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道德建设

2024-10-23

媒体道德建设(通用9篇)

媒体道德建设 篇1

媒体道德属于社会公德范畴, 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道德建设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媒体道德现状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1) 。媒体道德则是指为维护媒体的有序运行而约定的用于调节媒体环境下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媒体道德是社会公德的延伸, 也是社会公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媒体道德的状况能够间接反映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促使以网络技术为主体的交流方式成为有效沟通的平台, 网络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网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同时, 大学生的媒体道德状况却不容乐观。

1. 媒体道德观念缺失

近年来, 随着网络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 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 使媒体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 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形式。这些新的媒体介质的出现特别受年轻人的欢迎, 改变了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方式, 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转变为跨时空、跨地域的间接交互, 甚至是人机互动, 不需要其他人的参与, 独自一人就能完成社会交往。与此同时, 我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还大多停留在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 导致了很多学生在面对种类繁多的新媒体工具时, 在脱离了传统道德的束缚时, 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很多缺失现象。 (1) 道德弱化。传统的道德观念面对新的媒体形式显得很不适应,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固守着传统的道德规范, 而在新媒体条件下, 由于行为的自由性、私密性和不受监督性, 很多人的道德观念开始弱化。据调查显示, 有31.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撒谎是不道德的, 有24.9%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无所顾忌, 有35.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 (2) 道德冷漠。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们的活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许多大学生热衷于在虚拟世界寻找快乐和满足, 喜欢独自一人面对手机打发时间, 从而导致他们参与现实社会的机会减少。在“人—机—人”这样一个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里, 大学生往往很难感受到对象的真实性, 他们很容易把一切理解成符号, 这使他们在回归现实后, 很容易在面对他人的幸与不幸时, 感情趋于淡漠。 (3) 道德随意。现实的社会中, 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与约束, 人们以真实面目与他人交流, 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 尤其是网络社会中, 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 人们的自身特征可以得到很好的隐蔽, 因此, 许多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在媒体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去考虑可能会引发的后果, 这种随意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减弱。

2. 媒体道德行为失范

在媒体生活中, 由于其行为的自主性加大, 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在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最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欺骗行为。在虚拟世界中, 每个人的身份都有一定的隐秘性, 甚至可以虚构, 并且很难受到监督, 人们行为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以至于各种虚假信息、诈骗信息频繁出现。就大学生而言, 主要的欺骗行为, 就在于抄袭作业和论文, 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 欺骗老师和家长。 (2) 色情行为。在网络上流传着大量的色情图片和视频, 这些色情信息在网上的传播速度惊人, 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 实在是诱惑太大, 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由于好奇的心理而有意去网上寻找各类色情资料, 甚至还制造和传播色情信息, 更有甚者还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轻者耽误学习, 重者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暴力攻击行为。暴力一般包括身体暴力和精神暴力。在网络世界中, 精神暴力更为常见。许多网络论坛上充斥着各类恶浊不堪、粗俗丑陋的语言, 有的还甚至指名道姓地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在大学生群体中, 很多大学生在媒体生活中很随意地使用粗俗, 甚至低俗的语言, 随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恶搞, 并将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作为减压发泄的一种途径, 丝毫不约束自己的行为, 并向同伴传授此类的行为经验, 使这种媒体道德缺失的行为呈群体性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媒体道德缺失的原因

第一,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复杂性挑战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判断体系,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 在多种媒体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交织在一起, 呈现给大学生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而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 文化修养、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是很高的大学生极易受到这种多元的价值观念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从而使得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转向多元化。此外, 在网络真假信息爆炸性地占有学生的头脑时, 学生们往往只对简单、低俗、负面、易传播的信息感兴趣。而媒体为了追求最大关注度往往也是大肆宣传负面信息, 对于受众对象是否具有分辨能力、是否会对受众对象造成负面影响从不考虑。所有这些共同导致了当前社会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面临困难, 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失偏颇。

第二, 西方国家利用新媒体进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导致西化、分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传统社会道德标准的主导地位。文化侵略是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实施的主要侵略方式, 通过拍摄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制造低俗喜剧、大肆宣扬所谓的西方民主、个人主义、绝对自由等观念从而侵蚀我国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的价值判断体系。

第三, 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是当前其媒体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从行为特征上讲, 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渴望独立、过早成熟是大学生普遍的行为特征, 然而实际上是他们普遍依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从情感特征上讲, 大学生情感强烈、外显张扬, 但深度不够, 具有情绪心境化、随意化, 持续时间短等特点。从思维特征上讲, 大学生思想前卫、观念超前、看似“圆滑世故”, 其实单纯又脆弱。从认知特征上讲, 大学生受到社会逆袭道德体系影响往往在是非判断、价值取舍上逆向而行, 有悖于常理。思想上和价值观上更加趋于功利化, 以自我为中心。基于以上原因分析, 大学生媒体道德的缺失, 更加凸显了媒体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大学生媒体道德建设的途径

1. 大力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阵地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媒体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道德评价体系的缺失。媒体环境下的失范来源于现实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当下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做表面文章,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边缘化, 在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最高宗旨的教学环境下, 忽视了大学生的“成人”教育, 功利化教育往往解决的是学生的生存技能问题, 无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属性,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笔者认为, 当下大学生, 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时间大大推迟, 往往在大一学年和大二上学期是学生自我意识觉醒, 道德体系建立, 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而一堂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往往能叩问心灵, 打开学生道德建设之门。当然,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脱离传统书本式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高校课程设置不应该忽视思想政治教学, 反而应该考虑如何建立科学的、可量化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标准, 让思想政治教学“接地气”, 真正挑起学生道德建设的大梁。

2. 加强学生基本的媒体知识教育

大学生对于媒体的“信任”度越来越深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媒体知识, 不明白媒体背后“经济指挥棒”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学生基本的媒体知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媒体信息辨别能力, 提升学生的媒体分析能力, 提升自我“软保护能力”, 即学生抵抗媒体信息负面影响的能力。通过媒体传播历史教育让学生明白大众媒体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特定的背景有紧密的联系, 大众媒体的变化取决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体传播体制不同, 让学生明白同一事件在不同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侧重点是不同的, 新闻、媒体消息不是对现实生活完全、真实的反映, 新闻事件的发生到传播都要经过形形色色的媒体筛选。媒体知识的教育还能培养并提升学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 提高其对媒介信息的判断和评估能力。

