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资料(精选12篇)
气象资料 篇1
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根据云图上色调的差别和特定的形状可以看出, 哪些是陆地, 哪些是海洋, 哪些是冷锋, 哪些是气旋, 等等。于是人们就可从云图上看出, 锋、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发展和移动, 有助于天气预报。而且在海洋、沙漠、高原等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 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 可以弥补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 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到重要作用。
一、气象卫星的观测特点
气象卫星是空间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常规的气象观测仪器相比, 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遥感探测
气象卫星一般离地面很高, 有几百至数千千米。而要观测的气象要素主要分布在离地面几十千米的对流层和平流层内, 尤其是与日常天气预报密切相关的风、云、雨、雪等, 它们都发生在地面到十几千米高的对流层内。所以, 气象卫星不能采用地面气象站和无线电探空站的探测方式, 让感应器和被测物体直接接触的所谓直接探测。所以气象卫星采用的是遥感探测方式。
(2) 沿一定轨道观测
气象卫星。作为一个天体, 在空间一定轨道上运行。卫星一经发射成功, 它的轨道也就固定下来了。每天周而复始地按其轨道运行、观测。所以, 它不能像飞机那样根据任务制定航线, 到指定地区进行观测。也不能像地面雷达那样, 对作用距离内的被测物体进行频繁而细致的主动遥感。但这些缺点可以由选择理想轨道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
(3) 获取全球气象资料
通过卫星绕地球运转和地球自转, 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获得全球的气象资料, 这是气象卫星作为一种观测工具的最大优点。通常的探测工具作不到这一点, 无论是气球、飞机或雷达, 它们的观测范围都很有限。气象卫星除通过自己的探测器获取资料外, 近年来还通过它来收集各地气象资料。
二、气象卫星获取云图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气象卫星是一种综合性的观测工具。它的观测资料有两大类:一类是图像资料;一类是定量探测资料。图像资料中, 按照获取图像的方式不同, 可分为电视云图和扫描辐射仪云图两种。
(1) 电视云图
电视云图就是用与日常电视摄像相似的方式来拍摄的云图。气象卫星上的电视摄像系统在拍摄云图时, 其工作过程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准备阶段:通过电子束对电视摄像管的光导层扫描, 使摄像管的感光面具有相同的电位, 作好接收图像的准备。紧接着是照相阶段:照相机的快门打开, 曝光16.7毫秒 (1秒--1000毫秒) , 卫星下方的云景或地球表面通过镜头聚焦到感光面上, 这一过程与照相相似。然后是移相阶段: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是以很快的扫描速度将图片传送出去的, 而卫星上的电视摄像系统发送图像的速度很慢 (每幅图像2~3分钟) .因此必须把光导层上的电子图像转移到后面的薄像层上去, 供扫描发送。最后是发送阶段: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以每秒钟四条线的速度对薄像层进行扫描, 这时一幅电子图像就转变成了一边串相应的电讯号, 然后再通过卫星上的发射机天线将这些电讯号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射出去。发送过程就是将一幅完整的图像分解成许多条扫描线, 每条扫描线再分解成若干个像素的过程。一幅图像发送完毕之后, 立刻擦去贝宁像层上残留的电荷, 为发送下一张云图作好准备。上述整个摄像、发送过程都由程序钟自动控制。
(2) 扫描辐射仪云图
扫描辐射仪通常由可见光和红外两个通道组成。其中可见光通道的观测原理与电视云图相似, 即由感应元件测量云层或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照率大小。红处通道的探测原理与可见光通道有较大的差别。它是通过测量云层或地面放射的红外辐射来获得云图的。由于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层是由多种气体成份 (如:氧、氮、二氧化碳、水汽等) 组成的混合气体。每一种气体成份按其本身的分子结构, 都能吸收和放出一定的红外辐射。对组成大气的各种气体成份而言, 有几个光谱区 (如3.4~4.3微米, 8~12微米) , 它们既不吸收也不放射。换句话说, 地面或云层放出的这几个光谱区的红外辐射可以不受阻挡地透过地球大气而到宇宙空间去。这几个光谱区犹如窗户, 可以让相应波长的红外辐射自由通过, 所以又把它们叫做大气窗区。如果我们在卫星上放置一个大气窗区波段的感应元件, 则可以得到云层或地表面在这个波段放出的红外辐射。与电视云图相比, 扫描辐射仪云图有两个显著的优点:一是它的红外通道在夜间也可以进行观测, 这就实现了气象卫星的日夜观测, 使气象卫星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其次, 扫描辐射仪得到的是定量的辐射强度资料, 由此可以计算出云顶温度、海面温度、不同地表特征的反射率等, 以便于进行卫星云图的定量分析。这样又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气象卫星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宏义, 张梅.热带气旋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实用技巧[J].气象科技, 2008, (05) .[1]陈宏义, 张梅.热带气旋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实用技巧[J].气象科技, 2008, (05) .
[2]余建波.基于气象卫星云图的云类识别及台风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8.[2]余建波.基于气象卫星云图的云类识别及台风分割和中心定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 2008.
[3]黄世芹, 牟克林, 杨秀庄, 金建德.一次典型MCC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S1) .[3]黄世芹, 牟克林, 杨秀庄, 金建德.一次典型MCC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S1) .
气象资料 篇2
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三、施工进度计划报审表
四、分包(供货、试验)单位资格报审表
五、报验申请表
1、工程物资进场报验申请表
2、工程定位测量、放线、水准点引测报验申请表
3、项目管理人员及岗位职责报验申请表
4、特殊工种报验申请表
5、计量器具检定证书报验申请表
6、企业资质及管理制度报验申请表
7、基础垫层放线报验申请表
8、基础承台、基础梁放线报验申请表
9、C10、C15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报验申请表
10、基础砌墙放线报验申请表
六、施工设施(机具、措施用材料)备案表
七、混凝土浇筑申请表
八、地基工程质量验收证明书
九、验收记录表
1、土方开挖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2、接地装置安装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3、模板安装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十、验收记录
1、基坑(槽)工程施工验收记录
2、钢筋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
十一、检验报告
1、钢材检验报告
2、水泥检验报告
3、出厂水泥检验报告
4、砂检验报告
5、石子检验报告
6、烧结普通砖检验报告
7、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试验检验报告
8、钢筋焊接检验报告
十二、天津市预拌混凝土买卖合同
十三、配合比通知单
1、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
2、砂浆配合比通知单
气象服务及应用气象探究 篇3
关键词: 气象;服务;能力
从消费者角度考虑,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应该受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公众对气象服务支付意愿中,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的公众在愿意支付方面存在显著性,其中,年龄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费用方面呈负相关,文化程度和收入因素对是否愿意支付呈正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以上三个显著变量中,年龄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和收入因素;在支付多少方面,性别、年龄、对气象的关注程度、气象预报的及时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总体气象服务满意度、文化程度以及收入因素都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其中,总体满意度、文化程度、收入因素对支付多少方面呈正相关,性别、年龄、关注程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呈负相关,并且,通过自变量贡献率分析可知,在显著变量中,收入因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文化程度因素,以及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综上研究结论,也即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确实受到个体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收入因素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公众支付意愿视角评估公众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是有效的。
在现代社会,气象探测数据、气象信息和产品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国家安全保障领域,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对公共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以及能源、国防、食物、空间安全提供了越来越有效的科技支撑。建设公共气象对国家安全的支撑体系,要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成气象、海洋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全程、连续、滚动的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最终达到面向国家安全相关领域的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开展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敏感经济部门和敏感地区综合影响的定量评估;建立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雷电防护设备等综合研究;建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预报业务,提高全方位空间环境变化监测和分析能力;加强海洋气象工作,在我国海域岛购布设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数据料,为我国远洋航行和海洋资源开发作好气象服务等工作,在国家和社会安全领域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具体而言,如天气预报、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预报警报、公 的气象探测资料、数据、等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有时又称国家气象事业。还有如人工增雨(雪)、人工防雹、旅游气象服务、水电气象服务、城市污染指数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大型工程建设的专项服务、风景区天气预报服务、局部森林火险天气预报、水文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专题专项气象服务产品,是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的又称地方气象事业。还有少量为企业单位或个人单独提供的专业有尝服务产品,在国外,有私人气象公司,专门为私人提供气象服务,还有专门为某商场、公司、企业生产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则属于私人产品,由使用者付费。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提供方式和手段也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提供方式变为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报纸、灾害预警系统等传播渠道的十多种提供方式。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是以气象现代化为依托,以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为核心,气象工作围绕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等四个部分。气象科技发展的进程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支撑,社会需求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重要牵引,公共气象服气象在人们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资源利用、气象灾害防御等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项目不断增多,对公共气象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三农”等方面,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
公共气象服务不仅国内需求增长,而且国际需求也在增长,公共气象在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灾害防御和安全诸领域,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共同需求断增加,合作日益加强,我国公共气象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中国气象工作也在相关国际事务中为中国争得了话语权。
公共气象服务涉及工业、农业、国防等及为广泛的领域,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高科技、精细化、多层面的气象服务格局正在形成,在气象基础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水电气象、交通气象、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开发论证、烤烟气象、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出现,针对本地特色和需求的公共气象服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任洁.公共服务能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杨欣.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责任的省思与公法适用.中国行政管理[J].2010.
