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研究所(共11篇)
券商研究所 篇1
一、指标释义及源来
成本管理能力=(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营业支出。
关注点1:审计后报表
关注点2:合并口径
行业协会采用成本管理能力对我国证券公司的成本管理能力进行了年度测评与排名,并将该排名作为其评价证券公司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导向上看,监管机构关注收入的同时,也在关注证券公司的支出,通过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关系来测评证券公司的成本管理能力。应该说,注重成本费用的支出效率,而不是仅仅单纯只关注证券公司获取收入的能力或者节约成本支出的能力,证券公司不仅应该关注如何“赚钱”,而且也应该关注如何“花钱”,这对于改善证券公司的成本管理理念,提高成本费用的支出效率,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
二、排名情况统计
(见表1)从2009年-2015年间成本管理能力排名前五的券商看,有两个特点:一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大型券商比较少,上市券商作为综合实力的一种象征,2009-2015年排名前五的上市入围样本较少,而经纪业务占比比较大的券商容易入围;二是呈现周期性特征,熊市大券商入围相对样本多一些,到了牛市比较难入围。(见表2)
从2009年-2015年成本管理能力排名6-10名的情况来看,重复了1-5名的两个特点,排名前十的上市券商样本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佐证。
据中证协公布的数据,2015年度成本管理能力最强的前五名都是中小券商,排名最靠前的是财达证券2.78,接着是华西证券、华安证券、大通证券、红塔证券等,唯一进入前十的大型券商是国信证券,2.27排名第七。(见表3、表4)
从排名前20位的样本来看,上市券商还是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近些年的样本量,2011年上市公司有8家,占了前20位的40%,即使2015年也有5家,占前20位的25%。
三、简要分析
该部分从核心竞争力和成本管理能力重要性两个角度进行简要。
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正处于券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关键时期,券商愈发明显从轻资本向重资本运营方向迈进。十三五期间,伴随着监管转型和稳步推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整个行业发展迎来历史性的新机遇。在此期间,中国的资本市场转向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并重,场内和场外市场共生,形成公募与私募市场互补,基础金融产品市场与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大幅度提升资本实力,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在投融资服务、销售交易和资产托管业务上取得长足进步,显著提升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同时,各大券商加快多层次互联网证券平台的布局,线上线下融合进一步提速,证券公司的并购整合和国际化加速推进,证券行业竞争格局进入新的战略发展期。所有的战略发展背后都显示资本实力的比拼和支持,从2015年度证券公司规模集中度数据显示,行业竞争格局状态基本稳定且进一步集中,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前5家证券公司的集中率分别为38.70%、33.63%和22.68%。
成本管理能力重要性,从两个视角进行观察,一个是排名指标的科学性,二是券商成本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排名科学性方面,排名计算口径有待改进。从计算公式上看,剔除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两项,属于重资本领域,只有资本实力强大的券商才有可能在这两项中取得丰厚回报。也就是说,目前的成本管理能力指标偏重于对证券公司卖方业务,没有全面反映证券公司成本管理能力的实际情况。证券公司卖方业务是以提供投融资中介服务,以收取服务费、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包括传统经纪业务、承销保荐业务、财务顾问等业务等,而在卖方业务中,经纪业务所占比重最大,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目前的测评内容里,没有考虑对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投资等买方业务包括通过使用自有资金或借贷资金进行的短期的交易性业务和长期的投资性业务取得的收入及其对证券公司成本管理能力的影响进行评价。
除了可量化的财务指标营业收入与营业支出之外,从宏观上影响成本管理能力指标的因素还有券商的战略定位以及企业文化:
证券公司的战略定位: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券商本身便从战略层面上来全方位降低成本,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券商,出于创新动机和风险偏好的动因,更容易造成成本的损失。
券商企业文化:选择精英文化的券商人力成本相对居高。
成本管理能力排名靠前的基本上是小券商,一方面中小券商净资本本身就不大,二是在业务没做大之前需严格控制成本。
从成本管理能力重要性方面观察,成本管理能力建设是公司培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成本管理能力的建设有助于完善证券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成本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改善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证券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参看国外券商发展轨迹,特别是佣金自由化的美国券商发展情况,同质化服务严重的中国券商必将面临更为惨烈的价格拼杀,并淘汰一大批特色不明显或者综合实力不强的券商。国内成本管理能力提升,是确保券商既要“做大做强”,更为重要的是还要能够“做优做久”的重要支撑。
成本管理能力建设是公司培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全面提升证券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证券公司利润主要来自两大块:一是开源,二是节流。近年来各个证券公司之间为抢夺客户资源而掀起的佣金价格战愈演愈烈,使得证券交易佣金率大幅下降,而为了开发客户、维护客户的成本费用支出不断上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提高收入的同时,公司应当做好节流管理,因为每节省一分钱的成本就是增加一分钱的利润。
现代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由公司品牌、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研究创新等方面形成的企业文化,在财务管理方面,投入资源的支出效率举足轻重,成木管理能力建设对于构建和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加强和提升成本管理能力是提高公司未来竞争力,提高市场地位的重要手段。
成本管理力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营运效果。成本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结合公司战略规划,对相关战略目标实施任务分解并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因此,在战略规划基础上形成的全面预算管理就成为改善证券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几乎每一个证券公司内部都存在这样的矛盾,即某些地区、某些部门或某些环节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无法维持与开拓业务,而另一些地区、部门或环节却存在严重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后,以成本结构调整为重心,以责任目标管理为导向,通过层层把关,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实行成本结构合理化,并以此为龙头,全面带动证券公司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优化组合,更能够保障和激励各项业务的共同发展,从而可以提升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结语
A科学对待该公布指标,不盲从。
B持续加强公司成本管理能力,以公司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为首要目标。
伤不起的券商研究所 篇2
这些问题,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对不起,下一个悲剧可能出现在你身上。
近期在绿大地(002200)、双汇发展(000895)、宁波联合(600051)等一系列公司身上,券商分析师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这个行业丑陋的一面,而我们发现,券商分析师由于扮演市场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原本应该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调研已经逐渐发生异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导致这种异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所主观利益的诉求,亦有分析师个体难以扭转的行业之风,这种种因素构建了当下分析师的生存环境。某行业分析师近日在其微博上套用当下的流行语发出“分析师伤不起啊,伤不起!”的感慨,勾勒出其复杂而又略显无奈的心态。
“金手指”还是“庄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某种程度上,券商研究报告意味着“投资风向标”,帮助其发掘上市公司的价值;对于券商研究所而言,由于其市场观察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原本应该坚持公平、客观、公正的调研却在逐渐发生异变。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宝安、宁波联合等一系列由券商研究报告的独立性和真实性引发的争议,再次把券商研究所和分析师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众多券商研究报告的鼓吹下,以中国宝安为首的石墨烯概念股上演过一波疯狂上涨,而正当炒作进入白热化阶段,上市公司又跳出来澄清称“没有石墨矿”,此后相关概念个股纷纷回落,令众多跟风炒作的散户损失惨重。“我就是看了券商的研究报告才追进去的,没多久就被套牢,现在才知道是被忽悠了。分析师的话还能信几分?我是不是只能自认倒霉,就当花钱买教训?”股民老张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抱怨。
据了解,目前已有20多名因被券商研究报告“忽悠”而亏损的投资者准备起诉国泰君安、平安证券、湘财证券和信达证券等多家券商,然后更多的股民只能默默把苦水往肚子里吞。这不禁让记者想起2007年齐鲁证券发的“中石油能上100元”的研究报告。当时那篇激情四射的文章忽悠了多少股民暂且不论,但也让人认清了一个事实:研究报告就是一个巨坑,看看就可以,千万别往里跳。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伤不起啊!”
研究报告严重失实,券商分析师们的公信力首当其冲遭到质疑。到底是谁在干预他们的言论自由?他们是被机构绑架了吗,还是根本就是合谋者?他们是金手指,还是庄托?他们背后的券商研究所,种种在研究与自营之间串通合谋、操纵市场的行为,亟待监管部门的重视。
吝啬作出“卖出”评级
如果大家平时看研究报告比较多的话,不难发现,几乎70%的研究报告给的投资评级都是“推荐”、“买入”及“增持”,“审慎推荐”的占比约为20%,最差的也是“中性”,占比10%,几乎看不到“减持”或“卖出”的身影。对此,一位券商研究员向记者坦言,“我们即使发现了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会采取一些巧妙的手法去规避,最差也就是给予一个‘中性’评级。”
“市场都还有涨盘跌三种情况,概率每占30%。”一位私募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应该对券商研究报告的评级进行降级看待,起码也要打八折。”的确,目前业内已形成了降低一级看报告的共识:如果券商研究员对某家公司给出“强烈推荐”的评级,一般表示可以买;如果给予“中性”的评级,其实就意味着“卖出”。
表面上看,这种情况是研究员对投资评级的使用出现了偏差,究其深层原因,券商研究员受到利益捆绑,不愿意也不敢得罪上市公司和一些主流机构。此外,调研活动形式化、调研报告待价而沽等种种乱象,已逐渐成为行业的“惯例”。
不实地调研就写报告,是造成研究报告水准缺失的首要原因。分析师是忙碌的,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是他们的常态,不是在看报告就是在不停开会,因工作关系,有时候周末还要出去做讲座,偶会还会上上电视。“一般稍有名气的分析师都很难长时间沉寂下来仔细分析一家公司,更别说实地调研了。”一位曾长期任职于国内某知名券商的分析师对记者坦言。除了精力不足,资历浅也是一个客观原因。现在很多研究员都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到券商研究所,根本没有行业从业经验。这样一来,不少研究报告都是闭门造车,直接引用网上搜到的数据和结论,基本被上市公司牵着鼻子走,报告里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硬伤。
“这是行业通病,小券商很少受企业邀请,公司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我们经常出去。缺少了实际调研数据,保证质量也就成了纸上谈兵。”深圳一位小型券商的研究员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然而,一份负责任的研究报告需要分析师亲自到公司实地调研,要对行业及业内公司非常熟悉,如果公司有新项目投产、接到大订单、收购兼并等重大事项发生,评估价值发生变化,需要更详细数据的时候,还需要继续追踪调研。
投资者在支付佣金后,理应有权去享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可真实的情况是,投资者经常被券商研究所“忽悠”,甚至沦为资本市场的牺牲者。某私募人士直言不讳:“有的研究报告就是资本市场利益链中的一环,是机构用来方便出货的棋子。所以无论私募还是公募,我们对券商研报的认可程度普遍不高,最多只是参考其中提供的一些数据及逻辑,结论还得自己分析,选择个股也需要亲自调研。”
实地调研存猫腻
猫腻一:内外有别公开的不是全部
目前国内卖方研究报告普遍分两种:一种是券商内部自用以及供给特殊客户使用的;另外一种就是应付外部大众客户所用的。一般要价高的调研报告就是带有操作指导价值,也因此并不公开发布。为应付外部所发的研究报告不一定把真实的内容全部披露出来,这样就导致“看多不做多,看空不做空”的情况时常发生。而据记者了解,某家大型券商,一份非公开的调研资料售价上万。
“研究员实地调研后出具的研报的确存在一定的投资价值。其中会有一些讯息是关键点,这在报告里也会隐晦地点出。”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机构销售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是对所有客户公开,而是要通过内部相关部门进行筛选,有选择性地释放给特定的客户。这方面每家券商研究所都有相应的业务流程,研究员只管写好报告,剩下的则进入了流水作业。”
而且券商研究员在撰写研报的时候,对于哪些改写,哪些不能提,自己心里是有谱的。如果由于撰写的研报内容对所涉及的个股走势造成打压等影响,那么出具研报的研究员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这在圈内算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某地产行业研究员如是说。
事实上,一般散户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书面的券商报告,而实际上有些信息分析师通过电话或者邮件直接同基金公司联系。例如,研究员对某公司出了“三个月目标价12元”的报告,但是在随后调研中发现公司被低估,可以达到18元。研究员并不急于出报告,而是先将信息告诉基金公司,等股价涨起来后再出报告。
猫腻二:实地调研水分多
公开资料显示,分析师在向机构或是散户推荐股票时出具的研报,很多都并未经过对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只是自己根据行业估值水平,结合估值模型作出的预判。去年8月,“超级细菌”概念刺激牛股联环药业连续多个涨停。起因是申银万国医药首席研究员罗鶄在盘中给各大机构发布“紧急利好”,随后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钱晓宇也积极推荐。但冷静过后不难发现,与医学专家对“超级细菌”的专业分析相比,罗鶄对“超级细菌”的判断漏洞百出。而钱晓宇的研究领域竟是与医药不沾边的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而且联环药业证券部在接受采访时还指出,“钱晓宇没来公司调研过。”业内也传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钱晓宇因推荐超级细菌概念股龙头联环药业而被证监会调查,但华泰联合内部人士当时就解释道,华泰联合既没有自营盘,也没有资产管理计划,更没有基金公司,这一传闻纯属虚构,而事实究竟如何,恐怕只有主力资金和研究报告的作者自己清楚。
