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精神

2024-06-17

组织精神(精选12篇)

组织精神 篇1

摘要:非营利组织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本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和特点入手, 引出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概念, 着重论述非营利组织精神的含义及特性, 总结出非营利组织具有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不进行利润分配的非营利精神、非强制性的志愿参与精神、高度的服务合作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精神,公益精神

非营利组织已经开始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并成为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新动力。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积极培育和发展非营利组织, 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特点出发, 讨论非营利组织精神, 很有必要。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 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 (简称NPO) 主要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 尤其在八九十年代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得到迅猛发展, 由于强调的角度和重点不同, 国际上对此有很多不同称谓, 如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组织、志愿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 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迅速得到发展。随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兴起, 根据中国《非营利组织法的立法原则》, 我国法律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如下:“在特定的法律体系下, 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团体、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 而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赚取任何利润, 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但是, 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的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在此列。

(二)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

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非营利性。这是非营利组织最基本的特征, 指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 (2) 非政府性。非营利组织不是政府的行政附属物, 与政府组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和责任主体; (3) 自治性。非营利组织既不是国家政府的附庸, 也不是企业及市场的从属, 而是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独立社会组织机构,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志愿性。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加入该组织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意识, 自觉自愿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 (5)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工作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增进社会公益。

二、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 非营利组织文化。

非营利组织文化即第三部门文化, 是指第三部门所具有的思想意识、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 是第三部门生存与发展的灵魂, 是推动其进步的力量之源。透过第三部门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有属性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我们不难归纳出第三部门的文化内涵。第三部门文化既秉承传统, 又不断将传统文化升华, 主要包括:尚义轻利的价值观念、无私奉献的思想意识以及以人为本的运作理念, 等等。

(二) 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涵义及其特点。

非营利组织精神是非营利组织意识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和概括。非营利组织精神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处于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因此, 非营利组织精神代表着非营利组织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它是非营利组织从事人员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样性。

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表现非营利组织精神的非营利组织名类繁多, 包括妇女组织、社区居民组织、环保组织及人权组织等等, 遍布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 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 而是平均每个的活动领域达4.15项之多, 少数非营利组织开展的活动更是多达十几个领域, 这就使得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多样性。此外, 非营利组织精神的表现方式也是多样的, 非营利组织或从事人员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活动、工作作风、非营利组织的目标等方式体现非营利组织精神。

2、进步性。

非营利组织精神代表着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方向, 不屈从于大众文化的层次, 也摒弃了腐朽落后的文化, 是被精炼后的先进的非营利组织文化。因此, 非营利组织精神具有先进性, 是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最高层次。从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来看, 它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区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体现了价值观上的先进性。

3、时代性。

非营利组织精神不是一种僵化的文化, 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不断创新的。不同的时代所表现出来的非营利组织精神也各不相同, 每个时代的非营利组织精神都是当时优秀的非营利组织文化成果的反映。

三、非营利组织精神的构成

(一) 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

管理大师杜鲁克提出非营利组织应以使命为先, 在其《非营利组织经营之道》一书中所言:非营利产品“是改善人类生活和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 使空虚无主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 使天真无邪的儿童长成有自尊、有自信的青年, 使有伤痛的患者获得痊愈……。”所以, 非政府组织的设立, 不是为了少数人或集团的利益, 而是为了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 为了营造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这种公益性价值取向内在的要求非政府组织承担其实践行为和倡导社会公益的责任, 把公共价值融入组织中来。

非政府组织是现代公益文化的有效传播者, 是现代公益精神的无形培育者, 是现代公益事业的身体力行者。它所倡导的伦理标准为社会公益文化的养成树立了目标, 即无私的奉献、道德承诺、公益使命优先、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容社会的多元性并维护社会公平、对公众负责任、公开和诚实、慎用社会资源、服从法律。可以说, “一切由第三部门所代表并实施的公益事业, 都是对思想史上的人道主义的弘扬和升华, 都是对哲学史上的人本主义的普及和实践”。

(二) 不进行利润分配的非营利精神。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就公开表明不为拥有者积累利润, 不以组织和活动作金钱交易, 不进行投资和利润分配。为此, 非营利组织的一切活动和设置都是为了追求非营利的公共目的, 若某个非营利组织以追求营利为主旨, 那就改变了其所属的范畴性质, 隶属于市场领域而被驱逐出非营利公共部门。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组织的服务就不能产生利润, 只是所产生的利润只能用于特定组织目标的实现, 而不能用于分配。按萨拉蒙的说法就是“不是为其拥有者积累利润, 非营利组织也许在一定的期限内积累一定利润, 但是这些利润必须返回团体使命所规定的工作中去, 而不是在组织缔造者中进行分配”。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精神, 显现了非营利组织道德属性, 使它从产生的那天起, 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尊重, 并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 最终推动着道德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三) 非强制性的志愿参与精神。

非营利组织不靠权力驱动, 也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是基于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完善意识之上的自觉自愿的奉献和付出。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为了共同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公民自愿性组织, 为公民提供了较宽松的活动空间, 并为公民满足多样性和多层次的愿望与实现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机制和平台。非营利组织的成员平等自愿地结合在一起, 按照民主、协商、对话等原则, 通过民主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非营利组织的要害在于公民可以不依靠强制权力而存在于一个组织形态当中, 它与民主、自治的精神同在。非营利组织体系内部, 各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是自主地去开展各种活动的, 而不是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非营利组织通过启发、教育和引导公民参与发展活动, 培育公民参与意识, 使广大公民拥有健康的政治心理, 在全社会形成较为一致的政治信仰、政治理想、共同的价值取向, 规范体系的行为准则及评价标准, 提高广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能力, 促进政治意识文明的发育和成熟。

(四) 高度的服务合作精神。

与其使命相适应, 非营利组织的活动方式以提供服务为主, 不仅重视城市地区, 更要关注农村地区。非营利组织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儿童、老年人、妇女、残疾人、贫困人口以及其他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等, 同时还应有企业等经济社会组织等。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的领域主要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扶贫活动以及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等。此外, 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提高了人民的合作意识、培养人们之间的信任感、合作能力等等, 促进了社会资本的产生。所谓团队合作精神, 简单来说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非营利组织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 核心是协同合作, 形成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非营利组织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 相反, 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 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

(五) 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社会活动, 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社会领域里, 同样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们去冒风险, 探索未知领域, 尝试新方法和新事物, 并以巨大的热忱投入所从事的事业, 引导和推动社会创新。非营利组织同样也要在活动中遵循效率原则。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不是利润取向, 但同企业一样, 必须进行成本核算, 追求在既定投入条件下的产出最大化。虽然非营利组织所动员的资源主要是来自捐赠、资助和志愿人员, 不必向企业那样对投入资源进行等值的补偿, 但是非营利组织必须要像企业那样尽可能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 不仅要获得经济效益而且要获得社会效益。这样, 非营利组织才能继续从各个方面获得资源, 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因此具有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除了上述几项非营利组织精神外, 还包括民主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等, 这些非营利组织精神对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 万智慧将其作用界定为以下几点:第一,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第二,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三, 促进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转换;第四, 增进社会容忍,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稳定;第五,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治文化的发展;第六, 作为我国民间社会的代表力量, 开展各种涉外活动。

我们要不断锤炼非营利组织文化的核心———非营利组织精神, 用非营利组织精神引导非营利组织走向文明、高雅、健康、和谐之路。

参考文献

[1]邓嘉燕, 洪瑾.论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信息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7.2.

[2]张志刚, 侯庆敏.第三部门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J].理论界, 2006.

