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体系

2024-09-07

内部体系(共12篇)

内部体系 篇1

建立结构合理、简明完整、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管理手段, 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资产安全完整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 两者是共赢共享、共存共生的关系。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在审计工作实践过程中, 从集团公司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体系, 促进企业加强管理, 提高经营效果。

审计署领导曾提出:“现阶段的审计工作重点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 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企业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 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

一、集团公司经营管控和内部控制的动态调整, 客观需要内部审计的监督与评价

集团公司经营规模扩大, 经营业务和经营方式复杂多样, 难以直接控制各管理层次的经营活动, 客观上需要专职监控部门替代管理层履行监控职责, 建立公司内部各利益主体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的制衡机制, 对管理权力运用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是动态过程, 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需要内部审计跟踪式的监督与评价, 根据需要调整内部控制系统, 确保内部控制完整有效。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检查和监督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 查找薄弱环节, 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管理层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评价职能, 发挥着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二、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

内部控制体系体现了管理过程标准化控制的理念, 对明确和规范职责和行为,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保证经营方针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明确内部控制的意义与作用, 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可以把集团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工作结合在一起, 减少矛盾和内耗, 发挥整体效用, 提高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率。

三、重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审计通过确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重点、了解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意见的系统工作来完成整个审计过程。企业不够重视内部控制体系, 意味着没有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创造效益;企业不够重视内部审计, 意味着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集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通过创造价值获得发展, 创造价值就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待体制建设, 依靠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 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内部控制一致, 防范风险、增强内部控制是共同出发点。

内部审计是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 实现企业目标。内部控制是为经营目标、财务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根据行业特征和需求、企业规模、业务构成、管理水平等进行规划, 目标分解落实, 预见、防范、降低管理风险, 在调整改进中促进制订的控制目标实现。

2.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工作方式相同。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要贯彻“全面审计, 突出重点”的方针, 进行全程跟踪审计。内部控制工作也是要全面控制, 突出关键控制点, 进行全程跟踪控制, 实践也证明了这种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工作方式的效率性、效果性。

3. 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同时内部审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 是对经营管理的再管理和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以及监督的再监督。

内部控制是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内部审计是对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 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转及管理控制风险, 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风险的把握评价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 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改善。

4.

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特性决定了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关注管理, 对风险进行识别, 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关注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五、通过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1. 通过内部审计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经营风险和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等。内部审计通过与管理层的沟通, 明确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授权, 界定内部审计职责, 提示经营风险,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制定协调一致的内部控制目标, 明确责任权利, 保证各经营管理层面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保障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有效, 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循环。

2. 内部审计运用监督、评价职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 内部审计通过监督职能可以监察和督促各部门的经济活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行, 把监督实施在管理的全过程中, 监控活动由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组成, 以前馈控制为主, 发现内部控制系统在设置和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 及时准确的报告给管理层, 调节控制过程和反馈管理信息, 促使企业业务、管理、监督与控制活动达到目标。

(2) 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通过对经营活动进行符合性、实质性测试后, 对照各种参照标准进行分析和判断, 不仅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改进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而且对管理层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独立监督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促进控制系统的更新与优化, 促进改进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需要管理部门确立控制标准, 衡量控制成效:是否按内控规定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组织架构;是否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按规定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各项业务是否按授权分工和业务操作规程办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完善内部控制自查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根据形势变化持续改进;对内控问题整改、督办落实情况;完善内控制度采取的措施;内控制度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及其处理情况;发生内部控制责任事项造成经济损失的考核情况;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通过合理的监督、考核与奖惩制度, 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六、内部控制体系指导原则

是否符合相互牵制、协调配合、岗位匹配、成本效益、整体结构的设计原则, 符合企业管理实际;是否随外部环境变化、业务职能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内控信息系统是否安全可靠, 是否存在失控现象。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体现为:

1. 体系完整。

体系完整并不是各种单项管理制度或管理活动的加总, 而是通过集团的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子公司的行为。

2. 控制合理。

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 是企业能够控制的内部管理资源。管理控制是为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 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进行的控制;会计控制主要是对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控制。

3. 运行有效。

保持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整、合理, 方向明确, 重点突出, 确保设计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发挥作用。

七、内部控制体系运行保障

集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实施情况体现了经营管理自我约束、调节的水平, 内部控制体系围绕企业目标, 针对规划、投融资、运营、财务、物流等业务管理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内容和业务实践, 编制业务流程图和业务流程分析, 定义岗位职责, 对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和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使经营管理处于受控状态, 控制运营风险, 提高运营效率。

1. 内部控制体系制度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不是文件和制度的简单组合, 涉及到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内在需要, 靠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规范管理行为, 检验经营管理效果。将内控体系建设与制度规范整合相结合, 完善现有管理文件, 增强文件的系统性、规范性、适用性, 修订适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内控制度体系。依据内部控制原则, 划分组织机构职能, 明确岗位职责权限, 规定操作规程, 制定业务手册, 明确检查标准, 完善业务流程控制体系。内部控制规章是动态的管理标准而不简单是现存制度的组合, 根据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变更, 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只有把内控作为基本职责, 才能制定合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划分岗位职责权限, 明确检查标准, 加强经济核算,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2. 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管理。

集团公司企业管理部门负责集团层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考核, 组织指导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工作。公司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具体负责制定、完善和实施本专业系统、本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检查监督, 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 负责与管理层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审查企业内部控制, 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情况。内部审计部门结合内部审计监督, 对发现的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技术投入、内部控制缺陷, 按照内部审计程序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报告, 在组织管理上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正常运行。

3. 按岗位职责权限履行权利与承担责任。

合理配置权利与责任, 是监督与制衡机制的体现。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机制, 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将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具体工作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增加责任感, 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管理需要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 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 对不同的控制环节采取不同权力授予与制约。经营管理部门把内控作为职责, 将管理控制关口前移,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

4. 完善绩效考评制度, 实施激励、责任追究机制。

设置考核指标, 将各责任单位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 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 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 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 树立全过程的内部控制理念, 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

八、内部控制体系控制措施

在分析企业目标、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 将各经营流程和业务划分成不同的环节, 按供应、生产、营销、研发等方面进行控制, 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集团内部控制应分为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和内部经营管理控制, 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成本费用控制、采购付款控制、销售收款控制、物资物流控制、投资控制、筹资担保控制、客户信用控制、合同风险控制、关联交易控制、工程项目控制、产品研发控制等。其中内部财务管理控制负责归集企业财务数据、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报表, 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不能只停留在提供会计核算职能的层次, 这样不能满足集团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职能, 应不仅注重账目核算效果, 更要关注财务管理效率, 增强财务指标分析, 提高财务数据利用能力, 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 发挥财务前沿管理职能, 把好内部控制第一关。

九、结合企业实际, 构建适应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公司权力控制结构的具体体现

有重点的开展内部审计控制, 是实行分权经营管理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集团公司以资产增值为目标, 按财务型和管控型的不同履行资产投资管理职能, 决定了内部审计履行检查职责和监督职能所采取的内部控制管理方式不同:

1. 集团公司管理部门围绕集团控制目标和要求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及制定相关内部控制规定, 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 使集团经营方针在各管理层面得到贯彻执行。内部审计部门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 从内审和内控角度弥补资产结构带来的管理力度降低的经营风险, 提高经营管控的效率效果。

2. 集团所辖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是内部审计控制重点检查单位。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针对企业面临的投资、运营、管理风险, 对集团管控能力特别是内部控制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依据规范直接对其实施内部审计监督, 在内部审计部门亲自检查的同时需要子公司按季度上报详细内控报告。

3. 集团公司参、控股子公司, 治理和监控主要通过年度考核利润目标和对经营结果进行财务审查的考核激励机制进行, 各子公司只接受集团公司的绩效业绩考评, 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实行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派出审计小组开展内部控制监督工作, 以不定期抽查和各参、控股公司自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由子公司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确定。检查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各子公司内控系统是否建立;对适应性、可操作性进行评价;监督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指导子公司建立和自我评估内部控制情况。确保子公司经营管理层各项经营管理权限在受控状态下履行和实施;确保各子公司按集团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适合本公司经营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子公司的经营目标符合集团总体发展目标要求。

随着集团管理层的增多和管理跨度的加大,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及实施状况反映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内部审计工作价值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得以体现, 提高了控制意识, 增强了管理效能。只有在管理实践中完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体系, 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才能保证集团整体利益的一致性,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内部体系 篇2

定期对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以验证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管理手册的要求,以及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 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年度内部审核计划” 和“内审实施计划”,负责组织实施内部管理体系审核,指定审核组长,负责批准“内部审核报告”。

