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寓言

2024-10-14

阅读寓言(通用5篇)

阅读寓言 篇1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一般都是假托一个事件来阐明一种人生哲学或者一种教训, 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短小故事。但是在多年来的寓言阅读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大部分教师对其重视不够, 往往教学方法简单, 花费时间也少。当然, 学生也就随之抱着轻视态度。为此, 我们应该重视它, 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寓言阅读:

一、区分类型, 抓住特点。

寓言的形式多样, 除了寓言故事这一主要形式外, 还有寓言神话、寓言小说、寓言杂文、寓言诗等。但是, 无论那种寓言形式, 它们都具有教育的目的、讽喻的性质、比喻的手段、鲜明的形象和简短的篇幅等特点。在阅读过程中, 要熟悉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既要注重各自的特点, 又要抓住共同的特点, 体现出寓言的趣味性和讽喻性。

二、分析形象, 领悟主旨。

寓言中的各种形象, 大多数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把所写的动物、植物, 或其他无生命的物质人格化。并且抓住它们的某种特点来比拟人们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它们都具有人的思想、性格、行为。因而, 我们要分析寓言故事形象的构成, 要研究如何把深刻的意义寄寓在故事之中, 准确把握形象角色的典型意义, 根据寓言形象既有具体生动又有广泛概括性的特点, 从中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 让学生接受教育, 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品读故事, 启迪心智。

寓言一般都是假托一件事来阐明一种人生哲学或者一种教训, 通过故事来借此喻彼, 借小喻大, 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能够给读者以很大的启迪。因此,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寓言故事, 一定要弄清寓言的本意和客观意义, 还要研究寓言如何从平凡的生活现象中, 敏锐地发现深刻的本质意义, 进而理解寓言的现实意义, 真正使学生达到理解寓意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借助寓言能够分辨是非、真假、善恶和美丑, 向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和审美能力培育。

四、学习修辞、习得语言。

寓言广泛采用譬喻、借喻、幽默、讽刺、夸张等修辞手法, 以及浪漫主义的创造手法。同时, 寓言短小的篇幅中, 既有形象的描绘, 又有精警的教训;既有平实的叙述, 又有夸张的言辞;既有严肃的教训, 又有诙谐的讽喻。可见, 寓言修辞运用精当, 语言材料和风格丰富多彩, 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寓言语言简约凝练、精警深沉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阅读寓言 篇2

它笨拙地爬上一棵小树,六只足抓住一根细枝。一动也不动,仿佛一丸黄泥。

慢慢地,它的脊背上裂开一道缝儿,并逐渐增大、增大……露出一抹象牙般洁白的玉肌。蝉痛苦地颤栗着,扭动着,挣扎着,似乎有一把钢刀在剥皮剔骨。

裂缝越来越大,痛苦愈来愈剧,那可恶的硬壳力图窒息它,但蝉咬紧牙关,顽强地扭动着、挣扎着……终于,它用尽力气从旧躯壳中抽出最后一只足。

啊!自由啦!蝉如释重负,伸伸躯体,抖抖双翅,一只漂亮的蝉出现在树枝上。

它高兴地飞起来,舒展歌喉,惊喜地发出第一声长鸣:“知了!”

叫声惊醒了一条昏睡中的蜗牛,它从螺旋形的房子中探出头来:“你知道了什么?”

阅读寓言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寓言教学;教学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们农村中学来说吧:现代化媒体走进间间教室,课堂上学生板演、批改、讲评。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搞的是轰轰烈烈,但就课堂效率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却仍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群文阅读”这一新鲜的名词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起初有人曾荒唐的认为“群文阅读”就是一群人在一起读书,通过网络才明白“群文阅读”实际上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带领学生读一组相关联的文章。这样以来,课堂阅读量就会极大的增加,也让学生阅读和教学的难度大增。很多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尝试时,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消化课堂任务,大讲特讲,极力展现了教师的功底,却减少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使阅读变为“囫囵吞枣”。这样的阅读其实扭曲了群文阅读的宗旨。失去了群文阅读的意义。我们开展“群文阅读”后,通过一年的摸索,实践、探究。尝到了它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的硕果,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下面我就借助“寓言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初浅看法。

