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护理

2024-12-05

阶梯式护理(共9篇)

阶梯式护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阴道镜+环状电圈切除术(LEEP)”阶梯式治疗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宫颈专科门诊行TCT机会性筛查病人2000例中结果异常的140例病人,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及LEEP术,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总结治疗效果与护理经验。[结果]TCT检查具有高度的特异度及相对较低的灵敏度,阴道镜检查发现在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C)和鳞状上皮低度病变(LSIL)病人中存在一定比例的高度病变。经LEEP术后CIN的治愈率较高。[结论]“TCT+阴道镜+LEEP术”阶梯式诊治手段是目前治疗CIN、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前健康教育,TCT、阴道镜等检查的注意事项,LEEP术中的配合及术后的健康宣教对减少并发症及增加阶梯式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液基薄层细胞学,阴道镜,环状电圈切除术,护理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1],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发生前较长时间存在的一种病变[2],无明显临床表现,常以宫颈炎前来就诊[3]。故对CIN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护理可以阻断宫颈浸润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随着现代宫颈细胞学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液基薄层细胞学(TCT)结合阴道镜下活检和环状电圈切除术(LEEP)的应用提高了CIN的检出率,有效预防了宫颈癌的发生。因此,探讨“TCT+阴道镜+LEEP”阶梯式治疗的应用及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8月—2007年8月我院宫颈专科门诊行宫颈TCT检查病人共2 000例。年龄26岁~64岁,平均45岁。

1.2 方法

1.2.1 TCT检查

采用TCT技术对机会性筛查病人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按照细胞学TBS分类进行诊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C)、轻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LSIL相当于CIN1,较少发展为浸润癌;HSIL则相当于CIN2和CIN3,可能发展为浸润癌[4]。

1.2.2 阴道镜检查

对TCT检查结果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初步诊断结果可用正常、炎症、白斑、湿疣、低度CIN、高度CIN、早期浸润癌、明显的浸润癌和其他(萎缩、宫颈息肉、放射反应等)及不确定等词语[5]。对阴道镜检查结果异常者行宫颈活检术或颈管搔刮术。

1.2.3 LEEP术

TCT检查结果异常者全部行子宫颈LEEP术治疗。利用环状电极对病变宫颈做锥形切除或病灶切除。

2 结果

2.1 TCT检查与阴道镜检查结果比较

2 000例TCT检查病人中,结果异常者共140例,其中ASCUC80例,LSIL 43例,HSIL 16例,可疑癌1例。140例结果异常者全部行阴道镜检查,80例ASCUC中发现64例阴道镜检查正常,8例CIN1, 6例CIN2, 2例CIN3。43例LSIL活检发现30例CIN1, 13例CIN2。16例HSIL活检中12例CIN2, 4例CIN3,1例可疑癌活检为浸润癌。

2.2 阴道镜检查与LEEP术病理比较

所有TCT检查异常病人,行LEEP术。术前阴道镜诊断正常者64例,术后病理诊断无改变。术前阴道镜诊断38例CIN1,术后10例病检正常, 28例病检为CIN1。术前阴道镜诊断31例CIN2,术后6例病检为CIN1,25例病检为CIN2。术前阴道镜诊断6例CIN3,术后病检全部为CIN3。术前阴道镜诊断1例浸润癌,未行LEEP术,转院治疗。

2.3 LEEP术治愈结果

3个月随访CIN1病人100%治愈,CIN2、CIN3病人98%治愈,术后1年随访CIN病人99%治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3 护理

CIN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它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上述结果也表明TCT检查具有高度的特异度及相对较低的灵敏度,TCT检查结果异常时常常提示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浸润癌,有必要行阴道镜检查。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的首要病因,TCT检查联合HPV检测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是目前较好的筛查手段,筛查异常者可作阴道镜检查,进行定位活检,活检异常者可行LEEP术对病变宫颈做锥形切除或病灶切除,如需要LEEP术还可以保留标本再次进行病检,LEEP术后宫颈无瘢痕,质地不变硬,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克服了以往物理治疗的不足[7,8,9]。

3.1 健康教育

针对病人不同文化程度、经济基础、社会背景等开展健康教育,向病人及家属解答疑问并介绍CIN、TCT检查、阴道镜检查及LEEP术相关知识,消除病人因对手术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以利于做到“三早”,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2 检查准备

检查前2 d或3 d禁止性生活和妇科检查等。术前了解血、尿、白带常规,凝血功能、阴道B型超声等。如有急性宫颈炎及阴道炎应先作适当的治疗。选择月经干净后3 d~7 d行LEEP术。常规检查病人生命体征。注意遮盖病人,避免过多暴露。

3.3 术中配合

嘱病人去掉佩戴的金属饰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呼吸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根据病变部位、性质和范围,准备不同型号、形状的电极并调到合适功率。及时去除LEEP电圈切割或烧灼组织时产生的大量烟雾,以免影响手术视野。观察病人一般情况,对术前有精神紧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常规准备氧气枕,确保妇科器械及敷料完好、无菌。术毕,观察阴道流血量,保持外阴清洁,复查生命体征。收集标本,贴好标签送检。

3.4 术后宣教

做好生活护理,穿宽松透气棉质内裤,进食高蛋白食物。监测体温,若体温超过37.5 ℃,及时处理。术后8周禁止性生活及盆浴,术后4周避免剧烈运动,术后1周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术后2周~3周可见少许血性分泌物,不超过正常月经量,如出血超过月经量应及时就诊。防止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每周复诊1次,术后2个月~3个月复查阴道镜及宫颈细胞学检查,间隔3个月再次复查,2次正常改半年随访1次[6]。

参考文献

[1]郝文秀,杨建清,庞秀枝.318例宫颈癌病人行放射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2008,6(11A):2864-2866.