3. 建立媒体传播监督体系和媒体道德自律体系

在媒体环境下, 每个个体都是传播者。在学习过程中, 计算机等媒体成为专业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它们在媒体传播过程中是“新闻加速器”, 微博、微信、QQ、说说等都是大学生参与媒体传播的主要途径, 然而肆意的传播缺乏科学的监督体系, 媒体传播监督相对现实法律监督而言显得薄弱甚至缺失, 导致了大学生可以任意评价新闻事件、不考虑后果, 不加甄别地广泛传播负面新闻, 影响到群体的道德水平。建立媒体传播监督体系应该从多方面下手。首先, 建立学生媒体诚信档案, 把学生媒体道德档案和学籍档案、党员材料等一起放入学生档案中, 真实记录学生在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不实行为。其次, 建立主流网络平台监督体制, 主流网络平台, 如QQ、微博等针对大学生开设时应有相应的监督体制, 如实名制、积分制、级别限制等, 网络平台的监督对于大学生参与媒体传播将会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再次, 高校学生手册的制订必须考虑学生的媒体诚信问题。学生手册作为高校自主管理学生的制度也需要适应当下经济发展的现实, 不仅仅管理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规范, 也应对学生的媒体道德行为有所管控, 对违反媒体道德规范的行为也应出具相应的纪律处分进入学生档案。最后, 在以班级为基本单元的教学模式下, 建立以班级为子单元的媒体道德自律组织, 对班级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管控。以学生会、学生党员群体、社团骨干的组织发挥正能量宣传作用占领涉及班级微博、学院贴吧、论坛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引导加强媒体道德自律。

4. 加强媒体信息管控, 净化媒体环境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受着特定时期经济基础的制约, 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道德体系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不是像法律体系那样靠强制手段发挥作用, 相反它是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群体生活传统、教育和社会舆论等起作用, 从这个角度讲, 加强媒体环境净化管理对于大学生媒体道德水平提升具有重大作用。目前我国处于信息爆炸阶段, 但相应的立法工作处于滞后, 关于媒体企业、网络平台责任和义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在利益导向的指挥棒下, 媒体企业缺乏社会责任, 监管真空司空见惯, 媒体违法成本较低和媒体执法的空虚导致了媒体信息监控的虚无, 在这样的环境下, 加强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外部管控能起到治标的作用。

摘要:大学生是当今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对于新事物的出现尤为关注, 对于新媒体的使用也较为普遍和频繁。然而, 在新媒体环境下, 由于传统道德的缺失和媒体道德教育的滞后, 导致了一系列的媒体道德行为的失范。因此, 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体道德建设要从内、外两个方面抓起, 内抓高等院校学生媒体知识教育、媒体道德自律体系建设和监督体系建设, 外抓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和媒体环境净化。通过文化引领、正面宣传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媒体道德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道德建设,大学生

参考文献

①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上册)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371

媒体道德建设 篇2

径和方法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的概念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以及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对当代的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除了帮助青少年解除了更多新鲜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同时,还给青少年营造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但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建构阶段,容易受到网络和新媒体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互联网和新媒体传递的信息缺乏正确的考量和认知,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青岛市加快推进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完善了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85%的中小学建成了智慧校园。伴随出现的就是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一、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说起互联网和新媒体,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这个时代宠儿应运而生,并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时代特征。

1、信息的及时性与互动性。

2、信息的海量性与共享性。

3、信息的交互性与即时性。

4、信息的多媒体化和多样化。据在调研中对有效的调查问卷进行的分析,我校几乎每位学生人手一部手机,有93.2%的学生表示自己最主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有35%的学生表示其通过电视获取信息,26%的学生是通过书籍获取所需信息,只有8%的学生表示自己是通过报纸获取信息,而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信息学生占到总数的6%,从上述的调查数据中表明,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相关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我校只有3%表示自己很少上网,而85%表示自己经常上网,另外的12%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偶尔上网。另外,学生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只有15%表示自己每天的上网时间低于3小时,其余的大部分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则都在3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三小时。在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56%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浏览资讯,有18%表示自己上网的目的是为了和同学或者网友聊天,有5%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是为了学习相关知识才浏览互联网,其余部分则是为了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从以上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过时,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了学生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中信息杂乱,作为青年少很容易沉迷于游戏、电影、暴力、色情等一些列不良信息中,一些落后消息的文化思想,甚至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消息也混淆其中,通过互联网向学生渗透。青少年在新媒体时代几乎完全暴露在各种不良信息的冲击之下,这就使青少年通过自身获取不良信息的几率大大增加,同时教育者和家长对青少年获取信息途径也更加难以掌握。新媒体时代所附带的负面影响极大的削弱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和效果,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增加了难度。

当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也有着突出的优点。

一是新媒体为青少年群体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学习渠道。利用新媒体各种技术和工具,学习可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青少年可以依据爱好和兴趣进行选择,既方便又快捷;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一些出色的手机应用软件使得学习变得更富有趣味性,以“有道词典”和“百度百科”这两个应用为例,有道词典的手机版不仅有相对于传统汉英词典更迅速的查询速度,而且还有英文游戏、每日美文等多种趣味功能,而百度百科其信息的包罗万象和内容的实时更新更为人称道,这两者都借助了新媒体这一载体,为使用者带来了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了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二是新媒体为青少年群体广泛了解社会提供了便利。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很多人发现看报纸信息过时了,看电视信息片面了,听广播更只是司机们接收信息的“无奈”方式,而正是新媒体的出现,让新闻资讯的获取不再费时费力,甚至很多时候,你没有主动获取新闻资讯的意愿,而这些资讯还会推送到你眼前。这样方便快捷,潜移默化的方式就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社会视野,使其知识面更加开阔。

三是新媒体拓宽了青少年群体交往的空间。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信息、图片、音频和视频的传输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基于这一发展而产生的多种交流平台也为青少年群体的交往带来了便利,以微信为代表的聊天交互应用的产生与普及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使得交友变得更加便利,朋友圈的扩大也使得寻找兴趣相近的朋友更加方便,而这种全新的交往方式,无疑是更快捷的,更方便的。

四是新媒体对团组织工作的影响。首先,作为新媒体最主要、最积极的参与者,青少年群体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立体化的宣传效应,这为各级共青团充分运用新媒体阵地做好引导青年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新媒体下的办公方式具备快速、准确、信息量大、类型丰富等特点,提升了团组织工作的效率,许多公开性的文件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到每个团员青年手中,而在团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任务布置、通知下发、会议召开等工作时,新媒体也将有助于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此外,新媒体其具有的个性化、多样化、年轻化等特征,使团组织工作更有参与性和互动性,进一步激发了青少年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互联网与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特点

