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2024-06-15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共10篇)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篇1

一、中韩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

(一)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迅速, 金融产业的对外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金融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 1990年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始终呈现贸易逆差状态, 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702.5亿美元, 进口总额1921.7亿美元, 贸易逆差219.3亿美元。金融业与保险业服务贸易逆差的占比与规模不断增加, 而保险业贸易逆差较为严重。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二) 韩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通过1996年加入OECD和1997年与IMF达成协议, 韩国的金融业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 股份及债券投资实现全面自由化, 有关银行、证券部门的限制性条款大部分已被废除。1999年1月允许向境外消费者提供证券及海上保险等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业开放规模日益壮大。2005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额100亿美元,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逆差规模有所缩小, 但2010年出现反弹, 逆差额112亿美元。从规模上看, 韩国的金融业服务贸易逆差呈现逐渐增加的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韩国银行经济统计系统

二、中韩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为更好地对中韩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 本文选取了中国、韩国、美国、英国4个国家的相关数据, 以使分析更加客观、准确。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平均值来看, 中韩两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极低, 均小于1%, 而中国又小于韩国, 韩国在0.91%左右, 中国仅在0.4%左右, 而英、美两国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最多的国家, 国际市场占有率之和历年来均超过40%, 其中英国超过美国, 详见表3。可见, 中韩两国的金融服务业发展水平远不及欧美等金融强国, 这与其出口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低下不无关系, 但近年来亦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及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二)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指数)

英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在0.6~l范围内, 说明英国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强。韩国、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微强, 韩国TC指数在0.1~0.5范围内, 美国TC指数在-0.1~0.1之间, 在四个国家中, 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弱, 详见表4。自加入WTO以来, 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在-0.7~-0.9之间, 表明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很弱, 但从2007年开始, TC指数逐渐增大, 说明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

数据来源:根据UNCTAD数据库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三、中韩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概况

(一) 中国对韩国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状况

数据来源:韩国知识经济部境外人直接投资统计

中国的服务贸易在韩国服务业的市场占有率约2.6%。近5年间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中金融业的占比仅为0.1%, 其中对保险业投资额为0。从平均投资规模 (每1件平均承包金额) 看, 全服务业平均额是48.5万美元, 而金融业的平均额仅为4.87万美元。

数据来源:韩国知识经济部境外人直接投资统计

1993年12月, 中国银行首尔支行在得到许可后, 7个支行相继进入韩国市场, 但中国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仍未进入韩国市场。值得一提的是, 2007年8月, 中国企业3NOD成为最早在韩国KOSDAK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

中国为了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问题, 提高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不断扩大出口规模, 进一步关注韩国金融机构。但中国金融业结构调整仍未完成, 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进入韩国市场时仍需谨慎。

(二) 韩国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状况

从韩国服务业的境外直接投资现状来看, 金融业、保险业的占比不断增加, 而2000年以后韩国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 如表7。

数据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韩国的金融保险业对中国投资是以2006—2010年的累积额为基准, 在全服务业中占有率约为25.3%, 比率较高。其中对金融业投资占有率约90%, 而保险业的占有率仅为8%。

数据来源:韩国进出口银行

韩国对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兼并与收购型直接投资与其他服务业相比更为活跃, 详见表9。

数据来源:Thomson one DB: M&A deal statistics (2011年5月为基准)

韩国银行对中国的投资始于1992年中韩建交, 截至2010年进入中国的韩国银行分行 (支店) 共31个、支行 (出差所) 18个、现地法人4个、事务所5个。 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有限, 以设立合作证券社为主, 截至目前韩国以事务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证券社共5家, 韩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当地法人2个, 合作法人1个, 事务处8个。

四、促进中韩两国金融服务贸易与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 银行业

首先, 可以考虑在已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银行与已进入韩国市场的中国银行之间设立共同卡公司, 通过签订FTA, 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 实现跨境汇款及信用证交易, 从而有利于双方贸易灵活化、降低汇率风险。其次, 可以安排双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同时引导中国银行对韩国银行进行股权参与, 促进建立中韩合资银行。

(二) 证券业

已进入中国市场的韩国证券公司为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 需尽早取得能投资A股的境外投资者资格, 同时中国也应适度控制其投资扩张速度与规模。在业务方面, 韩国证券社 (代表处) 可作为中国企业在韩国的中介组织, 并为韩国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及国际间兼并与收购等投资金融交易。此外, 两国的证券交易所应努力在对方国开设事务处, 从而扩大两国证券业服务贸易规模。

(三) 保险业

2004年12月获得批准的中国人寿保险及境外保险社的团体保险及健康保险, 其营业开放时间较短且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境外保险社之间竞争不太激烈。韩国保险社设立合作公司以实现出口保险业方面的合作。2009年以来, 随着韩元汇率逐渐下降, 为确保重要原料的出口, 韩国批准了进口保险制度, 如果两国设立合作保险公司, 会将进口保险直接转换成对方国的出口保险, 从而促进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张岩.影响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3) .

[2]方芳.金融危机下的韩国金融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 2010 (1) .

[3]黄满盈, 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0 (5) .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篇2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都是以货物贸易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但自从1971年OECD组织在东京回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服务贸易的概念,随后作为多哈发展议程的重要议题,1994年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的初始性的政策框架看来,服务贸易正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也表明,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国际服务贸易额(包括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从1980年的762.8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4222亿美元(按当年价)。年均递增7.4%,高于货物贸易同期6.5%的增长速度。相应地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包括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比重从1980年的15.7%上升到2004年的18.5%,服务贸易额接近物品贸易额的1/4。

一、有关概念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

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

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

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3、完善国内各项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立法工作滞后,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等诸多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其次,对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填补这些空白。最后,要增强对我国国内行业造成损失事件的预见性,及早保护,避免伤害。

4、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我国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缺乏,另外,整个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的素质也不高,这无疑大大削减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可以在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筹建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培训更多高层次的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建立服务贸易的培训机构。实现对现有人员的短期业务培训;通过优惠政策增加国内服务业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同时防止智力外流,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创新。

中韩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现状及展望 篇3

关键词:中韩贸易;发展现状;机电产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36 文章編号:1672-3309(2013)11-79-02

一、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进程

中国与韩国同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与日本一起构成了亚洲经济总量的70%以上。两国间存在悠长的历史渊源、相似的地理环境、相互补的经济结构以及紧密的贸易合作。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为双边贸易的初级阶段,发展缓慢,自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以后,中韩双边贸易迅猛发展。双边贸易总额从1992年的50.28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25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近十年来的双边平均贸易增长率达25%,尤其是2002-2003年的同比增长率高达43.35%,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商务部驻韩商务处统计,韩国自2010年起已连续三年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与第二大出口国。从韩国的角度看,中国自2002年以来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国,并于2007年超越日本成为韩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二、中韩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现状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中韩两国均为机电贸易大国,2012年中国成为机电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而韩国为第五大机电产品出口国和第十三位机电产品进口国,中韩机电产品双边贸易额占世界机电贸易总额的11.82%。

