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试验

2024-08-03

周期性试验(精选7篇)

周期性试验 篇1

0前言

桥梁结构在承受车辆、风、地震等动力荷载以及环境侵蚀、腐蚀的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损伤和病害,导致抵抗自然灾害、甚至正常环境作用的能力下降,极端情况下会引发灾难性的突发事故。为保障在役桥梁的使用功能,适时地对结构进行检测、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为指导桥梁检测和保证鉴定结果的可靠性,首先需要掌握桥梁结构系统参数关于累积损伤的演化规律,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Neild[1]采用冲击振动测试以及对测量加速度信号的时频分析,获得了各加载等级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自振频率随幅值的变化关系。文献[2]通过共振测试和非线性频域、时域分析,得到了各级加载后钢筋混凝土梁的共振频率和阻尼比随加速度幅值的变化关系。孙晓燕[3]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的反复超载试验,研究了结构动力特性随损伤状态的变化规律。王利恒[4]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进行的静力加载试验,提出可以用锤击试验反应最大值监测结构的损伤程度。文献[5]结合两座桥梁的跟踪测试,提出可以通过桥跨实测频率、振型振幅和阻尼比的变化,对桥梁结构的运营状态进行定性判断。本文针对城市中常见的混凝土简支梁桥来设计试验,对一混凝土简支梁模型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和突加荷载试验,研究结构自振周期随加载损伤等级的演化规律,并从中挖掘能够反映梁损伤程度的新指标,可为混凝土简支梁桥的快速、无损检测和鉴定提供依据。

1 试验描述

1.1 试验目的

根据实测混凝土简支梁的自由振动响应数据,分析结构的自振周期,建立其与梁静载损伤等级的关系,并进一步建立评价指标来判断结构的损伤程度。

1.2 试验构件及加载方式

所设计的混凝土梁总长度4350mm,跨度4000mm,截面宽200mm,截面高180mm;设计极限弯矩21.44kN·m,设计极限剪力63.95kN;结构基频的计算值在18Hz左右。加载方式为梁跨中的单点静力加载,加载接触面铺细砂找平,试验装置如图1、图2所示。根据设计极限弯矩求得跨中极限荷载约21kN,加载分六级进行,设计加载大小依次为3kN,6kN,10kN,14kN,18kN,21kN,每加一次荷载可以看作梁的损伤增加一级。为了使梁裂缝充分开展和闭合,当加至各级荷载后,保持荷载静置15min,然后卸载,卸载后再静置7~8min,进行振动测试。

1.3 传感器布置及振动测试过程

在加载点左右对称布置2枚941B竖向速度拾振器,测点位置距跨中292mm,如图2所示。拾振器采样频率1000Hz。振动试验的激振方法采用突加荷载法,即利用一个10kg的砂袋,使其在距梁上表面200mm左右高度自由下落,冲击梁后作为附加质量随梁振动,激振位置距跨中约500mm,如图3所示。试验工况共七种,即加载前的完好状态和六级加载后的损伤状态,每种工况振动测试3~5次,取各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工况的最终分析结果。

2 试验数据分析

2.1 振动信号的预处理

首先对试验测得的波形进行截断,截取所关心部分,然后进行零均值处理。观察各工况下两个传感器的速度衰减波形,发现除前2~3个振动周期外二者几乎重合,并且波形光滑、稳定,故可以认为梁的振动是纯粹基本模态振动。选择靠近激励点的拾振器进行分析。

由于实际结构大多都是非线性结构,尤其对于开裂后的混凝土梁,即使发生微幅的弯曲振动,严格讲也不服从线性模型所具有的力学特性,其自振特性参数将与结构振动的量级有关。任宜春[6]通过理论推导和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锤击振动测试实验,证实了这一结论。对于本次试验,为了便于比较各试验工况下自振周期的变化规律,需要统一结构振动的量级。为此,设定简支梁振动的起始速度v1和终止速度v2,考虑到v1的取值不易过大,否则易包含高阶模态信号;v2的取值不易过小,否则会降低信噪比。结合本次试验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定v1和v2的取值分别为0.07m/s和0.015m/s。

在实际测试中,测量值是离散的时间序列,按照概率理论,v1和v2等于某一具体值v0的概率为零。因此,以某一具体值作为触发条件几乎不可能得到采样时段。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水平穿越触发条件[7],该条件为

式中,v(t)为实测的速度信号,Δv的取值与采样频率有关。本次试验取Δv=5%v0。图4为起止速度内的衰减曲线。

2.2 自振周期的测算

依次拾取起止速度内衰减信号相邻波峰间的时间间隔,即结构自振周期,每一个周期的衰减对应一个时间间隔,如图5所示,t表示起止速度内第1个完整周期的起始时间,T(i)表示起止速度内第个周期值,n表示起止速度内完整周期的个数。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加载损伤状态对应的n值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加载损伤状态,结构的振动耗能能力不同。将i作为横坐标,代表衰减的时间历程,将T(i)作为纵坐标,图6为各试验工况下T(i)的变化曲线。可见,对于不同的加载损伤状态,结构基本周期的变化是很明显的。由于第1级加载后简支梁仍处于线弹性范围内,故该状态下的T(i)曲线与完好状态的几乎重合。定义起止速度内的平均周期为

图7给出了Tav随加载等级的变化曲线,由图7可见,Tav与加载等级呈单调关系,并且接近线性。

另外,从图6中可以看出,各试验工况下结构的基本周期都随时间的延迟而减小,即随振幅的衰减而减小,并且结构损伤程度越大,这一现象越明显。能够改变结构自振周期的因素只能是结构的质量、刚度或阻尼比。考虑到简支梁微幅振动时质量是不发生变化的,而阻尼比是很小的,即有阻尼自振周期和无阻尼自振周期几乎相等,因此,结构自振周期随振幅的衰减而减小的唯一原因是混凝土梁的弯曲刚度随振幅的衰减而增大。

3 损伤程度识别

由于起止速度内混凝土梁的振动是纯基本模态振动,故其力学模型可视为粘滞阻尼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衰减振动,则梁的基本周期Tav的表达式为

式中,M和K分别为基本模态的模态质量和模态刚度。进一步,式(3)可改写为

由于结构的刚度是反映结构损伤程度的最直接指标,并且结构损伤一般不改变结构的质量,故可利用损伤前后模态刚度的下降率来指示结构的损伤程度。定义混凝土简支梁损伤程度的识别指标φ,有

式中,上标u和d分别代表完好状态和损伤状态。表1给出了各试验工况下的φ值。

将表1中的φ值与文献[8]表1中的抗弯刚度下降率进行比较(见表2)可见,各试验工况下,φ值较抗弯刚度下降率均偏小,并且对于轻微损伤(损伤状态1),φ值不如抗弯刚度下降率敏感;但从总体上看,两种损伤程度识别指标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因此,验证了用φ值进行损伤程度识别的有效性。

4 结语

(1)混凝土简支梁的基本周期与加载等级呈单调递增关系,且接近线性。混凝土梁在做自由振动时弯曲刚度存在弱非线性,随振幅的衰减而提高。

(2)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振周期的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指标φ,并将该指标与笔者已提出的抗弯刚度下降率指标进行了对比,证明了φ指标的可靠性及其用于混凝土梁桥结构检测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Neild S.A.,Willianm M.S.,Mcfadden P.D.NonlinearVibration Characteristic of Damaged Concrete Beam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03,129(2):260-268.

