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技术

2024-06-10

物理治疗技术(通用11篇)

物理治疗技术 篇1

随着现代物理学、影像方法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物理消融技术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消融通过微创或无创的方式,采用热或冷效应,杀灭肿瘤细胞,尽量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损伤,创伤小,副作用少,方法多样,疗效满意。目前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有射频消融、微波消融[1]、高强度聚焦超声[2]、激光消融[3]等热消融技术,和液氮、氩氦刀等冷消融技术[4]。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从中医学的角度诠释现代物理消融技术,使其在应用中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将有助于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1 现代物理消融技术概述

射频消融是一种热凝固疗法,即借助于超声或CT等影像技术引导,将电极针直接插入肿瘤内,利用频率较高的交变电场产生射频电流作为加热源[5],局部温度增高( 中心温度可达100℃左右[6]) 使肿瘤组织迅速发生凝固性坏死。微波消融治疗是通过影像技术的引导,将植入式微波天线插入肿瘤中心,在短时间内产生局部60 ~ 100℃的高温,即通过对生物组织的内源性加热使肿瘤原位灭活或局部根除[7,8]。高强度聚焦超声主要通过高热效应和空化效应灭活肿瘤细胞,可在短时间内 ( 约1秒) 使靶组织温度升高 到70 ~ 100℃ ,导致蛋白变性,使靶组织产生不可逆凝固性坏死[9]。激光消融通过经皮穿刺,将有孔道探针直接插入靶组织,再经孔道置入光纤,由其导入的激光能量向周围扩散,光能转化为热能,以高温损毁组织,使组织凝固坏死[3,9]。冷冻融以超低温作用于靶组织,导致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坏死,使肿瘤超微结构及环境发生改变,阻碍肿瘤生长[10]。目前液氮冷冻疗法已逐渐被淘汰,应用最广的是氩氦刀冷冻消融。在CT或B型超声引导下将氩氦刀刀头经皮准确穿入肿瘤中心,可籍氩气在刀尖产生急速绝热制冷效应,在几秒钟内将肿瘤组织温度降低至零下100℃以下; 又可籍氦气在刀尖产生急速制热效应,迅速将冰球解冻及急速升温至50℃。冷冻时肿瘤细胞内形成冰晶,快速升温使细胞内的冰晶爆裂,癌细胞坏死[11]。

2 物理消融的中医本质———毒

恶性肿瘤一旦形成,就具有迅速生长、扩散和流注等特性,必须及时采取以毒攻毒的手段,最大限度的给予消灭。以偏纠偏、以毒攻毒之法,古已有之。宋代东轩居士《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篇》: “猛烈之疾,以猛烈之药,此所谓以毒攻毒也。”而以毒攻毒的现代含义,不仅局限于中药内服外治,还应包括各种医学手段: 手术、放疗、化疗和局部治疗等[12]。物理消融技术,利用温度的偏性,以毒攻毒,摧毁肿瘤细胞,自当包含其中。

毒,在中医里有多层含义。从治疗意义上讲,即是指治疗药物的偏性、纠正作用。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具有若干特性,前人称之为“偏性”,意指以药物偏性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偏衰。《素问·五常政大论》曰: “是凡可辟邪 安正者,均可称为 毒药,故曰毒药 攻邪也。”[13]后世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对毒之偏性做了进一步阐释: “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 其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所以祛人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盛耳,而欲救其偏,则惟气味偏盛者能之,正者不及也。”清代医家徐灵胎也有论述: “凡药物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而自得之。”

药饵之偏性,以“毒”概之。现代物理消融技术,是以温度骤变,极热或极冷效应直接杀伤消灭肿瘤细胞,是中医“大寒大热之品”概念的延伸。因此认为,现代物理消融技术,具有中医疗法中“毒”的属性,亦可以“毒”名之。

3 物理消融的阴阳属性分类

《淮南子·天文训》: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者,数之可十, 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13]物之可分阴阳者,在于其共性之“一”。一而后,可分阴阳。现代物理消融技术,皆是以温度的骤变,即大寒大热为治疗手段。从产生的温度效应来讲,可以进行阴阳属性分类。

热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激光消融,主要产生组织细胞性蛋白固化,继而引起组织坏死, 使肿瘤组织原位灭活,从而达到局部根治肿瘤的目的。热消融的物理源虽然不同,但它们使细胞即刻发生凝固坏死的热生物机制是相同的[14,15]。产生热效应,以高温破坏肿瘤,至热至阳,可认为是中医所谓的“热毒”。冷消融目前以氩氦刀为主,超低温冷冻引起癌细胞死亡的机制是细胞的脱水、皱缩,细胞电解质毒性浓缩和PH值改变,细胞膜脂蛋白成分变性,细胞内冰晶形成和冰晶的机械性损伤,血流瘀滞和微血栓形成,以及免疫作用[16]。这种产生寒效应,低温摧毁肿瘤细胞的消融方式,至寒至阴,归为“寒毒”。

4 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不同消融技术

尤在泾曾言: 积阴之下,必有伏阳[17]。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微观辨证”方法,借助于现代诊断技术,发现肿瘤在体内明显占位,其体有形可征,属“阴”,即“体为阴”; 且肿瘤具有生长发育趋势,局部温度升高,具有“阳动”的功能,即“用为阳”。因此肿瘤生于阴而长于阳,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具有生命属性[18]。

任何一种物理消融技术,以极偏之性,可以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摧毁瘤灶,但是因其阴阳属性的不同,治疗作用各有侧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解释为: “阳动而散,故化气; 阴静而凝,故成形。”热消融技术,为阳毒而制阴,以毁其体为要。至热至阳,可以抑制或阻止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邪,即抑制阴成形的过程。有人研究热消融治疗不但能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其热效应也能促使肿瘤抗原的暴露和释放,在一定程度上诱导宿主主动免疫效应,还可以增加局部血流和淋巴液循环,加快组织再生和修复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反应[9,19]。冷消融技术,为阴毒而抑阳,以制其用为主。至寒至阴,抑制或阻止肿瘤阳动之性, 抑制其阳化气的过程。寒主收引,性凝滞,冷冻可使小血管收缩甚至凝结形成血栓,有较好的止血作用。具有止痛效果,能刺激机体免疫反应,激活抗肿瘤免疫,从而抑制残留癌细胞,并且防止或减少术中癌细胞扩散。动物实验表明,使用氩氦刀冷冻、射频、微波消融治疗兔VX2肝癌的研究中, 氩氦刀冷冻在减少肿瘤残留和转移方面,优于射频和微波消融[20]。

