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及教育

2024-08-02

培养及教育(精选12篇)

培养及教育 篇1

一、个性的定义及其培养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它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其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定义被多数人接受: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影响大学生个性发展培养的因素主要有先天素质、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程度几个方面。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发展的决定因素,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所谓个性培养教育,就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根据其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个性是在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生活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感化习染的过程,而教育正是这种感化习染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应该一方面在思想上有意识地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积极、自由的发展,一方面要善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以及个性的完整性。

二、学生个性发展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个性发展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强烈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是其成长道路上的推动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则表现为在学习上发扬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习内容、方法做科学、准确的判断选择;善于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学以致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总结。反之,消极的个性心理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因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培养教育十分必要。

个性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过去,由于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们错误地认为个性就是不服从、混乱和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大学生良好的个性有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又为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学生构建—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二)大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教育的使命

第一、从高校的教育功能来说。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忽视和弱化了对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当前,随着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对个体价值的关注和尊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致力于追求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大学,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同时也是为每一个“个体”服务的。社会的文明进步就是为了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高校对学生个性的培育也提升了他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

第二、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说。过去,我们在“全面发展”的目标下,往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希望他们在每方面都是优秀的,并按照这样的美好愿望设计出一个个“标准”,去教育、评价、导向我们的学生。一谈到“个性”,大家往往想到的是与协作精神的矛盾,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与全面发展的违背。我们的教育模式中随处可见“标准化”而缺少“个性化”,我们的管理中不乏“整齐划一”而缺少“灵活宽松”,如此一来怎能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如何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和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的个性塑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是影响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呵护和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转变观念,创设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模式

我们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认识到学生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个性教育、创新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单向灌输,大学生被动接受,严重地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必须摒弃。卢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和正确确立自我角色,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大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之间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对话与思考,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氛围进行课堂管理,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真正激发大学生生命活力。

(二)改进教育方式,为个性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应选择合适的教材,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消除每个大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而是要使其个性最充分、最完善地显露出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在谈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时就曾说过:“要加强实践环节,尤其是科研实践,因为正确的思想从实践中来。”应利用大学生活的各种时机对其个性加以培养:一方面,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空间,组织一些启迪思想、开发智力、强壮体魄的活动;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科技、文化等业余活动。事实证明,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既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现他们的特长和能力,又能使学生增加阅历,增强自我体验,激发兴趣、增长才干、磨练意志,使学生个性向较高层次发展。

(三)创建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其主要内容及形成途径有:

1、优化校园物质环境。

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齐全的活动设施,能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青春活力,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增强感受美、热爱美、欣赏美的能力,能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与生活方式。

2、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制订、完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对群体价值观发挥着有效的强化作用,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具有重要意义。机构设置应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规章制度制订应遵循从严治校、是非分明、积极引导的原则,因时、因地、因校制宜。

3、塑造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并尊奉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其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集体的心理定势,影响着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四)改革评价体系,设立德育评价新标准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克服以往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内容一元化的状况,改革、完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可采用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整体考核、综合评定,使学生所参加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理论学习、文艺活动以及个人特长发挥等德育内容都能作为成绩得到评定,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其个性的发展意味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新时期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应注重于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培养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即是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论述如何采用合理的方式,构建一个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高校教育,个性发展,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全国德育学术年会论文,2001,11。毕业论文:《学生个性发展与学校德育改革》。

[2]周建华、曹瑾:《论个性与重视个性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1,(7)。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培养及教育 篇2

综上所述,陈春林同志已基本符合中共党员的标准,建议党组织予以发展。

同志能够努力学习党的章程,并努力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在工作

实践中不断经受考验。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在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经过长期的考察,XXXX同志较前段有更大的进步。能够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论,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学习和工作统一起来,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而努力。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在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提高,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确定为自己分子的根据和意见

同志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努力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与方针政策,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该同志生活俭朴,处世得当,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具有较好群众基础。

同志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积极参加各项活动,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能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党组织的团结和统一。善于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在工作中,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了较好的模范作用。

培养及教育 篇3

关键词:开放教育;学前教育;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25-02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开放教育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取消和突破对学习者的限制和障碍。开放教育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教学的内容既要考虑基础,又要考虑其职业或将面对的职业背景。为分析开放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状况,找出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笔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在对调查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开放教育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对策。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分析

通过对幼儿园老师、管理人员、家长及在校师生的调查,总的来说学前教育学生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现就其现状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科学知识贫乏

调查的226位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有122位认为自己在科学素养方面发展是比较薄弱的,不完全符合掌握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这是因为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不需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因此,开放教育学生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学生高中毕业,成绩不良;有的学生中职毕业,有初步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但总体来说,学生对理科课程都是畏惧的。

(二)学生科学情感空白

大多数人片面地认为,幼儿园老师主要的技能在于弹、唱、跳、画,学校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弹、唱、跳、画的培养上,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够重视,往往到学习教学法,甚至到实习的时候才发现知识不全面,做好幼儿园工作有难度。特别是现今很多幼儿园推行的主题教学、整合课程,这都要老师有丰富而全面的知识及技能。在幼儿教育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中,学前教育学生最头痛的就是科学教育了。

造成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教育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的基础不好,特别是理科的基础最不理想,或者说从小对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不到位,没培养尊重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在头脑中没有科学的概念,甚至认为科学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二是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期间还没意识到科学素养的培养与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有什么关系,学校在课程开设时没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或是开设得太迟,等学生意识到要提高科学素质的时候差不多毕业了。

(三)学生没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要日积月累的,临时抱佛脚效果不明显。虽然有些学生也明白自己科学素养方面的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无从下手,心里干着急。原因是没有形成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如缺乏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不会整理和归纳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的知识要求全面发展,面对开放教育的生源实际,有必要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方面往往被师生忽视。如何提高科学素养,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任务为导向,提高科学学习的动力

把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内容作为学习的任务,首先让学生熟悉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对照知识点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符合科学教师的要求。在教学中笔者做了这个尝试,在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时,先让学生看幼儿园老师上科学课的视频《电话》《鼓》《水滑梯》《连通器》,让学生分析每个视频涉及的科学知识,思考几个问题,一是视频涉及的科学知识自己是否理解;二是针对这个知识点你是否知道得更多,如果小朋友提出更多的问题你能否解释。笔者得到的回答是没把握,于是顺势引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科学知识是不扎实的,在思想上要重视,离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明确科学的学习内容要紧紧围绕幼儿科学教育进行,并在行动上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二)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必要从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

