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矛盾(共5篇)
信访矛盾 篇1
中国信访制度的研究更多地应该去探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信访制度,而不是社会需不需要信访制度。正如政治制度的发展要适应政治参与的发展一样,信访制度的发展也要适应信访活动的发展。信访制度中公民主权的实现,不在于其理论的深刻,而在于信访活动的实现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因此,信访制度的改革及研究应该始终同信访活动的实现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而要想对信访活动的实现过程有本质性的认识,对其内在矛盾关系的分析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信访活动的三方面
在现行的信访制度环境下,信访者、信访受理者、信访问题者共同构成了信访活动的三方面,同时也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矛盾系统;它们在这一矛盾系统中各自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产生的社会作用也就不同。
信访者,即信访行为的实施者。信访者的权利应被给予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但是《信访法》的缺失以及《信访条例》的行政化属性使信访者的权利规定具有模糊性;而信访者的义务在法律规定上可概括为认真负责,依法依规。总之,公民对公权力的制约产生了信访者的权利要求,公权力对公民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产生了信访者的义务要求,权利与义务应为对等关系。但现实问题是,公权力对信访者的义务要求和信访者对公权力的权利要求已经成为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信访者对信访受理者的权威认同和信访受理者对信访者的社会地位认同。
信访受理者,即接受和负责办理信访事项的人和组织的统称。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信访机构和专职的信访人员只是信访行为的受理主体,并不是全部责任的承担者,处理公民所反映的信访问题的责任应由相应的公共权力部门承担。换言之,信访受理者只是以公共权力形态出现的公民信访要求的承担者。
信访问题这,即信访者提出的信访问题所牵涉的相关方。信访问题者往往是引发信访行为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二、信访活动内在矛盾分析
信访活动的三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矛盾系统,并在这一系统中形成了三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对信访活动的整个过程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须对三组矛盾关进行具体分析,不可同等对待。也就是说,对信访活动的整体把握应该在信访者、信访受理者、信访问题者三方面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中去实现。
首先是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的冲突、博弈的矛盾关系,它是信访活动中最基本的矛盾关系;信访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看这一基本矛盾关系是否得以解决。因为信访问题是信访行为发生的前提,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内容,而信访者的行为方式则体现着信访问题的表现形式。
其次是信访者与信访受理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它是由最基本的矛盾关系所促生出来的一对次生矛盾关系,它依附于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之间,起着连接基础矛盾和核心矛盾的重大作用,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进程、方向和形式决定和影响着整个信访活动的进程、方向和表现形式,甚至影响着系统中其他矛盾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最后是信访受理者与信访问题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最为核心的矛盾关系,它深刻影响着信访结果。若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出现异常,则会严重阻碍和影响合理的信访结果的出现;若处理不当或置之不理,就会迅速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从制度层面瓦解信访制度的社会功能。
如图所示,信访活动的三方面紧紧围绕着信访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博弈,从而也就产生了A、B、C三组不同的矛盾关系。首先,信访者发现信访问题,信访问题者表现出信访问题,双方针对信访问题产生最基本的矛盾关系A,也称为原始矛盾;这一矛盾关系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对信访问题各自不同的认识。其次,随着信访行为的发展,信访者向信访受理者反映信访问题,信访受理者开始代理和接手信访问题,双方围绕着信访问题产生第二对矛盾关系B;由于这一矛盾关系是由原始矛盾关系A促生而成的,因此又称为次生矛盾关系,这组矛盾关系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信访问题的上传与代理。接着,信访受理者开始调查信访问题和执行信访事项处理权,同时信访问题者必须接受调查和协助信访事项的处理工作,双方同样也围绕着信访问题产生矛盾关系C;由于这组矛盾关系体现了信访活动的最终目的,决定着信访问题能否最终顺利解决,因此又称为核心矛盾,这组矛盾关系展现的主要内容是信访问题的调查与处理。
在一个完整的信访活动过程中,三组矛盾关系逐步发生。因此,对信访活动的研究就应该分清主次、兼顾各方,以原始矛盾为基础,兼顾次生矛盾,重点把握和解决核心矛盾。但目前相关的信访研究却多都集中关注于信访者与信访受理者之间的次生矛盾关系,很少去研究和关注最基本的原始矛盾关系和最终的核心矛盾关系。虽然次生矛盾关系对于整个信访矛盾系统的连接作用意义重大,但是若少了对原始矛盾和核心矛盾的研究,最容易导致以下问题:一是只停留在对信访者与信访受理者的要求或指责上,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全面性和全局性,从而很难解决现实中的整体性的信访难题;二是许多针对信访活动中所体现出的问题的研究往往很难得出针对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形成目前的信访困境。
