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互助(精选9篇)
成长互助 篇1
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是创设一线教师全员参与,以校际联动为主要形式,以基地校为主要研修基地的互助式培训网络。基地校辐射区和辐射区学科负责人是互助培训网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基地校辐射区是核心因素,学科负责人是研修中最重要的专业力量。建立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可以为教师因地制宜开展研修提供便捷服务;可以为骨干教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平台;可以为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助推力。庄河市实验小学是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基地校,辐射区内有7所学校。为了使互助培训网活动真正起到互助的作用,本学年我们数学学科紧紧围绕“口算教学与口算能力训练指导”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活动。选这个研修主题的原因一是实验小学的口算教学研究已经8年了,可以给区域学校一些借鉴;另一个是区域学校有这个需要。但在训练方法和形式上还有些迷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把研修主题确定为“口算教学与口算能力训练指导”。
一、研修活动情况介绍
围绕“口算教学与口算能力训练指导”的主题,一年来数学学科进行了五次互助研修活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在“数的运算”新授课上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探索运算的算理;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口算小册子复习算法、优化算法;能在口算训练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口算的积极性,使口算训练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能减轻学生运算负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会思考的能力。
围绕主题进行了5次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活动,其中4次是低年级,一次是高年级。目的是使低年级的研究和高年级的研究都形成序列,彻底把口算教学和口算能力训练方法研究透彻,真正使互助校的老师们都重视口算教学,都会合理、有效地进行口算训练。
这5次活动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第一次:
主题:一年级口算教学研究。
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一年级“数的运算”新授课怎样引导学生把算理弄清楚。
活动程序:
1.主持人简介实验小学口算教学做法。
2.现场观摩“数的运算”新授课片段:“有几瓶牛奶”(15分钟)。目的是看新授课上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把算理弄明白。
3.参会的所有一年级老师互动研讨。
4.主持人总结,安排下次活动主题:交流自己口算教学的做法、体会。
这次互助培训网研修,老师们达成的共识:
研究口算教学,我们首先就进行了“数的运算”的课堂教学研究,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数的运算”基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口算(3分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算法——明确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强化算法——解决问题、拓展延伸。其中,列出算式、尝试算法这一环节要坚持在独立思考、独立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明确算理、掌握方法这一环节在汇报交流时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第二次:
主题:二年级口算教学经验交流。
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数的运算”教学要引导学生弄清算理。
活动程序:
1.二年级口算教学经验交流。
2.主持人介绍实验小学口算小册子。
3.活动总结。
4.布置下次研修活动主题:二年级口算训练指导与优化的有效做法。
本次研修收获:
目前,实验小学的口算小册子被区域学校好几家使用并且在口算训练中不断修改、完善。
第三次:
主题:高年级口算训练指导与优化的有效做法。
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会在口算指导中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并进行有效优化;会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口算的兴趣。
活动程序:
1.观摩口算训练两个片段:观摩口算训练指导片段(15分钟),观摩口算优化训练片段(15分钟)。
2.老师互动研讨。
3.主持人总结口算训练指导与优化的有效做法。
4.布置下次研修主题:高年级口算教学做法与体会。
本次研修达成共识:①口算训练以兴趣为前提,激发学生兴趣。口算训练组织形式上可以用全班练、小组练、同桌练、个别练等;练习形式上可以用视算(卡片、黑板大屏幕等)、听算、开火车、找朋友、借助扑克牌、计时竞赛、智力闯关等;激励手段上可以评“口算大王”、评“优秀搭档”、评“优胜小队”、夺“智慧星”、打“擂台”等。除平日经常变换练习方式以外,根据每天口算比赛情况,班级还要定期评出“口算周冠军”、“口算月冠军”,最后每学期还要评出“口算大王”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口算大王比赛”。口算训练以兴趣为前提,不急于求成,以鼓励评价为主,允许在口算中有差异性,不做一刀切,不增加学生负担。②提高教师口算指导与训练水平。为了提高教师口算指导与训练水平,可以不定期地举行口算训练与口算方法交流会。也可以每学期举行口算成果交流——“口算班班展活动”。这样,老师们不仅可以听取别人的方法,也实实在在地看了别人的做法,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③口算训练要做到持之以恒。在学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必须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有一个由量到质的飞跃。
第四次:
主题:一年级新教材的有效使用。
主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合理利用一年级新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探索数的运算的算理。
活动程序:
1.互动研讨:教材有什么变动,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动,怎样有效使用。
2.讲座《要教会学生学习》。
3.观摩一年级“数的运算”的新授课“小鸡吃食”片段。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用多种方法探索算理。
4.布置下次研修主题。
本次研修达成共识:
“数的运算”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探索算理、培养学生会思考的能力。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五次:
主题:二年级口算训练指导与优化的有效做法。
主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二年级口算训练的有效做法。
活动程序:
1.观摩二年级口算训练指导片段。
2.区域学校的老师、领导互动研讨。
本次活动达成共识:
1.训练学生口算要会进行有效指导。新授课要弄清算理,教会学生怎么想;指导课要复习算理、优化算法;展示课要会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口算兴趣、提高准确率和速度。
2.激发学生口算兴趣的方法要多样,练的形式多样,评价以鼓励为主。
3.在口算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4.在口算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如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转化、优化等。其中抽象、推理、模型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5.给口算有困难的学生有效帮助。激发口算兴趣,延迟评价。
二、研修收获
促进了区域学校老师的专业成长。四名老师获市口算教学优秀课;五名老师的口算教学小课题研究成果获庄河市优秀成果奖,一名老师的优秀成果在教科研总结大会上做公开交流。编印互助培训网研修《口算教学优秀成果集》《口算教学反思集》,16节口算教学课在校级和校级以上进行公开展示,编印了学生口算训练成果文集《我口算,我快乐》,编印了最新版本的《口算训练小册子》。
区域学校老师开始重视口算教学,并且都会指导训练学生口算,会有效使用口算小册子。老师们愿意参加研修活动,有准备而来,有收获而归,主动写研修感悟和收获,并且把自己的收获辅助教育教学实践中。
成长互助 篇2
李丽娟 房爱翠
5月12日,全区小学美术骨干、青年学科教师培训暨区小学课改第三片区研讨活动在晏婴小学举行。教研室谢丽科长、闫永洁老师及各校的领导老师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本次培训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分“听课”与“评课”两个阶段,六名教师做了精彩的课堂展示。
