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素质培养

2024-05-28

国际化素质培养(精选12篇)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1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 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并将“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列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成为稀缺资源, 培养国际化人才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1 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质

一般来说,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政治素质、品德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语言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在这些素质中, 国际化人才的外语语言素养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加入WTO后, 要参与国际事务及激烈的经济竞争,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活动的国际化, 而国际化的交流活动就需要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人才。较高的外语综合素质既包括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也包括语言的交流运用能力。扎实的语言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根本, 也是保证人才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 而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 得体的语言交际方式将有助于人才活动的国际化。其次, 国际化人才还应以外语为载体, 掌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在知识、信息、教育空前发展的今天, 要想跟上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就需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沟通, 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国情文化, 加快新知识的获取, 才能满足国际化给人才带来的更高要求。再有, 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意识, 也是其外语素养的一个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植根于具体的文化之中, 反映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体系、社会习俗和道德观等。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影响和制约我们的交流和合作。因此, 对外语国家的文化有较好的掌握、适应, 并能在交际过程中灵活变通即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够保证国际交流的顺利和高效。除此之外, 以外国文化为切入点的国际视野能使人才具有更强的沟通能力, 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的运行, 在国际舞台上平等的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

2 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质培养

2010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人才短板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 (董伟, 2010) 的文章。文中指出:“全国范围内, 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仅有2000个左右”, 还指出:“仅2008年, 中国海外并购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 这都和国内具有熟练掌握英语的国际化人才的极度缺乏有关。”由此可见, 具有较高外语素养的国际化人才短缺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发展的瓶颈。而目前, 我省乃至全国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还远远不能适应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挑战。外语教育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语言技能本身, 如语法、词汇、语音的学习上。这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国际化人才的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远远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因此, 探索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突破口, 以国际化培养为主线, 全力培养善于进行跨文化沟通的具备较高外语能力的国际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

2.1 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

要想培养出具备较高外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使其具有全球性视野、民族情怀、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并掌握国际经营活动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特点, 那么各个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就要尽量与国际化要求接轨, 努力营造和培养其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竞争的观念下, 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在人才国际化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因此, 高等院校要树立国际化教育的观念, 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 培养其较强的外语交际的能力, 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使之适应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和文化国际化的发展。目前, 我省不少高校都在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 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培养、联合办学或国际交流。这些联合培养的方式直接将学生至于国外文化之中, 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坏境, 提高了国际交流能力, 也为其获取了更多的国际教育资源。参与了这些交流的学生, 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

2.2 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培养较高外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高等教育无论是从教学理念上, 还是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都应随之进行主动的调整。曾经的高等院校外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其中包括课程的横向宽度不够, 纵向深度不够, 课程的可选择性上匮乏和国际化课程模块欠缺等等实际问题。而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 大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国际化和跨文化的理念为中心, 明确英语学习不能只作为一门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 而是通过语言学习, 熟悉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以及这个文化背景下涉及的风俗习惯、国际惯例和价值观等。为了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我省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例如有些高校, 将传统的合班教学改为2+1+x的教学模式, 即将大小班教学相结合, 增加了学生自学、讨论、研究的时间, 教学内容也因教学方法形式的不同而扩充到更广阔的范围。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国际意义的选修课、双语课, 定期安排外籍教师、有国外经历的国内学者或外资企业的成功人士做文化讲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展了外语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3 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还是要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实现的。我省部分高校在这一点上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院校进修学习, 组织教师申报各类访学项目,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长短期培训班和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等。但由于受到参与人数或组织时间等的限制, 使得我省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距离高水平和国际化的标准还有一段差距。因此, 作为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 应主动扩大知识面, 掌握语言所设计的其他相关知识;而作为高等学校方面, 一方面应增大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进修或参与课题研究的力度, 另一方面学校应调入和接受有国外学习、研修或工作经历的具有专业教育或工作背景的高水平英语教师, 优化师资队伍。

河北省处于京津冀重要的经济发展圈内, 培养大批的具有较高外语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推动我省发展为国际化强省的重要后盾。将培养与国际需求相结合, 将高等教育与培养目的相结合, 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人才, 使高校外语教育能够高水平地、持久地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我省的全面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政治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 本文以推动河北省经济全面发展为目的, 对国际化人才语言素质中的外语素质进行研究, 并对我省国际化人才的外语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外语素质,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

[2]王博.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王茹勤.谈加入WTO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2

领导者

今天,我们就“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进行了讨论。

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是我校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青少年奋斗的方向。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必须在技术和思想道德两方面,具备相当高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理论,用知识武装自己。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作为一个大学生党员,学习先进知识,是我们的基本要求。我们首先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各个专业课的理论知识,对基本理论有个清楚点的认识,然后,在相关的实验课上,更要认真地完成各项试验,因为这是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绝佳机会,同时也是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绝佳机会,我们通过实验课和理论课的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另外,我们在本系专业课之外,去学习自己感兴趣、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对于工科类的同学而言,我们还需要加强人文学科的学习,像管理、沟通、创业等方面的知识,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除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之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社会活动的参与。学生会以及其他学校社团,是我们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好地方。与人沟通、灵活善变等为人处世技巧,正是在这些组织中,慢慢锻炼出来的。每一次的活动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但是劳累的背后,是自身能力的提升。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时间活动中,我们才能学到沟通、管理的精髓,更是把课堂上学的沟通、管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

最后,我认为,国际视野的培养,需要我们打开眼界,不断地抓住各种机会,去接触国际的人和事。关注时事新闻是一个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知识也是一个方面,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个:

1、学好英文,2、抓住机会出国深造。英文是目前全球通用的语言,要和国际接轨的前提就是语言问题,而英语无疑是与国际接轨的最基本因素。在国内去了解国外时事,学习国外知识,远远没有身在国外的好。只有身在国外,处于那种环境之中,我们才能真正的去理解他们的文化,学习他们的知识,分析国际问题。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3

商务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为建设目标,并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全英语教学改革,逐步实现与国外先进教育的接轨。

商务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

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北京东二环至东三环一带规划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1998年北京市规划局关于《北京市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明确界分出CBD区域(3.99平方公里)。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位于朝阳区CBD旁(2011年被扩展到CBD内),多年来,学院紧密结合朝阳区及北京经济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1.准备阶段(1999年)

学院从1999年开始就在思考国际化问题,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实行英语强化训练的措施和文件;二是作为国内高校第一个考试点单位,进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第一个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英文简称为:OSTA—C&G)“商贸零售管理服务”证书的培训,成为亚洲第一家进行三级考试的中心,实现了学生毕业后持有毕业证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学模式;三是与日本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了学院第一个国际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以后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起步阶段(2000年~2002年)

2000年,学院提出了打造“培养国际型商务人才的摇篮”,正式启动国际化办学。一是在2000年,学院与英国佩斯利大学首创了“3+1”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3年后,第四年赴英国大学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双方互认学分。4年内,如果学生在国内和国外的学习成绩都能达到合格,本科学生可获中、英两国学士学位,专科学生可获英国学士学位。二是对新生强化英语早读与训练。要求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行英语早读,培养学生读英语的良好习惯与氛围。三是在2002年提出建设“国际化精品学院”的目标。院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我院国际化办学的决定》;还以“WTO与教育教学改革”为题展开了历时5个月的教育大讨论——对照中外教育现状,剖析中外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逐渐明朗。

3.推进阶段(2003年~2006年)

一是明确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定位。2003年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确定为: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明确了以应用型、国际化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思路。实施双语教学改革,当年10%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启动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学院教师与英国导师进行密切的科研合作,成果在国际会议上获得好评。二是全英文教学。2004年提出全英语教学计划,并着手建设全英文教学师资队伍。2005年制定全英文教学实施方案,从2004级国贸专业学生中选拔出30名~40名学生重新组建新的班级,经过专业英语词汇的强化学习后,于2007年(三年级)部分专业课程实行全英文教学。招生时也有了英语成绩最低分数线(90分)的要求。2006年在新生中实施全英文教学试点班,即按高考英语成绩及入学后的英语选拔成绩择优录取一个全英文班。

4.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一是学生的引进与输出。2007年学院首次招收了日本、韩国等外国留学生。2008年开始送交换生去香港教育学院学习,并有毕业生去该校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组织全英语班学生去香港岭南大学实习;2010年组织学生去美国带薪实习。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借鉴英国西苏格兰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启动人才培养优化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全新课程。2009年开始在两个专业进行试点——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试方法、课外活动、职业生涯规划、通用能力培养、分层分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与国外大学接轨。三是扩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2010年支持学生参加了赴美带薪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3个月的实习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自主生活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高。2010年增加了加拿大大学的“3+1”项目。2011年增加了与美国大学的“2+2”联合培养学生项目。2011年暑期,学院开始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展交流学习和实践活动,选拔了优秀学生参与到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校区的科研项目中。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特色