[2]Koen Van Den Abeele,Joelle De Visscher.Damage Assessment in Reinforced Concrete Using Spectral and TemporalNonlinear Vibration Techniques[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00,(30):1453-1464.

[3]孙晓燕,孙保沭,黄承逵.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超载后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5,25(1):61-65.

[4]王利恒,周锡元,闫维明.用锤击试验反应最大值监测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结构损伤程度的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25(1):90-94.

[5]王岐峰,李炎,李万恒,等.桥梁自振特性与承载能力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93-95.

[6]任宜春,易伟建.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振动识别研究[J].工程力学,2006,23(8):90-95.

[7]李德葆,陆秋海.工程振动试验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0-204.

[8]王卓,任晓强,闫维明,等.简支梁桥结构抗弯刚度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试验验证[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4(10):12-14.

周期性试验 篇2

地下电缆具有不占地面空间、受外界影响小、安全可靠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 因此,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在城市电网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城市用电负荷的不断攀升,需要新增电缆线路或提高原有线路的输送能力以满足供电需求。 然而电缆造价高、投资大,且城市地下管道密集,在地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新增电缆线路异常困难[1-3]。 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电缆的输送能力变得十分重要。

目前,一般使用持续负荷载流量作为电力电缆负荷调度的依据,而实际运行中电缆的负荷电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且在某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段(比如一个月)内日负荷曲线的形状变化不大。 由于电缆的热时间常数较大,电缆导体温度(即绝缘温度)的响应滞后于负荷的变化[4]。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持续负荷载流量作为电缆线路的电流峰值, 则全天内电缆的最高导体温度将小于XLPE电缆允许的长期工作温度(90℃),造成输电线路载流能力的浪费[5-6]。 若根据周期负荷载流量来控制负荷,既不影响电缆寿命,又可以在不增加线路投资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电缆的输送能力[7-8]。

IEC60853 给出了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及周期性负荷载流量的计算方法[9-10],其条件是在日周期内导体温度达到但不超过电缆绝缘允许的最高工作温度。 为研究10 k V配电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本文开发了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计算软件;开展了水泥槽盒直埋敷设10 k V配电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利用软件计算结合试验分析,研究了日负载系数与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及其系数的关系;针对典型负荷,计算典型电缆线路12 个月的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

1 周期负荷三芯电缆载流量试验

1.1 试验电缆及现场

笔者所在项目组在佛山市建立了载流量试验场,开展了水泥槽盒直埋敷设10 k V XLPE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图1 为敷设示意图,图中各尺寸单位均为mm。 试验电缆是长度为20 m的YJV22-8.7 / 15-3×240 XPLE钢带铠装三芯电缆。

1.2 日负荷曲线的选取

1.2.1 典型负荷日负载系数分析

本项目针对佛山地区居民、工业、商业和混合用电4 种典型负荷性质,选取了10 条线路,针对2009年1 月到2011 年9 月这33 个月的负荷,计算每条线路每个月的日负载系数。 考虑到每月中每天的日负荷曲线基本相同,以最大负荷日的负荷曲线作为该月的典型负荷曲线。 其中日负载系数(或称日负荷因数)Lf定义[11]如下:

其中,Imax为该日最大负荷电流;I(t)为日负荷曲线的电流值。

考虑到负荷调度一般每15 min改变一次电流值,为了使得试验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调度运行状况,每条日负荷曲线数据以15 min为步长来采集,每条线路每天就会有96 个数据。 将式(1)离散化后可以改写为:

在计算出每条线路33 个月的日负荷曲线的日负载系数后,对计算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找出其比例最大的日负载系数。

1.2.2 典型日负荷曲线的确定

根据典型负荷性质的日负载系数的分布规律,选取佛山地区日负载系数为0.5、0.7、0.8 和0.9 的典型日负荷曲线,来控制加载在试验电缆上的周期负荷电流。 所选取的典型日负荷曲线如图2 所示。 由图2 可见,日负载系数为0.9 和0.8 的日负荷曲线幅值较大,相对平稳,峰谷差小;日负载系数为0.7 和0.5 的日负荷曲线峰谷差大,表现出较强的时间规律。

1.3 直埋敷设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

水泥槽盒直埋敷设条件下,本文开展了日负载系数分别为0.5、0.7、0.8、0.9 的单回路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和单回路持续负荷(即日负载系数为1.0)载流量试验。

根据选取的负荷曲线,按照预先计算的初值给电缆施加周期负荷电流,试验过程中记录电缆导体、外皮温度以及环境温度。 根据导体温度的监测情况,保持负荷曲线形状,适当调整所加电流的峰值,直至电缆导体温度峰值达到89 ~ 91℃ 的准稳态(条件是前后2 个周期电流增幅不超过5%,且导体温度波动不超过2℃),停止试验[12-16]。 试验最后一个周期电流的峰值即为本次试验的周期负荷载流量。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给出日负载系数为0.7 的单回路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过程如图3 所示,其他试验过程与之类似。 不同日负载系数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结果见表1。

2试验结果与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2.1 周期负荷载流量的计算

根据IEC60853,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以1 d为周期的电流峰值)等于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M乘以持续负荷载流量I[10]。 持续负荷载流量I和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M的计算如式(3)和(4)所示。

其中,θc、θ0分别为导体温度、环境温度;T1、T2、T3及T4分别为绝缘层热阻、内衬层热阻、外护层热阻及周围媒质热阻;n为电缆芯数;R为导体的交流电阻;Wd为绝缘介质损耗;λ1、λ2分别为金属屏蔽层(金属护套)、铠装层相对导体总损耗的比率;Yi为最高温度时刻之前i小时对应时刻的纵坐标[10];θR(i) / θR(∞)为各时间段温升与额定电流时稳态温升的比率;μ 为周期负荷-损耗因数。

本文根据IEC60853 中的计算方法,开发了周期负荷三芯电缆载流量计算软件。

2.2 试验环境下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根据周期负荷载流量控制加载负荷曲线上的最大值,可以使电缆导体温度在1 d的周期内达到但不超过电缆绝缘允许的最高工作温度。

本文根据上述不同日负载系数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的条件,利用软件进行计算,对比分析了软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可知,不同日负载系数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为-3.6%。

2.3标准环境下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的对比

由于每次试验周期较长,每次试验环境温度和媒质等值热阻都有所不同。 为使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将试验结果按照文献[17]中给出的直埋敷设电缆载流量计算标准归算至同一标准环境下,即环境温度为30℃、土壤热阻系数为1.2 K·m / W。 标准环境下的试验结果由试验值乘以相应的温度校正系数和土壤热阻校正系数得到。

