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比较

2024-10-01

沪港比较(精选11篇)

沪港比较 篇1

上海作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高的城市, 在自然资源较为稀缺的情况下, 其维持自身领先地位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香港作为亚太地区贸易、航运、金融中心, 同样面临着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现代服务业。沪港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地区, 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有哪些异同点?能否相互借鉴和发展?其对比结果对上海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发展政策有何积极影响?这些问题正是本文的讨论所在。

一、沪港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对比

1、户籍和住房福利政策对比。

在引进现代服务业人才过程中, 为人才提供户籍和住房福利是满足其安全需要的基本点, 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关注点。上海根据《上海市吸引国内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将金融、航运、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单位高管、主要研发人员、主要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等列为市重点引进人才, 不需办理上海市居住证, 直接优先办理上海市户口。[1]同时, 上海市政府从2008年就开始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计划三年内建设3.7万套230万平方米的各类人才公寓, 为引进人才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并提供住房奖励基金。对于配偶及16周岁以下子女可以照顾安排。

2006年香港在总结以往人才引进计划经验的基础上, 推出了“优秀人才入境计划”, 并沿用至今, 旨在吸纳各地最优秀的人才赴港就业。[2]该计划运用两种计分方法 (综合计分法和成就计分法) 对人才进行评审, 通过评审即可赴港并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同时, 在安置定居方面为新引进人才提供一系列服务, 帮助人才尽快融入香港社会, 并设立专门机构监督、评估对新移民服务的相关工作。对于配偶及18周岁以下未婚子女有一定的照顾政策。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上海和香港政府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政策上都充分考虑了人才对于户籍的重视程度, 从根本上满足人才的社会安全需要。在住房福利方面, 上海政府实施建造人才公寓、提供住房奖励基金的形式, 方式比较直接;而香港政府更加注重人才自立能力, 只为人才提供安居服务和建议, 方式较为间接。

2、医疗保障及税收政策对比。

上海市在《卢湾区现代服务业人才促进实施细则》中指出为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创新领军人才以及特殊津贴专家申请、审批健康服务卡, 持卡可享受健康医疗保障服务;并根据个人贡献程度, 给予一定的资助用于医疗、保险补贴。而香港对全体居民实行基本免费的医疗保障, 甚至包括临时在港工作的非永久居民, 其公立医院对广大市民开放, 门诊和住院费全免, 在成为永久居民后, 还享有失业救济金、退休金和老人生活金等社会福利。[3]39

在税收方面, 上海地区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为5%至45%, 个人每月的工资、薪金所得额减去规定费用2000元后的余额即为应纳税所得额。然而, 香港的薪俸税 (即个人所得税) 应付税款按比例递增只由2%至20%, 而且, 薪俸收入可申请各项扣除, 例如:已婚人士免税额、子女免税额、供养父母免税额、供养伤残人士免税额、个人进修开支等等, 薪俸税税率在减免各项免税额后再以累进方式计算。[4]

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医疗保障方面, 还是在税收政策方面, 香港的制度体系都要比上海完善的多, 因而对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若出于健康保障和个人收入成果的角度考虑, 面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同等广阔的上海和香港, 人才会更偏向于后者, 因此, 这两方面是上海政府需要改进的地方。

3、其他方面对比

首先是人才的前期教育方面。近年来上海教育支出只占了财政支出比例的10%至20%;且教育培养模式仍未摆脱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 培养的服务业人才知识、技能与实际脱节严重。而香港的教育支出占财政开支的比例已达到20%至30%;同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注重国际交流, 其教育与专业证书大都与国际接轨;另外, 香港还是世界上教师收入最高的地区, 受人尊敬的地位和稳定的收入使教师能够安心执教, 也使香港居民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其次是人才就业后期培训方面。重视人才的使用而轻视人才的后期教育培训是大陆企业多年来的通病, 上海当然也不例外。但香港政府在这方面恰当地采取了得力措施, 于2008年推出了“香港资历架构”, 它涵盖了学历及不同行业所需的资历, 并定明所应达到的标准及资历之间的衔接梯度, 让人们可以自行确立进修的目标, 去获取有质素保证的资历, 从而有效推动并保证就业人员的后期培训质量。[5]

最后是行政服务和法律体制方面。香港专门制定的人才引进政策寥寥无几, 但各地专业人才却源源不断地涌入。一方面其得益于香港160多年来形成的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 香港公务员的素质在世界面列前茅, 从而为人才的就业安居创造了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香港的法律体系非常完善, 本土和外来经济主体通常享有平等的经济待遇。[6]116这些都是上海政府政策制定时需要借鉴和改进的方面。

二、改善上海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的建议

1、健全人才医疗保障体系,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上海在医疗保障方面的优惠政策过于狭隘, 虽然难以做到像香港一样实行全民制, 但可以扩大受众人才的范围及享受医保的时间, 例如:为引进的所有服务业人才办理健康服务卡, 并可在任何时间、市内任何医院享受健康医疗保障服务, 而不是仅针对高端人才、特殊专家等在定点医院实行该政策。另外, 上海的个人所得税近似是香港的十几倍, 其对于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沪工作是十分不利的, 建议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等实行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 让他们体会到切实可见的经济效益优惠。

2、提高毕业生留沪指标, 完善上海居住证制度。

当前毕业生留港仍主要是通过“打分制”政策, 因此为尽量减少把过多潜在的优秀毕业生排斥出去, 建议上海政府在制定每年毕业生的落户指标时适当提高其数值, 同时在设置基本资格分数线时不宜太高。在居住证方面, 笔者认为应对引进人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其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即对同样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高技能者、务工经商人员等按照不同的需求实施不同的优惠政策, 从而建立和完善《上海市居住证》的配套政策管理, 并努力促进居住证制度向户籍制度的转化。

3、完善行政法律体系,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法制观念在社会中的日益普及和强化, 上海市政府应把行政、法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并建立长期规划。在公务员的选拔、培训、任用、考核和奖惩等方面应借鉴香港政府在此方面的相关经验, 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执行措施, 从而提高上海市公务员的职业素养;同时, 应借鉴香港及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并结合上海市的具体实际情况, 依照国家相关法制条例逐步完善上海社会的法制环境, 为来沪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自由开放、依法办事的就业环境。[6]117

参考文献

[1]上海人事厅.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人才户籍引进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08.

[2]吴学范.人才因素决定香港的未来发展--简析香港政府的引进人才政策[J].国际人才交流, 2008, 55-56.

[3]黄立金.引进人才:香港的政策与实践 (下) [J].国际人才交流, 2011:39.

[4]香港薪俸税[EB/OL].2010.http://baike.baidu.com/view/2149509.htm.

[5]梁嘉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发展战略[J].中国金融, 2010:20.

[6]段晓华, 罗瑾琏.新、台、港人才延揽对上海的启示[J].经济论坛, 2010, (10) :116-117.

沪港比较 篇2

1.投资者参与港股通业务是否需要新开立证券账户?

答:投资者通过现有沪市A股账户持有港股通股票,不需要新开立证券账户。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证券账户业务指南》规定,机构投资者可以开立多个证券账户,自然人投资者参与港股通交易可以开立多个沪市A股账户。

2.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使用哪种货币?

答:对于参与港股通买卖的投资者而言,港股通采用人民币进行交收。投资者仅限买卖港币报价的港股通股票,以人民币与券商进行结算,券商也以人民币与中国结算进行清算交收,中国结算换汇后用港币与香港结算进行清算交收。

3.投资者参与港股通业务是否影响证券账户指定交易变更?

答:港股通实行全面指定交易制度,适用上交所关于指定交易的相关规定。若投资者沪市A股账户当日有交易行为、当日有申报、当日有未完成交收的港股通业务或者上交所、中国结算业务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的,交易参与人不得为其撤销指定交易;对于已经撤销指定交易的沪市A股账户,当日不得再进行港股通交易。对于撤销指定交易的证券账户因持有港股而产生的组合费,中国结算在该账户重新指定交易后,向其最新的指定交易券商收取。

4.投资者买入港股通股票何时可以取得证券权益?和A股有什么区别? 答:香港市场实行T+2交收,T日买入港股通股票的投资者,T+2日日终完成交收后才可以取得相关证券的权益。例如,T+1日为某只港股通股票发放红利股权登记日,则T日买入该股的投资者不能享受该红利。与此不同,投资者投资沪市A股,T日买入即可取得相关证券的权益。

因此,投资者在做出买入决定时需要特别关注相关上市公司公告及除净日等信息。此外,提示投资者注意,T日,是指港股通交易日;T+1日,是指港股通交易日后第1个港股通交收日;T+2日,依此类推。

5.投资者卖出港股通股票何时丧失证券权益?和A股有什么区别?

答:香港市场实行T+2交收,T日卖出港股的投资者,T日和T+1日日终仍可享有相关证券的权益。例如,T+1日为港股发放红利股权登记日,则T日卖出港股的投资者仍可享受该红利。与此不同,投资者投资沪市A股,T日卖出即丧失对相关证券的权益。

提示投资者注意,T日,是指港股通交易日;T+1日,是指港股通交易日后第1个港股通交收日;T+2日,依此类推。

6.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通股票的换汇安排是怎样的?

答:由于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通股票,均以港币报价成交,而投资者实际支付或收取人民币,因此,需要将成交货币(即港币)按一定汇率换算为人民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换汇处理。在这里,投资者需要注意参考汇率和结算汇兑比率两个概念。

参考汇率是指,在港股通交易日每日开市前,由中国结算根据换汇银行提供、并通过上交所网站向市场公布的汇率。参考汇率包括港币买入参考价、港币卖出参考价两项。境内证券公司可能利用该参考汇率控制投资者的资金使用。即,投资者买入港股时,证券公司利用港币卖出参考价计算投资者需要支付的人民币资金;投资者卖出港股时,证券公司利用港币买入参考价计算投资者可以得到的人民币资金。投资者应事先咨询指定交易券商了解详情。

结算汇兑比率是指,当日收盘后,中国结算根据全市场港股通成交的清算净额(单边,净应付或净应收),在香港与换汇银行换汇后,将换汇成本均摊至根据当日所有买入成交和卖出成交所计算出的对投资者当日成交进行人民币资金结算所实际适用的汇率。结算汇兑比率包括买入结算汇兑比率和卖出结算汇兑比率两项。根据分级结算原则,中国结算按照上述结算汇兑比率对结算参与人进行人民币资金清算,结算参与人也根据该汇率对投资者进行清算。

提示投资者注意,上述安排仅适用于交易结算资金的清算,公司行为类结算资金(如,派发红利)一般采用逐笔全额换汇安排。

7.参考汇率与结算汇兑比率有何不同?

答:参考汇率不等于结算汇兑比率。由于采用净额换汇安排和成本全额均摊原则,结算汇兑比率一般都会优于前述参考汇率。即,日终清算后,投资者的港股买入交易,按卖出结算汇兑比率所计算出的、实际需要支付的人民币,一般将少于证券公司日间按卖出参考价所计算出的金额。反之,日终清算后,投资者的港股卖出交易,按买入结算汇兑比率所计算出的、实际可以得到的人民币,一般将多于证券公司日间按买入参考价所计算出的金额。当然,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可能有证券公司会在参考报价的基础上再加减一定比例来控制客户资金,投资者应事先咨询指定交易证券公司了解详情。

提示投资者注意,极端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时,有可能出现结算汇兑比率劣于参考汇率的结果。因此,投资者需及时关注离岸人民币市场并查看资金账户余额,防止资金账户出现透支。

8.投资者可通过何种途径查询参考汇率和结算汇兑比率?

答:投资者可通过上交所网站查询参考汇率、结算汇兑比率信息。

9.交易日与T+2交收日之间汇率发生波动,对投资者有影响吗?

答:没有影响。投资者T日通过港股通买卖港股,T日日终已经锁定交收日的换汇汇率。因此,T日日终至T+2交收日之间的汇率变动,不会影响投资者T日交易的人民币结算资金金额。

提示投资者注意,T日,是指港股通交易日;T+2日,是指港股通交易日后第2个港股通交收日。

10.沪港两地节假日安排不同,投资者如何确定港股通的交易日、交收日? 答:沪港通业务交易日、交收日的确定,原则上将选取两地股票市场的共同交易日进行交易,但由于双方市场节假日存在差异且两地结算公司的交收周期也不同,所以会出现在若干共同交易日也无法进行交易和交收的情况。因此,沪港通仅在沪港两地均为交易日且能够满足交收结算安排时开通。

具体交易日安排,将由两地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在每年年前共同进行研究确定并对市场公布。沪港通开通当年的交易日安排将在开通之前对市场公布。

11.确定港股通业务交易日、交收日的原则有哪些?

