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道德建设

2025-01-29

西方道德建设(通用6篇)

西方道德建设 篇1

摘要:道德建设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 而道德教育在道德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而许多国家的学者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在道德教育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为了让中国的道德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 作者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首先追溯东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渊源, 继而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比较中西方不同的道德教育, 通过对比研究让我们逐步意识到我们不仅要不断地继承优良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还应借鉴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 从而使中国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得到充分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道德建设,道德教育,中国,西方国家

一、引言

如今道德建设引起许多国家的普遍关注,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道德建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道德教育在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而道德教育历来被许多国家的在社科方面的专家、学者所关注。

二、中西方道德教育差异的渊源

(一) 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对比研究

1. 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有着非常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孔子的道德思想是以人为中心, 带有对“神”的崇尚的神人关系模式, 这使得当时的中国社会一方面盛行“天命鬼神观念”, “君权神授”的思想, 另一方面也宣扬“为政以德, 为人以义”的观念。在孔子的道德观念中还体现着唯德是依的思想, 这就要求士大夫阶层为获天命而“不怨天, 不尤人”, 要求世人“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品质以不懈追求圣人的品格, 以及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西方的道德教育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他一方面崇拜神明, 认为神不但烛照一切, 无所不能, 而且也无孔不入, 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他认为应当尊重知识, 尊重理性, 尊重专门的人才,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这些思想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滥觞。这就为西方的道德教育及其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对比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道德教育上的价值取向。

孔子在道德教育上的价值取向是“重仁义, 重情感”。孔子道德教育的思想首先强调道德教育, 其次才重视知识教育, 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 知识教育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孔子主张:“道育至上, 育人道德第一。”的理念, 因此他提出“仁、理、孝、悌、忠、信”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也是我们今天道德规范与道德情操的内容。

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重知识, 重理性”。他是根据人的品质、品德来探讨人的本质的问题。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掌握的相关知识, 只有在知识指导下的行为才有可能是善的行为, 没有知识指导的行为一定不会是善的行为, 从苏格拉底对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 他在道德教育上更偏重于说教。

3. 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的内容。

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涵盖了道德的培养, 知识的传授, 能力的训练等三方面的内容。然而孔子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他的道德教育是提倡以“仁”为中心, 这个“仁”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 包括“克己”, “爱人”, 提倡“忠恕远观之道”和“温、良、恭、俭、让”等行为准则。他认为“仁”是一个人最高的道德修养, 并将其作为政治的实践目的。此外, 孔子还提出求“仁”的方法与原则便是中庸。这就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适度原则。任何事情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只有了解事物的度, 才能把握事物的质,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才能在实践中防止“过”和“不及”的错误。

(二) 中西方道德教育传统的比较

1. 中国道德教育传统。

我们都知道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钱穆先生在他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讲道:“儒家教义, 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 或说是一种人文教, 只要是人都该接受此教, 不论男女老幼。不论任何知识、任何职业都该奉行此教义为中心, 向此教义为归宿。在此教义中, 如“孝、悌、忠、恕、仁、义、理、智、信”都是为人条件, 应该被人们所遵循。如此看来,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在这本书里还提道:“中国教育则在教人学为人……中国家庭、学校、国家、社会教人主要皆在此。受教育者当终身奉行, 此之谓人生教育, 亦可称德育教育……中国的知识教育必定与德性教育为基本, 亦可德育教育为归宿。孔门四科, 德行为首。” (钱穆, 172) 在钱穆先生看来中国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 培养人的道德教育又是中国教育的归宿。儒家的传统道德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社会, 整个人生。

2. 西方道德教育传统。

中山大学的李萍教授认为, “西方与中国的道德教育相比, 具有宗教化、理性化、个性化的特点。” (李萍, 41-56) 首先, 在西方道德教育的传统中弥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爱是道德伦理的最高要求, 宗教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三、中西方道德教育的比较

(一) 对比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

1. 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

当代中国的家庭道德教育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的道德教育方法。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运用国家强制与亲情感化的方法, 强调忠君孝父的儒家文化精神, 注重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突出个人利益服从于社会利益的思想。

