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中心流程

2024-09-23

配置中心流程(共7篇)

配置中心流程 篇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PIVAS) 是根据国际标准建立的集临床药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它依据药物特性设计工作环境, 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组成, 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配置。PIVAS的建立推动了医院药学的发展, 加强在院药品的应用管理, 提高了用药水平, 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无锡市人民医院于2007年成立PIVAS, 每天承担着全院38个病区的近三千袋输液的配置工作, 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临床输液安全、有效、及时, 这就要求我们药师能与医师、护士、工人等密切配合, 优化配置流程, 合理安排时间、人力、物力, 保证配置工作的准确性、高效性。现将无锡市人民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流程及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并提出解决方案。

1 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1.1 打单

长期医嘱由病区护士录入后, 电话通知打单药师, 药师保存计费后按批次打出输液单标签, 标签内容包括病区、住院号、姓名、床号、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排药者、核对者、加药者、执行者、日期等, 每一个标签上有惟一的条形码与之对应。此环节要求打单者将不同批次的标签分开, 同时应避免重复打单或漏打。

1.2 贴签

标签贴于输液袋的背面或瓶的侧面, 注意不要覆盖刻度标示, 以便加药、核对和使用。此环节可由经培训的护士、工人或实行学生完成。

1.3 排药

排药药师根据标签上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准确摆放。为了提高排药速度, 所有药品在上架前均已拆去外包装, 不同病区的输液以不同颜色的篮筐相间隔。此环节要求排药药师注意药品的规格和数量, 尤其是一品两规或不同剂型的情况。

1.4 核对

是配置流程中的重中之重。核对药师需核对输液袋 (瓶) 贴得正确与否, 所摆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是否与标签上一致, 所摆药品是否有变色、沉淀或破裂等情况, 以及该处方是否合理, 如有疑问, 应及时与临床联系, 协调解决。对于不合理处方, 应拒绝配送;有争议的处方, 将药物“打包”由临床自己配置。一般情况下, 不合理处方有以下几种: (1) 载体选择错误:如注射用泮托拉唑钠 (冻干) (商品名韦迪) , 要求40mg加在100ml0.9%NS中, 如加在100mL 5%GS中, 则输液的颜色加深甚至变红而影响药效。 (2) 载体的量过大或过小:对于某些浓度依赖性或在输液中不太稳定的药物, 应在小量的输液中快速滴完;而对于时间依赖性或滴速过快对人体有害的药物则应用较大量的输液。 (3) 医嘱录入错误:如病区护士在录入医嘱误将1.0g输入为10g, 50mL输入为500mL等。 (4) 多种药物混合使用:每袋输液所加的药物种类应尽量减少, 以免发生配伍禁忌。抗生素、中药、化疗药物尽量单用。 (5) 药物用量过大:有些药物在说明书中均注明极量, 核对时需注意, 如临床确需加大剂量, 电话通知后“打包”送病区。 (6) 重复用药:此种情况常发生在复方制剂中。由于临床对药品的处方组成缺乏深入了解, 如注射用门冬氨酸钾镁 (商品名欣美佳) , 临床在补钾时应酌情减量。 (7) 配伍禁忌:此中情况最为复杂, 对核对药师的知识面要求较高。如维生素C禁与胰岛素配伍、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禁与头孢菌素配伍、杀菌药禁与抑菌药配伍等。

1.6 冲配前扫描

此操作在第2天清晨冲配前进行, 通过扫描标签上的条形码, 可及时发现前1天计费后停止的医嘱, 同时作退药处理, 取出该组输液,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7 冲配

此过程由受过培训的护士严格按操作规程完成。冲配前护士应根据输液袋 (瓶) 上的标签核对输液及需加药物是否正确, 检查输液是否有破损, 药物是否有变质等, 如有疑问, 及时和药师联系, 协调解决;配好后应妥善放好空药瓶, 以免刺破输液袋造成浪费。

1.8 出仓后核对

输液配好后由传递窗传出, 药师再次根据标签核对输液及药物, 检查输液是否有漏液、变色、混浊、沉淀、异物等, 检查是否有漏加、加错等现象, 如有疑问, 及时和冲配护士联系。

1.9 出仓后扫描

由于输液量大, 时间紧, 不同病区的输液有可能出现混放。通过扫描, 可及时发现串病区的输液, 以便运送工人及时按病区装箱、密封后送病区。

1.1 0 运送

输液在送病区过程中要求密封, 需避光输液尚要放入遮光袋中, 保证输液不被污染、变质, 运送工人与当班护士根据清单核对输液数量、质量, 准确无误后在清单上签字, 一式两份分别由病区和配置中心保存。

1.1 1 清场

每一批次完成后均应将空瓶放入规定的塑料袋中集中处理, 用75%乙醇对工作台、使用过的篮筐、箱进行清洁, 全天工作结束后还需打开紫外灯对超净工作台及环境进行消毒。

2 讨论

无锡市人民医院的PIVAS环节较多, 输液量大, 但却使我院的输液使用更安全、科学, 使临床护士专心于住院患者的护理, 为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同时, 也对配置中心的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断加强对药物的理化性质、配伍禁忌、输注要求等方面的学习, 必要时, 尚需深入临床, 了解患者的病情, 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 为临床提供合理的用药指导, 切实发挥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PIVAS真正成为临床药学的重要基地。

摘要:目的 促进无锡市人民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用药水平, 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从无锡市人民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流程及每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结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推动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基地, 需要医、药、护、后勤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体会

配置中心流程 篇2

1 背景资料

1.1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人员组成

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人员由护士、药师、工人组成,其中护士有初级2名,中级8名,药师有初级3名,中级1名,工人3名。护士负责配药,药师负责排药及核对打包,工人负责送药至科室以及科室卫生,协助拆除药品外包装等。