目前临床上对微创消融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实体肿瘤,对于冷热消融手段并无明确的选择性。《本经》曰: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提出了寒热治则总纲。因此,对肿瘤局部进行辨证,根据阴阳属性不同,选择不同的消融方式,将会更加符合中医理论对现代技术的指导。尤其是PET/CT在临床的应用,将结构和功能成像相结合,使对肿瘤的局部辨证成为可能。根据中医理论,局部代谢较高,生命活动旺盛,为阳证,当首选氩氦刀冷冻治疗。局部代谢不高,生命活动不旺盛,为阴证,可先考虑热消融如射频、微波等治疗。从脏腑角度来说,例如肝脏功能主动、主升,为阴中之阳,可考虑首选选择冷消融方式,以寒毒制其用。胰腺主运化水谷,阳气最易受伤,为阴中之阴,可优先选择热消融手段,以热毒毁其体。临证时,需根据临床实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选择消融方式。

5 小结

物理消融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疗效肯定。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局部辨证为依据,实施个性化的消融方案,是新的理念,还有待于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充分论证。中医理论为体、现代技术为用的肿瘤“物理消融治疗”新模式正逐渐形成,并渐趋成熟,对发展中医外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现代物理消融技术,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物理消融以温度骤变,极热或极冷效应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具有中医疗法中“毒”的属性。从产生温度效应来讲,可进行阴阳属性分类:热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微波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和激光消融,产生热效应,以高温破坏肿瘤,为“热毒”;冷消融目前以氩氦刀为主,产生寒效应,低温摧毁肿瘤细胞,归为“寒毒”。肿瘤生于阴而长于阳,是一种阴阳合体的邪气。分别运用“寒毒”、“热毒”,热毁其体,寒制其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局部辨证,有选择性的使用消融手段,完善微创消融治疗的个体化方案,对发展中医外治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物理消融技术,肿瘤治疗,中医属性,毒,阴阳

物理治疗技术 篇2

【关键词】宫颈炎症 物理治疗 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23-01

宫颈炎症是常见妇科病,慢性炎症更为多见。以前,导致宫颈炎症的病原体多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但最近发现,由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导致的炎症比例也在不斷地上升。近年来,我院积极对宫颈炎症的患者进行物理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2010年2月到2013年10月我科接受治疗的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波组24例和leep刀组32例,其中微波组患者的年龄在20到45岁之间,平均为34.2±2.6岁;leep刀组患者的年龄在22到44岁之间,平均为35.8±3.2岁。以上患者都是已婚,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宫颈炎症,未发现有癌变。所有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治疗和参与实验。

1.2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常规的诊断标准,按照糜烂的面积大小分为轻、中、重度,另外根据糜烂的深浅可分为单纯型,乳突型及颗粒型 [1] 。

1.3 治疗方法。微波组患者和leep刀组患者的治疗时机为月经后1个星期左右,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外阴消毒后,尽量显露宫颈,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除尽,保持其干燥状态。

微波组的治疗方法:根据糜烂的程度选择合适的功率进行治疗,保持微波发射头与糜烂面垂直,距离大约为5mm,持续数分钟,直到糜烂面的颜色变为白色或浅黄色时停止。需要注意的问题有:①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掌握治疗的时间和程度,以免形成焦痂,影响恢复;②有息肉的,要先将息肉摘除;③存在节育器尾部的丝影响治疗时,只需将丝剪断即可;④由于微波照射可以将一定体积的囊肿破坏,在照射的过程中可以发生爆裂,对于囊肿较大的,可以选择刺破后照射 [2] 。

leep刀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糜烂的程度和范围选择适当形状的发射电极,在高能量的电能的作用下,可以使病变的组织迅速地激荡振动,使病变组织破裂,从而达到止血,消融的目的,由于这种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

同时需要注意:治疗结束后,尽量不要进行重体力活动,保持外阴的干净,清洁,避免性生活,盆浴等可能引起感染的活动,如有出血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进行检查。

在治疗结束后,微波组患者2月后复查,leep刀组患者3月后复查,重新评估宫颈糜烂程度。

1.4 治疗效果的评价。治愈:宫颈面已恢复正常,宫颈面光滑;显效:宫颈的糜烂面积缩小程度达到一半以上,或宫颈病变基本消失,仅有部分出血点;有效:糜烂面积有所减小,减小程度小于50%;无效:宫颈糜烂未见好转,甚至有所恶化 [3] 。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用X±S方式,进行t检验和X 2检验,当P<0.05时,有意义。

2 结果

结果表明,采用leep刀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采用微波治疗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发现,采用微波治疗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多于经leep刀治疗的患者。

3 讨论

宫颈炎症多见于生育期妇女,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不孕等后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提高对于妇科疾病的重视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如何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防止其发生癌变,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对宫颈炎症患者治疗的实践,医学界对宫颈炎症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据研究表明,引发宫颈炎症的主要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较为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分娩,人工流等导致宫颈的损伤,此时有病原体侵入时,即可导致宫颈的炎症。在临床上,慢性宫颈炎症更为常见,主要的病理改变为宫颈糜烂及息肉等。

对于宫颈炎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物理和手术治疗等方法。在进行治疗前,要刮取病理组织,以排除宫颈癌等恶性病变。当宫颈糜烂尚处于轻度时,患者可在睡前将奥平置于靠近宫颈的部位,隔日一次,以7次为一个疗程,这是目前治疗宫颈炎症效果最好的药物。

目前,对于宫颈炎症的治疗,以物理治疗为主,常用的有激光,电熨,冷冻及微波光治疗等。①激光:常用的是CO2激光,主要是通过应用激光的能量将糜烂的宫颈进行汽化和炭化,结痂后可以长出新的上皮组织,其主要优点是定位准确,可以将糜烂的部分彻底消除,防止出血;②电熨:主要原理是利用电能将坏死的组织凝结和融化,一般的深度可达3mm左右,治疗效果较佳;③冷冻:利用制冷剂迅速产生低温,使病变组织变性、坏死,脱落,从而达到修复创面的目的,这种方法安全、无痛、有效、可靠;④微波治疗:利用微波照射糜烂面,可以使病变的部分发生坏死和脱落,通过重新长出的上皮,达到修复的目的。以上几种方法治疗无效时,可以选择利用Leep刀进行切除。

本次实验中,采用微波和leep刀的方法进行治疗宫颈炎症,经治疗后发现,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治疗宫颈炎症,但同时也发现,leep刀的方法更优于微波治疗。

综上,本文认为,在对宫颈炎症的治疗中,采用leep刀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浅谈慢性宫颈炎的潜在危害及对慢性宫颈炎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28):138

[2] 沈英今,汪玉美.早婚与慢性宫颈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10(8):9-10

物理治疗技术 篇3

物理治疗技术将力、热、声、光、电等物理知识应用于康复医学的诊断、治疗过程之中, 是康复医学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传统教学法存在以下问题:

(1) 对理论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强调,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选用的一些临床案例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不够。

(3) 教师讲课的比重过大, 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的时间有限。

针对上述传统教学法的局限性,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2 研究理念和要素

合作教学法的设计侧重教学的实效性以及与现代教育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的一致性。传统教学中, 完全以教师为主导, 合作教学法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师生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1]。通过“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角色”这3个关键互动阶段, 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表演、观察中接受专业素养训练, 提高学习能力, 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

合作教学法中课程设计的要素有:

(1) 抓住教学目标主线, 找准临床案例内容, 发挥角色扮演活力, 让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的氛围中, 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团结协作的空间和时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落实实际仪器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实施方法

(1) 备课时以教学目标为主线, 物理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观,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有目的地把物理治疗技能和理论知识分配到精选的临床案例中。例如, 学习激光治疗技术时, 重点讲解激光治疗仪的使用方法及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

(2) 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发言, 简单介绍他们对激光定义、特性、治疗原理的理解。教师可以询问发言学生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 告诉大家具体的书籍名称或网址。目的是少讲物理理论知识, 留出更多时间进行动手能力训练。

教师介绍激光治疗仪的特点:它是采用波长为650 nm的激光照射治疗疾病的一种仪器, 无创、安全、可靠;仪器中特定强度3 mw、4 mw、5 mw对应不同的适应证;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是激光治疗的禁忌证。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扮演患者, 教师给全体学生演示激光治疗仪的使用方法, 用课件展示准备的临床案例。

这个阶段教师注意在理论精讲的同时让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教学, 营造师生互动的浓厚氛围。

(3) 根据学生前期学习成绩分组, 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 即同质分组。每组配发一台激光治疗仪[2]。

小组针对临床案例情景,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小组讨论内容:激光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五大作用 (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防止血栓形成、治疗高血压、增强记忆力) ;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是否有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激光强度。学生可以在激光治疗仪上进行模拟操作。最终各组合作完成临床案例的分析, 形成纸质诊断、治疗方案并上交。

这个阶段由于安排讨论的内容生动具体, 课前准备的临床案例情景真实自然, 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与风格。又因为同质分组为组内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也为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因此也就形成生生合作、生生竞争的课堂气氛, 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 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4) 抽一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将情景表演、合作学习有机融合。通过扮演患者、医生、护士、家属等角色, 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 制订治疗方案, 在激光治疗仪上实施治疗措施, 其他小组观摩、记录要点, 教师在一旁进行点评。

这个阶段学生已进入角色, 不同的角色体验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课堂教学充满轻松快乐的气氛。

(5) 观摩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给每名学生评分。评分项目分为理论知识、问题分析、合作表现、动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然后进入下一次的合作教学, 布置下一次的合作教学内容。

4 应用价值

在物理治疗技术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在课堂上模拟临床情景,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团队合作可使其心理、情感发生迁移, 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 还可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光治疗仪的教学内容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缩短了教学与临床之间的距离。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职业定向性, 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问题。所以, 合作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余薇.双语教学改革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与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7) :65-67.

物理疗法治疗近视可以吗 篇4

但是有些问题需要注意,近视的理疗法对近视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不能根治,你这个度数的近视属于中度近视,可以选择手术的方法治疗。当然,治疗近视选择它准分子激光也是一种物理治疗方法。

准分子激光这种物理疗法治疗近视最早是1985年美国医生开始在临床应用的,近年来发展迅速,九十年代初传入中国。准分子激光治疗高、中、低度近视的手术效果远远优于以往的屈光手术,因此,广为全世界的眼科医师所瞩目。

物理治疗在儿童患者的临床应用 篇5

关键词 物理治疗 电热能 物理振动 儿童患者

物理治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由于它的特殊疗效和作用,至今被人们所传承。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理疗器械被开发和利用,并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立的临床医疗手段。利用电磁波、电热能的物理特性,结合器械的物理振动等原理,使物理疗法成为一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与重视的学科,因此也为许多患者减轻了病痛的折磨。它的出现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1],由于物理治疗的特殊作用,对许多不便打针、吃药,或只靠打针、吃药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疾病,使用物理疗法却能起到特殊的功效,甚至可在短时间内解除病痛,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般都会发现,孩子在两三岁(以下称为3岁)的某一天开始,突然变得自私起来,而且也开始不听话了。常常会说“不,我不愿意”,等。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面临着母亲减少关心、照顾的局面。为了适应这个局面,为了生存的需要,遗传基因早已作好了安排,让孩子在3岁的时候进入一个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照顾自己的阶段。这个自己关心自己,自己照顾自己的阶段就是利己关键期。利己关键期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的“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只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去看待周围世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皮亚杰认为,人在儿童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以为处在不同视角的别人所看到的东西与自己看到的一样,自己的看法总是对的。

基于此种心理状态,儿童患者对于打针吃药异常反感,由于不了解这是治疗疾病的必然过程,认为是医护人员在“侵害”自我,表现出反抗的行为和情绪。使用物理治疗,则不必忍受打针吃药对自己的“侵害”,因此成为儿童患者比较愿意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

我院自20世纪90年代初建立物理治疗专科门诊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现已开展了多项理疗科目,如:频谱理疗、辐射治疗、气雾治疗、贴敷治疗、水溶治疗、中药专化治疗、浸蜡治疗、电超导、磁介治疗、氧疗、舒整治疗、按摩治疗、运动康复、增智治疗、视力保健、泥疗、刮痧、压力治疗、功能康复、冷热治疗等20多项。治疗的疾病种类繁多,涉及的科目很多,应用极其广泛。

对于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物理治疗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例如:对于小儿肺炎、腹泻,采用物理治疗仪经皮给药,利用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新型医疗技术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病程长,输液时血管又细,服药又不合作,给医护人员及家长带来许多不便。因此根据临床需要采用国际最新的经皮给药治疗方法,采用世界先进的透皮、吸收周期性电离子治疗系统(IPS)作为一种用于全力透皮给药的方法[2],它结合了(TTS)现代离子渗析电化学及生物学、药剂学的方法,克服了传统离子技术的“时滞性”,和对药物成分高度选择的缺点,是对传统皮肤用药观念的重大突破。电极作用在肺腧穴上,从而达到促进经络疏通,行气活血,使相应部位组织受激发热,促进血液循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皮肤通透性,有利于药物渗透的目的,具有消炎止咳和平喘退热的功效,能促进药物通过完整皮肤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治疗作用。