首先, 家长长期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推崇“孝悌“观念, 通常家长通过日常的言行举止来教育、影响自己的子女, 使子女耳濡目染, 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正面教育;其次, 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子女要遵守纪律, 热爱祖国的思想;但是伴随在家长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 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家长在注重灌输中国传统道德的同时, 也带来像“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这样往往造成子女与家长沟通较少, 缺乏情感交流, 产生代沟, 无形地让子女对家长产生畏惧的心理, 还有甚者子女出现逆反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 使子女偏离正常的道德发展轨道;其次, 家长对子女进行社会责任教育时, 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没有切身地让子女真正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还有, 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国策, 现在的家庭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子女往往在过分宠爱的同时还给予很高的期望, 但是成才的标准和方式都是家长事先规定好的, 他们会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强加在子女身上, 使子女过分看重道德权威, 而其自身的道德人格无法得到全面发展, 道德的自律性就会相对薄弱一些。

2. 西方国家的家庭道德教育。

当代西方国家的家庭道德教育也是受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此作者阐述英国、美国和德国等三个具有西方道德教育特点的国家的教育情况。

英国的家庭道德教育注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强调和睦的家庭氛围, 让子女在良好的氛围中培养其道德情操。英国的家长对子女一般注重“绅士风度”的培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多进行鼓励, 努力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独立自主但又不乏绅士风度的人。

在美国, 父母与孩子尽量做到平等相处、平等交流, 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 教育孩子在看到本国国旗时要注目两分钟;在听到国歌时, 一定要把手放在胸口, 表明在心里永远要爱自己的国家, 无论走到哪里, 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美国的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去冒险、去尝试, 并且经常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 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 对比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以前,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被看成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但是学校在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佳国老师在他的《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异同分析及启示》中指出:“我们不能否认家庭的道德教育是人的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摇篮, 但是学校的道德教育超越了家庭道德教育中所包含的血缘关系, 它为人的成长拓展出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学校的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是为发展人的具有家庭社会难以比拟的优势, 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可控性;二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系统性和递进性;三是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过渡性和适应性。” (李佳国, 11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文化传承机构的学校有责任与义务为青年人传递道德思想, 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西方道德建设 篇2

当代西方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弗洛伊德等人提出了当代西方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给我们在联系实际、标新立异、教育方法等方面以启示.

作 者:廖全明 Liao Quan-ming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9(6) 分类号:B82-025 关键词:道德发展理论   特点   借鉴  

浅谈圣经对西方道德的影响 篇3

最近,中国一位作家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于是这位作家的作品也就弥足珍贵了。爱好文学的都知道《静静的顿河》、《老人与海》、《喧哗与骚动》等名著给世界文坛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知道大家在热情寻找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作品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要认真研读世界上“最伟大的奇书”,世界上第一畅销书——《圣经》?《圣经》对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法律政治、伦理道德、精神心灵、文学艺术、语言文明,科学预言的影响长久而深远,千百年来,无数普通人因为《圣经》而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天下第一畅销书

“宝贝快来,到上床睡觉的时间了。拿你自己的圣经来,妈妈给你讲圣经故事,一起祷告,天父上帝保佑你一夜平安睡到大天亮”。有一次,我和先生去远方的朋友家做客。朋友有3个孩子,大的男孩10岁,小的男孩3岁,女儿5岁,我们一起玩得好开心。吃饭的时候,3岁的孩子带领大家祷告,“天父,谢谢你给我们食物,阿门!”童声稚嫩逗得我们大笑不已。临睡前,朋友帮我们安排好了休息的房间,便开始招呼孩子们上床休息。

后来,我和朋友交谈,是不是所有的父母亲都在孩子上床前,为孩子读圣经祷告呢?孩子那么小,就让他们读圣经,这对孩子有什么样的益处呢?孩子懂圣经那么深奥的道理吗?朋友回答说,当然不是所有的家庭会这样做,但在西方正常的家庭,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一般都会这样做。孩子们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版本的圣经。小一点还不会念字的孩子,有图画圣经,全部是图片,家长就用圣经作为教科书教孩子认识色彩。