就算去上市公司实地开展调研,得出来的讯息似乎也并不可靠,一些知名券商研究员在调研中表现出来的不负责任,着实让投资者感到心寒。随着绿大地董事长何学葵3月17日的被捕,绿大地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欺诈行为逐渐浮出水面。在中金公司、安信证券等知名券商在2010年11月给出60元的估值后,绿大地短暂上冲44元,随后一路狂泻,目前股价在20元附近徘徊。绿大地基本面严重偏离估值的背后,反映出券商分析师调研的“形式化”。据记者统计,2010年6月以来针对绿大地的券商研究报告共计8篇,实地调研的仅1篇。绿大地从预报盈利6000多万到实报巨亏1.5亿,前后时间相差不到半年,公司给出的解释是云南的旱灾导致,但这一说法一直被外界质疑,有接近绿大地的人士曾爆料,绿大地的基地都配备了自来水,旱灾影响不太可能导致巨亏。唯一去绿大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安信证券分析师尽管也对此抱有些许疑问,但其撰写的研究报告所采用的基础数据,也完全是来自于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而不是来自于实地调查采集。
实际上,实地调研正逐渐变成一种集体娱乐活动。“实地调研有点像走过场,很多时候上市公司组织的调研都是花钱做公关,希望券商研究员写好一点,董秘也不会将真实情况告知,所讲内容也都是故意放出来用以抬升股价。”上海某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坦言。
监管薄弱防火墙形同虚设
把研究报告的失实都归结于券商研究员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剖析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利益链条,市场缺少有效的监管才是关键。分析师诚然应该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受各方利益因素的干扰,但坚持绝对独立的判断是很难做到的。除了要求分析师恪守职业操守,更理智也更实际的办法,是管理层面在制度和规范方面予以健全和完善,为分析师提供更好的研究条件和生存空间。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外的投行内部的研究和市场操作有着非常严格的“防火墙”隔离,有比较规范的职能分工及风险的分离。实际上,目前在保证券商研究报告的独立性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并不缺乏。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暂行规定》明确规定,“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发布证券研究报告,应当……有效防范利益冲突,公平对待发布对象,禁止传播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禁止从事或者参与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活动。”上述规定还要求“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与发布证券研究报告相关的利益冲突防范机制,明确管理流程、披露事项和操作要求,有效防范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与其他证券业务之间的利益冲突。”
而在《证券法》中,也明确规定,“禁止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作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
“与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相比,对券商研究报告的监管还是个空白,除非涉及到内幕交易或者抢先交易。一些‘擦边球’的做法,比如‘减持’评级中的潜规则,是没有监管的,但这对普通投资者的影响却比较大。”一位分析师发出这样的感慨。
券商经纪业务创新转型研究 篇3
一、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近十年, 我国资本市场已呈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但证券公司本身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主体之一, 其发展却相对缓慢。截止2011年底, 我国金融行业总资产100多万亿, 其中商业银行占约90%, 保险公司占约5%, 证券公司只占2%左右。与各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行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相比, 证券行业呈现了不断下滑的态势。证券行业的发展已呈现出与其在宏观经济中应有功能定位不匹配的状况。
在行业的内部, 由于业务高度同质化, 佣金快速下滑及行情的波动, 导致行业盈利能力快速下滑, 2012年中甚至出现了行业近三分之一公司亏损的状况, 更不用谈培养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证券旗舰企业了。
行业创新突破和发展已是迫在眉睫, 证券公司转型创新也已到了关系到行业地位的关键时刻。
二、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创新发展的方向
2012年中国证监会召开的创新大会, 统一了共识, 确定了行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就是财富管理,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投资银行。作为证券公司核心业务之一的证券经纪业务, 由于具有众多分布各地的经营网点、数量最大的员工及人才队伍、最庞大的客户群及关系网络, 它的创新对证券公司及整个行业转型的成功与否意义重大。在证券公司财富管理模式下, 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创新发展的方向就是将现有的通道业务转变为以“证券交易通道+客户财富管理”模式。即通过引进及整合业务系统内外部的产品和服务资源, 建立完善的产品库, 除一般的交易通道服务外, 还能为广大客户提供一揽子理财服务产品及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促进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和实现, 不仅使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大大提升系统的盈利能力、改善盈利结构, 也使行业的差异化竞争服务得到实现和提升, 同时也能极大的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实现证券行业专业化服务的本质。
三、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创新发展的路径
证券经纪业务的转型, 是对证券经纪业务从业务内容到业务运作方式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应从以下路径进行改造和创新, 即“以经纪业务系统现有经营网点为主要渠道平台、客户需求及适当性管理为中心、投资顾问为业务主体、投顾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库建设为切入点”的路径进行探索、整合和展开。
(一) 以经纪业务经营网点为主要渠道平台
券商经纪业务系统具有辐射全国的营业部网点、众多的一线员工、庞大的存量客户群及关系网络是向财富管理转型最好的平台基础。在过去的模式中, 这个渠道平台仅仅发挥了通道服务的销售渠道作用。而在财富管理模式下, 这个通道平台可以承载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逐渐转变为产品和服务销售、客户管理和服务、业务办理的大平台。
(二) 以客户需求及适当性管理为中心
财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将合适的产品匹配给合适的客户”, 客户需求引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匹配。这就需要券商对客户及其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细分, 建立基于风险、收益、投资偏好、客户生命周期、产品流动性等指标的多维度和多层次客户细分体系, 以方便更深入的进行客户需求研究和产品生产。
(三) 以投资顾问为业务主体
在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中, 投资顾问是连接客户和公司产品的纽带, 担负着寻找客户、了解客户、了解公司产品和服务、匹配客户需求的核心作用。同时, 由于财富管理业务的高度个性化, 要求投顾人员在业务的办理和实现中发挥更大的能动性。投顾人员将成为业务实现的主体, 是财富管理体系的核心元素之一。必须高度重视投顾人员的招录、培养、激励、工作机制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的好坏将对财富管理业务的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四) 以投顾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库建设为切入点
投顾服务体系就是财富管理业务实现的业务运作机制。它的建设主要包含业务办理流程、权责利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三大体系。这是财富管理业务实现的系统保障, 必须首先探索和逐步建立。同时, 产品库是财富管理业务的源头, 也必须逐步填充丰富起来, 不然财富管理业务就是无源之水。作为财富管理业务最基础的部分, 可以作为财富管理业务开展的切入点, 首先探索着做起来。
四、证券经纪业务财富管理体系建设的六大核心内容
目前券商经纪业务创新转型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各方面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工作可谓千头万绪。通过分析财富管理体系整个业务链条, 我们可以将财富管理业务简化为如下模型 (图1) , 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六大核心关键环节:产品、客户、渠道、人员、运营及风控体系、平台支持系统。可以通过先对这六个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和建设, 以点带面推进财富管理业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推动证券经纪业务的转型。
(一) 产品
产品库是财富管理业务核心竞争力源泉之一, 券商必须建立一个品类丰富而有竞争力的产品库, 以能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财富管理需求。在产品的种类上, 产品库即应包含集合资产管理产品、基金、保险、信托产品等有形化的理财产品, 也可以包含多种多样的如IPO、再融资、财务顾问等无形服务的有形化产品。在产品来源上, 产品既可以是证券公司自己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也可以是从内外部其他机构引进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同时, 为了确保产品的分类清晰、实时更新并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产品库的建设中, 还应该建立产品的分类评价和动态淘汰机制。一方面让投资者能及时清晰了解产品特性和运作情况, 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将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产品淘汰掉, 引进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二) 客户
了解客户是客户服务和财富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对客户信息掌握的越多, 对客户了解的越深入, 服务才可能越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财富管理的客户环节, 第一个工作就是全方位的搜集客户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析。在信息搜集完毕后, 还要建立客户的细分模型, 从客户风险偏好、投资品种偏好、流动性要求、生命周期等各个方面将客户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细分, 这是产品设计和引进的基础, 也是针对性服务的基础。
(三) 渠道
一方面, 要转变传统网点渠道的功能定位。推动这些网点从过去的区域销售中心逐渐转变为集区域销售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及业务办理中心三功能合一的地区综合业务平台。第二方面, 要转变渠道的盈利模式。要从发展通道客户创造交易量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型为通过为客户提供“交易通道+综合财富管理”获得多样化收入的经营模式。第三方面, 要推动营业网点分类管理和特色化经营。由于地区差异、市场竞争差异、客户需求差异及经营成本差异等多种原因, 不一定每个营业部都能成为全能型营业部, 因地制宜走特色化经营之路未必不是一条可行之道。证券公司也可统筹根据各地营业部实际情况, 推动营业部的分类管理和特色化经营, 并在考核激励等方面予以多方面支持。
在渠道营销方面, 非现场开户及多层次营业网点设立的监管放松, 为证券营销工作打开了创新的大门。证券公司应该抓住这样的机遇, 创新发展包括证券经纪人、营销序列员工、各种类型的轻型营业网点、网络营销、网络销售平台等多种渠道的营销网络, 将证券公司丰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推广给广大有理财需求的投资者, 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服务销售网络。
(四) 人员
一方面, 必须建立员工的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在横向维度, 可以根据业务分类, 设立不同的发展方向, 推动术业有专攻;在纵向维度, 建立级别晋升机制, 根据各专业领域人员能力增长和业务提升, 不断提高专业职级。第二方面, 必须转变员工工作定位和工作方式。在财富管理模式下, 投顾人员应重点做好开发客户资源、了解客户需求、了解公司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匹配产品和服务等工作。在工作方式方面, 需要更多使用专业系统平台和专业技术工具、数据分析、部门同事协作配合和交流等。第三方面, 建立多层次的长效培训体系。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职级的员工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 并引导员工根据自身的优势特长, 开发特色化服务模式。第四方面, 建立与财富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员工考核激励机制。新业务模式下, 员工考核应更多指向客户服务能力提升、金融产品销售、收入及利润、客户服务质量等与客户财富管理满意度相关的工作, 引导员工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开展工作, 推动其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五) 运营及风控
财富管理业务模式下, 业务是投顾为客户服务展开。运营体系的建设应以“客户+投顾”为中心展开。确保简洁顺畅的业务办理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在风险控制环节, 除了以往的风险管理内容, 道德风险和产品风险将愈加突出。应建立能覆盖全业务过程和产品服务内容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六) 平台支持系统
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对软件系统平台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客户细分及动态跟踪、产品库的建设及动态评估、投顾人员的业务操作和协同合作、投顾工作动态跟踪及考核、风险监控、网络业务办理等方面工作没有平台的支持几乎无法实现。平台支持已经成为证券公司业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平台系统的开发和升级, 使得平台系统能及时跟上业务的发展, 推动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
五、结语
证券公司转型创新和发展是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各家证券公司来说, 也是又一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财富管理体系的建设正是抓住这一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途径, 各家券商都应该深入研究, 及早行动, 抓住重点,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财富管理体系的建设, 用较短的时间尽快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这样, 才能在证券行业创新发展的大潮中取得先机和优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证券行业发展的滞后性逐渐体现, 券商经纪业务创新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全面发展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行业创新转型尤其是券商传统经纪业务创新转型的方向和重点。但同时, 如何构建财富管理业务体系也成为摆在各券商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分析了证券行业创新转型发展的背景、券商经纪业务创新转型的方向之后, 提出了券商经纪业务创新转型的实现路径, 以及证券经纪业务构建财富管理体系的六大核心内容 (产品、客户、渠道、人员、运营及风控体系、平台支持系统) , 并对每个环节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证券经纪业务,创新,转型,研究
参考文献
[1]元恬伟, 陈忞, 刘洋.证券行业通道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探讨[J].中国证券, 2012, (04) , 59-63.[1]元恬伟, 陈忞, 刘洋.证券行业通道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转型探讨[J].中国证券, 2012, (04) , 59-63.