利用磁疗机磁场的物理性能作用于人体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以治疗神经性疼痛、创伤性疼痛、神经衰弱、炎症性疼痛、失眠、头昏、健忘、扭伤、外伤性血肿、支气管炎、肺炎、高血压、小儿单纯性腹泻、小儿哮喘、小儿遗尿、肠蛔虫病、近视、耳鸣、湿疹、荨麻疹、鼻炎、咽喉炎、牙痛等。

利用超短波电疗仪,通过高频电能对人体起到消炎、止痛、解痉及活血化瘀等作用,用来治疗深部炎症。对支气管炎、胃炎、肠炎及胃痉挛、肠痉挛等有特效,对风湿性关节炎、软组织损伤、关节积液等疗效显著。

利用石蜡的热传导疗法可以治疗肌肉、肌腱、韧带扭挫伤、骨折、手术后粘连、瘢痕挛缩、慢性溃疡、冻伤、烧伤、腱鞘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神经炎、神经病、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肝炎、胆囊炎、皮肤美容等。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可以使患儿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轻者1~2天,重者3~4天达到治愈,使患者感到非常满意。

例:患儿,颈部自感不适,影响到日常生活近1个月,通过各种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曾尝试用其他治疗方法,病情始终不见好转。遂来我院,经用J18A2型电脑脉冲按摩仪治疗1周后痊愈。

利用雾化吸入配合静脉给药治疗小儿喉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等也都收到了明显效果,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3]

我院近年来在物理治疗方面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使理疗设施更加完备,手段更加齐全,治疗环境更加舒适,为广大儿童患者带来了福音。

参考文献

1 张伟光,等.认识物理治疗,为儿童健康服务.国外医学,2001,20:187.

2 孙孝祥,徐凯建.中药透皮吸收研究概况.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1.

物理治疗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及骨科门诊就诊的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6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1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36.38±6.81岁,平均病程为6.23±3.10个月;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37.88±7.68岁,平均病程为6.13±3.2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3,4]

髌骨后方、膝内外侧副韧带或股四头肌腱髌骨上端止点按压痛,髌骨弹响或卡住,突发性软腿等症状,髌骨“内斜视征”、“J”征、髌骨挤压试验(patellar grind test)、克拉克式测试(膝关节微微弯曲,测试者以手在髌骨上缘,令患者做抗阻伸膝动作)均呈阳性反应或可疑阳性,屈膝45°下X线片显示髌骨排列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20~55岁;③无过敏体质;④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髌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②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膝关节炎症;③膝内、外侧韧带断裂;④严重皮肤病或过敏体质患者;⑤精神疾病;⑥不能配合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电脑调制中频电等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均每天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4.1 物理治疗[5]

①超短波治疗:仰卧位,超短波治疗仪电极板上下对置贴于患膝关节处,温热量,每次治疗15min。②电脑调制中频电治疗:电极贴粘于股内侧肌近膝关节处,强度为最大耐受量或患者舒适为宜,每次治疗20min。

1.4.2 肌内效贴贴扎[2]

取四条贴布(南京斯瑞奇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苏宁食药监械字2011第1640043号):①第一条Ⅰ型,基部无拉力贴于大腿中部,15%~25%拉力将贴布拉至大腿内侧收肌结节,尾部无拉力;②第二条Ⅰ型,侧卧位,患腿在上方,后伸内收以牵拉髂胫束,基部贴于腓骨小头处,以15%~25%拉力将贴布沿着髂胫束贴于髂棘外侧,基部、尾部无拉力;③第三条Ⅰ型,患侧膝关节微微弯曲(20°~30°),Ⅰ型贴布分成3份,中间部分以50%~70%拉力贴于髌骨外侧边缘,再屈膝,两尾端无拉力分别贴于髌骨上下边缘;④第四条Y型,基部无拉力贴于髌骨内侧部靠股骨内侧髁处,压住基部,伸膝,一条以50%拉力沿髌骨上极,再屈膝,另一条以同样拉力沿髌骨上极,两尾端无拉力平顺贴之。

1.5 观察指标

1.5.1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评定患者的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中华医学会监制的VAS卡,卡上印有10cm长线段,线段上有移动游标,线段两边分别表示无痛(0分)和最剧烈疼痛(10分),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情况移动游标至相应位置并计分。

1.5.2 关节功能

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7]评定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评定项目包括疼痛、不稳定、绞锁、肿胀、上下楼梯、下蹲、跛行及是否需要支撑等8个指标,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低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L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LK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LK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3讨论

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为膝关节常见疾病之一,通常认为主要与髌骨动作轨迹障碍(patellar tracking disorder)所造成的髌骨与股骨反复摩擦有关[1,4],其相关的骨性因素包括Q角增大、股骨前倾、胫骨外旋、股骨内旋增大、高位髌骨、膝外翻及扁平足等[4];而软组织因素则包括股内侧肌肌力减弱、股内外侧肌肌力协同不良[8]、髂筋束紧张及髌骨内外侧韧带强度失衡等[9]。王伟等通过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研究PFPS患者在膝关节屈曲运动中的动态髌骨轨迹,结果提示PFPS患者发生髌骨动作轨迹障碍(髌骨移位、旋转、倾斜)多与股内侧肌肌力减弱、髌股内侧韧带松弛及外侧支持带结构紧张有关[10]。

PFPS的治疗包括休息、药物、辅助器具、股四头肌锻炼、肌肉牵伸、理疗及McConnel贴扎与肌内效贴贴扎[11,12]等保守治疗,也包括髌骨重排列术、滑车重建术、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支持带紧缩和内侧髌股韧带修复重建术(MPFL)等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达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的效果,然而对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13]。

