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育肥猪(共12篇)
生长育肥猪 篇1
发酵床养猪是近年从日本、韩国等地处亚寒带地区国家引进的一项新兴养猪技术, 又称“自然养猪法”或“生物环保养猪法”, 是利用有机垫料建成一个发酵床, 通过添加商业化的微生物, 用垫料掩埋猪只粪尿, 而猪粪尿经微生物菌的发酵后, 得到分解和转化, 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 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的、无臭气的环保养猪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猪只福利, 有效节约能源、劳动力和用水量。然而“发酵床”养猪是否如商业公司推广宣传的能提高猪只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有研究者报道了相反的试验结果, 这说明发酵床技术仍需要大量的生产实践证明。为此, 本试验旨在探讨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与设计
选择健康、体重约为60 kg左右的杂交猪 (杜×长×大) 48头,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 随机分为2个处理 (对照组和发酵床组) , 每个处理4个重复, 每个重复6头猪, 进行为期40天的生长试验, 至体重95 kg左右结束。
1.2 发酵床
1.2.1 材料
木屑、谷壳、麸皮、猪粪、红糖及发酵菌液。
1.2.2 制作方法
核心料:麸皮80kg、猪粪80kg、稻糠适量, 搅拌均匀。
发酵菌液:山东临沂益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3kg发酵菌液用30℃温水5 L稀释, 置于室内3~4h, 加少量红糖。
猪栏舍底部铺30cm厚玉米棒, 浇水, 加木屑240kg, 洒水达60%湿度。加发酵液和核心料, 加谷壳75kg, 洒水达60%湿度。重复7~8次, 最后一层为木屑, 厚达1m, 发酵2~3天, 达到适宜温度后开始正式试验。
1.3 日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日粮参照NRC (1998) 60~90kg阶段生长猪营养需要配制, 日粮配方组成和营养水平见表1。 (表1说明:①每千克日粮提供:维生素A 11445IU;维生素D 31700IU;维生素E 43.75mg;维生素K33.12mg;维生素Bl1.87mg;维生素B26.25mg;维生素B65mg;维生素Bl20.025mg;烟酸25mg;泛酸钙9.37mg;叶酸0.62mg;生物素0.45mg;氯化胆碱500mg;维生素C 288mg;铁165mg;铜140mg;碘0.9mg;硒0.27mg;锌144mg;镁68mg;钴0.3mg。②营养水平为计算值。)
1.4 饲养管理
试验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福城畜牧有限公司猪场进行, 对照组为普通水泥地面栏舍饲养, 试验组在另一栋经专门改造的发酵床栏饲养, 试猪自由采食和饮水, 按照该猪场常规程序进行饲养管理和免疫。饲养过程中, 每周用铁锹翻动发酵床垫料1次, 深度为30 cm, 以覆盖粪便。每天观察每个栏舍试的生长、健康状况, 记录猪只发病和用药情况。
1.5 测定指标和方法
1.5.1 生长性能
分别于试验开始和试验结束早晨称空腹个体重, 以重复为单位记录饲料消耗量。计算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
1.5.2 胴体品质
试验结束时, 从每栏中选取接近该重复平均体重的试猪1头进行屠宰试验, 测定屠宰率、背膘厚、眼肌厚度和面积、瘦肉率。方法参照张沅2001年《家畜育种学》的方法测定。
屠宰率:胴体重占屠宰前重量的百分数。
背膘厚:用丹麦产FOM肉脂仪测量左半边胴体最后肋骨和最后3、4肋骨的膘厚, 计算两点平均膘厚为背膘厚 (mm) 。
眼肌厚度:用肉脂仪测量左半边胴体最后3、4肋骨背最长肌的厚度 (mm) 。
眼肌面积=长×宽×0.7
瘦肉率:根据以下回归方程计算整只猪的平均瘦肉率。
Y=56.4512-0.5050P2-0.3680RF+0.2165RM
Y:瘦肉率;P2:最后肋骨背膘厚;RF:最后3、4肋骨的背膘厚;RM:最后3、4肋骨背最长肌的膘度。
1.6 数据处理
所有的测定结果均以平均值和平均标准误表示, 显著性统计采用SAS统计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见, 与对照组相比, 发酵床组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均有提高, 其中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63% (P<0.05) , 而料肉比降低了3.36%。
2.2 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 发酵床组生长育肥猪的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和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0.94%、1.00%和0.72%, 而背膘厚降低了3.23%, 但各指标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鲁迪林 (2009) 试验发现, 在南方 (长沙)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发酵床垫料式饲养的猪只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差于传统“水冲式”栏舍饲养的猪只。而本试验中, 发酵床组试猪平均日增重明显高于传统栏舍组试猪, 而饲料转化率也相应较高。分析原因, 可能是由于本试验在冬天进行, 与在湿冷的水冲式水泥地面栏舍上饲养的方式相比, 发酵床栏空气质量明显较好, 且垫料可发酵产热, 猪只感觉更温暖舒适, 另外垫料可以翻拱, 更符合猪的天性, 有利于猪只健康和生长。此外, 由于垫料里含有特殊的活性有益微生物, 能够迅速有效地降解、消化猪的粪尿排泄物,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提高猪的免疫力, 试验组猪只发病明显比对照组要少, 药物用量减少, 从而降低了药物使用对猪肉的品质的不良影响, 因此, 本试验中发酵床组与传统栏舍组相比, 有改善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等胴体性状的趋势, 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4 结论
与传统的水冲式水泥地面栏舍相比, “发酵床”饲养生长育肥猪提高了生长性能, 而对胴体性状没有明显影响。
摘要:选用48头平均体重60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 按随机区组设计分成2个组, 每组设4个重复, 每个重复6头猪, 以探讨“发酵床”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提高了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平均日增重提高了5.63% (P<0.05) , 料肉比降低了3.36%, 而对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眼肌面积和背膘厚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发酵床,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品质
参考文献
[1]王远孝, 李雁, 钟翔.猪用发酵床的研究与应用[J].家畜生态学报, 2007, 28 (6) :51~53.