[3]李亚平, 于海.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

[4]万智慧.加快非政府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4.5.

组织精神 篇2

工作打算

县委工作会议以后,xx镇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党组织书记会议,积极学习全县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层层传达,科学谋划部署组织工作。

扎实做好两委换届准备工作。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为两委换届打好基础。开展“进村、进户、进田,讲政策、讲纪律、搞调研”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两讲一调研”活动,逐村逐人测评座谈,一村一档搞好分类指导,重点整治后进村,确保村“两委”顺利换届。提高选人用人标准,坚持从农村致富能手、外出经商经济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大学生村官等高素质人才中推荐村级后备人选,配齐配强村级班子;换届后强化新任职人员跟踪培养,不断提高其履职能力。

深化“强基工程”实施。深入推进“四业”活动,促进“创先争优”见实效,确保包村干部帮谋业,惠及民生,机关干部创事业,创出效能,支部带头抓产业,带出民富,企业振兴强工业,壮大财政;继续深化“三同三比”活动,推进包村大行动深入开展,引导县、镇两级包村干部在“强班子、抓产业、惠民生”上攻坚克难。

抓好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实施“能人治村”,选配经济能人进入支部书记队伍,以“五规范、五提高”工作方法,抓好

农村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规范选拔任用,提高用人质量;规范教育培训,提高履职能力;规范实绩考核,提高待遇保障;规范监督管理,提高执政效能;规范关心激励,提高工作动力。

组织精神 篇3

手拉手,

咱们一起创业去

全国妇联启动了“创业创新巾帼行动”,探索适应妇女创业的网络化、实训式电子商务培养模式,助推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创业创新致富;着力为妇女创业创新提供服务,发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政策作用,支持妇女创办新型小微企业;加大妇女创业创新宣传,引导妇女树立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精神、大数据意识,强化共创共享、共融共赢的创业创新战略思维和合作理念。

全国妇联始终把促进女性就业创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以推进。通过实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累计为460余万名创业妇女发放贷款,扶持带动千万名妇女增加家庭收入;创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基地8100个,累计帮助近5万名女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扶持发展手工编织,引导5万多个社区和乡村的1000多万名妇女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编织和谐美好新生活。

娃哈哈!

留守萌童“亲情缺失”这样补

阳阳是陕西安康石泉县池河镇中心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孤僻而自卑。辅导老师钟泽娥当上她的“代理家长”后,教她学习舞蹈,给她辅导功课,带她游玩、购物,她开始变得阳光、自信,德智体全面发展,被推荐为全县“自强儿童”。

所谓代理家长,就是学校教师、机关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目前石泉县共有代理家长3000名,几乎每一个有困难的留守儿童都有代理家长结对管护。

石泉县通过力抓三大中心——留守儿童成长中心、校外活动中心、托管中心和四支队伍——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队伍、代理家长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教育管护专家队伍建设,探索“六位一体”——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社会参与、家庭尽责、儿童为本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模式,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其经验荣获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有活力!

《福布斯》最透明基金会,广东上榜啦

广东省妇联、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和澳门明德慈善会联合开展援助贫困妇女儿童等项目,三方建立起“1+1+1”合作模式,赢得群众认可。十年来,三方合作援助散居孤儿5379名,救治“先心病”贫困儿童583名,援助贫困妇女白内障治疗179人,援建“母亲安居房”100套。澳门明德慈善会累计捐款达1404万元。

在项目合作中,广东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吸收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建设,2011年~2014年,连续4年登上了《福布斯》中文版推出的最透明的中国25家基金会排行榜。

和“失母儿童”结亲,

咱们从此是一家

常看新闻的人都知道,湖南邵阳有个132个在校孩子没有妈妈的“无妈乡”。为了帮助这些“失母儿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有爱就有家——关爱失母儿童”公益活动,在当地捐建“儿童快乐家园”,并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征集志愿者,征集“爱心家庭”“爱心妈妈”与“失母儿童”结对。

“儿童快乐家园”是全国妇联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2014年共同推出的公益项目,截至7月份,已在全国建立349个。

普法这件事,

办到妇女群众心坎里去了

“夫妻的缘分走到尽头,曲终人散,婚内的共同财产怎么分割?共同债务怎样分摊?让我们跟随本期课程的主讲人朱晓丽律师走进‘婚内共同债务的处理’……”这是天津妇联“女子学堂”在网页上预告YY语音空中频道将要播放的内容。

天津妇联依托全市4000余个半边天家园,开办了“女子学堂”,组织巾帼普法志愿者讲师和心理咨询师团队,定期举办法律、心理讲座和特色服务。学堂采取订单式服务模式,先由妇女群众点单,然后巾帼志愿者“进家”服务。学堂开设了YY语音空中频道,每周一堂普法讲座,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每周两期推送法律知识,形成了立体的普法服务平台。

看山东!

这样践行群众路线真的很创新

山东省各级妇联组织将加大困难妇女儿童关爱帮扶力度,深入推进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活动,省妇联将与省邮政公司联合,依托全省乡镇邮政所捐建留守儿童之家。同时,将着力完善活动站后续管养的长效机制,持续发挥这项民生工程的社会效应。

此外,妇联组织还将不断壮大爱心志愿者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努力让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上淘宝卖了鸡蛋买肥皂,

威海很时髦

威海妇联在文登试点“互联网+服务妇女”模式,把从事电子商务发展,引领妇女创业创新创富作为工作重点。文登妇联与区供销社和财贸办合力推进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计划和京东商城10万个乡村推广员计划,半年时间里,为全区妇代会主任做了9次电子商务培训。现在,学会网络交易的妇代会主任都成了大忙人,小到一块肥皂、一管牙膏,中至化肥、农药,大到冰箱、洗衣机,乡亲们都喜欢请妇代会主任帮忙从网上买,既不用多走路,又不用汗流浃背扛运,方便得紧。

“买”是起点,“卖”才是目标。为此,区妇联联合供销社建起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巾帼创富网”,与“农村淘宝”“京东商城”“供销农产网”“帮你忙”等网络平台链接,进行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定。一买一卖,省时节力赚钱,都是村民的需要,妇联自身也增强了活力。(文/孙立峰 通讯员/耿瑞铎)

东营说:

妇女想致富,妇联帮你选项目

东营妇联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带领妇女创业发展的新方法,在全市创新实施巾帼创业工程。巾帼创业工程纳入市及各县区政府民生实事,实现了东营市群团部门首次承办政府民生实事的历史性突破。2015年,市、县、乡镇三级妇联工作经费达到1195万元。巾帼创业工程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

针对妇女创业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困难和问题,该市探索建立了集素质提升、项目推介、信贷支持、典型带动、服务对接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模式;成立巾帼创业联盟,打造政务、金融、法律、技术、品牌策划、电商六大服务团队,全力助推妇女创业发展,实现了党委政府满意、社会各界认可、妇女得实惠、自身有活力。

暖泰安!

“贫困母亲”想啥我干啥

由于疾病、意外灾难或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等原因,有一部分母亲生活困难,需要社会更多的帮扶和救助。泰安妇联把注意力放在这一困难群体身上,将救助贫困母亲作为为妇女群众办事实、办好事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动市女企业家协会和机关干部捐款,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募集资金1780余万元,救助贫困母亲、春蕾女童35000余人。今后,该市还将加大帮扶救助力度,把更多的关爱和温暖,送到困难妇女群众心中,为更多妇女群众排忧解难。

潍坊:

我就是妇女“平时看得见、有事找得到”的贴心人

咋成为妇女群众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潍坊自有一套做法——让妇女组织、妇联干部遍社区。社区建妇联,楼栋建妇委会,社区志愿者队伍、与社区关联的社会组织、辖区企业建妇委会,妇女组织遍及妇女身边,实现全覆盖。同时,选聘社区内有专业和管理特长的离退休女干部、女教师、女医护人员、女法律工作者、女大学生村官等兼职妇联干部,并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妇女之家或妇女儿童家园,真正实现“平时看得见、有事找得到”,是妇女群众实实在在的“温暖之家”、贴心人。

啥叫先进性?

