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改革

2024-11-28

社保改革(共8篇)

社保改革 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说明社保经办机构建设已经引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的顶层设计不仅在制度建设方面,而且机构建设也应同步进行。在历次全会重要文件里专述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这是首次,这说明社保制度的运行,是依赖于社保经办机构队伍的建设和努力工作实现的,其职能体现和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不断成长过程。随着社会保险的制度覆盖人次的逐年提高,我国将“广覆盖”提升为“全覆盖”虽是一字之差,但中国的经办服务机构现状与之匹配的难度却大大增加。当前社保经办应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为使社保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社保经办进行改革。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共有3223个,社保经办机构有8411个,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有2.6个经办机构。一些地方超过3个,普遍存在数量过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的状况,五险统管的社保经办机构还远未建立。各社保分支机构自身建设也不容乐观,至少距全国统筹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手紧张和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社保经办人员却仅区区十几人,机构不够健全,必要的复审、稽核无法实现,只是疲于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这不利于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费的不足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事业的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有着不小的影响。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中存在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容易协调,管理成本高,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的问题。再次,统筹层次不统一,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虽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实事上,各基层单位人员经费来源于地方,管理受地方管理,造成地方利益高于全局发展,国家政策有时被地方的一些土政策干扰,导致流于形式。地区发展不均衡,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致使参保人员转移流动不够顺畅。此外在人员素质、经办程序、权限设置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所有这些由于统筹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和隶属不统一,编制和职能不统一,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平台不统一,社保经办机构很难独立自主运行。所有这些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第一,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尽快落实后续修订立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明确目标、任务,力争配套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由于《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机构的职能、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有提及,应及时细化,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进行明确。明确经办机构性质,细化业务职责,规范组织结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信息平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经办机构建设创造全面规范的制度环境,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所承担的职能。尽快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也有利于把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推向前台,早日对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等诸多问题定下来,以推动经办体系改革前行。

第二,建议在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总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职业队伍。实行动态的负荷比管理机制,每一个经办机构可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过渡;建立全行业统一的管理经办体制,实行全系统的垂直管理,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制订业绩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第三,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过渡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三个类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显然具有行政职能,如社会保险稽核、征缴等职能。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定性为特殊类公益事业单位。笔者倾向于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由上级经办机构和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与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完全脱钩,完全参公管理,这样做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四,社保经办经费的保障。经办机构行政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就不可避免地受同级政府的影响,管理受地方管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各地财政情况不同,经费的保障水平难以保障和统一。这要求我们的统筹层次提升,而这样的保障,又不符合社保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不利于社保制度建设,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应视为制度运行的行政成本,应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下列支。从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看,不管什么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中,作为社保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成本来对待。在统一模式里,虽然经办系统是由国家建立的,经办人员是国家的雇员,但其行政成本都列入基金支出之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基本可以确保社保制度运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解决投入体制的分散化,在全国迅速建起统一电子核心平台,从而保证制度运行质量、提高参保人员流动性的保障和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目前世界各国经办服务模式中呈现出的这些规律,也适用我国,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度目标进行规划和运行。

参考文献

[1]王雅洁.全国养老统筹22年未果社保经办机构改革提速.每日经济新闻,2013.12

社保改革 篇2

热点一:养老金并轨,发出重大信号

一直以来,企业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养老金间的巨大差异,广受诟病。

2009年1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政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金投保险网专家介绍,“双轨制”是养老制度改革绕不过的死结。养老金“双轨制”起因在于我国“碎片化”的养老保险制度。1993年,我国正式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当时明确表示改革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原则,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较大阻力,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而继续由财政负担,这就造成了养老金的“双轨制”。

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推进,但却遭遇重重阻力。而今年我国采取的多项举措都表示,养老并轨已经箭在弦上。

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被不少专家认为是养老金并轨的一个信号。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对媒体表示,下一步将遵循市场化原则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热点二:事业单位4千万人员参加社保谁掏钱?