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当下的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全新和宽松的环境。但新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调查显示,互联网上超过六成以上都属于偏向负面的不良信息。青少年尚处于价值取向建构阶段,也会面临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

1.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

现在,互联网媒体已成为所有广大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主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娱乐,比如看电影,玩游戏,听歌等,同时也有很多的青少年在时刻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为他们在课外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正视一点,那就是网络的信息鱼龙混杂,也有很多不良信息,所以我们要对他们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加以引导,提高自身鉴别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要明确虽然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不是说互联网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新生事物,我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地去面对这一切,合理的使用网络。如果青少年只是通过网络来娱乐和聊天,沉浸在虚幻的世界中,必将不能有利于对网络信息的筛选,更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互联网新媒体环境影响着青少年意愿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下的很多青少年都是在利用手机的网络功能进行和别人交流,虽然这种方式比较便捷,不受时空的限制,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但是这种通过手机网络和别人沟通的方式,很显然不利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甚至会让广大的青少年变得非常的宅,他们往往只是习惯了这种通过网络的意愿表达方式,现实中和别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往往缺乏主流引导,再加上互联网上往往存在很多来自境外的背景不明的信息和思潮。大量的网络信息使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一直是“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想问题”。很多现实中的事件往往由于网民个人观点的集中表达,一些正常的情绪和一些极端化的现象被显著放大,并上升到社会层面并带有政治色彩。这种放大效应既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也可能掩盖了真相甚至危害社会安定。如果非理性表达再与组织化、迅即性结合起来,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3.新媒体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聚集方式和动员方式

互联网这种新媒体与我们的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开放、平等、自由等特点,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它正吸引着大量的青少年参与在其中。尤其像一些社交类网站已成为青少年目前他们在互联网上集中活动和聚集的平台。随着网民聚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技术的提升,青少年网络自组织开始涌现,发展迅猛。这些自组织主要通过网络或手机联系和组织活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模式和群体参与模式。部分网络自组织将网上行为与线下行为相结合,不断向线下发展,常常“以虚带实”影响社会,具有很强的社会动员力和行动力。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索 新媒体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判断力、处理能力相对不太成熟的青年人,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引导与规劝、管理与监督等手段,如何使青少年群体加强教育,提高认识更显得尤为重要。

1、我们要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深入地去研究新情况和新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上的各种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我们要时刻关注,并且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网络的发展,同时也要研究青少年思想的发展和变化,从而不断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重点群体的负面影响及其预防措施。探索如何增强共青团工作思想内容的针对性和方式方法的适用性。比如,针对未成年人容易网络成瘾这一现象,要研究他们沉迷网络的深层原因及有效的矫治方法;针对大学生这个对网络信息感触最敏锐的群体,要研究他们网络非理性表达和组织化表达意愿的基本特点;针对青年知识分子在网络话语体系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这一状况,要研究如何使他们成为正面的“意见领袖”和“舆论先锋”的有效方法;鉴于这些新的情况,我们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干预往往比矫正更重要。

2、我们要研究利用新媒体引导和服务青少年的有效渠到和手段。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广大青少年的兴趣和特点也在跟着新的背景而发生着变化。所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我们的工作要具有前瞻性、方向性的来开展教育工作,比如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怎样来通过即时通信、手机上网和社会性网络服务这三大应用,为我们的共青团组织工作的开展进行引导,如何来通过共青团工作来服务青少年,从而来不断探索积极有效的渠道和手段。同时我们要研究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引导和服务青少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从而更好地做好团委工作。

3、我们要研究通过新媒体拓展组织动员青年的新模式。

继传统的组织动员、社会动员之后,网络和移动通讯正在成为新的“第三动员”。互联网新媒体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便捷性为各类动员主体提供了全新的动员条件和机会,各种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找到自己的社会基础。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一新的变化,我们要研究在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平台的这一全新的社会组织与管理模式中如何体现共青团职能,切实承担起“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根本职责。同时我们要学会去挖掘网络中各个成员的组织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待这些新的变化,增强我们的研究信心,为我们后期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积极加强心理干预,培养塑造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成才观。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和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个体、家庭和社会原因,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多级系统协作网络,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四早”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和干预,从内在与基础层面增强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学校和社会青少年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退休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

2、切实减轻心理负担,营造未成年人“快乐成长”氛围。要改变当前教育重智力轻情感,重单科能力轻综合素质的不当倾向,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情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减负工作和素质教育引向深入。

3、以创新精神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对主流思想道德体系的认同程度。应当加大对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理念、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改进创新的力度和深度。包括不断开发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场馆新的教育内容和功能,满足青少年向社会学习,汲取社会知识和经历的愿望和需求。逐步确立“养成教育”坐标,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公共道德素养。包括: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思维方式教育、人文与科学教育等等。

4、对允许甚至纵容青少年上网的网吧进行严格的查封;另一方面电信部门要不断开发和升级自主的网络有害信息过滤防范软件,以保障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有害信息的侵扰;三整治一些不良书摊及音像店,禁止贩卖、租赁毒害青少年的垃圾文化产品。

5、健全评价机制,保证道德建设良好的舆论导向。恰当的褒贬是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有力工具,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社会阅历浅,认知能力尚存欠缺,需要通过科学的道德评价,对道德行为的奖惩为他们树立榜样。学校的评价体系很多是原来学生素质教育手册所列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且没有真正的进行评价,只是教师根据影响随意画画而已。要建立符合八荣八耻和时代要求的评价办法和体系。

6、加强综合治理,构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关职能部门应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合力,加大未成年人成长综合环境的管理和治理力度。与此同时,应重点加强建设以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为主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防止青少年的教育就是教育部门甚至只是学校的观念意识,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关爱儿童、尊重儿童”的社会氛围,形成一个社会关心、推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

7、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与完善管理互联网、手机和自媒体等传播媒介的相关法规和章程,有效解决我国目前传媒管理混乱、无序的状态,分清各部门的职能,真正做到合理、有效的管理与监督。

媒体道德建设 篇3

关键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向社会民众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责任,以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的重要任务,对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行为

1.1 制造虚假新闻

在新闻传媒市场竞争白热化的阶段,部分记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兴趣和猎奇心理,刻意制造一些具有轰动性的报道,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电子计算机技术、摄影技术和影像技术应用越来越纯熟,就为部分急功近利的记者创造了编造新闻的条件,利用一些虚假图片来营造和渲染新闻的真实感。这些行为都违背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伪造新闻将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

