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精选8篇)
不同入路 篇1
近年来,冠脉内介入诊断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疗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路径是经股动脉,其优点是内径大,不易影响到血液循环;虽然如此,股动脉穿刺也有缺点,如腹股沟血肿、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1992年8月14日,Ferdinand Kiemeneij首先在临床上开展了第一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断治疗,为冠脉介入诊断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我院2005~2007年来开展了经桡动脉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脉内支架术共13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4~2007年在我院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PTCA及支架术的患者共132例,术前常规采用Allens试验[1]检查右侧桡动脉,阴性者入选。另选取同期150例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或PTCA及支架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经桡动脉检查组84例,男72例,女12例,年龄29~72岁,平均(51.4±10.78)岁;经桡动脉治疗组48例,男39例,女9例,年龄为30~70岁,平均(47.7±8.98)岁;股动脉检查组108例,男90例,女18例,年龄27~75岁,平均(52.4±13.9)岁;经股动脉治疗组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29~73岁,平均(54.4±10.4)岁。
1.2 仪器
所有患者均用TOSHIBA Infinix心血管专用造影机进行冠脉介入操作;经桡动脉组选用TERUMO 6F桡动脉鞘,经股动脉组选用Medtronic 6F动脉鞘。
1.3 方法
1.3.1 桡动脉侧支循环检查 (Allens试验[1])
以双手拇指分别压迫患者桡动脉及尺动脉,其余四指置于前臂背侧,嘱患者反复握紧并放松手部约3~5次,至大小鱼际苍白为止,此时放松压迫尺动脉的拇指,如在10 s内血流迅速分布至手掌部则为阴性;如超过10 s后仍未充盈者为阳性。Allen试验阴性者说明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枝循环,进行桡动脉介入时不会对手部及前臂的血液循环造成严重的损害而导致手部血液循环障碍。
1.3.2 手术方法
常规碘伏消毒右前臂及腕部和手部,铺巾,以改良Seldinger穿刺法行右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造影时静脉注射肝素3 000 U,行PTCA及支架术时再追加肝素至10 000 U,以后根据手术时间,每小时追加肝素2 000 U,总量不超过20 000 U。选择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时通常首选Jukins右4.0或Jukins左3.5导管,在260 cm的交换导丝的导引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根部,进左冠脉开口时取后前位;进右冠脉开口时取左前斜45°。导管到位后,其余操作基本同经股动脉组。手术结束后立即拔除动脉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经桡动脉组4~6 h后拆除绷带,经股动脉组12~24 h后拆除绷带[2]。
1.3.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经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和经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术中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部位血肿发生、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等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132例经桡动脉患者84例进行了冠脉造影,48例进行了PTCA及支架术,经股动脉150例患者108例进行了冠脉造影,42例进行了PTCA及支架术,结果见表1。
与经股动脉组比较, *P>0.05;**P<0.05;***P<0.001
由表1可见,经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操作曝光时间与经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动脉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P<0.05);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前两组明显少于后两组(P<0.001)。
3 讨论
桡动脉为腕部浅表动脉,易于触摸;80%患者桡动脉内径经超声测量大于0.2 cm[3],足以容纳6F动脉鞘。其下方有骨性平台作为支撑,穿刺最大的优点在于容易压迫止血,Choussat R等[4]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冠脉介入后应用血小板Ⅱb/Ⅲa受体阻断剂血管并发症发现,桡动脉组无出血并发症,而股动脉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7.4%。我们进行的132例桡动脉穿刺中,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部血肿等出血并发症,而股动脉检查和治疗组局部血肿的发生率分别为11%和28.57%。据文献报道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手术成功率在91.7%~97%。Kim MH等[5]报道急性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0%,可见,经桡动脉入路是一个很有用的血管通路。本研究观察介入曝光时间,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与股动脉检查及治疗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Louvard等提出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曝光时间长于经股动脉组,可能与操作者水平和操作器材的改进有关。由于桡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股动脉(P<0.05),而且不需要患者卧床,所以经桡动脉介入操作后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短于经股动脉组的患者(P<0.001)。同时,由于较低的并发症和支持费用,使经桡动脉冠脉介入的费用明显低于经股动脉介入。这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与经股动脉介入相比,经桡动脉介入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同时也具有一些局限性,在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导管的选择,一般认为,应该首选Jukings导管,Jukings导管在进行操作时是比较安全的,不易损伤冠脉;对于正常宽度的主动脉根部,应选择比经股动脉介入小0.5 cm的导管(如经股动脉时选JL 4.0,经桡动脉时选JL 3.5);尽量选择较细的导管,如5F或6F导管,有人比较5F与6F导管时发现,前者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1.1%,后者为5.9%。 (2) 锁骨下动脉迂曲,对于轻度迂曲者可选用超滑导丝,在导丝的引导下小心通过迂曲动脉,避免损伤动脉内膜。如果严重迂曲,不应盲目坚持,以免出现意外。 (3) 桡动脉及前臂动脉弯曲成环状,可先试用导丝通过,再将导管沿导丝小心通过,可以将环展开。 (4) 严重桡动脉痉挛,桡动脉较细,进行介入操作时,特别是较粗导管长时间操作时,易刺激血管,使血管痉挛,严重时可致导管无法拔出,如果发生可给予维拉帕米2.5~5.0 mg缓慢注射,通常可以缓解痉挛。有人报道使用亲水涂层的桡动脉鞘,可以减轻拔除鞘管时对患者的疼痛刺激[5]。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断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并发症少、费用低等特点。作为一种冠脉介入诊断治疗的通路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在选择病例和进行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避免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Freed M, Grines C, Safian RD, et al.The new man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M].Michigan:Physician's Press, 1996.65-73.
