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社会

2024-11-30

大众传媒社会(共12篇)

大众传媒社会 篇1

摘要: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控制可通过多种形式得以实现, 但主要形式大致有三种:通过舆论导向与监督实现社会控制、通过强化大众信仰实现社会控制以及通过教育感化实现社会控制。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的控制并非都是积极的, 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因此只有加强监管、合理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其社会控制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社会控制

随着现代网络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通过其自身所形成的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和思想,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众的观念、价值和行动。因此我们可以说, 大众传媒本身具有一种社会控制的功能, 并且这种功能在当下社会体现得尤为明显, 已成为社会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舆论是社会公众的意见或言论, 它本身就带有某种价值判断。在当下社会, 舆论氛围的营造主要是依靠网络、报纸等大众传媒而实现的, 当社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现象时, 总是先由少数人做出反应和评论, 而后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将问题向社会发布, 从而引起大众的关注, 这样一来, 持有类似观点的群体就会形成并逐渐壮大, 相互传播、相互影响, 由此就会形成引人注目的社会舆论。一般来说, “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 极大程度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 [1]换而言之, 在社会舆论的强大作用之下, 在某种程度上人人都会受到这种舆论氛围的影响, 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由此实现。

舆论监督, 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对偏差行为的曝光、批判与谴责, 促使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以维护社会秩序。舆论监督对于社会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众传媒对那些有悖于伦理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行为进行曝光, 引发公众的关注与思考, 净化社会风气, 以控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对某些社会现象尤其是政府机关的监督, 可以完善政策法规, 预防腐败和不良风气。例如,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便是在媒体的关注和监督之下, 促使了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 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

二、大众传媒通过强化大众信仰实现社会控制

信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心理基石, 因此建立和强化社会公众信仰对于实现社会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西方学者所谈到的, “大众传媒是既定工业社会秩序的文化武器, 主要用来维护、建立和巩固传统的信仰和行为, 而不是去改变、威胁或削弱它”。由此观之, 大众传媒具有信仰控制的作用。所谓信仰控制, 就是通过对人们的心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纠正和引导, 促使社会大众对于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认同与肯定, 并以此来实现社会控制。大众传媒通过强化大众信仰实现社会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塑造先进的典型事迹与人物, 曝光有违道德与法律的不良行径, 从而控制社会的主流价值, 进而控制公众个人的价值观念。例如, 现今的许多媒体都开辟诸如“党旗飘扬”、“永远的丰碑”等专栏, 对革命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大力的宣传报道, 引导公众树立一种崇高的个人理想和价值理念, 还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活动也都是为了宣扬一种社会价值信仰;而对于一些恶劣行为媒体也大量曝光, 例如“每周质量报告”等栏目就是通过曝光一些违法行为, 以引起大众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打击不良行为、纠正错误的价值观的。

二是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引导来实现社会控制。意识形态在全球化的今天似乎有所淡化, 但它依然是国家思想控制的重要领域, 因此意识形态的控制是社会控制的关键之所在, 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和执政党要想维护和巩固其既有的统治秩序, 对意识形态的控制都显得尤为重要。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巩固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力量得以实现的。大众传媒接触的受众人数多并且涉及各个领域和各种阶层, 大众传媒通过反复地向公众传播和灌输代表统治集团和执政党利益的意识形态, 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结构, 于“文化涵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从而维护和巩固既有的社会秩序。[2]

三、大众传媒通过教育感化实现社会控制

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经济社会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 教育教学手段日渐先进, 并且教育的普及率也大幅提升, 当下大众传媒已经广泛地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 成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现行的政治体制文化, 通过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与大众化实现社会控制。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政治教育宣传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制度, 使得大众对于国家体制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培养了大众对于现行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感, 增强了公民对于国家和政党的感情;另一方面, 大众传媒通过政治教育来培养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 使得大批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国家管理当中去, 由此实现了社会控制;此外, 大众传媒还通过对传播信息的筛选和处理, 例如对教科书内容的确定、新闻出版物的审核来把握政治控制的方向。

其次, 大众传媒通过传播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法制, 通过道德规范的社会化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控制, 进而实现社会控制。相对于舆论导向和信仰控制而言, 道德控制就显得更加具体, 社会倡导什么、抵制什么, 什么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 在媒体通过典型事迹的报道宣传之后, 能够很快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共鸣。道德是人们精神层面最外在的表现, 通过一个人的谈吐举止以及他对某个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其道德水平很容易被看出来, 于是媒体将道德教育作为突破口, 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和多角度立体化的心理暗示, 使其树立符合社会价值的道德理想, 从而达到对社会的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控制的手段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们需注意到, 大众传媒本身是一柄双刃剑, 它既能引导受众又可能误导受众, 既能整合社会也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既能教育人又可能制造出一批庸人, 既能娱乐人又可能毒害人的身心健康。[3]因此, 只有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才能及时有效地预防大众媒体社会控制功能的负面效应对于市民社会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也只有如此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注释

1[1]E.A.罗斯著.秦志勇、毛永政译.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2[2]章辉美.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5 (3) .

3[3]夏凡.试论大众传播的误导.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 (6) .

大众传媒社会 篇2

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与工具.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放大了受众的接受器官,扩展了受众的接受领域,并通过营造拟态环境影响受众的认识,改变其社会化方式,对人的社会交往与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6(12)分类号:G05关键词:大众传媒 政治社会化 功能

大众传媒社会 篇3

这部看似轻松幽默的喜剧片承载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它揭示了大众传媒以无孔不入的姿态全面入侵现代人的生活,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哈哈镜式的环境再现

在影片中,因为担心无法永远将楚门留在桃源镇,真人秀节目的导演克里斯托夫(Christof)刻意安排扮演楚门父亲的演员因楚门的过失而淹死在大海里,导致楚门患上了严重的“恐水症”。楚门即使在成年后仍然无法乘坐轮船,甚至无法将汽车开过大桥。因此,楚门本人三十年来从未离开过桃源镇,他完全依赖媒体了解小镇外的世界。楚门日常接触的媒体有车载收音机、电视、杂志、报纸和海报等。而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都是经过节目组严格筛选和过滤的,所以楚门“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1]

影片一开始,一个零件从天而降,把楚门吓了一大跳,接着车载广播开始播报新闻进行解释,并以劝告的口吻说道“This is classical clive with classical drive, So why don’t you forget about the perils of flying”(行船走马三分险,何况乘坐飞机)。楚门来到公司后,同事给他看一则报纸上的新闻标题,“THE BEST PLACE ON EARTH——Seahaven Voted Planet’s Top Town”(桃源镇获全球最佳居所)。楚门流露出想离开小镇的念头后,电视里立刻播放歌颂小镇生活的怀旧电影——Show me the way to go home(归心似箭),强调在家千日好。楚门去购买机票,在售票厅的墙壁上有一付醒目的海报,画面上布满雷电,一架飞机正被雷电击中,还配有令人生畏的标题“It Could Happen To You”(危险也会发生在你身上)。

桃源镇的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尽职尽责地传达一个声音,外出旅行是危险可怕的,最好还是呆在桃源镇这个舒适惬意的安乐窝。

桃源镇的媒体呈现给楚门的其实是一个“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非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在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进行,所以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假作真时真亦假”,现代人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2]

因此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智力正常的楚门从未发现他真实的生活环境其实是—个摄影棚。这点连观众也感到好奇,电影中克里斯托夫接受采访时就被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楚门一直未发现真相?”他的回答是:“我们面前呈现什么,我们就会接受什么。”

大众媒介犹如一面哈哈镜,呈现给楚门的并非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变形了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看起来又是那样安逸、平和、美好,令人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这里不得不提到大众传媒扮演的另外一种角色——麻醉剂。

二、乐而忘忧的麻醉效应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曾提到过大众媒介的麻醉效应,被认为是对大众媒介功能问题所做的最发人深醒的分析。大众媒介的麻醉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二是由此剥夺人们的行动能力。

电影中,当施维亚(楚门的初恋情人)通过电话质问克里斯托夫:“你有什么权利,把一个人的一生塑造成闹剧,你一点也不觉得内疚?”克里斯托夫一针见血地指出施维亚感到不安,其实另有原因,就是楚门甘愿坐施维亚所谓的监狱(即桃源镇)。

楚门的生活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物质上有车有房满足需要,情感上娇妻密友陪伴左右,舒适安逸,再加上大众媒介持续不断向他灌输一个事实“那儿也没有这儿(桃源镇)好”,所以楚门虽然一直向往着菲济岛,但却迟迟未能付诸行动。

在楚门及导演之外,电影中还有一群看客,即那些整日抱着电视与楚门厮守的观众。这些可爱的沙发土豆们,无论在工作、照顾孩子、洗澡还是睡觉时都忠实地守候在电视前,日复一日津津有味地窥视着楚门的日常生活,为楚门每一次抗争或妥协而激动不已,楚门是他们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谈资,也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一个二十四小时直播的节目,让电视充当了“时间窃贼”,以低廉的代价剥夺了看客们的自由时间,让看客们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消解了其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当楚门历经重重磨难,终于以优雅的姿态谢幕后,看客们集体欢呼,为楚门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看客们接下来的行动则令人感到无比失望,楚门的离开并没有改变什么,他们只是转换一个频道,看看有没有其它可看的节目,他们已经习惯依赖肥皂剧和通俗娱乐节目来填充生活,几乎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正如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所担心的,“与日俱增的大众传播品可能无意中使人们的精力从积极地参预事件转变为消极地认识事件”。[3]

三、神通广大的超级说客

电影中该真人秀节目的宣传词是:“十七亿人见证他的出生,220个国家收看他学走路,举世静观他初吻,他与科技并肩成长,—个人的一生,由秘密摄影网络记录下来,原汁原味,一天二十四小时,在全球不停直播。”[4]一个收视率如此之高的电视节目,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电影借助一个采访者之口透露,这档真人秀节目的盈利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年产总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还有另外一个神奇的角色——一位神通广大的超级说客,一个忠于职守的神奇推销员。