3.2 质量部负责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并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实施内审。 3.3 审核组长负责制定“内审实施计划”,组织实施现场审核,并批准“不合格项报告”,负责编制 “内部审核报告”。

3.4 内审员负责编制“内审检查表”、在审核组长组织下,实施现场审核,并提出“不合格项报告”。

3.5 各部门负责配合审核工作的进行,对审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纠正措施。

4. 程序

4.1 年度内部审核计划

4.1.1根据拟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每年年初由质量部策划全年内部审核方案,编制“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确定审核的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

4.1.2根据需要,可集中一次审核本公司管理体系覆盖的全部过程、部门和场所,也可以分次分别针对部分要求或部门进行重点审核,并保证全年的审核工作覆盖管理体系的所有过程、部门和场所。出现以下情况时由管理者代表及时组织进行内审。

a)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b)发生重大质量、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事故,或顾客对某一方面有连续投诉; c)与公司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外部相关方的要求发生重大变更。 d)

4.2 审核准备

4.2.1管理者代表任命审核组长,组成审核组。审核组成员必须具有内审员资格,并且具有相应的能力。

4.2.2由审核组长策划并编制“内审实施计划”,应确保内审员的分工安排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内审实施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内审实施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审核目的、范围、依据; b)审核组成员; c)审核时间、地点; d)受审核部门及审核要点; e)首、末次会议时间。

4.2.3在了解受审核部门的具体情况后,内审员根据“内审实施计划”及承担的审核任务编制“内审检查表”,应详细列出审核要点、方法,并确保覆盖规定的`审核范围。“内审检查表”经审核组长确认后使用。

4.2.4质量部于内审前七天将“内审实施计划”发放到受审核部门,受审核部门若对审核时间有异议,应在内审前三天通知审核组长,由审核组长进行协调。 4.3 审核实施 4.3.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参加人员包括:公司领导层、审核组成员、及受审核部门代表。由审核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重申“内审实施计划”的有关安排,并说明其它审核有关事项。 4.3.2 现场审核

4.3.2.1内审员依照“内审检查表”,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检查现场等方式收集证据,了解受审核部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并将发现的客观事实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4.3.2.2审核中发现不合格事实,内审员应及时与受审核部门交换意见,并请受审核部门对事实进行确认。

4.3.2.3审核过程中,审核组长需定期召开审核组会议,听取审核组成员关于审核进度及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的汇报,协调进度,解决内审员提出的问题,评价和判定发现的不合格项。

4.3.2.4对确定的不合格项,由内审员负责开具“不合格项报告”,要求:

a)不合格事实描述应力求具体,问题性质应清楚、明了; b)不符合标准或管理体系文件的条款应判断准确。 c)

4.3.3 审核结果汇总分析

审核组长应在末次会议前召开审核组全体会议,对审核发现结果做汇总分析,审核组长统计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对受审核部门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做出评价。 4.3.4 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的参加人员应包括:公司领导层、审核组成员及受审核部门代表。由审核组长主持末次会议,重申审核的目的、范围、依据,宣布“不合格项报告”,提出采取纠正措施的要求,并对受审核区域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 4.3.5 审核报告

4.3.5.1现场审核结束后一周内,由审核组长编制“内部审核报告”,报经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质量部将 “内部审核报告”分发至相关部门。 4.3.5.2“内部审核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a)审核目的、范围、依据; b)审核组成员; c)审核时间、地点; d)审核计划完成情况;

e)不合格项数量、严重程度及分布情况分析;

f)对受审核区域管理体系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意见,及改进的建议。 4.4 纠正措施

收到“不合格项报告”后,受审核部门应分析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订纠正措施计划,报经审核组长确认后实施。审核组长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 4.5 年度汇总报告

4.5.1在分次审核的情况下,每计划年度结束时,由管理者代表根据“年度内部审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及历次内部审核的“内部审核报告”,编制年度内部审核汇总报告。 4.5.2管理者代表负责将年度内部审核汇总报告或集中审核的“内部审核报告”提交管理评审会议讨论。 4.6 记录保持

每次内部审核结束后,审核组长负责将与本次审核有关的记录汇总,交由质量部按《记录控制程序》进行保管。 5.相关文件 《文件控制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 记录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构建探析 篇3

一、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内容

(一)责任控制 责任控制指以岗位责任为中心的管理责任控制,通过以企业各个责任中心为主体,以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为基础,对信息的积累、加工和反馈而形成的企业内部严密的财务控制体系。它着重于对生产经营活动进程的控制和效果的评价,以确定责任为约束,以检查责任的履行为监督,也就是指根据企业的责任中心的不同责任,进行分析、记录、分类、报告而建立起来的条款规定。

(二)预算控制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未来时期经营活动的筹划和控制,使公司的经营活动始终有一个长远的总体战略布局。预算控制的执行常与目标成本制度联系一起,按照预定的标准,并不断利用所订的标准与实际情形作差异分析,来完成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财务控制的重要手段,具有“全面、全额、全员”的特点,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纳入预算控制之中,以此为依托,可以将企业的目标、业绩评价、激励与约束等各种控制方式融合到一起,形成渗透生产、经营、销售、投资、融资等各个环节的财务控制系统,所以预算控制可作为内部财务控制的基本方法。

(三)程序控制 程序控制指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秩序,达到理想的经济效益,运用各种科学方法确定管理的控制。如生产工艺流程、会计处理程序以及其他内部手续制度等。如果将责任控制作为控制点,内部牵制作为控制的线,这两点为过程中控制,预算管理作为事前控制,而内部审计作为事后控制,则程序控制为所有过程中的控制。形象的说,程序控制是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纵向控制。

(四)业绩评价在财务管理循环中,业绩评价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财务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中的份量逐渐加重。业绩评价也就是一个“业绩如何”的问题,出资人据此判断是否投资或收回投资;债权人据此确定偿债信誉可靠程度,管理者用以评价自己或下属业绩,也可以此纠正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鉴定机会。业绩评价系统可谓公司管理控制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服从和服务于公司总体目标业绩评价的指标,为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及管理绩效的关键成功因素,有财务方面及非财务方面两种。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必要性

(一)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财政部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同时鼓励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试行)施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概念,提出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规定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内容在于对企业经济运行的控制,而控制的主线是财务控制,这是由财务信息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决定的。因此,财务控制职能是企业控制职能中的一项最基础的职能。

(二)财务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体系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有不同的表述:从财务要素分析,财务管理的内容有资产、权益、收益、现金流量、财务风险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了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对于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比较集中的观点是:以财务决策为核心和以资金筹措过程中的资本结构决策、资金运用上的投资决策以及资金分配上的股利决策为核心。

(三)财务内部控制好坏决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财务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为促进企业的有效营运,确保各部门都能充分发挥其职能。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股权的分散、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分离以及管理阶层的形成,内部控制的目标趋向多元化。2009年7月1日执行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提出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金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些都必须通过内部控制来合理保证企业提供真实客观、可靠的信息。可见财务内部控制的好坏具有直接、具体、能够切中要害的特点。

(四)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计划实现的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要保证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就必须对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由于企业财务计划是在财务活动开展前做出的,因此企业财务计划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一切,往往要在财务活动的控制过程中才能发现。因而,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计划积极、可靠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财务内部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中,如果仅限于确定合理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而对实施预算的行动不加控制,预定财务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务预测、决策和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规划措施,而财务内部控制则是对这些规划加以落实。财务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管理,没有控制,任何预测、决策和预算都是徒劳无益的。

(五)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为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附属于国家部门,为了满足国家的计划而组织生产,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理清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政府和企业各自的权利和责任,这就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核心,是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更是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

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构建

(一)建立以财务预算为重点的财务目标控制体系财务预算是指经营计划的财务转化和必要的资源分配过程,以确保业务目标实现,企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财务决策,明确经营目标。通过财务规划和预算来调整企业的经营规模、水平,使企业的资金、未来收入和可能发生的费用成本,以及投资、融资等相互协调,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适时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可采用事先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方法,实现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

(二)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内部控制能否真正成为管理者的内在需求,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要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成为企业的决策的依据和企业是否通过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取信于社会。只有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时,应用财务信息进行定量预测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只能在财务报表中间接地表现出来,没有哪一个或哪一组财务比率能全面反映每一个企业独特财务状况的复杂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现象,企业的外部公众对企业的了解总不如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在信息博弈中处于劣势地位,进而影响到各方的利益。因此,对财务风险预警除了进行定量分析外,还可以通过企业的某些外在特征运用信号传递原则来进行定性分析企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

