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状况

2024-09-30

信用状况(精选8篇)

信用状况 篇1

摘要:从2009年开始, 各大银行纷纷撤出其在校园的促销办卡的网点, 并且停止大学生信用卡的办理, 使得大学生对于信用卡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文章认为虽然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的集体降温有它的理由, 但大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的优质群体, 银行应着眼于他们在未来能给银行带来的长期利益, 积极抢占大学生市场, 并且重视大学生市场的开发。要针对大学生市场, 深度挖掘大学生的需求, 优化促销模式及营销组合, 促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信用卡,大学生,长期利益

一、现状及原因

(一)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现状

2004年9月20日, 金诚信用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首张“大学生信用卡”, 全日制的高校在校生都可以个人身份申请。自此, 不少银行纷纷效仿。

自2004年金诚信用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首张“大学生信用卡”到2009年, 大学生信用卡持卡人数和比例有了较快增长,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有: (1) 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影响, 并给银行声誉带来较大风险; (2) 造成了银行资源的大量流失。

到目前为止, 市场上总共存在着七种大学生信用卡, 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发行的“牡丹学生卡”、中国建设银行发行的“龙卡大学生卡”、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优卡”、招商银行发行的“Young卡”、广东发展银行发行的“Fantasy卡”、中信银行发行的“I卡”以及兴业银行的“加菲猫卡”。

从2004年到2008年短短四年中, 各大银行对大学生市场进行了疯狂的“圈地”运动, 大学生信用卡持卡人数和比例有了较快增长,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有: (1) 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影响, 并给银行声誉带来较大风险; (2) 造成了银行资源的大量流失。

到2009年止, 由于这些问题的不断出现和相关立法的不完善, 许多银行相继停止办理大学生信用卡:广发银行早在2006年就取消了大学生信用卡的办理, 招商银行也于2009年停止了young卡的办理, 而且早从2009年开始, 校园里也已经完全看不到银行促销办卡的网点了。各银行办理信用卡的要求也更加地严格, 学生基本没有资格申请信用卡。

(二) 现象出现的原因

为什么所有的银行集体选择停止办理大学生业务?也许从银行的内部决策资料中我们可以直接找到原因, 但是, 我们也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学者的文章中分析一下原因。

1. 银行对大学生发卡而不考虑其还款能力, 有些自制力较

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 或滋生攀比消费心理, 给某些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进而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 给银行声誉带来较大风险。

2. 大学生信用卡坏账情况严重, 而银行又没有相关立法的保护。

大学生是一个几乎没有收入的消费群体, 当使用信用卡贷款或者透支之后, 及时还款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3. 激活率低, 经营成本过重。

很多大学生办卡是冲着促销礼品去的, 而不是真的有需要, 所以在办完卡之后, 就会立刻注销, 这就形成了很多废卡。

4. 金融危机来临, 需要回收现金。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大学生

信用卡的各项功能了解到, 银行在开发大学生市场的初期其实是没有收益的, 因此当金融危机来临, 停办大学生信用卡有助于回收现金。

但是笔者认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巨大的优质潜在消费群体, 银行不应该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而放弃了对大学生市场的争夺。

二、定性研究——焦点小组访谈

为了了解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与需求的基本情况, 笔者组织了两次焦点小组访谈, 分别对有信用卡的大学生和没有信用卡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信用卡的使用状况及对信用卡的态度。

(一) 对拥有信用卡的大学生的访谈

笔者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我抽取了五名拥有信用卡的三名男生两名女生, 对他们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通过对有信用卡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笔者了解到一些情况。

1. 使用过信用卡的大学生对信用卡所在的银行的忠诚度非常高。

被调查的五个人在被问到“你会在毕业之后继续使用你现在银行的信用卡吗?”时, 有三个人肯定地回答“会”, 有两人不确定, 需要根据毕业后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工作地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用卡。

2. 大多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 觉得信用卡很实用, 银行信用卡的发展前景巨大。

3. 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校园中的促销办卡摊位上办的卡, 大多

数人觉得促销办卡送的小礼物很吸引人, 访谈的五名同学都是促销办卡摊位上办的卡, 并且都觉得促销办卡的小礼物很吸引人。

4. 在大学生的心目中, 信用卡的功能有贷款买东西、商家打

折、网上支付、刷卡消费、透支应急、异地存取款免手续费等, 通过焦点小组访谈可以得到进一步问卷调查的选项。

(二) 对没有信用卡的大学生的访谈

笔者同样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了五名没有信用卡的三名男生两名女生, 对他们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通过对没有信用卡的大学生进行访谈, 笔者也了解到一些情况。

1. 在没有信用卡的大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愿意办卡的, 有的还是曾经尝试过办卡但没有办成的。

2. 没有办卡并且不想办卡的同学, 不想办卡的原因有:

(1) 觉得信用卡没用; (2) 对信用卡的安全没信心; (3) 学校附近没有网点, 还款太麻烦。

三、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为了进一步验证作者在焦点小组访谈中形成的想法, 作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调研的目的: (1) 验证开发大学生市场能够为银行带来长期利益; (2) 找出有的银行发卡发得多的原因; (3) 找出银行推销大学生信用卡的障碍在哪里

调查对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级、2009级、2008级、2007级大学生

调查时间:2011年4月

调查方式:便利抽样问卷调查

问卷回收状况:发放230份, 回收226份, 有效问卷200份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 大学生人均拥有信用卡0.54张

在收回的200份问卷中, 有110人没有信用卡, 73人拥有一张信用卡, 16人拥有两张信用卡, 1人拥有3张信用卡。

2. 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在收回的问卷中, 男生98人, 女生102人, 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而有卡的90人中, 男生42人, 女生48人, 人数基本一致。因此可以的出结论, 性别对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影响因素不大。

(二) 银行应积极开发大学生市场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巨大的优质潜在消费群体, 银行不应该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而放弃了大学生市场的争夺。