机电产业为中韩双边贸易中最主要的产业,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韩国是我国机电产品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仅次于日本;第三大机电贸易出口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而中国则为韩国机电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从中国进口及出口的机电产品更是分别达到了其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的28.1%和20.1%。中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进口额从1992年的4.5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42.02亿美元,发展迅猛;出口额则从1992年的1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421.51亿美元;双边机电贸易总额从1992年的5.54亿美元增长为2012年的1263.5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为43.35%。中韩建交以后,双边机电贸易在各自的贸易份额中显著增加,近二十年来中韩机电贸易的平均增长率为23.24%,超过中国对世界的机电贸易增长率20.49%,大大超过韩国对世界的机电贸易增长率11.17%。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韩机电贸易总量飞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对韩国机电贸易产生了巨额的贸易逆差,并且逐年扩大,1992-2012中韩机电贸易累计逆差为2982.08亿美元,逆差增长率在2002年更是达到最高值92.2%。1992年中韩机电产品的贸易逆差为3.54亿美元,而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了420.5亿美元,甚至接近同年中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占中国对韩国贸易总逆差的比重为51.9%,说明中韩机电贸易的逆差为双边贸易总逆差的主要来源。

在贸易份额方面,中韩机电产品贸易占中韩双边贸易总额的比重在不断上升,从1992年的11.02%上升到2012年的49.28%,说明机电贸易在中韩总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双边贸易的主导产业,对两国的贸易往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韩机电贸易在中国机电贸易总额的比例平稳小幅度上升,从1992年的1.26%上升至2012年的7.81%,翻了大约6倍。而中韩机电进出口总额在韩国机电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自1992年的0.9%大幅增长至2012年的30.39%,翻了将近34倍。说明两国机电贸易的紧密性在不断增强,韩国的机电贸易对我国的依赖性相对更大。更具体地说,中国的机电贸易对韩国的进口依赖度较高,而韩国对中国的进口与出口的依赖程度都较高,并且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中韩机电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元件、电子集成电路、家用电器等家电及电力机械、通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办公用电器及数据处理设备上,其占双边机电贸易的比例分别为50.3%、24.17%、6.65%;从中国向韩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主要类别来看,处于前三位的出口产品为:通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家电及电力机械和办公用电器及数据处理设备,其贸易比重分别为44%、25%、10%;进口产品的前三位为家电及电力机械、通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办公用电器及数据处理设备,其贸易占比分别为62.8%、14.23%、4.75%。说明韩国出口到中国的机电产品比中国出口的产品集中程度更高,而中国出口的产品类别分布相比较而言更均匀。对比十年前中韩进出口的主要机电产品,中国从韩国的进口中,家电及电力机械占有最大比重,其比重有上升趋势,从1992年的34%上升到62.8%;与此同时,中国向韩国出口机电产品中,通信录音及重放装置和设备占有最高比例,这一比例也在上升,自1992年的22%增加到了2012年的44%,表明两国的比较优势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且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双边机电产品贸易结构得到优化。

三、中韩机电产业贸易展望

总的来说,机电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在其双边贸易所占比重的提高同两国经济贸易结构的整体演进有着内在联系。一方面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中国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机电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韩国作为新型工业化国家,机电产品正是韩国的产业优势所在,因此在其对外贸易中有着绝大份额。正是中国对机电品的需求增大契合了韩国的产业优势,因而扩大了韩国对中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另外,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使得机电产品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品。虽然在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中国的机电产品与韩国仍存在差距,但中国凭借自身比较优势占据了中低端市场,扩大了出口,也因为如此,中国对韩出口中低端产品,进口高价格、高品质的机电产品,造成了中国对韩国巨额的贸易逆差。结合中韩机电产业贸易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推进中韩双边机电产业贸易发展和深化。

(一)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经济与贸易合作

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经济与贸易合作,两国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组织,设立政府间的常设机构,对中韩两国现实可行的贸易和投资项目进行规划协商,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共同遵循的法律和法令,争取两国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贸易规章上达成一致。

(二)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技术含量

近十年来,我国对韩国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有了大幅提高,韩国在技术上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已改变。但目前我国机电产品总体上仍主要以低价取胜,这就造成了两国机电贸易的不平衡以及巨大的贸易逆差。要缩小贸易逆差, 一方面应该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技术复杂度,缩小产品在包装、材质和质量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应鼓励自主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份额,从而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三)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实现机电贸易自由化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通过促使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向区域统一的大市场转换而产生规模经济。当FTA成员国的特定部门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时,该部门在自贸区建立后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更加显著。贸易自由化可以有效地消除限制规模经济实现的因素,使得自贸区内各国的市场连为一体,从而突破单国机电市场的局限,并以区域内机电贸易大市场为依托来安排提供的贸易规模,进而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推动机电双边产业内贸易,提高国内机电产业规模。

同时,自贸区的设立能够大幅地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这就使得中国和韩国国内的机电生产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迫使其强化竞争观念、市场意识和人才观念,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改善其经营管理,加速技术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拓展市场,同时贸易自由化能促进机电贸易的专业化和其技术规格的标准化,从而大幅度提高本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玉和.中韩贸易模式的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国际经贸探索,2006,(01).

[2] 朱辽野、洪莲君.中韩经贸关系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经济从横,2008,(01).

中韩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4

中国与韩国为友好近邻, 两国的交往历史渊远流长, 文化背景极其相似, 这为中韩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 目前两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结构互补, 各有所需, 这也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现实性。自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 两国贸易形式从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 贸易额迅速增加。贸易额从1992年的50.28亿美元迅速攀升至2002年的440.7亿美元,平均年增长24.24%, 2003年的中韩贸易额高达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06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1343.1亿美元,比1992年刚建交时的50多亿美元增长25倍。截至2006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韩国也保持了继日、港、美之后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韩两国已相互成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伙伴,预计2007年中韩双边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500亿美元。双方在各个投资领域的合作, 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产成品的进出口, 从而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 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过程, 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 发展渐趋成熟, 其间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 分析原因, 以便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采取应对之策。

(一)贸易产业结构互补性越来越弱,竞争性越来越强

中韩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互补性越来越弱, 竞争性越来越强,在中韩贸易发展初期, 呈现中国向韩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垂直互补关系。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垂直互补关系正变化为水平竞争关系, 同时正从产业间的贸易形态逐步转换为产业内的贸易形态, 中韩竞争的产品品种也从初级产品逐步发展到机电产品。目前韩国在半导体等电子产品及零部件、手机等信息通讯产品、汽车、机械设备、船舶、工业用纺织纤维制品等产品方面仍然处于优势, 中国还无法与之竞争。