[2]厉伟东, 江力勤, 陈浩.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150例临床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8 (1) :28-29.
[3]洪衡, 王明生, 李明昌.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并发症[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8, 13 (1) :57-59.
[4]Choussat R, Black A, Bossi I, et al.Vascular complic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plateletⅡb/Ⅲa receptor block-ade.Comparison of transradial vs transfemoral arterial access[J].Eur Heart J, 2000, 21 (8) :662-667.
[5]Kim MH, Cha KS, Kim HJ, et al.Primary stenting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via the transradial approach:a safe and useful alternative to the transfemroal approach[J].J Invasive Cardiol, 2000, 12 (6) :292-296.
不同入路 篇2
关键词:经皮肾取石术;上尿路结石;结石清除率
【中图分类号】R6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26-01
上尿路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占据首位?建立适当的手术通道是经皮肾取石术成败的关键,如何建立合理的穿刺路径一直是困扰泌尿外科医师的一个难题?因此,为了评价肾上盏入路PCNL和肾中盏入路PCNL治疗复杂性上尿路结石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本研究拟对我院泌尿外科住院行PCNL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两种入路PCNL的临床疗效?手术技巧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拟对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二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PCNL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分为两组,肾上盏入路组PCNL的患者共159例,肾中盏入路组PCNL的患者共165例?所有患者常规查血?尿常规?凝血象?心肺功能?细菌培养?卧位腹平片?泌尿系CT及静脉肾盂造影,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结石的大小?位置?肾周解剖关系?盏颈角度等信息?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结石长径?血钠值?血红蛋白值等术前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或全麻,截石位膀胱镜下患侧逆行置入5F输尿管导管,外接生理盐水加压灌注使形成人为肾积水,遂改为俯卧位,抬高腰桥,B超引导定位下穿刺针经Brodie区穿刺目的盏(肾上盏或肾中盏)穹窿部,拔除针芯见尿液流出通畅,常规留取肾盂尿液细菌培养,沿穿刺针置入金属导丝至集合系统,尖刀切开皮肤及筋膜约1.0cm,拔除穿刺针并测量穿刺深度,顺穿刺方向依次用筋膜扩张器扩张至F18并置入peel-away鞘,沿导丝置入输尿管镜检查见结石后再用套叠式金属扩张器进一步扩张,放置F24金属镜鞘至集合系统,灌注泵生理盐水持續冲洗下置入Wolf肾镜,采用EMS碎石清石系统和气压弹道碎石器将结石击碎并吸出体外,较大块结石可用取石钳取出?结石取净后,直视下置入斑马导丝到输尿管内,沿导丝放入F6双J管引流尿液,常规留置肾造瘘管夹闭2小时后转开放?
术后3~4天行KUB检查了解有无结石残留(以结石最大径≥4mm定义为残留结石)和双J管位置,监测生命体征?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及尿常规,统计术后患者有无胸腔积液?血气胸?尿漏?严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4~6天拔除肾造瘘管,术后4~6周膀胱镜下拔除留置双J管?长期随访泌尿系超声及肾功能,了解患者肾盂积水和肾功能的变化?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肾上盏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冲洗量?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肾中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中冲洗量(L)术后住院时间(d)
肾上盏组15983.40±16.3532.40±9.6012.60±2.505.55±2.45
肾中盏组165112.50±15.8448.25±10.0516.40±3.205.25±2..65
t—9.6842.4734.3620.216
P—P<0.01P<0.05P<0.01P>0.05
3?结论
经肾上盏入路为 PCNL 提供了一种选择,它可以为硬镜提供一个到达集合系统各个地方最简便的径路,并且能够到达输尿管的更远端[1]? 肾上盏通常为单个,向肾上极投射,与肾纵轴平行,与肾下盏及输尿管所成角度大? 经肾上盏入路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能最大限度观察各肾下盏及肾中盏,可直接进入下盏及输尿管上段,便于清除位于此处的结石及放置双 J 管,操作方便?有学者研究[2]经后组下盏入路与经上盏入路 PCNL 治疗复杂性肾下盏结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经上盏入路 PCNL在结石清除率?失血量上比经下盏入路稍优,而在手术时间?减少通道数目?再手术率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具统计学差异,对许多上尿路结石,经上盏入路是一条直捷的通道,可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通道数,新增加的并发症轻微而且易于处理?除肾上盏与肾中盏夹角较小且肾中盏较为狭长的患者,经上盏入路难以进入肾中盏,处理肾中盏结石时可增加一个经后中组肾盏的工作通道,而大部分患者均可通过肾上盏入路处理各个肾盏及输尿管上段病变[3]?