临沂帮你“美在农家”

深入村庄、深入社区、深入企业和妇女群众交朋友少,与妇女群众的感情有距离;让妇女群众当主角的观点没有树立起来;工作方式方法不够灵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后,临沂妇联进行了深刻的自查自省,并推出一揽子新的服务措施,包括打造以“美德、美景、美满”为主要内容的“美在农家”品牌活动,做实做活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工作,拓展网上妇联工作等等,并针对基层妇联组织人手少的现实,推出社会化运作工作方式,变妇联工作项目由“自己干”为“组织别人干”,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和热心公益的市民加入,逐步扩大妇联工作覆盖面。

我们不在办公室,

都到基层结亲友啦

解读大学精神——组织文化的视角 篇4

一、大学精神与组织文化的关联性分析

组织一词, 在英语中其主要含义来源于单词“organ”, 原意为“器官”, 后由其演化出单词“organization”意为“组织、机构、团体、协会、体制”。现在我们语言中作名词解释的组织取“organization”之意。巴纳德认为, “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力量的协作系统。”1格罗斯与埃策尼则认为:“组织, 是人类为了到达某些共同的目标而特意建构的社会单元。”2在组织中, 大家相互合作、共同行动、通过集体的努力完成组织目标, 达到个人所无法达到的目的。而文化, 《辞海》给出了这样解释:广义上,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 文化是指精神财富, 包括意识观念、社会制度、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习惯等。人类社会活动中, 在不同领域由于人们实践内容和方式的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种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每个组织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 其特殊的环境、历史和传统, 促使组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由此我们将组织文化定义为“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3每一种组织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

毋庸置疑, 大学就是一种社会组织, 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学者将大学肩负的重任总结为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事实上这三方面也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人才培养就无法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新鲜的血液;没有科学研究, 学校就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就无力提高学校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服务社会, 学校也就失去了自身成长发展的土壤。而“大学精神是基于对大学本质、大学的办学规律以及大学人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的认知, 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声誉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4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标志, 大学有其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 也就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于是也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 这种文化对于维护并促进大学自身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大学精神的因素分析

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 它不能脱离外界环境而存在。任何组织都需要从外部环境输入物质、能量、信息, 通过组织内部优化组合的转化过程, 再输出给外界环境。大学是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一个细胞, 它不停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资源交换在保证自身运作、发展的同时也维持着社会有机体的生命力。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瞬息万变, 大学也应运而变, 在这种绝对动态的过程中, 大学的组织文化———大学精神也经历着形成、发展、演变、沉淀闭合的循环过程。无论是从纵向的历史角度分析, 还是从横向的世界范围理解, 影响大学精神的主导因素可以归纳为政治与经济这两股力量, 这两股力量正是通过作用于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学间接地控制着大学精神的塑成, 为生存、为发展, 大学精神一直在这两只力量之手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

(一) 一只手———国家干预

大学从来就不是自由、独立的个体, 政治的力量通过国家这个载体渗透到大学内部。国家一直将高等教育视作民族发展头等重要的事业, 其活动原则除了要被社会广泛接受还要符合国家需要。为了国家的利益, 国家不遗余力地将大学改造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国家民族发展的机构。为了使大学服务于国家意志, 前提条件就是大学组织的合法性, 这种合法性恰恰来源于国家权力。在我们老百姓的眼里大学的分类与等级大致是就其科研、师资等综合实力给大学排名, 概念上一般为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国家在管理上却将高校分级别, 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副厅级大学等, 当然对应的学校校长也就是国家副部级干部、正厅级干部、副厅级干部, 享受对应的待遇, 其余的副职或部门负责人也依次排序分等级纳入国家干部体系, 享受职位级别待遇。高校维持日常运行的费用、行政部门人员及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均由国家从财政收入中支出, 学校领导的职位晋升也反映着政府意志。国家在给予大学合法性地位的同时也将其纳入了行政体系, 使之变为官僚机构。官场化的影响侵入了大学, 官本位的思想也渗入了大学。

大学位于国家教育体系的顶端, 一直以来大学都是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点部门, 即便现在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公务员队伍的扩大和优化也主要依赖于高等院校的人才输入。因此无论是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还是从民众整体利益出发, 通过政治手段干预大学都有合情合理之处。此外, 在国家对大学施加影响的同时又加速了大学的现代化进程, 为大学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为了促进和主导大学转型不遗余力地提供资源, 211、985工程的实施, 就是对大学规划进行重新设计。在政府充当主导角色的过程中, 大学发展的另一重要趋势就是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全球化”将大学推到了世界范围的竞争之中, 让大学越来越追求效率, 而这种定位的巨大变化引起的深刻结果就是快速的专业化过程, 追求专业排名, 追求大学本身的排名。政治的力量、国家的干预对于大学的影响是全面的、渗透性的,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的一种精神存在也必定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 另一只手———市场导向

上世纪九十年初期, 正好是中国市场经济大潮刚刚推动的时候, 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各行各业的活力, 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 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工商业对于大学培养的人才需求呈井喷状态, 大学在向社会输入所需的人才的过程中也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经济的魅力无人能挡, 在经济诱引下, 大学逐渐走上了适应经济需求的道路, 并极力改造自己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这种改革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 经济的发展, 效益的提升依赖于社会分工的细化, 社会分工密度的增大对人才专业的细分也提出了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 大学无论是从学科门类还是课程设置的数量都进行了革新, 以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是社会所需的;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的浪潮在席卷大地的时候, 并不会遗忘了大学这一社会组织,

实用主义在社会中蔓延, 人人都在追逐实际的利益的现象同样会在大学中上演。大学也是经济体, 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需要从企业或私人获得大量的资助, 从而改善教学和科研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进而增强竞争力。这是一种循环过程, 有了较强的竞争实力, 才能为高校吸引更多的资源, 包括经济的资助, 政府给予政策的倾斜, 申请项目的成功率以及吸收优秀科研人员的能力等等。当然, 大学在承受外界压力的同时也将压力向内部转移, 在大学内部的管理上也采取竞争机制, 个人的职称、科研成果、教学、行政工作和收入分配等等均纳入严密的制度体系。没有科研成果就没有奖金, 没有科研成果就无法评职称, 评不上职称收入待遇就会有严重影响, 而没有高级别职称就很难申请成功更高级别的项目, 如果不参与这些竞争, 在大学里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大学的生存也依赖于这些运行机制。

三、以发展的眼光重审大学精神

不少学者都认为在大发展时期, 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力量在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改变了大学这本应享受自由、独立、富有创新的象牙塔, 痛斥大学变成了功利化、行政化、市场化的经济实体, 叹息大学精神的缺失, 认为大学精神意蕴孱弱。虽说类似的种种评价看似证据确凿, 但是我们不能墨守陈规, 用不变的标准评价大学精神, 因为历史是前进的, 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 我们在敞开大门接纳世界的同时, 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 重审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相对稳定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 但决不意味着是一层不变, 而恰恰是在发展中慢慢沉淀的。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分析, 因“存在决定意识”, “作为组织文化核心的思想观念首先是组织生存发展环境, 即外部物质力量的反映。因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 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的东西而已。组织作为社会有机体要生存、要发展, 但是客观条件又存在某些制约和困难, 为了适应或改造客观环境, 产生了某些相应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5由此可见, 组织文化是组织适应自身发展需求, 针对特定环境产生的, 也只有这样的组织文化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视角也为正确解读大学精神提供了合适的维度。

