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错位

2024-08-31

角色的错位(精选8篇)

角色的错位 篇1

1993年3月26日,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反映苏丹人民生活贫困的照片《饥饿的女孩》。因为受众指责凯文·卡特没有首先解救那个可能遭到秃鹰伤害的小女孩, 1994年7月, 也就是凭借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3个月之后, 凯文·卡特自杀身亡。2005年5月10日, 福建《东南快报》编发了摄影记者柳涛拍摄的“雨中骑车人摔跤”。互联网上攻击柳涛守株待“拍”的帖子铺天盖地。柳涛感受了委屈, 摄影记者们感到了困惑。

面对雨中道路上的水坑, 柳涛应该站在水坑边提醒路人还是应该拍摄路人摔倒的照片警醒社会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面对秃鹰和小女孩, 凯文·卡特应该帮助小女孩摆脱困境还是应该拍摄《饥饿的小女孩》呼吁社会改变这个小女孩和更多小女孩乃至全人类所有缺衣少食者的命运, 涉及新闻记者的职责这一新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在新闻现场, 摄影记者是记者还是人?在强调应该是记者或者应该首先是记者的人看来, 凯文·卡特和柳涛不仅没有错, 而且应该成为记者的榜样;强调应该是人或者应该首先是人的人认为, 凯文·卡特和柳涛只顾拍照不思救人应该遭受唾弃和批判。学者在讨论柳涛事件和凯文·卡特事件的时候, 更多着眼于受众对摄影记者角色认知的错位。如果想改变受众怀揣着对柳涛和凯文·卡特是记者是人的不同认知各执一词的现状, 从摄影的特性着眼, 探讨它对受众认知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角色的影响, 具有积极意义。

新闻摄影对现场的依赖容易使受众忽视摄影记者的职业角色。目前媒体使用的报道手段有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四种, 其中, 现场录音之外的声音报道和文字报道类似, 电影报道、电视报道和网络视频构成的视频报道与图片摄影同族同宗。因此, 阐述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文字和图片摄影两种报道方式的对比分析入手。文字记者和图片摄影记者的新闻报道同样应该来自新闻现场。但是, 文字记者在写作报道的时候, 可以远离新闻现场, 可以依靠自己对事件的新闻价值的认识和事件细节的回忆来进行, 这一特点使没有到过新闻现场的文字记者也可以通过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完成对新闻现场的叙述和描写, 而摄影记者的图片报道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在新闻现场完成。因此, 真实感强和现场感强构成了图片报道的基本特征。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本体论》中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 唯独在摄影中, 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1) 安德烈·巴赞认为, 摄影之外的“一切艺术”都是客观存在经过创作者主观作用之后的产物, 唯独摄影, 在客观存在和作品之间只有一个物质的介质照相机, 没有人脑的主观。安德烈·巴赞所说的“一切艺术”包括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 也包括以文字为载体文字报道。安德烈·巴赞论述中忽略了摄影者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 他本质地指出了摄影对客观存在的依赖。这一理论至今依然指引着我们正确认识摄影以及电影电视的本质。受众对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特性的理解, 使得他们在阅读文字报道的时候, 即使阅读那些现场感强烈的描写性段落, 也不会忘记记者的角色, 他们会理智地把文字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之外, 不把记者掺搅到新闻事件当中。例如, 人们在阅读邱少云的报道时, 并不要求记者去帮助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烈火, 在阅读董存瑞的报道时, 并不责怪记者没有帮助董存瑞安放炸药包。图片报道在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时候, 画面向受众传递了摄影记者“在现场”的信息, 如记者的报道是“正在进行时”还是“过去时”, 记者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记者与新闻事件主人翁的空间关系等。阅读图片报道的时候, 这些信息提醒着受众记者就在现场。假如报道的是“正在进行时”, 假如记者的帮助能够改变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命运, 受众很容易按照人性观和道德观的支配希望记者以人的角色参与事件当中, 以促使新闻事件产生符合自己愿望的结果, 而图片报道本身又往往证明此时记者正置身于事件之外, 在拍照片, 因此, 受众对摄影记者的不理解就会产生。2000年7月9日, 《羊城晚报》报道了广东省电白县由犯罪团伙组织的利用传呼机在高考时进行舞弊的事件, (2) 与此同时, 湖南经济电视台报道了湖南省嘉禾县一中的高考舞弊案, (3) 结果, 网络上不少人指责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应该放弃拍摄, 及时制止舞弊行为, 但是, 没有受众指责《羊城晚报》的文字记者。