在美术会场,首先由三位青年教师晏婴小学的王娇老师、管仲小学的朱英老师、金岭中心小学的吴琪老师进行同课异构,执教了《威武的盾牌》一课。然后,三位授课教师简要阐述自己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各位老师畅所欲言,进行了评课。老师们对三位青年教师所展现出的教学能力、基本素质赞赏有加,同时也指出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尤其是教研员闫永洁老师的总结不仅让授课教师,还包括在做所有老师陷入了反思中,“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他是引导一节课的关键,也是评价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情,不能出现教师、学生脱节现象。”
在语文会场,首先由临淄区晏婴小学赵靓老师、花园小学刘爱老师和凤凰镇梧台小学田莹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了五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例。三堂课,虽是同一个教学内容,但在构思设计课的理念、结构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成功展示了三位教学风格迥异的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相同的教学内容,尽显不同的教学风格,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在第二阶段的评课中,各学校分组讨论,从目标定位的准确性、目标的达成度以及“教、学、评”一体三方面进行了评课,各位评课老师都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最后教研室谢丽科长做了总结性发言,首先肯定了小语团队精湛的语文素养,其次对教师魅力、文本魅力、课堂魅力等方面做了指导和要求。
成长互助 篇3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师;专业发展【Abstract】Classroom observation is not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listen judge a class, but a fine, deep study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Classroom observation is important wa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n accelerat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self, self process, as the observer to build self-reflection, learn from others 's platform,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of all teachers'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 create a cooperative school culture. Classroom observation should become the norm of teaching activities, teachers in the long-term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promo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Classroom observ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40-02
1何谓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
课堂观察一般由观察前准备、现场观察和观察后讨论三个阶段组成,而每个阶段又包括一些具体操作程序:(1)观察前的准备。观察前,应做出观察规划。首先,根据观察主题确定观察的视角,寻找合适的观察点。其次,在参照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观察点开发观察记录工具(观察量表),选择记录方式。观察过程中若需要多位观察者合作,观察前应提前商议,根据观察者的兴趣或需要明确分工。(2)现场观察。到课堂现场后,观察者首先要根据观察的任务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然后,根据准备的观察工具和观察前的分工,采用定量或定性的记录方式,获取真实详细的课堂观察资料。(3)观察后的讨论。课堂观察后,观察者对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与执教者一齐开展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执教者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针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谈论授课体验;二是观察者立足观察记录数据(或课堂录音录像),发表各自看法;三是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得出观察结论,如执教者的优点、不足及改进建议。
2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般说来,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常采用的外在措施主要是开展各类培训及
指导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让大批的教师参加长期培训不太现实。目前开展较多的短期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短且针对性差,课程理念和培训内容很难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效果非常有限。当前,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是由教研员或经验丰富教师听课、评课,但因这类活动常与教学业务检查挂钩,所谓的“指导”更偏重于“评”和“比”。执教者为获得较好的评价,教学中尽其所能地展示长处,掩盖不足。课后的评课往往是教研员或某资深教师的“一言堂”,其他参与教师充当陪衬,或一言不发、或说些流于形式的套话。整个活动对于执教者和参与听课教师的专业发展作用甚微。
如前所述,课堂观察,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评课,而是一种细腻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的课堂研究方式。它由“课堂观察合作体”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小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充分研讨。特别是,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获得一种结论,而是为了促进课堂的改变。[2]所有参与者从研究的视角、以颇具专业的手段和各负其责的态度走进课堂、观察课堂、分析课堂,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中,大家共同聚焦课堂教学过程,分享问题和情景,互相探讨观察点的确立、数据分析的说服力和理论支持,共同探讨改进教学的方向和措施。全体参与教师从传统听评课中的“边缘参与”发展到“核心介入”,从“外围观察者”转变为充分发挥作用的真正的“内在参与者”。无论是观察者还是执教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教师,都从课堂观察活动中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经验,改进教学技能,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合作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平台
3.1课堂观察可加速执教者了解自我、提升自我的进程。 许多教师由于对自我缺乏了解,平时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常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时偶尔想提高教学技能,却因不知从何处下手,而陷入迷茫。在课堂观察活动中,每位观察者根据观察主题和任务分工,选择观察点,依据“观察量表”认真观察、记录或描述,观察后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得出观察结论,这对于执教者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极有帮助的。
我们知道,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一次针对课堂提问的观察活动中[3],观察者首先设计了如下的“观察量表”,对执教者课堂中“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及“对学生回答的理答方式”等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与记录。
在课后会议讨论时,执教者看了观察者的观察结果:整节课,教师提问问题 57个,平均每分钟达1.4个;其中,70%的问题,学生均能正确完整地回答,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较好,同时也说明教师所提问题层次较低,缺少思考力度;学生的回答绝大部分是齐答,总计34次,讨论后回答1次,回答方式略显单一;教师有10次打断学生回答;多数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其中的14个问题只有一、两秒的时间),学生回答效果不理想,学生稍有迟疑,教师就立刻代答;另外,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没有给予充分的回应,鼓励性语言很少。执教者看到这样实实在在的课堂记录,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他在观察当天的日记中说:“一向自认为教学语言基本功非常好的我,今天犹如浇了一盆冷水,原来教学语言除了要优美动听,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提问的有效性。说实话,在课堂观察之前,如果告诉我一堂课居然提了57个问题,打死我也不相信,我在教案上明明设计的问题只有5个。可如今,这么丰富的数据与资料告诉我:我的课堂提问,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以后应控制提问的数量,提高问题的层次,适当延长侯答的时间”。