综上所述,肾上盏入路PCNL对上尿路复杂结石患者的治疗情况应进一步完善,实验需进行延续性研究?需进行延续性研究,扩大数据量,扩大结石患者采集范围,跨年限统计患者资料?
参考文献
[1] 梅 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783-784.
[2] 朱震平,狄金明. 超声和 X 线引导穿刺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比较[J].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 (电子版),2013,7(3): 43-45.
不同入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1996年7月至2009年3月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骨外科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25例, 年龄22~71岁, 平均年龄 (35.6±12.3) 岁, 所有髋臼骨折患者均经过X线和CT扫描诊断,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9例, 重物砸伤6例, 高空坠落伤25例。简单型骨折56例, 复杂型骨折24例, 前柱骨折16髋, 前壁骨折14髋, 后壁骨折10髋, 后柱骨折11髋, 横形骨折5例;前柱+横形骨折9髋, 双柱骨折9髋, 后柱+后壁骨折4髋, 横形+后壁骨折2髋。合并伤:10例合并四肢骨折伤, 13例合并脊柱伤, 15例胸部外伤, 2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 2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 从患者受伤到手术治疗时间12h~7d。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依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30例) ,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折分型、合并伤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术前准备:术前常规备皮消毒, 留置导尿, 术前24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于有疼痛较重的患者给予口服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类药。患者全身麻醉或硬膜下麻醉下, 对照组行Kacher-Langenbeck入路:患者后仰, 结合手术台的旋转可以明显显露骨折部位, 采取KacherLangenbeck入路, 入路时注意减少肌肉的剥离、关节囊, 避免坐骨神经和臂上神经血管的损伤。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入路:一般情况下为先暴露骨折移位较大和粉碎较严重的骨折, 选取前上髂腹股沟入路和K-L联合入路。通过选择合适的入路, 显露骨折部位, 使用髋臼复位钳或顶棒, 将骨折解剖复位, 尤其是负重区的关节面, 予重建钢板螺钉固定, 如骨盆环损伤移位, 首先重建骨盆环, 钢板尽量跨越骶髂关节。两组患者均进行负压引流24~48h, 应用抗生素3~7d, 术后行3~4d恢复半坐位, 行静力性肌肉收缩功能训练,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依据患者临床特点, 2周后行不负重髋关节主动活动, 8周后扶拐作部分负重活动, 12周后完全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解剖复位评价标准
参照Matta的方法的评价标准, 解剖复位:手术治疗后移位<1mm;满意复位:手术治疗后移位2~3mm;不满意复位:手术治疗后移位复位>3mm。
1.3.2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
从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功能及关节活动3个方面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90优、80~89较好、70~79良、<70差。
1.3.3 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分级标准
0级:无软组织钙化;Ⅰ级:髋上有小的分离的骨化病灶;Ⅱ级:股骨近端骨盆有骨化影像相距1cm以上;Ⅲ级:股骨近端骨盆有骨化影像相距不到1cm;Ⅳ级:股骨近端与骨盆完全骨化, 出现关节强直。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手术疗效、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解剖复位情况的比较, 见表1。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见表2。
2.3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分级比例的比较, 见表3。
2.4 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比较, 见表4。
3 讨论
髋臼是人体重要的负重部位, 其生理解剖部位复杂, 骨折后治疗是关系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点[2]。近年来随着手术入路研究的不断深入, 依据髋臼骨折类型, 采取相应有效入路方式, 治疗髋臼骨折成为骨外科研究的重点[3]。本研究通过对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分别采取Kacher-Langenbeck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两种方法治疗髋臼骨折, 观察组手术复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对照组入路受到于受髂胫束、臀上血管神经和大转子的限制, 使得骨折部位显露不足, 解剖复位时效果稍差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进行功能恢复训练, 结果表明, 观察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因观察组解剖复位优于对照组, 通过相应的负重训练, 从而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但是由于前后入路手术时间较长, 使得观察组异位骨化、术后感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通过对髋臼骨折类型正确判断,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 将骨折处进行有效的复位, 术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汕头市潮南民生医院收治的80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解剖复位效果、髋关节功能恢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术后并发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通过对髋臼骨折类型正确判断, 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 将骨折处进行有效的复位, 术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髋臼,骨折,Kacher-Langenbeck入路,前后联合入路
参考文献
[1]李新志, 韩庆斌, 郑之和.髋臼骨折56例手术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9, 37 (1) :41-44.
[2]李柳炳, 沈忆新, 张鹏, 等.髋臼骨折手术疗效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5) :409-411.