三、信访制度的再设计
通过对信访活动三方面的内在矛盾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信访活动示意图,明晰其信访活动的逻辑,以此作为制度再设计的有益考量。
如图所示,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针对信访问题产生各自不同的认识,信访问题从隐蔽状态开始表现出来;接着信访者开始上传和反映信访问题给信访受理者,信访受理者接手和代理信访问题,并立刻针对信访问题展开调查和执行信访事项处理权,并要求信访问题者协助调查工作的开展;最终,信访结果表现为信访问题的彻底调查与顺利解决,整个信访过程遵循以信访者为信访活动发起方、信访受理者为信访问题的代理主体、信访问题者为辅助,对信访客体———信访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解决的逻辑,从而使信访者的权利得到维护、公权力受到监督。
要实现上述这样一个完整、高效、流畅的信访活动过程,信访制度的再设计应从信访活动的三方面即信访者、信访受理者、信访问题者入手,概括来说就是重视信访者的权利保障、坚持信访受理者的自身改革、实现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的互动制衡。
(一)信访者的权利保障
首先,信访的制度定位应是维护公民权利的制度化途径。故信访受理者应积极回应信访者的信访行为,视信访者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积极代理信访者所反映的信访问题,而不是把信访者都看成无端生事的刁民;同时,正确引导信访者的信访活动。其次,为信访者提供“直通车”式的服务模式。信访制度中的科层制无形中为信访者设置了重重障碍,使信访问题在层层传达中发酵恶化,最后演化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信访制度应尽可能地向信访“零障碍”原则靠近。最后,要坚决杜绝利用公权力止访息诉、伤害信访者的现象,使信访成为信访者自由进出的参与政治生活的制度化途径。因此,信访制度的再设计,应坚持无终结机制原则,加之以灵活自如的退出机制,使信访行为的终结与否完全取决于信访者的意愿,而不是因为来自外界的强力干预。
总之,信访制度的再设计除了应尊重制度逻辑的科学性,更要尊重公民的感受,将公民的权利保障视为这一制度的核心评判标准。
(二)信访受理者的自身改革
首先,明确信访机构的工作职责,使信访机构成为信访问题的第一处理机构,而不是以往的“第二邮局”。要变信访机构转达信件、督查办理的程序模式为主动积极的调查问题、处理问题的程序模式。其次,建立信访办理公示公开制度,定期分阶段地报告和公示信访问题的办理情况,给予公民对信访受理者工作的评价权,并将此作为信访受理者的考核标准之一,从而使信访问题的回应得到制度上的保障。最后,预设非常态信访的特殊信访程序。明晰常态信访与非常态信访的区别,使之拥有各自的适行程序。
(三)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的互动制衡
在现实案例中,信访问题者往往都是强势的一方或拥有公权力的一方,而信访者则往往处于弱势。因此,实现二者的互动制衡应是信访制度再设计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要实现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之间的互动制衡,就必须使社会监督功能成为互动制衡的重点和方向标。现行的信访制度很少考虑到如何增强信访者对于信访问题者的监督功能,大多数信访问题者都是以内部自我监督为主,社会监督功能弱化,从而导致监督主体错位,信访者的社会监督力量日渐衰微,从而逐渐处于弱势。
再者,信访制度的再设计应倡导社会力量外部制约和公共权力内部制约,以社会监督为主、内部监督为辅的理念。在制度上设置相应的能够分解信访问题者内部自我监督、强化社会外部监督的程序,维护信访者与信访问题者之间的互动制衡。
四、结语
总之,要了解信访活动的全过程,应对信访活动三方面各自的角色定位以及相互间构成的矛盾系统进行研究,并以此作为制度再设计的有益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使信访制度真正满足公民的权利申诉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民情、达民意、办民事的权利保障机制和政府与公民的良好互动机制,从而激发和增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政治改革与社会改革的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铎.中国信访制度研究——公民主权与普通人政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5
[2]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2005 (2)
[3]汤啸天.信访制度的改革与社会稳定.[J].探索与争鸣.2005 (4)
[4]唐皇凤.回归政治缓冲:当代中国信访制度功能变迁的审视[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5]于建嵘.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 (5)
[6]肖萍.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J].政法论丛.2006 (6)
信访矛盾 篇2
各站、科:
为加强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效解决当前影响中心发展和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XX县卫生局《转发关于开展卫生计生突出社会矛盾和信访问题集中排查化解活动的通知》(〔2015〕02号)文件精神,为妥善处理中心信访突出问题,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经中心会议研究决定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底,在中心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创建“平安卫生、和谐卫生”为目标,紧密结合当前省市县卫生系统信访维稳工作实际,按照“超前排查、及时化解”的基本工作思路,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关注民生,疏导群众情绪,把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的重要工作,全力维护中心卫生事业发展,为中心卫生改革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各站、科要按照县卫生局提出的“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问责有力、成效显著”的工作目标,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边排查、边分析、边化解、边问责”的原则,全面掌握、有效化解单位中存在的各类矛盾纠纷,通过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严格落实对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的管控责任和措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中心信息反馈网络,设立意见箱及完善接访制度,提高中心排查化解突出矛盾纠纷的能力,确保各类信访总量、非正常上访数量及群体性事件大幅下降。
三、工作任务
(一)认真排查由于干部失职渎职、违纪违法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行为引发的联名信、集体访、重信重访和上访老户,重点排查可能在重大活动期间和敏感节点来县上访的矛盾纠纷和可能引发群众性事件的苗头隐患。
(二)认真排查信访问题的处理落实情况,主要看有无遗留信访问题,以及老上访户问题的处理情况,并对近期处理落实的信访问题进行回头看,主要看是否存在处理不到位而又容易引发重新访问题的发生。
(三)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实行“五包”责任制,即包掌握情况、包化解问题、包查处案件、包说服教育、包稳控管理,切实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上访群众吸附在当地。要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 法,因案施策,逐案化解,通过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矛盾,实现息诉罢访。所有信访案件或上访事项,办一件要及时上报一件。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中心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的领导,中心成立领导小组,由中心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中心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排查化解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站、科要认真落实责任,开展排查化解活动。中心主要领导亲自动员安排,分管领导亲自组织实施,督导检查,确保排查、化解、稳控措施落实。
(三)加强督导检查。中心领导小组将不定期对各站、科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不认真、排查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站、科将通报批评,并将检查考核情况作为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因排查化解稳控措施不落实,由于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原因导致发生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突出事件的,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和安全事故的,追究站、科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XX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的领导小组。附件:
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XXX(中心主任)副组长: XXX(中心副主任)成 员: XXX(办公室副主任)XXX XXX XXX(XXX XXX XXX
(总务科科长)(中心站站长)西站站长)(东站副站长)(公卫科科长)
信访矛盾 篇3
[关键词]涉检信访;第三方;检察室
从近年来的涉检信访看,无论是量的递增,还是质的激化上,都深刻反映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复杂性,并预示着检察机关维稳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与长期性。本文拟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创新工作,就借或引入“第三者”力量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进行探讨,以求有益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一、关于“第三方”的含义、由来及其范围
所谓“第三方”,是指两个具有相互联系的主体之外的某个客体。该“第三方”可以是和两个主体有一定联系的,也可以是独立两个主体之外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它不同于法律上的“第三方”。法律上的“第三方”一般称作“第三人”,是指除当事人双方之外的、在法律关系或法律诉讼关系中与标的或诉讼有关的第三人。从我国的现状看,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和力量还处于成长之中,借助“第三方”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探索才刚刚起步。但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过程中,如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等各类专业化调解组织和民间“老娘舅”、“和事佬”等“第三方”调解力量其作用尚可充分挖掘和发挥。