由此可见,课堂观察可使执教者更加客观、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的状况,进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课堂观察,这种基于课堂、研究课堂又回归课堂的教研形式,确实可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3.2课堂观察为观察者搭建反思自我、学习他人的平台。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课堂观察也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看到的是“别人的样子”,反思更多的是“自己的模样”。当看到课堂中一些似曾经历的教学情景时,观察者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教学情形,常会暗自发问:如果由我来上这节课,我应该怎样做?当发现执教者处理不当时,会告诫自己,以后尽量避免类似做法;当为执教者教学精彩感叹时,则会分析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榜样,改进自己的教学。
例如,一教师在《梯形的面积》一节的课堂观察中负责观察“学生活动参与度”。课堂上,执教者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新知。在探索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讨论声不绝于耳,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请每小组的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的同学可以说是几近完美地汇报了小组探究结果。从表面来看,这节课“气氛活跃,效果良好,很成功”,但观察记录显示:在合作探究环节,全班31名同学中有12人一直没有发言,9人根本没参与图形的剪拼,俨然是旁观者;教师宣布停止探究时,全班6个小组中,有4个组仍在忙碌之中;在巩固练习环节,有8位同学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发呆、打闹、交头接耳等,教师却没有制止,……。面对这一结果,观察者暗暗自问:我也是常盯着几位优秀学生,只要他们与我配合默契,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想来,那些常被我冷落的同学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呢?是否也是这样?以后我要提高课堂掌控能力,关注每一位同学,特别是为曾被冷落的同学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在增加课堂和谐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
在课堂观察中,观察者至少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完成观察任务,另一个是取长补短,提升自我。因动堂观察中的发言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执教者在课堂上的成败得失,是观察者发展自我的难得“间接经验”;由课堂观察勾起的自我反思,则为进一步发展确定起点与方向。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4]。由此不难看出,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的专业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3课堂观察可提高参与教师的科研能力
先看一个课堂观察案例[5],教学内容是《 苏州园林》,针对部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存在困惑,观察者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观察主题。负责该观察任务的教师首先查阅有关文献,然后设计观察量表,确定出如下观察点:多媒体画面呈现的次数、时间及频率;多媒体画面配上文字、音响等的数量及精度;多媒体出现时教师的评点及学生评说次数及要点;多媒体画面出现时间和学生兴奋状态记录等。课堂上,观察者认真观察、记录。观察后,梳理、分析观察资料,发现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效果并不不理想。得出结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只能作为一种“点拨”的工具或手段。只有“点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会适得其反。提出的改进策略是:正确认识多媒体的功能;合理安排多媒体运用的频度,首先是“适量”,其次是“适时”,其三是“适合”;综合协调各种媒体的运用。
从上述案例可以感觉到,课堂观察的每一阶段都充满着研究的味道,洋溢着研究的气息。在观察前的准备阶段,观察者针对平时自己或同伴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观察主题,明确观察点,并设计出定量的观察量表或定性的观察提纲,这实际上就是研究的起始阶段。在课堂现场观察阶段,观察者利用符号记录、文字描述或录音录像等方式,记载下需要的数据或纲要,这实际上就是研究数据的收集阶段。在课堂观察后的讨论阶段,观察者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归纳得出观察结论,并提出改进策略,这实际上就是提炼研究成果的过程。整个课堂观察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作为执教者,为提高教学效果,上课前会认真研究学生、分析教材、学习教学理论,还可能参阅相关的资料,如期刊上的教学设计等;下课后,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结果,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获得对教学内涵的更深感悟。同样,作为观察者,为提高观察的效果,也会自觉地或被动地阅读与观察主题和课堂观察研究方法相关的文献,在活动实践中提高课堂研究技能,体会科学研究的真谛。总之,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所有教师,都在有意或无意中参与了教学研究活动。一位教师参加课堂观察后,深有感触地说道:“以前学校催着写论文,却找不到可写的内容,现在,我还真是想写点东西呢。”试想,如果一个学年,每位教师能都能至少经历一次课堂观察活动,那么几年后,他们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都会得到明显增强,并将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教学,这样,“教书匠”就逐步发展成了“教研型教师”。
4课堂观察有助于营造合作互助的学校文化
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它需要多位教师共同协作。在学校里,课堂观察常表现为教研组、课题组等“团队”活动。课堂观察打破了教师之间的割裂和孤独,创造了一种极具合作互助氛围的群体环境。活动计划及观察的主题、内容、工具、方法与分工由大家共同商定;观察的任务一般由多名观察者组成“任务组”一起承担;观察后的讨论更是建立在大家的倾心交流之上,凝聚着每位参与者(包括执教者)的智慧。
课堂观察是互惠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受益者。课堂观察,将教师的“个人认知”放置于一个“情境脉络”之中。全体参与者的合作及对教学行为的交流与研讨,最终收获的是每位教师对于“教”与“学”认识的加深与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在“专业的实践共同体”内,“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相互滋养,获得共同的提高。课堂观察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增进了教师的使命感和对团体的归属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形成并发展于广大一线教师中的“草根研究”,营造出的是一种合作互助的学校文化。这种合作与互助,使教师专业成长既有个体探索的推动,又有合作共享的驱使,最终促进教师科研群体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与实践成分,是探讨教与学的最适当场景,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特别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生成性、实践性越来越被关注,要求教师成为掌握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杂问题的解决者”,研究课堂,将变得更为重要。课堂观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课堂观察,为教师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提供机会,为教师的提升与发展创建平台。当然,不能期望一、两次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突飞猛进的效果,课堂观察应成为一种常态性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在长期的合作中,在自由、分享、互惠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累积式的成长,进而推进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张菊荣.基于教师主体的课堂观察的有效开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9(1).