不同入路 篇4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41.6岁, 胸椎结核6例;胸腰段结核8例;腰椎结核16例。其中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根性刺激症状, 3例合并不全瘫痪。所有病例均经X线、CT、MRI检查, 术后病理检查确诊。32例均采取抗结核治疗及行经前路减压、一期植骨、内固定手术。
1.2 方法
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 根据脊柱结核节段不同分别采用经胸、经胸腹膜外、经腹膜后3种入路显露清除病灶组织, 吸出脓液, 结扎椎体节段血管, 切除病椎后1/3~1/4及椎间盘组织, 清除死骨, 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并吸尽后, 病灶区域放置链霉素1.0, 取髂骨块、肋骨段或钛网植骨, 钛钢板内固定, 关闭手术切口, 留置负压引流管。
具体手术过程如下[2]: (1) 前或后路单切口:手术根据病变部位选择一个切口, 体位无变化, 一次性铺单消毒, 进入病变部位后清除病灶, 植骨椎弓根内固定。 (2) 前后双路切口:一般从后路进入, 先行跨越病灶上下锥体固定, 然后行前路, 再次安置体位, 二次消毒铺单, 清除病灶、冲洗、局部放入抗结核药。双路进入可使内植物固定安全, 也减少了前路内固定出血多、操作困难、风险大、固定难以把握等缺点。但双切口也因再次摆体位、铺单等造成手术时间延长和二次创伤, 增加手术危险。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 30例患者伤口Ⅰ期愈合, 无并发症发生, 无瘘道形成, 均痊愈出院。随访6~21个月, 均无结核复发, 神经功能按照Frankel分级, 30例得到改善, 术中出现心搏骤停1例, 抢救成功, 其余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 切口愈合好, 病椎疼痛明显减轻。
3 术中护理
3.1 病理机制
(1) 以渗出为主的病变脊柱结核炎症早期, 细菌量大, 毒力强。病灶表现为浆液性或纤维性炎症。此时临床症状较明显, 可有发热、关节疼痛、肿胀、脓肿急剧增大等[3]。 (2) 以增殖为主的病变结核杆菌入侵后引起机体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以后即由主要来源于血液中单核细胞的巨噬细胞所取代, 吞噬和杀灭结核杆菌。在骨髓的结核病灶区内的骨小梁逐渐被吸收、侵蚀, 并被结核性肉芽组织替代, 而无死骨形成。以增殖为主的病变, 因机体抵抗力较强, 对结核菌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 因此临床反应较轻, 患者一般状况较好[4]。 (3) 以变性坏死为主的病变在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的情况下, 上述渗出性病变或增殖性病变均可继发为干酪坏死性病变。干酪样坏死物的液化及软组织炎症渗出物和死骨渣等, 在骨旁及周围软组织内形成结核性脓肿, 即所谓的冷脓肿或寒性脓肿。脓肿的形成使干酪坏死物得以排出, 但同时也造成结核杆菌在体内蔓延扩散。全身症状:起病缓慢, 有低热、盗汗、疲倦, 消瘦、食欲不振与贫血等全身症状;儿童可出现夜间哭闹, 不愿活动[2]。局部症状:a.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b.活动受限;c.畸形;d.叩击痛;e.寒性脓肿与窦道;f.脊髓受压症状。
3.2 护理机制
脊柱手术俯卧位较多, 应根据不同切口入路安置相应体位。安置单切口和双切口入路者俯卧位, 由2名医师于近身侧抱起患者, 护士把体位架放于手术床上, 协助医师顺时针安置患者卧于体位架上, 按身高调好头架、头圈位置, 注意患者眼部、乳房、生殖器勿受压, 在患者易出现压疮部位涂抹液状石蜡[3]。开胸入路者要相应侧卧位或身体后倾45°, 放腋下垫, 双腿间用海绵垫隔开, 臀和肩用固定架固定上肢伸出, 置于托手架固定。低位下颈前方入路者仰卧位, 头左偏, 肩胛骨下垫高。颈椎前方入路联合劈开胸骨柄, 患者背下用薄垫垫起。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病程缓慢, 治疗持续时间较长。患者长期卧床及治疗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5]。或对疾病失去治愈信心, 对生活失去热情甚至消极低沉。护士应耐心与患者交流, 评估患者的应激感, 认知评价及应对方式, 并应耐心介绍患者的病情, 获得患者的信任, 同时可邀请一些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法, 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6]。脊柱结核发病率高主要与其负重大、劳损机会多等因素有关, 从病理变化上分中心型病灶与边缘性病灶两种。前者病变位于椎体中心部, 以骨质破坏为主, 椎体易被压缩成楔状, 早期椎间隙无明显变化, 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后者是椎间盘受侵犯而坏死, 早期椎间隙变窄、疼痛、肌肉痉挛, 继而出现成角畸形、寒性脓肿, 重者可出现偏瘫。
4 讨论
目前, 脊柱结核患者多为中老年人, 患者因病程较长、体质较弱, 多伴有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力低下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时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包括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 手术多需全身麻醉, 手术创伤较大, 时间较长, 出血较多。因此, 需要在术前、术后护理中应注意相关问题。手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不仅取决于手术本身的成功, 手术前后的准备与护理是否完善, 都影响手术成败, 因此必须引起重视[7]。所有病例无结核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0例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及胸椎塌陷等现象。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术后3~6个月患者ASIA分级由C、D级降至E级12例, B级降至D级18例。护理效果满意, 提高了手术、护理质量并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收到了满意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曹颖俐, 石明兰, 杨晓红, 等.石蜡油体表涂布可减轻俯卧位手术的皮肤压疮[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4) :11-13.