一个二十四小时直播的节目无法直接插播广告,因此相对隐蔽的植入式广告成了最佳选择,在电影中的具体植入形式有道具植入、台词植入、广告牌植入、情景植入及以上几种方式的混合植入等。影片开始没多久,楚门的妻子美露就向楚门展示自己的购物成果,不仅有实物还有台词:“这叫‘厨师良伴’,剁、磨、削,一物多用,不会钝,可以用洗碗碟机洗”。镜头还适时给了产品特定。此外,美露还多次推荐楚门“买一台部爱奇牌剪草机吧”,甚至在吵架时,她也不忘抓起一罐莫可可进行介绍“尼加拉瓜山天然可可炼制,不含人工糖分”。而楚门的好友马龙只要出场,必定拎着一罐或一打啤酒,并时不时地喝上一口,露出享受的表情,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啤酒”。

除了这些较为明显的推销外,节目中的所有道具都公开发售,楚门已被塑造成一块金字招牌,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了节目之外。影片中出现真人秀节目的观众时,可以看到他们的房间里挂满了印有楚门照片的海报,他们手边是印有楚门头像的抱枕或水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植入式的隐性广告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这种爱屋及乌的移情效应帮助节目组和赞助商赚取惊人利润。所以唯一能给导演克里斯托夫施加压力的就是赞助商,一旦节目出现了违背赞助商利益的情况,他们就威胁要取消合约。为了进一步提高收视率,以博取赞助商的欢心,克里斯托夫甚至计划在楚门的卧室里安装摄像头。

耗资巨大的桃源镇之所以能正常维持了三十年之久,正是由于赞助商看中了这档节目强大的推销功能,桃源镇的一切看似受控于克里斯托夫,实则受控于经济的指挥棒。观众在观看节目、消费情感的同时,自身也被节目组分类打包出售给了各种各样的赞助商。

四、结语

好莱坞电影在呈现宏大深刻的社会主题时倾向于采用较为沉重压抑的基调,如电影《七宗罪》、《辛德勒名单》等,让观众看得喘不过气来。而《楚门的世界》较为独特,表面上是一个荒诞不经的喜剧电影,观影过程笑料不断、轻松愉悦,但这种喜剧色彩丝毫无损于其主题之深刻,让人在笑过之后陷入深思。

生活在大众传媒重重包围中的现代人,越来越不自觉地把大众传媒呈现的“拟态环境”当作真实环境来看待。大众传媒提供了无限丰富的信息和无限精彩的娱乐节目,现代人沉醉其中、乐而忘忧,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被消解于无形。在消费信息和情感的同时,现代人也被当作商品,按照不同的发行量、点击率和收视率的标准,被分门别类地出售给了不同的广告主。强势的大众传媒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一举扮演了哈哈镜、麻醉剂和超级推销员三重角色。作为现代人,我们既是楚门又是看客,我们被窥视、被转播,同时又乐于去窥视别人、转播别人。这正是电影带给我们的反思,其思想之深刻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

[1]李彬.传播学引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0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3]李彬.传播学引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94.

大众传媒典型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篇4

关键词:大众传媒,典型形象,社会意义

道德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行为规则, 每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道德在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成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 提高全民族素质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其对典型形象的宣传报道对人们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意义重大。

大众传媒典型形象分析

第一, 正面典型形象的界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代表, 如全国劳动模范徐虎, 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 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 用“辛苦我一人, 方便千万家”的精神, 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他被誉为当代的活雷锋。爱岗敬业的模范李素丽, 十几年如一日, 在平凡的岗位上,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真诚热情地为乘客服务, 被誉为“老人的拐杖, 盲人的眼睛, 外地人的向导, 病人的护士, 群众的贴心人”。被誉为警界女神警的任长霞, 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 她把“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作为自己工作的誓言, 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的治安和稳定。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丛飞, 在自己还贫困的状态下, 坚持了11年的慈善资助, 共资助183名贫困儿童, 累计捐款捐物达300多万元。他用自己平凡的举动, 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见义勇为的勇士魏青刚, 为了挽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 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 回报社会。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当选为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他恪尽职守, 安贫乐道, 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工作的动力, 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乌兰其其格, 家庭情况特殊, 全家9口人中有5位是年迈的老人, 还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十几年来, 她真情奉献, 任劳任怨, 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 让老人们能够安享幸福的晚年, 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这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经媒体报道披露后,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爱与付出成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这些典型形象都具有牺牲小我的利益 (或幸福) , 维护大我的利益 (或幸福) 的言行, 他们作出的符合道德且对人民有益的事或行为有助于加速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是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榜样。大众传媒对这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进行广泛宣传和大力报道, 使广大社会公众和各个学校的学生能够从中受到鼓舞, 汲取力量, 帮助民众提升道德素质。

第二, 负面典型形象的界定。随着2010年5月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节目的热播, 在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上出现了一个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词———“伪娘”。“伪娘”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并没有收录。它是一个来自日本的外来词, 最早出现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 指动漫中那些容貌、身材均女性化的男性。被称为“伪娘”的男性一般都拥有美丽的外貌、举止柔美、性格温柔, 缺乏男性气概。他们在生理性别上虽然是男性, 但在装束、声音、神态、相貌、气质、性格、心理等各方面都刻意模仿女性, 具有女性的性别特征。最著名的“伪娘”就是通过湖南卫视《快乐男声》而走红的男选手刘著。他以女性化的形象出现在节目中, 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节目播映后, 刘著一举成名, 其“伪娘”形象成为部分追求个性和自由的青年人效仿的对象。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迎合青年人求新求异求刺激的心理需求, 竞相推出各种“伪娘”, 大肆宣扬炒作“伪娘”形象。这虽然是现代社会言论自由的体现, 反映了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 但“伪娘”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是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的体现, 不利于身心还处于发展、定型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2010年5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商业蓝皮书》指出, 目前中国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已经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仅次于日本。预计未来5年, 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 这意味着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数会越来越庞大。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 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有关调查显示, 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社会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 以消费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但是某些影视明星和富豪老板的奢华包装、非理性的奢侈品消费行为以及随着他们经常一起曝光的某些奢侈品, 如郭德纲身着纪梵希服饰、赵本山脚穿LV (路易威登) 板鞋等经过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后, 对时下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态却起了误导作用。从根本上说, 这些社会名流的购买行为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但其购买奢侈品进行奢华包装的炫耀心态是不健康的。因此, 大众传播媒介应谨慎对待宣传报道的内容, 减少并杜绝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形象的宣传报道。

大众传媒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也随之出现了复杂的情况, 单一的、传统的价值观念正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多重价值观的存在, 导致人们在思想认识方面出现混乱, 甚至有部分人出现了“价值虚无”问题, 社会公众群体中“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盛行, 干扰了人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同时, 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利益调整和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 也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冲突。从整体上说, 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亟待改善。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离不开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否则就会失去历史的根基而难以更好地推进。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道德资源丰富, 其中既有精华部分, 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 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概括, 影响着不同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 成为中华民族迎接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 只有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提高人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才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才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而要在全社会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大众传媒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充分利用其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信息量大等特点, 大力宣传报道健康、正面的典型形象,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培养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 构建有利于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家园,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大众传媒典型形象的正面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但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评价标准的道德体系, 道德教育滞后导致一部人道德缺失, 违法乱纪现象时有所闻, 惨痛的案例常常见诸报端。“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很重要, 大众传媒有责任为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营造一个优质的舆论环境, 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 丰富民众的精神世界, 完善公众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使之逐渐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而大众传媒中类似“伪娘”的不健康典型形象, 给青少年心灵以极大的污染。而某些公众人物的奢华包装和消费行为, 是拜金主义、物质至上等不良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 是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相背离的, 不利于公众道德修养的提高, 有碍个人的成长成才, 是不应当提倡宣传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孝道,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既是为人子女者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也是每个人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丛飞是无私奉献的典范, 他先人后己的大爱, 温暖了人间, 将爱的甘露注入每个人的心田。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学习并发扬乌兰其其格、丛飞等人身上的传统美德, 回报父母, 回馈社会, 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是大学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才智的根本保证, 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应学习并发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刻苦钻研、学以致用的奋斗精神, 不仅要勤奋刻苦, 而且要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 而不仅仅是固守象牙塔苦思冥想。见义勇为是一种无所畏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道德品质, 魏青刚的光辉典范是这种传统优良道德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一个社会成员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 对于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和文化生活中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 在人民的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情况下, 都应发扬见义勇为的精神, 具有勇挑重担、敢于负责、主持正义、伸张正义、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道德品质。大众传媒通过树立这些光辉的道德典型形象,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帮助社会公众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暖、互助、充满爱的大家庭。

结语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社会公众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人们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生活的。因此, 大众传播媒介有责任共同努力, 为人们身心全面发展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必须抑恶扬善, 通过正面典型形象大力宣传报道真、善、美, 提高社会公众辨别是非的能力, 重建新时期社会主义良好的道德秩序, 为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102400450312)

参考文献

[1].郝聪:《我国传媒导向失衡问题的成因解析》,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第89~92页。

[2].贾广惠:《论道德标尺与传媒导向》, 《新闻界》, 2008 (6) , 第75~77页。

[3].寇纪淞、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第54~58页。

[4].丁柏铨、陈月飞:《对新闻伦理问题的几点探究》, 《新闻传播》, 2008 (10) , 第4~9页。

[5].郭淼、侯芳芳、陈斯雅:《论新闻伦理的失范与对策》, 《传承》, 2010 (30) , 第146~147页。

[6].罗彬:《2008年我国大众传播伦理研究概述》, 《新闻爱好者》, 2009 (4) , 第6~7页。

[7].闾彬、华南:《我国社会转型期道德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 (4) , 第9~11页。