1.2 工作流程

(1)本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规流程为:病区医师开具医嘱→电脑护士核对并保存医嘱→配置中心接收医嘱、审方并打印标签→药师排药、贴标签、核对→送入配置间护士配药→药师核对打包→成品按病区统计数量并记录签收本→工友送药。(2)送药时间采用区段式划分,由病区医师根据化疗方案确定患者的用药时间,录入医嘱,医院信息系统(HIS)根据该时间自动生成批次信息。根据批次信息早上分为3批送药时间,第一批次用药9∶00进行配送,第二批次用药10∶30进行配送,第三批次用药12∶00进行配送;中午时间不配送药物,下午根据医嘱录入时间分1~2个时间段送药,此外,为了保证生物安全柜及配置间洁净度的消毒,16∶30后不再接受医嘱。基于这样的送药时间安排,本院规定配药人员在每天7∶30要确保开始配置第一批药品,以确保9∶00第一次药物能够及时送出。

1.3 工作情况

(1)2013年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品存放、审方打印标签、排药贴签核对共用里间小屋,面积约25m2,配置好的输液核对打包使用外间,外间同时放置领用的配置所需消耗品,如手套口罩等。(2)由于医院2014年初新大楼的启用,病区数量增加,病床数增加到1455张,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调配细胞毒药物用量也大幅增加。从HIS系统统计,2012年总配置量69059贴,2013年总配置量86721贴,2014年总配置量126006贴,每年配置量逐年递增,到2014年,工作量比2012年增加了82%。

2 方法

由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组长定期组织小组讨论会,从空间、人员、工作流程、送药4个方面,主要分析讨论药物配置中,药师的工作步骤可能产生的缺陷及其产生因素,绘制成鱼骨图(图1)。根据缺陷的轻重缓急和解决难易程度,选择其中某项作为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并提出一些针对性改进措施。与相应部门协调和改进后一个阶段检查落实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修改相应的工作流程规范或讨论进一步改进措施,如此不断改进工作流程。

3 工作流程改进措施及实施

3.1 空间布局改进

由于配置量的大幅增加而工作空间无法扩大,因此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需要考虑对空间进行重新布局:外间原放置的消耗品归入仓库存放;审方打印标签工作移到外间,增加电脑桌及设备;排药间增加货架及推车便于分批次放置排好的药物,减少因批次归置错误而造成的漏配。经空间重新布局后,暂时性的缓解了工作量增加、人员增加带来的拥挤。

3.2 完善备忘录制度,加强同临床医护用药沟通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中,病区护士与药师通过电话沟通,双方的沟通都有可能出现遗漏,因此,对电话沟通造成的信息遗漏,增加了接听记录本,接听或拨出电话时将其记录,其他药师和主管药师通过查看备忘录,及时了解所遇到的情况,对接听电话后措施进行追踪,避免出现多配或漏开医嘱。同时,当医嘱出现异常时,审方人员及时联系医师或医嘱护士,告知错误情况或者对不常见医嘱询问患者的用药意图,对错误医嘱进行退费。

3.3 加强重点环节的复核

为了尽可能减少配置差错,对排药核对环节实行双人核对,即排药完成后,一人负责贴标签核查排药差错,另一人负责再次核对,通过增加复核环节的药学人员,在药物进行配置前发现差错,减少损失。此外,由于采用前1天排第2天的医嘱,每天对贵重药品进行日清点,也能发现和更正一些错误。

3.4 配送时效优化

为了保证药品的配送及时,配送时选择合理的路径非常重要。药物配置完后由工友完成配送至病房,除电话告知的紧急用药优先进行配送或者病区护士自取外,其他药物由4名工人按楼层逐层配送。同时,为了加强送药安全性,制定新的配送药品规定,按病区分篮单独装框并用扎带上锁,保证送药过程中无遗漏,减少药物科室送错差错,以及避免由于配送科室较多工友短暂离开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4 结果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逐步改进,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顺畅度增加,配置差错减少,并且与临床沟通的增强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通过信息系统的改进和及时同临床沟通,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量逐步增加的情况下,2014年下半年的不合理医嘱退药贴数比例较2013年下半年的不合理医嘱退药贴数比例降低,最高由56.7%减少到了29.8%。见表1、表2。增加双人贴签核对流程后,使配置前差错率比同期单人贴签核对进一步降低了漏审率,效果明显。2013年10~12月与2014年同期相比,总的不合理医嘱漏审率由18.0%降至2.7%。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二次核对可以避免单人核对时出现的疏忽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引起的漏审差错,尤其降低了配伍禁忌和用药经济性不合理医嘱进入配置环节,减少药品浪费。见表3。

5 讨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不是单纯的配置合格安全的输液成品,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高技术性工作,为了加强管理和减少差错,就要求调配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5]。配置中一旦发生差错,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加错药、加多或加少药造成药物的浪费和影响患者用药的及时性,此外,药品的污染甚至会导致医院群体性的危害[6]。因此,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计算机软件系统差错、工作流程设计不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人员安排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7,8]。

因此,结合本院的具体工作情况,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持续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调配人员定期的培训,在排药核对过程加强核对,能减少药品的浪费和配置差错;对配送工友加强培训,减少药物运送至病区过程中的配送差错,保证病区用药的及时性和安全性等,都是为了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9,10]。从目前工作情况上看,依旧可以完善的细节还有很多,需要分步骤实现,包括电子信息系统功能的增加、药师无菌操作的培训、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工作时间安排和人员排班调整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能为临床用药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利琼.精细化管理在静脉配置中心初建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4):3406-3407.

[2]李雪梅.静脉配置中心工作模式改进体会[J].全科护理,2010,8(11):3096.

[3]朱勤,施平波.对静脉药物配置缺陷的改进策略与效果[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4,17(8):1076-1079.

[4]樊变兰,郝志英,刘保萍,等.静脉配置中心对临床用药干预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2013,2(4):286.