标准环境下水泥槽盒直埋敷设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结果与软件计算结果对比如图4 所示,可以看出周期负荷载流量的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相差不大。

热电偶敷设工艺造成接触电阻的不同、热电偶敷设在电缆圆周的位置不同会引起测量的误差,同时温度测量系统本身会引入测量误差。 考虑到理论计算和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软件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3日负载系数与周期负荷载流量及其系数的关系

由图4 可知随着日负载系数的增加,周期负荷载流量减小,但大于持续负荷载流量,即按照周期负荷载流量控制负荷,可以提高电缆输送能力。

3.1 不同日负载系数对周期负荷载流量的影响程度

利用验证后的软件计算标准环境下(环境温度为30℃、土壤热阻系数为1.2 K·m / W)不同日负载系数对应的周期负荷载流量以及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M,结果如表3 所示。

由表3 看出,当日负载系数为0.5 时,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为1.34,即按照周期负荷载流量控制负荷的加载,负荷峰值相比持续负荷将提高34%;而日负载系数为0.7 时,其周期负荷载流量将比持续负荷载流量高20%;日负载系数为0.8 时,其周期负荷载流量将比持续负荷载流量高14%;日负载系数为0.9时,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只有1.07,其周期负荷载流量只比持续负荷载流量高7%。 可见,日负载系数越小,电缆输送能力提高的空间越大。

3.2 负荷曲线形状对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M的影响

选择日负载系数为0.5 的3 类不同形状负荷曲线如图5 所示。 图中3 条曲线形状相同,而负荷电流幅值不同。 计算结果表明日负载系数为0.5 的3 条负荷曲线对应的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M均为1.34,即保持同一日负载系数不变,同比例改变负荷电流幅值,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M不发生变化。 这说明周期负荷载流量与日负载系数的大小有关,而与负荷电流幅值无关。

4 不同负荷类型10 k V电缆线路的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

为研究不同性质的负荷(居民、工业、商业、混合用电等)的典型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本文选择佛山地区4 条有代表性的典型10 k V配电电缆线路,按照2010 年的日负荷曲线,计算其直埋敷设单回路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结果如表4 所示。

由表4 中可以看出,在1 a的时间内,居民和商业负荷的日负载系数多在0.5~0.6 范围内,对应的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较大,在1.25~1.35 之间;而工业负荷的日负载系数在0.9 左右,其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较小,在1.07 左右;混合负荷介于两者之间,其日负载系数在0.7~0.8 范围内,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在1.15 ~1.20 之间。 这是因为工业负荷在1 d内基本不变,峰谷差小,日负载系数大;而居民负荷和商业负荷与人的日常生活活动有较大相关性,负荷在1 d内波动大,日负载系数小。

日负荷曲线越平稳,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越小,其周期性过负荷能力越弱;反之,峰谷差越大,日负载系数越小,则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越大,其周期性过负荷能力越强。 这也说明居民和商业负荷有较大的周期性过负荷能力。 建议电力部门在负荷调度时,充分利用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在保证电缆寿命的前提下,提高电缆输送能力。

5结论

本文开展了直埋敷设不同日负载系数的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验证了周期负荷载流量计算软件的正确性。 利用软件计算结合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对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与其日负载系数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a. 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比持续负荷载流量大,即按周期负荷载流量控制负荷的最大值,可在保证电缆寿命的前提下提高电缆的输送能力。

b. 日负载系数越小,按照周期负荷载流量控制负荷,电缆输送能力提高的空间越大。

c. 日负载系数相同而电流幅值不同的负荷曲线,其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相同。

d. 负荷性质决定了日负载系数的大小,进而决定了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日负荷曲线越平稳,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越小,其周期性过负荷能力越弱。

建议电力部门在调度负荷(尤其是居民负荷和商业负荷)时,充分利用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在保证电缆寿命的前提下,提高电缆输送能力。

摘要:为计算10 kV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开发了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计算软件,开展了直埋敷设不同日负载系数的三芯电缆周期负荷载流量试验。将试验所得的周期负荷载流量与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软件计算的正确性。利用软件计算结合载流量试验,对日负载系数与周期负荷载流量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日负载系数越小,周期负荷载流量越大。针对佛山地区典型负荷的10 kV电缆线路,计算其12个月的周期负荷载流量系数。建议按周期负荷载流量控制电缆负荷电流的最大值,可在保证电缆寿命的前提下,提高电缆线路的输电能力。

周期性试验 篇3

1 总体方案

该试验台功用:根据汽车各档位的转速、扭矩要求及运转规定的时间,完成周期循环寿命试验,同时自动检测出万向节摆角。

1.1 周期循环寿命试验台结构原理

周期循环寿命试验台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左、右传动箱、扭矩传感器、液压加载器和两件供试件组成了一个总传动比为1的封闭式传动链,液压加载器实质上是一个双叶片摆动缸,缸体通过支架、轴与右边的供试件相连、叶片转子与左边的传动箱连接,向液压加载器输入压力油,则叶片转子相对摆动缸体产生扭矩,改变油液压力则可改变加载扭矩;变频调速电机用于驱动整个封闭传动链运转,同时补偿封闭传动链运转中产生的功率损失。

回转工作台由推拉液压缸驱动,可偏转45°;回转工作台转动的两终端安装有死挡铁,可以调整最大回转角度;回转角度由与回转轴连接的转角传感器检测。回转工作台用于周期疲劳试验和固定式球笼许用摆角检测。进行周期疲劳试验时,工作台回转相应角度后,由锁紧液压缸锁紧。

右传动箱安装在立式液压滑台上,立式滑台向上运动时,用于检测滑动球笼的摆角和滑移量。立式滑台向上移动的位移用位移传感器检测,根据几何关系可以间接获得滑动球笼的摆角和滑移量。为保证立式液压滑台运动平稳,设置了平衡重。

立柱安装在机械滑台上。在安装不同型号的等速万向传动轴试件时,用机械滑台来调整距离。由于外球笼摆动中心到传动箱上的内球笼夹具端面的距离是固定的,不可调整,因此对不同型号产品的试件,必须采用更换相应支承架的方法来实现内球笼的安装与连接。

为了实现自动连续加载、卸载,液压系统的压力必须连续可调,为此必须采用电液比例溢流阀来调整系统压力,这样就可以用计算机实现试验扭矩的调节与控制。

扭矩传感器的作用是检测试验扭矩和实际转速,以便计算机控制电液比例溢流阀和补偿电动机,使试验扭矩和转速为规定的数值。

1.2 该试验台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1)采用液压伺服加载,加载转矩:0~4000Nm范围内无级可调,系统转矩控制精度:≤1.5%。