[8].罗一娴:《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危机及出路探析》,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8) , 第5~6、27页。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篇5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 大众媒体 社会生活 政治观念 知识宣传 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

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

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

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

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

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

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

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 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

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 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

(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1 的认识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等,造成了中学生攀比心理严重,助长了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这些都反映出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受到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严重。

1、行促使大众传媒的商业运青少年对时尚的追求,造就了中学生追求时尚的消费观念 当代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消费主义与现代广告有着密切的关系。

2、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世俗文化的宣传使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走向低俗化。中学生审美的低俗化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浅显直接,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读图已成为当代青少年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毕业论文网

3、恐怖电影、警匪片中的残酷打斗使中学生中暴力行为升级 随着香港台湾的一些电影电视剧的引进,一些武打片、功夫片、警匪片蜂拥而至,血淋淋的场面、触目惊心的格斗、瞠目结舌的作案手段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电脑特技,使青少年眼花缭乱,他们甚至把小偷当成了英雄,把恶霸当成了偶像,把黑社会当成了他们理想的练兵场。这些年,中学生之间的打斗越来越升级,拳脚相交已成家常便饭,持刀行凶者也不在少数。一些电影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扮演了教唆犯的角色。结 论: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毕业论文网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9“民主政治凭借它的新闻纸已经完全把书本从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排除掉。书的世界及其使人不能不用心去加以选择和批评的形形色色的观点,现在只有极少数的人才真正占有了。人民读一种报纸,读‘他们’的报纸,这种报纸每天成千上万地从住户的前门塞进去,从早到晚蛊惑理智,凭借更为动人的布置使书籍变得湮没无闻,假如有某种书籍竟然出现,则用‘评论’它的手法把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加以阻塞和排除。”[10] 报纸通过宣传攻势编造着所谓的真理,愚弄着人们,损害着资产阶级早期争取来的精神自由。“„„只关心事实世界的效果和成就的当前的公众真理,今天是报纸的一种产物。报纸所希望的就是真的。报纸的指挥者唤来真理、改变真理、更迭真理。报纸做三个星期的工作,真理就会被每一个人所承认[23]其次,在谈到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方面,理斯曼承认他“主要引用了某些研究者、尤其是拉扎斯费尔德的发现:政治宣传和政治竞争并非是简单的、昧着良心地赢得广大孤独而无助的普通群众的支持。”[24] 他指出“政治即是消费品”。“大众传播媒介充当政治表演的鼓吹手”,为此“大众传播媒介发明了一种特效药——魅力”。[25]政客们成功的过程,就是凭借 “时髦的装扮和外表”,“讨人喜欢”,“诚恳”等个人魅力征服选民的过程。大众媒介还培养了人们对政治的宽容态度。因为“大众传媒对于外界的压力十分敏感”,这些压力来自于受众及一些政治团体,所以传媒倡导宽容的态度,以达到某种平衡。“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通常以人人皆知的心理战的方式讨论国际政治,在宣传政治事件时,往往考虑到方方面面的承受力。传播媒介常常要求公众支持某项政策,因为公众的支持可以通过一种自我操纵的平衡活动左右公共舆论。”[42]大众传媒还塑造了一个“乌托邦”,“现代成功的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吸引力就在于其情感的不真实,它使读者或观众对主人公产生完全的认同感,从而逃避现实的生活。”[47] 在电影上,他主要从艺术角度来分析电影这一媒介。他认为,“电影可以说是一种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需花多大力气的娱乐媒介。因此,人们称电影为‘给那些没有阅读能力的人阅读的关于生活的连环图画’。广播和电视是受众最多,最受欢迎大众媒介。“广播电视给老弱病残者、给那些疲乏的人带来了福音,另一方面,使人们成了广播、电视的俘虏。”[50]豪译尔分析道,“广播和电视之所以适合于大众传播,不仅因为它们提供的娱乐节目无需太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因为它们价格低廉。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广播和电视没有丝毫一本正经的严肃味。甚至电影都与它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51]所以豪译尔说,“电视对于书籍,甚至对于戏剧、电视和广播的胜利,可以说是思想的懒惰对于勤快的胜利。”[52]“电视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最难解释的——是它的效果的直接性和集中性。电视缺的不仅是演员的实际在场,而且是节目的独特性。电视观众之所以对电视节目如此着迷,那时因为电视接收机对接收者的接近、家庭的接收气氛的亲密和接受范围的狭小。”[53]然而,广播和电视又带来消极影响。“广播和电视不能产生某种听众或观众共同体。不同的节目机械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而新闻评论又是如此客观和中立,致使受众变得完全无动于衷了。”[54]“对于像电影、广播和电视这样一类大众媒介来说,受众在接受和在创造方面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55]“广播是一种既令人喜欢又叫人讨厌的媒介。它既好又坏的特点最清楚地表现在音乐之中。广播使广大听众熟悉了那些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但它带来了对音乐的‘可怕的普及’。”[56]豪译尔还谈到了广播和电视的意识形态功能。“正如雅典的戏剧节不是真正的民主论坛,广播和电视也不是独立舆论机关和可以表达个人意愿的自由工具。如果大众媒介的产品的方向和基调不是直接地受到国家、政府或政党的牵制或监督的话,那么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也会通过大众媒介间接地、隐含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众媒体应认识并重视自身对人类观念的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努力改进宣传策略加强思想建 设。

(一)强化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遏制宣传上的不良倾向,倡导主流社会价值观念。

(二)规范大众传媒的泛商业化倾向,保证媒介自身价值取向正确。

(三)大众传媒要讲究宣传策略,增强主流价值观念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要加强大众传媒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

(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参与建构社会价值观念的自觉性

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及模式化解读

——传播学与教育学交叉研究的启示

摘要:信息时代,大众媒体已渗透进青少年生活的各个角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能力与道德情操。本文根据传媒专业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的考察结果,以涵化理论为依据,尝试结合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与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学校教育对策,形成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

关键词:价值观;涵化理论;道德认知;媒介素养;场

信息时代,社会环境不再闭塞,大众媒体超越学校和家庭的界限,以巨大的感召力和无处不及的触角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魔力般的影响,它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和自身的人格塑造,并强烈震撼着学校的价值观教育。

“超女”现象风靡一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再也不是青少年的唯一价值目标,无数青少年疯狂热衷于超女选秀,幻想一夜成名;有些青少年,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成绩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些青少年,迷恋大众媒体,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急剧下降;还有一些青少年,消费观念深受媒体中消极的自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蜕变„„

诸多现象说明大众媒体的现代化与多样化,使不少青少年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形成,完全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的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荣与耻的判断上,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越来越远,有的已经演变为令人极其忧心的社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分析

笔者于2007年6月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考察了上海市部分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对大众媒体的认识态度与使用情况,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有三个现象值得关注:

1.对高校传媒专业的学生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是网络,其次是电视,再次是报纸杂志,接着是书籍,最后是广播和手机,比例统计约为2:1:1:1:1。

2.当被问到学生关注最多的节目时,将娱乐选秀类节目位列前三甲的学生比例高达43.75%。

3.当被问到列举三位通过媒体认识的并且是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时,回答周杰伦、张国荣、周华健等演艺明星的学生和回答杜威、霍金、江南春、张朝阳等商业文化名人的学生比例基本持平。网络、电视只是媒介,问题的焦点最终汇集到选秀、明星两个关键词上。选秀、明星备受大学生青睐,说明它符合大学生对多彩人生的向往,意味着某种潜在的理想,至少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继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理智”的选择和方向的确定是导致产生崇尚一夜成名行为的内质,这种对个人行为起着调节和定向作用的指南针就是价值取向,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同时,这种行为 和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这就是培养理论,即涵化理论。

二、涵化理论与价值观

涵化理论是美国学者G·格伯纳(Gerbner,G.)和他的合作者在1969年开始实施的名为“文化指标”的大型研究项目的核心部分。这一理论产生于美国举国上下对60年代和70年代特有的暴力影响的关注。[1](p.228)其中心内容可表述如下:

(一)对于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上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等所称的教养作用,或者说电视教导了受众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观和共同的价值观。

(二)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主流”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传播的内容而异的。

(三)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四)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种印象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过程。

(五)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所谓的“共鸣”。[2]

由此推断,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念就越能反映他们所看的电视内容。尽管该观点过于绝对,在传播学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质疑,但它的重要性是无法否定的,它对于我们反思电视节目制作,尤

[3]其是近年来电视屏幕上广泛出现的选秀类节目的创作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调查显示,回答将娱乐选秀类节目列为关注最多的节目之一的学生受影响程度最高的媒介也是电视和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学效果研究中重要理论之一的涵化分析,比较系统地检验了观念现实、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认识到了可视传媒环境(电视、网络等)的重要性,大众媒体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及文化系统的建构。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人活在传媒环境中,并不留意它的存在;正如鱼活在水中,并没意识到水的存在一样,传媒环境对人的重要就等于水对鱼的重要一样。如果污染的水会令鱼死亡,那么,污染了的传媒环境对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涵化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认为传播媒介的影响并非只是在改变受众,而且还要维持与强化这种效果。[5]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认为:“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麦克卢汉和施拉姆的观点可以说是涵化理论的进一步佐证,它再次充分表明了大众媒体尤其是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涵化理论成为当前选秀类电视节目的播放与青少年不理智的偶像崇拜现象间的链接和理论纽带。

价值观是个体在对事物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的价值观不稳定,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并且因性别、学习成绩等的不同而使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对事物缺乏辨别性,审美层次不高,容易轻信、困惑和怀疑,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敏锐但易偏激,热情却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赋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多地受到了广播电视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大众媒体的时间多于人际交往。按照价值观辨析学派的观点,[6][4] 4 价值观的形成经过如下过程:(1)选择。a.自由地选择;b.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c.对每一可选择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2)赞赏。d.喜欢这个选择并感到满意;e.愿意公开这个选择;(3)行动。f.按这一选择行事;g.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在个体的发育成长过程中,价值观不是一下子形成和固定不变的。随着个体认知水平、交往环境、自我需要的不断变化,价值观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十分突出,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促成一个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这一转变的终身过程,主要表现为文化,尤其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的继承和传播,这在“超女”类选秀节目收视率的攀升和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中得到强有力的印证。

