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管理工作思考(共12篇)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1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有效的教务管理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教学, 强化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要实现科学的教务管理, 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教务管理人员正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管理工作的成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保障教学秩序、提高办学质量的基础, 所以教务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务工作。
1 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1.1 教学组织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各种教学活动。从制定教学计划到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 从学生的成绩考核到教师的教学评价, 从教学研究到教学改革等等, 都是通过教务管理部门来组织实施的。一所高校如果没有教务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 教学活动势必处于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1.2 教学管理
从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来看,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以及教学改革与建设等环节的管理;从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来看,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对各种教学环节的决策规划、组织指导、控制协调、评估激励和研究创新等几个方面。所有这些都需要由教务管理部门来承担。
1.3 教学改革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教育要适应社会变革首先就要体现在教学的变革上。要使教学改革能够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务管理部门, 对此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意识创新。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 管理工作者就必须从长远的、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认识和理解新时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是管理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对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进行认识与思考的基础上, 必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学生素质的评价、学校德育社会化、青年教师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提高办学质量的关系、学校网络化管理等, 都将成为我们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我们必须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 勇于实践, 开拓创新, 去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
2 教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1 课程管理
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 又要高度关注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无不是以课程为核心。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 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是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监控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一经确定, 就必须通过各种环节以课程为核心组织实施。此外, 课表的编排也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稳定, 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 又要着眼于全校各个方面周密地考虑安排。
2.2 考试管理
考试工作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重要内容。考试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专业性强。从事考试工作的教师必须熟悉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环节, 对教学计划、课表、专业特点等应有所了解, 否则对考试的安排就不会科学合理, 对考试政策的理解也不会深刻。 (2) 任务多。高校的考试种类繁多, 同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 这就势必造成了考试工作量的不断加大。 (3) 要求高。目前对考试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试卷的管理, 现在各高校不仅对考卷的样式、要求有统一的规定, 考完的试卷要进行统一装订, 试卷保存要安全保密。 (4) 责任大。考试工作不容有半点闪失, 这一点已经成为教务管理人员的共识。
2.3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也是教务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学籍管理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依法依章、规范有序、注重实效的原则。高校学籍管理只有走向信息化、系统化的道路才能不断满足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2.4 教材管理
教材是教学中重要的知识载体, 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工具, 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选用、订购并且建设高质量的教材, 按时发放给学生, 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基础, 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教材管理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 教材的选用原则。选用的教材一定是最优的、最节约的, 同时选用教材应是组织行为, 而非个人行为。 (2) 教材的征订。教材的征订应提前、准确。 (3) 教材的发放。教材的发放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力量, 发放要井然有序, 不容有错, 仔细登记。 (4) 教材经费的结算。教材经费应及时准确进行核算, 学生的预收款应多退少补。
2.5 质量管理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也是社会、广大家长和青年学生对高校寄予的期望。因此, 质量始终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世界各国面临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共同思考的课题。教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务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应聚焦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教务管理的每个环节无不是以质量为核心。
2.6 协调服务
教务管理需要通过协调使教学工作稳定地运行, 保证教学质量。要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学生。要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从全局出发, 正确处理好教务管理工作内、外部的各种关系。要科学合理的组织、指挥和调度, 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稳定有序的运行;要处理好与学校、院系、各部门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兄弟院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
2.7 制度建设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相应的制度, 正如俗话所说的“没有规矩, 不能成方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更要强化制度观念, 要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
3 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在教务管理部门中营造学习气氛, 建立学习型组织
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通过学习系统性的管理知识, 增强管理的艺术, 明确工作责任目标, 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效益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3.2 教务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
(1)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教务管理者虽然是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 但他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一方面, 他们长期从事大量繁琐、重复的行政事务, 另一方面, 教务管理者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工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不断学习, 勇创一流。教务管理既是行政管理, 也是学术管理。因此, 我们对教务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行政事务的认识层面, 而要把它看作是一门科学, 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 (3) 团队合作, 荣辱与共。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要团结互助, 既讲分工, 又讲协作, 勇于承担责任。 (4) 协调服务, 科学管理。在教务管理的协调沟通过程中要求我们讲究艺术和策略, 要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不断学习, 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手段, 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3.3 建立督导机制, 促进对教学秩序的管理
科学化的督导, 是维持良好教学秩序的保障,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进行督导活动, 能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好专家及教授的作用。督导组专家对年轻教师的听课, 能较快弥补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督导应协同教务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秩序检查, 促进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3.4 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为调动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测评结果也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对讲课较好的教师可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促进全体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对不称职的教师应该给予处罚。
3.5 逐步实行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化
教学管理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 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 教学管理也应向信息化、系统化迈进。利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网络, 学校可进行网上招生、注册、排课及成绩汇总等;学生也可进行网上报考、选课、成绩查询等。完成了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微机化, 系统化。
3.6 建立健全教务管理制度
一个有效、运行良好的管理组织, 一定要有一套自己内部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如果缺乏制度化管理, 此组织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局面。因此要不断地建立健全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务管理制度。有了教务管理制度,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严格执行。
3.7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教务管理工作者在高校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质量的高低。在高校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要使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运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必须强化管理人员的意识, 提升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保障教学秩序, 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2
高等职业院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思考-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教务管理系统为例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事物性强、重复性大、准确性高的`工作,传统的手工操作存在许多弊端,落后的管理手段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化的教务操作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务管理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务管理软件的有效性等还有待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作 者:夏悦怡 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年,卷(期):“”(4)分类号:G71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 高等职业院校 调查 计算机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3