画面说话的局限性影响了受众对图片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扮演角色的全面认识。图片报道依靠摄影记者抓取新闻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这些瞬间对新闻事件信息的传达是不完整的, 这一瞬间的前因后果等其他信息, 只有依靠文字说明和受众的推测来完成。记者拍摄媒体编发新闻照片的时候, 无论单幅还是组照, 都会着眼于新闻事件本身信息的最大化, 不会用画面和版面来传达记者拍摄这些照片前后的其他信息, 受众无法全面了解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表现。因此, 在新闻现场, 摄影记者即使二者兼顾, 做到了记者和人两种角色的完美把握, 他们也同样会遭到非议。凯文·卡特在拍摄小女孩的时候, 秃鹰并没有伤害那个小女孩, 拍摄结束后, 他撵走了秃鹰, 看着小女孩平安无事之后才离开现场。柳涛拍摄“雨中骑车人摔跤”之前, 并不知道水坑的具体位置, 他无法阻止骑车人掉进水坑。拍完照片, 柳涛冒雨跑到建筑工地找到一个木牌摆在水坑边, 提醒路人。凯文·卡特和柳涛在新闻现场, 履行了记者的职责, 也尽到了社会人的义务, 但是, 受众从照片及文字说明上看不到凯文·卡特和柳涛记者角色之外的行动信息, 因此, 凯文·卡特和柳涛成了众矢之的。2006年发生的李科事件可以从另一方面证明我们的判断。2006年7月18日, 重庆市摄影爱好者李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个游泳者被江水吞没的三张照片, 受众指责李科没有放下相机给110打电话的多, 指责李科没有直接抢救溺水者的少, 因为那三张照片的附载信息如视角、前景等告诉受众李科距离溺水者较远, 无法直接施救。

图片报道的震撼力激发了受众对表现主体更加强烈的关注, 导致了受众对摄影记者非理智的苛求。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曾经指出:“新闻摄影机比任何报纸工具或技术更需要对大众的恐慌与愤慨负责。” (4) 比尔·伯尼论述的是以新闻摄影机为手段的电影电视报道能够产生比报纸更大的社会轰动。他的话同样可以说明图片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因为图片和电影电视血缘相同。与电影报道和电视报道不同的是, 图片报道总是定格了新闻事件中最能凸显主题的画面, 无限放大了受众对这一画面的感受时间, 而且它又给受众认识新闻事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受众往往会在画面的指引下掺搅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去揣测新闻事件的原因和结局。这些特征给图片报道带来了两种后果, 一是它比包括电影和电视在内的所有报道形式都能够更加强烈地触动受众的心灵, 二是它更容易激发受众非理智的主观情绪。因此, 当新闻事件得到外力的帮助能够改变结局时, 当新闻事件的主人翁得到外力的帮助能够改变命运时, 受众首先会希望画面证明正身处现场的摄影记者成为期望中的帮助者。这时候, 受众不会因为认同记者的角色而容忍摄影记者“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再者, 既使认知了摄影记者的记者角色, 受众会按照人性的观念和道德标准要求记者成为帮助者, 受众还会因为认知了记者的角色而加大对其承担义务的期望。凯文·卡特和柳涛的遭遇都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1 安德烈·巴赞[法]:《电影是什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6页。

2 《羊城晚报》2000年7月9日。

3 《北京青年报》2000年7月10日。

4 张震:《中西比较: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 《国际新闻界》1999 (1) 。

角色的错位 篇2

蜗牛不停地爬,她想要那高枝上可口的新叶……

蝴蝶不停地飞,他想躲避哪怕一丝一毫的风雨……

生命的归位,回忆。

追悔,是在痛过之后。伤痛,是在受伤之后。受伤,是在犯错之后。

命运的玩笑,重逢。

重逢,是在她从高枝上摔下树去,也是在他风雨中翅破消亡之时……回眸,是他,是她?

嘴角含笑,今生的她为何做了他,他又为何做了她?

