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课堂教学模式(精选12篇)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
摘要:随着我县“五学”课堂教学模式的逐步深入开展, 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被我广大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家长所接受, 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适合多数学生, 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但实施的过程中, 存在着诸如教学成果与先进经验的引进吸收变成了简单的模仿, 单纯的模式化的学习形式呆板、枯燥乏味, 评价效果低下等问题。尤其是在“合作研学”这一环节当中, 更是因为要求不够明确、小组存在差异、合作没有效率、评价不及时、没有成效等原因而使得课堂变得吵吵闹闹, 一些学生, 特别是学业较差的学生显得茫茫然, 不知道自己该在“合作研学”这一环节中做些什么, 或做得怎么样, 有时甚至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等。
关键词:课堂模式,合作研学
那么如何完善初中语文“五学”课堂教学这一模式, 如何提高“合作研学”这一环节的学习效率, 如何对“合作研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呢?在我个人的语文教学中, 我尝试将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对学生在“合作研学”中的表现进行观测和调查, 对症下药, 寻求有效的改变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班级里的胡同学, 是典型的学困生, 上课的参与度不够, 时常以“看客”的身份参与。即使“千年不遇”偶尔地会回答一二个问题, 但展示的答案只是一些没有根据的个人观点, 或者是课本上生搬硬套的内容, 缺少归纳总结, 缺乏思维深度, 有时甚至会偏离课堂教学内容, 而耽误宝贵的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 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而, 对于这类学生, 我在小组里安排了“专人”对他进行帮助和引导, 具体告知他应该做什么, 什么时候做, 怎么做, 让他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不致于只有“听”的份, 而有具体的他能够并且必须完成的任务。
二、教师给自己正确地定位并明确自己的职责
改变自己从原来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承担起教学活动观察者的角色, 并且要采取一定的观察分析技术, 把握好学生自由活动与违反纪律之间的界限, 将活动中的问题管理转化为服务于学生活动的、能有序引导学生控制活动资源和活动进程的主动行为, 调适动静结合的活动节奏, 引导“合作研学”活动走向深入。
三、探求更合理、更科学的小组划分形式和方法, 优化小组的组成
小组长的选拔是建立小组的关键。如何选拔出小组长呢?我通常在每期的开学初、半期考之后, 组织全体同学根据学业成绩、平常课堂表现、组织能力、责任心、亲和力、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 在班级里民主选举出九个小组长。再把除这九个组长外的全休同学按学业成绩、行为表现、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等, 分成五组或六组 (根据班级具体人数定) , 每组九人, 由这九个小组长分别从每一个小组中选出一人, 共六或七人, 组成一个新的小组。在这选择的过程中, 充分地发挥了全体同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 并且尊重了他们的个性, 受到了很多同学的认可和喜欢, 他们经常期待这样的选择。
组成新的小组后, 由各小组长组织全体组员, 根据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现有程度等, 制定了小组口号、小组目标、小组组规、奖惩制度、任务分工、个人目标等。在这一过程中, 再次体现了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从他们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个性, 看到了追求, 看到了智慧, 看到了希望。这里举几个例子:
比如第一小组的成员制定的个人目标以及各自的分工项目:
一号:朱正熠英语组长目标:50名以内
二号:陈艳萍语文组长目标:100名以内
三号:蒋光挣数学组长目标:200名以内
四号:杨光毅目标:300名以内
五号:林新元目标:400名以内
六号:孙烨目标:500名以内
七号:蔡能治目标:600名以内
再如第八小组:
【口号】荣誉来自努力, 进步来自勤奋!每天进步一小步, 日积月累跨大步!
【目标】我们小组的每一位同学, 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它会带我们飞, 飞过失望, 并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新的希望。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别人, 而是超越自己!
四、追求合理、准确、恰当、有效的评价
评价是整个“合作研学”这一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有怎样的评价机制便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学习热情和行为方式, 它可能直接影响着下一次“合作研学”的兴趣、积极性与成效。为进一步激发小组合作研学的兴趣,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与参与的积极性, 我尝试了以下的评价方式:
(一) 互评
同伴间的榜样、激励、帮助等作用, 往往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欣赏同伴, 婉转地为同伴提出要求, 而不是只盯着同伴的缺点, 忽视同伴的进步和优点。因此我把学生同伴之间坦诚地进行互评, 作为对合作研学的结果评价的首要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可以是组内分工是否明确, 合作探究的能力如何,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如何, 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态度、热情等等。这种合理的互评, 能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 并且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荣誉感, 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二) 师评
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 因而必不可少。
1.教师对学生的个人表现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为此, 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 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 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 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 越来越自信。实践表明, 及时有效地呈现激励性评价, 能有效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对于我班那些一向爱动脑筋, 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并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 我给他们的评价是:“你们不愧是同学们选举出来的组长, 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而且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探究。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等, 平时不擅言谈, 生怕自己答错丢脸的学生, 我也会不失时机地提醒:“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能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 那有多好呀!相信自己,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愿意给你帮助。你会成功的, 加油吧!”
2.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状况进行评价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要把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上,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精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关注学生合作状况, 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即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学生在“合作研学”这一环节中, 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的分工情况, 各成员是否明确自己的任务, 各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合作, 彼此之间有无遇到矛盾, 是否能相互帮助, 最终达成共识。对于合作表现优秀的小组, 教师一定要及时表扬、肯定。
3.教师对小组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
在小组的“合作研学”过程中, 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合作效果的评价, 主要是评价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 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 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 即效果良好。
(三)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自我检测, 作出正确的评价, 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结束后, 师:你今天都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学生们会这样回答, 生:我觉得我今天学得很认真, 对自己表现很满意。在小组学习中, 同学们共同探讨问题, 我觉得很快乐。生:我今天学得很自信。我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 但我们组同学给我指出来了, 我也及时改正了。我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这样的自我评价, 实际上是学生的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 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评价进行自我调整, 自我完善。
当然, 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 都要做到以人为中心, 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重要原则, 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当然, 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 都没有最好, 而只有更好。根据个人教学经验, 针对“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合作研学”这一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的一些思考与相应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林晓琴.在学“问”中自主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2005年03期
[2]黄光焕.试析“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中学语文三维目标[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10年08期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2
(一)何为“研学旅游”
研学旅游是指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狭义角度来讲,特指为了达到让学生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培养人格等目的,由学校集体组织的校外专项旅游活动。而广义角度则将出于文化求知、实践探索、自然发现目的,到异地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实践性学习的活动,都纳入研学旅游范畴之内。
研学旅游的雏形起源于美国早起的营地教育,可追溯到1861年,距今已有超过150年的历史。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标准化、细分化、专业化、产业化等特点的成熟产业。
(二)“研学旅游”在国内的兴起
1、政策推动,研学旅游上升到国家战略
2016年11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并对组织管理、安全责任体系和经费筹措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研学旅行已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单一角度,上升到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国家战略高度。表:国家关于研学旅游相关政策
2、经济发展引领消费升级,研学旅游迎来重要机遇
国内生产总值的不断提升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引领居民消费持续升级。目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阶段,居民教育、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消费支出增长迅速。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比已超过11%。以往传统消费模式逐渐向高端化、个性化等方向不断升级变迁,以研学旅游为代表的体验式教育作为服务型消费模式的代表之一,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图:2010-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
图: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