(2)电液伺服系统的最大功率流量只能满足4000N.m对应0.5Hz的技术参数,电液伺服系统依据此数据进行设计。

(3)使用转速:0~2000r/min范围内无级调速,系统转速控制精度:≤1%。

(4)可测试件长度:300~1500mm。

(5)中心固定型等速万向节最大工作转角±46°,伸缩型等速万向节最大摆角为±30°须满足。

(6)加载扭转变换频率:0.1~5Hz可调,精度±0.1Hz。

(7)采用计算机自动测控系统,可实现手动与自动检测。

(8)根据需要显示某些参数如:压力、温度、转速、转矩等。

(9)检测报告可以打印输出,检测数据和试验结果可存入数据库。

(10)测试台应配有过压、过流、缺相保护和紧急停机装置。

(11)测试台工作方式:连续200小时以上或循环计数107次。

2 液压传动系统

液压传动系统主要用于驱动试验台中的运动部件运动,回转工作台的回转,回转工作台的锁紧以及立式液压滑台的上下运动。

液压传动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

1.电磁溢流阀;2.压力表开关;3.压力表;4.液控单向阀;5、9、16电磁换向阀;6、15叠加式双向节流阀;7.双向液压锁;8.推拉液压缸;10.压力传感器;11.锁紧液压缸;12.压力继电器;13.立式液压缸;14.行程阀;17.电动机;18.高压液压泵;19.过滤器;20.液压油箱(320L)

系统有三个执行元件:推拉缸负责回转工作台的回转,锁紧缸负责工作台的锁紧、放松,立式缸负责立式液压滑台上下运动。

为使液压传动系统电机20在空载下启动,应使电磁铁7YA得电,此时电磁溢流阀1处于卸荷状态。系统工作时,电磁铁7YA应失电。

当电磁铁2YA得电时,液压油进入推拉缸有杆腔,无杆腔回油,推拉缸拉动工作台顺时针回转;当电磁铁1YA得电时,液压油进入推拉缸无杆腔,有杆腔回油,推拉缸推动工作台逆时针回转,回到原位。

当电磁铁3YA得电时,液压油进入锁紧缸无杆腔,有杆腔回油,锁紧缸驱动夹紧工作台;当电磁铁4YA得电时,液压油进入锁紧缸有杆腔,无杆腔回油,锁紧缸松夹。

回转工作台液压回路和锁紧回路之间设置了互锁回路,只有当锁紧缸处于松夹状态时,油路压力升高,液控单向阀4才会接通通向推拉缸的进油路,回转工作台才能运动。

元件12是压力继电器,利用夹紧或松夹后,压力升高,使电器触点闭合而发出锁紧缸已经夹紧或已经松夹的信号,便于计算机控制试验台后续的试验程序。

元件10是压力传感器。其作用是:在进行固定式球笼摆角检测时,若出现实际摆角小于许用摆角的情况,此时压力会出现突然升高现象,计算机捕捉到此信号后,会控制回转工作台反向,防止损坏试件。不需要使用压力传感器时,电磁阀9切断油路,保护压力传感器。

当电磁铁5YA得电时,液压油进入立式缸下腔,上腔回油,立式液压滑台上行;当电磁铁6YA得电时,液压油进入立式缸上腔,下腔回油,立式液压滑台下行。与下腔油路连接的压力传感器18的作用是:在进行滑动式球笼摆角和滑移量检测时,若出现实际摆角小于许用摆角的情况,此时压力会出现突然升高现象,计算机捕捉到此信号后,会控制立式液压滑台换向,防止损坏试件。

液控顺序阀的调整压力应高于锁紧缸动作时的压力,但低于系统工作压力0.5~0.8MPa。压力继电器12的调整压力应调整为稍低于或等于系统压力即可。

3 外球笼摆角检测

试验启动,按控制柜上的“运行”,试验自动开始,“停止”中止试验。

检测过程:控制回转工作台顺时针低速回转,计算机读取旋转编码器脉冲,当回转工作台摆角达到设定的许用摆角时,记录摆角大小,并驱动液压缸换向返回原位,压下原位行程开关,检测结束。

当供试件的摆角小于许用摆角,回转工作台不能继续顺时针回转时,拉伸液压缸有杆腔压力会发生突变,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此压力突变信号后,立即由计算机控制拉伸液压缸换向,同时旋转编码器检测到的摆角即为该供试件的实际摆角。它小于许用摆角,可判定为不合格品。由于元件10(图2)压力传感器的存在,能够控制液压缸的及时换向,即工作台反向,从而可以防止此试件被损坏。

4 结束语

该试验台,有较多创新之处,其中之一是该周期循环寿命试验台能够在自动检测万向节摆角时而不损坏万向节装置。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对汽车万向节检测设备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该试验台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贡献了一分力量。同时,该试验台已通过国内某万向节厂家的验收,并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家瑞主编.汽车构造: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周期性试验 篇4

患者, 24岁, G0P0, 因周期性血尿6年余, 周期性便血1年余于2010年4月15日入院。患者自诉15岁左右开始乳房发育, 17岁左右开始出现周期性血尿, 周期约30天, 每次持续4~5天后排尿恢复正常。发生血尿症状期间伴有中度下腹痛, 一直无明显阴道流血, 无尿频、尿急及尿痛症状, 无发热。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周期性便血及肛门流液, 症状发生周期及持续时间与血尿症状相同, 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变。患者自诉曾在当地医院于无血尿期间检查膀胱镜未见明确瘘孔。2009年8月患者来我院就诊, 盆腔B超检查可疑中隔子宫, 双附件未见异常。盆腔MRI平扫考虑双子宫、双宫颈畸形。泌尿系统B超检查提示双肾、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行膀胱造影见膀胱形态正常, 边缘锐利, 未见充盈缺损, 用力做排尿动作未见明确膀胱与阴道间瘘道。膀胱镜检查未见明显窦道开口。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可进入4~5 cm, 顶端为盲端, 黏膜光滑;三合诊:可扪及子宫增大, 约孕6周大小, 双角突出, 三合诊直肠前似可扪及宫颈。既往史:患者1岁时因“先天性无肛门、阴道直肠瘘”在外院行“肛门成形术”, 术后大小便控制良好。 个人史无特殊。23岁结婚, 配偶体健, 婚后性生活顺利, 未避孕1年一直未怀孕。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入院诊断:先天性阴道横隔, 中隔子宫, 膀胱阴道瘘可能性大, 直肠阴道瘘不除外。

患者入院后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 进镜55 cm达结肠脾曲, 反复仔细观察距肛门20 cm以下黏膜, 并冲洗观察直肠, 未见血迹和异常开口, 肛门口可见隆起赘生物。行直肠造影, 造影剂扩散至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 充盈良好, 平卧位、俯卧位及侧卧位未见造影剂异常扩散。于2010年4月21日行剖腹探查术, 进腹后探查见子宫左右径稍宽, 双附件外观正常。小心分离子宫前方的膀胱腹膜反折及子宫后方的直肠, 组织层次极差, 分离中破入膀胱及直肠。修补直肠后, 从阴道内小心打开阴道顶端黏膜, 分离进入阴道上段, 其呈扩大的腔隙状, 内可触及两个发育稍差的宫颈。仔细检查膀胱内在左输尿管开口内侧可见一个直径约0.3 cm的瘘孔与阴道相通。切除瘘孔周围0.3 cm的组织, 缝合瘘孔, 修补膀胱, 行耻骨上膀胱造瘘, 留置输尿管内单J管。留置腹腔引流管两根。手术方式为阴道贯通加膀胱阴道瘘修补加盆腔粘连分解术。膀胱内输尿管开口及膀胱阴道瘘开口见图1 (见插页12-1) 。