这次《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会保险,也产生了一个难点,即谁来为这项总费率高达44%的养老保险改革“埋单”是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难点。而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杨燕绥支出,财政不太可能为所有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出资,但“筹资机制不解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就走不下去。” “此次改革依然实行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间逐步过渡的原则。”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记者强调,大家一直争议改革后这部分钱由谁来出,毫无疑问,事业单位改革的这部分钱一定是来自于财政拨款。

热点三:公务员养老金并轨应进一步加快

政府公务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制定公共政策和进行监督的主体,一部分是直接向社会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如教育、医疗等单位。在专业人士看来,如果改革仅是涉及事业单位,这样势必会打击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磨洋工”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事实上,有些事业单位里也有参公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社保并轨,参公人员依然享受原有待遇,差距立显。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的退休制度主要涉及“三轨制”:由财政统一支付退休养老金的政府机关为第一轨,由财政统一支付退休养老金的事业单位是第二轨,第三轨便是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此造成的养老金差距统计数据是:公务员养老金替代率是90%,事业单位是80%,企业退休人员是42.9%。

社保改革“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 篇3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胡晓义介绍,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社保改革 篇4

2008年,美国制药研究生产企业协会(PhRMA)日本分会认为需要讨论一个合适的药品定价体系,特别是市场扩张管理办法,以便在Chuikyo、保险机构及行业间达成长期解决方案,PhRMA日本分会主张,对话机制应得到企业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2009年2月,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MHLW)提出一项新规定:某个药品在没有任何新适应证的情况下,若产品市场的扩张比预期的要明显得多,应降低其NHI药价。而目前实行的是当产品因适应证及配方等原因改变用途进行变更,产品销售额超过150亿日元(1.59亿美元)且比最早的预期高出2倍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将降低。

MHLW称新规定扩大了药价降低的药品数量,会使制药行业面临的形势更严峻。药品生产企业对重新计算法表示反对,声称新规定将打击新药开发的热情。因为一旦新药销售良好,就要降低药价。

Daiichi Sankyo公司的一位专家委员会成员也对新规定表示反对,认为在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仅根据销量增加进行计算的降低药价规定,打击了日本开发新药的热情,将严重影响日本制药行业发展。MHLW也建议根据现有规定,对超过150亿日元的销售扩张进行回顾审查。

除市场扩张规定外,Chuikyo计划在即将召开的专家委员会上对日本制药生产商联合会提出的在专利有效期内保持新药价格稳定的建议,以及2010财政年度NHI药价改革中NHI的修订频度进行讨论。

职业年金_社保改革关键支柱 篇5

张云野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改革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作为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年金的研究和探索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养老保障制度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是由政府管理的强制和非积累制的公共/基本养老制度;第二支柱是由市场管理的个人账户积累制的补充养老制度;第三支柱是自愿性养老储蓄。世界银行认为,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才能保证一个国家养老制度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性。这个观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验证,其中,作为补充养老保险的职业年金已逐渐成为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关键支柱。

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实践探索

我国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各类企业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和企业同时探索建立补充养老保险。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统一规范为企业年金,标志着企业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已开始建立起来,这是职业年金在我国企业范围内的实践。到2013年底,参加企业数已达6.6万户,覆盖2056万职工,资产规模达6035亿元。

在此期间,机关事业单位虽然仍在实行财政预算拨付和单位自筹经费相结合的退休制度,没有全面参与到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改革当中,但实际上一直在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尝试,为全面改革做准备。2012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被写入《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同时指出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全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机关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制度建设已提上日程。

建立职业年金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经过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但总体上看,不同类型的制度在保障机制、范围、程度和待遇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不利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统一协调发展。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可以减少企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差异,对建立和完善协调统一的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有重要意义。

其次,职业年金对促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因改革的先后步骤安排,目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着完全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两类人群之间的退休待遇无法实现转移衔接,从客观上阻碍了人员的相互流动,不利于各类单位的人才发展机制和单位本身的发展。建立职业年金,可以促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和企业逐步并轨,打破职工“身份壁垒”,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再其次,职业年金对确保职工长期可靠的养老保障也具有重大意义。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6%,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和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过于依赖财政预算拨付的养老制度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现有政策的可持续性将存在系统性风险。职业年金以预先计提的个人账户积累制,依靠长期实账积累养老基金,并进行稳健增长的投资运作,对于单位职工抵御系统性风险、确保获得长期可靠的退休待遇将起到重要作用。