三、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对策及传播模式解读

青少年价值观的可塑性给教育者提出了思考,也指明了方向。正如涵化理论佐证了可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也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价值观则是受众的内质。笔者在这里借助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即“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众)——有什么效果(效果)”,诠释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对策。[1](p.60)为了研究的系统性与严密性,此时的传播者被精确指定为学校的教育者,受众自然就是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教育者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播给青少年学生,必须翻过“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两座大山,这正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关键着眼点。“讯息”意味着携带正确的价值观内容,在学校教育主要体现在德育课程教育上,同时大学文化也是一种隐性教育,作用不可小视。曾在200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上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90%以上的内容是由媒体给予的,所以媒介素养教育也必须列入“讯息”其中。[7]具备三大“讯息”前提,传播的实现则依赖媒介。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频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在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也有印证,所以校园网络作为“媒介”的不二之选。

(一)重视、创新学校德育课程教育,努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切实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诸多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思考和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有效的切入点。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强调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和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些都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道德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引导模式,避免简单的单向灌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编排一些道德两难故事,以激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仔细聆听并分析学生做出的道德判断,从而明确学生实际所处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然后向学生建议一种更进一步的、更为完善的思考和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向道德认知更高一阶段发展。[9]

[8]2.提高德育师资力量,确保教师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应当遵循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首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实际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学校中,一个教师往往会同时教数个班的课,有些时候教师连一些学生的名字也记不住,更不用提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状况了。作为德育教师也少有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这就使德育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因此,要真正地帮助学生提高 5 道德认知水平,就必须重视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扩大教师队伍,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从而使教育能够达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使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技巧,能够做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道德教育,切实成为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促进者。

(二)崇尚校园文化教育,积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是一种亚文化,具有教育性,对生活于其中的青少年起着指导、陶冶与规范作用。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作为思想教育的手段与补充,在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校园文化往往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由于校园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和青少年校园生活的长期性,决定了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三)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重视大众媒体教育课程

在电视、电影、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等媒介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媒介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其内涵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青少年作为将来社会文化精英的受众群体之一,能否较正确地认识大众媒介,能否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青少年更多地掌握媒介传播的技术,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同时帮助青少年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够比较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正确区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发展关于媒介的思想。学校教育具有对象广泛、教学规范、效果良好的特点,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经验,在高校开设选修课,在中小学开设必修课,或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结合其它课程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媒介实施教育,一方面通过媒介产品的传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讨论分析媒介信息、提醒注意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等,使受众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组织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直接参与媒介节目的制作并播放,消除他们对媒介的神秘感,认识真实的媒介。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开展网上思政工作

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不但能为学生提供安全便捷和低成本的上网渠道,还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过滤不健康的内容,并指导和约束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校园网络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增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供并不断更新有自己特色的信息,成为师生信息沟通、人际交往的桥梁。校园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网上交流的场所,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场所。要使校园网络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组建高质量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非常重要。这支队伍不仅要提供思想政治方面的文献资料,在网上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还应该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参与虚拟世界的交往之中,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采取适当的方法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由于匿名性,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易暴露的真实想法可以在网络中得到体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

上述研究对策是仅从学校层面进行的价值观教育,青少年价值观实际上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媒体行业等多方因素教育熏陶的复合结果,这些因素形成一股磁力线般的“场”,包围着价值观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图1)。最终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则可通过对学生(受众)采取多次网络讨论、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反馈给学校的教育者(传 6 播者),来验证对策的合理性,以便做出调整和修正。可以看出,从“传播者”到“效果”,全过程形成了一个闭环系统,该系统具备实证的反馈功能,能实现良性的循环和改进,类似于一种制定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策略的模式(图2)。如果要从社会或家庭或媒体行业的层面探讨价值观教育,则只需将此时的“传播者”由“学校的教育者”替换成“社会”、“家庭”和“媒体行业”,从新的出发点思考,指定新的讯息和媒介。由于篇幅所限,加之能力不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四、结语

现代传播学研究认为,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大众媒体为他们提供了现实世界的图景和各种人生理想的模型,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青少年一代能否建构起积极向上、健康开放的价值观,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未来。面对大众媒体的强势冲击,科学地认识、预防和控制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种种负面影响,积极探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并付诸实践,已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传播学和教育学交叉的角度进行理论阐释与思考,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以期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大众媒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学校思政工作对症下药,提高绩效,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某些借鉴。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

提供娱乐:

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成威胁。(总结于教科书《媒介概论》和《传播学导论》)未来大众传媒任务的预测

大众传媒角色定位 篇6

关键词:大众传媒;和谐社会;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30-01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目前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背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发,大众传媒应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一、发挥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努力成为“和谐民意”的积极沟通者

人不但是一个自然人,也是一个社会人,或者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社会中的活动主体,无不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而一个群体有总有其代表者,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利害关系,因而常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和意见。此时,大众传媒就充当着民意的积极沟通者。

对禽流感的报道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有效发挥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积极沟通,保证民意畅通的一次成功运作。2004年1月23日在广西隆安县丁当镇发现第一例疑似禽流感病例。1月27日,国家禽流感参考试验室最终确诊。新华网当日公布了这一消息,并报道了相关治理措施。1月26日湖北、湖南、安徽、上海、广东等地出现疑似病例,新华社和众多传媒立即进行了报道。2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副部长刘坚介绍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治工作情况并答记者文,10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发布会。2月9日,农业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每日疫情。媒体进行大量转载,向社会公众公布。除积极报道禽流感疫情之外,媒体还积极报道各个方面的信息,包括禽流感的基本知识及其预防、政府部门的措施、国外疫情及防治经验等等。大众传媒这种在舆论上先发制人,以公开、透明的方式每天主动发布疫情情况,提供全面、客观、翔实、迅捷的信息,与老百姓真诚沟通,真正实现了正面舆论引导的宣传效果。

当然,对于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业界持批判态度的学者还不少,但通过上述事件的报道分析证明,即使是负面报道,只要媒体采取积极的报道思想、报道角度、报道手段,同样能有有效地沟通民意。

二、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功能,努力成为“和谐秩序”的积极守望者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以及公众利益维护的重要手段,其本质特、功能及传播优势、手段决定了其为全社会成员忠诚地监测环境、守望社会的首要功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沃尔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指出:“如果人们决心按某种方式去行动,那么他们就要重新认识这种环境,他们必须加以删改,必须合理地思索。”的确,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异常复杂,难以把握,更难以完全直接经历。为此,人们在与之发生关系之前,必须将它改造成一种较为简单的模式。大众传媒承担的正是这一“改造”任务。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大众传媒就是人类所利用的重要的雷达。通过媒体自身功能的发挥,让新闻信息自由流通,增加社会的通明度,减轻信息的不对称,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之间认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媒体监测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机制,促进社会对问题的及时解决和处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首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传媒公共领域的建设。大众传媒的报道应该是公共讨论和批判的永恒的话题,它为公众批评与监督提供了材料,为社会公共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大众传媒承担着对公众利益自始至终的关注和守望的任务,这也是媒体以人为本的体现。当前,大众媒要切实履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方针,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众及时地获取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感兴趣的信息。这不但是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守望者”的责任,更是满足公众知情权,促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政治认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历来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大众传媒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发展同样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守望环境、社会整合、决策参与、科学和教育以及娱乐和服务等功能。作为新时期的大众传媒,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徐双溪.和谐:城邦的"至善"--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伦理思维探析[J/OL].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7):9.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江西日报,2005 06 27(1).

[3]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M] 林珊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4.

大众传媒社会 篇7

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个方面, 社会发展, 则指以个人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出现从个人到社会总体的自由延伸, 个人的自由延伸到社会整体关系面。包涵个人的物质及精神自由发展到社会层面, 并取得社会化的一致。这其中包含经济、人文、政治等一系列的社会存在的总体发展。从定义上来看, 社会效益和发展, 表现在人类社会在运动过程当中的资源利用对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和社会进步这两方面的积极影响。

那么, 大众传媒与社会效益和发展之间存在何种联系呢?答案是,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大众传媒充当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信息摄取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大众传媒充盈着我们的生活, 于此同时, 大众传媒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握足够含量的信息, 不断吸收来自外界的不同资源, 扩展我们的视野和思想, 让我们充分掌控信息, 时刻维持清醒的头脑。接下来, 就让我们针对大众传媒对社会效益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

提供休闲娱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也不断拔节提高。人们在生活生产当中的重视环节也不再仅仅是维持生存这么简单, 而是愈加重视精神享受, 因此, 休闲娱乐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占据的比重也日渐加重, 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几乎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 休闲娱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举例来说, 在大众媒介当中, 电视、电脑的存在给人们的日常娱乐休闲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人们可以在工作学习之余打开电视观看电影、电视剧、科教节目、旅游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甚至是有趣的广告, 同样的, 人们也可以利用网络的方便, 在电脑上获取最时新的讯息, 了解当今最为前沿的时尚、娱乐、数码、文化、新闻资讯。通过电视、电脑所带来的各方面的不同讯息, 让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填充生活当中的空余时间, 放松在工作学习当中紧绷的神经, 给生活带来更多不同的乐趣。

也就是说, 由于大众传媒的存在, 人们得以以各种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享受他们各自不尽相同的休闲娱乐生活, 在他们各自的人生当中寻求不同的乐趣, 获取他们各自所需的物质精神享受。

