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营销

2024-06-20

错位营销(精选9篇)

错位营销 篇1

一、“怕上火”再度带火的饮料新品“冰糖雪梨”

今年夏天, 不管是走在大街上、坐在公交里、吃在大众美食城, 映入眼帘的都是冰糖雪梨。笔者调研了一些消费者购买的原因, 80%的被调研对象的答案都是“去火”。大家都知道“怕上火”这一句广告语是加多宝2003年首先提出来的, 当时其将红罐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 推广主题就是“怕上火, 喝王老吉”。这一独特的USP占据了人们的心智, 将王老吉从岭南一个凉茶带入了全国人们的视野。这句广告语沿用至今, 就算王老吉换名加多宝, “怕上火”仍在沿用。按照USP理论, “怕上火”已经被王老吉提出来了, 其它商品如果再运用就是给他人作嫁衣裳。但事实是:“怕上火, 喝冰糖雪梨”, 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又把冰糖雪梨从竞争激烈的果汁饮品市场中脱颖而出, 带入了人们的消费视线。

二、“冰糖雪梨”模仿成功的原因——错位营销

世界级国画大师齐白石曾他的弟子说:“学我者生, 像我者死”。弟子学得些许技巧, 又借了“师出名门”的关系, 人们自会刮目相待, 维持生计不成问题;相反, 学齐白石学到了“模仿秀”的程度, 师生作品如同翻版, 那就分文不值, 难有立锥之地。电子商务代表人物马云也曾转用这句话:“像我者死, 学我者生”, 他认为在企业经营中, 应好好研究一下成功企业的经营理念, 寻找市场还缺少什么, 和现有的大企业形成互补, 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子, 这才是一条“生路”。

“像我者死”, 为什么“冰糖雪梨”能摆脱这一宿命?这就看它是如何在同一概念下展开错位营销的:

首先, 命名的错位

“王老吉”是南方凉茶中的一个老字号, 是一个著名商标。而冰糖雪梨的命名则沿用了果汁类饮品一贯的命名策略——以产品的原材料或者说主要成分命名, 这一命名清晰的告诉消费者它的产品原材料或成分是冰糖、雪梨, 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 这两种食物都是败火的, 并且冰糖炖雪梨更是很多人自己在家经常熬制的饮品, 主要用来滋补养颜、润肺清热、生津止渴、防暑降温等等;因此“怕上火”这一功效虽然王老吉早就占据, 但冰糖雪梨再一次运用这一概念, 仍具有足够的力量吸引广大受众, 起到招徕顾客的作用。

其次, 品类的错位

冰糖雪梨和“王老吉”都属于饮料, 具有竞争关系, 也就是说占据消费者同一心智。但二者在消费者心目中又有清晰的品类区隔, “王老吉”是凉茶, 属功能性饮料;而冰糖雪梨是果汁饮料, 消费者想喝功能性饮料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王老吉”, 而为了解渴购买饮料时, 就选择冰糖雪梨, 而放弃普通的茶饮料、碳酸饮料等, 也就是说二者在同一心智中分属不同区间, 这一错位的存在致使二者并非竞争对手。

再次, 功能的错位

这个功能错位是建立在品类错位的基础上。所谓功能错位是指虽然二者都是说“防上火”, 但在消费者心目中二者去火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冰糖雪梨在大家心目中, 就是一个普通解渴饮料, 也就是说消费者购买时并非真正为了“防上火”, 而是认为渴了, 反正要买喝饮料, 买什么呢, 冰糖雪梨吧, 和其它的矿泉水、茶饮料等价格都差不多, 还有点“防上火”的功效呢。但是购买“王老吉”的时候, 消费者想法则是:大热的天, 好像有上火的迹象, 买“王老吉”喝吧, 提前预防上火。也就是说二者的购买动机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其实就是源于二者的功能错位。并且二者的配方、成分等都决定了人们自然会对它们的功能有区隔, 能形成错位, 冰糖、雪梨虽然在大家心目中是败火的食物, 但是也就是败败火, 不期待它的疗效;但王老吉是中草药配方, 人们当然更信赖其“防上火”的功效。

然后, 消费场合的错位

消费场合的错位是建立于功能错位的基础上。所谓消费场合的错位是指有些消费场所, 比如火锅店, 消费者心目中特别怕上火的消费场所消费的时候, 大多数人毫不犹豫的选择“王老吉”;而另一些消费场所比如是冷面馆、冷饮店、逛超市等, 需要喝的, 更多的会选择冰糖雪梨, 图个凉爽。同时二者的铺货渠道也在无意中形成此错位, 除商超为代表现代渠道之外, “王老吉”主要是通过“火锅店”、湘菜馆、川菜馆以及通宵熬夜的网吧等易上火的场所, 而很少出现在冷面馆、普通小饭店、食杂店等, 而“王老吉”不常出现的地方恰恰是冰糖雪梨的主要销售场所;这也客观上支持了消费场合的错位。

最后, 消费人群的错位

所谓消费人群错位, 一方面是目标市场不同, 从“王老吉”群体齐分享的大场面可以看出, 它是实行的市场全覆盖, 男女老少, 其中调研结果看, 男性消费者居多;但冰糖雪梨则是选择了年轻女性作为代言人, 不是它不希望覆盖更大的市场, 而是其产品决定的, 冰糖雪梨中的冰糖成分是甜味的, 这就决定了它很难吸引不喜甜食的人, 比如很多男性, 再比如血糖高的人、糖尿病人等;因此它更多的把目光投注在年轻女性这个群体;另一方面是价格方面的区隔, 红罐装的“王老吉”350m L, 好像是3.5元左右, 而一瓶500ml的冰糖雪梨才3元左右, 虽然价格相差不大, 据观察, 很多农村过来、低收入阶层还是选择更实惠的冰糖雪梨, 而不会去选择“王老吉”, 而收入较高的阶层, 基本选择“王老吉”, 而不选择他们眼中低档的冰糖雪梨。

三、“冰糖雪梨”成功带来的启示

20世纪50年代初, 美国著名的营销大师罗瑟·瑞夫斯提出了USP理论, 即要求每一个产品或品牌都要给受众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 简称USP理论。第一, 每一则广告针对消费者必须有一个销售主张, 即告诉受众一个购买该商品的确切理由;第二, 这一建议一定是该品牌独具的, 是其它品牌产品所不具有的;第三, 这一建议必须具有足够力量吸引广大受众, 在受众心中产生鲜明的感知映像以招徕新顾客。

目前商品的极大丰富, 产品的同质化严重, 很多营销人员认为USP已经过时, 失去了其使用的场地。“冰糖雪梨”这一成功案例有给了USP理论新的使用战场。如何才能让“同一概念”再度发光呢?

首先, 这一概念再度使用时, 已经失去了首次使用的市场机会。因为首次使用会因消费者的需要处于空缺状态可以予以填充, 而再度使用时则处于需要已经得到填充的不利境况, 就需要概念本身与再度使用者具有紧密关联性。所谓紧密关联性也就是此概念再次提出, 消费者能毫不质疑的接受。“冰糖雪梨”的名称就是这种“紧密关联性”的体现。

其次, 再度提出者必须具备与首次提出者的错位。错位可以体现在品类、功能、消费场合、消费人群等等方面, 也就是说二者能够占领消费者不同心智, 若占领同一心智更要形成区隔。否则, 一是要受到“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约束, 二者也很难挑战成功。冰糖雪梨的成功主要源于与“王老吉”形成的错位。

最后, 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比如首次提出者出现了重大的危机, 或者是出现了天灾、人祸等外力因素, 这些时机可能会给“抄袭”者制造出再现奇迹的机会, 但是这些也要靠企业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企业自身的充分储备。冰糖雪梨的成功正是其洞察到目前“王老吉”商标之争的契机。冰糖雪梨才把握好这个契机, 利用好这个契机, 从而获得“错位”之成功。