上幼儿园的孩子,除了图画以外,会一点点的字句。父母亲就会以圣经教识字和孩子听得懂的话,和孩子聊天,教导孩子有一位神,孩子都是神所爱的宝贝,除了爸爸妈妈爱孩子,还有一位天父非常爱他们。我们看不见也不知道有神,也不知道怎样和天上的神有来往,那是因为我们得罪了神,我们没有办法,但神太爱我们了,就将他的宝贝儿子赐给我们承担我们的罪,让我们与神和好。那位神的儿子叫耶稣,我们要爱耶稣,神就赦免我们的罪,我们就是神的孩子了,我们就会进天堂。什么是罪呢?你今天没有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吃早餐,你和妹妹抢电视看,还大声发脾气,你没有好好做作业,都是神不喜欢的事情,神不喜欢你做的事情,你就要求神饶恕你。你不理睬神不爱神,你的灵魂就要下地狱。

除了家长直接教导圣经外,美国教会有主日学。就算不信基督教的家长也会在礼拜天送孩子去教会,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绝大多数的家庭会养宠物,不管是狗还是猫,还有其他的动物,都在点点滴滴地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家长们也常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体会神创造的美好,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美国我看到绝大多数的儿童电影、电视节目,甚至电脑游戏,都以圣经的价值观来教导孩子们要成为一个有爱心、勇敢、正直、诚实、奉献、勤奋、独立的人。就算不信基督教的西方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尚的人才是成功的人。而道德和高尚的理论基础就是圣经的启示。道德品格的培养必须是从小开始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就培养对神的敬畏和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是相当重要的,也是构成西方人道德观念的基础。

圣经,无疑对西方的道德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力。圣经被称为“最伟大的奇书”,世界上第一畅销书。《圣经》对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法律政治、伦理道德、精神心灵、文学艺术、语言文明、科学预言的影响长久而深远,千百年来,无数普通人因为《圣经》而改变了他们的生命。

《圣经》是全世界印刷量最高的书,平均每年六千万册。在西方国家基本每人家里都有至少一本圣经。迄今为止,已经被翻译成2212种语言和文字,有的翻译工作者还在继续翻译。《圣经》之所以千年不倒,圣经自己告诉我们秘诀: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章15节-17节)。

神亲自默示四十多位作者记录下《圣经》,整本圣经由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组合成。作者的社会地位、学问、性情、风俗习惯、职业差别巨大,撰写的经过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圣经作者中有君王大卫、政治家但以理、祭司以斯拉、哲学家摩西、牧羊人阿摩司、先知以赛亚、耶利米,又有税吏马太,也有渔夫彼得、约翰,还有医生路加、法律家保罗。

他们写作圣经的地点,更是各在一处。有的写在西乃旷野,有的写在阿拉伯高大的山岭中,有的写在巴勒斯坦山中,有的写在耶路撒冷圣城圣殿里,有的写在伯特利的先知学校中,有的写在波斯国的王宫里和巴比伦的河边,还有的写在罗马的监狱内和拔摩的海岛上。

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这样奇特的,四十几个不同的人物,从君王哲学家,到医生牧人渔夫,在各种不同背景下,经过了一千六百年时代的变迁,共同完成了同一主题的书。这本书的主题就是新约约翰福音3章16节:“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法律与道德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是基督教信仰的根基。1650年北美的新移民制定的律法几乎是完全翻版摩西的十条诫命。律法对道德的制约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法律不健全,甚至有法不严格遵行的社会,道德一定是低俗的。

《圣经》是第一权威,是新世界法律和道德的基础。《圣经》确实为政府的方向提供了完美的计划。指导人和神关系,也指导政府、家庭、教会等各方面。上帝的话是美国在这片土地上组织政府事务的唯一准则。《圣经》也影响到美国到初期历史无数大学的建立,如哈佛、耶鲁等。直到现在,美国学校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品格教育,而这些品格都无疑是圣经价值观的体现。

21世纪初,美国“品格教育协作组织”(CEP)对具有道德的美国人作了如下说明:

1、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值得信赖的(trustworthy),他必须诚实、坚持原则、遵守诺言,忠诚。

2、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尊重他人(treats all people with respect),他必须有礼貌、接受个体差异、看到别人的优点。

3、一个有道德的人是负责任的(fact responsibly),他必须三思而行,值得信赖、勇于承担责任;他必须坚韧和勤奋,不断谋求优异,决不轻言放弃;他必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有纪律。

4、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公平与公正的(fair&just),他必须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具有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见。