监督舆论风向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 社会舆论始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由于社会舆论的存在, 国家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道德规范, 人们需要约束自身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比如说, 在当今社会的资讯传播氛围基础上, 当某一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事情发生的时候, 必定会招致各种不同的媒体蜂拥而至的报道。人们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取信息, 并且在媒体报道的侧重点选择上, 获取媒体对这一事件的大致看法。这样一来, 民众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 潜移默化中被媒体在这一事件上所持的观点所同化, 于是在不同程度上也持有了媒体的观点。

这一情况决定了大众传媒承担着引导和监督社会舆论风向的责任, 大众传媒必须在日常信息传播过程当中谨慎选择信息传播方式和侧重点, 用尽量客观的角度报道事实, 从而保证公民能够客观看待当今正发生的各个事件, 维持社会舆论始终处在一个较为公正的基调当中, 避免那些由于偏颇的社会舆论而导致的非公平、非正义事件的产生。

推动经济流动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 国家内部的经济流动, 始终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方式。有了经济的内外流动, 国家在经济活动当中的商品供求关系能够始终得到较为稳定的维持, 生产关系始终向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靠拢和发展, 进而维护了国家、社会各层矛盾关系之间的相对平衡。由此看来, 良好的经济流动氛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同时, 良好的消费信息传播推动着经济的流动。

经由大众传媒的引导, 人们在生活当中获取多种方式的消费信息。例如, 通过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商家宣传活动等方式了解到当下的职业招聘信、商品售卖信息、最新上映的电影、最新出版的书籍、最新发行的音乐专辑、商家打折促销信息等等。大众传媒为广大民众提供了各种方式的消费资讯, 利用合适的营销手段, 激起民众的消费欲望, 于是形成了经济流动的原动力。

这些消费信息借由大众传媒的各种渠道传播到消费者的手中, 在经济条件的允许下, 消费者各自选择自己所需, 以不同的方式完成消费, 这样一来, 国家经济的流动就活跃起来了。有了足够良好的社会经济流动氛围, 国家的商品供求始终维持着较好的平衡关系, 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着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国家的经济必定是在一个较为持续稳定的水平上发展的。

传承文化精髓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来说, 拥有自己的文化是民族独立性的最高代表。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分支。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了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无论是该民族特有的文字形态还是生活习性, 或者是传统习俗, 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完全依赖于大众传媒来进行传播和发扬的。举例来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通过不同的方式以一定的文化基调传播着不同的讯息, 人们通过这些媒介摄取不同的信息, 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吸收, 最终接受下来的部分, 就成为了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

由于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 民族文化更加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来, 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当中。这样一来, 国家民族文化就能够得到各种不同方式的发展, 于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显得更加轻松和简便。另外, 人们在生活中所选择大众传媒方式的倾向也是该民族文化的一种,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不同大众传媒的偏好也成就了该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 可以说大众传媒与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密不可分。

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篇8

人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 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生存技能、语言文字、社会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 以便于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人的社会化是在经历最初的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和反社会化中, 从自然人转化成社会人融入社会和进行正常生活的一个完整过程[1]。

一个人的社会化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观因素有遗传因素和语言能力, 而客观因素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

美国学者赖特曾提出四功能学说, 其中第三个功能中叙述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即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也称之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这点与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相对应, 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 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1]。可见, 大众传播在对人的社会化上是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大众媒介的影响绝不可忽视。大众媒介可以说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通过书籍、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和新兴的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的媒介向人们提供多种知识技能、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等其他信息的传播可能性, 广泛的受众和宽广的覆盖面使得媒介对人的影响十分巨大, 媒介在人社会化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不可取代的。鉴于之前所说的渗透性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 同时也是潜移默化的。当然大众媒体是把双刃剑, 在传播正确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积极文化的同时,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 当今信息可以说是鱼龙混杂, 虚假信息、错误价值观充斥媒介, 对个体社会化中除了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还存在负面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在《典型报道之我见》中指出, 正面人物的宣传报道也即典型报道。典型报道与一般的以服务性、娱乐性为基本特征的新闻报道不一样, 它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有着明显的促进受众接受某种观点, 采取某种行为的目的性, 也就是典型报道所担任的社会化功能[2]。众所周知, 在中国发展历史上从不缺少典型报道。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 正是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其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典型报道的典范。笔者就非常喜欢收看《感动中国》, 每每看完感人事迹总能落泪, 感受到生活正能量。该节目通过提供社会榜样, 传递正确价值观以此促成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感动中国》正是在一个个评选出来的感人事迹中给大家一个公认的被社会所接受和赞扬的道德榜样, 传递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 从而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

以上所说是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化起正面作用的典范, 不过其负面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还记得2014年12月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的四川泸州19岁少年因失恋微博直播自杀事件。笔者也是经微博消息发布后马上看了这个网名为@Neuuuuuuuuuuuuuuuuuuu_神經元的自杀直播微博, 下面的评论多数可以说的上是血淋淋的语言暴力, 面对这个轻生的少年, 大部分人的评论竟然是“赶紧死”、“你怎么还没死?”“不行, 你必须死”等诸如此类的令人寒心的语言, 笔者也是颇为震惊。大众媒体较其他社会化载体有着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 影响的长期性和潜在性和大众媒体担负终身学习和再社会化的重任[3]。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 个体扮演诸多社会角色, 此处的少年在失恋中难以走出那个男朋友的社会角色, 又在微博这个平台上的网民角色在寻找慰藉时遭到网民的语言暴力。可以说, 他的男朋友角色和网民角色遭遇双重失败。这种社会角色的冲突和失败使他无法忍受, 大众媒介给他带来的暴力的网络语言又使他没有社会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已然觉得自己已经被边缘化, 选择从社会角色中撤退, 选择了死亡。

一个人的社会化关乎一生的发展, 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 所以帮助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大众传媒对人的社会化影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且不可取代, 具有长期性和渗透性, 呈双刃剑趋势。那么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化功能必须得以正确实现, 这个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努力。媒介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符合社会规范和核心价值观的信息, 对网络虚假信息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传播;顶层则需要早日实现传媒立法, 做到文化领域的依法治国;而作为当今

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人文学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2]庾月娥.正面人物报道的效果研究[D].2007.

[3]陈莉娟.大众媒体对人社会化的影响[D].2009.

大众传媒社会 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服务, 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 从而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了三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 而今年的一号文件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了对“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求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影响广大的农民, 而做到这一点, 不能忽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1 大众媒体已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

随着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的传播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包括网络在内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信息的传播手段经历了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变革。2006年《中国科普报告》的数据指出, 中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为91%, 报纸杂志为44.9%, 广播为22.4%, 图书为10.2%。通过此数据表明我国的信息传播途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大众传媒已经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

2 我国大众传媒的农村现状

2.1 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

媒体覆盖率在广大农村比较低, 电视和广播是农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据2003年统计, 我国农村彩电的普及率只有60.45%, 大多数地区超过80%的群众及主要靠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 与宽带Internet网络相比不但接收套数少, 质量也不稳定, 与城市不具有可比性。据农业部的统计, 我国农业网站达6000多个, 这里面有可能不包括涉农企业网站, 另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马晓河在“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发言称, 经搜索, 涉农网站有17822个, 但同我国668900万个网站相比, 涉农网站仅占2.67%。

2.2 农业农民类媒体少, “三农”的内容少

全国上千家电视台开办农村栏目的只有1%。除了CCTV-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中国农村报道》、《农民日报》以及一些省级的农民报外, 很少有专门服务于农业、农民的媒体, 而且这些媒体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进入寻常百姓家。

2.3 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不足, 造成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认知能力较差, 如果不能够消除或缩小知识鸿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是一句空话。

3 建构大众传媒的农平台, 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沟

只有不断的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改变农村信息贫乏的状况才能够有效的促进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改变目前农村信息单一的形式才能有效的减少与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由于传统文化受到大众文化的挤压而趋向消失从而阻碍了农村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知。因此, 构建大众传媒平台以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

3.1 加强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

虽然我国建设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要解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免费接受多套无线节目仍旧需要政府进行长期建设。大量的研究表明, 电视虽然不能够完全消除知识沟, 但是可以抑制知识沟的扩大。

3.2 农村媒介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首先, 增加农村题材在媒体传播内容的比例, 增加农村栏目的数量, 加大农节目的播放力度, 重点指导农民增收、致富以及增加信息量, 多为农民提供增收致富的市场行情以及科技信息;其次,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政府应当增设一些农业频道, 当条件成熟时可以对公益性较强的农广播适当的优惠政策, 此外, 鼓励商业性媒体开设面向农村的专版或节目。

3.3 普及农村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的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就是媒介素养。为了有效的缩小知识沟, 仅仅改善信息基础设施以及接收设备等硬件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当适当的加强新媒介使用的知识和技能等软件的普及。加强农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农村网络基础薄弱, 网络扫盲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应该让农村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以及现代网络的传播手段。

4 培养优秀的大农业新闻从业者

“大农业新闻”的含义应是指与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领域有关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改革开放之前, 提及农业新闻,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农业生产、农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但是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随着农业内涵的不断外延, 大农业的概念应运而生。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 造就了大部分农民喜守、求安宁、想变又害怕变的性格。因此, 在农村报道中, 侧重农业科技新近事实的报道, 以促进农民思想的改变、求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新闻从业者不可推御的责任。农业新闻记者与其他新闻记者一样, 其使命就是充当舆论的引导者、信息的传播者, 经验的介绍者, 丑恶的揭露者。但作为农业新闻记者, 还肩负着特殊的职责, 即传播大农业科技信息, 普及大农业科技知识, 推进科技和社会进步, 提高科技文化素养。为此, 必须培养优秀的农业新闻从业者来担当这一伟大使命和职责。他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4.1 高尚的品德修养

作为大农业新闻从业者除了具备一般新闻从业者的品德修养外, 还要常年奔波在外、风吹日晒, 遇到天然的灾害, 是习以为常的事, 如果不能忍受这些痛苦, 很难较好地完成任务。

4.2 深厚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大农业新闻从业者的知识结构, 一般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第二个层次是农业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第三个层次是新闻业务基础知识。第四个层次是一般知识。第五个层次是社会知识。

4.3 较强的新闻采写能力和编、播、制作能力

作为记者, 不仅要能写, 还要能摄影, 作为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的记者, 除了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夫、主持技巧外, 还应通晓电子媒体的操作技能, 通过图像、音响效果、动画、数学视频艺术, 向广大受众展示充满科技色彩的世界。运用现代技术数字化 (如动画、特技) 再现科学知识的内涵, 是农业科技新闻记者应具备的素质。

5 农民观念变迁, 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当前的农村不仅需要有针对性的信息, 更需要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 观念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当代农民需要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媒体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沟通消息,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媒体应成为改变落后意识的理性力量”, 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将成为推动整个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一种重要动力因素。

摘要:大众媒体已成为科技传播的主要途径。文章论述了我国大众传媒的农村现状, 信息获取的渠道不畅、农业、农民类媒体少, “三农”的内容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及如何建构大众传媒的农平台, 缩小城乡之间的知识沟和培养优秀的大农业新闻从业者, 促使农民观念变迁这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媒体,传播,农村

参考文献

[1]刘晓凯, 刘彤.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J].新华文摘, 2005 (9) .