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制度模式与政策建议

第一,在制度模式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年金的经验,采用个人账户实账积累制的基本模式。个人账户实账积累制的职业年金,与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相结合,可以分散制度、市场、操作等各类风险,使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更加稳定,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职业年金应采取政府监管体系下的市场化管理模式。从国内外经验看,市场化管理是充分发挥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作用的必要手段,可以确保养老金基金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挥其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实现养老制度支持经济

发展、经济发展提高养老金待遇的良性循环。

第三,职业年金应充分考虑事业单位行业特点,设计简洁高效的集中型管理模式。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明显,且大多数单位员工数量不多,养老保险资金规模不大,最为合适建立行业性或区域性的集合类计划。例如,可在全国范围内,或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分别建立教育系统、卫生系统等不同范围的职业年金集合计划。

第四,职业年金是职工的养老钱,基金管理方面一定要追求安全稳健增长。目前,企业年金已可以在计划层面直接购买专属养老金产品,未来发展成熟后,将与美国401(k)计划的基金投资管理类似,是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的重要参考和发展方向。

此外,税收优惠政策是职业年金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性保障。从国内外经验看,如美国的401(k)、403(b)、英国的职业年金、日本的共济年金、香港的强积金等,都配置有较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缴费、投资收益和待遇领取阶段有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以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缴费积累。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也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力度和细节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作为社会养老保险重要支柱的职业年金,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职工养老保障将发挥重要作用。对职业年金的制度模式、管理运营等各方面也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考虑机关事业单位的实情,才能确保改革和相关制度的科学、合理、有效。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养老金管理中心)

社保改革 篇6

被误读了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仔细品读《条例》,这仅仅是一个有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规定,其中涉及社会上关注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改革,提出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这里唯一值得解读的是第一条,就是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里,从什么时间开始执行,如何实施和如何执行,都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规定。单就这些,人们就得出从2014年7月1日开始,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全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的结论,未免显得过于草率。不过,《条例》指明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就是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将加入社会保险体制,逐步与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并轨。与2010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有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纳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政府承担。”《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保险法》的基本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但是,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事实上,这仅仅是个规定,并没有全面实施,仅有个别地区和城市进行了试点,由此绝不能推出2014年7月1日开始实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结论。

仔细琢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明确指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这里值得琢磨的是,《决定》把机关事业单位放在一起,而不是像《社会保险法》中把二者分开来,表明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将不会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单独设计。而且,政府工作报告把各类保障制度放在一起,更彰显了国家将进一步推进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心。当前,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事业单位性质和特点再认识

事业单位承担着公共服务职能,负责维护公共利益,这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也有类似组织,只是名称叫法不同。相同的是,公共利益总是需要一定的机构去保护。公共利益复杂纷繁,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形态也多种多样,其中以企业的方式介入公共服务的组织方式也不乏其例,如美国和我国的香港地区,有企业也承担着公共职能,例如水电、交通、道路等,通常是交给公司经营的,但不完全是竞争性经营,有些采取特许经营。《社会保险法》把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放在一起,主要还是考虑了它们都可以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维护公共利益。如果不是限于长期形成的“事业单位思维”,而是跳出事业单位,从大公共服务的事业分析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改革,例如以公共服务的性质确定机构的组成与运行,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公益与非公益之间,可能问题会简单一些,关键是敢不敢进一步解放思想。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实现公共利益方面,以及提供公共服务,主要依据公共服务的类型确定机构的特点和性质,或者是非营利组织,或者是非竞争性企业。法定机构是工业革命和政府职能演变的结果。早在十六世纪,英国政府通过立法建立类似机构,到20世纪初期,英国政府更是将大量的公共服务授权给一些独立的机构运作,此后,法定机构逐步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香港法定机构可以追溯到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激增,法定机构在香港应运而生。香港的法定机构是立法机构通过法律认可、专门为处理某些属于政府职能或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机构。每个机构依据专门的法律建立,并按照相关法律履行职责,不能随意更改,且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大部分法定机构的资金源于政府,部分法定机构可以实现自负盈亏,少数机构,例如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可以实现长期盈余。还有的机构按照商业规则运营,如九广铁路公司。部分机构,如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和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虽由政府发起成立,但已经上市,政府只能依法持股份分红,不能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干预企业运行,所以也有人认为这类公司不能再视为法定机构。法定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接受政府拨款,自负盈亏。一是接受政府拨款。香港机场管理局的最初资金来自政府366亿元港币注资,后退还66亿元港币,剩余306亿元港币作为政府股份。香港医院管理局每年接受政府拨款。香港信保局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实行自负盈亏,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全资拥有,它所签发保单数额,全部由政府保证承担。目前,法定最高负责额为港币400亿元。二是收取一定服务费用。香港职训局每年学生超过25万人,其中各类全日制学生约5万人。职训局经费部分来自政府拨款,也可以根据政府批准的标准收取一定学费,还可接受捐款。信保局成立之初,政府曾注资2000万元港币,2012年信保局退回注资,现在有保费收入2.85亿元港币,保单收入520万元港币,投资收入660万元港币,或有事项储备金14.77亿元港币。贸发局1000多位员工每年的推广活动800余项,经费达28亿元港币。