答:港股通业务开展初期,交易日、交收日的确定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最小交集”:仅在沪港两地均为交易日且能够满足结算安排时开通。(2)内地放假、香港放假的均不作为交易日和交收日。

(3)香港市场规定,若圣诞、元旦及农历新年的前一日为工作日的,则该日上午半天交易,为非交收日,简称“半日市”。遇“半日市”,港股通交易半天,但当天为非交收日;

(4)对于内地放假香港不放假的情况,为避免无法完成资金交收,内地放假首日之前的两天不作为港股通交易日。

以2014年9、10月份为例(其中:H代表香港法定节假日,S代表内地法定节假日):

12.投资者买入或卖出港股通股票在半个交易日时,交收日怎样确定? 答:如果圣诞节前一天(12月24日)、元旦前一天(12月31日)和农历新年前一天(农历腊月三十)为工作日,则香港市场上述日期为半日市:上午半天交易,且当日不是港股通交收日。那么,半日市(L日)、半日市前一交易日(L-1日)交易证券的交收均在L+2日完成。例如:12月22日、12月23日为港股通交易日,12月24日为港股通半日市,12月25日至12月28日为圣诞期间休假日。

12月29日将完成:12月22日交易资金的交收、12月23日及12月24日组合费、公司行为资金的交收;

12月30日将完成:12月23日、12月24日交易资金的交收、12月29日组合费、公司行为资金的交收。

13.除法定节假日外,香港市场台风和黑色暴雨期间,港股通是否存在其他特殊清算、交收安排?投资者如何知晓?

答:香港市场是台风和黑色暴雨的多发地,对此香港市场有一套既定成熟的做法。遇特定节假日、恶劣天气等情况,香港市场会在交易、清算、交收方面作出特殊的安排,届时中国结算会相应作出调整,并及时通知结算参与人。

14.投资者需查询持有的港股通股票并打印持股证明书,该如何办理? 答:投资者需要查询港股的持有及持有变动记录时,中国结算参照A股做法为投资者提供查询服务,所需提交材料和办理流程参照中国结算A股相关业务规则。中国结算出具的证券持有记录,是港股通投资者享有该证券权益的合法证明。

15.港股通投资者的港股持有余额包含哪些信息?

答:投资者港股持有余额分为日终持有余额(Balance)、可交易数量(Available)、未完成交收数量(Pending);如发生冻结,还记录冻结数量(Frozen)。可交易数量(A)=日终持有余额(B)+ 未完成交收数量(P)-冻结数量(F)

16.投资者查询港股的持有及持有变动记录时,如何收取查询费?

答:参照投资者查询A股标准收费。当投资者同时查询沪市人民币普通股票账户中记录的A股和港股时,港股的持有及持有变动查询收费根据证券账户与A股合并计收,不单独收取查询费。

17.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港股可否转存管至香港证券经纪商?

答:不可以。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港股,只能通过港股通卖出并取回人民币现金,不能跨境转存管,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18.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港股,是否可以提取纸面股票?

答:不可以。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的港股,只能通过港股通卖出并取回人民币现金,投资者不能要求存入或提取纸面股票,也不能在香港市场进行任何其他投资。中国证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19.港股通投资者持有的港股是否可以办理质押?

答:可以。港股通投资者以其持有的港股,办理质押登记和解除质押登记业务时,所需提交材料和办理流程均参照A股证券质押登记业务相关业务规则和指南。提示投资者注意,因港股通交易的交收期为T+2日,已申报净买入但尚未完成交收或已申报净卖出但尚未在持有数量中扣减的港股无法用于质押。

20.港股质押期间,哪些孳息一并在中国结算质押?

答:港股通投资者以其持有的港股,办理质押登记后,质押的质物包括质押登记申请所记载的相应数量的证券及该部分证券在质押登记有效期内通过香港结算派发的红股和无选择权的现金红利。

沪港比较 篇3

关键词:股市波动性;非对称性;杠杆效应;ARMA-GARCH-M模型

对于股市收益率波动性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诸多研究。他们的研究基本上都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股指波动具有尖峰厚尾性、波动集聚性和非对称性等基本特征。我国大陆股市和港台股市的发展情况有很大不同,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同属新兴市场,两地股市发展是否显示出相同的发展特征,沪台股市是否与香港股市有相同的波动性特征。以前的大量研究主要在t分布和正态分布的基本假设下进行分析,但大量的研究表明股市收益波动表现出非正态性和非对称性等特征,本文在广义误差假定下,通过比较我国三地股市的波动性特征,应用ARMA-GARCH-M模型对股指收益波动性特征进行实证检验。

一、样本数据的选取与模型建立

(1)样本的选取与说明

为了研究中国股市的收益波动性特征,本文主要选取了能够代表三地股市主要特征的股票指数,它们分别是:大陆沪市上证综合指数,香港恒生指数和台湾加权指数。以股指每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的范围为2000年1月4日至2008年10月31日期间数据,其中,沪市上证综指共收集到样本观测数据2123个,香港恒指共收集到样本观测数据2193个,台湾加权指数共收集到样本观测数据2174个。数据来源于路透社网站。所有的数据都进行了调整与处理,以消除由于除权及节假日不一致所带来的交易日不同等因素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

设每日收益率为Rt,由本期收盘价与前一期收盘价的对数一阶差分得到:Rt=log(pt)-log(pt-1)。对收益率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可以认定三个指数的收益率序列波动是平稳的,已经消除了单位根。

(2)模型的建立

通常股票收益率的波动有两大基本特征:①波动集聚性。即条件方差是不断变化的,且具有集聚特征。金融时间序列数据的扰动项在较大波动之后就会伴随着较大幅度的波动,而在较小波动之后就会伴随着较小波动。②尖峰厚尾性。收益率序列的峰度波动往往远大于3,就会出现集聚波动性特征,进而使收益率序列不再服从正态分布。

由于股票收益率数据的两个特征,对收益率的处理就不能再局限于GARCH模型,因为GARCH模型很难处理收益率序列的尖峰厚尾特征,并且该模型对系数的非负性约束太强。为此,内尔森(1991)提出了基于广义误差分布假定的指数GARCH模型,即EGARCH模型。由于EGARCH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股票收益率的尖峰厚尾特征,同时也解决了异方差与非负约束等问题,因此,在处理股票收益率数据时,EGARCH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借鉴内尔森(1991)检验股票收益率序列的EGARCH模型,建立基于广义误差分布假定的ARMA(p,q)-EGARCH(1,1)-M模型,比较分析三地股市收益率的波动性特征。

该模型由两类方程组成,一类是条件均值方程(1-1)。

Rt=c+pΣpj=1αiRi-j+θlog(σ2t)+Σpj=0βiut-j(1-1)

在条件均值方程中,笔者将风险溢价因素和ARMA过程加入其中,进一步考虑这些因素的变化对股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多数投资者都是风险规避者,当股票的风险加大的时候,投资者就会要求更大的风险回报。因此,将风险溢价因素加入到模型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股价的实际波动会受到其它各种因素诸如汇率、通胀等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条件均值方程考虑其它各种因素对模型的重要影响,也就显得合情合理,基于此,均值方程(1-1)加入了ARMA过程,使模型更加具有解释能力。

另一类是条件方差方程(1-2)。

Inσ2t=ω+Σmi=1φtg(ηt-1)+Σnj=1jInσ2t-1

g(ηt)=ζηt+r[|ηt|-E(|ηt|)]

(1-2)

(1-2)式中,g(·)满足Et-1(g(ηt))=0。可以看出对于ζ<0,在波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条件方差在负的波动下的幅度要大于正的波动下的幅度,体现了不对称性特征。但是在实际中,一般会将(1-2)简化为另一种形式(1-3)。

lnσ2t=ω+Σmi=1(ζiεt-iσt-i+γiεt-iσt-1)+Σnj=1jlnσ2t-1(1-3)

特别是对于EGARCH(1,1)模型,条件方差方程可以表示为(1-4)的形式。

lnσ2t=ω+(ζ1εt-1σt-1

+γ1εt-1σt-1)+1lnσ2t-1(1-4)

EGARCH(1,1)模型中,当γ<0时,说明金融产品价格波动受到负的冲击的影响要大于正的冲击的影响,γ对股票价格波动具有杠杆效应。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三地股市收益率序列进行统计分析,并应用Augmented-Dickey Fuller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三地股市收益率序列都已经拒绝单位根存在的假设,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表1列出了样本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股市的均值最大,且为正值,而香港与台湾股市的收益均值为负,但是三地股市收益率并不显著地异于零。三地股市的收益率标准差基本相当。但是上海股市的收益率相比而言,波动性比较大。而从均值-标准差角度看,上海股市相对其它两家股市而言具有更好的投资价值。

从偏度看,三地股市都表现出右偏特征。上海股市的偏度最小,台湾股市的偏度最大,说明台湾股市相对于其它两家股市而言,不对称性特征更加明显。J-B检验的结果表明,三地股市都表现出了明显地拒绝正态分布的基本假定,三者峰度指标都大于3,说明三地股市分布不在具有非正态分布特征,并且“尖峰厚尾”特征比较明显。

表1 沪港台三地股市收益率基本统计特征

上海股市收益率香港股市收益率台湾股市收益率

中值0.00010.0002-0.00003

均值0.0005-0.0001-0.0003

標准差0.01690.01620.0164

偏度-0.03-0.08-0.19

峰度7.5312.995.30

J-B检验1808.279129.46491.05

P值0 0 0

ADF值-45.18***-47.57***-45.07***

注:***表示0.01的显著水平。

(2)ARMA-EGARMA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经过收益率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之后,发现所有的股市收益率序列已经不存在单位根,三个收益率序列都表现出时变方差性特征,即“大波动之后紧跟大幅波动,而小波动之后紧跟小幅波动”。根据收益率序列的自相关图和偏自相关图可以看出,三地股市都存在着一定的截尾性特征,收益率序列所以适合建立ARMA模型来拟合。

对三地股市收益率分别进行ARMA模型来拟合,分别得到三地股市收益率序列的拟合方程。经过反复检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海股市收益率和香港股市收益率适合建立ARMA(2,2)模型,而台湾股市收益率适合建立ARMA(3,3)模型。最后通过ARCH-LM检验可知,LM统计量都比较大,伴随概率p值都显著为零,所以三地股市收益率的确存在着明显的ARCH效应,应该进一步应用GARCH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拟合。

考虑到不同信息对收益率的影响效果的不同,适合用EGARMA模型表示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所造成的信息冲击的影响。在ARMA模型基础上建立ARMA-EGARMA-M模型,将条件方差作为独立变量引入均值方程中,刻画风险变化对收益率的重要影响,这样就进一步刻画了金融市场收益与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

以下选择ARMA-EGARMA-M模型来对三地股市收益率建立模型来进行更加精确的拟合。利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到的数据结果如表2所示。

为保证模型不再具有ARCH效应,对回归后的序列标准化残差进行检验,发现标准化残差序列的平方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序列相关性。对沪港台三地股市残差进行ARCH效应检验,发现沪市上证综指、港市恒生指数和台市加权指数收益率的ARCH效应已经被有效地剔除。

(3)实证结果分析

在条件均值方程中,上海股市的无风险收益率为正,而其它两家股市的无风险收益率为负,而从风险补偿参数来看,港台股市的收益率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股市风险的补偿。从表2中可以看出,沪港台三地风险补偿θ系数分别为0.0008,-0.000824和-0.000845,因为笔者取的是log(σ2t),所以经过处理后就会看出,风险补偿与收益之间一定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条件方差方程中,沪港台三地股市的均为正,说明三地股票市场上都存在着很明显的波动集群性特征。这种波动集群性特征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股票市场上大量不成熟投资者的存在所造成的。而且无论是成熟的市场(比如说香港股市),还是新兴市场的股市(如上海股市和台湾股市)都存在着这种效应,有所不同的是,上海股市的波动集群性最为显著,其次是台湾股市,香港股市的波动集群性效应最差。这直接表现为三者数值上的差异,分别为:0.22,0.15和0.14。