[2]王建华, 彭君, 朱建明.新型发酵床养猪技术介绍[J].畜禽业, 2005, (6) :16~18.
[3]陈桂平, 牛鹏霞, 王华听.发酵床养猪技术及存在问题[J].现代畜牧兽医, 2009, (4) :10~12.
[4]鲁迪林.“发酵床”猪合与传统“水冲式”猪舍饲养效果对比试验[J].养猪, 2009, (4) :6.
[5]粱皓仪.“发酵床”养猪热下的冷思考[J].养猪, 2009, (4) :4~5.
生长育肥猪 篇2
推广正大标准化养殖是正大集团的成功经验,正大标准化养殖模式是实行“四良”配套,即“良种、良料、良舍、良法”。它从改革畜禽饲养小环境着手,对推动品种改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增加养殖户的收益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正大的标准化养殖将掀起养殖业的一场新的革命。
推广正大标准化养殖要与河南省政府和畜牧部门开展的“抓千区、带万户”工作、推广沼气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无公害的生态养殖,达到绿色畜牧业经济的要求。推广正大标准化养殖将为推动河南省的畜牧业发展、帮助农民走科技养殖致富的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
本饲养日志是做好正大标准化养殖的重要工作之一,它从多个角度全程追踪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将为迅速推广标准化养殖、总结标准化养殖经验,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大集团农牧企业(中国区)
总裁:
霍 尔 锋
2005年6月
目录
一、空舍消毒
二、进猪前的准备
三、接收仔猪
四、日常饲养操作规程
五、疫苗注射
六、售猪
七、报表(日报、标准曲线图、温度记录表、用药记录表、成绩总结表)
一、空舍消毒
1、把猪舍清扫干净,然后用水冲洗干净,(老圈用1:400的洗衣粉浸泡10分钟,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2、用2%的火碱消毒,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3、用过氧乙酸消毒,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4、如果猪舍以前有问题,用熏蒸消毒,消毒前把舍顶喷湿,冬天加温更好,熏蒸2个小时,到进猪前也可以,但是进猪前必须把风机打开,将气味抽走。
5、最后把门口消毒池放上消毒药。
二、进猪前的准备
1、饲养员在进猪前一天对猪舍进行检查,看地面、栏杆、墙体、料斗、木板是否冲洗干净,如有不干净及时再清洁再消毒。
2、检查照明灯、保温灯或保暖设备是否正常,如有问题及时维修。
3、检查风机、水帘、温控器等设备是否正常,如有问题及时维修。
4、检查猪舍内的门、窗户关、开是否正常,有无破损,防鼠防蚊蝇网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检查饮水器里的锈水是否排放干净,避免猪只拉稀;水压是否充足,排水、排粪设施是否通畅,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采食曲线图、采食标准、温度记录表是否齐备。
7、药品、饲料、煤以及生产工具是否备齐。
8、饲养员用毛巾把料斗擦干净,是否到位。
9、木板是否冲洗干净,是否放进栏内(冬季)。
10、门前消毒池里消毒水是否备好,配制比例是否合理(按技术员的要求)。
11、加药桶是否正常,是否清洁干净。
12、以上工作做完以后,饲养员再次消毒准备进猪。
三、接收仔猪
1、进猪当天标准化技术员一定到场。协助饲养员清点猪只数量。
2、送猪车到后饲养员对猪车再次喷雾消毒后再卸猪。
3、饲养员在卸猪时必须对仔猪温柔,严禁拖拉、踢打猪只等现象。
4、饲养员按技术员的要求,进行大小分群,公母分群。
5、保证刚下车的猪有清洁充足的水喝,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减小应激。
6、饲养员按照猪场制定的温度标准进行温度设定,参考采食标准对猪只进行投料,杜绝浪费饲料或投料不足。
7、技术员按照猪场要求对风机进行调试。饲养员不能随意调试,要在技术员指导下方可调试。
8、必须预留一个病弱猪栏(靠近风机的一个)。
10、从当天开始饲养员每天对猪只、饲料、药品进行盘点,准确及时填写日志。
11、进猪当天每栏必须有1—2个饮水器用皮筋系起,以方便仔猪找到饮水器的位置。
四、日常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1、上午8:--11:30,下午2:30—6:00饲养员必须在猪舍里。检查猪舍内的环境是否正常,温度是否正常、风机工作是否正常,夜晚必须巡视一至两次。
2、解决应急的事情。
3、每天加料2--3次,不能一次性加完,等猪快吃完时再添加。4,冲洗猪栏时,尽量冲洗戏水池里的粪便,栏内用铁锹铲干净,过道每天清扫一次,减少湿度。育肥水池每天换水1次。
5、饲养员观察猪只健康,如发现病猪及时隔离到病猪栏,配合技术员对病猪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猪只进行治疗,并做好标记便于观查。
6、每天清洁猪舍内的卫生(风机、玻璃、保暖设备、料斗、栏杆上的灰尘。墙体、栏杆、水管上的蜘蛛网)。
7、对猪舍内每周消毒2次,必须保证卫生清洁干净后进行。消毒前检查消毒药配制是否正确。特别情况下服从技术员的安排。
8、饲养员对猪只进行治疗时,必须按照药物说明书上要求使用或按照技术员的要求使用。
9、饲料、药品达到先进先用,禁止积压、过期。
10、在保证饲养正常的需要下,节约用电、用水、用煤,避免浪费饲料。
11、每天对药品、饲料、猪只进行盘点。如有猪只死淘,必须有技术员到场查明原因,做好死亡处理和记录。禁止饲养员私自处理。
12、饲养员每天检查饮水器的流量(保育0.8—1L/分钟,育成1.5—2L/分钟)。
五、疫苗的注射
1、饲养员必须配合技术员对猪只进行保定(保育仔猪要抱)。
2、注射疫苗前准备过敏药品。
3、注射疫苗前对猪只进行适当的限料、减少过敏、。
4、每栏要更换针头,活疫苗严禁用酒精棉球。
5、检查并登记疫苗生产批次及有效期,正确稀释并保证注射剂量。
6、注射疫苗当天在饮水中加维生素C或多维。
六、售猪
1、必须有标准化技术员到场,做好安排,记录详细。