3、教育理念的转变为研学旅游带来发展动力,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新一代的“80”、“90”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主张,他们更加注重互动教育方式,提倡素质教育,对新的教育产品接受度也普遍较高。据调查显示,约3/4的学生家长了解研学旅游,80%以上的家长表现出让孩子参加研学旅游的意愿。并且消费价格来看,人均花费接受度在3000-10000元的占比高达88%。新一代的父母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研学旅游市场带来强劲发展动力。另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增长迅速,国内研学旅行出行人次与市场规模均出现快速增长,出行人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接近60%。而目前我国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仅5%左右,与发达国家如日本98%的学校渗透率相去甚远,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据不完全统计,未来3-5年,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图:2014-2017年国内游学和国际游学人
图:2015-2017年研学旅行市场规模(亿
(三)研学旅游在国内的发展阶段
1.0阶段:精英国培阶段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培养顶尖人才,开展具有奖励性质的公派游学,只有少数优秀大学生才能参加,属于精英国培型。
2.0 阶段:旅行阶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以学校作为组织主体,全员参与型研学旅游活动开始兴起。目的地主要以区域内政府公建的自然、人文、历史景点为主,活动内容重观光、轻教育,以游览、讲解模式的单向教育为主。
3.0阶段:研学阶段
二十一世纪以来,研学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学校、旅行社、培训机构与留学中介之间开始实现跨界融合。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兴起,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目的地的选择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开发主体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向企业主导,地产商、教育集团、文旅企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大时代下,研学与科技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及户外拓展等结合,呈现四类研学旅游目的地,成为文化旅游开发运营商发展研学旅游的重要的产品选择。
(一)“研学旅游+科技”: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
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通过VR、AR、3D/4D等高科技手段来静态展示或科技体验,通过展示与体验实现科技教育的目的地。一般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展馆类、科研类和科技园区类。其中展馆类主要以知识普及类博物馆、科技馆为主,拥有占地面积较小,投资金额适中,内容灵活,复制性强等特点;科研类主要依托高科技企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生产工厂为载体,复制性差;园区类载体则主要是动物园与植物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
表:国内外科技研学旅游目的地主要代表
代表案例:阿姆斯特丹微生物博物馆(Micropia Museum)
Micropia微生物博物馆于2014年10月开业,地处阿姆斯特丹Plantage区,耗资1000万欧元,是世界上第一个致力于微生物领域科普的互动式博物馆。
Micropia微生物博物馆利用多种展示方式,呈现微生物的世界: ·显微呈现:将显微镜连接显示器,观测真实的微生物世界; ·视频动画:通过屏幕,对微生物进行详解,即使语言不通,也可通过丰富详细的动画内容,探索微生物的奥秘;
· 模型标本:通过实体模型,还原微生物的真实形态;
·器皿展示:在专用器皿中,展示微生物的丰富多彩。
在Micropia,通过一排排光学显微镜、鼓泡玻璃容器、显示器、3D显微镜,参观者如同亲身置身于实验室,做到真正的参观中体验,体验中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人体微生物扫描仪,让参观者对自己身体内的微生物及位置一览无余。更大胆的参观者还可以尝试法式接吻,通过博物馆kiss-o-meter专业设备,测量接吻时,相互传递微生物数量。
(二)“研学旅游+农业”:农旅研学旅游目的地
目前以农业为主题的研学旅游基地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以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研究院、农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农业研究型载体,另一种是以农庄、田园综合体等为代表的田园体验型载体。
1、农业研究型
以参观游览、知识讲解为主要活动内容,通过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多以农业生产型基地为主,在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游。农业研究型研学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农业科研院所,大部分属于政府行为。
表:研究型农业研学旅游基地
2、田园体验型
田园体验型研学旅游目的地是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游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农业知识科普教育。田园体验型载体功能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农业种植为辅,除农业种植板块外,还配有农产品加工与交易、购物、游玩、手工、居住、餐饮、教育等功能。
表:田园体验型农业研学旅游基地
代表案例:南和农业嘉年华
南和农业嘉年华位于河北邢台,项目总占地1446亩,总投资2.2亿元,温室面积达50000多平米,育有1000多个果熟品种,拥有108项先进农业技术,是南和县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打造的农业经济综合体项目,由河北富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项目重点包括六大核心载体:
·创意体验馆:温室99亩,有疏朗星空、畿南粮仓、本草华堂、童话果园、花样年华、同舟共冀6大主题子场馆。
·高新农业示范区:占地1000余亩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设有育苗工厂、缤纷果园、花溪苗园等载体。
·农业迪士尼乐园:占地128亩,围绕农事活动、宠物经济、花海游赏、职业体验、亲水活动、非动力游乐、特色美食等主题,将视、听、嗅、触觉设计融入娱乐活动,将主题化景观形态融入农业环境中。
·生态养生餐厅:占地面积5044㎡,可容纳900人次的就餐,提供药膳。·农业采摘区:拥有多种不同季节的时令水果和蔬菜。·花海景观区:100亩大片花卉种植,不同季节次第开放。
开业至今,南和农业嘉年华携手周边邢台、邯郸等地的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放式现场教学。目前已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接受了农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
(三)“研学旅游+文化”: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各类文化类研学旅游目的地众多,每年参加文化类研学旅游活动的青少年学生数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类占据绝大多数。
1、传统文化型
传统文化类研学旅游基地主要充分挖掘本地有价值、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集中在语言、文学、历史、思想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一方面,由政府平台公司主导兴建,如曲阜孔庙、绍兴三味书屋等。另一方面,近年来发展较热的,以企业主导开发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研学小镇,如光合文旅集团潜心打造的帕兰研学小镇。表:传统文化类研学旅游基地
代表案例:山东帕兰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
帕兰山东帕兰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位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东南部,占地116.59公顷,总投资约15.5亿元。整个基地是以齐文化研学教育为核心,科技类、社会类、自然类研学教育为补充,以“素质教育、齐文化、影视文化”概念创意整合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国内外一流的青少年儿童研学基地。
少儿齐文化研学基地将分为三期建设,一期建设期为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占地面积585亩,围绕齐文化旅游开发主题打造齐城记忆、花舞世界、帕兰小镇、帕兰优品、探齐领地、自然学院和帕兰驿站7大片区;二期建设期为2017年3月-2018年7月,占地540亩,主要包括帕兰影视基地、帕兰湿地乐园、主题摄影基地3大部分。三期建设期为2018年3月-2019年6月,占地面积500亩,规划建设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为一体的齐文化主题商业区。
研学基地将通过科技体验、户外休闲、亲子教育、文化娱乐、健康旅游等体验式活动,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使游客在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中增进感情、感受齐文化魅力;同时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业态,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2、红色文化型 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活动是文化类研学旅游活动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多集中在革命老区,主要属于公建类市政工程,由政府负责主导建设。
表:红色文化类研学旅游基地
3、民族文化型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并且有着丰富的民族资源。能够开展多民族研学旅游教育的场所主要以大型园区形式存在,园区可开展研学教育外,也是区域内地标性景区。内部一般包括民族博物馆、展览馆、少数民族村寨等项目,并且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民俗与民间节日等节庆活动。
表:名族文化类研学旅游基地
(四)“研学旅游+拓展”:营地研学旅游目的地 青少年拓展教育是一种户外体验式学习,通过室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达到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完善人格、团队协作等教育目的。青少年拓展基地以专业化的户外拓展营地为主,营地多建立在远离市中心的自然环境中,营地内除餐厅、宿舍等基本生活设施外,还配备拓展场、竞技场等训练设施,以及医务室等辅助保障设施。
在营地教育领域,万科已经走在了地产商的前列,不仅开发了松花湖营地、九龙湖国际户外营地、良渚假日营地等多个户外营地,还与亿通营地教育、启行营地教育、世纪明德等多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国营地教育联盟(CCEA),旨在促进中国营地教育行业永续发展。
表:青少年户外拓展营地
案例链接——亿通·绿色家园营地
亿通绿色家园营地由亿通国际教育集团独资建设,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国家湿地公园——拉市海畔,背山临湖,环境优美。拥有80余亩住宿、活动场地,坐拥400余亩自然森林和湖泊,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研学旅游营地和全国十佳魅力研学营地,年接待人数5000人以上。
九年级英语阅读高效课堂研学模式 篇3
关键词:阅读高效课堂;阅读前策略;阅读中策略;阅读后策略
一、初中九年级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自从担任学校教研组长以来,到各地听课的机会越来越多,我发现大部分初中毕业班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任教九年级的老师的阅读课课堂还停留在英语汉式的理解,穿插语言点的解说,有的虽然套用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 reading的任务型课堂阅读教学的新套路进行教学,但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意义,对课文理解比较肤浅,阅读练习与评价方式单一,老师大多采用“四选一式”(Multiple Choice)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生阅读目的过于单一,阅读仅仅就是为了考试。
2.学生认为英文报纸、杂志、文学作品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可读可不读。
3.少量学生有意愿阅读课外读物,但因为各学科的大量作业挤占了他们的阅读时间。
4.教师没有很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重课内,轻课外,缺乏高效阅读课堂效果。
二、初中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任务素养。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最后的一年,阅读的分级目标已到5级:学生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
2.近两年来,番禺区掀起“研学后教”改革的浪潮。“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就是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 。初中九年级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就是遵循着“研学后教”成功的理念,逐步摸索出一种高效的课堂模式。
三、初中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阅读策略指导
作为毕业班的老师,我们知道,上好九年级学生每一节课多么的重要!阅读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的过程。笔者根据日常教学实践知道,要上好每一节阅读课,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阅读教材重视、准备、落实好最基本阅读过程策略。
高效课堂阅读前策略(Pre-reading Approach)
1.“头脑风暴”(Brain Storm)。
不要忽视“头脑风暴”带给学生的那份轻松。有经验的毕业班老师会在阅读文章前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文章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老师的阅读教学中来。事实证明,恰当的“头脑风暴”是阅读高效课堂的引火索。
2.“四整合”任务型阅读课堂的“自主学习”预习模式(Pre- reading Self-Study)。
我校“研学后教”下的四整合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就是要求学生会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自主预习:A.明确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B.明确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