一、教给阅读的方法

“寓言”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短小精悍,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学生大声地朗读,课堂上要求书声琅琅,甚至逐字逐句的朗读,然后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但我觉得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大声地朗读、逐字逐句地朗读,是寓言教学时间上的一大失误。这样势必会花费很多时间,结果就没时间去思考问题了,而群文阅读要读一组文章,所以除了大声地朗读,最主要是默读,速读(扫读、跳读)等。

二、拟定统一的议题

“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围绕同一个议题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因此,在进行群文阅读之前,教师一定要定好议题,议题不可过多,一两个就行。在寓言教学中,我设计的议题有:“讽刺”在寓言故事中的妙处;寓言中的“对比”有何作用?;“想像”——寓言的翅膀等。

三、选好典型的文本

群文阅读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设计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大量的去阅读,去寻找同一个议题的文章,对大量的文章筛选之后给学生去读。例如,在讨论“寓言中的‘对比有何作用?”我选择的文章有《大轮船和小轮船》、《北风与太阳》、《穷和尚和富和尚》、《陶罐和铁罐》。在讨论“‘讽刺在寓言故事中的妙处”时,我选择的文章有《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东施效颦》、《掩耳盗铃》。这样有针对性的阅读,既可以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引领孩子的阅读生活。更有利于孩子们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四、设计巧妙的问题

群文阅读的宗旨就是要求“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说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要让学生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自己读、感知、学习。因此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会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的时间。所以说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 就不可能像讲一篇课文那样深、那样细、那样透地讲析文章。大可放开手,送来议题,抛下文章,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读、议、说。形成百花齐放的美丽画面。例如,在学习《郑人买履》时,我让学生讨论“‘讽刺在寓言故事中的妙处”,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引导学生初读文本、了解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设硬性的指标要求,亦不追求面面俱到。

(二)然后围绕议题提问(要求:速度文本)

作为老师的我只需悄悄的巡视,静静的等待,听着从孩子们笔下倾泻出的沙沙声,谁能不说这是课堂上最动听的声音。读完后。

师:这则故事的讽刺性极强,你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体会出来,请试着读一读。

生: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师:你能把自己的理解讲一下吗?

生:这两句是文章的结尾,它以对话的形式,深刻的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讽刺味很强。

师:你能带着表情、语气读读吗?

生:学生疑问的语气加之夸张的表情让大家捧腹大笑。就这样,通过轻松的示范朗读和表演让大家对“讽刺”有了更深的了解。

看着问题轻松化解,我顺势问道:“在我们学过的寓言故事中,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片刻思考过后,《东施效颦》、《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孩子们争先恐后,有的还带着动作,一时间课堂沸腾了。回头看看,一节课,教师只是充当了一名主持,干预极少,而学生在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中;在轻松有趣的活动,各有感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这一成功的体验更激起了孩子们去大量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体会“讽刺”的精妙,从而享受阅读带来的思维碰撞和精神上的愉悦。

五、培养批注的习惯

要想实现群文阅读,我觉得学生自学时的批注非常关键。在课前,我们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的小团队,课堂上团队成员围绕预定的议题进行阅读、讨论。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学习所得信息批注在文本之上并订好第一发言人,第二回轮换发言人,这样以次类推,每个人都得发言。一段时间后,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主动做好批注了。从而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群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群文阅读为高效“寓言教学”扬帆,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发展空间。更给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开启了一扇希望之窗。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课型和发展的方法》3edu教育网

阅读寓言 篇4

一、成人对儿童读寓言的认识误区

关于寓言的作用, 有两个误区必须要及早发现:其一, 所有的寓言都能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积极作用;其二, 寓言故事儿童越早读越好。

如果我们不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早的让儿童读一些成人认为的比较“简单”的寓言, 那么很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 即使是经典的寓言也不例外!正如我们吃补品, 如果选择不当, 它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副作用!