[2]张宁, 方晓红.加强农村传播服务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媒介传播”学术研讨会综述.http://www.woxie.com/article/list.aspid=5490 (2003-6-9) .

[3]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http://www.sarft.gov.cn/downstage/zxdh/zxdh3/zxdh3.jsp.

大众传媒社会 篇10

一、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提出

(一)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承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使命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 十七大顺应时代要求, 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题研究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既是历史赋予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 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以为文化建设培养更多后备人才;还要积极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

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精神, 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这是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该计划中, 明确将“社会服务领先”作为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五个基本条件之一, 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建设计划的重要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政策导向十分明确。2010年, 教育部、财政部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并再一次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计划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两个计划, 前后延续十年, 一致强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为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创建国家示范校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强化自身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 (2) 三者有机统一, 而又相互促进。借助于社会服务,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动向, 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布局;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使教师在文化建设第一现场掌握最新技术,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水平, 增强教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能力;可以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在参与实践中验证知识、增长才识,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促使学院科研调整研究方向, 提升实效性;还可以为学院争取到企业和社会的大力资助, 增加办学经费。然而从现实来看, 当前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 表现为:认识上的不到位, 把社会服务看成为副业;能力上的不适应,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机制上的不完善,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技术基础不够, 演播室、剧场、实训实习基地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不能满足社会服务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更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强化自身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内涵

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 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 是指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 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称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狭义上的。而所谓能力建设, “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创造”。 (3) 这里的“能力人”既可以是个体的人, 也可以是由人构成的组织。而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 “能力的主体和主体存在的环境是影响和制约能力发挥和实现的重要因素。” (4) 因此, 把握能力建设的主体特征和客观环境, 是科学界定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涵的两个基本点。

从能力建设的主体特征来看,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 因其“职业性”而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发挥其学科多、科研能力强、设施完善等长处, 更擅长科技成果转化、创办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装备服务等。而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行业背景和人才培养层次等优势, 重点抓好大众培训服务、应用技术咨询服务及地方或社区的信息服务。” (5)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这是对整个高职院校的一般化要求, 而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艺术性”。从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 以及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能力出发, 本文认为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要集中在:传媒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能力, 立足区域的文化传播能力, 以及面向艺术类中高职院校、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四个方面。

从能力建设的客观环境来看,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还必须对接当前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开展社会服务, 既要考虑高职院校的能力和需要, 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 只有把两者对接起来, 才能促发高职院校的动力, 提供有效的服务。基于这一前提,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就是在院校和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中寻找服务的对接点和能力的增长点。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着全面的部署,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可以有所作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创作、展演优秀的文化作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通过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 加强舆论的分析、研判、监督与引导,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三是通过援建电视台、文化站、广播站、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 共享学院剧场、演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资源, 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通过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 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形式,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五是为传统及新兴文化产业职工提供培训,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是全国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中首批获得立项建设的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作为改革的先锋与示范, 学院始终注意把社会责任与自身需要及能力结合起来, 已逐步形成具有艺术传媒特点的社会服务模式, 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和平台支撑, 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试图为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一) 传媒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通常而言, 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弱项。为了克服这一弱项, 学院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 其一是加大激励力度。通过制定《社会服务管理办法》、《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修订《科研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落实社会服务责任, 并从时间、场地、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其二是搭建平台。依托发展研究中心, 整合学院研究所、工作室和其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形成对外服务的集成平台, 研究所侧重技术研发, 工作室侧重产品加工和生产。其三是构建长效机制。通过牵头组建湖南文化产业职教集团, 并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引企入校, 先后与湖南卫视、青海卫视共建“湖南电视产品生产基地”, 与广东中奥动漫公司共建“动漫产品制作基地”, 与湖南数字时代出版设计公司共建“校园数字出版平台”。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是非常富有成效的。近五年来, 学院对外承接了20多部广告片的拍摄制作任务, 500多部 (集) 广告片、动画片、资料片的配音任务, 30多项影视动画外来加工项目, 金鹰卡通卫视2006年动画春节晚会, 《三湘职业技能大师》系列专题片, 湖南省高校首部电视剧《棕榈树》, 以及国内首部动画幻想电影《风筝手》等项目,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能力建设

为了提升培训能力, 学院在整合原有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IELTS (雅思) 培训与考试服务工作站等培训机构的基础上, 成立继续教育中心, 专门负责社会培训服务,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中小型文化企业和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2011年, 为省内外广电行业、高校、中小学及社会人士提供各类培训达18 000人次, 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学院扩大了办学经费来源, 还赢得了文化界、政府的高度肯定。2011年, 学院还与湖南广播电影电视局成功签约合作共建“大广传媒培训基地”, 建立起由学院名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培训师资库”, 开发培训教材, 重点为影视动画、广播影视、数字出版、艺术设计、新媒体等领域的企业职工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高技能培训和鉴定等, 每年可接纳8 000人次来基地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同年,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新疆高校毕业生“文广班”学员为期两年的培训任务安排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学院教学质量的高度肯定。

(三) 立足区域的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相比于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 文化传播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强项。近年来, 学院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播优势, 不仅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还积极参与国际项目承接与合作, 促进中华文化国际推广。首先, 在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方面, 学院师生先后担任了世界、亚洲龙舟锦标赛, 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龙舟赛等赛事的裁判及现场解说, 以及参加全国妇联、《今日女报》、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大型文化演出, 为湖南省展览馆“三湘巨变——湖南省60周年成就展”担任讲解等活动, 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 美国、澳大利亚等华人龙舟组织, 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其次, 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主动与省内外媒体、周边社区群众、区域企事业单位共享实验剧场、演播室、录音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国际汉语言传播湖南基地等文化、文娱和体育设施, 使学院日益成为长沙星沙地区乃至中南地区的文化传播与活动中心。如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名牌节目在学院演播楼录制;2011青海卫视花儿朵朵海选现场设在学院体育馆;2009年首届湖南校园戏剧节闭幕式在学院实验剧场举行等。再次, 依托落户学院的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 整合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主持播音等重点专业人才优势, 开展国际项目承接与合作, 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从2009年至2011年, 连续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基地举行。2011年7月,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十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开幕式上说:“汉语桥已成为各国青年展示汉语水平的重要舞台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 成为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四) 着眼文化事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 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 (6) 在这方面, 通过发挥学院“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的作用, 以系部为主体, 积极开展与湖南边远地区和西部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如主持与播音专业、影视表演专业对口支援湘西州某艺术职业学校, 帮助在原有专业中渗透播音与主持、影视表演、礼仪主持课程内容与教学, 提供教师培训和学生继续教育学习, 共享教学、师资、实训等资源。网络传媒系、主持与播音系对口支援新疆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重点帮助提升办学层次、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交流与培养、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与就业信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学院还进一步拓展辐射带动面, 以优势艺术教育资源对口支援老少边穷地区,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出版与发行专业、主持与播音专业对口支援湖南江永县的村文化站建设, 帮助建设图书室、广播站,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指导农民利用网络进行农副产品数字化营销,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景区讲解员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旅游讲解业务指导, 制作旅游手册, 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品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 不仅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还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2011年10月25日。

[2]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载于《光明日报》, 2008年8月3日, 第11版。

[3]韩庆祥、张军:《能力建设: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伟大工程》, 载于《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6期, 第28-29页。

[4]魏明、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 载于《职教论坛》, 2010年第15期, 第65页。

[5]廖忠梅:《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比较研究》, 载于《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第27页。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意识 篇11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意识再生产

一、引言

性别意识是对每个人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可和内化,它以社会的认可为基础。个体依据社会期望的规范和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行事,而对规范的违背会引起角色的偏离,被人们看作是不正常的——因为它引起了日常行为连续性的中断。

大众传媒中所蕴含的性别意识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由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男尊女卑、男高女低思想的影响,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性别的“刻板成见”。大众传媒通过反复的刺激,引起受众的认同和模仿,所传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对受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近些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弱势形象并没有太大改善,因为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刻板成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本文试图通过近期的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来透视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众传媒中性别意识的具体建构过程。

二、案例解读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继《英雄》、《十面埋伏》的又一大作——一部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最大的电影(耗资达3.6亿元人民币),展示了一个王宫之内发生的悲欢离合,依靠其投资规模大、演员阵容强、表现形式新的优势。赢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自2006年12月14日全国放映以来,截止一周时间内票房接近1亿元。但《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上映时也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定为R级(限制级),因为影片涉及较多的暴力镜头。在国内《满城尽带黄金甲》获得赞扬的同时。批评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来源于《新京报》一位学者的评论把其定性为一部“反常”的大片,因为它缺少大片应有的内涵,成了形象工程:网友则将其片名戏称“满城尽是大波波”,因为影片的开始满眼望去“波涛汹涌”……