1.科学情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根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之路,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生活化的情境、结合实际的科学实验、生动的科学游戏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很多人认为科学是深奥的,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事情,自然就产生畏难情绪。在课堂上,笔者习惯介绍很多生活中的科学,比如烧水时水响了有多少度,怎么听出水开了。要让学生认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科学不是很深奥的东西,科学是简单而有趣的。

培养科学情感,还要注重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的学习氛围。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是科普的阵地,当然学校也只能在校园内考虑,最多是要求家庭的配合。校园的布置要适当营造科学知识的宣传,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为科学学习资源,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也是科学知识普及和提高的推动力。很多学校举办科技节、科技月活动,都可以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2.普及科学知识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

学生的科学知识缺乏,对很多科学知识一知半解,很难在幼儿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难以引导孩子探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更不能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想培养出能胜任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因此,开设科学知识课程是当务之急。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可归纳十大方面,关于植物、动物、人体等,内容比较丰富。

对比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很贫乏。举个简单的例子,学前教育学生几乎不知道彩虹的色彩排列要按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虹又是幼儿园艺术课及幼儿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光学知识不扎实,会出现知识性错误,这些基础知识贫乏的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否则就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学的要求,这些不足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基础课程的开设来弥补。

另处,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增加知识的积累。毕竟科学的范畴大、知识量多,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把科学教育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平时的知识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如加大课外阅读量、参观科学展览、科学实践活动、网络学习等形式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科学知识应该成为信息社会学习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式。

3.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是重点培养科学素养

很多学生认为,探究、研究都是科学家、科研机构的事情,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做的,一讲探究就头大,有畏难情绪,事实并非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通过积极引导,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1)认识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实操

阅读探究实验的资料,认识探究的基本思路;模拟别人做过的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理论到模拟,解决不知从何做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尝试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好幼儿园的科学老师,自己得有敢于探索的精神和技能。

(2)熟悉幼儿园幼儿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探究性学习活动正日益成为幼儿园的重要教学方式,目的是让儿童亲历探究科学的学习过程。幼儿园科学的知识来源于生活,主要是解答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探究的过程是根据实际情景中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推测问题的答案——进行观察和实验——整理数据或证据——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多做模拟训练,如对幼儿园科学课的教学进行模拟,这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有效方法。通过模拟训练,可以让学生初步掌握探索过程、科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步骤。

幼儿科学教育的成功在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成功在于教师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需要创造型的教师,面对幼儿的“十万个为什么”,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学习科学知识,多接触与科学有关的社会实际生活,用“爱科学”的形象,影响、鼓励幼儿,为幼儿科学教育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培养及教育 篇4

关键词:“卓越医师”,教育,培养

1. 前言

根据医学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适应新形势, 进行“卓越医师”人才的教育培养, 设立创新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培育出与社会相适应的一级国际专业医学人才。据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重要性, 故高校在对医学教育进行深度改革的同时, 应深入探究加速教育培养的问题。

2.“卓越医师”视角下的人才观及教育体系

结合当前国内医学的发展与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 高等医学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并依据“卓越医师”教育培训要求构建完善的高等医学院“卓越医师”的培育体系, 全面提升自身教育质量, 以培育出一批优秀的国际一流医师。首先, “卓越医师”培育应该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注重点, 学校应该在“卓越医师”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学校工作。其次, 在当代大学制度的制约下, 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及人文等素质, 建立完善“卓越医师”教育培养体制[1]。

2.1 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当代医学行为里, 科学技术是其人文精神的基础, 医学者必须有人文关怀精神。从医学的人文科学方面思量医学教育, 则“卓越医师”的教育培养应受到重视, 以加强医学者的人文素质培养。另外, 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医学专业教育及人文精神的理论与实践学习, 提高医学者的责任感及沟通能力, 促使医学活动顺利进行。

2.2 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技术水平既是医学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主心骨, 又是“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垫脚石。因此, 医学院校的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跟随医学发展的步伐同时, 学校应有一定创新能力, 为满足时代的追求而不断改革创新, 在改革创新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进行学科的统筹建设, 强化医学院的特色教育。另外, 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应是当时社会上最前沿的医学科技知识, 不断促进教育的创新, 加强研究性实践学习力度, 以使学生不断认知当下的医学界近况。

2.3 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切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学者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 以让学者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卓越医师”教育培训体系最核心任务是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在医学活动中的各方面能力, 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 学校应为学生创造综合实践条件, 如发展院校学生社团、在社会上大力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自主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了解、适应社会。另外, 学校必须重点开展实践教学, 使其进入医疗角色, 激发其职业精神, 理论结合实际, 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3.“卓越医师”的培养目标

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责任心强等优点。目前, 一项调查显示, 我国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日常工作压力大, 被列入心理疾病高发人群行列, 且其患忧郁症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而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全民的身心健康, 故要求医务人员在从事医务工作是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卓越医师”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随时准备好为患者付出时间跟精力[2]。因此, “卓越医师”的培养必须重点关注医学生的性格、专业意志、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4.“卓越医师”教育培养的实践作用

置身于地球村的医务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深造自己, 走在医学技术的前沿, 而作为“卓越医师”, 其培育就更需要面向国际, 在医学活动中不断深造自己, 研习国际上的先进医疗技术。高等医学院校主要通过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医德、视野、思维及临床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4.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医学生必须坚持自主研习相关专业知识, 不断深造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必须在医学界里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故“卓越医师”的培育要求学者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并且长期坚持研习、创新, 进而为社会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医师”。

4.2 优化组合教学资源。

当前, 我国推进医院的改革, 高等医学院校也实施了“卓越医师”培育计划, 致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优化应用, 医学院校的变革创新及资源优化得到了持续完善。故“卓越医师”培育是时代的要求, 其有效提高了国家的医疗保障。

4.3“卓越医师”培育是医学院与医院间的桥梁。

医学院与医院的联系在早期很稀少, 故医学生的实践受到了限制, 其能力得不到提升, 而“卓越医师”的培育是两者联系的桥梁, 促进了两者之间的合作,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得到了高度重视, 进而也让“卓越医师”培育体系得到了完善[3]。故“卓越医师”培育促进了医院与医学院的合作交流, 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进而加快了过我医疗事业发展的脚步。

结语

综上所述, “卓越医师”培育是一个长期过程, 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医学院校必须持续改革创新。强化医学院与国际医疗界间的交流, 开阔医学生的视野, 理论结合实践, 大力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卓越医师”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故“卓越医师”的培育对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燕堂, 张颖, 聂斌.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 (03) :100-101.

[2]张微, 王洪志, 谭玉柱等.中医院校“卓越医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17 (01) :4-5.