物理治疗选择超短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深层消炎及缓解疼痛;调制中频电疗可兴奋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强化肌肉力量。肌内效贴布[2]则模仿人体皮肤特性,具有140%的延展性,通过贴布不同程度的拉力起到保持、提升、激发及运输的作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矫正筋膜与关节位置等,且不同的拉力方向具有收缩与放松肌肉的作用。本文将其应用于PFPS的治疗中,其主要作用为增强股内侧肌肌力,放松紧张的髂胫束及矫正髌骨位置,促进正确的髌股关节运动本体感觉输入。结果发现,经过2周治疗,无论是单纯物理治疗还是肌内效贴扎联合物理治疗,两组PFPS患者治疗后VAS评分、LK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贴扎可取得更好疗效。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扎技术联合物理疗法能有效改善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文仅探讨了肌内效贴贴扎技术对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其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扎技术联合物理疗法治疗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2例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均给予超短波、电脑调制中频电等常规物理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配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LKS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LKSS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联合物理疗法能有效改善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物理治疗声带小结疗效观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临床确诊的声带小结患者108例, 主要症状为音哑, 发声易疲劳。分为治疗组58例, 其中男20例, 女38例, 年龄22岁~50岁;对照组50例, 其中男15例, 女35例, 年龄25岁~58岁。2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 5%~10%碘离子导入治疗。采用河北苍州生产的KF-IC型电离子导入治疗仪, 5%~10%碘离子由我院药剂科配制, 用衬垫法导入。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上, 将浸有碘离子的滤纸置于15 cm×5 cm的湿衬垫连接负极, 置于颈前以喉部为中心处的皮肤上, 正极置于颈后的对应部位。每天治疗1次, 20 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2) 电脑中频治疗采用北京翔云生产的电脑中频治疗仪, 患者仰卧于治疗床, 将导电橡胶电极板2 cm外罩湿棉布套, 以并置方式放置于颈前喉部体表皮肤上, 电流为调制中频电, 强度为耐受量, 20 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药物治疗。金嗓散结丸, 主要成分是:马勃、金银花、桃仁、玄参、红花、丹参、板蓝根、麦冬、浙贝母、泽泻、蒲公英。口服, 1 d 2次, 每次80粒。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声音嘶哑症状消失, 发音恢复正常, 声带小结消失;显效:声音嘶哑明显减轻, 声带小结缩小;有效:声音嘶哑症状减轻, 声带小结缩小不明显;无效:声音嘶哑症状无减轻, 声带小结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1.

2组总有效率比较, χ2=3.91, P<0.05.

3讨论

声带小结指两侧声带边缘前中1/3交界处出现对称性结节样增生, 多因长期用声不当或用声过度所致。因发声时随频率上升, 声带张力逐渐增强, 声带肌过度紧张而相互挤压、撞击、摩擦, 引起声带水肿或血肿, 后经机化、上皮局限性增厚, 发展形成小结[1]。喉镜下可见两侧声带边缘前中1/3处有苍白色小凸起, 半透明, 表面光滑, 基底可见小血管, 发声时妨碍声带闭合。其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 咽喉干痒疼痛。

中频电流是一种等幅正弦交流电, 作用于人体时: (1) 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 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有增加, 局部血液循环改善, 扩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 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加强, 组织水肿减轻, 促使炎症消散, 并促进钾离子、激肽、胺类等病理致痛化学物质清除, 以达到间接止痛效果; (2) 松解炎性粘连, 纤维产物的吸收加速, 促进组织的再生修复, 促使声带小结萎缩吸收, 功能恢复[2]; (3) 通过组织的电阻很低, 电流的作用深度增大, 可治疗深度组织的病变; (4) 无极性之分, 治疗时不会产生电解产物, 对皮肤感觉神经刺激性低, 治疗时电流强度比直流电大而不引起疼痛, 可以长期治疗。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是根据直流电场的作用和同性电荷相斥、异性电荷相吸的原理, 在电极与皮肤之间放置以药液浸湿的纱布或滤纸, 通以直流电, 使皮肤角质层两侧产生电压, 此电压下降可引起角质层α-螺旋角蛋白多肽分子重新分布, 密度较低, 细胞膜疏松, 通透性高, 利于有效药物离子通过汗腺导入需要治疗的部位, 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直接发挥作用;并且药物在人体治疗区皮肤内形成“离子堆”, 能逐渐消散进入血液和淋巴。因此药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作用持久, 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方法既有直流电的治疗作用, 又有药物的治疗作用。而碘离子在直流作用下进入患区, 易在慢性炎症、肥大性组织等处沉着, 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 促使慢性炎症消散、松解粘连、增强肌张力、增生性组织变软等作用, 使发音的功能得到改善和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物理治疗声带小结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频电治疗仪、直流电碘离子导入同时进行治疗时, 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既能刺激血管扩张, 促进血液循环, 对局部炎症、水肿有良好的消炎、消肿作用, 又能提高患者局部对药物的充分吸收, 使局部循环活跃顺畅, 病灶之瘀血、水肿消散, 小结体积萎缩逐渐消失, 使治疗功效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马粉华, 赵仲和, 张婕.碘离子导入和超短波配合药物综合治疗声带小结[J].广东医学, 2007, 28 (6) :1022-1023.

物理治疗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5~2011—05于我院脑卒中单元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6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肌电图检查确诊为周围性面瘫, 且为初次发病, 年龄20~70岁, 病程为2~7d。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患者拒绝接受物理因子治疗) 和治疗组, 每组各28例, 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除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同时还进行包括中频电疗、微波及药物离子导入等物理因子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 于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简易面神经评定表和瞬目反射 (BR) 诱发电位检查。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离子导入

于急性期采用上海健乐电子仪器厂生产的直流电疗仪, 直流电机输出50~100mA。将倒有地塞米松溶液的棉纱布垫套在主电极 (+) 板上, 放置于患侧面部皮肤, 同时将套有纱布垫的辅极 (-) 置于颈后相应位置上, 由小至大缓慢调节电位, 直至病人略有感觉为止。每日治疗一次, 每次20min, 治疗1周。

1.2.2 中频电疗

采用北京奔奥电脑治疗仪, 选用正弦调制中频电流, 调制频率为5kHz, 波形为方波、尖波。将直径为2cm的一对硅橡胶圆形电极片, 并置于患侧面部, 电极下衬一层温热湿棉布垫, 治疗剂量以患者面部肌肉出现收缩, 并且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次20min, 每天一次, 治疗4周。

1.2.3 微波治疗

采用德国ERBE erbotherm微波治疗仪, 选择输出强度为10w, 将其探头置于患侧面部上方约一拳距离, 每次治疗10min, 每天一次, 治疗4周。

1.3 评价方法

1.3.1 采用北京医科大学附一院提供的简易面神经评定表[1]对每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效果评定, 内容包括观察额纹、皱眉、闭跟、吹哨、鼓腮、微笑和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 每项满分3分, 面部表情肌运动弱者得2分;稍有运动者得1分;无任何自主运动者得0分。27~30分为优 (完全恢复) , 21~26分为良 (部分恢复) , < 20分为中 (稍有恢复) , 无恢复为差。

1.3.2 利用我院电生理室具备的Dantec 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 在屏蔽室内进行进行瞬目反射 (BR) 诱发电位检查, 将其表面刺激电极置于下睑中部, 参考电极置于眼角外侧, 在眶上切迹处刺激一侧眶上神经, 阴极置于眶上切迹处, 阳极位于阴极上方约2cm处[2], 刺激频率在0.5~2.0Hz, 逐渐增加刺激量, 以引出稳定的反应波形为准, 记录R1、R2及R2′潜伏期及波幅变化数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其相应数值改变。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简易面神经评定分数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改善 (P<0.01) , 尤其物理因子治疗组其所得分数较对照组具有更加显著的提高 (P<0.05) 。见表1。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 两组比较P<0.05。