在涉检信访工作中,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所要借助或引入的“第三方”力量,其范围可界定为:能够为检察机关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提供各种服务或便利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其他社会成员和信访者的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等。
二、涉检信访中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问题与不足
从目前看,检察机关在处理涉检信访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既有思想等主观方面的,也有体制机制等客观方面的,主要是:
(一)创新意识不强,疲于被动应付
信访工作历来奉行“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原则,即信访件内容涉及哪个单位或部门的,就由哪个单位或部门负责处理。其原本是为了增强有关单位或部门信访工作的责任意识,以便切实把各种社会矛盾或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然而,在检察工作实践中,由于有的涉检信访承办人员对这一原则的理解不够全面,且缺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及时的观念更新,致使这一原则成了束缚自我的“绳索”和因循守旧的“规矩”,总想依靠自身的力量或优势,凭借自身的信访热情和工作“蛮”劲来化解矛盾纠纷、解决信访问题,但却缺乏工作上的主导性和协调性,以及方法上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息诉方法有限,协调缺乏权威
涉检信访中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成效如何,其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案结事了”。然而,一方面,与民事调解、司法调解等社会调解体系相比较,涉检信访工作中的调解与息诉方法有限,渠道比较狭窄,且不善于借助或引入“第三方”等社会力量或一切可供利用的社会资源来开展涉检信访工作。因此,虽然有一部分涉检信访案件通过控申部门与有关责任部门的共同努力,已得到了矛盾化解和息诉处置,但也有部分具有一定难度的案件则成了息诉不了的涉检信访积案;另一方面,控申部门在涉检信访工作的地位虽举足轻重,但由于“谁办理、谁负责”的首办责任制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监督机制,控申部门在主持协调各方开展矛盾化解和息诉工作则往往举步维艰,“案结事了”的过程相对漫长。
(三)权责不尽合理,“防火”意识缺乏
就检察机关而言,只有始终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防止社会矛盾纠纷的可能发生置于各项检察工作的首位,将矛盾纠纷发生后的化解工作置于其后,注重从工作的源头上把好方向定好位,用好政策执好法,积极防止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才能有效降低涉检信访率。但是,由于现行体制上存在着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维稳职能不够明确,以及职权行使与责任追究配套机制不尽合理、完善之处,因此,有些单位或部门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中,往往有“重对上负责,轻对下负责”、“重自身工作,轻信访工作”等现象,并在面对自身工作运行中可以发生社会矛盾纠纷时,不能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考虑,很好地解决“为谁而做”、“该怎么做”和“该做什么”等关键问题,因而一定程度上诱发或激化了社会矛盾纠纷,从而增加了涉检信访率。
三、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的路径及方法
(一)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可行性
应当看到,信访工作采取的“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原则虽然具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谁家的孩子谁家抱”就一定抱得好,因为抱“孩子”首先要考虑的是把“孩子”抱好、抱健康。基于不同的人抱“孩子”的手感姿势可能存在差异,可否换一种思路和方式,如挑选一个上了年纪、生活经历丰富的中老年人来抱一下,哄一阵,“孩子”能安静了,其效果不是更好吗?此外,在各种各样的涉检信访诉求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经济矛盾纠纷,具有可和解、可化解的特点,各专业调解组织、民间的“老娘舅”、“和事佬”等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调解,在矛盾化解过程中带着感情、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从心理上对其积极引导,有效提高了矛盾化解的成功率。
(二)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的路径选择
一是应以基层检察院派驻乡镇检察室、街道社区检察室为载体,积极构建借助“第三方”力量的工作平台和人选库。随着我省基层检察院乡镇检察室、派驻街道社区检察室工作的陆续铺开,检察机关与乡镇、街道社区的联系将更为紧密。这既为检察机关更好地直面基层群众、促进沟通交流、关心群众疾苦、掌握社情民意创造了条件,也为检察机关更多地了解乡镇、街道社区开展调解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有效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便利。因此,检察机关应充分利用基层检察室,积极构筑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平台,尽快掌握并熟悉相关社会资源及人员力量,及时建立可借助或引入的“第三方”人选库。从有利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的角度考量,检察机关应将具有广泛社会阅历、熟悉本地情况、在群众中享有一定威望的、热心开公益事业、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者具有一定调解经验、曾经担任过人民陪审员、人民调解员的乡镇、街道、居委干部作为“第三方”的主要人选,并适时做好必要的充实调整。