1.2 收受隐瞒新闻真相

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经过探索和挖掘了解事件的真相,捕捉到其本质和社会意义,并将事件真实还原给社会大众。这也是受众知情权和新闻传播履行受众知情权行为的体现。但是,在面对经济利益时,一些从业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将新闻真相隐瞒下来,严重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1.3 忽视基层采访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下,名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也侵入到了新闻工作团队中,使一些记者不愿意下到基层做采访。记者只有建立起社会联系,深入到社会基层群众当中,才能够准确抓住群众的信息需求,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才会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2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加强对策

2.1 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加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传播是建立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工作中鲜活的血液,代表的是媒体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新闻记者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和道德综合素质,尊重事实,以弘扬新闻职业精神为重要宗旨,以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本质和主流为重要任务,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新闻事实,探索新闻本质,加强新闻报道的表现力。首先,应具备正直廉洁的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真严肃的对待新闻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政治素质的培养,加强党性的修养和锻炼,反对不道德的行为。其次,新闻记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性是新闻的信誉和力量所在,追求新闻真相、发现新闻的价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与使命。只有新闻记者立场坚定,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新闻传播才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信用,发挥出其真正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

2.2 加强价值观教育,鼓励新闻记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价值观是整体基本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新闻传播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正确的引领舆论方向的信息传播活动。正确的新闻传播舆论导向,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团结稳定起到积极向上的连接纽带作用。

2.2.1 新闻记者的价值观养成

新闻记者作为采集和报道新闻的中坚力量,其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党委宣传部门、新闻研究单位、新闻培训单位以及各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记者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把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重要事情来抓,引导新闻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断更新知识、熟悉业务,逐渐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同时,记者自身要加强对自己的新闻工作活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等;通过自身的形象和行动塑造优秀的职业形象,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

2.2.2 新闻传播正确的舆论方向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传播重要的任务,新闻媒体必须不断增强舆论的引导能力,开拓创新,抓住重点,提高报道质量,把握新闻工作的规律,使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基于此,必须加强新闻记者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培养。增强党的意识,提高政治敏感和政治鉴别力,是新闻记者充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正确引导群众舆论的基础。另外,新闻记者自身也应主动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明确政治立场和观点,提高新闻洞察力。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保持头脑冷静,能够理智、全面、客观地对待新闻事实,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深入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宣传党的路线和精神。

2.3 建立监督机制,约束新闻记者的道德失范行为

加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是规范新闻记者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奖惩政策。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行业不良风气,扶持正能量,让新闻工作队伍更加健康,促进新闻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下去。

3 结语

新闻记者是第一时间、近距离地接触新闻真相的核心群体,他们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和群众的信任,应遵守社会公德,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引导群众走向奋发向上的健康发展道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才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陈绿化.电视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失范表现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0(9).

[2]陈一晗.中国新闻记者权益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新闻媒体职业道德研究 篇4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9卷2003年)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美国国会众议院多数派领袖迪克·艾米1998年5月间在国会致辞时,突然中断 话题,要求全场为好莱坞著名谐星鲍勃-霍普默哀,因为他在演说过程中突然接到 了助手从网上打印的讣告,声称霍普刚过世。但实际情形是,谐星本人正端坐在家 中看电视呢!闹笑话的岂止是政客,就连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美联社也发了一篇 回顾谐星生平的特稿,后来只能赶紧发声明撤消稿件。[1](P168)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网上发布的信息如果不真实,不仅会让受众获取不确切的信 息,同时也对被报道对象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影响。由于一些从业者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 深刻认识,而网络又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匿名传播的空间,加上网络媒体的超强 时效性,也使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不愿意花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调查研究,以致大量经不 起实践检验的信息在网上流传。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为传受双方所构筑的平等交流的空 闯t电使得一些非新闻从业者在网上发布所谓的“新闻”,比如常常将传闻当作新闻加 以报道的麦特。德拉吉(他创立了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w。.dmd舻report.。0m,率 先报道克林顿性丑闻),以及一些在聊天室、论坛中发布消息的网民。这些非新闻从业 者自然缺乏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念,虽然他们传播的信息中不乏真实且有价值的新 闻,但也存在着许多的虚假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新闻工作者很难判断信息的真 假。

(二)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侵权问题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新闻侵权问题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在网络空间里,利 用网络传播所构成的新闻侵权自然也不在少数。网络空间是自由的,如果网络新闻工作 者缺乏职业道德观念,对新闻素材不进行核实,或者有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等权利.在 网络中可能更容易出现新闻侵权的问题。每时每刻都有无数信息在网上传播,包括极其 私人的内容如电子邮件也是通过互联网到达其他网络用户的手中。加上计算机技术本身 的缺陷和漏洞,以及人为的恶意攻击,使得一些人可以轻松地进人他人的个人空间,并 将所获取的内容又通过网络发布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公民的个人隐私权就会面临着 很大的威胁。

在网络新闻缺乏“原创”的情况下,目前网络新闻工作者尤其是网络编辑每天所做 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转载、摘录其他网站或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如果未经允许而将自己 所需内容任意照搬照抄,将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侵害问题。这一现象在网络传播中已经非 常普遍,并且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比如两大商业网站新浪和搜狐从2001年9月起 至2002年下半年就为转载新闻之事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并诉诸法庭,一时间闹得沸 沸扬扬,其焦点就集中在转载新闻的著作权上,他们互相起诉对方抄袭与侵犯知识产 权,因此而争得不可开交。

在传统媒体中,如果是新闻媒体侵权,那么它的影响范围可能是存在于这家媒体的 主要传播区域,而网络媒体加人传播之后,就会将这一影响扩大化。一本披露法国前总 统密特朗健康档案,被巴黎法院判为侵犯其隐私权的《大秘枢》,就曾被人在互联网上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9卷2003年)自已的意愿,所以我们只能从传播的环节着手。作为传播者,对新闻内容的筛选,尤其 是对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取舍,往往会受个人道德观念的影响。网络新闻从业者的主要 责任是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新I剐资讯,报道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 以及社会、娱乐新闻,并以此建立一种健康有益的资讯空问。所以,在海量的信息来源 中,网络新闻从业者应当进行必要的筛选,拒绝色情、暴力及相关的信息进入流通领 域。我们必须提高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道德标准,让网络新闻工作者在选择新闻素 材、采访报道的过程中过滤掉不健康的内容,而代之以高品质的新闻信息,为受众提供 有益的娱乐和生活资讯。3.尊重知识产权,增强版权意识