1.构建了“一个核心、两条主线、三个结合、四大平台、四项计划”的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明确“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国际视野、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战能力”两条主线为依托;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为手段;以“英语交流展示、商务实践教学、国际化视野拓展、网络综合资源”四个平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分类分层管理、实践能力提升” 四项计划为保障的应用型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梯次递进、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首都商务中心区对国际化商务人才的能力要求,本课程体系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实战能力”两条能力主线,构建了“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开发了“基础英语应用”“商务基本英语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和“综合英语应用”等系列课程;在商务实战能力方面,开发了“信息技术应用”“商务研究方法”“商务活动专业应用”和“商务活动综合实战”等系列课程。形成了英语和商务知识与能力两大系列、4年不断线的国际商务能力课程体系。

3.形成了有利于能力提高的个性化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分类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的管理机制。从2002级开始将全院学分分成A、B两个等级,进行不同水平的教学。通过分级教学,学生从入学时平均英语高考成绩仅在及格左右,提升到全国英语四级考试平均通过率超过60%,最高的班级达到82%。本科第四学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从2000年的28.1%到2002年的46.6%再到2010年的59%。

二是创新了“双语”“全英语”分类教学管理机制。基于普及化生源,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需求,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使优秀学生更优秀。2006年开始,学院把新生分为普通班和全英语班两种类型。除了马列和体育课以外,全英语班的其他课程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教案、英文授课、英文作业与考试。4届全英语班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均达到100%。

三是开辟了提升商务实践能力多样化的途径。充分利用地处首都商务中心区的地位优势,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科技活动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为手段,创新“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以利用综合教学资源,具体体现在:理论教学实践化,有的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要在课内完成公司注册、业务流程全程模拟训练,学院还把107门理论课程改为 “练中学”课程,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科技创新课程化,把学生科技活动纳入学分,如“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针对显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社会服务专业化,学院与政府和许多企业签订长期合同,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参与所承接的项目,从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项目化,会展专业学生通过成立仿真公司,自己运作了“商院杯首届会展英语口语大赛暨英语教育展”活动,完成了从策划、招商到运作的全真实践性活动;学科竞赛课程化。如“期货交易”课程从2008年开始组织学生参加“世华财讯全国大学生金融模拟交易大赛”。先后有280名学生参加,有效参赛账户保持在100个左右。几年来,获得过股票交易团体第三名,金融2009级02班学生程子龙获第五届大赛华北赛区股票交易个人第四名。这些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商务实战能力。

4.构建了提高学生核心能力的平台

一是搭建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英语交流展示平台,如“英语文化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专题班会,以及“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单词竞赛”等。从2007年至今,共计1,385名学生参加英语竞赛,年平均230名学生参与,占当届学生的55%。自2010年以来学院每年接待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外国高校的交流团20个左右,招收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且所有留学生都被安排在全英语班,形成了全英语班国际化的学生结构和学习氛围。

二是构建多渠道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其中,有北京市级“经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面向9个专业,实验室使用率为:50万人.机.时/学年、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学院先后还承接了朝阳区《服务外包示范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朝阳区服装外贸转型升级》《朝阳区服务外包电子交易平台设计方案》《朝阳区服务外包公共服务与电子交易系统建设》等重大项目。

三是建立国际化视野的师生交流平台。主要有境外交流平台,包括香港岭南大学和台湾高等学校;国外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中英、中加、中美等校际合作项目。全院1/3的教师曾赴国外进修课程;有近50%的专业教师具有用双语或英语授课能力。全英语班教师100%有留学进修相关课程的经历。从2000年以来,送出624名学生去英国、加拿大、美国留学;自2008年起向6所国(境)外院校选送交换生33人;2006年开始每年都会选送全英语班学生赴香港岭南大学实习。

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社会影响及效果

1.学院初步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社会形象

一是学院声誉吸引同行。近年来,来校参观与考察的国内外院校明显增加。仅2011年,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菲律宾、丹麦、法国等国的20多个访问团来学院考察访问。国内大学有北京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河北经贸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昆明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新疆职业大学等多所学校来学院进行考察访问。二是学生表现得到肯定。2010年,学生参与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校区科研项目。由于出色完成了多种项目的策划书、商业报告等,得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组织方的肯定。美国驻华大使馆商务处高级进出口管理官员、商务专家等也通过讲座接触了国贸专业全英语班学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是就业率显著提高,2010年和2011年,两届全英语班就业质量大幅提升,充分显示了学院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的竞争优势与“市场”潜力。

2.建成了较强的全英语课授课队伍

由于学院每年派出数十名教师去英国西苏格兰大学等海外高校学习课程,被派出的专业教师要求掌握两门以上的专业课,通过这种“借炉炼钢”的方式打造了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到目前为止,仅送到英国西苏格兰大学进修的教师就占全体教师的1/3。近5年,有近50%的教师参加了高级英语口语培训、国际双语教师资格培训认证等相关专业的英语培训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建立了一支满足全英语教学要求的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具有双语(全英语) 素质专业教师占近50%,有的专业达到60%。不仅如此,学院每年固定两次派出干部和教学管理人员出国考察团,分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瑞典、韩国、泰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地区)进行交流学习,感受全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内容,开阔国际化办学的视野。

3.商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全院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高于北京市属院校的平均通过率,试点班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高于重点大学的平均通过率,有的班级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达到100%,学生英语交流与沟通能力明显提高。2006年以来,学生获得各类市级以上奖项达上百人次。有的学生参加学院与国外大学“3+1”合作项目,在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市财政资助的项目分别有18项和19项,入选数量位列全校第一,占项目总数的50%和25%。在课外科技作品立项中,学院2009年获校级立项资助的有6件作品,2011年申报33件,17件作品获得立项资助。2012年“启明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学院获校级以上立项30项,其中,北京市立项占50%。2007年以来学院共有258人次参加北京联合大学“挑战杯”大赛,190余人次获得奖励,并获得北京市银奖1项、铜奖1项。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4

(一) 政策背景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都不尽相同, 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

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特点、专业需求、兴趣爱好等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课程要求》的出台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重视英语技能培养, 更要重视英美文化的渗透, 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

同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专业特点, 将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性学习, 使英语服务于专业, 从而加大学生就业竞争性, 扩大学生就业范围。

(二) 社会背景

为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签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蕴含着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必须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 促进国际传播”。

2010年6月, 医保商会联合荷兰海牙市政府、世中联等机构共同举行了“中医药发展暨中药在欧洲注册国际论坛”, 证明了中医药完全可以在欧美获得合法身份, 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让世界向中医药接轨。

2011年5月20日, 中国品牌药企沙龙第四次会议暨中药国际化论坛在天津召开, 会上指出, 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中国品牌药企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

2012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太湖论坛”, 以中医药为中心, 目的也在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不仅受到中国政府与企业的重视, 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和青睐, 据统计, 美国中草药专营公司达400多家, 中医针灸师超过2万人。

在英国, 中医诊所达到3000家, 每年约有250万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加拿大有中医诊所约3000家, 中药店有500多个, 每年销售额达1亿多加元。澳大利亚有中医针灸所2000多个, 每年至少有280万人接受中医针灸治疗。

(三) 现实背景

现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较大缺陷和不足, 现行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学目标仍然以应试为主, 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以英语基础知识为主, 容易忽视英语文化的渗透和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仍然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个性特点及社会需求;教学内容没有区分度不具备针对性, 也没有区分度;忽视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实行全国招生, 受地域、教学条件、教师等影响, 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学生进入高校后, 面临同一起点的英语学习, 部分学生 (英语基础差的学生) 英语学习的信心收到严重打击, 进而产生畏惧心理, 最终放弃英语学习。

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却感觉大学公共英语太简单, 这就势必造成“好生吃不饱, 差生跟不上”的局面。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仍然以基础英语教学为目标, 忽视了学生学习需求、就业形势、国际化发展趋势等因素, 不能调整教学内容、模式、教学评价等, 从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教育观、Krashen的i+1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 人本主义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对象的差异性, 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智能水平、个性特点、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学习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了解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开展针对性教学, 激发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本研究针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展开英语素质培养研究, 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医药专业背景, 探索适合学生需求, 并能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二) Krashen的i+1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Krashen (1981) 语言输入假说中的i+1理论为我国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中, 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 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i+1理论认为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 即i+2, 那么学习者会认为学习目标太高、学习内容太难, 从而失去学习信心, 最后导致放弃学习。

但如果语言输入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 即i+0, 学习者就会认为学习内容太容易, 学习必要性不强, 失去学习的兴趣, 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 必须根据学生情况选择略高于学习者水平的语言输入, 刺激学习者, 以达到更高的学习效果。

(三)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智能领域之间是可以相互迁移的, 因此智能也是动态的。

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认为每个学生在某一或某几个智能领域都有其发展的潜能, 教师必须认识并帮助每个学生认识其在智能领域中的表现,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在某一或某几个智能领域的优势, 并引导这些优势向其它智能领域的迁移, 才能发掘学生学习方面的优势智能, 并在提升优势智能领域的同时有效带动弱势的发展。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研究承认学生英语知识和运用能力的优势和劣势, 并针对这些优劣势进行研究, 试图改变学生英语劣势, 挖掘学生潜能,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目标。