[6]孙鸿烈.把握科技趋势紧扣国家需求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N].2004.
[7]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8]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气象资料 篇4
关键词:迁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浙江平阳
由于城市现代化发展,气象探测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温州平阳气象站于1956年12月建站,并于2013年1月1日由鸣山站址(北纬27°41′,东经120°33′,以下简称旧站)搬迁至东门山顶(北纬27°40′,东经120°34′,以下简称新站),2个站址位于同一气候带,水平直线距离为2 700 m,2012年1—12月在2个站址进行了平行对比观测,新站获取了1年完整气象资料。本文试图利用1年的对比观测资料,对旧站与新站观测数据差异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得出新、旧站观测资料差异大小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新、旧站址资料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正确地运用历史气候资料提供参考。
1 对比观测期资料分析
于2012年进行了新、旧站址全年对比观测,对比观测项目为自动观测气温(包括最高、最低)、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1],2个站所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均为ZQZ-CⅡ型。
1.1 差值及标准差统计
利用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如下统计分析,设对比观测次数为n,则差值的平均值x軃为:
根据公式(1)和(2)分别计算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的差值,并统计求取月、年差值平均值和差值标准差(表1、表2)。
1.2 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1.2.1 气温。
气温差值为负值表明,新站气温低于旧站,新站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均比旧站低1℃以上,其中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新站比旧站月平均气温平均偏低1.3℃,夏半年(4—9月)平均偏低1.7℃。从各月温度看,各项指标均偏低旧站,与总体平均情况一致。气温差值标准差表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标准差接近,最低气温标准差相对较大,最低气温数据相对不够稳定,最高气温标准差最小,数据最稳定。
1.2.2 降水。
降水差值以正值为主,表明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年降水量差值平均多1.0 mm,差异不大。大部分月份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只有7月、9月降水量少于旧站。降水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他要素较大,仅次于相对湿度,数据相对不稳定,并集中在多雨月份,这体现了降水的局地性特点,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1.2.3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差值正负变化基本相当,月季变化明显,表明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变化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偏大1%,差值较小。相对湿度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他要素最大,数据相对最不稳定,受局地降水和风速影响,产生这种差异是合理的。
1.2.4 风速。
风速差值均为正值,表明新站风速大于旧站,年平均风速偏大1.7 m/s,冬季12月、1月和夏季8月偏大最为明显。主要是因为旧站处在平原郊区,而新站位于海拔高度254 m的东门山顶。由于摩擦作用,风速会随高度增加而有明显增加[2],因此造成新站所测风速大于旧站。而在冬季南下冷空气和夏季台风影响时期风越大差异越大。风速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他要素较小,数据较为稳定。
2 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
设对比观测次数为n,Ai为旧站某观测要素第i次观测值,则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
根据公式(3),计算新站对旧站的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表3)。新站对旧站的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表明,年降水相对差值11%,差异不大,7月、9月新站降水少于旧站,但数值较小,接近0,其他部分月份多于旧站,其中8月、11月和12月均超20%。这与高山局地降水偏多有关。
3 风向相符率统计
根据要求,只有观测风速大于0.2 m/s时,才统计风向相符率。新站与旧站风向角度差小于22.5°,即认为两者相符。
旧站与新站年风向相符率只有42%,最大相符率在1月,只有53%,最小相符率在4月,仅34%,可见两站风向一致性较差,说明旧站受周边城市化影响较严重,风向受局地环境影响较大(表4)。
4 新旧站址资料的显著性检验
新站积累了1年的完整观测资料,其是否与旧站所获资料具有连续性,是否来自同一总体,资料能否代表当地自然气候,需要对新站所取得资料与旧站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显著性检验即用于试验处理组与对照组或2种不同处理的效应之间是否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显著的方法。选取平阳站近20年气象观测资料为比较对象,认为该时段各要素能反映该站总体气候特征。对新站2012年观测的平均气温F、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F、降水量RR资料进行均值显著性检验。实践证明,这些资料序列总体属正态分布[3,4,5],同一要素方差相同,可以采用t检验法进行均值显著性检验。假设X为新站观测期的某要素月(年)平均值,假定样本容量为n月(年),这n年旧站观测的相应要素月(年)平均值的序列为x1,x2,…,xi,…,xn(n=1,2,…)。
对于显著性水平α,假设H0:μ=μ0,H1:μ≠μ0,(μ0=x軃n)
统计量=,从文献[6]中可知,由预先给定的信度α=0.05,n为自由度,查t分布表得到tα。如果|t|≥tα,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说明差异显著,新站要素平均值与旧站有本质的区别;如果|t|≤tα,则接受原假设H0,说明二者平均数间差异不显著,新站要素平均值与旧站并无本质区别。
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0.05,对旧站近20年的观测资料的平均值和新站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要素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月值和年值。结果见表5。
注:显著性水平0.05的标准值为2.09。
从表5可以看出,4个要素中,平均气温6月和8月,降水量1月和12月,平均相对湿度10月超过临界值,差异显著,其他均为差异不显著,表明新站此3个要素资料可与旧站资料续接合并使用。而平均风速因为新站迁移至东门山顶,风速变化大,显著性差异大,不能与旧站资料续接使用。
5 结语
新站气温低于旧站,平均偏低1℃;降水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只有7月和9月降水量少于旧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偏大旧站1%;风速新站大于旧站,年平均风速相差1.7 m/s,各月份均偏大旧站;风向相符率只有42%左右。新站和旧站气温和风速差异随季节不同程度不同,其中气温偏低明显,特别在夏半年差异相对较大,风速在冬季和夏季差异相对较大。在气候业务中可根据不同月份进行订正。这种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更证明了旧站受城市化影响十分严重,而新站更具有气候代表性,无城市化影响。新站和旧站降水量、相对湿度一致性最差,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点;风速一致性较好,观测数据较稳定;风向相符率只有42%左右,与观测场周边状况不同有关。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差异性不显著,表明新站此三要素资料可与旧站资料续接合并使用,而平均风速因为新站迁移至东门山顶,显著性差异大,不能与旧站资料续接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M].中国气象局,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3]吴慧.海南省降水量的正态分布特征及正态化变换[J].广东气象,2005(2):12-13.