综上而言, 要想更加灵活和科学使用USP理论。必须天时、地利、人和等完事具备, 如此运用得当就可以“学我者生”, 否则只能“像我者死”。

摘要:“怕上火”这一概念在捧火“王老吉”后, 又一次将冰糖雪梨带入了人们的生活, 本文着重分析冰糖雪梨模仿成功的原因——错位营销, 并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如何更加灵活和科学的运用好USP, 以期为产品同质化时代营销无路的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冰糖雪梨,王老吉,错位营销,USP

参考文献

[1]张娴:广告创意中“USP”理论的实现,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月下半期[1]张娴:广告创意中“USP”理论的实现,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月下半期

[2]蔡立媛, 黄小琴:消费者归因理论解析王老吉的USP, 新闻界, 2010年第3期[2]蔡立媛, 黄小琴:消费者归因理论解析王老吉的USP, 新闻界, 2010年第3期

[3]孟茹:差别阀限在广告中的运用, 企业研究, 2005年5月[3]孟茹:差别阀限在广告中的运用, 企业研究, 2005年5月

错位营销 篇2

“从品牌聚焦,到品牌延伸战略,再到品牌势能的不断累积……,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手段可以直接写成教科书”,王超并不因为当前对少林寺商业化的争议而否认其在营销上的成功。不过他也小心地避免直接使用少林寺而使用有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评论的主语。现在,在少林寺的 中可以看到,与商业有关的主要有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少林影视公司,而少林寺很多商业方面的活动都是由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来经营的。

事实上,如果要在中国找出最有号召力的品牌,少林寺肯定算一个:每年近400多万的游客,蜂拥到这所寺庙,试图探寻中华武术的奥秘;而少林寺山下的登封市已有70所武术学校,近5万名学生。而如果要在中国找出世界级的品牌,少林寺也肯定算一个,而且是毫无争议的那一个:在中国企业还在考虑出海的时候,少林寺的分院已经走出国门,遍布于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这一切都是因为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牢牢地聚焦于它的核心‘产品’―武术”,王超如此评价道。

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并风靡世界之后,少林寺就已经成为武林圣地。在随后的武侠小说和各种武打电影的推动之下,少林寺更加坐实了武林盟主的头衔。

“紧紧地聚焦于少林武术,组织少林武僧全球巡演、海选中国‘功夫之星’……然后将品牌延伸至少林药局、《易筋经》等功夫手册,再组建自己的电视制作公司提供宣传造势,再创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扩大渠道……”王超对于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手段非常佩服,“甚至当前对少林寺商业化的争议也在不断地增加少林寺这个品牌的知名度!”

“如果仅仅从市场营销的手段来分析,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堪称完美”,王超总结道,“唯一的遗憾是卖素禅饼,

禅饼是禅宗文化的外延,这个有点脱离武术这个当前的核心产品了,这种品牌的散焦在营销上属于重大失误,而且据我所知,卖得也确实不好。”定位失误引发危机

尽管对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营销手段赞不绝口,但是王超并不看好少林寺这个品牌的未来。

“这其中有着一个定位错误的问题。事实上,把品牌定位于武术本身就是一个伪定位。”在王超看来,历史上的少林寺武术并非虚构,而隋末唐初,少林寺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也确实建立了武僧队伍,“电影《少林寺》的故事原型‘十三棍僧救唐王’应该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不过,能飞檐走壁,隔空伤人之类的说法就应该属于艺术创造了。”王超认为很多心慕少林武术的人,对少林武术的理解并不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电影电视夸张处理之后的特效上的。大众对少林武术过高的期望,使得相关营销相对就缺乏实际支撑,或许能依靠高超的手段维持一段时间,但是终究不能持久。

“但是,更大的问题是不是武术本身,而是过度宣扬武术之后使得少林寺这个品牌下同时存在两个‘产品’―禅宗和武术。不管武术被如何宣扬,都不能改变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祖庭的事实。”

“更加严重的是,这两个产品是很难兼容的”,王超分析道。武术不管如何强调其强身健体的方面,但是总是有着暴力倾向的存在,而佛教是让人慈悲为怀,禅宗更是一种让人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你能想象耐克这样针对年轻人的品牌去开发老年用品的后果吗?同样的,过度宣扬少林武术也会让人误会少林寺持心修行的僧众们整天在喊打喊杀,这难免会让人有轻慢之心,进而伤害到少林寺的品牌。”

王超赞赏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商业谋略,但是不赞成少林寺这个品牌应用商业营销的手段去运作,因为这其中涉及到“做正确地事和正确地做事”之间的区别―在错误的方向上,越是正确地去做事,越是错得离谱。

沟通话语错位导致的营销失效 篇3

强调沟通而不仅仅是传播,是为了体现这个过程的参与性、交互性。当然沟通本身的连续性也会得到重视,在这种用户参与的、交互的、连续不断的沟通中,厂商与用户相互分享信息、资源,相互体验,并建立各种各样的信任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厂商和用户,还有中间机构如渠道和媒介,都在互动中得到学习和进化。也可能良性互动,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互相贡献信息和资源,从而使他方的价值得到优化和提高。也可能是恶性互动,话不投机,最终导致用户对厂商失去信任,厂商对市场失去信心。

如果说销售是目标管理的话,营销就是过程管理,是典型的用户体验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体验是“爽”的,就会产生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的“好果子”。如果这个过程“话不投机”,结果自然是“半句多”。为了让用户有很“爽”的沟通体验,首先要明确,这个过程是多次的、连续的沟通,而不是一次性的传播。传播的重点在广泛的传达和传播上,并不重视收集反应和不断进行调整。沟通则强调一系列的连续互动,因此可以说传播是一次性的,沟通至少是多次性的。

任何有目的的交互过程其实都可以看作是获取或者失去价值的博弈。博弈论早已经证明:一次性博弈的最佳策略就是欺诈。这里的欺诈,至少是不择手段,只考虑这一时一地的利益。而连续性博弈的最佳策略则是“一报还一报”,也就是你投桃我送李,以牙还牙。这种最佳策略解的有趣之处在于恰恰暗合了沟通的互动进化模式——互动优化和互动恶化。其实这也是大多数有反馈和调节系统的特点。我们感兴趣的是数学上的最优解向我们揭示的另一个道理,允许学习和改正。这也直接导出下面的话题,沟通的话语模式和营销沟通的话语错位的讨论。

有效沟通技术所强调的倾听、积极参与、理解认知、识别情境,其本质就是在沟通过程中连续不断的换位思考和换位行动。这就是沟通各方话语模式的频繁转换和交替。详细分析推销人员的说服过程,就可以看到他一会儿站在自身的角度说话,一会儿又站在用户的角度说话;一会儿替自己解释,一会儿又替用户分说。这在一对一的沟通中不存在问题,但在营销传播过程中则出现了困难。因为现代商业传播的方式和规模都降低了信息的交互性,如果说是传播的话,基本上就阻断了这种交互性。营销沟通希望能够在利用大众传播便利性的同时,能够提高这种交互性,并产生我们所期望的受众(用户)体验。

对市场营销沟通而言,中介机构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迫使厂商和用户之间的沟通链条加长,交互时间滞后。最终导致沟通模式直接性、交互性严重降低,形成了沟通话语的错位。结果厂商、媒介、用户之间,自说自话,鸡同鸭讲,沟通有效性大打折扣。打了折扣的营销沟通,自然达不到营销的目的,导致营销失效。