培养及教育 篇5

我国的教育硕士培养试点工作始于1996年,并从1997年9月起开始正式招生。十年后,教育部又组织开展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水平合格评估”对高校教育硕士培养情况展开调研和评估,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作为与学术型研究生相互补充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为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业素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高校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从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在中小学逐步实施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也就是业界人士常说的“新课标”或“新课改”此次提出的新标准将课程改革作为这场改革的核心,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核心作用,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此同时,新课改文件强调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样一来,中小学英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要求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全面分析问题,并综合运用自身所学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新课改对研究型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以及中小学英语课改的实际需要开始倒逼高校对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一、英语新课改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影响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研究型教师并不等同于教师要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也不需要广大教师像专职研究人员那样将课堂视为自己的试验田,把学生当作可以随意实施自己研究计划的受试对象。教师开展的所有研究必须是与自己的教学密切相关的,旨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探索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而这些都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人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将这几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读英语教育硕士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骨干,具有务实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可进行双语教学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承担培养英语教学骨干任务的高等师范院校应在培养重点及培养方式上进行改进,必须担负起帮助在读英语教育硕士理论联系实际的责任与义务。

但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方面在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仍然存在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硕士培养,尤其是英语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已经对培养合格的研究型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不利影响。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机构,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并且实施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术性与实践性矛盾突出、教育硕士学位教育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培养单位的教学和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不佳等方面。在笔者看来,培养单位需要着重解决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问题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两大方面的问题。

二、教育硕士(英语)现行培养模式遇到的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硕士的生源通常来自于广大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人员,他们本身就已经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渴望能够加强理论修养,以便在其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实践。这就要求培养单位能够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兼顾此类学生的学术性与实践性。但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的区别并没有在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作为职业性学位的教育硕士在我国被称为专业学位,而教育学硕士则为学术性学位。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在完成几门学位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被要求完成一篇研究论文,这种学术性的成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相反,作为专业学位的教育硕士则注重实践性,虽然这类学生也要完成相应的论文撰写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成果均与实际的教学活动密切相关,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硕士要培养的人才是在进一步提高和锻炼教学能力的同时,掌握教育教学领域的科研方法,并能够有效地将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然而现阶段的很多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尤其是新近几年加入到教育硕士培养行列的高校,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对其培养过程中有效解决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有的院校甚至直接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方案,将教育硕士科研能力的提升视为主要任务,并没有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给予必要的重视。还有一些院校简单地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等同于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重点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而在学术性培养和提高方面只停留在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两种顾此失彼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家培养教育硕士的初衷。

三、新课改下对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建议

如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兼顾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应的举措已有不少,有的已经在实践效果中得到了验证。以教育硕士(英语)的培养为例,笔者认为新课改下对高校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点展开。

首先,培养单位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显而易见,国家层面强调教育硕士要着眼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所培养出的人才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的同时,应该具有相应的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只有这个方向和目标明确了,才能为高素质教育硕士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培养单位要建立教育硕士培养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严格加以落实。这些政策和制度一定要建立在对教育硕士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共识之上,与国家的政策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兼顾院校层次和特点。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教育硕士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主要集中在同一地区,这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在国家指导性框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地基础教育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培养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原因,一些地方的英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尚未达到条件,更不用说科研能力的薄弱了,这些方面严重制约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导致一些教师在“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硕士(英语)培养院校要针对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较为灵活的培养政策,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再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要进行优化设计。现阶段,有些院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直接照搬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方案,在对个别地方稍加修改后就投入使用。这样一来,教育硕士的专业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等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教育硕士(英语)的课程设置中,有些课程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并无明显区别,教育硕士的实践环节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性的课程偏多,而且课程间互有交叉重复。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仍然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是被动地汲取知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优化,对照国家的指导性意见,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和基础科研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科视野的开拓和科研素养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硕士的生源多为已经有了若干年教学和管理经验的一线教师,他们对于教学实践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充分的发言权,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太适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其在实践中的矛盾和困惑的最佳方案和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支撑。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不失为较为理想的授课方法选择。通过这两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其困惑也能在探讨式的教学过程中得到解答,授课教师在关键时刻进行理论点拨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在教育实践环节,高校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给他们创造一些研究性的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掌握的科研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教育实践要从简单的职前教育模式中摆脱出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实践锻炼为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成为高素质、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人才积累宝贵经验。

四、教育硕士(英语)培养模式的反思

教育硕士(英语)主要面向广大中小学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型教师,这对于培养高校的师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要解决好学术性和实践性这一对矛盾之外,培养单位教育硕士(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反思和解决。近些年来,国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尤其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院校甚至没有一支专门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面对逐年火爆起来的招生形势,专业导师显得极其缺乏。有的学术型硕士导师直接被聘为教育硕士导师来担任理论指导工作,并和负责实践指导的兼职导师(大多是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中小学高级教师)一起来承担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导师配置可以有效解决教育硕士学术性和实践性脱节的问题,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两类导师的配比比例、师生比例、谁为主导以及如何对这两类导师进行有效管理仍是困扰培养高校的常见问题。再加上导师本身的科研兴趣、自身理论与实践能水平、对于基础教育教学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指导方法等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很容易对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教育硕士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导师遴选阶段,要在充分尊重导师的科研方向和兴趣的基础上,聘请那些真正有条件和有兴趣担任教育硕士导师的教师担任专业学位硕士导师,这样从一开始就能保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极强的主动性。在导师的培训和自我提升方面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创造条件让导师们能够有机会开阔视野,并能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开展与培养教育硕士相关的调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导师授课与指导过程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和高效的授课方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模式,推动导师之间开展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在导师工作考核过程中,将是否能真正増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对于切实有效的创新之举予以奖励。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及时杜绝一些负面问题。在导师队伍的更新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硕士导师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导师的工作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打破教育硕士导师的终身制。最后,还要有效整合现有导师资源,在充分发挥现有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资源各自优势的同时,注重培养“双师型”导师,使得硕士导师的责任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指导效果更佳。

五、结语

培养及教育 篇6

摘要:美国高校荣誉教育历史悠久,发展得比较成熟。中国高校的优秀本科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荣誉教育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选拔标准,总结二者的异同,指出我们在学习国外经验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构;荣誉教育;培养目标;选拔标准

荣誉教育是专为优秀学生设计的一种个性化教育形式,以便更充分地满足优秀学生的学习需求。荣誉教育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非常普遍,不管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也不论四年制大学还是两年制社区学院,都有这种在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形式。荣誉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荣誉项目(honors program)、荣誉学院(honors college)、荣誉与实验学院(honors and experimental college)、大一新生研讨班项目(freshman seminar program)等。美国的荣誉教育还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全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National Collegiate Honors Council,简称NCHC),专门为全国的本科荣誉项目、荣誉学院以及参与荣誉教育事务的教师、学生等提供支持和服务。截至2008年11月25日,全美共有778所高等教育机构加入该协会。