网上的多数信息可以免费获取,这无疑给受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一些自身不具 备新闻采写条件和能力的网站能够轻易地获得新闻稿件。加上网络新闻在编辑过程中可 以将其他媒体的相关内容运用超链接的方式进行拓展。受众在登陆网站时会发现,许多 新闻都似曾相识,因为它们多以转载为主,很少是经过该媒体记者自己采写的内容。加 上在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缺乏专门的法规作为约束机制,导致了在网络新闻转载中的不规 范现象。有的网站未经允许就转载其他网站的新闻;有的网站从业者对转载的内容稍加 修改署上自己的名字进行发布;有的不注明出处,让人弄不清该新闻的来源;有的信息 在转载过程中出现疏漏,或以讹传讹⋯.所有这些网络新闻传播中侵犯知识产权的行 为,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被侵权网站的利益,同时也使网络新闻传播陷入信息重复、缺 乏特色、浪费资源的状态。

要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这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除了加紧制定相应的网络知识产 权保护法规之外,最重要的是要从每一个网络新闻工作者自身做起,一方面维护自身的 版权,另一方面不侵犯其他媒体新闻信息的知识产权,在转载稿件时,应依照媒体之间 订立的协议行事,或取得原作者(媒体)的同意,同时标明具体出处,并且及时核实,保证其可靠性。这就要求网络新闻工作者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重他人的劳 动成果,多制作原创新闻,从而营造一个网络媒体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更好地为受众 服务。

(二)依靠自律原则规范从业者的行为

传统新闻媒体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自律意识和相应的 自律机制。比如,欧美许多国家就先后成立了新闻评议会或其他类似机构,来对新闻工 作者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议,并通过这些行业机构制定的公共准则来对从 业者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的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对一些可能发生或 者已经发生的不正当传播行为予以修正和调整。所以网络新闻工作者应该按照一些相应 的网络新闻行为规范约束自已的行为。1999年4月,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 23家中国新闻媒体,在北京召开了网络新闻媒体会议,并原则通过r《中国新闻界网 络媒体公约》13】(P1”),对网上转引、建立链接等行为准则做出r规定,并要求对一些违 反公约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在新闻传播领域为保护知识产权、杜绝不良传播行为、营造公平健康的传播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万方数据

方玲玛试熊嘲糙社凹士孽蠹斟蟠娑琚l别

霪錾蓠:每嗡一嵛娄蠢骶拍警茜量饔要萋 ≯j嚣僧~袅捶垦冀芽:蓑避萋曼露”荤 羹瓤j建再蓬擎萋印耄蠢霉囊国忏囊≤ 囊÷誊争昏囊张萋“鍪挚夏i霪奄笛F蓉 引荐j精靳群褰鬟g丛甏鑫羹囊,捐圳业 莨髯"燃蠢薤臻籀赫嚣霪j 稿錾墓鎏

垂毛

;譬孕÷萋≯阿“稿摧蠢措墓建?萋薹前 豢盯蟊瓢羹瑁宪。}季嚣雯螋删差匍蘑雾 黎!聪嗵蹦矍≯F善冀懋尝i6【馏蒿慧嚣摹 橐。囊臻哪嚣誉罔谢国餮斧毒《誊闻鎏量 匪谨篓翳爵字象怠纛麓:确“藁莺薅零;

;i; 阮妻?丢型誊蠢瑟型馨善篷高窒蠢稳Ill?舞妻嚣誉垂i;iii:!p;j ;妻; 撮巍量.蠹稀掣?鲁孽垂垂nJ以毫馨口零蘑i;i;挚毫囊器册善!;|l|j il; ;;i 囊囊窭?箨m鋈襄饔蓉搿瞄卷曼薹m塞冀蓉闻譬蔓霎i§l,誊霉孥滴盏拳!叫萎蓦基羹;j ;l蠹j;!乎;

i虫i 耋嘉俪,鲞囊鲞蔷塑鞋嚣鎏雠蠡i:!j薹餐篓鎏饕譬、墓窜暴鹭;;蔫:g;;; i;i 雾塞琴?壹采~蠼煳囊誊籍蠡芋哥藿薹;iij霉囊茎毫:illl;;萎;?

iE!薹稿墨j耋萎囊攀誊;基塞墓蠹鎏蘩简要耋交萋羹蠹甓著~撑嚣雏善≤lli j塞善囊囊妻蒹%

卿?iii;二i:!荔§白昏lgg;ii i委羹i;i!羹ji SHEN{i毳‘g i至茸i{§;!;霉薹§ilii囊≯一ll蚓黉羹妻鬟鬃≥霎蓁

lll鋈匡;}:蒌薹鬟ili捌i};|羹l;i|;譬黝

}毫m嚣蛘j蓑l。一;}}:髯÷;曩暑;ii酗;{卓i}lj;÷ji毒j荫_二ijj;!;蠹÷;i谗;生j罨i霉蓉点ijj二§§;

蚤i;籀毫秉jjl 4l!j量;i霸;薹jj!;女雾iii;iFi;i;;i jjj耋:::转jE i;i;;等;串j;;;;,兰ij彝誊;莓&{jiij仙;;;二÷i§l二‘;} §iijii喘;ii|旧i÷二二;≤ilu_§j=j;;;誊黉i;;;|::二二i!i{;{{;iiji;;;1墓j,冀;;l曩㈦^篇::j;!}譬自S??jjj i::日;甜;一

媒体道德建设 篇5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到社会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大背景下, 新闻行业迅猛发展, 大步迈进了新媒体时代。十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切实加强和改善互联网内容建设, 积极唱响网上主旋律”。这无疑为新媒体背景下, 我国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明确了方向, 也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参照与前进动力。

一、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

新媒体时代主要有以下显著特征:第一, 以电子技术为基本载体;第二, 信息传播速度快;第三, 传播主体多元化;第四, 传播内容丰富多彩, 但是多以生活琐事为主, 缺乏涵义深刻且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大事件;第五, 传播动机复杂化, 企业利益一跃成为新闻媒体传播的首要目的;第六, 传播受众与传播主体界限日趋模糊化, 传播主体也有可能就是新闻传播的受众。

二、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

近年来, 新闻媒体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在其飞速发展过程中, 从业人员在对新闻的采集与挖掘过程中, 也出现了一些职业道德缺失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新闻从业人员未能正确认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与宗旨;②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境界偏低, 还有待提升;③对新闻工作者教育不够全面, 忽略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从业过程中, 也缺乏适时的再教育与培训;④新闻真实性明显下降, 实事求是精神没得到全面发扬。