2、猪只淘汰必须经标准化技术员到场确认。
3、猪只出完后,饲养员按照进猪前的准备工作的内容,对猪场进行冲洗和消毒,准备进下批猪。
七、报表(附表)
1、必须按要求认真、如实填写各种报表。
生长育肥猪 篇3
关键词:发酵饲料;生产工艺;生长育肥猪
发酵饲料,是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将一些动物性、植物性和矿物质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分解或者转化成更容易被动物采食、消化和吸收的饲料原料。并且这些经过分解和转化的物质能被吸收的养分更高,同时没有毒害作用。利用微生物对饲料进行发酵,能把饲料中的复杂养分降解为较简单的养分,如把饲料的淀粉、蛋白质、粗纤维等营养物质提前分解,在动物进食之后很容易被消化吸收。文章对发酵饲料的种类、生产工艺及其在生长育肥猪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发酵饲料的开发、利用及推广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1 发酵饲料的种类
目前,发酵饲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固态发酵饲料。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改变饲料原料的理化性状,比如延长存储时间、变废为宝及解毒脱毒等;2)利用微生物在液态培养基中大量生长繁殖的菌体和生产单细胞蛋白。如酵母饲料、细菌饲料、菌体蛋白、食用菌菌丝及微型海藻等;3)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发酵工程,发酵以积累微生物的一些有用的中间代谢产物或者特殊的代谢产物;4)培养繁殖可以直接饲喂的微生物,制备活菌制剂。如微生态制剂和益生素等。
2 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
2.1 发酵原料及工艺初探
封功能等对玉米芯发酵饲料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后,酵母茵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能量饲料辅料后,黑曲霉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李绍章等用植物乳酸菌对饲料原料进行了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和液态发酵、固态发酵工艺的比较研究,发现液态转固态发酵工艺组发酵饲料能较好的保持饲料的色泽,气味香甜,7d内没出现霉变,乳酸含量略低于液态发酵工艺组,pH值变化规律与乳酸含量基本一致,而发酵损耗远低于固态发酵工艺组;此外,徐秀梅发现利用醋渣生产微生物发酵饲料后其综合营养价值明显提高,饲料中真蛋白含量提高15%以上,纤维降解率超过25%;任亚萍等研究发现,与未发酵的苹果渣相比,接菌、灭菌及添加油渣处理后苹果渣发酵产物中游离氨基酸、生物活性肽及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87.7%-230.8%、255.0%-380.0%和279.3%-614.9%。
2.2 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李龙等对复合益生菌固态发酵饲料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得到的适合工艺参数为:复合益生菌接种量5%、发酵水分40%、温度30-35℃、发酵时间3d,所得发酵饲料表观品质为金黄色、芳香味、质地良好,pH值为4.27、游离氨基酸氮/总氮为13.73%、总菌数为5.50×108cfu·g-1、乳酸菌数和乳酸含量分别为16.17×108cfu·g-1和4.86g/kg,干物质回收率为99.04%,粗蛋白体外消化率较发酵前可提高17.81%;范利花等用提取蛋白后的柠条叶残渣生产发酵饲料,发现最佳生产工艺为:接种量5%,料水比1:1.5,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5d,得到的发酵饲料没有发生霉变,呈亮黄色,质地良好,具有酸香味,pH值4.06,按v-Score评分体系对其评分可达到70.65%;卢占军等对利用甜叶菊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发酵饲料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佳发酵效果的菌种接种量是黑曲霉8%、里氏木酶4%、酿酒酵母3%,该条件获得的发酵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21.44%、游离氨基酸5.19%、可溶性还原糖6.87%,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57.65%、278.83%和161.21%,粗纤维含量从原来的15.85%降为7.86%,降解率50.41%;此外,白永亮等[9]的研究表明,香菇渣最适的发酵工艺为:玉米粉添加量20%,麸皮添加量15%,纤维单胞茵接种量15%,产朊假丝酵母茵接种量15%,发酵时间3d,发酵后的饲料蛋白含量达到34.86%。
李加友等通过试验确定了酵母、益生菌、淀粉酶和硝酸铵为麸皮发酵饲料生产工艺条件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响应面分析方法获得了其相关性的数学模型,确定了酵母7.00mL、益生菌0.18mL、淀粉酶0.10mL和硝酸铵6g时,产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18.35%;刘晓红等研究发现,植物乳杆菌固态培养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37℃静置发酵48h,最适宜的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麸皮59.5%、玉米粉35.0%、葡萄糖2.0%、乳糖1.0%、蛋白胨1.5%、酵母膏1.0%,培养结束后乳杆菌活菌数可达100.5×108CFU/g;周梦佳等分析了含水率对乳酸杆菌发酵饲料pH、乳酸含量、干物质回收率及乳酸杆菌数量变化的影响,发现当含水率为35%-40%时,pH降低最快,乳酸杆菌含量最高,乳酸含量最高,效果最好;此外,艾必燕等对木薯渣生产发酵饲料的工艺进行了筛选,发现液体菌种添加量为3%,氮源添加量为20%,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为4d时得到的发酵饲料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
