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信访(精选4篇)
行政信访 篇1
摘要:行政信访制度作为一种在我国已经沿用几十年的行政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今对于行政信访的研究多数却停留在行政学、政治学或社会学角度,从行政法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的却少之又少,文章从该角度展开了对行政信访制度的研究与探索。文章主要对行政信访制度的认识、现状分析以及当前我国信访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行性探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信访,行政信访,行政信访法制化
信访制度是伴随新中国建立而创建的一种创新型的政治制度,行政信访是其核心组成部分。行政信访作为一种行政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法制及民主建设中发挥了无法取代的作用。这是我国一项极具特色的制度创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良好方式。人民群众通过行政信访制度来向党和国家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执行公民对国家人员的监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制度执行到今天却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当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行政信访制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行政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角度,并且一般集中在对信访制度内容和工作办法的介绍,缺少从行政法学角度对其的研究。
一、行政信访的现状
行政信访,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制度, 具有极其明显的中国特色。新中国信访制度源于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的 《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1971年在杂志《红旗》上刊登的 《必须重视人民来信来访》一文,第一次在字面上出现了“信访”两字,旨在倾听民声、惠及民生、为民请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地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信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 走访等形式,向各级政府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反映冤情、民意,或官方(警方)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等等。”信访制度具有宽泛的特点,如:复杂性、广泛性、长期性和时效性。信访工作延续至今,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是因为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是我国保护言论、保障人权、密切联系群众的举措,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国信访条例新办法》是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背景下有关信访制度的最新规定和相关法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原来相对比较模糊的条例内容,使得信访制度更加细致清楚,有助于党和国家更好地执法以及人民更好地用法。
研究行政信访的现实意义包括:(1)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维护群众利益,有效沟通,建立有信政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推动民主建设。尊重民意,是立国和执政的基础,同时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依据。唯有追求司法工作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高度一致,才能完成“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任务。(3)推进政府部门不断提升工作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各方面社会关系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政府部门畅通民意表达,方可更好地行使其职能。可以实现社会各个系统、部门的协调联动,从而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
二、行政信访存在的问题分析
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没有缺陷的,因此,行政信访制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制度自身固有的,有历史遗留下的,但总结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遗留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很多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目前也正在司法改革的初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引发的经济热潮,相关制度的滞后性,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人民法院和行政部门对于案件和信访的处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及政策作出的。然而在司法进步过程中,过去很多合法的政府行为和决策是当今法律所禁止的。所以以现在的法律和政策来看,一些人当时的利益得到了侵害,引发了大量的上访。