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学为了探索本科生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在大众化时代保持精英教育的精髓,设立了与美国荣誉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各种教育计划,如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实验班、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等。个别学校的荣誉教育是单独设院的,如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等。目前中国的荣誉教育仅在少数一流大学存在,在规模上无法与美国相比。但是,从这些项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带有的美国色彩。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比较研究,为我国本科生通识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

一、美国高校荣誉教育的兴起及培养目标

美国荣誉教育历史悠久。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开始关注优秀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呼吁高校用特殊的教学方法,激发优秀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

在荣誉教育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进行系统性试验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是弗兰克·艾德洛特(Frank Aydelotte),他是公认的美国荣誉教育先驱。在任美国顶尖本科学院斯万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的校长期间,艾德洛特从牛津的导师制得到启发,在大学二年级即将结束时选拔一批具有学术天分的优秀学生,给他们提供为期两年的荣誉教育。这些学生可以不必像其他学生那样学习普通课程,不用修学分,但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修综合性课程、撰写论文、参与讨论班(seminar)并开展独立研究。两年学习结束时,学校从外校聘请相关专家对他们进行笔试和口试,通过者即可毕业。这种专为优秀本科生而设计的教育模式被称之为荣誉项目——这也是迄今为止荣誉教育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带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难题和困惑,优秀大学生的培养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在传统的高等教育里,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但在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在放低门槛、扩大招生的历史洪流里,高校还要不要培养精英学生,如何培养精英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日益凸显并变得重要起来。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美国朝野震惊,纷纷检讨自己的教育。如何有效地选拔优秀学生,为国家培养精英人才,成了大家迫切的问题,这为荣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1958年,约瑟夫·科恩(Joseph.W.Cohen)(他从1928年起就在科罗拉多大学致力于发展荣誉教育)受纽约卡耐基公司的资助,发起成立了“优秀学生校际委员会”(Interuniversity Committee on the Superior Student,简称ICSS),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荣誉教育,培养优秀学生。1966年,优秀学生校际委员会被全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取代,新协会继续为全国院校的荣誉教育提供服务,并延续至今。

霍尔沃森(W.H.Halverson)在其著名的《荣誉项目特别工作小组报告和建议书》中指出了美国荣誉教育的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和机构目标(institutional obiectives)。其中教育目标有:鉴定出那些能力卓越和志存高远的荣誉学生;为这些荣誉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学术机会,让他们在最高水平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培育一个可以鼓舞荣誉学生志向和激发他们做出成就的学习环境,藉此培养他们的尊严、自尊和潜力;让更广泛的学术社区也就是整个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从中获益,例如让大家关注优质教育和关注优异,激发教师在与这些天才学生合作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以及吸引那些为这些天才学生而来的学术人员和各界成功人士。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来说,开展荣誉教育的益处包括:有助于吸引学术表现优异的学子;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那些关注优质教育的教师;有助于保证研究经费;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公众形象。由此可见,高等教育机构开展荣誉教育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具体来说,由于各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和对于荣誉教育的定位有所差异,各所高等教育机构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例如,马里兰大学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分享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创造性、思维挑战,展开观念和思想的交流;能重视差异,将差别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资源,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多角度理解问题;增加课程和业余课程选择的弹性和自由;鼓励创新和学科间交叉教学;服从真理,诚实、正直;创建一个充满友情和学术气氛、倡导表现、幽默而平衡的集体;勇于承担社会服务和责任;时刻准备着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能在时刻变幻的世界中扮演多面的角色。密歇根州立大学荣誉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NCHC的著名会员。学习上,学院聘请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顾问,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方面向学生提供指导建议;生活上,荣誉学生有专门的公寓。该校荣誉学院侧重于学术人才的培养,其目标是通过各种方式向优秀的本科学生提供有计划、富有挑战性的多样化课程,以培养学术精英。

二、美国高校荣誉学生的选拔标准

选拔优秀学生,开设荣誉课程,培养精英人才,这是美国高校荣誉教育的核心工作内容。其中选拔荣誉学生是基础。但如何鉴别荣誉学生呢?他们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特征?怎么才能把他们从普通大学生中挑选出来?这些都是在荣誉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引起争议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界定标准。例如,俄勒岗州立大学选拔荣誉学生有六个标准:智力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力和成熟度、勤奋与动机、有效的口头交流能力、有效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缅因州立大学的荣誉项目手册中也有荣誉学生的标准:平均成绩应在中等以上: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敢于面对挑战;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有较强的吃苦意愿和吃苦精神;活泼、积极,能主动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合理安排时间,等等。

全国天才研究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Gifted and Talented)主任、康涅狄格大学教授约瑟夫·伦朱利(Joseph Renzulli)在对成功人士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英人才至少具备三个要素:中等以上的能力(Above-Average Ability)、创造力(Creativity)以及执著精神(Task Commitment)。

美国高校选拔荣誉学生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些标准,其具体方法一般是初试加复试。初试一般是标准化测试,测试工具是由美国教育服务处(Educational Test Service)举办的学习能力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或是由美国高等院校测验处(American College Testing)举办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初试通过的学生人数应多于计划招生人数。在标准化初试的基础上,荣誉教育委员会还要进行复试,复试需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学生的相关资料,包括推荐信、学术论文、原创音乐作品、戏剧表演录像、幻灯片、小说诗歌作品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执著精神等综合素质状况。

具体到各高等教育机构,情况也有所不同。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荣誉学院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选拔机制。高中毕业生申请并收到密歇根州立大学入学通知书的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加入荣誉学院,标准为成绩在高中毕业所在班级里占前5%;ACT总分超过30分,或SAT总分至少1360(只包括阅读和数学部分)。分数没达到但接近上述标准的考生,可递交相关资料证明自己的优异经历,荣誉学院招生委员会也可能会酌情择优录取。在校生中在大一入学时没有进入荣誉学院的同学,如果他们的GPA达到3.50,就也会被荣誉学院录取。大一学生可以在第二学期提出申请,申请批准后,他们大二就可以进入荣誉学院学习了。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同样有机会申请,但一般来说,在校剩余时间不足四个学期的申请者不再予以考虑。转校生在转入密歇根州立大学一个学期后也可以申请进入荣誉学院。同样,他们的GPA也须达到3.50分。