[2]伍萍.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干预手段在诊断与治疗中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4):62-64.

[3]孟会玲,邢成英.宫颈锥切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61例护理体会[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6,17(5):298-299.

[4]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5.

[5]John W,Sellors R,Sankaranarayanan,et al.宫颈上皮内瘤变的阴道镜检查和治疗:初学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2.

[6]彭建华,杨君,柏策林.高频电刀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及护理[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4):327-328.

[7]劳永聪,江锦芳,岑绍芳.心理干预对宫颈癌热疗病人体温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10C):2770-2771.

[8]庞秀枝,孙维维,王淑琴.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J].护理研究,2008,22(8C):2203-2204.

[9]郑静云,周莉.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增刊2):1-2.

阶梯式护理 篇2

一、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一)整合培训内容

重新明确新员工上线时需要掌握的技能模块和业务流程,并以此修改培训讲义(详见讲义)。需要征求领班老员工以及新员工的意见,对新员工的培训内容作出一定调整。

(二)选择培训老师

南通新员工培训师将由主管、领班、老员工共同组成。培养老员工的培训能力。首次培训课程后的目标是使用较为固定的培训老师。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对问题的看法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不同的培训老师带出来的员工,都会传承并放大他们各自的差异。但呼叫中心的质量要求是标准化的,尽量减少差异,因此稳定和统一的培训更能够减少差异化。

(三)编制课表,印制培训资料

1、在新员工能够使用知识库前,应该有标准的、系统的培训教材。按章节(而非按老师的ppt)印制的材料(控制回收)可以方便在员工脑海中搭建知识体系。

2、根据培训内容,编制符合阶梯式培训的详细课程表,并在培训开始前发给每个新员工,继续做好每个员工的培训档案,包括培训项目记录、成绩记录、技能清单、出勤记录、谈话记录等。

(四)课程评审

由管理人员、老员工、新员工组织评审团队,对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教材准备进行评审。对培训的安排和准备提出改进意见,修正后正式实施。

二、阶梯式培训的实施

在阶梯式培训中,我们为了员工最终成为合格的客服,将培训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明确的培养目标。培训前确定的培训模块,将根据每个阶段的需要分解并嵌入到不同阶段中。具体见下表。

(一)了解与溶入

在培训的最初阶段,应该以让员工尽快融入和认同组织为目标。不必要为了抓紧那一点时间在一开始就给员工讲解密集的业务知识,这只是揠苗助长。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花些时间对行业背景、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业务地位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员工了解电话组,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激发其职业兴趣和职业自豪感。本阶段让员工知道呼叫中心员工的基本要求和职业素养,了解我们的团队并且渴望通过以后的学习去成为合格的一员。此阶段是建立团队意识的好时机。

(二)知识储备和服务意识初步养成

经过对员工心理准备的教育后,就可以开始进入业务知识的储备阶段了。

对于业务复杂的呼叫中心来说,这个阶段的关键是给员工搭建业务框架,让员工能够系统地了解业务。课程重点就是有章节、成体系的讲解业务知识。业务知识应该包括海外电话组的业务类型和客户可能遇到的相关业务。在这个阶段,还应该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关于服务意识方面的教育和语言的培训。

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新员工应该有很明晰的知识结构,熟悉海外电话组的服务范围、产品结构和海外业务常识,具备服务意识。

(三)流程系统操作训练及风险意识养成 在员工有了成体系的产品知识后,再跟进流程和系统的操作,这样有利于员工对业务操作的理解。太早进行系统操作培训的话,即便员工能熟悉每项业务的流程,也不能把它们很好的联系起来,难以应对客户千差万别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培训对今后员工能不能满足客户的业务需要很重要。所以这个阶段的培训任务也很重。一是要让员工熟悉操作系统。二是通过系统,要对呼叫中心开展的业务,按标准流程一项一项地进行演练并熟悉。三是要让员工了解业务之间的关键性和风险点。四是通过系统演练巩固业务知识。

在这个阶段,风险意识教育也十分必要,配合系统讲解,更容易让员工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