2.访问量大的问题。首先,信访是弱势人群获得救济的一种途径,信访人将信件、 电邮、热线电话等沟通方式当作信访途径往往难以满足信访人的诉求。上访虽然使物质支出增加,但是却增加了诉求得到解决的机会。而且相对来看,上访既可以将信访诉求直接地反映到上级部门,还可以给下级行政部门施压,也增加了诉求得到解决的机会。所以,人民群众更加愿意用上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信访者在其所在地进行信访的过程中,个别行政部门对司法进行了相当部分的干预,导致信访者认为只有到上级部门信访才能获得公平对待。而且,我国长期以来占据文化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使情理凌驾于法律之上, 老百姓认为合情合理的行为并不触犯法律,依据这种思想讨要说法增加了信访量。 起诉费用、上诉费用、雇佣代理人费用过于高昂导致农民阶层无法承担,同时由于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的证据往往因行政部门的干预无法收集。所以,人民群众只能采用上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且上访达到的问题处理结果也比行政诉讼、上诉等方式更加有效。
3.非正常访问的问题。通常来说非正常信访主要包含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闹访、无理访等。越级上访是因为信访者在基层行政部门的合法信访没有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或者有关相关部门来回推诿推脱,信访者长期的诉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所以信访者认为找基层行政部门根本无法解决问题,只能找上级部门反映问题,甚至会选择直接向最高阶层直接反映问题,想通过最高行政机关对最基础的行政机关施加压力来满足诉求。集体上访是因为一些征地、占地、拆迁等政府决策损害了一部分人或集体的利益,而做出决策的政府又没有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决策带来的问题。这些遭受损失的底层平民状告无门,只好聚集起来,抱着“人多力量大”“、法不责众”的态度,进行集体信访。 通过拉横幅、示威游行等方式造成社会不良影响,来使政府急于平息社会不良影响,进行妥协。闹访是因为信访者合理合法的信访方式无法解决问题,信访者出于无奈只有用“闹”来达到诉求。同时闹访引起的社会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政府往往通过“破财免灾”的方式来消除不良影响,这也使得很大一部分上访者通过上访来维持生计。没有达到诉求的信访者也纷纷进行效仿,使得闹访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4.信访形势激烈的问题。首先是合法信访难以解决问题。在通过合法的正常信访途径后没有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同时基层行政部门也会对合法的信访者进行暴力截访,信访者被迫使用部分比较激烈的方式向上级行政机关施加压力。如果通过合法的信访方式能够解决信访者的各种诉求,信访者也不会铤而走险地使用激烈对抗手段。其次是部分行政机关对信访者来回推诿,信访者已经毫无办法,只能通过激烈的对抗方式,甚至一些过激行为来给行政机关施加压力,使问题得到解决。
5.作为考核干部标准的不合理性。中央对于越级上访采取了的信访责任制,上访量直接关系到了地方官员的政绩,甚至只要有上访者就一票否决,不予提拔。所以很多领导干部为了消除越级上访,往往对信访者进行追拦堵截。所以越级上访的人数就越来越多,甚至信访者采取激烈的极端方式来越级上访。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首先,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法制建设的不完善而积累遗留下许多与当今完善后的法律相违背的问题,同时,由于行政信访制度方便执行、成本相对较低、效果比较突出等优势而引发了大量的人民群众采用行政信访来寻求帮助,而过多的使用量必定会引发许多无法解决的行政信访事件。其次,由于当今法制建设仍不完善、 相关政府工作人员政治素养不够、人民群众对行政信访认识不足等原因而导致的非正规访问。此外,还有许多政府工作人员会推诿问题责任,从而导致信访问题无法解决,因而导致了部分人民群众发生激烈行为。国家将信访责任制严格执行,将信访访问量直接与工作政绩挂钩,某种意义上促使有关官员不得不采用不合理的方式堵截信访群众,这种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行政信访过程中各种问题。
三、法治中国框架下的行政信访日趋完善的可行性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而要想从根源上化解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关键在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同时需要各级机关转换观念,把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
1.深化司法改革。我国行使审判权和审判监督权的司法机关分别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虽然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独立地位,但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人事调动和财政拨款都由同级市委、县委部署,直接导致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无法独立的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在行政诉讼过程中,党政机关领导往往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来保全行政机关的利益,司法机关在对抗行政机关时丧失了司法权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司法改革可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将基层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检察院的人、财、物由上级法院统一分配,从此脱离地方政府的控制,保障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力的独立。