同时, 观察两组BR检查结果发现,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R1、R2及R2′波幅变化数值均有明显改善 (P<0.01) ;潜伏期的改善在物理因子治疗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其中物理因子治疗组比对照组R1、R2潜伏期缩短更明显 (P<0.05) 。见表2。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通过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非特异性炎症的侵害所致的急性发病。其发病机制通常认为由于面神经管是一条狭窄的骨性管道, 面神经在外界因素作用下, 很容易损伤造成, 但此病的详细病因至今未明, 临床上多数因头面部受凉引起, 其次推测可能与局部血管病、病毒感染有关。其病理改变为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 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 后者往往是不可逆的。 由于神经对缺血缺氧等损伤因素极为敏感, 受压时间越长神经损伤越重, 恢复越困难, 甚至造成不可逆性损伤而无法恢复, 因此, 治疗时机对症状恢复致关重要, 早期的积极治疗是关键。因此, 我们采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其原理在于, 一方面直流电疗法可改变细胞通透性, 有利于水肿与渗出消散, 并且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通过使蛋白质变性、分解, 释放多肽、组胺、血管活性肽等而致血管扩张, 改善局部症状[3]。另一方面, 在局部导入地塞米松, 减轻水肿, 比口服等方法更直接更有效。Ramsey等人研究已经证实口服激素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效果[4]。同时, 对患侧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区行局部中频电刺激疗法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达到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面肌功能的作用。与此同时, 早期采用无热量微波作用于病变局部, 利用微波对人体组织穿透力强,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肿吸收等功效, 以尽快消除神经水肿解除神经干受压状况。本研究通过以上综合治疗后发现, 患者简易面神经评定得分, 于各组治疗后均出现明显的提高, 并且在治疗组中其提高更加显著, 说明患者的临床症状已得到客观改善。

另一方面, 电生理检测在面神经损伤时, 对损伤是否完全, 损伤程度及愈后评价、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通常的研究会选用患侧面部相关肌肉的肌电信号变化来评判面瘫肌肉的功能恢复, 而近些年来,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 在面神经麻痹的早期, 大部分患者BR即可表现为传导阻滞、波幅减低或消失, 同时, 早期的BR检测可为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提供有力依据[5,6]。BR是由三叉神经传入, 面神经传出, 及脑干共同构成的反射弧, 根据各个波出现的时间差异, 分为早晚两个成份, 早成份R1的反射途径为三叉神经传至三叉神经核, 再由面神经核传至同侧面神经。晚成份包括同侧R2波和对侧R2波, 反射是由三叉神经到桥脑, 再沿三叉神经脊髓束下行到延髓, 同时与外侧网状结构的中间神经元进行多突触联系后, 上行同侧R2和对侧面神经核R2′, 最后由面神经传出。

在本实验中,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其各波潜伏期延长、波幅缩短的状况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改善, 尤其在物理因子综合治疗组中, 患者R1、R2和 R2′波潜伏期改善更加明显, 并且R1、R2改善优于单纯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组, 说明我们所采用的综合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在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因此, 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及综合以往电针, 按摩, 运动训练等康复治疗手段, 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将会在治疗中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海燕, 潘瑜, 谭芊芊, 等.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估[J].右江医学, 2008, 36 (6) :666-667

[2]汤晓芙.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 (下)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102-307

[3]马粉华, 赵仲, 张婕, 等.维生素B, 注射液导入联合SSP和药物综合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7 (8) :133-136

[4]Mitchell J Ramsey, Jeffrey T Vrabec, Douglas D Backous, et al.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2.0[J].Otolaryngology-Head andNeck Surgery, 2009, 140 (4) :445-450

[5]张雪青, 张丽萍, 韩璞.周围性面瘫的瞬目反射检测[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 15 (4) :254-255

物理治疗技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病例均为我院2005~2010年确诊的乳腺增生患者, 年龄20~55 (平均6.5) 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物理治疗,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乳房推拿按摩:每晚行双侧乳房推拿, 按摩0.5h, 具体手法包括:掌揉法, 推抚法, 振荡法, 揉捏拿法。 (2) 掌揉法:以手掌上的小鱼肌或大鱼肌着力于患部, 在包块胀痛处施以轻揉推拿按摩, 有硬块的地方反复揉压数次, 直至肿块揉软为止。 (3) 推抚法:患者取坐位, 充分暴露胸部, 先在患侧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涂上少许石蜡油, 然后双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轻轻向乳头方向推抚50~100次。 (4) 振荡法:以右手小鱼肌部着力, 从乳房肿块处, 沿乳根向乳头方向做高速振荡推赶, 反复3~5遍, 局部出现有微热感时效果更佳。 (5) 揉捏拿法:以右手五指着力, 抓起患者乳房部, 施以揉, 捏手法, 一抓一松, 反复施术10~15次, 左手轻轻将乳头揪动数次, 以扩张乳头部的输乳管。 (6) 热疗:在乳房推拿按摩之后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热敷0.5h。 (7) 配戴合适的乳罩:配戴柔软合适的乳罩以支持乳房, 减轻疼痛, 晚上睡觉时松开或取下乳罩。 (8) 乳腺增生治疗期间还应保持心情舒畅, 避免情绪波动, 更不可有长期的精神抑郁, 尤其是在月经前期更应注意;不长期使用含有激素的化妆美容品, 不过多食含有激素的滋补品或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注意饮食结构, 忌食或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食含碘、大豆、菌类食物, 如黑木耳、香菇、胡萝卜、西红柿等食物;要有和谐的夫妻生活, 不冷淡, 以保持体内的激素水平和乳腺组织的生理调节;要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的乳腺胀痛以及触痛消失, 乳腺结节明显缩小, 区域性增厚明显缩小, 病灶的软化程度达50%以上, 近红外乳腺扫描显示患者的乳腺灰影消失。患者的血管边缘模糊明显好转。B超显示患者的乳腺结构恢复均匀, 异常回声得到明显改善。钼靶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致密性片状结构紊乱得到明显的改善, 乳腺无灰影和钙化点;有效:患者的乳腺胀痛以及触痛明显减轻, 乳腺结节缩小, 区域性增厚缩小, 病灶的软化不足50%。近红外扫描显示患者的乳腺灰影变浅, 血管边缘仍然存在模糊。B超显示患者的乳腺结构尚均匀, 异常回声有改善。钼靶X线检查显示致密性片状结构紊乱有所改善, 乳腺无灰影及钙化点;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乳腺增生的主要发病人群集中在25~45岁的女性, 是女性常见的乳腺疾病, 近年来该病有上升趋势, 并趋于低龄化。