学生通过同伴合作、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学生能在解决研学问题的过程中,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又学会如何自行设计“family life”题材的书面表达的写作内容和步骤,最终将学生从传统的老师命题英语书面表达中解放出来,摒弃一成不变,从而增加写作的趣味性,学生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转换,真正做到让课堂研学问题成为课堂中心,把时间交还给学生。
四、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后续研究
老师都知道,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物而异。在初中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毕业班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调整好自己的阅读学习策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初中英语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让即将踏入高中学习的九年级学生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新,读有个性,为其进入高中学习英语进一步奠定基础。
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越来越多英语教师开展英语阅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也慢慢适应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英语教材(九年级)阅读高效课堂模式不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阅读学习潜力,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陈小平.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考试与评价,2013(4).
注重合作研学,展现数学课堂活力 篇4
在课堂教学中, 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 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顺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 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 但人员搭配不合理,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至6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 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 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组建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尽量使成员在性格、能力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差异, 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 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力求均衡。 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公平竞争、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
二、掌握合作技能要落到实处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都是嗡嗡声, 出现热烈讨论的场面。 其实这只是一种“活而无序”的表面上的“假热闹”。 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 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互相推辞, 谁也不发表见解;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其他事;也有的小组学习好的学生不等其他学生发言, 抢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学困生缺少参与合作讨论的积极性。结果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 凡此种种, 都是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 究其原因, 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 容易造成看似热闹、场面混乱的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学会合作, 并通过训练使之养成习惯。 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 选一个整体素质和威望相对比较高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要有一个书写速度较快的学生担任记录总小组讨论结果; 口齿流利的同学负责代表小组发言。 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 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把握交流时机要恰到好处
合作研学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 对小组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 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当个人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时, 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 比如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 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 因为车辆太多, 速度又快, 学生数不过来。这时, 教师说:“想想办法,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 分工合作。小组内, 有数轿车的;有数公共汽车的;还有数面包车、卡车等的, 在播放录像后, 学生顺利完成了统计任务, 可见合作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互相补充、互相启迪,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学生间的互助合作, 使问题迎刃而解;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 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
四、营造合作环境要适时宽松
因为教学时间有限,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 “合作学习开始”。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 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 合作研学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因为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 发挥不出小组合作的优势, 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 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并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 如表扬激励法, 小组得分制, 评选最佳组长、最佳组员等。 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为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五、强化适时评价要促进生成
目前课堂的评价主要问题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 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要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使学生形成“组荣我荣, 组耻我耻”的观念, 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加强组员间的交流合作, 促进组员共同进步。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外, 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习惯、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合作成效的评价, 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适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在对小组评价中, 一般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可以是在学完一单元时评价也可以在每周、一个月、半学期或学期结束时评价。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5
单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中小学要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参与情况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何谓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意见》提出了研学旅行的5大任务: 1.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3.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4.健全经费筹措机制。5.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为什么研学旅行会受到学生及父母的特别欢迎?
中国很多地区不敢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这已经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或者说是一个顽疾。其原因也很清楚,担心发生意外事故,学校怕打官司、负不起责任等。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等11部门推出“研学旅行”可谓雪中送炭。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而该过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体验性,二是群体性,两者缺一不可。体验性是指,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参加许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就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群体性是指,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离不开群体性交往,再好的父母和老师都无法代替伙伴的作用。
美国每年约600万青少年参加夏、冬令营活动,关于第一收获,调查结果几乎都是“交到了新朋友”。显然,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受到特别的欢迎。研学旅行的好处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 道德养成教育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情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伟大进步,引导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育中小学生的国情意识。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祖国名山大川,走进革命圣地,走进改革开放现场,引导中小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现场”,走进历史“现场”,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的关注点:
一、学生安全 支招
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 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另外,针对学生特别要制订安全手册,对研学线路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天气与交通、食品卫生、疾病预防、保险保障等都要做好详细说明,提前做好可能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学生研学旅行一定要有保险,避免让学校承担无限的责任。
二、研学旅行费用
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有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支招
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 健全经费筹措机制非常重要。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筹措研学旅行经费,探索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在这方面,可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国际经验。比如日本,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不仅设定了中小学生修学旅行的总价格标准,很多地方政府还明确了收费上限。只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才能确保研学旅行可持续、常态化发展。
三、研学旅行经验借鉴 支招
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峡
日本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将研学旅行活动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在日本,修学旅行是旨在通过集体外出住宿和亲身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真正以“小学生”的身份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常识和必须遵守的社会习俗,规范行为习惯,起到良好的修身养性的作用。
日本的修学旅行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分别组织一次,原则上安排在各学段最后学年,一般都安排在学期中间进行。目前,每年实施修学旅行的学校都达到90%以上。