[5]陈煜.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在静脉配置中心工作的作用[J].海峡药学,2014,26(10):165-166.

[6]刘平.PIVAS护士输液标签粘贴、排药和配置错误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护士,2012(2):153-154.

[7]林淑瑜,甘惠贞,王佳坤,等.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安全隐患分析与防范措施[J].医药导报,2013,32(4):553-555.

[8]杨雄昌,甘兴林.建立优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6):774-776.

[9]郭江宁,张鹏,汤鸿云,等.化疗药物静脉用药配置和防护的相关问题[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182-183.

配置中心流程 篇3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9年4月创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即PIVAS, 并采用集中配药与药学监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现已开展16个病区静脉输液的长期医嘱用来静脉药物的集中调配。本中心工作人员总人员数约达20人, 其中包括药师、护士、工人等, 每天约配置药品数量1 000~1 200袋。接受病区医嘱时间8:00-16:00, 配药时间上午6:30-12:00, 下午14:30-16:30, 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问题: (1) 平均主义分配, 主动服务意识不够, 使人力及资源产生浪费, 有的人忙不过来, 有的人无事可做;有的时间段突然配药量很多, 有的时间段配药量很少等现象。 (2) 由于药品未进行事先归类, 说明书不规范, 软件系统不完善, 使得药师审方较慢, 排药时也常出差错。 (3) 配备人员不足, 若是配置药量激增, 无法及时满足病区需求。2011年6月起开始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进行优化。2009年4月-2011年6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为优化前组, 2011年6月-2013年8月为优化后组, 进行资料回顾分析。

优化方法: (1) 科学排班:加强科学、合理的护士配置、药师核对、物业人员配送、病区护士接收清点、保证配送电梯通畅等多个环节紧密配合, 在保证输液安全的情况下及时将药品送至病区。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 要克服困难, 加班加点, 动态调整排班, 保证药液安全、及时送到病区, 并且无差错事故发生。 (2) 审方环节优化:整个审方环节全部采用电脑, 升级药房软件系统。药师收到医嘱资料后, 审核药品配置是否得当, 如果药品配置有比较明确的错误, 药师将医嘱速传回护理站并说明原因。医嘱审核通过后, 药师要分批, 分类打印标签以及用药明细并进行工作量统计。 (3) 排药环节优化:优化前排药环节分工不明确, 优化后进行分组, 每组3个人 (1人取药, 1人复核, 1人贴签) 。细核人员核对药品及输液的数量, 将同一病区、同一批次中用药品种单一、数量相同的输液袋放入同一排药篮内, 再将这些输液袋对应药品总量放入药篮内, 其他不能合并的输液袋仍保留一篮一袋的排药方式, 加大人员投入力度, 使各环节同时进行。 (4) 配药环节优化:优化后增加2名辅助人员, 辅助人员配置前10 min到岗, 按要求着装后入配置间, 对操作台进行配置前的准备工作。配置人员在配置药品时, 监督其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操作标准, 配置后, 对已配置好的空安瓿瓶对照配置单逐项严格复核。复核后, 将已配置好的液体传到传递窗, 摆好另一台需要配置的药品, 循环往复。节省了时间, 降低了差错发生。 (5) 加强、完善信息管理, 积极、主动地与临床联系沟通, 纠正不合理的用药, 有效调整配置顺序, 尽量满足病区需求, 提高两个满意度, 护士长经常与物业人员下临床送药, 了解送药流程及病区需求, 不断改进。 (6) 加强药护之间的沟通协作关系, 定期开展药护座谈会, 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以确保PIVAS的各项流程更顺畅, 提供工作效率。

注:与优化前比较, *P<0.05。

注:与优化前比较, *P<0.05。

观察指标:观察优化前与优化后两个时间段的每天的审方、排药、配药及核发量, 以及总的差错发生率。

结果

优化前与优化后两个时间段每天的审方、排药、配药及核发量情况:优化后每天的审方、排药、配药及核发量明显高于优化前,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个时间段总的差错发生率情况:优化后总的差错发生率低于优化前,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中, 检测药师的工作效率指标为排药时间。一般来说, 药师的工作效率在无出现差错时与排药时间呈反比关系, 排药时间越短, 药师的工作效率越高。根据本院住院患者的情况及用药规律, 可发现周三到周六用药较多, 静脉药物配置流程较为繁忙, 一些抗肿瘤的药物及抗生素用药较多, 容易混淆, 这样就容易造成平均排药时间较平时稍微延长。因此, 必须做好科学、合理的排班安排。另外药师需熟悉掌握配置药物的溶媒品种、溶媒量、药物浓度、配置禁忌、药物稳定性及保存方法, 不同的病区药物种类不同等。各个药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 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的不足之处, 以便更好地改善。本次优化根据病区对所需配置的静脉药物进行分组, 如以营养神经、改善血流为主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归为一组, 心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等手术科区归为另一组。以此类比, 将16个病区分4个综合区进行审方、排药、配药及核发等操作。再加上科学、合理的排班安排, 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优化后每天的审方、排药、配药及核发量明显高于优化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研究价值。

药师一般的工作主要包括医嘱查对、打印标签、贴标签、备药、排药、核对药物及点评医嘱等工作环节;护士的主要工作是配置药品、同时兼顾帮药师打印标签、分发液体、贴标签、拆药品包装等工作, 其中较为费时的是配置药品和排药两个步骤, 但这两个环节仍有很大的改进和优化的空间[2]。在这一方面, 医院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让计算机来按不同科室、不同药品、不同来批次执行分标签的任务, 药师只需在不同药物之间断开标签就可以, 这样的话, 不仅减少了药师的工作量, 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准确与安全性, 有效减少差错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可以证实, 优化后总的差错发生率低于优化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摘要:目的:探讨优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对药学服务工作的影响,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排药的差错率。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6月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为优化前组, 另选2011年6月-2013年8月为优化后组, 进行资料回顾分析。结果:优化后每天的审方、排药、配药及核发量明显高于优化前, 总的差错发生率低于优化前 (P<0.05) 。结论:优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排药的差错率, 从而提高药学服务工作的效果。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药学服务,差错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莫玉芳, 徐青青, 宋亿文.优化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流程对药学服务工作的影响[J].现代医学卫生, 2015, 1 (30) :21-22.