在笔者看来,影片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波涛汹涌”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性别意识在大众传媒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先从对《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质疑开始分析。有学者指出唐朝在武则天统治下女权高涨,女性的衣着确实比较开放,皇后和宫女出现低胸造型,并非不可能的事,唯独是在戏中,宫女们全都袒胸露背排排站,这一点备受争议。因为根据唐朝的风俗,宫女出席一些正式场合,必定要披上一条“披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美术服装设计奚仲文强调,宫女未有“披帛”,是因为剧照中宫女正在后宫穿装,“披帛”还未披上。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实质上这是为影片中所具有的夹杂利益的性别意识辩护。为此笔者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影片中女性特征

苏珊布朗米勒写道:“每一种文明都要对女性的身体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式,有关女性的审美标准往往对女性身体的某些部分或肉体的某些自然表现加以改正…乳房已经成为男人性欲统治的领域。”在男性制定的审美标准中,硕大的乳房总是男人渴求的。乳房作为女性的重要性征,其暴露总能引起男性的遐想。在影片中,宫女们全都袒胸露背排排站的镜头一共出现了8次(共同的一个场景暴露次数算1次,以下同),1次特写,其中3次给王后送药都是正式场合,奚仲文仅仅用“宫女正在后宫穿装”作为理由来解释显然是不充分的。女主角王后(巩俐饰)的暴露次数在18发,有2次特写,1次长镜头,比较特殊的宫女小婵(李曼饰),胸部暴露的次数也有13次。如此频繁的暴露,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唐朝或五代十国女子可以低胸)之外。作为当今父权制和商品经济的合谋时代的商业电影,为了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眼球,取悦男性成了必然的选择——无论是片中的男性角色抑或男性观众。因为女性是使男性产生视觉快感的重要因素——女性已经成为男性的观赏品。男性观众在观看中,依据自己的阅读策略,选取某个片段,可以和影片中的男性角色同时获得了快感满足。同时,通过对乳房的凝视。男性可以体会到对女性控制的权力,凸显对女性的优越地位。

(二)影片情节的发展

影片的是以重阳节前大王(周润发饰)回宫为背景展开的,大王刚回到宫中,通报者所说的“大王有旨,各回本宫,免迎车驾”首次显示了男性的威严,随后大王和杰王子(周杰伦饰)比武,再次显示了男性的力量:大王监督王后吃药,并为王后擦拭嘴角遗留的药迹,表面上是关心。实则也是在显示自己的地位:知道王后要谋反的时候。大王显得非常的冷静,相观之下。王后却表现得手忙脚乱,在得知大王知道重阳晚宴的预谋后,梳妆打扮时拿着簪子的手在颤抖,脸上的表情紧张,一气之下将桌子上的梳妆盒打翻。通过这样的叙述,将男性的理性和女性的非理性展示的淋漓尽致。最后,王后的谋反失败了,大王撕裂了王后绣着菊花的衣服,俘虏被杀,流血的菊花……大王的“胜利”为整个情节发展的男性优势地位划上了句号。

(三)影片中语言的运用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起着传达信息和表达意义的作用。影片中的语言在所传达的信息和意义中,已经包含着对女性的歧视。在影片的中间,大王探望祥王子,说:“你们有私情,我早就知道了……,我不怪你,我知道,是她勾引了你。”传统的女性是红颜祸水的观念通过语言的表达体现出来。另外,由于语言的意义总是带有语言使用者本人的个体风格,与语言使用者所关联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在自觉不自觉中会入侵这个表达系统,如使用者的社会位置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语言在传达意义的同时也在表现着权力。正如法国的后现代主义者福柯所言,在整个社会领域中是到处弥散着权力的。语言的交流实际上体现着对话双方的不平等和权力者的优势地位。而在影片中,透过权力关系,更深层次的,我们看到了男性的优势和女性的弱势。在影片开头部分,大王对杰王子说:“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影片最后大王再次重复:“我说过,朕不给,你不能抢。”杰王子:“儿臣造反,不是为了抢王位,儿臣是为了母后。”这样的对白体现了大王对杰王子的权力关系,但杰王子造反的动因,却是因为他的母亲——一个有着自己欲求的女性,女性的权利却要通过男性的行动来表达,男性对女性的优势地位被间接地展现出来。

(四)影片拍摄技术的运用

1场景和道具

雅克布逊(R.jakobson)认为,符号意义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讲,其表达意义的主要手段都是隐喻和转喻。一张黄河壶口瀑布的照片可以代表黄河瀑布,甚至整个黄河的某种气势,而不是其他物,是由于转喻功能的作用。如果用它来表征中华民族的精神或者其他

意义,隐喻的功能突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中场景和道具的安排和其他元素在一起,也起到了类似的叙事意义。迎接大王回宫时整齐的仪仗队,颇具震撼力的音乐,厚重宫门的依次打开,衬托出一种男性的威严和力量,天圆地方的菊花台,代表了传统不可更改的秩序——男尊女卑,男性的统治地位已经显现:程序式的“定点报时”则强化了现存秩序——男性的统治秩序不可撼动。如此,王后挑战的结局只能是自取灭亡。

2特写

一个插入的特写镜头可以强调在叙事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细节,影片中通过对人物的特写,起了塑造着叙事标志的作用例如王后见祥王子(刘烨饰)的场景,通过对祥王子面部表情的特写,这种特写一方面预示了情节的发展一:祥王子会告密(不再和王后站在一条战线),事态发展将会出现转折,另一方面留给观众的是王后瑶取悦祥王子,女为悦己者容的感觉,在不自觉中传达着女人的不理智和对男性的依赖:蒋婵的母亲死了的特写。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她的尸体旁经过,既表现了她的无辜同时也说明女性的命运是掌握在男性手中的。

三、性别意识的再生产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日益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大众传媒的生存是建立在对主流社会价值和角色规范的内化和传播基础之上的,所以大众传媒开始成为人们认知和了解社会角色规范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影片中所表现的这种性别意识,不仅仅显示了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地位,而更重要的,它参与了男女不平等性别意识的再生产。接下来我们可以借用葛兰西德理论来分析这个过程。

在葛兰西的视野里,阶级意识形态形态的运作轨迹是:生产——传播一认同。意识形态生产出来后,就在学校、报纸、杂志、书籍等市民社会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的机制是“自我认同”,也就是人们的“同意”或“赞同”。而大众传媒对性别意识的再生产遵循着建构——内化及自我规训——强化原有规范的过程。

1、建构“建构(construction)”就是掌握话语权力的集团创造出的控制其他集团的策略,它通过把其他集团在话语上指定和分配为“他者”和“另类”,而运用技术手段去改造他者。影片中,制片人和导演所要展现的是一个王者的史诗,男性的权力是不可撼动的,对男权的质疑显得不合时宜,会成为“他者”和“另类”,一所以女性反抗的结局注定会失败一影片中王后最后的死亡也变得理所应当。

2、内化及自我规训因为人们会通过大众传媒中所宣传和刻画的不同性别人的角色形象来了解社会所认可的规范和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角色预期,所以当传媒所刻画的人物形象片段和观看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所契合时(例如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获多或少有过失败的经历且和男性相关联),这个片断就会被观看者本人解读或者诠释成他们“自己的声音”。通过这个过程,影片中女性的形象会被观看的女性认作是自身形象的一种表达,他们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中也会遵从这一规范。这种遵守是自觉的,犹如英国哲学家边沁描绘的“全境式监狱”,引全景式监狱’重视的是监视,即使在监视者不在时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监视,即自我的控制和自我规训。内化了传媒所传达的女性弱势形象再到自我规训,女性已经把自己纳入了男权统治的框架之内。影片中以王后位代表的女性,同样也内化了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他们的反抗和挣扎是很难成功的。

3、强化原有规范由于社会既有的性别规范为大众传媒中性别角色行为提供着结构资源,传媒中的性别现象只有利用这种结构性资源才能够与观看者之间建立起。主体间性,而经过建构、内化及自我规训的环节,社会既有的性别规范被女性和男性的共同行动而强化,强化后的性别规范会再次进入下一轮性别意识生产的循环。

通过以上的循环,大众传媒进行着不同性别成员的角色形象的塑造,强化了原有的性别角色意识,推动着社会性别意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四、结语

大众传媒社会 篇12

关键词:社会责任,经济效益,受众特征,平衡发展

在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下, 大众传媒走向市场, 寻求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 几乎成为摆脱困境, 寻求发展的唯一途径。实行企业化管理, 使大众传媒在思想观念、经营机制、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然而, 新经济主义浪潮奉行的自由化、市场化与全球化, 强化着消费者的消费主义文化取向, 刺激着传媒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愿望, 又使人不得不质疑媒体能否完成服务公众利益的社会责任。研究大众媒介, 既要探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内涵及其规律性, 又要探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对立统一关系, 以实现两者的平衡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受众接受心理的分析与理解, 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市场经济的互动引发大众传媒经济效益的追逐

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媒介产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产出关系的比例大小, 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被视为有经济效益。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 处处充满着国家、区域、行业、投资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博弈, 商业诉求、政治权利与公共利益持久较量。而国家与资本之间达成的共识成为其主要推动力:只有打破垄断, 才能开放市场, 进而实现体制转轨。一方面, 国家的意志是市场的风向标, 另一方面, 是市场力量的壮大要求国家完全放弃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导作用。同时, 国家意识形态也不再是简单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 其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组成部分和不同的组织层面, 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反映了某一权利体制庇护下的利益集团的诉求:市场力量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源流, 代表着不同的“民间资本”的利益诉求。整个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和重组, 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国家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市场的经济效率诉求, 形成了利益和权利分配的互动。每个市场主体在独立赢取经济利益的同时, 又不能单独实现自己的经济意图, 只能通过对外的资源交换才能体现自己的经济目的, 各个市场主体之间既有相互合作、相互依赖, 也有利益的对立和利益冲突。[1]15利益的高度分化已然主宰着今天的中国社会, 意识形态的左右之争亦不能构成政策之争的主要力量, 而换之以利益立场的倾向之争。在这种背景下, 大众传媒作为新的社会资源整合的形式, 这在象征层面上允许个人和集体有更高的自治, 解放了自发性, 使得自发的经济秩序成为了可能。[2]16大众传媒与市场, 大众传媒与产业的相互吸附, 不是中国大众传媒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偶然现象, 而是经济时代文化创造的现实处境。