[4]赵佩红.新会气候资料的正态分布检验及正态化处理[J].广东气象,2007(1):27-28.
[5]何健,杜尧东,蔡玲玲.徐闻气象站迁站前后气候资料序列的均一性检验[J].广东气象,2009(4):14-15.
气象资料 篇5
1.热量资源
1.1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形成原因
铜仁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受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为甚。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绵雨较多,“倒春寒”常发生;夏季为热带海洋气团控制,夏季炎热,光照充足,伏旱严重;冬季则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低温寡照,降水较少。秋季因西南季风的波及,上空的东风环流转变为西风环流,反映出“华西秋雨”特点。入秋后气温下降很快,阴雨天多。1.2温度的时空分布
气温的分布特点:区内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3.4~17.5℃之间,17℃以上的范围主要分布在境内乌江中下游河谷、锦江中下游河谷及玉屏、松桃、沿河、思南等地。梵净山1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年平均温度低至12℃以下。春季四月份平均气温回升快,绝大部分地区都达到16℃,思南、沿河已回升到17℃以上。秋季十月的气温略比春季四月份高,大部分地区仍保持在15℃~17℃之间,思南、沿河甚至在18~以上。到了10月下旬,气温陡降,所以铜仁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春季回暖早,秋季下降快,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特点。1.3烤烟大田期的热量资源
铜仁地区烤烟大田期的平均温度除万山为20.1℃,其他站点在22.3~24.0之间,以沿河的24.0℃最高。
各地烤烟大田期的平均气温比年平均气温高6℃左右。
表1-2调查点≥20℃日数
表1-3调查点≥35℃日数
表1-3调查点大田可利用日数.水资源
2.1 水分资源的时空分布
铜仁地区年降雨量在1110~1400毫米之间。但分布不均,东部多于西部,高海拔多于低海拔。梵净山以南西的思南、印江、石阡等地年降雨量1058~1200毫米,梵净山以东的江口、松桃等地年降雨量达1200~1300毫米。
2.2烤烟大田期(4~9月)水分资源
大田期降雨总量在826~997毫米之间。占年降雨量的74%~75%,东部多于西部。移栽期降雨量在200~250毫米之间。
表2-1调查点烤烟移栽~伸根期降水
旺长期降雨量在290~400毫米之间。
表2-2调查点烤烟旺长期降水
成熟采收期的7月中旬~9月中旬,降雨量在300~400毫米之间。完全能满足烤烟的生长需求。.光能资源
3.1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铜仁地区 年日照时数在1100~1300小时之间,在贵州省处于中下水平,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少500小时以上。一年中,各地日照时数以7、8两个月最多,都在100~200小时。冬季的1、2月日照时数最少,仅有40~50小时。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太阳直射光。
铜仁地区的年日照百分率较小,只在25~30%之间,冬季的1、2月的日照百分率一般不到15%,最小的德江只有11%,在冬季,由于日照百分率太小,个别年份几乎整个月不见太阳直射。
3.2 烤烟大田期(4~9月)的广能条件
区内烤烟生长期的日照时数在800~900小时之间,约占全年70%。在整个生长期内,是前少后多。移栽期(4月~5月上旬)只有150~180小时,不到全年生长期的四分之一。各县旬日照数见表3-
1表3-1调查点烤烟移栽~伸根期旬日数(小时)
表3-2 调查点烤烟旺长期旬日数(小时)
移栽后进入旺长期(5月下旬~7月上旬),此时段境内绝大部分地区日照都增加到190~230小时之间,最多的印江、玉屏超过220小时。
到7月中旬~9月上旬的成熟采收期,日照时数保持在380~420小时之间。其中最多的印江达440小时以上。且多为散射光,充足而和煦的阳光有利于优质烟叶的形成。
表3-3 调查点烤烟成熟~采收期旬日照(小时)
4.气象灾害
铜仁地区的气象灾害频繁,主要有春旱、夏旱、倒春寒、秋风、暴雨、冰雹、高温和凝冻等,对烤烟生长危害最大的是夏旱、高温及暴雨洪涝,其次是春旱和倒春寒,秋风仅限于局部地区,至于凝冻危害虽大,只在冬季出现。4.1 夏旱
铜仁是贵州省内夏旱最严重的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连续60~90天的特重干旱,出现了3~5年,机率为6~9%;连续40~60天的重干旱,出现了8~13年,机率为15~24%;连续25~40天的中等干旱,出现了16~22年,机率为30~41%;连续15~25天的轻微干旱,出现了16~20年,机率为30~39%。夏旱出现的时间在6~8月,这时
正处于烤烟旺长至成熟采收期,是烤烟生长发育阶段中最需要水的关键时期。4.2 高温及连绵阴雨危害
在夏季,铜仁市贵州省温度最高的地区。日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数各地都在10天以上,最多的铜仁、沿河达到26~31天。高温日数一般最早在6月中、下旬开始,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时正值烤烟旺长至成熟期,长时间的高温天气,使烟叶原生质和叶绿素受到破坏,光合效率降低,促使呼吸作用曾强,养分的消耗大于积累,烟叶的品质和产量都会受到影响。
表4-1铜仁地区2006年6~8月各旬温度
4.3 春旱
春旱并不明显,但从1979年后,春旱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特别是1985~1989年连续5年出现冬春连旱,对烤烟生长带来严重影响。
铜仁地区的春旱,西部比东部稍重。在54年的资料中发现,西部各县春旱出现的总年份有35~40年,机率为65~74%;东部各县总年份有27~30年,机率为50~56%。这表明,在54年中,有一半的年份没有春旱,与几乎年年都有的夏旱相比,就轻多了。在出现的春旱中,多为中、轻旱,重旱和特别重的干旱较少。特重旱,西部只出现过2~3次,东部1~3次,全区三个站没有出现过特重旱。5.冰雹
冰雹是本区常见的局部性灾害天气。据1998年以来的资料统计,铜仁地区的冰雹每年只有1~2次,最多的万山、石阡多达4~8次。在省内来说算轻雹区,危害甚小,或基本上不会造成大范围发的危害。冰雹以3~4月出现的机率最大,此时是烤烟的育苗阶段,降雹时间长或者雹粒大,会击伤露地育苗的烤烟。区内的降雹持续时间一般只有2~10分钟。偶尔也有较长的降雹。6.暴雨洪涝
气象资料 篇6
【关键词】县级气象部门 加快气象科技服务发展
一、引言
由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壤塘县气象部门筹建以来,传统意义上的气象业务内容单一,服务层面较窄,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很少,所以公众除了对简单的天气预报有所闻知外,对于气象科学的丰富内涵和其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知之甚少。
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科学文化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气象部门在改革的大潮中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气象监测网络建设、气象科技信息化发展、天气预测预报与业务技能技术水平、防灾减灾与社会综合服务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二、加快县级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几个条件
1.转变观念、狠抓服务
基础气象业务是我们县级气象部门的工作核心,当然必须时刻注重业务质量,必须绝对保障基础气象业务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确保业务监测网络、数据采集传输交换系统、各种气象报表的及时准确。县级气象部门的领导班子必须要注重开拓创新型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要将国家气象局“资源气象、公共气象、安全气象”的最新战略研究成果,真正的实践和应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在积极做好传统气象业务工作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能力,要科学、有序、认真地把人工影响天气、雷电防护等新一代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真正的做好做强,并依靠我们的资源技术专长努力研究和开发新的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切实突现我们的科技优势、专业优势和系统优势,以争取国家、政府和企业的更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加快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增加动力和活力。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县级气象部门要改变过去那种与外界缺乏交流,和社会缺乏沟通的自我封闭状态,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团体组织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要改变以往消极和被动的社会交往状况,要努力展现我们新一代气象人的风采,要努力让全社会来关注气象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努力通过气象科技服务来体现气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有的县局还是停留在过去那种老化呆板的状态当中,除了机械的完成一些测报业务外,很少主动去开拓和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能力,严重缺乏创新和发展意识。县级气象部门要学会走出去、请近来,要与时俱进的努力拓展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创新气象科学技术的社会利用层面,真正将我们的资源、技术、人才合理有效的应用到气象科技服务中,才能创造气象现代化建设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培养人才、把握市场