1. 开发大学生市场能够为银行带来长期利益

在被调查的200人中, 有90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信用卡。在拥有卡的人当中, 对于他们使用得最多的那张卡而言, 他们中有大约5.6%的人对自己使用的卡很满意, 62.2%的人满意, 22.2%的人对自己的态度不确定, 只有余下的10%是对使用的卡感到不满意或者很不满意。

这一数据表明, 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信用卡还是满意的。根据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的分析, 消费者忠诚与消费者满意度有着紧密的联系, 即消费者的满意度越高, 形成消费忠诚的可能性越大。

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也确实如此, 在被问到“在毕业之后, 您还会继续使用您现在使用得最多的那家银行的信用卡吗?”时, 其中21.1%的人认为自己毕业后使用现在银行的信用卡的可能性很高, 45.6%的人认为可能性高, 18.9%的人不确定, 余下14.5%的人认为可能性低或者可能性很低。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所使用的信用卡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银行应该着眼于自己的长期利益, 现在开发大学生市场, 等于在未来为自己赢得了一群优质的忠诚客户, 这在各大银行都积极拓展个人业务的今天, 是非常有利的。并且, 大学生信用卡的推广不过是近几年的事, 在此之前,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相对于其他市场来说,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弱。对于这一刚刚被开发的市场, 先入者虽然可能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 但由于进入市场的成本比较低, 竞争者少, 很容易取得领先地位。

2. 市场容量还很大

在被调查的200人中, 有110人没有信用卡, 其中想办以及尝试办过但没办成的人占到了大约50%。可见市场容量还很大。

而在有卡的人里面, 有73人拥有1张卡, 16人拥有2张卡, 拥有3张卡的只有一个人, 根据信用卡市场中人均2.5张卡的比率来推算, 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

四、银行进入大学生市场的成功途径及障碍

(一) 成功的促销方式——小礼物的吸引力

在拥有信用卡的90个人中, 有49%的人拥有建行龙卡, 37.8%的人拥有招行young卡。

对于建行龙卡的热发, 这应该得益于建行在有些大学有一个自助网点, 网点的位置正好处于学校的主干道上, 建行连续很长时间在网点门口摆出办卡摊位, 并且摆出很多促销的小礼物。而招行young卡也基本是采取的同样的策略, 在学校的许多地方都摆出了办卡摊位, 并摆出精美的促销礼品。这些小礼物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

并且, 通过问“促使您办卡的原因是什么?”的这个问题, 我们了解到有44%的人办卡原因是促销办卡的小礼物很吸引人, 为了拿到礼品才办卡的。而银行柜台小姐推荐、学校强制性要求、推销员上门推销以及自己觉得需要这几个理由分别占到了11.8%、11.8%、15.7%以及16.7%。

(二) 进入大学生市场的障碍

在没有卡的110人中, 有40人是不想办卡, 在他们之中, 有55.7%觉得信用卡没用而不想办, 23%担心信用卡的安全性而没办, 还有21.3%是因为觉得学校附近没有网点, 还款麻烦才没办。

1. 障碍

根据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银行进入大学生市场的障碍有以下几点。

(1) 国内信用卡的安全性低, 消费者被盗事件时有发生, 消费者基本权益得不到保护, 使得一些有需要的消费者对信用卡存在不信任感。

(2) 大学生信用卡虽然是针对大学生市场, 但是其用途却并没有很好地切合大学生的需求。

(3) 网上银行服务不到位, 一些本可以通过网上银行轻松办理的业务, 却要消费者去网点办理, 耗费了消费者很多的时间。

2. 建议

(1) 银行必须加强网上银行的建设, 不仅在安全方面要不断改进, 而且在服务方面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多为用户提供便利, 比如针对网点少, 还款麻烦这个问题, 就可以开通网上支付, 让用户可以通过借记卡完成网上还款。

(2) 深入探究大学生的需求, 为大学生量身设计确实有用的信用卡。

五、结语

信用卡是方便大众的一种消费手段, 大学生信用卡的发行也可以看做是促进大学生合理理财的一个标志。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仍存在着巨大的空白, 市场潜力非常大。作为银行, 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 而应放眼未来的长期利益, 看到大学生这一优质群体的潜在价值。但是, 在开发大学生市场的同时, 银行也应不断完善信用卡的功能、服务以及促销方式, 提高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陆星蕾.浅谈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 2009, (7) .

[2]盖晓薇.中国大学生信用卡现状分析[J].大众商务, 2009, (6) .

[3]陈竹韵.浅析浙江省大学生信用卡市场[J].商场现代化, 2009, (7) .

[4]范伟达.市场调查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郑方辉等.市场研究典型案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6]欧阳卓飞.市场营销调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信用状况 篇2

会议,总局研究中心主任谭小英做工作报告,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烨主持了会议。

谭小英主任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新的要求;国家工商总局于2003年8月提出了“两项改革”的工作要求,下发了《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并将2004年确定为“诚信建设推进年”。国务院研究室与总局联合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大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已历4年,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研究。谭主任强调,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管方式的重要创新,是建立市场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好这次研讨会、将这项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会议过程中,与会的北京、内蒙古、江苏、浙江、贵州、河南、广东、福建、成都、沈阳、深圳、济南等省(区)、市工商管理部门的代表,联系本单位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会议中心议题展开研讨,畅所欲言,全面、深入地反映了本系统在探索和实践分类监管工作中的基本认识、主要做法和所遇到的问题及障碍,探讨了做好这项工作的新的思路,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材料。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4篇,规范性文件(草稿)7件,为下一阶段推进该项课题研究打下了基础。现将会议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完善制度、继续全面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方式方法改革