(四)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张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学习者应通过有效地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由于学习者的个体特点各异, 学习目的各不相同, 因此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的过程中, 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达到不同的学习效果, 激发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本研究正是迎合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根据学生学习目标不同, 激发学习主观能动性, 从而全面提高英语综合素质, 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需求。

三、研究意义

在调查中医药院校学生英语素质现状的前提下, 对如何改进现有中医药学生英语素质进行研究, 关注国际中医药发展形势, 注重英语内涵, 结合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 加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 对实现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保障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还能提高学生社会竞争性, 研究作用和意义如下:

1) 通过研究, 使中医药院校学生、相关人员及单位了解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素质。

2) 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 了解学生学习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大学英语素质培养立足现在, 面向学生的未来, 加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3) 力图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吸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新养分, 针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 对本校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系统研究, 为任课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体系。

4) 研究中医药国家发展趋势, 调研新形势下人才英语素质需求, 调整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 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 与社会的接轨更紧凑。

5) 改善现有的中医药学生英语培养的惯用模式 (2年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课程/双语课程) , 构建针对性培养模式, 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基础知识。

6) 丰富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 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渗透,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 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熟悉异国的医疗风俗习惯,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门语言进行中医药国际交流, 充分发挥语言的交互性, 实现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

7) 为建设和谐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改善部分学生英语学习自卑心理、促进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一个有益的框架和借鉴。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以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为准确可信, 抽取1个教学班 (47人) 作为实验组, 采取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式和体系, 另外抽1个教学班 (48人) 作为控制组, 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体系。

通过研究拟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的:

1) 扩大英语内涵, 构建国际化发展形势下中医药人才英语综合素质体系。

2) 探索英语知识培养和中医药专业知识培养的结合, 使英语知识服务于中医药专业知识, 中医药专业知识促进英语知识。

3) 构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素质培养模式和体系。

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探索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形势下, 中医药人才应该具备的英语素质。

2) 调查了解现有中医药人才英语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针对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策, 制定中医药人才英语素质培养模式方案并进行实证研究。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围绕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综合素质”展开研究, 通过访谈企事业及行政部门的相关人员, 探索并研究国际化发展形势下中医药人才必须具备的英语素质, 调查现行中医药人才英语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调查为基础, 制定研究方案, 以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部分学生为样本, 实施研究方案, 并总结研究成果, 具体研究思路为:是什么 (英语素质+中医药文化素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综合素质) →为什么 (教学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干什么 (构建中医药人才英语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

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访谈法:访谈中医药涉外专业人士, 了解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访谈中医药院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 了解公共英语教学及英语素质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 了解中医药院校对学生英语素质培养的取得的成效。

3) 问卷调查法:在部分中医药院校发放问卷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 研究中医药学生英语素质培养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析。

4) 实证研究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进行实证研究。

5) 比较法:通过新旧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6) 观察法:制定科学规范标准, 跟踪观察学生课堂内外的具体表现并做好记录, 然后再进行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

六、研究过程

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前期准备、启动、调查访谈及正式实施阶段。

(一) 前期准备

讨论研究目标、内容、思路、方法及主要问题, 了解各自在研究中的任务分工;充分利用一线教师的优势, 分享各自在公共英语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方面, 各自所做出的努力及所获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 启动

优化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进一步熟悉课题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分工;确定并培训被试, 对被试学生进行了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素质培养知识等各方面的培训。

(三) 调查访谈

制定问卷调查, 并在6所中医药院校发放, 涉及到中医药各类专业学生, 分布于大一到大四学生;访谈分成三个方面: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和企业单位的相关人员;中医药院校的一线英语教师;中医药院校的学生, 涉及中医药的各类专业, 分布于大一到大四学生。

(四) 正式实施

在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 确定了实证研究的方案。以江西中医学院2012级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研究采用了观察法、访谈法、测试、竞赛、社会实践等多主体、多角度的手段来检测中医药院校学生英语素质培养的过程及实效。

七、研究结果

(一) 课堂观察结果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 本研究对中医药人才英语综合素质培养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首先, 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素质培养背景下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中, 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更多地利用课件、网络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讨论在教学中占据重要作用;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平等的朋友式关系, 课堂上可以自由轻松地向教师提问或表达自己的见解, 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反驳, 教师也不再是权威, 更多的是平等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对于质疑或反驳, 教师不会有丢失颜面的感觉, 而是和学生辩论与商榷, 最终达到统一。

师生关系的变化还体现在学生在课余时间更愿意与教师交流学习、生活、人生甚至是情感方面的问题和困惑。学生使用贺卡或小礼物表达对这种友好、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的认可和喜爱, 表达他们对教师在自己学习、生活等方面帮助的谢意;课堂氛围也发生了变化:师生关系及角色的转变极大地改变了课堂氛围, 学生克服自卑的心理, 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更愿意表现自己。课堂气氛不再是死气沉沉, 而是活跃和跳动的。

(二) 问卷调查结果

为了解本研究对学生英语学习及英语素质培养所产生的影响,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旨在探索研究实施前后,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和学习效果改变。

问卷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变浓, 从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语言和文化的结合, 为语言创造了语境, 更利于语言的使用、理解和掌握, 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信心和兴趣。

同时, 通过实验研究, 学生不再将英语学习和中医药专业学习对立起来, 而是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访谈结果

通过对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发现英语素质培养对教师英语教学和学生英语学习都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

1) 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素质培养对教师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英语教学的目标性更强, 使教师意识到英语知识必须与中医药知识相结合, 并服务于专业知识, 这同时也给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英语功底, 还需具备一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因此, 教师不仅要扎实自己的英语知识, 更要学习中医药知识。

2) 本研究对学生英语学习同样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学生了解了英语知识的内涵: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两者是合为一体、相互促进的, 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文化;掌握英语必须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学生不再将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聋子和哑巴”英语的学习状况;英语学习是长期性行为。区别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英语知识具有“易遗忘”的特点, 因此必须长期学习, 不间断;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 必须掌握英语。

只有掌握了英语知识, 了解医药文化差异, 熟悉异土风情, 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宣传中医药文化, 使世人接受中医药, 从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英语素质培养不仅要求学生课堂学习, 更要注重课外的学习,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媒体等形式, 进行英语学习, 增强了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八、结论

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素质培养可以促进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性学习, 将英语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不仅实现英语语言交际功能, 还能通过英语知识的运用,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改善课堂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环境, 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水平。同时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英语素质培养可以促进教师教师进行跨学科学习, 成为知识复合型教师, 还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调整自我, 达到不断发展的目标。

摘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懂中医药知识, 又能使用英语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但仍然存在问题, 主要体现在将英语知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不能将英语的语言交际功能和中医药专业知识相结合, 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 又拥有英语综合素质, 能充分利用英语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没有认识到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形势下, 人才英语的综合素质将极大影响到中医药的发展进程, 直接关系到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份额。论文探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背景下, 如何在加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同时, 将中医药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能规避医药文化禁忌, 使用英语进行宣传中医药文化, 从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进程。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5

摘要: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国际贸易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更加的凸显。作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翻译人员在素质层面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与高标准。本文从国际贸易对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探讨未来英语翻译人才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

英语翻译人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从政府领导出国访问,到中外民间团体的互动与交流,都离不开英语翻译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在诸多的翻译领域中,国际贸易层面的英语翻译在近年来呈现出了不断增加的态势。作为企业市场运营的一个主要方向,国际贸易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探讨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与提升策略,对于未来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理论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

从宏观上来看,作为一个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自身的素质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英语的基本能力方面。作为一个英语翻译工作者,基本的英语能力是其展开翻译工作的基础。例如,在听力、英语发音、英语语篇的阅读以及英语的书面表达等诸多方面都要有着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因为,英语翻译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个体英语素养综合的表达过程。在英语基本能力方面某一环节的欠缺或者是不足,都会影响着其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国际贸易的业务知识。如果说,英语翻译工作者在语言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这仅仅是其展开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的前提,作为一个合格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人员,一方面要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另一方面,还要对自己所处的企业的国际贸易的具体业务内容、流程等诸多项目比较熟悉。只有这样在进行国际贸易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避免在国际贸易相关领域的表达中出现错误。最后,一定的应变能力。国际贸易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贸易双方围绕某些项目来进行谈判。在贸易谈判中,对谈判双方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等诸多层面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作为谈判桌上重要的一员,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者,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进行积极的应变。在准确表达企业在贸易谈判中的立场的基础上,通得体与恰当的语言来促进贸易谈判工作顺利的开展。总之,作为英语翻译应用领域的一个主要分支,国际贸易翻译人才在素质层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在今后的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如何立足于国际贸易自身的翻译特点以及社会、市场对翻译人才的素养诉求,探索科学有效的翻译人才培养之路已经成为当前英语翻译教学及人才培养领域讨论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现状