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涉及公共服务体系的改革,恐怕要把事业单位,尤其是从事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与非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一道考虑。某种程度上,它们的性质雷同,在国际上都可以划归到实现公共利益的机构中去,因为它们承担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公共目标,代替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只是它们运作的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同罢了。在这个意义上,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采用一样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需要争议的是,我们自己对于公共利益、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认识,以及如何从传统的计划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中解脱出来。

机关事业单位不必人为地画地为牢

在重视公共利益及其分类的基础上,把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一同考量。事业单位与机关一道改革是可行的,不必把二者割裂开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要求加快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从国际经验来看,法定机构与政府都承担公共使命,运作方式不同。与政府比较,法定机构和政府一样,也承担公共使命,提供公共服务。与政府不同的是,法定机构可以更加灵活运用公共资源,有较大弹性吸引各种专业人才,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可以运用较为灵活的资金筹措方法和运营模式实现公共目标。还有,法定机构不具备政府所具有的政策制定职能,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接受公众问责,高度透明、公开。

政府可采取多种方式实现公共利益,事业单位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设计的。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更好地发挥在市场失灵条件下,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公共利益的作用。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不仅需要政府自己去做,更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完成。当前,各地正在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意见。政府不仅可以购买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公共服务,也可以购买机构的公共服务,这里所谓的机构,一般是事业单位。必须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要根据新形势下的公共需求,建立相应机构,凸现国家和社会重大利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政府把本属自己的责任和职能通过立法的方式交给法定机构去实现,体现了政府由划桨者到掌舵人的角色转变。这个转变中,政府只负责制定政策,规定方向,法定机构则履行职能,执行政策。法定机构会本着自己的使命,在专业化、职业化上下更大功夫,通过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提升服务效率,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解决矛盾和问题。

人们之所以对事业单位社会保障问题关注,还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碎片化严重,存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社会保障内部的各类保险采取的方式不一样,有积累制的,也有半积累制的,还有其他的形式。积累制与个人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每个人的收入又不尽相同,就自然造成养老金交费和待遇上的差异。一段时期以来,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多年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依然按兵不动,这不免给社会造成一种印象:机关事业单位特殊,甚至会有人认为,个别官员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延误改革,或为自己谋利益。加之,这个部门长期在福利工资方面稳定,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考公务员,造成千百万大学生“走独木桥”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媒体抓热点,吸引眼球,也就不足为奇了。