[2]杨华明, 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08.
[3]时华凤.脊柱结核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23) :35-36.
[4]赵继莲, 李清云.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与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分析[J].现代护理, 2007, 13 (19) :1787.
[5]黄莉, 谭颖, 吴爽, 等.上胸椎结核并截瘫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8) :1075.
[6]王艳冬, 高焕云, 韩玲山.脊椎结核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10) :12-15.
不同入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院诊治80例食管贲门癌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左胸入路) 和观察组 (右胸入路) , 每组40例。对照组, 男32例, 女8例, 年龄41.0岁~67.0岁, 平均年龄 (55.0±6.0) 岁, 根据国际抗癌协会 (TNM) 病理分期, Ⅰ期2例, Ⅱa期16例, Ⅱb期8例, Ⅲ期12例, Ⅳ期2例;观察组, 男31例, 女9例, 年龄42.0岁~66.0岁, 平均年龄 (55.5±5.0) 岁, 根据TNM病理分期, Ⅰ期2例, Ⅱa期12例, Ⅱb期8例, Ⅲ期16例, Ⅳ期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TNM病理分期等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左胸手术入路方式。做左胸后外侧切口, 经第6肋间进胸, 充分暴露食管、贲门, 同时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 并将胃部提升至胸腔, 进行弓上、颈胃吻合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右胸手术入路方式。做右胸后外侧切口, 经第5肋间进胸, 充分暴露食管、贲门, 同时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 并将胃部提升至胸腔, 进行胸内、颈胃吻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平均随访1年, 对2组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程度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淋巴结清扫程度及术后3年生存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表3。
3 讨论
食管贲门癌作为侵袭性相对较强的恶性肿瘤, 术后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其肿瘤病灶复发率相对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因此, 手术治疗, 尤其是手术入路方式, 对于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淋巴结清扫的彻底程度是食管贲门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2]。目前, 食管贲门癌手术治疗多采用左胸手术入路和右胸手术入路, 其中左胸手术入路能够清晰暴露食管、贲门的解剖结构, 操作相对简单, 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是, 由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造成了气管旁、喉返神经旁、上纵隔淋巴结清扫不彻底, 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 从而降低了术后生存率。而右胸手术入路能够在直视状态下, 充分暴露食管、贲门、纵隔, 并且无需切开膈肌, 可以对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但是手术需要2个或3个切口, 操作相对复杂, 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 而术后复发率较低, 术后生存率较高[3]。
与对照组比较, 本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 但淋巴结清扫更为彻底, 明显降低淋巴结复发率, 提高术后3年生存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而言之, 对于食管贲门癌患者, 术前掌握TNM病理分期, 根据术前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明确肿瘤病灶的部位、大小、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 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方式, 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术后生存率[4]。
参考文献
[1]齐风胜.贲门癌、食管癌手术路径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10, 2 (9) :817.
[2]陈少杰.60例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手术路径和并发症防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8 (3) :293.
[3]赵龙.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310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1) :65.
不同入路 篇6
关键词:脊柱结核,手术,入路