营销沟通的渠道和传播模式固然不是哪一家厂商可以改变和左右的,但是厂商可以左右自己的话语模式。在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中,传播与沟通就需要通道和载体,由于这些载体和通道并不完全由厂商掌控,而且媒体、厂商和用户三方各自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各方都有自己习惯的思维和话语方式,这就难免产生媒体、厂商和用户的话语错位,从而形成误解导致营销失效。厂商、媒体和消费者三方实际上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各有自己的习惯。从厂商的一方应该是使用介绍、阐释、引导性的语言;消费者(用户)经常使用的是本业务领域通行的行业语言,但是作为买方则习惯于使用分析性、评价性、侧重与应用结合的语言;媒体很特殊,它本身即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按理说他应该持公正、客观、中立的态度,客观报道事实、分析背景和真相,传播知识和思想。但是由于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它就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媒体而言他的市场需求取决于它的用户,非常有趣的是它的用户构成具有非常不同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特点,那就是它的两大用户群广告客户和读者用户之间的利益差异,以及由此差异带来的矛盾。一般来说,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用户群在细分时,用户群之间并不存在强烈的要求左右产品厂商设计目的的竞争性。但是作为媒体的这两大用户群,就存在这种竞争性。

以IT市场为例,厂商倾向于使用技术性语言,什么主频、配置、ERP、解决方案,真有点像是计算机语言。用户呢,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各行各业各地方,就像是各自的土语方言;媒体惯于使用的是第三方语言,我们称之为世界语,是一种人造的、不自然的语言。为了市场宣传的需要,产生了一种和媒体共生共存的话语者——枪手。

这些“枪手”帮助厂商在媒体上摇旗呐喊,做公关宣传。媒体自己也常常充当枪手,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无力判别而无意中充当了枪手。媒体为什么会成为故意的“枪手”?一句话,无利不起早,广告——钱。媒体成为枪手,其实就是对广告——钱的投怀送抱。

这其中也有不同的方式。这方面不同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分出了媒体的档次,就如有名妓和草“鸡”一样,有的“记”们对厂商(广告)的长短优劣、理念、诉求并不能理解,一味喊好说“牛”,没有观点也没有看法。

如果广告商真正在意传播效果的话,静下来想读一读这些东西却什么味道都没有,有的地方过于抛媚撒娇发嗲,让人恶心得读不下去。有的媒体跟业界的专家拥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第三方可能比较客观地对厂商、产品方案进行观察,写出的东西会好一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实,这些专家的东西也不一定就是完全客观的,因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下笔之前,编辑们总会有点意向性的提示。好一点的是既为专家,必有见识,不至于人云亦云,弄出贻笑大方的事情。如果你真地遇到了行家,他兴许还能发掘出厂商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长处或“靓”点来。

不过,也不排除有些媒体、专栏作家,不为五斗米折腰,观点独立于厂商,甚至独立于主流观点,不肯人云亦云。这需要真正的行家方能写出,方敢写出。你不了解情况,没有深入地研究,你当然写不出。也就不敢下结论,不敢写出来。

作为营销沟通的主动发起方,其实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话语模式改变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营销沟通话语模式可以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信息内容选择、展现方式、渠道选择等等。信息内容选择实际上很重要,是从技术、产品的角度说,还是从应用价值分析;拿品质说事儿,还是展现应用体验?这不仅需要“说”的技巧,更需要的是采集不同的信息,有些信息可能是某些企业从未了解和采集过的,甚至需要分析研究。现在很多厂商的公关宣传,写的东

西自己人都看不明白,怎么可能去引导用户呢?厂商的东西是谁写的呢?在软件行业里我做了一个调研,大部分是技术人员写。因为技术人员最了解技术内幕细节,而这些知识很难为其他人员所获得,并且企业内部的这种知识转移也是有成本的,因此常常会让技术人员干这种事。技术人员不仅使他们操着C++、Java这样的工作语言,同时他们还使用与之相关联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因此他们写的东西一般的消费者就不容易看懂,因为语词的选择就是对世界的选择。这种情况怎么能跟客户沟通,客户看都看不明白,怎么能对你的产品质量产生信心,没有这个信心怎么会去买你的东西?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厂商营销话语产生的问题。真正优秀的企业必然是关注用户的应用体验的,因为用户应用过程中其实是在和厂商进行沟通(沟通的时间依赖性)。一份操作手册,一纸说明书,都在长期的和用户沟通对话,并且比广告宣传的效果大得多。因为用户在购买之后的使用中,会不断地去向它询问、求助。

去年我为妻子买了一辆东风日产的颐达车,凭心而论车子设计、品质都还不错。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做一些操作和维护保养,频频需要使用它的说明书——使用手册。它的说明书装帧设计都还过得去,但是一看内容可就傻了,别说我搞医的妻子,就是我这个学过工程的人都看不明白。凭我个人的经验,这份使用手册不是“写”的,是翻译来的,估计是从日文版翻译过来的。不知道翻译者自己是否“懂”了这本手册里说的“事情”,我假定他应该是懂了,但你为什么不说“明白”呢?还是他认为这根本就是专业技术,一般驾驶者不应该明白?其实我知道,都不是。是东风日产没有意识到,用户在购车之后会长期地通过这本说明书和厂商沟通、对话,这本说明书影响日产车的客户价值。

另外一家生产电脑设备的厂商则很清楚产品说明书在跟用户说话的道理,它的营销顾问要求产品说明书要由初中语文老师来执笔或者审定。这个规定是死板了一点,但很能说明问题,营销沟通不能只站在厂商与技术的角度自说自话。

错位营销 篇4

一、错位的关怀

《推拿》让很多读者惊异于看到了一个与自己想象完全不同的“黑暗世界”, 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的时候, 往往处在一种预定的思维模式之中。其实不只是阅读上,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如此这般”的思维定势下, 对弱者施予给予错位的关怀。身处主流社会的健全人, 在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上, 不自觉地总是带着高人一等的姿态, 甚至用“关怀”“同情”“爱心”来装点自己的“罪行”, 实际上是在残忍地践踏残疾人毕生都在努力捍卫的尊严。

“自食其力”这个词通常被健全人用来表达对残疾人的一种美好品质的称赞, 也是他们对残疾人的所有要求和期许。然而, 它同时也隐含着一个预设的前提:健全人把残疾人当作这个社会的负担, 在他们的观念里大多数的残疾人是自己养活不了自己的, 而是要依附、攀附健全人的。但是作为残疾人, 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词语中的不尊重。推拿房的老板沙复明对这个词深恶痛绝, 他认为这是一个荒谬、傲慢、自以为是的说法。盲人的愤慨不是没有来由的, 很多事实能够印证盲人心脏“剽悍的马力”和相当一部分的健全人无法自食其力。就拿沙复明来说, 在为事业奋斗的道路上开足了十二分马力, 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捍卫盲人的尊严, 最终与别人合伙开了一家推拿房, 成了半个老板。同时, 在这间推拿房里, 骨干都是盲人, 健全人反而成了给他们搭把手的配角。不过无论如何, 他们三个还是能够“自食其力”的健全人。更为甚者如王大夫的“活老鬼”弟弟和弟媳, 整日无所事事, 在家里坐吃山空, 是名副其实的两只吞噬父母和哥哥血汗钱的寄生虫, 还以自己的健全为不上进的借口。相较之下, 盲人比这样的“正常人”要正常得多。

社会中的慈善人士经常通过筹办慈善活动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 然而慈善的光环下也忽略了他们真正需要的尊重。喜欢唱歌的都红是一个在音乐上非常有灵性的女孩儿, 可是音乐老师却让她弹钢琴, 因为弹钢琴对于盲人有很大难度, 这样才能凸显出学校和教育的成就。都红对此感到为难, 但还是因担心与音乐失之交臂而妥协去学习钢琴。真正让都红无法接受的屈辱发生在一场慈善晚会上:时刻秉承“特殊教育”理念的音乐老师要求都红在晚会上演奏比原先选择好的难度更大的曲子, 由于紧张, 都红发挥失常了, 她十分沮丧, 但这还只是对自己失常发挥的遗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演出完毕后却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主持人也一再赞扬都红的表演。这时, 都红才发现观众欣赏的不是她的才华, 而是她对高难度的挑战给了他们施以同情的渠道。晚会主持人也无视都红情感的变化, 沉醉在自我营造的感人的氛围里, 一句一个“可怜的都红”, 屡屡强调她的“报答”“感恩”。下场时不顾都红的拒绝, 强行把她搀扶下去, 完成这场“慈善表演”。都红的经历揭示出所谓的“慈善演出”“爱心行动”, “说到底, 就是把残疾人拉出来让身体健全的人感动。”[1]健全人给予残疾人特殊对待, 或者残疾人之间相互同情, 这样的出发点或许是善意的, 但却忽视了对残疾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尊严。“《推拿》让我们想到, 在所谓‘主流社会’与残疾人之间, 或许一直有着观念和情感上的圆凿方枘”。[2]关怀准确地推到这些残疾人的穴位上, 还需真正理解残疾人的需求, 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这个世界, 这才是“同情”和关怀真正的含义所在, 慈善的光芒才会在这样的同情和关怀中普照, 人的尊严在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中熠熠生辉。

