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案例式

2024-07-08

工程案例式(精选12篇)

工程案例式 篇1

1 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实验平台开发的意义

“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软件生存周期要经过问题的定义, 可行性研究, 需求分析, 总体设计, 详细设计, 编码, 测试和维护等阶段, 对于刚刚涉及软件开发或者仅仅有“小软件”开发经验的学生来说, 使他们对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有系统化的理解而且站在系统分析员的高度分析和研究问题, 让他们认识到编码只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只占软件开发全部工作量的很小一部分, 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境式案例的设计与开发有助于学生在有限的开发经验下快速理解相对晦涩的软件工程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

2 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2.1 情境式案例设计与开发

在充分研究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抽取核心概念、核心原理、核心模型、核心图形, 利用flash动画等手段设计情境式软件工程教学案例。情境式案例分三种:单一知识点的案例;一种是多知识点的贯穿案例;最后一种是综合案例。如利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作《题西林壁》阐述模型的概念、利用顺序图阐述《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利用UML图阐述《三国演义》;以某学生入学为背景阐述“银行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2 情境式案例实验组织与实施设计

情境式案例实验主要采用“案例讲解+案例讨论+案例重构”, 通过案例引出实验内容,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分析案例, 提出应该解决的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质疑, 发动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下寻求更多的相似案例或者完成案例提出的任务, 最后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实验成果。在整个实验环节中学生转变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教师扮演组织者、辅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2.3 情境式案例实验评价体系设计

情境式案例实验的评价分为多个环节加权形成。老师作为实验的组织者与辅助这仅仅对学生学习案例的过程给以评定, 但更重要的部分为学生呈现的学习效果, 学生演讲过程中, 同班同学各组之间给出一个成绩, 最后将学生的作品放在软件工程教学资源网站上, 由大众评分的方式给出最后的成绩。学生作品的公开展示会督促学生更加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作品。

情境式实验平台的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3 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实验平台平台特色与总结

3.1 情境式案例设计属于原创性设计

用中国的古典诗句或者中外名言警句故事等阐述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等属于原创性设计。

3.2 以动画形式表达案例生动形象, 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

软件工程的概念、原理等是软件开发长时间经验与教学积累形成的总结, 对于仅有开发经验有限的学生来说难于产生共鸣所以难于理解。情境式案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理解相对容易。

3.3 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从主观到客观

实验考核从原有的提交报告教师给分, 到学生作品的网络展现网上评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强心理, 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方面丰富教师的案例库。

摘要:“软件工程”是一门指导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 但是由于它的理论的宏观性和对软件行业知识要求的广泛性, 学生对于它的学习和理解一直是软件工程课程讲授的重点, 文章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景案例来贯穿软件工程课程知识, 并由此开发一个软件工程情境式案例实验平台,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尝试。

关键词:软件工程,情景式案例,教学实验平台

参考文献

[1]曾明星, 周清平, 王晓波, 等.软件工程专业“翻转课堂”云计算教学平台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8.

[2]韩丹丹, 郭红, 姚登举.基于CDIO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4, 3.

工程案例式 篇2

设计背景: 体验式作文案例

体育精神所体现的一种永不服输、永不满足、不断否定自己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兴盛所必需的。同时,体育精神体现出来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协同意识,也是个人、民族和国家在自身的发展中以及在国际竞争中所必需的。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竞争意识、拼搏意识、规则意识、协同意识和品质意志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训练目标:

因此,结合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体育赛事深入感受体育精神,理解蕴含其中的顽强、拼搏、敢于挑战、敢于失败精神尤为可贵,这也正是我们学习生活中最可贵的精神。同时学习深入观察、思考、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叙议结合的表达等能力也是本次写作训练重点。

重难点:察要细,叙要真,议要深

课前准备:播放历届奥运会经典镜头剪辑和体育赛事图片。

前期体验:

1、搜集整理关于体育的文章、歌曲、图片等素材;

2、各抒己见: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体育明星故事或最感动自己的一场赛事;

3、阅读专题采访,有条件的进行专题采访:教练或队友眼中的奥运冠军。课堂指导:

一、导入新课: 1

“风之子”刘翔,在欧美称霸已久的男子直道项目上不懈地挑战着生命的极限,当《义勇军进行曲》那雄壮的旋律伴随着他飞一般的冲过终点而唱响在雅典上空时,他也用自己年仅21岁的昂扬朝气向世人宣告:相信我,我能赢!

刘翔在奥运会田径110栏比赛中不仅勇夺冠军,更以12秒91的惊人成绩追平了世界纪录。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这枚金牌的份量都不亚于许海峰20年前洛杉矶那次“零的突破”。

当刘翔率先冲过终点的一刻,很多人都在呼喊他的名字,然后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满脸都是眼泪。因为在奥运会的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黄皮肤的中国人能在奥运田径比赛的直道上冲进过前八。

2008年的北京,我们也见证了一位奥运英雄落寞和无奈。

刘翔用自己的表现证明,只要有勇气去某件事情,定律完全是可以打破的。刘翔也告诉我们,世事有成功也有失败奥运精神就是勇于挑战,鲜花与掌声不仅属于胜利者,而且也是给所有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奥运精神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一种坚强、勇敢、努力生活的精神。

二、展示交流:

1、小组合作:根据搜集的资料,限时10分钟组内交流,可展示图片,可研读文字,可试唱体育歌曲多种形式展示交流,10分钟后,推荐展示。

要求:展示过程随时积累精美的语句、感人的画面、惊心动魄的瞬间。

2、我最感动的赛事或瞬间:

(1)资料是评论家笔下的运动员形象、奥运冠军形象,自己最感动的一场赛事或一个瞬间一个镜头又是怎样的呢?请你描述2008年奥运会最让你感动的人或事。

(2)小组交流自己最感动的奥运赛事或人物,教师引导怎样使人是的描写叙述更加真实感人。

(3)细节描写指导:抓住细微具体的瞬间准确生动的描绘。

指导方法:锤炼词语,细致白描,描写对象表情动作,虚实结合想象人物内心情感,真情感悟,挖掘人物内在精神,由此及彼,提升个体生命蕴含的价值意义。

3、他人眼中的奥运英雄

根据条件阅读他人访谈记录或就近采访奥运应许杜丽的家人教练,全面了解人物形象。

4、体育颂:

要以“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奥运精神激励自己,接受挑战,尽管有困难,那却是暂时的,就像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健儿胡佳一样,不可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成功,必须经过痛苦的历练、磨练,才有可能成功,工作上也如此,不付出是不会有收获的。

三、思路点拨

1、立意

2、构思

3、选材

4、叙议结合,升华主题四、五、构思成文 读议评改

1、学生自主交换,阅读小组内同学作品,并写一句话点评:优点、缺点

2、推荐评选:最佳首尾,感人细节,最妙描写,最佳议论

3、对比赏读美文两篇

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案例式教学    数学软件

一、引言

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为后继数学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并且在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高等数学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很强的运算能力,一直以来给学生一种抽象、深奥的感觉,使得学生害怕学习高等数学。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中,缺乏运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这使他们认为高等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学不好高等数学对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并且提出了很多教学方式方法。案例式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案例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实际案例为媒介,将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案例式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情景案例教学课,在经济教学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深奥难懂,克服害怕数学的心理障碍,并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理论知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二、案例式教学理论

案例式教学法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无论是在课前准备教学,课中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巩固练习,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课前对案例的选取,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的案例应符合学生学习状况,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其次,应熟悉教材内容,案例的选取应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较好的关联,能体现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在解决案例过程中能用到本节课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再次,案例的选取应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同时也应提醒学生预习课本,了解相关的概念。

上课时,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案例,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给学生讲解案例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解决办法的优劣。在该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方向,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解决问题。第四步:在学生相互评价之后,教师应对学生所提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做出点评,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第五步:对案例进行推广,列举类似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思路,类比找出共同点,给学生归纳一般化解决类似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课后,给学生提出类似的案例问题,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方法。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引起学生课下研究问题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借助数学软件Matlab、Mathmatica等辅助计算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理论知识,而且能灵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完善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锻炼机会。

三、具体案例实施

极值和最值,选用案例:一日,走在漓江边上,看着江水滚滚而过,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江水的流速是岸边的快还是江中间的快呢?

组织学生测量,得到一组数据:附件1。

建立模型:通过数据拟合得:v=-0.0091x2+1.3603x-0.1839,其中x是到岸边的距离,是水流速度。

问题的转化:要说明水流速度最快的位置,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求一元函数的最值问题,进而转化为求一元函数的极值。

引入新知识的讲解:一元函数的极值问题:极值点,驻点,极值点与驻点的关系,求驻点的理论,判断驻点是否为极值点的方法。

给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组内互相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小组之间相互评价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直觀感受各自思路方法的优劣。

做点评和归纳总结:对学生提出的解决办法做出评价,综合整理,给出该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函数的导数等于零求出驻点x=75.13151,并判定在此处有极大值v=50.91173。可以得出结论:在河中央,水流速度最快。建议学生利用数学软件辅助计算,解决问题,同时提供数学软件的计算方法(附件2)作为参考。

案例模型的推广:经济学中销售量多少时利润最高,工程中用料最省等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数学中的极值问题进行解决。

课后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在经济学中,利润和销量及销售价格有关系,并且销量与销售价格也是有关联,假设一件物品,拥有人数最少为零,拥有人数最多为人人拥有,试探究当拥有量为多少时,利润最高?

这样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案例式教学时在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实际问题的考虑。它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数学和他们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处理,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上的解题、计算,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最后,介绍Matlab等专业数学软件是为了让学生能更方便快捷地解决实际问题,从繁琐的数学计算中解脱出来,让数学更好地为其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9.

[3]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4]段复建.微积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

特别感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为JYJG2013001)及项目负责人何宝珠老师的支持!