《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下发以后,北京、江苏、浙江等条件较好、起步较早的省市工商部门按照文件精神认真部署,系统推进,收效显著。它们分别从经济户口管理、企业合同信用工程、市场巡查制等不同的环节切入和强化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为全面推进信用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研究确定建立企业信用分类标准的原则。江苏省工商局提出企业信用分类要以工商行政管理的法定职能为主线,以企业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信用记录为基础数据,以总局提出的分类标准为基准,以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为参照,对企业信用科学分类。确定“依据法定职责、信息来源合法、标准相对统一、系统联动便捷”四项原则,按照企业信用分类的具体标准,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类,再因“信”施“治”。目前,江苏省工商政管理信息化系统已形成了省、市、县、所四级联网,为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二)按照风险度和信誉度实施对企业分类监管,进行企业信用奖惩、公示、修复的监管方式。自2001年起,北京市工商局从经济户口分类分级管理入手,开始了企业信用监管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搭建了包括企业良好行为记录、不良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警示系统在内的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基本框架;2003年6月,开始按照风险度和信誉度实施对企业的分类分级监管。对风险程度高、信用等级低的密切关注,实施重点监管,对风险程度低、信誉等级高的地区、行业和市场主体以行政指导和服务为主,年检中免审。在监管实施中,建立了约见法定代表人、行政执法建议、信用预警、公示披露和警示限制、信用修复等制度,完善了分类监管制度,提高了监管效能。

(三)以经济户口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手段开展企业信用监管。浙江省工商局确定了工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企业信用信息这一核心、基于经济户口和信息化建设两个基础、抓住征信、评价、监管三个环节、实现工商监管职能到位和推进社会信用建设两个目标。经过不懈努力,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的信用监管工作平台基本搭就,建立了企业信用反馈制度,有效规范了市场主体行为,强化信用监管和日常检查相结合,实行了对企业的动态监管。

二、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

随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实践的不断推进,工商系统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经过充分交流和认真研讨,与会代表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

(一)“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本质是工商行政管理监管方式的变革,并非一项新的职能或任务。监管任务不断增加和人员不足、手段不强的矛盾,是工商部门现阶段面临的基本矛盾之一;分类监管依靠“矛盾论”的哲学思维方法试图解决这一矛盾,必将对工商部门实现职能到位和长效监管起到巨

大的推动作用。

(二)依法行政是实施“分类监管”的起点和归宿。在分类监管工作中,我们建立企业信用激励、预警、惩戒、淘汰等机制都不能脱离现行法律、法规的范围,更不能错入“行政不作为”或“滥用行政权力”的误区。

(三)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从目前工商

部门实施分类监管的情况来看,构建一个参数体系庞大完整、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数学模型,难度过大,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和分类标准,把握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便于一线执法人员操作。

(四)完善的经济户口管理系统、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信息传输的网络化,是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的基础性条件。

(五)企业信用分类不是最终目的,应以工商监管职能到位为目标开展工作。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内涵和外延极其广泛,工商部门征集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市场主体遵守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情况。根据这些信用信息对企业做出分类,是以更加高效地实施监管为目的;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是行业协会或中介组织的工作,政府不宜参与。分类监管中,工商部门可向社会公布市场主体违法的客观记录,不宜公布信用分类监管等级。

(六)建立分类监管长效机制的重点之一是逐步实现政府导向、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为主管理。应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成熟程度,逐步实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从现在的政府大包大揽,向政府导向、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管理的方向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因素对企业的干扰。

三、对全面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建议

研讨会上,代表们分析了在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一是实施企业信用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管措施难以落实,包括监管中采取的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限制企业经营行为等措施有可能引起行政诉讼;二是缺乏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拥有的数据库之间互相封锁,信息共享难以实现;三是不同地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在指标内容、技术标准、数据格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与总局“金信工程”对接存在障碍;四是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进展较快,欠发达地区资金缺乏,信息化水平较低,经济户口管理尚未起步,距实现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更加遥远。与会代表们建议:

(一)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法律制度。信用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配套法律、法规很少,工商部门缺乏实施分类监管的法律依据和手段。国家要制定相关法律,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健全,明确信用行为的概念、范畴、分类和信用信息披露、失信行为行政惩戒等内容。国家工商总局可根据各地经验先行制订部门规章,对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作出全面、规范、统一的规定。

(二)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建议国家工商总局尽快开发出一套能够基本满足各级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需要的示范性、框架性应用软件,各地工商部门通过这套软件系统实现对接,从而逐步实现企业信用监管信息的全国共享。

(三)进一步提高监管数据的准确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首先要提高工商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规范登记、检查、处罚等行政行为,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日常监管数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其次要强化数据采集和维护管理制度,坚持“谁登记,谁录入;谁检查,谁录入;谁处理,谁录入”的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再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增强监管数据的完整性,实现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全方位长效监管。

信用状况 篇3

【摘 要】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研究成果,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状况,加以理论和实际分析,提出对策方案,以期达到防范信贷风险和提高贷后管理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生源地 助学贷款 信用状况 分析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008年11月,广西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在南宁市武鸣县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2009年秋季,广西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与原有的以大学校园地为主的助学贷款比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具有三点明显优势:1.贷款范围更广,受益学生更多;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贷后催还款等工作因地域优势而变得便捷;3.贷款到账时间大大提前。

伴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欢迎的同时,发放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还贷数额也随着逐年大幅增长,国家开发银行和各级教育部门倍感压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一种信用贷款,贷款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之所以获得没有任何抵押物和不通过第三方担保的银行贷款,主要原因之一是银行认可学生的信用,更主要的原因是各级教育部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参与其中,它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其公共产品属性远大于市场产品属性。但是,助学贷款不是政府无偿资助,它的市场产品属性决定贷款人和放贷人双方必须遵守市场契约,贷款学生毕业后按照合同需要及时还本付息,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负有代偿和连带经济责任。