哈马贝斯说:“一种传播工具的引导使我们能够让信息瀑布通过, 产生一种调节行为的效果, 鼓励人们借助现代手段更新工具秩序的传统观念”。由此可见, 大众传媒的本质是趋向于一种主体间性的相互理解。大众传媒本身意味着一种双重逻辑, 既是互动反应, 又是互动反应的表现。传媒行为和传媒角度趋向多元化发展, 这也称为传媒的合法化资源, 信息源, 话语的授权允许等因素的社会性放大, 传媒行为的社会化, 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有力杠杆。[3]19市场经济推波助澜, 将大众传媒引向经济效益的角逐, 而相应的, 大众传媒又不断调节经济效益的市场份额, 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与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大众传媒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 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优胜劣态的良性循环, 就要面向市场, 充分考虑市场需要, 通过最经济实用的手段争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大众的需求是传媒的命脉, 赢得观众的青睐, 提高收视收听率, 争取大量的广告客户, 自然成为大众传媒的首选。大众传媒讲求眼球经济, 最大程度地获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也成为其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标杆。

二、多元价值的波动呼唤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的承担

当今社会信息大爆炸, 是一个娱乐充斥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 随之而来的是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体系、多元理念的交汇、融合、碰撞、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交织并存。在这大众传媒的浸泡下, 受众在真实世界与拟态世界中游走, 虽拓宽了自己的心灵生存空间, 但也有意无意地压缩了自己在真实世界的居留时间。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铺天盖地, “人肉搜索”、“芙蓉姐姐”大行其道, 虚假新闻、媒体失语屡屡发生, 低劣媚俗、粗制滥造屡禁不止, 麦当劳式的商业逻辑在传媒领域肆意延伸, 这无疑要求大众传媒要弘扬人文主义关怀, 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奉为大众传媒经营运作的轴心, 更好地提供给受众良性有序, 真善美的媒介服务和消费。坚定地承担社会责任, 始终是大众传媒生存发展的终极价值和本位智慧, 更是其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受众总是倾向于接触, 注意那些符合其价值观、审美情操或是对其有用的媒体及其传播的信息内容, 大众传媒在充分尊重受众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要勇于承担起引导受众的社会责任。当传媒的文化身份与受众的角色期待出现错位时, 就极可能混淆传媒真实与文艺虚构的界限, 这时大众传媒理应承担的责任完全消解了, 所谓的大众传媒也成为纯粹商业化的博彩游戏, 传媒与娱乐, 传播与经营的界限被有意模糊, 被肆意破坏。多元价值的波动, 呼唤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承担。大众传媒应该是民主法制的推动者、经济发展的促进者、人文关怀的提炼者、文化传承的助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 这也是社会及受众对大众传媒的共同要求。

学者丹尼·埃利奥特曾明确指出:“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 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 而且每种媒介都要对依赖它们而获知信息的公众、团体负责。不管是私有制媒介, 还是政府所有制媒介, 不管有无新闻控制存在, 也不管这种控制是来自新闻机构本身, 还是来自外部力量, 责任都是存在的。”丹尼·埃利奥特认为所谓的“责任”,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介被社会所赋予的特定角色所决定的。所谓传媒的社会责任, 指的是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 传媒所起的作用。对此, 美国媒介素养学者W·James Potter在他的《媒介素养》一书中打了个比方:“媒介传播效果对人的影响就像天气对人的影响一样, 它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且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气象局如何先进, 它也控制不了天气的变化。然而个人却能有效地控制天气对身体的影响。”随之, 天气有好也有坏, 大众传媒的功能更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像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书中所写:“大众媒介是一种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如果不加以适当的控制, 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这就解释了媒介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概念, 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制度之下, 要落实媒介的社会责任, 要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因而必定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4]47在现代社会, 大众媒体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特殊的手段和特定的方式直面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体系影响社会、引导社会。因此, 大众传媒要一直并将长期承担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责任。所以, 要求大众传媒履行社会责任, 实质上也就是要求媒介讲究伦理道德, 传播负责任的信息, 恪守用客观公正的事实说话, 还要守望社会良性秩序, 维护社会发展的健康因子, 提供具有真善美价值的信息服务。要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 做维护公共利益、调节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关系的均衡器。

三、把握受众特征, 造就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公民个体

大众传媒经济效益的拼力追逐离不开具备公民观念和公民能力的公民个体。媒体经营者, 从业者在尊重公共道德, 遵守公共秩序的基础上履行职责, 使得受众和传媒的行为处在一种有序和适当的位置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各类传播媒体使尽浑身解数, 争夺媒体市场的注意力资源, 为的只是让受众选择自己所传播的信息, 受众的“心理选择”便构成众多传播媒体为之运转的隐形轴心。

首先, 要让受众注意到传播信息。所谓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受众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 它能够使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那些有意义的, 符合受众需要的各种信息。注意分为有意识注意和无意识注意两种。大众传媒要有品牌意识, 以其独特性, 稀缺性为卖点, 注重包装, 讲求精致, 狠抓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受众总是倾向于接触那些能够吸引其注意的信息资源。其次, 受众都有寻根问底的好奇心, 他们不仅想知晓发生了什么事, 更渴望了解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以及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背景, 结果及未来态势。而且, 随着大众传媒激烈竞争的花样百出, 受众已不仅仅满足于事件的平铺直叙。受众需要精致模拟的事物, 需要将自己“对象化”, 需要在迂回曲折, 百转千回中寻求那份紧张刺激, 然后坐在那里回肠荡气。这又要求大众传媒在基于真实性的基础上, 适时采用些故事化的表述方式, 继而调用一些最能反映现场氛围的可视性元素组织编排, 传达给受众很强的现场参与意识, 从而引起观众的高度注意, 激起情感共振, 加深对传媒事件真实性的理解与记忆, 进而培养受众的忠诚度。受众要对整个事件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又离不开细节的凸显与强化。俗话有曰“细微之处见端倪”, 通过细节方能看出个究竟, 看出个所以然来, 细节更能传达感同身受。眉宇间的变化, 周遭环境的转折, 往往在细微之处得以彰显。再者, 受众对所接受信息有着真实性的渴望。媒介作为人体器官的延伸, 传达的多是受众未曾有机会亲历的真实事件。受众渴望通过媒体了解到事件完整丰富的背景, 感受那种逼人的真实。受众想了解的是那些真真实实发生和正在发展着的事件。而且, 受众心理系统中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都不是纯粹的而是相互参与的, 受众的情感会影响心理系统对进入的信息的理解、评价和判断。[6]248大众传媒对真实性的有效把握, 能够引发受众产生联想, 调动其情感共振。继之, 受众习惯于接触那些与其有着贴近性的信息。抑或是地域上的相似性, 抑或是情感经历上的趋同性, 抑或是性格气质的相近性, 受众总是喜欢接受这些有着同质化意味的信息。大众传媒还要以平视化的姿态, 充分运用草根表达的叙述语言, 以期获得受众认可。受众选取的信息还与其固有的道德观发生心理反应。进入受众心理系统的信息有时要与反映一个人的道德的信念碰撞, 要适时适应和引导受众的道德信念, 不但使受众获知全面可靠的信息, 还要引发受众思考, 从而优化传播效果。大众传媒要以人为本, 充分把握受众特征, 造就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传媒受众个体。

四、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平行并举, 制定和谐的发展战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众传媒既具有政治属性, 又具有经济属性, 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要平行并举, 和谐发展。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是在社会责任约束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大众传媒应首先是一种公共事业, 是监测环境, 预警社会, 为党和人民公共利益服务的公益性事业, 然后才是一种盈利产业, 以收视率为卖点, 奉行“眼球经济”的商业逻辑, 实现商业利润。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是对立统一的。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是指媒介组织和人员对受众传播负责任的信息, 维护社会的良性秩序, 引导受众的道德理念, 最大程度实现其社会公益价值。而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 是指媒介产品处于商业运营中, 讲求投资回报, 以小投入获得大产出被视为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大众传媒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支撑。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好了, 有足够的资金, 技术投入到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中, 其节目的可视性, 精良度势必大大提高, 吸引更多的受众, 方能将真善美的价值理念更好地传达给受众, 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 国家安全和受众身心健康。而社会责任是大众传媒更优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只有媒介从业人员坚持将社会责任置于首位, 以人为本, 促进社会群体和个体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更好的形成, 强化“守门人”的责任, 强调使命感和责任感, 引导大众看的高一点, 远一点, 获得受众最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社会安定, 国家安全, 受众身心健康的前提下, 受众方可安心自若地获取媒介资源, 深度参与媒介传播, 大众传媒经济效益的优化方能实现。经济效益是在社会责任基础上的利润最大化, 社会责任是在经济效益保障下的公益最优化, 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要讲求平行并举, 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 大众传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在和谐发展中渐行渐远, 市场经济的互动引发大众传媒经济效益的追逐, 多元价值波动亦呼唤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承担, 还要在把握受众特征的基础上, 造就公民个体, 制定和谐发展战略, 共同创造大众传媒的神话。

参考文献

[1][2][3]戴元光.传媒, 传播, 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高文.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说略[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 .

[5]王嘉俊.把握受众特征, 定位媒体风格——从受众的角度浅析移动电视[J].视听界, 2004 (2) .

上一篇:应急预防下一篇:卫星调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