好似一个玩笑,同样的命运,同样的悲哀,他们都开始后悔曾经的羡慕,其实自己才是自己该羡慕的对象。

命运的轮回,归位。

他又成了那只笨重的蜗牛,她又成了那只轻盈的粉蝶。

再次相遇,轻微一笑。

角色的错位 篇3

让家长适当适度参与教学管理是很有意义的,但前提是自愿。南京二十九中的做法已变味了,将原本老师的责任推给家长,老师是否应拿出一部分工资补贴给家长?国人做事讲究“名正言顺”,家长替老师监考、值班就属“名不正言不顺”。

这年头,谁工作不忙、压力不大?但无论工作多忙、压力多大,都应努力把本职工作干好,而不能将责任甩给别人。家长“越俎代庖”、老师“退居幕后”,既是学校“懒教”、卸责的体现,也是对家长权益的侵犯。“家委会研究决定”不是遮羞布,其实“家委会”根本无权决定由家长代替老师监考、值班。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孩子在学校,家长不敢不从,这就是事实的大致真相。

因不具正当性、合理性,“家长替老师值班”不仅会给家长增添额外负担,更会给老师和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而事实上,这只是家、校责任不清、角色错位的一个缩影而已。当家长不易,来自学校五花八门的要求让人焦头烂额,孩子的作业由家长代劳更是家常便饭,而且有些作业很奇葩,家长都束手无策。

学校把家长当成“编外老师”,导致了老师和家长的身份迷失和角色错位。有老师说,难道家长不该配合老师、关心孩子吗?当然应该,但老师和家长的职责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应是相对清晰的。

老师将一部分职责转嫁于家长,这是对正常家校关系的扭曲和异化。怎奈孩子在人家手里,家长心不甘也没办法。在这个意义上讲,“家委会”的角色迷失更值得深思。

(转自《楚天金报》)

谈教师角色的错位及回归对策 篇4

关键词:错位,教师角色,回归

角色, 可理解为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主, 重知识、轻情感式的应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 都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呼唤教师的角色进行有效的转变。

那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回归呢?笔者在平时的听课中, 注意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行为的表现进行了观察, 并与一些教师进行了交谈, 认为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角色还存在一些错位表现, 需要实施如下的回归:

错位一:师生不平等

新课程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仍然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 一切以教材为主, 一切以教师为主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仍然经常可见:

一位教师教学“蜜蜂”一课:

师:刚才, 我们解决了“怎样做实验”这个问题, 大家想想, 这个实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1: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师:对了。还有补充吗?

生2: (小声地) 喜爱?他都把蜜蜂弄伤了!

师: (愣了一下) 课文的“阅读提示”告诉我们, 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喜爱”。 (看看学生) 下面让我们用喜爱的语气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全班读书)

课后, 笔者与这位教师进行了交谈:

笔者:你再看看课文, 你真的认为这篇课文“字里行间充满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吗?

教师:好像也不是, 但教材里这样说, 所以我就跟学生这样说……

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以教材为中心, 以自己为中心, 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忽视了自身就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也忽视了师生互动过程中所生成的课程资源。

回归对策:善于“屈尊”

教师不是“权威”, 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以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 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做鲜活的生命来看待,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 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这是新课程让我们明白的新理念。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沙漠”一词是这样解释说明的:

师:沙漠里缺水, 土壤干燥, 气温高, 不适应人类居住。

生:老师你说沙漠里缺水, 可是为什么“沙漠”两个字都有三点水呢?

师:哦, 这位同学真细心, 老师都忘了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现在请同学们帮他思考这个问题, 思考出来请举手回答。

生:老师因为“沙”字虽有, 但它右边有“少”, “漠”也一样, 虽有, 但它右边也有“莫”字, 有“没有”的意思, 所以无论是“沙”, 还是“漠”都是没有水的意思。因此沙漠里缺水。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老师以后多向你们学习。这位同学从字形和字意上解释了“沙漠”。当然沙漠里没水, 有其科学道理, 想知道科学原因, 有待于大家继续努力学习。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 教师敢于“屈尊”, 敢于接受学生意见看法, 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 他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对话, 营造了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品位教师的人格魅力。身心受到了人文精神的鼓励, 感化和召唤。

错位二:引导牵引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 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 是向每位学生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 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 教师表面上是在积极引导学生, 但实际是一问一答的牵引式教学, 目的是将学生牵引到自己教学预设的答案中。

一位教师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写了五彩池的什么?