(四)建立财务控制反馈机制建立财务控制反馈机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建立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财务控制不单是财务系统的职责,其融于企业管理过程的每一环节之中,需要各个部门每个人的积极主动参与。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固定、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财务控制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财务控制确实有效的执行。

二是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控制效果评价机构和与此相适应的绩效考核体系。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在企业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果无法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到与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相关层面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那么企业内控制度的效果将无法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难以顺利进行。

因此,为了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状况,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效果,必须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与沟通系统。在全面、及时地收集到准确信息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降低信息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信息分析能力,为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保证。

(六)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在财务内部控制的监察过程中,控制自我评估和内部审计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各级的人员中,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地方的主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企业审计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为企业保值增值当好监管者;坚持效益原则,运用监督权力督促企业聚焦到促进生产力增长这一主要任务上来;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长效服务监督作用,为企业服务审计监督和审计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国柳、卢闯、黄鹤:《企业财务战略与财务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修灵:《强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策略分析》,《中国总会计师》2010年第2期。

沙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篇4

一、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 影响着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1. 坚强的领导团队。

近40年来, 沙钢领导班子成员始终保持着廉洁、高效、奋发、敬业的工作状态。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跻身世界钢铁强企之列, 为振兴民族工业作贡献。沙钢领导的表率作用, 激励着全体干部职工爱岗敬业, 争创一流。沙钢领头人沈文荣带领沙钢人经历了创业与发展的考验, 始终为企业做长远的打算, 重视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 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勇往直前、英明决策。

2. 深厚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与源泉, 影响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沙钢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注重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 设立专用基金, 激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 贡献聪明才智。沙钢有自己的广播、电视, 还有自己的报纸—沙钢通讯。沙钢还非常注重培养职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多年来, 沙钢坚持造福乡里, 回报社会, 热心公益事业。

3. 高效的管理模式。

沙钢实行的是扁平化管理模式, 人、财、物集中统一管理。目前, 公司管理人员的比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约占职工总人数的5%-6%。在集团规模日趋庞大的情况下, 公司按照“三整合、五统一”的管理要求, 即对各成员企业的班子进行整合、对各成员企业的市场和财务等资源进行整合、对技术和管理的思路进行整合, 同时要求各成员企业做到规划和投资统一、财务和资金统一、大宗原料采购统一、销售市场统一、中高层管理人员任用统一, 通过整合集团的规模效应得以显现, 提升了各成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4. 务实的人力资源政策。

在人才引进上, 沙钢采用分层次引进的方法。普通操作工以高中生、中专生和技校生为主, 一些重要的一线操作岗位由优秀的大专生担当主角。管理岗位、科研技术岗位主要面向本科大学生。同时, 经常性地举办各类专家招聘会, 吸引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 不分国别、地域、年龄, 聘用方式多种多样, 不拘一格。沙钢的科研、管理队伍及受聘的专家, 都能及时追踪国际冶金行业的前沿技术, 定期与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 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探讨。在人才使用上, 尽量做到专业对口, 人尽其才。鼓励新进厂人员从岗位的第一线做起, 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实行自我培养, 公司“加任务、压担子”, 把三流人才当二流人才用, 把二流人才当一流人才用, 让他们“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公司还适时采取多种举措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二、严格的控制过程

企业管理是硬功夫, 它是在企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企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沙钢推行“严、细、实”的管理方法, 几经修改完善, 细则近万条, 涉及班组、车间、分厂、集团科室各个层次、岗位, 每个岗位、每项作业都有操作手册, 而且切实落实到位, 真正发挥了内部控制的作用。

1. 全方位成本控制。

沙钢对生产成本采用“严、细、实”的管理方法。沙钢成立初始即融入市场经济, 多年来始终坚持“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产品成本一直按照市场上的价格进行倒推。沙钢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建立起全面的成本考核体系, 把各项指标分解到每个职工, 并将职工的收入与指标紧密挂钩, 从而形成了人人看指标、抓指标的内部氛围。职工当家作主的意识强了, 每个职工都在为企业降低成本操心动脑。在当前的微利时代, 沙钢从产品开发、结构调整、减员增效上下功夫, 核算最小化, 核算从分厂到班、组, 最后到人。每个人做多少工作, 拿多少工资。坚持每周召开成本核算、市场分析和生产经营协调例会, 不断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指导性, 适时调整生产组织方式, 确保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

2. 精细的安全控制。

沙钢安全管理实行分层控制、网络管理。安全是企业生产的重中之重, 沙钢在安全管理上从公司管理层到班组操作层分4个层次, 层层挂钩, 层层负责。沙钢在总结以往的安全事故时发现, 多数安全事故是由操作层的违规、违纪造成的。所以, 在安全制度的制定上, 沙钢对各级领导实行强化责任制, 加强对操作层违规违纪现象的查纠力度, 下达各层次查纠的指标。要求各级领导每天必须下车间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并将查纠情况与月度考核挂钩。

三、有效的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能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切实执行及执行效果, 使内部控制能随时适应新情况。

1. 内部审计。

沙钢设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目前的主要职责是:招投标、合同签订与执行情况的监督审计;工程施工质量监督与决算的审核;财务核算与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等。

2. 自我控制。

企业内部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很多,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就是员工自身因素, 外部环境是工作氛围因素。由于人人头上有指标, 且各种考核标准明确, 所以人人可以进行自我检查, 自我控制。

四、强势的风险管理

沙钢有这样的发展哲学:企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对市场有超前预测、敏锐把握, 不断地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 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目标。翻开沙钢的发展史, 其在每一个阶段, 都有自己切合实际的目标, 然后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而每一次阶段目标的实现, 都成为沙钢发展的历史节点, 最终成就了中国民企首个世界500强。

1. 财务风险的控制。

重点防范资金链的断流, 始终坚持“外市场、内计划”的资金管理模式, 每年年底开始做下年度计划, 每月底做下月计划, 计划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既强调了经营活动的计划性, 又体现了民营企业的灵活性。资金使用按照金额进行分级授权审批, 财务部门在手续齐全的前提下按计划进行支付, 财务部门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审核科, 对资金支付的所有手续、流程和相关票据进行审核。企业无应收账款, 建厂以来, 沙钢始终坚持产品销售不欠账, 即使在“三角债”横行和经济疲软的时期, 宁可适当降价, 也不赊欠一分钱。

2. 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项目决策尤其是投资方面控制的较好, 主要是对市场分析、判断比较准确, 一把手和企业的决策层对市场的把握能力比较强, 他们经常到国内外走访、学习, 同时聘请一些专家到公司来进行指导, 国外的设备供应商也经常来厂进行交流。尊重市场、贴近市场、主动适应市场是沙钢保持稳健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从容的风险应对。

由于多年来紧跟市场、苦练内功, 沙钢人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 从容应对风险。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 在钢价一路攀升、行情火爆的时候, 沙钢的决策层就清醒地意识到, 这样的超额利润不会持续太久, 接着就开始大规模清理库存, 赶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回笼数十亿资金。早在2010年沙钢人就意识到中国经济结构将进入根本性变革,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短缺经济已结束, 过剩经济即将到来, 在这一转折点上, 沙钢及时掉头转向、进行内部调整。在产业布局方面设计了四个方案。第一, 围绕钢铁主业, 做精做强。第二, 围绕钢铁主业搞好钢铁大物流, 目前在建的“玖隆钢铁物流园”力求做到全国和世界第一。第三, 搞好非钢产业投资。通过5-10年努力, 使非钢产业收益超过钢铁主业。第四, 适当兼并收购。由于预见性强, 应对措施得当, 钢铁行业的冬天并未击倒沙钢。

五、沙钢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程序 篇5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第一章 目的
根据质量手册的要求,审核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各部门所开展的质量活动及其结果是否符合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并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第二章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工作职责 第三章 工作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制订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方案,总经理批准后实施。3.2 审核组长负责编制每次审核的实施计划,按计划组织审核小组成员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部门进行 审核、评价和报告。3.3 各部门对审核中发现的不合格项,负责制定纠正措施并组织实施。

第四章 工作程序
4.1 任命内审员及编制内审方案
4.1.1 内审员任命 管理者代表任命具有一定资格,有管理和工作经验的人员为内部质量审核员,审核的实施过程应确 保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审核自己的工作。4.1.1 编制审核方案 每年 12 月底由总工部组织策划下一的内审方案,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实施。策划时要考虑拟 审核的区域和过程的状况、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两次内审间隔不应超过 12 个月。内审 方案由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内审方案的内容包括: a)审核目的; b)审核准则; c)审核范围; d)审核频次(时间); e)受审核部门 f)审核方法。4.1.2 临时内部审核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及时进行内部审核。a)公司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 b)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c)第二、三方审核之前。