3 发酵饲料在生长肥育猪养殖中的应用
3.1 发酵饲料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吴代圣等采用嗜酸乳杆菌、酿酒酵母、枯草杆菌、荧光假单胞茵等益生茵发酵自配全价粉料来饲喂30kg以上生长育肥猪,与饲喂非发酵全价粉料的对照组猪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了18.03%,而料重比降低了9.76%;金桩等的研究表明,在30kg体重生长猪日粮中分别加入20%、30%和50%的乳酸菌发酵饲料能使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9.67%、11.47%和13.68%,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3.47%、4.16%和4.88%,料肉比分别下降5.16%、6.35% 和7.54%;巩德球等在75kg体重育肥猪日粮中分别添加20%、30%和50%的乳酸菌发酵饲料,结果平均日增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16%、6.97%和11.63%,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03%、1.10%和2.66%,而平均料肉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29%、6.43%和9.00%;叶炳奎等在20kg体重生长猪日粮中分别加入2.5%、5.0%和7.5%水平的混菌固态发酵饲料,饲喂至100kg体重结束,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的饲料转化率与平均日增重均有所增加;此外,钟启平给52kg体重的育肥猪饲喂经复合饲料发酵剂发酵后的基础日粮,结果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提高了12.25%,料肉比降低了11.70%;刘瑞丽给65kg体重的育肥猪饲喂经复合益生菌发酵的非常规饲料,结果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生长育肥猪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分娩床、保育床及配套设施由兰州进虎畜禽设备有限公司按标准图自行加工。
1.2 试验猪分组
在5窝28日龄、体重相近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中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40头仔猪, 按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2组, 每组20头, 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其中断奶—保育—肥育组为对照组, 断奶—肥育组为试验组。平均体重为7.98 kg, 预试期7 d, 无异常情况第8天进入正试期。
1.3 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05年4月20日在榆中三角城一猪场进行, 至8月30日结束, 共132 d。
1.4 饲养管理
试验猪由专人饲养, 幼猪每天饲喂四次 (8:00、12:00、16:00、20:00时) , 自由采食, 喂量以料槽内有少许余料为度, 自由饮水, 清洁和消毒工作按常规进行, 同时保持圈舍通风、卫生、干燥。育肥猪舍按常规进行管理。每天观察记录好采食、健康、疾病等情况, 并及时进行疾病防治。试验开始、结束时均在早晨饲喂前空腹称重。只要有一组平均体重达100 kg就结束试验。
1.5 饲粮营养水平
育肥猪饲料采用正大151号料, 营养成分为:玉米55%、麸皮25%、粗蛋白14%~14.5%。断奶仔猪饲料组成为玉米61%, 膨化豆粕30%, 进口鱼粉2%, 碳酸钙0.55%, 碳酸氢钙1.8%。营养水平为粗蛋白20.28%, 代谢能13.16 MJ/kg, 钙0.85%, 有效磷0.45%。
1.6 测定指标
测定开始体重、70日龄体重、结束体重, 计算全期增重、日增重、耗料量、料重比及成活率。
1.7 试验设计
断奶—保育—肥育饲养方式:仔猪在28日龄断奶后转到幼猪保育舍, 采取网床饲养, 至70日龄再转入肥育猪舍;断奶—肥育饲养方式:将分娩床制成可活动式, 能够翻转90°, 仔猪断奶后分娩床翻转90°, 赶去母猪, 仔猪留原床, 保育床全部建成产仔床, 保育猪在床上原圈饲养到70日龄 (全进全出结构不变) , 再转入育肥舍。期间发生拉稀等疾病及时治疗, 记录仔猪生长、采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生产方式对幼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两组处理猪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 而70日龄体重明显受到饲养方式的影响, 试验组 70日龄平均体重29.48 kg, 平均日增重511.19 g, 比对照组分别高17.9%和26.0% (P<0.01) , 料重比试验组为1.94∶1, 对照组为2.18∶1, 试验组比对照组低11%。
2.2 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 对照组发病猪3头, 发病率平均为15%, 疾病记录有拉稀、发烧、喘气, 试验组的发病猪1头, 发病率为5%, 疾病为咬伤, 发病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2.3 对育肥效果的影响
生长育肥猪 篇5
育肥猪群麦角中毒急性死亡的诊断报告
秋季,山东鲁西南地区某一商品猪场的育肥猪发生急性中毒死亡,经诊断确定为麦角中毒.报告如下.