2.形成逐级的互联网信访系统。第一要建立互联网信息系统。互联网信息系统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信访者对上级行政部门、下级行政部门的信访诉求实现信息化的平台。信访者将对信访诉求是否被接收、信访部门对问题的处理进程、对问题的处理结果答复进行实时追踪。信访者可通过网络视频、音频、文字等方式进行信访,大大节约了信访成本和接访成本。 在当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业的普遍应用背景下,建立互联网信访信息系统成为信访途径的必然趋势。第二要实时追踪处理结果。信访模式因为网络信息技术而变得更加的高效。传统信访的一般流程较为复杂,而利用互联网信访系统进行信访的一般流程包括:信访办受理信访事宜后,信访办将是否受理及未受理的理由上传至信息系统,信访者通过信息网络查看信访诉求是否被受理;若信访者有异议,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异议提交上级部门,上级部门在收到异议后,在法定时间内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理由上传至信息系统,信访者实时接收处理结果的提醒,通过信息网络来查看复查、复核结果及理由。 可以看出,信息信访减少了很多中间过程, 而且从信访办的受理到处理,信访者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结果进行实时的追踪,节约了大量的信访成本,同时也使信访部门处理信访诉求的效率大大增加。第三要建立高效政府。高效政府就是政府行政部门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在兼顾公正廉洁的同时,能够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工作重点,以更少的时间和资源完成群众交办的问题。建立高效的信访部门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节约政府信访财政支出,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所以创建比较有效率的信访组织对于我国信访制度的建立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建立高效信访部门需要从以下角度入手:加快信访制度创建,明确权力和责任;加强社会舆论监管,完善群众检举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考核, 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缺少专业性知识和经验的信访接待者如果仅仅根据上访者一面之词, 对信访事件作出处理和答复往往比较偏见, 可能引发更多的信访事件。试想一下,不同的信访负责人员如果针对这一类相关的事件的相关规定理解的不准确,就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并且为此而对信访制度的有关进程产生不良的影响。
3. 完善信访考评。完善信访考评制度,是以领导干部信访工作的完成效果来对领导干部进行评测,并且进行表彰或追究责任的制度。通过明确信访责任, 的确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但是一个单位领导的政绩不能简单地因为个别信访的出现而受不利影响。建议设立信访事件的评估机构,对信访事件时间、原因进行剖析,及时高效地辨别出无理访,一旦被认定为是无人理会的信访后,所有部门均不会再接受受理,亦不影响任何人员的奖惩考评。强化监督理应无处不在,问责机制理应俱全,无责不受牵连也应在情理之中。
4.严惩非正常信访。首先,审查划分非正常信访。“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以上违法行为属于非正常信访的行为,当信访者以上述六种方式进行信访时,接待信访工作人员应当立刻进行阻止,如情况严重报警处理,并且对该信访人员进行身份登记,形成信访不良记录。 其次,建立非正常信访的惩罚机制。对待非正常信访的信访者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对情节轻微者,进行法律教育,对其违法行为进行警告,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信访活动。对屡教不改,继续进行违法信访活动的信访者,按照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依法进行行政拘留或采取强制措施并处罚金。行为极其严重的构成犯罪的,根据《信访条例》、《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移交公安部门, 满足刑事犯罪条件的,予以立案侦查。
5.完善监督体制。首先,加强全国人大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对信访工作的监督意义重大。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但就目前的司法实践来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司法监督当中并没有起到立法者所期待的作用。人大代表大多在各行业的精英中推选出,人大代表有着行业精英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角色,他们往往专注于自己的行业领域,忽视了他们人大代表的角色,所以人民代表并未行使他们对其的监督权利。所以说想要加强人民代表的监督职能,就必须建立人民代表专职制度,把司法监督的责任落实到人,并且建立人民代表在司法监督活动中的考评机制,杜绝应付了事现象,对于不称职的人大代表将予以撤销人大代表资格,对于称职的人民代表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切实地发挥在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其次是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大多贪官污吏往往是“见光死”, 当新闻媒体对贪官或政府的蛮横执法曝光后,当事者往往难逃其咎,受到法律的严惩。大量的失职渎职或贪污现象如果不加以曝光,就很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处理结果通常也会不了了之,新闻媒体可以充当人民的“眼睛”来发现社会当中的不公平现象,违法者就会被群起而攻之。不管是出于违法的行为由于媒体的曝光才被发现还是平息曝光后群众的怒火,政府都会对当事者加以严肃处理,达到很好的舆论效果。接着,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先给予新闻媒体足够的权利,这种权利必须具有独立性,不被任何人所控制,把掌握的违法、 违纪事实全盘托出,而不是被领导打招呼后“火线救援”,撤销曝光。其次是提高我国记者的个人修养,尽量提高事件的真实程度。避免道听途说和妄自揣测,不冤枉任何好人,也不放过任何坏人。最后是完善舆论监督体制,不虎头蛇尾,发现病情要对症下药,把纪检工作融入进媒体监督中,媒体监督要见实效。