附件1:河流测速示意图:

测量数据:

附件2:课堂案例的Matlab计算方法:

clc;clear all

v=xlsread(?謖testdata.xls?謖);

v=v?謖;

n=length(v);

d=0:2:2*n-1;

plot(d,v,?謖*?謖)

v1=polyfit(d,v,2);

v2=polyval(v1,d);

hold;

plot(d,v2)

syms x;

y=v1(1)*x^2+v1(2)*x+v1(3);

dy=diff(y,x,1);

x0=solve(dy);

x0=double(x0);

ddy=diff(y,x,2);

ddy_x0=subs(ddy,x,x0);

if ddy_x0>0

fprintf(?謖x=%d.水流最慢:%d?謖,x0,subs(y,x,x0));

elseif ddy_x0<0

fprintf(?謖x=%d.水流最快%d?謖,x0,subs(y,x,x0));

else fprintf(?謖x=%d.无法判断极值?謖,x0);

工程案例式 篇4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现状及特点

1.案例式教学法的现状。案例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完整、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最早起源于1970年的哈佛大学法学院。自20世纪20年代起, 案例教学法因其基于实践经验的探索性教学模式, 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学、法律、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教学培养的基本模式。因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具有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等扎实的地学基础知识的特点, 故该专业教育培养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与其他工科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据已有文献表明, 关于案例式教学法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中的应用还鲜有报道, 故将案例式教学应用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中, 具有显著的教学研究意义。

2.案例式教学的特点。案例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 并对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 达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由此可见, 案例式教学是学生通过教师的一个或者数个案例引导, 自觉参与到问题的界定、分析和解决的教学方法, 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案例的实践性。在案例式教学中, 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它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 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得出个人的判断并做出决策, 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并解决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 弥补学生在实践上的不足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匮乏的缺陷。2案例的典型性。就是选择的案例应该能够揭示出一般事物的共性, 使学生通过此类案例的教学能够有所领悟, 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3案例的启发性。案例式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师运用案例, 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 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4案例的互动性。案例式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 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还存在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 真正实现了整个课堂始终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5案例的真实性。案例在选取过程中不是个人想象与虚构的内容, 应符合现有的课程理论, 每一个案例应该都是来源于实际的案例, 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6案例的时效性。由于在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工程上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工艺和材料, 因此一个能反映当今最新技术的案例才能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与分析, 否则, 案例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案例教学因其具有培养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和效果, 已被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 但在实际运用中, 尤其是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用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应因课程而异。案例教学法自从成为法学教育学院化的产物以及其日益成为工商管理学科所流行的教学方法以来, 因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而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与专业相关的地学基础科学知识、宽厚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坚实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技术管理和合作交流综合素质。而前面的地学知识与工程专业能力培养均具有较高程度的理论性, 特别是地学中的《地球科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 以及土木专业基础课中的《工程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基础学科。因此, 严格意义上的案例式教学在这些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是不尽适用的, 它极其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模糊或混淆, 学生很难掌握较强的地学知识以及宽厚的土木专业基础知识。另外,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既无社会阅历和专业经验, 又缺乏理论知识基础, 如果提供综合性强的案例, 他们将因无从下手而感到沮丧, 难以获得理想的案例式教学效果。反之, 对具备一定的地学知识和工程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开展案例式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以《地基处理》课程为例, 该门课主要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的适应范围、加固机理、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等内容, 而涉及到的计算理论主要是复合地基方面。该门课采用案例式教学, 让学生对各种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技术可行、经济适用性等方面的比较, 能够达到学生掌握该门课的目的。

2.教师在案例式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目前, 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或者研究所一毕业就进入高校执教,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式的教学能力与案例式教学的训练, 严重限制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熟练的组织能力、启发与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而大多数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仍习惯以教师在课堂中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案例讨论的全过程, 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案例讨论与分析。

3.学生的主体性不强。一方面, 学生对案例式教学模式不够熟悉, 导致对于自己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及承担的角色缺乏清晰而充分的认知, 严重影响了案例式教学的互动性;另一方面, 有些教师的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及展示模式较为单一, 导致案例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果制约了学生在案例式教学中的互动性;最后, 很多同学对案例课重视度不足, 认为案例库是理论知识学习后的一种调节, 表现为在课堂上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以上各方面都影响了学生在案例式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

4.资源共享的案例资源库亟待建设。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法的灵魂, 其选择是否得当是关系到案例式教学法成败的关键, 且优质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前提性条件。从我国开设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校来看, 因受案例资源需要持续更新、案例库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等因素的制约, 至今尚未出现可以面向各培养单位开放的案例资源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 已有的案例零散, 采编水平不高。教学案例都是由任课教师基于个人的喜好或者科研成果来开发和制作的, 学校较少组建学科团队或专门的开发团队来开发;第二, 案例来源渠道过窄, 实践性不强。案例主要来源于任课教师根据媒体上公开发表的资料和相关信息, 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组织和加工改编而成, 或者是由任课教师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或者去企业实地调研、访谈, 结合企业的背景和相关资料采编而成。前者因受到企业自身的技术保密性等制约而使得案例的采集面十分狭小, 后者因其信息来源脱离了企业的生产实践而使得案例实践性效果大打折扣;第三, 案例编写难以得到认可, 积极性不高。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建立配套的案例编写的激励机制, 教师开展案例编制未能在教师年终考核或者职称晋级评定时得到认可, 使得教师宁愿开展学术研究和发表论文, 而不愿意参与教学案例的编写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第四, 案例私有化明显, 案例库共享性差。因现有的教学案例主要是基于任课教师个人的兴趣或者需要而开发完成的, 基本为某些任课教师个人专属的教学资源, 很难达到案例资源的共享性。

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开展案例式教学的对策

基于案例式教学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中存在以上问题, 根据案例式教学在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实际应用中的已有经验, 并结合案例式教学在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改成果, 得到了如下对策。