谈装备软件配置管理流程优化设计 篇4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流程

1 概述

随着装备研制中软件的广泛使用, 软件配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装备软件配置管理的目的是利用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记实和配置审核, 在软件整个生命周期建立和维护软件配置项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作为GJB 5000A的一个支持过程域, 软件配置管理是软件工程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的过程中, 软件和硬件研制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如果在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流程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使用目前技术状态管理的流程和相关质量记录, 只需对目前的技术状态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就可既满足对硬件的管理也满足软件的管理需要。

2 软件配置管理要求

软件配置管理主要是针对软件配置项实施管理, 就是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所有与软件相关的信息集合, 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程序, 含源代码和执行程序;二是文档, 包括针对开发者和用户的文件;三是数据, 包含了程序内数据库和数据文件;四是软件支持环境, 包含了软件的编译环境和使用环境的应用软件。目前实施装备软件配置管理主要以国军标为依据, 主要有:a.GJB2786A-2009《军用软件开发通用要求》;b.GJB 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c.GJB 5235-2004《军用软件配置管理》;d.GJB 5716-2006《军用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通用要求》。由于标准在编制时就考虑到各个装备研制单位在管理模式上有区别, 希望各单位在标准实施和裁剪上下功夫, 因此在确定装备软件配置管理“怎么做”的时候是需要具体化的, 同时也需要删繁就简, 使用在质量体系程序文件中已习惯的流程和记录, 这对简化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对GJB 3206A-2010《技术状态管理》进行分析后, 实施装备软件配置管理可使用在现有的质量体系文件中很多成熟的技术状态管理的流程和质量记录, 利用好这些资源, 才有利于做好装备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设计。

3 基于技术状态管理的装备软件配置管理流程设计方法

3.1 软件配置管理策划。

进行配置管理策划时, 首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来确定策划的深度和广度, 以便确定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配置管理策划, 对装备研制任务分析后可初步划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型号产品或以软件为主要研制内容的设备研制, 这类项目除硬件研制外, 还有较多软件, 软件配置项多, 因此这类项目根据合同要求可单独编制配置管理计划来确定策划的内容, 也可以《软件开发计划》为主文档, 将《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内容有机地组合到《软件开发计划》的相应条章节中。另一类是以硬件为主, 软件较少的研制项目, 也可按程序文件中的研制策划的要求在项目的设计开发策划活动中, 将软件配置管理策划内容放在《设计开发策划报告》中的软件设计和开发的相关章节。这样既保证了活动被策划, 又简化了工作, 提高了效率。

3.2 软件配置管理中的变更控制。

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 版本变更比较频繁, 牵一发动全身, 特别是涉及接口的改变, 或能会引起相关好几个软件的变更, 所以软件版本的变更控制是配置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目前的质量体系文件中对更改的控制都有专门的程序和记录来保证更改的受控, 那么软件的更改可以沿用这些程序和记录吗?答案是肯定的。软件的更改的流程可见图1中的版本变更项,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软件的变更流程中, 根据软件的特点设计软件更改申请单, 由于软件在更改后需要进行回归测试, 通过这一记录完成更改的出库申请和更改后测试的记录, 保证过程受控, 软件的更改通知单则沿用程序文件中更改通知单的记录, 与硬件的设计更改一致, 从而简化了记录, 这也与装备中软硬件的一体化现状一致。

3.3 软件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的管理。

根据项目研制流程和管理模式, 可确定二级三库的管理, 即:a.项目级开发库由项目组实施管理, 建立在用于开发软件源程序的各相关计算机上, 由项目负责人指定专人对软件的版本和配置项进行记录和管理;b.单位级受控库由质量部门进行管理, 存放通过测试和质量评审的软件配置项, 质量部门应指定专人对受控库中的软件版本和配置项进行记录和管理;c.单位级产品库由科技档案室进行管理, 存放经定型、鉴定或验收的软件配置项, 科技档案室应指定专人对产品库中的软件版本和配置项进行记录和管理。在三库管理中, 开发库的管理由设计人员执行, 控制要求较少, 只要认真记录版本变化情况即可;而受控库和产品库的管理为保证配置项的可控又兼顾现有流程, 对入库、出库、变更、发行等均需进行控制, 并以各种记录的审签来进行控制。在对流程进行分析后, 使用现有的技术文件归档移交清单作为第一次入库记录, 更改通知单和技术文件材料归档移交清单作为更改批准后的入库记录, 以软件的更改申请单作为更改的出库记录, 而使用图样及技术文件发放表作为软件出库和发布的记录, 这样的考虑既保证了流程的受控并按要求审签, 又没有新增质量记录;通过这样的解决方案, 增加较少的质量记录, 完成了软件配置管理的有效实施。受控库和产品库管理流程和对应的记录可见图1。

结束语

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过程中, 是要严格遵循相关的管理标准, 而贯彻标准的活动和实施的方法是可裁减、可替代、可精简的, 只有充分考虑质量管理流程和管理模式, 针对装备研制中软件的特点, 活学活用标准, 才能保证制定的程序和流程好用, 规定的记录方便、可操作性强。

参考文献

配置中心流程 篇5

1 常见配置差错

由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劳动强度大、责任心强、风险大, 工作人员思想压力过大、极易疲劳、耐受力差神经过于紧张, 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波动较大, 这些都是造成配置静脉药物不安全因素和隐患。