[2]陈耿.调整业务架构提升专业能力推动经纪业务由传统通道向财富管理转型[J].中国证券, 2012, (06) , 28-30.[2]陈耿.调整业务架构提升专业能力推动经纪业务由传统通道向财富管理转型[J].中国证券, 2012, (06) , 28-30.
[3]周小全, 邓淑斌.关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思考[J].中国证券, 2012, (11) , 37-42.[3]周小全, 邓淑斌.关于我国证券公司业务转型的思考[J].中国证券, 2012, (11) , 37-42.
券商研究所卖方生态下的转型思辨 篇4
证券时报记者:在今年股市整体环境显得较为低迷的背景下,券商研究所目前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依赖基金分仓收入的卖方研究是否已经触及行业天花板?
陈晓升:目前券商的卖方研究正受到了挑战。一方面竞争者增加,使得原来领先的五家证券公司市场占比总体下降,很多非基金的机构佣金费率也在下降;另一方面,基金分仓总量下降,券商研究员这两年的薪酬大幅攀升,导致券商研究的投入产出比下降。两者重叠起来就是毛利率的快速下降,这种情况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短期来看,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但如果从长远看,一旦经济重新步入上升周期,资本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卖方研究仍然可以找到其发展的空间。现阶段,券商研究需要在一个调整的阶段练好内功,做好迎接牛市的准备。
姜必新:近十年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形成、发展和壮大推动了卖方市场的同步发展。目前,大多数券商研究机构均实现职能上的由内部服务向外部服务的转变,卖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从这个角度看,卖方市场已经非常接近天花板。而且未来这种趋势不会减弱,只会加强,卖方研究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市场低迷之下,我们的体会是研究与服务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导致成本快速上升。由于对经济前景的不乐观,多数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投资品种要求的多样化、投资期限上的短期化等,这提高了研究与服务的成本。如果市场进一步低迷,卖方市场佣金的萎缩可能导致整体盈利的下降甚至大部分券商研究机构亏损,在平衡收入与成本上越来越困难。
张岚:基金佣金规模增长短期内确实遇到了瓶颈,这个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势必会影响券商研究所的生存空间。
券商研究所的危机来自于自身研究能力提高缓慢,虽有量的飞跃,却没有质的提高,无法满足投资者需求,也无法应对其他券商研究所的竞争,最终只能提供非研究服务以弥补研究不足,导致基金佣金的单位成本急剧增加,也使得券商研究的形象受损。这一局面能否尽快改变,取决于券商研究所的自律和机构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如果券商研究所行为短期化,如果机构投资者更注重非研究服务,那就很难指望券商研究水平有明显提高。
刘湘宁:人才的匮乏也是目前券商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缺乏产业专家、行业的顶尖研究人才参与,研究业务很难取得投资者的认同。而部分研究所的违规问题更导致研究业务的诚信受到市场质疑。目前研究报告同质化严重,水平普遍不高,没有定价权,无市场影响力。
开拓新渠道迫在眉睫
证券时报记者:在收入来源上,除了公募基金外,研究所未来可开拓的渠道还有哪些?在研究领域上,未来研究产品所针对的服务对象将涉及哪些方面?
陈晓升:除了公募基金以外,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阳光私募等都可以成为市场上主流的机构投资者,都是卖方研究的新的客户类型。只不过这些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有不同的特征,需要研究所调整研究服务的方式,来适应客户的需求。
姜必新:扩大对其他机构投资者的服务是开源的选择,这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研究所对公募基金服务的竞争非常激烈,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其他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影响力扩大的趋势。此外,在对公募基金的服务方面,研究所仍有一些拓展机会。
未来研究领域的拓展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及潜在需求,以及我们目前的研究能力。如果中国上市发行及再融资制度能够更加市场化,我们相信像海外市场一样,分析师将在上市融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拓展出研究的新市场空间。
张岚:券商研究对各项业务的支撑应该是明显的,在投资银行业务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定价、资管产品设计、经纪业务客户咨询等方面其实都已经发挥了作用,只是现在还没有明确划分研究服务在这些业务收入中的贡献,券商也没有实行内部服务的成本核算制度。未来券商研究所可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非上市公司和海外市场,并将服务对象扩大至海外客户,这将增加其收入来源。
刘湘宁:证券研究需要逐步升级为服务于包括基金在内的各类机构,例如上市公司、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乃至为政府部门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同时,研究要从单纯的股票研究向综合经济研究转型,突破当前仅为部分证券机构客户群服务的局限性,扩展到为包括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内的机构客户群服务。
同时,未来研究产品不应局限于证券的研究报告,还应触及包括商品、期货、衍生品在内的投资研究,以及对非上市公司、区域经济、社会变革的研究,甚至包括房地产、文化艺术等各种另类投资领域的研究服务。
探寻新模式增强散户服务
证券时报记者:很多券商研究所目前正在尝试转向对内服务,例如针对经纪业务的财富管理咨询业务,但由于机构和散户对研究的要求不同,这给业务的推进带来了哪些困难?
陈晓升:针对个人投资者的专业的投资顾问服务,是基于研究基础上的一项新的业务。我们也在探索过程中,希望培养一批研究型的投资顾问,能真正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投资咨询服务。投资顾问和证券研究有着本质差别,证券研究是研究一个金融产品,研究某一个领域,投资顾问则是完全从客户投资的需求出发给出专业的建议。我们的探索需要不断地调整整个团队的思路,找到团队内部新的协同模式。
张岚:研究机构协助所在券商做好财富管理,这属于研究机构的本职工作。不过,财富管理的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在需求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财富管理客户更关注投资方案的可操作性,而机构投资者注重投资方案的逻辑,所以在为财富管理客户服务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研究成果转换的环节。
刘湘宁: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理性化的投资习惯,散户更期望得到立竿见影的咨询推荐。从长远来看,真正赚钱的方式,还是价值投资。如何引导散户吸收专业研究成果、进行价值投资是工作中面临的难点;从客户层面来说,由于散户分布分散,资产不集中,需求多样化,提高他们的满意度,需要投入很高的人力资源和成本。
马太效应将主导
行业未来格局
证券时报记者:在转型的过程中,券商研究所是否会重新进行洗牌?券商研究领域未来将形成怎样的格局?
陈晓升:我认为会出现三分天下的格局。第一类,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会有5至10家大型研究机构相对成熟,具备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大型综合性的研究机构;第二类,随着证监会关于投资咨询机构监管规定的出台,很多中小型券商和独立研究机构有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会出现一批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机构,比如有的专门针对债券,有的专门针对投资品,有的专门针对消费品等;第三类是外资研究机构,挟全球研究的优势,满足国内机构投资者相对国际化的投资研究需求。
姜必新:券商在研究上的同质化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研究边际效益递减下的服务比重快速上升,研究与服务全方位竞争的加强更有可能弱化研究的质量。目前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募基金对研究人员的配备已经不比卖方研究所少,而且研究分工非常细,这说明卖方研究在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公募基金干脆自己干。券商研究如果继续现有模式,最后只能是继续人为抬高整体成本,加上客户降低对券商研究的依赖,最终可能导致券商研究功能的萎缩。
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一种新情况,亦即部分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券商研究机构可能会率先走出同质化竞争,创新研究及服务模式,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我们相信,这种情况必然发生,卖方研究通过提高门槛而减少竞争,少数几家占据多数市场份额,其他券商突出个性化竞争模式的格局会逐步形成。这是国际投行的现状,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张岚:证券研究是一项奢侈的业务,没有持续、充裕的投入,就不可能拥有一支具有竞争力的稳定的团队,也不可能有稳定的业务收入和行业地位。业内每年都有一些券商大张旗鼓地加入卖方研究领域,其中一些属于一时兴起,呈现脉冲式的表现,一旦股市行情低迷,这些公司往往第一时间削减研究投入。以目前的市场容量,15至20家券商研究所已经足够满足现有机构投资者的需求,小型券商开展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卖方研究并不经济。
强化研报管控
严防“害群之马”
证券时报记者:券商研究所今年也爆出了一系列的研报门事件。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研究所有必要做出哪些调整?
陈晓升: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媒体有很多的误解,把研究报告当成“大众消费品”,当成“非常方药”(OTC),简单评论。其实,证券研究报告是“处方药”,必须有专业的投资顾问进行解读,帮助投资人筛选,量身定做,才能使用。另一方面,这也暴露了部分研究机构内部质量管控不严、分析师合规意识不强、分析师的职业素养存在不足等问题。因此,研究所要不断加强研究产品质量管理,不断增强分析师和投资顾问的合规意识,加强人员培训,加大合规检查和考核的力度等,以确保能给客户提供独立、全面、严谨、前瞻的研究服务。
姜必新:今年券商研究所发生的一些问题其实早就存在,表面上看是媒体的作用发挥,实质是上述无序竞争的必然结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重点加强了研究质量控制环节,在严格细化合规流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研究体制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刘湘宁:一系列的研报门事件暴露了研究业务部分分析师专业素养偏低、急功近利等问题。当前市场确实存在着一种浮躁的研究心态,所以研究员关键是要端正研究的心态,要真正练就职业心态和职业素养,把研究业务基本功练扎实。在管理上,研究所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管理机制,加大对研究业务质量的审核、考核及处罚力度,对“害群之马”予以严惩,坚决清理出研究队伍。
借鉴海外同行成功经验
证券时报记者:国内券商在打造国际性投行的过程中,研究实力的提升是重要保证。从海外经验来看,海外投行研究体系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何提升我国研究机构在海内外市场的影响力?
