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系统

2024-09-28

公司治理系统(精选12篇)

公司治理系统 篇1

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看似关联不大,其实这三者有着非常紧密的相互关系。

一、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

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股份,但是不直接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通过选举董事会,让董事会作为股东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并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所以公司治理一般被认为是和公司的整体形象、目的和内在性质相关、和企业的持久性、诚信责任和重要性想联系。而现现在的公司治理研究,也一般是关于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机制。公司治理的定义,这个狭义范畴。

反之,企业的管理则是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关系,而在研究企业管理时,一般是研究公司文化、管理风格和企业外部环境之间的影响,毅是狭义范畴。也就是说,极少有人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两者综合起来研究。

虽然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的中心是外部、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管理的任务是任务导向的。但实际上,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根据瓦提克和柯克兰(Watick and Cochran)的研究,结果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需要包含协调公司的管理和公司的治理,因为这两者的冲突是众多公司治理问题中的一个。

因为公司的管理运行会受到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的直接共同影响,而且,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系统对公司管理运行的影响,以及对公司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影响企业管理系统来达到的。而且,许多研究也认为,企业的理论模型虽然规定董事会的功能只是公司治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大程度上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也参与了企业的管理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些英美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中。所以,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

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因为我国大部分股份制企业在制度上本身能力差,存在缺陷,也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系统,导致治理结构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必须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能够支持企业进行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系统,一般是由会计或者审计系统提供的,而这些信息也属于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

二、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

从会计的历史演变看,一开始的会计内涵,只是记录公司简单的事项;然后演化成向公司的所有人报告经营者的经营情况;最后是现在的向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无论内部还是外部,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供决策。而会计的终极任务也从原来的报告,解除受托责任,发展到现在的优化配置有限的资源。所以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

然而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让人担忧,很多会计信息不仅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反而是误导了资源的流向,效率极低,也造成了很多浪费。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不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很大原因源于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和法规不完善。

经过调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不完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或者说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其企业管理一般比较薄弱,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我国不健全、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又导致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失真,阻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公司治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企业不再只是涉及实体经济、货币经济,还包括数字经济。会计本身就是一种数字化信息,而现代企业的管理系统很大一部分也是通过数字信息呈现,换句话说,管理系统的数字化也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任务之一就是向公司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一部分。会计信息系统还以当局者的名义向外界披露会计信息,而且负责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

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以及公司治理系统的具体关系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治理系统的关系

由上文可知,公司的治理系统主题是内部监控机制,而内部监控机制主要通过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监控企业经营者来监管公司。监控的途径,主要是根据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董事会、监事会、股东通过经营者披露的会计信息来掌握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而监控企业运营者。所以,企业管理当局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向董事会、监事会、股东提供的信息是准确并且及时的。

公司治理除了内部监控主体,还有外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主要是指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的监控。企业本身需要获取外部市场的信息,与资源,比如资本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同类产品信息等等。获取这些资源的前提是必须向外界披露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因为外界不能了解公司内部情况,只能根据向外披露的信息进行决策,是否跟这个企业合作,是否能进行交易,是否可以在这个企业工作等等。

由此可看出,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和健全,决定了公司治理系统的内外监控机制系统能否有效运行。即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系统的关系

从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系统的关系中可知,企业管理当局必须保证向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准确而且及时的。实际上,产生并且保证信息准确及时的系统即是从财务的角度实现了在内部监控的有效的企业管理,而从管理层的角度,这一系统也是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自我调控机制也是保障公司目标能够达成的重要一环。即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主要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

会计信息系统向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系统也受这三者的领导。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三者有着紧密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若想提高会计信息系统质量,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职能作用,必须完善健全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是否能有效运行,发挥其作用,也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是否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万芳.公司治理对管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6,09:47-50.

[2]李鑫.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公司治理系统 篇2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作者的观点是,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同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管理有序、治理完善的企业中,会计必然运作良好,它为企业内部、外部决策者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从经验来看,那些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一般都在企业管理上比较薄弱,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笔者进而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是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完善、健全的公司管理系统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会计职责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企业管理和治理结构,只有将会计置于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中加以考虑,才能理解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找出现实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寻求对症之药。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2]。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阶“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来分析,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在公司管理系统中,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除了制度上的缺陷,本身能力差之外,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3]。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①、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美国公司董事协会在描述董事会职责范围时就认为董事会在检查和监督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工作方面的作用包括:“辨别董事会对信息的需求,并安排这些信息的及时提供;每年对流向董事的信息进行评价,以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4]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为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城信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其价值会一落千丈,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完全可以看作是会计对现代企业冶钢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什么是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呢?美国管理会计协会(CIMA)的定义是:它是这样一个整体系统,由管理者建立的,旨在以一种有序的和有效的方式进行公司的业务,确保其与管理政策和规章的一致,保护资产、尽量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5]。因此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内部审计系统。完全可以认为,现代管理会计内部审计制度的确立并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是现代会计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而作出的应对措施。实际上,公司管理系统中的一些硬件要素也构成了一定的约束控制作用。这些硬件包括(1)决策控制机制;(2)管理组织体制;(3)管理制度。它们与内部会计、审计系统一起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由上可见,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6]。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当时还就新的会计在有关铁路的杂志和许多新出版的金融杂志上展开了广泛热烈的争论,从而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会计大讨论。这些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构想出并于以后几年逐渐完善的会计方法,很快便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首批大工商企业所采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相当一段时期,它们一直是美国工商企业的基本会计方法和基本控制手段。[7]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

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

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 ?仕?鞒龅哪遣糠只?竟毕住??ü?跃?缮??头峙涔?痰牟牧狭鞒探?泄芾硇?鞫?玫降慕谠肌U庑┗峒粕系拇葱鲁晒?晌?似笠稻?肀夭豢缮俚墓芾矸椒āMü?庑┓椒ǎ?攀构芾砩系挠行蔚氖衷谛?骱图喽骄?没疃?矫娴靡匀〈?谐×α康奈扌蔚氖帧?8]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 乩?嫱盘宓牟恍概?Γ??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就是现代企业强化公司治理与管理的产物。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在其后十余年中西方会计界在对管理会计反思的同时亦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大力吸取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现代管理科学,不仅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改造,还产生了适应现代生产管理制度的新分支,如全面质量管理会计、适时制度系统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等。

通过以上历史考察可见,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技术革命引起了企业组织的变革,管理的需要呼唤着会计的发展,创新的会计系统又成为了企业管理顺畅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另一方面,当企业组织还不够完善,企业缺乏外部约束时,会计系统又可能成为内部人所控制的,用来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要纠正这一切,又必须依赖于企业内外部法律、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即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健全和完善。

五、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在会计信息失真时,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伦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可喜的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就如何形成合理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决定”也特别强调改革企业管理,“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管理薄弱环节,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这表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实践中,随着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现象认识的日益深化,亦开始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1993年国有企业外派监事会,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稽察特派员制度以及近几年以来因成效卓著而日渐推广的财务总监制度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都是立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引导和管理。新近修订颁布的《会计法》也着重强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维护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得到改善和提高,会计系统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公司员工考勤签到系统探析 篇3

关键词 公司员工 考勤签到 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公司考勤管理体系在每一家企事业单位里面都是难以忽略的一部分,其具体内容对单位的管理者及其决策者而言均是特别关键的,所以,单位考勤管理体系应当可以给用户给予方便的查询管理方法以及丰富的人事管理信息,然而长期以来公司一直采取传统守旧的人工模式管理人员的上下班各种信息,该类管理模式具有很多弊端,比如保密性不好、效率低下等。所以,研发处一个单位考勤管理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有着其特殊的管理意义与技术意义。

1设计系统的目的

单位考勤管理体系是为了处理人员的考勤管理来设计的,其目标是设计一个可以初步达到单位考勤管理体系的智能式管理,增加考勤管理的效率,工作人员可以在各自职位上的工作情况获得快速的反馈,但体系需要的工作员工数量比较少,效率也很高。SSP126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而且束缚人员自觉遵循出勤体制以及提升管理员工的透明度。

2设计系统的意义

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社会,人们的所有活动全部和信息密切相关。因为信息量在逐渐膨胀,人们日益渴望一个工具用以管理越来越多的信息。因而信息管理体系应运而生,该系统特别好地处理了人们目前遇到的问题,把各类信息迅速整理记录然后实行必需的统计。让人们避免了繁多的信息处理任务。运用该种软件,管理层能够及时记录单位全体人员当天的出勤情况。然后按照月份汇总统计人员出勤,平常工作时间以及请假情况,同时通过表单的方式提供统计结果。它极好地解决了上述在管理层面拥有的缺点,操作极其方便,用户仅要求知道怎样操作Windows体系就可以,不需要再实行其他方面的培训,便于用户应用。

3考勤签到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日益扩大到世界的各种角落,单位管理领域同样不例外,公司管理办公的信息化日益获得人们的相当重视。在单位里面,各种各样员工管理的信息体系层出不穷,大大提升了单位管理的质量及其效率,然而现在企业考勤签到管理信息体系在实际开发和应用中尚存在很多问题,半现代化以及各自为政的问题始终存在。即有一些工作满足了计算机化但还有一些依然处在手工处理的状态,致使信息共享表现地比较困难。除此以外比如工作员工的计算机程度较低、代码的标准不一致及代码的更新等难题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企事业公司考勤信息体系的应用推广。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几个技术问题:

(1)功能比较单一。考勤签到管理信息体系仅仅是为处理一个实际的考勤问题以研发的,这就导致了管理程序方面的不顺畅,阻碍了信息的共享以及重用,难以提供全面的决策以及信息分析能力。