5、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具有爱心的(caring),他必须仁慈地、友善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自私自利,好施乐道。

6、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好公民(a good citizen),他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尊重权威,关心国家大事,保卫邻里和社区的安全,志愿承担义务,纳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

人人平等,是西方人重要的道德观念,任何人,不论年龄、种族、语言、宗教,在工作中、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受到公平对待。这里,再有钱的人,再有权的人,也不可能受到特别照顾。

有一次,我和先生还有一些美国朋友到一个很特别的餐厅去聚餐,据说这个餐厅有特殊的烹饪方式。当我坐下来喝饮料,望眼四周,突然发现除我们这一桌,全部都是黑人。我很自然地问了一下,怎么这个餐厅全部都是黑人。同桌的朋友立刻以极低却坚定的口气“警告”我千万不能再说这个话,不然,我们就会被告种族歧视。

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是道德的体现。曾经有件事情轰动过整个美国,事情很简单,就是两个还不满十四岁的孩子,拿走了停车场的敞篷车中的钱。被抓住以后,是警察教训一顿就算了,还是监禁呢?毕竟还是未成年的孩子,钱也不多,何必那么大动干戈呢?最后两个孩子还是被判监禁,因为偷窃是法律禁止的。圣经明确的教导“不可偷窃”。既然你破坏了法律,就要承担责任。不然,民众的道德就无法约束。

爱与道德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段关于爱宣告已经为许多的中国朋友所熟悉。这是出自于新约哥林多前书十三章。

前天,在微博上读到一个故事,一个孩子被一群孩子打成重伤,孩子不敢还手,只因为孩子的父亲是被政府枪毙的。难道孩子被打的时候,旁边没有一个大人吗?

同情心,可能是西方人的道德之最了。圣经中有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有个撒玛利亚人出发去某城市的途中,看到一个可怜的旅客躺在路旁。这旅客被鞭打、抢劫,这位仁慈的撒玛利亚人非但没有视而不见,反而停下来帮助这位有需要的人。“好撒玛利亚人”,就是西方人心目中的英雄。

几年前一教会姐妹来找我,让我先生帮助她的朋友找工作。这位朋友非常特殊,是货真价实的奥运冠军。从菲律宾来到美国读书工作,婚姻不幸,盗窃了公司一百多万美元之后被逮捕入狱。我的朋友就是她的“监狱长官”。出狱的那一天,“冠军”几乎一无所有。我是非常不愿意的,毕竟是监狱出来的,先生却一口答应了。想想也是,一个奥运冠军居然要流浪街头,实在也够可怜的,我们帮助她,也是神喜悦的。

前天还在监狱里,三天后,就在一家相当不错的公司上班了,和大家平起平坐。两年后“冠军”在洛杉矶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住房,一对儿女也从她丈夫那里接到了美国。

有两个美国青少年谈到人生的计划,他们都谈到要收养非洲或者亚洲的残障孩子。他们的观念是,贫穷国家出生的孩子残障的孩子一定需要更多的爱,我们生活在富有的国家,父母也非常爱我们,我们就要去爱缺乏爱和照顾的孩子啊。

2002年我去俄罗斯,遇见一对夫妻去俄罗斯收养孩子。巧合的是回来也居然在同一架飞机上,两个俄罗斯的孩子安静地在他们的怀抱里,而他们自己已经有3个孩子。有对美国夫妻省吃俭用养育自己的6个孩子外,还收养了12名各种肤色的孩子。

我在中国的时候,认为美国是个不注重家庭,男女关系极其随便的国家,我实在很不喜欢美国。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后,我真切地体会到,“好莱坞”电影以外的美国人对婚姻与家庭极其忠贞。

在中国,如今“二奶”视为平常,而在美国高达92%的民众表示婚外情是最不道德的。圣经希伯来书说:“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美国人对婚外情强烈反感。美国人认为婚前的性行为固然是不光彩的,但毕竟是感情的迷失,但婚姻家庭就不一样了,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忠诚与责任是高尚的道德,那么,破坏婚姻就是不道德。婚姻中一旦出现婚外情,有许多的教会牧师或者婚姻辅导专家给予辅导,也有很多得医治和好的。但实在不行,就离婚吧。所以,美国的离婚率还是很高。