表2 沪港台三地股市ARMA(p,q)

-EGARMA(1,1)-M模型数据

参数上海股市收益率香港股市收益率台湾股市收益率

条件均值方程

c0.0076 (2.67)-0.0073 (-2.24)

-0.0075 (-3.25)

AR(1)0.75 (53.79)0.60 (4.31)-1.08 (-94.84)

AR(2)-0.93 (-98.55)-0.62 (-6.57)0.17(9.02)

AR(3)﹨﹨0.6598(61.68)

MA(1)-0.76 (-65.29)-0.59 (-4.31)1.12(426.72)

MA(2)0.95 (112.04)0.64 (6.99)-0.11 (-49.76)

MA(3)﹨﹨-0.63 (-252.31)

θ(log)0.0008 (2.67)

-0.000824 (-2.35)

-0.000845(-3.25)

條件方差方程

ω-0.35 (-9.22)-0.20 (-5.88)-0.26 (-7.35)

ζ0.22 (12.43)0.14 (8.47)0.15(10.19)

γ-0.04 (-5.18)-0.07 (-8.44)-0.08 (-7.46)

0.9781 (261.45)0.9887(302.70)0.9828

(257.53)

似然值5941.596429.696141.14

注:表中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均为0.01。

模型中,γ主要用来衡量股市是否存在杠杆效应。从实证结果来看,γ为负。说明三地股市确实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杠杆效应,即三地股市都是对坏消息的反应程度要大于对好消息的反应程度。而对这种非对称性的程度,台湾股市的反映程度最为强烈,其次为香港股市和上海股市。非对称性对台湾股市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香港和上海股市的影响。

模型中对数方差的滞后一期系数用来说明方差的平稳性特性。如果该系数小于1,那么就说明指数收益具有有限方差,收益波动会逐步消失,但是这种变化会比较缓慢。通过对三地股市的收益率实证分析,说明指数收益具有有限方差,该过程属于弱平稳过

程,但是这种波动会持续一定的时间。从模型的回归结果上看,沪港台三地股市的对数方差滞后一期的系数分别为:0.9781,0.9887和0.9828,说明了相对于港台股市,上海市场对新信息的吸收反应能力更加强烈。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沪港台三地股市收益率都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三地股市收益率

都存在序列平稳性、尖峰厚尾性、波动集群性和ARCH效应。三地股市都出现出高风险与高收益相对称的特征,进一步说明我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已经逐步趋于理性化。不论是内地上海股市,还是港台股市,收益率波动都会受到杠杆效应的影响,只是各个股市对这种效应的反应程度不同而已。从平稳性角度看,股市收益波动存在弱平稳特征,而上海股市相对而言对新信息的冲击反应能力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 周爱民,徐辉,田翠杰等著.金融计量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世英,许启发,周红等著.金融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宜庆,曹慧红,侯建荣,我国沪深股指收益率的EGARCH效应分析[J].统计观察,2005(8)

[4]封毅,盛雷,杨青山.基于GARCH模型的中国股市波动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7(24)。

“沪港通”遇冷? 篇4

@尹国红 (深圳圆融方德高级研究员) :一方面, 在“沪港通”开通之前, 市场已炒作很久, 部分股票前期已迎风上涨, 所以当“沪港通”真正来临, 这些股票的表现反而不如预期。另一方面, 市场也带有一厢情愿的因素。

@王洁 (普通网友) :“沪港通”的价值, 其实远不能用这几天的市场表现去衡量。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 以人民币为计价的“沪港通”,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布局中, 无疑下了一步妙棋。

@小六忠诚 (普通网友) :市场各方的预期不同, 也就合成了这次“沪港通”开车之后较为冷清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正是各方理性应对的结果。两地市场对此不必悲观, 因为“沪港通”的开车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 它已经打开两地投资者自由选择投资机会的通道, 只要慢慢地前行, 这个市场一定会繁荣起来。

沪港“通”了! 篇5

南北交易“冰火两重天”

沪港通实际是港股通和沪股通。首秀当天,南北两向交易量形成鲜明对比,可谓“冰火两重天”,沪股通行情火爆,未到收盘额度就被一抢而空;港股通却明显遇冷,额度用去不到两成。港股通方面,在板块268只个股中,截至收盘飘红的个股仅录得62只,占比为23.13%,且仅人和商业、波司登和雨润食品三股涨幅超过了5%,分别为11.90%、6.96%和6.27%。值得指出的是,领涨股人和商业虽大涨逾11%,但最新股价仅为0.47港元,仍属于人们俗称的“仙股”。

对此,国元证券(香港)研究部分析师王林峰认为,港股通的冷清除了交易门槛以外,与两地投资者的构成也有较大关联。“北上的资金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而南下资金以散户居多。机构熟悉A股的速度要明显快于散户熟悉港股的速度,而且有些机构之前已经通过RQFII投资A股了,现在只是换了个投资渠道,散户面对的问题要多得多。”

重庆德睿恒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昕认为,外资对A股市场一直都是“虎视眈眈”,沪港通的开通使得原本要通过QFII购买的A股,可以更便捷地通过该渠道进入,并且额度不受限。

而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造成沪港通南北交易“冰火两重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港股处于历史高位,而内地股市则处于长周期慢牛起步阶段,因此香港投资者更倾向来内地投资;第二,由于沪港通目前开放标的均为大市值股,这类标的的弹性不太够,内地资金更喜欢市值更小的标的,其购买方式并不走沪港通渠道。

国元证券(香港)策略分析师张浩涵则认为,香港资金参与沪股通热情更高主要还是因为大盘蓝筹股A股比港股便宜。参与沪股通的投资者把A股视作价值洼地,而内地投资者仍普遍持观望心态,随着内地投资者视野拓宽、对新生事物逐渐熟悉及参与者增多,这种现象将会改变。

当然,除去A股自身吸引力,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证监会公布的税收政策也是一大优势,即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通过沪港通买卖上交所上市A股取得的差价收入,暂免征收营业税。一位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坦言,原本在QFII、RQFII机制下,香港基金公司一直需要作出10%的税收拨备,内地给予的免税待遇使基金公司无需再为盈利作拨备,绝对是重大利好。

市场人士看多A股后市表现

尽管从目前形势来看,散户入市热情不高,但机构对于后市散户的积极性表示乐观。两地的交易规则、佣金费率、流动性环境和投资标的均有较大差异,再加上50万元的参与门槛,散户投资者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表示,“随着沪港通的运行,以后港股通的成交量也会逐渐增加。”另外,穆迪也认为,沪港通将吸引更多香港和海外的个人投资者,尤其是高净值客户入场。

正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所说,沪港通的开通相当于打开了一扇门,不仅使得资本市场跨境投资,同时有力校正内地A股市场的估值,从“全方位”突破现有A股市场格局,重塑市场定价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是治愈A股市场长期症结的良方。并且有望推动A股在近期内被纳入MSCI指数等国际主要指数,并进一步带动外围资金入场,有助于重建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和提升蓝筹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对于沪港通推出后,A股市场的中长期走势,多数基金经理都表示乐观。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认为,沪港通的先发优势十分明显:首先,国外投资者重基本面和价值投资,他们会更青睐大盘蓝筹股和消费类股票。内地机构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理念也是注重价值投资,海外资金的进入会提升国内A股蓝筹和消费类的估值;其次,更多资金进入A股会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这也有利于减少个股的波动;最后,随着海外资金的不断进入,会给国内投资者带来投资理念的转变,减少小盘股和概念股的炒作,投资理念会更成熟些。

对于后市,瑞银证券昨日发布的2015年策略报告指出,未来市场风格切换或更加明显,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沪港通都将推动中大市值股票进一步上行,2015年A股有望冲高至2900点。

另外,万家基金认为受益于年底到明年上半年中央可能会推出的国资改革措施,未来大盘股的表现会优于小盘股。即使在货币宽松、资金流入市场的前提下,有修复估值需求的低估值股票也主要集中在大市值股票板块。

玩转港股通还要注意的细节

1.香港联交所持续交易时段为9:30至12:00、13:00至16:00时,在圣诞前夕、新年前夕或农历新年前夕只有早盘半天交易。由于港股交易结束晚于上海股市,在15:00至16:00这一阶段,要谨防个股因突发消息价格骤变而带来的损失。

2.港股每只上市证券的买卖单位由各发行人自行决定,不同股票的报价价位依据股价而定,股价越高,报价价位越大。

3.热衷于追涨杀跌的内地投资者要特别注意:港股不设涨跌停板,日内T+0交易,资金与股票交收是在T+2日。同一只股票的H股和A股,或会因为T+0和T+1导致意外损益,同时要注意资金的调度,以免大幅透支导致损失。

4.内地居民投资港股需用人民币进行投资,而港股是以港元报价交易,买卖环节会产生两笔兑换费用。按目前汇率水平测算,买入再卖出港币的汇兑交易成本约在0.38%以上。而香港股民对A股的投资,只需一次性兑换即可,投资交易成本大大低于大陆居民。

5.目前港股买卖双方须缴多项费用,名目及额度都较内地高很多。特别是目前目前香港券商执行0.25%的佣金,且每次不低于100港元,即交易额不足4万港元的都要收100港元佣金。

沪港两地新股情况分析 篇6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股票市场暂停IPO长达8个多月时间。在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推动下,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宣告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 我国上证综指也从2008年10月的1664点回至2009年7月的3400点左右。在市场回暖, 交投日渐活跃情况下, 2009年5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 意味着即将重新启动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这使得有关IPO的相关问题再次触动了广大投资者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我国IPO存在什么问题令投资者如此担心, 有哪些需要完善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对沪港新股上市情况的对比分析后予以揭示。

国内外有关IPO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 短期发行抑价现象。典型代表有Fama (1970) [1]的有效市场假说, 如果新股定价发行是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确定的, 新股上市后不应长期显著地存在着超额收益。但是, 相关文献成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很少呈现这样的现象; (2) 一级市场定价发行博弈分析。施锡铨 (2000) [2]等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新股定价发行的选择及效率进行了博弈分析。宋逢明 (2001) [3]等人研究表明我国一、二级市场分离现象依然存在, 投资者在股票首日获利了结愿望十分强烈; (3) 新股定价与发售机制。目前新股发售机制主要有累计订单询价机制, 固定价格机制与拍卖机制。由于任何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 因此, 采取何种发行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总之, 研读上述文献, 可知: (1) 市场化的IPO机制是证券市场改革的方向与奋斗目标; (2) IPO机制没有统一模式, 任何国家必须从自身情况出发, 研发适合国情的IPO机制。

1 指标设计及实证分析

1.1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了2005~2008年重庆钢铁 (601005) 、中信银行 (601998) 等21只次新股作为上海股市代表。这些股票的特点是: (1) 都是最近几年从香港股票市场主板回归的国有大型企业、盘子大、业绩优良, 都是沪市601***股票系列; (2) 绝大多数是上证50、上证180以及沪市的指标股, 代表性高, 对大盘影响显著; (3) 这些股票同时具有A、H股, 这样可以通过比较这些股票各自在A股、H股的情况, 对内地与香港股市的发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增强推断的精确性与准确性。

1.2 指标设计

根据相关文献成果, 本文选取了新股的中签率、发行价格、上市首日收盘价等指标。样本股的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

2 市场化改革探讨

任何一种新股定价与发售机制都有相应的优缺点, 我们应该根据本国股市的特殊情况, 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新股定价与发售机制。本文认为, 我国股市发行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是: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消除承销商, 建立起上市公司与广大投资者之间直接对话、沟通的机制。目前不管是累计询价制还是固定价格制, 承销商都具有一定的股票分配权, 能够进入中小投资者手中的股票份额很少, 大部分筹码被承销商所垄断, 他们便可以在股票上市首日在二级市场通过拉高出货的方法慢慢套现。从表1的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远大于发行价、首日极高的换手率即可知道, 这是一种体制性弊端造成的结果, 是一种人为的垄断利润。如果去掉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 无疑对多数市场参考者是有利的。因此, 本文认为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是一级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与关键所在。