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 明确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与宗旨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而为人民服务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全民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要以坚持群众性原则为基础;②勇于投身人民群众当中, 切实了解全民现实生活;③在新闻采集与宣传中, 应当切实体现群众观点及路线;④在新媒体背景下, 新闻从业人员不能过多及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需以社会效益为出发点, 坚持做好信息传递及舆论引导使命。

(二) 全面提升新闻职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

全面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境界, 新闻从业人员要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要以为人民服务、尊重事实真理及舆论监督为基准, 打击虚假丑恶, 弘扬真善美。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努力做好以下几点:首先, 要有正确的世界观, 具备正确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 要正确对待媒体间的恶意竞争, 抵制高额诱惑与利益驱动;其次,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在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化水平, 认真学习前辈们的优良道德品质, 全面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再者, 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做到持之以恒, 不能一蹴而就, 要用良好的道德标准来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 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

(三) 重视培训学习工作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部分新闻传播教育过多的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与新闻知识却忽略了道德教育。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同时, 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与努力提升。一方面, 要扩展自身知识面, 大量阅读相关书籍, 认真学习与党有关文件, 切实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及要求;另一方面, 新闻单位要以部门领导干部为重心, 积极开展专题培训、自我学习及互动学习等活动, 提升其洞察力、政治敏感度及理论思维能力, 做出客观公正、尊重事实、正能量的好新闻。

(四) 全面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新闻的生命及媒体公信力的奠基石是真实, 而虚假不实的报道对社会稳定及新闻单位声誉与生存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就是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及准确的还原事实真相。因此, 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基层、切实了解民生、采取合法合理的方法收集新闻素材, 认真核对确保新闻准确性, 积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做出真实性高、可靠性强的新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媒体背景下, 我国新闻行业职业道德缺失的情况愈发突出。如:从业人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低而导致的新闻真实性与可靠性急剧下降等。这无疑阻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推进。因此, 新闻工作者应当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总结与提升, 勇于创新、艰苦奋斗, 明确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与宗旨, 全面提升新闻职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 重视培训学习工作, 全面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 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段京肃, 陈堂发.新闻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J].当代传播, 2012, (1) :12-16.

[2]陈慧莹, 刘佩佩.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现状反思——以21世纪网新闻敲诈案为例[J].视听, 2015, (6) :6-6, 7.

[3]哈艳秋, 齐亚宁.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爱好者, 2013, (11) :11-14.

媒体道德建设 篇6

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特别是网络语言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产生的特殊文化载体,传统媒体中语言大都经由编辑编审或相关部门审核,对语言和相关内容有一定标准要求。而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在极大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青年学生追求时尚,乐于创造,希望通过网上的交流显示自己标新立异的个性,在语言的运用中求新、求异、求变,甚至以创造出一些怪异的词语和符号获得群体认同为荣。有些缩略语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很快成为风靡网上的程式化表达。网络语言的前卫和叛逆标示了当代网络族群与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相疏离的趋势。而新媒体环境下滋生的一些问题更是不可小觑。作为开放性、互动性、自由性极强的网络传媒,同样也成了语言道德失范的前沿阵地。由于传播者具有隐匿性和众多传播者缺乏素养的原因,各种不道德言语行为也漫步于网络空间中。一些色情网站语言肮脏下流,诱惑网民误入歧途;一些网站炮制各种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BBS中网友之间的互骂互损成风,虚假恶俗的广告泛滥;某些个人博客里宣扬主观、偏激、甚至是反动的言论;许多视频为了吸引眼球,不惜大肆侮辱别人的人格尊严,或者大报他人隐私,各种哗众取宠的恶搞使得媒体应有的严肃性荡然无存。

新媒体环境下丛生了许多崇洋、西化的表达和阐释,它们强化了青少年对西方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崇拜,加剧了西方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西方文化价值观利用新媒体的形象性、直观性与生动性对大学生群体造成重大影响。思想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对良莠不齐的外来文化往往缺乏甄别能力,而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传媒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故意歪曲、夸大事实、混淆视听,如果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盲目地相信其中所鼓吹的某些虚幻自由,就会丧失对“自我”、“自由”与“偶像”真正含义的正确理解,从而导致生活道德和习俗的失范,先是盲听盲信,继而盲目崇拜外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一味排斥抵制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造成信念与信仰上的混乱和迷失。总体说来,大学生群体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缺乏辨识真伪的能力,容易受到误导而误入歧途。这种情况下,加强大学生语言道德建设就成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笔者认为,针对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复杂的语言形势和双刃剑般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会,学校,家长和教育者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大学生的语言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甚至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道德问题。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如果使用硬性约束或者强制规定的手段去管理,显然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我们认为,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提出有实际价值的,能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大学生语言道德建设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效策略。

第一,社会: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个健康向上的大学生网络环境必然需要一个和谐稳定和健康进步的现实社会作为其发展基础。《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第六部分中明确写道:“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我们应该大力加强语言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对公众进行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道德素质。

第二,学校:加强学校德育,强化语言道德建设。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面对信息革命的新形势,在各领域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伦理和道德的研究,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和提高素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积极维护网络安全,不得恶意破坏网络秩序,不沉溺虚拟网络世界漫无目的的聊天,交友等。要使大学生明确,新媒体环境中的行为,如网络交流中的语言行为也是自身行为的一部分,自己要为自己在媒体环境中的语言负责,网络语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观念。学校应该重视新形势下新媒体素养教育,通过组织讲座或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活泼生动的校园氛围。

第三,家庭:净化家庭语言道德环境,家长应以身作则,正确引导。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无可替代的角色。某些大学生可能在制度化管理的学校生活中,行为举止规范有形,但是寒暑假回到家中,因缺乏自律,缺乏家长监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网络世界里甚至成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里好学生形象的不文明角色。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上网内容,要严肃告之网络语言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引导孩子利用健康有益的数字资源学习和提高,坚决制止孩子的不文明语言行为,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

第四,法规: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文件。

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国务院、团中央等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了多部公约和规范等,这些文件对于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使用规范,笔者认为应该制定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或法律,要求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按照语言道德准则和规范进行媒体语言交际,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五,行业:倡导媒体加强行业自律。