脊柱结核大多是一种继发性病变, 由结核杆菌引起, 导致脊柱椎体发生损坏, 多继发于肺结核, 极少数继发于消化道结核、胸膜结核等。多发于儿童, 30岁成年人发病概率明显减少, 近年50~60岁的老年人发病率也有所上升[1], 主要发病部位为腰椎、胸椎的椎体部分。脊柱结核主要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神经、脊髓受到压迫需要清除病灶进行畸形矫正的应按照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治疗[2]。本文主要研究手术治疗的三种不同入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比较,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我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4例, 入院后均进行X线片、CT、MRI等影响检查, 均确诊为胸腰椎结核, 其中1个椎体7例, 2个椎体38例, 3个椎体4例, 4个椎体5例;病程3~12个月, 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26例, 年龄8~64岁, 平均年龄 (31±4.87) 岁;为3组, 编号1, 2, 3, 每组18例患者, 第一组患者:胸椎结核6例, 腰椎结核7例, 胸腰段结核5例;第二组患者胸椎结核7例, 腰椎结核6例, 胸腰段结核5例;第三组患者胸椎结核7例, 腰椎结核6例, 胸腰段结核5例;三组患者年龄、体质量、病程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病例: (1) 麻醉过敏、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患者。 (2) 其他严重心、脑血管、肾病等。 (3) 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4) 年龄过大, 身体健康条件无法达到手术要求。
1.2 方法:三组患者统一进行3~4联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 抗结核药物治疗, 2周后根据分组, 各组患者分别进行前入手术、后入路手术、前后联合入路手术, 具体操作如下[3]: (1) 前入路手术:胸椎:患者侧卧位于病灶较重侧经胸入路切口;腰椎:仰卧位于病灶较重侧行腹部倒八字切口由腹膜外间隙入路;胸腰椎:采用肾切口入路。分层剥离, 暴露病灶, 胸椎需将入路侧气管夹闭插管至肺部塌陷, 便于结核肿块软组织暴露;腰椎需用浸过生理盐水的医用纱布将后腹膜推开暴露病灶;使用注射器吸尽脓液, 清除肉芽、死骨、感染椎间盘等缺血坏死组织, 根据畸形坍塌情况使用大块自体骨或钛网植骨以填充剔除的病灶空隙, 前路钢板固定, 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抗结核药物继续冲洗, 清除杀灭残留结核菌。另作切口放置引流管, 对创口进行缝合。 (2) 后路手术:患者采取俯卧位, 在C型臂X线机透视监视下进行, 由脊柱后正中入路切口, 逐层剥离, 切除椎板减压, 常规安置椎弓根钉, 根据畸形情况适当撑开或加压。调整体位至患侧倾斜30°, 在保持椎管完整性基础上使用咬骨钳去除横突, 然后, 从椎体侧方后缘到椎体前部逐步清除剥离结核组织, 对病椎及其上下的椎间盘、椎旁脓肿进行彻底的病灶清除, 根据清除病椎空隙, 填充大块自体骨或钛网植骨, 连接椎弓根钉、棒系统等进行固定, 生理盐水冲洗后使用抗结核药物继续冲洗, 对创口进行缝合。另作切口放置引流管。 (3)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患者采用俯卧位, 先进行后路手术, 使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畸形部位进行适当撑开或加压矫正, 剔除变型刺突, 并使用钉棒系统对病椎进行固定, 生理盐水、药液冲洗, 切口缝合;调整患者体位, 进行前路手术, 吸除脓液, 剔除病变组织, 进行大块自体骨或钛网植骨填充, 生理盐水、药液冲洗。另作切口放置引流管, 切口缝合。 (4) 术后处理:3组患者术后卧床6~8周, 及时换药及清洁伤口避免发生术后感染, 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 定期复查, 出院后定期随访1年。
1.3 观察指标: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采用脊髓损伤分级评价 (FRANKEL) 对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进行评级。FRANKEL评价标准:A级: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 完全消失;B级:损伤平面以下没有运动, 保留部分感觉功能;C级:损伤平面以下无功能性运动存在, 可有或无感觉保留;D级:损伤平面以下有功能性运动, 感觉正常;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评分比较采用t检验, 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三种手术平均手术按时间长短依次为前后联合入路耗时最长, 后路次之, 前路最短;出血量后路手术最少, 前路次之, 联合入路最多,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情况:三组间患者术前分级P >0.05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分级可见三组患者病情均有好转, 三组均无A级病例;B级病例仅第一组有1例;C级第一组、第三组各1例;D级第一组、第二组各3例, 第三组2例;E级第一组13例, 第二组、第三组各15例。术后三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每组术前术后分级比较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从三种不同入路方式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比较:前入路手术适合椎旁脓肿在椎体前部以及椎管前方压迫脊髓情况, 从前路固定, 能够更好的起到支撑作用, 方便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 能够更好的维持脊柱的高度, 缩短手术时间;后入路手术适合椎体一侧病变较严重, 且病灶肿块组织多局限在后方者。从后路进入, 能够直接对椎管进行减压, 矫正脊柱畸形, 并且, 钉棒系统的固定方式比钢板固定更加稳定, 可有效治疗后凸畸形;前后联合入路适合脊柱渐进加重型的后凸畸形, 脊柱前后均有较广泛病变组织及脓肿等的患者, 对于椎体坏损严重及椎体不稳的情况下, 能够增加脊柱稳定性的同时, 可以较彻底地清除脊柱前后的病灶, 对于前部病灶较多的患者可以有效避免固定物与结核菌的接触, 但因手术需前后均进行切口进入, 增加手术时间, 出血量也有所增加, 对患者的身体负担也较大[4]。
根据本文研究,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较小, 但手术时间、出血量各有不同, 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案, 贴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手术, 减少患者疼痛、复发、并发症等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杰挺, 陈建生, 钱钟, 等.三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脊柱结核疗效对比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 2015, (2) :319-321.
[2]胡屹东.老年人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J].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2, 6 (2) :111-112.
[3]刘鹏, 蒋晖, 瞿东滨, 等.胸椎和腰椎脊柱结核手术入路术式选择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 (3) :253-256.