4.2 审核的准备
4.2.1 在管理者代表主持下,成立审核组(一般 3-4 人),指定组长成员并适当分工,组长负责本次审 核的具体组织工作。4.2.2 审核组长准备审核专用文件“审核实施计划(日程安排)”“内部审核检查表”,管理者代表批 准后实施。4.2.3 审核组负责收集审核的依据文件,质量体系文件、法律法规、合同、技术标准和有关制度、技术 规范等。4.2.4 审核组长提前一周通知受审核部门。4.2.5 受审核部门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若对审核日期和项目有异议,应提前与组长协商另行安排。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4.3 审核的实施
4.3.1 召开首次会议 审核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参加人员有审核组全体人员、受审核部门代表、管理者代表、高层的 管理者(必要时)。首次会议的内容包括: a)审核组长介绍审核组成员及其分工; b)重申审核的范围、准则、目的和方法; c)介绍日程安排及注意事项; d)澄清审核实施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4.3.2 现场审核 a)审核的具体内容按照“审核检查表”进行; b)审核员通过交谈
,查阅文件、记录,检查现场,收集证据,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c)现场发现问题时,应当场让该项工作负责人(或操作者)确认并记录在“审核检查表”中,以保证 不合格项能够完全被理解,有利于纠正。4.3.3 汇总审核结果 现场审核结束后,末次会议召开前,审核组长召集审核组成员召开审核组总结会议,汇总审核发现,确定所有不合格项报告。4.3.4 末次会议 由审核组长召开有审核组全体人员、受审核部门代表、管理者代表、高层的管理者(必要时)参加 的末次会议,会议内容包括: a)重申审核的范围、准则和目的; b)向受审核部门说明审核发现,以使他们清楚理解审核结论; c)宣读并发出“不合格项报告表”; d)提出审核小组的结论和建议; e)审核组长说明对纠正措施采取的监督工作。

4.4 审核报告
4.4.1 编写审核报告 由审核组长编写“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报送总经理及相关部门。4.4.2 审核报告的内容 审核报告的内容 a)受审核的部门、审核目的、范围、日期; b)审核准则; c)审核员、受审部门主要参加人员; d)审核概况(审核的实施情况,不合格项的数量,分布情况等); e)审核结论; f)不合格项及纠正要求; g)今后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4.4.3 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 a)总经理、副总经理; b)管理者代表; c)受审核部门。

4.5 落实纠正措施
“不合格项报告表”发出以后,各部门要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能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 其原因的纠正措施,并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内审员应对整改的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将验证结果记 入表中并上报管理者代表。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4.6 内部审核记录的保存
内部质量审核中使用的全部记录由审核组长移交总工部按照《记录控制程序》进行保管。

4.7 内部审核结果
内审的结果应提交管理评审。

第五章 相关文件
序 号 名称 编号

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DR-RD-03-2011-V3.0 DR-RD-04-2011-V3.0

第六章 记录
序号 1 2 3 4 5 6 名称 内审方案 各部门内审检查表 不合格项报告表 内部审核报告 内审计划表 内审会议签到表 编号 RD-JL-1401 RD-JL-1402 RD-JL-1403 RD-JL-1404 RD-JL-1405 RD-JL-1406 保存期限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第七章 流程图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内部审核流程 建立审核组;下发审核 计划;编写内审检查表

审核准备

首次会议

管理者代表;审核组成 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 交谈,查阅文件、记录,检查现场 管理者代表;审核组成 员;受审核部门负责人

执行审核

末次会议

汇总并发出审核 报告

审核组长

长编写,管理者代表批准

发出不符合报告

审核组长

制定纠正和预防 措施 纠正和预防措施 实施

不符合报告接收部门

NO

不符合验证

内审员

结案

记录保存

总工部

RD-CX-14-2011

版本号.修订号: 3.0

第八章 版本变更记录

序号 1 2

版本号 V2.0 V3.0

编制或更改人

更改原因

版本生效日期

备注

若仍需要其他 ISO9001 体系文件可通过 http://shop71378126.taobao.com/ 联系我!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控制

一、施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施行,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盈利空间逐渐缩小,施工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内部控制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1.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对所发生的各类问题,都能及时反映,及时纠正,从而有利于保证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有效的执行

2.内部控制有助于建筑施工企业防范经营风险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就必须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防范企业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它通过对企业风险的有效评估,不断的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风险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是建筑施工企业防范风险的最佳方法。

3.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经营的健康发展

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企业各部门及其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的作用,以顺利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同时,由于严密的监督与考核,能真实的反映工作实绩,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通过工作效率,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二、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且应以工程项目管理控制为控制重要内容。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项目管理已成为施工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建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控制体系,把项目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有利于促进施工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建立适应市场发展客观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项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质量的优劣、文明施工的好差,与项目管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把项目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来抓。下面以SA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中项目管理控制子系统为例说明施工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1.SA建筑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SA建筑有限公司是某建筑有限公司的下属子公司,2004年9月,由母公司的四个分公司和两个直属工程项目管理部组建成立。公司成立后的定位是以项目管理为主导,成为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公司成立后,采取以项目为成本中心,以公司为效益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项目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2.公司工程项目管理控制体系

工程项目是以项目建设为过程的产出物,过程的起点是投标,终点是保修期满。项目管理是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项目管理的目标有三个最主要的方面:专业目标(功能、质量、生产能力等),工期目标和费用(成本、投资)目标,它们共同构成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项目管理必须保证三者结构关系的均衡性和合理性,任何强调最短工期、最高质量、最低成本都是片面的。

3.公司项目管理体系组织结构

公司对所有的工程项目实行工程项目管理,并相应设置了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建立横向的以项目为基础组织架构,以项目管理为导向,公司管理层直接面向项目经理,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达到更为灵活的组织机制,全面提高管理决策效率,扁平化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4.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管理规划大纲(投标时的技术标书)。

(2)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组织方案编制)。

(3)项目的五项控制,包括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环境控制和成本控制。

(4)项目的八项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材料管理、机械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资金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现场管理。

(5)项目的组织协调。

(6)项目的竣工验收。

(7)项目的考核评价。

(8)项目的回访保修。

5.工程项目管理的流程

(1)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大纲,即投标时的技术标书,由公司负责编制,并由公司组织投标。

(2)项目中标后,编制标后预算。公司要组织项目工程师(即项目技术负责人)等人员进行实地堪测,编制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由预算部门在优化后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工程合同及会审后的图纸,编制标后预算及工料分析资料。

(3)公司通过招标选定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应具有相应施工项目管理的能力、经验和业绩,具有承担施工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项目经理根据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范围、时间和内容,对施工项目自开工准备至竣工验收,实施全过程的全面管理。

(4)公司对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对项目经理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公司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以充分调动项目经理的积极性。在项目经理的参与下,根据工程量确定项目人员,择优选择精干、高效的项目相关管理人员组建项目部管理班子。

(5)项目经理牵头,组织项目相关人员根据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竣工期限,科学合理的安排施工程序,制定出合理、精细的总体施工流程及分部分项工程交叉施工流程,编制施工进度计划。

(6)项目开工的所有手续齐全后,报经公司审批同意后正式开工打桩或挖土。

(7)根据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要求,在施工全过程中按生产要素组织施工管理。

(8)回访保修管理:向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对交付使用后的工程项目进行定期回访和保修,听取用户意见,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方式,是提高企业信誉的一个重要工作。

6.实施对项目施工全过程(从开工到竣工验收)的控制

(1)进度控制,按合同要求编制施工进度总计划,并分解为月、周施工进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必要时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确保按期完成项目。

(2)质量控制,根据质量目标,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的要求,编制质量计划并组织实施,按设计图纸和国家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各项规范对分项分部工程进行质量控制,严格实行质量自检、互检、交接检的“三检”制度和材料检验检测制度,确保材料质量和工程质量,向业主提交优良(至少是合格)的产品(工程)。

(3)安全控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定施工安全目标,编制安全保证计划并组织实施和验证,对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进行相应的安全控制,消除隐患,避免和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4)环境控制,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程序》,对工程项目施工、竣工交付和回访服务以及办公区活动范围内已经存在和将要发生的能够控制或能够加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建立清单,在建立、实施和保护环境管理体系时予以考虑,并当与环境有关的条件变化时,及时识别、评价与更新。

(5)成本控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制度,进行项目成本预测,编制成本计划并实施,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析,并编制成本月报表,努力增加收入,节约支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谨以此文希望唤起建筑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让内部控制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2]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1.1.