1. 率先开展案例式教学在相关课程中的试点工作。结合作者申请的安徽省教改项目, 率先在实践性强的相关课程开展案例教学试点, 如《地基处理》、《桩基测试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工程地质原位测试技术》等实务性强的课程。鉴于这些课程中有些在国家各种职业考试资料中就存在了案例分析题库, 因此具备了相对丰富的案例库资源, 可考虑在这些课程中开展案例式教学的试点。

2.提升教师能力。虽然我国运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在逐渐增多, 但是因缺乏训练有素的指导而限制了案例式教学的应用。因此, 建议从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老师案例式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 加强青年教师案例式教学的培训与培养工作。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熟练的组织能力、启发与引导能力、课堂应变能力等, 这些素质与能力需要经过专门培训, 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运用、实践与改进才能得到提升。其次, 增加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高校除了优先聘任具有工程经历的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 或者直接从企业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外, 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每年还重点选派1~2名青年教师到国内大中型企业挂职学习。再次, 为了体现学校和院系对案例式教学库编写的鼓励与支持, 学校将教学案例库作为老师年终考核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业绩之一。

3.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案例式教学, 改革过去以期末卷面成绩作为各门课最终学生成绩的方式, 采用平时案例课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判定的方法, 按照我校新制定的2015版教学计划精神, 建议专业课程应注重过程评估, 评估内容需要精心设计, 多种评估方式并存, 当条件成熟时, 某些专业课程的期终考试 (笔试) 比重可以不超过40%, 具体由老师或课程组决定, 这为学生主动的案例式学习提供了有利保障。其次, 教师在案例式教学中, 应当始终对学生保持鼓励与肯定的态度, 即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其在案例分析中做得好的部分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 对表现不足的部分应提出并指出学生未来需加强的方向, 切忌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的不足。

4.构建案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平台。借鉴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案例式教学共建共享平台的宗旨:即“立足资源建设、植根教学改革、动态管理、共建共享”。本平台建设也将致力于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综合创新, 面向全国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师和学生, 提供与案例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服务。首次平台建设的资金主要依靠学校教学费用的直拨, 或者通过学校、省级或国家级的教改项目费用的支持。平台建设后将借鉴当前欧洲较为流行的资源共享模式和运作机制, 即采用会员资源积分制:一是鼓励老师和学生申请加入该平台会员, 鼓励会员只需注册、提交相关达标案例、发表教学心得、使用“在线课堂模块”等, 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二是通过案例式教学研究中心提供给案例编写者统一的案例编写规范和案例资源研发标准, 以动态激励的方式实现案例资源库的滚动式添加和共建共享, 同时给案例资源提交者自动获得相应积分的奖励。三是通过以积分免费换取案例库的案例资源, 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案例编写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案例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加快案例资源的滚动式添加的速度。四是通过案例库共建共享的平台建设, 可以对过时的、不符合现行技术规范的案例实现更新, 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获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知识提供了途径。

四、结语

结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深化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案例式教学改革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除了教师重视案例式教学经验的积累、案例式教学资源库的编写以及构建案例式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平台外, 还需要学生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充当配角的角色, 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元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有利于学科专业成果导向教育的实现。

摘要: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国际接轨, 并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体系认证, 本文开展了案例式教学法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用研究。根据案例式教学的研究现状、案例式教学的特点及案例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案例教学试点、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构建案例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平台等对策。该对策对案例式教学在我国其他工程专业中的应用, 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勘查技术,案例式教学,案例资源库,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陈慧荣.案例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以公共管理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9) :72-75.

[2]杨朝霞.论案例教学法在环境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13 (6) :83-90.

[3]张元鹏, 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高等教育管理专刊) , 2005:24-32.

[4]陈秀琼, 杨高全.“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9 (1) :96-98.

[5]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6) :70-72.

[6]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尹子民, 张彩虹.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0 (5) :93-96.

[8]杨洪志, 毛永强.案例教学在篮球专选课战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 (7) :106-112.

[9]陈福松.案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9, 13 (5) :81-83.

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篇5

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 “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式教学策略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层次)。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这些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附《故乡》教学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

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案例式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实践过程;自主; 能力培养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行的环境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地里教学中引入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地理式案例教学通过对一个直观、形象、典型的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对案列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案例式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呈现案例——追根溯源(提出问题)——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总结评价

案例:

1.呈现案例——阅读感知、激发兴趣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出现洪涝灾害,西岸变得干燥少雨;南美洲西海岸、美国西南沿海地区、澳大利亚西部沿海等地出现洪涝,巴西东南沿海地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等地出现干旱;秘鲁沿海大量鱼类死亡。展示实景图片、视频等。

教师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2.提出问题——追根溯源、自主探究

乘学生对案例情境兴趣浓厚之时,教师应及时设疑问难,要求学生释疑解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主题、分析问题的角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进行指导,为分组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述案例,我们设计了四个方面多层次的问题:

(1)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

(2)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沃克环流的影响?沃克环流减弱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降水的影响?

(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大洋环流势力的影响(增强或减弱)?洋流势力的变化对流经沿岸降水的影响?