1.1 贴签错误

将输液品名、规格相混淆。如处方用0.9%氯化钠溶液250ml时贴成5%葡萄糖溶液250ml, 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贴成20%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5%葡萄糖溶液100ml贴成5%葡萄糖溶液250ml, 盐酸克林霉素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贴成盐酸溴己新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等。

1.2 排药错误

(1) 药物名字相近的药容易排错如: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和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起物和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 骨胍提取物注射液排成鹿瓜多肽注射液等。 (2) 药名相同, 但规格、剂量不同的药容易排错如:头孢地嗪1g排成头孢地嗪0.5g。头孢哌铜舒巴坦钠1.5g排成2g。 (3) 药品颜色、溶量相同而药名不同的药容易排错如:门冬氨酸钾镁和硫酸镁注射液, 两种药颜色一样, 剂量也一样, 如果不认真核对, 很容易出错。

1.3 配置错误

(1) 配药时精力不集中, 从主观上说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客观上说配置间工作具有重复性、琐碎、繁忙, 机器轰鸣声干扰大。 (2) 配药连续时间过长, 配置间比外界压力大, 导致过度疲乏而出现差错。

2 配置错误原因分析

2.1 查对松懈

配置过程中未认真核对, 将头天排错的药加入袋中后才发现配错。如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加成注射用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 (艾诺吉) ;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加成小牛血清蛋白注射液。0.9%氯化钠溶液250ml贴成5%葡萄糖溶液250ml等。

2.2 操作失误

用刚抽过维生素C注射液的注射器抽多种微量元素, 导致多种微量元素变色;将多种抗生素加入溶媒后, 同时放于一个振荡器上加速溶解, 冲配时不认真核对, 将不同种类的药加入同一个输液袋中。

2.3

药物剂量换算错误。

2.4 没有留意处方上的规格、用量、出现溶剂超量、多加、少加、漏加、错加药情况。 (1) 溶剂超量:

如0.9%氯化钠溶液50ml+注射用泮托拉唑钠40mg, 配置人员未将0.9%氯化钠溶液100ml抽出50ml, 而直接把注射用泮托拉唑钠4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 (2) 药物多加:如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50ml+10%氯化钾注射液7ml, 而配置人员直接将1支 (10 ml) 氯化钾注射液加入到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中。 (3) 药物少加:如5%葡萄糖溶液100ml加参麦注射液 (20ml╱支) 0.8支, 配置人员只抽8ml加入。又如拼用液体5%葡萄糖溶液250ml、0.9%氯化钠溶液100ml+维生素C注射液2g+10%氯化钾注射液7ml。配置人员把药品直接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50ml中, 而未将0.9%氯化钠溶液100ml抽到5%葡萄糖溶液250ml中。 (4) 药物漏加:该用胰岛素而未加。 (5) 药物错加:该加普通胰岛素的加成诺和灵R胰岛素。 (6) 刺破输液袋导致漏液由于操作过程中, 加药姿势不正规, 输液袋斜放或加药注射器未水平进针加药, 导致输液袋刺破漏液。

3 配置差错防范措施

3.1 加强质量管理

(1) 加强上架药品管理 各种药品严格分开放置, 并设醒目标志。 (2) 加强药品配置各环节的核对力度, 把四查十对落实在每一个配置环节中, 严把药品质量关。 (3) 建立完善奖惩制度, 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 (4) 加强岗前培训和岗位再培训并考核存档, 使新老配置人员得到共同提高。 (5) 合理排班, 尽可能使配置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量下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3.2

加强药师与配置人员、配置人员和配置人员之间的交流, 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全力提高药品质量, 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对差错进行登记, 落实责任到人, 以增强专业人员的责任感。

3.3

加强药品管理, 摆药区的摆放做到合理布局, 标识清晰, 容易混淆的药物应隔远摆放, 药品应先产先出, 近期先出, 不同批号的同一种药、溶量颜色相近的药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标识。

3.4

加强责任心, 工作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 思想要集中, 精神要放松, 不要大声喧哗, 吵闹, 在配置过程中发现可疑的问题应及时与相关责任人沟通, 以便及时更正, 操作时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应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配药速度, 同时防止疲劳过度, 连续配药最好不超过2h, 中途休息3~5min, 减轻疲劳感,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以保证工作质量。

3.5

创造舒适轻松的工作氛围, 同事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信任, 加强沟通与合作, 有问题当面提出, 防止带不不良情绪上班影响工作质量。

4 小结

由于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运行时间短, 在各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 静脉药物集中配置在每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风险。静脉输液在我院用量很大, 如何保证静脉用药安全是每一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人员的重任。应严格遵守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把好查对关, 加强学习、增进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把差错率降到最低。提高静脉药物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一种基于问卷的业务流程配置方法 篇6

关键词:业务流程,问卷,流程配置

1、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流程来管理公司的生产和运作, 从而实现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实际应用中, 不同企业或单位的有些相似的业为了提高流程设计实施的效率然不同的企业、单位的流程有不同之处, 但是如果每次都对类似的流程重新建模、设计, 效率是很低的。为了在业务流程设计实践中提高效率, 提出了一些参考模型, 例如SOCR (Supply Chain Operation Reference) 、SAP参考流程模型, 这些参考流程模型截取了特定应用领域内的常见行为、消息事物和工作流。

通常, 参考流程模型是以层次流程模型库形式构建。使用者希望使用这些模型和相关文档, 构建所需的流程模型。但是, 使用这种方式获得的业务流程缺乏可变点的表征和配置决定, 换句话说, 常见的业务流程模型的重点在发现业务流程中重复发生的常见轨迹, 但是忽略了一些可能的变量。