【关键词】教务管理主要任务主要内容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6-01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师范类的高校更是培养师资的主要院校,学生走出校门肩负着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所以,师范院校的教学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近些年高校的扩招,给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让学生在就业上和本科的学生具有同样的竞争力,教学管理就成了把好人才关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教学是一个学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而教务管理正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师范专科学校的基层教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内容
(一)主要任务
1、教学管理
主要包括对教学计划的运行,教学常规的管理,教学之类的评价等。在日常教学中对各学科教学的组织、指导、调控、协调等,这些都由教务管理人员完成。
2、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学校的生存条件。教务工作能在教师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素质评价、青年教师培养、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主要内容
1、课程管理
高校课程设置关乎社会发展与学生的需求,体现着学校本身的教育特色。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督等无不以课程为核心。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就要通过课程进行实施。另外,排课表也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着眼于全校各方面周密考虑。
2、考试管理
考试工作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的考试专业性强、任务量大、间隔时间长、要求高、责任大。比如对试卷的管理,考试卷的样式、要求、批改、装订、保存等都进行了统一要求。而且还要相关教师签字确认,进行责任认定。考试中要认真组织监考。考试后组织批卷、上成绩、试卷分析等,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3、教材管理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选用并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的基础,是开展教学改革的保障。
4、一般事务性管理
教务干事每天做的都是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检查整理教学文件,安排组织系内的教学活动,接待上级部门领导的检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学生上课、考试及成绩的评定等等。在细小而大量的工作中体现着自身的价值。
二、具体教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足,沒有受过专业的理论培训。
2、基层教务管理的工作多而繁杂、琐碎,而人员配备少。
3、教务管理的条件设施差,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的要求和发展
三、提升工作素质,强化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工作在高校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提高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教务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教务管理向信息化发展,这就需要教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使教务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
2、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质量
教务工作繁琐、复杂,各类数据浩如烟海,而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差错,这就更需要有任务明确、层次清晰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
3、人性化的管理,鼓励创新,提升服务意识
目前,从事教务管理的人员多是青年教师,他们从事教务管理的工作时间不长,各种因素可能造成工作中产生厌烦、心焦的情绪,因此,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多鼓励,多给机会改正错误。另外,教务管理人员要善于学习,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把这些工作常规化。比如,建立信息员制度,经常进行专项检查,及时与相关教师沟通等。
教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务管理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要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总之,教务管理是高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专科层次的院校中,只有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优化管理模式,才能确保高校教学稳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创新
目前高等学校教务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即教学计划管理、教学日常事务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
一、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配置方面:
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通常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 而真正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员较少。他们虽然在多年来的教务管理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 但创新和探索意识不强, 缺乏专业化的教务管理能力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
2、教务管理制度方面:
目前, 很多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制度不规范, 教务管理流程体系不健全。随着独立学院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和发展, 各项规章制度在不断的完善, 教务管理也更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3、在管理信息化方面: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独立学院开始实行学分制、选课制、且校区面积扩大、资源共享等新情况不断的出现, 建立无纸化的教务办公网络平台,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是当前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也就对教务管理人员的现代信息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因此, 如何克服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 优化独立学院教务管理, 就成了高校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就此课题作些探讨。
二、独立学院教务管理的创新思路
教务管理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 涉及到整个学院运行, 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务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根据目前独立学院的特点, 本文对应教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构建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创新体系。
1、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对于独立学院学生而言, 仅靠专业知识与公办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将毫无优势, 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多样化, 同时加大实践环节力度和增加素质拓展教育。教务管理部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因此在实际过程中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就业市场的特点制定多样化的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方落实教学任务。
2、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化
对于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独立学院来说, 着手制定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规章制度, 使教育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显得犹为重要。以往的二级学院执行的是和本部一样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随着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 找不到相应可循的规章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现实问题。因此, 独立学院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修订原有的教学文件,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
3、教学管理机构规范化
合理的管理机构有助于一个部门工作高效开展。独立学院开创之初, 教务工作主要是配合母体学校, 其大部分工作已由母体学校教务部门承担, 从事独立学院的教务管理的人员仅为1-2人, 不存在机构的设置问题。随着独立学院的壮大和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对独立化, 独立学院教务管理任务不断加重, 管理人员不断增多, 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机构, 以便高效快速完成各项教务管理工作。
4、教务管理信息网络化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 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 这也是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工作必然的发展趋势。教务管理包括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排课、选课、教材选用、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评估等方面, 引进教务管理网络才能有效地联结教务管理各个环节, 做到信息的互通有无, 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同时将教务管理信息与学生、教师有机联系起来, 使教务管理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教务管理网络化是独立学院实现高效管理的必然趋势。
5、教务管理人员高素质化
在现代化办公中, 不仅要有先进的软件、技术和设备作支撑, 更关键是要有好的操作者。在独立学院教务管理中也要有高素质的教务管理人员。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专业技术知识和现代教育理论等都影响着教务管理的效率。因此, 独立学院应重视考核、选拔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人组成稳定的教务管理队伍, 同时应加大对现有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力度, 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 提高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的水平, 更进一步促进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提升学校管理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许素兰:《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职业教育研究》, 2007年第7期。
[2]喻夜兰等:《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特点及增效措施》,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9期。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5
宋英波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辽宁 大连 116035)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高职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已成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
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务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近年来高职教育通过深入改革,发展迅速,各个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双校区管理模式的出现,以及学分制、选课制和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逐步深入开展,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提高教务管理水平,推进教务管理现代化已成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适应高职院校灵活的教学模式,立足于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优秀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使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当今科技时代,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并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技的进步自然也会促进教育行业不断的变革,以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运用更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同本专科院校一样,面临着学分制、选课制、二级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改革,这将导致教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且多样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要求