其次, 为了保证足够多的投资者参与新股的定价与发行, 依据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 本文认为可作如下尝试。首先, 以每一个申购新股的股票账户为申购的基本单位, 配置一个申购号码, 限定每一个申购账户的申购上限。这个上限依据每只股票的具体情况调整申购账户的上限, 原则上应该尽可能地小。这样可以分散股份, 避免机构的垄断性, 充分保证资源配置的市场性, 真实反映二级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由于限定了每一个申购账户的上限, 这使得所有的证券投资者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 广大投资者的愿意与动机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买卖股票表现出来, 体现了极好地公平性与市场性。同时, 减少了中间环节, 还可以极大地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人为成本, 增加发行过程的透明性。

再次, 通过累计订单金额、计算相应发行价格确定股票发行情况。主要内容数学表述如下:假设各投资者对某只新股愿意购买的数量为f1, f2, f3, …, fn, …, (fi≤f, i=1, 2, …) (f为每一个账户的限购上限量) 愿意支付的价格为p1, p2, p3, …, pn, … (这里把每一个账户的申购价格pi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排序) 。上市公司心目中的筹资额为m。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根据价格从高到低计算累计订单申购金额及价格, 如果满足:i=1nfipim, 且p¯p, 则股票发行成功, pn反映了新股认购的最低价格。其中p¯是申购成功的投资者竞购价格的平均价。p是上市公司心目中的底线价格 (只有上市公司自己清楚, 外界并不知道) 。如果出现:i=1nfipim, 且p¯<p的情形, 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放弃上市。这说明该只新股没有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可, 不能上市。

虽然, m与p是上市公司心目中愿意接受的筹资额与最低价格, 但是管理层可以对m依据法规适当进行管制。这样, 广大的投资者就建立起了与上市公司直接对话机制, 打破现有一、二级市场的人为分割性与不合理性, 从根本上解决发行市场的市场化及与流通市场的衔接问题。当然, 这里仍然需要管理层在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核、申购机制的建立、申购过程的监控及市场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监管职能。

3 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实证分析, 我们有如下的结论: (1) 沪市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低于香港股票市场; (2) 消除承销商对股票筹码的绝对控制是市场化改革的关键, 建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直接对话与沟通的新股定价与发行机制是走向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有效方法。

摘要:运用均值比较与方差分析, 发现沪市股票市场化程度远低于港股, 集中体现在发行价、初始收益率及中签率等方面。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建议: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消除承销商等中间环节, 建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直接对话与沟通的新股定价与发行机制。

关键词:发行市场,中签率,样本比较,市场化模式,累计订单

参考文献

[1].F.E.Fama.Efficient Capital Market Empirical Work[J].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5)

[2].施锡铨, 周侃.信息不完全条件下新股发行定价的选择及效率[J].统计研究, 2000, (11)

[3].宋逢明, 梁洪昀.发行市盈率放开后A股市场初始回报率研究[J].金融研究, 2001, (2)

浅析沪港通的影响 篇7

(一) 定义

沪港通就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内地和香港的投资者们通过当地证券公司进行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彼此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也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

(二) 试点背景

2014年4月10日, 沪港通由中国证监会批复通过, 由此展开了沪股和港股之间相互联结的关系。其又规定, 港股通以个人为单位的投资者, 账户余额须超过人民币50万元, 筹备时间需要6个月, 而且总额度为人民币5500亿元, 不能超出此范围。沪港通已经成为在QFII, RQFII, QDII之后, 开辟了又一个十分重要的跨境证券投资试验田, 是对我国大环境市场下资本投资的一个新尝试。

(三) 组成部分

沪港通是由两部分组成, 即沪股通和港股通。沪股通, 是指投资者委托香港经纪商, 由香港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 向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申报, 购入卖出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港股通, 是指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 申报给香港联合交易所, 购入卖出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四) 实质

1、多主体共同搭建的通道。沪港通实际是由多个机构公共合力完成的、资金、证券双向流通的一条大道, 一般是由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交易所、证券公司和结算公司组成。证券交易所设立证券交易服务公司, 是具有承担发盘和接盘的功能的公司性质。证券公司负责给客户也就是投资者提供证券账户, 代客户买入或卖出。我们不妨来揣测一下, 上海某投资者决定购买腾讯100手股票。那么他首先需要通过交易所旗下的证券公司开户, 然后才能发出购买指令。指令发到“港股通”市场后, 如果该一市场里已有100手此类证券, 且又符合他的预期购买报价, 那么交易会轻松达成。如果香港股市没有相应价位的股票, 港交所会收到指令, 根据当日汇率折算后再进行价格匹配, 找到合适的股票, 最后成交。继而, 这100手股票便会进入港股通系统。

值得说明也是必须要注意的的是, 这100手股票只会登记在中国结算名下而不是投资者名下。在同一个交易日内, 中国结算先行折抵买单和卖单是港股通系统内的, 最后会再向港交所报收, 这样每日进出的证券、股票资金都不会特别的频繁, 数量也会有所控制, 从而避免了跨境资金与证券大幅流动的风险, 有利于保证投资人的利益。

2、互通远不止资金或证券。其实, 如果细细对比沪股通和港股通两个股票的话, 差别也会显现出来, 是关于投资者范围这个部分。要求规定:第一, 只有机构投资者 (境内) 可以买卖港股通;第二:个人投资者, 但是资金证券账户余额必须大于等于人民币5 0万元。但是香港投资者 (本质上可以说是是全世界投资者) 即可以购买上海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却没有账户余额要求的限制。从中国证监会的思考角度来看, 对于投资者范围的限制, 既考虑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也是另外一种从审核制转变为注册制的尝试。

乐观来看, 易于转变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和心理环境:从习惯依赖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质量数量的把关, 到专业分析、自行判断、风险自负的变化。所以未来的注册制改革, 会符合这样的投资文化状态。保荐机构、注册机构、交易场所以及中介机构各司其职, 保证一个良好健康的运营环境, 所以更需要监管部门负责执法稽查和追究责任。

(五) 目的

我国实行沪港通, 其主要目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目前国内相比而言发展良好的证券交易所都在上海和深圳等地, 不过因为改革开放的时间相对较短, 所以证券市场也是后来兴起, 收到改革力度的影响, 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和健全, 有非常明显的缺陷和漏洞, 如持续不断的经济犯罪、不健全的监管体制、行政干预打等。而这种种缺陷会影响我国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 因此, 沪港通的落实会有效促进内地证券市场的在体制上的改革。 (1)

2、香港回归以来, 在港人民币存款储蓄远远超越以往, 可是这些人民币特别需要一个快捷通道回流到内地市场, 可是以香港现行的经济政策和投资渠道很难满足回流的需求, 但是沪港通的落实, 能够使人民币在香港有高效率的使用投资。并且, 从中国加入WTO以来, 不断开放金融市场, 有利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金融地位的提高。

3、国际市场氛围的建立, 沪港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氛围, 自建国以来, 我国加大力度吸引外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而进一步地树立良好的国际市场氛围, 改善我国的外资投资环境对于我国的加工业外资投资转变为高精尖技术型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对资本市场的积极影响

(一) 沪港通可使得同时在两地上市股票的估值趋于一致

由于内陆与香港的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以及两地投资者的投资倾向存在差异, 即便同时在国内和香港一起上市的公司, 股价也不尽相同。沪港通试点落实以来, 两地股指的成份股估值偏低, 这一信号会极大地吸引更多的投资热情, 逐渐结束国内中小板、创业板、估值过高等现象。根据恒生AH股溢价指数, 在08年1月16日飙至208点的高点以后, 开始大幅度回落, 截止到14年6月9日, 指数狂跌至91.79点, 表明A股与H股相比存在折价, 而且该指数今年内超过100点的时间也只有六天而已, 其余103天则都显示出A股与H股相比存在折价的事实。但是, 如若只考虑股本权重, 对比个股间的折溢价关系, 以6月9日收盘价计算为例, 其中有44只沪股是溢价, 且70至个股AH折溢价的算术平均值为127%。 (2) 若放开未来额度, 充分交易, 会缩小两地A/H股票价格差价。目前, 在港股中, 对中小盘估值偏小, 究其原因可能涉及到公司的经营状况、规模大小等因素, 也有另一个可能就是关注中小盘市场与大盘市场相比远远不够等因素, 但是沪港通可以加快提升港股中小盘股票的市场关注度, 易于纠正对部分估值偏差的认知, 营造健康合理环境氛围。

(二) 沪港通将带来估值体系的国际化

沪港通对A股市场有所影响, 对外接轨市场环境代表着会明显重估国内股权。沪港通试点的不断完善与落实, 逐步开放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 不断完善市场制度建设以及多样化的交易品种等等, 必将加速A股估值体系的国际化、市场化。

1) 市场估值有靠拢的倾向。目前, 总趋势是估值的下行像发达市场转变的趋势。

2) 估值体系国际化表现最最显著的还在于接轨行业板块的估值。目前A股与境外资本主义市场合作或者更为精确的说是接轨的模块几乎都是一些相对成熟的行业, 部分科技制造业与金融的估值也变成接轨国际化。

(三) 沪港通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香港和上海两地市场相互连通的交易通道的顺利打开, 不仅对两地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也会给两地市场帶来无限的发展潜能。第一, 两地的金融的资金可以流动自如。第二, 两地投资者可购买对方上市的公司的股票, 不仅资金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国境内的资本主义市场, 而且也方便了两地投资者进行金融交易买卖股票, 这本质上是资本项目开放的其中一种形式, 必将为日后中国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奠定重要的基础。根据交易规则注意是这次两地市场相互连通的交易规则, 使人民币国际化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虽然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政策已经很多年, 但几乎以都是贸易结算为主要方式, 而人民币却很少作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所占比例十分的少。结果如此, 最大问题在于在国际资本主义市场上人民币的投资资金与投资工具不是很多, 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和平台。开放资本项目可以说是我国今后的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稻田, 沪港通作为资本项目下的跨境投资, 可看作中国在资本主义项目可兑换方面的又一个新型摸索渠道, 它为资金在海内外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性和创造性, 所以说沪港通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当重要的举措。通过沪股通, 海外的人民币可以重新回流到内地市场, 也就是人民币不仅可以再国内买卖交易, 在国外也可以自由流出, 从而激励更多投资者使用和投资人民币, 最终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四) 沪港通将倒逼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步伐

沪港通以来, 需要清醒认识的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香港, 如何积极有效负责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财富是监管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具体的说是, 国内监管者需要维护国际投资者的利益, 同时香港监管机构需要保护在香港市场炒股的国内投资者的利益和财富。根据现在的监管原则, 也就是的在哪里交易, 受哪里保护, 例如我在国内购买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就会受到国内交易市场监管者的保护。同时双方监管机构都表示关于监管执法会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 逐步加强跨境执法合作水平, 有效打击跨境市场违法违规等恶劣行为, 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沪港通会出现新的而又充满考验的挑战, 但目前来看最大挑战仍来自于监管, 因此大陆境内急需加强立法执法。跨境监管和执法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幼小的中国资本主义市场来说, 把经验、金融创新理念和市场准则传入内地市场, 包括国际市场非常有效的行为规则、风险管理, 大幅度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并激发其活力, 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 并且提升其服务力和竞争力。

(五) 提升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即以沪港通作为模板, 不断拓展开放, 加快两地金融交易。让香港成为全球人民币的离岸中心,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步发展。因为沪港通可以是内地与香港的金融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协调整合, 扩大、巩固在金融市场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提升市场份额。虽然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就业率大幅下降, 但却也无法撼动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国际金融巨头的中心地位。由于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 拥有相对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历史背景和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 香港国际金融地位本已具备了良好的先天优势, 再加上中国政府大力建造的上海国家金融中心地位, 双方通力合作则前途无量, 一定会增加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资金交易角度出发, 从下图的表格中, 论点清晰可见。目前, A股市场与港股市值相的总和和是6.7万亿美元, 单单2014年这一年度的累计交易量也超过了350亿美元。进一步证明了一个观点:沪港通的开通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都是有重要积极意义的。图一