陈晓升:国外投行研究中合规和风控的体系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国研究机构要在海外市场有影响力,必须不断建立自身能覆盖的机构客户网络,才能通过持续的研究服务和业务合作提高影响力。
姜必新:海外投行的成功有很多方面我们难以模仿,比如国际投行在研究上的全球覆盖,在全球经济走向、大宗原材料和重要产业的景气趋势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深厚积累。而我们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在国内,尽管对海外经济及产业有所涉及,但主要是基于过去的数据,并无切身感受。
尽管如此,国际投行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如研究过程的规范性、研究结论的前瞻性和统一性等。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吸收国际投行的经验促进本土研究的层次提高,则有机会在QFII类客户群形成影响,但是进一步提升海外影响力则必须具备全球的研究组织建设,也有赖于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张岚:境外投行在研究报告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方面比较成熟,值得国内券商学习。国内券商研究所进入海外市场最大的障碍仍在于语言。目前国内券商研究所也在开始招募具有海外教育和工作背景的人员,虽然整体研究水平还有差距,但在某些研究领域并不输给海外同行。
第八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 篇5
由新财富主办、证券时报联合主办的“第八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于2013年8月1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券商研究的新价值。在市场低迷、IPO暂停的宏观大背景下,始于2012年的“证券业寒冬”警报似乎远未解除,国内券商研究业务、卖方分析师一直经受着重重困难与挑战。寻求业务重构与整合,还是“走出去”,以国际化拓展发展空间,中国券商已经纷纷开始尝试与摸索。与会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与机构投资者代表一致认为,需要结合经济结构转型、金融改革和券商发展新模式来挖掘与实现券商研究的新价值。
本届论坛集结了中国券商研究界的最强大阵容,共有来自38家券商的59位研究机构和销售交易部负责人,以及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朱雀投资发展中心等买方代表参会。
“第八届新财富券商研究所高峰论坛”的嘉宾主持由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总监兼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第二届新财富“杰出研究领袖”陈晓升担纲。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别就券商研究当下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券商研究的新价值在哪里、值得我们前瞻布局的是什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讨论,发出真正来自于业内的理性思考与声音。
论坛上,新财富还就“第十一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规则的前期意见征询情况及评选思路,与参会嘉宾进行了充分交流。
陈晓升
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战略总监兼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券商研究应提升证券定价和产品设计的能力。其中,证券定价除了传统的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还包括未来投行配售、股票质押回购、财富管理投顾服务。
张岚
广发证券研究所所长
完善研究换佣金模式,拓展新收入来源。证券市场业务和产品创新量化金融工程的应用以及国家政策目前更加注重存量盘活,都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收入来源。
庞良永
太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
在研究对象里增加服务投入,研究者要站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角度,来为企业做规划统筹;在服务对象里增加研究投入,多帮服务对象研究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潘向东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研究部负责人
未来,我们的服务对象将从投资者转向投资者、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同时服务从场内服务过渡到场内场外都服务。随服务对象扩大实现研究转型。
杨晔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董事总经理
挖掘新价值有六个方向:研究因应大环境和投资行为的变化、合理配置资源、随客户变化、传统行业分析师的价值将体现在发行和并购中的定价能力、新金融工具的研究、固定收益的研究。
李春波
中信证券股票销售交易部执行总经理
未来的券商对于客户,除了传统业务之外,还要做流动性提供者、交易对手方,以及风险工具和产品的提供者,这些领域是以往的研究和销售没有覆盖的。研究需在未来价值体系中重新定位。
路颖
海通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调整人员组织架构,发力资产定价功能。从管理者的角度,能把研究员个人的成长、研究所的成长和券商的成长匹配起来,在一个创新向上的环境下,必然能够创造研究的新价值。
侯延琨
瑞银证券中国证券研究主管
国内券商研究机构除了规模大和小的区别以外,好像很难总结出一个比较好的特色。其实,券商研究所只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定位,做出特色,是完全可以盈利和发展的。
券商研究所 篇6
关键词:券商,适合性规则,道德规范
适合性规则(suitability rules)是券商(broker-dealer)在美国证券二级市场向客户推荐证券时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它“表达了一种关于投资的朴实真理:投资决定只能在考虑投资者目标和需要的前提下做出”。推荐是券商和投资者发生利益冲突的典型环节,因此从公平交易原则出发,美国行业自律组织(self disciplin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SRO)一般通过适合性规则对券商推荐行为加以规制。以影响最为广泛的SRO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以下简称NASD)公平执业规则2310条为例,其规定成员必须在了解客户的情况并且进行尽职调查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推荐。除了上述2310规则,NASD还有很多其他涉及适合性的规则,涉及到了证券交易的方方面面和不同类型。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适合性规则愈显重要,但作为道德规范其在在自律实践有难以逾越的障碍,包括规则自身的模糊性和争议性,NASD执行机制的不足和NASD作为行业组织的天然利益倾向性等。适合性规则自律实践的上述困境迫使其超出道德的范畴,沿着行政、司法和仲裁的路径启动法律化的进程,。
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适合性规则的阐释与发展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Exchange Committee以下简称SEC)一直试图对适合性规则的法律性质问题作出一个满意的回答。由于在证券领域专业SEC的权威为法院所尊重且对由其负责实施的成文法及其行政法规有优先解释权,因此SEC在适合性规则法律化上有着重要影响。而SEC在行政决定和意见中以代理理论、特殊情况理论和招牌理论形成了券商适合性义务的法律论述。
代理理论是sec最早的分析券商适合性义务的理论工具,主要基于对券商经纪服务的分析。SEC认为在经纪服务的过程中,券商适合性义务内涵于代理人义务中。代理人忠实义务要求券商在证券交易遵守公平交易原则,这是适合性义务的基础,而注意义务决定了券商作为善良管理人必须根据其专门知识技能及对客户勤勉调查的结果选择适合的证券,这也恰是适合性义务内容。代理关系理论缺陷在只适用于经纪服务场合,难以覆盖自营服务况。因此,SEC必须寻求一种基础更广泛的理论作为解释框架,这即信赖关系理论。
券商信赖关系理论认为券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基于信任和依赖,因此属于一种衡平法上的信赖关系,其内容就是信赖义务,具体也包括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SEC先后通过属于信赖关系理论的“特殊情况理论”和“招牌理论”对券商的适合性义务进行分析,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招牌理论。“特殊情况”理论指的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投资者对券商事实上产生了信任和依赖,两者间构成了信赖关系,从而券商负有包括适合性义务在内的信赖义务。“特殊情况”理论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分析,因此在实际中有很大局限。而招牌理论认为联邦证券法明文规定了SRO的规则必须以公平交易宗旨为依归,而券商加入SRO并取得成员资格的法律事实相当于默示陈述了其对该宗旨的接受,从而就必须承担公平交易的责任和义务。就适合性规则而言,其作为上述公平交易宗旨的体现不言而喻也是成员券商所应该遵守的。另外,普通法中的“挂出”(holding out)理论也认为,券商注册和加入SRO的行为相当于向公众表明自己拥有证券交易特殊知识和技能,从而必须适用更高标准的注意义务,适合性规则是这种更高的注意义务的必然结果。在charles hughes一案中,成立于纽约的柜台市场交易商charles hughes被撤销证券交易资格,原因是其持续向客户销售价格远高于当前市场水平的证券,而未向客户披露加价。在这个案件中由于Charles hughes客户之间的交易属于自营性质,因此双方并不属于代理关系性质,此外,与SEC适用“特殊情况”理论的Arleen W.Hughes案不同,其与客户之间客观上不存在可以产生信赖关系的“特殊情况”,SEC对本案中券商义务的阐释完全基于券商的证券交易资格而非其他偶然的事实情况,既然charles hughes的交易资格默示陈述了其与公众之间进行公平交易的责任,那么其在未披露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过度加价的行为无疑就是对公平交易责任和适合性义务的违反。可见,招牌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仅从券商注册资格出发通过逻辑推演就能得到券商负有公平交易责任和适合性义务的结果,是适合性规则法律化的一个良好途径。
虽然对适合性原则有所发展,但SEC行政机制局限性在于:一方面,在主体资格上行政程序只能限于作为行政监管部门的SEC和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券商,普通投资者不能象在司法程序中一样,直接向券商主张挽回损失,另一方面,在券商对投资者的赔偿方式和赔偿标准上,SEC只能在有限的几种处罚方式之间以及一定界限的金额内选择,与正常民事诉讼的救济手段和救济力度有较大差距。在此情况下,适合性规则进入司法体系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二、联邦证券法10b-5反欺诈规则下适合性之诉
适合性规则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体现在联邦证券法10b-5反欺诈规则下适合性之诉上。主流司法意见认为, 券商违反SRO规则的行为除非严重到了构成欺诈的程度否则不能作为民事诉由,并且即使构成欺诈, 违反SRO规则的事实本身也只能是认定欺诈的证据或者要件之一。此外, 券商违反适合性规则的行为即使构成欺诈, 也明显不属于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少数规定有明示诉权的反欺诈条款管辖范围, 因此只能通过默示诉权的途径进行司法救济。在此情况下, 作为默示诉权主要依据的联邦反欺诈兜底条款的10b-5规则因其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成为适合性之诉的不二之选。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法院在默示诉权的范围上施加了种种限制, 不仅将主体资格仅仅限于证券的买卖双方, 而且还要求被告基于故意行事而且行为具有欺诈性,这为投资者的适合性之诉设置了巨大的障碍。
10b-5规则下违反适合性义务构成欺诈的一种形式是不真实陈述和遗漏重要事实,美国法院在Banca Cremi S.A.v.Alex.Brown and Sons, Inc.一案就此给出了五要件认定标准: (1) 购买的证券不适合购买者的需要。 (2)被告知道或者能合理的相信证券不适合于购买者的需要。(3) 被告为购买者还是推荐或者买入了上述不适合的证券。(4) 被告故意进行与证券适合性有关的实质性虚假陈述(或在对购买者有义务的情况下没有披露实质性的信息)。 (5)购买者合理依赖被告的欺诈行为并导致损害。在上述五要件中,投资者只要通过交易记录和其他书面材料就能轻易证明其中的客观要件,如所购证券的不适合以及券商的推荐和客户购买行为,也能容易证明作为专业人士的券商对明显不适合的证券应有一种“知道或合理相信”。但标准中的主观要件部分即券商的故意与投资者的合理依赖则往往难以证明。从券商故意的角度来说,绝大多数适合性之诉中,券商主观判断即使存在错误也不十分明显,再加上券商可能尽到一定的勤勉义务如获取客户信息和做过一定的证券调查,这使得客户难以证明券商主观上的故意,而最多只能证明其存在疏忽,而疏忽不能成为10b-5规则下成立欺诈的主观要件。而就合理依赖而言,客户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投资经历,券商对其一定程度的信息披露都可以称为阻止其成立的理由。10b-5规则下违反适合性义务构成欺诈的另一种形式是直接通过某种行为进行欺诈。在该类案件中,券商一般对客户账户行使法律上或者实际上的控制权,违反适合性义务的券商通过滥用或超越权限的方式从事对客户不适合的证券交易。在O’Connor v.R.F.Lafferty&Co.一案中,法院就券商直接通过行为进行不适合证券交易构成欺诈提出了如下标准:(1)经纪商推荐(在全权账户下则是购买了)以投资者目标而言是不合适的证券。(2)经纪商推荐或者购买证券存在意图欺诈或者轻率的忽视投资者的利益。(3)经纪商控制了投资者账户。将此欺诈构成标准和上述基于不真实陈述和遗漏重要事实的欺诈构成标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了由于前者以券商控制账户为前提,因此无需证明投资者的合理依赖外,同样都要对券商的主观动机即故意(直接故意或轻率)进行举证,而这恰恰是投资者所难以突破的。