[3] 林根熙.基于课堂观察审视教师提问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5).
[4] Posner. G. J. field Experience: Method of Refl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1989.22.
在参与中共享在互助中成长 篇4
一、集体听评课,创建互助氛围
校本研修中,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为了给教师提供生动的范例,确保同伴互助的运行,创设和谐的校本研修氛围,学校首先在中层以上领导中开展集体听评课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五行政例会之前,学校中层以上领导集体听课,然后和任课教师互相交流听课的感受、意见,并与任课教师就教法、学法切磋讨论。6位中层以上领导虽然分别来自不同的4个学科,但每一次都能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平等的交流,在平等对话与情感交流中,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信任、尊重、激励和期望,体验到自己被重视、被帮助的喜悦,激发了教师主动要求进步和不断渴望学习与提高的内在动机与愿望。
二、有效的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成长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一)课例诊断式,提升专业化水平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完成教师教育的任务,我校实现“四课式”同伴互助模式,即备课、调讲、上课、诊课。
1. 集体备课,实现共赢。
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集体攻关。我校每学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学期放假前,由教研组长对组内人员进行分工,梳理新教材知识脉络,设计习题,确定课外阅读篇目,召集日进行交流,在初步把握教材之后,开学前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反思修改→形成个性教案(学案),最后整理的方案不是成品教案,每一位教师在使用时都要结合自己班级的学生状况,进行二次设计,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自己班级的学情。
2. 课前调讲,查漏补缺。
集体备课使教师充分把握了教材,但由于教师教学经验不同,课前预设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而课前调讲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预设, 让教师能及时交流,从而利用集体的智慧力量使教师们授课艺术不断提高。因此,学校确立了以课前调讲为核心的“说辩式”集体备课改革,一方面,由校领导亲自调讲某个教师或教学组,就其教学设计或单元重点把握提出改进意见,并进行二次备课;另一方面教研组长担任调讲人,当场随机抽签确定被调讲教师,即主讲人。主讲人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分析和教程构想及补充说明三部分进行脱案试讲。主讲人试讲后, 调讲人和组内成员围绕某一问题坦诚布公、各持己见, 共同探讨, 找出不足, 取长补短, 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 对个人初备的教案中设计的难点、焦点问题提倡并要求组员之间进行“说辩”, 在“说辩”中达成共识。各备课组员对共同认定的问题在原备课本中及时使用红笔进行圈点,修改,充实,完善,最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人实际的最优化教学案,供课堂教学实施。“评”弥补了讲的不足, “辩”明确了“是”,纠正了“非”,使教师原有的教案在内容及形式上,形成了因人而异,因班级而异的活教案,促进了研与教的有机结合,调讲式的”研”是教的实践预演,是备课的深加工,达到了研与教的和谐统一。
3. 同课异构,共同提升。
在确立了富有个性的教案之后,课堂教学便成了教师研究的中心环节。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学校倡议:各年级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或同课异构,或同一首歌,或一课三上,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课异构”活动是我校教研组喜欢的一种尝试。同科之间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是研讨活动的纵深发展,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竞技,是“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较量,更是对课标精神理解的和谐共振。
(二)示范交流式,提供互助范例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要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因此,学校开展了示范交流式的同伴互助活动,为全校的同伴互助提供范例。
1. 经验交流,促进互学。
为了充分发挥省、市、区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我校为骨干教师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学校有8位学科带头人,10位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我们力求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学校开展了学科带头人专题培训活动,倡议每位学科带头人必须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和特长,每学期根据学校对教师调查问卷的需求,自选课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2. 外出交流,促进互助。
自“十一五”以来,市、区都开展了许多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学校还自行出资派老师去国内外学习,为了能使这些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制定了外出学习交流制度,凡是外出学习的老师都要及时地向教师交流,或镜头回放,或上观摩课,或谈学习体会。
3. 样板展示,提供范例。
每学期,西岗区都会开展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开放课活动,这个活动为骨干教师搭设了展示平台,更使区内资源共享。我校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号召全体教师积极外出听课,并规定每位学科带头人随时开放课堂,欢迎其他教师观摩学习,同时,骨干教师有着随时解答其他教师疑难的任务。
(三)主题研讨式,架起互助的桥梁
教师沙龙是我校教师喜爱的一种互助形式,我校经常举办各式的教师沙龙活动,架起教师互助的桥梁。例如:开学初的读书沙龙,学期中的学科教学沙龙,学期末的班主任沙龙。研讨会又是深受教师欢迎的一项活动, 期末期间, 语文教师反映对语文期末复习课的思路有困难, 由此, 我们决定开展“有效复习, 快乐成长”的专题研讨会, 会上, 聘请工人村小学骨干教师孙燕和我校骨干教师联合研究。研讨会上, 他们首先观摩了一节复习引路课, 然后共同梳理了四年级教材的知识点, 并从如何提高学困生成绩、如何合理布置复习作业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三、依托教师博客,互助共享成果
为了促进教师的互助交流,学校开通了实验小学教师博客群,广大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崭新的教研平台,积极登陆注册,建立“个人博客”,并发表教育日志,参与交流讨论,形成浓厚、活跃的网络教研氛围,使每一位老师都找到了自己的学习之家,交流之家,倾诉之家……
互帮互助 共同成长培训总结 篇5
-----记成长中的民完中青蓝工程 盈江县民族完全中学于2015年8月正是成立,这是一所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学校,在这所年轻的学校里,有一群充满激情的年轻的老师,这一群年轻的老师是我校宝贵的财富,这些老师来毕业于不同的大学,来自不同的中学,教学经验有差异,鉴于此,学校于2015年9月成立了“青蓝工程”,旨在“以老带新,以优促新”,提高我校教师素质,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虽我校大多是年轻的老师,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校青蓝工程已经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2016年9月至今正在培养着新的一批教师,值得可喜的是前一批的青蓝学员,如今有的已经是第二批的导师。