(2)从管理信息体系的功能来看,考勤签到信息管理体系不但可以记录发生的有关数据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其可以分析以及整理这部分数据,并且提供有合适价值的报表。因此,考勤签到管理体系不仅要把基础信息比如员工出差、请假等情况进行记录,另外更关键的是可以向单位的高层人员提出一些具有支持性质的实际数据报表。

(3)从数据库构架分析,因为考勤信息各种人事管理体系在国内还属于一种新领域,因而计算机软件员工对该种领域还不是很熟悉,加上企业管理员工又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持造成双方没办法很好地进行合作。

(4)以动态的数据进行分析,所谓动态数据,其作用是为了提供实时的信息,方便管理人员做出决策。这便需要动态数据库可以任何时候都能进入到关系数据库里面。但是,某些单位因为管理水平比较有限,并没有达到快速更新动态数据的目的。假如动态数据不能及时地进入到数据库,那么整个考勤管理信息体系便不能够为决策管理做出支持。

(5)统计和报表功能为单位考勤签到管理信息体系设计的目标,数据如果不一致可能产生不了一致的统计和报表,就算数据一致的话用户也会有很多不同的需要,这种需要同时也包含个人偏好,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也会有特定的需求,怎样设计出让客户比较喜爱的统计及报表功能始终是我国开发者一直追求努力的目标。

4结语

针对考勤签到管理信息系统来说,因特网技术会使考勤签到信息管理系统伴随信息流的改变或者延伸而跨越封闭的方式,延伸进入企业里外的每个地方,致使公司各层管理人员及其普通员工都可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活动里面去,并跟公司外界建立多种联系。在实现人事部门基础业务管理需要的前提上,还可以把人事管理的生态链中不同角色互相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提升企业效率,扩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齐胜男,胡立夫.高校图书馆考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10(01).

[2] 陈怀熹,张星明,黄波.人脸指纹门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安防科技, 2009(07).

[3] 王卫锋,李强.人脸识别考勤系统中照片采集过程的分析与实现[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公司治理系统 篇4

关键词:公司治理系统,公司管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一、引言

纵观会计发展历史, 会计已经从简单地记录事项并向所有者报告管理者经营业绩的阶段演变到向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目标相应地也从报告解除受托责任拓展到优化配置资源。但是, 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来看, 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没有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甚至有时还误导了资源的流向, 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与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法规和准则等方面均有关系, 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诸多成果。本文试图另辟蹊径, 立足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共生关系, 从理论层面揭示会计信息质量是怎样受制于环境并积极地影响这些环境。

二、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

目前, 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 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 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而公司管理研究中, 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 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 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 按柯克兰和瓦提克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 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但不参与经营管理, 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 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 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 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 (1) 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 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 (2) 治理是一个开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 (3) 治理是战略导向的, 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 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 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 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 但在通常情况下, 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达到间接影响公司管理运作的目的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与管理效益的。在实践中, 通常认为专司公司治理的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企业管理。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家的治理结构中, 董事长往往又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许多高层经理又是董事会成员。鉴于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这种交叉关系, 国外有学者指出应该将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综合起来加以研究, 并提出了一个描述性模型。我国有学者借鉴其思路, 构造了一个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我国公司法确定了“三会四权”制衡机制就是典型的内部监督机制。外部监控机制是指一股股东、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

公司管理系统在这里被描述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系统三是企业文化与价值系统按照著名的麦肯齐企业管理系统的7-S框架 (因素包括结构、战略、体制与程序、人员与班子、技能、作风、共同价值) 来分析, 上述第一和第二部分主要是硬件要素, 第三部分主要是软件要素。从控制角度看, 在公司管理系统中, 决策体制、管理组织体制、管理规程与制度以及会计、审计系统等构成了公司管理的自我调控机制, 对企业管理行为形成了内在的和制度化的约束。

模型中还有两个相关的系统。一是企业外部环境系统, 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 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 又影响公司管理系统, 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二是公司信息网络。它应是公司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基础。强调这一点, 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在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我国很多股份企业治理结构发挥不了作用, 除了制度上的缺陷, 本身能力差之外, 再就是缺少支持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是企业管理的自我调控系统, 特别是会计和审计系统提供的。

三、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

当现代经济已客观地表现为实体经济、货币经济和数字经济的三重世界时, 现代企业中的管理信息网络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它产生于企业管理系统中, 以管理当局的名义向外披露会计信息, 并对其可靠性、真实性负责。会计亦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公司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只有根据会计信息了解并监督企业管理活动, 进而作出相关决策。会计信息系统和公司治理和管理系统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一)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

公司治理系统由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组成。内部监控机制是主要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控的机制。在一定情况下内部监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它一方面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因为内部监控机制的特殊地位, 它有义务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和审计系统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界披露提供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外部监控机制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力量对企业管理行为的监督。资本市场起着沟通资金提供者和企业间的信息, 在企业间配置资源的作用。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 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 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 要求证券市场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 来规范会计信息的供给。而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企业积极地披露保留的信息市场又能将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映出来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产品市场对企业的监控是通过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纵向竞争”来实现的。现代企业间既存在竞争又有相互协调。竞争性是产品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而社会化大生产又要求企业间相互协调合作, 保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过程中, 合作双方提出的条件常常会直接影响另一方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的具体内容, 因此双方都需要全面收集对方的经营状况信息, 以决定合作的内容和方式。而这种所需要的经营状况信息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向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有效的经理市场上, 企业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 其价值取决于市场评价, 市场评价的标准除了知识、经验以及诚信度之外,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理任期内的经营绩效。经营绩效又主要是通过企业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状况的财务会计信息表现出来的。如果经营绩效良好, 经理人员不仅可以获得优厚的回报, 其在经理市场的价值也会大大上升, 如果经理出现经营劣迹, 其价值会一落千丈, 最终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综上所述, 现代财务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完全可以看做是会计对现代企业结构的逐步健全完善而作出的一种积极响应。而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 又确保了这种相辅相成关系的正常秩序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 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管理系统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公司治理系统中内外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发挥, 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支撑, 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监控机制的任何决策都可能盲目无效。为此, 有必要在企业管理层面上, 将产生并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的系统称之为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它从企业有效管理的角度在财务上对内部管理进行控制, 主要强调管理行为与法规制度的一致性以及可靠财务信息的畅通。公司治理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公司内部存在一个有效运作的自我调控机制, 这是达到公司目标的必要保障。

由上可见, 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主要服务于企业进行有效管理, 但它也是公司治理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运作的信息基础。三者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就在于协调各方的利益, 尤其是股东、债权人等组织外部相关者同组织内部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使得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时, 也实现了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内最终是服务于两个目标:一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二是帮助企业内外监控者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的监督激励和评价。

同时会计审计系统的有效运作亦离不开公司内部科学合理的决策体制和管理组织体制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的有力支持。公司治理的内部外部监控机制与公司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也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董事、监事和社会公众要从企业管理系统中获得会计信息, 而企业的会计、审计系统又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董事会或监事会的领导。为此,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以会计、审计系统为核心的管理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及其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的模型。

四、启示

当将会计信息系统置于公司治理系统和公司管理系统相整合的框架中加以研究时, 可以发现:会计信息系统一方面是联系治理系统与管理系统的纽带, 是治理系统和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部分和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联系我国现实, 在会计信息失真时, 人们往往对会计本身横加指责, 认为缺乏真实、相关的决策信息是会计本身的失职。显然这种就会计论会计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当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只是一种形式而产生不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及监控动机时;当企业外部资本市场成为众多对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关心的中小股东进行投机炒作的场所时;当企业管理者更多地是以行政方式委派到企业而不是从经理市场中竞争产生, 甚至还无所谓经理市场时;当企业还沿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度惯性进行管理时;会计信息是否还能发挥其作用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管理和治理系统就不会有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因此要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是要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可喜的是,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 就如何形成合理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 “决定”也特别强调改革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狠抓管理薄弱环节, 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这表明,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已得到高度的重视。

环保系统排污治理意见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为重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污染减排重点企业的监管力度,扎实有效的开展“四绿”环保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积极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决遏制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势头,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重点及要求

一大力开展污染减排重点企业专项整治

确保有效运行。重点检查烟气脱硫设施运行情况、旁路铅封情况和连续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加大燃煤电厂和钢铁企业脱硫设施运行检查频次。规范企业停启报告,督促电力企业和钢铁企业加强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对偷排、超标排放、无故擅自停运脱硫设施、无故开启烟气旁路、连续监测设备数据弄虚作假的依法从重从严处罚、追缴排污费、扣减脱硫电价。加强脱硫设施停运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

二大力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绿地”专项整治

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重金属综合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尤其对列入国家、省级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的调查,整治重金属污染是今年环保专项行动的重点。全面排查重金属污染企业及其周边区域环境隐患。摸清重金属污染情况,建立监管台帐。同时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督促重金属污染企业落实整治措施,切实消除环境污染隐患。严格环境准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有序开展重金属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定期公开环保不达标企业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情况,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加大涉重金属危险废物监管力度,重点排查大型选矿、冶炼企业各类危险废物的去向,重点整治利用含重金属副产品、废物冶炼、回收重金属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规范危险废物管理。