6推动全民普法。我国进行全民普法, 提升我国公民的法治理念,提高法律意识,使公民遵纪守法,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对于我国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人民懂法了,就不会去犯法,要有法可依,才会降低违法犯罪的几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如果不懂法,就会贪赃枉法, 在面对群众工作中,也会知法犯法,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推动全民普法的多重途径包括:第一,加强公务人员的普法教育。 公务人员往往代表了政府的形象,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如果公务人员不遵纪守法, 就会成为不良的示范。把对公务人员普法教育形成计划,以县级为单位,每月至少一天的对公务人员统一开展法律课堂,查签到,写笔记,年底考试,对成绩不及格者进行适当的处罚,增强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在执法的过程中,对群众当事人释法明理,使群众信服的同时,也学习到相关的法律知识,消除了群众因为不懂法而上访等行为。第二,加强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棵大树如果没有茁壮的根基就无法挺立,而我国未成年犯罪的几率在逐年增加,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较为常见, 这与我国对未成年人法律教育的缺少是密切相关的。把法律教育融入到义务教育是合情合理的,未成年犯罪当中,很多青少年不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在被采取强制措施后,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犯了法。把普法课程加入到学生课程当中,每周一节课,增加法律图书、报刊,把法律知识写到黑板画中,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普法展览,都是加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方式,从源头遏制违法犯罪的雏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加强对公民的法律帮助。很大一部分上访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冤情,他们出身贫民,自己不懂法, 又请不起律师,就只能选择上访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我国乡镇级政府都设有司法所,加强司法所的职能,提高乡镇司法所的待遇,留住法律人才,为有难处的农民、工人阶级提供法律援助,解释法律问题,这样能够减少很多的农民访。
四、结论
信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国家政权、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行政信访制度,政府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国家的民主建设得以完善,和谐社会构建得以推进。然而目前, 我国信访工作仍存在历史遗留,信访量大,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闹访、无理访等非正常信访、信访形式激烈的问题、信访作为重要考评标准的不科学性等问题。 为此,我们探寻解决在这其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的措施:深化司法改革;形成完善的互联网信访系统;完善信访考评;严惩非正常信访;完善监督体制;推动全民普法等避免突出问题的具体措施。但是由于信访问题本身具有特异性和突然性,比较难确定和找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为此,本文只能罗列解决信访问题的措施,不能针对某一类信访问题加以具体研究,在实践操作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需要信访工作者根据实际问题选择不同的化解问题的方法。 同时,行政信访制度的完善,并非朝夕就能完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信访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党和国家以及各界人士对行政信访制度的探索与完善,我国的行政信访法制化进程会逐渐加快,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勇锡.论信访制度的法治化[J].2014
[2]胡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推进——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为基点[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
[3]刘卫红.法治视野下信访制度的完善[J].河北法学,2010(10)
行政信访 篇2
1、城市规划违法行为包含哪些种类?
(一)未取得规划审批手续擅自建设
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的行为。
(二)违反规划内容进行建设的行为
1、擅自超建行为
2、楼体位移行为
3、改变规划审批使用用途行为
4、建筑高度超过审批控制高度的行为
5、擅自改变外立面材质、形状、色彩的行为
6、临时建筑逾期未拆除的行为
2、未经批准建设的临时建筑或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未
拆除的如何处理?
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3、建设项目的变更手续如何办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4、住宅挡光问题由哪个部门进行认定?
原则上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设计单位出具日照影响分析报告进行认定,建设单位积极配合予以解决。
5、违章建筑的含义和主要特征有哪些?
违章建筑是指城市规划区或特定区域内,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而占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工程设施。
违章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不具有合法性,即违章建筑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由于其违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所以原则上不赋予当事人所有权,不能依法进行产权登记(《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第5条和第23条)。
6、对于由区(县)政府实施决策的拆迁事项,涉及补偿及其它问题如何解决?
依据行政执法局职能范围及相关规定,实施拆迁决策为各区(县)政府,故应由区(县)政府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予以解决。
7、未经批准擅自实施拆迁如何处理?