二是应以深入开展“下访巡访”工作为契机,加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交流互动。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就是一个回应社会诉求、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过程。而乡镇、街道社区是社会最基础的管理部门,终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新情况、新问题,具有大量鲜活的社会管理事例与经验。因此,检察机关应以积极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为要求,以深入开展“下访巡访”工作为契机,加强与乡镇、街道社区的交流互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
(三)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的程序与方法
首先,从程序上看,检察机关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有关借助或引入“第三方”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的实施意见或办法,严格规制相关案件适用范围,严格履行从案件承办人、科室负责人到分管检察长的三级报批手续,严格审核拟借助“第三方”力量的目的、方式,以及“第三方”机构或人员名单和调解、听证场所的选择等工作内容。
其次,从方法上看,可采取负责涉检信访案件的有关承办人会同“第三方”机构或人员联合接访、召开听证会以及协同开展说理释法等多种方式。
再次,从工作要求上看,检察机关一是要加强涉检信访的滚动式排摸,以重点化解事项为基础,结合风险评估工作制度,认真选择相关涉检信访案件作为拟借助“第三方”介入矛盾化解的实例。二是应加强研究,缜密拟制借助“第三方”介入矛盾化解和息诉的可行性方案和应变预案,确保合力攻坚、矛盾化解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在坚持检察机关主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发挥“第三方”介入化解涉检信访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即在认真把握属地涉检信访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的总体尺度和基本底线的前提条件下,既要根据不同案情选好、选准可借助的“第三方”机构或人员,又要善于发挥其特长,充分运用其智慧,有效提高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的实际效果。四是应加强对有关借助“第三方”力量化解涉检信访矛盾纠纷案例的归纳与总结、宣传与学习,以利于扩大社会辐射与效应,有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检察机关化解涉检信访社会矛盾纠纷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信访矛盾 篇4
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的成绩
自2004年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至今, 经李德海同志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560余件, 涉及人员9356人, 接待来访人员15807人次, 解决资金4125.64万余元, 获得企业及当事人赠送的锦旗48面, 感谢信6封, 所有解决的纠纷案件全部归档立卷, 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防止群体性械斗12起, 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连续10多年无越级上访案件。在处置多起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总是身先士卒, 所有调处签订协议后的案件无一例反悔和上诉情况发生, 调解率达到100%, 并多次制止了涉及治安和恶性案件发生。
对人民调解工作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方法
李德海同志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矛盾多的“四多”所带来的压力, 秉承“凡是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提升了辖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在人民调解中他坚持做到“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 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 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 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创新工作招法,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受到市、区相关领导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1年, 为适应开发区调解法制化建设的需要, 经过李德海同志多次协调, 争取建设资金13万多元建立了开发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庭, 同时, 辖区企业在他的的指导下也相继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工会调解组织, 使开发区人民调解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李德海同志不仅在工作中创新, 在服务中提高, 更是一个爱岗敬业甘愿奉献的好干部。平时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关于信访稳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强做好矛盾调处的能力和技巧, 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