定期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分布在信州区、县、广丰县、铅山县、万年县,对铅蓄电池行业企业实行严格的环境执法措施。切实加大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目前我市铅蓄电池加工含电极板组装、回收企业共有9家。以上县区要将铅蓄电池重点企业的整治作为2011年环保专项行动的第一要务,督促企业年内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并且在2011年7月20日前,公开媒体上公布辖区内所有铅蓄电池企业名单、地址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结合各县市、区污染源普查成果。重点检查和监测企业废水、废气包括无组织排放排放情况、废渣收集、贮存及处置情况和应急处置设施情况。建立定期的监督性监测制度,12010年我市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环保专项行动基础上。全面排查原辅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及排放废水、废气、废渣中涉及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的污染源。重点查清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及冶炼、含铅蓄电池包括加工、回收皮革及其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镀、危险废物处置等重金属排放企业及历史遗留重金属废物堆场。进一步加大污染物排放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频次。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排放口、厂界无组织排放情况,每两个月开展一次监督性监测,公布不达标企业名单。全面排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筛选一批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企业,明确特征污染物,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加强督促指导,尽快消除环境污染隐患,确保环境安全。

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落实到地方政府。按期完成。彻底取缔关停国家明令淘汰的小电镀、小制革、小冶炼等落后工艺装备和生产能力。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2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有色金属及相关行业调整振兴规划。督促企业制定方案。暂停其新增重点防控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严肃查处重金属排放企业违法建设的环境违法行为。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一律停止建设和生产。认真梳理有关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投诉、举报、信访案件。对屡查屡犯、明知故犯、偷排偷放、多次被查处仍未整改到位的一律停产整顿;对超标排放的依法给予高限处罚,责令限期改正;对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的责令停产整顿,限期改正,逾期未完成的依法关闭;对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的重金属排放企业,一律取缔关闭;对无经营许可证从事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一律取缔。严禁向城镇下水道排放重金属超标的废水,导致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的依法取消其排水许可,并予以处罚;造成城市排水设施损坏的承担赔偿责任;严禁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定期报告监测结果。规范原料、产品、废弃物堆放场和排放口,3进一步规范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管理。督促重金属排放企业建立特征污染物产生、排放台帐和日常监测制度。并向社会公布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和环境管理情况。督促企业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督促重点防控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对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或者虽经审核但不如实报告审核结果的责令限期改正。

三大力开展保护“两河一湖”信江河、丰溪河和鄱阳湖绿水”专项整治

对信江河、丰溪河以下简称“两河”源头及其干流沿线和鄱阳湖滨湖1.5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清查。尤其是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准保护区及上游地区的重点企业。对企业“生产规模”污染物排放去向”否达标排放”否涉及危废转移”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凡没有治污设施或设施不正常运行的企业,各级环保部门要采取查阅资料、现场检查、调查走访等多种形式。重点检查各类化工石化企业以及相对集中的化工园区。一律停产整顿;选址不合理的企业,限期关闭、搬迁。

1对2008年以来环保专项行动中查处的影响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的环境问题进行复查。

1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是否存在排污口、排污企业。否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否有种植和养殖活动。

2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企业能否稳定达标排放。区内是否有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企业环境污染整治、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情况、应急处理设施的建设情况;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可能对保护区水质造成严重污染企业和建设项目。否根据水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3否存在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威胁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的排污企业。

影响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的建设项目。4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未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

影响饮用水源水质的资源开发活动。5破坏饮用水源地上游的生态环境。2检查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情况。否达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否达到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否设立护栏、界桩、警示牌等。3饮用水源地的建设管理情况。

检查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4排查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排污企业。四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绿风”专项整治

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进一步强化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监管。各地环保部门要完成对铁路、高速公路、公路两边烟囱的排污状况的专项检查,一是以防治燃煤烟型大气污染为重点。开展绿色发电调度。组织实施钢铁行业烧结机烟气、焦化煤气脱硫以及火电、水泥行业脱硝工程。上半年。对排放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治理,对限期治理企业要加强督促检查,进行重点治理,对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的实行限产;限产后仍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治理;对确实治理无望的及时报请当地政府实施关闭。

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公交出行。加大机动车尾气监测力度,二是切实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各地环保部门要加强与交管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禁止排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五大力开展农村污染防治的绿野”专项整治

以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土壤、养殖业污染防治为重点。着力改善村镇生态环境。各地环保部门要重点针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生活污染、畜禽污染、工矿企业污染等六大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结合我市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和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处理模式。对存在问题要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对调查发现的涉及饮用水安全等重大的或区域性的污染问题要及时提出对策和处理意见并向当地政府报告,确保农村水、土壤等环境的安全。

三、主要工作措施

落实责任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各地要继续把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各项重点工作。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逐级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保障,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进一步明确排查和整改重点、目标、时限、责任人,限期完成。将整改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内容进行考核,不能如期完成的地区,要予以通报。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环境执法、监测及应急能力建设,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

全面整治二加强部门联动。

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联合执法,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责。坚持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制度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制度。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环保部门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加强挂牌督办、后督察等环境行政执法手段,联合相关部门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工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督促和指导各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加速落后产能退出;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监察职能作用,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司法部门要有序推进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建设、城管部门要强化排水许可管理,并加强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的监管;工商部门要严肃查处企业违反注册登记法规的行为;安全监管部门要督促危险化学品企业严格防范生产事故的发生,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尾矿库要责令停产整改、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提请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并督促被取缔关闭尾矿库企业落实闭库资金,限期履行闭库手续;供电部门要监督供电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节能环保电价政策,对依法关闭的企业采取限电、停电、断电等有效措施。

严肃追究责任三加强监督检查。

分批进行挂牌督办。做到处理到位、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将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典型环境污染问题作为重点。落实相关责任。挂牌督办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造成辖区或相邻区域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或者造成破坏的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甚至包庇、纵容违法排污企业,致使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长

期得不到解决的对不依法行使职权,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政府及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曝光典型案件四加强宣传报道。

确定宣传重点。进一步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分阶段制订宣传计划。积极组织新闻媒体做好专项行动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环保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和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查处情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公开曝光一批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典型环境违法案件。典型案件的曝光要列入宣传计划,深度报道,形成声势。

四、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4月

确定本地区整治重点。全面完成今年环保专项行动部署的各项工作。动员部署情况和实施方案于2011年4月20日前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深入排查和集中整治阶段5月至9月

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要对重金属排放企业、污染减排重点行业进行全面排查、调查并对存在环境违法问题的企业。严肃查处一批典型违法案件。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整治情况及含铅蓄电池企业整治情况于2011年9月20日前报送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立案处罚、停产整改、关停取缔、挂牌督办等措施进行集中整治。

三督查阶段10月

各地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当地专项行动工作的开展。市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将适时对各地环保专项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四总结阶段11月

跨国公司的生态系统投资 篇6

投资一些小公司,助其上市之后套现获利,对于企业创投机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下简称CVC)来说,早已不是最优的模式了。

英特尔投资部(Intel Capital)认为,好的投资方式,是让这些小公司的价值更大化。除了上市或者被并购,如果还能利用这些小公司的新技术——如果这些新技术还能为你带来新客户,你的市场将会更大。

跨国公司设立企业创业投资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跨国公司早就通过创业投资来渗透、控制产业链上下游,并以此巩固自己在行业的优势地位。

2010年,英特尔投资在全球共注资119个交易,注资总额为3.27亿美元,约有44%的资金投向美国和加拿大之外的公司。

英特尔投资进入中国设立了两期区域基金,分别是2005年6月成立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和2008年推出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技术基金II”。一期基金总共投资额2亿美元,获得该基金投资的中国技术公司包括:东软集团、浙江中控、A8音乐集团、蓝汛通信、芯邦微电子、海辉软件、金山软件等。其中成功上市的企业包括:金山软件(3888.HK)和东软集团(600718.SH)等。

二期基金总额达5亿美元,将专门支持从事无线宽带技术、数字多媒体、通信和节能环保科技的本土企业。

和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不同的是,英特尔所有的投资都是为运营业务目标服务的。“我们要有很好的投资回报,但更重要的是投资要对英特尔整个企业提供很好的战略价值。”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英特尔投资软件及服务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莉莎·兰伯特表示。

这种投资方式在英特尔被称作“生态系统”投资,既要服务于母公司的长远战略,又要在一定期限内获得可观的商业回报,英特尔投资是如何做到的?

战略价值的回报

英特尔在决定投资一家企业之后,会与被投企业签署一份业务协作协议。这份协议的拟定也会有英特尔业务部门的参与,除了写明英特尔能为被投资企业提供的各种支持和服务以外,还会将双方期待得到的具体成果清楚地写出来,即英特尔想要的战略目标——对其开发和占有新市场有利。

一个项目是否成功,需要接受两方面的评估:除了财务表现外,其在战略上的价值实现也是要被打分的。莉莎·兰伯特说“我们有一个积分卡,每个季度业务部门的主管人员都会给我们打分,看我们到底完成了哪些部分,还有哪些部分需要完成。”

这对专业投资机构来说,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除此以外,对传统风投来说,更在意的是入股之后所占股本的多少。因为专业投资机构的钱“很贵”,得到他们的投资,是需要有非常大的投资回报的。

英特尔投资在财务上相对轻松,并没有传统投资机构那么高的投资回报要求。“我们占有的股本比率一般是10%-20%。不同于传统投资机构,我们有一套自己的内部标准,叫做内部收益率(IRR)。就是我们投的每一美元到底能够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回报,这其中既包括财务收益,也包括战略收益。”

英特尔投资所能提供的服务以及其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和传统投资机构有着很大的不同。

每一年,英特尔投资都会举行两次重大的活动,一个是“英特尔投资技术日”,在这个活动上,被投资的公司可与他们潜在的企业客户见面,这些客户大多是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比如花旗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等;另一个则是“英特尔投资CEO峰会”,会邀请全球被投资公司的CEO与行业的领军人物进行三天半的会面。