10b-5规则下的适合性之诉困境深层原因在于一方面10b-5规则和适合性规则在券商注意标准上存在差异。后者作为道德规范要求券商达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标准,而前者仅要求一般注意。另一方面,适合性作为道德标准所具有的弹性与侵权法下欺诈概念的刚性存在着冲突,这突出反映在上述主观要件认定的困难上。因此,适合性规则的法律化必须考虑券商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适用一般主体的法律规则,而且道德规范不能完全转化为法律标准,始终总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和模糊。针对上述问题,晚近以来各方试图通过引入证券仲裁机制重启适合性规则的法律化进程,以“酒肆责任”案例为代表的仲裁实践成为其典型代表。
三、证券仲裁与适合性规则—以“酒肆责任”为例
所谓证券仲裁指证券纠纷的各方通过仲裁协议的方式将其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方仲裁机构裁决的争议解决方式,其原是自律组织解决内部纠纷的一种机制。随着行业仲裁规则的统一和完善,联邦仲裁法的实施和日益增多的证券纠纷对替代争端解决方式的需求,证券仲裁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可行性。由此,联邦最高法院通过McMahon v.Shearson/American Express, Inc.和Rodriguez de Quijas v.Shearson/American Express, Inc.案确立了证券仲裁地位,明确了其强制性和权威性。此后,仲裁协议越来越成为券商与客户之间的必备条款,SEC甚至要求自律组织在章程中强制规定成员接受投资者仲裁申请的义务。
证券仲裁对适合性规则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券商“酒肆(dram shop)责任”案例中。所谓的“酒肆责任”最早来源于英国的一项法律,规定酒馆对在其内醉酒的客人负有中断提供酒类的义务。券商酒肆责任理论认为券商客户账户关系的存在本身就是券商对客户有积极影响即“推荐”的证明,由此券商需要根据适合性规则对客户在关系存续期间的一切行为负责,包括对客户的不适合投资负有警告和拒绝的义务。
在酒肆责任的相关案例中,仲裁员充分发挥仲裁机制专业、秘密和高效的优点,从最大程度保护普通投资者立场出发,灵活选取判决依据,从不同角度对券商的“酒肆责任”予以支持。成为适合性规则与仲裁机制结合的典范。在peterzell v.Charles Schwab&Co.一案中,原告人peterzell在被告Charles Schwab公司开立证券期权账户,在遭受交易损失后peterzel基于适合性规则提起仲裁,要求Charles Schwab公司赔偿损失,理由是Charles Schwab公司不适合的引导原告进行与其投资目标不相符合的证券期权交易。经调查,在本案中,在账户开立之初,原告曾向被告虚假陈述,声称其富有证券期权投资经验。另外原告在投资策略错误、投资损失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仍轻率的继续投资。与此形成对照,被告在一开始就告知原告,其在证券期权方面的不能提供专业指导并就相关证券期权向原告提供了书面说明,此外在原告交易过程中也不能证明被告有任何类似于推荐的行为。因此就本案而言,投资者并未与券商之间形成代理或者信赖的关系,也不存在券商欺诈的可能,而且原告对于不适合投资在主观上也有明显过错。但仲裁意见认为,根据适合性规则,券商有义务持续的监控原告投资的适合性,在整个关系存续期间,原告在任何时候跨越了适合性的界限,被告都有义务有所行动以履行酒肆责任,而不能以客户的过错以及其他具体情况免责,本案最终裁决券商应承担赔偿投资者的部分损失的民事责任。在Cass v.Shearson Lehman Hutton一案中,NASD的仲裁员直接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道德性的自律规则405条导出了被告的民事法律责任,认为被告未能对原告的财务情况及其投资适合性进行尽职调查并阻止其灾难性的交易策略,从而违反了交易所的适合性规则即405条下的酒肆责任,应对被告进行部分赔偿。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证券仲裁通过酒肆责任对券商适合性义务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扩张,这既结合了仲裁机制自身的优势,也有利于投资者最大程度的挽回损失并建立对证券交易市场的信心。而作为适合性义务的特殊形式,酒肆责任在某种意义上已等同于对证券交易的实质性审查。
四、结论
本文就美国券商的适合性规则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实现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阶段性的分析,但需要注意的是,适合性规则的不同实现机制并非是互相替代的,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作为道德规范,适合性规则在法律领域的进化轨迹不仅反映了美国合作性证券规制体系中自律与他律的良性互动,也反映了日趋日益复杂化和专业化的美国证券市场体系对法律与道德紧密结合的需求。由于与行业趋势的契合,适合性规则长远上看必将得到更大提升,因此如何进一步厘清适合性的含义及其标准并减少其随意性,如何更加恰当的寻找适合性的法律依据以促进其发展,将成为适合性规则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See John G.Gillis and Emily C.Hewitt:Securities Law and Regulation,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Vol.39, No.51979, p10
[2]See NASD Rules2310
[3]See Clifford E.Kirsch:Broker-dealer Regulation, Practising Law Institute, 2004, pp.6~4~6~20
[4]See Charles Hughes&Co.v.SEC, 139F.2d434 (2d Cir.1943)
[5]See Cheryl Goss Weiss:Review of the Historic Foundations of Brokre-Dealer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Fiduciary Duty,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Vol.231997, p101
[6]参见托马斯.李.哈森:证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648~649页
[7]See Banca Cremi, S.A.v.Alex.Brown&Sons, 132F.3d1017
[8]See O'Connor v R.F.Lafferty&Co., 965F2d893, 897 (10th Cir1992)
[9]参见沈四宝王晓川沈建中马其家:美国证券仲裁及其启示.证券市场导报, 2003年1月, 第61~63页
[10]See Lowenfels, Lewis D., Bromberg, Alan R.:Beyond Precedent:Arbitral Extensions of Securities Law, Business Lawyer Vol572001, p1001
券商研究所 篇7
关键词:券商估值,估值缺陷,剩余收益模型
一、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缺陷
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现金流量贴现法;第二种是基于资产的价值评估法;第三种是相对价值评估法;第四种是实物期权评估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而言, 它又具体可分为两种, 分别是自由现金贴现法和鼓励贴现模型, 这种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属于主要实用方法。相对价值评估又叫做比率估价, 主要以企业的财务指标或账面价值进行具体价值评估, 这一方法的应用, 将不同类型的比较对象置于相同基础上, 尤其是同行业内的企业比较。在企业并购中, 应用较多的是实物期权法, 与上述定量评估方法相较, 这一评估方法有利于并购后企业对当前经济范围以及业务领域进行有效调整, 从而使企业具备更为科学的战略选择, 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更趋科学化。在当前企业领域价值评估中, 利用现金流贴现这一方法使用率较高, 其次为相对价值比较法, 在实际应用中实物期权法使用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资产价值评估中使用率偏低。
整体而言, 在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 对于公司价值的评价方法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 其评价形式和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 除了上述限制因素外, 西方价值理论之所以难以在国内广泛应用, 另一层原因在于评估模型构建不健全。对于其中某一些评价方法而言, 它们的假设前提条件都缺乏足够的严谨性, 从而导致了其初始参数不准确, 用户在选择变量的时候具有较大的主观, 最终就造成这些方法在应用中出现误差和错误。
在这种情况下, 剩余收益股价模型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区别于以上几种估值方法, EBO模型将股东要求的报酬纳入考虑, 认为只有当企业赚取了超越其的净利润, 才是取得了盈利, 增加了企业价值。这种方法下, 股票的价值是公司股东权益的账面价值与预期剩余收益现值的综合。EBO将股东权益看作是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投资, 投资变回产生成本, 企业只有用净利润支付资本成本的费用过后, 剩余的部分才是本身公司的投资价值。此外, EBO为各个部门间潜在的利益冲突设立了一个统一的标杆, 能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项目更为优质, 同样为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多种投资选择时, 提供一个可以利用的解决方法。近年来, 不少研究表明, 相对于其他估值模型而言, 利用剩余收益估价模型来估算股票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在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下, 即使不能解释股价, 但仍有其他优势。如张景奇 (2006) 就曾指出, 鼓励贴现模型、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对我国股票价格几乎没有解释力, 但剩余收益模型却表现出了较强的解释能力。因此, 本文主要利用剩余收益模型进行估值, 并分析这种方式存在的缺陷和提出改进意见。
二、相对价值法估值与剩余收益模型实证
本文以沪深证券上市公司为证, 进行实证探讨。
(一) 相对价值法估值:选取较为典型的PE估值法
由证券公司年报数据及Wind咨询的结果可知, 上市券商大多数存在价值被高估的现象。
(二) 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以2013年方正证券的数据为例
1. 净经营资本总额
净经营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净经营资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到期的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普通股权益+少数股东权益 (-旧准则编制报表涉及项目) +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递延贷方余款 (-递延借方余额) +商誉累计摊销
通过计算后所得到的净经营资本总额为1325352348.70元
2. 债务总额和权益总额
表1中前四项之和即为债务总额, 可求的债务总额为350302092.19元。
于是就可以求得在资产总额中债务总额的比重, 即:
同时也可以求得权益总额在资本总额中的比重, 即:
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估算
具体参考方正证券2013年报, 可以计算出该公司税前债务资本所占比重为43.40%, 将利息抵税的影响消除之后, 可得到该公司实际成本所占比重, 即:
于是就可以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算出权益投资成本, 该模型为:
式中:Rf表示的是无风险收益率, 取值3.23%;β值由RI和R共同决定, RI指的是股价日收益率, R指的是上证综合指数日收益率。
借助于一次线性回归方程, 可由RI和R计算出β值,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可求得β=0.905328;进一步就可以求的R值为7.76%。
最终就可以估算出方正证券2013年加权平均成本, 即:
加权平均成本=7.76%×73.57%+32.55%×26.43%=11.19%
4. 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
税后净营业利润计算公式为: (见公式一)
代入相关数据后可得到税后净营业利润为309469988.73元;
5. 计算RI
RI计算公式如下:
代入相关数据后可求得RI值为179837450.80元;
于是就可以进行公司内在价值评估, 其公式为:
通过对方正证券历年资本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知道, 在其目标资本结构中, 负债所占比重为30%, 权益所占比重为70%, 通过这样一个比例就可以算出方正证券2013年股权价值为54542576398元, 平均单股价值为40.60元。
可以算出2013年3月10日方正证券市值为45471730993.5元, 然而预测价值则达到了市值的120%, 这就充分说明了方正证券的股票价值被低估了。
根据以上方法, 可计算得出其他上市证券公司的估值:
估值指标估值股价
中信证券51.26 10.69-15.97
海通证券30.89 8.76-13.50
宏源证券49.49 15.50-22.00
长江证券39.44 8.01-11.42
东北证券89.31 14.41-21.89
国元证券55.40 9.69-13.00
国金证券79.36 13.46-19.35
通过剩余收益估值模型, 我们可以得出上市证券公司的股票均被低估, 因此这些公司都值得投资。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很少人不会根据这样的估值结果就去购入券商的股票, 反而会更加谨慎, 券商股票很少在股票市场上被视为绩优股。那么究竟这些估值方法存在什么缺陷, 使得人们对其估值结果的利用慎之又慎呢?