二、错位的爱情

《推拿》中随处可见盲人之间爱情的描写, 然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一段段纠葛、错位的爱情, 包括小马和“嫂子”、沙复明和都红、都红和小马。

小马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男孩儿, 带着一脸的稚气。然而在他稚气未脱的表情里却有着炎凉和沧桑, 这源于他是一个后天的盲人。九岁的一场车祸带走了小马的视力和母亲, 未经世事的孩子从绚烂多彩的世界瞬间坠入黑暗的深渊, 这其中经历的撕心裂肺的痛苦难以想象, 小马甚至选择过极端的自杀行为, 最后他选择了用沉默固执地拒绝与这个世界对话。“嫂子”是推拿中心的盲人对小孔的称呼, 因为大伙都管王大夫叫“大哥”。小孔的出现唤醒了小马全身的触觉, 在与她进一步的肢体接触中, 嫂子身上浓烈的女性气息, 或者说母性气息引爆了有恋母情结的小马的记忆和神经。“头发的气味铺天盖地。乳房。该有的都有。嫂子。蠢蠢欲动。窒息。”[3]毕飞宇在这里用了很多个短句的排列, 将小马极富跳跃性的心理活动表达得贴切、生动、真实, 小马无法控制地喜欢上了嫂子。然而, 嫂子小孔是断然无法接受小马的, 不仅因为她已名花有主, 更关键的是小马身上并不具有她所需要的稳重、可靠这样成熟的特征, 他不是她要找的人。小马和嫂子两个人感情方向是不同的, 小马没有理解到这点, 因此出现了他们之间交往的错位。

沙复明有一颗极其想融入主流社会的心, 他不顾一切地学习、赚钱, 为的是摆脱为别人生产的命运, 成为别人为自己生产的老板, 而且建立了“没有眼睛一辈子不恋爱”的信仰。美丽的都红的到来, 准确地说是电影导演对都红“美”的赞叹, 让沙复明坚守多年的信仰毫无防备地坍塌了, 都红的“美”让他近乎疯狂。沙复明的种种直接的肢体接触引起了都红内心的反感, 她讨厌这个社会的“荤”, 她是绝对不会嫁给一个“好色的人”的。偏偏这个“好色的人”是自己的老板, 她只能在“穷追猛打”之下装糊涂, 沙复明越发地觉得自己可恶, 觉得都红可怜。都红的独立坚强集中体现在她“不能欠”的人生观上, 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 在尊重她的同时又心疼她。这也就决定了都红绝对不能忍受任何的施舍, 她也断然不会依赖着谁, 在谁的保护下生活, 所以她不会躲在沙复明的羽翼下遮风避雨, 再一次离开了。沙复明和都红之间的错位, 同样来自于互相的不理解。即使在最后理解了沙复明的好心, 除了感谢她无法作出更多。

在沙复明猛烈的攻势下, 都红不为所动, 却对小马动了心。一方面是来自于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她觉得自己的“美”和小马的“帅”般配, 另一方面, 都红对小马产生好感的原因或许正是小马的干净和纯粹。她一再拒绝沙复明, 显然是因为对他身上“哗啦啦”的荤气息感到反感, 虽然她后来意识到对他是误解了, 然而在此之前, 沙复明在都红的脑海里确实是以这样的形象存在。都红在意识到自己心里有小马了之后, 还对他主动出过一次手。两个来推拿的副教授客人对都红的漂亮大加赞赏, 都红在这个时候不停地摁电子计时钟, 提醒注意小马别人对自己的夸赞。小马开始毫无反应, 后来倒是有了回应, 他说:“都红, 你的时间感觉怎么这么差?”[4]这样显得“不解风情”的回答, 让我们看到小马和都红之间存在着深深的错位, 也表明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理解的不易。正如沙复明不理解都红的内心一样, 都红也没理解到小马的心思, 天真的小马就更不可能理解到都红的言外之意了。所以在感情上, 她和小马之间出现了那样的错位现象。

三、错位的黑暗

伤害、疼痛是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母题, 《推拿》也沿用了这一传统, 实施“伤害”的武器恰恰是最普通、最平常的目光。在推拿房里, 老板可以是盲人, 推拿师可以是盲人, 唯有前台不能是盲人, 这就给了他们靠目光获得好处的机会。前台眼睛雪亮, 他们能一眼看出客人是富是穷, 客人的财富程度往往代表了他们给小费的水平, 而小费则是盲人推拿师的一项重要的收入, 所以前台怎样安排客人直接决定了推拿师收入的多少。盲人不得不通过给前台递上“一点小意思”来维持好与前台的关系, 以保障自己的生存, 前台们也借此“权力”心安理得地收受盲人的血汗钱。这样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一种伤害关系, 却长久地存在于推拿房中, 几乎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让人读来不禁为人性的阴暗而汗颜。不只是前台, 连在“沙宗琪推拿中心”做饭的金大姐, 也有恃于盲人们看不见, 经常偏心给跟她亲近的杜莉多装饭菜。还有曾经给沙复明带来过一段惊鸿一瞥的爱情的小女孩向天纵, 只是为了与抢了她男朋友的女孩争宠, 他被利用了。更让读者感到唏嘘不已的是王大夫的弟弟欠了赌债自己躲起来, 却让盲人哥哥和年老的父母承受追债人的威胁和恐吓, 最终王大夫是用血的代价守护住了自己的血汗钱。还有慈善晚会上, 观众的目光集体“谋杀”了都红作为人的尊严。

盲人因眼睛看不见带来的局限, 让他们形成了敏感、多疑、胆怯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断地堆砌在盲人与健全人之间的高墙之上, 加速了彼此的渐行渐远, 一个恶性的循环就此产生。张宗琪的多疑, 暴露出他内心深处的胆怯, 这种胆怯来自于童年时继母阴毒的威胁:要毒死他。他的胆怯近乎到了病态的地步, 只要是进到嘴里的东西, 必须先确定别人吃下了喝下了咽下了, 他才放心去吃。张宗琪的胆怯不仅让他在进食上时刻保持警惕, 一切“进嘴”的东西都让他害怕, 甚至在与女朋友接吻时也担心有毒, 成了彻底的怀疑主义者。《推拿》并不是一部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抬高盲人形象、贬斥主流社会的批判小说, 它反而是想通过真实地展现出盲人的日常生活, 让读者看到盲人们不仅有乐观、活泼、积极、自尊自爱的一面, 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毕飞宇希望的是架起两个群体, 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真诚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以打破彼此的坚冰, 推倒横亘的高墙。

摘要: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以盲人推拿师为题材, 深入盲人的生活和心灵, 为读者展现出了一个日常、明朗、鲜活、有温度、有尊严的盲人世界。同时, 也通过描绘社会中普遍存在却总是被忽略的一系列误解和人际关系的错位现象, 呼吁人与人之间, 尤其是健全人对残疾人建立在心灵上的沟通和理解。

关键词:《推拿》,错位,理解

参考文献

[1][3][4]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56-57, 44, 16.