生1:写了五彩池的奥秘。

师:奥秘就是什么?

生2:奥秘就是写了五彩池的特别。

师:特别也就是写了什么?

生3:就是写了特殊之处。

师:换一个词来说。

生4:写了五彩池的神奇。

师:你经过了思考, 终于能够回答出老师的答案了! (师板书“神奇”) ……

如此的“引领”决非新课程所倡导的引领, 也绝不可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这种牵引式的教学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仍然比较常见。

回归对策:善于“引领”

教学是什么?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就是引领。那我们就应以一个引领者应有的情怀与智慧来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薛法根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 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师:轻声读读课文, 画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些什么? (生一边读一边圈画。)

师:看出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什么了吗?

(一生的回答非常流畅, 语句表述也非常完整。)

师:你读书读得非常投入, 非常专心, 坚持下去, 终身受用。 (又请一学生回答。)

生:一起浇菜。

师:把话说好。

生:我和祖父一起浇菜。

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天天浇菜, 从早到晚, 爷爷浇菜, 我也浇菜, 就没有其他事吗?想想把话继续说下去。 (该生迅速看课文) 看出来了吗?

生:我和祖父一起栽花, 我和祖父一起拔草, 我和祖父一起种小白菜, 我和祖父一起浇菜。 (学生的回答有些啰嗦)

师: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活儿是我和祖父干的, 能说得简洁点吗?

生: (若有所悟)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浇菜。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简洁、完整了。) ……

不难看出, 薛老师在课堂上在竭力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领, 当发现有学生不会回答问题, 回答的问题零碎、啰嗦时, 不是采取简单的“你请坐, 谁来补充?”的做法, 而是认准此类学生对其进行耐心、细致地引领, 对他们的思维盲点、语言凌乱点“春风化雨般”地施之以点拨, 直到学生把话说完整, 说准确为止。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细节实则是薛老师对智慧课堂的高瞻远瞩, 是对有效课堂的准确定位。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由不知到知, 由不会到会, 由不懂到懂的过程。由此,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更应学会“蹲下身子”来聆听学生思维的声音, 让自身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导师”, 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思维的训练场、提高场, 让他们品尝到进步的喜悦,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点燃起学习的欲望。

错位三:对话主宰者

一位教师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导入新课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课文按游踪顺序依次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书)

师:大家都读完课文了, 那么, 这篇课文依次写了什么呢?

生1:课文按游踪顺序依次写了:路上的景色、外洞、孔隙、内洞。

师:你真会读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2:老师, 我不明白, 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为什么要写路上的景色?

师:这是游记, 要经过路上才能到达双龙洞。大家明白没有?

部分学生:明——白——

师:那好。在这几部分中, 你们最兴感趣的是哪部分?

生3:内洞的景色。

师:还有呢?

生4:孔隙。

师:是啊, 老师也觉得孔隙部分写得很有特点……

生2 (把手举得高高的) :老师, 我还是不明白, 既然内洞和孔隙是主要的, 为什么还要写那么多路上的景色?

师 (显得有点急)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课后讨论。现在我们来学习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孔隙……

以上案例中, 教师是对话的主宰者显而易见, 学生2提出的问题确实是他不明白的问题, 此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要写路上的景色”而非“孔隙”部分, “孔隙”部分实际是教师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或者说是他本节课预设好的内容。

回归对策:善于“倾听”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是双方交流的, 是相互促进的, 在这种互动中实现着各种信息的沟通, 汇集融合。从而提升境界或克服偏见, 这就离不开“倾听”, “倾听”的目的是为了“沟通”, 接纳和分享, 是双方的人文交流, 作为对话“过程”中的一切, 教师在对话中必须学会“倾听”, 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只有孩子们真正拨动了自己的心灵之弦。课堂上和课堂下才会产生孩子优美的和声, 在教《神笔马良》结尾时,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师:如果大家是马良, 你们也有一只神笔, 你们想用它画什么呢?

生:我想画一辆车, 带爷爷, 奶奶去玩。

师:真有孝心, 你是爷爷, 奶奶的好孙子。

生:我想画很多钱。 (教师紧跟着引导这位同学)

师:那你要很多钱做什么呢?