“我们还有很多国际大客户的对接会。如果一家通信类公司想去欧洲发展,在这些活动或者会议上,他们可以去认识意大利电信或者是英国电信,英特尔可以提供这些资源和机会。”英特尔投资总监赵慕杰告诉《英才》记者,这样的活动,也是其他VC们很难提供的。

除此之外,英特尔投资还有自己的董事会顾问团队。这些顾问是英特尔的客户,且大都是全球1000强里面的CIO们。这些走在各自行业前沿、且对英特尔产品有着直接体验的CIO们,会给他们专业的投资建议。

从董事会顾问团队里,英特尔投资不但可以了解IT行业的发展趋势,还能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变动,“我们还可以知道,使用英特尔产品组合的这些企业,他们到底在业务发展上基于怎样的发展趋势?将来又会怎样发展?”在莉莎·兰伯特看来,英特尔的联络面和网络比传统的风投企业要广得多。

跨国巨头的投资算盘

被投资公司产品不再局限于是否和自己紧密相关,是否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只要能对英特尔产品形成补充,或者能够拉动或推广英特尔,使其产品能够更快地在更多的领域应用,都将成为英特尔的投资对象——这是20多年来,英特尔始终坚持的“生态系统投资法”。

英特尔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许盛渊曾讲过两个具体案例。

2010年下半年,英特尔投资了东方网力公司,这家公司在业务上和英特尔软件部门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内部业务部门推荐,很自然地产生了投资意向并取得了结果。许盛渊说,这是典型的传统英特尔投资的生态模式。

与注资东方网力不同,英特尔对好乐买的投资则属于另一种类型,这家公司以前与英特尔没有业务上的直接联系。但从英特尔投资打造整体生态系统角度来看,这家公司是有利于其未来市场的开发和培育的。

IBM等其他跨国企业的风险投资部门的风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都是为了母公司的战略服务,以业务与资本的组合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将其所投资的公司变成组合公司,构建起一个有着多重血脉关系的利益共享网络。

不过,和IBM的风险投资部门采用的是技术及资源入股,实质上“身无分文”相比,英特尔是在技术及资源之外,还要把自己的钱也投进去,将自己与那些在各个领域的技术初创型公司联系得更加紧密。

实际上,除了英特尔,西门子、高通、诺基亚、思科等欧美老牌行业巨头,也大都是通过企业创业投资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的。

近年来,在巩固了行业地位,并积累了大量资金之后,一批优秀的中国本土公司也开始尝试创业投资。

除了联想控股2001年创立联想投资之外,更多的中国公司也逐渐认识到企业创业投资的重要性,他们已开始在上下游产业链布局。这其中包括阿里巴巴集团,以及已成体系的盛大网络投资,也包括尾随其后的巨人网络推出的类似投资基金—“赢在巨人”。而腾讯等公司,近段时间更是高调进行了大量创业投资。

公司治理系统 篇7

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上证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都对其内部控制系统产生较大影响。但就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大多处于相互脱节、彼此孤立状态,则构建一套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上市公司来讲十分必要和适宜。在寻求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内部控制系统过程中,上市公司应立足于内部控制目标,为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提供指导性参照物。

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存在较多不合理性因素,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存在一些阻力,诸如内部人控制、运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等诸多弊端,造成企业决策时难以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现代企业制度下,以保护资产、查错纠弊为管理目标的传统式内部控制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营所需,以革新内部控制结构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由此出现,其要求内部控制制度须符合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此种条件下,确保企业财产安全性和完整性、检查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而改善企业经营方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在管理目标上,企业应能够完全掌握公司治理控制权,使内部控制范围全面渗透至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系统,并贯穿企业公司治理机构完善的全过程。则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应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创设科学合理的执行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换言之,企业应从公司治理角度着手内部控制系统完善工作,坚持协调配合、相互牵制、成本效益原则,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内部控制权限和范畴,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改善股权结构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其所有者的组成状况及股东大会起到决定作用,并对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的结构产生根本性影响。作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四大利益主体,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员与内部控制系统之间关系尤为密切,股权结构合理的企业,才具备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可能性,也才可能拥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经营策略。那么,优化股权结构、推行所有权多元化,已成为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逐步降低国有股权集中度,是改善股权结构的基础举措。在国家国有经济从一般竞争性领域转向战略领域的精神指导下,处于非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上市公司可逐步将国有股权予以退出,使国有股权集中程度降低、非国有股权增加。特别是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其不仅为彻底解决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问题提供了宝贵方法,更为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一则改变了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一股独大”的状况,以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建立由控股股东、几大大股东及诸多小股东构成的股权结构;二则创造有利的条件,满足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参与企业决策的需求,按照相关规定,公司内部临时股东大会应根据董事会提交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进行决议,须经参加表决的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同时须经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则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条件被加以完善,各方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

鼓励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是改善股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日本企业内部实施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态不同,我国推行企业法人相互持股有自己的特征,但又具备与之相通的作用和机制。对比日本的企业法人相互持股状况,日本大企业股东数量较多,不过单个股东持股率较低,则企业内部并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大股东联合起来方可控制企业的现象非常常见,而我国在原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基础上开始推行法人相互持股行为,同时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间相互持股现象同样亦可与日本企业法人间相互持股,并达成稳定的协作关系。举例来讲,企业可出于保证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供应及稳定的产品销路等目的,恰当选取合适的供货伙伴或购货伙伴实行投资决策,以便能够掌握对象企业的一定股份,并在影响其经营过程的情况下,保证自己具有较为稳定的上下游市场环境。不难现象,经过较长时间的选择及组合后,我国企业必将迈向股权多元化、分散化发展之路,即使相互持股的企业所有制并未改变,其所有权也仍由国家掌控,但其治理结构一定会更为合理和完善。

三、由董事会特征着手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健全

对上市公司来讲,董事会成为公司内部连接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桥梁,其能够为股权资本出资者及经理人员的职业合同提供较为合理的保障。在股权分散情况下,投资者行使剩余控制权的高额成本及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出资者虽然能在契约未预见事项发生情况下,借助于剩余控制权行使决策权力,但实施该权力过程的重点势必要落在董事会手中。内部控制系统可有效帮助董事会抑制企业管理者在搜去短期盈利机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也可解决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则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并且要由公司治理结构及机制的安排实现。

优化董事会结构,提升其运作水平。董事会结构是否完善,是能否增强董事会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实现董事会有效性的目标,则应做到:优化董事会人员结构,根据业务相近及同等规模的公司运作情况,对董事会规模加以确定,并要适当增加外部董事比例,促进独立董事和非独立董事之间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衡,创建极具市场活力的董事会机构,以便于董事会能够独立、自主、科学、理性地决策;革新董事会成员知识结构,从财务、法律、管理、技术、金融、营销等各个方面入手,选取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使得董事会成员在经验上、技能上都能实现互补;明确各董事会成员的分工权限,使之各司其职、各尽职守,退避工作中的疏漏;分设董事长与总经理职位,对二者职权和分工予以明确,以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加强独立董事作用及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由于我国新《新公司法》中并未具体规定独立董事的权利及义务,则为了增强公司治理准则可操作性,我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不妨按照新《公司法》内容,出台《独立董事条例》;在增加上市公司选择余地、培养高素质独立性董事人才基础上,创建独立董事人才市场,强化独立董事的自律意识和群体意识。在董事会专业委员会职能方面,应保持委员会人员独立性,使之为董事会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核心地位的发挥提供必要性条件,也使董事会成员与经理人员一道掌握着公司运作有关的详细信息。一言以蔽之,董事会的高效运转在于董事之间的精诚合作和相互信任与尊重,在重大问题上获得一致性意见,在焦点问题上能够增强企业管理价值、提高企业预测质量。

四、实现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监管职能重要措施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传统等弊端,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特征缺失,不能以财务部代行其职责,必须加强二者建设,发挥其作用。上市公司制定的《内部审计制度》后定期对其完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下设审部,审计部负责人由审计委员会提名,董事会任免,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行使审计职权。审计部在上市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监督与指导下,定期与不定期对公司财务管理、采购销售、合同管理、存货管理、信息披露、募集资金等方面进行审计与例行检查,并出具审计报告,及时发现或防范问题的发生,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起到了监督、控制和指导作用。加强内部控制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持续规范运作,及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修订和完善公司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稽核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子公司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公司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及控股子公司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组织对董事、监事、高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公司主要内控制度的专项培训。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公司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断对内控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上市公司审计部不断提高审计涵盖面,审计范围要涵盖财务、采购、销售、合同、仓储、信息披露等各方面,同时加强与审计委员会的沟通,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审计委员会会议期间进行交流。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都要正式开展工作,根据要求和需求开展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自我评价公司严格遵循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覆盖公司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组织结构,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并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各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等方面发挥着较好的管理控制作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充分有效,总体上要符合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要求,对公司为股东创造最大利益奠定了可靠的制度保证。随着上市公司不断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结语

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董事会特征等不同角度入手,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这是现代企业制度下,满足公司治理所需,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举措。但同时还应积极寻找新的完善途径,比如从监事会层面革新内部控制系统,或者重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体系的完善路径等,对于前者,应明示监事会工作程序,强化监事会日常监督工作,通过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专业经验加大监事会监督力度;对于后者,则应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规定范围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对上市公司披露行为加以规范,并切实加大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标准等。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下,满足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所需的内部控制系统才具备更强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确定正确的内部控制目标;改善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重视董事会特征,挖掘内部控制系统运行潜力,;关注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情况,这是完善内部控制系统和制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完善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透视与优化[J].经济师,2009, (04)

[2]杨福强.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系统[J].现代会计,2006, (02)