以前, 设计者希望在理想状态下, 流程足够的灵活, 能够最少甚至不需要人为干预就能适应环境变化。但是, 大量实践显示, 没有或是过少的人为干预并不能提高效率, 相反甚至会得不到所需的结果。所以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 对产生合理、高效的流程是必要的。本文采用一种问卷的方式, 针对不同的需求对流程进行配置, 从而产生适合某种特定情况的个性化业务流程。

对一个给定的业务流程模型, 用户可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对这可配置点设置一定的值, 从而进行配置, 一旦配置完成也就实现了个性化的服务。目前常见的可配置业务模型包括可配置的事件驱动流程链 (C-EPC:Configurable Event-driven Process Chains) 、扩展的UML行为模式以及BPMN。通过问卷方式不但可以实现业务流程当中控制流的个性化配置, 还可以对用户角色等进行设定, 从而真正实现业务流程个性化。

2、问卷的设计实现

对每个可配置元素, 需要使用一些规则将其限制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 同一问题在不同领域中, 作用可能会不同。

在设定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问题的先后关系,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序依赖。流程模型的顺序不能随意改变, 否则可能会产生逻辑错误。例如在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问卷设计时, 必须在用户下订单之后才能发生出货等行为。

我们说如果当后一个事实至少依赖于一个它的前置条件, 它部分依赖于另一个事实;如果完全属于他的前置条件, 则后一个事实完全依赖前一个事实。依赖关系提供了一个队顺序问答的手段, 同时又不会影响事实的值。例如, 当使用一个依赖关系时, 我们不能捕捉对输运工具使用的限制, 那意味着在配置系统中只支持一种运输方式。同样也能对问题做一定的限制 (例如, 一个OR问题是一个OR关系上所有事实的问题) , 但最后他们仍需要回溯到事实层。依赖和限制是两个不能重叠的概念, 然而他们可以互相实现。

因为领域的限制, 回答某个问题可能会导致对其他问题的限制或是完全无关了。这意味着那些问题应该是有序的, 例如最离散的问题应该是最先问。这样的话, 配置空间就被剪枝了, 需要回答的问题总数也被最小化了, 从而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例如, q1和q3是最离散的两个问题, 这就是说它们要比其他问题先提出来。但是, 依赖关系也可以基于其他考虑设定。例如, 在某些情景下, 依赖关系可能是基于用于角色来配置系统的。例如, 一个逻辑学家可以首先定义与逻辑有关的问题, 然而一个工业专家, 可能先问与制作产业有关的问题。作为选择, 用户可以根据他们的专业定义一个问题子集 (即分布式配置) 。

问卷设计的框架依赖对可能回答的空间逻辑编码。这种编码使得用户可以高效的对答案空间进行剪枝, 这样可能会与前面的问题有冲突或是无关的问题就被简化甚至忽略。另一方面, 逻辑编码可能会对某些场景有限制。当枚举所有可能的布尔值时, 这种方法就不能使用在非枚举类型上 (如整型、字符串型) 。例如, 可以定义“传输工具有几个?”这样的问题采用整数类型回答。问卷框架依赖对可能答案空间的编码, 但是这种配置参数不能对领域限制。作为选择, 如果一个配置参数的离散化被定义 (如, “一个传输工具”, “2至4个传输工具”, “大于三个传输工具”) , 每个这样的离散化值可以被映射到一个实例上, 用来表达领域限制。

3、流程配置

对一个已经设定好的问卷, 建模者可以通过对每个可配置元素的可能变量进行选择, 从而得到个性化的流程模型。在配置过程中, 可以配置的函数 (function) 如果是选择使用的, 就将其保留;如果不使用, 就将其用一条弧替代;如果是待定情况, 即决定一个函数是否使用直到运行的时候。一个可配置有两个输出分支的XOR连接器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配置:移除左侧分支;移除右侧分支;讲连接器变为无配置结点。XOR连接器意味着一直到运行的时候才知道要选择哪条路径。最后, 一个可配置的有两个输出分支的OR连接器可以有五种不同配置方式。

领域要求可以预防配置结点成为一个自由集合, 更通俗的说, 可以强制设定一套可配置结点只采用特定的值。在结点配置时也要考虑结点间的相互依赖性, 相互依赖性也包含了范围连接器。例如, 对角色和流程更新的输入对象的两个OR-Joins必须采用同样的方式配置。第一个join配置允许在系统运行时对哪个角色参与进流程更新进行限制。同时, 第二个join配置点允许使用临时文件。虽然第二个配置点是待选, 但是它对第一join配置点是有限制作用的。

除了对领域范围的限制, 对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避免产生不正确的个性化配置, 流程的结构要需要限制在配置空间中, 例如当我们说一个function需要至少一个的强制角色执行它, 如果配置后一个function没有角色与之相关了, 这个function就需要从模型中去除, 因为没有人能执行它了。

4、实验

为了验证以上所提出的方法, 设计实现了一个问题设置系统及一个问答系统, 用户可以通过这两个系统实现对业务流程的个性化配置。

系统使用JAVA作为编辑语言, 要求在JRE6或更高版本上运行。因为JAVA语言本身的平台独立特性, 本系统对操作系统环境没有特殊要求, 在Windows或MAC OS环境下都能够有效运行。图1、图2是针对典型的供应链业务流程设计的问题, 以及对所设计问题的回答系统, 图2可以看出系统是针对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提问的, 同时还对问题所处的领域做了一定的限制, 对问题也有一定的说明, 从而引导用户更好的做出相应选择。

5、结语

为了提高业务流程设计实施的效率, 可以对流程进行配置。本文就是针对这种需求提出采用问卷方式, 通过用户对设定问题的回答, 对已有的流程进行个性化配置。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了问题的顺序及逻辑性, 同时将问卷的问题限制在特定的领域范围内, 提高了配置的准确率和效率。采用本文提出的问卷式方法用实现了对供应链流程的个性化配置, 从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参考文献

[1]S.Stephens.The Supply Chain Council and the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 (1) :9-13, 2001.