术后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手术3天后患者体温逐渐正常, 逐步拔除输尿管内单J管及两根腹腔引流管, 由肠外营养过渡至肠内营养。术后16天患者出院时一般情况良好, 暂时保留导尿管及膀胱造瘘引流管, 出院后在院外拔除。术后2个月随诊, 患者月经来潮2次, 未再出现血尿及便血。

2讨论

顾宇 (住院医师) :患者周期性血尿病史长达6年余, 近1年新出现与血尿周期相同的便血, 从未有过月经阴道流血。影像学检查提示中隔子宫、双宫颈发育情况尚可, 说明患者的子宫应该能产生周期性月经出血。妇科检查时见阴道顶端为横隔阻挡的盲端, 可以解释患者从未有过阴道流血的原因。结合患者从17岁起出现与月经周期相似的血尿症状, 推测可能在上段阴道腔与泌尿系统间存在瘘道。患者近1年同时出现与血尿周期相同的便血症状, 结合患者既往曾因先天性无肛门, 阴道直肠瘘行手术的病史, 不能排除阴道直肠瘘的可能。考虑到女性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在胚胎发育上的密切关系, 术前对患者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进行了详细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未见泌尿系统形态异常, 生殖系统B超及MRI检查分别考虑中隔子宫或双子宫双宫颈, 提示患者存在多发性生殖道发育异常。针对周期性的血尿与便血症状, 分别进行了膀胱镜、膀胱造影以及结肠镜和直肠造影检查, 希望能查找到膀胱阴道瘘与直肠阴道瘘的开口位置。但术前多种影像学未检查到具体的瘘管开口位置, 因此选择了开腹手术方式, 在术中仔细探查到瘘孔位置后再加以修

补手术。

丁西来 (主治医师) :阴道横隔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70000。患者多表现原发性闭经,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经血无法排出形成阴道积血, 引起周期性腹痛。本例患者先天性中隔子宫、双宫颈、完全性阴道横隔, 在进入青春期后从未有过阴道流血, 但未出现由于月经来潮导致阴道积血形成下腹包块的症状, 而是出现周期性血尿。本病例诊断膀胱阴道瘘的难点在于多次检查膀胱镜未见到明确瘘道开口, 膀胱造影也未见明确瘘管显影, 因此术前无法明确瘘管位置。考虑患者表现为每次排尿时血尿而不是经期持续性尿道出血, 因此可以判断瘘管应该位于膀胱与阴道上段之间, 月经期经血通过瘘管进入膀胱形成血尿。膀胱镜检查及膀胱造影未能显示明确瘘管位置, 可能是由于瘘管管径较细, 膀胱镜下难以清晰辨别, 而膀胱造影时的膀胱内压不足, 未能使显影剂进入膀胱阴道瘘。术中所见膀胱阴道瘘开口仅0.3 cm大小证实了此前判断。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及直肠造影也未能发现明确的直肠阴道瘘开口, 但是鉴于患者周期性便血症状的发作周期与血尿症状相同, 而且在症状发作期间正常的大便次数及性状未发生改变, 结肠镜检查也未发现息肉及痔疮等肠内病变, 结合患者幼年时曾有先天性无肛门和直肠阴道瘘病史, 因此考虑周期性便血的病因仍以直肠阴道瘘的可能性较大。

朱兰 (主任医师) :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关系非常紧密, 因此它们发育出现异常时可导致多种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阴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副中肾管与泌尿生殖窦融合而来, 当融合过程发生异常时造成阴道横隔的发生。完全性的阴道横隔可在幼年时由于宫颈管腺体分泌液在阴道上段积聚引起下腹包块, 在月经初潮之后由于月经期阴道上段积血引起下腹包块及周期性的疼痛。女性生殖器官瘘主要包括有膀胱阴道瘘、膀胱尿道阴道瘘、尿道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等。其多数由分娩损伤或妇科手术引起, 其他原因包括结石、外伤、感染、恶性肿瘤、放疗及先天畸形等。先天性膀胱阴道瘘临床极为罕见。其可单独存在, 也可能并发有其他泌尿系统畸形。该患者多由于有尿失禁症状而可得到早期诊断。但合并完全性阴道横隔的患者由于无尿失禁表现, 往往到月经初潮后才由于周期性尿血表现被发现。

当患者没有生殖道瘘的外源性发病因素, 到青春期后出现周期性血尿而无阴道月经流血时, 应考虑到阴道横隔合并先天性膀胱阴道瘘的可能。本患者术中在膀胱内检查所见证实了术前膀胱阴道瘘的判断, 经过对瘘孔的修补, 去除阴道横隔, 恢复了泌尿生殖系统间正常解剖关系。但对于该患者因先天性泌尿道发育异常, 手术后还应注意随诊中有无泌尿道的感染问题和生殖道的经血排出是否通畅问题。

周期性普查研究 篇5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 是有关于国情国力的重大调查。调查的范围大, 涉及面广, 参与部门多, 技术要求高, 所以不能经常进行。

一、我国周期性普查面临的问题

1. 普查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 经费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普查的顺利进行, 特别是贫困县, 连基本的普查经费都无法保障, 严重地影响了普查人员的积极性, 更增加了普查工作的难度。

2. 普查数据质量遭到质疑

在以往进行过的普查中, 由于普查初步数据汇总的结果与实际相差太大, 导致全国范围内查漏、补漏经常发生, 普查数据质量面临着信任危机, 局面十分尴尬。

3. 普查组织模式的有效性面临挑战

我国的周期性普查主要是政府部门行为, 具有明显的行政动员优势, 从这一点上看是有效的, 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它的缺陷也显现出来:第一, 各级政府领导工作繁忙, 很难顾及到普查的日常工作, 更不可能及时地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解决问题;第二, 相关部门对普查工作重视不够, 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很大;第三, 周期性普查组织没有固定的常设机构, 结构松散, 影响办事效率。这种组织模式的有效性面临着挑战。

二、我国周期性普查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周期性普查面临如此困境的原因除了普查自身特点造成外, 还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 体制不完善, 方案设计不科学, 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1. 信用体系和信用机制没有建立、健全, 失信惩戒体系不完善

信用体系是为了维护社会信用而建立的。由于目前不够健全, 很多单位、组织的会计制度不严肃 (“两本账”或不建账) , 工商登记不一致 (企业登记为个体户或不进行工商登记) , 经营者不法经营 (偷税、漏税、制假贩假) , 提供虚假统计数据等行为没有在信用体系里体现, 惩戒体系无法发挥作用。这就助长了他们的行为。

2. 普查方案脱离实际

在历次普查方案的设计中总出现一些设计缺陷, 一些指标过细、过多造成有的指标难以采集, 普查人员错误理解, 这对普查数据的质量造成影响。有些方案甚至在宏观框架上出现差错, 导致普查数据又重又漏。