人才和市场是决定气象科技服务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县级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方面,重视经验水平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发展和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层面上要着力培养和使用创新型人才。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要积极鼓励开拓创新,要重用敢于尝试钻研、大胆面对困难、具有超前的眼光和发现机遇的能力的人才。
气象科技服务要着眼于经济建设,要敏锐洞察市场潜力,要善于把握社会和行业的需求,要根据国家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失时机的开展专业和特色气象科技服务,瞅准时机准确切入,才能真正体现服务价值,创造效益。
4.科学管理、形成合力
长期以来,县级气象部门由于业务性质的影响,工作中时常缺乏活力和激情,加上管理中往往缺乏激励机制,很多人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工作常常是循规蹈矩,失去了创造力和主动性。所以,在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中,要加强科学管理,要倡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和重视广大职工的才华,并尽量把他们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让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才能干出效率、干出成效。
5.自我加压、强化发展
县级气象部门由于缺乏竞争,很多同志的忧患意识和自我加压的主动性不强,有的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默守陈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袖手观望怕担风险怕丢官,缺少优胜劣汰的激烈考验,没有时不我待的紧迫压力,这样以来很容易产生懒惰情绪,失去了勇于改革和创业奋斗的勇气和睿智,一些同志放松了学习,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一些干部十几年在一个领导岗位上产生厌倦思想碌碌无为,甚至渐渐形成官僚主义思想,贪图安乐,不思进取。
所以,要想加快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就要在县级气象部门的人事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思想作风和综合能力的建设与考核,实行竟聘上岗、能上愚下,增压力、添动力,县级气象部门要自我加压、强化发展,真正加快气象科技服务的改革和发展!
三、结论
气象资料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气象观测的资料取自头道湖气象站和乌斯太气象站的气象年报表, 资料包括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要素及各种天气现象, 数据均经过了质量控制, 剔除了不正确观测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2]。
2 气温的对比分析
迁站前7年 (2001~2007) 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2℃、9.1℃、8.8℃、8.8℃、8.6℃、9.4℃、8.7℃, 平均8.9℃, 迁站后7年 (2008~2014) 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3℃、10.0℃、9.6℃、9.2℃、9.0℃、10.8℃、10.3℃, 平均9.7℃。
从气温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 迁站前气温较迁站后气温偏低0.8℃, 这与乌斯太气象站海拔高度偏低89.4米有关, 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温度差异可按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0.65℃/100米来估算[3], 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温差相差0.58℃。迁站前后年平均最高气温相差无几, 迁站前较迁站后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偏低2.2℃。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温度差异符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 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温度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 也与地理位置和周围探测环境的改变有关。
3 风速、风向的对比分析
经过观测数据分析得出, 迁站前后的年平均风速变化不大, 而且14年的年平均风速都比较接近。迁站后年平均大风日数增加了19天。
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迁站后较迁站前降低了3天, 主要是由于迁站前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根据全盟其它各站沙尘暴日数统计, 全盟沙尘暴日数后7年较前7年均有减少趋势。
迁站前的最多风向为ESE, 出现频率为17.4%, 其次风向为SE;迁站后的最多风向为SSE, 出现频率为18.9%, 其次风向为SE。迁站前后风向变化受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大。
4 其它要素
4.1 气压
经过分析得到, 年平均气压迁站后较迁站前升高了7.9百帕, 这与气压总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有关。在近地面层中, 高度每升高100米, 气压平均降低约9.5百帕, 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气压差异, 可按平均气压垂直递减率9.5百帕/100米来估算, 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气压相差8.5百帕。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气压差异符合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 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气压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 也与地理位置变化有关。
4.2 降水量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 迁站前7年平均降水量为149.5毫米, 年最大降水量为219.4毫米 (2007年) , 年最小降水量为76.4毫米 (2005年) , 最大月降水量为77.5毫米 (2007年6月) 。迁站后7年平均降水量为158.8毫米, 年最大降水量为198.7毫米 (2014年) , 年最小降水量为124.4毫米 (2011年) , 最大月降水量为79.5毫米 (2012年7月) 。迁站前后的月降水量变化一致, 主要集中在6~9月。
4.3 相对湿度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后相对湿度略高, 迁站前相对湿度45%, 迁站后相对湿度39%, 主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 阿拉善盟地处沙漠边缘, 常年干旱少雨, 全盟各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不大。
5 结论和讨论
(1) 台站迁移对乌斯太气象站的资料产生明显的影响, 气温、风向、风速、气压等对台站的迁移比较敏感, 而对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大风、沙尘暴日数也受台站地理位置的变化较大。
(2) 乌斯太气象站新旧站址的地理位置差异、海拔高度落差是造成迁站前后资料差异的主要原因。迁站后, 年平均气温偏高0.8℃, 年平均气压增加了7.9百帕。
(3) 建议在迁站时应尽量选择新旧站址地理环境相似且海拔落差较小的地方, 减轻气候资料序列的差异性。
(4) 落实好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2012年12月1日起执行) , 对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建立探测环境基础资料数据集, 对探测环境进行客观、定量评价, 建立保护体系, 保护测站周围环境, 有助于减少资料的差异性[4]。
摘要:通过对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14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阐述观测资料产生差异、变化的原因, 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气象服务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迁站前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学珍, 石瑞玲, 陈传宏.宁夏石嘴山气象站迁站前后20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应用科技, 2014 (30) :295.
[2]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往, 2004.
[3]张红娟, 李亚丽, 曾英.佛坪站址迁移对气象要素均一性的影响[J].陕西气象, 2010 (04) :32-33.