作 者:孟凡生 万雪 作者单位:孟凡生(临沂师范学院农林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万雪(临沂动植物园,山东,临沂,276005)
刊 名:中国兽医杂志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8 44(2) 分类号: 关键词:农村育肥猪为何出栏时间长 篇6
1. 猪的品种和类型 按照成熟早晚,猪可分为早熟型、中熟型、晚熟型。优良早熟品种一般比晚熟品种增重快、省饲料、屠宰率高,而二元、三元杂交猪又比纯种猪增重快、省饲料、屠宰率高。在实际生产中,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选择二元或三元杂交猪,利用杂交优势来缩短出栏时间,提高育肥效果。选择二元或三元杂交猪,要根据饲料条件来定,饲料条件较好的可选择三元杂交猪,饲料条件较差的则选择二元杂交猪。
2. 饲料配制与供给 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而且在不同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不同。2~4月龄的仔猪,骨骼和肌肉生长旺盛,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较多,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相对较少。此后至出栏阶段,则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显著增加。因此,应按照猪的生长发育规律,合理配制饲料,育肥前期多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育肥后期应以玉米、大麦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饲料为主,蛋白质饲料可逐渐减少。
3. 温度与光线 猪育肥期间需温度适宜,过冷或过热都会影响育肥效果,从而影响出栏时间。据试验,15~20℃时猪体重增长最快,这是因为气温过高会影响猪的食欲、休息,气温过低猪则要消耗体内热量来维持体温,影响增重。夏季要防止猪舍暴晒,注意遮阴与通风,必要时通过洒水或淋浴降温,冬季则应注意猪舍保温。此外,育肥期间要注意保持猪舍安静和光线暗淡,以便让猪多休息、少活动,利于囤膘长肉。
4. 分群 育肥猪一般宜采取群饲,这不仅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育肥成本,而且可以利用猪的抢食习性,使之多吃饲料,提高增重效果。要根据育肥猪的体重大小、体质强弱、品种特性等进行合理分群,分群不当往往造成肥瘦不均,影响整体出栏时间。猪群太大,容易起哄,猪休息不好,不利于囤膘长肉;猪群太小,圈舍温度上不去,也影响育肥效果。一般情况下,9平方米左右的圈舍饲养6头育肥猪为宜。对分好的猪群,最好不要轻易变动,即便要变动,也只能减而不能增。淘汰出来的太大、太强、太小和太弱的猪,也要经过合理分群后另行分圈饲养,不得插入到原来的猪群中。
5. 去势 猪育肥前进行去势,不仅能改善肉的品质,而且有利于增重,缩短出栏时间。实践证明,去势后的猪表现安静,食欲加强,同化作用更加大于异化作用,易沉积体脂,能去除公猪肉的异味。公猪不去势的比去势的增重低10%,母猪未去势的比去势的增重低7.6%。去势猪的饲料利用率比未去势的也要高。去势时间一般安排在30~40日龄为宜。
6. 僵猪 猪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如果遭遇到某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发育就会停滞,变成僵猪。这种猪年龄虽已很大,但体格还是很小,被毛粗乱,极度消瘦,形成两头尖、中间粗的体型,生长速度缓慢或停止生长,给养猪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产生僵猪的原因很多,一是由于母猪在妊娠期间饲养不当,母体内的营养供给不能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致使胎儿发育受阻,产生小而弱的仔猪;二是由于母猪在泌乳期饲养不当,母猪获得的营养不能满足大量泌乳的需要,泌乳量不足或无乳,致使仔猪产生奶僵;三是仔猪长期患病,没有彻底治愈,如仔猪下痢、气喘病、蛔虫病、肺丝虫病、芥癣病或营养性贫血等;四是断乳不当,断乳后期饲养管理不善,饲料日粮内的营养不能满足仔猪生长发育的需要,以致引起断乳仔猪长期发育停滞,最后形成僵猪。另外,近亲交配、初配过早、圈舍阴冷潮湿、缺乏某些必要的微量元素或断乳过早而营养跟不上等原因,都可形成僵猪。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进行科学的饲养和管理,减少和避免产生僵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生长育肥猪 篇7
1.1 试验地点及日期
试验地点选择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黑猪原种场。试验自2012年6月5日开始,于2012年7月30日结束。试验期55天。
1.2 试验材料
发酵饲料由诸城某饲料厂提供,其他饲料原料由大北农饲料提供。试验用猪为五莲黑猪商品代猪共120头。
1.3 试验条件
试验所用猪舍为全封闭式的双列猪舍,共有46个猪栏,保温通风条件良好,每个猪栏面积为9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为漏缝地板。每个猪栏饲养5头育肥猪,育肥猪的饲养利用自动料箱、自由采食,利用自动饮水器自由饮水。
1.4 试验设计
选体重35千克左右的五莲黑猪120头,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头。
每圈舍饲养5头猪,每组占用6个圈舍。将四个组随机分成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四个组别的日粮以对照组为基础,三个试验组的日粮依次添加5%、8%、11%的发酵饲料,并取代日粮中等量的豆粕。发酵饲料营养成分见表1,各组日粮组成详见表2。
单位:%、兆卡/千克、个/克
%、兆卡/千克
注:预混料为大北农猪预混料
1.5 测定指标
称取每头试验猪的初始体重和结束体重,称重前空腹24小时,记录耗料量。
1.6 预试期
2009年5月26日至6月4日为10天预试期。在预试期内分组,对争斗十分严重的猪只调整栏舍,在饲料中加药物驱虫。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Ⅰ组、Ⅱ组、Ⅲ组试验期增重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9.32%、12.46%、7.41%。通过方差分析,试验Ⅰ组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Ⅱ组、试验Ⅲ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耗料结果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试验Ⅰ组、Ⅱ组每增重1kg体重比对照组少耗料0.62kg和0.3kg,试验Ⅲ组多耗料0.14kg。随着发酵饲料添加量的增加,耗料呈增加的趋势,试验Ⅱ组、Ⅲ组分别高出对照组3.85%和11.54%。
2.3 效益情况分析
单从耗料和增重的角度来分析效益也可清楚地说明问题,从表5可以看出,试验Ⅰ组、Ⅱ组和试验Ⅲ组分别比对照组每头猪多收入65.41元、38.10元、1.62元。试验Ⅰ组和Ⅱ组主要是由于增重速度的增加和料重比的降低而带来了效益。试验Ⅲ组虽然饲料单价降低,但耗料增加,效益提高不多。
3 结论
从本试验的结果来看,在育肥猪的日粮中用发酵饲料替代5%的大豆粕可获得更好的生产指标及经济效益。这是由于发酵饲料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和有益菌,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但添加到8~11%时,肥育猪耗料增加,综合经济效益降低,说明适宜添加量为5%左右。由于发酵饲料的赖氨酸含量比豆粕低,而且赖氨酸对生长育肥猪来讲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所以在以发酵饲料代替豆粕配合日粮时要注意对赖氨酸加以平衡。
千克、克、%
千克、元
生长育肥猪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2年7月20日至8月18日在荆州市丫角种猪场进行。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 每个阶段15d, 共30d。