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工作量大、效率低下、重复劳动多,并且信息共享存在很大的难度。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的与高职院校教学环境相适应的教务管理软件,不仅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并同时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数据共享也变得更加方便,教务管理水平自然大幅度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高职院校想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并逐步推动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最终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许多工作还是在摸索中不断完善,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仍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1、高职院校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通过逐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都已经拥有一套独立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而学校方面往往却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宣传和推广。多数管理人员仅仅只局限于管理平台的熟练操作,只在部门内部推进管理信息化,不能很好的与其他部门协作沟通,部门间、校区间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全校性的工作,需要全体教职人员提高认识,对管理信息化予以重视和支持。这也是当前许多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分重视硬件
建设,却忽略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使用信息化手段,自然要导致整体信息化利用水平不高。
2、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存在弊端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多数都是直接购买软件公司的产品,少数学校则是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几乎没有学校使用自己独立开发的教务管理平台。这是因为高职院校通常没有软件设计和开发的专业人员,而软件公司销售的产品,则可以购买后即刻投入使用。虽然软件公司的产品技术先进、系统安全稳定,但是这些软件多数是从本科院校的管理平台演变而来,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又有着很大的不同,具有“工学结合”、“小学期制”等诸多职业教育特点。因此,软件仍需要二次开发,甚至长时间内不能与学校的管理工作相融合,后期的软件修改和完善则过分的依赖于软件公司,使得系统功能滞后于实际应用的需求。
3、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要实现全面的教务管理信息化,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有过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不仅要求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还要熟悉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各种功能,并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数据。而当前部分教职人员却不能充分认识到高校信息化的重要性,对计算机以及相关知识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对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从而给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增加了一定的阻力。
三、加快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采取的几项措施
1、积极转变思想,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
当前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在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教育事业如果想要更好更快的发展,其管理工作也必然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来武装管理人员,更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重要的工具。因此,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积极转变思想,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并以此为动力,积极探索新知识,不断发展新业务,全面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
2、开发一套具有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应独立自主的开发教务管理平台。许多高职院校不乏相关人才,又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自主研发。可以以校园网络为依托,采用C/S架构与B/S架构并用的方式,开发出安全、稳定、高效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实用型和应用性人才,管理平台就要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适应高职院校特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该平台还应预留一定的数据和管理接口,使其具有极高的扩展性,以应对教务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样,既做到物尽其用,充分的利用学校现有人力和资源;又提高了管理人员和开发人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同时也为学校节省了可观的经费。
3、打造一支优秀的现代化教务管理团队
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管理人员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要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意识,使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能不断学习和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创新信息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合作互助,对于复杂问题能够做到集思广益,共同解决。这样才能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务管理团队,才能更快更好的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4、整合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的整合应用是教务管理乃至整个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要积极的为教务管理平台拓展接口,使之与招生就业、技能鉴定、大学英语AB级、四六级考试等相关工作有机结合,实现高度和深层次的数据共享。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重复建设工作,同时,也增加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提高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可合作性,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随之也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不断推广及应用,教务管理工作正逐渐走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集成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积极探索新领域,掌握新技能,全面树立信息化服务意识。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才能更加科学、高效。
参考文献:
[1]薛建国 庄俭 梁霏 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0)
[2]丁之嵘 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 J ] 中国科技信息 2006(8)
[3]李江 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J] 科技教育创新 2006(8)
[4]苗慧 高太光 孙永波 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问题思考[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9)
作者简介:宋英波,男,汉族,学士,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1981.04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6
教务管理不仅要讲质量,还要讲效率。随着学分制的不断引入,教务管理工作不断有新的需求,虽然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者终日忙碌在岗位上,但是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尤其是创新能力偏低的现象,在管理观念上过分强调工作的服务性和规范性,强调刚性的“管”,柔性的“理”不足,只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教务部门和其他部门布置的工作和任务,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在管理模式上僵化现象严重,造成整个教务系统出现一种机械、反复、低效的局面。
二、造成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困境的根源
造成上述困境的根源归根结底是仍然深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现行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特点,仍较为落后,许多教务管理人员缺乏对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的本质、内容、方法、特点和规律深入的了解,“以管为本”、“任务导向”的观念和工作意识仍是管理中的主流价值取向。
随着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日益信息化、现代化,对高校的教务管理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刚性”过强、“柔性”不足、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倾向,改变“制度淡化、管理弱化、手段老化”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要消除现行教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基于本校(院)实际实施教务管理上的创新。要将先进的教务管理理念贯彻到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工作中,营造一种激活教务管理人员创新力的管理机制,为管理者提供创新的环境和机会。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三、创新二级学院教务管理理念的思路和路径
(一)创新教务管理新理念
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变“客体管理”为“主体管理”、变“被级管理”为“主动管理”。传统的教务管理组织缺乏自主性。二级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按照上级要求被动进行,在一般人的眼里,教务员只是被动的操作者、执行者,从事的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说白了就是一个勤杂工。这种偏见,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务员的整体地位长期处在低下的状态。因此,为了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二级教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教务管理新理念,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变: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为事前,变一般为满意,提高管理的条理性,增加管理的主动性。其二:淡化在管理中以“管”为主的思想意识。长期以来,教务管理重“管”轻“理”。思想僵化,态度生硬,给人以“被动接受和服从”的感觉,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刚性的“管”与柔性的“理”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以“师生为本”的“理”应是教务管理工作的润滑剂,因此,应淡化以规定性、强制特点为主的“管”的管理观念,建立以沟通、协调和说服等特点为主的“理”的管理观念,强化教务管理工作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的思想和意识,真正做到管理“以师生为本”。
(二)机制创新,规范管理
管理者只有树立了教务管理新理念,才能用创新的独特的思维去思考,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建立并完善课程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新体系,力求教务管理制度要“内容精练,规定明确、条例简明、注重实效”,提高管理水平。
(三)管理创新
教务管理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在管理方法上动脑筋,对其进行创新,往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易化、困难问题简单化。例如:每周一的例会制度和每天上下班“一分钟管理”都很适合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每周一的例会就是针对学校里安排的前周时间的任务做个总结和落实以及本周的事情做个安排,每周一的教务会议,能够给相关人员及时的提醒,既做到分工,又能够协助。每天的“一分钟管理”中让管理人员能够每天上班前明白今天的任务,下班前检查工作中完成的情况,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只有在管理上进行了创新,才能理清教务管理思路,在复杂、繁杂的教务管理中处理好“人流”、“物流”、“财流”、“时间流”、“信息流”等难题。
(四)加速实现教务管理的现代化
加速实现教务管理的现代化,必须做到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近些年来,各个高校纷纷兴建校园网,建立信息中心,构建了高校现代化教务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全校和各院的教学资源共享,信息现代化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崭新的局面。教务人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上走上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之路。
(五)营造良好的教务管理氛围,激活教务管理人员创新力