气象资料 篇8
为了便于业务和管理人员实时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及各类资料传输情况, 实现对关键通信设备和各类资料是否及时传输的监控, 亟须解决在资料及通信设备监控方面的空白。
1 气象业务报警短信的应用范围及思路
1.1 关键设备的在线监控报警
以ISOS-MOIFtp (传输业务软件) 为例, 该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会一直监控上传服务器的在线状态, 当服务器处于离线状态时进行声音提示, 也可以通过配置专有的硬件设备“3G通信报警一体机”实现短信报警功能。因为在实际业务中3G备用网络连接于路由器接口中, 所以短信功能基本没有使用。
基于MOIFTP业务软件的监控思路, 对网络通信关键设备 (路由器、网关) 、关键计算机 (业务PC) 实现在线监控, 而短信发送由Push Mail实现。首要用途是通过对关键业务微机的监控, 例如玉门市气象局某日夜间就曾出现区域站数据中心接收微机死机从而造成数据接收中断的情况, 监控软件在其离线超过设定的时间后开始持续发送报警信息, 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 从而能够及时处理、避免损失的扩大。另一用途是判断网络故障出现的原因和通讯质量测试, 当监控的关键位置网络设备出现离线时, 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问题出现在本地、运营商还是服务器端, 从而为网络管理人员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在实际使用中还发现, 当网络环境质量较差时会多次出现监控设备检测为离线的情况, 因此可以将此作为一个测试网络连接质量的参考依据。
另外, 还可以扩展出简单易行的应用案例, 例如为防止停电造成损失, 可以通过监控一个接市电的无线路由来达到停电报警的目的;某些专机专用的微机在非工作时段开机联网时给专人发送报警信息, 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对不需要24 h工作的电脑区段地址在非工作时段进行扫描检测, 发现非正常运行的可以发送提醒及时关机信息, 以减少多余的能源消耗和可能存大的潜在安全威胁。
1.2 自动及区域气象站资料传输报警
自动站与区域站资料传输状态时效考核是基层业务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有必要对资料传输情况进行监控报警。从实际业务运行情况来看, 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方法来实现传输状态的判别:一是查询传输状态数据库, 通过查询当前时次站点的资料传输状态进行判定;二是查询数据存储数据库, 通过查询当前时次站点资料入库情况来判定;三是查询本地业务软件资料传输目录或日志情况进行判定。以上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某一方面或多方面配合考虑进行开发设计。
1.3 业务软件运行过程中的短信报警
ISOS-SMO (采集) 中已有报警模块设置, 可以从环境、流程、质控、灾害和状态5个方面设定报警内容。根据选择的设定生成报警信息, 报警信息文件存储于软件根目录内“…log省名站号”形式的子目录内, 即文件名为“Alarm”+“日期”形式的文本文档。只要解析文本文件内容就可以获取报警信息, 例如当出现设定的大风报警信息时,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知相关值班人员进行业务处理。根据Mdos技术文档说明, Mdos默认短信文件的接收目录为“...MDOSAlarmReceivd Dir”, 只要解析相应的短信文件即可编制新的报警模块。
2 短信报警方式的实现及选择
在以往的传统气象业务应用中, 例如新型站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 (ISOS) 、气象资料业务系统 (MDOS) 等业务软件中要实现短信报警功能, 需要外接专门的硬件设备, 并且在实际使用中会产生额外的费用, 如果要发送的信息量比较多的话, 产生的费用也是一项较为可观的额外支出。以ISOS-SMO为例, 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有台站实现了短信报警功能, 一般只使用到了软件的声音报警提示功能。
本例中将通过手机邮箱的邮件推送服务 (push mail) 实现短信发送功能。手机邮箱一般以手机号码作为邮箱名, 具有邮件到达短信免费通知的功能, 利用手机邮箱的这一特性, 通过一定的编程设计从而实现气象业务工作中的短信报警应用。目前, 主流的移动运营商和邮件运营商都提供手机邮箱功能。
2.1 手机邮箱邮件推送服务 (push mail) 简介
邮件推送服务是一项将电子邮件直接推送到移动终端 (手机) 上的服务。通过安全连接, 将邮件推送到手机终端, 用户可以在手机端进行查阅、撰写、回复、转发及附件处理等。
邮件推送服务将电子邮件系统与移动终端相结合, 通过移动运营商现有的无线网络, 利用U-IMAP/SMS/WAP等相关技术实现移动邮件增值业务。通过本业务, 移动用户不但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使用电子邮件服务, 而且当新邮件到达时, 系统可以主动地通过SMS Push、WAP Push等方式及时通知移动用户, 触发终端通过邮件传送协议 (如U-IMAP协议) 及时收取新邮件, 阅读和操作新邮件[5]。
简单地来说, 邮件推送服务就是将用户手机邮箱内接收的邮件能以短信推送 (SMS Push) 方式同步至用户绑定的手机。利用手机邮箱的这一特性, 可以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将需要传送的信息快速发送至接收用户, 并且这一过程仅仅需要网络连接即可, 不会产生任何的额外的费用。
2.2 邮件推送服务与传统短信发送实现方法对比
邮件推送服务的发送方式与普通邮件完全相同, 具有实现成本低、发送速度快、邮件信息量大、发送完全免费等特点。为了更直观地显示两者的区别, 通过表1来对比显示。
当然, 邮件推送服务也并不是没有缺点, 缺点之一是部分运营及邮件服务商用户需自助开通该功能, 因此其适用范围偏小, 只适合于对特定用户对象服务。而这一点在气象业务工作中并不存在使用障碍, 因为报警信息短信的接收对象本身就是特定的值班及相关维护人员。
2.3 短信邮件的开启与使用
目前各大主流的运营商都有该业务, 而且基本是免费服务。例如中国移动默认所有用户是开通该功能的, 并且基础的短信推送也是免费的, 免费版本只在接收的内容上会有长度限制, 没有接收数量的限制。因此, 可以看出此技术最大的优点是发送与接收免费, 没有数量限制。
移动用户登录http://mail.10086.cn/, 在设置菜单中的“邮件过滤与提醒”中开通短信提醒,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各项参数即可, 建议将要接收的报警邮件地址设置为VIP邮件。经过以上设置后, 当有邮件到达时会即刻收到相应内容的提醒短信。其他如联通、电信、网易等服务商均有此服务, 设置方法以相关说明及帮助为准。
3 应用程序设计
3.1 开发平台及技术
软件开发语言选用Visual Basic.NET, IDE (集成开发环境) 选择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 软件基于.NET Framework 4.0框架开发。
3.2 软件结构设计与组成
根据以上思路, 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组成:在线设备的状态监控、传输状态的监控、ISOS-SMO报警信息的监控、信息发送模块等。各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3.3 主要模块的逻辑流程设计
3.3.1 在线设备监控模块。
将本模块分解为2个子模块来完成:扫描模块、超时检查报警模块, 扫描程序用于在设定的间隔时间内对监控对象进行ping扫描, 当ping通的时候记录一个时间点, 否则等待下一次的扫描;报警程序则通过对扫描结果记录的时间点进行逻辑判断, 当超过设定的超时时间后生成报警信息, 并启用发送模块发送;逻辑流程图如图2所示。
3.3.2 资料传输监控模块。
本模块通过查询传输状态数据库内的资料传输状态, 从而达到监视与提醒的目的。运行流程如图3所示。
3.3.3 ISOS-SMO模块。
本模块主要利用File System Watcher组件监视SMO软件生成的Alarm文件, 当Alarm文件内容发生改变时引发事件, 进而执行文本解析程序生成相应报警信息。
3.3.4 发送和查询显示模块。
发送模块负责将监控模块生成的报警信息发送至收件人, 并且在有发送失败邮件时进行补发的功能。显示模块负责将在线设备状态信息、缺报记录信息、发送的报警记录并即时显示于软件相应界面。
3.4 软件运行界面设计
软件界面从上到下采用常见的菜单栏、工具栏、主要功能显示区域、状态栏组成。软件窗口整体采用“Table Layout Panel”控件布局, 可以确保窗口内各部分可以自由随窗口的大小改变而自适应大小。主显示区域采用“Tabcontrol”选项卡控件分项显示, 目前根据软件功能有2个选项卡可以切换, 分别对应软件实时监控及报警记录查看功能 (图4) 。
3.4.1 实时监控显示界面。
显示设备在线状态及缺报记录查询结果信息, 采用List View控件显示, 按不同的状态分组显示统计结果, 不同的状态使用不同的图标进行区分, 做到直观明了;通过右键菜单可以选择不同的视图显示方式, 以适合自己的喜好进行查看。
3.4.2 报警记录查看。
报警记录显示已报警记录的内容, 可以通过选择或点击日期切换按钮以显示不同日期的报警发送记录 (图5) 。
3.4.3 设置界面。
主要包括要监控的站点范围、服务器相关信息、监控资料类型、报警短信邮件发送接收设置、报警阈值参数、ISOS-SMO报警参数设置。图6为报警邮件的主要设置界面, 包括了4个方面的设置内容, 可用于邮箱设置及测试。
3.4.4 其他功能及程序下载。
应用还包括一些辅助功能如缺报查询、日志、自动升级、客户端管理等, 使用较为简单, 可以下载程序后配合帮助文档研究使用。程序安装包云盘下载地址:http://share.weiyun.com/9efa290caabb2393daa262cc38736525 (密码:Lbm P) 。
4 结语
经过不断的测试运行与完善, 程序的各项功能已趋于完善, 在预先设置的条件下, 短信报警发送与接收均能正常使用, 并且在实际业务使用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具有较高的使用与推广价值。
摘要:为应对气象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与调整, 提高对关键业务设备与资料传输的监控水平, 提高针对性业务应急响应与维护保障能力, 根据不同的业务监控对象, 通过编程的方式设计出相关的监控模块, 基于邮件短信推送的技术服务实现报警短信与邮件的发送, 以供实际应用参考。
关键词:气象资料,数据传输,设备监控,短信报警,邮件推送,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曼, 武风波, 计宏.专网中移动邮件推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3 (5) :615-620.