在主要出口市场竞争愈演愈烈。1.在日本市场的竞争。据韩国贸易协会的统计资料, 中国在日本进口市场的排序由1990年的第4位跃为2000年的第2位, 韩国由第5位上升为第3位, 同期中国产品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由5.1%上升为14.5%,韩国由5%上升为5.4%, 中国轻工业制品和重化学制品在日本市场上的占有率均已超过韩国。从商品结构来看, 20世纪90年代韩国在电器电子、燃料能源、机械类、钢铁等重化工产品领域均占有优势, 但最近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已落后于中国。2.在东盟亚洲市场的竞争加强。3.在对方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04年上半年, 韩国手机对华出口继上年全年减少4.4%后继续大幅减少6.34%, 而中国手机市场国产份额已超过50%, 中国手机产品的迅速崛起正对韩同类产品构成直接威胁。除手机以外, 受到格兰仕优质低价产品的激烈竞争, 2004年韩国的三星电子微波炉产品在华市场占有率还不到5%, 已失去竞争力, 三星电子已大幅减少苏州工厂产量, 并拟将生产线全部移至泰国。据韩国产业资源部和产业研究院统计, 中国家电在韩进口市场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28%增加到2004年的31.6%, 到2010年, 中国家电、通讯机械、半导体技术将与韩国不分上下。

(二) 中国在中韩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不断增加, 双方贸易不平衡加剧

如图所示, 1992年以来, 中韩贸易中中国逆差呈逐步加大态势, 个别年份虽有所减少, 但降幅不大;相反, 逆差增加额则是巨大的。1992年, 中方仅有小幅逆差, 逆差额为2.2亿美元;1993年中方逆差额扩大至25亿美元, 是1992年的11倍;随后, 中方逆差额又迅速增加, 但1999年之前均处在几十亿美元的水平上。直到2000年逆差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 达119.2亿美元, 2001年虽略有下降, 但仍达108.4亿美元, 2002年又迅速回升至130.7亿美元, 而2003年则较2002年增加近100亿美元, 达到230.3亿美元, 2004年达344.3亿美元, 2005年则突破400亿美元, 达417.1亿美元。到2005年中方逆差累计已达1500亿美元, 并且正以每年百亿美元的惊人幅度上涨。

中韩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货物多为劳动资源密集型,附加值低, 造成了中国在对韩出口时, 出口产品数量虽多, 但总金额不大, 从而处于逆差状态。另一方面中韩贸易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贸易形式——技术贸易, 目前, 韩国已成为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国家。

(三)双边贸易摩擦增多

在当今世界,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摩擦成为普遍发生的现象,中韩之间也出现了贸易摩擦。2000年6月1日,韩国政府单方面提高冷冻或初产的大蒜的关税。对此,中国采取了中止进口韩国产聚乙烯和手机的报复措施。两国经过协商,约定韩国从中国进口一定数量的大蒜,并维持对大蒜的30%的关税。但是,2001年4月,韩国没有按原计划进口约定数量的大蒜,中国又一次采取了禁止进口韩国产聚乙烯和手机的报复性关税措施。2005年9月份韩国传出“中国产泡菜铅含量超标”的消息后。10月下旬,韩国有关部门两次宣布在中国泡菜中检出寄生虫卵超标。对于韩国在中国泡菜上的不断挑刺,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做出回应,决定停止进口韩国泡菜及相关产品,中韩之间的泡菜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中韩两国在贸易摩擦中均蒙受了巨大损失。

三、促进中韩贸易的途径

(一)建立战略性贸易合作

所谓战略性贸易合作, 实际上就是由贸易的短期合作发展为长期合作,由局部合作发展到全面合作,由竞争关系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由于现行中韩贸易模式是在资源互补的思维定势下进行的,面对国际经济的新形势,考虑两国的优势,尤其是韩国资本技术密集度高具有全球竞争力和水平分工的产业模式,未来中韩贸易模式更应该从整合竞争优势和全球布局的观点,即贸易结构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贸易发展,改善中国对韩出口结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自由化一体化

贸易自由化是两国制度性合作的目标, 中韩两国在建立战略性制度性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通过自由贸易区形式的区域分工协作机制,加快两国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地缘上的亲和力与经济优势的互补是区域经济实现整合的先决条件。专家认为,总体上看,建立双方的FTA (自贸区)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而东亚地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没有建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的地区。因此,加快推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建设已经成当务之急。[8]中韩两国已具备了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条件,因此无论是从进一步扩大开放,还是从融入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行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对彼此都是非常有利和必要的并且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下,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国的共同繁荣,还将对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重点区域内加强中韩经济合作。重点区域一:“环黄海经济圈”

该经济圈由韩国与中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以天津为首的渤海经济区共同组成, 圈内经济实力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好、交通便捷, 是中韩贸易往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平台。重点区域二: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 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随着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大量国有企业面临改制的任务, 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大发展, 加之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为韩国企业进行投资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重点区域三:中国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蕴含着重大的市场机遇, 中韩企业应携手积极参与到这一战略的实施之中。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当前仍相对滞后, 但蕴藏着多种重要的资源, 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这些战略性资源, 这就为中韩在能源领域展开合作创造了条件。另外,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 西安、成都等内陆中心城市科技实力较强, 加之西部经过几年开发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础设施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观, 发展潜力巨大, 为韩国企业投资取得高收益率创造了良好机遇。

(四)加快双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传统产品多属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这类产品的竞争最激烈,受冲击最大。因此加快我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紧迫的。为此,一是要拓宽贸易范围,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可加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品如机电产品零部件及产成品对韩国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尽快从以廉取胜和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总之,双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促进双边贸易健康发展。

(五)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加大我国企业对韩国的投资

目前中韩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 与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迅速, 而我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规模狭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减缓中韩贸易逆差, 实现中韩贸易的平衡发展, 应该积极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我国企业不断扩大对韩国的直接投资, 以投资带动出口, 缓解两国在直接贸易领域的摩擦,促进对韩国的出口贸易上一个新台阶。近年来, 我国民营企业无论是资金, 还是技术实力, 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正在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经济产业链和国际经济协作, 具有较高的海外投资积极性, 而韩国与中国的经济又有着较强的互补性, 是众多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重要目标国, 政府有关部门及商会和行业协会应当借鉴韩国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做法, 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 帮助企业拓展对韩国的投资。

(六)合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韩国应当更多地向中国开放市场

为了扭转中韩贸易中方严重逆差局面,使双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韩国也应在技术转让和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入韩国市场方面做出努力,减少贸易磨擦,使互补互惠。2006年底韩国外汇储备达到迄今为止的最高纪录2389.6亿美元,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所以韩国有能力增加进口,特别是增加从中国的进口,解决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问题。

结论:

中韩两国同属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众多机遇。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以及2 0 0 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的举办,会给包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带来难得的机遇。由于地理位置接近, 经济互补性强, 韩国也许将是受惠最大的国家之一。中韩两国在发展双边经贸合作中, 应当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协商和联系机制, 建立健全贸易政策,增进了解, 消除顾虑, 求得共识, 减少摩擦,继续扩大经贸合作的规模和领域, 两国的经贸合作一定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摘要:中国与韩国建交以来, 两国在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果, 但是在双边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中韩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展望, 提出了促进中韩贸易快速发展相应的对策、途径、建议。

关键词:中韩,双边贸易,产业结构,合作

参考文献

[1]、刘鑫, 中韩贸易关系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经济前沿, 2007/04

[2]、阴之春, 中韩贸易结构分析求是学刊2006/03

[3]、管丽华, 中韩贸易模式的变化:由互补到竞争, 科技创业月刊, 2007/01

[4]、张雪楠, 王学鑫, 中韩贸易逆差透视商业经济2007/03

[5]、董敬民, 聚焦中韩贸易摩擦, 中国国门时报 (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 2000/07/21

[6]、张守鑫, 中韩贸易问题探析, 现代管理科学, 2004/10

[7]、李可, 中韩贸易正处“全线飘红”态势, 中国贸易2007/08/02/

[8]、汪素芹, 中韩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合作途径, 世界经济研究2003/06

[9]、吴航, 提升中韩经济合作水平, 现代企业2007/02

[10]、马常娥, 中韩贸易逆差:状况、原因和对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5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篇5

一、外国文献综述

Hoekrnan与G.Karsenty 在《经济发展和国际服务交易》中指出全球服务贸易在过去重要增长阶段很大程度上被分析家与政策制定者所忽略,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大约20%,全球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而后国际服务贸易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快速增长,该产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寻求实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二、国内文献综述

吴汉嵩在其著作《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中指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新兴服务贸易代表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紧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由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青在《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中,以我国贸易结构作为出发点,提出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基于2002-2007 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222 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4.2%,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贸易进口130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的3.9%,居世界第七位。但在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比较明显,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在文章中从进出口贸易额和国际竞争力两个

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自然禀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且总体竞争力低。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先天条件取胜,容易受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具有获取高附加值能力且对经济增长有内生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竞争力极其微弱。基于上面出现的问题,该文为我国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大力培育国内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与适度保护;提高知识技术要素供给等。

袁永友在其文章《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中提到:随着当代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深入,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正在成为国贸专业建设的迫切问题,但长期以来,国贸专业形成了以“货物贸易”为中心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贸易呈现“专业空白”,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现状分析了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及机理,提出了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若干对策思路。

专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科发展、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为发展服务贸易专业,2009年以来,浙江树人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苏州、杭州、宁波、西安、重庆和长沙等地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和专业兴起,代表了我国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思路及对策包括:

(一)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服务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创新

(三)服务贸易专业师资队伍保障

(四)服务贸易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服务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拓展

三、关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必须看到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艰巨性和长远性,从而适时调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健康发展能带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我国企业和政府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制定好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要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强国之列,真正实现国际竞争力和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汉嵩.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M].特区经济,2008(8)

[2] 杨青.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A].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3] 袁永友.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A].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

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篇6

关键词:中韩比较,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与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比较晚, 基础薄弱。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后, 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有了明显的加快。2013年, 中国服务贸易达5396亿美元, 全球排名第三, 是前列排名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014年, 服务贸易总额达6043.4亿美元。但从总体看, 中国的服务贸易依然存在开放程度不高、领域不广、服务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等问题。

韩国是一个新型工业化国家, 服务贸易总额的增长速度很快, 在十多年里, 几乎每年都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到2013年, 服务贸易总额已达2280亿美元 (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排在世界第13位) 。而且, 它不存在像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逐渐加大的问题, 韩国的服务贸易差额已从逆差逐渐转为顺差。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服务贸易数据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也是比较优势的体现。现主要通过进出口额、贸易差额、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来比较中韩两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1. 进出口情况

进出口情况主要通过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来体现, 表示的是一定时期内进出一个国家国境的货物金额的情况。根据商务部网站统计数据分析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可以看出, 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基本上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进出口总额2001年仅为719亿美元, 经过十多年, 2014年达到了6043.4亿美元, 增长了7.4倍。出口额从2001年32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222.1亿美元, 增长了5.8倍。服务进口额由2001年的39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3821.3亿美元, 增长了8.8倍。在十几年中, 除了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进出口额有所下降外, 我国的服务贸易基本上实现了持续增长。韩国从2001年到2013年,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从631亿美元到了2280亿美元, 服务贸易总额增长了大约2.6倍。

2. 贸易差额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来一直处于逆差, 从2001年到2014年, 除了在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有了微幅的下降外, 逆差的绝对额越来越大, 由2001年的61亿美元猛增至1599亿美元。从逆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在2001年至2007年间呈下降趋势 (由8.48%下降到3.03%) , 但在2008年至2014年间, 逆差程度愈发严重, 由3.81%猛增到26.46% (2010年由上年的10.29%下降至6.07%) ;韩国也多年存在服务贸易逆差的问题, 不过韩国服务贸易逆差自2008年起逐渐缩小, 并在2012年已经改逆差为顺差, 2013年的顺差额为60亿美元。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如今在国际上地位不断上升, 但是服务贸易逆差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3. 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所占比重

就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上来看, 近几年呈现出持续攀升的趋势, 但总体水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2013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世界平均水平为20.2%, 中国为8.7% (据商务部统计显示, 2014年达到12.8%) , 韩国为16.7%。由此可以看出, 服务贸易出口对韩国贸易出口的贡献要比中国大得多。

4.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咨询、计算机和信息、建筑这五个部门。在2001-2013年间, 旅游虽稳居第一位, 但其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4.1%大幅下降到2013年的24.5%, 而咨询、计算机和信息这两个部门所占比重大幅提升 (参见表1) 。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4 (中英文版) 第10-11页表3“1997-2013中国服务出口分类表”自行做成。

韩国服务业已逐步形成了以金融服务、工程承包等现代服务业为主, 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为辅的竞相发展格局。运输业作为韩国进出口增长的第一大行业, 为韩国服务贸易顺差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国服务贸易出口之所以增长趋势如此强劲, 主要得益于其运输业的发展。此外, 2013年, 从电影、音像等票房收入来看, 韩国在世界排名第8位, 中国排在第41位;从专有技术和特许使用费收入来看, 韩国排在世界第10位, 中国排在第23位。

三、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会出现不同的结论, 本文主要借助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来分析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依据钻石理论,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是要素条件;第二是需求条件,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从而才有消费;第三是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 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影响, 并且同服务贸易互补的货物贸易对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也会有影响;第四是企业自身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况;第五是机会, 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 机遇是双向的, 通常在竞争者中的一方获得优势时, 另一方的优势也就随之消失了, 所以要想能够稳稳地抓住机会, 必须满足新需求;第六是政府, 政府是创造新的机会和压力的主体, 它直接投入的是企业无法行动的领域, 能够为企业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源, 创造产业发展的环境。