三、分析总结
股利贴现及现金流贴现是当前权益估值中应用最多的两种模型, 两者均具备成熟的理论基础, 操作较为简单, 能够根据科技发展以及新方法的应用做出及时调整和优化, 因而具有广泛的使用的环境。但是, 这类模型中有三种关键性缺陷必须引起重视:第一, 上述两种模型数据均为未来值, 在数据估算中, 需要对企业未来经营情况进行估计评价, 如果外在条件不确定, 则会使这一估算值误差增加, 从而影响计算效果。第二, 上述两个模型均存在公式及无穷求, 这就造成不能利用计量学检验模型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 在股票价值计算中, 计算着通常需确定一个截断面, 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截面误差;第三, 从上述两个模型还可以看到, 它们很少应用到估值信息, 对于会计数据的应用也不够充分。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到, 在企业净资产估价、每股英语中均含有大量估计值, 而利用剩余收益模型, 则能够改善上述不足。但是, 奥尔森系列模型还存在某些不足。对于企业的未来会计收益无法准确估算这一现实, 奥尔森模型在剩余收益计算中加入了一定的线性信息, 使企业的未来会计数据准确度有所提升, 同时也使数据规律得以体现, 这就为当期会计数据利用以及未来数据预测提供了有力条件。但是在奥尔森模型中, 线性数据的使用是建立在现有会计数据基础上的, 有效避免了人为判断造成的误差。由此可见, 奥尔森模型中应用的假设数据具有不可预测性。除了对估值方法的继续完善外, 中国证券市场本身应该逐步实现多元化经营, 分散风险, 平衡各个业务之间的关系。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控制系统, 在合理控制风险的情况下, 积极进行创新, 拓展新的业务。同时,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也应逐步完善证券法, 鼓励证券人才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市场制度, 为券商估值的数据采取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洁.券商行业在A股波动下的估值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1.
[2]盛青.我国券商类上市公司价值评估探讨——相对估值方法的应用分析[D].复旦大学, 2008.
[3]胡语文.券商股估值修复仍需时日[J].股市动态分析, 2015 (11) :20-20.
[4]汪海粟.企业价值评估[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63-283.
[5]唐建新.资产评估[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9) :278-280.
券商的互联网金融战局 篇8
券商互联网金融战艰难开局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变成热词以来, 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都争先进入这一领域。据不完全统计, 至少有19家券商建立了互联网平台, 开启了线上与线下对接的业务时代。如果说2013年互联网金融首先给银行注入新的基因, 那么2014年, 则是到了券商频频触网的一年。
相对其他金融机构, 券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并非那么轻松, 然而在政策鼓励创新的条件下, 加上感受到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 许多券商都选择了积极触网, 尤其以中小型证券公司动作最为明显。但实际上, 券商们开局稍显艰难, 只能选择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价格战”打响“第一炮”, 一时间, 零佣金或者以佣金优惠为卖点的服务频频出现。但是“价格战”不仅不是一个长久可行的核心策略, 同时也会影响到市场的良好运行, 自然要受到监管层的限制, 因此券商在互联网上的“价格战”并不能起到实质的作用。清楚这一点的券商正积极寻找深入发展的方法, 以目前发展的现状, 券商布局互联网金融主要以平台、产品、账户三方面进行横纵延伸。
然而由于券商目前仍处于业务发展的初步阶段, 因此, 券商在开发产品方面还不能很好把握这一领域的特点, 设计出来的多数产品“跟风”的趋势较为明显。互联网更多被看做是一个推广和销售的渠道, 产品创新特色现时在行业中并不突出, 因此我们将更多地展示券商的平台建设和账户方面的发展。
借平台立足
平台是互联网的一个代表, 其具有资源整合, 统一展示、推广产品的作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数采用平台的形式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电商模式。券商同样也是借用两种平台来追求最大限度地接触、积累客户, 其中一种是电商平台, 另一种则是理财服务平台。
目前触网的券商建立网上商城的路径主要是自主开发电子商务和嵌入电商平台两种。大型的证券公司一般是采用自主建立的方式开展电商业务, 由于其电子化业务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 已累积客服资源和技术经验优势, 自主开发电商平台并不存在资金成本和技术上的障碍。而对于中小型券商而言, 它们对互联网的热情更加高涨, 因为互联网对传统经纪业务的变革, 一方面使得行业佣金率或有30%的下降空间, 迫使传统通道业务转型;另一方面, 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渠道格局, 中小券商希望借用这一创新的渠道实现“弯道超车”, 但受限于本身的资源和自身网站的辐射范围比不上庞大的电商公开平台, 对于客户存量较少的中小券商, 与电商开展合作, 能带来庞大的客户群, 其成为它们进驻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着力点。
电商平台虽然在形成客户流和大数据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但电商强调产业链, 从客户、货品到物流配置基本齐全, 且电商行业向来被看作是“烧钱”的行业, 成本高、竞争激烈、风险高也是电商的特征。因此, 券商开展电商业务并不是那么容易。
另一个理财服务平台多见于中小券商之间, 它是由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中介平台。6月25日, 广州证券、中山证券、华龙证券、华林证券、西藏同信证券作为首批试点券商之一, 正式入驻腾讯企业QQ证券理财服务平台。据获悉, 腾讯企业QQ证券理财服务平台是由腾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开发, 主要是集证券开户、交易、营销、客服、互动、社交传播于一体的金融服务平台。与电商平台不同的是, 这一平台是互联网企业提出的是专注于证券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中介, 其不涉及其他性质的产品, 产品更加类似于证券企业与银行开展混业经营合作所推出的理财产品, 只是这一平台涉及的服务更广泛, 不单限于开户、销售, 还包括了客服互动等其他方面的功能。
账户为王
按照以往的规定, 在账户方面, 券商无法提供与银行相同的账户功能。随着政策的放开, 同时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 券商希望能够在账户方面实现更多的功能。
证券公司的账户体系相对而言是不独立的, 一方面, 客户在证券公司的交易资金 (保证金) 必须托管在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子行业, 证券的资金托管业务虽然满足了资金沉淀的条件, 但是对客户资金的综合管理能力不强, 并没有激活整个账户体系的活性。而没有独立的资金账户, 对于实现独立的支付环境也不太可能, 因此券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优势就大大被削弱了。
然而通过互联网平台, 券商自建了平台, 融入了支付服务, 更积极的尝试是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从券商的角度来看, 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 券商的账户能够与银行账户站在同一竞争平台。
目前, 一些券商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超越市场的预期, 大部分券商普遍认为, 这些额外的功能可能会成为未来证券行业的标准配置。证券公司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对客户进行身份验证之后将客户资金所在的银行与证券账号绑定。客户进行交易时, 后台便会对客户资金所在行与证券资金托管行之间进行转账, 之后再实现消费支付。这一技术与普通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转账和支付服务无异, 因此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同时在整个支付链上并不会产生沉淀资金, 证券客户资金仍在托管银行, 因此符合目前的监管规定。
绕不开的安全问题
尽管券商触网以后找到创新业务的道路, 但是互联网也放宽了竞争的边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忽略一些重要的问题。然而作为与互联网相关的业务来说, 安全的问题是绕不开的, 其决定了行业是否能够长久发展。
券商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 在面对金融业务的市场风险并非没有经验优势。首先, 券商拥有成熟的风控机制。证券公司对金融业务的把控, 相对其他“半路出家”进入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企业来说经验更加丰富, 同时其作为金融行业内严格监管的对象, 已经建立了完备的风控体系, 在系统建设、指标设计、日常运作等方面都有了一套成熟模式和经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 证券公司有着成熟的风控机制得以配合, 这些都为券商应对市场风险奠定了基础。
然而券商要发展好互联网金融, 单靠成熟的风控机制还不足够。互联网业务的特点是所有数据均采用电子方式进行记录、存储, 券商在这一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方便的同时, 也增加了市场风险系数。因此,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成为券商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券商而言, 在产品研发、营销、服务, 线下与线上金融产品的整合, 电商平台的有效搭建等方面, 大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方面都需要金融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这才能够实现多元化产品在虚拟和实体渠道中与客户精准对接, 进而实现券商的全面转型。这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 如果某一个环节出现了疏漏和缺失, 都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风险。尤其是客户意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提升, 只要有一次失误, 客户信心都很难恢复。因此信息技术在券商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券商在IT方面并非互联网企业那样专业, 目前还缺乏系统整合与数据共享机制, 难以支持数据深度挖掘与决策应用。从现有的发展思维上看, 管理层更多关心业务发展, 对IT了解较少, 缺乏IT治理能力。
对于这一绕不开的难题, 国内券商需要学习国外证券公司的经验, 重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践新的金融理论, 实现业务与技术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树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的建设理念, 作为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的强硬支撑。
券商与银行的博弈
券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后, 对账户的把握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这使得券商与银行之间的博弈更加激烈。
独立的账户能够实现消费支付、转账, 这对于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非常重要。一旦把握资金支配的自由度, 对于提高客户的黏性和使用度也有推动作用。如果券商在这一过程仍然只能像以往那样依托银行的托管来发展客户, 提供线上交易等服务, 因渠道的单一性, 产品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券商同样深谙这个道理, 要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如何绕开第三方托管银行进行资金的自由支配自然成为券商关注的关键问题。
券商一直在寻找出路。2011年初, 证券业协会就颁布“单客户多银行”新政, 允许一个客户可开设多个资金账户, 其中只有主资金账户可直接用于交易, 辅资金账户不可直接用于交易, 资金账户之间可免费划转, 争取最大可能地激活账户资金。今年5月, 几大券商也联手提请组成“证券版银联”, 争取让客户的资金在证券行业内部流动。
现在互联网以及政策的改革的确为券商带来好消息。首先是消费支付的试点, 券商获得了具备资金归集功能的试点资格, 客户资金可以绕过托管银行进入证券资金账户。“消费支付”的创新, 放开了第三方支付账户向资金账户转入的自由, 同时客户可以用在券商开设的资金账户当中的余钱进行线上的支付和消费, 这为券商发展电商业务提供了便利。
其次, 实现对接央行支付系统。目前国泰君安是券商行业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 也就是说, 国泰君安的资金清算不需要通过一般银行, 而是直接通过央行进行资金清算, 国泰君安借此机会也推出了超级账户, 虽然短期业绩贡献有限, 但对整个证券行业意义重大, 也指明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国内已经有结算公司计划推出基于配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投资者统一账户体系, 声称将于今年10月上线。其目的是对证券账户实现一套体系, 拟为每个投资者设立一个统一的一码通账户, 将投资者不同证券账户统一关联到一码通账户下, 实现投资者身份统一识别、投资者信息统一归集、投资者证券资产统一登记的账户体系, 也用于投资者交易各类证券。
而实际上, 券商目前的创新仍然是有限的, 要脱离银行的托管体系还要进一步看监管层之间的沟通, 决定证券账户的客户资金归谁监管。就目前而言, 券商账户要实现银行账户的众多功能还为时尚早。
浅谈中国券商品牌建设问题 篇9
券商品牌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创造较高的知名度、较高的信誉度、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经济效益。而综合国内券商的发展现状, 券商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已迫在眉睫。