生:我妈妈病了, 所以我想要钱为妈妈治病。

师:唉!原来是这样, 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 你真是懂事的孩子, 大家为他鼓掌。老师和同学都相信, 只要你好好读书, 你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因为这位教师的“倾听”, 孩子才能在课堂上说真话, 抒真情, 因为有了倾听, 孩子在教师的专注而耐心的表情中得到了被尊重和关爱的满足。

错位的优雅美文 篇5

老外唱完一首,自顾自地摇了摇头,欠身说了声“sorry”,然后小声地自我点评了几句,大概是对自己刚才的演唱不满意。他没有停顿太久,又开始了下一首。这首歌唱完,他微笑着说了句:“Thankyou!”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在自我鼓励,音量很低,无人会注意到他。杯盏的碰撞声和人声几乎淹没了他的琴声和歌声。

离场时,他对着琴一鞠躬,对着四方食客二鞠躬。

这一切都像是独角戏。他的全神投入和优雅礼貌,得不到任何回应。

人们似乎只是购买他的弹唱,并不要求他附带优雅与认真。我所理解的是,他在享受自己的音乐,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亦不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而麻木地唱着——像很多酒店里的琴师,一边弹,一边打量着往来的顾客,再多上几次洗手间,并不用心。

父母角色错位影响男孩性格 篇6

我儿子浩浩今年上五年级。因为希望儿子不要像爸爸那般“温柔”,而应该“野”一点,我基本没有给予儿子太多的约束。而我先生,不管是在家庭的大小事上,还是在育儿的问题上,一切都听从我的安排。

小时候,浩浩在家中各种上蹿下跳,我们大多听之任之。上小学后,浩浩却“野”得不太受控了。刚开始,只是在爸爸去接他放学的时候,常常找不到人。后来,年仅1 1岁的他,竟然组织了一帮学生,帮其他学生讨债拿提成。为这事他差点被学校开除。我真的想不通,自己家的条件十分优越,为啥孩子会为了几块钱的提成,去做“讨债党”?

浩浩妈妈:

“太娘”和“太野”是男孩养育过程中的两个极端,也代表了男孩养育过程中的普遍困境。不管是“娘”还是“野”其实都是源于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缺位或者错位。

所谓的父亲角色缺位,倒不是父亲完全不陪伴孩子,而是父亲在育儿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越来越弱。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在现代家庭中,爸爸往往承担着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任务。日常家庭管理和家庭教育重任,则主要由妈妈来胜任。这种角色分工,在孩子3岁之前问题不大。但是,孩子3岁之后,父亲的角色往往比母亲的角色更加重要,尤其是步入6岁之后,孩子进入模仿模范阶段,爸爸的模范力量对于男孩而言更为直接。男孩从爸爸身上,可以迅速学习到男人面对生活难题和困境时体现出来的态度和方法,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在这一阶段,爸爸应该发挥榜样的力量,教会儿子面对问题时,不要对外抱怨,而要向内反省;不能选择逃避,而是要勇于承担;不要冷漠旁观,而要积极参与……对于孩子而言,爸爸所给予的这些心理营养将会受益终身。

相比父亲角色的缺位,父母的角色错位,也会影响男孩的成长。在一个太过女强男弱的家庭环境之中,男孩往往会走向两种极端:男孩会变得很胆小、很怯弱或者很叛逆甚至很暴力。

显而易见,浩浩家父母的角色其实是错位的。强势的母亲和弱势的父亲,使得浩浩没有找到可以模仿的权威对象。因此,他通过“帮人”讨债,来寻找新的“权威”。父母想要男孩不“娘”也不“野”,一定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觉到真正的男性权威。如果是单亲家庭,那么妈妈可以适当示弱,把这种男性权威转移到儿子身上,让儿子感觉自己比妈妈强,需要并且能够保护妈妈。

当然,男孩的“放养”,并不是任其“野蛮生长”,因为放养也是要有“边界”的。想要让男孩变成阳刚的绅士,而不是藐视一切的“野蛮人”,必须要从小为男孩们建立规则意识,并帮助男孩们树立契约精神。立规矩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与孩子订立契约的过程,必须相互沟通和相互妥協。规则中,还必须有奖有罚;一旦规则订立,就必须严格执行。