品牌错位“红旗”落地 篇5

红旗轿车曾在2005年6月份的一次最有价值的品牌评估中,以54.56亿元的品牌价值雄踞轿车行业榜首,然而,耀眼的光环并没有给红旗带来骄人的业绩。

尴尬的处境

2007年8月,一汽轿车发布的半年年报显示,一汽上半年净利润1.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利润下降近60%。和我国汽车市场销售状况渐入佳境极不协调的是,红旗轿车的销量近年来逐年下降。从2002年到2005年,红旗销量由近2.7万辆减少到9000辆,2006年红旗和奔腾一共才销售了1万辆左右,2007年上半年,红旗品牌轿车不足1600台。

新红旗HQ3上市境况也不容乐观,2007年7月,北京一家红旗轿车的经销商反应,“好的时候,红旗HQ3每个月的销量有一两台。”

曾几何时,红旗曾是国人心中尊贵的“领袖车”,而今神秘的面纱揭去,红旗已经辉煌不在。在一汽轿车的一次展示会上,一位国家某部委机关采购官员直率地说:“我们现在基本不再考虑购买红旗车了,觉得它的档次不够。”

其实,这也反映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

品牌的错位

红旗轿车从昔日的辉煌荣耀,变为今天的步履艰难,应该说有整个民族汽车工业弱势、自主研发和创新乏力等原因,然而更致命的硬伤还是品牌战略管理的失误,红旗品牌错位,偏离了自己品牌核心价值的主线。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红旗经不住诱惑,弃“官”从“民”,昔日的尊贵的“领袖车”今日自贬身价,服务于普通大众。为了短期利益,更是进入城市出租车市场,虽然提升了一定的销售量,但看着大街小巷陈旧的红旗出租车,谁还会想到它曾经是集尊贵、权力和地位于一身的“领袖车”呢?难怪红旗在许多人眼里成为低档货,其销量逐年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品牌高、低档之间的垂直延伸往往是死胡同, 红旗的失误其实早已被许多品牌失败的案例所证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曾把凯迪拉克品牌延伸到档次较低的汽车上去,取名凯迪拉克.雪马龙。然而,不仅凯迪拉克.雪马龙未能取得预期的销售业绩,而且过去购买凯迪拉克的顾客也渐渐失去了对它的兴趣,到80年代中期,凯迪拉克的销量显著下降。

为了避免陷入品牌垂直延伸的泥潭,国际成功的汽车公司的高档轿车都是以独立品牌出现的,同样是系出名门的劳斯莱斯轿车的成功经验值得红旗借鉴。劳斯莱斯轿车一百多年来一直维护自己尊贵的品牌形象,特别是成为英国皇室御驾后,劳斯莱斯公司对轿车购买者的身份及背景要求极严,后来条件虽然有所放松,但还是针对政府高官、贵族、富豪等高端人群。正因为如此,一辆技术含量并不超前、造型几十年不变的劳斯莱斯轿车却成为世人心中尊贵的终极标志,劳斯莱斯幻影LWB(元首级)进入中国,一辆车的价格高达1888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丰田公司推出高档车取名雷克萨斯,菲亚特旗下的高档车是法拉利,福特旗下是林肯,大众旗下是奥迪和兰伯基尼,本田旗下是阿库拉,宝马收购劳斯莱斯依然保留它的独立性。这些国际汽车公司之所以要保持高档车品牌的独立性,就是为了保持其高档车尊贵血脉的纯正,避免受公司其它中档车品牌的稀释影响。

“错位”问题解法探讨 篇6

解法1利用容斥原理求解.

容斥原理:对k个集合M1, M2, …, Mk, 则

合M1, M2, …, Mk中任取m (2≤m

设i (i≤k) 号运动员选择i号运动项目, 其余运动员在其余运动项目中各选择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时, 所有选择结果为元素构成集合Mi.则这样的集合有M1, M2, …, Mk共Ck1个, 每个集合的元素个数均为Ann--11, 这Ck1个集合元素个数之和

从集合M1, M2, …, Mk中任取m (2≤m

交集…是1号至k号运动员均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其余n-k名运动员在其余n-k项运动项目中各选择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时, 所有选择结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 所以其元素个数

由容斥原理, 得

而并集…是1号至k号运动员中至少有一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时, 所有选择结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 所以其补集就是1号至k号运动员均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时, 所有选择结果为元素构成的集合, 其元素个数即为所求的不同选择种数, 记所求的不同选择种数为an, k, 于是

由 (1) 和 (2) 得:

这就是原问题的求解公式.

解法2用数学归纳法求解.

为方便叙述, 把k=m时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记为an, m.

当k=1, 即“1号运动员不选择1号运动项目, 每名运动员各选择1个不同运动项目”时, 其对立事件“1号运动员选择1号运动项目, 其余运动员各选择1个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选择种数为, 所以

k=1时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2号运动员选择2号运动项目”, 这是去掉了2号运动员和2号运动项目的问题, 由 (3) 得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

二是“2号运动员不选择2号运动项目”, 这就是k=2时的情形, 其不同选择种数为an, 2, 所以

同理k=2时分两种情形:

一是“3号运动员选择3号运动项目”, 这就是去掉了3号运动员和3号运动项目的问题, 其不同选择种数为an-1, 2, 由 (4) 得

二是“3号运动员不选择3号运动项目”, 即k=3时的情形, 其不同选择种数为an, 3, 所以

设k=m时,

·成立. (5)

下面证明当k=m+1时,

成立.

同理k=m时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m+1号运动员选择了m+1号运动项目”, 这就是去掉了m+1号运动员和m+1号运动项目问题, 其不同选择种数为an-1, m, 由 (5) 得

二是“m+1号运动员不选m+1号运动项目”, 这就是k=m+1时的情形, 其不同选择种数为an, m+1, 所以

因为,

所以, , …,

) , , 所以k=m+1时,

··成立.

综上所述, 得

这与容斥原理的解法殊途同归.

变式1 (完全“错位”) 编号为1号至n (n≥2) 号的n名运动员, 分别从编号为1号至n号的n个运动项目中各选择1个不同运动项目进行训练.如果每名运动员均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求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

解法1用原问题的求解公式求解.

原问题中, 当k=n时, 就是完全“错位”问题.令1, 得

这就是完全“错位”问题的求解公式.

解法2用递推法求解.

递推法1设n=k时, 满足条件的选择种数为ak, k.

分两步考虑:第一步, 首先由1号运动员选择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n-1.第二步, 若1号运动员选择的是i号 (i≤n且i≠1) 运动项目, 则由i号运动员第二个选择运动项目, i号运动员的选择分为两类:第一类是i号运动员选择1号运动项目, 此时1号运动员和i号运动员的选择确定了, 这就是“n-2名运动员和n-2个运动项目”的完全“错位”问题, 选择种数为an-2, n-2;第二类是i号运动员不选择1号运动项目, 此时1号运动项目替代了i号运动项目的作用 (因为i号运动项目不会被再选择) , 这就是“n-1名运动员和n-1个运动项目”的完全“错位”问题, 选择种数为an-1, n-1, 于是得:

显而易见, n=2时, a2, 2=1;n=3时, a3, 3=2, 所以式 (6) 是完全“错位”问题求解的递推公式.此式表达简洁且分散了运算量.

递推法2“n名运动员从n个运动项目中各选择1个不同项目”选择种数为Ann, 可分为n类:n名运动员均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an, n;n名运动员中有且只有1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n1·an-1, n-1;n名运动员中有且只有2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n2·an-2, n-2;…;n名运动员中有且只有n-2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nn-2·a2, 2;所有运动员均选择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1 (n名运动员中不可能有且只有n-1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于是得

a2, 2-1 (n≥3, a2, 2=1) .此式也是完全“错位”问题求解的递推公式, 只是没有递推法1中的递推公式简洁.

利用递推法2的分析思路, 也可得到原问题求解的一种递推方法.原问题可以这样分类:k+1号至n号运动员中, 每名运动员均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即没有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 选择种数为an, n;k+1号至n号运动员中有且只有1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1n-k·an-1, n-1;k+1号至n号运动员中有且只有2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2n-k·an-2, n-2;…;k+1号至n号运动员中所有运动员均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即有n-k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 选择种数为·ak, k.所以

变式2 (限额“错位”) 编号为1号至n (n≥2) 号的n名运动员, 分别从编号为1号至n号的n个运动项目中各选择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求有且只有k (1≤k≤n) 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的不同选择种数.