[3]杜瑞军.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 2009,(08)

公司治理系统 篇8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一) 公司治理

1. 公司治理的含义。

公司治理, 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简称, 又可以称为公司管制、企业管理, 它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公司治理结构明确了企业内部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 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2. 公司治理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在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两个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促成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同时为了保证所有者利益不遭受代理人行为的损害, 公司治理结构从制度上约束了代理人的行为使其能够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二是为了保证代理人的工作的积极性, 公司治理结构又对各代理群体的利益进行了协调。上述两点作用, 能够有效地制约企业各方的权力, 维护各方的权益, 从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二) 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人类已经无法摆脱信息技术的包围, 人类尚且如此, 企业就更离不开信息技术了。我们可以肯定的说, 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产业模式, 正在逐步改变着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 也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变革, 企业管理者所做出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

会计作为一个企业的神经系统, 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也由于会计处理对象的特殊性——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成为最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领域之一。如果以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来看, 会计管理系统应该能够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革, 随着企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实际情况是, 企业会计系统并未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不断深入和企业的不断变革, 企业会计管理系统虽然在输入、加工和输出技术方面没有巨变的必要性但是在内容上则需要打破传统思维中认为的会计除了记账还是记账需要将与企业发展有关的财务、管理、销售等方面的信息融合进来使其能够反映关于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的信息。

(三) 公司治理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补充其核心是通过有效地激励, 激发代理阶层的工作热情, 维护各方利益。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对于凝结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只有有效凝结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身竞争实力, 才有可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会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的主要来源, 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都有着重要的使用价值, 将公司治理结构的教义融合在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中, 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功能定位

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企业会计管理系统进行设计, 最重要的是需要弄清楚该系统的功能, 只有准确定位了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的功能, 我们才能够依据相应的功能设计各个功能所用的模块。通过第一部分对企业治理和会计管理系统的简要分析, 我们可以初步识别出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财务会计信息集成功能。就目前的企业信息集成现状而言, 可以用一个散字来总结, 也就是说, 虽然现在IT技术在每个企业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几乎每个上规模的企业都有自身的信息系统, 但遗憾的是, 目前企业的信息系统对于不同的部门是有限制的, 并不是每个部门的信息、每个人的信息都能够共享, 也就是说集成化程度远低于企业的现实需要。

公司治理是为了满足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激励, 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创造更多的利润。因此在这个角度下建立的会计管理系统需要能够有效地集成各部门的财务会计信息, 使这些信息能够完整的呈现在企业所有者的面前, 从而使企业所有者能够准确的了解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

2.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管理功能。会计管理系统虽然与会计系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但是二者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管理上。一般而言, 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会计信息进行录入、收集和初级整理, 而对其深层次的分析和筛查是不能够实现的。因此会计管理系统需要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增加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管理功能, 以便能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详实、准确的信息, 为其决策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所分析和管理的财务会计信息, 并不单纯是为企业记录信息、为外界提供财务信息,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所有者提供能够反映经营者工作状况的信息, 以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道德风险和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3.企业资金成本的监控功能。企业会计发展到现阶段, 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记账算账的功能, 原来的记账算账功能在会计管理系统中不再占据位置, 而逐渐退出了我们的系统界面。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企业不需要记账和算账了, 而是从原来的专业化运算转换成了视觉性工作。而通过会计管理系统对企业资金成本的监控成为了主要的功能。

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可以通过对企业整体资金成本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管理, 向企业所有者提供准确全面的资金流动信息, 从而满足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实施监控, 在发生问题时, 可以迅速做出应对, 保护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4.对员工和企业绩效的管控功能。对企业员工和整个企业的绩效评价, 是企业管理者和企业所有者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绩效评价的结果, 或多或少会在企业内部产生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这也是构建企业会计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 需要满足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绩效评价的需求。对企业管理者绩效评价是对代理人工作成果的一个检验, 直接关系着企业所有者自身利益。

三、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在第二部分我们对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 这几个功能只能算作最基本的功能, 受到不同企业需求不同的限制, 具体的功能还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进行完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会根据我们对该系统的功能定位, 来对企业会计管理系统进行架构。

1.战略模块。在战略模块, 本系统设置了两个层次:企业使命层和企业战略层。这两个层面是基于对企业文化、所有者利益考虑设置, 但是受到技术和实际操作难度的限制, 该模块的设计只是一个虚模块, 也就是在系统实现过程中是不能够将其细分出来进行设计的。之所以将这两个层面在系统架构中单列出来, 是为了引起企业的重视, 并在整个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将者两个层面所蕴含的内容贯彻到整个系统之中, 使设计出来的整个系统既能够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保障所有者长远利益, 又能够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短期利益, 满足经营管理者的需求, 激发其为企业服务的热情。

2.信息管理模块。将该模块称为信息管理模块, 并不代表该模块只是拥有信息管理功能, 实际上, 该模块综合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管理的功能, 并且还略带绩效评价的功能, 但是, 该模块在信息管理上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在该模块中, 运用到了平衡计分卡中的四个层面, 通过对着四个层面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 可以准确的了解企业各个方面运作信息, 不仅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企业的运营信息, 而且为企业所有者提供管理层在企业运营中的绩效, 使其能够实时监控到代理人的工作。同时, 该模块使用平衡计分卡的相关内容, 还为绩效评价模块的设计提供了连接依据。

3.成本模块。成本模块包含了三个部分, 其中前两个部分是依据企业资金运作流程进行排列的, 首先是资金的预算, 这是企业资金运作的第一步, 也是对企业在未来时间段内资金运用方向的一个把握;其次是作业层面, 即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梳理, 从而理清各个阶段资金的流动, 这既是对预算的执行也是为预算的管理提供充足的依据。第三个部门则是根据前两个部分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从而有效管控企业的成本。

4.绩效评价模块。绩效评价模块的设计放在了整个系统的最后, 也可以称之为输出口, 该模块是在上述三个模块对企业财务、会计、运营管理信息的整合管理之后, 进行的最后整合, 通过绩效评价将整个系统内的信息简洁化的呈现给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 使其各取所需, 并依据绩效评价进行相应的决策。

结束语:会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前沿, 对企业的正常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治理理念的指导下, 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将会越来越倾向于综合化、实时化、集成化, 并越来越满足企业所有者的需求。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应用的逐渐成熟, 公司治理理念逐渐被企业所采用。本文以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 对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企业会计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架构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管理系统,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王世定, 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其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 2004 (9) .[1]王世定, 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其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 2004 (9) .

[2]王斌, 高晨.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J].会计研究, 2004 (4) .[2]王斌, 高晨.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J].会计研究, 2004 (4) .

公司治理系统 篇9

通常在IDC建设初期由于网络规模较小, 网络治理的重要性并不显著。但是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 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壮性逐渐被重视。比较成功的IDC, 都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网络治理系统。IDC网络架构的稳定性、可靠性、高效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治理性直接影响主机系统和应用系统, 也直接关系到IDC业务的运行。网络治理是IDC系统治理的重要环节, 它涵盖了整个网络的管控。IDC的运行离不开网络治理。

2 网络治理

2.1 网络拓扑治理

网络治理首先要清楚网络拓扑中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弱点, 网络拓扑治理是IDC网络治理的第一环节, 面对大型网络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情况, 依靠网管员的技术和经验在网络拓扑结构中寻找安全漏洞、做出风险评估是不现实的。要求IDC网络发现节点设备的分布状况, 自动生成网络拓扑结构图, 对网络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跟踪和及时更新。对已生成的全网网络拓扑图进行定期的检查, 及时准确发现出现的拓扑改变, 并对治理数据库中存储的拓扑图进行相应的更新。

2.2 网络和信息安全治理

IDC网络治理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客户提供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安全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网络和信息安全治理, 主要有以下手段:

(1) 配置防火墙。设置防火墙的目的是在内、外两个网络之间建立一个安全控制区, 隔离内部网和外部网, 保护内部网络不受攻击。通过允许、拒绝或重新定向经过防火墙的数据流, 实现对进、出内部网络的服务和访问的审计和控制。防火墙除了部署在IDC的私有网 (即网管网段等由IDC负责日常维护的网络部分) 以外,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防火墙部署, 可对独享主机和共享主机都配置防火墙, 而对托管的主机可根据实际情况部署防火墙。

如果一台防火墙发生故障, 那么所有经过它的网络连接都中断了, 防火墙就成为瓶颈和故障点, 这在IDC网络中是不允许的。因此可以通过配置两台防火墙来建立主备份关系或负载均衡, 从而增强防火墙自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部署实时入侵检测系统。动态地监测网络内部活动并做出及时的响应, 要依靠基于网络的实时入侵监测技术。监控网络上的数据流, 从中检测出攻击的行为并给与响应和处理。实时入侵监测技术还能检测到绕过防火墙的攻击, 在检测到网络入侵后, 除了可以及时切断攻击行为之外, 还可以动态地调整防火墙的防护策略, 使得防火墙成为一个动态的智能的的防护体系。部署实时入侵检测系统主要有基于网络、基于主机、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相结合三种方式。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IDS方案都有各自的优点, 特殊的入侵手段则需要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检测到。因此将两种方式结合可大幅度提高网络对攻击和错误使用的抵抗力, 使安全策略的实施更加有效。

(3) 加强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防护。加强安全加固等技术手段提高网络对木马、病毒等恶意代码的防护能力, 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措施, 防止网络层数据流夹杂恶意代码对IDC网络的攻击。为保证不被木马、病毒感染, 网络管理和应用端应具备以下防护手段:禁止执行来自外部的涉及操作系统、文件系统或运行其它应用进程的指令;安装必要的防病毒和防木马软件, 如网关处安装防毒和防木马软件, 在IDC内部网络安装防毒和防木马软件, 以及部署防毒软件中央控制系统。