“任何人都有可能真正被激励起来,人们应当在能够培植自我激励、自我价值、充分自信的氛围中工作”。教务管理环境是由内、外部分组成的,外部环境指的是学校的整体发展状况,教务管理与广大师生和其他部门的互动关系,学校和学院要重视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工作,摆正二级学院教务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的个人业务、能力、声誉与地位上,努力给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总之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创新,提供一个有利于教务管理发展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不断为教务、教学法管理进行探索与创新。
内部环境指的是开展教务管理活动的直接依据和条件,其中以教务管理人员的人际氛围和团队精神力量对教务管理效率的影响最大。要让教务管理者明白:教务管理既是行政管理,又是学术管理。教务管理工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当“收发员”,“通信员”“传声筒”,以及只是被动应付一些上传下达的事务性的工作观念。只有观念更新了,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问题,才能树立主体意识,主动自觉地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激活创新力。养成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好习惯。不断思考新问题,产生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取得新成果。
总之,面对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二级教学管理工作者应该营造创新氛围,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新理念和思维方式,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本领,从创新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成为理论型、实践型、才能型的教学管理人才,使教务管理工作能够上层次、上水平,永葆蓬勃的生机和青春。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商学院校级课题“教学院部关于实施质量工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7年47号)
新时期提升教务管理水平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教务管理,水平提升,创新,规范
一、引言
在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 “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第一体现, 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学院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发展也作为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教务管理质量的提升必然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教务管理的艺术、实效、创新必须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得以实现。遵循教学规律规范管理方法, 使教育教学有序地达到既定目标的全过程为教务管理过程。它是高校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管理范围全面化、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繁琐化的系统工作, 是学院教学管理体系的中心。
二、教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务管理的职能也随着发展而延伸, 其特点为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事务性强、难有创新。在管理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1. 从具体事务来讲, 教务管理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的实施、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检查、教学研究项目申报以及成果验收、各种临时性工作等方方面面。现阶段教务管理观念依然处于经验式管理阶段, 排课、调课、数据统计、材料汇总、档案归档等常规内容的管理方法多项依然延续经验模式化管理方法, 单一守旧、效率偏低、难有创新。因此转变管理观念是教务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
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管理重心下移, 在扩大学院管理范围的同时, 管理工作量增加, 事物琐碎, 为避免出现教学事故, 教学秘书疲于应付各项工作, 充当“救火员、传话筒、保管员”, 造成部分管理人员对自身重要性认识不足, 形成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
3.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方向的拓宽、办学规模日趋庞大等实际情况, 管理工作日趋复杂, 秘书身心疲劳, 加之教务管理队伍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少有进修机会、晋职艰难、待遇清贫等多方面原因, 队伍稳定性差;教学秘书工作绩效难以体现, 工作热情不高, 没有充裕时间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在提升管理质量的新形势下, 理论知识的缺乏制约管理能力的提高, 无法满足当前管理高质、高效的要求。
三、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方法
教务管理的理念创新、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我们当前必须思考的主要问题, 其全面提高必将推动教务管理质量的提升。
1. 调整思路, 提升管理的理念, 顺应时代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更新才能带来根本的转变。教务管理者需在工作和学习中主动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 及时掌握新形势下教务管理的特点, 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业务素质, 研究探索校院两级管理方法, 完善新时期教务管理规章制度。应用现代化设备, 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 强化服务意识, 从而实现由单一服务型到以学习、实践、研究相结合为一体的管理服务型转变。
2. 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运用使教务管理科学化、信息化, 实现管理创新。创新是进步的阶梯, 是发展的动力, 教务管理中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追求实效才能事半功倍。教务管理讲求省时高效, 它不仅是衡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管理水平提升的必要条件。管理者的意识创新需思考和理解新时期教育创新的本质, 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勇于实践、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
工作实践中运用办公自动化技术是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教务管理中大量数据的统计, 依靠计算机技术对教务信息分类、存储、分析和整理, 其计算精准、快速, 提高了准确率。计算机管理学籍信息和成绩录入、课程信息和考务数据, 进行各方面评估与教学质量监督, 节省人力资源的同时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办公实现信息传输快捷方便。建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涵盖学籍、课表编排与选课管理、学生使用教材数据填报、实践教学与设备管理、教室使用、考试安排与管理、学生成绩管理等等。还可建立教学计划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监督系统、试题库管理系统等, 把数据辅以计算机管理, 提高高校教务管理的质量, 使教务管理工作更加系统化, 规范化。
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保留价值的数字、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文件是高校教学材料的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学活动教育管理的真实记载, 建立收集、整理、分类、保管、开发和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 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还可充分利用二级学院网页宣传教务信息, 增添“教学信息”、“教务快讯”等动态板块, 快捷传达有关教学的各种信息;根据学院专业特点, 研制开发教师教学相关的功能软件, 如精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网上课堂等, 实现教务管理创新。
3. 规范教务工作流程,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细化教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教学管理,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同时教务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 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 首要的是思想上对制度的重视, 从而规范教学。因此, 制订各项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流程与管理制度, 根据学院特点, 完善反馈机制, 加强日常工作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这些措施对完善教务管理建设、规范教务管理行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健全的管理环节, 围绕教务管理制定培养方案、编排课表、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检查与评估、档案管理等, 构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办法。并实施教务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 如学生选课流程、学籍异动流程、成绩查询流程, 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和教学秩序畅通无阻, 规范教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
4. 在事物操作中细化管理、提炼精华、寻找不足、总结经验, 把精细化理念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
确立“精细化”理念。精细化管理是现代服务质量精细化的必然要求, 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之上的。正如我国精细管理工程师刘先明先生提出的精细化的定义为“五精四细”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细化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工作、细化制度的各个环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必须以制度执行为主导。
5. 通过高校教学评估促进教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高校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学校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检促建, 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控制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规范系统科学的制度, 使教学每个环节、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 定期检查, 形成顺畅、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 确保教务管理呈良性发展态势, 这种新型、高效的教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实施, 构建了教务管理创新平台, 使教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得到了保障。
四、管理者自身素质与服务意识
教学秘书作为教务管理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 其综合队伍素质、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管理水平, 教学秘书在教学院长和教务处的双重领导下直接服务于学院师生, 建设有丰富管理知识与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学秘书队伍对提升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1.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
高校要确定岗前培训制度, 有计划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 改变长期以来“重教学、轻管理”, 对教学秘书“重使用、轻培训”的现状, 增强教学秘书队伍稳定性。培训教学秘书掌握高等教育学校教务管理的事物管理办法, 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 掌握秘书学、管理学、计算机基础以及心理学等知识, 以提高协作、统筹、沟通能力;开展教务管理人员到兄弟院校交流研修活动, 以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培训不仅有利于个人知识的丰富, 也有利于发挥个人潜能, 以高品质的自身素质做好教务管理工作。
2. 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制定适合实际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在决策上引入激励机制, 对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以及发挥的作用充分肯定, 给予正确的评价, 使其有热情对教务管理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 开创性地开展工作。
3. 加强教学秘书对服务重要性的认识。
坚持原则, 以人为本, 在事务性工作中加强沟通艺术的学习, 心理素质要求高, 因为工作的平淡与琐碎容易遇到挫折和困难、指责和批评, 要以积极的心态胜任教学管理工作, 为师生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服务。要做到两个转变: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由一般服务到优质服务。内修品德、兼具才能;注意方式方法, 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以提高管理水平为前提, 创新工作思路, 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对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的教务管理是人才培养的保障, 只有在不断发展中探索和研究适应当前形势和教务特点的管理方法, 以创新管理为理念, 运用计算机现代技术手段, 走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良性发展的道路, 管理模式要创新、管理事务求精细, 才能在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教务管理水平提升, 更好地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林.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成效的提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27:9-10.