[2]聂恩旺, 董保华.新一代气象资料传输质量统计系统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4 (7) :160-161.
[3]王媛, 黄克磊, 闫小利.用E-mail进行地县级气象资料传输[J].河南气象, 2000 (2) :37.
[4]卢永祺, 董国业, 伍淑瑜.通过Web Service来实现气象资料的实时传输[J].广东科技, 2010 (12) :59-60.
气象资料 篇9
1 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为了更好地让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 笔者综合考虑了多个方面, 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 节目上载。由于目前使用的录像机为松下HVX203, 为P2卡摄录一体机, 其上载主要支持P2卡模式的采集, 采集后的素材格式为mxf格式。 (2) 资料导入。该管理系统已经与影视节目制作系统进行了网络连通, 可以将设备采集完成的素材直接导入气象影视资料系统, 其影视设备可以支持DV25、DV50、MPEG-2 I25、MPEG-2 I50、WMV、MPEG-4等多种视频格式。或者通过光驱、U盘等其他设备进行资料的导入工作。 (3) 素材编目。素材的信息主要采用分层结构编目管理, 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扩充和修改。 (4) 素材的检索。提供检索功能, 使用户可以便捷地查询媒体资料。 (5) 素材的导出。由于设备的限制, 目前主要通过网络导出到节目制作系统进行编辑。
2 系统的设计思路
面对影视资料数据庞大, 其中又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如何将其有序地归档整理, 实现方便快捷地查询, 达到资料的最优化使用, 是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对影视素材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然后根据影视资料的特点对其进行编目, 建立素材数据库, 把已经编目过的素材录入到建立好的数据库中, 然后设计检索环节, 使影视资料可以被快速定位和查询到, 再导出到制作系统中进行编辑后播出, 从而实现影视资料的快速再利用。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2.1 资料编目
编目是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的基础, 是该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如果资料不经过编目直接进入系统, 在今后的使用中查找, 无疑是大海捞针。编目设计的好坏同时也关系到设计数据库的好坏, 数据库的设计是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的核心和管理对象。合理的设计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就是充分考虑了气象影视素材的特点进行编目设计的。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在充分考虑了气象素材的特点后, 采用了分层结构进行管理, 分层的编目方式比较灵活, 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编目需求。气象工作人员可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来确定编目的层次, 如只做第1层次的编目以满足基本检索的需要, 或进行非常细致的编目工作, 以提高资源的再利用效率, 缩短寻找时间, 提高效率。另外,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节目类型确定不同的编目层次。编目设置如图2所示。 (1) 素材类别。描述素材的基本属性, 是属于图片类, 还是音频或者视频类。 (2) 基本信息。描述素材的基本信息情况, 包括素材的长度及素材拍摄的时间、地点、拍摄人等。 (3) 素材内容。描述影视资料的信息分类、主要内容及其备注信息。其中信息类别又根据气象资料的主要特点分为常规天气预报节目、会议类、风景类、天气进行时、农业气象类、工作动态类、节日庆典类等7个类别。主要对该段素材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描述。
2.2 素材检索查询
构建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的目的是高效、方便地利用影视资料, 而能否快速和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 检索就显得非常重要。气象影视资料管理系统首先为用户提供了目录查询, 可以通过目录查询来查找所需要的影视素材, 通过浏览目录, 可以获得素材的标题、拍摄时间、拍摄地点、人物等主要信息, 为了对信息进一步进行筛选, 还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或者关键字组合进行深层次的筛选, 准确地查找到所需要的素材。
3 结语
影视资料管理系统满足了资料的上载、导入、编目、检索等基本的要求, 但是在兼容性和扩展性上还需要不断地提高。 (1) 上载技术比较单一, 目前管理系统素材的收集主要依靠P2卡的采集和影视非编设备的导入, 系统的功能还需要不断地升级, 以支持多渠道、多格式素材的上载。 (2) 影视资料管理系统目前还不能直接编辑素材, 不能进行素材格式的转换, 只是起到保存管理的作用, 还需要导入到相应的影视制作设备中进行编辑。 (3) 视频资料的基本组成元素是帧, 但是由于每段视频包含的画面帧的数量非常大, 同时存储设备也不允许, 在日常使用中, 也是以镜头为基本单位, 因此编目中没有涉及画面帧层次。
但是当前的管理系统已经奠定了数字化管理影视资料的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研究, 不断完善该管理系统, 使影视资料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张广梅, 马东雷, 戴思玉, 等.气象影视资料数字化归档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 (2) :54-57.
[2]肖春光, 张晓梅, 夏宇宁.计算机检索技术在气象影视资料检索中的应用[J].内蒙古气象, 2006 (2) :33-35.
[3]李清平, 郭志勇, 王晓丽, 等.浅谈市级气象影视制作系统的日常维护[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1 (15) :157.