内部体系 篇7

(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与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处于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体地位的基本规范具有以下主要亮点:

1. 着力打造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

基本规范合理借鉴了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先进经验(主要是美国COSO报告),提出了企业建立与实施的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体现了内部控制框架的国际趋同。

2. 内部控制被植入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

基本规范拓宽了内控的视野,突破了我国传统上将内部控制局限于会计与审计的局面,将内部控制嵌入公司治理并融入生产、人力资源、营销等环节的管理,体现了“企业的一切管理,应纳入预算管理之中;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游离于内控之外”的新理念。

3. 拓展内控目标,强化风险管理。

基本规范拓宽了内控的目标,不仅要保证企业经营的合理合法,保护资产的安全,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可靠,还将目标延伸到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实施;将内控关口前移,以事前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价和风险评估为前提构建内部控制系统,将以往的查错纠弊式内控转化为事前防范和威慑与事中查错纠弊相结合的内控体系。

(二)关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平稳顺利实施,财政部等部门制定了实施时间表: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扩大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处于配套指引的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提供的指引。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基础良莠不齐。

不同特点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也有差异,表现如下:交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整体优于仅在境内上市的公司;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高于未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的公司;披露社会责任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高于未披露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受处罚的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水平较低;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内部控制水平低于标准意见公司;出具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高于未出具的公司;出现财务报告修订、重述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低于未修订、重述的公司。

2. 企业内控制度尚未形成实施体系。

尽管有的公司在董事会下设有审计委员会,对重大事项进行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复核;有的公司每个季度会对上季度的内控情况进行总结,形成内部控制报告,并制定下季度控制目标。但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公司还未形成内控制度实施体系,全面性、有效性、重要性有所欠缺,对公司制度建设与内控运作的全面化、流程化的动态监控亟待形成。

(二)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对策。

1. 协调现有法规,形成监管合力。

从1996年起,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先后颁布了二十多个法律法规或行业准则,确定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与监督检查等,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但也形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内部控制相关制度“政出多门”的局面。只有各监管部门对企业监管要求统一到基本规范之中,才能让企业减少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成本。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风险管理指引》如何统一协调的问题尚未解决。政府各个监管部门之间形成监管合力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

审计指引其目的在于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专项审计,应与《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相协调。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一要正确处理好内控咨询与内控审计的关系,确保执业过程中的独立性;二要研究内控审计方法,增强内控审计能力。

2. 辩证理解内控成本,树立适宜的“内控观”。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宣传力度,不定期地组织企业相应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活动,增强企业降低内部控制实施成本的信心,为切实施行基本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基础差异较大,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有资质与丰富经验的咨询机构协助企业搭建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工作融入企业日常运营,降低内部控制实施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再次,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的转变,由被动合规变主动合规,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是内部控制成功实施的一项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观”将能控制风险、消除弊端、保证信息质量、提高效率,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3. 充分运用内控工具,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应尽可能独立客观,实施的各环节应该规范、公开、明确。评价结果应该和奖惩考核机制紧密联系,有据可查。首先,应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与人员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并作为内部控制评价牵头部门。其次,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对于评价实施中的工作记录、相应表格及工作底稿等设定统一的格式并妥善保存,使内部控制评价实施过程规范化,评价结论具备充分的证据支持,从而有助于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改进和动态调整。再次,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内控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建立与其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内控信息技术手段。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探讨 篇8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基本方式

其一, 全方位控制。内部控制要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层次、医院的经营及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 覆盖医院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不能留有“盲区”、“盲点”和“盲人”。

其二, 多元的内部监控措施。既有事后监控措施, 又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及策略;既有约束手段与激励的安排, 又有财务上的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 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

其三, 层次分明的多道内部控制保障防线。第一道保障防线是指对医院采购、医疗服务、医院经营、融资、投资、成本费用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人、两个系统或两个职能部门共同负责。第二道保障防线是建立相关的票据、合同等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的传递制度, 明确这些文件的签字授权。第三道保障防线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 同时, 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医院最高管理层。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目的

其一, 规范医院的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投资决策以及评价财务状况, 防范经营风险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医院也不例外。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已经成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

其二, 堵塞管理漏洞, 消除隐患, 防止并及时发现与纠正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错误及舞弊行为, 保证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其三,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能在医院内部得到贯彻执行。

其四, 有利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医院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后, 可以明确责任, 形成激励机制,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加强其责任心, 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三、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形式及方法

其一, 预算控制体系建设。预算控制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 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涉及医院的各部门及全部经济活动。良好的预算管理能够使医院的日常经济在一个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医院应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分析进行考核。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 预算的编制关键点是要遵循“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依法理财”的原则。 (2)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 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部门未完成预算的原因要及时查明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 预算一经批复下达, 一般不予调整, 但由于外部环境、国家政策调整、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发生重大影响, 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产生重大偏差的, 应由各部门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调整。但调整的理由要充分, 财务科应对调整范围严格控制, 另外预算调整的程序必须合法。 (4) 预算分析与考核的关键是要抓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抓住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等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 对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其二, 实物控制体系的建设。医院的实物包括资产、物资以及会计账册等。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各种实物的安全、完整所进行的控制, 主要包括: (1) 实物的限制接近。为减少实物被盗或损毁的机会, 应划分责任, 采取保护实物实体的重要措施。实物接近应严格限制在经过批准的人员范围内。医院应根据各种实物的性质及管理的特点, 合理地确定允许接近实物的人员。一般医院有以下三种实物需要限制接近:现金的管理应限于专职的收银、出纳人员接近;存货以及其他容易转做个人使用的实物, 如药品、医用材料等物资的存放应设置库房, 由库房保管员单独管理, 其他人不准进入库房;财务用的账单、账册、合同、记账凭证及会计报表等财务资料, 是医院的机密资料, 在未批准之前, 其他无关人员不能随意接近和查看, 以避免纂改、销毁资料记录等事件的发生。 (2) 实物保护。其是为使实物免遭盗窃、损伤、火灾及其他意外的损害, 确定实物的完整性而采取的各种对策和措施, 医院应尽可能减少实物受损的机会, 消除各种隐患。 (3) 实物清查。如设立盘点机构, 制定盘点核对制度、盘点核对结果的分析、核对方法、奖惩措施等。其中, 关键是现场实物清查盘点, 只有通过现场盘点, 才能保证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并应妥善处理盘盈盘亏实物, 保护账实相符。如固定资产、设备、总务库材料、药品库材料等。

其三, 责任制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 (1) 部门责任制。确定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以及部门之间的联系, 制定各个部门的工作标准以及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制度, 并经常检查执行情况, 使医院的各个部门既能够各负其责又能协调配合, 有条不紊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2) 岗位责任制。医院的每个人都应有明确而具体的职权范围和工作责任, 使每个人都真正有职、有权、有责, 做的人员有专责, 事事有人管,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 以此评绩效, 定奖金, 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 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其四, 授权控制体系建设。授权控制是指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 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加以标准, 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授权控制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指医院对办理经常性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作出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经济业务中规定的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 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 其时效性一般较长。特殊授权指涉及医院重大经济活动的授权, 其是一种特殊的、无章可循, 无标准预算可依, 需要具体分析研究的授权。如医院的重大投资、筹资决策的控制, 以及坚持实行预测——论证——决策——执行过程控制制度, 防止盲目投资和决策失误。

其五, 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设。业绩评价体系是运用管理学、财务管理学、数理统计方法对医院及各科室在一定期间内的业务状况、资本运营效益以及业绩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考核、分析, 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业绩评价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 只有对各科室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后, 才能根据其业绩的好坏采取奖惩措施, 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和规模以及组织机构, 设计一套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医院一项庞大的体系工程, 必须在一个规范的组织体系的领导下, 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同时, 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才能完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曼丽、王宏:《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21期。

[2]陈晓茜、汪波、齐庆祝:《关于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20期。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思考 篇9

内部审计相对于民间审计和政府审计, 其执行效率相对较差, 强制性也较弱, 因而不太受到重视;其次, 由于内部审计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开展监督、检查, 因而受到企业内部影响较大。正是由于所处环境、地位的差异性, 内部审计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组织机构界定不清晰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各单位应当单独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独立于财务部门, 受本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导。但限于人员编制、经费的制约, 很多单位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仍然是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财务部门的附属部门。有的虽然做到了形势与性质上的独立, 但部门受谁领导一直很难确定。这种状况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 急待调整。