英语翻译作为英语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近几年来,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的规格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预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通过问卷及社会调查的方式,将目前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初步的汇总。首先,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市场适应性有待提升。翻译人才是带有比较突出的市场导向的。也就是说,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诉求在一定层面上会影响着培养单位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向。但是,在目前的国际英语翻译人才的教学与培训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就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的培养,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依然存在着适应性比较差的现象。这种现象除了国际贸易翻译工作自身的特点之外,与培养单位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向与模式等方面与市场人才诉求的不匹配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的与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进行积极的互动。一方面,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日常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培养中注意相关工作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应该从培养模式中积极构建有效的模拟与实习的平台,从而为毕业生顺利的踏上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在具体的执行阶段,存在着一定的机制与人为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在当前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实习及岗位实践等诸多环节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职业道德意识存在不足。职业道德意识是个体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按照职业的岗位要求,在专业素质,思想观念,道德水平,法制观念等诸多层面所具有的综合素养的统称。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衡量个体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进行国际贸易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由于英语翻译人员的工作性质,很容易接触到企业运营体系中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企业来讲是重要的机密。可是,由于英语翻译人才自身在职业道德方面的意识与素养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国际贸易领域会出现谈判内容及相关保密信息泄露的问题,有些已经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的过程当中,如何提升英语翻译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国际贸易翻译人才在继续教育方面有待提升。翻译工作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英语翻译工作者在国际贸易领域所接触的项目内容及翻译材料以及服务领域都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就要求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要不断从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出发,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但是,从一线实践的层面来看,国际贸易翻译人才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在自身的继续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素质提升策略

为了更好的提升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素质,从而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匹配。本文在分析当前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素质现状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向对其今后的素质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面向市场,找准翻译人才定位。作为一个应用型人才,在今后的翻译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应该从市场关于翻译人才的.具体诉求出发,做好人才的定位问题。例如,国际贸易中对翻译人才的职场语言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翻译人才培训单位要根据这一诉求,采取必要的培训模式与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其语言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要改变过往的低头拉车的做法,要在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定位方面结合最新的市场需要来实现目前在一线教学中比较流行的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国际贸易翻译人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的不仅是主干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另外也需要从课程配套体系的角度不断的进行基础的完善,其中就包括为国际贸易翻译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这种实践平台的搭建是符合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基本要求的。在国际贸易翻译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在课程的社会实践功能进行不断的提升与完善。无论是哪种课程思想与理念在今后的国际贸易翻译专业改革与发展中,应该不断在实践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这也是今后国际贸易翻译人才改革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其次,做好翻译人才职业道德培训。在21世纪,人才的衡量与评价标准更加细致与全面。一个优秀的英语翻译人才,不单单要在基本的业务技能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还应该在自身的职业操守等方面符合行业的要求。所以,在今后的国际贸易翻译人才素质的培养体系中,要把其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一方面,通过讲座及案例分析的方式,来提升翻译人才的道德观念与是非标准。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道德引导及职业自律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在思想观念上,要将提升英语翻译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的价值水平放在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来进行强化。只有从思想意识上将提升翻译人才自身职业道德意识放在一个战略发展的高度,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的资源支持,其所取得的发展效果也能得到一个很好的保证。在进行英语翻译人才招聘时,在考察其业务技能的同时,也要从职业道德的维度进行充分的考察,从而在源头上对英语翻译人才的职业道德修养进行一个很好的把关。总之,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为未来国际贸易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积极创建翻译人才继续教育平台。不断进行进修与学习是当前摆在广大国际贸易英语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翻译人才的不断增加,翻译领域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如何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一个重要的出路就是翻译工作者自身不断的学习与提升。由于在具体的执行阶段缺乏必要的驱动机制,因此,翻译人才继续教育平台在实践层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一些院校虽然进行过一些大胆的尝试,但是,由于在制度的扶持及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发展的还是比较缓慢。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通过积极创建良好的翻译人才的继续教育平台,为国际贸易翻译工作者在学习资源的整合方面提供更大的便利可以有效的助力其在今后的国际贸易英语翻译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总之,素质是翻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无论是培养单位还是翻译人才自己,都应当尝试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步提升。这是其实现翻译人才职业价值的题中应有之意。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国际贸易对翻译人才的基本诉求出发,探讨其在素质培养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最后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才定位,职业道德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维度探讨了未来国际贸易翻译人才素质的提升策略。由于研究水平有限,在论述中难免存在偏颇,恳请专家、学者予以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卢书娟.复合型商贸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J].中国商贸.2013(25)

[2]隋慧.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培养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J].科技信息.2014(21)

[3]骆贤凤.如何培养21世纪需要的翻译人才[J].成人教育.2015(12)

[4]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13(06)

试论汉语国际教师的素质要求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教师素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引言:教师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先驱者,因为角色特殊任务特别,要求具备的素质当然就比较高一些。不仅要熟悉汉语、外语,还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教研技能;不仅负责“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努力打造过硬的基本功。这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也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关系。

一、基本素质要达标

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其基本功当然没有太多的问题,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还需要有更完备的素质:普通话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外语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都要达标。

1、普通话水平要达标

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该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才能算作是达标了。因为汉语教学中的会话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如果教师自身不能正确运用普通话,当然就会把汉语给带到“沟里”。外国人学习汉语本来就很困难,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就是教师,要是汉语教师满嘴都是方言,可想而知,教出来的学生说的就怕是外国人听不明白中国人听不懂的“蹩脚汉语”了。这岂止是误人子弟,简直就是对汉语的亵渎。

2、文化知识文学素养要达标

汉语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应该够用,可要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不具备较为扎实深厚的汉语基本功,恐怕很难胜任汉语教学。汉语语言学知识繁杂,想搞精通当然不容易,但作为汉语教师不能因此却步,只有不断求索,才能掌握汉语的精髓。

文学素养高低也关系传道授业解惑的质量优劣。汉语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经典巨著数不胜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要求在各个领域都能够娴熟精通,但是作为常识性的了解和掌握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研究应该是无止境的。汉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语言学,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像历史、政治、哲学、饮食、礼仪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因为很多外国人就是对中国文化中的某个方面感兴趣才来学习汉语的。我们就应该“多知多懂”,在外国人面前就应该是这些方面的“专家”。

既然教师是语言的直接传播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当然不能只知己而不知彼。了解世界文化,也应该是我们的基本功课。

世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大于中国文化,要了解什么熟悉什么掌握什么,当然要有一定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就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到维也纳就要知道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和圆舞曲《第一交响曲》;到纽约就要知道“自由女神像”和哥伦比亚大学;到悉尼不仅要知道悉尼歌剧院,还要知道袋鼠……。

3、外语水平要达标

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水平要求当然要更高些,这是硬件之一。根据相关规定,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要求标准是:国内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全国外语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四级以上认证;托福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国家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四级以上等。

外国人学汉语初期,师生交流大多要靠外语,教师的外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为教师不能掌握外国人学汉语的主要障碍在哪里,当然就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解脱方法。外语水平高也可以和汉语进行对比,从中总结出好的学习方法,这对提升外国人学汉语的积极性有很大帮助。

4、教学能力要达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这些教学理念说起来简单,运用起来真不简单。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些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我们截然不同,要让他们顺利接受汉语而且学得有成效。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应该更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敏感度,就是能够及时给学生纠偏,并要找到症结所在,并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教师要有更多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教师要多用手势和表情启发。教学本身就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教师当然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完成师生的磨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教科研能力要达标

教科研能力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学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用什么办法去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调研能力。在课堂之外,教师自身也会遇到困惑,这也需要教师具备探究的意识。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教风,就要做有心人,在不断自我矫正的同时,把教学积累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样才能成倍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沟通意识要加强

1、学习能力

教师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满足“一桶水”,更要争取“长流水”。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面对的新问题更多,如果不主动学习,就可以陷进混沌,实现教学目标就是一句空话。因此,要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学习,虚心向教材学习,诚心向学生学习,在不断丰富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成为专家型教师才成为可能。

2、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不仅仅是指课堂里的沟通,教师要面对的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即使语言沟通不成问题,但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地域风情,还是要求我们要入乡随俗。这就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沟通方式也要恰当,这样才能取得预想的沟通效果。和学生要沟通,和同事要沟通,和领导要沟通,和整个外部环境都要沟通,只有沟通才能达到融合。

三、人格魅力要塑造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的就是人格魅力的问题。我们要做个性化教师,就要努力塑造个性特质。鲁迅为什么念念不忘藤野先生呢?正是因为藤野先生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个性特质深深打动了鲁迅,这就叫个人魅力。

教师有良好的性格不仅能够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还能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因为学生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就会自然发挥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远的。

结语: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素质,还要有紧迫的时代感和责任感。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充电提升自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语国际化推广的脚步不可阻挡,我们既然重任在肩,就要勇往直前风雨兼程。

参考文献:

①朱博《浅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7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国际护理人才短缺和全球范围内国际护理人才短缺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期的一个趋势。这种趋势从长远看对我国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难得机遇, 这对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加快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从而推动我国护士队伍和护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推动我国高素质护理人才更好走向国际市场是非常好的机遇。但从短期看也面临一定挑战, 我国护理人才培养还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表现在护理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同外国有差别, 课程设置偏向纯技术性, 导致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人文综合能力较差, 不符合国际护理市场对护理人员素质的要求。为了使我国护理人才走向国际市场, 满足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 必须在传统重知识、技术的基础上, 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理念的护理人才。

二、国际型护理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措施

(一) 顺应现代国际护理发展趋势, 确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新理念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要求在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 强调人文关怀, 人文素质是现代国际型护理人才必备素质。因此, 在我国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确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习国际先进教学方法, 和国际接轨。①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学医并不仅仅是解除病人身体上的痛苦, 还要给予病人心灵上的关心。现代国际护理观念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方向转变, 护理模式也从疾病护理模式向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所以在护理教育中必须确立起以人为中心, 关注、关怀病人的人文关怀理念, 从传统纯技术培养向技术与人文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转变。②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文化认同”理念。不同的国家、民族、组织对文化的感受、需求、创造、理解是不同的。文化认同是指通过跨文化沟通, 实现对他方的文化予以足够的理解、承认和尊重, 从而使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得到发展。跨文化沟通发生的前提是文化差异, 过程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 结果是获取对方的理解。因此在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 应教育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保持积极的沟通心态, 努力实现文化认同,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应多渗透国外文化习俗,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认同并理解。③人文素质培养中的“能力培养”理念。国际型护理人才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是具有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国际意识, 具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能力, 具备多元文化团队的参与和管理素质, 有合作精神;二是具备国际化知识结构, 要具有适应国际竞争的新观念, 具备和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素质, 如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高技术条件下工作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这是国际型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

(二) 增加人文课程形成学科体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改革教学方法,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1.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中应增加人文课程, 如护理管理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研究、专业英语、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地域文化、心理学、哲学、法律学、经济学、伦理学、沟通与交流、社区卫生、妇幼卫生、精神卫生等, 并形成人文学科体系贯穿于基础与临床教学的全过程, 呈纵向的“序贯性”。还要注重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医学护理课程相互渗透, 呈现出横向的关联性, 相互紧密结合、彼此融合。

2.改革教学方法。我国传统人文教学中注重理论探讨, 力求理论知识的完备, 忽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应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注重护理领域的热点人文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提出解决办法, 把人文教育整合到护理实践中, 实现护理与人文课程的一体化。教学中多采用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力和精神得到升华。

3.构建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除了开设专门的人文课程,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也应全过程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比如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的教学中, 都可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可通过显性知识教学和隐性知识教学两种形式传授给学生。显性知识教学包括:目标教学、问题情景、角色互动、护理日志、案例讨论、小组学习、护患沟通、主题演讲。隐性知识教学包括:师生关系 (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信任) 、生生关系 (合作完成作业、小组间交流、共同生活) 、社会教育 (护理专家讲座、优秀护士报告、与患者、家属沟通) 、社会实践 (墙报宣传展览、参观访问、社区志愿者服务) 。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这一模式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能较好促进职业情感、专业素质、人文素养和人格特征的和谐发展。

(三) 健全评价体系, 构建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促进人文素质的形成

在传统专业知识技能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 是促进护理人文教育以及最终形成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学校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国际型护理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 建立人文素质的评价标准, 形成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建立知识、能力、意识三大类指标的评价体系, 知识类包括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语言学、史学、文学等知识的具体指标, 能力类包括分析、观察、解决、沟通、协调、合作、自我身心调控等能力的具体指标, 意识类包括责任、慎独、平等、爱国、多元文化、包容、奉献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反映人的综合素养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的制订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检验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状况。

四、结语

人文素质是护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也是现代护理理念凸显的护理人员的必备素质。面对全球化的趋势, 我们理应转变观念, 与国际接轨, 彰显医学人文精神, 培养更多高素质国际型的护理人才走向世界, 同时也推动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构建和谐的医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路雪芹.涉外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应用[J].护理研究, 2005, (8) .

[2]司丽华.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 2008, (10) .

[3]王贵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C].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论文库, 2009, (4) .

[4]程小萍, 纪莹.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8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全球经济,谈判人才,素质培养

不断深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地将中国日益全方位地卷入到全球经济之中, 国际商务谈判因而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国家和企业频繁涉及的问题, 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就显得日益短缺。而国际商务谈判的严肃性、重要性以及特殊性决定了商务谈判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的活动, 不仅要求谈判人员要掌握谈判的技巧, 更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谈判的成败, 往往更多地取决于谈判人员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言谈举止的综合表现, 而不是谈判内容本身。因此, 谈判人员本身对谈判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谈判日常教学中, 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谈判技巧的讲授而忽视了谈判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甚至是文化的纽带与使者, 商务谈判人才至少应符合三大基本要求并具有六大基本素质。这些要求和素质的培养, 应始终贯穿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的始终。

一、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三大基本要求

1. 高超的沟通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本身是一种沟通方式, 因此教学中必须首先向学生强调这一点, 并逐渐灌输沟通的三个基本态度:尊敬、体贴和诚恳, 这是保证谈判顺利进行的根本。商务谈判人才此时的重要作用在于, 让两个本着各自利益而来的谈判双方, 通过完整而无误的信息交流与传递, 在实现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挖掘双方及其所代表的国家或组织的共同利益以促成谈判。高超的沟通能力对于商务谈判人员而言是异乎寻常的重要。同时需要强调的是, 高超的沟通能力不仅仅只是语言的表达与理解, 更深层面的应是对对方核心价值和文化观念的认同和理解。因此语言运用是否得当, 信息传递是否恰当, 理解是否到位, 都是商务谈判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谈判教师必须认识到, 沟通能力一方面是先天的赋予, 同时不可忽视后天的养成, 课程中必要的案例展示和实战演练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十分必要。

2. 规范的商务礼仪。

国际商务谈判实际是一种跨越国界的交流, 广泛地涉及到强烈的文化碰撞, 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谈判方式和谈判人员的言谈举止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要求。谈判的目的是为了合作, 既然是合作就要求求同存异, 要求相互尊重, 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必要的前提。国际商务谈判中, 恰到好处的举手投足与礼仪礼貌, 均会为谈判大大加分。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在进入正式谈判场合前, 有比较规范和严谨的国际商务礼仪的培养, 形成对国际商务行为高标准、高素质的认识, 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因文化差异及礼仪要求差异等造成的不必要的谈判僵局, 降低谈判成本, 提高谈判效率。

3. 丰富的综合知识。

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因肩负企业对外交流的重任, 甚至有的时候是单枪匹马的作战形式。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 会遇到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喜好的谈判对手。在一次谈判中, 也有可能因企业成本收益所限而独立处理各种领域的问题。因此, 合格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需要具备丰富的综合知识, 即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 还应有海纳百川的本领, 多方面涉猎各个领域、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 成为即精又博的专业人才。

二、合格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的六大基本素质

为实现以上要求, 高校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 应更注重其素质培养, 传递和培养一种国际文化视野和观念, 而不是单纯谈判技巧和策略运用的教授。笔者认为, 在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培养中, 应高度重视以下六方面的素质培养和锻炼。

1. 语言素质。

国际商务谈判人员首选需要运用语言与谈判对手进行沟通和交流, 因交流跨越国界, 使得仅具备单语言能力, 即仅自如流利地使用本国语言显得非常不足。为能更加无障碍地与来自其他国家的谈判人员沟通, 需要从事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突破运用语言的障碍, 即能自如地运用其他国家语言, 其中又以能否自如地进行口头交流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对国际商务谈判人才进行语言培养时, 听是沟通首要和最重要的环节, 能否听懂, 是否会听, 是谈判人员必须掌握的技巧和能力。因此, 在培养过程中, 应加强对语言听力方面的培养, 在听中学会抓核心、善归纳及演绎的本领。说是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第二大语言素质培养环节, 在听的基础上, 要结合所掌握的信息, 运用各种策略和技巧, 既要说的明白, 还要说的有技巧;既能有效率地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又要做到运用语言实现策略的安排。

2. 文化素质。

国际商务谈判是多文化、多知识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国际商务谈判人员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还要涉猎其他领域的内容。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 形成“T”形的知识构架。广博的知识是优秀的商务谈判人员实现良好沟通的基础, 需要在培养过程中, 不断要求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广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不应局限于本国文化和传统的吸收, 还应主动和善于吸收跨国文化,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 知识、语言及礼仪运用的特征和差异, 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 以实现在潜意识中运用跨国思维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3. 心理素质。

心里素质包括很多方面, 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一个具备较高情商的人, 在商务谈判过程中才能运用对己方及对方心理特征的理解, 适当地控制自身情绪的表达, 善于站在对方角度, 替对方考虑, 很好的激发对方愿意与己合作的兴趣。一个具备坚韧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的人, 才能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谈判过程中, 充分调动自身的有利因素, 寻找谈判的突破口, 而不轻言失败;一个有高胆略的人, 才能想人所不敢想, 提出新角度、新思维, 占领谈判的制高点。在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考察。要寻找具备高情商和高胆商的人才, 输送到国际商务交往的大舞台上。