与密歇根州立大学不一样,马里兰大学没有荣誉学院,只有专门负责荣誉项目的委员会,马里兰大学荣誉项目的招生和普通招生一起进行。报考马里兰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每年的12月1号前将自己所有的申请材料(包括成绩单、课外活动情况、高中期间的学术成就、推荐信、论文等等),全部寄到荣誉项目委员会。委员会会逐一审核每个学生的申请,如果被审查批准,荣誉项目的通知书会和大学入学通知书一起寄到申请人。2006年秋季被荣誉项目录取的学生大约有800人,GPA平均水平是4.29,SAT平均水平是1 410(数学+阅读)。入学时没被批准的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没机会再学习荣誉课程,只要在大学的学习时间超过一学期,但未满一年,都可以申请荣誉项目的学习。如果通过考核,就可以与高中毕业直接收到荣誉项目通知书的学生一样学习了。

从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虽然美国荣誉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但在这个大目标之下,不同院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各有侧重。有的重视培养学术精英,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有的重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如马里兰大学。有的注重通识教育,有的强调专业发展。有的学校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学校特别重视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在多样化的培养目标之下,荣誉学生的选拔标准自然有所不同,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标准,更可谓见仁见智。但大部分荣誉项目都将学习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基本依据。

三、中国高校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以几个学校为例来分析中国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实施与特定专业培养不分离的专门训练和强化,使学生成长为具有研究与创新素质、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人文与科学素养、交流与协作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

可见,在培养精英这一目标上,中美的荣誉教育是一致的。但我国大多数院校更加强调这些未来精英坚实宽厚的基础素养,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对他们进行通识教育,这是中美荣誉教育不同之处。

四、中国高校荣誉学生的选拔标准

中国高校荣誉学生的选拔标准,不同学校也不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的选拔标准是: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综合素质优秀;第一学期所有必修课成绩名列专业前20%;有一定的科研潜质或专长者可适当放宽条件(第一学期所有必修课成绩须名列专业前30%)。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选拔标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智力超常,学习成绩特别优异,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从以上标准可以看出,我们选拔荣誉学生注重的是:智力水平(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潜力)。

目前,我国荣誉学生的选拔有以下几种情况:(1)从高中生中提前选拔。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强化部和数学基地班(提前招生),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的部分学生(推荐)。(2)从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根据高考成绩,从成绩优秀者和保送生中直接选拔录取,如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清华大学基础科学班,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天文学、中文、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专业。(3)每年下学期从各院系推荐的大一学生中选拔,如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班。

荣誉学生的选拔一般分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会以笔试成绩为主,如高中毕业生的高考成绩、大一学生第一学期必修课的成绩等。复试一般是面试,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高校在选拔荣誉学生时有以下方面是相通的:(1)都以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尽管对荣誉学生的定义和理解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强调较高的智力水平和较强的综合素质(一般都会突出强调科研方面的潜力)。(2)考核方式一般都是智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考察相结合,其中智力水平主要看学习成绩,特别是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或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并且绝大多数荣誉教育把它们作为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从比较中我们还发现,我国大多数荣誉教育在培养目标中都特别提到通识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综合素质;美国虽然在实际中也开设通识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并没有刻意强调这一点。

[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励耘优秀人才培养与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培养及教育 篇7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 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教育能力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指除了常规教育能力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将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手段应用于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处理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来丰富教学, 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 能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再创造, 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 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 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能力

现代教育媒体是指具有记录、存储、传播、再现教育信息的功能的教育媒体。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越来越多, 只有正确操作现代教育媒体, 才能有效地通过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 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和操作方法, 具有现代教育媒体的操作能力。

3. 现代教学的设计能力

现代教学的设计能力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整合各种教学因素,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 选择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师还应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科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融入教学中的能力。

4. 现代教学的实施能力

现代教学的实施能力是指将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有效地付诸实施的能力, 它包括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指导能力、多媒体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能力等。多媒体操作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教学内容, 创造出形象具体的教学空间,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方式,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6. 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 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 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 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一个优秀的教学软件将极大地优化学习过程, 激发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具有依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 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 设计编制实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并将其应用于多媒体教学的能力。

7. 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应具有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 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及其发展的评价能力, 对自身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检查与反思, 并能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系统的反思, 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8. 教育合作能力

学会合作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 都离不开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全球性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 要实现同事之间、校校之间、国内及国际之间、同行之间的合作, 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

9. 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都是教师的工作任务,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播者”的角色上, 还应该具有利用信息技术, 结合教学任务, 围绕当前教改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中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可以促进专业知识的更新, 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积累工作经验, 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1 0. 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研究能力, 以及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的能力。现代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恰当地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课堂, 使学生时刻感受到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果缺乏教学创新能力, 就不能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 具有个性的和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途径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级培训、校本培训、各种教学研究活动、教育科研及基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等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的综合培养途径完成的。

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成败,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都是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反映。教师只有更新了教学观念, 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 才能主动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能力。

2. 通过培训机构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能力

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执教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理论及专业技能。但是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员比例小, 需要资金大, 培训对象受教学任务等原因的限制, 不能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为了解决此问题, 可以采用基于网络的远程开放培训模式, 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 设计开发适合远程培训的课程资源, 将教师讲授、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合作与讨论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溶于培训活动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质量。

3.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专家指导下, 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 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进行的全员性的培训形式。这种培训模式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和形式, 营造信息技术应用的校园环境。在培训形式上,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专题研讨、网络教学等等。

4.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教学过程的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育能力成长的主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感知自身能力的欠缺和不足, 从而激发自我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热情和积极性, 自主地探索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尤其是在教学大变革时期,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和教师的地位、角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协作者, 教师的原有教育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的教育能力的培养, 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可见,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 并在这种动态的活动中不断地发展, 从而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5. 通过教育科研培养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投身教育科研, 加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材建设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准。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以科研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专业发展。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 成为“科研型”的教师。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 则对已有的理论会更愿意思考, 对于新的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其教育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此外, 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例如, 通过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组织多媒体教学研讨会、组织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会、制作“教育技术简讯”、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师说课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成果交流会,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奇.现代教师能力结构.江西社会科学, 2002 (5) .