某权威机构的幼教专家为3到6岁的儿童设计了一些寓言故事, 情节大部分简单易懂, 的确吸引儿童, 但是有的寓言在读给儿童听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

寓言一:法国诗人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故事大意是狐狸和山羊都掉进了井里, 它们都很着急, 后来狐狸对山羊说:“你站好了, 我站在你的犄角上先爬上去, 再来救你。”山羊说:“还是你聪明, 好的。”狐狸爬出了井口, 却对山羊说:“再见了愚蠢的山羊, 你自己想办法出去吧!”

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希望儿童读了以后, 能懂得山羊很愚蠢, 狐狸很狡猾, 要养成动脑筋的习惯, 不能被狡猾的狐狸欺骗。可是儿童在听完故事后会领悟到什么呢?是否如我们成人所期望的那样?让我们听听一位妈妈和五岁孩子的对话:

妈妈:“狐狸和山羊谁做对?为什么?”

孩子:“山羊做得对, 因为山羊互相帮助。”

妈妈:“那山羊有没有做错的地方?”妈妈试图得到她所期望的答案。

“没有。”孩子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狐狸坏不坏呀, 为什么?”妈妈继续追问。

孩子:“坏, 因为它没有互相帮助, 老师说狐狸很狡猾。”

显而易见, 孩子自始至终都没明白寓意是什么。相反, 他认为学习的榜样应该是山羊!

儿童的思维单纯, 在成人的教育下,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然而很多寓言告诉我们, 人世间有很多丑恶, 对于狡猾和狠毒的人, 我们要学会分辨。可是这些深奥的道理,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会明白吗?

寓言二:《农夫和蛇》的故事。心地善良的农夫遇到一条冻僵的蛇, 动了恻隐之心, 于是就把蛇放进怀里。蛇被暖醒了, 可是蛇醒了以后不仅没有报恩, 却反咬农夫一口。农夫本来是做好事, 却招致祸患。专家设计这个寓言的本意是警戒儿童, 不要盲目去帮助别人, 要认清他的本来面目之后, 再去提供帮助。可是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 他们认为:原来帮助别人不仅可能没有得到奖励, 反而会被伤害, 那么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会帮助别人吗?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的现象频频发生, 是不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呢?狐狸和蛇已经被贴了“坏蛋”的标签, 然而现实社会中坏人的脸上没有标记, 儿童如何去识别呢!

《狐狸和山羊》《农夫和蛇》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 它们的积极意义我们无法否认, 但儿童的认知能力太有限,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生活, 了解儿童的思维, 正确引导和教育儿童, 就有可能造成儿童认知上的混乱, 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

二、关于儿童读寓言的不同理论观点

其实关于对寓言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同见解的早已有之, 不少大师对儿童读寓言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例如,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站在另一个角度反对小孩子读寓言。他指出:只要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 就可以发现, 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 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与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 他们不但毫不在乎, 而且还偏偏喜欢无法无天, 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总之, 卢梭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 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指出了儿童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 如伊索寓言《狐狸和乌鸦》:乌鸦嘴里衔着一块肉站在树上, 狐狸看见了垂涎欲滴, 狐狸想, 怎么才能从乌鸦嘴里骗到这块肉呢?于是狡猾的狐狸开始甜言蜜语地赞美乌鸦的歌声多么动听, 乌鸦禁不住狐狸的诱骗终于开口唱歌, 可是它刚一开口肉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 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因为对于孩子来说, 美味的吸引力似乎更大一些!卢梭同时还指出:没有哪一个孩子能真正学懂寓言, 即使有的寓言写得很简单, 但成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加进去并试图教育孩子, 但孩子又怎能理解成人这种拐弯抹角的教育意图!