(4)秘鲁渔场的形成与哪一支洋流有关?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对该洋流势力的影响?该洋流势力的变化对秘鲁渔场产生的影响?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极大的诱发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学生思维空间,重视已有知识原理、规律的运用,强化逻辑推理,进行探究性学习。

3.分组讨论——加强协作、共谋发展

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要目的在于发挥群体的力量,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小组成员研究、讨论、切磋、补充,求同存异,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小组的结论要形成较为规范的文字材料,目的是不断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4.集中交流——优势互补、全面提高

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的全班交流,是对小组讨论的延续和升华。通过交流使同学们的思维火花再次碰撞,再次激发,取长补短促,进发展;通过交流可以巩固和强化大家对知识点的掌握、图文材料的有效信息提取、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力求保持交流活动沿着预期的方向运行,适时的对学生的思考方向加以修正,力求大家获得较为科学的结论。

5.总结评价——强化知识、提升能力

教师的总结包括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前面几个阶段的活动进行评价。多以正面激励为主,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成果,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对积极的发言和独特的见解多加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念,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向上和创新的精神;对探究中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合理评价及时纠正,以便从中得到启发,提高思维能力。

对案例所蕴涵的道理或问题进行系统完整的清理,以调整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建立对同一问题或现象的正确认识方法,提高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

二、地理案例式教学的能力培养

1.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案例式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和实际生活阅历等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案例,规范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地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强化和提高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式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是学生对新知产生疑惑和兴趣,并把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寻求知识的答案,推动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3.获取知识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通过将真实的典型的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像案例中的人物去做出反应。经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得到的新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或经验,是在做中“学”,获得的是自己理解了的能驾驭的知识或经验,是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知识,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能被学生灵活的运用到类似自然、社会现象中,解决实际问题。

4.归纳总结,语言表述能力

工程案例式 篇7

目前,企业对高层次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在电气工程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研发、运行操作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ble logical control,简称PLC)在工业自动化控制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

本文针对“电气控制及PLC技术”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选择了“工程案例式”教学法,以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工程案例的试验教学,产生了明显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此种教学方法很有继续研究实施的必要性。

1“工程案例式”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管理案例教学法,列入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计划,但工科类课程工程案例教学还不太多。广西工学院的李冰研究了工程案例教学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的应用;郑州轻工业学院的张勇等人研究了工程案例在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他们的研究为工程案例教学法在工科推行奠定了基础。但工程案例教学在“PLC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很少见,仅在类似关联课程提到,例如蔡志兴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智能控制》中提到“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工业控制的工程应用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仍然偏重于先前的项目式教学法,并没有体现具体的工程性质的教学方案。

2“工程案例式”教学法设计

传统的PLC技术及应用课堂教学以讲授各章节的理论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对工业电气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训练,学生难以建立“工业工程控制系统”的概念,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针对学生入职后存在的“工作岗位适应性差,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等问题,围绕着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标,拟通过工程案例呈现工程现场所遇见的真实实际问题,带动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进行专业的PLC自动化工程项目设计、编程、调试、维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的“成品”人才。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PLC目前广泛应用在自动机床控制、机电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控制、采矿和冶金工业控制、化工生产过程控制、轻纺生产控制、锅炉和水塔控制中、木材加工控制、交通运输以及市容市貌装饰等方面,综合以上企业需求,本项目拟制定8个相对应的工程案例(图1所示),通过这些工程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三个课程面向的岗位所需的三个核心能力为:(1)PLC系统运行、维护、调试和系统设计能力;(2)PLC系统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和设计的能力;(3)PLC相关设备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能力。

PLC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主要根据浙江经济类型选择了以下应用领域作为案例对象,其中8个案例涵盖了学生的就业范围,也可以满足课程三个核心能力要求的学习。

在以后的项目研究中再对此8个案例进行细化,使其进一步符合工程案例的4个要求:(1)目的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真实性——案例中一定要包含相应行业的现场要求及行业控制特点,与实际工程设计要求吻合,有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真正提高。(3)启发性——一个好的案例需要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发现多种解决的途径。问题越诱人深入,越能够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越好。(4)生动性——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入的思考。

3 结束语

根据课程现状,采用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的企业工程应用能力,与企业要求实现无缝对接,培养出能够进行专业的PLC自动化工程项目设计、编程、调试、维修技术的高技能人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的“成品”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华.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大学生工科素质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6(1).

[2]古天龙,景新幸,郭庆等.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工程案例式 篇8

1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联系未来五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制订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2,3]。

1.2 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

根据“网络工程师”的各种职业需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布线、管理与部署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能力、网络工程管理能力、网络测试能力[3]。

1.3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设计

根据“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网络工程专业制订了6 个专业培养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布线管理知识模块、网络系统安全知识模块、网络协议分析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工程管理知识模块、网络性能测试知识模块[4],如图1所示。将各知识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明确,并将相关内容分配到课程体系各个科目当中,以达到剔除教学内容的冗余,完成课程体系优化的作用。

1.4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依托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结构,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路由与交换技术、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网络安全技术,专业实战提高课程网络工程部署、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管理、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课程[5]。网络工程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

2 贯通式案例设计

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枣庄学院校园网规划与设计”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贯通到课程群各个科目当中,计算机网络完成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整体规划、IP地址划分、网络服务器配置任务;路由与交换技术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工作;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完成线路的铺设与维护工作;校园网的安全、防火墙的配置交给网络安全技术来完成;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程序编写任务交给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课程完成;网络性能测试由网络性能测试课程完成;最后网络规划、网络构建在专业实战课程中完成。多门课程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如图3—图4所示[6]。

3 总结

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体系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知识模块,统一分配教学内容,弱化课程界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通过贯通式案例整合课程体系,强调网络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贯通式案例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分配到网络工程专业的每门课程之中,让学生每门课当中完成既定的分解任务,在通过综合实习实践环节将任务组合,完成本课程在贯通式案例中的设计实施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文龙.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石元泉,彭小宁.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怀化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7).