4. 思维能力。

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在信息繁乱复杂的商务谈判场合, 需要极强的思辨能力, 要能运用所掌握的信息和资料, 进行谈判思路的梳理和整合及谈判策略的组织和运用。思辨能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清晰的思路, 严密的逻辑是保证谈判方针有效贯彻、谈判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观基础, 是正确传递信息、有效实施谈判策略的重要保证。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 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及设计中, 使其逐渐形成严谨的逻辑性思维意识。其次要反映敏捷、思想独到。在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中, 商机稍纵即逝, 需要商务谈判人员能根据对方提出的各种条件及背景资料做出快速反映, 并能结合己方的现实状况, 进行快速的策略及技巧安排, 以实现己方目的。最后要角度新颖、多向思维。现代的商务谈判讲求双赢的谈判格局, 用双赢的概念代替了过去的“成功”、“战胜”的字眼。在现代理念的驱动下, 我们需要为谈判创造更多、更大的谈判利益和价值, 以降低达成双赢和局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优秀的谈判人员具有新角度, 多向思维的能力。

5. 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只有具有相当交际能力的人, 才能将信息正确、完整地传递给谈判对方, 并在信息传递中, 有效地进行说服劝导, 让对方的思路顺着己方既定路径走下去, 并能在愉悦的情绪下, 接受己方提出的谈判解决方案。谈判过程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过程, 也应该是令人身心愉悦的社交互动。因此我们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 应注重对其交际能力的培养。为实现信息和情感的互动和交流, 我们通常要在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培养上下工夫。在语言培养上, 除了要求学生要规范使用商务英语,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准确规范的外交英语。做到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优美性, 注重跨国文化差异, 提高语言沟通的效率。在非语言培养上。要运用国际标准化礼仪来培养学生的体态、姿势及行为。要在教学中, 创造各种谈判环境, 让学生切身体会各种身体行为传递出的信息, 让学生吸取其中的精华, 去其糟粕, 并注意使用的场合。要强调非语言行为对语言的配合的重要性。

6. 道德修养。

一个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应是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与高尚的爱国情操的人, 是具备, 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学术品德的人, 是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只有具备高尚道德情操, 才会既能有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文化风俗习惯, 接受各种相互冲突的观念, 也能立足本国、立足企业, 形成正确的和客观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才会自主抵制各种利益诱惑, 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 主动争取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在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时, 必须重视对其道德品质的培育, 而不应将培养的目标单纯放在谈判技巧和其他素质的培养上, 忽略道德观念上的塑造。

三、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教学方法建议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9

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也都把推进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跨越“起步期”,逐步进入理性、务实、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此作为物流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人才作支撑,但由于我国物流业一直是一个附属行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被提上议事日程,导致整个社会物流人才严重缺乏。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最新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国际物流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子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及外协物流也日益国际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跨国公司大量出现,由其推动和引领的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说,21世纪必将是物流全球化的时代。

现代国际物流业是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的新兴复合型产业,业务范围涉及生产、流通、运输、代理、仓储、信息、通关、商检、单证、保险等诸多领域。由于行业人才的紧缺,近两年相关人才的身价都在上涨,其中船员、船务、报检员等的薪酬年增长率达到10%~20%,单证员的薪酬涨幅在每年10%左右。在我国沿海地区,从事国际物流的月薪一般在5000元左右,最低也在2000元以上。但是在国际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国际化、全球化不断加深,不论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对国际物流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快培养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改进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加有效的人才输出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国际物流业的需求,成为当前高校国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2 高级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实际需要擅于处理第一线事务从而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工。开放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适应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培养国际物流专业高级人才教育不但要与市场接轨,而且应该立足高校的优势特色,在物流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外向型的国际化职业定向。也就是说,高校的国际物流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对国际通用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英语能力强、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与惯例的复合型中、高级的现代物流管理专门人才为目的,其内涵应集中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上,在修订专业教学计划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把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掌握: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知识。熟悉国际贸易知识和国际结算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各个环节,以及通关作业,包括报关、报检、报税、单据传递等活动。②仓储运输专业知识。熟悉国际多式联运的操作流程和规则,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对运输方式、运输工具、路线、人员等进行统筹安排。③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服务涉及多个环节,包含不同的成本及费用。物流专业人才应熟悉这些成本的种类、数量和度量,具有物流项目成本核算、分析知识。④安全管理知识。国际物流涉及多个环节和多种运输方式,作业过程中存在许多风险和安全隐患,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安全管理和货物保全的知识,采取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⑤法律法规政策。熟悉与国际物流相关的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WTO规则,并要熟悉不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具备:①英语应用能力。从日常沟通、商务谈判到合同签订,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的各个环节。高级国际物流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外文合同的能力。②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系统是整个物流运作系统的神经中枢,指挥和控制着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能够综合应用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效率。③经济现象观察与分析能力。国际物流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以实现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活动。这要求国际物流高级人才在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环境,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精准的分析能力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防范各类风险,做出准确判断和抉择。

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铸造:①道德修养,注重人格品质的塑造。②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类、科技类、社会类知识的学习培养,提高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等。③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物流服务具有顾客参与、多个主体参与的多个环节的特点,从业人员需要时时与人协调沟通,与上下游环节岗位人员进行协作。

3 高校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在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上,目前高校往往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离市场对国际物流人才的要求相差较远。由于国际物流专业同国际贸易、物流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许多相连专业的关系,不容易划得很清楚,许多培养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其培养的国际物流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多数培养院校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企业或国际跨国公司目前国际物流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高校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只重视眼前的效益,只重视立即能提高学生国际物流师、国际货代员、报关员等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教学方法,而忽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方法。

其次,国际物流专业体系亟待完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目前虽然中国国际物流专业的社会需求非常迫切,但是国际物流专业设立的理论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引进的一些国外理论和教材的本土化程度低;国内的教材较多,但大多雷同,且缺乏广受师生欢迎的权威教材。目前中国的国际物流教育无论在教材的采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上都难以与国际接轨,尚缺乏有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再次,当前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对未来的发展变化不够重视。比如国际物流将会与国际金融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同时,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缺乏应用性。国际物流专业的实践性极强,需要有相应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软件,但是目前高校国际物流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十分薄弱,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和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不到训练。很多高校物流专业教育教学中仍然片面强调物流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陈旧化,缺乏符合国际物流课程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学生走上国际物流工作岗位,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解决,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 高级应用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思路

4.1 加强课程设置建设

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根据国际物流业的情况,适时增加部分新知识、新技术类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知识面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国际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要突出国际化性,以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等相关理论体系为基础教育,以国际化物流管理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设置。如课程设置上开设《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全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全球采购》、《国际货物仓储管理》、《国际货物保险业务》和《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同时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构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四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也未趋于稳定和成熟,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动态稳定。

4.2 实施“双证书”制度,培养两型国际物流人才

所谓双证书制,是指高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还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两个相对独立发展的培养方式,承担的主体也不相同,分别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在传统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它们相对分离,难以实现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互相跨越与融合。作为国际物流专业,要想从事国际物流报关通关、报检工作,必须通过国家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考试,获取国际物流师等资格证书。高等教育必须变革目前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和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两型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所授课程覆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以学分作为“双证沟通”的纽带,把物流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国际物流专业的教学大纲中,使学生获得从业资格,积累就业资本。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以及相关专业资格考试,为就业积累资本。

4.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国际物流专业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应该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构建课堂——实验室——实习基地三点一线的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进行课堂的基础性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堂教学、课堂演示、课程设计等方式,由教师设计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扮演不同岗位的角色,在课堂上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分组讨论法等。

其次,建立国际物流实验室,进行专业校内实践。模拟实验室的实践环节包括:熟悉物流信息技术,如EDI、GIS/GPS、条形码等;物流专业软件,如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等;物流综合软件,如ERP、现代物流实训系统等。由于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可辅助建立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纸制单证的填制、电子模拟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等主要环节模拟实习等。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观摩、学习、操作的实训平台,让学生理解国际物流过程,通过国际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学生国际物流操作能力和国际物流管理水平;通过强大的国际物流系统模拟演练,学习国际物流管理方法及原则;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国际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最后,推进产学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依托报关行、进出口公司、货代公司,定期进行顶岗实习。高校可与国际化运作的国内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国外工商企业和国外物流企业的国内分公司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岗位实践。另外,还可聘请跨国公司的物流管理专家定期为学生开展物流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方面的讲座。

4.4 加强“外向型”师资队伍建设

现行教师队伍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企业实践较少,企业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大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建立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具备实践经历的“外向型”国际物流师资队伍是开展国际物流教育、办好国际物流专业的关键。“外向型”师资的一个培养途径就是让物流理论知识较扎实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次到企业参加实践,高校可鼓励在职教师到具备国际化运作的专业物流企业任职、实践、参与较长期的实际运作,使得在职教师能够了解这些物流企业管理的最新动态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同时不断更新本专业知识。此外,培养外向型师资,还可以通过聘请国际著名大学的教授和全球500强企业中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为客座教授,使教师能够和世界物流领域的领头人面对面交流,接触到最前沿物流国际化运作的理念,使教师能够站在国际平台上,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审视物流问题。这样,使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4.5 学习香港高校经验,培养复合型人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国际知名港口城市,在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强调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方式的复合型、实践型和系统型。香港的国际物流人才培养以“运输”为重心。为了适应香港物流业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分别开设了有关物流的课程。香港地理位置特殊,香港各大学开放与物流相关的课程均与运输(航运)相关,香港理工大学设有国际航运与物流管理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开设了运输物流课程,香港大学设有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系,香港中文大学设有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香港城市大学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管理课程。中国的国际物流呼唤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理论基础、掌握前沿信息的复合型人才。香港物流人才的培养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课本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辅以适当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科研选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把握行业最新动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调动科研积极性。

5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国际物流人才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应更具超前的眼光与国际视野,不断提高国际物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我国的国际经贸发展输送大批理论与实践均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国际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宓,彭纯军.我国国际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69-72.