南宁市在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中发现,贷后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贷款学生毕业后去向不明、个人资料信息失真失信、恶意违约、贷款人不了解还款操作流程等引发的违约信贷风险,影响到这一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违约信贷风险,各级学生资助机构作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实施主体,应该联合高校,加强对贷款大学生的诚信守信教育、法律契约意识教育、贷款还款操作流程告知教育等相关知识的指导,建立贷后管理工作机制,切实解决贷款违约问题。

本课题立足于实际, 深入基层,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和掌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状况,加以分析,提出对策,希望对防范贷款风险和贷后管理起到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作用。

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是《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控制模式调查问卷(工作人员部分)》《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控制模式调查问卷(学生部分)》,调查对象是六县六区学生资助机构全体工作人员和南宁市武鸣县、宾阳县部分贷款学生。调查显示,目前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贷款学生信用意识偏低。从调查来看,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有一定的信用意识,但亟待提高。主要表现为:贷款学生认同还款契约,对违约后果也有认识,但是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侥幸和不以为然心理;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毕业后变更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却不通知县(区)学生资助机构,还有少数贷款学生提供虚假个人信息,如固定电话为虚假号码;贷款学生毕业就业后,工作流动性大,学生资助机构难以追踪;贷款学生档案中留有家庭住址和电话,但其父母外出务工,增加联系难度。

(二)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足。高校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主要受益方,却没有承担相应义务。学生在家庭所在地成功申请到助学贷款后,就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高校理应是这些贷款学生养成良好诚信意识的责任主体。但是,高校并没有针对贷款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从了解来看,很多高校没有将“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更没有将其作为学分列入课程。高校诚信教育的薄弱,导致贷款学生对诚信道德范畴、地位、后果的认识比较模糊与感性,缺乏严肃性与科学性。

(三)信用体制建设职责不清。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贷信用控制主要还是依靠银行的个人信用系统来进行,具有很大强制性,而一旦贷款人的个人资料发生了变更,未能及时更新,便无可奈何。因此,银行会通过高校和学生资助机构联系学生催缴还款。对于高校来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像以往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那样支付高额风险违约金,因此,高校不太愿意承担催缴任务。生源地助学贷款信用控制体系是由银行、高校、地方学生资助机构、贷款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共同构成,任何一个环节职责不清或不履责,整个控制体系就有可能出现瘫痪状态,造成贷款违约风险。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用控制体系建设职责不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资助机构管“审”不管“教”。学生资助机构每年要受理本县(区)大量的贷款申请业务,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在工作职责上偏重于对贷款申请材料的审核,上报国家开发银行,以及贷后催款工作。对于贷款学生的信用教育往往只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等,手段单一,无法形成系统性。二是银行管“贷”不管“还”。在收到学生资助机构上报的贷款申请材料后,银行在一定工作日内审核并给予放款。银行放款后,一般就把催缴还贷的任务交给学生资助机构。三是高校管“教”不管“催”。贷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学校根据德育教学计划,对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但是,对于毕业后,贷款学生失信不还助学贷款的违约行为,高校没有责任予以催缴,往往也无能为力。

三、提出对策

针对南宁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状况,提出如下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挖掘贷款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挖掘贷款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能够使贷款学生激发内在道德感,自觉主动寻求增强自己诚信还款意识的方法和教育措施。因此,学生资助机构必须让贷款学生保持主动教育和激发自我的动机,深入了解学生对贷款的心理逾期、办理流程和还款方法所提出的合理建议,激发学生发挥主体自觉作用。一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如召开专家还款讲座、贷款学生诚信交流会、感恩励志征文、演讲、一对一贫困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等形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引发贷款学生思考,形成强大自我教育和学习诚信知识驱动力,自觉养成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二是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在各教育阶段都可以举办关于诚信感恩教育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解读会,让学生初步了解政策内容和获取有关信息;在社区活动、农村圩日等群众比较集中的日子,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形式主动宣传还款知识、违约知识,以及通过群众口耳相传表扬诚信还款学生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恩自强精神。三是重点分析和梳理贷款学生还款难的问题。如进行问卷调查,它的优点在于用很短的时间就同一类型的问题在较大的范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和解决建议,同时也可以解除学生在座谈会当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直接表达真实想法的心理顾虑。endprint

(二)发挥高校诚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学生贷后的信息管理。加强对个人征信系统的推广和宣传,使学生了解到个人信用的重要性,更好地发挥其约束功能。学生资助机构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动态,学生毕业时要和毕业高校做好沟通,准备把握学生的去向,及时通知贷款学生还款的相关事宜,严格控制违约率。高校将诚信教育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以引起全体大学生的重视。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集体活动、诚信教育讲座、将案例教学和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所有的教育形式要体现诚信在大学生学习以及将来踏入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特别是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意识到不讲诚信的危害,从自身的行为规范中将诚信摆在首要位置。这些教育不仅要影响贷款的学生,还要使其周围的同学受到感染,产生积极的良性连带效应,只有这样我们的贷后管理才能由被动变主动,促使贷款学生积极配合学生资助机构的还贷管理工作,促进贷款的顺利回收。

(三)建立职责清晰的贷款信用控制体系。建立信用控制体系,各部门主体必须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学生资助机构加强对政策的宣讲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同银行、高校和贷款学生的联系。国家开发银行完善贷款审批流程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资助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还贷知识宣传,使每一个贷款学生了解还贷操作规程,及时反馈还贷信息。高校则要对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予以关注,对学籍变动或不能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及时向地方学生资助机构反馈,更新档案,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