[2]刘琼, 华小梅.探讨当前高校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6) :110-111.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8
1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教务
管理是以行政方式实现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的具体实践, 是具有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既要懂得管理的基本规律, 还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 把教育先进理论和日常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管理既包括管也包括理。要做到管和理, 就需要全面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务管理人员进行科研工作既可以总结管理工作的经验, 同时还可从以往工作中发现不足, 及时改进本职工作, 更好地为教学工作保驾护航。高职院校要切实的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各类相关工作方面的学术课题研究, 从多方面着手, 通过课题的建设, 学科的研究, 努力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科研能力, 促进教务管理更加的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学院应积极的安排教务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学习、工作交流, 引进其他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务管理理念、工作经验, 用以改进自身的不够完备的地方。其次, 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培养。要想使教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更加科学、规范,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教务管理的量大面广的特点, 制定适合本院自身特点的日常工作流程或工作体系, 如学籍管理流程、日常教学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监控、定岗实践教学方式等, 从而使教务管理人员在日常教务管理过程中能够把握住工作的节拍, 按时按量、有序的完成各项管理工作, 进而实现对教务管理工作整个流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再次, 增强对教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管理是一种沟通、是一种服务。教务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既要面对全院的教师, 又要服务于全院的学生, 所以, 我们应始终树立为全体师生服务、为教学工作服务、为高职院校发展服务的意识。教务管理工作除课程表的编制、各项校内考试的安排、学籍变动的管理、学分的审核、学生成绩认定等常规的、被动的教学事务管理, 更为主要的是通过教务细致、规范的管理, 保持稳定、有序、健康的教学秩序, 并以提高高职院校自身教学质量, 加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建设、以及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为工作目标。
2 加强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建设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我院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是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务管理工作数据的信息化、教务数据的网络化, 将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与传统的教务管理相结合, 是优化教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实际中, 当前的教务管理工作都是以大量管理数据和信息为基础的, 教务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依赖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及时、准确。2005年我院自主研发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其主要功能就是处理和提供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 包括学生的成绩、教师的课程表、学籍的异动、师资的管理等等。发展到今日, 我院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学籍管理、课程表编排、全院公共选修课、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学生对任课教师测评、授课教师网上对成绩的录入、成绩单的电子输出、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及查询、教师信息的数据统计等诸多环节的信息化管理, 从管理队伍、数据平台等多方面着手建起了一个多渠道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随着学分制在高校逐渐得到推广, 使得建立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更为重要。学院通过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各类管理职能集成于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之中, 实现全院师生各类教务数据和教学信息的实时共享。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人员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完成日常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务管理工作由过去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作方式转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管理平台, 教学数据的收集、处理、查询方式及文件的打印格式得到统一, 实现了日常教务管理的规范化。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各种相关数据能根据需要自动进行处理, 并生成各种表格, 得出相关的信息汇总和信息反馈。教务管理信息化促进教务管理朝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提高了教务管理效率。从技术上,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的特征和日常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修改意见完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使该系统功能更加全面, 操作更加简便, 成为符合我院教学特征、体现具有特色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从实施上,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执行能力。对于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已具备的功能而不充分使用, 既是一种管理资源的浪费, 又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前进步伐。因此我们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加大执行力度, 这样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务管理人员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要敢于实践, 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从人员上, 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 采取激励措施, 尽可能地减少教务管理人员变动, 保持相关人员的稳定性。首先,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拥有一批掌握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3 加强教务工作人性化管理教务工作
高职院校在日常的管理中进行人性化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 但教务管理工作中的思想转变相对滞后导致了出现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新矛盾、新问题, 诸如学业警告的学生比例增多以及学生利用网络发泄对学校管理不满的现象大幅度增加等等, 要求学校各项工作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呼声也越来越强。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 教务管理工作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 教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通过学院相关规章制度从各方面监控教学的全过程、保证教学的秩序。在过去的教务管理的过程中, 一些在校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业很少主动关心, 及格与否毫不关心, 毕业与不毕业无所谓。比如:有的学生需要重修, 但是到了该进行重修的时候, 却忘记了自己应该参加重修, 等到毕业资格审查时被告知因学分不够而毕不了业, 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等。在这种状况下, 老式的管理模式严重偏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不能将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落到实处。故而, 在教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际操作过程中注重提倡人性化管理很有必要。作为一名教务管理干事, 是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性化的重要实践角色。目前实施人性化教务管理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 教育观念和意识存在一定的差距。观念与意识不能有效的相结合。第二, 教学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以及成绩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因此, 教务人性化管理无法从制度上得到保证,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路很难成为日常教务管理工作出发点和绩效评价标准。
就上述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一些加强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人性化的建议:首先, 从思想上着手, 加强对教务工作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教育, 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把“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更好的解决日益突出的管理与育人的矛盾、, 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岗位责任意识, 并且实施更富有弹性和超前性的教务管理方法。其次, 完善教务管理制度, 规范教务管理工作。再次, 改进日常教务管理的工作方法, 丰富管理人员的职务内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 努力变被动为学生服务为主动为学生服务, 变事后为学生服务为事前为学生服务, 增强教务管理工作中的计划性和可预见性。教务管理人员, 对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 并对重要的教务实务给予关注。最后, 要理顺各种关系, 形成育人合力。教务管理人性化的施行, 需要其他教学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 必须进一步理清各种教务管理中所涉及的相关工作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保障育人的氛围。另外, 学校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高职院校的人性化教务管理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只有师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才能更好的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因此, 在教务管理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增强师生之间互信和了解, 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
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关键的阶段, 科学、人性化的教务管理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了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之中。目前, 教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切实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 努力加快高校教务管理创新与改革, 已经成为今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俊君.以教务管理信息平台推进全面选课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
[2]王忠国.高职高专教务管理规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1 (6) .