未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擅自实施拆迁的,由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拆迁;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给予警告,并处已拆迁建筑面积每平方米20-50元罚款。
8、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擅自建设如何认定?
在建设项目进行土方或基础施工阶段,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如果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不能及时提供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则认定建设及施工单位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建设。
9、施工现场管理方面涉及哪些内容?
1、施工工地是否设置围挡,是否按要求设置围挡,围挡有无破损、残缺。
2、施工单位运输、排放工程残土是否办理《排放许可证》、《回填许可证》及是否按要求进行排放。
3、施工工地悬挂布幔、条幅是否经有关部门批准。
4、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未经审批砍伐树木、损坏花草和绿化设施行为。
5、施工现场是否节约用水。
6、施工现场是否使用建筑节能材料。
10、施工工地环境保护涉及哪些方面?
1、未采取防燃、防尘措施,在人口集中地区存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物料的。
2、未经批准擅自在人口集中地区熔化或者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物质的。
11、商品房销售包括哪些种类?
商品房销售包括商品房现售和商品房预售。
12、涉及商品房销售问题有哪些法律法规?
1、《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建设部88号令);
2、《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建设部131号令);
3、《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
13、商品房销(预)售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违法行为?
1、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预售商品房
2、未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擅自销售商品房
3、不符合现房销售条件销售商品房
4、不符合商品房销售条件擅自收取预订款性质费用
5、未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前,将作为合同标的物的商品房再行销售给他人
6采取返本销售或变相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房
14、房屋使用过程中主要有哪些禁止行为?
1、安装影响房屋结构的动力设备
2、擅自将住宅房屋改为商业用房或其他经营性用房
3、扩大原有门窗尺寸
4、擅自拆改房屋给排水、燃气、供暖、供电等设施和设备
5、擅自借助房屋墙体、屋顶搭建房屋、门斗
6、在房屋廊道、防火间、天井堆放物品
15、拆改房屋需要经过哪些正常途径?
拆改取得房产证并投入使用的各类房屋主体结构或明显加大荷载的,房屋所有人或使用人应当向房产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房屋安全鉴定机构进行安全审定,经批准的,方可办理拆改审批手续,实施房屋拆改。
16、未经批准拆改房屋涉及哪些法律责任?
擅自拆改原有房屋主体结构或明显加大荷载的,责令恢复原状,处2000元-10000元罚款,情节严重、对房屋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以10000-50000元罚款。
17、影响供暖设施安全、运行或维修的有哪些禁止行为?
1、擅自拆除、移动、改造供暖设施
2、窃用供暖用水
3、损毁供暖设施
4、用供暖设施架设线网或悬挂物体
5、擅自增加散热片
18、户外广告设置包括哪些种类?
1、利用城市道路、公路、绿地、广场、车站等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发布的广告
2、利用交通工具、水上漂浮物和空中悬浮物、飞行物发布的广告
3、利用其它形式发布的广告
19、城市规划区及特定区域内哪些绿地属于公共绿地范畴?
城市规划区及特定区域内,广场绿地、道路两侧绿地、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名胜区绿地等属于公共绿地。
20、禁止损害城市绿化的行为主要有哪些?