道德的建立需要有理论思想的根基,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无论是东方社会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时代怎样的变迁,总有永远不变的东西,是人活着无法缺少的,那就是道德。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为自己也为别人,过有道德的生活吧。

张文文

出生于苦难的六十年代,成长的岁月血泪斑斑,饱尝艰辛。蒙神呼召成为牧师,2000年与一位美国宣教士成婚。34岁初入大学,最终获得大学学历,圣经文学硕士和教牧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展望大学院长助理,北美华人作家协会会员。

张文文是中美两国历史以来唯一进入美国好莱坞基督教电影节的华人记者,也是第一个走访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家乡的华人,也是极少数被美国主流媒体采访报道的华人基督徒。出版书籍《祝福母亲》,审订外文书籍《THE LOVE DARE》(中文名《炼爱》),心灵辅导书籍《从剩女到蜜女》正在出版中。

基于谚语的中西方道德观之比较 篇4

1. 就歌颂勤俭, 鼓励劳动, 踏实工作方面而言, 中英谚语所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是一样的。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和英语中的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年懒惰, 晚年糟糕) 相对应。“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语中的A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 (有用的手艺是一座金矿) 呼应。

英语谚语中表示节俭的有Savewhile you may, no morning sunlasts a whole day. (能节俭时就节俭, 朝日难照一整天) , Saving isgetting. (节约就等于收入) 等等。而在汉语中表示节俭的成语谚语就更多了, 如:一粥一饭皆辛苦, 半丝半缕应节约。家有良田万石, 也要粗茶淡饭。

2. 中英谚语中对于表示谦虚, 自知之明, 诚实, 名誉等最基本道德品行方面的观点大多一致。

例如, 与“谦受益, 满招损”对应的英文中有“Humilityoftengainsmore than pride.”与“人贵自知之明”相对应的有“Heisnotwisethatisnot wiseforhimself. (不自知者是不智的) ”。另外汉语中有不少谚语对妄想在行家门前班门弄斧的人加以讽刺的, 如“孔子面前读经书”, “关公面前耍大刀”, 英语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决不要想教鱼如何游泳) 。

中英谚语对于名誉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宁愿折骨头, 不愿败名声”。Takeawaymy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 (取我好名声等于取我生命) 。Faith moves a mountain. (忠诚移山) 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十字架挂胸前, 魔鬼在心中) 是分别表示诚实意思的褒贬两种谚语。汉语里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和“满口仁义道德, 满腹男盗女娼”与之对应。这里需要注意一点, 西方谚语中的诚实是对主 (“十字架”) 的忠诚, 而汉语中则提倡的是“仁义道德”。这也算是宗教和儒家对西、东方文化影响的印记, 这样的印记在中西方谚语中随处可见。

3. 在表述友谊, 友情方面的谚语中, 东西方的差异开始明显化。

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 “交一个朋友千难万难, 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和英语中的Afriendisnotsosoon gotten as lost. (交一个朋友没有失掉那么快) 意思相同;“朋友易得, 知己难求”就是Afaithfulfriendishardto find.最好的翻译。

汉语中, 朋友这个词是褒义的, 而在英语中却有消极的意思, 下面是几个形容朋友的消极的谚语。他们一边说着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man. (没有朋友的人只算半个人) , 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divide griefs. (友谊增添欢乐减轻痛苦) 。但是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时, 又有了新的说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yourself. (爱朋友, 但要照顾自己)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 (朋友是偷时间的贼)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西方从正反两种角度来看待朋友的利弊, 有着辩证的味道。究其根源, 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 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的。

4. 关于帮助和救济的看法, 东西文化的根基决定必然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 讲究“礼、义、仁、至、信”。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 一家有事百家忙”这样无偿奉献的谚语。如果是临时借用, 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 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 即便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 其中暗藏许多玄机。但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布于世, 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 He thathasbutoneeyemustbe afraid to lose it. (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 隐义为不借理所当然) ;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 Lendyourhorse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 (借马给人去远行, 可能还你一张皮) ;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 (借出你的钱, 失去你的朋友) 。还有些谚语直截了当劝人不要借钱和物给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 (借出等于失去, 所以装傻吧)