(六) 给内地投资者提供一个跨境投资的渠道

沪港通的推出可以看出, 会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如果能够吸引这些资金出境外并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对于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十分有利。可以想象, 沪港通就是一块充满潜力和未知的试验田, 一旦获得丰收, 我想“沪台通”、“深港通”和“深台通”的推出也就指日可待了, 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市场也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人民币地位也会水涨船高。并且, 由于香港证券股票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 未来或许会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易所进行信息互通、资源、资金互通, 如果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购买美股。一旦沪港通试点大获成功, 也不排除将该模式应用复制到一级发行市场乃至债券市场, 逐步加快扩大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2014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报告》称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

(七) 有助于加速内地金融监管规则与国际标准接轨

此举有助于加快内地金融监管规则与国际标准接轨, 同时为跨境金融监管合作和协管提供了最好的案例素材。金融危机爆发以后, 金融监管协调问题尤为突出, 协调与合作跨境层面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内港两地的监管制度存在较大的差异, 就容易出现监管套利的现象, 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一旦出金融危机风险的信号, 跨境金融监管的沟通合作就显现的尤为必要。因此, 沪港通试点作为理想温室, 可以有效协调和配合金融监管局加强各地区之间包括监管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沪港通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的红利, 市场规则、监管原则、交易方式也会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风险防范

(一) 需要防范资本单向流动, 导致对单边市场的重估效应

沪港通的资金是双向流动的, 在理论和应用上可以得出。由于资本逐利的这一特性, 有可能未来会出现资金流向香港国际金融市场或是单边流向内地交易市场, 一切还都未可知。

(二) 防范资本项目开放过快而出现过多的资本流动渠道

实现境内外资金“双向投资”“双向流动”, 极易导致资本流动的现象。为此, 需要提前规划好如何安排境内境外的投资交易资金, 防范出现争抢流动渠道, 最大可能的部署好资本的流通渠道, 防止资本项目开放过快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 关注财富再分配效应

2007年港股直通车提议以后, 受到中央政府优惠政策可以取得不错收益的影响的原因, 港股飙升了近50%, 实际上确实有估值重构, 因此对单个投资者来说, 风险较大。所以最后直通车没有顺利开通。另外, 在零七年10月30日这天, 恒生指数飙升到31958点, 却在2008年10月27日恒生指数又快速跌到10676点。是因为受到直通车搁置的消息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沪港通会使得国内资金与境外财富的重新洗牌和分配。从勇于尝试和创新的角度, 鼓励人民投资境外国际金融市场, 沪港通这一政策是值得鼓励和褒奖的。但内地居民在不熟悉不理解香港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交易制度、信息咨询等领域和因素的情况下, 沪港通势必需要警惕内地居民投资港股导致的资金损失问题, 需注意掌控节奏和掌握规模。当然也要注意香港民众投资内地股市, 但由于股市下跌的原因, 最终损失大量财富。

(四) 关注沪港通及其后可能的资本项目开放, 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香港的国际金融资本主义市场可以为A股注入新的力量, 带来更多的国际投资者, 不仅是个人还包括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投资机构, 带来资本增量、国际视角等积极作用, 鲤鱼调整我国的经济结构, 带来补课估量的影响。

(五) 公共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三者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后, 各自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资产负债在全球的配置也可能导致风险

海外资产和负债的上升, 代表着风险在全球市场进行分布和配置, 整体风险会提高。因此, 要特别注意其对居民资产负债表宏观上的影响, 也是风险防控的必要点。但是沪港通仍然面对着许多问题。如果中间发生利益输送, 或是价格操纵, 那么无论是境内监管者还是投资者都可能难以掌控和反应。又例如, 两地信息披露细则又不一样, 根据哪一种标准进行披露, 还是分开披露?分开披露可能会有所侧重, 双重披露则又会带来更多的成本关于那些企业。再比如, 应急处理方面能否能做到协调一致。都会对风险的规避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当年筹备很久而被耽搁的“港股直通车”, 经过七年的雪藏, 终于变成成“沪港通”落实了。并且, 不同于当年单面开通的“港股直通车”这一班车, “沪港通”则是内地与香港双向互通资金双向流通。融资的进一步扩大, 股价的变幻莫测, 风险也会难以预估。目前国内对于沪港通的态度过于乐观, 各大新股也成为人们争相投资的对象, 其作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投资市场的信号, 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但正如华尔街每天的兴衰起伏一样, 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市场会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但其后市场预测夸大, 投资者后续投资不足以及前期的盲目跟风投资势必会造成股价的回落。资者应少亢奋多理性地看待沪港通, 促进市场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劳佳迪.宏观舆论热棒, 两地市场淡定, “沪港通”的现实作用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十五期

[2]张郁.[浅析沪港通对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积极影响].2014.6

[3]沪港通是什么?沪港通对股市的影响?www.Yin Hang123.net.银行信息网2014.11.13

[4]何诚颖.沪港通来了.[中国经济报告].2014.09 (14)

[5]易宪容.金融领域三大猜想.[经济展望].2005 (4)

[6]刘苏.企业外币债萌动.[中国对外贸易].2003 (11)

[7]尹中立.QDII来了, 股市会怎样?[银行家].2004 (7)

沪港比较 篇8

根据IMF定义, 离岸金融中心指一个设有相对大量金融机构的司法管辖区, 金融机构主要为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一个拥有大量对外资产和负债的金融体系且资产和负债规模超过本地金融中介服务的需求;更常见的是一个拥有如下一个或多个条件的地区:低税或零税率;较少的金融监管条例;银行实行保密制度。离岸中心已成为金融管制较严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吸引国际资金和支持本币国际化的战略措施, 建设离岸金融中心也成为实现我国金融国际化的战略性步骤。学者们建议香港与上海联动发展离岸市场, 逐步做到两地制度业务接轨。如何稳妥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 探讨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协调机制, 已成为重要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学者通过对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来建立完整的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E.P.Davis (1988) 将企业选址理论用于金融中心形成研究, 将影响国际金融中心选址的因素分为供给、需求和外部经济三部分, 构建了国际金融中心选址的利润最大化模型[1]。Andrew K.Rose和Mark M.Spiegel (2005) 通过考察建立离岸市场的国家, 提出影响离岸市场的因素及评价离岸市场的相关指标[2]。Hilton McCann (2005) 提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基本要素: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环境、金融工具创新、区位地理优势等指标, 并比较了伦敦、香港、新加坡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影响力[3]。Ahmed Zorom (2007) 通过构建一个二元回归模型对离岸市场形成条件进行评估, 确定了新兴国家离岸金融条件的三个评价标准[4]。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009) 运用因子评估模型建立“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预期模型”对全球金融中心竞争力排名, 研究显示金融危机对香港等成熟金融中心地位影响有限[5]。国内学者也有不少成果, 胡坚 (2003) 按经济指标、金融指标、政治指标三项指标通过回归和参数检验的方法, 建立了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6]。彭红英 (2004) 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离岸金融市场形成的指标体系, 用模糊评价法就我国创建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做了定量评析[7]。陆红军 (2008) 设计了国际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 通过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对纽约、香港、上海等金融中心竞争力能级及趋势做了系统研究[8]。陈锋等 (2004) 通过对沪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条件比较, 提出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模式设想[9]。张谊浩等 (2009) 通过构建离岸中心的金融效应模型揭示了香港离岸中心发展与大陆金融深化具有兼容性, 应协调沪港竞争与合作关系, 构建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协调机制[10]。

综上可见, 以量化手段分析离岸中心的竞争地位和发展能级已成为一种趋势, 但目前国内仍未形成统一指标体系和公信的评估方法, 大多侧重政策化地讨论沪港金融中心的分工定位和发展离岸中心的竞争策略, 缺乏对沪港发展离岸中心协调机制的动态探讨。本文拟建立起软硬指标兼具的更加完备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 动态综合评估沪港发展离岸中心的可能性, 探寻沪港金融中心协调发展的现实策略。

1 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设计

根据定义, 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诸多必要条件, 因而要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要素构建一个评价体系, 可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进行。AHP是美国运筹学家A.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它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大系统, 进而把其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相互间的隶属关系分解为若干有序层次, 并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 并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结论。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 大体可按四个步骤进行:①建立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②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④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离岸金融市场创新可行与否决定于创新的潜在收益和可能支付的成本比较。离岸市场的区位选择实际就是将各备选地点建立离岸市场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进行比较, 得出预期收益超出预期成本最大的作为最佳选址。因此根据离岸中心发展规律中的的收益-成本要素分析, 其形成要素[7] 下载原图

(1)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要比较指标层的12个因素对构建离岸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可先按层次顺序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将各因素重要性的定性部分数量化:每次取两个因素xixj, 用正数aij表示xixj的重要性之比, 由全部比较结果得到矩阵A={aij}称作总体判断矩阵, 其中aji=1/aij, aij>0, 1≤i, jn. 具体取值按重要性程度参照表1按1~9赋值。

首先求出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Y, 再求出Y的标准化向量Y′, Y′即为同一层次中相应元素对于上一层次中目标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这一过程即为层次单排序。计算中通常用A的权向量U近似代替Y′.

Uk=j=1nakji=1nj=1naijU= (u1, u2, , un) r

Un个因素集X= (x1, x2, …) 的权向量, 反映出n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可以计算出U (A) = (0.291, 0.103, 0.605) T, 说明在离岸金融中心的构建过程中, 制度环境最重要, 其次是离岸金融中心的收益, 最后是离岸金融中心的成本。

(2) 对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一致性指标检验

AB重要, B又比C重要, 那么A应比C重要。若两两比较时出现CA重要的结果, 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为了证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排序结果符合逻辑, 必要对A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分为三个步骤: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CΙ=λmax-nn-1; ②查表确定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据判断矩阵不同阶数查表, 可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近似值; 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并进行判断:如CR<0.1时, 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接受, 否则需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重新修正计算。

U (A) = (0.291, 0.103, 0.605) T, λmax (A) ≈3.049, 于是CI (A) =0.025, 查表得RI (A) =0.58, 则CR (A) =0.043, 因此, 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同样地, 可以通过计算得出:矩阵B1、B2、B3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3) 层次总排序及评价指标体系

据以上单层次排序结果, 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 (最高层) 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并加总, 即得到层次总排序。首先对指标重要度进行量化, 可得到最终离岸金融市场成因要素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结果。表2即离岸金融市场成因要素评价体系总排序权值表。

通过计算, CR (总排序) =0.011<0.1, 说明层次总排序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所得总排序权值是可接受的。由此可以得出离岸金融市场形成要素的相对重要度, 它们的次序为:①政治环境稳定性;②金融政策与政府支持;③自身经济实力;④金融工具创新能力;⑤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程度;⑥区位地理优劣;⑦金融监管完善度;⑧国际声誉;⑨区域金融发展状况; (10) 金融制度完善度; (11) 市场组织费用; (12) 金融人才储备情况。

2 沪港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比较抉择

关于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区位选择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由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仍不够发达, 不可能“遍地开花”建设多个离岸金融中心, 必须整体考虑合理规划, 先重点建设一两个离岸金融中心。按金融发展极原理及金融产业集聚度评估, 可以说现阶段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建设过程中最有条件的“三极”就是:京津地区、上海、和深港地区。现在国内有意申办离岸中心和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 基本上隶属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而尤以香港、上海、天津、海南、厦门呼声最高。由于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重要, 目前中央政府重点考虑的是香港和上海“双中心”的竞争与合作问题, 天津、厦门、海南只是定位于离岸市场试点, 因此本文只重点对香港、上海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条件进行量化评价。

多因素综合评价问题可采用模糊合成方法解决, 模糊综合评价法即在对某事务 (如离岸金融市场区位构建) 进行评价时, 由于评价结果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因而在对每一因素评价基础上再考虑所有因素而作出综合评价, 最后可由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所属评定等级。据上面分析, 已确定评价因素集X由12个因素组成及各指标的权重集W. 将评价尺度Z设为4级, 按很好、较好、一般、差, 分别以4、3、2、1作等级尺度, 同时参考国内学者陆红军、胡坚等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评分和统计分析而提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分体系, 经过文献调研、经验研究整理得到评分取值。为了做定量评估, 将得分近似地化成从0到8的整数指标:“很好”分值在7~8分段, “较好”分值在5~6分段;“一般”分值在3~4分段;“差”分值在1~2分段[8] 导出到EXCEL

由此, 可以得到香港、上海的隶属矩阵R1, R2:

R1=[0.30.40.30.10.80.2000.80.2000.30.50.200.40.50.100.20.20.50.10.70.3000.50.40.100.80.2000.60.30.100.70.20.100.60.400]R2=[0.10.30.40.20.80.2000.50.40.100.20.30.500.80.10.1000.10.70.20.60.4000.40.50.100.80.2000.20.30.40.10.60.30.10.10.60.400]

如评价对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S=W·R, 则模糊综合评定向量S1、S2分别为:

S1=WR1= (0.6177, 0.2857, 0.0938, 0.0087) S2=WR2= (0.532, 0.3116, 0.1339, 0.0215)

由综合评定值N=S·ZT=S· (Z1, Z2, Z3, Z4) T=S· (4, 3, 2, 1) T计算可得:

N1= (0.6177, 0.2857, 0.0938, 0.0087) · (4, 3, 2, 1) T=3.5242

N2= (0.532, 0.3116, 0.1339, 0.0215) · (4 , 3 , 2, 1) T=3.3521

由以上计算可知, 香港和上海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综合条件要素,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 都处于Z2—Z2之间, 即符合综合条件较好或接近很好的要求, 因此香港、上海都基本具备了创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条件, 但N1>N2, 说明从总体条件而言, 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条件优于上海。下面具体说明香港创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条件:

①全球金融机构集中地:全球最大的100家银行中, 有68家在港营业, 全港共有258个外资认可机构及境外银行香港代表处。香港是全球第六大外汇市场, 世界第七大股票市场 (亚洲 第二) , 全球四大黄金交易市场之一, 亚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 保险及债券市场发展也十分迅猛。香港是亚洲最大的对冲基金中心和亚洲的基金管理中心, 香港可说是亚太地区最佳的基金投资平台。据2010年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标排名, 香港名列第三。

②资产管理的非居民性:香港证券及期货监管委员会2009年7月公布的基金管理活动调查报告显示, 2008年香港来自非居民的资金占全部基金 (除去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部分) 投资额比重达64.2%;在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中, 香港和内地的资产占46.7%, 其它地区占53.3%。

③高度自由化的金融管理体制:作为自由经济体, 香港实施高度自由化的金融管理体制, 同时香港银行业的保密制度也是十分健全的。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网站公布的2010年《经济自由指数》, 香港的经济自由度继续名列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首位。

④优惠的税收制度:与全球其它国家和地区比较, 香港的税率相对较低, 而且对离岸金融服务提供减免税优惠。《2010-11年的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建议, 将豁免印花税的范围扩大至港股占相关指数比重不高于40%的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更新《税务条例》中的认可证券交易所及期货交易所名单, 扩大离岸基金期货交易税务豁免的适用范围。

香港是目前提供最完善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地方, 也是人民币境外存量最多的城市。相对内地的城市而言, 香港享有独立制定政策和法律的权力。相对其亚洲竞争对手新加坡而言, 香港有内地强大的经济发展作后盾, 并且拥有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其高度市场化的商业规范、廉洁有效的司法和行政体系、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先进的风险管理、以及国际化的语言环境等是上海、天津等内地城市在相当长时间内不能企及的。自20世纪90年代来香港就长期存在着人民币离岸市场,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 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快速增长至2009年末的627.18亿元。2010年上半年,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香港结算量占到了总数706亿元的四分之三。在人民币非自由兑换的环境下, 如在境内发展离岸中心将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较大风险, 而香港正可凭借其特殊地位和优势形成对内地金融市场的“防火墙”。可见香港是现阶段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最佳选择。

3 构建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的沪港协调机制

按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离岸中心-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思路, 上海和香港无疑是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中的“双中心”, 但沪港间的合作始终是第一位的, 竞争是相对的。现阶段香港定位要发展成新型的、为不可自由兑换的人民币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离岸中心。随着人民币向着可自由兑换迈进, 上海或许能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但在此前将由香港行使这一职能, 现阶段上海应加强在岸金融中心功能的发挥, 协调沪港间在岸和离岸“双中心”的关系。加快两地经济金融的协同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能形成两地金融体系的互补、互助、互动。

(1) 沪港合作提升金融效率

首先要加强两地银行业合作, 两地金融机构之间互设银行机构。上海更多地引进香港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 建立更多中港合资银行, 向港资银行学习先进的经营和风险管理经验, 上海可出台新政策吸引香港金融人才。其次沪港要加强证券业的合作, 建立沪港合作交易机制。上海借鉴香港证券市场运作经验, 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 开放A股市场, 实现A、B股统一和两地证券互市;上海证券交易所可为香港证券市场推荐和协助更多内地工业企业赴港上市, 增加港股的深度和广度, 促进香港股恃稳定繁荣[9]。第三加强沪港投融资合作, 沪港银行通过共同参与联合贷款、银团贷款以及本、外币混合贷款等方式支持沪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上海可成为香港资金的重要出口地, 助推上海对内陆经济的辐射能量。在促进香港离岸中心建设的同时, 也加快提升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

(2) 沪港配合加快金融创新

首先沪港要加强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合作创新。建议港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合作, 尽快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与深证和沪证指数或特定板块相联系的 (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也可以推出与商品 (如黄金和贵金属) 价格相联系的ETF;香港应与内地大宗物资需求进行配套, 在交易制度、机制方面和伦敦、纽约期货市场加强衔接。其次应允许国际直接投资 (FDI) 及合格境外投资者 (QFII) 以人民币到内地进行直接投资, 以有利于降低内地外汇储备, 防范储存过多美元资产带来的安全问题, 上海也可以通过国际板的建设吸引海外资金。再者推动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市场合作, 鼓励和支持沪港两地发展可互换的金融产品, 在两地交易所同时交易交并以人民币和港币双币挂牌交易;允许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贵金属等以人民币、港币双币挂牌交易。加大香港银行业人民币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 满足境外投资者结算、投资及避险需求[10]。此外发展香港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 建议港交所提供人民币NDF (非交割远期合约) 在交易所买卖, 提高信息透明度, 增强企业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能力, 吸引海外和本地企业选择人民币贸易结算, 推动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中心。

(3) 沪港协调构建良性互动机制

上海主要向海外提供人民币来源, 而香港成为境外人民币的回流中介, 因此沪港协作可形成人民币的循环流动机制。首先香港要继续协助上海为内地筹集资金, 为内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协助内地资金有序“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其次要拓宽人民币投资渠道, 疏通香港人民币资金出路, 要使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与主权货币一样, 可以自由交易, 进行存贷款、资产管理、基金投资等业务;再者可开闸让人民币回流境内, 让境外持币人分享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如借助现有QFII渠道, 在一定管制下放进人民币, 可发展小QFII引导香港人民币资金投资国内A股等金融市场;或在债券市场试点, 向境外人民币完全放开投资;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及财政部争取在离岸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债券, 通过扩大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 吸收各国政府、企业及居民持有的人民币, 形成境外人民币的良性回流机制:合格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主要是通过离岸中心, 系统性地让资金回流, 资金可回到内地直接投资;不回流内地的人民币资金则可在香港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市场进行投资, 该机制相当于一面防火墙, 可以保护内地的人民币机制和金融市场[11]。当前香港金融机构应积极“走进来”, 拓宽在内地的服务范围和类别, 上海则打造金融辐射功能, 把香港集聚的资金通过上海发散出去, 这样既利用了香港比较规范的资本市场发展上海在岸金融中心, 又能繁荣香港离岸中心。

(4) 加强沪港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首先加快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范围和规模, 同时加快完善跨境人民币支付结算体系, 以便利资金合法流动、增加资金融通效率、监察资金流动情况。其次沪港两地应逐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联系。重点要完善沪港两地支付结算体系, 香港要与广东、上海对接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 打造香港跨境人民币结算平台, 以处理各类本地及跨境的人民币交易, 包括资金及现钞清算。现阶段不仅要推广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民币即时结算系统, 也要推广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港元欧元、美元的即时结算系统。再者进一步完善香港人民币结算清算, 系统条件成熟则逐步向亚洲各国推广香港人民币结算平台, 鼓励亚洲各国利用香港与上海内地建立的人民币清算渠道进行人民币贸易结算, 助推香港建立跨境人民币清算中心。

(5) 促进沪港金融联合监管

沪港两地监管重点各有侧重, 中国内地由于金融市场尚未完全开放, 上海关注重点在如何推动金融创新和规划金融开放, 而香港的监管重点则在强化金融创新风险监管, 确保其金融创新能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由此上海可借鉴香港监管经验, 改革监管体系与完善监管法规条例。首先要共同监管人民币业务, 沪港两地应强化市场准入管理, 建立人民币业务审批制度, 规定离岸金融机构业务范围, 按资信状况和资本实力分别颁发离岸业务牌照和有限牌照, 加强跨境人民币资金联合监管。其次两地监管部门要以更细致的安排进行监管合作。沪港监管部门要将监管内容从长期以来的外汇收支为主要内容的检测, 转变为口径更宽的跨境资金流动检测, 其中包括人民币跨境流动, 及应对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产生的两种汇率水平、两套利率体系带来的风险。再者要求沪港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两地监管机构应共同研究香港人民币业务的拓展路径, 共享人民币资金流动的信息、实行联合监管[12]。

随着人民币区域化加快, 要对境外人民币流动状态给予充分考虑, 并对可能造成的各种冲击进行研究应对, 这要求中国央行将货币政策考虑的范围由境内扩展到境外流通的人民币, 加强监测和调控, 必要与香港和周边国家的货币当局加强反洗钱合作。香港有一系列法规, 通过立法执法、与财经机构联系、与国际机构合作的多层次打击洗钱的有效机制, 维护了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金融体系稳定。而内地的洗钱犯罪率却不断上升。沪港两地应建立有效的合作组织体系和法律框架打击跨境洗钱活动, 并制定一揽子危机应对措施, 通过建立沪港联合监管的制度性工作机制, 加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体系创新的风险预警与防范。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人民币离岸中心形成要素评价体系, 通过对沪港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条件的模糊评价和量化比较, 得出香港是创建人民币离岸中心最佳选择的结论。围绕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沪港协调机制, 提出沪港配合提升金融效率、加快两地金融创新、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合作、构建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沪港金融监管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离岸中心,模糊综合评价法,回流机制,联合监管

参考文献

[1]Davis E P.Financial market activity of lifeinsurance companies and pension funds[Z].

[2]Rose A K, Spiegel M M.Offshore financialcenters:Parasites or symbionts?[Z].Federal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2005-05-05.

[3]McCann H.Offshore finance[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5:124~125.

[4]Zorome A.Concept of 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Insearch of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Z].IMFWorking Paper WP/07/27, 2007.

[5]IMF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ystems Department.Information framework:Financial activities ininternational and 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R].Nework, 2005-02-24.

[6]胡坚等.国际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 2003, (9) :77~79.

[7]彭红英.我国离岸金融选址问题的模型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04, (10) :87.

[8]陆红军.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估研究[J].财经研究, 2007, (3) :47~56.

[9]陈锋等.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沪港两地的比较[J].海南金融, 2004, (5) :19~23.

[10]张谊浩等.香港离岸金融发展对大陆金融深化的效应——基于离岸金融中心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6) :71~73.

[11]朱孟楠.香港:从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到人民币离岸中心[J].世界经济, 2009, (8) :74~77.

沪港比较 篇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确定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决定在全国推广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分所得税试点政策, 推进结构调整, 助力创业创新;通过《居住证暂行条例 (草案) 》, 以法治助推新型城镇化;部署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试点, 为服务实体经济积累经验。

会议指出,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 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试点相结合, 推进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 探索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有利于推动金融服务更好适应高水平开放的实体经济发展需要。

会议确定, 按照积极稳妥、把握节奏、宏观审慎原则,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逐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程度, 对已经实施的自由贸易账户拓展功能。研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 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支持依法设立境外股权投资基金等。在总结沪港通经验基础上完善金融资产交易规则和机制。创新金融监管, 探索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体系, 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金融业务监管协调, 强化系统性风险预警、防范和化解。会议要求抓紧制定相关操作方案, 为深化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促进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沪港夜生活 篇10

相比之下,香港以夜总会为标志的夜生活延续时间更长,中式夜总会提供多项服务,一度风行的日式夜总会则难掩负面形象。从中式夜总会到日式夜总会再到兰桂坊、卡拉OK,夜总会淡出历史舞台,香港夜生活经历着走向年轻化与大众化的过程。

上海:金字塔式的“晚九朝五”

“夜上海”有近百年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晚九朝五”的市场再次成熟。夜间消费区域定位清晰、层次分明、偏重“洋气”。从棋牌室、KTV到酒吧、会所,设施扎堆,有的达到了商业街、小商圈的级别。

夜间消费可以有“生产力”,除了商界人士,夜生活也是自由职业者的社交和工作平台。

“夜上海”亮灯百余年

在内地,上海的夜生活有何与众不同之处?