大学设立之初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需求, 人类都有获得物质享受和财富的需求, 随着国家的兴起, 社会的进步, 大学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 但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应用和传播知识。这一目标会应各国家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 大学也会受不同因素影响, 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两个目标:一是为了社会、国家的发展;另一个是让受教育者自身发展贡献社会。大学的活动是要以对经济发展以及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来衡量的。当人们认为, 大学精神完全是一个高谈阔论, 是与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违背的时候, 我们恰要说, 大学精神正是指引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担当社会引擎的明灯。大学精神的作用不在于对社会生产力的直接提升, 而在于引领未来。树立正确的大学理念, 培养顺应时代的大学精神, 就是培养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社会的本领、能使自己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 大学教育是要看市场, 看需求, 注重学生职业问题, 但“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最重要还是可持续发展, 要看到20年、30年、50年后, 大学培养的学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各个学科领域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几十年后的社会提供服务, 为几十年后的社会需要提供人才。这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指标, 大学精神的精髓。

摘要: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学培养的人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全球化、市场化对大学的影响, 大学精神是名存实亡还是变化中发展也是众说纷纭。但大学终究还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 从组织的角度看大学, 从组织文化的视角理解大学精神, 为正确定位大学精神提供了新的维度。

关键词:大学精神,组织文化,政治,经济

参考文献

[1]刘亚敏.大学精神的社会根基:政治与经济之纬[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6, 1

[2]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 2007, 5

[3]冯翼才主编.教育的灵魂[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 3

[4]顾玉平.真: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5]袁勇志, 芮国强编著.组织行为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9

[1]转引罗珉编著.组织管理学.成都:西南财经出版社, 2003, P.5

[2]转引朱国云主编.公共组织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P.4

[3]转引杨忠编著.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P.398-399

[4]转引韩延明的《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 载《教育研究》, 2007年第5期

机关贯彻全市组织会精神 篇5

——市级机关工委及时贯彻全市组织工作会议精神

机关工委立即在市级机关各级党组织中全面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市级机关各级党组织感到今年的组织工作目标明、思路新、措施实,广大机关党员干部感到精神振奋,信心倍增。特别是罗一民书记重要讲话中关于新时期机关党的工作要有新作为的要求,为机关党的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市级机关作为全市决策和领导的中枢,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一结束。为此,机关工委在对机关党的建设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夯实基础强素质,提升能力促腾飞”总体贯彻要求,具体讲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好会议精神。

一是以加强机关处室作风建设为着眼点,深层次推进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活动。

切实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新的一年将继续围绕争全省最佳办事环境。通过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把加强机关基层党的建设、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眼深层次的问题,着眼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提出新课题、探索新思路。大力组织学习培训,教育和引导处(科)室干部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开拓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执行力,各项工作力求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最高的质量,争取最大的效益;组织相关处室从品牌名称、品牌文化、品牌形象、服务标准、服务软件、管理体系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服务品牌的设计提炼、强势宣传、实施推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全程跟踪监察履行工作职能情况,对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岗位加大预防监察力度。市级机关组织开展争创先进处(科)室活动。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处(科)室建设工作,机关党组织要全程参与拟定建设计划,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

二是以实施机关党建目标管理为着力点,高标准推进“四强”工程。

总结先进性教育成功经验、构建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市级机关工委将以推进“四强”工程要求为指导。进一步充实目标管理内容、完善目标管理机制、提高目标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机关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细化《机关党建目标管理细则》着重从提高两个能力(提高党组织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达到四个好(好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形象)等方面强化考核,创新包括“三会一课”内的各项党建活动,切实提高党建工作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经常从定性和定量等方面分析《党建目标管理细则》落实情况,定期开展对照讲评,使之成为市级机关推进“四强”工程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三是以创新学习型机关建设为动力源,全方位提升机关党员干部服务跨越发展促进全面腾飞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学习党章这一重点,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机关工委拟制订《市级机关创建学习型机关五年规划》大力倡导并牢固确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现代化学习理念。突出服务跨越发展促进全面腾飞这一主题,紧扣部门工作和岗位要求抓好学习。进一步探索运作方式。机关各级党组织根据部门职责和队伍建设的需要,研究并确定提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新目标,形成符合工作特点、体现机关特色的新思路。通过加强干部培训和学历教育,举办知识讲座、成立读书小组、组织学习论坛、开办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搭建团队学习、交流共享、知识应用的平台,不断提高机关整体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倡导把知识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大能力”来规划学习内容,列出各个岗位所需要的政治理论、专业技能、法律法规等知识,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学习促进工作创新。大力推广“行为学习法”组织党员干部职工以解决工作问题为中心,以本职岗位为平台,将学习、实践、研究三者紧密结合,学习本领域最前沿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实际进行知识创新,全方位提升机关党员干部服务跨越发展促进全面腾飞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以拓宽载体丰富内涵为突破点,大力度推动机关党建创新创优。

组织精神 篇6

一、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伴随农村改革发展大潮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是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农民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全国一样,经历了探索阶段、成长阶段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入了依法、规范、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总量快速扩张。2005年,我省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到4000个,截至2012年9月,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7177个,比2011年年底新增6757个,比2011年同期增长40.8%。二是主体日益多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主体由以农民为主,逐步形成了农村能人大户、村组干部、农业企业、涉农部门和大学生等多主体创办领办的格局。三是合作类型多样。合作社经营范围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合作,向种植业、养殖业、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市场营销、土地流转等多领域延伸。四是水平不断提升。2274个合作社获得“三品”认证和地理标志认定,2056个产品拥有注册商标,192个产品获得部省名牌产品,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总体来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从横向合作向纵向合作深化,从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拓展,从农户间合作向社际间协作迈进,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是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土地向合作社集中成为大势所趋,全省45%的土地流转是通过合作社进行的,进而为集中连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二是提升了产业化经营水平。全省60%以上的蔬菜、油料、茶叶、干果等特色产品合作社,都对产品开展初级加工。同时,农业企业通过领办合作社或依托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保证了长期稳定的原料供应,提高了企业效益,也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三是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带领农民生产加工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从而变农业结构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提高了农业效益。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凡是运行正常、服务功能较强的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与同类型非成员户相比,一般增收20%以上,特色产业合作社增收30%以上。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营造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更要注重提升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提高带动和服务能力。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入社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比例达到50%,培育各级示范社500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户比当地同类型非成员户增收达到30%以上。

一是着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逐步增加财政预算,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市场营销、农产品展示展销等。近五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突破3亿元,共安排试点项目近2000个。2012年省级财政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1.22亿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200万元,扶贫开发安排资金25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4851万元,中央财政安排3700万元。各市、县(区)也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入机制。对需要组织化、规模化、成片推进的项目,优先让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申报和实施。自2008年起,我省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财政资金的扶持范围。在分配使用财政扶贫资金时,也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开发式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外,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重点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改善生产条件、兴办仓储设施、农产品加工和运销。