5. 脸面问题。

汉语中相关的谚语有很多, 如“人怕不要脸, 树怕剥掉皮”, “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中国人生来讲求面子, 对于可能影响到面子的流言蜚语, 国人害怕的心态也可以从“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 恶语伤人心”, “人言可畏”等谚语中见到一斑。

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则不然, 它认为名誉固然很重要, 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 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 不违犯法律, 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语的谚语中, 有Sticks and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 butwords will never hurt me. (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 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 , 其实说白了就是难听的话也不会伤筋动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近现代西方功利主义道德哲学浅析 篇5

【关键词】功利主义 道德 当前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81-02

在西方,作为道德哲学,功利主义首先是作为一场社会——政治运动在近代发展起来的,和启蒙运动紧密联系。文艺复兴时期打破了那种认为人毫无价值的思想,功利主义道德认为,人类生活本身能够变得具有价值,与上帝无关。功利主义思想家的初衷是要寻求一种道德哲学,其目的是为社会改革和评价一个特定的社会制度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

一、功利主义的基本内涵

功利主义又称为功用主义,它以行为产生的整体结果决定行为的道德正当性的理论,一个道德上对的行为,就是在所有可能选择的行为中,其结果能产生最大值的善或最小量的恶的行为;一个道德上错的行为,其结果就是不能产生最大值的善或最小值的恶的行为。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是功利主义思想的最早体现,他认为“人的主观感受可以作为善恶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把人的苦乐感作为善恶的评价标准。凡是引起人们快乐的就是善的,凡是引起痛苦的都是恶的”。功利主义道德思想经过后来者的批判和改进,边沁和密尔对功利主义进行了系统化论述,是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来者不断进行完善和发扬,使功利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好的践行。功利主义有以下特点:1.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是追求结果的,它不仅把“幸福”看作是具有其本质意义的,而且试图按照行动对人们的幸福的影响来决定一个行动的道德正确性,功利主义者采取了一个后果主义原则来评价行为的道德正确性。2.功利主义在价值论上采取了一种福利主义的观点,功利主义者通常把“效用”理解为人的福利。3.功利主义的特点是“最大化”,功利主义者强调正确的行动是具有最大的净效益的行动,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功利主义的发展进程

古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学说是功利主义思想的最早体现,他认为“人的主观感受可以作为善恶的评价标准,也就是把人的苦乐感作为善恶的评价标准。凡事引起人们快乐的就是善的,凡事引起痛苦的都是恶的”。边沁则把功利主义建成了系统性的体系。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里对功利主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边沁认为,“大自然已经把人类置于两个最高主人的支配下,即痛苦和快乐。这两个东西本身就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我们即将做什么”。所谓功利,它倾向于给利益有关者带来实惠、利益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有关者遭受损害、痛苦。这里所说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是指个人,主要是指“共同体的利益”。所谓“共同体的利益”是指“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总和”。至此边沁为功利主义规定了一个总体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简称为“最大幸福”原则。为了使功利主义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道德理论,就需要解决“如何定义和测量效用”这个问题,边沁提出了一种方式来测量快乐和痛苦,被称为“享乐主义的演算”,即强度、延续时间、远近、确定性、繁殖力、程度和纯粹性。

边沁的理论显得不是太完善,一方面理论过于简单,除了快乐之外,还有其他的价值,另一方面对快乐和痛苦的测量过于繁琐,只注重量,而未关注质的差别。边沁的理论困难,在于他对人类价值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密尔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了更好的完善功利主义,密尔对幸福做了深刻的思考,他不再按照简单的感官快乐来定义幸福,而是按更高层次的满足、快乐来定义,密尔对快乐进行了区分,低层次的和高层次的。密尔认为,感性的快乐能够给人带来更强的快感,但如果过于沉溺于感性的快乐,那么就会导致痛苦;精神层面的快乐更长久,高层次的优于低层次的快乐。阐述了功利主义、社会合作与道德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一个整体的道德环境对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密尔进一步完善了功利主义道德思想,但也存在一些被批评的地方,如区分幸福的质的差别时主要依靠个人的心理体验,即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是由一个人的经验来决定的,根本上来说是由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来决定的。