习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建校以来我校以“青蓝工程”为依托一直把培养“好老师”,作为工作的重心。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青蓝工程这个小树苗已经正在茁壮成长。
懂得思考,方能更好的前行。我们期待我校青蓝工程这个小树苗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现把青蓝工程自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第一、古人云:“书可以明智”。在我校的青蓝工程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学校给予资金的支持,每个老师每年报销150元购买书籍的费用,每个老师每年都要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活动的开展让老师们知道积累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展示。
第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我校青蓝工程中的核心就是实行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以优促新,每年我校都会评出骨干教师,新老师的导师就在骨干教师中进行选择,虽看似大家一样的年轻,但我们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师徒结对中,首先要举行师徒结对仪式,接着师徒签订协议,协议中规定了导师和徒弟的责任,最后给导师颁发聘书,三年来,我校已经“师徒”制,已经进行了两批,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已经脱颖而出!
第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是一个更新较快行业,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更好在教育行业中做好。青蓝工程培训中一个措施就是让老师“走出去”,至今我校先后派出30多名教师外出学习,有的到南京,有的到山西,还有部分到州名一中,龙川一中、瑞丽一中。外出学习回来的老师,都尝试着把所学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这部分教师已在慢慢成长为我校中坚力量。
第四、俗语说:“打铁还得靠本身”。毕竟外出学习的机会很有限,我校青蓝工程另一项举措就是加大自己的“造血功能”,实施引进来策略,先后请州教所所长杨利红老师,县民中教科室主任张支尧老师,县一初副校长杨爱萍老师及我校张志华书记和钏兴欢老师给新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我校利用“青蓝工程”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利用周一下午最后一节课,挑选优秀老师进行交流,同时联合学科组的力量给予新老师帮助。
第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了让新老师们尽快适应高中教学,了解高考,青蓝工程培训中要求新老师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并要求教龄低于6年的教师参加每年高三的州统测和第一、第二次省统测,再这样的训练中新老师们了解了高考怎么考,也清楚了应该怎么教。
第六、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探究,才能知其奥秘。为提高教师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提出“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就是课题,以学科组为单位,每个学科组必须申报课题,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第七、展技能、秀风采。新教师踏入校门,学校会组织以“扬师德、铭责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青蓝工程培训最后学校教科室将组织新教师课赛,让老师们充分展示一年所学。
成长互助 篇6
每周的教研组活动如约而至,今天活动的内容是:讨论我们组如何开展最有创意组内活动,以及该活动由谁代表本组参加校教研室举办的演讲比赛,最终,组员们本着锻炼年轻人的意图,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我,说真的,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不知如何去做,看到组员们对我鼓励和信任的眼神,让我树立了信心,并不断地在心里给自己加油:这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相信这次活动一定会让自己更加成熟。
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您”“您”知道吗?刚接触到“您”时我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有些害怕,我害怕失败,但我并没有放弃“您”,我尝试着去接触“您”,当我走进“您”时,发现“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首先我按照自己的意图对“您”进行了一番装扮,就这样我带着“您”第一次与大家见面,“您”知道第一次的亮相,我有多紧张吗?亮相之后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智囊团”们又一次为我出谋划策,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渐渐感觉到自己成熟了许多,带着组员们的建议,我又一次拿起了“手术刀”,把“您”身体上的“病变”部位切下,并为“您”移植了健康的基因,讓“您”更趋于完美。我心怀感激,感激组员们的开诚布公,感激组员们的不遗余力,更感激给我提供这次摸爬滚打的机会,为了不辜负“智囊团”中每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我必须加油,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又一次我带着“智囊团”的建议为“您”整了容,这一次我在每一个环节做得更用心、更认真,心里不断鼓励自己:“加油,一定会成功的,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果然,当第三次带“您”亮相时,我真的成功了,我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你知道此刻的我有多高兴吗?因为有了“您”才让我更加成熟,因为有了“您”让我得到了久违的自信。
一周的辛苦换来了同伴们的共同成长,受益最大的当然是非我莫属了,真的很感谢我的组长、指导老师和所有组内老师,有你们的鼓励与帮助才使我得到了成长,学到了许多经验,真的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么多的同伴老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我将以我的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以我的工作热情去面对困难。记住那句话:面对任何困惑时,当你强大,困惑就会弱小;当你弱小,困惑就会强大。
成长互助 篇7
我们学校根据教师意愿与校本资源,多管齐下,组建团队,网状建构,立体联结,为教师间同伴互助创设了条件。
一、培养苗子,打造骨干,立足常态,分层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级指向应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若能先组建一支主力军,打造一批教师骨干,由骨干引领,梯队行进,则能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滚动推进。为此,学校着力培养三支骨干队伍:新教师、校级骨干、市级骨干,并分层制定培养方案。
青蓝工程方案是为新教师专门定制,新教师进校就建档,由教科室物色与牵线,与中老年教师实行“青蓝结对”,按“一年上路,两年胜任,三年挑大梁”为培养目标,通过“目标—培养—辅导—感悟—实践—提高—发展”的方式进行带培。
校级骨干教师有专门的定向发展方案, 以“目标—培训—研究—反思—指导—发展”为培训模式, 用心做好“四个一”工程,即一月一文、一学期一课、一人一子课题、一人一专著。