[2]樊思远,徐梅.国际物流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8):124-125.

[3]付秋芳.一个培养国际通用型物流人才的个案分析[J],中国市场,2007,(2):16-17.

[4]王辉.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模式的分析与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2):68-71.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10

1.1 强调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在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环境下, 企业跨国经营模式以及跨国贸易的方式与产品种类不断创新, 因此, 国贸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关注。企业希望招聘到的国贸人才不仅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 还要具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中, 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 为企业的发展提出新的策略、新的观念、新的技术等等, 而这需要高校在培养国贸人才时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1.2 强调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精神

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是建立在知识经济、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具有网络结构特征的组织, 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光靠企业管理者或其员工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靠集体智慧, 靠协调一致的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形成则需要企业成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因此, 高校在国贸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1.3 强调专业理论与视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生产的国际分工与合作越来越深入和细化, 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不断创新, 由此而产生对高层次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人才的需求。国贸高端人才是现代企业跨国经营决策与管理的储备人才, 他们将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和决策者, 他们需要有引领企业开拓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实务技能, 还要熟悉各国语言和文化背景, 了解国际企业运作管理模式, 对世界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有较高的敏感度, 并持之以恒的关注整个世界市场的发展方向。

1.4 国贸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

由于涉外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性特征。社会对国贸人才的需求层次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三个层次。国际贸易实务人才一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 是中小企业需求的主体。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属于较为高端的国贸人才, 是大型企业人才需求主体。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属于科研型高端人才, 是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需求主体。

2 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 许多地方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国贸人才, 但在培养实践中, 过于强调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掌握, 忽略对学生的交叉学科专业素质、人文素质以及品德与能力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许多学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应用型”国贸人才, 但“高级”不意味着“高素质”, 在培养实践中, 往往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 从而出现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2.2 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重实务轻理论”和“重理论轻实务”两种倾向, 导致课程设计也存在偏向问题。在“重实务轻理论”意识下, 课程设计往往过于强调实务课程, 但事实上, 许多高校的实务教学课程中, 并没有真正注重学生的外贸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而是简单地缩短理论课时, 降低理论知识深度,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几乎没有针对具体实务技能。强调实务仅仅是增加一些外贸实务模拟课程,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 这些模拟课程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2.3 师资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 各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结构主要存在科研型与教学型教师比例失调的问题, 各地方高校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使得学术型教师多于教学型教师, 即使名义上教学型教师多于学术型教师, 但许多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迫于职称评定的压力, 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用于科研, 而对实际教学效果研究较少。

2.4 国贸人才层次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 许多高校在国贸人才培养的层次上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一方面, 并没有结合学校所在地区行业特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设定国贸人才的培养层次, 另一方面, 没有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与学科特色来设定国贸人才的培养层次。多数地方高校在国贸人才培养层次设定方面只是简单跟随潮流或参照兄弟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方式, 由此培养出的国贸人才缺乏差异化和地方特色, 自然也不能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国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具体措施

3.1 设定合理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的特点体现在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 为适应这四个方面的特色定位, “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学生的就业与以后职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 除了掌握就业必要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知识, 具备从事贸易实务的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外, 还需要有较强的就业、择业能力和向深层方向发展的能力。二是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需求的变化。应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设定国贸人才培养目标, 并根据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而实时调整培养目标。三是考虑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当前, 高校一些国贸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主要是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不符合当地经济与行业发展情况, 不能就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地方经济与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国贸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时才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所培养的人才才会具有差异化特点。

3.2 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目前地方高校国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本文提出“一个逻辑”、“两个并重”、“三个结合”的改革思路。“一个逻辑”是指在国贸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逻辑。具体而言, 首先通过基础的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 在此基础上教学重点再转移到实际专业技能的训练, 然后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寻找实习平台, 实务型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工作和学习, 最后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实践中提升专业理论深度, 形成学位论文。“两个并重”是指知识与技能并重, 能力与素质并重。知识是基础, 技能是手段, 两者相辅相成, 因此, 国际贸易技能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同等重要。能力主要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谈判能力等, 这些能力是学生胜任各种工作岗位的保证, “素质”是“能力”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 “素质”与“能力”同等重要, “能力”是基础, “素质”是保证。

“三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结合, 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结合, 校内教师教学与企业专家讲座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获得对专业知识的新认识。分散见习往往时间较短,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 与集中实习结合可以让学生熟悉企业的外贸业务流程和工作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实习到就业的无缝对接。校内教师虽然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但没有在涉外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 而外聘涉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或专家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他们对企业实践运作的介绍和外贸理论的阐述, 有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全面认识。

3.3 设计合理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课程

课程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学习的实用性。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综合理论素质的培养, 合理设计基础理论课程, 核心理论课程不仅仅包括贸易领域, 还应包括经济学、金融、营销、商业策略等领域, 例如除了开设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课程, 还应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国际贸易地理等课程, 让学生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同时, 开阔专业视野;另一方面要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贸易涉及的知识面广, 应用性强, 既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更要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特点。因此, 在课程设计上, 应根据课程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 合理的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 在课时的比例基本相当的情况下, 适当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比重。实务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惯例、国际商务谈判、商务案例分析等课程, 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3.4 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队伍存在人数少、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团队缺乏、实践经验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鼓励和支持担任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的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以丰富专业知识, 资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 帮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的同时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9) :94-96.

[2]吴海兵, 李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11 (6) :83-87.

[3]周金城, 刘林奇.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0 (6) :116-118.

[4]刘晓伟, 孟亮.论普通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 :116-118.

[5]谢琦.地方性大学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294-295.

[6]唐娅娇, 李晓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34-235.

国际贸易课程中素质教育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国际贸易;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一、国际贸易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一)业务水平

外贸人才应当具有扎实的业务基础水平和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21世纪世界经济的知识化和国际化,势必带来人才的知识化和国际化。今天的中国正在与世界经济接轨,非常需要一大批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的外贸人才。随着中国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加,来华的跨国公司也日益增多,外语将逐步成为日常工作中的基本工具,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努力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等实用能力。外贸人才的知识储备和外语能力,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业务基础。

(二)职业道德

国际贸易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外贸从业人员其责任心也是极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职业道德规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教育,应当将国际贸易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国际贸易业务课程的教育放在同等地位。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是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精神

国际贸易人才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独立性思维品质。具体包括:大胆而合理的怀疑;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不断否定自己的不健康心理。二是发散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这种素质的拥有对于国际贸易人才应对复杂的外贸活动和谈判,从不同的途径去实现预期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具有较强的想象力。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型企业和外贸公司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保持并扩大市场,产品开发需要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新的形势。从事经贸活动需要很强的创造力,创造能力是国际贸易人才各项能力的核心。

(四)学习精神

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也很必要。面对当今社会变化多端的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就显得尤为必要。对外贸从业人员来讲,自我学习、主动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自主学习,从业人员可以尽早地了解国际贸易前沿理论研究动态,快速地应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机会和可能出现的贸易风险等。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迅速发展变化,有关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发展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我们的国际贸易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很多已与现实不符或根本没有涉及,以“课本为本”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时隐时现,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在民意调查中,有61%的学生反映,国际贸易理论部分的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只有14%的学生对此有兴趣,认为应该掌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8%的学生喜欢国际贸易实务部分,认为最有用。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最明显,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与否,从到课率就可以看出来。

(三)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粉笔+黑板+课本”是一贯采用的方式。现在多数院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多数院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课件的制作平铺直叙,并未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也未将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特色通过计算机展示出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通常情况下,国际贸易理论采用的是论文形式的考核,而国际贸易实务采用的是闭卷笔试形式。调查中学生指出,论文形式的考核,因论文水分太大,随便找几篇文章裁裁剪剪、拼拼凑凑就可以了事,有些同学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打印输出即可,这样很难反映出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也难体现公平性。另外闭卷笔试中客观题太多,案例分析题比重小,如果再不参考平时分数,考试只是徒有虚名。