[2]T.Curran and G.Keller.SAP R/3Business Blueprint:Understanding theBusiness Process Reference Model.Upper Saddle River, 1997.

[3]M.Rosemann and W.M.P van der Aalst.A Config-urable Reference Modeling Language.Information Systems, 32 (1) :1-23, 2007.

[4]G.Engels, A.Forster, R.Heckel, and S.Thone.Process Modeling Using UML.In M.Dumas, A.H.M.terHofstede, and W.M.P.van der Aalst, editors, Process Aware Informa-tion Systems:Bridging People and Software through Pro-cessTechnology, pages85-118.2005.

配置中心流程 篇7

汪军等 (2007) 结合业务流程执行语言规范和面向的技术, 从业务流程重用组合机制的角度研究了网络化制造中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重用[4]。Barat等 (2006) 从企业应用集成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EAI) 的需要出发, 采用基于语用的方法分析和设计过程的粒度及其间的操作, 以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应用集成的重用性[5]。Yu等 (2005) 从工作流的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 并通过工作流的重用来提高建模的质量和效率[6]。Markovic等 (2008) 认为建立过程模型是复杂和十分耗时并容易出错的, 提出以pi-calculus和本体论为基础, 对业务流程进行描述, 进而重用企业现有业务流程片段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7]。Yamamoto (2005) 等从方法学的角度分析了业务流程应如何建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粒度统一的流程模板等技术来重用流程。本文试图借鉴产品配置的思想来解决业务流程中非精确业务流程的可复用建模等问题[8]。

1 基于配置理论的可复用业务流程建模方法

1.1 基于配置理论的可复用业务流程建模框架

产品配置是解决当前产品个性化设计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 它可以在产品的若干关键组成部分提供多个选项供用户选择, 既方便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 又可保证采用大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9]。鉴于业务流程建模会遇到与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类似的问题, 这里将借鉴产品配置的设计思想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

产品配置的过程是, 首先构建非精确的BOM族 (或称Generic BOM) , 它是一个包含所有可选零部件的产品结构树, 每一个树结点都对应一条由配置参数构成的布尔表达式表示的配置规则。在定制阶段, 当给定配置参数的取值后, 就可以通过比较配置规则来获得精确的BOM。这种思想的实质是将个性化的产品划分成若干个单元, 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组合, 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可重用程度。受产品配置设计思想的启发, 下面提出了基于配置理论的可复用业务流程建模方法, 其框架如图1所示。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

(1) 分析企业已经制定的业务流程模板以及已经执行的业务流程实例, 找出具有共性的业务流程单元, 对其可复用性进行评价, 从而得到构成业务流程的可复用元。

(2) 在业务流程可复用元的基础上保留目标的多途径分解, 建立业务流程的非精确模型, 并对其配置规则进行定义, 最终形成模型库和配置规则库。

(3) 通过一定的配置方式与算法, 将非精确业务流程转化为精确的业务流程模型, 这样, 业务流程的执行不再是简单地对业务流程模板实例化。

(4) 对新业务流程实例进行可复用性评价, 将复用价值高的业务流程实例作为可复用元充实到业务流程模型库中, 以便在将来的业务流程设计中重复利用。

1.2 基于多途径分解的非精确业务流程建模

由于在设计阶段业务流程常无法确定其精确模型, 因此有必要建立描述业务流程主要阶段的非精确模型。建立业务流程的非精确模型可以采用“保留目标的多途径分解”的方法。业务流程在执行阶段可能存在的路径称为“多途径”。对业务流程进行多途径分解, 首先要确定第一级目标 (根目标) , 对根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可以得到多个细化的子目标, 子目标还可以逐次分解成更多更细的子子目标, 直到分解成的叶目标可以对应为原子任务为止, 其分解的结果是一棵倒置的目标树。父子目标之间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联系:必需联系、可选联系和多选一联系 (如图2所示) 。必需联系指子目标是实现父目标的必要前提;可选联系指子目标完成与否不影响父目标的实现;多选一联系指多个子目标中任一个目标的完成就能确保父目标的实现。传统BPR方法往往只处理必需联系, 对于多选联系, 通常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 (比如资源使用最优、处理时间最快等) 进行决策, 最终选取唯一的子目标, 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设计阶段就轻率地放弃了业务流程目标的大多数实现途径。

保留目标的多途径分解树是非精确业务流程模型的雏形, 树的中间节点映射成业务流程模型的任务块, 树的叶节点则映射成原子任务节点。业务流程模型的其它一些元素没有在目标树上表达, 比如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 (前向依赖、互斥依赖等) 、路由选择条件, 等等, 需要另外添加和完善, 因此映射过程一般采取人机交互的方式。

1.3 业务流程配置方法

非精确业务流程模型描述了工作目标的各种实现途径, 但在具体执行时需要根据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逐步确定一些细节以获得业务流程的精确模型。从非精确模型到精确模型的转化可以采用配置的方法。配置方式有多种形式, 如根据配置的范围可以分为任务版本配置和结构配置, 前者根据不同的配置条件选取任务不同的版本, 配置比较简单, 后者则选取不同的子业务流程结构, 包括任务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路由分支甚至不同的任务, 整个配置过程将较为复杂;根据配置的参数不同可以分为状态配置 (任务或过程的状态) 、有效期配置 (时间有效性) 以及环境参数配置 (资源、组织等环境信息) 等。与产品结构配置不同的是, 业务流程配置中存在更多的约束限制, 比如任务1的A版本不能和任务2的B版本共存于同一个配置中, 等等。配置方法的核心是配置算法, 即当所有的配置参数都确定后, 利用该算法实现将非精确的业务流程通用模型映射成精确定义的业务流程模型 (传统的业务流程模型) 。每次配置不一定都能得到唯一的精确业务流程模型, 如果得不到模型, 就可能需要修改非精确模型或者寻找最相似的一种配置结果;如果配置出多个业务流程模型, 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比如层次分析法 (AHP法) 选取最合适的一种配置, 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优化。