市级骨干教师以“目标—研究—专家引领—成果考评”为培训发展模式,一方面要根据市级相关文件加强练功,创设再发展平台,另一方面要凸显“高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骨干力量的阶梯式发展。
三支队伍有机结对,携手共进,以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为重点,始终坚持常态培训的主旋律,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以开放课堂为载体,以教师论坛为窗口,以教学展示为舞台,以专题培训为阶梯,形式丰富,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活动,确保认识上提高,操作上到位,过程上见效,研究上发展。
二、加强集体备课,聚焦高效,同心合力,打造精品
教导处每学期都会提出集体备课要求,实现备课组价值引领。备课组集体备课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在教研组长的安排下,预先指定一个主备人,主备人在研读教材基础上生成的“个体教案—集体研讨—改进教案—修改定稿—每位教师根据需要再进行修改,制作出自己的个性化教案—课堂教学—教后反思—即时研讨—再改教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教师们能够了解或熟悉一个知识点或一类课文的教学方法,掌握一些教学技能,明晰教学的重难点,从整体上驾驭教材。通过集备,教师们拓宽了专业知识,增强了驾驭教材的能力。
每次活动时,我们都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集体备课前,备课组长都要提前作出规划,确定内容、主讲人,并传达给组内教师。主备人经过对教材的钻研,备好初稿,其余每位教师也要认真钻研教材,在集体讨论时充分发表意见。根据教研组内集备意见,汇聚大家智慧结晶的修改稿出炉,这是我们的第二级备课。然后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色赋予其个性化的东西,可以是个性化的预设环节,也可以是在使用教案时,个性化地生成新的东西,即时调整教学,然后在课后整理、修改教案,形成第三级备课。这样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交流中,在个性化光芒的闪耀中,我们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实际操作,使集备这一环节成为弥补教学缺陷、营造教学亮点、改变教学策略、打造精品课堂的关键环节。通过集备,教师们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增强了驾驭教材、把握教材的能力,拓宽了专业知识,厚实了专业功底。
三、教研创新,人人参与,团队作战,提升教师能力
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以沙龙形式开展,每次活动分为“头脑风暴”“话题传递”“课堂风景”“讯息传递”四个板块交替进行,强调教师的参与性、反思的深刻性和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努力通过提升研讨活动的内涵和张力,提高教师的创新、反思能力。
“话题传递”是我校教研创新的一个亮点。所谓“话题传递”,是指由学科组开课教师发起,全组教师均参与的一种主题研讨活动形式。先由每学期第一位开课教师根据开课情况,精心提炼一个话题,话题内容可以是教学中的困惑,也可以是相关的教育热点理论,然后大家围绕此话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发表见解,必须有实际案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老师们的观点及案例上交后,打破学科、年级的界限在教师中相互传阅,人人打分,最后由教研组长评出各年级参与者中的最高分,最高分得主将有权利提出下一轮话题……这是教师聚会、交流的平台,更是铸造研究团体、切磋研究方法、探讨研究疑惑、展示研究成果的窗口。
四、开放课堂,能者为师,见智见仁,携手共进
学校将课堂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草根基地,“推门课”“抽签上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都以“开放式课堂”的形式进行。如“同课异构”教学比赛,要求相同年级组先通过组内竞赛选出执教者,然后集年级组合力进行集体备课,最后通过同段PK,选出优课。而听课时,将会打破年级、学段、学科的界限,邀请教师听课研讨,开放课堂,促进了教学的进一步优化。听课前,由执教者发邀请函给听课老师。收到邀请函的老师要在上面留下真诚宝贵的意见。如本课教学策略的成功之处、想提出商量的地方、如果我来上会怎样处理……而听课老师要利用业务学习时间或课题组活动时间对开放式课堂的执教情况进行评议,评议时要求人人发言。这一版块主要将镜头对准课堂这一主阵地,检验教学策略在课堂中的应用是否有效。此活动要求教师坚持实话实说原则,畅谈个人见解,切中要害,给出中肯意见。鼓励针对焦点热点问题,现场争鸣。
开放课堂就是要让每一堂课,都有公开课的气氛,让每一节课都经得起听,每个教研组须将议课内容整理成文,交教导处存档,同时将电子稿上传到学校网站相关栏目,以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教研活动,达到教研组内“骨干引领,团体共进”的专业发展目的。
五、用活网络,坦诚交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学校网站应老师们的要求开设了“丁小博客”,设立了“教学笔记”“三尺讲台”“教学沙龙”“教学科研”等栏目,为教师创设了新型的交流平台,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平台,老师们不受时空限制,推荐优秀文章,撰写教学心得,推敲教学细节,商讨教学重难点,倾听各方意见,充分开展共同阅读,相互鼓励,互助支招的活动。网络,为每位教师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自觉需求,教师的专业生命也因此更显生机。
更可喜的是,网络还实现了教师间的跨学科研讨。例如,去年12月,学校开展了市级“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现场推进会活动,四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语、数、英、信息四节研讨课。课上完后,除了现场的研讨,执教老师还把教学设计和反思及时上传到了网站的“教学沙龙”栏目,由教导处号召,众多教师通过校园网各个端口,汇聚一处,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沙龙活动。
网络为教师们提供了便捷的教研新方式,每位教师都敞开心扉,彼此接纳,将网络作为一个共同研修的平台,或借鉴,或建议,或商榷,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研讨,深入反思,协同成长。
成长互助 篇8
一、行动前的思考
(一) 现实需要。
1.呼应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文件指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纲要》对学校教育转型发展提出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智模式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因素, 关注学生心智模式改善已经成为以生为本的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切入点。