小学的修学旅行主要以体验乡土文化、体验自然环境为主,中学以上的修学旅行大多以体验日本传统文化、和平教育、职场体验为主,也有自然体验、体育运动、生活文化体验(农村生活体验)等。研学旅行如何避免“只旅不学” 前几年颇为火爆的游学,因为参与的学生只游不学或游多学少而受到舆论的批判。专家指出,与此形式相近的研学旅行也应避免只旅不学,应实现“学”“游”兼得。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缺一不可。”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王晓燕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注重内涵打造。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如何更好地体现教育功能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王晓燕认为,一方面要注重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同时还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内容,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研学旅行计划的适切性。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还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出发之前,做足功课
首先,学生自身必须检索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没有前奏的知识,是难以很快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
二是教学中关注关键事件可以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有艺术感并能够增加学生的新观念;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研学 多元 自主 探究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22-01
近几年来,在新课标精神的推动下,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小学一线教师一直对识字教学方法孜孜以求下识字教学流派纷呈。但与此同时,低年级老师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常常采用机械记忆的办法来识字,学生被动识字,识字负担重,不仅识字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形成厌学。
"研学后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语文教学的创新举措, 那么在"研学后教"模式下。对于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如何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进行学习呢?下面笔者将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与做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研学后教”课堂要构建合理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
研学后教”课堂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小组学习模式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互相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真正把学生从“满堂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解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过程中,要考虑年级特点和班级实际,定好小组人数。在实际教学中我把小组成员定为4人一组,每组尽量搭配不同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的学生组成,为小组内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给每一小组的座位号码(1、2、3、4),除了小组内的生生发言(1—3相互发言,2—4相互发言)设定1号为发言代表,每隔一周让组内成员轮流坐在1号桌,发言以“自主起立发言”代替“举手发言”。这样的发言方式,既避免了老师按自己的偏好选择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分享心理。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驾轻就熟,学生都要为自己争取发言机会发言率高。固定过合理科学建构小组,能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面对面交流,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逐渐学会学习,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善于交流合作的学习精神和习惯。
二、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功能
在起初学生其实都想学,但是由于存在学习能力的强弱,渐渐地一部分学生因为会学而乐学,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会学而厌学。研学课堂中,我们要组织好小组学习。通过小组互助学习中学生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使这些方法和规律在所有学生中得到运用和巩固。要给小组长权力,例如为了更好的激发全部的学生更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生字中,在每次学习之后让小组长对小组内的每位小组成员做一个公平的评价。如下:
【小组评价】由学习小组长根据同学表现打“√”
学习态度 参与讨论课堂展示
教师根据小组长每次评价结合教师的抽查,对表现最棒的小组和有进步的小组进行评星,一定时间后清盘换各种小礼品。在小组学习中,始终关注激发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团队的互助,以发现后进,减少后进,共同进步为目标。
三、设计好研学案 ,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课前的预习,既是心理准备,也是具体内容的准备: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发现学习难点,有利于学习新知识。
“研学后教”课堂,在识字教学中的最前行的部分就是让学生通过研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因此,我们在设计研学案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好教学目标,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研的任务,给学生创造机会,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例如在复习生字词的研学案中设计使用生字归类记忆法让学生比赛谁认识的生字多:
课内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主要途径,但课堂外的识字往往比课内识字更加丰富、更为重要。我鼓励学生除了认识书上要认识的字外尽可能地多识字。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特别爱听故事、爱看故事、讲故事,在識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推荐大量带拼音的优秀经典给学生家长,这就等于把大量生字词以生动活泼,富有情节的故事、谜语、诗歌为题材出反复出现在孩子的心灵世界。既让学生复习巩固了学过的生字又认识了新的生字。为了使学生保持这种好的识字方法,我利用好小组学习形式,定期在指导课外阅读中定好主题,设计研学案。例如在学校进行的“购一读四”活动中,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我以四人小组为活动形式,小组四人购买相同的一本书《笠翁対韵》,其他根据老师的推荐自主购买不同的书本。一段时间后,我定好阅读指导主题《我读<笠翁対韵>》,在研学案中设计组内朗读《笠翁対韵》中的部分内容并评价。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特别喜欢比赛。把学习内容寓于竞争之中,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像充了氢气的气球,都能飞起来了,使课堂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好的学习形式。
综上所述, “研学后教”课堂模式下的多元识字教学,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生互相合作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把握住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精神,把握住当下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和模式,探索出合适低年级学生实际的“研学后教”课堂模式,和一直以来广大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所探讨实践得出的丰硕成果结合运用,努力创造一种研学、多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新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朱广军.自信自觉自强推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J].2012,(04)
[3]罗楚春.素质教育背景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人民教育尝试教育,2011,(08)
[4] 周家钤. 小学低年级学生轻松识字教学谈[J].新课程,2008,(02)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一、研学前置:为研学教案的编创奠定基础
【基本模式】
预习中实现生本对话—研学案例—教师与对话进行教学设计。
【操作流程】
在教学具体文本之前, 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事先感知, 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预热, 或对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复习。而教师则要对学生掌握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考量, 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筛选, 从而编写出较为适切的教学案。
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之后, 教师较为全面地把握了文本的整体意蕴、写作方法以及文本的基本特色, 以课程标准中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准绳, 并在充分考量学生认知兴趣的基础上确定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 (1)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2) 通过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 感受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 (3)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式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 如何在自己写作的过程中借鉴这些方法。
基于这样的目标认定, 教师在与学生协商的基础上确定研学案的基本流程:个性阅读、合作碰撞、全班展示、随文练笔, 从而以简洁的方式建构起清晰的学习路径。
二、课中研学:在筛选探究问题中深入对话
【基本模式】
自我体悟—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操作流程】
“研学后教”的重要原则在于教师教学的起点应该恒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既有成果上。因此实施的第一阶段要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继而在小组合作中交流认知、碰撞体验, 而教师则灵活地加入小组与学生共同学习。
在这一阶段, 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聚焦核心问题, 选择适切的对话基础
选择适切合理的研学问题是阅读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话点选择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话策略践行的效果。
因此, 在第二课时教学伊始, 教师首先基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后, 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文章为什么要重点描写火种被盗之后的内容, 而对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过程却没有详细描写?通过对学生的问题整合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表达的策略上:“是啊!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指向了作者的写作层面,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安排呢?这样的写作对于表达有着怎样的作用呢?”从而引出了本节课教学教师、学生以及文本的对话基点, 当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探究写法时, 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自然也就提升了层次。
2. 依循学习指南, 明确有效的策略路径
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审视, 学生之所以能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中得以顺利有效地学习, 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在研学案中学习指南的导向性和操作性作用。例如在“自主性阅读”过程中, 教师提出:通读全文, 感知课文的整体大意;结合课文语言, 想象文本所描写的画面;紧扣关键字词, 体悟这些词语在刻画人物精神中所起到的作用。而在“合作探究”中教师也提供了以下汇报流程:紧扣小组成员的问题通过阅读寻找句子, 提出自己的认知观点;在相同的问题上如果出现不同的理解, 应该及时在小组内补充, 以供小组成员及时探讨。
阅读教学中全新的认知体验并不是割裂存在的, 而是师生双方在对话中交融碰撞的智慧创造。因此, 第二阶段的教学是师生情感认知最为强烈、思维碰撞最为密集的阶段。在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 搭建汇报平台, 让对话成果得以展示。仅有自主性学习, 如果不能搭建相应的平台给予学生表现展示的机会, 必然会影响学生之后的探究热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内成员学习分工的不同进行集中汇报, 从而为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被钉在高加索山上一段课文后, 小组合作的学生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自然情境对普罗米修斯进行想象。在学生选择环境、组织语言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
生1:烈日炎炎, 毒辣的阳光照射下来, 普罗米修斯满身汗水, 但是他不能动弹, 只能任凭汗水流遍他的全身。
生2:山上的害虫不断地吞噬着普罗米修斯的肉体, 皮肤被咬破了, 钻进了他的身体。普罗米修斯强忍着身体的痛苦, 咬着牙坚持着。