(4) 审核并完善用户身份认证与授权。审核并完善身份认证和授权控制, 防止非法用户进入是IDC网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所有访问必须利用数字证书等身份认证方式进行身份认证, 只有合法的用户能够进入IDC网络;管理平台能根据用户/用户组来进行相应的访问控制;除经过认证和授权的管理员外, 任何用户无权更改自身的访问权限, 不能越级、越权访问视频资源。 (5) 管理人员的安全监督。管理人员有各种层次, 对人员的管理和安全制度的制订是否有效, 影响由这一层次所引发的安全问题。除按业务划分的组织结构以外, 必须成立专门安全组织结构。安全组织应当由各级负责人、安全技术负责人及负责具体实施的安全技术人员组成。安全组织内部形成各自管理、互相监督的管理体系。

2.3 带宽治理

带宽治理主要是通过进行网络设备的流量统计, 监控带宽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通过对流量当中的有害数据的过滤封堵, 节省互联网带宽。

对有害数据的防护, 可部署旁路分流检测设备, 对分光的数据进行信息检测, 扫描网站内容, 搜索网站含有有害信息内容, 检测数据流中包含的有害信息, 并准确定位和记录有害内容的。此外通过工信部接口自动查询并统计网站备案信息, 自动审核。对检测到有害信息的网页URL采取封堵网页、网站、主机、端口, 以及关键字封

带宽治理工作还包括进行全网网络流量的历史数据统计, 分析网络流量的长期趋势, 进而网络容量规划, 消除网络中的带宽瓶颈。

2.4 网络故障治理

IDC网络故障治理要求及时、准确、快速。网络故障一般分为:连通性问题, 包括硬件故障, 配置错误, 路由环路等;性能问题, 包括网络拥塞, 路由策略错误等。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分层故障处理法、二分块故障处理法、三分段故障处理法、替换法等, 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在此一一列述。

3 结语

及时有效的网络治理可有效保障IDC业务正常运行, 对IDC业务的推广以及形象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除以上网络治理措施外, IDC系统维护人员应树立良好的网络管理意识, 切实保证IDC网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对IDC系统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网.IDC有害信息与不良信息治理新方案.2009-10-26

电力系统谐波治理 篇10

关键词:谐波源,畸变,滤波器

理想电网中的电压应该是提供单一而固定的工频频率, 以及规定的电压幅值。但近几十年以来, 各种电力电子装置的迅速发展、应用使得谐波电流和谐波电压大量出现, 日益污染电网, 频频引发事故。因此, 认识谐波、发现谐波危害的严重性, 研究谐波治理的方法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1 谐波

1.1 谐波产生的机理

在电力系统中部分负载在投入、运行过程中, 其电压与电流不成线性关系, 而是经常变化的。我们称此类负载为非线性负载。

当一个正弦电压源加在一个非线性负载上, 产生的电流不是完全正弦形的。由于存在系统阻抗, 这个电流造成一个非正弦电压降, 因而在负荷端引起电压畸变, 也就是电压中含有谐波。从交流电的早期开始, 电力系统设计中已把降低电压和电流波形畸变, 抑制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内作为了一个问题。

1.2 定义和标准

1.2.1 谐波的定义

电力系统通常将谐波定义为电流中所含有的频率为基波的整数倍的电量。对称三相电力系统上的谐波通常是奇数:3次、5次、7次、9次……, 并且随谐波次数的增加其量级减小。谐波构成了电源电压和负荷电流波形的主要畸变成分, 谐波含量越大, 畸变的程度就越大。

从广义上讲, 任何与交流电网的工频频率不同的成分都可以称之为谐波。

1.2.2 现有谐波标准

为了规范和治理日益严重的谐波问题, 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标准, 用以处理电能质量问题。

(1) IEC61000 1—4提供了限制设备工频传导谐波和间谐波 (频率9 k Hz及以下) 电流发射的基本原理。

(2) IEC61000 2—1按3类设备概述主要谐波源:电力系统设备、工业负荷和民用负荷。

(3) IEC61000 2—2文中有一节论述低压公用供电系统中谐波和间谐波电压畸变兼容值。

(4) IEC61000 3—2和3—4文件包括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每相16 A及以下和以上输入电流的设备) 。

(5) IEC61000 3—6文件指出低压和中压电网中谐波电压的兼容值以及中压、高压和超高压电力系统中谐波电压的规划值。

(6) IEC61000 3—12文件提供了接到低压系统, 而且连接上受限的设备 (每相输入电流75 A及以下)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我国在国标GB17625.1—1998《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 (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 A) 》, 等效采用IEC610003—2:1995中, 规定准备接入公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电气、电子设备 (每相输入电流≤16 A) 可能产生的谐波的限值。只有经过试验证实符合该标准限值要求的设备才能接入到配电系统中。

在国标GB/T14549—1993《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中, 考虑了不同谐波源叠加计算的方法, 规定了各级电网电压谐波总畸变率和用户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容许值, 规定电压奇次谐波畸变率<4%, 偶次谐波畸变率<4%。3次谐波电流<38 A, 5次谐波电流<61 A, 7次谐波电流<43 A。

1.2.3 通用谐波指标

为了更好地分析、计算谐波值, 对于电压波形最通用的谐波指标是THD, THD为以基波分量百分数表示的谐波有效值 (r.m.s) , 即:

式中, Vn为n次谐波电压有效值;N为所考虑的最高谐波次数;V1为基波相电压有效值。

2 谐波源

非线性负载产生的谐波电流会流入电网中, 对供电系统和其他用电设备造成干扰。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电网中谐波电流的干扰。

电网中的谐波来自于3个方面: (1) 发电电源质量不高产生谐波; (2) 输配电系统产生谐波; (3) 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其中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最多。如变频器、晶闸管整流器、计算机、不间断电源 (UPS) 、节能荧光灯等。下面将举例分析一些谐波源。

2.1 晶闸管整流器

晶闸管整流器在电力机车、充电装置、开关电源等许多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给电网造成了大量的谐波。

如果整流装置为单相整流电路, 在接感性负载时则含有奇次谐波电流, 其中3次谐波的含量可达基波的30%;接容性负载时则含有奇次谐波电压, 其谐波含量随电容值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整流装置为三相全控桥6脉冲整流器, 变压器原边及供电线路含有5次及以上奇次谐波电流;如果是12脉冲整流器, 则还有11次及以上奇次谐波电流。经统计表明:由整流装置产生的谐波占所有谐波的近40%, 这是最大的谐波源。

电视机、计算机以及微波炉等设备都是单相畸变整流电器的典型实例。以计算机为例:1台个人计算机产生的主要谐波成分是3次 (72%) 、5次 (60%) 、7次 (40%) 和9次 (22.6%) 。

2.2 电弧炉

电弧炉的伏安特性类似不规则的四边形, 其大小随弧长而变。电流值主要被电缆以及变压器的阻抗所限。那些阻抗对供电电压有缓冲作用, 故使电弧负荷呈现为相对稳定的谐波电流源。而产生的谐波电流, 会经变压器的三角形连接线圈而注入电网。其中主要是2~7次的谐波, 平均可达基波的8%~20%, 最大可达45%。

2.3 放电类型的电光源

荧光灯、高压汞灯、高压钠灯与金属卤化物灯等属于气体放电类电光源。分析与测量这类电光源的伏安特性, 可知其非线性十分严重, 能产生相当大的奇次谐波电流。在三相四线制系统中, 中性线上的3倍次谐波基本上是相加的, 因此3次谐波最为突出。

2.4 变频器

变频器是工业调速传动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设备之一, 常用于风机、水泵、电梯等设备中作为电动机的调速装置。变频器是把工频 (50 Hz) 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 以实现电机的变速运行的设备。其中控制电路完成对主电路的控制, 整流电路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 直流中间电路对整流电路的输出进行平滑滤波, 逆变电路将直流电再逆变成交流电。由于变频器逆变电路的开关特性, 对其供电电源形成了一个典型的非线性负载。因此以变频器为代表的电力电子装置是公用电网中最主要的谐波源之一。

3 谐波畸变的影响

电压和电流谐波在电力系统内部的主要影响包括:

(1) 电流有效值增加, 导致配电网过载;

(2) 使发电、输电和用电设备过载、振荡, 以及电能效率降低;

(3) 电气设备绝缘老化, 从而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

(4) 供电电源畸变, 引起系统或设备误动作。

谐波的经济影响包括:

(1) 设备过早老化使得在开始设计时就必须选的过大, 否则很快就需要更换设备;

(2) 配电网过载, 需要更高的功率水平, 损耗加大;

(3) 电流波形畸变会引起尖峰电流, 尖峰电流会引起误跳闸, 从而造成停产。

下面将列举分析谐波对部分系统或设备的影响。

3.1 谐波对旋转电机的影响

非正弦电压加到电机上, 如果产生的谐波畸变超过5%的限值, 电动机常常会有过热问题。同时谐波电压或电流可以使定子绕组、转子回路以及定子和转子叠片中的损耗增加。此外, 由于涡流和集肤效应, 定子和转子导线中的损耗也要比直流电阻的损耗大。

为了弄清电源波形畸变对功率损耗的影响, 文献[2]中报道了由逆变器供电的电机。当供给谐波时, 电机损耗的典型分配情况是定子绕组14.2%, 转子导条41.2%, 端部18.8%, 斜槽磁通25.8%。