新媒体应该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应倡导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舆论氛围,抵制与社会公德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相背离的不良信息,营造媒体的文明新风。我们认为倡导新媒体行业加强自我约束,实现行业自律,对于营造良好的新环境来说至关重要。新媒体行业还应该引进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严格的过滤,对于不健康的、黄色的、非法的、低级趣味等等不良语言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应带头规范地使用规范语言,提高从业人员网络语言素养,加强道德建设。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网络、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净化媒体环境,为社会提供积极健康的数字信息和服务。

第六,个人:大学生语言道德素质的自我提高和行为的自我约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省、改过、慎独等都非常重视,所谓的“日三省吾身”、“过则勿惮改”、“君子慎其独”,这些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明辨是非,知行合一,言语规范,慎独律己,文明上网,在新媒体环境中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个人风范。

媒体道德建设 篇7

1 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程度的丰富了人们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使信息传递更为快速和方便。但这一现象和趋势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作为严肃的公众信息平台,新闻媒体的报道必须满足实时性、真实性等特点,但迫于市场的较大压力,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媒体不得不采用一些“新”的策略以面对其他新媒体加入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就这些措施来说,虽然有的方法运用在一些报道中发挥了吸引受众阅读或观看的作用,如“标题党”等,但最终结果是夸大事实内容,实际苍白无趣,直接导致受众对这一新闻媒体的反感和不认同。

1.1 盲目跟从,毫无新意

据数据显示,巨大的信息量已经使大众产生倦怠感。因此,新闻媒体要想“脱颖而出”,进入大众的视线,阻碍重重。作为严肃信息渠道,新闻采访必须满足时效性、真实性等要求,但是从新闻媒体发展现状来看,为了满足、迎合大众的口味,许多新闻媒体对自身的报道方式及采访路线进行了局部调整,但成效不明显,甚至有的新闻媒体盲目跟从时下热点,不惜跟风,导致节目毫无新意,公信力严重流失。

1.2 夸大事实,缺乏标识

除了盲目跟风外,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夸大事实,缺乏自我标识。在各大媒体头版头条,都可以看到醒目的“标题党”。标题党是指题目吸引人,但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的新闻报道或信息。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新闻媒体在新闻媒体行业中的地位开始变得被动;其次是在发展道路上,新闻媒体没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自我认识,定位不够准确。潮流和趋势总有沉淀的时候,只有找到自己独特的地方坚持下来,才能历久弥新,永垂不朽。

2 新闻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想走上长久发展之路,展开积极的建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严肃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道德责任是建立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支撑,也是新闻质量与价值性的重要保障。在新闻调查与采访中,只有坚守新闻道德底线,才有可能坚持与之相一致的新闻内涵。从当今时代背景来看,某些新闻从表面来看的确吸引人的眼球,但当那一瞥之后,却不会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有的新闻不断突破群众的心理底线,不仅没有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还愚弄了大众的思想观及价值观。从现阶段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来看,新闻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下文笔者结合经验,着重围绕新闻道德建设的措施及策略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建设和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1 贴近民情,帮老百姓说话

结合新闻传媒行业的具体情况来看,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加入到吸引人眼球的行列中。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传统媒体略带严肃的路线开始出现不适应,急于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万事有利有弊,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严肃并非坏事。只要能进行准确的地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有利条件,并加以发挥,传统媒体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新闻道德建设完全可以融入这一规划中,走亲民及路线,体恤百姓生活。为百姓发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更是新闻道德建设中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

2.2 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职业人素质

除了上述措施外,新闻媒体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还应依靠大的市场环境,结合市场发展要求,综合考虑市场资源的力量,吸纳更多人才,为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树立和培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培养在职者的道德操守,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从新闻的采集到整理,严格把关,做好质量管控工作,做到实事求是,保证新闻线索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维护好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争取成为深受群众信赖的媒体。

3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媒体主体来说,只有走群众路线,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只有坚守公信力和新闻道德的底线,才能拥有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从媒体炒作看媒体职业道德 篇8

现在,很多媒体为了抢占头条、吸引受众从而获得关注度,会采取过度炒作、夸大渲染等手段制造噱头, 这些方式使得新闻报道失真,并且直接影响其所传播的新闻信息的效果,最终导致其在受众中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下降。

新闻传播的道德原则主要有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以及人道原则。而现在有的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显然已经偏离了媒体传播的道德原则。在2015年6月期间, 我国的证券市场波动较大,有多家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就会借助股市的噱头,将一些和炒股没有关联的新闻刻意与此联系在一起,炒作股民炒股亏损后跳楼的消息。其实这大部分都是假新闻及未经核实的报道。如2015年6月5日,《江淮晨报》报道称一男子“下岗后一度痴迷炒股,赔了不少钱,可能因此性情大变导致杀害母亲”。 该报道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后,其中一家媒体网站转载时为了增加关注度,添加导语称“炒股亏了,男子杀母伤姐后跳楼”,强行把这起事件和当前股票证券市场的波动联系在一起误导公众,加剧了公众的不安情绪。

以崇尚真实、反映民情的民生新闻尚且如此,娱乐新闻对于新闻界所需要遵守的原则的摒弃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今社会,娱乐新闻已经成为供广大受众消遣娱乐的信息产品。有时为了达到宣传效果,媒体会夸大地宣传炒作、没有道德底线地窥探当事人隐私、报道不实新闻,使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被严重影响。

以上类似事件屡屡发生,有其自身原因、技术原因、 需求原因和文化原因:

1)从其本质看,媒体既具有经济属性,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炒作说到底是一种根本违背新闻规律与专业精神的一种扩大媒体传播面与影响从而获得社会和经济利益的行为[1]。”媒体炒作及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存在的原因中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利益的诱惑,比如,大量投入的广告和投资等,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媒体采取了夸大或编造新闻事实来提高自己的曝光率和节目收视率,给受众带来负面影响。

2)从技术发展上看,在当今时代,除传统媒体外, 新媒体的产生和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也使一些不实新闻被更广泛得传播。新媒体不具备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权威性,也没有正规的采编队伍和正式资质。譬如自媒体, 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是发现和报道新闻的“记者”,每个自媒体人都有把身边事拍下来、记下来和发出去的权利, 加之互联网基础上的各种平台,自媒体人可以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如微博、朋友圈等将消息迅速发表出来,然后再经评论和转发等二次传播,使消息很快被传播出去。 但经这些平台发表出去的信息源,往往缺乏官方认证, 信息真伪和事件的完整度也得不到验证。这些人一般是由于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和新闻意识,或受限于现实条件,而且有时候往往也只是出于好奇,从而导致了自媒体平台上一些缺乏责任感的不实新闻大量出现[2]。