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中提出:寓言要不得, 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简单了, 愈发幼稚了。如果小孩以为人世间是非的辨别、善恶的果报, 也像在禽兽间一样公平清楚, 长大了就会处处碰壁上当。

当然, 我们不能完全同意卢梭和钱钟书先生的观点, 不能因为寓言有可能给儿童产生的消极影响, 就因噎废食, 就完全否定儿童读寓言。我们应帮助儿童科学选择寓言, 正确地引导儿童读寓言, 避免儿童读寓言可能出现的误区。

三、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

调查表明, 现实生活中极少有成人考虑到寓言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 大部分成人认为只要选择权威专家和部门推荐的寓言读物就足够了, 而且大部分成人只是倾向于把故事情节读给孩子听, 却很少有成人和孩子共同谈论寓言, 思考孩子对寓言的理解。针对现实状况, 如何科学引导儿童读寓言呢?

首先, 前面两位大师的观点无疑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 使我们站在另外两个角度思考寓言给儿童带来的影响, 也使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儿童读寓言, 成人要慎选。我们不能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教育孩子。我们还需要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 关注儿童的思维细节, 才能更好地解读儿童, 教育儿童。成人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了解他的观点和想法, 如果寓言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儿童的理解能力, 甚至儿童对寓言的理解已经与本意背道而驰, 就不应该让儿童读这样的寓言, 如拉封丹的《狐狸和山羊》。

其次, 仅仅依靠理论和前人经验也是不够的, 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的成人盲目相信权威, 认为自己给孩子选择的书是世界名著, 是权威专家推荐给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读。诚然, 专家应该更能体察儿童的心理,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对专家推荐的读物进行质疑!正如上文提到的某权威机构推荐给3到6岁儿童的寓言读物, 如果成人在给孩子讲述每一个寓言时都能和他谈谈, 体察儿童的认知风格, 相信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不是盲目相信专家和前人的经验。

再次, 成人要学会引导儿童读寓言。正如儿童看电视要给予指导一样, 儿童读寓言也要给予指导。因为儿童的生活经验贫乏, 处于感性思维阶段, 难以辨别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儿童总是把电影电视中的人物简单地归结为好人或坏人。而很多寓言内涵深刻, 而且多是关于竞争和斗智的, 只有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成人才能明白, 儿童不易懂, 即使懂了也不易分辨好坏, 容易把坏的当榜样。所以成人可以和儿童一起讨论寓言中的故事和人物, 帮助儿童进行理解, 从而提升儿童的思维水平, 帮助儿童初步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

总之, 有的儿童寓言太过现实, 太脱离儿童的思维世界, 使儿童原本清晰的思维变得混沌不清。在我们的社会还未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之前, 儿童读寓言, 需要成人根据儿童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知识经验等有目的选择和指导。只有这样, 寓言才能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怎样阅读寓言故事 篇5

寓言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每篇寓言都是由不同的历史故事凝聚而成的,充分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全面地学习古今中外的经典寓言,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有效的阅读方法。2.呈现

寓言,就是“寓意于言”,在具体的故事里面寄托了一些道理或教训。一般来说,寓言的内容都是虚构的,篇幅上都比较短小。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寓言,外国的著名寓言故事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阅读时,根据其特点去理解寓言的思想内容。

一、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先要把寓言当成故事去读,弄清楚寓言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是采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比如《拔苗助长》,故事的起因是“一个人一心盼着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经过是“他走下田去,把地里的禾苗拔高了一些”;结果是他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仅仅停留在“故事”上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如《拔苗助长》告诉我们的就是,光有良好愿望是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然会把事情办坏。

归纳寓意的常用方法: 1.看寓言的题目

寓言的题目一般都是对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法。我们只要把题目的意思搞清楚了,也就知道其寓意了。如《画蛇添足》,首先理解题目的意思:蛇画好后,又凭空多画了几只脚(蛇本来没有脚),从而得出这篇寓言的寓意是:做多余的事,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又如“亡羊补牢”这个题目的意思是:羊丢失了,才去修理羊圈。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去补救还不算晚,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从中便可清楚地知道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及时认真改正,还不算晚。2.看寓言的开头和结尾

有的寓言在开头、结尾处,往往有暗示寓意的语句,比如《狐假虎威》的最后一句是:“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因此,“借别人的威风”就是理解这则寓言寓意的关键。3.看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

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能得出寓言的寓意。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可以根据狼和羊的五次对话把文章分成五段。

上一篇:自动投饵装置下一篇:审核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