三、具体改革方案的研究

(一)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教学上,新增与经济全球化直接相关的内容,加强外语、对外经贸、涉外法律规则、国际物流、计算机等内容的教学,注重涉外人才和熟悉国际规则人才的培养;增强其他相关课程的国际性,如财会、企业管理、营销等课程,应更新内容,增强其国际性,加大国际知识、比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用英语开设的课程。也可考虑在一些课程引进英美大学的原版教材,采用双语教学,然后逐步用英语授课。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较典型的有互动式、讨论式、演示式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案例教学方法。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快乐地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在讨论中,如果学生的观点明显对立,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以此为题的辩论赛,这利于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采用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考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印象,扩展思路,从中进一步了解理论的应用性。同时在讨论过程中的表述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近年来已在各专业的高等教育中广泛应用。国际贸易课程也是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程之一,其中有很多涉及到贸易合同、贸易程序和步骤的内容,这些内容繁杂枯燥,又无规律可循,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法,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中“学”,在分析问题中“记”。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同时案例教学应该“瞻前顾后”,即学生应提前了解案例,案例讨论后应有很好的总结,巩固案例教学成果。

(三)正确运用考核方式促进素质教育

国际贸易课程的考试应该不拘泥于一种形式,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理论部分由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人数也不多,可有几种方法选择:一是做论文。这是理论部分的传统考核办法,采用此法时应注意论文题目可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课题中分解出来,并且在讲课过程中就提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口试或口、笔试兼用。师生面对面的口试,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因为口试不受文字限制,教师可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补充提问,较深入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质量,检查他们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不局限于书本内容。通过口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正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三是开卷考试。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开卷考试可以携带工具书、参考书、教科书等有关资料,有利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又可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考试的质量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易露霞.面向WTO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9).

[2]刘台照.考试与素质教育[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3).

[3]郭波,施小蕾.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1).

国际化素质培养 篇12

关键词:色彩写生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全面素质

风景色彩写生是高等院校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课程, 这门课能够训练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严谨的艺术表现力, 在生活中收集素材、发掘美感元素、受到启示, 获得艺术创作和设计的灵感, 并能开阔视野、加强艺术素养、提高艺术境界。因此, 它不仅仅是造型能力的训练课, 还是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校园室内课不能得到的知识, 所以, 我们不能只把风景色彩写生当做风景色彩造型能力的训练方式, 而应从更高意义上, 把这门课当作提高学生绘画审美素养和艺术全面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概述

风景色彩写生实践教学 (含色彩风景和速写风景) 是绘画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来检验。艺术实践是美术专业知识延展的最好方式, 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 通过外出写生, 可以锻炼学生色彩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 还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协调合作的精神, 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 每年的写生实践课是各个学校的艺术专业的师生们共同期待的。

在外出写生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在一起, 从而建立起更加融洽的教学关系。教师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启发学生, 比画室里的说教更为有效, 是师生间相互学习、获得教学互动的过程。通过教师身体力行与自然对话,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写生实践中渗透了思想、观念、情意, 而且在与自然景物、当地群众及广大师生所形成的种种关系中必然显露出自我素质, 呈现出自身形象, 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色彩写生实践的质量与效果。实践是对知识、技艺、能力和思想品德的全面检验, 其中的素质教育不但不能减弱, 反而要全面加强。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旦有问题, 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因此, 我们在组织色彩写生实践教学中, 始终把思想教育与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首先, 要在实践指导教师和带队辅导员中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并落实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其次, 在学生中进行动员、教育, 明确目标, 确立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最后, 要与实践基地的负责人及全体工作人员沟通, 积极配合, 齐抓共管。这样, 全体指导教师、带队辅导员、全体学生和实践基地人员都能确立这一理念, 做到在思想上重视, 在行动上贯彻, 齐心协力, 稳定教学秩序, 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写生前的准备工作

在外写生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芳香的泥土, 瞬息万变的景物, 并由此产生一种新鲜感快乐感, 而且, 大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和形象特征能激发学生在物象的造型、感光、空间、色彩等色彩语言营造中创造独特的景物氛围和境界。

色彩写生实践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写生能力, 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 就必须加强艺术素养, 提高艺术境界, 同时提高全面素质。例如, 只有遵纪守法, 才能排除干扰, 集中精力, 投入写生;只有思想端正, 才能立意高远, 意蕴深厚;只有团结互助, 关心别人, 尊重群众, 才能获得支持和帮助, 才能保证写生圆满;只有健康安全, 才能顺利写生;只有提高审美能力, 才能写好生。要把写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德、智、体、美全面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 全面发展, 全面素质的提高, 才是根本目的。老子云:“无为而无不为。”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若不会做人又何来做事, 如果连做人都不会又何来成功?故先做人后做事, 人事皆一品。正如儒家把道德引申为专指人类社会的行为标准和完善个人良好素质的终极标准。

1. 制定计划和组织安排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在写生实践教学前我们就制定了全面且完备的教学计划, 一方面色彩写生实践教学要体现出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另一方面在思想品德教育中体现专业教育, 其结合点就是美育。色彩风景写生本身就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而自身的思想品德美和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又是其依托, 二者应紧密结合, 互为表里。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每次外出写生, 我们都建立写生实践教学统一管理小组, 并明确分工。从管理到指导, 从写生到生活, 甚至小到起床、就餐、就寝、查房和思想、生活等方面, 都要责任到人, 精心抓管。学生由专业课老师和生活辅导员带队, 专业教师主抓专业课教学辅导, 白天全面指导写生, 晚上集中讲评, 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辅导员专管学生的心理工作和生活问题, 要求做到细致入微,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外面愉快地学习、安全地生活。教师和辅导员每天早晚集合两次, 随时随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管理、写生实践和育人统一起来, 保证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全面素质教育, 使每个学生都为树立西亚斯学院美好形象作出贡献。

2. 落实基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 农村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艺术实践教学中选择教学点也是我们首先考虑的, 它涉及食宿、交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以及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要确保交通安全、食宿条件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合适的教学点的选择, 保证了艺术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安全。

等所有教学计划确定后, 我们就与建立在安徽黟县宏村、西递等实践基地联系协商, 并制定具体计划, 签订协议, 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因为实践基地既是实践场所和生活场所, 又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基地。尤其在遵纪守法、文明习惯、安全卫生、团结互助等方面要实现言传身教。因此, 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

三、写生实践行动

安徽黟县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西递两镇, 因其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结合, 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 吸引着全国各地众多美术院校的学生和教师来此写生作画。据不完全统计, 一年以来, 已有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的数万名美术专业的学生来此写生作画。该村以其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美不胜收的乡村景色令广大学生流连忘返。

在艺术实践教学的指导中, 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提前到村里考察写生点, 确定次日写生场所, 并做好写生准备。第二天早上, 集体早餐后, 便列队集合, 各队指导教师布置当天学习任务, 清点人数后, 分别带往指定写生场所。辅导员随同前往, 有的还与学生一起作画。写生时指导教师先示范讲解, 分开后再逐个辅导, 期间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下午更换写生地点, 晚上将学生作业全部挂出, 集体讲评并评分。带队教师全天参与学生写生活动, 既以身作则, 又针对现场实际进行帮助和教育。师生们每天集体活动, 朝夕相处, 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凝聚力, 激发了团队精神, 提高了自觉性、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 既推动了同学间的团结互助, 又激励了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写生时, 学生进步很快, 作业一张比一张好, 而且你追我赶, 力争成为晚间讲评时的拔尖者。在整个写生实践期间, 学生严守纪律, 关爱他人, 互帮互助, 没有损坏住处一碗一筷、一桌一椅, 没有和外校学生及当地群众发生口角, 没有损坏基地一景一物。实习基地的老板和职工们都很宽心, 交口称赞, 一听说西亚斯国际学院的学生前来写生就高兴地说:“正规部队来了。”他们告诉我说, 有的高校学生入住后, 管理松懈, 一顿早饭从六点半吃到十一点, 三三两两, 连绵不断, 既使职工们无法结束早饭, 又难以准备午饭。一见我们半个小时内全部结束早餐, 就跟解放军一样, 不由地赞叹起来。我们反复以此鼓励大家, 人人为西亚斯形象增辉。

四、写生实践效果

教师在自然、充满温馨的背景下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 了解、重视学生的观点, 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潜能, 与学生平等交流, 开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引导他们领悟艺术之道。学生通过实践与探究, 提高了艺术的创造性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色彩写生实践教学顺利结束返校后, 即时进行写生汇报。首先, 学生整理写生作业, 学生、指导教师和带队辅导员根据各自的任务, 写出实践报告, 互相交流。接着, 教师对所有写生作品进行集体评阅, 打分, 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进行总结、表扬。最后, 将优秀作品悬挂展览。这样, 从表扬优秀, 鼓励一般, 调动积极性中, 进一步加强全系学生注重全面发展, 自觉将专业学习和素质培育, 将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 巩固和发展实践教学成果, 强化全面素质, 实现培养目标。

五、结语

上一篇:纳税筹划房地产下一篇:标准护理计划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