遇到一些问题和决策均由家长代为完成。从家长角度而言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因此众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认为孩子越早接触小学教育越好。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越严厉越好,因此为幼儿园小学化奠定了家庭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直接“客户”就是家长,因此会从满足家长意愿入手,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学校边在教育模式上开始转变。家长主观意识过强导致幼儿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在不适当的年龄接受到其年龄阶段外的教育,幼儿缺少家长的陪伴,在幼小的时候便托付于幼儿园,缺少家庭关怀,其成长环境不完整,幼儿从小便不敢接触于社会,养成孤僻性格。

2、社会因素

幼儿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自然,在适当年龄给予适当教育。当前众多幼儿园反其道而行,很多幼儿教育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将众多家长干预和社会影响掺杂其中,因此导致幼儿教育与教育大纲出现偏差。该种模式不仅会导致家长出现较大压力,也会个幼儿教育带来较大难题。当前国内的幼儿园数量日益增多,但其中公立幼儿园数量仅仅占少数,民办幼儿园及公立幼儿园数量远远出超出公立幼儿园。不同于公立幼儿园按照教育规范展开教育,民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在设置教育模式和引进教育资源时并未从幼儿良好成长角度考虑,一些幼儿园在引进教师时要求较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甚至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存在众多幼儿教育问题,这也是当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对很多事物缺乏主观认识。另外幼儿的天性是玩耍,大多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进入幼儿园时难以快速适应幼儿园模式。当前幼儿教育缺乏教育工作的衔接,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的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并未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1、教育思想的传播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存在错误,从而导致行动出现偏差。当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下在幼儿教育上均存在一定偏差。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改变,通过思想改变行动。首先需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为家长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思想,采用外部施加干预的方式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为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加大监督力度,培养幼儿教育争取的入学观念。当前幼儿教育中对教育监督的部门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培养正确的入学观念。幼儿教育中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对幼儿教育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幼儿园出现的小学化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有效改善对策,以便于对帮助幼儿园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应该遵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设置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当前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定幼儿园任职资格要求,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实现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促进幼儿教育拜托小学化影响,使得幼儿教育自然发展。

2、倡导轻松教学文化

轻松教学文化主要指在当前教育化境下针对幼儿教育改革环节,综合幼儿成长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该阶段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属于认知阶段,对外界事物吸收力极强,该阶段接受到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若教育方式不当将会影响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热情,因此为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奠定未来发展基础,必须在幼儿园教学中创造轻松教学文化环境。幼儿园时期属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后期小学文化的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教育法规加以限制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法规对相关问题并未作详细规定,缺少法律法规的管控,幼儿教育便出现一定问题,且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为促进幼儿教育合理性和科学性,需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变革,促进后续幼儿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发展,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控、利用。其次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问题进行规范,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教育大纲,为幼儿教育指明方向,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对幼儿教育进行规范,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问题时应及时制止并给与一定惩罚,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结束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为我国幼儿奠定思想和行为基础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需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未来发展制定最佳幼儿教育方式,未幼儿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开来,其教育小学化持续蔓延,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均向小学化倾斜。该种教学已经脱离幼儿教育的本质。本文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源头,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幼儿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涵淇.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34-39

[2]孙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对策[J].学园.2014(8):67-69

上一篇:企业中层干部经营管理下一篇:木地板加工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