1.2 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的育肥猪, 由荆州市丫角种猪场提供, 60日龄, 均重19.8kg, 健康状况良好, 基本情况见表1。育肥猪的基础饲粮参照美国NRC (1998) 猪的营养需要及丫角种猪场的实践经验配制[2], 日粮配方见表2。“肽菌素”由山东省宝来利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肽轻松”由湖北省松滋市方祥公司生产。
1.3 试验设计
随机选取杜洛克猪24头、二元长大猪4头, 分为4组, 每组7头 (其中1头阉公猪、6头母猪) 。对照组不添加抗菌肽制剂, 另外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1%的“肽菌素”、0.2%的“肽菌素”组和0.1%的“肽轻松”。
1.4 饲养管理
本试验在同一栋育肥舍内进行, 4个栏 (即4个组) 相邻。进猪前, 将育肥舍打扫干净并彻底消毒。试验猪只早、中、晚各喂食1次, 全天自由饮水。
1.5 测定指标
测定每组育肥猪采食饲料的量;于试验第一、二阶段开始和结束的当天上午空腹称重, 获得总初、末重。计算各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
1.6 数据统计
用Excel 2003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并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猪只采食情况
各组育肥猪第一、二阶段的采食情况见表3。
kg
2.2 第一阶段试验结果
各组育肥猪第一阶段的生长情况见表4。
由表4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最高, 料肉比最低;而对照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最低;但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料肉比最高。
2.3 第二阶段试验结果
各组育肥猪第二阶段的生长情况见表5。
由表5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0.1%“肽轻松”组和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仍保持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1%“肽菌素”组和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比对照组要高, 且料肉比要低;而0.2%“肽菌素”组育肥猪的总末重、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要低, 且料肉比要高。
3 讨论
在当前的养殖环境下, 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攻击猪群, 使大量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严重阻碍了猪群生长潜能的发挥[3]。本试验中, 0.2%“肽菌素”组育肥猪在第二阶段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效果较差, 可能的原因是:在此阶段中有一头猪出现脱肛、体温升高, 影响了试验结果;也可能是高剂量的抗菌肽抑制了猪只的生长。而其他各抗菌肽组猪只的生长性能均好于对照组, 且在数据上均具有重复性, 说明抗菌肽制剂通过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间接地促进了猪只的生长[4]。
0.1%“肽菌素”组育肥猪的生长指标 (如总末重、料肉比) 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内, 均好于对照组和其他试验组, 且表现出了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说明在育肥猪日粮中添加0.1%的“肽菌素”能使猪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0.1%“肽轻松”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在第一阶段内优于对照组, 不如0.2%“肽菌素”组;但在第二阶段内, 超过了0.2%“肽菌素”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 猪只对“肽轻松”有段适应期, 因为该场之前一直使用“肽菌素”作为抗菌肽添加剂;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该产品的性能不稳定。
0.2%“肽菌素”对猪只生长的促进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不明显。原因可能是:由于抗菌肽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 高剂量的抗菌肽会抑制或杀死猪只肠道内的有益菌, 影响猪只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从而影响其生长[5]。
在本试验设置的水平下, 以饲粮中添加0.1%“肽菌素”的饲喂效果最佳, 育肥猪的健康状态最好;0.1%“肽轻松”的饲喂效果和0.1%“肽菌素”相当, 但重复性不佳;而0.2%“肽菌素”促生长效果则没有前两者显著。这说明添加适当比例的抗菌肽制剂, 对育肥猪具有良好的促生长作用。
摘要:为了评估不同品牌以及同种品牌不同剂量的抗菌肽制剂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从规模化猪场随机选取保育舍内同一时间出栏的杜洛克猪24头、二元长大猪4头, 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添加抗菌肽制剂, 另外3个试验组分别添加0.1%的“肽菌素”、0.2%的“肽菌素”和0.1%的“肽轻松”, 对各组育肥猪的生长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内,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日均增重和平均料肉比分别为520g、2.23∶1, 而对照组分别为476g、2.24∶1;在第二阶段内, 3个试验组育肥猪的日均增重和平均料肉比分别为552g、2.38∶1、, 而对照组分别为510g、2.49∶1。试验表明, 添加适当比例的抗菌肽制剂, 对育肥猪的生长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抗菌肽制剂,育肥猪,生长性能,增重,料肉比,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亚妮, 马艳玲.人工合成抗菌肽D2A2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29 (3) :453-456.
[2]PARK I Y, PARK C B, KIM M S, et al.Parasin I,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derived from histone H2A in the catfish, Parasilurus asotus[J].FEBS Letters, 1998, 437 (3) :258-262.
[3]MITTA G, VANDENBULCKE F, NOL T, et al.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and defence involvemen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mussel[J].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0, 113 (15) :2759-2769.
[4]SOONTHORNCHAI W, RUNGRASSAMEE W, KAROONUTHAISIRI N, et al.Expression of immune-related genes in the digestive organ of shrimp, Penaeus monodon, after an oral infection by Vibrio harveyi[J].Developmental&Comparative Immunology, 2010, 34 (1) :19-28.