(四)实行贷后工作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四级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方主体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将贷后工作逐渐导入网格化管理模式。目前,县(区)学生资助机构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贷后催还工作的实施主体,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贷款学生和家长,借鉴时下社会治理通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会对提高贷后管理效率和防范违约信贷风险起到促进作用。一要建立动态的贷款人信息管理系统。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在接收学生贷款申请材料时,一般就已经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关键是这一信息管理系统在日后要维护、更新,对分管网格内对应居(村)委会的贷款学生和家长实行动态的跟踪,及时更新贷款人信息管理系统。二要准确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县(区)学生资助机构、银行在接受助学贷款人申请材料时,应当会同当地民政部门,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其家庭经济情况进行实际评估,测评其还贷能力以及过往贷款信用度,掌握真实的情况,从源头防范信贷风险。三要加强贷后监控的刚性手段。刚柔并济是贷后监控的重要手段,刚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国家利益,而不受某些不法的和不合理的行为所侵占。在生源地助学贷款信用控制中,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在银行的督导下负责贷后管理及本息催收工作,跟踪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贷款管理,并且保持与高校、学生和就业单位的联系,督促学生及时还款。在各种柔性手段不能取得成效,出现违约情况时,由银行对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媒体上公布违约者名单,县(区)学生资助机构建立起信用档案,向银行申请采取取消其继续申请贷款的资格,提请提前回收贷款,通过行政或法律的手段强制回收等措施,来保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军胜,全斌,陈闻.从零到十四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信用状况 篇4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信用状况 篇5

农村信用社是地方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基础,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力量和主力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使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收益水平很低,制约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阻碍了自身的经营和发展,不少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举步维艰,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资产状况及不良资产形成原因

据对山西的统计情况看,从2001年末到2004年9月末,不良贷款下降了25.8%,不可否认,近几年山西省农村信用社在不良贷款“双降”工作中采取了许多的办法和措施,也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然而,从统计数字看,不良贷款的下降主要来源于新发放贷款的增加,2004年9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上升了2.3亿元,虽额度不大,却不容忽视。

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①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贷款本息难以收回 由于受传统落后的农业耕种观念的束缚,加之农业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给农业增产增收带来波动。且地方经济由于发展缓慢,财政状况始终得不到改善,从而增加了农业贷款的收回难度。②乡镇企业停产倒闭,贷款沉淀成为坏账 乡镇企业停产关闭是农村信用社贷款沉淀形成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大办乡镇企业,使地方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有些乡镇企业由于没有市场,产品没有销路,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刚开工就得停产,造成贷款呆账。③管理体制长期不顺,官办经营包袱沉重 农村信用合作金融属于互助合作性质,在管理体制上长期处于从属的官办性质,从而导致信用合作机构经营资产质量严重低下,负担沉重。④制度法规出台滞后,维权收贷缺少依据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务院及立法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金融法规,但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⑤涉农贷款投放不足,也是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质量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农行与农发行分设,经营资金与政策资金分别由农行与农发行按照要求供应,但粮棉购销部门在经营上往往很难分清资金使用,基层支行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干脆对粮棉收购减少贷款,从而给农村信用社收贷收息增加难度。⑥“三农”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农业保险弱化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农业保险弱化,加上农村资金供给单一,从而使本身应由财政负担的资金也被间接地转化为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⑦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违规操作严重 一是违规购建固定资产。二是抵债纠纷难以了结。三是违规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四是违规办理票据业务。提高农村信用社金融资产质量的对策

提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必须防范与化解并举,而防范是关键,也就是要首先优化增量,其次才是盘活存量。

2.1 外部调节

2.1.1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国家在免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在制定国家信贷计划,确定货币供应总量时,应增加农业贷款的计划比例。应通过改进管理,加大其资金投放,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2.1.2 下大力搞活乡镇企业,全面盘活信贷资金 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清收盘活乡镇企业不良贷款,是降低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改善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的根本措施,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切实加大清收盘活力度。同时,对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涉农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关停企业的厂房设备,适当增加部分启动资金,把关停企业搞活,从而达到盘活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资金管理目标。

2.1.3 建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 国家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使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并且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对农村信用社的信用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十分有必要建立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

2.2 内部控制

2.2.1 对贷款发放的决策程序也即贷款的审批过程进行控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主要采取部门负责,集体(审贷委员会)审批。农村信用社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吸纳其他银行的优点,采取更灵活的审贷制度,针对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种类的贷款,制定不同的办法。

另外,在贷款发放的决策过程中,对行业、企业或项目的风险度的评估和识别至关重要。

2.2.2 建立激励和约束制度,把不良贷款“抓降”工作落到实处 激励机制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搞好其它工作的动力。具体来说包括四种激励:一是精神激励。二是岗位激励。三是政策激励。四是物质激励。

2.2.3 全力清收盘活不良资产 每一笔不良贷款,都有它具体的数额和形成的原因,要摸清底子,对数额、盘活清收难易程度分类排队,设立台帐,先易后难,分别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全力清收盘活。

2.2.4 推进小额信贷试点,加快邮政储蓄改革 重视小额农贷,这是很多农村信用社用实践得来的经验,也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小额农业贷款,风险低,周转快,可稳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收入,还可从社会上广泛吸收社员,增加农村信用社资本金,提高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同时,努力把邮政储蓄办成社区性金融机构,有利于激活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

2.2.5 把好大额贷款发放关,加大对抵债资产的管理 以资抵债是信用社对无法以货币资金收回的贷款,以信贷资产换取贷款企业或自然人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及无形资产,通过出售、转让所得价值或出租的租金收入抵偿贷款本息的一种方法。根据《担保法》的规定,以债权变产权是化解现存不良资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县级联社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履行好切实的管理职责。在处置时既要坚持合规、公开、公平的原则,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处置方式,加速抵债资产的处置防止抵债资产隐性流失。

2.2.6 加强对票据置换的管理,关注新增贷款质量控制 农村信用社经营和管理好央行票据置换的不良贷款,不仅会改善自身的经营状况,而且可以增强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和预警农村信用社完成“票据置换”之后的发展问题,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7 建立和完善信贷市场退出管理制度 农村信用社为了资金营运的安全,可以从一些信用度差、不良资产占比高的高风险信贷市场退出来,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优质客户、优质市场中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可以避免农村信用社高风险经营,也使政府认识到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去改良自己所辖区域的信用环境和行政作风。总结