(胡嘉 慧爱公益教育机构创始人,曾在美国芝麻街教育中心任教两年)

角色的错位 篇7

1 现代社会秘书的合理的定位

1.1 充当领导的智囊

在现代社会中, 秘书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当领导的智囊, 在领导对某件事情做出决定时, 秘书需要向领导发表自己的建议, 让最终的决策更加的合理, 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虽然可能领导的学识和生活经验都比秘书要强, 但是, 一个人的想法难免会有不周到的地方, 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对所有的事情都擅长, 因此, 更需要秘书对领导的决定进行斧正, 为了更好的充当领导的智囊, 秘书需要熟悉领导的思想性格、工作作风、工作的性质, 熟悉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 熟悉有关联的人和事。着重收集与之有关的信息, 以供领导参考, 特别是要熟悉领导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非常容易的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尤其是领导, 因此, 秘书需要根据领导的性格采取更加适当的方式对其提出建议, 才能够更好的成为领导的智囊[1]。

1.2 辅弼作用

现代社会秘书的又一大具体的作用就是辅弼作用, 主要是指秘书人员自觉地、心甘情愿地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演好领导的配角。秘书的工作性质就是领导的助手, 帮助领导收集信息, 承上启下, 沟通左右, 衔接内外, 履行各方, 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因此, 秘书必须坚定不移的执行领导者的决策, 并帮助领导将决策普及, 但是, 秘书只能够辅弼领导者的工作, 而不能够代替领导者做决定, 无论这个决定是好还是坏, 都需要先与领导者进行商议, 经过领导的同意, 才能够执行[2]。

1.3 公关作用

秘书的另外一种职能就是公关, 公关工作在现代社会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因为, 随着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多, 如何保持与这些人的良好的关系, 成为了工作非常重要的事情, 特别是领导者, 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损伤别人的利益, 从而得罪一些人, 不利于以后的工作生活, 这时候就需要秘书从中周旋, 充当公关人员帮助领导者修复人际关系, 秘书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公共关系职业者的角色。秘书的职务, 接触面很广, 要使业务能顺利进行, 就必须具备“润滑剂”的功能, 在公司机构的里里外外, 必须兼顾到各个层面的人物, 能考虑到各种状况, 能预见各类该办之事,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圆满达成任务。

2 现代社会秘书角色错位现状

2.1 成为领导的替代品

在现代的社会中不是所有的领导都是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能够上位成功, 在一些家族企业或者政府部门中都不可避免的有许多的人因为走后门或者与领导有亲戚关系而成为了企业的领导者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秘书的学识和工作经验往往都超过了非正规渠道进入的领导者, 以至于会出现领导在工作中完全依靠秘书进行决策, 所有的工作都由秘书来做的情况, 或者秘书在外打着领导的旗号作威作福, 以领导的名义为自己谋福利, 很多工商企业和行政部门的秘书, 不能正确把握自己的身份, 在处理问题时, 自作主张, 擅自行动, 越俎代庖, 在不了解领导的意图、目的、思路的前提下, 也不请示领导, 擅自作决定, 俨然以领导自居。因此, 秘书成为领导的替代品成为了现代社会秘书角色错位的最主要的问题。

2.2 成为领导的奴才

领导者是秘书的直接的领导, 决定着秘书以后的前途, 因此, 在秘书为领导者工作的过程中, 非常容易成为领导者的奴才。秘书的全部的工作就是为领导服务, 不止是工作中要为领导服务,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如果领导需要, 秘书需要为其准备各种生活的用品, 因此, 可以说秘书是助手和保姆的统一, 但是在这种工作形式中, 会有许多的秘书不能够找到自己最准确的定位, 往往会成为领导的奴才, 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中, 秘书不能够提出自己的合理的建议, 一味的盲从领导的指示, 即使领导所做的决定是错误的也不敢提出, 严重的违反了秘书这一职业的定位, 因此, 秘书成为领导的奴才是现代社会秘书角色错位的又一大主要的问题。