[3]施晓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王伍柒,钟元权,袁兆荣.组网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

[5]苗春雨,陈丽娜.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6).

“话题式”复习方法活动案例 篇9

活动目标:通过对周末活动计划这个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对一般将来时的相关语言知识实现有效建构, 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关语言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语言项目:begoingto

活动过程:

S tep1 Free talk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the weather and their plan of the weekend.

意图:英语氛围的营造是一堂英语课的重要环节, 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英语知识积累和口语交际能力的特点, 我设计了放手让学生围绕上一课时周末活动这一话题来自由交谈, 以达到唤醒记忆、激活英语思维的目的, 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S tep2 Talk aboutthe plan

Askandanswerlikethis:

T:Areyougoingtojoinme?

S1:Yes, Iam./No, I’mnot.I’mgoingto…

T:Areyougoingtojoinus?

S2:Yes, Iam./No, I’mnot.I’mgoingto…

T:Canyouaskyourfriend?

S2:…

T:Whatareyougoingtodoat8:20onSunday?

S:I’mgoingtomeetattheschoolgate.

意图:主要复习一般将来时的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Areyougoingto…

I’m going to…教师首先制定了一个周末活动的计划, 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参加, 以一个大朋友的姿态和同学们一起谈论出游事宜, 孩子们觉得十分亲切, 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

S tep2 D esign yourow n plan

例如:周末到了, 设想一个购物计划。步骤一, 计划一下将要去哪儿购物, 什么时候去购物, 和谁一起去, 去买些什么, 怎样去。步骤二, 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采访, 并做好记录。设计表格如下:

where who what when how

步骤三, 根据自己的购物计划表格写一段对话。如:

A:Whereareyougoing?

B:I’mgoingto…

A:Whatareyougoingtobuy?

B:I’mgoingtobuy…

A:Whenareyougoing?

B:I’mgoing…

A:Whoareyougoingwith?

B:I’mgoingwith…

A:Howareyougoing?

B:Wearegoing…

意图:复习一般将来时的特殊疑问句。放手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周末活动计划, 让学生懂得规划自己的生活。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符合“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原则,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效地运用了语言。

S tep3 R ead a story

I’mLiMing.Iwasverysad todaybecauseI failed the English test.There will be another test one week later.I want to do better.So I will study hard next week.I am going to get up earlier everydayandreadEnglish loudlybeforeIgotoschool.I’lllisten to English every evening and do more English exercise.But the more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I will listen more carefully in class andtrytoanswermorequestions.IbelieveIamgoingtodobetter inEnglishsoon.

Discuss:

意图:从一篇日记把一般将来时的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 将学生的生活和本课的话题有效结合在一起。

Step4Writedownyourlearningplanoftheweekends

例如:

DearMissLu,

I’m…Iamgoodat…I’mnotgoodat…I’mgoingto…

意图: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能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与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语法知识走向语言能力, 最终走向语言素养, 这是语法学习的终极目标。

这节课, 教师通过“话题式”的复习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对一般将来时的概念、构成、使用方法等语言项目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相关语言知识逐步提升成为交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工程案例式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3级护理本科1班学生42名和护理本科2班学生40名。2个班学生在年龄、基本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教材选用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社区护理学》。

1.2 方法

1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式讲授法, 2班为实验组采用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情景式教学的具体方法:①准备阶段, 课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准备案例并且要有参考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法。教师只把案例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在授课之前阅读、理解案例, 查阅相关资料, 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12名或13名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学生根据案例自设角色, 自导角色扮演。②课堂教学, 教师宣读案例并提出要求, 组织各小组进行讨论, 要求每名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小组长记录, 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解答, 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开展。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收集回来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并展示参考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法。最后选择2个组以“家庭护理评估”为内容进行情景演示。③案例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结合案例讨论情况, 教师将案例进一步引申, 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并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 逐一讲授,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④情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通过情景演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庭护理评估的过程进行点评, 指出优缺点,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1.3 评价方法

课程结束后, 进行学生对2种教学方法评价情况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 内容包括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能缩短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注重社区护理理念的培养和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本次调查发放82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82份, 回收率为100.0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等向学生传授, 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比较被动, 师生都难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个别差异也很难全面兼顾。而在案例式、情景式教学中教师把案例、相关的情景和要讨论的问题交给学生,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可以利用图书和网络工具查阅相关资料, 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在情景展示中体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给了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空间。

3.2 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案例和情景, 各小组要发挥各个组员的能动性去查阅资料、分析案例, 并针对此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的角色转移到案例中, 体现社区护理工作人员是怎样进行家庭护理评估工作的, 而不是让教师告诉你应该怎样做, 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学生通过对此项案例的亲自参与和角色扮演,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已经运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 虽然学生不一定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罗列出来, 但却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 如何去面对社区的家庭护理评估。

3.4 能够缩短社区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案例和情景作为沟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可促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 更快地适应社区临床工作的挑战。学生通过此项案例的讨论学习, 学会了如何应用家庭护理程序对社区家庭进行服务。同时, 通过家庭护理评估的情景展示, 学生亲自模拟实践了家庭护理的评估过程, 包括评估内容、方法和如何与评估家庭的成员进行沟通, 收集资料, 完成健康档案等一系列过程, 使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具体, 从而缩短社区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3.5 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社区护理的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每一个人, 沟通和交流能力对于社区护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通过情景展示, 把角色转变成社区护理人员, 面对案例中的家庭服务对象进行家庭访视, 收集资料, 遇到敏感问题进行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

总之, 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和传统讲授法相比,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能够缩短社区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 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其优势。但是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占用的学时较长。案例和情景可能使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因为有时某一或两个案例所展现出来的信息非常吸引人, 学生也深受影响, 但在这案例上形成的概括化认识, 也许远远不能说明事物整体, 这样就出现了一种“过度概括化”的现象。因此, 要求教师要把讲授教学法和案例、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优势, 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员。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第3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7.