生长育肥猪 篇9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选择当地内三元杂种猪所产仔猪,试验分小猪 (40 ~100日龄)、中猪 (100~125日龄) 与大猪 (125~165日龄)三个阶段组,指标项目包括猪日采食量、料肉比、疾病、死亡、均匀度等。试验所用栏舍为统一结构,水泥地面,水泥料槽、鸭嘴器饮水,地面坡度为3%。本次试验共分为6个组,1、2号栏设为高密度饲养(1.2~1.4m2/ 头),3、4号栏为常规饲养密度饲养 (1.5~1.6m2/ 头),5、6号栏为低密度饲养 (1.7~1.9m2/ 头)。处理情况见表1。
1.2试验所用饲粮与饲养管理
试验日粮根据猪营养需要(第十版)模型,按体重(10、50、70kg)按配置的玉米 - 豆粕型饲粮,不添加任何营养药及粗粮。喂料3次 / 日,空槽时间在每日8小时内,自由饮水。常规饲养管理,全程记录育肥猪生长与疾病死亡情况。试验初始重、末尾重、 日采食量、料肉比均取该栏每头猪的平均数。
2试验结果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饲养密度下,猪群的健康状况、生长性能及均匀度各有差异。如小猪阶段,各组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空间对小猪生长的影响不大,不会造成拥挤,但高密度饲养下,小猪易引发腹泻、链球菌感染等症状,见表2。
在中大猪阶段,生长空间对猪群的影响很显著,高密度饲养造成猪群日增重低于正常标准,料肉比提升,详见表3、表4。此外,高密度饲养也会造成猪群呼吸道疾病和生长不良影响,进而使猪群均匀度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低密度下的试验组3、4、 5、6对比,其生长性能的增幅随着密度的减小有一定量递减趋势。因此,广大养殖户应把握时机,在小猪阶段进行合理的分群调栏,通过对饲养密度的合理把控减少阻碍猪群健康生长的不良因素。
3讨论与小结
3.1饲养密度应合理进行调控。
试验结果表明,在低密度的饲养条件下,各项生产性能指标虽有增加,但是并不是越低越好。低饲养密度也会造成农户栏舍利用率低、饲养成本增加,反而减少了收益。因此,应对饲养密度合理进行调控,结合试验分析,密度调控的关键是在猪群生长的不同阶段调整相适宜的密度,这样能加强猪栏利用率的同时也能提高猪群生长性能。
3.2密度也是影响猪群健康的要素之一。
总结多年对生猪养殖场服务的经验,疾病的开始很大原因是受环境的影响。除去防疫、消毒的影响,饲养的密度也是造成环境病的要素之一。在小猪阶段,高饲养密度造成的主要影响便是腹泻,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就此分析主要的因素有: 一是高密度造成小猪吃料时拥挤,造成吃料不均匀,继而营养不良引起腹泻。二是小猪阶段定位差, 拥挤的栏舍会造成栏内湿度变大,各类细菌、真菌增多,易造成小猪肠道感染。
在中大猪阶段,呼吸道疾病的产生也是与密度有一定的关系。栏内氨气的增加与拥挤的环境为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菌创造了良好的繁殖环境,一旦突破某一阙值,疾病便会爆发而且迅速传染。这类疾病中典型的为喘气病及蓝耳病,一旦爆发会造成养殖户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大猪阶段的饲养管理中,应及时了解猪群变化,及时调整饲养密度,减少疾病发生。
3.3合理密度是养猪收益的关键
生长育肥猪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1年4—8月份,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大纪汗村蒋文东规模养猪场进行。试验猪选择该养猪场母猪胎次基本一致的10头二元母猪生产的三元杂交仔猪(杜×长×大)90头。仔猪出生时间基本接近、生长发育良好、体重20 kg左右,公母各半,公猪去势。试验的喂料设备有3种,分别是当地传统养猪使用的水泥制条形食槽和水泥制自动干料箱,另一种是新引进的北京某养殖设备厂生产的干湿喂料器。
1.2 试验方法
试验为单因子对比试验,将试验猪分成3组,试验1组30头,用水泥制条形食槽饲喂干粉料;试验2组30头,用水泥制自动干料箱饲喂干粉料;试验3组30头,用干湿喂料器饲喂干湿料。每组试验猪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分别饲养在同一栋猪舍的15 (5×3) m2栏内,自动饮水,自由采食,其他饲养管理措施相同。饲料由外购的生长育肥猪浓缩饲料统一配制,日粮配制方法及营养水平见表1。预试期7d,统一驱虫、免疫接种、调教仔猪适应环境,正式试验期120d。
1.3 测定指标和数据处理
试验开始时和试验结束后早晨空腹逐头称重,计算全期增重和日增重;按阶段结算期间的饲料消耗,计算全期饲料利用率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详细记录饲料、用药、防疫和水、电、用工等各种费用成本,试验结束统一出售,计算每头猪收入。试验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采用F检验。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育肥性能
使用不同的喂料设备对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性能有明显影响。详细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用干湿喂料器饲喂干湿料比用水泥制条形食槽饲喂干粉饲料净增重提高6.21 kg,日增重提高53 g,提高7.17%,差异显著(P<0.05);使用干湿喂料器比使用水泥制自动干料箱饲喂干粉料净增重提高4.89 kg,日增重提高41 g,提高5.56%,差异显著(P<0.05)。而使用水泥制条形食槽和水泥制自动干料箱猪净增重分别为86.57 kg和87.89 kg,日增重分别为720 g、732 g,差异不显著(P>0.05)。
猪育肥期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控 篇11
关键词 育肥猪;细菌性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猪育肥期指的是猪只体重在25~120 kg的阶段。该阶段既是养猪生产的最后阶段,也是整个猪群饲养周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猪育肥期的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而疫病防控已成为影响猪群生长情况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目前,猪场内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一些细菌性疫病还时不时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临床上猪育肥期常见细菌疾病有猪肺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丹毒等。
1 猪肺疫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可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猪,但育肥期猪群发病率最高。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感染。猪肺疫一般呈散发,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
1.1 临床症状
猪肺疫临床表现一般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呈败血症和咽喉炎,常见于流行初期,表现为犬坐姿势,张口呼吸,口鼻流出白色泡沫,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程为1~2 d,病理变化为全身性的浆膜,粘膜出血。急性型是该病的主要发病类型,发病初期体温升高,食欲减少和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病程4~6 d,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患病动物耐过急性期后转为慢性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和胃肠炎,呈进行性消瘦,病程14 d以上后衰竭而死[1]。
1.2 防治