案例一:2012年11月7日, 李德海同志接到了天津某特种漆包线公司求助电话, 称公司二期厂房建设, 由于总包单位未能支付分包单位款项造成30余名农民工将企业大门围堵, 公司运输车辆无法出入企业已经面临停产状态。接到电话后他立即开车赶往出事地点。经过耐心劝解和耐心细致的协调, 围堵企业农民工撤离现场, 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最终被拖欠的农民工兄弟拿到了应得的25万元工资。农民工为了表示感谢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案例二:2013年3月23日晚上, 李德海接到开发区派出所负责人电话, 称某小区一期项目, 售出楼房墙体出现裂痕, 造成170余户400余居民, 将开发商售楼处和物业公司围堵要求开发商赔偿或退房, 得到消息后, 李德海同志迅速到达现场, 进行劝解工作, 经过4个多小时耐心劝解和协调, 居民们在晚上23点时分逐渐散去。第二天, 李德海同志组织召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协调会议, 确定由总包单位负责入户维修, 此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同和满意, 此案得以圆满解决。
辛勤的努力获得的不凡业绩
信访矛盾 篇5
辑庆镇位于中江县城西南,距县城17公里,浅丘地带,土质肥沃,交通便利。总面积68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4.9万人。全镇企业5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户,占全县15%,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亿元,同比增长28.4%。辑庆镇发展势头强劲,灾后重建、成德南高速路拆迁、特色产业园区、场镇建设等各项建设任务繁重,征地拆迁、灾后重建等诸多矛盾处于多发、易发期。对此,镇党委、政府坚持“一手促发展,一手保稳定”,狠抓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去年,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61件,调成261件,调成率100%,其中防止越级上访16件,防止群体事件6件、28人,防止民转刑案件5件,确保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是: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镇党政一班人充分认识到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稳定列为头等大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开展各种工作之前,总是把稳定工作困难想全想足,做好最坏打算,向最好方向努力。主要党、政领导亲自研究和部署,亲自坐镇指挥处臵重大事件。由于统一了思想认识,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历亲为,为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证。二是建立专门机构。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组成人员,设立了普法小组、调解小组、治安小组、宣传小组等机构,选派了责任心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小组长。各村(居)委会也建立了相应机构,专门负责本辖区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这些组织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发挥了组织、协调、排查、化解等重要的作用。三是加强经费保障。经费支持是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物质保障。我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仍拔出专款用于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用于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和老上访户问题。去年全镇维稳专项经费2.1万元,有效地减少了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潜在因素。
二、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目标责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严格落实属地管理办法和领导责任制,把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责任层层分解,建立起横向到边和纵向到底的责任机制。各单位、各村(居)的主要负责人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第一责任人,23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和18个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每年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村(社)、单位负责人和党员干部在矛盾调处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把许多矛盾纠纷苗头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实施三项制度。实行一票否决、末位警示和情况通报制。规定凡因领导重视不够,发生重大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恶性安全生产事故、聚众闹事等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危害社会稳定的,予以一票否决。严格执行末位警示制,对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处于末位的单位和行政村,由镇政府办公室进行查究通报,予以警示,限期整改。每期查究通报以文件形式附部份案事件登记表下发到各行政村、各单位及部分企业,确保信息及时有效,强化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三是健全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组织制度、联络员制度、排查调处和专项整治制度,以及督办检查制度。规定“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小问题当天解决,较大的矛盾一周内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在一个月至一个季度内化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联系1个问题较突出的村,督促检查工作的贯彻落实。镇上每月定期召开两次各村联络员工作会,排查不稳定因素,并分门别类列出清单,形成报告,不断提高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社会矛盾纠纷的台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关注民生,减少矛盾纠纷