四、中国在服务贸易中存在的不足

1. 服务贸易逆差明显增大

通过对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情况的分析, 可以清楚地发现, 近些年来, 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问题根本没有得到控制, 从绝对额来看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由2010年的220亿美元迅猛增加到2014年的1599亿美元, 2011、2012、2013和2014年分别比上一年高出了150%、63%、32%和35%。

2. 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偏低

虽然中国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好的趋势发展, 但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的水平要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从2013年服务贸易总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 全世界平均为19.6%, 中国仅为11.5% (韩国为16.8%) 。

3.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对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 没有形成一套较为严格、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已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中, 也存在缺乏操作性的法律条文, 而且在服务贸易执法过程中还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 特别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4. 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中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中央和地方对于服务贸易制定的政策、规章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而且尽管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仍然存在很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与韩国服务贸易方面的对比,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展领域开放空间也还很大。通过借鉴韩国以及他国的经验和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现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努力构建一个完善、高效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确立统一协调的进出口政策。

(2) 加快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使我国的服务业结构更加健全。加快对知识密集型产业贸易的发展以及对传统行业高新技术的合理改造, 改善其服务水平不高和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与此同时也要加大新兴服务产业的出口。

(3) 加快立法, 完善相关法律, 使之既符合我国的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规律, 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这就要求对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投资程序等都给予明确的法律规定, 加大服务贸易的监督度、透明度。

(4) 注重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尤其是在各高校加开国际服务贸易专业, 培养熟练掌握服务贸易的人才, 以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5) 政府应减少对某些服务行业的干预, 让这些服务业自由地参与到整个市场中去, 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 使服务业的经济规模能够有所增大。

参考文献

[1]周雪梅.中韩服务贸易比较研究[J].对外经贸, 2013 (03)

[2]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 2007 (01)

[3]张利平.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7.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篇7

1.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中国与韩国同属亚洲国家, 在地里位置、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 两国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中韩两国都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都效仿过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制度, 都希望通过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如下。

(1) 留学生交流日益扩大。

近年来, 中韩两国互相接收的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 且来华韩国留学生人数大于在韩中国留学生数。2004年至2009年中韩两国留学生交流数据的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 韩国2005年接收了中国留学生18 000名、2006年为20 080名、2007年为33 650名、2008年为44 746名、2009年为57 500名;在此期间, 中国接收韩国留学生人数也在上升, 从2004年的43 167名增长至2009年的64 232名。两国每年互相接收的留学生人数都呈递增状态。

据2010年《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和表1的计算, 2004-2009年, 韩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中国在韩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在逐年降低, 2004年为5.03倍, 2009年减少为1.12倍。对表1分析可知:中韩两国留学生人数呈总体上升趋势, 也表现为国别的不平衡性, 来华韩国留学生数大于在韩中国留学生数。

(2) 中韩两国留学生层次存在差异。

中韩两国留学生层次存在差异是指:中国在韩国的留学生群体主要以学历生为主, 而韩国来华的留学生群体则主要是非学历生 (1) 。由于获取数据的限制, 笔者仅以中韩两国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数据来比较。

根据表2, 从2000-2006年, 来华韩国留学生中有207 350名学历生, 占接收留学生总数的29.96%;接收非学历生484 839名, 所占比重为70.04%。韩国在2000-2006年的7年间共接收了65 597名学历生, 占接收留学生总数的64.29%, 接收非学历生36 438名, 所占比重为35.71%。大量的非学历生来华学习汉语, 直接造成了非学历生的比例居高不下。这反映了汉语的魅力, 但是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则需要更多的来华学历生的支持。比较而言, 韩国的外国留学生中学历生所占比重较高, 尤其是接收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学历生中保持较大的比例, 这一高层次的留学生队伍对于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中韩两国自费留学生人数增加。

目前, 自费留学已成为中韩两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方式。由表3可以看出, 2000-2006年, 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中, 自费留学生占比高达93.38%, 在韩自费留学生这一比例为77.52%。并且, 中韩两国接收自费留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4) 中韩两国合作办学模式多样化。

随着中韩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 中韩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两国从最初的互派公费留学生方式到自费留学再到双方合作办学。近些年来, 还出现了新的校企间的合作办学模式。从最初单纯的校际合作到校企合作, 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两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合作办学最原始的方式是校际合作, 以北京语言大学为先例。1997年, 北京语言大学在韩国建立办学点, 随后, 中韩两国陆续有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此外,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到中国投资, 著名的韩资企业三星集团, LG集团等为拓展中国市场, 都在大规模地招聘人才。他们倾向于选择有留学韩国背景的学生, 因为这些学生有韩国语语言功底, 熟悉韩国文化, 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文化。驻韩中资企业和大量的驻韩外资企业、国际机构也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校企间合作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以韩国首尔大学三星项目为例, 首尔大学在中国高校招收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毕业后直接在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从事研发相关领域的工作。三星公司在该项目中资助学生每月生活费1000美金和学费、住宿费, 医疗保险费等。

2.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中韩两国自建交以来,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 教育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宽, 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两国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历史较短, 在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小。

中国尽管近些年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到中国留学学生的人数相对于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来说, 规模还太小。2004年来华留学生占全部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0.55%;2008年这一比重为仅为0.35%。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 中国传统学科开发不足。

多数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以学习汉语为主。有机构做过调查, 来华的韩国留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对中国的旅游、餐饮、中医学等专业都很感兴趣;而中国只有少数的学校接收这些专业的韩国留学生。有着悠久历史的诸如中医学、武术、天文学等学科由于受到高校的忽视, 也成为阻碍韩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

(3) 中国的留学费用高于韩国。

中国的留学费用高于韩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学校对韩国留学生收取的学费多;二是中国政府及高校设置的奖学金不多。与中国不同的是, 韩国政府及高校为中国留学生设置了多种奖学金。对于高新技术人才, 韩国方面更是有全额奖学金提供。这些奖学金有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 也有企业和其他民间机构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设置的。与韩国高校相比, 中国留学生的奖学金主要由政府提供, 奖学金的种类和金额都比较少, 只有少数的公费留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 大多数的自费留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希望是很小的。

(4) 来华留学生的健康保险制度不完善。

我国政府目前只对获得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 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的医疗保险只能由他们自费解决, 加之过高的医疗保险费用, 这对于身处异地留学的学生而言无疑更增加了不安全感。由于留学生健康保险制度的不完善, 中国的医院对外国留学生收取的医疗费用也远高于国人, 中国不能提供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韩两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3. 中韩教育服务贸易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 政策和信息因素制约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规模。

中韩两国在教育交流与合作领域签订过一系列的协议, 但是这些协议大都仅仅停留在低层次上如互派交流人员, 而与两国教育服务贸易直接相关的政策信息并没有涉及, 比如说在中韩两国学位、学历互认方面, 两国政府还没能达成较一致的意见;中国政府对于专门保护留学生的法律尚未出台;另外, 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的获取量存在差别,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教育服务贸易的出口规模。在韩国的留学网站上, 可以清晰地看见韩国政府及高校为外国留学生设置的各种奖学金, 如EGPP提供的全额奖学金;但在中国的留学网站上则很少能见到这类信息。