乳腺发生增生因素主要是内分泌失调所致, 黄体素分泌量降低, 雌激素上升是导致乳腺增生疾病出现的重要因素。通常状态中, 每一月经周期内, 到达青春期女性乳房内乳房腺泡, 均需完成增生及复原的组织变化。因此, 此类变化使得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或轻或重胀痛感, 月经后胀痛感会自然消除。精神高度紧张, 情绪太过激动等因素, 均会导致原本可复原的乳腺组织无法复原或无法全部复原, 持续时间过长后, 易发生乳腺增生症状, 且此类不良刺激会导致原有乳腺增生有增重情况发生, 饮食不合乎健康指标, 若脂肪摄入过多, 会对卵巢分泌造成不利影响, 致使乳腺增生症状发生。

乳腺增生的治疗方法较多, 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因乳腺增生是一慢性疾病, 长期服药物副作用大, 而手术治疗损伤面大, 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治疗费用过高, 病人难以接受。使用物理治疗方法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需长期坚持[1]。

乳腺增生的按摩治疗法主要是缓解乳腺增生带来的疼痛, 调节内分泌平衡, 消除肿块。长期按摩还可以得到肿块软化的效果。热疗应用原理及生理效应主要是加快炎症消除及局限化, 使得体表血管出现扩张, 血流增速, 能够有效维持正常血液循环, 避免充血情况出现, 促使炎症加快消散及吸收, 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后会使得致痛化学介质 (组织胺类等) 获得及时稀释并尽快排除, 所以疼痛能够获得缓释效果, 深部组织冲血降低, 平时大多数处于闭锁状态内的动静脉吻合支出现开放情况, 浅表层血流量上升, 深层脏器组织所具有的血液量会降低, 从而使深部组织具有的充血性得到缓解, 因此发生乳腺小叶增生情况时, 实施淋浴能够使得患者通经活络, 祛瘀散结, 短时间内能够使乳房疼痛得到缓解, 改善全身不良症状[2]。

由于操作简便, 患者可随时自行操作、无痛苦、无损伤、无副作用、无经济负担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乳腺增生如经推拿按摩热疗等物理治疗后效果欠佳, 应及时到医院复查, 采用其它治疗方法。乳腺增生有癌变的可能, 故应每隔三个月到医院复查一次, 如发现有癌变的可能及时手术治疗。

摘要:选取我院确诊的乳腺增生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物理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物理治疗操作简便、无疼痛、无损伤、无副作用、无经济负担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乳腺增生,物理治疗

参考文献

[1]戴宁锋.乳腺增生80例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7 (24) :98-99.

[2]张红燕, 乳腺增生症48例中医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医学卷, 2008, 11 (4) :13-14.

物理治疗技术 篇10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71-01

放射物理学是医学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放射肿瘤学的重要基础, 任何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都离不开放射物理的贡献[1]。放射治疗物理师则是肿瘤放射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成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物理师在保证辐射安全,提高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根据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接受放疗治疗的肿瘤患者约为56.9 万人,仅占需要接受放疗人数的3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殷蔚伯教授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放疗设备不足,二是专业放疗物理师短缺。中国2011年拥有物理师人数为1887人,医师与物理师比例为5∶1,而发达国家放射肿瘤医师与物理师的比例为2∶1。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相关文件建议测算,我国放疗物理师应为2400~3200 人,而实际上仅为1887 人[2]。更为严重的是,在有些已经明确开展调强放射治疗(IMRT )的放疗单位,还没有物理师。如果没有质量控制和保证,这些单位并不适合开展IMRT 和图像引导放疗等新技术。在卫生部最新规范中,明确要求从事放疗的单位必须有物理师。因此一些新购进放疗设备的地区、县级单位纷纷招聘物理师并派送到三甲医院进修。

1 基层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特点

1.1 素质差异

肿瘤放射物理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要求放射肿瘤物理师对核物理学、数学的优化设计、解剖医学、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等各方面知识均有所涉猎。而基层派送的放射治疗物理进修人员不少是因为医院工作需要,一个是从邻近专业招聘或刚从物理专业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另一个就是从其他科室借调而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医生、技术员或一些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他们的医学、数学、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单一的专业背景尚未了解物理师的工作性质,并不能胜任放射肿瘤物理师的实际工作。

1.2 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进修人员在进修前都根据自身理论水平,专业技术能力,制定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在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中, 他们把个人现有专业知识与达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差额” 作为重点, 根据时间限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鉴于进修者所具备的知识水平, 业务技能差异较大, 学习目的、要求与时间各不相同, 以致其学习内容扩展深度不一 , 这给教学内容的设定增加了不少难度。

1.3 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性

进修人员都是在职人员,进修时间短,其中一部分已成家。由于他们大多数既是原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又是家庭的“顶梁柱” ,以致他们学习精力不集中,时间不能充分保证,这也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

2 教育对策

2.1 充分了解射物理师在放射临床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

进修人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作用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的学习。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如果说放射肿瘤学医师对整个放射治疗过程负责, 那么物理师的作用则是处理物理学的数据与保证实施过程的准确性。临床工作中,物理师主要负责①放射治疗中剂量分布的测定和校准, ②治疗计划设计和监督实施,保证放射治疗计划的精密性、严谨性、完整性和可操控性,③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 ,④新设备的引进和验收,保证新设备的顺利投入使用。⑤辐射防护安全,保证放射治疗安全、有效的实施。

2.2 强化多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

由于进修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理论及相关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专业基礎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一名合格的医学物理师不仅仅需要物理学知识, 同时需要足够的医学知识来补充, 特别包括影像解剖学与病理学的知识;同时要掌握一定的外语水平, 能够阅读外文文献;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因此加强了对进修人员理论学习的指导,包括: ①每周布置自学任务,由带教老师指定教材,要求每个进修生平均每天花一个小时学习如肿瘤放射物理学、解剖学等医学基础知识,学习X线、CT、MRI 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知识等。②科室有计划的安排老师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知识授课。③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际操作中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进修人员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进修人员将临床工作升华到理论高度。

2.3 实施灵活的教学计划

进修人员教育应根据他们的特点, 以“拓宽更新、按需施教”为原则, 根据进修人员整体水平, 制定出符合医院进修教育规律及其本人的的教学计划。其次,在教学安排上选派理论知识丰富, 业务技能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带教老师。个人带教计划做到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层次, 不同要求, 按缺什么, 补什么, 需要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来设置课程, 确定详细的教学内容, 制定出切合个人实际的教学方案。