生3:遇到雷雨天气, 电闪雷鸣, 暴雨如注, 普罗米修斯浑身雨水, 闪电击打到身上的锁链, 他还是忍受着电击的痛苦, 仍旧没有退让半步, 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
(2) 注重导向点拨, 追寻对话质态。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 有时即便学生借助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仍旧不能完全突破其认知的局限性。因此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 教师切不可打着多元个性的幌子, 对学生认知的偏差甚至是背离价值观的体验置若罔闻, 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点拨引导, 促使学生认真思考、辩论交流, 从而加深学生的认知, 提升整体效益。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了“课文写盗火的故事, 为什么在开头要进行没有火与有火的对比呢?”从学生所提的问题可以看出,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作者在开头借助这种对比显示“火”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从而揭示出“盗火”的意义和价值。于是,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没有火的日子里, 人类生活将陷入怎样的凄惨状态中。在学生的想象描述中, 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之举、不妥协之义, 就不再是空洞的口号, 而完全融入到了学生的思考之中。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不言自明了。
由此不难看出, 如果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了, 教师就可以通过点拨引导拓展思维认知的范畴;学生感悟缺位, 教师就可以通过点拨引导令其茅塞顿开;学生的认知遭受阻碍, 教师就可以通过点拨引导拓展延伸。
(3) 借助检测提升, 关注成果反馈。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作为语言类学科语文教学理应承载更多的练习。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不能止步于感悟和品味, 更多地还需要学生对语言进行积累内化、学以致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运用适切的题型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的学习。教师所选用的练习题要做到难度适中且具有鲜明的梯度性, 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的教学中, 当普罗米修斯被钉在高加索山上之后, 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其“绝不屈服”的英雄品质呢?教师应及时补充众神前来劝说的情节, 并要求学生依循普罗米修斯的品性想象其回答众神的语言, 从而实现随文练笔。
这样的检测不仅将学生对人物的感知程度作为检测目标, 更在练笔书写的过程中, 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两得。
三、研学后置:注重学生素养的发展
【基本模式】
课外拓展中进行自我对话—教学反思中进行师我对话。
【操作流程】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相反应该成为全新学习的开始。在拓展阶段, 教师不但应该注重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和形式, 而且更要关注教师自我的反思对话。如此双向互动, 才能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而对于学生而言, 课外的拓展不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拓展升华, 而且更是对课堂学习中形成能力的再度运用。
在教学本课后, 教师提出了以下的拓展练习: (1) 阅读其他教材中的版本, 从不同版本的对比中感知教材文本的表达特色; (2) 特别推荐《希腊神话》, 以更为丰厚的文化浸润学生的认知情操。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8
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开展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达成这一改革目标,互动反馈技术的应用很自然就成为了“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得力推手。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申报并成功立项了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信息技术专项课题《互动反馈系统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效能研究》。本文将基于学校在该课题研究中的思考与实践,探讨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应用互动反馈系统改变“学”的方式,更新“教”的手段
“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这是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研学后教”是对传统教与学的方式的一场革命。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举手,教师点名,这样的教学场景屡见不鲜。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一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症结所在,也是“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尽管现在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音乐、游戏,甚至魔术等创新手段,希望通过听觉、视觉和活动等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下中,但很多时候这样的努力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应用互动反馈系统则能够很有效地让师生之间的交流畅通起来,应用了互动反馈系统的课堂上不再是举手、点名,而是通过每个学生按下手中的遥控器按钮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在主动、生成、创造、合作和协同等方面获得增强,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运用IRS开展交流更能体现出“让问题成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因为互动反馈系统能够给学生呈现有趣的、有吸引力的问题,学中运用IRS独特功能开展抢答、淘汰赛、分组作答等竞赛和竞争形成群体效应,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高水平完成学习目标。应用这种新型技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更新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使教师能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身应变课堂的能力。反馈系统的应用,对教师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有相应的预测和策略的制定,在出现不同的反馈信息时能够按照预定的策略进行有效教学,同时,还要能够应变没有预测的结果。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就会有很大提升。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让教师及时了解并掌握学情,帮助教师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二、应用互动反馈系统实施“研学案”,达成互动建构
互动反馈教学在主要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中用IRS设问,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组织学习。这一特点十分契合“研学后教”中“研学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了“让问题成为中心”的理念。在处于信息反馈系统中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研学案”,围绕着研学问题,置身于一种相互促进、推动的状态之中。其交互性对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起到积极的作用[2]。而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交互形式则主要依赖课堂实时交互、课后答疑交互、通过作业交互和单元测验交互。这些形式虽有独特的价值,但存在交互面狭窄、频率低和交互不深的缺陷,互动反馈系统的应用会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例如:《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新课伊始,教师设计了尝试练习:
1.把小数化成分数
2.把分数化成小数:
“尝试练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练习找准研学问题,让教师摸清全体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研学后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学生真正需要的“研学问题”。本课,教师利用互动反馈教学系统进行研学前的尝试练习,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基础和认知状态,并暴露了学生的知识缺陷。这些真实的“素材”为设计研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依据“尝试练习”反馈的结果,分析提炼出学生真正需要着力研究的“研学问题”。“尝试练习”能摸清学生的思维状况。但教师怎样得到全班同学的反馈信息呢?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举手,指名回答,是最常用的做法。教师接受个别学生的反馈信息。互动反馈教学系统下的课堂,学生人手一个遥控器,它可以帮助教师随时迅速收集统计分析全体学生的反馈信息,营造出即时性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即时显示出每一个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数、速度等,做到当堂反馈,省时省力,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诊断。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形》一课中,先分组自行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形和,有的组选择用量角器量再计算,有的组进行剪拼等等的方法,等每组得到结论后,让学生用遥控器输入选择的答案:A、大于180 度;B、小于180 度;C、等于180 度。这样教师可根据每组学生输入的答案情况进行调控教学环节,让选择等于180 度的小组做小教师进行全班展示:他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同时让选择先量再计算的同学明白,在量每个角的时候会存在不同的误差,让大家都明白用剪拼的方法会比较准确。又如在二年级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些内容时,教师出几道有关进位和退位的计算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上竖式,然后用遥控器输入每一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看学生输入的答案让大家一起找出错因,如个位向十位进“1”后,计算十位时忘记加进上来的“1”,而减法的时候,往往十位退“1”后,又忘记减掉退了的“1”,这样让学生多次一起观察答案,找错因,自然而然地这个内容的重、 难点就能很好地得以解决,教师还可以课后调出学生课堂上输入的答案情况,看哪些学生还是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错误的,可以有效地进行个别辅导。
503=503=此外,互动反馈系统面向全班的测查还能够提高教学中交互的广度;按键回答的方式利于避免担心答错而产生的胆怯心理;成绩的统计记录为师生自我反省、自我交互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等等。这样,在互动反馈系统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和对话交流而达成对知识理解的共识,并产生协作性的公共知识,从而帮助学习者对原有知识进行梳理与诠释,达成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的目标。同时,运用互动反馈系统进行交互过程产出的情感激发,能够形成和谐的人际交流,这种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应用互动反馈系统优化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策略
系统论控制论认为:“及时取得反馈信息是系统优化的重要条件”。反馈系统依据控制论的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并做到适时且面向全体。应用互动反馈系统的教学利用IRS进行有关测查,开展学生满意度、学习兴趣等调查;师生分析各类测查结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可以凭借互动反馈系统对每个单元、每节课教学的主要知识目标进行测查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进行合理的调控,做到了摸着石头过河,减少无效或低效环节,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互动系统的应用,在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同时,也促使教师做到“一个都不能少”,在依据学生反馈信息的同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让“后教”为“研学”服务。这样也能不断提高自身应变课堂的能力。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互动系统提供的信息做好及时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就能够顺利进行有效教学。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也会有很大提升[3]。
四、应用互动反馈系统拓展延伸,建立学情档案
互动反馈教学要争取优化效果,即在可能的方案中选取较优者,做到与时俱进,同类领先,全面优化三维目标。运用互动反馈系统可减少无效或低效环节,提升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腾出充裕的时间进行拓展延伸,扩展学习、综合应用和创造学习,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也是“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拓展延伸学习中,同样也可以采取设问引发思维,创造新层次的对立、矛盾,从而震撼学生的内心,引发深思,使学生主动质疑,有所创造,高水平完成过程与方法即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基础,学起来很容易。但有多少学生都已掌握呢?掌握的情况如何呢?出错的原因在哪里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前测题:
传统课堂的前测,要么提前检测,教师把前测题收上来,花长时间进行全班的批改和数据统计分析;要么课堂上收集个别典型学生的反馈信息,以点带面。
在四(1)班的教学中,教师使用了互动反馈系统,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全体学生信息。学生完成前4 题的正确率达97.78%。然而从第五题开始正确率却只有45.5%,随后几题的正确率逐步上升。从学生的前测情况可以分析出:学生直接负迁移整数加减法的数位对齐方法到小数加减法中去了。从正确率逐步上升来看,有部分学生正逐步反思纠正自己的算法。看来通过生生的思辨掌握这部分知识是不难的。所以,教师把研学问题定位“请用生活例子举例说明: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数位该怎样对齐?为什么?”从学生做题时,系统已经自动统计好学生的作答情况,正确率,答题时间,整个过程才花几分钟。教师轻而易举地准确把握全体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需要研学的问题。
例如在Excel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与操作运用于解决真实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怎么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呢?教师在Excel教学的巩固练习环节,应用互动反馈教学系统开展个人竞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数据的计算》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并输入到反馈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通过反馈系统中的信息反馈也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答题的情况。通过查看学生作答明细,分析答题情况,让学生明确一点:学会操作步骤的同时,也学会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且有利于教师对经常答题错误的学生进行后教。反馈系统还能记录学生的答题分数和速度,答题结束可以查看学生在龙虎榜上的排名,能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由于在信息反馈系统之中的课堂学习情况有记录,并有综合平台的支持,既可以回放教学过程、也可以统计学习效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质量了如指掌,这不仅便于教师分析全班乃至个人的状况,教师还可以利用系统信息建立形成性学情档案,便于今后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五、结束语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基于互动反馈系统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研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互动式教学注重立足现实,能够及时对学生给予引导,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用互动反馈系统注重了学生个性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追求共同参与,共同思考,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注重把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创造出一个互动空间。还有一点,互动反馈教学通过恰当设问及反馈,创设安全、公平的学习环境,保障全体学生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样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化,构建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摘要:本文从应用互动反馈系统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更新教师“教”的手段,以及应用互动反馈系统实施“研学案”,达成互动共建、优化教学、以学定教、建立学情档案等方面论述了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9
关键词:研学后教,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教学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发现语言的规律, 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断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是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 创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见, 课堂上落实“研学后教”的理念, 有利于推进英语课程改革。
1 探讨“研学后教”理念下听说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在英语学习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中, 听、说能力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较强的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决定了小学英语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 如何培养学生的听力技巧、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成为目前小学英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1 基于听说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的听说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影响学生英语听说水平提高的问题, 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学方式落后。在传统的听说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往往采用录音机、黑板以及教材等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听说教学, 而缺少相应的英语交际活动, 导致学生英语听说训练死气沉沉, 学生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 过于依赖教师, 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因此听说训练很难得到较大的提高。
1.2 基于新教材的特点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英语听说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创设情境, 不断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 提高学生捕获听力信息的水平。首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设置有趣的任务, 调动学习积极性。Let’s talk是广州市教科版小学英语教材的主要栏目之一。此栏目容量大, 对话情景性强, 语言灵活得体, 话轮逐步增多, 相关语言适合用于真实的口头交际。对Let’s talk课文对话展开听说教学策略的探究, 有利于在新理念下很好地把握新教材下的听说课课型。笔者以小学三年级上册Unit11 Do you have a pencil?Let’s talk栏目的听说教学为例, 探讨在“研学后教”理念下如何运用有效的听说教学策略来培养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2 探讨“研学后教”理念下听说教学策略的案例实施
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主要依靠教师优化教学结构,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丰富听说训练方式, 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来实现。
2.1 围绕研学任务, 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发现, 在研学后教的听说课中, 要想调动起学生协作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重视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多创设真实有趣的语言情境, 循序渐进, 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自信表达英语的习惯。例如:在本案例中, 围绕着“能够向他人借文具”这个研学任务, 设计了外星人来到地球上发生了一系列与文具有关的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自然就乐于完成各种听说任务。首先创设情景Aki带着宇宙的文具来到地球, 让学生认识文具的单词。在学习句型时, 设计了用歌曲来询问Aki以及和Aki做游戏。在课文的学习时设计情境“带Aki到课室进行学习并进行借文具”。最后通过创设帮助Aki借文具帮小蝌蚪借腿的情境来巩固和拓展语言。由于有了完整清晰的情景主线, 学生感觉有趣, 自然就乐学了。
2.2 丰富教与学的方式, 培养听说的微技能
丰富听说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训练效果。研学后教强调要利用好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例如在本案例中:利用电脑来播放歌曲、动画、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学习单词、句型课文, 激发他们听说训练的兴趣。学生感觉学习并非是单一和枯燥的, 听说训练变成很自然的交流。其次, 用好课文图帮助学生理解情景和语言。案例中Jiamin和Janet课室中借铅笔, 这是非常真实和直观的情境, 教学中, 笔者借助了这一课文图让学生通过预测, 让学生大胆自主地表达。在听说训练时, 笔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表演故事、玩游戏、改编歌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在快乐的氛围中, 学生留心听、自信说, 不知不觉培养了听说的微技能。例如, 在教学重点句型May I use it?Yes, here you are.设计了让学生通过传文具传话的游戏, 来进行听说训练。为了给学生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拓展环节, 重构了易于学生理解又有跨学科意义的童话故事“小蝌蚪借腿”来加大学生进行听说的输入。在进行听说演故事过程中, 进一步巩固和内化所学, 同时输入更多的听和说的信息,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挑战。老师们大胆创新、重构文本, 使得研学任务得到升华。从上课学生的表现来看, 每个学生都很乐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能自信大声地用得体的语言向他人借文具。
2.3 发挥小组的协作精神, 运用语言于真实情境
在第一次课堂实施时, 多数的研学活动都是两人对话或者听和说的单边活动, 学生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 听和说的兴趣都不高。但在第二次课堂实施时, 则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来鼓励学生进行多边对话练习。如:在学习句型Do you have a…和May I use it?时, 让学生通过击鼓传话、创编歌词的活动来培养听和说的微技能。此外, 在第二次课堂实施时调整学生交流, 展示形式更多样, 有小组内的、两人的、多人的、个人的, 更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发现学生更乐于展现自我, 听和说的欲望更强烈了, 思维也更活跃了, 更敢于用英语去交际了, 英语的听说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有效的听说教学策略实现了师生良好的蜕变
对本案例进行了两次的课堂实施后, 可以明显地看到有效的听说教学策略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听说课, 由于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等一系列的转变, 围绕着研学任务, 在创设情境时更注重完整性、趣味性、真实性以及大小情境之间的衔接和递进, 学生学习方式也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 变得更加主动和积极了。在形式多样、时间充足的小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 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进行调查发现学生思想上对“研学后教”教师听说教学策略的认可和收获;同时对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创新能力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对课堂上所参与的听说活动也有了更多思维方面的理解与创新;对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学习方式更加渴望和享受;学生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这一切都表明在“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听说教学策略的探究是必要的、是有效的, 它不但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同时它给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和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探究研学后教理念下有效的听说教学策略后得到的启示
提高“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能切实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同时, 也让我们感受到:教师观念的转变, 带来了教学策略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的转变使得学习策略发生改变;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正是“研学后教”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以后的工作中, 老师不但要认真落实“研学后教”的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更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反省研究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教学如同一首曲子, 同样的曲子, 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同样的“研学后教”理念, 不同的教师也会有各自的诠释。“研学后教”课改的成功实施, 需要我们每位教师不懈地修炼“内功”, 加强理论素养, 积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参考文献
[1]练红招.践行“研学后教”理念, 构建高效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4) .