虽然这个损耗分布不能再按各次谐波加以细分, 也不能应用在其他电机上。但可以看出, 大部分损耗是消耗在转子内。

3.2 谐波对静止电力设备的影响

3.2.1 输电系统

谐波电流对输电网有2种主要影响。

一种是附加功率损耗, 由电流波形有效值增加的部分产生, 即:

式中, In为n次谐波电流;Rn为此谐波频率下的系统电阻。

当非线性负荷占总负荷的30%时, 输出能力降低量大约为发电机的10%, 因此需要增大发电机的容量。

第二种影响是谐波电流在电路阻抗上产生的电压降。这种影响给“弱系统”造成的电压骚扰要比“强系统”严重。这是因为弱系统的阻抗很高但短路容量小, 而强系统的短路容量大但阻抗很低。

3.2.2 变压器

电力系统谐波对变压器的主要影响是负荷电流的谐波损耗引起的附加发热。另外一些问题包括使变压器电感和系统电容之间可能产生谐振、由于温度变化造成绕组和铁心叠片的绝缘机械应力以及铁心可能发生小振动等。

由于磁滞, 谐波电压会引起铁损。谐波使得电压的波形变得越差, 则铁损越大。谐波引起的铁损增加取决于电源电压的谐波以及变压器铁心的设计, 与THD是线性关系。

由于焦耳效应和涡流, 谐波电流增加了铜损, 其中包括电阻损耗、导体中的涡流损耗, 以及导体外部因漏磁通引起的杂散损耗等。

以上两方面损耗的增加减少了变压器的实际使用容量。谐波还导致变压器噪声增大。

3.3 谐波对电力系统保护的干扰

谐波能使保护继电器的动作特性畸变或降级。当存在谐波畸变时, 数字式继电器和依靠采样数据编制的算法程序特别容易出错。

电流谐波畸变也可能影响断路器和熔丝的开断能力。原因可能是过零时di/dt较大, 热磁开关的电流传感能力变化以及由于导体的集肤效应和铁耗增加而引起线圈过热, 使得额定电流和脱扣电流降低, 导致脱扣点降低。

3.4 谐波对用户设备的影响

在民用配电系统中, 非线性用电设备, 如节能荧光灯、计算机、不间断电源灯, 产生了大量的奇次谐波, 其中3次谐波的含量较多, 最大可达40%。在三相配电线路中, 相线上的3的整数倍谐波会在中性线上叠加, 使中性线上的电流值可能超过相线上的电流, 从而降低电网电压, 浪费电网的容量。

4 谐波的抑制

为了减少谐波对供电系统的影响, 最根本的思想是从产生谐波的源头抓起, 设法在谐波源附近防止谐波电流的产生, 从而降低谐波电压。

通常解决方法有2个:一个是局部重组电网结构, 分离或隔离产生谐波的设备;其二就是使用滤波设备进行治理。通常电压谐波是由电流谐波产生的, 有效地抑制电流谐波就会使电压畸变达到要求的范围。下面我们将主要讨论对滤波设备的应用。

4.1 无源滤波器 (PF)

无源滤波器的运行原理为:将LC电路与非线性负荷并列安装, 调节每次谐波进行过滤。该旁路回路吸收谐波, 从而避免谐波流入配电网。图2是典型的无源滤波器工作原理图。

通常调节无源滤波器到一个谐波次数, 接近该次数的谐波将被滤掉。如果为了有效降低多个谐波次数产生的畸变, 可以并联若干个滤波器。

滤波器的品质因数Q决定了调谐的尖锐程度。在这方面, 滤波器可以是高Q型, 也可能是低Q型。高Q滤波器用于较低次的谐波, 对某一频率 (例如5次谐波) 进行尖锐调谐, 典型数值是30~60。低Q滤波器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都具有低阻抗, 多用来消除更高次的谐波 (例如17次以上) , 也称高通滤波器, 典型数值是0.5~5。高Q及低Q滤波器的典型电路如图3和图4所示。

4.2 有源滤波器 (APF)

常规无源滤波器的运用存在设计复杂、损耗费用大、对消除间谐波和非特征谐波能力有限等问题, 因而促使开发电力电子装置来进行谐波补偿, 这种装置通常称为有源滤波器。

有源滤波器接入电网的方式有2种:串联和并联。串联型的作用是阻止谐波电流的传送;并联型的作用是减小电网中谐波分量。

图5是典型的并联有源滤波器的工作原理图。其工作原理是:有源谐波滤波器产生的谐波补偿电流 (Iact=-Ihar) 与非线性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反相, 且大小相等, 从而使得线路电流Is保持为正弦波。

用有源滤波器可以补偿特殊非线性负荷的谐波, 但它不会吸收邻近设备的谐波。从供电方的角度看, 虽然对某个设备谐波消除很彻底, 但可能对系统其余部分有负面影响, 因为有源滤波器对现存的谐波没有减幅作用。随着高度可控的电力电子装置的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用有源波形控制的分散发电中, 系统阻尼的缺乏在将来会逐渐加剧, 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4.3 滤波器的设计准则

为了符合所要求的谐波限制, 在设计滤波器时, 需要按下列一些步骤进行:

(1) 按照非线性负荷产生的谐波电流频谱, 将有关频率的电流注入到电网和并联滤波器组成的电路中 (图6) , 并计算各次谐波的电压。

(2) 将 (1) 的结果带入公式 (1) 中计算得到THD值。

(3) 计算滤波器元件, 即电容器、电感器和电阻器等的强度。并利用计算结果求出它们的额定值和损耗。

5 结语

谐波问题关系到供电质量, 不但需要供电部门大力关注, 同样电力用户和电器设备制造商需要引起重视。不论是采用无源滤波方法进行被动防御, 还是采用有源滤波方法进行主动性预防。总之, 治理谐波的最根本思想是从谐波的源头着手, 哪里产生, 哪里治理。一方面要严格限制谐波的发射水平, 另一方面设法提高设备自身的抗谐波干扰的能力, 改善谐波保护性能, 提高供电质量。

参考文献

[1]Jahn, H.H.and Kauferle, J.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current fluctuations of arc furnaces.IEE Conf.Publ., 1974

[2]Coates, R.and Brewer, G.L.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waveform distortion caused by a large multi-furnace arc furnace installation.IEE Conf.Publ., 1974

[3] (新西兰) 阿里拉加 (Arrillaga J.) , (新西兰) 沃森 (Watson N.R.) .林海雪, 范明天, 薛蕙, 译.电力系统谐波.第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4]王兆安, 黄俊.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Z公司绩效管理系统探析 篇11

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优劣;意见建议

Z公司是台港澳法人独资企业,注册资本港币1.2亿元,涉足多个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生产基地设在深圳及广州,在天津、上海、北京、苏州、厦门,以及瑞士、德国、法国等地则设有控股合资公司,全球雇员超过17000人。

1 该公司员工绩效考核的具体体系包括的内容

①绩效指标的选取:依据公司目标及岗位职能而定,主要考核业绩(KPI)。

②考核流程及周期:数据提交→数据审核→KPI达成计算→审批运用。周期为按月考核。

③考核方式的差异化:对员工的考核方式一致。不存在业务/职能的区别,但存在主管/员工的区别:对员工的考核方向主要为效率及品质;对职能和主管的考核,其主要目标为公司目标的达成率,两者的考核方式均为KPI考核。

④考核体系内绩效等级的区分方式:量化的方法为KPI设置;等级视具体工序而定;等级一般按指标达成率的10%递进;不设置强制分布。

⑤考核结果的用途:主要是促进公司整体品质及效率的提升,同时兼顾奖金的发放。

⑥员工的评价态度:满意度在80%以上。满意在于:绩效考核可促进更公平管理,多劳多得,评价公平;可以促进团队文化的建设,内部客户导向性更强;可以提升工作的成就感。不满意在于,绩效考核制度还显得比较粗放,有待进一步量化与细化。

2 对该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评析

2.1 对该绩效管理系统的简要分析和评价,该绩效系统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2.1.1 根据生产瓶颈逐步推行,最终全面建立;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训现有管理人员对绩效的认识、认知、理解和参与。

2.1.2 进一步优化制度,合理化KPI目标设置。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行,各层级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认知逐渐提升,并能结合实际管理经验对KPI的设定给予可行的改善建议,使之更科学、合理化。

2.1.3 进一步细化考核单元。通过进一步细化考核单元,让部门自己设计适用的考核指标,人力资源部则从绩效考核的技术层面给予指导, 最终将此工具交给部门。同时,引导部门从小我走向大我,由追逐部门单月奖金的短期利益,转变到关注公司整体及长远绩效,从为部门争取利益(奖金),到关注管理方法及团队整体能力的提升,从而又以此为导向设计考核指标。

目前,该系统在促进企业短期目标、适应环境变化、提升个人和团队能力、创造利润几个方面,较之实行该系统之前有了明显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公司的品质直通良率由84%提升至95%,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

2.2 现有绩效管理系统的优劣性

现有的绩效管理系统基本符合现代绩效管理的思想,关注产出、成果、过程与投入;关注测量和评估。但是,对企业发展的全方位平衡、长期规划、持续性发展和改善、与员工的沟通,对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对个人的尊重、公平与公正诸方面还不足够。

2.3 改善的意见或建议

2.3.1 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七个问题之首便是:为什么要管理绩效?而答案之一是,提升员工能力即员工开发。WINSTANLEY&STUART-SMITH(1996)认为:绩效管理“经常被认为是政治活动所使用的一种控制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更倾向于通过使用绩效管理来建立员工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经济契约的补充,它界定了每个员工对社会系统投入(包括贡献和期望)的条件:员工同意向组织贡献忠诚、创造能力及其他相关的心理努力;作为交换,除经济报偿以外,员工寻求工作安全感、公平合理的待遇以及组织支持他们实现发展的愿望等等。