(二) 独立性难以保证

内部审计要真正能够开展工作, 发挥其内部监控的作用, 首要前提是保证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性要求保证两个层面上的独立:形态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很容易做到, 但实质上的独立则相对较难。最典型的人员和经济独立, 需要依靠于人事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 否则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因为人事部门可以决定内审部门的绩效考核和人事晋升, 财务部门可以控制内审部门的财务运算和资金拨付。由于无法做到实质上独立, 由此影响审计质量控制。

(三) 质量控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作为一项控制体系, 必须拥有一整套控制执行标准。目前, 内部审计控制标准主要有《内部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等, 但这些规范是国家制定的一个框架性文件, 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实际执行审计项目时, 过多的参与了人为的因素, 靠自己的主观判断, 严重降低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实际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 也急切期望着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标准尽早出台。

(四) 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

由于目前缺乏一套操作性很强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导致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无从评价,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低效率困扰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市场经济环境下, 应当强化经济责任审计, 不但要对非内审部门加强审计, 更要加强对内审部门本身的责任审计, 从根本上保证内审的方向与效率, 调动内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五) 质量控制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活动, 光靠勤奋和努力远远不够, 还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相对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的服务面比较窄, 这方面培养专业人才非常少, 能够真正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则更少。目前从事内部审计的人员专业知识还很欠缺, 而且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经济环境。

二、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关键点

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 而内部审计控制又要着重加强质量控制, 为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构筑起一道坚硬牢固的“防火墙”。针对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的缺陷, 应从组织构架、控制标准、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这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强化内控质量体系的建设。

(一) 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构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的效率, 取决于执行该系统的组织架构是否合理、高效。为了有效地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工作, 必须构建一套合理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与定位、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隶属关系、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目前运行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体系面临着是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体系还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选择。总经理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很可能产生内部人控制, 作为管理层的总经理更关注公司的运营实绩, 侧重于财务运营指标, 要求内部审计更好地保护管理层利益, 这就会伤害所有者的利益, 使得投资人不能真实获取相关信息;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设置其常设机构内审部门, 理论上可以很好地保护投资人利益, 但缺乏长效跟踪机制, 且董事会中具有专业技能的内审人员很少, 难以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质量。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应站在投资人利益的角度进行考虑, 则会利大于弊。明确了科学的定位以后, 选择恰当的组织构架能够很好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二) 制定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

作为一种内部重要的监督机制, 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质量控制标准。应参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具体准则, 同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是全面质量控制标准, 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 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应当注意的是,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只是一个参照性规范, 不是唯一的操作规程, 在实际应用中, 仍要结合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严格的专业测试。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应当结合行业特征, 分行业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 同时为了增加参照的可行性, 可将某些控制标准进行量化, 给出示范 (参考) 数值, 便于审计项目实施人员对照执行,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经济环境始终是处于变化发展过程中的, 因此质量控制标准也应结合经济环境不断进行更新, 使之能有效地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提高审计质量。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一个良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除有质量控制标准外, 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评价系统。对内部审计质量全过程进行评价, 具体分类到每个关键控制点, 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是否已经严格执行了质量控制标准, 对其执行的情况也要进行评价, 并对每项考核项目进行赋值, 从而测定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最终评价的结果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具体人员业绩评价的直接依据, 与其薪酬和职务晋升相关联, 从而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建立这一评价系统, 首先要解决的是每个关键点的权重如何确定, 分值如何分配, 这些问题是内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的核心问题。

(四) 形成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鉴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绩效评价机制, 有利于激励和约束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的行为。对于积极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激励和肯定;对于消极完成内部审计任务的部门和人员, 应予以处罚和批评。激励或约束机制的实现, 可采取薪酬和职务晋升等形式, 但应考虑内部审计部门的级别是否基于其他部门, 其薪酬是否可按不同于其他部门的制度执行。否则公司部门利益很难均衡, 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

作为一个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 应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等核心模块, 从而有效指导内部审计工作, 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一)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架构, 主要分为业务执行的组织体系和监督评价的组织体系两个部分。从上述着眼点可知, 应建立起董事会领导下的监督评价组织体系和董事会下属的内部审计业务执行组织体系。但考虑到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这与监事会的职能交叉重叠, 势必会导致组织领导矛盾激化。从这一角度出发, 应考虑将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的职能合并, 成立“监察审计委员会” (简称“监察委员会”) , 其常设部门为内审部门, 由内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内部审计工作, 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节的工作则由监察委员会来完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评价内审质量控制状况, 并据以决定相关的绩效考核。这个组织体系的运行设置, 可以用图1表示。

(二)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模块, 控制标准的建立至关重要。笔者认为, 可建立类似于SAP (标准作业程序) 的操作规程, 其主要结构如图2:

图2风险评估业务标准流程

(1) 按业务模块分类设置控制标准。按审计业务流程将控制标准分为业务承接控制标准、审计计划标准、审计取证标准、审计分析标准、审计报告标准五大板块。在这五大板块中, 分别业务设置具体项目的质量控制标准, 构建全方位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2) 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控制。基于经济责任纬度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 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建立一套标准化流程。

(3) 分清责任, 编制审计工作日志。在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执行过程中, 所有执行记录都要求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 而且每天都要编制审计工作日志, 并由各承担工作人员签章, 分级复核, 从而加强全过程的质量监督, 同时明确到人, 强化责任意识, 加强对审计人员行为的约束, 更好地保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4) 加强战略风险的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与民间审计基本一致, 同样以风险管理为中心。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过程中, 要以战略风险评估为核心内容, 采用恰当的风险评估程序, 选择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从而有效降低自身的审计风险, 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 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这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采取合适的风险评估程序和风险应对措施, 使审计风险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5) 参照ISO9000标准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 其中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证实和评价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能力, 适用于各行各业。因此, 可将ISO9000的标准应用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来。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来界定内部审计工作的范畴, 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 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评估风险, 制定全年审计项目的审计计划, 从而开展内部审计的常规工作。实施阶段,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运用恰当的统计分析手段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编制符合规定的审计工作底稿。在实施阶段, 要注意基础资料的归档备案, 形成所有的工作记录, 以备复查。相关的证明性材料, 都应当经过逐级复核。报告阶段, 这是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 也是形成成果性资料的期间。在对实施阶段形成的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分析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按照ISO9001:2000的要求, 形成具有标准格式、内容充实、评价用语规范的内部审计报告, 提供给监审委员会和董事会。

上述质量控制标准是对三个阶段所做的分类, 实际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控制标准、具体业务质量控制标准、内部审计组织架构管理体系控制标准, 是全员、全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与ISO9001:2000标准体系对接, 能够更客观、更有效地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真实状况, 更有效地做好内部监督工作。

(三)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

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只是一个固定的制度体系, 关键还要看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效果如何以及这套质量控制标准设置是否合理, 从而更好地做出改进。基于这一目的, 需要建立一套评价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体系, 即内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标准评价系统, 主要包括标准执行评价内容、评分等级、各个项目所占权重、标准执行实绩分析等。

(1) 设置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按照企业内部业务范围, 将内部审计分成生产、销售、采购、财务、投 (融) 资五大组成模块, 并具体设置每一关键控制点的评价项目, 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分成优、良、差并赋予相应的分值5、3、1, 这就使得每个关键控制点的标准执行情况都有一个相对可靠的参数依据。以采购审计项目为例, 考察标准评价系统的执行情况如表1。

(2)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在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指标群后, 要长期、动态、持续地对所有内部审计项目进行跟踪分析、评价, 从而督促内部审计健康、有效地运行。由此, 可设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运行实绩表, 该表既可用来分析各项目小组, 也可评价各内审人员的工作执行状况, 具体可见表2。

(3)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等级。作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评分系统, 以作为后续绩效考核的参照依据。

(四) 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作为一个完善的内

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还应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价,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纠错防弊, 因此应建立起基于经济责任视角的绩效管核机制。

(1) 编制KPI实绩通报表。假设由监审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对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评价, 并张榜公示, 以督促工作效率的改善。如编制各部门人员的KPI运行实绩通报表, 如表4、表5。

(2) 基于内审质量控制综合评价的绩效薪酬制度。每月或每年度根据各内审部门和人员的内审质量控制执行现状, 从而决定其各自的薪酬体系, 如表6所示。

(3) 基于绩效考核的人事晋升制度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监审委员会应当综合评价系统, 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的人事晋升。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 应当进行破格晋升;同时对一些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 应当强化技能培训和职业操守的修养, 内外兼修, 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相应的晋升制度体系如表7所示。