信用状况 篇6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状况诚信教育

信用之论,古已有之。现在,明礼诚信更是被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然而面对现在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就很大程度地涉及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信用状况。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它的推行势必能够帮助高校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一、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用状况是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国家之所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除贯彻国家政策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即申请贷款人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信守承诺,按时还款。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助学贷款的顺利开展。

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严格地说,诚信和信用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诚信属道德范畴,信用属经济范畴。诚信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诚信就没有信用,或有了信用也会丧失;信用则是以诚信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高级形态。

二、改善学生信用状况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诚信教育,健全信用体系,严格信用管理

通过调查了解,作为一种道德情操,大学生普遍对诚实守信有较强的认同感,并将其作为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实践中,信用状况并没有普遍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动中,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制度的不健全给大学生失信以可乘之机,体现出一种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的随机性特征。

信用教育是全员、全程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应该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体系。要努力建设一个全体师生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卓有成效的信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结合普法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权利义务的观念,增强守法履约的自觉性。要在高等学校里形成一个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诚信教育环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人人诚实守信的优良校风;要让诚信教育贯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

同时要更新信用教育观念,改革信用教育模式,提高信用教育成效。为达到效果,必须确立信用教育的几个原则。主体性原则:调动和激发大学生潜在的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发挥大学生的素质优势,将信用教育的要求化为自觉的行动。实践性原则:从手段和途径看,信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理论,而是要通过实践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目的和归宿看,信用教育最终是为了养成大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是通过大学期间学习、工作、生活等行为表现出来的,信用教育必须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持久的信用品质。

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国家助学贷款是个人信用消费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滞后是制约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高校学生是社会中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率先推行信用档案相对于在社会其他群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在全社会逐步开展并推广这一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意义。

在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制度,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基础上,更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评估机制。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等级分类,设立基本信息记录、良好行为信息记录和不良好行为信息记录,定期根据记录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评估,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记录和濒临信用降级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教育和督促学生,避免信用状况进一步恶化。

建立健全大学生的信用监督机制。公示监督:将困难学生名单、家庭收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名单及其个人信用状况进行公示,设立信用监督信箱,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动态监督: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前、贷中、贷后都实行监督管理,发现学生存在虚假信用状况或不良行为记录即停止贷款或削减贷款额度;社会监督: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并逐步与全国个人信用体系联网,让全社会监督大学生诚实守信。通过监督,使大学生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

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信惩戒机制。学校的年度评优,要将信用状况作为重要内容,有失信行为者不得评为优秀学生;党团组织要将诚实守信作为入党入团和考评的重要条件,一旦违反要受到党团纪律处分;违反校纪校规,要受到纪律处分,在大学校园里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正确理解和处理教育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信用教育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强调的是大学生的自觉性;信用制度建设的侧重点则在于通过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甚至制裁,强调的是制度的强制性。

信用状况 篇7

一、改善中哈贸易信用状况的必要性

(一) 中哈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中哈经贸合作快速发展, 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按双边贸易额计算, 中国目前是哈萨克的第四大贸易成员国。按照哈方海关统计, 2007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1.5亿美元, 比上年 (55.2亿) 增长65.6%。其中, 哈萨克对中国出口56.4亿美元, 增长57.1%;自中国进口35.1亿美元, 增长81.9%, 哈方顺差21.3亿美元。自1992年以来的15年里, 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5倍。按金额计算, 2007年中国是哈萨克第二大贸易伙伴, 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中亚和东欧国家中, 哈萨克目前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世界范围内, 则是第30大贸易成员国。由于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哈双边贸易在两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改善中哈贸易信用状况有利于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 良好的企业信用是中哈贸易健康发展的基石。

从一定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因为, 赊销意味着彼方对此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 借贷意味着债权人给予债务人未来还款付息承诺的信任。市场经济对信用的需求源于信息的不对称, 而完善的企业信用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有效途径, 是保证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信用是一种无形资产,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它可以大大节省交易成本, 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当今世界, 是合作与竞争并存、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中充满竞争的时代。国际间的企业合作, 必须坚持用信用原则对待合作伙伴。实践证明, 任何背信都会造成合作的中断、利益的受损。以彼此间信任为基础而进行的重复博弈所形成的国际间的企业合作才会持久下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 通过重复博弈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是一个企业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 甚至能够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中哈两国企业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关系, 中哈贸易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三) 双边贸易发展中存在较多违约失信行为。

随着中哈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哈贸易结构日益改善, 规模逐渐扩大, 贸易方式多样化, 但是也存在许多违约失信行为, 严重阻碍了中哈贸易的健康发展。如:不按期交货、不遵守合同、随意撕毁协议、截留货物、扣压货款等现象比比皆是;实际到货的产品质量与合同标示的产品质量有较大差距, 或质量等级降低, 或以次充好。尤其是中国部分唯利是图的个体商贩和外贸公司利用出口商品检验环节上的漏洞, 将假冒伪劣商品贩至中亚国家市场, 不仅损害了中国商品的声誉, 也伤害了中亚国家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几点:

1.双方都缺乏专业外贸人才。原来封闭落后的中国西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 在地缘优势驱动下, 千军万马搞边贸, 但是一时又不能解决专业外贸人员缺乏的现实问题, 鱼龙混杂。而哈萨克斯坦在独立自主开展对外经贸活动的初期, 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以致双方从事相互间贸易活动的人员普遍对市场经济规律、国际经贸知识、交易准则和惯例知之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