[2]汤光恒.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3]李书明.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

[4]张翔.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与培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路径 篇8

1.生命教育的目的及价值

现代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不同的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认知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有关于人的成长, 发展, 及接收知识的一个认知过程, 让人对生命生存具有珍惜和尊重的态度。面对死亡, 不畏惧, 敢于接受, 使人体会到生命真正所存在的含义”;还有学者认为 “生命教育就是全面教育, 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 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性等全面发展。”现在生命教育中已经存在关于生命认知、哲学观念、安全应急等生存技能的各个零散的课程进行施教, 但却没有一个完整健全的教育体系。

2.生命态度的意义

生命教育核心在于对生命态度的培养, 根据生命态度培养, 能够把零散的教育课程合为一体, 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只有勇于挑战生命的挫折, 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在现实社会中的困难, 才能做到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 才能了解生命的本质, 从而体现生命的发展及生命的意义将培养人类对生命的感情。

3.生命态度的初衷

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人的正确生命态度, 教育应该尊重生命的开始, 人对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是体现人在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上的认识, 关键是教会人正确看待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所在。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路径

1.生命情感的教育

生命教育主要是培养人对生命情感的认识。生命情感并非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人类在实践中, 从美好的、残酷的事物中体会出来的情感。对于教育来说, 知识的积累不只是最主要的要求, 而是美好的心理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人类在与世界交往中无数次的碰撞摩擦体验。这些体验将给人类带来幻想, 在幻想中开拓人类的情感, 将乐观的感受, 幸福感传达下去, 所以必须保护人类美好的心灵、这将是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情感教育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乐观的感受、用积极的角度去对待生命的情感, 但这也意味着教育是排斥苦难的感受。反而, 苦难将会增加个体体验感受, 深化个人情感, 在尝尽了幸福的同时也要体会苦难, 增强人的挫折教育, 以及对生命的不同角度的认知, 丰富人的生命感情, 净化人的心灵。

2.生存价值的教育

人在生下来就要学会如何生存、学会如何生活, 在受教育过程中学会生存的价值。生存教育主要是要求受教育者要在生活中学会独立、自强、自理。生存教育对生命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只有加强受教育者对生存的意识、生存的能力、生存的知识、 生存的方法、生存的价值, 才能更好的让人体现生存价值的教育。 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原因, 独生子女增多, 中国儿童的生存意识、 生存能力、独立精神, 比起其他国家的儿童差之甚远, 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使教育者对当前生存教育表示堪忧。

3.死亡意义的教育

“死亡教育”就是结合人自身的感受和经历进行分析, 通过一些相关的生与死的案例, 让人知道生和死的区别, 让其感受到生的不易, 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善待别人同时也善待自己。在面对死亡时候, 要引导人们学会感悟和思考, 对自己的世界和位置有一个认识, 使其懂得珍惜生命。

4.挫折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课程中应该引进挫折教育, 必须创造出一些逆境, 这样方可磨练人的意志, 让人从失败中找到教训, 生命只有战胜了挫折, 才能获得生命带来的乐趣, 从而认知生命给人带的价值。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确的对待危机, 勇敢面对现实, 增强抗挫能力, 这将是现代教育不容小觑一部分。

5.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 是追求人性最纯真的善良, 优良的人格品质, 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引导人类用心去接近那些有思想, 有智慧的文字。用具有历史的优秀文字, 去书写人的生命情感;用音乐来陶冶情操, 用音乐中的悲欢喜悦, 激扬人们心中的情感;在大自然的魅力下, 进行对生命的感悟, 感悟大自然, 必将滋生出对人生丰富的感情。就是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应该向人类传递出生命美好的意义, 生命教育就是唤醒人心中所眷恋和期待的美好, 这将是生活走向丰富多彩的世界。

综上所述, 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态度的培养, 只有积极的生命态度才能真正体现生命教育的意义及价值。现代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对待生命态度去分析, 生命态度给生命教育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生命教育的不同途径来进行分析, 从而体现生命态度好坏决定生命教育成败。

摘要:本文以生命教育为研究对象, 简要阐述目前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意义及目的, 精确把握现代生命教育的特殊性, 并提出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生命态度,能力,教育核心

参考文献

[1]王小珍, 邓庆平.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态度的培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39-41.

培养及教育 篇9

1.1 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本身受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又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 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高职教育要想得到不断的发展, 只有主动积极地、直接有效地去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 只有在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上做文章、服务于地方经济需要上下功夫, 按不同的高职专业与市场的岗位特点需求来实施教学, 即走订单式高职教育办学之路, 才能彻底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才能解决社会上很多人没事干和很多事没人干的状况。

1.2 订单式高职教育不仅势在必行, 而且迫在眉睫

我们国家目前急需生产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工人, 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严重短缺, 这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高好定单式高职教育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利于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利于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 利于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定单式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加快发展定单式高职教育, 为开发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 培养企业急需的生产、经营、管理, 服务等一线劳动工人, 具有现实和社会意义, 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只有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增进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快订单式高职教育不仅势在必行, 而且非常紧迫。

2 订单式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思路

2.1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应用人才

要培养高质量的高职应用人才, 就必须以人才的市场定位为根本, 而人才的市场定位是根据订单所需要的岗位来实施的, 根据订单所需的岗位精心设计好高职应用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实际岗位需要, 塑造出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高职应用人才。就要始终瞄准一线急需的应用人才, 紧紧扣住应用和技能的教学要求, 进行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量与质的合理教育, 以求达到理论扎实, 技能娴熟, 素质良好的培养目标。

2.2 创办校企优势互补、双赢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认真去研究, 即要在如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二字上做文章, 又要在设计培养目标总要求和为确保总目标实施的每个教学环节上下工夫。使培养目标思路清晰、要求明确、便于操作, 做到校企双方是一见钟情, 一拍即合, 校企优势互补、校企双赢互动的教学体制, 才能够反映定单式高职教育的有机融合的教学规律。

2.3 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确保教学质量和订单式教学能否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而高职教师队伍中又以专业课教师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为关键。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好, 就能在订单式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提供业务上的保障。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 以中青年为主体, 专兼结合, 以专职为骨干的教师队伍。专业课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要争取达到60%以上, 而且在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的过程中, 将突出强调教师进行技能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鼓励青年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研修或到校外实训基地兼职, 或邀请企业中有丰富经验且具有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任教,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门办学理念。

2.4 抓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订单式办学的物质基础, 因为订单式办学的特色在于突出应用, 而应用的核心是技能, 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在于实训基地。无实训基地则无技能可言, 无技能则无高职特色可言, 为此必须建立真实的运行良好的有社会知名度的实训基地。

3 订单式焊接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

3.1 焊接专业订单教学培养方向

根据我院对焊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 以及与北京联合汇力、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建成机械厂、黑龙江省锅炉安装公司、黑龙江省压力容器制造企业等所签订的焊接人才订单类型, 焊接专业教学按职业岗位培养可分为以下三类:

3.1.1 焊接技术工人的培养。

是以培养一线岗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 课程体系不应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 而要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及设置课程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3.1.2 焊接技术人员的培养。

是以培养工程岗位实用技术为核心, 课程体系要强调基础理论必须实用, 学科理论较系统较完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 从培养目标的职业技术能力需要出发, 采用灵活的以实用工程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以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3.1.3 焊接营销人员的培养。