哲学家布兰特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发展和细化,提出了“行动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行动功利主义要求我们评估可选则的行动方式,评估每种方式所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最优后果的行动方式。一个人开始思考什么行动是道德上正确的行动,他就得出了他应该如何行动的结论。但行为功利主义无法回答,谎言可能给社会带来幸福感,但谎言终究是谎言。规则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动是正确的,当且仅当那个行动是一个规则要求我们做的事情,而那个规则则属于这样一套规则——对那套规则的接受和服从会比接受和服从任何一套规则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用。任何理论都不能避免自身的悖论,规则功利主义解决不了规则的例外的道德冲突,如一辆火车正常行驶时刹车失灵会撞到三个在铁轨上的小孩,如果变道会撞到一个小孩,按照规则功利主义则与最大利益相悖,一种理论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趋于成熟,以此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实践。

三、功利主义对我们的当前启示

(一)重视人的价值,打破了上帝观的束缚,大力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

功利主义突破了以往的由上帝的教派来判断的道德束缚,将道德的判断拉近到人的快乐与痛苦来进行判断,发现了人的能动性,肯定了人的价值,这与我国提倡的以人为本是一致的,重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注群众的幸福感,提供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二)关注个体切身利益,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功利主义将道德与现实的利益相结合,突破了以前用神的、宇宙的束缚,把道德纳入到人们的身边,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有指导意义,为此我们要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维护好个体的合法权益,以此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市场经济建设中,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健全法制体系,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的快速普及,一些刺痛大众心理的事件被快速传播,如毒奶粉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频频上演,看见倒在路边的老人不敢去扶等现象,让我们不断反思道德的问题,市场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物欲的不合理膨胀,有的太急功近利,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导致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为此要不断地完善社会法制体系,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大惩治危害大众安全的力度,通过法律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正当利益,解除其后顾之忧。同时也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使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为社会健康发展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向东.自我、他人与道德——道德哲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谭鑫.浅析西方功利主义影响下的道德危机及其治理[J].经营管理者,2013,(1):P124-125.

[3]唐代兴.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浅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2,(3):P152-154.

[4]徐珍.功利主义道德哲学的嬗变[J].湖南社会科学,2015,(6):P16-20.

[5]甘绍平.功利主义的当代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3):P38-44.

作者简介:

西方道德建设 篇6

近日,捧读了唐爱民教授的新著《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思潮》),对此问题有了明确、深刻的思考,读后受益匪浅。《思潮》凡9章,洋洋洒洒45万字,涉及了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9个道德教育思潮。通读此书,不仅为作者衔泥不辍的学术意志、思想新锐的学术见解所感动,更重要的是,作者所采用的独到、繁巨的研究范式对于人们深入把捉当代西方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潮之间的逻辑联结,提供了难得的思想启示。

纵观《思潮》一书,其思想见解、研究方法及学术价值,可大致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破了单纯引介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局限,在思想根基的缜密梳理中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与以往关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模式、流派等的著述不同,《思潮》不是以单篇介绍某一道德教育模式之思想要点及实践表现为旨趣,而是以此为基础,悉心梳理某一模式产生、流变的思想基础、理论背景与社会动因,思忖某一道德教育模式何以孕育、存在的历史逻辑以及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因之,《思潮》以思想为主轴,以逻辑为引线,既详细而准确地归列了20世纪西方主要道德教育思潮的价值承诺与核心观点,又条分缕析地揭示了每一道德教育思潮背后由以立基的社会思想根源。这就克服了以往关于此类主题的研究中所普遍带有的单纯引介、单篇架构、单一叙述的罅漏,使得人们在学习、思考、运用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思想根基与实践土壤,学会自觉地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把握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辩证得失,进而在思想深处明晰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之时代转换以及中国化、本土化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最终实现“洋为中用”“为我所用”的目的。这是《思潮》给人们的最可贵的启示。

这种旨在寻绎20世纪西方主要道德教育思想与其背后的社会思潮之逻辑连接点的探索,是具有极大研究难度的,需要研究者多方面的理论储备与研究耐心。最基本的,研究者应具备娴熟、丰厚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过硬的社会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伦理学思潮、宗教学思潮等知识基础,否则,就无法全面、深刻揭示道德教育与社会思潮之间内在而非比附的逻辑关联。令人欣喜的是,作者不时穿梭于多学科整合的宏阔视域中,恰切而得体地对所论及的主题作了极具专业性与学术性的把握,较好地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可以说,《思潮》既显示了作者纵横捭阖、驾轻就熟的理论功底,亦为人们进一步探讨这一艰巨论题,提供了广阔的思想空间与理论想象力。