2.4 合理安排进修计划,形象教学

肿瘤的放射治疗工作是一项多环节的操作过程,经过固定装置制作,模拟定位,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治疗计划设计,治疗计划评估、治疗前验证,治疗实施等过程。为了了解整个放射治疗流程,了解放射治疗设备的使用及性能。首先根据进修人员进修时间长短,在相关工作室合理安排进修轮转时间,即确定在加速器室治疗室、模拟定位室、CT模拟、室模具室以及计划室的伦转时间。有所侧重,重点放在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和监督实施及放疗设备的质量保证( QA) 、质量控制( QC)上。在计划室轮转期间,参与放疗计划的设计,了解放疗计划的靶区范围、处方剂量、设计原则、如何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治疗计划、调强计划验证方法、计划传输过程等。带教老师实行一对一教学,对每一个病种应该怎么进行计划设计,老师先在TPS系统上做示范,同类病例再由学生动手参与设计。每周组织一次疑难计划的讨论,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这样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3总 结

医院进修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进修学习能够达到更新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技能的效果。但是新技术的相继出现和发展,都不断地改变着物理师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由于每家临床医院的肿瘤放射治疗科所拥有的治疗设备各不相同,治疗水平和开展的项目也不一样,所以工作在不同医院里的物理师的具体工作和职责也就不尽相同。随着放疗技术、方法的不断发展和高精尖设备的引入,对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放射肿瘤物理师的素质要能够承担得起三个方面的工作[3]:(1)常规临床服务和咨询;(2)科研和开发,包括放射治疗临床和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开发新的放射治疗产品和新的放射治疗方式;(3)教学。医学物理师的培养应该能够胜任以上工作, 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 胡逸民. 肿瘤放射物理学[ M ] .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1999: 1.

[2] 殷蔚伯,张红志,李晔雄,等.2011 年中国大陆地区第六次放疗人员及设备调查[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1,20: 453-457.

物理治疗技术 篇11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组120名观察对象均为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科收治的神经衰弱患者, 其诊断与《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 (第3版) 》对神经衰弱的诊断标准相符[1]。排除存在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患者入组后, 依照随机数字表法, 将其平均划分作ABC组, 各40例。其中A组男1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43.9±5.6) 岁, 平均病程 (7.9±1.6) 年;B组男1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44.6±5.0) 岁, 平均病程 (8.1±1.6) 年;C组男11例, 女29例, 平均年龄 (46.2±5.4) 岁, 平均病程 (8.2±1.4) 年。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在研究期间, 均未服用任何药物。A组给予音乐电疗法, 设备为郑州生产的JM-9000A型音乐电疗机。治疗采用患者自觉舒适的仰卧位, 把2个10 cm×10 CB电极衬垫放在患者的额枕位置, 然后佩戴立体声耳机, 播放舒缓轻柔的慢节奏C组乐曲, 在每段乐曲要紧密衔接, 不能停止, 引曲的时间要<1 min。电刺激的频率要和音乐信号同步, 刺激强度以感觉阈为度, 治疗每日1次, 每次大约30 min, 持续治疗10~20次。

B组实施低频电疗法。采用日本生产的BIOS900HI型高压低频电疗仪, 令患者坐在木制的绝缘椅板状电极上, 两足则踩在绝缘垫上, 治疗电压设置为80 kV。局部治疗则用电压为6 kV的滚动电极在患者的头部、上肢神衰穴、颈部交感神经节区等部位匀速缓慢地滚动。每日治疗1次, 全身治疗每次约30 min, 局部治疗每次约15 min, 持续治疗10~20次。

C组实施交变电磁场治疗。治疗时采取半卧位或者坐位, 穿戴内置5个能产生低频交变电磁场治疗体的帽子, 磁场强度选择17 m T, 每日治疗2次, 每次约20 min, 持续治疗28 d。

1.3 疗效评价:

治疗前后的4周指导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评价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以及睡眠质量。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如下[2]:痊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睡眠正常;显效:自觉症状较大程度改善;睡眠时间大大增加, 接近正常;好转:自觉症状有明显好转, 睡眠时间增加1~2 h;无效:患者情况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改善, 睡眠时间少。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SDS、SAS及PSQI量表评分情况:

治疗前, 3组的SDS、SAS及PSQI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治疗结束后, 3组的SDS、SAS、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 , 但C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大大高于A、B组, 而AB两组各项差异不显著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 B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 与A组的%相比,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音乐电疗法、高压低频电疗和交变电磁场治疗都属于物理治疗。其中音乐电疗是通过采用音乐及调制适宜的电流刺激, 调节大脑的兴奋程度, 如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能让患者变得安静, 减少烦躁的情绪, 有利于入眠;而节奏强劲或节奏轻快紧凑的音乐能够激起大脑的兴奋, 消除困倦或疲劳状态。对此, 在对患者实施音乐电疗治疗前, 首先要准确判断其当前的情绪状态, 选择适合的音乐, 尽量帮助患者恢复稳定的情绪。本组研究中, A组患者均实施音乐电疗法, 头痛、头晕、睡眠时间段等临床症状均有较大改善, 但入睡难仍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是95%。

高压低频电疗是让患者处于绝缘的状态下, 给予高压交流刺激, 人体的周围就会形成高压电磁场, 促使人体表面感觉器官因此受到短暂的、断续性、低频的电刺激, 这种刺激能够有效调节机体的植物神经与下丘脑功能, 通过此改善脑神经的兴奋性。另外, 高压电场刺激还能使机体出现微弱感应电流, 令细胞及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 帮助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神经衰弱的相关症状[3]。本组研究中, B组实施高压低频电疗的有效率为100%, 较A组略高, 在进一步的观察中, 发现, 在头痛、入睡困难以及睡眠短方面, B组的效果更优于A组, 但治疗头晕方面, 效果略差与A组。A、B两组SDS、SAS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

近年来, 磁场应用于临床治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 诸多研究显示, 利用电磁场直接作用于大脑双侧额叶、枕叶与颞叶, 大大地影响了这部分脑区内神经细胞生物电活动, 通过该途径调整大脑皮质的抑制及兴奋过程, 此外, 还有试验表明, 设置特定参数的交变电磁场, 能够透过颅骨, 直接对脑细胞、脑血管等产生作用, 提高血管的通透性, 更新脑细胞的代谢环境与酶活性, 帮助脑功能不断恢复。黄志东等研究报道, 交变电磁场对机体心理功能与睡眠障碍均起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C组的痊愈例数比A组、B组多, 且该组的SDS、SAS与PSQI也明显低于A组与B组, 提示变电磁场刺激的方式治疗神经衰弱, 临床疗效优于音乐电疗法与高压低频电疗法, 对改善患者负性情绪、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有显著价值,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该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简毅荣.神经衰弱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1A) :156-157.

[2]叶飞, 余晶晶, 邓晓玲, 等.电针刺激对脑梗死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4 (11) :801-805.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分析下一篇:公文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