[2]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5.

[3]周梅, 常宏, 韩慧文, 等.案例教学法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6, 20 (7) :1965-1966.

[4]陈红, 成翼娟.教与学策略在高等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 2004, 18 (7B) :1223-1225.

浅议《经济法》课程的案例式教学 篇11

【关键词】经济法 经济法案例 案例式教学

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这种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与开设本课程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教师在授课之余,也不时穿插案例,试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着重对《经济法》课程的案例式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经济法》中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案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最早源于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随着案例教学法内容、方法和经验的日趋丰富和完善,该方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学所接受并广泛运用。

经济法课程的案例式教学,是将现实生活中经济法主体之间发生的法律纠纷,以案例形式带入课堂,让学生深入案例,对案例进行剖析,掌握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具有特殊效果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引人经济法课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案例式教學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选取经典经济法案例

《经济法》课程的教材涉及多项法律制度,内容多且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会计类学生在大一已初步涉及法律知识,到了大二,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材内容并取得好的效果。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唯有运用案例教学才能适应该课程教学特点,如何选择案例,成为首要问题。 

不少教师在案例选取和设计上存在案例取材不够精当、代表性不强,借鉴意义不大等问题。本人根据自己亲身教学实践,认为在案例选取上,一定要根据授课专业、对象不同,选取不同案例。本人所授经济法课程,面向的是会计类专业学生,在选择案例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案例须新颖。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使案例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二是案例须典型。根据理论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等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主要涉及公司法、企业法、合同法等几方面。三是案例须专业。会计类专业学生不同于法学类专业学生,司法实践中的经典案例不一定适合他们,只有选取与会计类专业相关,并在今后就业、工作中可能经常碰到的案例,学生才感兴趣。四是案例选取注意思想性、政治性与法律意识紧密结合。选用的案例一定要恰当,单纯追求趣味性,易造成不良影响。

(二)构筑完整的案例课堂教学体系

(1)准备阶段。教师应把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事先告知学生,避免案例式教学的随意性,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模拟阶段。根据案例涉及的不同主体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各自身份及所在案例中扮演的角色,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发挥其个性和特长,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创建“积极思维,踊跃参与”的生动课堂。(3)分析讨论阶段。课堂案例讨论是经济法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该阶段,学生是分析讨论的主体,教师充当引领角色,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发表其观点,又要控制好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程,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主题。(4)总结阶段。主要是两方面总结:一是学生个人或小组案例分析总结,主要反映学生个人或小组对案例分析的结果;二是教师案例分析结果,着重从教学效果角度分析案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差异及产生原因。同时还要对案例中的争论焦点、反映的问题予以重点记录。只有持续分析、总结,才能不断提高经济法案例式教学的质量。

三、完善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

1.建立案例反馈系统

确保经济法案例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让所有参与的学生和教师了解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目标,建立一个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它可以调查表的方式,也可以询问方式进行,在案例实施后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方式的反应和想法,这些反馈信息将会对经济法案例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

2.采用现代化手段革新教材体系

实施经济法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教师要重视收集整理高质量的经济法教学案例,建立经济法案例库,并逐步把案例教材作为与理论配套的正式教材同时使用。当然,这有待于学校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编写案例的积极性。 

3.建立健全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案例教学中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将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学校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定规则中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提高从事案例教学教师的回报率,将案例教学实际成效与教师收入、奖励、晋升挂钩,形成有效的案例教学激励机制,进而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这一模式的顺利推广。

案例式教学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它为学生提供了融入学习背景的案例,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就是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不仅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发挥经济法案例式教学的作用,还需广大教育者在实际操作中广开源路,集思广益,因材施教,不断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周正平:《课堂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5)

[4]吴效铎:《新课程怎样教Ⅱ—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问题式”美术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篇12

[策略依据]古人说: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有疑则思解, 需解则长新。好奇好动、问题不断是小学生的天性。本文试图通过“问题式”教学尝试研究,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小学生都喜欢上美术课, 普遍具有眼高手低的特点, 他们动手能力差, 对老师的教学充满了期待, 容易产生依赖老师或别人帮助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一些好玩的手工充满了好奇心, 这是他们的兴趣爱好所在。

[设计思路]根据学生喜欢手工特点, 笔者编写了校本教材:漂亮的小纸盒。教材难度适中, 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通过学习简单的折纸, 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装饰纸盒并延伸应用,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提高学生动手技能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丰富孩子的文化生活。教学过程分三部分实施:一、学习折纸盒;二、装饰美化纸盒;三、纸盒拓展应用。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一些问题, 也让学生自主发现一些问题, 并尝试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学力求始终贯穿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

[案例实录]一、谈话导入

展示教具, 好奇生问。老师先和学生们聊一聊折纸, 了解学生的基本折纸经验。然后出示纸盒范例, 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认知冲突和问题。师:其实这是用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来的。你们相信吗?