3. 财政投入机制造成普查财力不足

我国周期性普查经费是实行分级负担。财税体制改革后, 乡镇财政上拨, 由县级财政统管, 乡镇普查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的需要县级来保障, 中央财政对基层的投入明显不足, 这就造成了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经费短缺, 工作负担过重, 基层苦不堪言。由于经费短缺, 统计力量薄弱和繁重的普查任务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使得普查数据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4. 统计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现行的统计体制很多还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报告制度和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失灵, 不适应周期性普查的需要。

三、解决周期性普查问题的建议

1.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在信贷、纳税、公平交易、提供统计资料、公益活动等方面, 国家应统一为每位公民和企业建立客观、公正、全面的信用记录, 制定失信的惩戒措施, 由于每次的不良信用记录都意味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这会对调查对象具有相当的约束力, 从而保证了普查数据的质量。

2. 中央财政向基层倾斜

《统计法》第十二条规定, 周期性普查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组织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所需的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财税改革后, 中央财政对基层的投入太少。因此, 应在即将修改的《统计法》中明确, 普查经费中央财政应大幅度增加, 向基层倾斜, 纳入中央财政预算, 确保普查有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 而不是在普查年度由普查实施机构临时向地方政府申请经费。

县级以下政府是普查工作的具体实施者, 不仅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 还要承担无偿平调的各种负担。为了调动其积极性, 应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体、省市财政相配套的普查经费转移支付机制, 最大限度的向县区一级普查机构倾斜, 以避免基层因经费困难而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普查方案设计要符合实际, 坚持科学性和经济性相结

普查方案设计应围绕着普查目标, 科学设计普查指标体系和表式, 合理制订工作方案, 力求以较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取最丰富的、符合实际的普查资料。

(1) 普查总体方案设计。应根据各项普查的特点和目的, 按普查对象的同质性进行科学设计。人口普查、农业普查方案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以人的情况和人的活动为主线, 以找到人、数准人、查清人的活动为普查根本目的;经济普查要以摸清单位、查清单位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果为目标, 努力降低普查方案的复杂程度和实施难度。

(2) 指标设计。应遵循“标准、规范、简洁、方便易行”的原则。指标的名称要符合标准, 口径要统一、规范, 力求与财务指标衔接, 指标数量的多少, 要以满足普查目标为准, 注重调查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统计信息, 不能求大求多, 资料的搜集要切实可行。如以往的人口普查中, 重登和漏登较严重, 因此, 有必要在以后的普查中增加一项居民的身份证号码, 按现行的管理模式, 一个人只要登记了户口, 就拥有唯一的居民身份证号码, 只要与公安人口管理机构形成数据共享机制, 普查机构就很容易找到重登和漏登的人口。又如, 经济普查, 原普查表中有“建房年份”这一调查项目, 对继承祖居的户或租住户, 调查对象根本无法回答出具体建筑年份, 调查员在填写这一项目时不是空白就是五花八门, 影响普查数据

(3) 调查时间和调查方法。周期性普查的时间可考虑改在7月份进行。因为这个时候, 正是大中专学校放假时间, 可以组织大中专学生和老师参与普查工作。由于这些人的素质高、能力强, 可以保证普查数据的质量, 也可增加他们的收入, 丰富了他们的实战经验, 达到双赢的效果。调查方法应当走出传统误区, 对可采用非全面调查的行业、部门和群体, 要更多地采用抽样调查方法, 这样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调查结果, 也能大幅度减少调查的投入, 节约成本。

(4) 努力提高普查组织的有效性。以往各组普查领导小组的组长都是政府分管统计工作的副职领导, 副组长有办公室 (厅) 副主任 (副秘书长) 、相关部门及统计局的主要负责人, 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 普查办公室主任由统计局局长、副局长或普查中心主任担任, 这种组织与搞好大型普查所需的组织力量相比差得太远。建议今后的普查办主任由政府办公室联系统计工作的副主任 (副秘书长) 担任, 以便横向、纵向协调、联系, 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除普查中心工作人员外, 其余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 抽调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必须与原单位的工作脱钩, 全身心地投入到普查工作中。由于普查由政府办公室出面组织,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和配置普查资源, 发挥其组织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7) .

[2]肖升初.给1%人口抽样方案挑刺[J].中国统计, 2006, (4) .

[3]杨勇健, 姜庆冬, 张明会.谈不完善信用体系下的银企关系[J].中国统计, 2005, (12) .

周期性试验 篇6

自19世纪初叶以来, 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比, 关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原因的分析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观点。外因观点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主要因为政治制度、自然灾害等引起。如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认为经济周期取决于太阳周期。苏瓦雷兹和萨斯曼建立的动态理性预期模型认为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经济周而复始的运动。但更多的观点偏重于内因, 其影响力也更广泛。研究内因对经济周期影响相关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克思、熊彼特、凯恩斯、希克斯、米契尔等经济学家。

经济周期 (Business cycle) 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以经济扩张与和紧缩为特征周期性交替更迭的现象, 具体体现在国民经济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的周期性高低波动的商业周期、经济循环。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好坏, 除了受其内部各种条件的制约影响外, 外部宏观的经济大背景和市场环境有时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外部环境, 一个企业或许无力做什么, 但可以通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条件进行调整、完善,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 在小范围内增强企业内部活力, 提升自身竞争力在经济浪潮中生存。正因为如此,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家们越来越关心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形势, 制定针对性的战略、政策以适应周期性波动。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认为在经济周期内成本和价格发展不平衡, 造成经济的周期波动。奥地利学派的周期理论从某种均衡状态出发结合其生产结构的假说来分析经济周期, 重点研究生产结构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凯恩斯主要研究资本边际效率周期性及其他短期变量对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各类复杂情况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 从制度本身出发去探究经济周期性的根源,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爆发产能过剩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关于内因说的经济周期理论各有侧重点, 也能解释现实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更能说明一些问题。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认为,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对经济均衡的扰动, 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动力。1939年出版的《经济周期》集中体现了熊彼特对经济周期的研究, 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扩展。《经济发展理论》阐述了企业家及其创新是资本主义演化的动力。《经济周期》主要分析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如何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在周期波动中的演化。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包括4项重要定义:“创新”的定义, 其主要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是对生产过程中各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同时, 他严格界定了创新和发明, 创新是经济领域的概念, 而发明不是, 只有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才是创新;在排除影响经济活动的其他因素外, 经济周期由繁荣和衰退交替循环进行, 此类经济模式定义为“纯模式”;在纯模式的经济活动中, 创新浪潮 (第一次浪潮) 引导经济自动在衰退和繁荣之间交替更迭, 但由于物价普遍上涨后的投机现象 (第二次浪潮) , 在经济活动衰退后, 紧接着出现了另一个阶段萧条, 萧条过后, 第二次浪潮的影响逐步消减, 经济进入复苏, 为使经济由复苏步入繁荣, 必须再有创新浪潮的影响, 这就是四阶段循环的定义;按照熊彼特多个周期由来的理论, 因为有多种创新存在, 有的创新影响大, 有的影响小;造成了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 即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 这就是长短周期的定义。本文将以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 结合我国1978年至今的经济发展情况, 将经济活动轨迹按时间进行区域划分, 并对各阶段的循环特征进行分析。