简析由题意知, n名运动员中, 有n-k名运动员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编号与自身编号相同, 所以不同选择种数为Cnn-k·ak, k.

变式3 (部分元素“错位”) 编号为1号至n (n≥2) 号的n名运动员, 分别从编号为1号至n号的n个运动项目中各选择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求至少有k (1≤k

简析至少有k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包含:n名运动员均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即没有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其选择种数为an, n;有且仅有n-1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即有且仅有1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1n·an-1, n-1;…;有且仅有k+1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即有且仅有n-k-1名运动员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项目选择种数为Cnn-k-1·ak+1, k+1;有且仅有k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即有且仅有n-k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 选择种数为Cnn-k·ak, k.所以, 至少有k名运动员不选择与自身编号相同的运动项目的不同选择种数为

变式4从编号为1号至n (n≥2) 号的n名运动员中抽出m (m

简析当m≤n-k时, 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可以是0至k, 所以此时分为k+1类: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0, k+1号至n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m, 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Amn-k;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1, k+1号至n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m-1, 此时被抽出的m名运动员中有1名“错位”, 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k, k+1号至n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m-k, 此时被抽出的m名运动员中有k名“错位”, 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

当m>n-k时, 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可以是m+k-n至k, 所以此时分为n-m+1类: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m+k-n, k+1号至n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n-k, 此时被抽出的m名运动员中有m+k-n名“错位”, 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m+k-n+1, k+1号至n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n-k-1, 此时被抽出的m名运动员中有m+k-n+1名“错位”, 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1号至k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k, k+1号至n号运动员中被抽出的人数为m-k, 此时被抽出的m名运动员中有k名“错位”, 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所以满足条件的不同选择种数为:

参考文献

“鸡腿理论”背后的错位 篇7

每年“两会”和“3·15”期间, 通信行业总会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也或多或少会爆出各种问题。今年“两会”期间, 广东移动钟天华总经理被问到“流量套餐隔月清零”问题时, 用“购买肯德基套餐、鸡腿不能退回”的比喻来阐述该问题, 在网络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被网友戏称为“鸡腿理论”并引发了诸多对立意见。此类争议性颇大的话题, 作为电信运营商和消费者双方都有各自的立场和角度, 合理的争辩无可厚非。但作为电信运营商, 每年都要经受这种舆论“炮火”的考验, 就不能不反思自身在这些类似事件背后的错位问题。

一、运营商角色的错位

就此类问题, 笔者也在本专栏撰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套餐有效期作为明确阐述的约定, 消费者在选择套餐的同时就已经认可了, 除非电信运营商在客户选定套餐之前存在隐瞒或欺诈行为, 否则不能简单地将所有问题都扣在电信运营商的头上。然而, 此次“鸡腿理论”事件却不是简单的“隔月流量清零”合理与否, 而是电信运营商在此类问题上的角色错位。

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普及, 目前国内的移动通信覆盖率正在稳步提升;部分发达省市 (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 , 移动通信的覆盖率已经达到100%。这说明, 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基础设施。但是, 由于电信运营商的角色定位一直未能扭转, 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垄断国企”、“高高在上”、“霸王条款”等帽子依然没有摘除, 导致电信运营商在舆论和公众面前始终处于不甚光彩的对立面。从笔者接触的实际案例来看, 电信运营商的营业网点不够整洁、排队时间过长都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 而同为基础设施、同样的类似问题更为明显的公交系统, 却几乎没有人投诉, 因为大家都对此习以为常了。再则, 以都市普通上班族为例, 一般每月近百元的公交通勤费用并没有人觉得昂贵, 而同样是近百元的通信费用就有很多人认为电信运营商是暴利了, 却忽视了逐年来电信运营商资费下降的幅度和力度。

不过, 这不能责怪消费者“两套标准、厚此薄彼”, 电信运营商更应该从自身来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部分电信运营商依然不能够“放下身段”, 和消费者打成一片,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电信业务价值链中, 电信运营商掌控了绝对地位, 业务提供并不需要过多考虑消费者的感受。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固化下来, 自然就会反映在电信运营商的各种市场行为和举措上。要改变这种错位, 电信运营商就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 更应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 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有了自己的“底气”, 不会盲目跟随所谓的“国际惯例”或“先进经验”, 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接“地气”, 推出真正切合消费者需求的各项业务和服务。由此, 不合理应用“撇脂定价法”带来的“房子归移动”问题也可以相应避免。

二、业务定位的错位

近年来, 随着国内通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三大电信运营商都不遗余力地将营销成本投入到市场争夺之中。电信资费不断下降、终端等各类补贴不断提高, 这对于消费者来虽说是好事, 但对于电信运营商却未必如此。由于不合理的政绩观带来的过度竞争, 使得通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没底线, 同时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个没底线的错觉。即电信运营商的资费似乎总有下降的空间, 营销补贴似乎永远都用不完, 而这种恶性竞争, 除了让竞争各方陷入了“囚徒困境”的被动之中, 也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吸引到了表面的价格上。

随着OTT应用服务提供商逐渐越过互联网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藩篱, 电信运营商与OTT应用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电信运营商的业务看似“收费”, 实际上收费的路子却越来越窄、利润越来越低;OTT应用服务提供商的业务看似“免费”, 实际上却通过各种价值模式的整合赢得了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利润。最关键的是, 消费者向前者的掏钱是心不甘情不愿, 对于后者却并非如此。天猫仅仅通过一个“购物节”一天就狂赚近十亿, 却少有消费者对此冠以“暴利”之名, 究其原因, 就在于OTT们向消费者提供的是“价值”、而不是简单的价格优惠。

在4G背景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消费者的第一界面虽然是各种OTT, 但对基础层面的通信业务的关注度却有增无减。电信运营商应当重新审视和梳理通信业务对客户的价值, 包括直接创造的价值、间接创造的价值和将来可能带来的价值等, 通过“价值竞争”来摆脱“价格竞争”, 同时应提倡理性竞争、科学竞争, 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屁股指挥大脑”, 当然, 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难, 需要内部运营智慧的提升和外部主管力量的适当干预和引导。

三、服务管理的错位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化进程, 在地位相似的国企当中是走得比较快的。虽说目前国内通信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但相互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弱。市场化和竞争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之一, 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渐渐被从业者所接受和奉行, 并切实体现在具体的客户服务行为当中。

但是, 以消费者为中心不等于无条件地满足消费者任何需求, 更不应过度为了追求消费者满意度而盲目抬高消费者的期望值。任何商家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消费者的满意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当服务交付高于消费者期望时、服务结果呈现满意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消费者的期望值增长速度高于商家服务交付的增长时, 消费者会反过来从满意变成不满意。

近年来通信行业出现不少“为服务而服务、为考核而考核”的过度服务的案例, 看似“优质服务”, 事实上并无助于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反而为今后的服务工作设置了重重的门槛和障碍。