二、在辩证思维的统摄下,对不同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作了确当而中肯的论解

辩证思维是理论研究能否得出公允而服众的结论,进而激发人之思维想象力的重要方法论工具。缺乏辩证思维,就会导致或醉心于某一思想的价值承诺中而忽略了其理论限度乃至逻辑偏谬,或囿于对其先见式的达伐与批判而看不到其应有的价值合理性等偏颇中,从而失却了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思潮》从方法论上规避了这些偏颇的做法,较为娴熟而准确地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因之,其对每一道德教育思潮的梳理,都能使人在思想得失的张力中获得正反两方面的启示。这也是《思潮》之于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概况而言,贯穿《思潮》一书的辩证思维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道德教育思潮的比较中寻觅相互勾连、互为掣肘的逻辑关联。众所周知,当代西方有影响的道德教育思潮,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多元而复杂的,从来没有一个道德教育思潮仅秉奉一种社会思潮或哲学流派就得以建构出来,而是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彼此交融的结果。比如,作者对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揭示中,就分别对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之人本主义的思想旨趣作了科际整合与思想贯通,使人较为全面地明晰了人本主义思潮之于西方道德教育影响的历史踪迹;再如,作者对科学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分理,不囿于传统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思想框架,而是糅合了分析哲学、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等多种研究范式,从而为人们把握科学主义思潮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影响的全貌,提供了生动而翔实的论证。二是对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分析都力图从其理论贡献与历史局限之双重意蕴中作了确当的辩证分析。某一种道德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着西方社会道德教育的实践,绝非偶然的历史恩赐,而是有其合乎历史逻辑的深层动因和特定时代的价值合理性;同时,某一道德教育思想因其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局限性而无法对复杂的道德现象作出一致性、划约性、独断性的说明,其缺陷也是客观存在的。《思潮》遵循辩证考量的思维线条,对所择取的9个道德教育思潮及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影响分别作了一正一反的辩证梳理,这对我们合理借鉴其理论与实践经验,规避其思想缺陷与实践教训,从而使其真正为自己的道德教育服务,提供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说明。

三、对一些有争议性或研究难度较大的道德教育思潮作了系统归纳,有助于人们把握影响西方道德教育实践的思想全貌

熟悉当代西方教育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任何教育变革都绝非教育自身的事情,而是与社会的主流思潮特别是政治思潮、哲学思潮、宗教思潮等息息相关。道德教育的变革同样如此。因而,对当代西方社会道德教育之社会思潮根基的推究,就必须在全景场域中实事求是地加以梳理。否则,我们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理解就有可能在遗失了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陷入无法规避的片面性。然而,或是受理论研究趣味的影响,或是受“思想禁区”的限制,抑或是受研究能力的制约,长期以来,一些对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社会思潮,没有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由此导致两个方面的偏失:一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影响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真实而全面的图景,窥一斑而未知其全豹;二是在孤立片面的视域中窥探某一种道德教育思想、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失却了对不同道德教育思潮之间相互融合、互竟短长态势的揭示,不免使理论研究与思想把握失去了应有的思想通透性。这两种缺弊,均无益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本土化承换,亦无利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比如,对整个20世纪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政治或政策影响的自由主义思潮与保守主义思潮,国内教育理论界鲜有涉猎,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十分匮乏;有些思潮,如新托马斯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尽管教育理论界给予了一定观照,但不仅研究的系统性不够,而且有的研究还存在理解偏颇、运用错误的弊端;其他思潮,教育学界作了不少阐释,但从道德教育视域入手的思考不多,因而留给人们的启示十分有限。这都需要对其作出新的理解与阐释。《思潮》一书敢于触碰这样一些敏感话题,不躲避问题,也不回避矛盾,试图在思潮本身的运演轨迹而非人为预设的“先见之明”中,呈现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的真实图景。这种敏于创新、敢于探索的理论勇气,是值得借鉴的。诚如丛书主编戚万学教授在序言中所言:作者本着其学术良知,不惮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与观点,敢于承担学术创新所带来的责任。这种献身学术志业的精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余志权

上一篇:ARM芯片下一篇:班主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