二、对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特征的分析

根据20世纪末我国经济软着陆, 经济发展周期性模糊弱化的情况, 本文采用阶段性划分方法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循环特征。以GPD增长率和经济增长动力为衡量标准,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 (1978~2014年) , 经济波动按时间区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供给单驱阶段, 供需双驱阶段, 需求单驱阶段。

(一) 供给单驱阶段。

1978年至1991年期间该阶段的周期性特征为:投资扩张———供给扩张———消费扩张, 类似于熊彼特周期理论中多个短周期模型的组合。该阶段波动的频繁是由于政策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有的可能只是“纯模式”, 有的则迅速经历了熊彼特定义的四阶段循环。该阶段我国经济活动发展的波动性较明显, 主要原因是在这个发展阶段我国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方针政策等, 这些经济政策导致了显著的经济波动和完整的周期性。

(二) 供需双驱阶段。

1992年到1996年期间该阶段经济运行较第一阶段平稳性和持续性有所增强。1992年在邓小平南巡以及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政策后, 掀起全国各界的创新浪潮, 各界的需求和投资潜力大大激发。在供给和需求双因素驱动下, 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征是:消费扩张———供给扩张———投资扩张———供给扩张, 保持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因为没有实现新一轮需求扩张, 该阶段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无法循环, 该阶段就是经济发展活动中的“软着陆”。

(三) 需求单驱阶段。

1.1997到2003年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低迷期。该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特征是:投资扩张———供给扩张———消费扩张。该阶段我国经济在面临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和经济阶段性调整的内部要求双重考验下, 通过扩大内需,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保证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该阶段总需求扩张的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比较接近熊彼特的“第一次浪潮”。

2.2003~2008年间, 是我国经济的过热期。该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是:高增长、低通胀———结构性过热———结构性过热收敛———经济结构性偏热有所校正。2003年的“非典”对我国经济增加带来巨大冲击, 为减轻影响实现经济平稳发展, 国家采取减税和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2003年到2008年, 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处于上升阶段, 部分时间段甚至出现“经济过热”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过度投资现象严重,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度, 房地产行业泡沫势头猛烈;物价上涨明显, 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生产资料价格 (PPI) 持续大幅涨价;货币需求和供应快速增长。

3.2008年至今, 经济增长方式以政府主导、投资驱动为主, 形成过剩产能。外部与美国对接, 形成“恐怖平衡” (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 。2012年我国投资、消费、财政收入、债务均已达到临界点, 经济进入转折之年。2013~2015年, 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 使中国政策处于前所未有的纠结状态。内部前期货币超发、房价泡沫和政府债务风险积聚, 外部美国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 外资撤离, 中国制造业优势越来越小, 实体经济下滑, 导致“中美恐怖平衡”存在基础发生动摇。2015年中国面临棘手的政策选择:保增长意味着继续超发货币, 风险进一步加大, 调结构意味着接受较低的增长率, 面临改革阵痛, 而中国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 改革阵痛有可能加剧社会稳定风险。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

跟随美国次贷危机而来的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低迷直接诱发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波动, 2008年大规模政府投资虽然阻止经济下滑趋势, 但加大产能过剩的风险。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 本文基于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自身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诱发经济问题的原因, 并寻求解决经济问题的新思路。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各国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的实例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看到, 当国家经济发展高速增长, 出现过高通膨现象后, 紧接着将迎来经济紧缩的阶段。各国政府通过自身的各项调控政策和措施调节本国经济过热来控制经济紧缩的程度。2008年上半年之前, 我国经济发展活动就遭遇类似情况, 经济的超高速增长带来各种结构性问题, 若不进行经济调整, 经济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政府可通过采取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或硬着陆, 也可利用经济发展中经济自身的调节来解决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各种问题。分析我国本轮经济发展的特点, 在本轮经济出现发展过快、经济过热、高通膨之时, 恰逢全球金融海啸带来全球经济低迷。全球金融海啸引起我国经济出现产能过剩、市场供需失衡、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如果没有全球金融海啸的影响, 根据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我国经济体本身也会进行周期性的调节, 完成通膨、通缩的阶段性波动。从我国经济周期发展的实况来看, 全球金融海啸加速我国经济体本身的调整节奏, 我国经济出现的经济低迷等问题是全球金融海啸引起的经济体提前调整的表现。因此, 为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高速增长引起的经济问题, 在制定调整经济体的政策和措施时, 一方面对于全球金融海啸引发需求下降等问题作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利用经济体自身调整规律, 逐步改善经济发展过快引起的各项问题。如果只关注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问题而忽略经济体自身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当外部冲击引起的经济问题解决后, 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紧缩问题将会显现, 可能会延长我国经济紧缩的持续周期, 这对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无疑是有害的。

四、结语

通过研究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到, 我国本轮经济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 加速由于经济过热经济体自身调整的步伐, 虽然引起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的危机, 但也提供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机遇。我国应对本轮经济危机的思路应该是危机并重 (危, 经济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机, 经济体结构调整) , 两手抓:既要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问题, 又要利用经济体自身周期性调整规律,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制度政策、供需冲击、货币冲击、金融冲击等创新源泉影响经济的长、中、短周期性波动。以此, 我国经济发展将走出经济紧缩的阴霾, 进入平稳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本塞利格曼.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0

[2]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4

[3]熊彼特.经济周期[M].波士顿:哈佛大学出版社, 1939

[4]熊彼特.经济变化分析[J].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 1986, 10

[5]张守一.现代经济对策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服装流行的周期性规律研究 篇7

1 服装流行具有周期性

纵观服装的发展演变史,服装的流行并不盲目,伴随时代进步、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服装流行,历史式样总是周而复始的出现,表现为服装样式与风格的周期性复兴。以19世纪西方的服装流行为例,服装流行被划分为新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新洛可可风格、巴斯尔风格和S形风格时期,其女装的变迁几乎是按顺序周期性地重现过去曾出现过的样式:古希腊风格—16世纪文艺复兴西班牙风格—18世纪洛可可风格—18世纪巴斯尔样式……流行以周期性回归的方式演绎着历史复兴。不过,这种复兴并不是历史样式的简单重复,而是附加了时代特征,并结合当下流行因素的全新产物。服装流行以一种螺旋式盘升的方式,既复兴过去,又向前推进。

另外,从服装流行的轨迹来看,任何服装流行都会经历发生、发展、高潮和衰亡四个阶段,表现为服装流行生命周期的规律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通常是以百年为单位来计算,到了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生命周期则是以十年为单位来衡量。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服装流行周期变得更短,出现了以五年为变化周期的流行趋势。而进入2000年以后,时尚界几乎每两年就要变换一次流行风潮。看似多变的服装流行实际上遵循着周期性演变的规律。