二是着力引导相关涉农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支农项目建设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重要内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业标准化、生猪和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等项目优先考虑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通过财政支持项目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化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合作组织成员的增收效果进一步显现。据测算,2011年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平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是着力规范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管理。目前,财政在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管理制度。项目立项实行“县级择优申报、市级审核把关、省级评审立项”,资金管理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资金使用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并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拨付资金。与此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还注重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章程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nlc202309030335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对农业产业化十分重视,但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有待提高。就合作社而言,有的企业仅仅将领办创办合作社作为保障原料供应的需要,有的甚至只是作为争取有关资金和项目的手段。二是带动能力偏低。全省合作社平均实有成员数不到100户,实有成员数260万人(户),全省1438.46万户,入社农户占全省农户数量的比例18%,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偏低,而江苏省达到49.9%,浙江省达到53.3%。三是传统合作类型占主导地位,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多,其中种植业合作社、养殖业合作社分别占45.2%、33.6%,而农技服务、农机服务、土地流转等合作社比例分别为3.6%、6.3%、1.9%。四是面临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制约。合作社服务功能仍然较弱,内部运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盈余分配等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一些有名无实的“空壳”合作社。同时,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土地瓶颈等生产要素的制约,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是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专项资金预算。国家和省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农项目,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实施主体,优先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新型农民培训、农机购置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着力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

二是加强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明晰产权和受益对象,确定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资金来源,建立健全资产管护考核奖励机制,确保项目资金持久发挥效用。完善政策措施和项目考核机制,突出对群众满意、管理规范、发展良好的优秀合作社、示范合作社的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训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现代农业科技、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学习,牢固树立法制意识、市场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提高办社能力和水平。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业务培训制度,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在合作社管理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中开展合作知识培训,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业务骨干,形成一支优秀的合作社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安徽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宗宇翔

充满合作精神的组织更有生命力 篇7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创造—享受—再创造的动态生成过程。在学校变革中,通过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双向合作,在反复积淀中升华学校特有的文化生命力。合作是学校变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充满合作精神的组织比封闭的组织更有生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校长是关键性力量,他们通过创设一种健康的合作环境,在制订学校政策和面对重大问题决策时,加强与教师和相关力量的合作,努力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学校获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教师,教师的相互合作和密切沟通,有利于学校变革的成功。教师之间要增强相互联系,通过自愿合作、交流经验,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探求解决之道。分享教学技能是教学改革的动力之一,教师要在对话中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享双方的经验和教训,群策群力解决矛盾。不仅如此,教师与外部环境也不能封闭对立起来,要在开放的系统内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寻找机会与他人合作,通过与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开发、形成一个学习型社会。总之,合作文化的本质和它所具有的作用,就是承认它在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方面具有功能,同时它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组织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

摘自:2013年第2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组织精神 篇8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意义重大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 是党的基本的细胞, 是党的整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党就是通过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和各个单位的基层组织, 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 把全党7000多万党员、包括农村3000万党员组织起来, 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目前, 在全党300多万个基层组织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有100万个左右。农村基层党组织同党的其他基层组织一样, 是党的组织基础, 是党的力量基础。

(二)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党的农村工作的总纲, 其中包含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党的其他各项农村工作的完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宣传、教育、组织群众的重要任务, 并通过自己的工作使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完成各项任务,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三)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各种社会组织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核心, 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 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这种领导核心作用, 有利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 有利于协调各种社会组织的关系, 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和矛盾, 有利于对农村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党的基层组织的这种作用, 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

由此可见,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使党的建设进入了全面创新、整体推进的新时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党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 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是:

(一) 改革转型速度不快。

我国农村经济转型, 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支撑的优势;农村改革使农民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 促进了城市发展, 活跃了农村经济, 但是也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选拔与培养。对此,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及时跟进, 改革创新。但事实上,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力度明显落后于其它领域, 传统的组织设置、领导方式、管理理念、方法措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二) 战斗堡垒作用不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强弱, 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召唤力、向心力、战斗力等多种因素体现出来的。从客观上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体制转轨, 经济转型, 农民对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减弱, 自主性增强, 造成了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弱化。从主观上来讲, 有不少基层党组织在工作中对群众的教育引导、维护利益、矛盾处理等方面, 作用发挥不够。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发家致富上, 思路不清, 办法不多。有部分党员干部自律不严, 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三) 党员干部素质不高。

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年龄偏大, 文化偏低,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差。部分党员干部, 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不强。现在农村干部普遍认为“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退下来没靠头”, 由于思想滑坡导致遇到矛盾绕着走, 。还有一部分党员干部, 学习不够, 思考不深,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不能真正起到骨干带头作用。

(四) 工作方式方法不活。

部分党员干部对形势认识不清, 对农村政策掌握不透, 对科学发展理解不深, 工作方法单一, 方式不活, 导致干群矛盾增多, 形成了“老办法不管用, 硬办法不敢用, 软办法不顶用, 新办法不会用”的四难境地, 直接影响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由此可见,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立足实际, 大胆创新,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 从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出发,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一条红线”、把握“五个重要方面”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一条红线”即“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 使基层党建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五个方面”即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围绕“一条红线”、“五个方面”的要求, 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合理设置组织, 拓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平台。

要依托特色产业设置“产业型”党支部。坚持把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优势结合起来, 在经济发达的村, 以“支部+协会”的方式设置“产业型”党支部,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使党员作用体现在产业链上。

要尊重党员个性化需求设置“功能型”党支部。要打破原有按自然村设置党支部的单一形式, 根据党员的从业情况和个体特性, 采取“党总支+支部”的模式设置“功能型”党支部, 把从事相同产业、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党员编入同一党支部, 以提高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水平。

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设置“联合型”党支部。针对新形势下“双新”社会组织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采取新兴社会组织依托主管部门组建、新生经济组织依托相近行业组建的方式, 建立“联合型”党支部, 消除过去“两新”领域党组织覆盖的盲点。

(二) 注重人才培养, 奠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是要培养素质能力较高的三支队伍:

首先要选准配强支部书记,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 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要着力建设“能人型”村级党组织, 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 推行“两委”“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模式, 消除党政扯皮的体制障碍, 增强农村党支部的整体功能。

其次要加大干部培训力度,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人。要运用县乡党校、示范基地、远程教育、院校教育、学习考察、研讨交流“六位一体”的模式, 加强乡村干部的教育培训, 使他们真正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

其三要狠抓党员队伍建设, 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力培养选拔致富能手入党、注重发挥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加大关爱力度, 保障党员权利, 强化党员管理, 创新活动载体, 疏通进出通道, 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三)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保障措施。

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增强农村党支部的“造血”功能。在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时要大胆改革, 敢于创新, 逐步探索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 考试、考核和面试答辩相结合, 公开选拔乡村领导干部的新路子。要打破干部选拔的身份界限, 加大优秀基层干部的选拔力度, 努力形成关爱基层干部的用人导向。

要创新激励保障机制, 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养血”功能。在政治前途上要使基层干部感到有盼头, 干部选拔任用要向优秀基层干部倾斜。在经济待遇上要使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有甜头。通过并村、缩编、减员、兼职等措施, 提高村干报酬, 确保农村干部待遇的落实。在医保和老保上使农村基层干部感到有保障。要逐步建立村干部退休金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让农村干部在“经济上有享头, 政治上有奔头, 工作上有劲头”, 确保“留得住人、拴得住心、干得好事”。

(四) 拓宽工作思路, 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第一, 整合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切实把城乡的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整合起来, 以达到集约配置、充分利用的目的。

第二, 建立城乡一体党员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

第三, 构建城乡联动党员发展机制。实行城乡两地、一方为主、接续培养、双向考察、互相衔接的方法, 做好农民工党员发展管理工作。

第四, 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活动。城市基层党组织要从政策、人才、技术、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帮扶农村党组织, 农村党组织也要从提供活动经验和锻炼平台等方面支持城市基层党组织。要广泛开展机关党组织联乡包村、进村入户活动, 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层党建工作统筹发展。