1、在树上刻画或者张贴、悬挂物品
2、践踏、损毁花草树木
3、在绿地内堆放物料或倾倒有害污水、污物垃圾
4、在绿地内或树木旁动用明火
5、在绿地内设置广告牌或搭建临时建筑
6、在绿地内采石、挖砂、取土、建坟
7、损坏绿地设施
行政信访 篇3
一、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的优势和不足
(一) 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处理信访事项的优势。
1. 信访具有柔性和灵活性。
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可以采用一些灵活性的方法, 克服僵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限制。如由于超过复议时间和诉讼时效时, 当事人一般很难通过复议和诉讼获得救济。但是, 现实中的情况复杂多样, 经常发现有下列情况:行政机关侵犯当事人权利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当事人没有有效的证据证明。如果当事人的权利确实受到了侵害, 即使超过了复议或者诉讼时效, 如有由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出面协调, 仍然可以责令原来负有责任的加害人给予受害人一定的赔偿或补偿, 以达到缓和、化解矛盾的效果。
2. 行政信访协调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复议和诉讼中事实和证据严格要求的不足。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只能“以事实为根据, 以法律为准绳”来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 某一客观事实确实存在, 但是没有证据证明, 在此情况下法院只能判决当事人败诉, 这种处理结果显然对当事人是不公平的。此时如果由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协调处理, 则可能弥补其不足:信访工作机构通过说服教育, 使有过错一方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然后给予另一方相应的补偿或赔偿, 从而化解矛盾。
3. 信访机构的“倾听”和理解体现了“人性化”特点, 给予信访人极大的精神安慰和寄托。
现实中有不少老年人经常到信访工作机构来, 就是为了诉苦, 信访工作人员认真倾听、表示理解、宣讲政策、耐心劝说。信访人往往话说完了, 气也消了。信访工作人员的“倾听”和“说服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协调信访人和另一方行使公权力的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巨大的精神安慰功能也体现了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
此外, 信访协调还能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发挥协调作用, 解决信访人的一些实际问题。总之, 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在处理信访纠纷时, 确有其独到的长处和优点。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机构这方面的权利救济功能,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 进一步强化该种功能, 以此实现行政信访追求实体性正义的价值取向, 从实体上体现社会的正义性。
(二) 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协调”功能的不足。
1. 与地方党政领导协调相比缺乏足够的权威性。
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属于政府系列, 而被协调的对象不仅包括信访者, 通常还涉及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群众团体、政法机关。这些机构的级别高于信访工作机构, 涉及这些部门的信访协调往往导致“小马拉大车”的局面, 其权威性显得不够, 即使在协调中取得一致意见, 执行中仍可能遇到阻力。
2. 与政府工作部门协调相比缺乏有效的手段。
政府工作部门进行协调时, 除了思想疏导外, 还可以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组织的等各种手段强化协调力度。而政府的信访工作机构实施协调意见缺乏刚性手段和足够的条件去保证落实。因此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对于协调功能的履行, 需要其他工作部门的配合, 否则难以奏效。
3. 信访“协调”突出了人的作用, 淡化了法治的作用。
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的“协调”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感情、道德甚至是良心和同情心, 因此它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结果往往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具有相抵触之处。换言之,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比较关注程序公正正义, 对于超过复议和诉讼时效的申请, 即使实体权利仍然存在, 但是法律上并不保护其胜诉权。而行政信访更注重实质性正义, 注重的是“化解矛盾”, 人治的色彩比较浓厚。
二、政府工作部门处理信访事项的优势和不足
(一) 政府工作部门处理信访事项的优势。
1. 能够作出实体性处理决定。
这是它与政府信访工作机构相比具有最大优势。政府工作部门之所以能够解决实体性问题, 是因为信访人对行政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中, 大多数是这些工作部门有权处理的问题, 而且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通常是由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的违法失职或者不合理不公正行为造成的, 如违规审批项目、违规动拆迁、违章建筑等。
2. 更容易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政府工作部门对相关领域的专门政策掌握得比较具体、深刻, 容易找到解决有关信访矛盾的政策突破口, 可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化解方案;这些部门既是行政执法部门, 负有对相关法律和法规监督执行的任务, 同时又掌握着一定的人事权、财权和物权, 还可以采取思想教育、协调、政治、经济和组织等多种手段处理问题。
3. 政府工作部门对行政信访和行政复议程序的适用具有选择权。
对于同时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信访受案范围的事项, 行政机关可以直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 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对于情况并不紧急的信访事项, 行政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复议程序解决, 而对于情况紧急的信访事项, 为了及时快速地预防事态的严重发展, 行政机关可以直接决定采用信访程序加以解决。
(二) 政府工作部门处理信访事项的不足。
1. 强调刚性处理, 对于柔性手段如“协调”处理信访事项重视不够。
由于每个政府工作部门所管辖的只能都是有限的, 因此对于超出其本部门职能范围之外的其他问题很难有效发挥“协调”功能。即使采用“协调”手段, 能够化解行政信访纠纷的能力和权威也受到限制。
2. 政府工作部门对信访事项的处理本身有不公正嫌疑。