2 影响服装流行周期性的因素

服装流行中有许多变量影响流行的结果,甚至一些偶发性的事件也会改变服装流行的周期性规律。研究服装流行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流行周期性规律的认识。

2.1 社会环境

每个时期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它主要由政治形势、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因素构成,它直接影响服装流行的复兴风格以及服装流行生命周期的长短。

2.1.1 政治形势

社会政治环境直接影响这个时期人们的着装心理与方式。从历史上看,稳定的政治环境使人们着意于服饰的精美华丽与多样化的风格,流行的生命周期也相对稳定,例如17世纪法国流行的奢华到极致的巴洛克风格服饰。而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则常常会引起服装流行的停滞或者变革,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也呈现两极分化的形态———或停滞,或突变。公元5~10世纪,欧洲处于各封建王国常年混战不休、民不聊生、政治混乱、文化落后的动荡时期,其服装的演化几乎停滞,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长达500年。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为男人们奔赴战场,妇女成了战时劳动力的唯一资源,这使得女性走上社会,服装流行也因此产生巨大变革,裙长缩短,繁琐的装饰被去掉,富有机能性的男式女服成为服装流行的主流。战争的爆发强制性地结束了上一个流行的生命周期,推动了新流行的出现。

2.1.2 经济状况

社会的经济状况是影响服装流行的重要因素。从服装样式的流行规律来看,社会经济活跃时,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与包容,服装流行更倾向于裸露和多样化,服装具体表现为裙长变短,款式变得裸露。而当社会经济处于萧条时,人们缺乏信心与安全感,服装成为人们保护自己、获取安全感的手段之一,服装流行更倾向于变得保守与单一,通常表现为裙长变长,款式变得趋于保守。历史上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萧条,长及脚踝的长裙一直流行到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经济迅速增长,迷你裙在“年轻风暴”中粉墨登场;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裙子越变越长;而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享乐主义和大量消费盛行,人们着装的裸露度大大增加,超短裙开始流行……经济状况的改变致使服装流行在形式上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从流行的生命周期角度来看,由于社会经济活跃,服装的需求变得十分旺盛,多样化风格的服装层出不穷,新潮流的出现加快了上一个流行的衰退,服装的流行速度加快,其生命周期相应变短;而当社会经济萧条时,人们的消费能力减弱,对服装的需求下降,服装流行速度变慢,导致流行的生命周期变长。另外,当社会经济在经济活跃与经济萧条中过渡或者跨越时,环境的突变都会导致上一个流行周期的迅速终结。

2.1.3 科技水平

服装流行受到科技水平的支持和制约,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材料及新工艺都会推动服装流行的更迭,缩短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缝纫机的发明标志着大规模机械化制衣时代的开始,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开始明显缩短。自从19世纪化学纤维诞生以来,每一次新型材料的问世都成为服装流行的催化剂。而近年来流行的衍缝工艺、针迹表现、退针、洗花、做旧等服装新工艺赋予服装流行新的含义。另外,卫星电视的普及对时尚的传播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时尚的全球化使服装流行速度越来越快,流行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科技水平的发展加快了流行的更新速度,致使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2.1.4 文化思潮

服装流行的变迁离不开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文化思潮通常会对服装的流行产生正面的影响和冲击,大多数人对文化思潮的共鸣和趋同性会加快流行的形成以及传播的速度,缩短服装流行的生命周期。例如,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反传统、反体制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反叛一代所倡导的“年轻风暴”打乱了时装持续百年的传统秩序。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乃至时装上的典雅主张都被抛弃。服装流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登场,牛仔裤、迷你裙、喇叭裤,街头时尚等掀开了服装流行新的一页,并迅速风靡全世界,服装流行的周期也迅速地由发生阶段进入高潮阶段,文化思潮对服装流行的冲击可见一斑。一般来说,文化思潮会加快流行的传播速度,使流行迅速进入高潮阶段,从而缩短流行的生命周期。

2.2 审美情趣的变迁

除了社会环境的各个因素会影响服装流行的结果之外,人类审美情趣的变迁也会对服装流行产生直接的影响。

每一个时代对于时尚美的追求都有不同的标准,审美倾向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服装流行样式与风格的多样性。古希腊人崇尚自然的审美倾向使他们的服装简单、朴素,一块长方形的布料,不需任何裁剪,通过在人体上披挂、缠裹或系扎来塑造出具有优美的悬垂波浪褶饰的宽松型服装形态。而以强调女性魅力为主的洛可可时期,女性会通过繁复的堆砌、紧身胸衣和巨大的裙撑刻意表现女性身体的曲线美,服装流行呈现出窄衣模式下的形态美感,暗示了当时社会那种奢华、繁复的审美倾向。

另外,人类的审美情趣具有时限性,一种审美倾向在经历一段时间内大范围的服装流行之后,人们通常会产生审美疲劳。这种审美疲劳最终会导致审美情趣产生变迁,通常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伴随着人类的审美情趣的变迁,服装的流行样式总是在宽衣文化与窄衣文化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形成服装样式周期性的回归。例如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古典主义思潮的回归,服装回到讲究造型与传统的年代,服装通过肩垫的使用和收腰突出女性肩部造型以及腰身的合体,表现出一种窄衣形态。而当人们对过于正统的审美情趣厌倦之后,90年代人们对于时尚美的追求建立在舒适自由的基础上,服装也朝着宽松与实用化方向发展,针织品因此倍受欢迎,这一阶段的服装流行表现出一种宽衣形态。从整个服装发展史上来看,服装流行总是在宽衣与窄衣之间变幻摇摆。

人类审美情趣变迁的速度直接影响流行的生命周期。如果人类审美情趣变迁的速度较慢,则体现为某一个流行的生命周期较长,服装形态较为稳定。反之,则体现为流行的生命周期较短,服装形态多变。

2.3 偶发型事件的影响

服装流行会受到当时时期有一定震撼力的突发事件的影响, 通常表现为某种流行现象骤然而起, 又骤然而终。例如美国的“9·11”事件, 其事件的爆发给当时的各品牌时装发布罩上了黑色的阴影, 黑色一下子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色, 服装形式也一改过去的张扬与大胆, 突然变得沉静、内敛, 人们的心情通过服饰流行的物化形式表露无疑。然而随着事件的平息, 服装流行又回到正常的轨迹上, 有彩色又开始成为主要流行色。偶发型事件虽然会给服装流行的样式与风格带来冲击与变数,但是通常无法改变流行的生命周期。

3 结语

服装流行具有周期性规律,这个规律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四大因素、个人审美变迁以及偶发性事件的支配和制约,最终表现为服装样式的循环往复性回归以及服装流行生命周期的不间断更迭。

时装的本质是多变的,但服装流行的周期性规律使得流行预测成为可能。服装设计师只有在多变的流行中把握流行的脉络,发现流行的先潮,才能够不失适宜地把流行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后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历史语汇[J].中国服装 (北京) , 2008, (9) , 45-47.

[2]张翔.服装流行的向心性[J].装饰, 2004, (9) :10.

上一篇:支持向量机增量下一篇:工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