L :简而言之,就是高度繁荣。凌晨一两点钟,在延安路高架上经常可以看到,私家车、出租车川流不息,形同白昼。如此场景在其他城市很难想象。这么多人,教育背景、消费能力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而城市可以提供充足的选择,可谓“夜上海”的领先之处。这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在上海已有近百年历史。

“夜上海”的称号从何而起?

L :19世纪中叶,英、美、法租界次第建立。早期英法租界在苏州河以南、黄浦江以西,区域周长约10里,由此带来“十里洋场”之称。随着华洋杂处突破了“户口限制”,上海夜间逐渐霓虹闪烁,具备了东方巴黎的气象。

“夜上海”的里程碑是1932年开设的百乐门舞厅。这个上海西部的大型舞厅,采用当前仍被引为时尚的 ART DECO(装饰艺术)经典风格,“弹簧地板”等奢华装置使得顾客趋之若鹜,汽车要排一二公里。

“夜经济”的支撑力量是哪些人?

L :早期上海的“夜经济”驱动力量是租界内社交需求,达官贵人、名流商贾及其家属是领先高档消费的主力;自由职业者以此为沟通交友的平台;“黄金十年”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和白领中产阶级更是批量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构筑了坚实的消费基础。简而言之,夜生活有两大目标:首先是调整,即放松和消遣;其次是商务,包括招待和沟通。

金字塔基的市民选项

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夜经济如何再度繁盛?

L :再度出现“华洋杂处”,再度出现“夜行动物”,改革开放带来了重启夜生活的机会。夜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商铺布局,本地和游客的购买力,到消费习惯的养成,不是政府想规划就可以成功的。上海“晚九朝五”的市场再次成熟,同样晚于商业街的规划。好在商家、媒体、政府都不难寻找到历史的记忆,经济的发展也启发了更多的夜间消费需求。

适合市民消费的餐厅、咖啡厅、KTV、茶馆、影剧院、棋牌室等不在话下;涉外酒店、外籍人士聚居区周边,也逐步出现了酒吧、桑拿、会所等主流的夜店形式。时至今日,上海已有多个外籍人士密集居住的中小型街区,比如金汇龙柏地区有很多韩语店铺,仙霞路正在开办越来越多的日式餐厅。

普通市民的夜间消费有何去处?

L :上海夜间消费的繁荣,主要体现为区域定位清晰、层次分明且偏“洋气”。内地城市常见的网吧、迪厅不占主流。从普通市民消费、白领及游客休闲到商务平台,构成一个夜生活的金字塔。

晚上9点之后,夜猫子开始活跃。除了半夜打烊的餐厅、火锅店等夜宵场所,本地市民常去的有咖啡厅、KTV、茶馆、影剧院和棋牌室等。以茶馆为例,这里有名有姓的茶馆就有1000多家,人均消费从二三十元到三五百元都有,除了聚会聊天,很多人晚上只是去打扑克而已。KTV是白领女性群体活动的重要选项,钱柜、好乐迪等人均消费在百元左右,多有简餐供应。棋牌室主要吸引各年龄段男性,老友相聚大呼小叫一番,一小时三四十元的自动麻将,让喜好这项已经不太适合在自家举办的活动的人有了去处。除了官方注册的数百家棋牌室,居民小区还有大量“山寨版”。

市民消费主要都是“下里巴人”类型吗?

L :也不尽然。上海是教科文卫资源极为丰富的城市,影剧院等场馆颇多。就活动数量而言,上海仅次于北京,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举一个例子,11月某日在某票务网站搜索,各地文艺演出数量:上海 236;北京 394;杭州 59;南京 13;广州 101;深圳 73;成都 46;重庆 42;武汉 55。

1990年代之前,大量文化活动主要在浦西举行,比如兰心剧院、逸夫舞台、上海音乐厅等,都是历史建筑;如今浦东世博地区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心成了新的焦点,演出票价动辄千元。

上海市民除了休闲娱乐,还有一些“夜校”类的非正式学习活动。由于城市太大、地铁交通的限制,不能搞得太晚,这类活动越来越多地转而采用互联网学习的形式进行。

从酒吧到会所

上海有哪些著名的酒吧夜店聚集之地?

L :上海涉外酒店早期集中在静安区、卢湾区、长宁区、徐汇区、黄浦区等中心城区。外籍人士有两大聚居之地:20年前的长宁古北,近10年的浦东碧云。酒店周边、外籍社区街铺,就是开设酒吧夜店的方便之地。衡山路、新天地、茂名路、铜仁路都是如此。

饱含复古信息的新天地就是一个成功的小商圈。太平桥地区本是破旧的石库门居住区,设计者以青砖步行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等复原了早期上海的形象。考虑到很多境内外游客都有感受早期海派氛围的需求,这里成了国际交流和聚会之地,酒吧、咖啡室与茶座、中餐厅搭配,白天黑夜人气始终旺盛。十余年前新天地刚开始运营时租金是0.5~1美元/平方米/天,2010年的租金最高报价已经超过了100元/平方米/天。类似新天地的休闲场所,构成了夜生活金字塔的中间部分,普通市民、白领、达官贵人均可涉足。

沪上高级会所消费如何?

L :与偏大众化的酒吧喜欢扎堆相比,位于金字塔尖的高档夜总会、会所比较隐秘、分散。不少位于有“讲法”的老房子里。高档夜总会以演艺招徕顾客,喝喝酒、看看舞蹈,适合商务接待;私人会所比较安静,往往选择历史性建筑,方便会员交友、提供精细服务。此类会员招募不外乎展示稀缺资源和各种门槛。数千上万元的包间、水涨船高的会费,构筑了小众市场的进入门槛,单次消费不低于人均一两千元。

一些场馆相互抄袭宣传语:“让全世界最奢华、全中国最挑剔、最富有的人来上海没有第二个选择!”其实,商界精英交友,选择肯定很多。比较正规的还属商学院、高端物业举办活动,依靠无形的门槛和纽带。收取会费只是市场区隔的方式之一。曾经闻名上海的美洲俱乐部,曾号称有600多位富豪会员,结果也销声匿迹,说明小众活动并不那么好安排。

夜上海的成色

哪些人在夜间最为活跃?

L :并非夜经济才有特点。白天去上海咖啡厅转转,也可以发现,这个城市有很多上班时间不在单位老老实实坐班的人士。当然,商务沟通也经常安排在休闲场所,但大量自由职业者、境内外游客还是提供了衣食住行以外大量的消费需求。

据统计,上海有超过50万名自由职业者,这些人有共同的特点,经常宅在家里干活,晚上睡不着、喜欢呼朋引伴,由此引领了“晚九朝五”的消费。除了商界人士,夜生活也是自由职业者的社交和工作平台。上海娱乐、时尚、创意产业从业者众多,夜间是时装、化妆、音乐等不错的交流环境,跨文化、跨行业沟通也有利于头脑风暴。

除了满足消费需求,夜经济有何创新价值?

L :去夜店可以放松身心,也有颠倒生物钟、损害健康的风险。夜间消费可以有“生产力”:既可以安安静静,也可以去一个热热闹闹的名利场。

夜生活的商业价值已经被充分地挖掘了。上海有大量高档餐饮、夜总会乃至私人会所、晚会,各类休闲和商务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如果能够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培植启发创意的沙龙文化,成为时尚、创意产业的润滑剂,让参与者带着朦胧思绪酣然入梦,“夜上海”方可谓成色十足。

香港:地少人多成就夜生活之都

香港的夜生活文化世界驰名,但你可能无法想像,香港经历过一段十分长的宵禁历史。地少人多,管治得法,以及传奇人才的助力,是香港近半世纪夜生活文化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

百年宵禁

入夜后的香港,华灯璀璨,游人如织。香港是世界四大夜生活之都之一,是否因为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西洋人把夜生活这种习惯带来香港的?

W: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百年前的香港其实一直实行宵禁,而且从开埠起一禁就是近一个世纪。香港开埠初期,跟现在国际大都市形象其实是两个极端。英国人原本并不是选择香港作为殖民地,而希望选择浙江舟山。但由于占领后当地民众的反抗激烈,令英军不得安宁,才最终选了人口稀少易于控制,而又有优良海港的香港作为根据地。但由于经历舟山的教训,初到香港的英国人对华人的管治是采用严刑重典,力求华人安分守己。宵禁是提防华人闹事的手段之一。

1842年,港府颁令在晚上11时之后市民不能外出,到了1858年,宵禁更提早至晚上8时开始。华人如果想在晚上8时外出,必须先向政府申请一张“行街纸”,而且要警务处长亲自签发。

香港是何时结束宵禁历史?夜生活的兴盛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W:由于香港人对宵禁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1897年6月21日英女皇维多利亚加冕60周年时,政府为大事庆祝,连续三天张灯结彩,香港亦藉此结束了从1842开始的宵禁。

不过,香港的宵禁历史并未完全结束。在某些非常时期,宵禁仍然是政府管理的一种手段。香港最后一次实施宵禁是1967年反英抗暴事件期间。自此之后,港英政府改变了管治香港的策略,大力发展民生,缓和与民间的矛盾。也正是在这种管治新气象下,香港的夜生活开始走向繁荣。

经济起飞下的纸醉金迷

夜总会曾是香港重要的夜生活文化标志之一,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

W:夜总会于20世纪中期开始在香港流行。提起夜总会各位可能会联想起色情交易,那是很大的误会。在分类上,提供色情交易的是日式夜总会。1970年代香港的夜总会文化,与色情交易一点关系都没有,流行的是从西式夜总会演变而成的中式夜总会,也往往被称为中式酒楼夜总会。中式夜总会提供中式晚饭或饮宴,部分设有舞池供顾客跳舞;而表演主要包括歌手演唱中西流行歌曲或粤剧演出等,既适合成人,也适合儿童欣赏。一些团体或商业机构的大型活动如周年晚宴等,早年亦常于中式夜总会举行。在红磡体育馆等表演场地落成前,某些著名歌手如罗文及徐小凤的演唱会,亦有在中式夜总会举行。

在国人的印象中,香港的夜总会是酒色财气之地,难道是一种误解?

W:1970年代的香港夜生活文化,是以中式夜总会为主,与酒色财气的确没有那么强的联系。但经历经济起飞、商业高速发展后,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日式夜总会在香港风行一时,影响力完全盖过中式夜总会。

日式夜总会与舞厅相似,设有舞池,以妈妈生作为领班,并由舞小姐陪伴客人跳舞喝酒耍乐。在全盛时期,日式夜总会也举行各种不同种类的舞蹈及歌手演唱。

日式夜总会的消费水平甚为惊人,但在1990年代初这个投机炒卖疯狂的时代,人们赚钱太容易,造就了1990年至1997年日式夜总会的全盛期。当年夜总会客人阔绰得即使是上个洗手间也会付数百元小费给清洁工,清洁工的小费收入远比工资高,月收入可达数万元。

此后,人们对夜生活及夜总会文化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出入夜总会的人都不是作风正派的人,热爱夜生活的人都不是什么好料。

夜生活年轻化与大众化

说到香港的夜生活热点,兰桂坊肯定是一致公认的首选。兰桂坊是从何时开始形成规模的?