不同入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CT、MRI检查而确诊,术前行各类保守治疗均治疗无效,且具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并排除手术禁忌证。入选的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5~72岁,平均(56.5±3.5)岁。按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评定标准评分病情分4级:0~4分为严重,共9例;5~8分为重度,共41例;9~12分为中度,共33例;13~16分为轻度,共17例。将100例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选择随机分为A组与B组两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构成、JOA评分、病情程度及颈椎发病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术前常规行颈椎X线摄片,颈椎过伸、过屈侧位动态摄片。
1.2.1 A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采用颈前右侧沿胸锁乳突肌内侧缘斜行切口,于颈动脉和内脏鞘间隙直达前纵韧带,C形臂X线机下定位切开前纵韧带及骨膜下分离至两侧颈长肌内缘,使用颈椎Caspar撑开器撑开椎间隙,在病变椎间隙行椎体次全切除给予颈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三面皮质骨块植骨,使用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给予颈围外固定3~4个月。
1.2.2 B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
)剥离椎旁肌,暴露两侧椎板至小关节,咬除C5~7棘突远端,于棘突基部打孔,做悬吊椎板用,从C3~C7使用球磨钻磨成两个沟槽,以临床症状较重的一侧开门。术后颈托外固定,48 h后拔除引流。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改善率=(术后JOA分-术前JOA分)/(17-术前JOA分)×100%。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25%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
A组手术时间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0 ml,术中均未输血。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患者出现肩部放射痛,1周后消失。2例患者出现声音一过性嘶哑,对症处理7 d后恢复正常。MRI示35例脊髓明显后移、前后方压迫解除、脊液通畅。且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发生钢板、螺钉折断和滑脱等并发症。
B组手术时间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0 ml。术后出现严重手臂麻木9例,可能与后路减压脊髓后移造成后根牵张有关,经观察及对症治疗,术后2~3周缓解,无脊髓损伤加重,无伤口感染或死亡等情况发生。
术后两组患者出现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等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见表2。
注:与B组比较,*P>0.05
2.2 两组JOA评分术前术后比较
术后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患者均呈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行JOA评分。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CSM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颈椎退变(包括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及黄韧带肥厚)等原因而造成脊髓受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直接、彻底减压,重建丢失的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率,获得即刻稳定以及牢固的骨性融合,减少神经症状的复发、矫正度丢失、畸形加大、内固定折断或松脱等并发症[4]。本研究中,A组5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发现具有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可以早期下床活动的优点,且前路手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易于处理压迫脊髓的髓核组织和骨折碎片,有效地恢复了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易于神经的恢复[5]。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常出现植骨块脱落、塌陷引起椎间高度丢失、后凸畸形、神经根及脊髓受压等并发症,因此,术前要对手术有充分的认识和非常熟练的操作技巧,要熟悉喉上、喉返神经、颈动静脉及颈椎前路入路的解剖位置。手术视野要暴露清晰,止血要彻底,操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器械对脊髓及神经根的直接接触,紧贴椎体刮除后缘骨质,逐层深入防止损伤脊髓及神经根[6]。
后路手术能够扩大椎管矢状径,解除椎管狭窄,并对脊髓后方的压迫起到直接减压作用;利用颈椎生理前凸的“弓弦”作用,使脊髓后移,对脊髓前方的压迫起到间接减压作用,并减少了脊髓的轴向张力,从而改善脊髓的微循环灌注[7]。该术式操作相对简单,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了椎板,减少了颈部功能受损,视野开阔,减少了脊髓损伤的可能性,在小关节内缘作骨槽,未破坏椎间关节的稳定性,由于椎板的存在,还可防止术后医源性瘢痕挛缩等所致椎管再次狭窄。其缺点是易造成术后颈椎不稳加重、减压不彻底、易发生“鹅颈”畸形等。颈部僵硬与轴性症状是后路手术术后常见问题,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在充分减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颈椎运动功能[8,9,10]。
本研究将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出现的颈部不适、手部麻木、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等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两组脊髓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随访后对两组JO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后JOA评分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A组JOA评分改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合理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对于提高患者的JOA评分及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86-387.
[2]王恒龙,姜振国,朱剑,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48例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6):445-446.
[3]邢维平,王元吉.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9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8,32(6):526-528.
[4]郭文广.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1):44-45.
[5]刘忠军.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思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7):481-482.
[6]柳嘉,贺西京,张莉,等.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法的选择和临床疗效观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9(5):573-576.
[7]薛经来,韩德韬.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87-188.
[8]杨家有,郑楚.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J].华夏医学,2008,21(3):534-535.
[9]李志丹,吴春辉,肖俊枫,等.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86-87.