由于处理信访事项的政府机关通常是作出某项决定影响信访人权利的机关, 或者与原来决定的机关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或上下级之间存在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因此在处理信访事项时, 容易流于形式, 甚至在明知有的决定是错误或违法的情况下, 信访办理机关不愿意撤销或改变对被信访人原来作出的决定, 难以取得信访人的信任。
3. 更重视程序性正义的保障。
政府工作部门虽然对行政复议和行政信访程序的适用具有选择性, 但是倾向于采用行政复议方式解决。这是因为与行政信访相比, 是由《行政复议法》调整的, 其效力高于《信访条例》。但是, 行政复议法在解决纠纷问题上, 与行政诉讼类似, 比较侧重于程序正义方面的考虑, 而信访救济手段更注重实体性权利的救济功能。
三、当前信访工作现状及改进方向
目前行政信访管辖错位现象比较严重:负有主要职责的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往往没有承担起实体性职责, 而没有实体性处置权的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则承担了很多自身没有职责处理的事项,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行政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信访工作是一项不可缺少, 不能替代, 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认真处理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 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维护好群众利益,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树立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无论是政府信访工作机构还是政府其他工作部门都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待信访工作, 切实履行自身职责, 紧密配合, 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应平.行政信访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新田.新时期信访工作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3].李微.涉诉信访:成因及解决[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浅谈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 篇4
辽宁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行政复议处
《行政复议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行政复议工作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阶段行政复议工作将面对新形势,研究新问题,采取新举措,才能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便捷高效解决行政争议的优势。只有正确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才能确保行政复议结果的公正与效率。在行政复议工作实际中,时常遇到信访人对信访答复(含处理、复查、复核)不服和信访机构未在法定期限内答复,又未作出不予受理决定,以不作为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情况,对这类申请是否应该受理,在行政复议机构内部也存在着应予受理和不应受理两种意见。本文仅就如何处理行政复议与信访的关系问题试作粗浅探讨,愿与从事行政复议工作的同仁们共同商榷。
-、行政复议与信访都是法定的行政救济制度 行政复议与信访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向有关部门提出投诉或请求,由有关部门依法解决问题的工作制度。行政复议与信访是现阶段解决行政争议的主要途径,也是法定的行政救济制度。
1、依法设定。行政复议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设定的。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制度,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而言,是一种事后的救济措施。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信访制度是国务院《信访条例》设定的。信访是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制度。信访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2、目标相同。行政复议与信访同属于行政救济制度。虽然这两种制度性质有所区别,运行程序有所不同,但都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主张其合法权益,向有关部门提出投诉请求或反映情况、由有关部门依法解决问题的工作制度。行政复议主要是通过及时合法审理行政复议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信访通过处理信访事项,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投诉请求,维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和信访是并行不 2 悖的处理社会矛盾问题的不同途径,他们都是为了实现维护社会和谐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共同目标。
3、相辅相成。行政复议与信访由于同属于法定的行政救济制度,因此,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操作空间是不矛盾的。这两种救济制度在具体执行时不存在谁先谁后、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问题。由于他们共同的目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以,这两种制度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
二、行政复议与信访是不同的救济制度
行政复议与信访同作为行政救济制度,依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参加主体、受理时限、处理程序、处理结果等由法律严格界定;而对于信访就相对规定的比较宽泛,法定性不是非常严格。因此,行政复议与信访是两种不同的行政救济制度。
1、主体不同。行政复议申请人必须是具体行政行为施行结果的利害关系人,即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是除国务院以外的各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复议审理的对象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行政复议审查的客体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行政复议机关及其工作机构是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所属的工作部门。信访人的范围比较宽泛,既可以是行政管理相对人,也可以是与行政行为无关的 人员。凡是提出意见、建议或者投诉请求、反映情况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是信访人。信访针对职务行为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或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和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也包括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任命的人员,甚至还包括村委会、居委会及其成员。信访反映问题所指的对象不仅是职务行为,还可以是个人行为,信访审查的对象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信访机构既可以是在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中设立,而各级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也设有信访机构处理信访事项。