如果一个组织只强调经济契约,忽视心理契约,员工往往表现为较低的满意度,因为他们所有的期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可能会减少自己对工作的贡献。另一方面,如果员工的心理期望和经济期望都能够得到满足,他们往往会体验满足感,愿意留在本组织中,并努力工作。

由于心理契约具有更大的行为约束力、持久力和回报力,是组织持续进步、低成本运作的最优化方式,所以,组织在与员工保持基本的经济契约的前提下,还应加强与员工的心理契约:需要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及发展空间;需在企业文化中强调员工为组织主人,加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及责任感;并以公平、公正、公开的企务,来建立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及参与等等。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是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是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尽管绩效考核与经济报酬有直接联系,但相对于员工的自我发展及其发展所需的支持、机会而言,就长远来看,后者比前者具有更大和更恒久的吸引力。

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绩效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道德标准,即对个体的尊重、相互尊重、程序公平和决策过程的透明性。因此,该管理系统在关注产出的同时,更应关注员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那些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相联系,称为激励因子,如成就、认同、责任等,当它充分时能激励员工和产生满足;那些使员工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环境相联系,称为保健因子,如公司政策、工资、人际关系等,它不充分时将使员工不满意。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保健因子对于避免员工不满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并不能使员工满意;只有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及为员工提供成就感、被认可感、责任感、成长和晋升的机会,才能激励员工。事实上,也只有关注员工,改变、达成员工积极正性的心理契约,将员工纳入绩效考核的利益共享者,在考核过程中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才能确保绩效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改善。

2.3.2 绩效考核涉及个人、领导、团队、组织、环境,以及组织目标诸多因素,因此,在设计考核方案时,在考虑个体因素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环境系统的因素,即从整体角度来对待绩效考核。这些因素包括:组织的业务、经营方式及所处状态,组织文化即组织的价值观、规范及管理风格,组织运作的模式,团队工作,组织的发展,组织目标,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个体的工作设计等。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在设计绩效指标、权重,甚至考核周期时,才能尽可能客观、公正,同时使考核方案更具操作性。

2.3.3 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从逻辑上说,员工、上级、下级、同事、客户、供应商,即多维度的评价,不但是绩效管理系统客观、科学、细化的要求,也是程序公平的必然。因此,在熟练及完善KPI绩效考核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企业长期发展目标,考虑推行360度评估、平衡记分卡(BSC)等考核方法,力求达到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各方指标平衡推进,应成为下一步系统改进和完善的工作方向。

2.3.4 绩效指标的进一步量化与细化。在设计绩效指标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并灵活把握客观/主观、定性/定量、精确/模糊的尺度,使绩效量化的评定方法得到充分的运用。

2.3.5 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如果单从目前考核结果的用途,即“主要是促进公司整体品质及效率的提升,同时兼顾奖金的发放”来看,坦白地说,它可能存在如下问题:

①员工因为得不到有关其绩效的充分反馈,将导致低激励和自我影响;管理者及员工之间因为缺乏对绩效的沟通,会积累和加深彼此间的猜疑和冲突,增加了持續性绩效考核的难度;加大了歧视性行为发生的几率;绩效管理陷入目标自上而下的强迫接受,同时使得防止评估不公的机制缺失;还有可能使得绩效管理系统的透明度及应用程序的公正性受到质疑和严重影响。最重要和最危险的是,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激发员工潜能,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即增强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继而实现组织目标。但南辕北辙的是,它最终可能沦为惩罚员工的工具。

②缺乏反馈可能会与绩效管理的原则和益处相背离。那就是:将全体目标转化为个人、团队、部门的目标,将不能得以实现;不能达至持续和可发展的良性循环;控制和威压将取代一致性与合作;无法就绩效的改进达成共识;不能实现个人绩效的自我管理;加剧了上司与下属之间沟通的缺乏;不能激励员工、改进绩效、增强组织承诺;不能扩大员工的技能基础,改进培训和开发过程;不能留住有技能的员工,以维持整体质量和客户服务的主动性;不能为员工提供非经济酬赏;对员工而言,通过考核,其角色与目标并无明显改观。

③缺乏反馈还与现代组织设计的方式之一扁平化组织形式相背离。而这种背离,更是与该公司国际化的背景与发展趋势相冲突的。这是因为,在这种扁平化组织中,组织围绕流程而不是任务运转;等级制被打破;用团队管理每件事情;顾客驱动绩效;奖励团队绩效;与供应商和顾客的接触最大化;全体员工都需要知情并接受训练。扁平化组织的潮流与趋势,正与该系统所要追求的将组织中所有的利害关系人都包容在绩效管理的设计、开发和导入之中,这一宗旨和目标不谋而合,从而也为管理者、团队及员工在对组织的愿景、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达成共识上奠定了基础。

2.3.6 考核的频率问题。每月一次考核,如果面面俱到,可能顾此失彼,更可能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蜻蜓点水,又可能走马观花,使得考核成为过场。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工作,即此项工作是由人力资源部统筹,其他部门配合的;长期如此,疲劳不说,效果也令人堪忧。建议改为每季度一次,在时间充裕的情形下,将工作做深、做细,或许效果更佳。

3 结语

毫无疑问,该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如下指标上已取得初步成功:

①获得了管理层的承诺与支持;

②其绩效管理程序已与组织的实际工作和绩效的管理相联系;

③该管理已在企业的短期目标达成上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④该系统已成为该公司企业经营战略与计划最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并试图与之整合;

⑤管理过程中能基本适应环境的变化;

⑥从80%的满意度来看,此管理制度已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这也为绩效考核在企业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坚实和良好的基础。

毋庸讳言,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其路修远,仍需上下求索。

绩效管理模型:

参考文献:

[1]赵晓萍,等.论知识型员工的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2).

[2]赵海霞,龙立荣.团队薪酬激励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剖析与未来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4).

[3]王跃德.中小企业如何跳出绩效考核的误区[J].消费导刊,2008(5):120-122.

[4]杨玲.缘和形成绩效管理的“盐碱地”,2006,3.

作者简介:

公司治理系统 篇12

而如今,面对如此现实的需要,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发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弊端依然十分明显。首先,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我国上市公司的当前的股权结构由大到小可划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和职工股,这其中只有公众股可以实现上市流通,其余都不可以。而就上市流通的公众股而言只占公司总股本30%左右,不可以流通的却独占鳌头占到70%。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众多企业的改制上市之初都属于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垄断程度高,所以在完成改制上市后国有股权占很大比重,独霸一席。第二,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责不分、管理混乱、争斗不休。已经有相当多的事例表明,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权力配置就很可能出现侵犯或损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更不用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了。第三,监事会形同虚设。在实践管理过程中,因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在于使股东的价值最大化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董事会的地位实际高于监事会并对它实施控制。监事会在这种环境下丧失了应有的权限和职责沦为傀儡,造成监事会在运行中流于形式。

面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实际,相应采取以下解决途径: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运行环境

公司治理的核心在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三权分立的基本格局,达到互相牵制的目的,这样也能从根本上堵塞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做到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保障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必须充分考虑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实际发展状况而量身打造出一套适应本企业发展的内控制度,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企业经营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不能因循守旧,做到适时而变。同时内控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需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注意内部的系统性、协调性,符合公司发展的大目标和整体利益。

三、强调制度执行力,打造精英管理层

作为经理层,要起到带头领导的作用,以身作则,令行禁止。高层管理者要将制度当成悬在头上的一把剑,重视制度的日常建设,把它当做工作中的重点来抓,不放松不间断,做到赏罚分明。做的好的要奖励,违反原则的要治理,与薪酬绩效挂钩,保持制度的原则性与刚性。为制度的执行建立可靠地稳定地监督体系。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种互查互纠互相监督的工作氛围,管理过程中可组建小组以团队为考核单位,查实发现有违反制度情况的因包庇未上报的可实行连坐惩治。如有举报并经事情一旦查清后给予奖励确保制度运行中的执行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四、完善监事会职权,提高内审机构独立性

要保证公司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转,监督和审计是必要的。作为董事会必须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并赋予相对的权力以保证该机构的运转与对资金的监督。对审计委员会实行直接领导,董事会成员任职组长等来抬高其地位。日常管理活动中,要经常听取其对公司各机构的审计报告,在公司内部培养审计文化,大审计观,开展审计风暴。同时,健全和保证监事会的职权,其作为股东大会的下设机构,地位与董事会并行,就必须发挥好它的作用,监督好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的日常行为。

今后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发展,笔者认为,将是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各机构权责明晰、三权分立。按照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层层铺展开来,分别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各委员会、各职能部门等等,股东大会负责决策,董事会负责经营决策,监事会负责内部各项监督,管理层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事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未来的公司治理体制会使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系统更加完善,形成了一整套安全高效、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预防机制,漏洞反馈机制,修复机制等等。同时,这些内控系统的完善将使企业资金更加安全,保障了中心股东利益,优化股权结构继而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企业未来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监督机构的地位将得到大幅提升,高层领导充分重视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真正地实现公司法、公司章程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内部审计机构自身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能认真的履行本机构职责,监督机构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素质、工作讲求原则、不偏不倚、实事求是、不受利益诱惑,从大处着眼,保障公司利益。

参考文献

[1]黄昭鸣,杜晓新主编.《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言语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言语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上一篇:逆向物流的网络布局下一篇:现代民用建筑电气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