气象资料 篇10
1 气象资料的可对比性
一是汤阴县气象局始建于1957年, 1971—2010年未进行搬迁, 经纬度、海拔高度一致, 气象资料连续性较好。二是1971—2010年全部气象仪器由中国气象局指定的气象仪器生产厂家生产, 且严格按照中国气象局规定, 定期进行仪器的鉴定。三是1971—2010年全部气象资料是人工观测, 且观测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 观测资料准确可靠。综上所述, 气象资料具有可对比性。
2 气象资料的对比性分析
2.1 气温
2.1.1 气温月际分布比较。
1971—2000年、1981—2010年各月气温资料的平均值及差值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 后30年与前30年的差值均呈正值, 即后30年的月、年平均气温较前30年偏高, 2月偏高最为显著, 偏高0.9℃;3月次之, 偏高0.6℃;1月、7月偏高0.4℃;其他月份偏高0.2℃;全年偏高0.3℃。由于前30年与后30年的气象资料中均包含1981—2000年的资料, 故1981—2000年20年的资料可以不参与分析, 则差值主要是1971—1980年和2001—2010年的资料差值, 即2001—2010年的温度比1971—1980年的温度偏高严重。这一结果表明:若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 即表明汤阴县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结论相一致。若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城市效应对气温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 不排除观测环境遭到破坏对温度升高的影响。
2.1.2 气温季节分布比较。
按气候学和习惯划分法进行季节的划分, 即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971—2000年与1981—2010年各季节气温资料的平均值及差值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 冬季升温明显, 春季、秋季次之, 夏季温度无变化。由此得出结论, 冬季气温明显升高, 夏季气温无变化。
(℃)
(℃)
2.2 降水量
2.2.1 降水量月际分布比较。
1971—2000年与1981—2010年各月降水资料的平均值与差值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 降水量后30年大于前30年的月份按从大到小排列为:9月14.5 mm, 5月11.2 mm, 8月5.1 mm, 6月2.3 mm, 1月0.1 mm。降水量后30年小于前30年的月份按由大到小排列为7月23.2 mm, 10月4.5 mm, 4月1.6 mm, 12月1.0 mm, 11月0.8 mm, 3月0.5 mm。2月没有变化。全年降水量后30年较前30年略有增加, 但年际间变化大。
(mm)
2.2.2 降水量季节分布比较。
1971—2000年与1981—2010年各季节降水资料的平均值及差值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 秋季、春季的降水量增多, 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 冬季降水量变化不大。
(mm)
2.3 日照时数
2.3.1 日照时数月际分布比较。
1971—2000年与1981—2010年各月日照资料的平均值及差值如表5所示。从表5可以看出, 后30年的日照时数较前30年的日照时数明显减少, 由于前30年与后30年的气象资料中都包含1981—2000年的资料, 故1981—2000年20年的资料可以不参与分析, 则差值主要是1971—1980年和2001—2010年的资料的差值, 即2001—2010年的日照时数比1971—1980年的日照时数严重偏少, 日平均偏少0.47 h。偏少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空气污染和观测环境的破坏影响。
2.3.2 日照时数季节分布比较。
各季节日照资料的平均值及差值如表6所示。从表6可以看出, 夏季日照时数偏少最多, 秋季、冬季次之, 春季减少最少。如果按每个季度90 d计算, 夏季后30年较前30年日平均减少0.64 h, 春季后30年较前30年日平均减少0.24 h, 明显小于夏季减少量。
3 结语
通过1971—2000年与1981—2010年气象资料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前、后30年温度呈升高趋势, 温度的升高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吻合[1,2,3], 但不排除城市效应和环境遭到破坏的影响, 因为测站周围的建筑物阻挡空气的正常流通[4,5], 减少了正常的热交换, 使得温度升高, 且冬季气温升高明显, 夏季气温没有变化。降水量前、后30年的变化不明显, 但季节变化显著, 秋季、春季的降水量增多, 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 冬季降水量变化不大。年际间变化大。前、后30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 夏季减少最多, 秋季、冬季次之, 春季减少最少。主要是受到空气污染和观测环境破坏的影响。
(h)
(h)
参考文献
[1]齐贵英.阿勒泰地区1962—2008年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 (3) :33-37.
[2]蒲利荣, 解凤燕, 孙晓文.清远新旧站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科技风, 2011 (7) :266.
[3]汤世珍, 辛琳, 辛鹏, 等.苏尼尔水文站气象要素对比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 4 (3) :49-51.
[4]史兴权王芳, 李艳丽, 等.乐清气象站迁站对比观测资料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1) :22-23.
气象资料 篇11
关键词 档案;社会利用;服务
中图分类号 P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082-0210-01
气象档案是在气象观(探)测、气象预报和气象业务技术管理、气象科学研究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一琮的归档制度,集中保存起来的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各种原始记录及各种报表,天气图,整编成果和其他有关的技术文件材料等)。深入挖掘气象档案资源,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档案利用效益,实现资源的共享是气象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 气象档案资料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气象档案部门逐步把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服务形式:
1.1 电话、手机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天气变化,拨打电话咨询天气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了解气象信息的过程也由过去的“被动接收”变为现在的“主动咨询”。据统计,2008年新疆全区定制天气预报手机短信的用户达43万人,12121声讯电话的拨打次数达125万次。
1.2 内部借阅抄录服务
内部借阅抄录服务是指气象工作人员到档案室借阅抄录气象记录报表或整编出版的气象资料成果。主要是为了天气预报业务、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等问题。
1.3 接待咨询服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气象档案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直接到局内查询、利用气象档案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
1.4 计算机加工和网上检索下载服务
根据用户的需求,按照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查找,加工处理气象资料,关快速打印或录入载体提供服务,这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大大方便和扩大了用户对气象资料的利用。
2 深入挖掘档案资源,增强服务意识
2.1 对气象记录档案进行统计分析
气象记录档案是在大气探测中直接形成的反映地球大气各种气象要素状况和天气气候变化过程的历史记录,能为农业、林业、保险、工业、执法等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2.2 对各类观测资料进行加工整编记册
气象科技汇册是我局以各种地面气候资料为主要内容整编的气象资料,现有馆藏档案资料2万余卷(册),馆藏档案资料的历史跨度70余年。基本可分为七大类,其中气象记录档案1.4万余卷(册),约占馆藏总量的70%。对自治区范围内的各类基本气象观测记录及重要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区气象局机关、直属单位及气象台站移交的属于永久保存的气象档案;区气象局及有关部门立项的、气象部门负责和参加的科研项目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科研档案:涉及本区范围内所有气象科技事业发展史料和天气气候史料文献;区气象局所属气象台站的历史沿革档案及撤消台站所遗留的各类气象档案等。另外,解放前(1937~1949年)13个站101卷(册)气象记录档案,是唯一现存于世的珍贵气象资料。国家下发和全国所有省、市、区交换的地面气象记录月、年报、高空气象记录月报、历史天气图、各种气候图等资料,与外部门交换和购买的各种资料以及部份国外的气象资料也是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馆现存这种气象资料共5300多册。
2.3 对气象业务技术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气象业务技术档案是在气象服务工作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气象科技资料,包括气象业务技术总结、技术报告、业务技术产品、气象情报、气象旬报、气象月报、气候影响评价,重大灾害性天气调查分析报告等,为方便用户利用,我局对气象业务技术档案进行了数字化筛,为馆藏机读载体有:磁盘、磁带、光盘和缩微平片档案以及卫星云图照片档案等。
3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成效
近年来,新疆气象信息中心在不断拓宽气象档案资料服务形式,对各类气象档案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统计分析、整编,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气象档案资料的服务领域,努力提高气象档案资料的社会利用效益。
3.1 为防灾减灾服务
新疆气象信息中心利用几十年的气象档案资料,建立了新一代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对强降水、洪涝、大风、低温冻害等重大气象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准确、可观、综合的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及其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分析,为减灾、防灾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自2009年12月入冬以来,新疆连续出现19次不同程度的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多次遭受雪灾、低温等灾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冰凌、融雪性洪水及雪崩,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损失。,氣候资料在为各级政府部门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服务中都发挥了积极重要地作用。
3.2 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服务
在为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服务方面,我局档案室先后为发电、能源开发提供及时的气象资料服务,为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及大中型水库建设提供气候资料的分析服务,较长年代的气候资料,为国家重点建设勘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3.3 档案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不断提高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科学管理方法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必将使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提高档案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全面建设。首先是提高了贮存、收藏能力。近年来,新疆气象档案馆已全部(分阶段)购置和安装了档案密集架装具,并装有自动监控消防报警设备等。现代技术,特别是光盘信息储存技术的采用,为日益增多的档案存贮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增强了档案馆的收藏能力。其次是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及高效率的信息处理功能。在档案资料审核、质检、编目、分类、统计和分析等工作中,已逐步代替人工操作,档案信息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质量有了极大提高。
引进和开发研制了《气象科技档案目录管理系统》、《地面常规气象资料数据库》、《地面气象资料非实时处理准自动化系统》、《可视化高空机制报表自动处理系统》、《地面气象台站历史沿革微机管理系统》等多种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系统。通过气象档案的社会利用实践,笔者认识到气象档案资料要受到社会各单位和个人的欢迎,只有不断拓展气象档案服务形式,加快对各类气象档案资料加工整编、统计分析、汇册及出版,才能更好为各行各业建设和百姓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更好地发挥气象档案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构建和谐家园提供更好的气象档案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忠义.中国气候资料工作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218-226.