2.3 成为领导的亲信

在现代社会中, 有许多的秘书会长时间的跟从一位领导, 特别是一些在领导的任职期间表现良好, 并与领导建立深厚友谊的秘书, 当领导升迁或者职位变动时往往会将秘书一同带走, 因为, 一位了解自己行事风格、并且自己也非常熟悉的的秘书在工作中会比再熟悉一位新秘书要好得多, 同样的这对秘书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秘书要了解领导的喜好的性格需要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 相比于重新与新领导磨合, 跟着一位已经熟悉了解的老领导会更加的有利, 但是, 往往有许多的秘书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个机会, 混淆了工作关系与私人关系, 有的秘书自认为与领导关系好, 以领导的兄弟自居, 说话没有分寸, 办事不讲原则, 过分维护领导的利益, 甚至包庇领导的错误, 即使领导犯错误也不去揭发, 甚至和领导同流合污、沆瀣一气, 违法乱纪, 损害其他员工的利益,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 秘书成为了领导的亲信也是现代社会秘书角色错位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3 解决现代社会秘书角色错位问题的对策

3.1 提高秘书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

现代社会因为秘书的工作越来越重要, 所以, 在大学中设立了秘书专业, 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能够认清自己定位的专业秘书, 但是, 现在的秘书大都不是从秘书专业毕业的, 他们对秘书这们职业的了解不是很多, 以至于出现了秘书角色错位的问题, 因此, 要提高秘书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 避免在工作中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

3.2 加强社会正面的舆论导向

近几年来, 由于秘书被潜规则、秘书成为领导的情妇以及收受贿赂等负面新闻层出不穷, 以至于人们对这门行业的评价非常的低, 甚至对整个的秘书行业都低看一等, 认为秘书工作不光彩, 特别是女秘书, 这种对秘书工作的偏见也是导致秘书角色错位的原因之一, 因此, 要加强社会正面的舆论导向, 减少人们对秘书工作的偏见, 从侧面解决秘书角色错位的问题。

3.3 全面正确的理解现代社会秘书角色

人们对现代社会秘书角色的了解不多, 非常的片面, 甚至真正从事秘书职业的人也没有正确的理解现代社会的秘书角色的定位, 从而导致了秘书角色错位的问题发生, 因此, 要全面正确的理解现代社会秘书角色, 从根本上解决角色错位的问题。

4 结语

由于现代社会秘书角色错位问题, 使得人们对于秘书这项工作有许多的偏见, 只有确定秘书的定位, 提高秘书自身的道德文化素质, 才能够促进秘书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力.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写在秘书学成为独立本科专业之际[J].档案学通讯, 2013 (02) .

角色的错位 篇8

一、基层教育行政部门

由于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开创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贯彻意见总是十分谨慎, 通篇只是对上一级政策给予一些模糊的具体化, 而对敏感的内容均依照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政策落实。但与学校直接接壤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 肯定起着与上级部门不同的关键作用, 担负着不同的角色及责任。

事实上,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中存在缺失性转达文件和粗放式推进工作的偏差。虽然相对上级是有了一定的具体化, 但离学校的要求的差距还很大。比如为什么校长津贴没有在这次执行过程中发生多大的变化, 一是因为有中层津贴在挡着, 二是因为校长津贴是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明文确定的, 已没有改变的机会。而中层津贴给校长压力重重, 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却为了顾及影响, 不予在政策中加以明确。绩效工作实施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无论是制订学校具体实施制度, 还是建立考核细则, 都需要有很多的配套技术支撑。可是, 学校岗位设置具体规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学科系数界定等均由各校自行摸索, 造成很多内耗。因此基层教育行政部门需在以下几方面站正角色:

(1) 指导者角色。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比学校优先接触这项政策, 在政策理论水平方面也要比学校高, 因此, 无论是绩效工资政策的宣传学习方面, 还是学校实施方案方面, 其都负有指导的义务。

(2) 支持者角色。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支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帮助学校向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宣传, 统一思想。前期可以召开校长座谈会、普通教师代表座谈会、工会干部代表座谈会等进行双向沟通。二是帮助学校提前扫除制订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中的“地雷”, 分几个专题成立课题小组或项目组集思广益, 把学校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事前在基层实施意见中就加以定调, 减少学校实施难度。三是帮助学校解决在制订方案中的实际问题。