(2) 高校优势学科开发不足降低了留学吸引力。

韩国留学生来华留学所修的大多数课程都是用汉语教学的, 这在他们本身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汉语言的情况下再进行专业学习是不实际的, 语言障碍也成为制约中国高校不能充分开发优势学科的一大重要因素。此外, 中国高校普遍热衷于发展应用型学科, 近些年具有代表性的有金融、电气工程、建筑等就业率较高的学科, 而忽视传统学科的发展, 诸如中医学、天文学、历史学等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学科。高校对这类学科的不重视, 让许多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留学生“望而却步”。

(3) 奖学金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中韩两国留学费用的差异。

在选择留学的国家时, 除了教育质量、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留学费用也是影响留学生人数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留学费用高于韩国,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为来华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种类、数额不多;二是两国政府对待留学生的政策不同。在中国,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奖学金主要是由政府提供;而韩国在奖学金的设立上, 除了有政府及各有关部门 (如文化观光部的东亚艺术人力培养奖学金、情报通信部的IT奖学金等) 设立的奖学金外, 还有财团奖学金。

(4) 留学生保险制度的缺失减少了留学生流量。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险种单一、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国内大多数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某些险种上, 在寿险上, 各大保险公司都在抢占少儿险的市场份额;在产险上, 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至于医疗保险, 国民的医疗保险都还处在亟待发展之中, 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医疗保险更是存在大片空白。

4. 促进中韩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从分析中韩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的角度, 探讨了制约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提出以下几方面促进两国间教育服务贸易的对策和建议。

(1) 积极扩大两国合作办学规模, 转变办学模式。

中韩两国间高校合作办学应从国有公办向国有民办、民有民办和公民合办等多种模式转变, 广泛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同时, 根据留学生市场的需求对留学生课程进行灵活的调整, 充分开发我国高校的优势学科, 改革专业结构;重视学与用的关系, 让学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 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作用, 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使两国教育服务贸易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2) 加快解决中韩两国学位学历互认问题。

学位学历互认问题关系到两国培养的人才的衡量标准问题, 也是对留学生留学权益的保障, 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的信息, 中韩两国计划将于明年参与“亚洲校园计划”, 该计划的目的是鼓励和资助亚洲成员国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在区内不同国家教学或进修, 借此提高教职员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素质;中国与韩国并将于明年起相互承认学分和学位, 相关学校分别有中国的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大学和韩国的高丽大学、首尔大学、KDI国际政策研究生院等在内的10个教育单位。与以前相比, 这是中韩两国在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教育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在学位学历互认问题上还要开发更多的高等院校, 让两国留学生所获得的文凭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能获得认可。

(3) 拓宽奖学金的设置渠道。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 国内教育尚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财力, 对于留学生的教育政府财政还不能覆盖。在政府财政之外, 就要充分发挥慈善团体、工商界人士的作用, 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 多渠道地为来华韩国留学生提供奖学金。

(4) 完善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也是他们考虑是否来华留学的因素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现有的留学生医疗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这是在发展教育服务贸易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出台措施, 把为留学生群体购买保险作为入学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Raymond Saner and Sylvie Fasel.Ne-gotiating Trade in Educational Services within the WTO/GATS Context[M].Aussenwirtschaft.59.Jahrgang.2003.

[2]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入世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基本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结果法律文件[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姜栽植.中韩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建议[C].延边党校学报, 2010 (12) .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篇8

一、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

1中韩农产品水平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署创立的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

由表1-1可知,2002-2008年除2005-2006年表现出强产业内贸易特点,2003-2004年表现出产业内贸易稍微强于产业间贸易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产业间贸易较强的特点,并且表现不够稳定。两国间的贸易变动除了表现出产业间贸易为主导的特点外,还表现为较强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特点,除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以外,都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强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二、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

对2002-2008年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表明,中韩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贸易结构呈很强的互补性。中韩之间的贸易变动主要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导,产业内贸易主要由技术差异为主导。这说明中韩两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主要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安排,由此看来,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巨大的贸易逆差

近年来,中韩农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2005年达到30.53亿美元,15年增长了近3倍,但与总体贸易所不同的是,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较高,2005年达到25.61亿美元。[11]与两国贸易总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贸易比例很低,目前仅占2.7%,且大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随着中韩两国之间经贸往来的更加频繁,巨大的贸易逆差将会对中韩贸易产生不小的影响。

2. 激烈的贸易摩擦

近年来,由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农产品的迅速增加,使韩国农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00年发生的“大蒜风波”就是韩国单方面采取贸易手段而导致的一场中韩贸易大战,自此以后,中韩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知道2005年的“泡菜风波”,又将中韩贸易摩擦提升到了重大贸易纠纷的高度。[12]不断的贸易风波,对中韩两国长久以来建立的友好贸易合作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失衡的贸易结构

目前中国向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为谷物和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2005年这两项的出口额占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总额的56.2%;肉、鱼和水生动物的制品以及蔬菜类的出口虽然在中国对韩国出口农产品总额中所长比例不高,但其出口额的增长却十分迅速。韩国向中口的农产品主要为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糖及糖食,2005年这两项的出口占韩国向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6%,食用水果及坚果的出口额虽然不大,但增长速度却很快。

三、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1. 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农产品贸易。它的前提假设更加贴近于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且可以反映出贸易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贸易壁垒影响的情况,所以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相比,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2. 中韩是密切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韩国设置了高贸易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这一矛盾引发了中韩农产品贸易领域的许多贸易摩擦问题。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可以有效缓解这一情况发生。

3. 对于中韩农产品贸易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韩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低。从趋势上看,中韩表现出了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的势头。从产业内贸易内部的分析来看,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表现了两国较为明显的经济水平差异。

中韩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篇9

1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1. 1 中韩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发展态势现状

20 世纪70 年代,中韩两国已经开始双边贸易,虽然当时贸易额较小主要通过香港转口贸易,但却是两国40 多年来互相隔绝状态结束的标志。两国正式建交后,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展。尤其进入21 世纪后,中韩两国双边贸易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从2000 年开始,除2009 年贸易额出现下降外,中韩双边贸易额基本每年都以近25% 的增长率增长,2010 年就已经达到中韩两国在2005 年所指定的到2012 年双方贸易额发展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双边贸易增长速度之快,与此同时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正在逐步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出口商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向技术集约型产品转变。不过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国对韩贸易逆差一直居高不下。从1993 年起,中韩贸易一直处于失衡状态,当时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为12. 22 亿美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900 多亿美元。在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国家中,韩国成为最多的国家。中韩两国市场规模本身就有一定差异,韩国企业着重向中国的出口,却比较消极地对待中国进口。在出口商品结构上,因两国经济发展历史进程差异,中国从韩国进口商品多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而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则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贸易保护方面,韩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有较多限制,虽然贸易进展这也是中韩两国贸易失衡的一大原因。