[3]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李柱流, 汤俊澄,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24.
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思考 篇9
1.1 有助于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科学化
教务管理系统是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为其提供服务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务管理, 可以使原有的教务管理及其流程更为科学化和规范化,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 在学校内的所有信息都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同时对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但可以节约人力资源, 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中的失误, 提高工作效率, 使教务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务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1.2 有助于师生与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交流,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 师生与教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上公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 使得教学与教务管理结合得更加紧密, 更加及时。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 使全校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共享。
2 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 大大减少了教务管理者的手工操作, 提高了教务管理效率。然而, 现阶段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程度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技术上, 系统的少数功能模块不够完善
根据部分高校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实践中发现, 大部分功能模块如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排课管理等已经基本完善, 大大提高了教务管理效率。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不断优化的过程, 每一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 管理方式和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尽管大部分模块基本完善,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操作不够简便、不够人性化;少数模块的功能开发以及一些数据统计功能不够完善, 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2.2 实施管理上, 系统已有的功能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构建了教务管理信息化平台, 还需要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使用, 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中, 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 教务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功能已经投入运行, 但是少数功能模块并未完全发挥作用, 有些工作还是通过传统的处理方式完成的。
2.3 管理队伍上, 教务管理人员知识、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来自各种不同的岗位, 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 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具有高等教育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务管理人员比例较小, 因此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进程。随着学校多校区的建设, 教学规模日益扩大, 促使教务管理信息量更加庞大, 这导致许多教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及时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信息反馈滞后, 信息准确性低。
3 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3.1 制定长远规划, 加大资金投入
由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直接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因此系统适用的普遍适应性较强而缺乏针对性。高校在教务管理系统的前几年的运用, 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 制定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长远规划, 确定阶段目标, 并将其纳入学校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学校应着眼于全局, 从宏观上对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协调。
3.2 加大教务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度
对于系统已经具备的功能而不充分的使用, 既是一种资源浪费, 同时也阻碍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因此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加大执行力度, 对于已经有的功能要充分使用, 只有充分的使用, 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要敢于实践, 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
3.3 加大教务管理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渠道变得越来越畅通。而教务管理硬件配套设施的落后不仅束缚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导致信息资源流通不畅, 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管理效率低下, 更影响到教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高校必须尽快更新落后的教务管理硬件配套设施, 进一步开发个性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并充分发挥其功能。
3.4 采取激励措施, 稳定教务管理人员队伍
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拥有一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推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每一个新的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务工作需要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 至少需要一学期或者一年才能熟悉自己的工作, 学校应采取激励措施, 尽量减少教务管理人员的变动, 稳定的队伍有利于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
综上所述, 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各高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合理规划, 分步实施, 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教务管理模式, 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爱玲.实现教务管理现代化[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4) .
[2]龚春红.高等院校教育教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11) .
[3]高强.浅谈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常熟高专学报, 2002, (11) .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10
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包括研究生、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分院、系 (部) 等教学单位的各类教学管理人员, 包括院 (处) 长、主管副院 (处) 长、教务科长、教务干事。从总体上看, 目前的高校教务管理队伍在层次结构、整体素质、业务水平上都较以往有较大改善, 但教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仍是高校人员建设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相对于教学科研人员建设的速度、质量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与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相差较远。
一、当前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现状
(一) 教务管理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教学, 轻管理”的思想, 许多高校十分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引进及经费的投入, 而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 教务管理工作具有辅助性、服务性、事务性的特点, 处于为教学服务的辅助地位, 因此教务管理人员事务再琐碎、工作再繁忙、压力再大, 其工作能力和工作价值都很难得到体现和认同。加之, 管理领导层对教务管理工作不太重视, 关注太少, 致使基层教务管理人员在学历进修、职称评定、科研等方面都受到很大影响, 因此许多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情绪低迷, 不愿安心工作, 造成管理人员更换频繁, 教务管理队伍缺乏应有的稳定性。
(二) 教务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 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教育的科技化、现代化发展, 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技术性也逐渐增强。而目前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 大都不是专业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 而是从教学第一线或科研岗位转过来的, 有相当一部分人未经历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习, 不仅缺乏一定的教学经历或教务管理经验, 还缺乏现代教育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对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够重视, 只能机械执行上级命令, 属于事务执行者, 对本职工作缺乏创新, 不具备开拓能力。并且长期以来, 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男少女多, 年轻的少年老的多, 高职称高学历的少低职称低学历的多。由此可见, 教务管理队伍在人员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群体结构上都存在着不合理, 导致教务管理队伍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心理素质相对低下, 工作中往往只能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三) 教务管理队伍地位不高, 待遇偏低。
1. 高校以教学为主, 在高校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够, 教务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出现教学管理队伍缺乏与浪费并存的现象, 科室部门之间忙闲不均, 一部分人员无所事事, 另一部分人员往往陷于事务堆中不能自拔。
2.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政策、经费等诸多原因, 新上岗的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教育与培训, 没有岗前培训, 上岗后也很难得到培训的机会, 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少, 进一步进修深造难, 有时即使自己找到了进修深造的机会, 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和支持。
3. 岗位发展空间小。与教师、科研人员相比, 教学管理人员由于每天忙于事务性的管理工作, 少了许多科研时间, 科研成果少, 评定职称难特别是评定高级职称难。
4. 获得荣誉的机会少, 被提拔重用、职务晋升的机会少。