(五) 践行党内民主, 确保党员民主权利得到贯彻落实。

推进党内民主要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 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公开。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事项只要不属涉秘, 都要向党员和群众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基层选举制度。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健全提名制度, 规范选举程序, 改进选举方式, 逐步扩大直选范围, 着力解决拉票贿选等问题。推进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决策。要拓宽党员参与议事决策途径, 发挥党员大会在议事决策中的作用, 完善基层议事决策程序。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要完善党员民主监督机制, 拓宽社会监督评价渠道, 采取民意调查、满意度测评等方式, 对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工作进行公开评价。引导党员积极参与民主实践活动。要深入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 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和责任意识, 鼓励基层党员积极投身党内民主实践, 为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而发挥作用, 做出贡献。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我们要以负责的态度、扎实的作风、科学的方法, 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进一步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 不断开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和力量之源。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

组织精神 篇9

●确定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理念,建立共同愿景

学校管理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形成个人与学校发展一致的愿景是学校最大的目标,以教师发展为基点去设计学校发展,把教师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贯穿于整个学校发展的管理过程中。

1.确立发展理念

“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拥有共同愿景”。朱棣文精神中的“追求与超越”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内核。人的进步、学校的发展,首先取决于事物内在的动力机制,“追求与超越”正是动力机制形成的根源。学校引导广大教师弘扬“朱棣文精神”,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规划共同愿景。

2.建立共同愿景

我们认真总结学校多年的办学经验,讨论学校发展远景,组织全体教师畅谈学校未来,认真规划学校发展蓝图,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激励每一位教师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勾画自己的五年发展愿景。

3.实现自我规划

每经过j阶段,教师都会把自己的五年发展愿景拿出来进行比对,确定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同时,学校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各种锻炼和展示的平台,激励他们逐步实现自己的自我规划。目前学校拥有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2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2位,太仓市教坛新秀13位,太仓市教学能手28位,校学科教改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45位。综合计算,共有62位教师被授予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的称号,占了我校总人数的61.4%。成为太仓市级以上的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都只是这些教师五年规划中的一个目标。

●改善心智模式和不断自我超越,提升教师创新能力

朱棣文说:“创新一定要敢于想象,用新的方法思考问题。一旦你有了新的想法,你可以去请教,大家一起讨论是不是有可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这句话道出了思考和集体思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们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在新课改方针的指导下,克服了“文人相轻”的心智模式,逐步学会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从而不断地吸收他人的思想,扩大自己的见识。

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听课后集体评议的时候。以往,评课时听得最多的是表扬声,唯独缺少了那种直面错误、一针见血的点评。可以试想,这样的评课究竟有多大的效果?执教的老师陷在一片赞扬声中能有多大的收获?“背靠背,竞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面对面,沟通的竞争才能取得双赢”。我们的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集体思考的重要性,“深度汇谈”已成为我们朱棣文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管是备课,评课,还是即兴发言,也不管是什么场合,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众人的目光,他们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即使有时候自己的观点没能得到大家的赞同,但正是在这种集体思考、集体讨论的情况下,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提倡教师团队的学习,激发集体智慧

团队的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当团队真正学习时,不仅整个团体会产生出色的成果,而且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它学习方式快。因此,在学校中我们组建各种学习团体。有时是以全校教师为主,有时可以是分学科的团队,还有年级组、教研组、年龄组等。但对于每一学年来说,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等都是相对稳定的,这非常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有利于各种学习的开展。

1.相互学习

为优化学校教师整体资源,促使全体教师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艺术的整体素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设立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制度。对每位师傅、徒弟,在听课、评课、示范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定,学期结束还有相应的考核。学校分别为三十多个青年教师配备骨干教师进行结对,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技能学习等内容的交流。这样做,一方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也推动和促进中老年骨干教师向着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我们还建立了教师每个月都要写一份教学或教育随笔的制度,即每个月,教师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撰写教学随笔或教育案例。教师还把每月的随笔反思上传到校园网,所以其他教师也能看到你的感悟和体验,这样就真正达到了在工作中互动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使教师的工作和活动都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过程。

2.团队学习

团体学习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团体学习就没有学习型组织。团体成员的合作学习具有令人吃惊的能量,集体可以比个人更有洞察力,团体的智商远远大于个人的智商。针对教师当前科研能力薄弱的情况,我校在学科建设中融入团体学习精神。以教研组为例来说,他们有学科建设的共同愿景,他们互相分享、互相合作,给气馁的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和成功的老师共同分享成功,和有疑惑的老师一起分担问题,同时也分享计划和资料。在团队合作学习中,为了消除习惯性防卫和文人相轻的心理,我们鼓励每个教师说出心中的设想,进入真正交流思考的境地,以此来发现远比个人更深入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式,营造了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坦诚而和谐的气氛,整合了每位教师的力量和贡献,形成了强大的团队合力。

●营造学校学习文化,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创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需要建立浓厚的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需要互相信任和共同尊重,才能使广大教师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相互影响。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教师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创新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学校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

我校建立的校内网站,已连续两次获得苏州市优秀门户网站,我校通过在网站上设立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教育科研、教育资源、学生作品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交流的空间。此外,社区人士、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对网站的浏览来了解学校、老师、孩子的动态情况,加强社会与学校、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良性沟通。

●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要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力求做到教学、科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一—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建立校本研修机制,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深度会谈、对话、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构建以学习为核心,贯穿“读、说、做、写”全过程的校本研修机制。

1.阅读

在学校规划和指导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阅读,每位教师每学期读教育专著不少于1本,五年以内的新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本,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每月写一篇高质量随笔,每学期写一篇高质量论文。为了提高教师读书的积极性,我们举办了许多活动:读后感交流会,阅读知识竞赛,即兴演讲,优秀读后感评比、读书笔记展评……教师的读书热情在慢慢地被激发,从中也获益良多,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教书匠”,而应该要朝着学者型的教师转轨。在不断的学习中,各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不断的更新与提高。评课、写随笔、写论文时,一些经典名言也能信手拈来。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

2.沙龙

在各种团队中开展各种沙龙活动。一是坚持定期开展以“什么是朱棣文精神”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营造民主活跃的研究氛围,采取“头脑风暴”策略,激发研讨者的智慧和激情,确保对“朱棣文精神”的不断追问和内化。二是进行“深度汇谈”。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提出了“深度汇谈”的沟通方式,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可谓是一种有效化解教师间矛盾的沟通方式。深度汇谈指的是人们之间的观点可以自由地进行流动,它就是这样一种在人们之间进行自由对话的沟通方式。它的目的在于超越任何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三是加强教研组的科研活动,提倡教研组自行设定课题,自主研讨、展示、汇报等。

3.引领

引领的方式有两种:一为请进来。我校经常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组织赏析名家名课录像,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领悟其中蕴涵的教育艺术。通过与专家对话,教师对共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及时交流,引发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实现资源共享、强势互补,以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中的困惑与难题,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二为走出去。在学校教学研究的平台上,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上竞赛课,拓宽视野、思路,不断地去激发和唤醒教师研究和发展的欲望,张扬教师的个性,凸显教师的主体,锤炼教师的教育教学智能和技能。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同类课题协作组活动,扬长避短,不断成长,