1. 2 中韩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在直接投资方面的现状

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关系突飞猛进,在这一形势中,中韩两国直接投资也更进一步。

1985 年,就已经有韩国企业对中国进行投资,不过当时属于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始于1988 年,到2011 年年底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实际金额已经达到359. 33 亿美元,2012年一年对中国直接投资为64. 8 亿美元。虽然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和活跃性; 投资领域主要为制造业,近年来开始拓展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投资领域逐渐从山东、东北等地向中国内陆挺近; 投资动机近年来开始将重心转向中国市场。与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相比,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增长速度,还是在投资增长规模上都远远落后于韩国。1989 年只有一项投资项目,在金额上仅仅为280 万美元,到2004 年才突破1 亿美元大关。此后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开始进入飞跃器,2011年为6. 5 亿美元,到2014 年年底才积累达24. 5 亿美元。从这些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两国投资也明显失衡,韩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和资金远远超出中国对韩国投资。韩国投资领域的结构及技术水平,也比中国对韩国投资明显高出。中国本身对韩国市场投资力度较小,加之韩国对投资环境不够开放,都是这种现状的缘由。中韩两国贸易进展整体上呈顺利状况,但在双边贸易中其实争端不断,为保护本土市场,韩国对其他国家商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给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制造了重重阻碍。

2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潜力与对策分析

从中韩双边贸易发展的现状来看,中韩两国近年来双边贸易规模有较大发展,且增长很快,呈现出互相依存的紧密状态。但中国对韩国贸易,当前处于严重的贸易逆差地位,从贸易平衡的角度来说,这一状况会导致两国双边贸易紧密度有所降低,进而对两国间贸易的均衡发展产生掣肘。不过,从整体发展势头来看,中韩两国双边贸易仍然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我国应对韩国总体产业技术水平比我们高这一点有清楚认识,虽然我国出口韩国本身就以我国见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面对贸易结果,我国应加紧改革,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出口韩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出口韩国商品结构调整到均衡健康状态。我国企业应吸收“利益驱动”短期视角带来的教训,将眼光放到长远的创新驱动上,主动学习韩国高科技产业与贸易经验,从 “以廉取胜”和 “以量取胜”向 “以质取胜”、 “以技术取胜”转变,促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新技术产品对韩国出口份额的提高,

韩国方面也应明确中国贸易逆差的严重性,通过有效调整措施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的提升。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的降低,是对中韩两国合作出现瓶颈的侧面印证。中韩两国都应对彼此双边贸易的消极因素高度重视,对明显存在以及潜在的贸易争端妥善解决,使双方贸易摩擦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如两国应对世贸组织的规定积极遵守,在互利互让原则下处理贸易矛盾。关于中韩自贸区的实质谈判,从2014 年以来开始快速展开,主要内容包括自贸区具体出要价和各领域协议等。在这一过程中,中韩双方应对现有的积极因素尽量保持和扩大,以此促进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的不断提高。提高中韩双边贸易紧密度,对两国经贸合作具有加强和拓展作用的同时,对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有进一步深化作用。

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史中,贸易摩擦与不平衡状况在国与国之间双边贸易往来中普遍存在。面对问题应在友好的环境下对其进行协商解决,中韩两国双边贸易的共同发展离不开不断地合作。在商贸往来上,中韩两国应坚持互惠互利原则,除了对两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亚太地区及世界经济繁荣与稳定。当前中韩双边贸易发展领域和层次更加多样与深入,虽然在贸易互补性上呈现出一定的递减趋势,但双边贸易规模仍然不断增长。中国双边贸易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在贸易潜力上仍然可以看到递增态势。尤其随着日渐深入推进的中日韩自贸区,中韩双边贸易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中韩双边贸易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明天无疑是光明和灿烂的。

摘要:中韩双边经贸合作关系从建交以来增长势头一直处于强劲状态,尤其提出中韩自由贸易区后,中韩两国在经贸合作上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本文即从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入手,对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潜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边贸易,中韩,发展现状,潜力

参考文献

[1]赵放,李季.中韩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7(4):52-56.

[2]中国商务部驻韩国商务处.中韩贸易简明统计[EB/OL].[2011-04-07].http://kr.mofcom.gov.cn/aarticle/zxhz/tjsj/201002/20100206776027.html.

[3]山世英.中韩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国际商贸,2013(7):129-130.

[4]汤碧.中国与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与合作潜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2(10):167-176.

[5]顾海波,赵越.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及战略优化[J].沈阳干部学刊,2011,13(06):99-100.

[6]许全胜.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韩贸易发展与对策[J].中国商贸,2010(25):226-227.

[7]江振龙,张晓静.中韩自贸区建立对两国经济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17).

中韩游戏贸易比较分析 篇10

一、中韩游戏贸易市场规模比较

根据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公布的数据, 2011年世界游戏市场规模排在前10位的国家占据78.8%的市场份额, 美国和日本以37.4%的市场占有率引领1/3以上的世界市场, 市场集中程度较高。排名第三位的中国市场占有率为7.8%, 约为日本的一半左右, 另一个亚洲国家则是韩国, 以5.9%的占有率排名世界第六位。其余国家除加拿大外, 均为欧洲国家。与整个游戏市场相比, 网络游戏市场集中度更高, 十国市场占有率达86.9%, 排名前两位的中国和韩国以合计56.3%的市场占有率占据了网络游戏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 中韩两国游戏产业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见表1) 。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kocca focus 2012-14号

(一) 中国游戏贸易现状

由于中国游戏贸易基本以网络游戏为主, 且其他游戏类型缺乏相关贸易统计数据, 因此, 本文以网络游戏贸易分析中国游戏贸易情况。

在海外市场收入方面, 中国网络游戏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007年以来年均增长率60%, 2012年收入5.87亿美元。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海外市场收入增长率放缓至30.9%, 此后一路上升, 2010年增速达116%, 最近两年增速才有所回落。但2012年中国新增54家公司共计66款国产网络游戏出口海外, 从2010年至今, 累计出口国产网络游戏产品数量已突破260款。

在出口市场分布及规模方面, 2012年中国原创网络游戏总量为177款, 出口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 新增出口网络游戏66款。从数量上看, 亚洲地区仍然是中国网络游戏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中出口到港澳台地区113款, 东南亚地区110款, 东亚 (日本、韩国) 共计79款, 出口欧洲、北美、南美地区分别为50款、37款、11款。

在进口规模及进口地区结构方面, 2012年, 中国进口网络游戏共计53款, 其中仅韩国就占据50.9%的进口份额, 其次是日本17.9%, 美国15.1%, 中国台湾7.5%, 另外分别从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冰岛各进口1款, 各占1.9%。