平时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猪肺疫的关键,做好饲养管理,注意猪舍的温度、湿度、严防猪群着凉受潮。一旦发现本病,应做好隔离工作,病死猪需采取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慢性型病猪送急宰处理,其他健康猪群可进行预防投药以防止病菌相互感染,目前,用于治疗猪肺疫的敏感药物有庆大霉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猪肺疫流行情况恶劣的猪场可使用猪肺疫菌苗免疫接种。
2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不同年龄阶段的猪群均易感,其中以育肥期猪发病率最高。该病可通过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该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4-5月或9-11月多发,当饲养环境突然改变,如气候突变,饲养密度过大,卫生环境较差时,容易继发该病。
2.1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4种临床发病形式。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1.5 ℃,沉郁、厌食,病猪卧地,无明显呼吸症状。一般1~2 d突然死亡。急性型:常有最急性耐受转化而来,表现为阵咳或间断性咳嗽。慢性型一般临床症状不明显,生长迟缓,但若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临床症状加剧[2]。
2.2 防治
早期及时治疗对于减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引起的猪群损失有重要意义。治疗原则为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结合药敏实验。采用非肠道给药时,青霉素是首选药物。壮观霉素与林肯霉素联合使用效果良好。有些规模化猪场也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纳入常规免疫接种计划,含有该菌主要毒素的全细菌菌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最佳。
3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多发于3-12月龄猪。猪丹毒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对养猪业危害较大。病猪、健康带菌猪是常见传染源,病菌可随粪尿、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水源等。该病通过消化道和皮肤接触传播,吸血昆虫也可作为传播媒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一般在炎热多雨季节多发[3]。
3.1 临床症状
猪丹毒临床发病类型主要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猪丹毒在临床上较常见,发病突然,表现为体温升高,呕吐打颤,皮肤发紫,结膜充血,先便秘后腹泻,病程2~3 d,随即死亡。亚急性表现为典型的猪丹毒症状,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疹块,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中间苍白,指压后褪色。 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7 d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慢性型是由前2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呈现跛行,有时也有心内膜炎。
3.2 防治
首先,做好日常的猪丹毒免疫接种工作,市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及猪丹毒-猪瘟-猪肺疫三联活疫苗两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防治该病需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场内的环境卫生,给猪群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饲养环境。一旦发生疫情时,需将病猪隔离治疗,采用大剂量青霉素耳静脉注射,病情好转后常规剂量肌肉注射,同群健康猪也要青霉素常规剂量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3~4 d。对于病死猪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王炳翔.猪肺疫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329-330.
[2]张朝阳,刘二龙.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6,03:68-70.
[3]李黎,李光沐,俞宁.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Z1:118-123.
生长育肥猪 篇12
1 试验材料
1.1 作为添加剂的河塘淤泥
选用多年养鱼河塘, 人工捞取塘底淤泥, 以黑色蓬松软泥为佳, 除去大块砂石、杂物, 通过日光晒干, 打碎成细粉, 作为试验材料。
1.2 试验对象
以辽北某生猪养殖场生猪为实验对象, 选取断乳后育肥用仔猪作为本试验对象。
1.3 试验用饲料
沈阳禾丰品牌生长猪用浓缩料和预混剂、本地产玉米、豆粕、麦麸等。
1.4 饲料加工等设备
饲料粉碎机、搅拌机、台称等。
2 试验步骤
2.1 将同一圈舍条件下饲养的同批次仔猪随机分成4组, 力求各组平均体重和健康状态接近。
2.2 以配料100 kg量为计, 第一组猪用浓缩料和玉米和麦麸按各生长期正常配合比例要求混合;第二组猪添加0.5 kg河塘淤泥替代0.25 kg浓缩料和0.25 kg麦麸进行配比;第三组猪添加1 kg河塘淤泥替代0.5 kg浓缩料和0.5 kg麦麸进行配比;第四组猪添加1.5 kg河塘淤泥替代0.5 kg浓缩料和1 kg麦麸浓缩料进行配比。
2.3 第一组作对照组, 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为试验组, 分别为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和试验一组。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养, 直至出栏。
2.4 另取保育期过后仔猪, 使用预混剂自拌料养殖, 随机将相饲养条件下同批次仔猪随机分成员3组, 以配料100 kg量为计, 第一组猪用预混剂、豆粕、玉米和麦麸按各生长期正常配合比例要求混合, 作为对照组;第二组猪在饲料中添加0.5%河塘淤泥, 为试验1组;第三组猪在饲料中添加1%河塘淤泥, 为试验2组。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养。
kg、kg/头
kg
2.5 出栏时, 统计各组猪出栏重量和使用饲料用量情况。
3 试验结果
2011—2012年总计进行了3批的养殖试验, 综合统计其出栏重量和使用饲料用量结果见下表1、表2。
4 讨论
4.1 通过添加河塘泥试验对比观察, 河塘淤泥成份很复杂, 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无机矿物质, 以及活性助长因子, 明显增强生长速度和促进增重。合适比例的添加量, 能够节约饲料成本。
4.2 试验统计数据表明, 饲料中1%添加量效果最佳, 节约饲料用量, 生长增重的促进作用明显, 获经济效益最高。
4.3 集约化养猪生产, 一定程度上使用各种添加剂促进生长, 直接影响产品品质, 造成一定畜产品药物残留。特别是使用预混剂自行拌料养殖业者, 在饲料中添加多年沉降河塘泥, 充分利用天然生态产物, 节约成本, 有促进生长作用, 有推广应用价值。
4.4 河塘泥中含有大量芽孢杆菌, 芽孢杆菌以孢子状态进入胃肠, 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参与肠内物质代谢。调节肠道菌, 是天然的微生态制剂。
摘要:河塘淤泥成份很复杂, 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无机矿物质, 以及活性助长因子。2011—2012年通过养殖实践, 将多年河塘淤泥作为饲料添加剂, 添加于育肥猪日粮, 结果表明效果理想。从而为养猪生产开发和利用天然的饲料添加剂提供依据。
关键词:塘底淤泥,促进生长,饮料添加
参考文献
[1]潘康成, 扬汉博.饲用芽孢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饲料业, 1997 (9)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