综合评价的一个根本目的, 是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强化经济责任,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对于内审部门而言, 需要长期进行有规划的培训引导。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进行培训, 一方面鼓励年轻有能力的员工去进行深造研修, 另一方面可邀请内审方面的专家到企业进行专项培训, 并将培训的时间不短于一个月作为年度学习的任务, 引导内审人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宇:《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2004年。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究 篇10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内容多种多样, 就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来说, 有些高校对内部教学质量评估也采用与外部评估相同或相似的质量标准进行, 没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有些学校甚至照搬其他高校的评价标准, 而没有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和专业特点。这样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使学校容易混淆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导致不科学和不客观的评估结果出现。

(二) 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

尽管许多学校都设置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 但是并没有密切联系各院系把实际工作开展到具体课程与教研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开展内部教学评估的职能设置于日常教学教务管理部门, 这样做的优点是评估的权威性容易得到体现, 评估工作的信息采集和意见反馈周期可能会短一些。但问题在于,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对教学教务管理特别是学校一级的教学教务管理的评估, 往往难以得到落实, 容易出现教学管理工作评估盲点区。尽管教学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自我总结、自我评估等方式进行自我纠偏, 但是由于评估的标准、计划是由其自行制定的, 且这种方式带有一定的随机性, 很难形成一个循环系统, 故很难保证评估的客观、公正和准确。因此, 这种不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能对学校教育质量做出有效保障。

(三) 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中评估对象的被动性

高校片面迎合政府评估需要, 内部并没有加强质量管理的动力, 欠缺提高质量的良好氛围。评估结束后进行的整改工作中, 即使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也仍然处于被动地位[1], 并没有主动加入到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中来, 只是接受各种类型的评估, 缺乏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的互动, 内部质量保障缺乏活力。

(四) 教学评估结果利用率低

与外部教学评估相比, 有些学校的内部教学评估在实践上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因此对评估结果的处理并不能使其完全发挥应有功效。在教学评估结果的利用上, 或多或少地存在影响评估结果效应的现象, 如评估结果不公开或含糊其词;评估结果不与奖金、晋升挂钩;评估结果只给分数, 不能使教师明确如何改进教学;评估中发现的类似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问题无法解决等等。高校评估结果未能得到很好利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师展开和参与教学评估的积极性。

二、逐步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一) 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各高校办学宗旨不同, 可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等几种类型, 其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 因此各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评估标准应该根据各高校不同的办学模式来制定。从图1中可以看出[2], 有28.4%的受调查者认为以本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 相对制定并固化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 按照“坚持有效的, 完善不足的, 补充需要的”原则, 充分吸收教学评价过程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对现有的评估标准进行梳理整合, 对需要调整的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3]。构建合理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针对本校的地区、层次、类型,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观、价值观, 制定适合校情的质量评估标准。

(二) 正确处理学校内部机构职能关系

图1中显示, 有35.8%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该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构。目前不少高校都专门成立了类似于“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的校内机构, 负责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工作, 但也有许多高校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是由教务处负责。这就凸显了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教学管理部门 (教务处) 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 (评估中心) 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 管理与监控作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两个方面, 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二者从内涵和机理上相互对立, 但在功能上并不排斥;另一方面, 二者又统一在共同的质量保证和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在此关系基础上, 将日常的教学管理与专门的质量监控作为主管校领导处理教学工作的“左膀右臂”, 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作为教学咨询监督部门, 负责实施教学监督、组织教学评估、反馈教学信息、提供评价结果;教务处作为学校管理部门, 负责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与运行、处理各类教学信息、利用各类评估结果。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质量监控部门既要明确各自职责, 分清各自职能, 摆正各自位置, 又必须注重双方沟通交流, 取得相互理解和支持, 密切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使学校的管理和监控、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坚持评建结合, 深化内部教学改革

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 探索与完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道路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学校应始终坚持贯彻评建结合的方针, 使评建工作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4]。由图1可以看出, 有55.4%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利用政策导向从根本上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41.7%的受调查者认为应该集中人力、物力解决学校的薄弱环节, 有37.5%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应即时梳理现有专业情况, 缓招或停办与社会发展或办学条件不符的专业, 有43.7%的受调查者认为学校要注意新专业的设立应与教学条件相适应。学校内部教学评估对学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重点在于建设, 而整改工作是教学评估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应高度重视评估整改工作, 每一次评估结束后, 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教学评估与监督的情况, 认真制定整改方案, 落实整改措施, 并进行检查验收, 确保整改到位, 取得实效, 使整改工作与评估工作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四) 培养学校教学质量保障文化氛围

质量文化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 培育和发展学校的“质量文化”, 是建立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5]。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仅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 还需要广大师生员工的支持和通力合作。因此, 质量管理要引导和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教育全程的质量保障活动, 形成共同信奉的价值观, 树立质量意识和改善意识。只有当教学质量提高成为高校所有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和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 才能形成学校的质量保障文化氛围。从根本上说, 学校保障教学质量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体成员自觉的努力, 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只有全体成员不断提高质量意识, 树立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 自觉地为提高质量而努力工作, 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以不断追求完美教育质量为核心, 受政府支持与资助, 校内外合作, 全面保障教育质量的组织与程序系统, 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深化、结构化与体系化。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顺利完成充分证明, 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基本方针, 各被评高校通过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工作, 在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6]。近年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在大跨步向前发展, 同时也要求作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主体之一的高等学校, 必须建立健全自身的教学保障长效机制, 从机制上建设和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促进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科学与管理, 2007, (4) .

[2]固化评鉴成果,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R].广东省教育厅课题, 2009.

[3]林颖.关于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6) .

[4]李虎成, 陈利利.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师, 2005, (10) .

[5]高宇.论教学评估与大学内部制度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 .

谈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篇11

2001年11月,安然公司财务丑闻曝光,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了这一期间美国338家上市公司、总计4093亿美元的资产申请破产保护。这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为了挽救投资者信心,避免类似安然事件的出现,美国国会紧急出台了公司改革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奥法案对上市公司触动最大的,是它的404条款,条款规定:上市公司需自行评估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揭示内部控制的重大弱点,并将评估报告写入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同时,条款还规定:公司聘请的审计师要核实管理层做出的评估,并另行提出独立报告。截至2005年底,中国大陆和香港在美国上市企业共计70余家,包括中国移动、中国铝业、中国联通、中化国际、中石油、中海油等一批企业,都面临执行404条款的问题。这些公司在普华永道、安永等国际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开始按照萨奥法案的要求梳理、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以等待即将到来的评审。

除了国外“萨奥”法案的要求以外,2001年起,我国财政部即致力于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指导和规划工作,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控制规范,并印发了5项控制规范的征求意见稿。国资委《中央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暂行办法》、《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内控管理规范也都在制订之中。另一方面,国内近年来因为内部控制不善或不当导致企业巨额损失的案例屡屡出现,也进一步加大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完善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集团公司内控体系的分类和内容

(一)按照内控对象进行的分类和相干内容

就内部控制对象而言,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集团公司总部对集团内各经营单位——下属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的内部控制;其二,集团公司各经营单位(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自身的内部控制。

总部对集团经营单位的内部控制,基本内容一般主要包括战略控制、绩效控制、运营控制和资源控制四项内容。战略控制,是对经营单位的战略制订、战略实施的控制及对经营单位战略执行效果的评价。绩效控制,是对经营单位年度绩效目标达成情况的控制。资源控制包括资金控制、人力资源控制和品牌控制等内容。运营控制,是指集团出自协同的需要,对经营单位的具体经营行为(例如销售、生产、采购等,非战略层面行为)实施的控制。一般而言,在一些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内部,产业链之间的协同需要集团总部深入到运营层面来实施,在横向一体化或者无关多元化的产业集团中,运营控制少见一些。

经营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出于经营单位自控的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行为(例如采购、销售、生产、投融资、营销宣传、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安全管理等)实施的控制。这类控制一般是从业务流程的规范入手,对各类流程的运作建立流程标准、明确标准的执行责任,并对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财政部颁发的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从财务安全性角度进行的流程规范,而ISO9000及其他环境、劳动等方面的认证体系,主要从质量、环保等方面进行的流程规范。尽管在内容侧重上有所区分,但这些规范的设计逻辑都是一样的,都要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实际情况来制订,它们共同构成了经营单位自身的内控体系。

(二)按照内部控制性质进行的分类和相关内容

按照内部控制的性质,可以区分为公司层内控和交易层内控。公司层内控是指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也叫决策控制。涉及到的控制事项包括:董事会构成和行为方式,公司战略,年度预算,投融资,增资,清算,高层任免等。公司层内控主要是出资人通过董事会对管理层行为施加的控制。交易层内控是指具体业务交易层面的内部控制,也叫执行控制。如销售控制,采购控制,质量控制等等。交易层内控主要是管理层对其以下实施的控制。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中,交易层内控相对健全,但公司层内控却亟待改善。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因为内控不健全而导致企业损失的案例(例如中航油、四川长虹、伊利股份等),都是公司层内控出现问题。