是以培养营销应用岗位的实际能力为核心, 课程体系要以焊接器材的分类、应用、原理为基础, 以市场营销能力为主导, 以对企业及专业的敬业精神为目标, 做到理论扎实, 营销技能娴熟。

3.2 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根据焊接专业人才订单岗位需求, 结合我院具体教学情况, 我们制定了科学的教学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 其教学培养模式流程如图1。

结束语

订单式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三方面应用能力, 即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我国,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显重要, 因此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订单式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摘要:阐述了订单式高职教学理念, 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的模式, 反映了高职教育必须走订单式教学的途径。

培养及教育 篇10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创新精神

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 就像一艘失去航向的船, 随波逐流, 对自己就不会有高要求。因此,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如何才能学好数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教材知识产生背景等材料,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创设教学情景, 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准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 明确数学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大作用, 又要让学生了解教材各节内容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将长远目标与近期意向结合起来, 使其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鼓舞下, 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激起创新热情, 激发创新精神,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二、诱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数学教学有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重演绎、轻归纳, 使得学生习惯于证明现有的命题, 却不知这些命题是如何被发现的, 缺乏这种能力的学生势必缺乏创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成绩当然不好,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三、训练数学创新思维, 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教师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 把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但又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 窒息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我们必须精心研究, 改进教学方法, 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教风和学风,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及教育 篇11

[关键词]直觉思维;中学数学;数学教育;培养及应用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含义及特点

1.数学直觉思维的含义。所谓数学直觉思维,就是通过敏锐的想象和快速的判断,对数学的研究对象、数量及空间结构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想象的过程,就是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再处理,从而产生新表象的过程。判断指的就是数学洞察力,主要通过大脑对于问题对象及其内在性关系的认识与辨别来体现。由于它是对问题快速理解、全面判断,因此又被称为数学直觉判断。

2.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

(1)潜逻辑性。数学的本质之一就是逻辑,作为数学基本特征之一的数学直觉思维同样反映了数学对象及其关系结构,因而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过程。人的潜逻辑性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表现出来:一是全面。二是直接。在其他领域可能不支持先入为主的想法,但在数学领域,先入为主的感觉常常能一下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无意识性。我们说的无意识思维通常指的是非自我意识和非确定的控制的目的,有时我们的思想进程会因为阻碍而不等不暂时中断,但它会变成潜意识活动持续存在中大脑思维中。这主要可以依靠自发性的无意识心理现象进行解释。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表现形式

1.直觉的判断。依靠直觉来对某一问题进行判断是人脑中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直接的理解、综合的判断,这种判断的对象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现象、语言符号以及其他相互关系。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是,对某些概念和命题的理解特别深入,当遇到相对应的题目时,经常是题目一出来或者老师还没讲解完毕,学生已经领会,这是由于某些关键的解题步骤被学生依靠直觉判断出来了。

2.直觉的想象。通常情况下,当人类处于信息缺失的情况下,无法做出直觉判断时,就会主动进行猜测和想象,然后形成一个大概地判断,再通过试验或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这就是直觉的想象。它往往可以创新,把前所未有的关系、结构等展现出来,这均得益于直觉想象力可以充分调动起人脑中的“隐知”部分,并将其重新组合。

3.直觉的启发。我们经常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科学家被一个问题所困,但由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他就会茅塞顿开,最终解决问题。类似于这种情况就属于直觉的启发,数学中直觉思维的本质是直觉想象与直觉判断,但当人存在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就需要借助某种机遇来廓清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灵感”。

三、数学直觉思维的培养与应用

大量案例表明,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高低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良好数学观的形成起到直接作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都是来源于科学家的“灵感”,这都是有史可究的。虽然要解决问题离不开理性的证明和逻辑思维,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理性的证明与逻辑思维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某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直觉思维。对学生直接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1.重视知识储备,打下扎实的基础。直觉思维也不是依靠天马行空的乱想就能培养的,直觉思维必须是在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只有扎实的基础,学生才能形成“直观因子”,遇到合适的契机,思维就会升到高级的理性直觉,有利于解决数学问题或者进行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直接的洞察和领悟,它的培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之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求xy的值。很多学生解这道题的方式都是先分别解出这两个方程,得到x和y的值后再求xy的值,最终耗费了许多时间。但有的学生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掌握的很好,凭着敏锐的思维直觉立刻将x和y看成是的两个根,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很快就得出xy=1.

2.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争辩是集思广益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知识结构,还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的直觉思维意识,提高了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主动创设探索性情境,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如图所示,A、B是两个定点,且,动点M到点A的距离为4,线段MB的垂直平分线l交MA于点P,直线k垂直于直线AB,且点B到直线k的距离为3。

①求证:点P到点B的距离与点P到直线k的距离之比为定值。②若点P到A、B两点的距离之积为M,当M取最大值时,求点P的坐标。

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与A、B两点有关问题的定值问题,它的轨迹可能是椭圆或者是双曲线,故所证点P到点B的距离与点P到直线k的距离之比的定值应为离心率e,于是就找到了解题的正确途径。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重视归纳类比。学习数学不能只学会解某个题,要学会解某类题,只有深入理解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某类题的解题技巧。为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经常进行归纳和类比,这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激发与提高。例如在学习扇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想象:假如把扇形的弧长想象成很大,弧变直,那不就相当于三角形的底边了吗?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这样一来,将扇形和三角形进行对比后,学生脑海中就会有一个直觉公式:.

4.鼓励猜测和联想。通常来说,猜测属于创造性思维,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求知欲很强,想象力也丰富,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义务保护学生的直觉和猜测能力并对其加以引导,允许跳跃思考,减少思维障碍。例:设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其图像关于直线x=1对称,x1、x2,都有。求、。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函数的概念和奇偶性,如果学生基础扎实,直觉思维能力强的话,很轻易就能由联想到指数函数性质,从而找到突破口。

四、结语

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雪梅. 中学代数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2]杨林慧. 数学直觉思维及其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

[3]刘合林. 论在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培养及教育 篇12

情商是情感智力商数的简称, 也叫做情绪智力。1988年新罕布什尔大学的John Mayer教授和耶鲁大学的Peter Salovey教授首次提出情商的概念[1]。他们将情商定义为个人具有的对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识别与控制, 并能利用此信息来指导其思维和行动的一种社会智慧[2~3]。情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升华自我情绪、情感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认知和处理与他人之间情感关系的能力, 是涵盖人的心态、情绪、情感、信念、意志、毅力、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它主要包括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认知他人、人际关系管理5个方面的内容[4]。人的情绪智力虽然与先天遗传有一定的关联, 但主要是受后天客观环境的熏陶和主观培养而形成的[5]。