3)从需求上看,但随着现在科技、网络和经济生活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于信息的筛选变得更加松懈;同时,高强度和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受众更加趋向于碎片化的浅阅读,而非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因而,简单、即时更新和碎片化的信息更能吸引只希望对于一个消息作短暂停留的受众,从而抓住其猎奇和打发时间的心理,因而标题和爆点的吸引力往往能决定一则新闻的阅读量,而这已经不再能被新闻内容的质量所决定了。因而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借助炒作博人眼球,通过满足大众的需求而获得利益。

4)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层面决定了受众需求变化的特点。社会发展进程的文化大背景在塑造着人们的精神需求。改革开放30多年使得中国经济腾飞,同时带来的还有人们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不对等。物质需求是超前的,并且已经超越了人们的精神所能适应和把握的程度。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在经济腾飞、物质需求剧增以及互联网普及发展的情境下,遭到了重创。 现阶段,社会价值观的同质化和世俗化使得大批人盲目跟风;工作生活的强度压力和快节奏使得传统文化精神积淀消弭殆尽;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解构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年轻一代对传统的忽视和摒弃,对金钱利益的过分追求,是当代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文化大背景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媒体的道德失范和缺失给公众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报道虚假或不实新闻,再加以大肆渲染,会使媒体的公信力逐渐减弱,同时也会使公众对事实的认知和理解受到影响。媒体因客观、独立、有自主的言论观点,所以具有权威性。而权威性的实现,是靠媒体工作者的真实报道和极力挖掘真相的态度。因此就更应约束和规范媒体的言行,从而给社会传递出主流的正确价值观。但反观现在,有些媒体在报道时使一些负面炒作、博人眼球的新闻占据主要版面,使一些国计民生的重要新闻常常被受众忽略。其次,越来越多的新闻受众会因为一些娱乐新闻炒作的影响而争相模仿炒作内容。例如,受“艳照门”事件的影响,一些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将自拍艳照放在网络上,甚至掀起了自拍艳照的热潮。所以,负面炒作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对娱乐圈道德底线造成威胁,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最后,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履行道德责任时经常面临着公众知情权与个体隐私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种道德冲突和利益的考量。而现在的部分媒体会为了实现利益而陷入一种恶性竞争的环境当中, 不知道权衡新闻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忽略了新闻工作者本来应该具备的传播职责和使命,造成了新闻记者道德的集体滑坡,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针对这样的现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应对一些媒体恶意炒作新闻和媒体道德缺失的问题。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媒体报道内容的监管力度,从法律层面上对其加大约束和规范。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一些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语言进行了一定的整顿和规范, 特别是对于综艺节目出台了“限娱令”,使电视荧屏焕然一新。有关部门还可以加强对媒体的素养教育,定期开设素养课程。[3]除此之外,媒体还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加强媒体的自律,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自律的新闻工作者,才是自由的新闻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道德义务和新闻使命感,在追求轰动效应的时候,要兼顾社会效益。除了政府和媒体自身,在当代精神文化倡导上也应该下功夫,而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媒体应该认识到炒作对于人的影响,认识到长时间的炒作行为对于人的价值观的改变。错误的导向将使得人逐步失去其作为人的本质和价值,而媒体炒作对此负有一定责任。

在当前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媒体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比较明显,这种问题的出现也警示着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要坚持正确的报道,从而使媒体的报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由娱乐新闻炒作看媒体自律[J].金田,2014(5).

[2]张靖婧.自媒体时代媒介道德缺失现象研究[J].新闻传播,2014(13).

浅析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 篇9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为有偿新闻、假新闻、低俗新闻三种。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加剧, 不仅影响我国传媒事业的长足发展, 甚至对我国的社会安定、群众利益都有着严重危害, 那么, 造成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追究其原因, 无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媒介竞争白热化;利益的驱使;监管力度不够, 包括行业自身内部监管机制的缺失以及我国监督传媒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社会价值导向的偏离。

毋庸置疑, 近年来, 我国传媒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媒体职业道德建设的步伐却未能与之同步,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已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寻找应对措施。

宏观上, 第一要加强大众媒介的自律。相对于他律, 自律成本更低, 效率也更高。解决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这一问题, 就要求大众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从自身出发, 加强自律。

第二要加强大众舆论的监督。如果说自律是内因, 那么他律就是外因了, 外因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在一定条件下, 也对事物的发展能否顺利实现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要想解决媒体职业道德失范这一问题, 受众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建立一个社会性的他律环境与加强媒介本身的自律同等重要。

第三要完善媒体法律法规。虽然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关于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管理的规定》等新闻规章制度, 但在我国现有的实体法律中, 始终缺乏一部完善、健全的新闻法规。因此, 一个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新闻法律法规的确立, 是当前我国传媒界急需的。

第四要加快新闻体制改革步伐。面对市场经济引入大众媒介的新形势和媒体职业道德失范屡禁不止的新挑战, 当前, 大众传媒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 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 积极克服自身不足, 加强改进道德建设, 提高新闻宣传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报道水平和宣传艺术, 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提升大众传媒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微观上, 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有如下措施:

第一要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中指出:“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带头实践社会公德, 恪守职业道德, 做积极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因此, 当前我们急需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建设。

第二要加强人文关怀意识。我们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 反映到大众传媒当中就是要加强人文关怀意识。这在媒体职业道德建设上也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媒体从业人员在处理正面报道时避免浮夸化, 力求贴近化;在处理负面报道时避免虚假化, 力求人性化;在议题设置上避免空泛化, 力求情理化。让我们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上, 既有力度, 更有温度。

第三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良性运作。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告诫大众传媒, 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要注意实现其社会效益。这就要求大众媒介以及媒体从业人员正确对待传媒市场的经济运作, 树立良好的媒介竞争观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长足发展, 中国的传媒事业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缺陷, 就全盘否定他们对于中国传媒事业和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也不能因为我国传媒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就对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视而不见。整治媒体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路还很长, 相信在我们全体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下, 中国的媒体职业道德建设会趋于完善, 中国的传媒事业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者的把关和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 (摘要) D篇。

[2]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

[3]任庆、吴韩英:《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操守》。

[4]黄瑚:《新闻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

[5]喻国明:《什么是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

[6]孟建、王颖文:《媒介文化:媒介自律和他律的观察视角》。

[7]王晶:《再学讲话精神提高新闻队伍素质》。

上一篇:体育课上批评的艺术下一篇: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