[2]陆清华.研学后教的认识与在《导游业务》学科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 (下旬刊) , 2012 (7) .
[3]凌顺诗.“研学后教”专题学习活动[DB/OL].http://www.docin.com/p-771892759.html, 2013-3-8.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指数,对数教学研学后教运用探讨
新课程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在学习、研究中会发现, 有些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应用。因此, 结合学生学情、针对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才是可行的。
一、“研学后教”教学法的内涵
“研学后教”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先自主研学, 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习得知识, 生成一定的问题, 从而对所学内容有一些基本认识和掌握, 然后我们老师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推进学生自我学习、互助学习效果的提升, 在师生、生生充分互动中对学习的重难点有清晰感知, 通过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基本分成两个步骤, 学生的“研学”要有超前性、独立性和异步性;而老师的“后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参与性和发展性, 使参与学生在“研学”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知识, 思维方式得到完善,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因而, 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 设计有效学案, 挖掘教材这一载体, 以所要研学的问题为抓手, 以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组织研学活动, 推进我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打造高效课堂。
二、研学前提, 合理组建研学小组
三、突出难点, 研学中发展数学思维
四、重视分层, 突出后教的提高作用
学生在研学活动中, 总会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疑问,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次教学。学生因为能力的差异, 他们研学的效果也不同。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心理, 要学生把自己困惑的问题、难以理解的题目提出来进行集体研究。当然, 有小组提出一些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我们也要认真对待。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理解而又能说明指对数的基本概念的例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让那些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和简单应用, 让他们在练习中意识到如在一个题目中同时出现指数式和对数式时, 要有问题转化意识, 学会数学转化思想。而对于数学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 我们可以加大题目难度, 我们要组织他们在做题中, 学会对等式两边取对数、选择恰当的底数的方法。如此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我们的“研学后教”还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素养, 如刨根问底意识、用心聆听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当然, 要让学生会讨论、会思考, 我们也要在研学活动中, 注意方法上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心理疏导、矫正。
总之, “研学后教”这一教学方法, 重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与意识的提高, 让学生主动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提升他们对学习结果的反思能力, 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如此,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互动合作中获得学习的快乐, 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那么, 他们不仅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更能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世元.浅谈高中数学教学的研学后教[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2 (18) .
[2]兰晓惊.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教学谈数学的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3 (01) .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研学后教、四段导学教学模式、研学问题、小组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往往成为教学的难题。而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四段导学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研学后教”是以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教师“三研”(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前提,以《研学案》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核心,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形式,以教师“三讲”(讲清为什么、讲准是什么、讲透怎么样)为原则,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
何谓四段导学教学模式?四段导学教学模式就是指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采用“研学导航——研学过程——研学练习——研学拓展”的模式,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提高教师设计“研学问题”(“语义理解”的唯一性、“问题指向”的确定性、“学习任务”的层级性)的能力。“导”就是引导、指导、辅导,这一环节需要老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仍然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要由师生共同完成。“学”是以学生学为根本要求,这一环节的主体是学生。
一、第一段导学:研学导航(约3分钟)
1、回顾导入,明确任务。教师采用直接导入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期前期学习中的“生成问题”,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具体为第几课),提出本节课须解决的三个“研学问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的研学导航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并非常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学案导航、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编写的研学案有针对、有选择地阅读教材,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理解本案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对本模块的知识有初步认识。
3、设计问题,遵循原则。“研学问题”不是“是非对错”问题,书本可找到“现成结论”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研学”才能“习得”的问题。设计“研学问题”应遵循三个原则:“语义理解”的唯一性、“问题指向”的确定性、“阅读任务”的层级性。
二、第二段导学:研学过程(约20分钟)
1、互助合作、对学群学。学生对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学习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并找出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掌握各组学习情况,注重其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并作好记录。在此过程,突出体现生生互助、生生合作。
2、合作探究,准备交流。学生围绕这三个“研学问题”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后教师“后讲”(讲清为什么、讲准是什么、讲透怎么样)。老师一般提出三个“研学问题”,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三个“研学问题”中的一个进行“小组讨论”(5分钟),交流展示(10分钟),这就有充分的时间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3、展示交流、点拨归纳。教师根据各小组内讨论情况,选择小组或由各小组主动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展示(可借助黑板板演、多媒体、或口头等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其它小组和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予以补充完善、质疑探讨。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并适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梳理,帮助学生归纳。
4、师生点评,再次深化。教师点评(5分钟),讲清“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指向,不断追问学生,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完成这些实验等。在点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可评价自己或其他小组或个人的成果,可评价方法,这里的评价以口头评价为主。
三、第三段导学:研学练习(约12分钟)
1、限时训练、高效反馈。要通过课堂限时检测,考查每位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让学生及时找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错误。当堂训练要重在打好基础,测评要有针对性,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
2、分步进行,层级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其他两个研学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其他两个“研学问题”的参考答案,学生交叉改分(2分钟)。
第一步,让学生明确完成“其他两个研学练习”的要求(在规定时间独立完成),如在上《网页制作》时,练习1:看效果图,认识和分析网站的元素。练习2:规划设计个人主页。第二步,学生相互交换查看对方的练习题结果,教师先点评一份结果,然后给出参考答案;第三步,学生根据教师参考答案相互改分,小组统计小组成员得分等级并交给老师。
得分等级可为:A级——练习结果完全正确;B级——练习结果有一处错误;C级——练习结果有两处或以上错误;D级——练习结果全部错误。
四、第四段导学:研学拓展(约5分钟)
1、总结反思、补偿拓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构建知识体系及解题方法或解题规律,指导学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整理,指导小组将仍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写入“互助卡”,评价小组课堂学习表现,收集“互助卡”后续教学进行补偿,同时引导学生特别是学习能力更强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升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三个“突出”,脉络清晰。回顾本节课学习过程,要强调本节课须掌握的方法,明确下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研学拓展”环节,一要突出“问题意识”(话题-问题-解题),二要突出“思维过程”(怎样得出结论、怎样操作、如何评价),三要突出“学习方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绎法)。在《》中可这样拓展:
“研学后教”的四段导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研学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展示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包括错误的过程,真正达到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中介是《研学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3、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使用”。
2、王爱胜:《让课堂形式美得有内涵》——《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总第165期42-44页。
3、郑明达:《让展评更“给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2期第49-52页。
4、陈敬乐:《信息技术课堂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教育信息技术》总第216期第41-42页。
5、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北京师范大学)。
研学课堂教学模式 篇12
一、动员学生建立学习小组
好, 那我们就放开手脚大胆地尝试:48人的班级分成8个六人小组, 把学生分为ABCDEF六个层次, 设立正副组长和纪律委员进行管理, 组内设结对帮带组合, A带D, B带E, C带F。师傅与学友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正副组长讨论, 讨论仍不能解决则要和别的学习小组商量。最后不能顺利解决由老师来点拨总结。小组组合方法是:先把班内学生分成六个层次, 第一层次学生选为组长, 由组长挑选副组长和C段学生;DEF段学生则有挑选组长和师傅的权利。然后再通过微调, 最后分定个小组。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组建之初, 利用班会课进行讨论, 明确组长副组长和纪律委员职责、任务, 各自帮带对象。小组结对编座, 正副组长靠中间, 便于组织讨论。分散阶段进行租价动员活动, 第一阶段, 对ABC层学生进行助人爱心教育, 播放《2008汶川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典礼》录像, 让学生讨论, 统一新时代少年主流价值观:助人助己。第二阶段, 对DEF层次学生展开心理攻势:演讲会《让世界充满爱》, 让他们懂得感恩:爱祖国, 爱老师, 爱父母。再辅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之《少年何愁》。让他们从别人的经历找到爱学习的理由。第三阶段, 通过班会小活动《团结的力量》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团队———学习小组。在小组充分磨合的同时, 我与备课组的其他成员一起, 认真编写研学案。
二、团队编写研学案
1.编写形式: (1) “研学案”包含有科目、课题、编写人、审核人、班级、时间、学习目标、重难点、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项目。 (2) “研学案”与一般教案有所区别, 不能把“研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研学稿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规定学习范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等。通过教师设计的研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3) “研学案”的编写都按课时进行, 与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同步, 不同课型有不同的编写模式。
2.编写原则: (1) “研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明确重点、难点。 (2) 为学生达标提供清晰的学习流程、学习导航, 标示学习分哪几步, 每步多少分钟。 (3) 根据所学内容, 合理设计好能包括本课时内容的自学指导、自学检测、巩固练习、教学小结、作业布置, 也就是将学生要达标的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3.编写流程: (1) “研学案”的编写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组长把关、师生共用”的精神。 (2) 备课组长开学初即安排好本组主备教师的轮备顺序, 讲求既分工又合作。 (3) 主备教师至少提前一周备完课, 从中招资源网、中学学科网等可编辑信息渠道精选题目, 设计教学程序, 编好导学案, 并于每周一及时将“导学案”交备课组长。 (4) 备课组长初审后, 及时召集备课组集体审稿, 提出修改意见。 (5) 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导学案”修改后定稿, 交备课组长审核签名确认, 再印刷。 (6)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稿发至学生, 各任课教师也再一次阅读理解补充“研学案”, 使“研学案”使用更具有个性特色。 (7) 教学时师生共用“研学案”, 教师课后在“研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简要记录教学反思, 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使经验得以积累, 教训和问题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导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记笔记或随时写下学习反思等。
三、建立课堂规则
研学后教课堂上, 只有规则, 没有纪律, 因为纪律是由教师制定的, 是约束性的, 是为教师的“教”服务的, 而规则是由师生共同讨论生成的。规则之一是自主学习。“对学”与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独学, 没有充分的独学, “对学”与“互学”就可能沦为一种形式。因此, 在“学习问题单上”, 他们强化了自学指导意见的提示。规则之二是倾听。倾听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 也是互动交流的基础。“和谐互助”高效课堂的规则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 认真聆听别人的讲解, 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倾听的基础上, 要敢于插话质疑、补充, 学会换位思考, 不急于作无谓的争吵, 要设法拿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规则之三是“小组成员”及“师友”之间捆绑发展。当教师抛出问题后, 必须是组长都举手才有机会回答问题, 展示的是“我们”的成果, 而非个人的见解, “我们永远大于我”, 避免课堂成了“组长”的一言堂。这就要求组长必须教会组员, 这种“连带”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员”之间的交流, 调动了“师傅”帮扶“学友”的积极性。规则之四是不懂就问。小组成员长期互助的, 经过独立思考还不会的问题, 要及时向组长或老师请教, 只要能从别人的回答中捕捉到“智慧的火花”, 就达到了提问的目的。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质的飞跃, 只有多问、勤问才能实现这一飞跃。然后就总会有很多的问题能问出来, 而且都能问到点子上。规则之五是不包办代替。在小组成员和睦相处之后, 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部分优秀的组长为了赶进度或急于求成, 会一手包办后进组员的学习, 这无异于剥夺了弱势学生的学习权利。因此在课堂上, 倡导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如设计的训练题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 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 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让好学生“吃得饱”, 一般学生“吃得了”, 最终达到水涨船高, 让课堂成为“培优补弱”的主阵地, 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规则之六是限制性发言。在鼓励“基础弱组员”发言展示的同时, 限制“组长”的发言次数和时间, 避免“组长”的话语霸权, 从而提高“组长”的发言质量和“组员”的发言机会。规则之七是保证有效讨论。避免剥夺别人思考权利的行为, 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讨论, 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另外避免学生讨论交流深度不够, 思维刚进入状态, 就被教师强行打断, 在思维过程中形成了“半拉子工程”,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规则之八是师友同坐, 学友先展示学习效果, 师傅补充、总结与点拨。
四、模式理念:无谓而治, 学会放手
“研学后教”定义的好教师首先是一位“懒”教师。学做“懒”教师成为“研学后教”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懒”教师之“懒”, 首先体现在课堂对学生的放手上, 给他们提供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懒”的背后是教师对教学智慧的认识, 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 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 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 例题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 作业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和谐互助”高效课堂表面上教师从一线退居二线, 实际上课堂教师的“无为”逼出了学生的“有为”, 教师的“懒惰”逼出了学生的“勤奋”, 教师满堂课上的“哑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在貌似轻松随意中达到“治”的效果。课堂是一个出错的地方。让学生展示就是呈现他们的思维路线图, 展示就可能出错, 而让学生出错的过程, 就是暴露问题的过程, 善待错误, 就是善待学生的成长。相互查找对方的错误, 已成为“研学后教”高效课堂的重要文化。高效课堂的展示文化开始下移。以前是“师傅”讲给“学友”听, 现在是倡导让“学友”讲给“师傅”听, 让“师傅”进行评价补充。“学友”讲的机会多了, 练习说与做的机会倍增。立体互动课堂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写好剧本即研学稿, 交由个人、对子及小组预判研学, 解决四分一的问题;课堂通过老师的导学引领、个人独学、师友互动督学、小组头脑风暴解决一半的问题, 剩下的四分之一, 由老师点拨, 小组激辩完满解决。这样的课堂, 老师犹如闲庭信步, 学生却已学得热火朝天。教育家威廉·亚瑟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较好的教师是讲解, 优秀的教师是示范, 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在“立体互动”高效课堂上, 教师的“导”不再仅仅着眼于“教什么, 怎么教”, 更着眼于学生“哪儿学会了, 哪儿没学会, 哪儿没学透, 应该怎样学”。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五、实验效果与展望
实验了大半年, 学生得仍有些不习惯, 也间歇性出现一些卡壳的现象, 存在模式还不完善、操作不纯熟的状况, 但师生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今年我带的班是全年级基础最差的班, 有十来个无心向学, 每科只有十多分的“懒虫”, 一学期过去, 坚冰慢慢融化, 有半数进步非常明显;有十余个中等生因为当了别人的师傅, 学起来特别起劲, 现在开始进入优等生行列。原来作为优生的各学习小组长进步最明显, 他们总是信心满满, 一副学科带头人的模样, 不但带领本组同学一路高歌勇往直前, 自己还跨进了年级的最前列, 期考总结, 陈颖君同学获得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期末化学成绩名列年级前茅, 平均分超越了广州市和南沙区平均线。
曾听过一个“蝴蝶脱茧”的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 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 他于心不忍, 便拿起剪刀把茧剪开, 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 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 翅膀干瘪, 根本飞不起来, 不久便死去了。其实, 蝴蝶要想飞起来, 必须先在痛苦中挣扎, 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 再破茧而出。如果省去了这一过程, 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 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其实, 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 教师不能看着学生遇到了困难, 出了错误, 就去干涉性地帮扶, 这往往是好心办坏事。我们以前的教学, 就是怕学生摔跤, 就什么都包办代替, 以为帮学生解决了困难, 其实是剥夺了学生提高能力的机会, 这样的教, 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改一改方式, 才有可能冲破困局。事实证明, 一言堂的模式已走到尽头, 这研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内部的小宇宙爆发, 做到立体互动, 和谐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