(一) 国内券商与国际投行相比品牌建设较落后
如高盛、花旗等国际一线投行, 在品牌建设上注重业务全面但又能善于把握自身业务特色。而国内证券公司几乎给客户的印象就是充当经纪业务交易通道, 即收取佣金。虽然我国证券行业已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 但目前绝大多数国内券商品牌建设意识淡薄, 业务模式单一。在各项创新业务上和国外券商差距甚大。即便国内如中信证券等一流券商, 在品牌营销、财务指标、创新业务上也远远落后国外券商, 国内券商总资产规模不及高盛的三分之一, 全行业的净利润也仅和摩根斯坦利相当, 由此可见国内券商跨国发展必须依赖强大的品牌优势, 必须充分抓住品牌建设的契机, 而目前来看, 国内券商“走出去”需要很长的路, 首先要抓好品牌建设。
品牌营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升企业知名度, 高知名度是企业产品和服务得以顺畅销售的重要因素和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随着证券行业的逐步发展, 中国券商要逐渐走向世界, 高知名度是“走出去”的重要先决条件。
(二) 国内券商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品牌建设滞后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券商发展历程中, 大多时间忙于规范管理, 而在市场营销中大多使用“佣金战”, 业务种类过度依靠传统经纪业务。相较银行、基金等其他金融行业, 券商行业的发展相对有些滞后。截止2012 年, 我国券商总资产规模1.72 亿, 不足银行业的十分之一, 而在90 年代, 券商行业总资产相较银行差距并没有现在如此之大。当下, 随着“一人多户”政策的开放及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 银行也大有进军券商之势, 一旦松动相关政策壁垒, 凭借银行当下的业务体量与资金优势, 银行大举挤兑券商并非不可想象。券商行业要想避免陷入如此境地, 必须坚持品牌战略, 用品牌建设引导战略转型, 持续创新。
(三) 品牌建设是避免业内同质化竞争的有效手段
随着证券行业的稳步发展, 业务种类与持续创新能力都在不断成熟, 与此同时, 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及公开化。特别是近年监管部门一系列支持券商创新相关政策以及“一人多户”的新形势, 沪港通等多项新业务的新发展, 传统的佣金战早已不适宜传统的券商竞争格局。不少券商已逐步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升到了公司战略的高度。如国信证券早在2008 年就开展了品牌建设专项研讨会。华泰证券成立了品牌营销部。国泰君安证券成立了品牌营销中心, 全面负责公司品牌相关事务管理, 公司公共关系及社会公益、社会责任报告等事务管理, 广告宣传等事务管理, 协同战略管理部对公司创新业务等进行全面规划与指导。相较以上几个国内较大券商, 中小券商总体业务体量偏小, 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开展业务创新及品牌建设相对较困难, 故应该尽快实施品牌建设, 早日从传统的佣金战中解放出来。中小券商要想参与与大券商的竞争存在先天不足的壁垒, 必须依靠精准的品牌定位、用特色品牌即特色业务吸引客户, 从而弥补资本金、客户体量等先天不足, 着眼于把握细分市场。
避免同质化、无序化竞争还需要券商有较高的信誉度。高信誉度是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多年精心经营所形成的本企业及产品在客户心目中的良好印象。对客户而言, 较高的信誉度意味着质量、高技术含量和良好的服务水平, 意味着可靠和值得信赖。品牌营销可以有力提升公司的信誉度, 有利于进一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束缚。
二、国内券商实施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券商品牌建设意识较缺乏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 大多数券商已经逐渐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有的甚至已经把品牌建设列为公司战略规划的重要项目。但也有一些券商, 特别是中小券商, 未充分意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或者虽有所认知但尚停留在表面, 没有在公司内外开展有效的提升品牌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措施。
不少券商品牌建设工作停留在表面, 不够深入。有的券商认为品牌建设仅仅是广告宣传, 而未提升到战略层次。再者, 即便是广告宣传, 也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个别券商在去年推出的“万二开户”“零佣金”等相关优惠活动, 只顾眼前利益, 虽然短期开户数目有所上升, 但未考虑业务长远发展, 实际并未取得良好的品牌宣传效果也未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
(二) 品牌战略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品牌战略包括品牌的最初规划、到品牌的发展与品牌建设的执行及反馈。
品牌营销的主要途径是各类媒体广告宣传、打造有特色的公司品牌。但一些券商只将品牌建设定义为简单的品牌广告宣传工作, 把品牌战略部门定性为公司广告部门, 显然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还有不少中小券商, 由于品牌战略的实施周期长、收益不确定性大, 故未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品牌营销活动。
另外一些券商, 虽然成立了诸如品牌营销部等相关专职部门, 但并未对类似部门进行清晰的定位, 在与总部其他部门及下属分支机构的协同性及互动上表现较滞后, 在品牌营销的后续反馈上处理的不够完善。故不少品牌营销机构还停留在单一的、浅层次的基础营销工作当中, 缺乏系统性的管理与制度规划。最后, 一些券商在人力、财力上无法进行系统性的品牌建设, 例如相关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大多数招聘的相关工作人员为广告营销人才, 但对于公司整体战略把握及具体业务环节不熟悉, 所以品牌建设效果往往不理想。其次对于品牌营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及储备也显得比较滞后。
(三) 员工参与品牌建设程度不够
由于一些券商品牌建设尚停留在口号或广告营销等表面, 大多数员工, 尤其是基层员工并没有充分投入到公司品牌建设当中。有的券商在品牌建设上成立了总部对应的部门, 如品牌营销部、品牌营销工作小组等。但这些部门并未有效将品牌建设理念及具体工作方式贯彻到下层分支及对应员工日常工作中。虽然不少员工已经能充分认知到公司品牌相关内容, 诸如市场份额、所获荣誉、企业愿景等等, 但由于总部相关部门在指导上不够深入与灵活, 员工往往感受不到品牌感召对于业务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不知道如何有效宣传公司品牌, 更不知道如何将品牌建设思想具体对应到个人日常工作及业务之中, 没有基层员工深入参与的品牌建设注定只能停留在浅层次。
三、国内券商品牌营销的对策
(一) 加强品牌建设意识, 深入切实开展相关营销活动
首先, 公司所有员工都要切实树立品牌意识, 把“品牌”作为公司最宝贵的的无形资产, 在意识上要加强对品牌营销的认识及重视, 不断树立及执行品牌营销的相关理念。在具体操作上, 公司最高决策层要给予最高层级的关注, 具体要配以政策支持, 特别是长期规划, 把品牌营销作为公司开展营销活动及宣传活动的指导思想, 首先要建立健全品牌营销的相关制度及长期规划, 把品牌营销真正从制度上上升到公司战略角度, 而不停留在短期的公司部分员工层面的工作上;其次要成立总部层面的相关专业部门 (如品牌营销部) , 为了加强品牌营销部的职能并更有效的开展相关品牌营销活动, 要加强与总部战略管理、经纪业务、财富管理、网络营销等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 全面、深入开展品牌营销工作, 切实把品牌营销工作深入到总部各个业务部门, 在部门协同的工作中, 品牌营销部门相关人员也能更好的把握市场方向和熟悉各项业务流程, 从而更准确的落实品牌营销工作。如有必要, 还应在各省级分公司设立类似专业部门或专门岗位, 配合总部品牌营销工作, 及时传达工作品牌营销政策并做好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为了高效、及时反馈品牌营销工作开展讯息, 分支机构应按照总部品牌营销部门的相关要求及时、定期上报品牌营销工作等相关工作汇报。品牌营销工作应逐步纳入对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之中, 使得分支机构得以重视并长期开展深入相关活动。
(二) 加强品牌营销相关人才建设
实施品牌战略, 是券商向客户传达自身价值、向社会诠释自身使命及愿景的长期过程, 最终目的是让客户了解、认可、赞赏自身品牌。品牌营销除了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自身的企业文化之外, 还需有专业、创新的管理团队, 券商高层管理人员需加强自身品牌战略相关知识储备。此外, 还需加强品牌营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这点在中小型券商中尤为重要。中小券商, 往往因业务模式比较单一, 财力、物力不足而忽视品牌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 品牌营销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必须贯彻总部至基层, 要落实到各条线、业务的各个环节。
品牌营销专业人才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广告营销人员, 不能仅仅招聘一批广告专业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 而是既能胜任相关品牌营销工作又能对公司的战略管理及相关政策有明锐、高效的执行力的专业人才。在培养品牌营销人才的实践中, 应不断让他们参与与总部各部门、各分支的互动当中, 熟悉各条线各环节业务流程, 让他们更好的将自身专业知识辅助到各业务环节中, 将品牌营销与各条线业务高效融合。
(三) 科学、持续的坚持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 必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可持续性, 除了优先明确企业使命及愿景外, 还应当科学的实施市场细分。目前券商业务类型已逐渐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经纪业务在不断创新之外, 财富管理业务、场外市场业务、创新投行类业务等都在不断发展之中。各个券商应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 具体可参考客户体量、投研实力、人才储备、IT资源等等进行市场定位。世界知名投行往往都能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 进行充分的市场细分, 找到属于自身品牌的市场定位, 这关乎到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如美林证券品牌特色是资产管理业务, 而高盛则以并购重组等大投行业务为专长。国内大型券商应逐步着眼于国际化战略, 向国际知名投行看齐, 业务要综合发展但应有所侧重, 品牌营销的重点不应只是单纯的注重公司某一业务, 而是要突出大券商的综合实力与品牌优势, 不断强化、优化品牌资产。中小券商在品牌营销中, 应利用自身高机动性、机制灵活等优势, 大券商虽然在人力、财力、客户储备等方面非中小券商能及, 但中小券商管理层级较清晰、执行力更强, 在品牌营销战略的制定及具体执行上理论上效率也更高, 受到公司内部政策束缚较少。此外, 一些地方中小券商可以结合当地政策优势, 与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加强联系, 打造地方知名品牌, 而没有必要将业务线做的过大过深使得成本过高, 负担过重, 反而不利于品牌拓展。中小券商可以着眼于区域市场, 细分业务市场, 如南京证券在新三板业务上有一定口碑等等, 东吴证券在苏州等区域市场份额独树一帜等等。
中国当代证券市场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和改革, 业务及政策上日新月异, 但同时竞争也更趋于白热化。金融服务与其他服务相比具有专业性、创新性、风险性、高回报性等特点, 科学推行品牌建设有利于忠诚客户的培养及市场份额的提升。广大券商施行科学、可持续性的品牌营销, 贯彻品牌战略管理, 可进一步使公司管理力量最大化、效率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费用最小化。随着各项制度及政策建设的不断完善, 金融行业特别是证券行业更需把握时代脉搏, 树立品牌意识、使得品牌资产最大化, 才可在未来市场多元化、复杂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 券商内部之间、券商与其他相关行业之间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文章通过对券商品牌建设的内涵分析, 着重阐述了券商实施品牌战略的目的, 通过分析券商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给出了相关对策。只有科学、可持续的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竞争环境。
券商研究所 篇10
目前,海外投行的中国研究部门一般都只有几十人的配置,而国内券商研究队伍的资源比较充裕,有些研究所有上百人,不仅能够覆盖大量公司,而且有不少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人才,因此,他们对中国企业技术层面的理解往往强于海外投行。国内分析师对公司的研究也很详细,在信息来源、与上市公司关系方面比海外投行有更多的优势。
不过,本土券商与海外同行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本土券商由于其本土性,在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与国内研究的链接方面相对比较弱。比如,我所就职的德意志银行在全球有1000多名研究人员,对60个国家和所有主要市场的宏观经济、行业和企业进行研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经常全球同步波动的环境下,对冲击金融市场的海外因素的前瞻性判断极为重要。
第二,海外大行近年对法律合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研究与投行、销售、交易之间的防火墙被比较严格地执行,以保证研究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另外,海外大行对研究资料的版权有严格规定,禁止研究团队公开评论没有正式覆盖的公司,国内券商在这方面要与国际接轨,还有一段路要走。
第三,一些本土券商还把较多精力用在“维护性”研究上,而海外大行更重视前瞻性和有更大市场影响力的研究。
未来,券商研究队伍要提高研究水准,需要从分析师和研究机构两方面发力。
对分析师而言,好的投行研究基本上就意味着比同行的预测更具前瞻性、准确率更高。一些年轻研究员担心犯错误,喜欢随大溜人云亦云,这样似乎可以保住饭碗,但难有长进和市场的影响力。如果你是第三个、第五个重复别人观点的研究员,你的研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研究员应当尽量不去看同行的研究,觉得什么是对的就说什么,不要受别人观点的影响。