(四) 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配置及其工作量没有统一的标准, 随意性很大, 致使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极不平衡, 而且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及考核细则,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 影响了教务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二、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一) 与时俱进, 积极开拓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素质教育的深化细化, 要求各级教务管理人员转换思想,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深刻理解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 理清工作思路, 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 积极开拓进取, 努力创新。只有这样, 教务管理工作才能有所创新、有所改进和完善。
(二) 较强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求懂得教育规律, 学习并领会高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熟悉并掌握各项教务工作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关一定的档案知识和公文写作、文件拟发知识;具备现代化的办公能力, 掌握系统管理、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的先进技术, 熟练使用一些常见的办公操作软件系统, 实现办公自动化, 能准确高效地处理各项工作。
(三) 掌握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能力。
教务管理人员应顺应管理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熟练掌握教学管理需要的教务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 掌握信息检索必备的知识, 能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信息做到及时判断、收集、处理、传递, 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四) 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要深入教学第一线, 经常进课堂了解教学状况, 对本校的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决策,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拟定教学计划, 进行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 为本校的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了解工作职责内的工作内容之间的关系, 与本部门同事之间保持良好协作关系, 与学校其它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配合。
教务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者行为时, 也实施着服务者的行为, 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教学工作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教务管理人员一定要以“服务于教学, 服务于教师, 服务于学生”为指导思想, 敬岗敬业, 无私奉献。
(五) 健康平和的心态。
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平和的心态, 才能胜任繁杂琐碎的教务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人员每天在工作中要处理很多繁琐的事务, 涉及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 还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和情况, 工作的多变性和复杂性要求管理者应有良好的记忆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平和的心态, 任何浮躁、急躁情绪都会干扰工作, 也会影响自身素质和业务的提高。
三、建设高素质教务管理队伍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认识, 做好教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规划。
各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充分认识到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重视教务管理队伍建设。在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实际状态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对现有教务管理队伍的结构进行科学评价, 找出差距, 制定出近期的教务管理队伍建设计划和长远的教务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在选拔录用教务管理人员时, 学校应从长远规划、从源头把关, 全面考虑教务管理人员的群体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实现教务管理队伍专业化;在教务管理人员的配备、使用、培训、晋升、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为教务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这样才能把学历职称高、思想和身心素质好、敬业奉献的人员充实到教务管理岗位中来, 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教务管理队伍, 为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教务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专业化培训, 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教务管理人员上岗之前应进行岗前培训, 培训内容除了必备的管理科学、教育理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外, 还要有教务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教务工作的内容、流程。同时, 现代教务管理已经步入信息化管理的时代, 所以计算机操作、应用的知识也应纳入培训内容之中。在工作中, 教务管理人员仍要坚持在职学习, 通过短期进修培训、组织教学管理研讨会、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等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促进教务管理人员提高科学文化素养, 学习好的管理经验, 掌握教学规律, 提高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除了组织教务管理人员参加校级、省级的各类教务干事培训班外, 还不定期地组织一些教学研讨会, 总结教学管理工作经验, 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新问题提出来讨论, 集思广益, 提高了管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调动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 引进激励奖惩机制, 稳定、优化管理队伍。。
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要求管理人员个体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还要求队伍的结构要具有较高的整体效应。在年龄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上都要合理。在年龄结构上, 采用老中青三代结合的模式, 发挥各个年龄层次管理者的经验优势和各自的积极作用;在学科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 各级别层次的管理人员应合理分工, 各司其职, 达到梯队互补的效应;同时,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稳定教务管理队伍, 运用多元化和动态化的奖惩手段, 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 严格、定期地进行工作考核, 实事求是地评价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等, 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思想。对管理人员合理计算工作量, 适当提高工资待遇, 使教务管理人员获得的报酬与岗位贡献成正比。在晋升机会、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上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 尤其是对在教务管理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付出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应制定一些内部的惠员政策, 将使其现时的工作更加有动力。
总之, 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应建设一支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开拓进取能力、高水平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良好健康的心态的相对稳定的教务管理队伍, 担负起高校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重任, 全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深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Z].教高[1998]33号文件.
[2]吴晓鸣, 刘冰.广西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 2003, (1) .
[3]郑虹.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46-47.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11
[关键词]教务管理 信息化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77-02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院校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1]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对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号召,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使教务管理工作能够更高效、更便捷、更人性化,整合教学资源,优化管理模式,适应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教务管理信息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提升,招生人数不断扩大,教务管理信息急速膨胀。学分制的实行,增加了教务管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面对日益增长和复杂的数据,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然。
(二)教务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是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当前,一些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仍处于经验式的工作模式,实行以老带新的传统管理模式。经验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工作效率低,重复劳动多,信息闭塞,准确性和效率低;以老带新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浪费,降低了工作的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水平。以信息化为平台的教务管理模式,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节约了人力资源,实现了信息精确管理和高速共享,为教务管理工作的规划化和科学化提供了保障。
(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核心就是信息,规划科学的信息管理模式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通过教务信息管理,师生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活动的信息,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和互动。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教务信息化占据了基础性的地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的表现形式是数字化校园。[1]
二、当前教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务管理软件的设计不尽合理,升级维护困难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采用公司研发的教务管理软件,软件的系统架构和功能设置都是统一由研发人员开发定制。由于都是流水线产品,而且产品设计时不可能考虑所有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就会出现很多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原因一是所在高校的工作模式与软件设计采用的工作模式不同;二是软件本身的设计存在弊端,不适应当前高校普遍的工作模式。对于第一种情况,多数高校会选择让软件公司定制开发某项功能,但是往往定制开发的费用是计工时收费,费用相对较高,高校往往不愿意支付高额的升级费用,这样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升级维护的困难。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务软件的费用相对较高,很少有高校会因为一些功能不能正常使用而重新采购教务软件,这样就需要我们改变工作方法,采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了。