我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一是关心弱势群体。我们坚持把弱势困难群体作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重点对象,放优先位臵,通过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助体系,以临时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开展各类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去年,全镇落实农村低保1957人,1957人,月保障金额101764元,城镇低保289人,月保障金额43750元;农村五保供养328人,月供养金额50700元;伤残、退伍等重点优抚对象115人、优抚抚恤救助31400元,发放临时生活救助130320元,城乡医疗救助20余万元,并在三医院安臵“三无”人员7人,确保了这些社会群体的整体平稳。二是帮扶拆迁户。我镇产业园区、高速路、场镇建设涉及征地拆迁户众多,矛盾也较为突出。我们坚持设身处地为拆迁户着想,一方面认真落实好征地拆迁政策,防止因政策落实不到位引发矛盾纠纷,规定凡是有政策依据的,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哪怕财政再有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兑现政策;凡是没有政策依据的,决不乱开政策“口子”,避免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深入细致做好帮扶工作,拔出专项资金帮助他们平整建房用的土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帮助搞好部分基础设施。特别是狮子村拆迁户在确定新定居点时,由于村民意见不统一,多次变更定居点,我们耐心地根据他们要求,调整方案,直至他们意见统一,同时,拔出资金2万余元,帮助平整土地和道路联通。三是改进干部作风。大力开展干部“下访”活动,加强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要求联村干部下到村组,查民情、访民忧、解民困。这一活动解决了很多群众的实际问题,排查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纠纷,比如,在灾后重建中协调解决了30余户残疾户、五保户的建房问题。开展干部“上门”服务活动,遇有矛盾纠纷,要求干部登门拜访当事人,详细了解情况,做好化解工作。在化解卫生巾厂改制遗留问题中,我们采取了“领导访厂,干部驻厂”举措,深入到厂区职工中开展工作,较好地化解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四、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素质
我们坚持从提高人的法律素质着眼,开展了“法律进校园、法律进万家”、“综治宣传月”、“大调解”等活动,把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综合治理和社会矛盾调处工作融汇在一起,广泛宣传。专门开展法律咨询活动,选择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着力提高法制宣传的有效性,提升全镇居民的法律素质。近年来,我镇共出动宣传车120多台次,悬挂宣传横幅100余条,书写宣传标语1100余条,散发挂图130余份,开展了一次大型漫画宣传教育活动。先后对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群众进行了法制专题培训,举办各种法制讲座、培训班、法律知识竞赛等专题活动15次,受训人员达1200余人次。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全镇全面开展依法治镇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五、坚持原则,果断化解矛盾
一是坚持依法办事原则。镇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去年,在对飞凤村征地143亩过程中,不断有人聚众到政府上访,提出超越政策法规的不合理要求,镇党政领导亲临现场,先后开展了5次对话,逐步摸清情况。个别人认为只要人多去上访,就能实现更多的个人利益。为了刹住这股歪风邪气,镇党政领导顶住巨大压力,坚持走司法渠道,按按照法律办事,最后通过法律途径妥善地处理了这一群体性事件,特别是扭转了不良社会风气,为后来的征地迁迁工作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坚持民事民议原则。民事民议是调处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方法。在发放临时生活救助过程中,许多人为了获得临时救助,争相到镇政府上访。为解决好这一矛盾,我们当即在各村组织召开会议,由大家共同来评议哪些人该获得救助,最终由集体决定出了获得救助的人员名单,再没有人到政府为此事上访。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为避免和减少矛盾纠纷,我们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在与群众打交道过程中,决不允许作出超过政策范围之外的允诺和表态,对群众提出的问题,作好记录,带回来由镇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对涉及公共财政开支事项,必须由镇长审核把关。这一措施有效避免了过去时有发生的,一些干部乱表态引发的矛盾纠纷。
【信访矛盾】推荐阅读:
信访基层矛盾化解07-16
镇化解信访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06-13
关于信访矛盾减存控增工作进展落实情况汇报08-20
心理矛盾10-16
矛盾管理10-17
矛盾转化10-18
突出矛盾10-20
经营矛盾10-21
城乡矛盾05-12
矛盾教学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