美术课堂谨防审美错位 篇8

一、谨防时间错位, 回归永恒立场

我在教学人美版美术第十册第七课《衣架的联想》中, 让学生欣赏毕加索的雕塑作品《公牛头》。当同学们了解到这件作品是用自行车零件拼接而成的时候, 发出了“切”的不屑声, 甚至有的学生质疑起它的价值来。不得不承认这件作品比较“偷懒”, 用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 有很多双年展中的作品要更有时代气息和艺术魅力。“那么, 为什么这件作品能够摆放在博物馆中, 并为世人所推崇呢?难道仅仅是两件东西的简单拼装?”我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我发现了, 作者在自行车座上打上了两个孔, 好像是公牛的眼睛。”“我发现了, 这是一头斗牛, 你看, 它的鼻孔好像正在喷气, 要发起最后的冲击。”“对, 这是一头西班牙的斗牛, 两只角多么威武!”我由衷地赞叹了同学们的发现, “是呀!毕加索能够从常见的日用品中发现另一种形象, 而且那么传神, 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啊!”我顿了一下, “然而这件作品的价值不仅如此, 我们需要把它放进历史的‘博物馆’, 你看这件作品和同时代的作品相比, 运用的材料有什么不同?”在我的启发下, 孩子们发现了, “其他雕塑作品用的材料比较单一, 这件作品运用了新型材料。”我响亮地回应:“是呀!毕加索在材料运用和思想创新上比同时代人走得更远, 这就是《公牛头》的历史价值所在。”我们在审美中往往惯常于用现代的视角去鉴赏以前的作品, 这时就会发现所谓的古代杰作不过如此。可能敦煌飞天使用的颜料不够鲜艳, 可能霍去病墓前的雕塑太过粗陋, 可能章怀太子墓壁画中的线条不够精美, 可能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色彩不够丰富……如果我们仅仅用现代的审美观念, 或者用某一个标准去判断整件作品的价值, 往往会以偏概全, 忽略了它的历史价值和审美地位, 只有运用“永恒”的立场, 和同时代的作品相比较, 和不同时代的作品相佐证, 我们才能在时间的长河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二、谨防学科错位, 回归美术立场

我在上《老房子、新房子》一课时, 出示了很多家乡的老房子和新房子的照片, 并让学生选一选, 你最喜欢哪类房子?出乎意料, 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新房子, 理由很简单, “这些老房子破破烂烂, 一点儿也不美。”“这些新房子高大漂亮, 非常时尚。”我对同学们如此统一的口径、非常一致的观点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即使我出示了很多古香古色的老房子照片, 播映了许多画家的水乡名作, 所起的作用也显得微乎其微。直到有一次听音乐课《开心里个来》, 歌词唱道“看今朝, 高速公路连北京, 高楼大厦竖起来, 开心里个来, 开心里个来, 现代都市好呀好气派!”不经意想起小学生的作文来, “潮湿的石板路铺上了水泥, 弯弯曲曲的小河变成了平坦的大马路, 整整齐齐的高楼拔地而起, 我们的家乡变美了!”真的变美了吗?具有传统特色的老房子就要被淘汰吗?忽然我明白了, 他们用“实用”的观点、主流的思想、“作文”的视角来进行审美, 因而无法感受到粉墙黛瓦的淡雅也是一种美, 小桥古巷的曲折也有一种情。宗白华认为, 美术的美有其“物质性”, 由独特的因素——线条、色彩、造型等等组成, 它们能让我们普遍感受到作品的美。如果我们观念先行, 硬生生地在脑海中树立什么是美的, 什么是不美的, 用其他学科的观点来进行审美, 那么, 很可能就是“着新装的皇帝”的簇拥者——其实什么“美”都没有看到。

三、谨防科学错位, 回归艺术立场

某老师在上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画影子》一课中, 让学生归纳倒影特点, 于是得出了标准答案:倒影是黑色的、模糊的, 和真实形状相反的。根据这些观察所得, 教师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环节:用对折拓印的方法表现相反的形状, 根据视角的不同拉长或者缩短倒影形状, 画上波浪线表现模糊的特点。这样的设计目标清晰, 方法明确, 取得了良好的作业效果。但是听课者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此一来, 艺术味道不浓, 科学味道倒很突出。很多美术课堂, 老师们将教学流程概括成固定的程序, 将内容化解为许多知识点, 将技法分析为简单易行的动作, 将许多美术原理归纳为朗朗的口诀……用程序化、静态化、概念化的方法给美术课堂套上了牢牢的枷锁, 而忽视了孩子们之所以喜欢美术课, 是因为它的轻松、随意和充满神奇感。艺术课堂需要科学性, 艺术与科学是一枚金币的两面, 但是不能用科学性代替艺术性, 不能抹杀艺术课堂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 “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 他们在审美的方面交汇。”在美术教学中, 需要以审美的名义将两者交汇起来, 以平等的价值观, 而不是用一种视角取代另一种视角。对于《画影子》一课的教学, 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水中倒影的美丽, 再让学生去了解这种美丽的倒影的科学原理, 最后用审美的视角去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只有如此, 上出来的美术课才具有艺术的灵性。

四、谨防性别错位, 回归人性立场

在一节手工课上, 留给小组最后一位男生的是一张粉红色的纸, 只见这位男生一脸的不乐意, 非要和我换一张不可。究其原因, “这是女同学喜欢的颜色。”在美术课堂, 某些题材会受到不同的“对待”, 例如《小飞机》, 男同学普遍比较感兴趣, 《一起来跳舞》, 女同学们非常乐于接受。对于这种“天生”的偏爱, 同学们会表现得非常顽固。而这常常会给孩子们的审美带来影响, 看到某种题材、颜色、风格的作品, 会不加判断地接受或者拒绝。我们教师身上也有这种性别倾向。艺术创作中往往会带上性别意识, 在“五四”时期, 就把“女性文学”从文学家庭中甄别出来。弗洛伊德就认为“性”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沉溺于这种“性别”, 是无法走进艺术的殿堂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 色彩能够给人某种“性别”的感觉, 但也是能够超越“性别”的。阴柔的线条能给人以微风拂面的魅力, 阳刚的线条也能带来雄浑奔放的美感。雕塑的恬静柔美能让我们动容, 伟岸力量也能让我们折服……只有当我们突破了性别的束缚, 回归于人性的伟大, 才能接受审美的多元性。

五、谨防世俗错位, 回归精神立场

有一次, 我给低年级同学欣赏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讲述五位英雄面对数百日伪军、寡不敌众而英勇跳崖的事迹。“他们为什么要跳崖啊!这也算是英雄啊?”一位学生忍不住插嘴道。“什么?”我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 这也是一个问题?“是啊!是啊!”其他同学纷纷附和。为什么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五位英雄身陷绝境而英勇就义, 没有什么“不正常”啊!“对了!”我忽然意识到, 同学们在一些影片中看到的英雄, 常常是以一敌百, 所向披靡的“神化”人物, 孩子们没有真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当时现实的无情。我意识到, 只有让学生走进一个真实的战争环境, 才能还原出五位“活生生”的英雄, 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崇高和伟大……我让学生去观察英雄的动作表情, 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想象情境的危急严峻……终于, 大家从这件画作中“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什么是“悲壮”的大美。从以上事例中可见, 孩子审美会受到一些“世俗”的影响, 例如某些拍卖出现高价的作者, 孩子们会显得兴奋异常, 对之崇拜不已;对于国外的一些卡通名家盲目崇拜, 而面对国内的漫画大师却不置可否;对于某些大师的应酬之作青睐有加, 而对于一些名气不响的画家的精心之作却不屑一顾……他们运用的是别人的眼睛, 采取的是世俗的目光, 所进行的审美活动也必定是浮光掠影的, 难以达到悦情悦意、悦心悦志的“净化”之境。鲁迅说过, 艺术学习的过程是“陶泳已毕, 神质悉移。”投入艺术作品的“敞开”之境, 才能获得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六、谨防环境错位, 回归本真立场