作者简介
气象资料 篇12
关键词:气象数据,数据库,存储过程
气象资料是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公益性资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建设,目前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及服务平台都已基本建成,实现了气象资料的自动传输。过去大量的气象资料通常以各类文本方式存储于FTP服务器中,不利于气象资料的查询、统计与使用,各用户使用时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发生错误。因此,从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全省各类气象资料建立一个统一的SQL Server 2005的数据库,利用SQL数据库强大的管理、查询、统计与存储功能,来为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先进、及时的气象数据。
1 数据库资料的获取
我省气象探测资料,主要是CAWS600系列的大监项目有人值守自动气象站和以两要素、四要素、六要素组成的无人值守中尺度加密站组成。其中,CAWS600系列的自动气象站,包含的要素最全,其传输是通过FTP方式向省局服务器传输国家局定义好的文本文件。各类中尺度无人值守加密站,则是通过GPRS方式向省局中心站服务器传输UDP数据包,中心站服务器端需要加载UDP包的接收程序进行获取和解析。
1.1 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资料的获取
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向中心站传输实时的Z文件,文件名中包含区站号和观测时间以及文件的类型。我们在中心站FTP服务器中开发一个Win32的文件分捡程序,对收到的各类文件进行分类,分别复制到一个我们自定义的一个文件夹内,等待入库程序的处理。
1.2 中尺度加密站资料的获取
中尺度加密站的资料,我们需要在中心站服务器端加载一个开发好的Win32程序来截取UPD数据包,然后根据已经定义好的规则进行解析,生成一个一个的文本文件,复制到另一个文件夹中,等待入库程序的处理。
2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的介绍
SQL Server 2005是一个全面的关系型数据库平台,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使用户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2.1 SQL Server数据库的特点
2.1.1 高可用性
SQL Server的失败转移集群和数据库镜像技术确保企业向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交高度可靠和可用的应用系统。
2.1.2 管理工具
SQL Server引进了一套集成的管理工具和管理应用编程接口(APIs),以提供易用性、可管理性及对大型SQL Server配置的支持。
2.1.3 安全性增强
SQL Server旨在通过数据库加密、更加安全的默认设置、加强的密码政策和细化许可控制、及加强的安全模型等特性,为企业数据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性。
2.1.4 可伸缩性
SQL Server可伸缩性的先进性,包括表格分区、复制能力的增强和64位支持等。
2.2 存储过程的应用
2.2.1 存储过程的概念
存储过程是由SQL语句和流控制语句写成的过程程序,经数据库编译和优化后存储在数据库的服务器中,可被其它程序调用执行,允许多个用户访问相同的代码。它提供了一种集中一致的实现数据完整性逻辑的方法。可用于实现频繁使用的查询、业务规则和被其它过程使用的公共例行程序。
2.2.2 存储过程的用途
存储过程的用途是相当强大的。从返回SELECT语句的结果并用于用户报表到执行复杂的数据有效性校验都可以用存储过程。
2.2.2. 1 模块化的程序设计
在创建了一个存储过程后,它就会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通过应用程序多次调用它。这些过程能封装数据库功能,也能被应用程序代码独立地修改,只要应用程序知道被返回的数据将要做什么。该模块可以被很多用户重用,也可以被很多用户共享。因此,存储过程可以增强代码的重用性和共享性,加快应用的开发速度,提供开发的质量和效率。
2.2.2. 2 快速执行
当存储过程被编译并存储在高速缓冲中时,能以相当高的效率执行。因为第一次执行后的存储过程会在缓冲区中创建查询树,使第二次执行时不用进行预编译,从而加快速度。
2.2.2. 3 减少网络通信量
因为存储过程存储在服务器上,并在服务器上运行。只有触发执行存储过程的命令和返回的结果才在网络上传输。客户端无需将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本地进行计算,再将结果数据通过网络送到服务器。所以,可以减少网络流量。
2.2.2. 4 使用存储过程保证安全性
因为在进行用户授权时,可以不授予用户访问存储过程中涉及的表的权限,而只授予访问存储过程的权限。这样,既保证了用户通过存储过程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又保证了用户不能直接访问与存储过程相关的表,从而保证表中数据的安全性。
3 在Delphi中使用存储过程的方法
在Delphi中使用存储过程的实现步骤:把TADOStoredProc放到窗体上,设置参数连接到MS SQL Server数据库和ProcedureName参数,指定存储过程名,在代码中设置存储过程的输入参数,执行存储过程并获取返回的数据。
通过调用TADOStoredProc控件的parambyname方法,设置好所有的输入参数,再调用open方法执行存储过程。如果存储过程返回参数,同样用parambyname方法获取参数值。如果返回数据集,则用访问数据集的TFields的方法获取各记录。如以下代码所示:
4 数据库的设计
由于自动气象站的数据量庞大,每分钟一个数据量,对于这样的海量数据如何存储,就成为设计的难点之一。设计的数据库,要求使用方便,利于统计与存储,并且需要有较高的效率。
4.1 台站参数表的建立
列举台站参数表中的部分字段值如下:
其中,将[StationID]字段设为索引字段和主键。索引能大大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主键可以确保执行数据更新、删除的时候不会出现错误。
4.2 资料库的建立
自动气象站的资料,按年份建立不同的数据库,每年一个库,这样的优点是库不会无限制的增大,也利于数据库的存储与转移。在库中,再通过分类建立各数据表。结构如图1所示。
4.3 资料库数据的查询
数据库的查询,通过调用在AhGis库中的返回结果集的存储过程来进行,不同的时间段,通过对时间的解析来查询不同的数据库表。存储过程的调用,通过执行EXECUTE语句来实现,执行后用CLOSE语句来关闭。执行的结果通过ASP方式显示于网页中,或者被其他用户调用。显示结果如图2所示。
5 结束语
本设计项目中,通过合理地设计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解决了数据库的存储,并提高了数据查询的效率。利用SQL数据库强大的管理、查询、统计与存储功能,来为气象业务和服务提供先进、及时的气象数据。
参考文献
[1]Mike Gunderloy, Joseph L Jorden, David W Tschanz, 等.SQL Server2005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能斌.数据库系统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3]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和记录簿表格式[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
[4]Charlie Calvert.Delphi4编程技术内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