(3) 裁判者角色。在学校制订方案的过程中, 涉及学校中的各方利益冲突。因此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支持校长开展正当的工作, 另一方面也要倾听教师的声音, 做好裁判工作, 及时裁决并化解矛盾。要选典型学校做试点, 广泛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学校方案的制订;精选区域, 各路人才全面跟踪试点学校面临的困难和解决途径, 形成一个学校实施方案样板。这一方面可为其他学校提供参考文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以教育局发文推广, 明确规定其他学校如果经过若干次协商都无法通过方案, 则按样板方案实施。这样, 既解决了校长的后顾之忧, 也促使教师理性地对待问题。

二、学校基层教师

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关系到全体教师的切身利益, 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关注。虽然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制度已由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予以明确, 但政策也明确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这使教师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分配制度终于由自己掌握了, 担心的是自己会不会在学校讨论中处于劣势。于是, 在学校校内分配政策制订期间, 教师人心惶惶, 在参与过程中百态纷呈。部分教师允许自己在工作上不努力、不上进, 但不允许自己在绩效工资上与别人存在差距, 教师之间整天议论分配方案, 许多细节上斤斤计较, 搞得所有老师人心惶惶。

教师既要努力维权, 也要维权有度,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把握:

(1) 参与酝酿。教师要做好参与制订学校实施意见的准备工作, 全面参与学校组织的本次绩效工资改革的文件传达, 领会精神实质。全面熟悉奖励性绩效工资的组成部分, 全面回顾学校以往校内激励性政策, 全面了解学校内部教师的结构、贡献力等校情, 为后期的讨论奠定基础。

(2) 参与制订。学校先成立一个起草班子, 形成一个初稿, 因为起草班子是由教师组成, 本身属于教师参与制订范围。其他老师则在意见征求阶段, 通过建议渠道发表自己合理的诉求, 赢得大家认同, 从而达到参与制订目的。

(3) 参与调整。所有教师都应有参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动态调整的意识, 这样有利于对尝试阶段错误的容忍。学校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制订后, 后续还需继续调整, 同样需要全体的教师的参与。

三、教职工大会

尽管各级政策都明确校长的绩效分配不参与校内分配, 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 以使校长能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尽管校长为编制科学合理的方案而绞尽脑汁, 但总不被教师认同。为通过绩效工资, 校长一方面为争取选票, 内容上作调整, 即使不甚合理, 也无能为力, 体现出让步的姿态;另一方面耐心地做教师工作, 极尽游说之能, 卖尽面子。而教师更多地体现着情绪性行为, 人为干预教代会的程序, 只要不达目标就不罢休。最后导致教代会成了涣散人心的大会。行政人员与教师、前勤人员与后勤人员、考试学科教师与考核学科教师、班主任与非班主任由于无休止的比较, 为了无原则的逐利, 打着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旗号, 在不断地闹停着, 一项有着良好初衷的政策最终伤痕累累。因此, 贯彻绩效工资制度, 教职工大会要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

(1) 进一步集思广益的作用。学校重大事项通过教职工大会 (或教代会) 通过,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程序, 而是对大会讨论的决定和事项进行再次完善, 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 这既体现在会前的报告初审中, 也体现在会中的审议讨论中。

(2) 进一步监督干部的作用。目前中小学普遍实施校长负责制, 教代会的其中一项作用是监督干部, 这其实是实施民主管理的一项措施, 也是对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权力的一种制约, 从而使校长科学用权、廉洁用权。

(3) 进一步统一思想的作用。学校教职工大会 (或教代会) 通过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这既是一个通过方案的程序, 也是所有教职工或代表统一思想的过程。这个决定通过了, 也使所有会议参与者都统一到这个方案的思想上来, 也就有利于以后的实施工作。

虽然方案制订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 顺畅的形成机制尚未清晰, 但国家宏观的政策已经确定, 作为具体的执行者, 我们只能权衡利弊, 选择有利的方案制订思路。一是拓宽制订方案的主体。可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邀请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参加, 制订区域性绩效分配方案。也可广泛收集教师、校长意见、建议, 委托第三方制订, 由地方立法部门行政发文通过。二是转变监督方式。制订绩效分配方案仍由校长负责, 交校行政会议通过。教师通过教职工大会对校长工作进行评议, 评议结果直接决定校长是否留任, 从而起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苏奎.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制度研究[J].商业时代, 2010 (09) .

上一篇:开腹手术治疗效果下一篇:班主任工作中的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