(二)教务系统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高校采用的教务管理系统,通常包括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考务管理和成绩管理、毕业生信息管理、评教系统和教材管理系统。这些仅仅实现了教务的基础模块管理,而教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网上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等平台的建设。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单一,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通常需要采购其他的软件和平台。多个软件之间首先存在的是数据对接和资源共享的问题,技术问题解决过后就是管理的问题了。学院教务处通常有教务系统管理员,管理员没有设置专职岗位,还有其他岗位的工作任务,多平台的管理加重了信息管理人员日常的工作任务。因此,寻求功能和管理模式的统一,从而推动教学管理与应用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务管理水平,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也是软件公司应当考虑的关键问题。
(三)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二级管理模式推进遇到阻力
这是高校使用教务管理系统遇到的普遍问题,要从两方面谈起。首先,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导部门是学院教务处,教务处要设立系统管理员,对各科室的使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教务管理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系统性强的大型软件,这就要求系统管理员熟悉教务管理各项环节的内容,并且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各科室负责具体操作的人员,也要求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熟悉软件操作。同时,随着办公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学管理任务的繁重,二级教务信息化建设和推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目前,教务软件也是二级管理的架构模式,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给二级学院自行操作。高校二级管理模式的推行过程中,往往遇到困难。分析原因,一是要求从规章制度上,明确教学秘书应当担任的职责,从而从源头上杜绝工作职责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现象;二是,系统管理员对各院校教学秘书的身份和角色分配明确,要根据需要对教学秘书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工作职责,对于要做的工作以及操作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收集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推进的阻力。
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更新理念,转变思路,树立信息化的教务管理理念
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教务管理工作的希望和契机,也是教务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走向现代化的机遇。高校教务信息化的实现,首先要求教务管理人员更新理念,提高认识,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为教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契机,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对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不断探索和发现,让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务管理二级管理模式
首先,要求系统管理员熟悉教务处各科室的业务和软件的架构以及功能,掌握每个业务的流程以及可能预见的问题,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及时处理软件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教务管理系统不是系统管理员一个人的战斗,需要教务处各业务具体操作人员积极配合,能够熟练掌握并操作业务模块,实现工作目标。教务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任务量大的工程,仅仅依靠一个部门的管理还是不能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因此,需要二级单位能够提高责任意识,转变工作理念,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学习教务管理知识,及时反馈遇到的问题,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巨大推进作用,促进学院教务管理工作快速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功能
教务管理软件都是流水线产品,很少能够完全符合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个性化的定制开发,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很多高校都在抱怨软件不好用,不能满足需求,就像前面提到的一样,这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多数高校资金无法到位,这样制约了教务管理系统本身的发展,同时减弱了教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对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加大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学院教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合理规划部署,加强教务平台整体建设,切实推进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进程
缺乏合理的规划和部署,往往在建设策略和资金上都会造成较大的浪费。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才能使教务管理信息化进入良性轨道。教务管理系统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工作,还应当考虑实践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管理平台等等建设,最终将上述资源进行整合,以教务处网站为中心,采用B/S和C/S想结合的模式[2],优化资源管理,整合资源平台,推动教务信息化建设,从而推进和谐数字校园的建设。
四、结束语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程。学院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教务信息化建设;同时,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更新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服务。
[ 注 释 ]
[1]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J].教育信息化杂志,2005(6).
[2] 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5):43-44.
教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12
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教务管理作为院校管理的核心工作亦日趋繁杂, 二级教务部门的正常运作越来越关系到院校一级教务管理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近几年来, 由于高职院校分校区、院系、专业、师生规模不断扩大等因素, 更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实施二级教务管理模式。但在实行二级教务管理过程中, 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工作执行力仍需提高
高职院校教务工作事务繁多, 管理效率极为低下。二级教务管理工作者往往对教务处制定的教务管理制度和下发的教务工作安排通知, 很多是不加消化, 简单履行上传下达职能, 力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安排, 较少结合二级院系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分析和对待, 从而使教务工作安排缺少可操作性, 教务管理工作浮于表面, 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更不能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2. 协同工作机制还需健全
由于传统教务管理模式直上直下的习惯和惯性, 教务管理缺乏规范化、创新性。在二级教务管理模式下也进行了职能划分, 但不免会有岗位职能僵化的现象。在缺乏协同工作机制的情况下, 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进行工作的配合, 管理人员只单纯承担各自的岗位工作职责, 而没有意识到各个环节之间工作的关联性, 使得管理多头化、复杂化。整个教务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磨合不顺利, 影响了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下, 并没有使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得以大幅提升, 反而会形成各自奋战的不利局面。
3. 教务管理队伍不稳定
当前, 教务工作备受重视, 教务工作人员既是全院师生教学的管理者, 又是服务者。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牵涉面广。但有的高职院校, 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岗位相比, 在待遇、进修、培训及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使得许多人不愿从事教务管理工作, 一旦有机会就转岗或借口其他理由离开教务管理队伍, 造成教务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大, 队伍不稳定。
二完善高职院校二级教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时下,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实施二级教务管理机制, 教学改革和教务管理备受重视。笔者认为, 要使教学过程中的人财物等主要因素的运转顺畅, 达到资源高效化、过程协调化、质量最优化,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
重视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开展工作例会等方式, 提供平台, 以便及时沟通、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同时加强工作人员职责管理, 促使教务管理人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 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采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工作人员进行自我提升, 可以选派教务管理人员参加各级培训, 派出教务管理队伍到优秀院校学习、交流、取经等。同时, 对教务管理人员在培训、职称、薪酬方面的发展加大重视, 从而激发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努力形成稳定的、有战斗力的教务管理团队。
2. 完善教务管理协作机制
在二级管理模式下,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特征, 进行管理职责划分, 使各二级院系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可以就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考务管理、质量工程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 学院教务处可以定期牵头举行管理人员例会, 各级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密切分工合作, 梳理有利信息, 不同专业形成不同方案, 百家争鸣, 发挥各专业的特长, 在保证整体教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利用各级管理的优势提高管理效能, 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
3. 树立务实的高职教育理念
实施二级管理后, 教务管理工作者要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 敢于转变管理理念。在教务管理工作中, 构建系统化的管理机制, 完善与优化教学管理模式, 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教务工作要围绕师生开展。改变传统的“管”变为“引”, 通过与各二级院系通力合作, 发挥协调、服务、督导等职能, 达到有效管理和积极引导的目的。如各二级院系可以在不违背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大原则的前提下, 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专业特色, 增强灵活性与机动性, 建立起符合自己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务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在实行二级教务管理模式时, 应结合自身特点, 积极采取措施推进管理机制的建设, 全面有效地优化教务管理模式, 切实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转, 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斌、李婷菲.高职院校二级教务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4)
[2]王晓元.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二级管理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3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