[意图解析]美术课始, 教师利用一张纸折成的纸盒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诱发学生“生问”一张纸如何能折出纸盒?问题在学生的好奇心下不知不觉产生。

二、观察体验, 活跃思维, 大胆尝试

请一个学生尝试将纸盒拆开, 证实是一张纸折成的, 再尝试进行复原, 结果很难成功。请学生分析不成功的原因? (折痕太多, 搞不清楚。) 老师再给每位学生分发一张事先准备好并有折痕的正方形纸, 让学生尝试复原折出纸盒。

(意图解析) 教师没有立刻揭秘纸盒是如何折出来的, 而是设置了问题情境, 将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 学生的质疑激情和解惑热情随着老师的“卖关子”水涨船高, 这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了不至于让学生无从下手, 老师又给了学生一条揭开秘密的线索———“折痕”, 学生会在接下来复原纸盒的同时遇到新的问题和困难。

三、分析问题, 适时点拨, 尝试解决

学生尝试复原纸盒, 结果未成功。请学生说说在复原时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老师进行归纳总结。1.折痕太多, 看不清。2.按折痕可以折出大致模样, 但是无法最终组合成功。3.搞不清先后顺序。4.完全折错了。老师给出提示:纸盒是在折痕的基础上最后一次性折出来的, 所以必须先按折痕折出大体模样再组合穿插成形。老师提示关键步骤:穿插组合。启发学生思考, 提出注意点:折痕清晰, 折线对齐、方向正确。

(意图解析) 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和问题, 同时也激发起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此时最需要的是有人指导点拨。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会让学生产生茅塞顿开的感觉, 更加激发起成功的欲望。通过相互交流, 彼此沟通讨论总结,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自主探索, 互相交流, 体验成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继续尝试复原, 老师巡回指导。终于有学生复原成功, 发出兴奋的叫声“我成功了!”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上台演示讲解成功的秘密!其他学生仿做。经过试验摸索, 全班同学先后折出一个个小纸盒。请学生总结一下是如何成功地折出纸盒来的。 (总结成功秘诀)

(意图解析) 教师没有马上解开谜底, 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索实验找到成功的途径, 然后让学生复述复原过程, 更体现了学生成功的自我价值。同学间的相互传授, 也可以使同龄人更易于接受彼此之间的知识经验。而教师的适时表扬肯定, 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学生成功的信心。

五、观察作品, 美化装饰, 引发新问

请学生观察小纸盒, 想想还缺少了点什么?提出问题:如何将小纸盒打扮得更加漂亮呢?学生纷纷回答:可以在上面画画、可以在上面剪贴、可以加彩带装饰……教师表扬并肯定回答, 请学生尝试快速给纸盒进行美化装饰, 方法不限。鼓励同座之间互相合作配合完成纸盒装饰。展示部分作品, 请学生介绍自己装饰盒子的方法。想想这些纸盒能用来做什么?谁来给它出出好点子?学生思考回答:可以当礼物盒、可以装月饼、可以装瓜子果壳……

(意图解析) 单单让孩子学会纸盒的折法并不能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还需要孩子用审美的眼光给纸盒进行简单的美化装饰, 从而提升作品的档次和水准, 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提供了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告诉学生折好的纸盒还需要进行装饰美化, 这里教师同样没有讲解如何装饰, 而是把问题给孩子, 给学生即兴发挥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六、拓展思维, 多维互动, 学以致用

老师提问:如果大家把纸盒都集中在一起, 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可以当礼物送人、可以布置教室、可以做游戏、可以当奖品……教师提出建议:让我们一起用纸盒来布置教室好吗?想想该如何布置呢?请学生思索方案, 学生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说出最有创意的布置方法。学生方案一:用绳子串联起来当风铃。方案二:用彩带一个个吊起来布置教室一角。方案三:组合粘在一起做个大的礼物。方案四:贴在教室墙上……让学生自愿合作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环境布置, 教师给予指导。学生集体布置美化教室, 巡回指导。

(意图解析) 通过美化手中的纸盒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将手中的纸盒进行集中布置环境, 更能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和灵感, 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集体主人翁意识。此时老师同样只是充当了引路人的作用, 引领孩子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教室, 美化环境。当孩子置身于自己创作布置的环境里, 那种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 学生沉浸在快乐的氛围里, 学习收获自然不小。

七、设置情境, 自我评价, 拓展延伸

通过集体布置, 学生沉浸在快乐的海洋里, 纷纷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这样的布置有何优点或建议?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展示其他不同造型的纸盒作品应用范例, 让学生课后思考这些纸盒的其他作用。总结下课。

(意图解析) 学生在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中获得了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同时又能从中发现某些欠缺或问题, 思索改进的方法。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课后探索纸盒的其他开发功能。

[反思总结]本案例尝试在教学中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有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舞台;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自我见解, 通过合作探究, 达到了“人人教我, 我教人人”充分整合资源的目的。使学生在独立学习和合作过程中解决了认知冲突, 自我构建起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铝合金材料焊接性能下一篇:企业的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