(二) 韩国游戏贸易现状

从贸易规模看, 韩国游戏贸易出口额总体处于上升状态, 但进口额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2011年韩国游戏贸易总额25.8亿美元, 同比增长39.7%, 顺差达到21.7亿美元, 远高于2010年的13.6亿美元 (见图1) 。

资料来源:2012年大韩民国游戏白皮书

在游戏出口市场结构方面, 中国自2008年以来始终稳居韩国第一大游戏出口目的国。2010年占出口比重的37.1%, 2011年为38.2%, 1.1%的增长率继续稳固了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地位。日本同样是韩国的重要游戏出口国, 2011年韩国出口到中国和日本的游戏共计占比65.6%。此外, 2011年韩国游戏出口东南亚占比18%, 欧洲占比6.4%, 而对北美的游戏出口自2008年开始下滑, 由2010年的9.2%降至2011年的7.6%。在移动游戏方面, 出口市场结构明显不同, 2011年57.6%的移动游戏出口到美国, 26.2%出口到日本, 9.9%出口到欧洲。但移动游戏出口仅占韩国游戏出口的1.4%, 并不足以影响到整个韩国的游戏出口市场结构。

二、中韩游戏贸易产品结构比较

根据2011年中韩各类游戏在世界市场中所占比重, 中韩两国在产品结构上存在比较大的相似性。首先是网络游戏, 中韩两国分别占有32%和27%的市场份额;其次为移动游戏, 在这一游戏类型上, 中国目前拥有12.5%的市场份额, 比韩国高出8.6个百分点, 优势相对较为明显;两国在其余游戏类型上基本不具规模, 占世界市场份额很少。然而世界市场范围内的产品结构与中韩两国的产品结构差距较大。电视游戏以48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位居游戏类型首位, 其次是街机游戏和网络游戏, 但2011年世界市场中电视游戏销售额比街机游戏与网络游戏之和仍然高出15亿美元。

从游戏贸易来看, 2011年韩国网络游戏出口额22.9亿美元, 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占各类游戏出口总额的96%, 这一数字也凸显出韩国游戏贸易产品结构极为单一。移动游戏以3365万美元的出口额位居次席, 虽与网络游戏无法相比, 但296%的增长率显示出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在进口游戏类型中, 68.3%是电视游戏, 网络游戏20.3%紧随其后, 但与电视游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移动游戏进口额较上年增长171%, 可见移动游戏不仅在国外, 在国内也存在较高的需求潜力。

三、制约中国游戏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 海外市场竞争力不足

中国游戏产业十年来经历了高速发展, 但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尽管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已达到世界首位, 但长期以来, 中国网络企业凭借国内人口红利, 依赖国内用户需求, 专注于国内市场就足以满足部分游戏企业需求。由此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如企业安于现状, 导致经营模式单一, 缺乏市场细分等。而韩国网络游戏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 必须不断提高游戏产品竞争力以拓展海外市场。从这一角度来理解, 优越的国内市场环境阻碍了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 缺乏驱动因素导致中国游戏企业成长先天不足, 进而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 专业游戏人才缺乏

提高中国游戏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方法是推出高质量的原创游戏, 然而, 一个成功的游戏除了大量的资本投入之外, 还需要具备IT技术并了解相应文化要素的专业游戏人才。随着中国游戏产业的扩大, 人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凸显。韩国为了解决游戏人才匮乏问题, 成立了游戏产业开发院, 同时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建立游戏开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与实际脱节, 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游戏人才。

(三) 游戏产品同质化严重

由于缺乏驱动因素以及专业游戏人才, 中国游戏长期以来沿用固定模式, 缺乏创新因素, 产品同质化十分明显。首先, 中国的多数游戏将主要消费对象定位在19~39岁这一年龄段的国内用户群体, 完全没有考虑不同年龄层次及需求变化, 也并未考虑拓展固有年龄段以外的客户市场, 缺乏创新。其次, 在题材方面, 仍然集中于武侠、神话和战争, 同质化的同时也会造成用户的审美疲劳。大量同质游戏的推出降低了中国游戏在海外的品牌地位, 不但阻碍了游戏的出口, 也影响游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 社会认可程度低

游戏贸易已成为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游戏贸易发展过程中, 常会出现各种限制政策, 显然这是对游戏文化的一种质疑。无论是在韩国还是中国, 人们的潜意识里存在游戏有害的观念, 这显然不利于游戏贸易向更深层次发展。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游戏可以作为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传播到国外, 促进相关文化贸易的发展, 让世界了解中国, 而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游戏的文化性功能和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四、促进中国游戏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 增加游戏创意创新元素

游戏市场收入的快速增长使企业严重忽视了对产品的创新, 企业安于现状导致中国的游戏产品长期沿袭陈旧的故事题材以及一成不变的用户习惯, 即使含有创新元素, 也是所谓的微创新, 极不利于中国游戏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增加游戏的创意创新元素, 而且要兼顾游戏内容及游戏类型的共同发展。政府也应当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 拓宽游戏企业研发创新的融资渠道, 尽量降低企业创新投资风险, 切实加强对游戏产业的支持。

(二) 加强游戏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合作

专业的游戏人才需要具备全方位的综合素质, 而中国游戏产业发展历史不长, 所以在人才供给方面严重不足。韩国在游戏人才培养方面比中国起步早, 经验更加丰富, 中国应不断加强与韩国的游戏人才交流合作。目前两国游戏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已经展开, 并于2009年正式建立国家级中韩游戏人才培训基地。双方合作培养游戏产业高端人才将为中国未来游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 中国还应借鉴韩国的扶持政策, 在高校及职业学院设立游戏创意开发等专业, 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三) 确立游戏主流文化地位

游戏本身是一种文化产品, 然而当前多数游戏被冠以娱乐化甚至负面标签。作为文化贸易的一部分, 游戏贸易更应该以传播中国文化的姿态进军国际市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素材可以大幅提升中国游戏的文化影响力及市场竞争力。因此, 确立游戏主流文化地位十分必要。当然, 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 还要注意国际文化的共融性, 尽量减轻文化差异对中国开拓国际游戏市场的阻碍作用。

(四) 加强游戏周边市场开发

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产品, 它融合了漫画、动画、绘画、音乐、电影以及文学等艺术形式, 游戏产业与周边产业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日本及欧美的游戏周边产业已趋于成熟和发达, 与国外游戏周边产业相比, 国内游戏周边产业仍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未来我国游戏周边产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因此加强游戏周边市场的开发可以在提升游戏贸易市场影响力的同时, 推进更多相关文化贸易的发展, 让游戏贸易不仅成为中国文化贸易走出去的典范, 也让它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的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张遥力.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海外市场报告[R].2012.

[2]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12大韩民国游戏白皮书[R].2012.

上一篇:企业的信用管理之道下一篇:英语教学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