其次,好的研究员观点必须清晰,不该像一些政府或学术研究报告那样时常模棱两可。投资者的工作是做“投或者不投”的决策,研究员应该针对他们的观点,明确表示自己比他们乐观还是悲观、为什么。
第三,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公告的数据,花许多篇幅去评论数据本身对投资者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这些数据在多达程度上偏离了预期,为什么会偏离,这些偏离意味着今后的走势会比以前的预期有何种改变。
第四,有用的研究必须要定量。你说乐观,到底是比平均预期高1%还是10%,要说出来才对市场有用。
从研究机构看,目前,国内外券商研究部门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培养并留住人才。这首先要靠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从而比较客观地评价和奖励研究员对公司业务、品牌和知名度的贡献。这方面,海外投行很早就做了量化研究员贡献的评价体系,并在逐步完善。
一个好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有足够的客观性,不能由一两个主管经理凭印象说了算。评价研究员的业绩时,一方面要看行业排名,比如在国内看“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排名”,还更应该重视定期量化的客户反馈。同时,要主要考察他们研究的效果,而不要过度看重数量,比如,一个研究员报告的质量和影响力,要比他工作的小时数和撰写的报告数更重要。
此外,券商还应当创造平台以提升研究员的影响力。如果一个研究员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只能影响少数投资者,或是他花许多精力对单个客户提供服务,效率就比较有限。有影响力的研究员的特点是,能够把握重大问题上的重要拐点,并引导整个市场的观点走向。这无疑需要研究员通过个人和机构的平台向几百、几千位机构投资者同时传播其观点。
券商借壳上市收益与风险探析 篇11
一、券商借壳上市概述
第一,券商借壳上市含义。券商是对各个证券公司的总称,其是为证券交易提供服务的机构和部门。壳公司(Shell company)指具有上市公司资格,但经营状况很差,其业务和盈利几乎为零,甚至是亏损,因而准备成为其它公司收购对象并注入资产的公司。这些上市公司犹如空壳一般,故名“壳公司”。大多数连年亏损、即将被勒令退市的公司如果大股东无力通过自身努力扭转败局,其剩余的最大价值就是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这会成为那些希望快速上市的公司的收购目标,实现借壳上市。
所谓借壳上市,指已经拥有一个上市子公司的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凭借企业对“壳”公司的控制权,通过上市公司反向收购,将自身资产与业务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目的的一种模式。国外称为“Back Door Listing”(后门上市),因为借壳上市的公司往往是短期盈利但规模尚未达到上市要求的一些企业和集团,如未达到连续盈利三年以上,注册资本等要求。企业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可以达到迅速进入二级资本市场,达到融资的目的。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
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而券商借壳上市,是指壳公司通过新增股份、反向吸收合并证券公司的方式,使券商成为壳公司的主体,实现将券商的资产与业务注入上市的壳公司,从而借助“壳资源”短期内实现上市融资。
第二,券商借壳上市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背景。证监会于2006年7月23日公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关于发布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通知》,确定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支持合规券商通过上市融资、定向增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充实资本
二是自身发展背景。券商只有在净资本符合要求的前提下才能扩展业务,上市融资是迅速提高净资本的捷径。另外,券商在上市后还可解决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的股权激励问题。连续三年盈利是IPO的门槛,比如从2006年才开始转盈的券商要IPO至少需等到2008年后。
三是国际竞争背景。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国金融业在2006年12月11日后履行全面对外开放承诺。券商须为此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第三,国内借壳上市意义。借壳上市对于券商具有以下意义:
一方面,券商借壳上市可以拓宽证券公司融资渠道,解决证券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问题,有了融资渠道,券商将减少出现挪用客户资金的现象。而且券商获得大量的融资之后,可以收购问题券商的资产,或由专业人士理财投资,使资金增值,增强自身实力。
另一方面,券商上市之后,财务状况、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将更加透明化。公司治理结构将更加完善、也可以通过股权激励政策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同时,券商上市必然面临各种并购,这将促使券商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实力、创造利润、抓住机会在并购浪潮中成为强者。
二、券商借壳上市实施步骤
券商借壳上市须经过以下步骤:首先,壳公司将自身的资产和负债转让或被券商兼并处理,形成净壳;其次,双方协商评定借壳券商的资产。然后壳公司进行股改,转增股本,向借壳证券公司增发与该券商资产相应的股权,实现股权的重新分配,从而使券商成为壳公司的最大股东,也就是壳公司的实际控制者;最后壳空司注销名称,更名为该证券公司的名称。
下面以西南证券借壳ST长运为例予以说明。首先ST长运将向重庆市长江水运有限责任公司(长运有限)转让全部的资产和负债,转让资产的价格经评估确认为261.1万元。ST长运以新增股份吸收合并西南证券,并协商确定西南证券全部股东资产的价值为66.05亿元。ST长运的新增股份价值以2006年11月27日停牌前的20个交易日收盘价的算数平均值确定为每股2.57元。ST长运需向西南证券全体股东支付新增股份25.70亿股,这些股份由西南证券原股东按照股权比例持有。吸收合并完成后,ST长运的股份总数增加至28.15亿股。借壳完成后,ST长运更名为“西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西南证券现有业务及全部员工由ST长运承继和接收,西南证券原股东持有的ST长运新增股份将变更为有限售条件的流通股。
三、券商借壳上市对股价影响
券商借壳上市的消息对于壳公司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这意味着壳公司将摆脱原有的亏损或面临退市的危险局面。新注入的资产和业务使原有的壳公司脱胎换骨,利润增长率突飞猛进,股价也随之扶摇直上。
下面以成都建投600109为例进行说明。2006年4月27日成都建投公布:预计2006年上半年累计净利润仍可能为亏损,并预计2006年6月30日左右进入股改程序,当日的收盘价为4.38元。之后一个月的时间涨至最高价7.25元。2006年8月18日和8月21号两天成都建投的交易量由以前的每天交易量不足百万左右,突然上升为单日交易量近2000万。因此,8月22日起被停牌,随后公司公布国金证券拟借壳成都建投。复盘后成都建投稳中有升,到2006年12月22日收盘价17.96。该日公布股东会议通过股改方案:增发新股吸收合并国金证券,拟发行不超过1.19亿A股,吸收合并国金证券。此后,成都建投开始了其股价飙升的征途,到2007年8月7日,最高价已达到159元,半年多的时间里其股票价格增幅达785%,回报率785%,并且在8月21日除权10转增10股。
ST长运在公布将与西南证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之后,连续40个涨停板,价格由2007年11月22日的每股2.43元,一度涨到每股17.13,每股涨幅605%。
券商借壳上市、壳公司股改等一系列举措,对壳公司未来的每股收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过去的收益为负值,到未来的收益颇为丰厚,促使股价飞涨。如成都建投在借壳之前,2006年1-3月每股收益为-0.04,而借壳国金证券之后,07年1-6月每股收益为1.632元。每股净资产6.944元,净资产收益率21.544%,营业总收入46045.72万元,同比增长863.07%,净利润21242.90,同比增长4046.45%。净利润、营业收入、每股收益、市盈率的巨幅增长,是股价快速增长的根本。
券商借壳上市不仅促使壳公司的股价大幅上涨,而且使得参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也连连上涨。如参股西南证券的珠江控股,参股长江证券的青岛海尔、天津泰达、海欣股份的股价都受券商借壳上市的影响,股价有较大幅度的攀升。
四、券商借壳上市收益与风险
对于券商而言,借壳上市为券商提供了一条上市的捷径,提供了融资的渠道。壳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弃之糟粕,用之精华,将为券商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市场和投资机会;对于壳公司而言,借壳使得公司的业绩大幅改观,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借壳上市为壳公司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焕然一新;对于投资者来说,券商借壳上市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回报率令人难以置信的投资机会,年回报率800%不再是传奇,而是现实,使一部分投资者一夜致富。
然而并不是每个券商借壳上市都会有如此之高的回报率,与具体券商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壳公司股本情况息息相关,下面将几家借壳上市券商股的相关指标比较如下:
注:BEPS:Book Equity Per Share,P:Price,E:Earning Per share,NA:Not Available
这些技术指标中净利润和每股收益都与股价成正比。市盈率是估计股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该比率保持在20-30之间是正常的,过小说明股价低,风险小,值得购买;过大则说明股价高,风险大。但高市盈率股票多为热门股,低市盈率股票可能为冷门股。长江证券的市盈率明显过高,说明目前投资的风险已经偏大;国元证券和ST长运市盈率为负,表明每股收益为负,公司目前业绩不佳。长江证券每股净资产为负,表明目前属于资不抵债的状况;而东北证券和国元证券的净资收益率为负值,说明两者的净资产或者净利润为负值。由于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不完整,使得比较起来更为困难。从财务数据上来看,成都建投和海通证券是业绩较好的两个借壳上市的券商,然而它们的价位也是最高的,因此投资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反之,有的券商目前业绩较差,但股价也相对较低,还有一些上升空间。如ST长运,目前仍在吸收合并西南证券的股改过程之中,未来应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其连续40天涨停板,和每天在涨停板价位上堆积着大量的买家都充分说明市场对该股看多的心态。
券商利润的不稳定性也增大了购买这类借壳上市券商股的风险。券商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交易所的手续费,佣金等。券商的主要营业收入与股市的营业状况息息相关。当牛市的时候,散户、机构都大量增加,交易量成倍增大,这时券商收益不菲;而当股市进入熊市的淡季期,交易量大量萎缩,券商的收入就跌至冰点。这样一来,熊市时期券商股就劫数难逃,借壳上市券商股也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贬值。
消息的不对称性,也加大了中小投资者投资这类股票的风险。比如在股改消息出台之前,就有大量的买单低价购买借壳上市券商股,让巨额财富汇聚到了少数人的手中,这正是消息泄露的一种表现。另一种情形,一些机构或个人别有用心地散布假借壳上市消息,股价攀升后,套现出逃,而不知情的广大股民损失惨重。消息泄露、知情人士从中渔利,也是中外证券市场屡禁不止的现象。在巨额回报率的诱惑下,在监管难以掌控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可能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期,这就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惩处力度,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约束管理少数人利用券商借壳上市套现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规范股市的经济秩序、保障金融安全、保护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香港证交所为了防止借壳上市带来的弊端和维护大多数股民的利益,修改了规则,要求借壳公司仍然需达到上市公司的一些硬性指标,这样使得后门上市在香港证交所难以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广大股民的利益。
另外对于券商和壳公司而言,还存在着借壳失败、重组失败、融资失败等风险。为了很好地避免这些风险,券商需要全面衡量壳公司的资产情况,壳公司也应当选择业绩优良的券商,而不能盲目地借壳。否则,凭借借壳上市题材炒作股票是不可能对公司业绩、营业收入有实质性改观。而券商也应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畴,增加咨询业务、基金理财业务等使得收入来源多样化,抵抗熊市期间对券商股的冲击力。
综上所述,券商借壳上市为投资者带来了巨额回报的投资机会,也为壳公司注入了新的生机,但在巨大收益的背后,同样隐藏着无限的风险与危机。因此,应充分分析券商的资质和注入资产业务的优劣,从而规避可能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卢阿青:《借壳上市》,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2]肖敏:《企业借壳上市的资本市场选择》,《财会通讯》(理财)2007年第5期。
[3]王永晶:《券商借壳上市与风险控制》,《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年第7期。
【券商研究所】推荐阅读:
券商行业10-10
券商集合理财06-30
互联网券商09-04
券商行业现状分析06-09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分析05-20
券商资管业务论文05-26
券商资管业务发展论文07-20
券商市场部实习报告10-19
拉响生存警报 券商面临生存问题05-27
券商须对员工证券账户实施监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