2 中职学生情商的主要特点

由于高校、高中扩招, 中职教育生源质量下降。再加上中职教育对象的平均年龄是15~18岁, 处于青春期, 生理、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 所以他们具有以下特点。

2.1 文化课基础差

凡是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 家长都想方设法地让其上高中, 而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较差。目前, 中职学校已取消了入学考试, 招生时基本没有成绩底线, 来者不拒。学生生源质量较低, 其自卑心理严重。

2.2 心态复杂, 情绪浮躁

有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考虑毕业后的出路问题;有的学生是中学里的“问题学生”, 家长送其入中职学校的目的是让学校“托管几年”;有的学生感到终于摆脱了父母的约束, 自由了, 开始放纵自己;有的学生爱慕虚荣, 看别人吃的、穿的、用的比自己好, 心理开始倾斜;有的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或其他家庭问题而形成了任性、孤僻、脆弱的性格, 容易冲动。

2.3 抗挫能力差

这一代学生都是“90后”的孩子, 且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 优越感强。进入新环境后, 对于来自学习、人际关系、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 缺乏应有的、积极的应对能力。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弃、逃避或压抑自己。

2.4 身处的环境复杂

随着电视、电话、电脑、手机的普及, 让学生可以和整个社会“零距离”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容易影响学生。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去网吧, 甚至逃课去网吧, 严重影响了学习, 毒害了心灵。还有些学生利用手机上网, 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

2.5 人际关系

有的学生很自我, 做事情想问题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如果发生了矛盾就恶语相加, 不会化解矛盾, 导致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部分教师反映有些学生没有礼貌, 非常高傲。有些学生和父母之间存在代沟, 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这些都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上述特点说明中职学生情商普遍较低。但是, 中职护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又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一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有较高的情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认为,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6]。

3 中职护生情商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 其自身情绪的变化对患者有直接的影响。稳定的情绪、高昂的工作热情、文明的语言及微笑的面容, 对患者有积极的感召力, 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病痛。同时, 护士对不良情绪的良好控制能力及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有助于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医护关系的形成。2009年新医改方案中指出: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以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高情商的护士才能处理好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关系, 提高服务质量。而且护士自我激励能力的高低将影响到护士能否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进行自我激励。因此, 作为将来要从事护理工作的中职护生, 需要对其进行提高情商的教育。

3.1 高情商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

Rhonda等[7]报道, 情商高的学生更少感觉疲劳, 而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如抑郁、焦虑、乐观、社会支持和睡眠质量等为中间变量。Pau等[8]对医学生的相关研究证明, 情商和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Pellitteri[9]报道, 防御方式和情商相关。Linda等[10]报道, 情商相对较高的和社交能力相对较低的女护士情感耗竭最少。

3.2 高情商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11]

现在的学生普遍合作水平低, 与人交际、沟通能力较差。学校应切实向学生提供可获得持续性发展能力的教育。不但要教会护生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激发护生的情感潜能, 培养护生的健康心理, 教会护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与他人合作, 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如何面对挑战、经受挫折, 如何调控情绪, 使护生拥有的健康的心理,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王丽芹等报道, 应用情商测评招聘的护士, 其评价结果好于未经情商测评的护士, 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12]。

4 中职护生情商培养的主要途径

Cadmam研究发现, 情商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如何将情商培养贯穿于教学及课程设置过程中就成了护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13]。

4.1 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是提高护生情商水平的关键

情商教育应围绕情商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 如通过加强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 让护生学会识别情绪特征, 熟悉常见的性格类型, 这样才能很好地识别自身及他人的情绪;通过开展科学的、有效的自我训练, 逐渐提高护生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通过加强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课程教学, 提高护生的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管理能力;通过开展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 让护生学会如何在困难与失败面前自我激励, 走出困境, 走向成功。从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李春燕调查的护生情商5个方面内容的得分情况来看:护生对自身情绪的认知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的得分较高, 自我激励能力、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的得分较低[1]。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对护生自我激励能力、对自身情绪的控制力的培养。

4.2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护生情商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举例、提问、病例讨论以及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 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护生的情商。比如在情景教学中, 让护生扮演患者, 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 将特定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让护生感受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 启发护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和价值的认识, 这样护生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的痛苦,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3 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护生情绪

积极情绪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负性情绪则会破坏课堂气氛, 影响教学活动, 阻碍情商的发展。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以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为护生情商的发展创造条件。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静态的语言内容变得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更易于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 为护生学好功课、发展情商提供有利条件。实践证明, 组织好的、艺术性强的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 有利于调动护生情绪, 使护生在情景刺激下, 在产生积极情绪的过程中接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情商[14]。讲课过程中穿插表演、竞赛等环节, 都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情商, 提高其学习效率。

4.4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护生的情商水平

众所周知, 韩愈有句名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里的“传道”是指教师如何让护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励。知识也许是可教的, 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教师的“传道”只能表现为感染、熏陶和引导, 只能表现为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 (她) 的学生。作为教师,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无论是政治观点, 还是思想感情、风度仪表、处事态度等各方面, 都在影响着护生。在引导和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用真诚的关爱浇灌护生的心田, 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护生, 用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教育护生, 用和蔼生动的语言启发护生, 用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护生, 用坦诚豁达的心胸包容护生。在处理各种关系时, 示范给护生看, 使护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获得启发, 使护生的情商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提高。

4.5 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

中职护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庭条件相对较好, 成长环境良好, 较少遭遇挫折, 所以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遇到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 比如, 学习竞争、情感、人际交往、意外刺激等。他们在挫折面前可能会恐慌、焦虑, 自暴自弃、逃避现实或自卑怯懦、仇视、悲观厌世, 甚至轻生等。对此, 教师要从理论学习和生活经验上对护生加以引导, 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进行自我激励, 从而坚定意志和信心, 引导他们奋发向上, 使他们能主动面对挫折, 迎接挑战。

4.6 提倡合作精神, 促进班集体建设

教师应教育护生团结友爱, 把自己当成班集体的主人, 班集体的利益和团队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 护生可以学会尊重、宽容和谅解他人;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检省自己, 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另外, 还可以培养护生的领导才能、驾驭全局的能力与互相合作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4.7 运用赏识教育, 激发护生的内在积极性

教师应密切关注护生的优点和长处, 充分肯定护生的每一次小成功, 让护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自觉奋斗、努力成才, 激发他们的内在积极性, 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在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去完成自我实现。教师要教会护生用赏识的眼光看社会, 增强其身处当今时代的幸福感;用赏识的眼光看周围的人, 增强与人交往的亲切感;用赏识的眼光看自己, 增强自我实现的自信心。

上一篇:高中英语文学阅读评价下一篇:几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