4.反思

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前多反思,能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注入更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多反思,能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后反思,能把自身获得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能在动笔撰写论文后一次次享受写作带给自己的快乐;那么,我们的专业技能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它并不拘泥于形式,写教学后记是一种反思,写教育叙事是一种反思,与同事交流感想也是一种反思,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涂鸦,虽只寥寥几句,同样是一种反思。反思成功,为成长加油;反思失败,为成长铺路。教师们说,充满创造的反思蕴涵智慧,反思与其说是一种行为习惯,不如说是思维品质,它使我们的教育生涯富有意义,充满灵性。

在为期3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摸索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变,实,真,新。

1.变——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深度会谈、团队学习后,我们的教师在变,变得爱学习、爱提问、爱交流研讨了。学习,让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提问,让他们“为有源头活水来”;交流研讨,使他们“自得其乐在其中”。从这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的转变,而是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放大了教师的生命价值,升华了教师的精神境界。

2.实——崇实求真是朱棣文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我校教师所追求的工作作风。崇实,就是不为已有结论所禁锢,也不为时尚所左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教育规律;崇实,就是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把探索总结出的教育教学规律再运用于教学,力求做到省时高效。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

3.真——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种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我们教师来自于一线,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结合平时对教育理论的钻研,结合班级实际,写出一篇篇符合实际,可读性强,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这些文章抓住了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有预设,有生成,有研究,有总结,有反思。他们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又高于教育教学实践。从一开始的被逼着写,到今天的自觉自愿去写,不知不觉间,教师们从他律走向自律,自律又演变成文化,大家走过了这样一条曲折坎坷而又精彩纷呈的成长之路。

4.新一—我们把教育当作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的教师努力在一个“新”字上下功夫。实践创新,追求超越,正是“朱棣文精神”永恒不变的魅力所在。我们课前反复修改教案,设计层次性的变式练习,课中二度开发教材,改变学习行为和教学习惯,课后在批判性反思中发掘教育问题,提升有价值的研究主题。教师们经历了学、做、思、写的过程,改变了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自觉地把朱棣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品质和创新品质。

组织精神 篇10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新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也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中, 工会组织也必然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需要, 不断提高工会组织的工作水平, 以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 在不断适应新形势和完成新任务的同时, 努力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1 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当前, 集团公司“加快转型跨越、实现战略愿景”正处在关键时期, 为工会工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工会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在集团公司工作大局中充分发挥作用, 必须结合工会工作的实际以改革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为此必须强化学习意识、形象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当前, 工会组织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 自觉将工会工作置身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大局中, 不断完善工会组织自身工作机制, 促进工会工作的规范化建设, 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参与、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 切实发挥出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积极为广大职工释疑解惑, 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改革、认同改革、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在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式下, 彰显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带动广大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积极打造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通过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等活动, 激励广大职工奋发图强、拼搏奋进、恪尽职守, 为企业的改革发展作贡献。

2 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活力是工会工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必由之路

工会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 也存在一个保持活力的问题。达尔文进化论的学说是物种竞争和适应的普遍理论, 任何物种和事物的进化, 都不可避免的在竞争和适应中显示出活力以求得生存。工会组织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工诉求和利益的忠实表达者和维护者, 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也存在一个保持活力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当前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 僵化的、保持不变的工会工作方法, 是很难在充满改革发展的社会变革中带领广大职工支持好改革、参与好改革的。集团公司工会推行的“五型工会”创建工作, 有效地提升了工会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 扩大了工会组织的影响力, 提升了工会组织的活力。但工会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 应该更多的在增强“活力”上下大力气, 使创建活动更具有生命力、影响力。同时也要避免走入为了创建而创建误区, 要让工会组织实实在在地成为职工群众有为的天地、维权的卫士、温馨的家园、活力的赛场、创新的课堂。着力帮助和引导职工加深对工会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 使广大职工群众切实感到工会是自己的组织, 有了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 工会工作才能真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促使职工群众在充满激情的企业改革发展中, 以主人的态度活跃在生产工作的各个领域, 成为改革发展的忠实支持者和有力推动者。

3 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是工会发挥作用的基本保证

随着集团公司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步步深入, 工会组织围绕企业中心工作, 自身得到了长足发展, 但从工会组织增强自身活力和凝聚力出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下, 部分工会干部素质不高, 工作方法简单, 职工参与工会工作少,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 要加强工会组织建设还应做到:一是要注重提高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 特别是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 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决定因素, 提高工会干部自身素质, 塑造工会干部新形象, 既是不断推进新时期工会工作的需要, 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的需要, 更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殷切希望。同时, 不断深入的企业改革与发展对工会干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抓住机遇, 实现工会工作的新突破, 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中的作用, 工会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好工会工作, 工会干部既要热心、细心、用心, 又要多才、多艺、多技, 这样才能成为职工群众的良师益友。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和组织到工会中来, 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工会组织的群众基础, 把广大职工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领导下的工会周围, 增强职工群众主人翁意识, 提高职工参企议事的积极性。努力克服工会工作中存在的机关化和行政化倾向, 为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提供服务, 动员工会干部走下去, 及时掌握职工队伍状况和工会工作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使工会组织成为“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和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群众组织。三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管理和厂务公开的“平台”, 实现企业工作的高度透明。不断提高职工群众对厂务公开的参与和监督能力, 使厂务公开工作成为职工群众心目中的一面明镜。把关系职工群众最根本的利益问题“公开”化、“透明”化, 让职工群众对企业发展中的各种“动作”知情、了解, 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群众对企业的关注度, 使职工群众感到他们是企业真正的主人, 提高职工群众对企业的认同感, 促进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4 创新是工会工作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有效途径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也是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充分体现工会组织的本质要求, 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没有扎实的创新知识, 没有深入的创新实践, 没有足够的创新勇气, 那么创新是无法实现好的。工会工作的创新, 应当把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会工作创新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当然, 工会工作的创新并不局限于高深的探索和发明。创新要立足基础, 对基础工作的改进就是创新;能发现问题并用最好的方式方法来解决, 也是创新。所以, 工会工作的创新, 一是要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与创新工会工作思路相结合, 在增强服务职工的意识;提高服务职工的能力;拓展服务职工的领域上创新。二是要围绕企业加快经济发展进行创新。三是要结合工会组织自身的工作特点, 与时俱进, 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基础上创新。四是要突出抓好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 创造性开展工作。

5 结语

组织精神 篇11

刘永连 康万库

11月29日,农发行吉林省分行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农发行图们市支行认按照省分行党委部署要求,认真组织了全体干部职工收听收看。省分行聘请的吉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邱信利教授从党的十八大的主题、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决策部署等方面,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事例,系统、深入地解读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和相关文件,对帮助全体干部职工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八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全体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将以此次集中辅导学习为契机,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创新载体,充实机制,统筹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再次掀起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争做创新学习、带头学习、深入学习的排头兵先锋岗。二是对十七大以来开展的工作情况进行认真系统回顾,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查找工作薄弱环节,正视困难和不足,研究提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办法。三是坚持学用相结合,紧密联系农发行工作实际,真正把学习、领会、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过程变成创造性地推进农发行工作的过程,真正把十八大精神作为谋划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发行工作的指导思想,真正把十八大精神变成推进图们市农发行工作发展的巨大思想动力。

组织精神 篇12

一、当前地方国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地方国企利润负增长, 追究原因主要是因为地方国企面临如下困难和问题。

1. 外部环境恶化与需求不足

中国国民经济四分之一和出口紧密相关, 在欧债危机持续升级、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海外需求锐减, 再加上人民币升值, 不少企业受此重创。外部经济环境不好, 市场需求不足, 加剧了利润下降趋势[1]。