在业务流程配置时, 可以采用UML建模方法来对配置中的任务相关类进行描述 (如图3所示) 。

(1) 任务类和任务版本类。

过程类对应工作流模板是由多个抽象任务类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的, 任务类型属性用来区分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团队任务在不同的组织结构、项目分工和人员分配情况下可能有不同的任务结构, 若产生这种情况, 则可根据继承机制从任务派生出不同的任务版本来解决。任务版本类包括版本号、数据表单和任务指派规则等属性。数据表单是任务版本相关数据的集合, 采用XML进行描述;任务指派规则和一定的OCL对应, 负责在任务执行时为活动指派满足条件的参与者。

(2) 任务配置。

任务执行前, 从抽象任务派生出的多个任务版本中选取合适版本的过程称为任务配置。配置的时机可以在工作流实例执行前, 也可以在工作流实例执行到本任务时。

(3) 工作单类和活动类。

就绪的任务称为工作单类, 它对应用户工作列表中的待处理任务。正在执行的任务称为活动类。工作流引擎能为每个任务版本的潜在参与者生成工作单, 并由用户自己选择是否执行该任务, 所以工作单和活动之间存在0—0...1的关联, 即并不是所有的工作单都会被激活而成为具体的活动。

1.4 业务流程的可复用性评价

可复用元是指经常固定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相同的顺序出现的一些任务集合及其相互关联关系, 可视为一个业务流程模块, 在以后的业务流程设计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复利用。以新产品开发流程为例, 在新产品开发的四个阶段, 即概要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试制修改中, 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都需经过“编制、校对、审核、会签、批准”的流程阶段, 因此, 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可复用元”。为了提高业务流程设计的效率, 可以对业务流程实例进行分析, 对业务流程中重复出现的子模型进行可复用性评价, 如果其可复用性大于一定的阈值, 则作为复用元存储在业务流程的复用数据库中, 以便将来的业务流程设计调用。

可复用性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

R=f (U, G, C)

其中, U (Usage) 表示业务流程复用元的重复有用性, 可以用该复用元在业务流程实例库中出现的概率表示;G (Granularity) 表示复用粒度, 即复用元的大小, 可以用复用元包含的节点数量表示;C (Cost) 为复用成本, 它从结构调整、资源分配等几个方面分别来衡量对调用的复用元进行修改的难度。如何对以上几个衡量指标进行综合, 可以采用将上述几个指标归一化后加权平均的方法。

2 应用实例

以某制造企业的工程变更流程的建模与实现为例, 该方法已得到实际应用。该工程变更流程的基本情况如图2所示, 总体上分为简单变更流程和复杂变更流程, 在运行时, 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将执行其中一种变更流程。然而, 即使在同一变更流程内部, 由于产品参数的不同, 流程的执行路径也存在差别, 比如在“变更评估”子流程内部, “变更分析”就是一个可选环节, 同样在“变更分析”内部, “设计分析”和“工艺分析”环节也是可选的。因此变更流程非常复杂, 很难为每一种情况都建立一个流程模板, 这时就有必要定义可配置的业务流程模型。

首先要在最高层次上定义出非精确流程模板, 两个子流程 (简单变更流程和复杂变更流程) 分别对应不同的配置规则。由于这两类流程都包含“变更请求”和“变更实施”两个子流程, 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可复用元。在“变更评估”内部, “变更分析”对应有配置规则, 而“原因识别”和“变更规划”都是可复用元, 针对目标分解树依次进行以上过程, 最终得到非精确流程模板, 该模板在运行时可配置得到如下若干精确流程 (带下划线的是还可以进行分解子流程) :

流程1:变更请求→变更实施

流程2:问题描述→变更请求→原因识别→变更规划→变更实施

流程3:变更请求→原因识别→变更分析→变更规划→变更实施

流程4:问题描述→变更请求→原因识别→变更分析→变更规划→变更实施

……。

由此可见, 通过非精确流程模型大大简化了流程的定义, 以后如有扩展需求, 则修改某些配置规则即可, 而无需重复定义新的模板。

3 结论

利用可复用元和配置规则, 在定义非精确业务流程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建立不同的精确业务流程模型, 可以实现业务流程模型的重复利用。但是, 在如何从大量的业务流程实例中获取可复用元、以及如何实现高效配置等方面仍需做大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WORKFLOW M C.The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R].WFMC TC-003, 1995, Jan.

[2]赵天奇, 陈禹六.基于活动的工作流建模及其动态调度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 (3) :40-45.

[3]TOMBROS D, KRADALFER M, GEPPERT A.Modeling processesand workflows by business rules[R].US Wes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Group, 2000.

[4]汪军, 宋豫川, 刘飞, 何彦.网络化制造中企业间业务流程重用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7, 13 (2) :345-349, 355.

[5]BARATS, KULKARNI V, JANAKIRAMD.Asafety criterion for re-using a business process in the desired integrated process[R].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Computing, Chicago, IL, USA, 2006 (September) :18-22.

[6]CHAO YU, GUOQING WU, MENGTING YUAN.Business processmodeling based on workflow model reuse[R].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ystems And Services Management, Chongquing, China, 2005 (June) :13-15.

[7]MARKOVIC I, PEREIRA AC.Towards a formal framework for reusein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8 (l4928) :484-495.

[8]YAMAMOTO R, YAMAMOTO K, OHASHI K, INOMATA J.De-velopment of a 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methodology and a tool forsharing business processes[R].12th Asia-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2005 (DEC) :15-17.

上一篇:英语运用下一篇:护理药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