2.基于对高中生心理成长和积极品质的思考。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方面,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积极人格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正面临各种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 这些人生课题, 一方面引起了学生对自我的关注, 另一方面为改善学生心智模式提供了内在动力。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了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心理问题缘何出现?根源于心智模式。每个孩子受家庭环境影响, 在进入学校前已经逐步建立个体化的心智模式, 但随着环境变化和自身经验的丰富, 心智模式可以不断改善, 而且其自我完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 在高中阶段, 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 开展积极心育, 能帮助学生改善原有的心智模式,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环境、主动学习、开发心理潜能、体验自身生命意义, 从而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3.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实现内涵发展的诉求。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校是一所四星级重点高中, 面临升学和高考的压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换思维方式。仅仅从外在要求出发进行管理和教育, 会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教育方式滞后;不仅不能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 学校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 一方面要改善教育者的心智模式, 使教师具有职业幸福感,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 帮助学生心智成长, 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责任心。从更高层面帮助学生解决厌学焦虑、青春期困惑、缺乏精神动力、自我中心思维等各种问题。让每个学生都焕发生命活力, 使学校走出一条与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回家之路。
4.顺应我校心理教育在新时期内涵与外延的发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世纪末, 是无锡最早开始心理教育的学校之一。学校心理教育经历了从开始之初解决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到逐渐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阶段, 先后成立无锡市未成年发展中心“太阳花开辅导站”和无锡市首家“青爱小屋”, 关注青少年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和慈善教育。
因此, 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 使其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学校势在必行的工作方向。
(二) 理论假设。
1.心智模式是人在适应环境和成长需要中形成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和经验积淀。业已形成的心智模式会对个体和团队的学习、工作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心智模式是人生智慧的核心内容。心智模式的核心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的改善能有效促进人的适应、学习和发展。
2.帮助学生改善心智模式是学校积极心育的核心任务, 也是“以人为本”素质教育追寻的应有境界。只有不断改善心智模式才能使学生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和成长需要。高中生正处在心智模式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关键阶段, 他们具有改善自身心智模式的内在需要和潜能。只有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成长,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心智模式是在生活实践中通过经验积淀与自我反思而建构的。个体的心智模式与所在团队的心智模式是相互影响的。由此可见, 高中生心智模式的改善需要教育者通过团队心育活动, 使个体与团队心智模式产生积极的相互影响, 并借助积极的团队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心智活动。
4.学校教育情境中, 改善学生的心智模式不能孤立进行, 要与学校文化、班级生活及社会家庭生活结合, 浸润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 才能使学生心智模式的改善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相结合。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的活动应当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真实问题, 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命成长中的问题来改善心智模式, 获得生命的成长感和幸福感。
5.当代积极心理学为提升学生心智模式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和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是心智模式改善的核心内容, 也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6.教师和家长心智模式的改善是促进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中教育者必须和学生共同成长, 并不断改善自身心智模式。教师必须以积极的心智模式影响学生的心智模式。
二、行动中的探索
(一) 前期工作。
1.对我校高中学生心智模式、心理品质发展状况的现状研究。进行前期的初步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心智模式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对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的人生课题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本《促进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校本行动建议》。内容包括高中生心理品质的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等八个方面。
2.对心智模式及团队积极心育的理性思考。进行有关心智模式文献资料的学习和梳理。对高中生心智模式 (包括个体与团队) 的内涵、指标及影响因素, 团队心智模式与学生心智模式的互动关系机制、学生心理成长与其心智模式的关系, 心智模式与学生内在价值系统、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自我意识和生活经验等诸方面的关系, 以心智模式改善与班级生活、教育活动、团队中人际关系。教师教育行为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积极心理学对心智模式改善的启迪等进行深入思考。通过理性分析, 建构课题的理论假说系统, 以指导实践行动, 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相关理性认识。
(二) 研究中后期。
1.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研究。
(1) 理论、实施策略方面: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学校积极心育的实践理念和核心目标研究。
(2) 团队活动方面:
(1)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活动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
(2)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活动的系列主题内容研究。
(3)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高中生班级共同体建设的活动内容与实施策略研究。
(4)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学生宿舍活动内容与方式研究。
(5)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学生心理社团的活动内容与方式研究。
在学校已开展的高中生“青爱”教育工程实践基础上, 研究如何把高中生防艾 (预防艾滋病)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慈善关怀教育等内容与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结合, 研究如何建立“与青春对话”的学生心理社团活动平台,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改善心智的作用。