W: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香港成为国际大都会,对于香港生活的外籍人士及新一代年青人而言,夜总会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对社交场所的需求。1980年代,一位叫盛智文的犹太族成衣商人在中环兰桂坊开了一家加利福尼亚(Califonia)餐馆,本想以此招待他的客户,岂料业绩竟远超他的预期。

因看到了商机,他投下巨资在餐饮及周边发展,从而慢慢发展成为今天的兰桂坊区。现在,兰桂坊已经代表了德己立街、威灵顿街、云咸街、和安里、仁寿里及荣华里构成的一个聚集大小酒吧与餐馆的中高档消费区。如今,小小的兰桂坊巷里,已开满了100多家餐厅和酒吧。兰桂坊街区物业的租金水平,约为每月每平方米850至2500港元。

除了夜总会和兰桂坊,还有哪些重要元素构成香港的夜生活文化?

W:从中式夜总会到日式夜总会,再到兰桂坊,我们看到香港的夜生活经历了一个走向年轻化与大众化的过程。兰桂坊虽能满足外籍人士及追求高生活品质的年轻人的夜生活选择,但针对更年轻的一辈及普罗大众的夜生活似乎仍然有空缺。1980年代尾,卡拉OK传入香港后,夜生活文化才进一步年轻化与普及化。通宵唱卡拉OK成为众多年轻人的社交活动选择。香港几乎所有卡拉OK都是通宵营业,约在零晨5至6时打烊。

近年来,除了卡拉OK,在年轻人中间还流行Clubbing,指三五知己随便找个地方聚在一起,以聊天交流为主要目的。深夜的自助银行店铺等地方都成为不少年轻人Clubbing的免费场所。更有商场看准这种青少年夜行的社交场所需要,在2005年初开业的观塘地铁站旁的APM商场,就是香港第一家以24小时经营的大型购物中心。APM由am(上午)和 pm(下午)两个字组成,意思是为活力十足的消费者提供一个由早玩到晚的地方。

从夜生活看社会发展

现时,香港的夜生活文化由从前的夜总会与兰桂坊,转变为兰桂坊与卡拉OK,这种说法准确吗?

W:2012年8月,曾于1990年代风靡一时的香港大富豪夜总会正式歇业。最后一家日式夜总会“新花都”也举步维艰。作为香港夜生活文化标志之一,夜总会正在淡出历史舞台。

1997年后,香港经济经历多年的调整期,加上制造业等商业活动相继北移,以及澳门博彩业的不断发展,标榜豪华享受的日式夜总会在香港式微,部分著名夜总会迁往澳门及广东省继续经营。而中式夜总会除了面对1997后的经济调整,更遇上与酒店的饮宴业务激烈竞争,令传统的中式酒楼夜总会难以生存而先后结业。

虽然夜总会文化已在香港悄悄消亡,但这无损香港这个夜生活之都的地位。香港夜生活文化兴旺的成功之道有哪些呢?

W:夜间消费场所要聚集人气,首要条件是交通便利及人流量高。香港地少人多,具备先天的优势。交通便利是香港夜生活的一大优势,无论你玩到多晚,都能很方便地回去休息。香港的夜间公交网络比上海完备得多。虽然香港的地铁系统与上海一样并不是通宵营运,但香港的巴士大部分路线都设有N线,即通宵的车次,即使在凌晨时分,即使你家住郊区,也能乘坐巴士回家。

沪港比较 篇11

一、张白二人小说的上海书写

张白二人小说创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身命运的投射, 而在“上海书写”和“香港叙述”中, 两人也将生活过的城市写进了小说。上海、香港, 一座是被命名为“孤岛”的租界一座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岛殖民城市。这里色彩鲜明的殖民文化孕育了两位小说家深刻而特异的生命体验。张、白以这两座城市为背景, 以小说的方式展示20世纪的上海和香港这两个现代化大都市中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情感方式和价值理念等, 当然还有小说作者在书写和叙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上海和香港的回忆、想象、认识和期待。同时, 在二人的小说中, 借助了上海或者香港这样一个在中国乃至东方的重要地位, 以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过渡角色来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复杂的人性。

张爱玲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前半生除了去香港读大学以外, 基本都是在上海度过的。浸淫在这个洋场里面, 上海的背景, 上海的人和事、风情和雅俗, 以及曾经生活在上海的历史碎梦和生命忧伤都一一在她的笔下找到了“对照”。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写于1943年的散文《到底是上海人》中, 张爱玲说:“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 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 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 但是这里有着一种奇异的智慧。”并且说:“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所以, 上海之于张爱玲的情感已经和肉身无法分离, 与其说张爱玲塑造了上海, 不如说是上海成就了张爱玲。就像给张氏极大影响的《海上花列传》, 也以上海为大背景, 深刻描摹商业资本走向发展时那些男男女女的情感和生命纠葛。迟至1979年在美国写就的《色·戒》, 张氏同样以上海为历史记忆的背景来展开, 上海静安寺路的西伯利亚皮货店、凯司令咖啡店、平安大戏院, 小说中细至对上海的气候和车水马龙的街景都写得鲜活如在眼前, 而王佳芝、易先生等背负不彻底人性的人物则更在欲望、矛盾、生死之间流转。

张爱玲笔下的浮世悲欢和情色仇怨大多是发生在家庭的内部, 是凡常人生的日常生活。公寓、洋房、电车、咖啡馆偷情、婚变、约会、吵闹等等, 从白流苏、曹七巧、郑川嫦到丁阿小、敦凤、娇蕊……张爱玲的“上海书写”是在不断还原其世俗常态的一面。日常生活的深厚琐屑, 那些让人既爱又恨的普通人的烦恼生活, 所有这些一次一次地解构着上海这个大都会的摩登与光华。

白先勇的小说 (主要是短篇) 有约四分之一涉及上海的人和事, 三个短篇小说系列《寂寞的十七岁》、《纽约客和《台北人》开篇的《金大奶奶》、《永远的尹雪艳》、《谪仙记都是取材于上海的人和事。这当然不是偶然的。白先勇回答:“这些恐怕并非偶然, 而是我的‘上海童年’逐渐酝酿发酵, 那些存在记忆档案里的旧照片, 拼拼凑凑, 开始排列出一幅幅悲欢离合的人生百相来, 而照片的背景总还是童年的上海。”不仅如此, 白先勇杰出的短篇小说《游园惊梦》, 其灵感也来自上海。他在忆及当年在美琪大戏院观看梅兰芳与俞振飞合演的《游园惊梦》时说:“那一回好戏, 竟也变成了许多年后, 我撰写《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以及后来改编话剧的灵感泉源。”[1]

在《永远的尹雪艳》、《孤恋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作品背后, 都有一个上海的存在, 那里面充满着白先勇对上海生活的种种回忆, 同时它们也延续着一个个属于上海的传奇。旧上海的舞厅、戏院、花园、洋房、餐馆, 再到租界的夜总会、剧院等是这些小说常常拿来做今昔对照的主要场景尹雪艳到了台北后, 身边仍带着上海名厨子, 逢有牌局, “午点是宁波年糕或者湖州粽子。晚饭是尹公馆上海名厨的京沪小菜:金银腿、贵妃鸡、抢虾、醉蟹……”哪管它时过境迁, 往日的排场和景观依旧。在这里昔日的达官贵人、金融巨子、老板小开、舞女名媛、千金小姐等“台北人”、“纽约客”各自展示了各自或落魄或悲凉的命运。上海在白先勇的笔下更像是一面镜子, 参照了这些人物曾有的腐朽的生活和记忆, 构成了内心悲喜的一个顽固的触发点。

二、张白二人小说的香港叙述

通过张爱玲和白先勇的小说文本分析, 可以看到香港在他们的小说中不仅是一个空间的存在, 而且如同一个特殊的角色, 促成并构成了小说完整的情节和内核。我们阅读他们的小说作品, 经常会发现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小说世界, 个人经验与人物的感受之间有着奇妙的对应。也许是因为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 张爱玲与白先勇小说世界里的上海和香港不约而同地放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 转向关注常人的日常生活。宏大的历史事件反而成为平凡的人和事展开的一个诱因, 并通过琐碎的生活表现普遍的人性。

张爱玲1939年入读香港大学, 由沪至港, 后以散文《天才梦》参加《西风》杂志三周年纪念征文, 得了个“荣誉奖”。不过《西风》杂志在出版征文结集时却将集子命名为《天才梦》。1941年珍珠港事变, 香港沦陷后港大停后张爱玲返回上海。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再次赴港, 供职于美新闻署在香港的办事机构, 又生活了三年。在香港, 战争使她中断了去英国深造的机会, 而战争的灾难所带给人的饥饿与惊恐的体验更加深了她对人生无常的认识, 因而表现人在命运与外力面前的可怜与渺小, 几乎成为她以后创作的独特的人生视角和基本的深层命意。她的小说一方面揭示了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畸形生活状态, 一方面则表现了上海这一繁华都会中的痴男怨女的世俗悲喜剧。香港与上海也就成为她早期代表作短篇小说集《传奇》中故事展开的主要背景。在港期间, 她还相继写出了《赤地之恋》、《秧歌》两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变革的长篇小说, 但各种原因, 作者自己后来也承认是“在授权的情形下写成, 所以非常不满意”。

在《自己的文章》中, 张爱玲说:“人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 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2]在港大她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她的末日意识从一朝一代的末日意识进而提升为整个文明世界的末日意识。这种时代的末日感、疏离感与颓废感充斥在她的精神世界里。

诚如赵园所认为, 《传奇》一集中, 足以称之为张爱玲对于生活的发现, 构成张爱玲小说艺术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标记的, 是她在《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等篇中生动地描绘出的沪、港“洋场社会”[3]。在《倾城之恋》中, “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 一个大城市都倾覆了。”仿佛是乱世逼出了“爱情”。白流苏初到香港在码头所见的光景, 多少有紧张和兴奋的成分, 也许有些杂乱无章, 却极富生命动力。在《到底是上海人》中张爱玲说:“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 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 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这篇散文处处有上海与香港的对比, 从人们的肤色、两地的广告来作镜像式的对照。在张氏笔下, 香港更像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经提供一个参照系, 而且能清楚地看到时空斗转中的参差对照, 在镜子的另一头看到更丰富的人性。

相比之下, 对于香港, 白先勇似乎更像是一个过客。他在1948年迁居香港, 在香港九龙塘小学和喇萨书院念了两年书。在香港念初中时还背诵过圣经。不久之后在1952年移居台湾。白先勇涉及香港的小说不多, 而香港在白先勇的笔下则有一种梦魇的味道。用复杂的意识流, 以及色调浓厚、一如油画的文字写出的短片小说《香港———一九六○》可作一个印证。

在《香港———一九六○》中, 主人翁余丽卿更像是一个配角, 而香港这座城市更像是主角。或者说香港在透过余丽卿表达其烦闷和痛苦。小说多次出现:“香港快要干掉了。”也许这个海岛和台湾不同, 看起来似乎很干燥。“天蓝得那么好看, 到处都是满盈盈的大海, 清冽得像屈臣氏的柠檬汽水, 直冒泡儿。可是香港却在碧绿的太平洋中慢慢地枯萎下去。”这颗东方之珠虽然璀璨, 却在晚清时就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被强行“租借”了去。在白先勇叙述香港这座城市时, 余丽卿成了香港的替身。她曾经是师长太太, 而今和一个吸毒犯躲在湾仔阁楼顶鬼混, 除了满足一时的欲望和刺激外, 已经不去想望明天了。

不知道是不是太仓促了, 短暂的香港居住后, 白先勇辗转去了台湾念书。在《花桥荣记》中的住香港的“表哥”;再到《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舞女朱凤, 被一个香港“侨生”睡大了肚子。这些都是从旁叙述, 而香港也早成为一个背景和符号。

三、余论

张爱玲和白先勇二人既有十分相似的人生轨迹和生活背景, 也有很多对待生活和生命的不同态度和境界。下文将通过两人的小说文本分析, 进一步比较二人在女性形象的塑造、对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书写与叙述方面的异同。通过小说的文本分析, 可以看到张白二人的小说几乎都以塑造女性见长, 那种细腻的描摹、入木的刻画、复杂内心的极致表现等, 无不让万千读者倾倒。再到对“上海—香港”的“双座记”式的书写, 同样深刻地揭示其中的畸形、繁华、冒险、享乐等的精神内核。透过这些作品, 小说家既是“书记员”, 又是身在其中的一个。

参考文献

[1]陆士清.白先勇与上海[J].文学报, 2001-03-8, 第004版.

[2]陈子善编.张爱玲文集·流言,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12.

上一篇:法律保护立法建议下一篇:带宽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