2.哈萨克斯坦贸易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哈萨克斯坦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各部门, 对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机制生疏, 所制定的对外经贸法规不完善, 还常常朝令夕改。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 经济秩序混乱, 缺乏保险、仲裁等机制。政府部门官僚作风严重, 办事效率甚低, 有些管理人员利欲熏心, 明目张胆敲诈勒索、索贿受贿。驻哈萨克使馆经商参处消息:世界银行近日出版了《2008年全球商业环境报告 (Doing Business 2008) 》。“报告”依据开办企业、申请许可、雇佣工人、财产登记、获取信贷、投资者保护等10项指标对全球181个经济体的商业规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度量, 并根据各个经济体商业环境便利程度排列出名次。哈萨克斯坦在“报告”中排名第71位。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指标在181个经济体中倒数第二, 因为出口商要办理的文件多达11份, 进口商13份, 要准备好全部文件, 出口商要89天, 进口商13天。手续费用:一个大吨位集装箱办理出口要3, 005美元, 进口3, 055美元。

3.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双边贸易规模小, 方式陈旧。虽然中国与中亚诸国贸易往来发展较快, 但总体规模不大。双边贸易额占各自外贸总额的比重很小。从贸易方式来说, 双边贸易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现金交易及易货贸易比重甚高。这种原始陈旧的贸易方式存在周期长、风险大、履约率低等诸多弊端, 与目前国际通行的方式不相适应。

二、改善中哈贸易信用状况的对策

目前, 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政府已在不同程度上针对上述几方面问题采取各种针对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要保障双边经贸的健康而稳定的发展, 有关方面仍需标本兼治, 加大力度, 长抓不懈。

(一) 双方企业应该尽快建立信用管理机制。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 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能否成功地运用信用方式扩大销售额, 将取决于企业本身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能力, 包括企业是否已建立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和在业务中运用先进的信用风险控制技术, 否则即使面对信誉可靠的客户也无从判断, 而将大量的客户拒之门外。

1.双方企业要加强客户信息管理。

因为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 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 应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海外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地调查, 及时掌握和了解其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 为扩大出口、安全收汇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双方企业要建立信用分析体系。

客户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它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技术和模型, 建立信用分析体系, 并结合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完成。企业实施对客户的信用分析, 能使企业从与客户的交易中获取最大利益, 又能将客户的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提高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3.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水平。

应收账款管理主要作用在于防范拖欠账款的发生。传统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少系统性和科学性, 只注重事后的强行收账, 缺少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在时间和风险控制上, 忽视应收账款的流动性和实际成本的核算;外贸企业内部缺乏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技术;由于缺少对应收账款的监控, 企业往往不能根据账款回收的情况调整对客户的信用条件和信用政策。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以科学手段防范贸易风险, 规范赊销管理, 控制应收账款, 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控制。

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控制是通过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实现的, 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销售和管理决策严重失控的局面, 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的制约机制, 通过新增设的信用管理部门, 掌握和评估客户资信状况, 对每笔交易的价值和风险进行独立的、科学的、定量化的审核, 并以此对应收账款发生和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控。这种制约机制, 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交易决策权限和拖欠风险职责更加明确, 以有效地控制应收账款, 而且会使企业的销售管理体制从目前的以对外销员的管理为主, 拓展到以对客户的管理为主这一现代销售模式上来。

(二) 双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合作, 建立双边贸易信用机制。

中哈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市场行为, 完善市场机制, 制定相应的信用法规、规定和标准, 形成一整套有利于双边贸易发展的信用机制。通过多种渠道互通信息, 建立健全双边政府间的信息服务体系, 同时进一步加强双边信息交流与合作。促进并实施征信数据对两国外贸企业的开放, 公布信用不良的客户名单, 为两国企业规避信用风险提供支持。双方政策应为资信调查业、追收欠款业等相关信用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政策环境, 加快引导和培育市场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逐步完善信用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 中哈政府间互信需进一步提高。

加强政治互信对提高双边经济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在俄罗斯和美国激烈博弈中, 其他一些国家如欧盟、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国纷纷进入的情况下, 增进政治互信可以在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方面赢得先机。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及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 尽管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举步维艰, 但是从总体看, 独联体加强经济一体化仍是一种基本的趋势。虽然许多成员国对独联体的现状和前景表示不满和悲观, 对俄罗斯提出了尖锐批评, 但仍一致认为:必须保持和巩固独联体, 因为历史形成的传统经济联系不能人为割断,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间的竞争势头加剧, 独联体各国, 特别是俄罗斯普遍认为, 如不采取相应的协调合作措施, 则不仅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本国的经济, 而且原有的市场和经济联系也有可能被其他国家取而代之。在此背景下, 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独联体国家除了在独联体框架下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外, 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塔吉克五国还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 五国开始实行统一关税税率、统一的非关税调节措施, 还准备建立针对第三国的五国统一贸易制度和统一关税区。因此, 一直以来, 哈萨克斯坦及其它中亚国家担心对中国产生依赖, 并对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对本国工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表示忧虑。所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互信造成的, 必将影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环境。

摘要:随着中哈贸易的快速发展, 中哈贸易结构日益改善, 规模逐渐扩大, 贸易方式多样化, 但是也存在许多违约失信行为, 中哈两国企业因信用风险而导致的损失情况越来越严重, 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 发生坏账后又未及时解决的问题日渐突出,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边贸易正常发展, 应通过企业及政府两个层面建立双边贸易信用机制, 从而改善双边贸易的环境。

关键词:中哈贸易,信用,必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宥澄, 李庆红.虚拟制造及其风险管控问题探讨[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

[2].万晓兰.透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中的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3].董志勇.论出口信用保险对贸易的护航作用和模式选择[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4].周建萍.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企业信用证收汇的一道安全网[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信用状况 篇8

从大学生信用卡的产生来看, 这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 银行为了拓宽自己的业务渠道, 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必然要不断开拓未开发的市场, 而大学生市场正是银行开发市场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 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的购买力, 市场潜力大, 且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新事物。

经过初步分析发现, 目前大学生信用卡市场存在如下一些问题:违约率偏高;睡眠卡比例很高, 浪费相关资源;相关部门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通过多方努力来解决。

2 问卷设计及调查概况

本报告所依据的数据来源于现场问卷调查, 而问卷的设计紧紧围绕大学生信用卡市场而进行。调查对象为北京地区的各大高校, 从众多本科院校中选取了10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 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 回收有效问卷297份, 有效率为92.81%。