(6) 以改善心智模式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团队建设的策略研究。
2.基于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心育活动案例和学生个案研究。
在开展实践研究的同时, 有目的地收集典型的团队积极心育活动案例、班级活动案例、教师开展积极心育的叙事、学生心智模式自我改善的典型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解释, 挖掘典型案例的价值, 不断丰富课题的理性认识, 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操作策略。
(三) 研究重点。
1.如何增强教师心智模式改善的意识。教师是学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关键因素, 同时对教师积极成长也有帮助。此项工作在前期就开始着手, 通过理论学习、团队体验等多种方式改善。
2.建构课题的理论假说系统, 以指导实践行动,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整。200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 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立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 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并指出其具有内源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其结构包括认知风格、归因风格、应对风格、动力系统、自我、个性素质、人际素质、适应等方面, 本次研究就借鉴其成果, 在八个方面提出了理论假设。
3.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实践策略研究。
(1) 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走访、理论学习等形式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针对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建构积极心智模式, 形成《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教育行动建议》。
(2) 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动力的相关理论, 通过理论的支撑, 提出架构学校团队心育的目标、策略、内容、方法等理论假说。
(3) 围绕理论假说进行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团队积极心育的实践研究。
(4)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学生社团心育案例和学生个案研究。
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做到:
(1) 设计高中生、教师、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调查问卷, 根据现状撰写调查报告。
(2) 提出《高中生心智模式改善的教育行动建议》。
(3) 编印积极心智模式教育读本。读本分家长版和学生版、教师版三个版本。主要介绍积极心智模式的理念、方法、活动设计等。
(4) 编印青爱小屋心理社团活动指南, 为青爱教育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具体指导。
(5) 研发高中生、教师培训、家长学校积极心育校本课程, 编写校本教材。
(6) 研究实践过程中搜集到的典型个案, 撰写个案研究。
三、行动后的收获
(一) 探索和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以改善心智模式为主线的高中生团队积极心育的理念、实践路径、活动方式和系列化的指导策略。
积累了鲜活丰富的心育活动案例和学生个案, 通过分析、解释与归纳, 形成了如何改善高中生心智模式、团队心育活动如何设计, 以及团队心智模式改善与学生个体心智模式改善的关系机制等认识。
(二)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 首先使我校学生通过心智模式的改善, 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同时促进他们在道德、心理素质、学习质量等方面持续提高。
其次使我校参与研究的教师, 特别是心育教师、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心智模式和心育方式、心理指导能力等都得到提高, 并体验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和意义。最后, 加强了家长科学家庭教育的理论学习, 提高了家校沟通、合作的意识, 真正意义上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心育的大环境, 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成长。
(三) 通过实践研究, 形成以改善学生心智模式为主线的学校心育特色课程。
《青春期生命成长课堂》、《青爱小屋社团》等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成长互助 篇9
河西区第二十二幼儿园2009、2010年被评为河西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2010被评为河西区学习型示范单位, 2010年被河西教育局评为退管先进单位, 2010年被区政府评为政风行风先进单位, 2010年被区政府评为廉政建设示范单位;2009年被教育局评为“践行师德规范, 忠诚教育事业”主题文学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获优秀组织单位;2009、2010被评为全国书香校园示范校和区级优秀家长示范校等奖项。
幼儿园重视文明单位的建设。有创建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纳入园务计划之中。利用班子学习、党员学习、教职工学习的时间, 组织学习了《天津市市民文明公约》、《天津市民行为守则》。每年对幼儿园《教职工手册》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 每学期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职工职业道德标准、文明用语、师德规范等规范教职工的言行, 影响幼儿、家长的行为。还利用宣传园地为幼儿设计图文并茂的宣传图片, 使幼儿从小养成文明的行为。各部门负责人, 坚持每天深入各部门的工作情况, 使得幼儿园的教职工、幼儿、家长言行举止日益规范。
幼儿园为教职工创设学习环境, 提供学习经费, 每月组织教职工培训、交流, 每学期进行学习交流, 每年发放购书卡, 每年为教职工订阅报刊, 关心教职工和家属, 坚持做到婚丧、家属住院、家中出现问题及时到场关心, 对家中孩子参加考试的给予陪护假。教育教职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崇尚科学, 破除封建迷信。开展品德教育, 使幼儿从小懂礼貌、团结合作、学习各种行为礼仪, 品德教育初见成效, 社会、家长满意度高。创设良好的环境, 做到室内、外卫生整洁, 有严格的卫生制度, 大型器械摆放整洁并经常维修, 落实上级的节能减排工作。
积极做好社会公益事业, 坚持到社区慰问残疾和生活困难的幼儿;积极组织教职工、幼儿参加各项募捐活动, 关爱他人。响应河西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号召, 开办了枫林路分园, 招收外来务工子女和低保收入家庭的子女300余名, 为他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与服务, 针对幼儿家庭困难的实际情况, 开展了“大手拉小手, 爱心暖童心”等捐款、捐物、捐书活动, 将温暖、关怀、尊重送到了每个困难幼儿的家庭, 解决了河西困难家庭育儿难题, 缓解了河西的入园压力, 为社会的稳定做了贡献。接待了世界儿基会的访问, “财经视界”栏目、《天津日报》、《新报》、《城市快报》和《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幼儿园“以低廉价格办优质教育”给予了强力报道。幼儿园“实实在在办教育、踏踏实实谋发展”, 赢得了社会、家长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