以我所在的连云港港口来说, 受宏观经济影响, 铁矿等大宗散货进口量大幅减少, 各类产成品的出口也是大幅降低, 导致港口吞吐量大幅下跌。对港口装卸及其周边关联市场影响很大。

2. 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过度干预

中国现在诸多领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 比如钢铁是接近10亿吨的生产能力, 2012年生产7亿吨, 过剩3亿吨, 全年钢铁行业亏损289亿元。电解铝全国生产能力2700万吨, 去年仅仅生产2000万吨, 产能闲置700万吨, 93%的电解铝企业亏损。2009年水泥过剩约3亿吨, 但到今天, 已过剩8亿吨。不但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 就是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的问题。比如风力发电, 现在全国风力发电设备闲置40%。2010年风力设备行业毛利率30%, 2011年降到10%, 2012年已经是全线亏损[1]。

而地方国企产能过剩很大部分归咎于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 不顾市场规律、盲目大干快上造成产能过剩;一些地方政府运用非市场化手段刻意降低部分产业的进入门槛, 人为阻止地方企业破产淘汰, 阻碍部分工业行业落后产能的退出, 从而形成过剩产能。

3. 财务费用高企与发展粗放

从近年国企财务数据来看, 在总成本结构中, 地方国企财务费用增长一直高于国有企业平均水平, 其增速几乎与收入增长速度相近[2]。

发展粗放, 在一些地方国企的身上突出表现为投资依赖症, 项目盲目上马。经济上升阶段, 地方国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 取得高额收益掩盖了问题, 但外部环境一旦恶化, 问题就暴露出来了。长期以来, 一些地方国企的增长动力主要源于政府的行政帮扶, 比如地方融资平台的支持, 土地财政带来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地方主导的投资项目等。但现在这些“靠山”本身都面临危机了。发展粗放, 还表现在我们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结构调整没有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4. 转型艰难与行业布局不合理

地方国企由于过于依赖地方政府投资和产业政策支持, 导致产业结构、资产结构不合理。

另外由于地方国企极力服务于地方的GDP冲动, 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以及一些地方国企只想着依靠当地的垄断和资源优势生存发展, 企业自身不够强大, 难以或者说不愿意在市场中搏击。以上三方面原因导致企业转型困难。

5. 体制机制问题与管理粗放

地方国企承担了地方发展重任, 其表现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高度相关, 往往身不由己, 主要领导由地方政府任命, 决定了其必然跟随地方政府追求GDP、税收、财政收入以及保障就业的目标导向。非市场化的职业管理者选拔机制, 自然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些地方国企本来竞争力基础不错, 装备上有优势, 管理也比较规范化, 产品质量、员工素质、研发水平整体也比较好, 但体制机制问题导致企业产量能增不能减、生产线能开不能关、工资能涨不能降、人员能进不能出等等诸多怪病缠身。另外地方国企在薪酬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上十分落后,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在地方性国有企业中经常存在人情观念, 影响企业内部的正常竞争机制, 打消了一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薪酬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比较薄弱, 绩效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 而且不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无法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独特价值。在企业薪资方面的平均思想很严重, 在薪资待遇上的平均, 可能会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但是十分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员工的工作热情。

体制机制之外, 管理粗放严重影响了国企发展的后劲。粗放式管理的弊端在高增长时被掩盖了, 经济下行时就显现出来了。在经济快速发展时, 地方国企内部治理约束没有得到及时改善。与央企相比, 地方国企约束力不及央企。国务院国资委一直致力于央企管理提升, 规范央企的内部治理机制。而地方国企更强调地方发展责任, 内部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6. 改革进行不彻底

虽然国家在大力倡导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众多国有企业在改革的理论说教上也做足功夫, 但是在改革实践的落实上却存在很大问题, 许多地方性的国有企业还依然保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营模式, 在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效率都十分低下,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竞争的发展需求[3]。许多地方性的国有企业并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党组织精神建设, 改革不彻底, 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不够, 企业管理上也十分混乱, 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 生产和销售上的科技水平存在很大缺陷, 十分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国家对于国企全面深入改革的决心

自1978年至今, 国家对国企进行着长期持续的改革, 在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主权、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等三个阶段改革之后, 为了适应新形势, 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行在即。

据经济观察网记者报道: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拟定的《深化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案》两份重要改革文件, 日前雏形已成, 在征求意见阶段。如果一切进展顺利, 最终的方案有望在今年9月以后对外公布, 但真正的推进以及试点工作的展开或将从明年开始。

而各地方国资委的救火行动已经展开。据悉, 一些省国资委已经在策划大力推进国企改革、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重组、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工作。

国企的全面深入改革之战即将拉开, 作为企业要不错失强化管理的时机, 做好准备迎接全面深入的改革洗礼。

三、地方性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经之路

从企业的角度看, 等靠要都是不行的, 危机面前更是练内功、防范风险的关键时期。要想深入地方性国有企业的改革, 使地方性国有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作为企业自身首先必须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组织精神建设健全, 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 确立独特的企业个性, 加强对企业的建设, 进行科学、彻底的改革。这是地方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 并且可以立即着手进行。

1. 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企业的管理和员工的思想意识、思想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性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够彻底,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没有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国有企业, 在生产和经营上的需求也不相同, 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现实情况,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 并且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地方性国有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企业的境遇也不相同, 要对企业的现状给予正视, 经过分析和整理之后, 选择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2. 以企业文化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者能够相辅相成, 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需要企业文化为其提供理论和思想上的动力[5]。地方性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需要在制度和管理上进行不断的创新, 而加强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观念得到转变, 为企业创新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3. 建立健全的企业组织精神

消极怠工、人浮于事、责任心不强、欠缺奉献精神等等是地方国企长期以来的诟病, 不是员工不好, 追根到底是整个企业的风气不好,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个性, 组织精神则是企业的品德。组织精神是由最高管理层开创的, 企业有良好的风气, 那是因为企业的最高管理层风气良好。如果一个企业腐败, 那是因为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腐败[6]。所以组织精神的建立是自上而下的, 我想目前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其最大的作用就在于督促各个国家机构的最高管理层从根本上进行思想转变, 实实在在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进行经营、管理。

健全的组织精神必须包括爱、公正、尊重。爱让我们的企业强调个人的长处而不是不足, 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 让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 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做到公正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尊重能让员工充满奉献精神。

4. 加强人才建设, 提高综合实力

人才和科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地方性国有企业的改革之中, 要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 提高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强化对地方性国有企业的现场管理, 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为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留住许多优秀的人才, 对海外优秀人才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要将企业文化和组织精神建设与人才管理相结合, 提高企业人才的结构和技能水平, 使企业员工可以积极的投入到企业市场竞争中去, 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敢于迎接工作中的竞争和挑战, 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我们也看到很多地方国企已经着手企业文化和组织精神建立健全, 德鲁克说:管理在于行而不在于知, 所以一定要脚踏实地, 把这些事做到实处才能有用。

四、总结

通过对国有企业利润负增长原因的剖析, 已经国家层面对于国企全面深入改革的决心的了解, 呼吁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前要练好内功, 不错失强化管理的良机。企业自身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组织精神的建立, 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特色和企业团队的凝聚力, 这是地方国企改革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仕元.地方国企改革迫在眉睫[N].新浪财经, 2014-04-11.

[2]吴杰.地方国企利润劫[J].国企, 2013, (7) :36-49.

[3]李政.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评析[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08, (2) :36-50.

[4]刘建利.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06.

[5]周学东.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最优路径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上一篇:小学生写字能力培养下一篇:流利地道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