不同入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颅脑鞍区肿瘤患者60 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30 例。 对照组男16 例, 女14 例;患者年龄55~82 岁, 平均年龄为 (65.8±2.1) 岁。 观察组男17 例, 女13 例;患者年龄52~81 岁, 平均年龄为 (66.2±2.0) 岁。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额底入路方式治疗。 患者在全麻后取仰卧位, 取发际内冠状皮肤作为切口, 然后将皮瓣向下翻, 骨膜单独成瓣, 以备封闭开放额窦时使用。 通常可以取右额开颅, 也可以选择视力受损较为严重的一侧, 然后打开关建孔, 铣下骨瓣, 额部骨瓣需要尽可能开低, 接近颅前窝底。 如果开放额窦, 则需要刮除额窦黏膜, 使用碘酒、酒精擦拭后在窦内填塞明胶海绵, 暂时使用骨蜡进行封闭。 在剪开硬膜后首先打开额底和侧裂处蛛网膜, 然后缓慢释放脑脊液, 再逐渐牵开额叶。在必要时可以锐性分离额底蛛网膜游离嗅神经, 从而有助于增加额叶牵开程度, 并且对嗅神经具有显著保护作用。 在到达鞍区后首先分离脑池蛛网膜, 显露神经、颈内动脉和鞍区各间隙。 主要在第一间隙操作并且寻找垂体柄, 可以兼顾第二和第三间隙, 分块切除肿瘤。然后常规关颅, 严密缝合硬脑膜, 额窦开放时需要取合适的带蒂骨膜瓣翻转缝合于硬脑膜, 然后进一步封闭消毒处理后的额窦, 避免出现额窦逆行导致颅脑感染或脑脊液渗透现象。 最后缝合骨膜、肌肉和皮肤。 观察组给予患者翼点入路手术。 给予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取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并稍稍下垂。 取额颞发际内弧形切口, 根据Yasargil翼点入路开颅, 注意在分离皮瓣时需要保护面神经额支。 然后剥离骨膜, 将颞肌下推至颧弓。 使用气钻打开关键孔, 铣下骨瓣, 骨窗需要尽可能接近前中颅底, 并且使用磨钻磨除蝶骨嵴外侧。 绕蝶骨嵴弧形剪开硬脑膜, 在显微镜下解剖侧裂并且释放脑脊液, 再开放颈内动脉池, 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以及鞍区各间隙。 沿蛛网膜界面暴露肿瘤并且分块切除, 以第二间隙操作为主。 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切除残余肿瘤。 最后常规关闭颅脑。 硬脑膜严密缝合, 骨瓣复位以颅骨锁固定, 再缝合骨膜、肌肉和皮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头痛、肿瘤压迫以及恶心呕吐情况。 生活质量评分内容主要为社会能力、生理能力、心理能力、物质生活能力4 个方面, 共74 项内容, 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n (%) 表示, 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并发症
观察组头痛、 肿瘤压迫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鞍区又被称为蝶鞍区, 处于颅底中央部位, 系指颅中窝的蝶鞍内和周围附件结构, 前界为鞍结节, 后界为鞍背, 两侧为海绵窦, 上方为丘脑下部, 下方为蝶窦。 鞍区毗邻关系复杂, 周围有较多重要脑部结构和组织。 鞍区肿瘤的种类有很多种, 主要有垂体腺瘤、颅咽管瘤以及脑膜瘤等,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以及头痛等[5]。 目前对于此类患者主要为手术切除, 手术目的为尽量切除镜肿瘤, 并且在术中需要有效保护好重要神经、血管等结构和组织。 鞍区肿瘤手术切除成功率较高, 如果患者在早期取得有效诊断, 并且给予早期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而鞍区位于脑部复杂位置, 周围具有众多重要神经和血管结构, 如果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有所失误, 就很可能造成神经功能损伤, 造成严重症状[6]。肿瘤是否被完全切除和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下丘脑、垂体柄损伤是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 垂体柄是鞍区重要结构, 并且也是鞍区肿瘤的高发入侵区域, 如果出现术中分辨不仔细或操作粗暴等都会造成垂体柄损伤, 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永久性尿崩,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对于鞍区肿瘤手术的入路方式主要有额底入路和翼点入路等。 额底入路方式开颅简便, 并且发生颞肌萎缩的概率较小, 但是其对于鞍上组织结构的显露不满意, 并且手术操作时间较长, 需要术者拥有娴熟的操作技术[7]。 而翼点入路对患者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患者术后恢复快。 在该研究中, 采用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术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与方志伟[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其可能为翼点入路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脑部神经结构和组织损伤, 进而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在手术中需要注意对于肿瘤较大者需要尽量从肿瘤前部纵行切开瘤壁, 避免出现误伤垂体柄的情况。 在进行肿瘤切除术时首先进行分块切除, 在肿瘤体积逐渐减少后再沿肿瘤周边界面进行分离, 在处理肿瘤下极和后极时需要注意寻找垂体柄, 并且小心分离, 避免垂体柄的损伤。
综上所述, 采用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鞍区肿瘤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颅脑鞍区肿瘤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各30例。给予对照组额底入路方式治疗, 给予观察组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头痛、肿瘤压迫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翼点入路方式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额底入路,颅脑鞍区肿瘤
参考文献
[1]陈春美, 蔡刚峰, 王锐, 等.经皮套管椎旁入路显微切除腰椎椎管内肿瘤[J].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 (13) :969-972.
[2]陈穗俊, 张志钢, 郑亿庆, 等.颈静脉孔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4例疗效分析[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 38 (4) :334-337.
[3]韩易, 姜之全, 郑夏林, 等.显微切除+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疗效分析 (附18例报告) [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5, 14 (7) :707-710.
[4]陈春美, 蔡刚峰, 张伟强, 等.经皮套管椎旁入路显微切除颈椎椎管内占位的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 (10) :1018-1022.
[5]熊涛, 王苟思义, 陈晓宇, 等.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切除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 (4) :332-336.
[6]申学明, 刘宁, 许红旗, 等.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丘脑胶质瘤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 32 (5) :435-437.
[7]王宇, 嵇庆海, 朱永学, 等.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中微血管吻合器的应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2) :166-167.
【不同入路】推荐阅读:
不同阶段不同人10-06
不同年龄的不同选择09-12
能力不同要求不同作文09-25
词组相似冠词不同意义不同05-16
不同的日子:写给makeadifference创不同的日子06-27
财经专业毕业生:不同学校就业率不同07-18
不同年限07-14
不同需求07-18
不同顺序07-19
不同围岩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