社保改革 篇7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从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口号后, 已经顺利的实现了前两个阶段的任务, 为了快速的实现第三个进程, 进一步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 调整人民内部的矛盾, 必须要建立能够覆盖城乡两个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 党中央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一口号, 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往的历史实践已经表明, 社会保障越完善, 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群众的差距才能逐渐的减少, 不同工作人员的相关的福利待遇才能保证, 从而减少人民的积怨, 降低矛盾系数, 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 分布地域广, 受到区域和民族的限制等, 群众的思想和文化差异大。城乡的差距大。要想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需要深入到家家户户, 祖国的大江南北, 这是一项耗费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难度高的复杂问题, 解决起来要克服诸多的困难, 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得当都可能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激化社会矛盾, 适得其反。给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由于我国的特殊的国情需要, 所以对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模式也不能简单的套用国外的成功模式, 必须在国外的模式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全面:是指社会保障制度要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其他这四个主要方面。我国的养老保障在城市起步较早, 制度相对的完善, 但是相对于农村来说才刚刚起步, 近年来农村的养老问题常出现问题, 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必须完善社保的养老层面。看病难也成为了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农民看病难, 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药费昂贵等都使得农民有病难就医, 或者是就医难治疗, 因此必须加大农村的医疗方面的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的深入, 下岗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的威胁因素, 因此社保必须注重对于失业人员的关注度, 解决其基本的生活保障, 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工作要协调好城市和农村, 从以上四个方面有重点有突出的切实做好社保工作。

(2) 系统:是指政策、制度和体制要健全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成不是个人或者企业的自觉行为, 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把社会保障工作法律化、科学化、权威化, 才能做到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成又不是简单的政府的单方面的责任, 它需要企业和个人配合到这项事业当中来, 在法律的范围内, 按照相关的规定共同完成。

(3) 适度:是指要按照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确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相适应的保障水平, 按照政府和单位能承受、个人能接受的原则, 建立社会保障费用在政府、单位和个人之间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社保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专项的拨款支撑, 但是国家要统筹兼顾, 不可偏废一方, 为了完善社保而忽略了经济的发展。合理的概念是国家要在保障经济进步的同时, 在不阻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 在综合国力允许的条件下, 适度的下拨专款用于社保建设。企业和个人也要综合考量自身的发展和经济条件, 有步骤, 有进度的适当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不可急功近利。

(4) 公平是指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注意公平和代际公平, 努力实现社会保障资源在城乡居民、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合理分配。比如: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社会保障系数要逐渐的缩小差距, 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的落后, 城乡差距大, 因此要适当的偏向农村的社保建设工作。总之要实现不同岗位, 不同地域人民的公平社保。

(5) 有效是指政策制定、制度设计、经办管理、基金监督都要科学有效, 真正达到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能转移、可持续的要求。所提出的政策措施要符合我国的国情, 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适应。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相关的专家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参考国外的先进模式, 创新属于我们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 从理论上为社会保障提供依据。理论的研讨重点要放在专家的身上, 因为专家有相应的理论和科研基础, 而政府的官员倾向于行政能力, 二者的领域不同, 工作侧重点也就有所差异。

一是探讨理论基础。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就必须探讨能指导实践的社会保障理论。要充分的结合当代的社会建设理念比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同时也要融入传统的国家建设的精神方面的精华比如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适当的参考国外的理念, 进而研讨适合我国实际国情需要的全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理念, 只有科学的理念的制定, 才能保障设备建设的顺利完成。

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国外的社会保障建设起步早, 发展完善, 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成功的经验, 可以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能够少走弯路, 快速实现设备保障的完善。

三是完善政策框架。社保问题设计的行政部门复杂, 在具体的工作中, 由于工作强度大、难度高, 难免会有疏忽和遗漏, 或者是处理不够恰当的地方, 但是基本的走向和思路是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的, 因此要完善政策框架, 帮助有关政府部门来弥补缺失。

四是分析实施难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社保基金的征缴专家学者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尊重领导而不迎合领导, 坚持相关的专业理念。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关的政府和企业、个人都要参与进来, 共同促进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进程的深入, 人民群众在国家富强的基础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既有足够的物质保障, 又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 国家深入体质改革, 逐渐的加大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 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主要依据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构成两个方面进行概述。

社保专家解读社保资金审计报告 篇8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审计提出的很多问题,基本原由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目前尚处于规范过程中。应当把社会保障预算作为所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当中的首选项目加以推进,并实行全口径政府管理,那么整个财政税收体制就可以向前跨越一大步。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报告中指出了社会保障资金在征缴、支付、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是大概是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制度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和技术方面的原因,要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解决。

上一篇:华人社团下一篇:企业薪酬管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