不管是集团总部对集团内经营单位的内部控制还是经营单位自身内部控制,都包含公司层内控和业务层内控两类内容。例如,集团总部对经营单位的战略控制和预算控制,和总部参与经营单位决策的内部治理机制高度相关,基本上属于公司层内控。而资金控制,主要属于业务层内控的范畴。

(三)按照内部控制目标进行的分类和相关内容

按照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要实现四大目标,包括:战略目标达成、运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报告的真实准确,以及企业经营的合法合规。这四大目标并不是平行并列的,战略目标达成要以后三个目标实现为基础。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主要是针对虚假财务报告的,法案所要求建立的内控体系,也只是局限于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完整性和守法合规层面的内控体系,而不是全部完整意义上的内部控制体系。由此,从内控目标出发,可以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基础层次的内部控制和效率效果层次的内部控制,前者以会计控制为核心内容,主要以差错防弊为目的,后者以管理控制为核心内容,主要涉及流程的优化、衔接、规划和组织,以提高流程运作效率、对战略达成实施有效支撑为目的。

三、集团公司内控体系建立的方法和步骤

第一,以“控制活动”要素为落脚点。从COSO委员会颁布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来看,内部控制体系包罗万象,涉及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内部控制建设似乎很难着手。实际上,内控要最终体现在“控制活动”要素上,即体现在各类政策和程序上,以政策和程序为表现形式的“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的载体。内部控制,说白了,就是按照COSO风险管理框架为主线组织起来的各类“活动”,表现形式就是能够体现COSO内控逻辑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根据普华永道等机构帮助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的一般经验,在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建设中,“控制活动”要素往往要占据60%以上的工作量。

第二,梳理、整合与优化。内部控制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建设内控并不是“无中生有”地产生另外一套新东西。企业原有的各类政策和程序,是建立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基础。只不过

需要根据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对原有的政策与程序进行梳理、整合、修改、补充。

第三,以流程为主要形式、部门为辅助形式,进行程序和政策的整合。之所以为流程为主要形式,是因为流程往往贯穿若干部门,这种形式便于对部门相互之间以及岗位相互之间的衔接做出规范。以部门为辅助形式,则可以明确各部门与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具体职责。

第四,公司层内控和交易层内控同时并举。从财政部颁发的《会计控制规范》来看,主要是从交易层内控进行的规范,而较少涉及到公司层内控的建设。在内控建设中,中国企业还要根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规定,在董事会的设立、运行等公司治理层面进行完善和优化。公司层内控为交易层内控提供了框架和方向,交易层内控则是公司层内控的实现前提和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内控建设中必须彼此兼顾、同时并举。

第五,“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相结合。在企业集团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布局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由上到下”式,即集团总部根据集团发展战略和对下属公司管控模式,先建立起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纵向内部控制体系,然后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再根据纵向内控的基本精神,建立起自身层面的内控体系;另外一种是“由下到上”式,即集团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先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试点,然后再对试点成功企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后,在集团内部全面普及和推广,并根据试点公司的内控特点拟订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公司的内控模式,最后形成整个集团公司的内控体系。本文认为,内控体系建设,需要“由上到下”结合“由下到上”:一方面,要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拟定集团公司总部对下属子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要在集团内部选择试点企业,开始内部控制建设的尝试工作。也就是说,在保证“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要“试点先行”,同时从上下两个层面推动集团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从基础层面内控建设向全面内控建设逐步过渡。即先从基础层面的会计控制入手,先建立和财务报告真实性相关流程的运作标准,先从保障资产资金安全、会计信息准确可靠、有效差错防弊的内控入手。待夯实了管理基础后,再着手进行预算控制、质量管理、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等和管理效率高度相关流程标准的规范,进行流程的全面整合与优化。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究 篇12

从国内角度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联合重组、合并兼并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2011年跻身“全球企业500强”的中国企业已达到61家。但是, 各式各样的潜在风险逐渐显现, 类拟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由于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造成了巨额资产损失、财务舞弊、破产倒闭等事件时有发生。充分说明, 内部控制尽管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内部控制是万万不能的。

从国际角度看。入世十年来, 是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 实现了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市场”、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角色转变。展望未来, 中国大规模资本出海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国际复杂的经济竞争环境, 我国企业要“走出去”, 必须构建强大的内部控制体系, 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内容

2.1 概述

(1) 内部控制内涵。

不同部门、不同角度, 对内部控制看法不同。普遍认同的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 内部控制目标。

要求企业实现三大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性;合理保证企业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3) 内部控制原则。

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4) 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是由五大基本要素组成, 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与形式。

(5) 建立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 并将各责任部门、全体员工在实施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评价;企业依法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出具审计报告。

2.2 内部控制的概念

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 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 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应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等发起, 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实施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并不只是内部控制部门的工作, 而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职责。并且内部控制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整个过程, 覆盖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

3目前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1) 法人治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的关系, 这些利益关系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阶段, 不少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角色交叉, 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层成员高度重叠, 内部控制权责不清, 经营权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董事会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和控制经理层的作用, 容易造成在没有可行性论证情况下的随意决策, 导致决策失误。

(2) 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企业内部所有的职能部门, 包括控制标准、规章制度、权限划分、操作规范、不相容岗位、业务流程、业务记录、独立检查等多项内容。随着经济国际化、信息化, 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能够评估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但是,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只重视生产经营, 轻视内部控制, 风险意识薄弱, 不善于风险评估和控制。虽然内部控制工作在企业中开展, 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然执行不力, 主要是内部控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 监督机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我国现行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主要由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内审部门三大机构组成, 职责是履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它员工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但是内部控制监督机构对董事会及其管理层在公司运行过程中实施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管, 使企业内部控制达不到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一是体制不顺, 如政出多门, 职能重叠, 产生诸多矛盾;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等, 使内部控制监督处于无效状态。二是人员不当, 如监事会成员是从企业内部提拔和选聘的, 产生方式不独立;独立董事, 用津贴报酬等待遇“请来的、拉来的”, 产生方式不独立等, 使内部控制监督没有独立性, 缺乏行权能力。三是股权集中, 使监事会、独立董事和内审部门, 受国有股大股东代言人的控制, 使内部控制监督机构丧失执行力。

4构建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路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必须具备明确的思路,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路是行为的导向, 是任何决策必须明确的指导思想。

(1) 坚持内部控制的合法性。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进行, 与宏观控制政策协调一致。体现合法性原则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 即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的相关要求。

(2) 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性。

内部控制系统, 有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项要素, 各项控制要素有机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内部控制在层次上应当涵盖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 在对象上应当覆盖企业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 在流程上应当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 确保内部控制的全面性。

(3) 把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在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时要关注重点, 突出关键风险, 确保关键控制点全面有效地得到控制, 有效地实施关键控制措施。企业关键点主要有预算、资金、投资、采购和销售等都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点环节, 这些环节控制好可以避免和化解给企业带来的相关风险。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牢牢掌握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达到风险可控的目标。

(4) 发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要求企业全体员工应自觉维护内部控制在企业全面有效的执行。内部控制应当达到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能有效的得到纠正、处理, 为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证。

(5) 体现内部控制的制衡性。

赋予监督检查部门执行职能的独立性。遵循相互牵制原则, 横向关系上, 要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管理;纵向关系上, 要由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和环节牵制。

(6) 保持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要符合企业所处环境、风险状况、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方面的特点, 随企业外部环境、经营业务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完善。所以, 企业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 必须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7) 追求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中必须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以有效的成本控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 权衡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关系, 实现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性。

5结论

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适应国内外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内部控制缺失或失效将会存在各种风险, 如经营失败、财务舞弊、企业倒闭, 只有建立和实施科学的内控体系, 才能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走出去”将会面临巨大风险, 如投资失利、资源定价权旁落、各类投资壁垒, 只有建立和实施规范的企业内控体系,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安全网”和“防火墙”。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推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实施内控制度是适应国内外资本市场监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提高企业战略目标的执行力。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的内涵、目标、原则、要素和实施机制的内容, 内部控制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整个过程, 覆盖企业各种业务和事项;其次分析了目前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是法人治理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及监督机制还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等;最后提出了构建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体系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金文.论相关理论对内部控制研究的启发与影响[J].财务与会计, 2009, (1) :42-43.

[2]刘伟.对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上一篇:化学机械设备下一篇:两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