2、受理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仅仅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理,而对抽象行政行为只能是附带性审查,其只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所侵犯的相对人合法权益。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及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信访条例》规定的信访事项的范围基本涵盖了所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信访受案范围非常宽泛,信访人不仅对行政行为可以提出投诉请求,也可以对各级党委、人大、法院、检察院所作出的行为通过信访提出意见,甚至对企业事业单位的行为有意见,也可以通过信访反映情况。信访事项符合行政复议、仲裁和行政诉讼等法定受 4 理条件的,信访机构不应受理,信访人应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和法院等法定机关提出。
3、受理时限不同。《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具有严格的时效,行政复议只对法定时限内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信访条例》对信访事项的时限未做具体规定,没有明确的时效。信访人对近期和远期的信访事项都可以提出信访。
4、办理程序不同。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程序由法律严格规定,分为申请、受理、审查、决定、履行等,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到作出决定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90天。行政复议原则上实行一级复议制,对具体行政行为经过行政复议后,申请人就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再向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的,上一级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办理信访案件的的基本程序是受理、处理、复查、复核等。《信访条例》对办理信访案件的期限虽然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对信访终结意见不服没有明确规定信访人的接续救济途径,所以对信访案件期限的规定就显的约束力不强。对信访案件的办理,实行三级审查制度,即处理、复查、复核。对有些信访案件,经过一级处理就可能解决问题,有些信访案件经过三级处理后,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信访人还需选择其他救济途径依法主张权益。
5、处理结果不同。行政复议的结论为维持、撤销、变更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行政复议决定书一径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行政复议当事人必须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复议申请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仍不服的,只能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能继续要求在行政机关内部获得处理。而对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信访人可以请求复查、复核,上级行政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仍然可以继续处理。信访复核为终极结论,即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
6、接续救济途径不同。行政复议申请人在对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后仍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继续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对省部级行政机关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实行原级行政复议而作出的决定不服,可以向国务院申请最终裁决。信访人对信访机构作出的信访复核意见不服的,《信访条例》没有规定接续的救济途径。因此,致使信访人容易到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行政复议与信访是平行的救济渠道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复议与信访虽然同属于行政救济制度,但法律、法规规定均有各自的受理范围和办理程序、处理结果等。因此,行政复议与信访是并行不悖 的处理社会矛盾的不同途径,他们之间既不能交叉,又不能互相包含,也不能互相代替,是依法设定的平行救济渠道。
1、行政复议审查的客体是具体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为维护行政管理秩序,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相对人直接作出影响其权利义务的行为。从理论上讲,具体行政行为具有特定性、直接性、单向性等特点。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由法律、法规严格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在法定范围内。信访处理的事项范围比较宽泛,法律、法规对信访事项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从信访工作看,信访虽然也具有特定性、直接性的特点,但其不具有单向性。即信访答复的行为或者处理结果是依申请的行为,故不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属性。因此,对信访答复行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不应受理。
2、从《信访条例》规定的办理程序看,当事人一旦选择了信访救济渠道,就应走完整个信访程序。即处理、复查、复核三级终结程序。当事人在信访程序过程中,对某一级信访答复不服的,只能继续向下一级信访程序提出申请,直至走完整个程序。在走完信访终结程序之前,不得跳出信访程序,再选择其他救济途径主张其权益,《信访条例》对此是有明确规定的。换个角度考虑,由于行政复议受理期限是法律严格规定的,因此,当事人一旦选择了信访程序,等待处理、复查或者复核的信访结果作出后,往往丧失了申请行政 复议的时间,即超过法定的行政复议受理期限。因此,从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来看,对信访结果不服再申请行政复议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