当我在美术课堂上出示梵高的名作《播种者》时, 孩子不约而同的指着画面中的人物说, “彼得、金子。”原来他们刚学过的一篇课文中的插图, 课文的题目叫做《金子》, 主人公就是彼得。“这幅画的名字叫做《播种者》, 作者是梵高。”我想这是不搭界的两件事情, 那就我讲我的吧。哪知道在要求学生写一段美术作品评论文章时, 有一部分同学还是写道:“清晨, 彼得在阳光的照耀下, 撒播着一颗颗金色的种子。这幅画告诉我们, 只要善于发现, 就会找到生活中的金子。”原来孩子们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如此之深, 他们用自己熟知的经验来“套”这幅画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 以至于忽视了对画面中“真理”的发现。海德格尔在《论艺术作品的起源》一文中写到, “艺术在艺术品中现身。”即审美真理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才能发现。这种“真”就像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所描述的那样, “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现于前。”这是人与艺术交融的集中体现。然而, 小学生由于审美经验相对缺乏, 往往会受到诸多“环境”的干扰, 包括真实的环境、儿童眼中的环境、其他学科的环境, 甚至是周围的生活环境……在“环境”的束缚中不能自拔。例如, 绘画会受到卡通作品的影响, 画得概念化;音乐会受到流行歌曲的影响, 对流行歌曲《我不想长大》顶礼膜拜, 而对莫扎特《第40交响曲》知之甚少。运用“对错观”来判断绘画效果, 而不懂得“随机应变”也是一种作画策略;用“局部作业”的方法来完成美术作品, 而不懂得整体入手……长久以往, 忽视了艺术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 也离艺术的本真越来越远。

腐败与补偿心理错位 篇9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真正对个体成长、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内在的心理因素。因而, 在同样的时代、环境中有人不为五斗米折腰, 有人则奴颜婢膝、贪欲无度。究其原因, 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因此, 在探究腐败产生的根源时切不可忽视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 特别是补偿心理的作用。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 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 需要得到补偿。

1 追求优越错位

阿德勒认为, 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 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后天发展出来的。人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都有不如他人的方面, 这就促使人们希望通过后天的努力或发挥某些方面的优势达到个人的整合和统一, 以适应社会环境。本无可厚非。若追求优越错位, 只是追求个人优越, 很少或根本不关心他人, 使利己行为无度化就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 滋生社会腐败。

一般来说, 人对与自己生活状态反差越大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富、贵生活状态) 越心向往之。从史学界关于明成祖的生母是元顺帝妃子洪吉喇氏一说法, 不难看出, 草根起家的明太祖登上皇帝宝座, 也不忘记用前朝帝王的女人补偿成功。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历朝失败的农民起义, 原因万千, 其共性的就是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一旦进入城市, 迅速被城市生活特别是富贵阶级的声色犬马生活所吸引, 从高层领导到普通士兵, 都沉浸于物、欲对贫贱之苦补偿的心理快感中, 体味着厮杀成就的“优越”。其战斗力便在这种羁绊中快速消解, 队伍分崩离析, 最终覆灭。

1.1 矫正身份的心理需求迫切

纵观王朝更迭, 新生统治阶级在立国初期, 许多人为补偿自卑, 通常采用简单粗暴手段, 直接剥夺被推翻阶级财物。内在补偿自己贫贱出生, 外在展示成功带来的优越。在一定时期失势阶级通常对得势阶级表现极大的顺从、依赖。随着统治阶级地位的不断巩固, 对其的打压会逐渐减轻或取消。曾经那些“苗不红、根不正”者, 随着新政实施, 身份地位得到恢复。一些曾经的名门望族后裔甚至“官运亨通”。其部分人对失而复得名位珍惜亦或是恐惧再度失去, 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财富近乎掠夺式攫取, 对社会规则、制度近乎报复式破坏, 用以补偿他们一度的愤懑、屈辱、恐惧等心理需求, 证明“金子”发光的优越。

1.2 长期困于愧疚的心理阴影中

另一部分人则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派系博弈中失势又在政治派系博弈中得势, 他们内心认为是自己给家庭、妻、子带来了不幸, 一朝得势便对自己家庭、妻、子给予无度补偿。最典型因数唐中宗了, 复唐后总也走不出房州之苦对妻、女的愧疚心理阴影, 对其无度补偿, 最终悲剧收场。此现象不仅位高权重者有之, 一般人员也有之。他们信奉“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的信条, 利用手中的权力, 贪婪的吮吸着民脂民膏, 来补偿自己内心的愧疚。正所谓:“大官大贪, 小官小贪”其用心都是为子孙“谋福”。

1.3 利益固化的心理需求

再一部分人就是社会转型期或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催生出的新豪富们。特别是那些世代处于社会最低层或因各种社会因素一度跌入社会谷底急速升温的“土豪”们, 首先便是“装金裱银”以证明自己是时代的“新宠”, 接下来便想方设法与权贵结交, 权钱交易、卖官鬻爵。“土豪”们享受着金条补偿来的权贵, 满足了“富且贵”心理需求;权贵们则享受着用权力补偿来的金条所带来的奢靡生活, 满足了“贵且富”心理需求。到一定时候双方联手将利益模式固化, 社会财富中饱私囊, 非“圈中”人不用、不提拔, 从根基上动摇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2 榜样错位

阿德勒认为, 每个人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同, 其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内心认可的榜样就不同。都会选择自己认可的路径, 实现其人生目标。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平, 唯有读书高”。大多是“寒门”子弟信奉的人生信条, 他们实现其人生目标所选择的路径大多是通过发奋、苦读, 实现“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的华丽转身, 其认可的榜样自然是“头悬梁、锥刺股”, 博古通今、腰挂六国相印的社会“精英”们。通过“亲民、富国强兵”重整雄风恢复祖业, 大多为没落贵族、中兴之主们的选择路径, 如“痞子英雄”们和刘秀、李隆基之流。这些路径选择、榜样都是合理的,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上、向前发展。

然而, 任何时代当社会发展出现大的变革 (如战乱或转型) 、经济 (特别是市场经济) 高速发展, 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 大多数人内心焦躁不安,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选择路径大多是旁门左道, 榜样树立错位。

心理研究表明, 处在社会大变革期的人, 其心理安全感较低, 压抑、神经高度紧张, 心理失衡、目标迷失。而财物就成为人们缓解紧张情绪, 降低恐惧感、提升安全感的有效手段。普遍心态为“真金白银”最可靠, 只以获利丰厚者为榜样。大多时候受所处时代, 推崇的“名人”效应影响, 对“出名”的痴迷和狂热追求空前高涨, 对“名人”的顶礼膜拜。为求“名”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榜样错位滋生腐败。

2.1 利用文化包装, 满足“名人”心理

文化, 历来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它也极易被个别利欲熏心权贵们窃取为装点门面、捞取黑金的工具。

一些权贵们通过文化包装造假, 成名成家。上行下效。便催生出“凡出名皆好事”荒诞观念。造谣诽谤、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来出名谋利。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信念、伦理价值扭曲, 造成信念危机和价值乱象。

一是文化传播, 巧转为吸引眼球, 造势炫名的平台, 从而谋取暴利。

二是优势文化教育资源被垄断, 剥夺了其他社会成员公平享受社会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滋生了严重的学术腐败。文化是民族血脉, 民族之魂。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民族大多与自毁文化长城, 自断文化根脉有关。

2.2 标新立异、满足“创新”心理

一般而言, 个体内心的独立性、自主性使每个个体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他人的意愿生活。总是寻找机会实现自我。而标新立异、创新就成了大多数人选择实现自我路径。而以自我为中心, 私利为半径实现自我, 往往以背离社会规范, 危害他人利益“标新立异”。如:将动物本能无限放大。为引起社会关注, 一些人无节制的放纵自己的动物本能, 裸奔;或像动物一样猎取食物 (贪污、诈骗) ;像动物一样争夺地位 (暗杀残害竞争对手、陷害同事、欺压良善、巧取豪夺等) 。以异样的言行引起社会关注, 仅为满足自我“创新”的心理诉求, 把整个社会行为引入歧途。

人究其本质而言, 人具有社会性。如果将人的动物本能无限放大, 就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给文明带了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 追求优越、树立榜样错位, 都会滋生腐败。建章立制, 规范社会行为, 防止腐败的根本。

此外, 还应与相关的心理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 定期对民众进行心理咨询服务。特别对那些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变动反差较大的人员, 要坚持积极的心理干预和一定时期的心理跟踪服务。以防止心理疾病给个人和工作造成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黄光国译.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6.

[2]苏满满.腐败心理预防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再生效率下一篇:知识型员工流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