3 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通过对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如下的研究结果:

3.1 被调查大学生的性别和年级分布结果

297个调查样本中, 男生135名, 女生162名, 分别占总调查对象的45.5%和54.5%, 男女比例基本对等, 符合样本性别保持一定平衡的要求。

被调查大学生的年级分布状况为:大一65人, 大二、大三71人, 大四67人, 硕士研究生84人, 博士研究生7人, 分别占总人数的21.9%, 23.9%, 22.6%, 28.3%和2.4%。除了博士研究生比例略微偏低以外, 其他年级的分布比较均衡, 从而使样本的多样性得到保证。

3.2 被调查大学生持有信用卡的数量

多数被调查大学生持有2张及以下的信用卡, 比例为89.9%, 其中仅持有1张信用卡的比例最高, 占总人数的63%;而持有3张以上信用卡的比例仅为10%, 可见大多数被调查者并不倾向于持有多张信用卡, 这可能是考虑到多张信用卡还款不方便或者是难于管理等原因。

3.3 被调查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动机

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对于办理信用卡的动机这个多项选择题, 其中58.2%的被调查者选了A, 即确实真正需要才办理, 可见被调查大学生在最初办理信用卡时都考虑到了自身的需求;其他的动机当中, 因银行工作人员推销 (选E) 并附带赠送礼品 (选C) 而办理的比例也不低, 占到了31.2%, 可见银行加强校园信用的促销活动也是大学生办理信用卡的重要原因。相对来说, 选择其他选项的比例就偏低了, 这与调查前我们所做的推测是基本相符的。

3.4 被调查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状态

被调查者当中有194人持有的信用卡开通并且使用了, 占总数的65.5%;开通了却没有使用的人数为27人, 占比为9.7%;另有60人持有的信用卡处于睡眠状态, 35人注销过信用卡, 这两项占比分别为20.9%和11.7%。以上数据说明被调查大学生办理了信用卡之后, 使用比率不是很高, 因为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或者注销了其信用卡。

3.5 被调查大学生信用卡消费概况分析

(1) 数据显示:高达78.9%的被调查者选择在超市和商场使用信用卡, 这与大学生平时的消费习惯相符。另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被调查对象网上购物的比率也很高, 达到了45%, 这与当前各种网上购物网站红火, 商品质量和送达效率高有莫大的关系。

(2) 当问到被调查者每月的消费出处时, 78%的人选主要花费在服装和日常食品、日用品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结合上一条的分析数据, 立即可以得到答案:因为服装和日常用品大多是在超市和商场销售。

3.6 对银行的满意度调查

(1) 信用卡服务改进意见方面, 被调查者呼声最高的是降低年费, 比率为45%;其次是增加网点 (30.6%) 、增加功能 (29.7%) 、提高信用额度 (29.6%) 和增加特约商户 (21.4%) ;卡面设计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12.5%) 。由此可知, 发卡银行将来在吸引大学生群体客户时, 可以考虑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2) 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信用还款方便或者非常方便, 比例一般的占36.3%, 说明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信用卡还款的便捷度可以接受;然而, 其余仍有14%的被调查者持相反的态度。信用卡还款是否便利与银行网点的设立有很大关系, 交叉分析, 结果发现那14%的被调查者 (42人) 其中有45%的人觉得是银行网点不够多所导致。事实上, 某些网点少的银行 (例如民生银行) 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 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通过其他银行代理还款 (一般需要加收手续费) 或者在其他人流集中的地方 (如超市、房地产中介等) 设立拉卡自助还款机器。

(3) 信用卡办卡和使用情况排名 (如下表) :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工商银行 (21.9%) 、招商银行 (20.2%) 、建设银行 (14.5%) 和中国银行 (8.8%) , 都是目前规模很大、服务网点比较多的银行, 其中前三家银行都有专门针对大学生发放的信用卡, 因此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可以判断, 目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市场虽然没有出现一行独大的局面, 但是市场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3.7 主要还款来源分析

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父母 (67.7%) , 其次是个人兼职的劳动收入 (40%) , 部分优秀学生能利用奖学金还款 (16.1%) , 另有25%的人靠借贷还款。通过这些数字说明:大学生的主要生活来源还是父母, 大部分人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虽然可以通过兼职、借贷或者奖学金获得一定收入, 但是如果不注意控制刷卡金额就极有可能因无法按期还款而违约。因此, 大学生进行信用卡消费时应当自觉提高自律意识。

4 研究局限

本次调查问卷由于条件的限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 由于没有礼品的赠送, 被调查者的配合程度不高, 匆忙填写可能会对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 由于人员的限制, 本次调查只涉及北京地区的十所高校, 样本数量有限, 得出的某些结论可能并不具有典型代表性, 仅供参考。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根据以上详尽的数据分析,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经过近五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信用卡消费不陌生, 其中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非常热衷于使用信用卡消费, 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从宏观层面来说,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从银行层面来说, 开发这样一个新市场有助于提高其经营业绩, 扩大其影响范围, 特别是可以提前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使将来大学生毕业之后继续接受其服务。

(2) 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市场前景良好。目前开通并使用信用卡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各种消费场合使用信用卡, 他们经常在超市、商场等地方使用信用卡, 购买的商品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 也会对一些大件商品例如电脑、MP4、手机等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随着与银行签约的特约商户数量的增加, 信用卡使用范围越来越大, 相信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发展。

(3) 从总体上来说, 大学生对各发卡银行的服务持比较满意的态度。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 大学生对所持信用卡的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银行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 例如增设网点、增加特约商户数量等。

(4) 当前大学生信用卡消费市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包括用卡范围有限、违约率高、睡眠卡比例高、浪费相关资源等问题。

5.2 相关建议

上一篇:风险管理战略下一篇: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