经过本阶段的学习,员工了解系统,知道自己能做哪些业务,每一项业务怎么做,哪些是风险点需要特别注意。这时的员工应该基本具备座席人员的业务技能基础。

(四)综合训练及实战演练能力提升

具备了基本业务技能基础后,培训的关键就是如何让技能与实际接听电话走得更近。这个阶段的培训目的就是升华基础技能。

重点、难点业务专题,各业务的常见问题是这个阶段的业务培训重点。服务规范、基本服务技巧是这个阶段素质培训重点。

在本阶段的培训方式中,要大量使用现场去跟听、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在案例选择中,这个时期我既不建议采用很差的电话也不赞成采用专家座席十分灵活的电话,这样会让员工淡化标准意识。这个时候应该更多的是标准化的服务电话和常见业务电话。通常我们会采用录制好的模版电话与实际生产中的电话相结合。在模拟训练中,培训师应该尽量多地扮演不同性格的客户,并特别对员工不自信的地方进行训练。

此外,这个阶段也是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的提升和强化阶段,与专业案例相结合的意识教育贯穿始终。

本阶段结束后,员工应已基本能够应对日常的电话业务和客户的各类需求。接下来的,就是怎样让员工平稳上线了。

(五)初次上线前的过渡如同无论多优秀的跳水员在入水时都会激起浪花一样,培训得再好的员工,在初次上线时都会有些许波动。如何尽量减少波动,平稳地让新员工实现从学员到座席过渡,是保持呼叫中心整体服务稳定很重要的工作。

这个阶段首先是要克服员工初次上线的恐惧心理。一是可以让部分老员工来谈一下,给予新员工心理支撑。二是可以让将要接听呼入电话的员工这个阶段尝试着外拨一些特定的电话,消除与客户沟通的恐惧。

此外,这个阶段应有员工上线前的实用手册讲解。实用手册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如何面对投诉。

2、遇到知识库中没有的问题的处理方案。

3、寻求支持的方法。

4、需要应急汇报的事项和汇报方法。

5、心理调节方法。

6、近期热门问题提示。

做完这些工作,培训要做的就是鼓励员工并陪伴他们走向岗位去接听电话了。

如果不是特别需要人,初次上线不必全部新员工一起上,而应根据员工的能力分批上线。当然,从中心角度看,这个期间还需要的就是监听的大量跟上和投诉风险应对准备。

(六)偏差矫正,良好服务的养成

即便系出同门,造诣也各有不同。初次上线并非新员工培训的结束。这个时候正是员工以自己的理解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所以这个阶段是员工今后习惯养成最关键的时候。

本阶段,培训师不仅要现场跟进,观察员工的操作习惯,还要与监听密切配合,发现新员工的主要差错和业务弱项。在跟进一小段时间后,就可以让新员工分批下线进行第一次回炉培训了。第一次回炉培训的主要目的是矫正员工的主要错误,使大家尽量保持一致,并养成良好的服务习惯。可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引导员工对用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进行回顾。

2、对易错问题、风险类问题、热难点问题进行再培训。

3、对服务礼仪问题及对不良操作习惯进行矫正。

4、上线后的感触交流。

这次培训既要选择大家易犯错误的录音,也要选择新员工中优秀的录音。

(七)业务提升,告别菜鸟

当员工参加完回炉培训第二次上线后,服务感受、业务熟练度都会有较大提升。这时要关注的除了业务本身以外,就是服务技能的进一步提升。第二次上线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次回炉培训了。这次培训就应该向我们新员工培训的最终目标——服务专家迈进了。

这个时候的培训主要在有效沟通上和缩短通话时长上,包括电话客户关系维护、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精简不必要的语言、有效安抚、常用法律常识、语音语调等等。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优秀录音范本讲评。

经过这七个阶段后,新员工的培训任务才基本上结束。这时的新员工应该是能够从容应对客户了,客户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此后要做的就是差别辅导和把她们纳入在职员工的培训体系中了。

三、培训考核

新员工阶梯式培训的考核,既对新员工的考核,也是对培训师的一种考核。

(一)新员工的考核

对新员工个人的考核,可以维持上海的模式。但是每阶段新员工的考核中反映出的普遍问题,要作为及时调整培训进度和内容的依据,需要及时纠正和暂停下一阶段的培训。

考核:1,笔试(笔试试卷由主管出,而非培训的领班出,以便控制领班培训质量)2,第一次rolepaly(老员工可以作为roleplay考官)3,录音质量

4,第二次roleplay

(二)对培训师的考核

对培训师的考核,主要通过新员工整体培训成绩、新员工的培训反馈表体现。在新员工整体培训成绩和监听中,要细分出现的问题是个别员工的原因还是多个员工的普遍问题。后者是考核培训师的重要依据。

南通领班考核需要加重培训质量考核的比例。

四、培训总结

整个培训的最后,也是最容易让大家忽略的就是培训总结。培训总结应该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培训课时是否合理。

2、培训的课程和培训的过程。

3、培训期间发生的主要事件。

4、反馈出的培训效果。

5、培训评估和可改进的地方。

阶梯式护理 篇3

1“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的建设思路及框架

1.1 建设思路

将校内实训与基地实训相结合, 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理解专业内涵, 知晓岗位要求, 达成培养目标。

1.2 框架

第一阶梯 (第1、2学期) :让学生在学校的附属医院教学病区进行认知见习;第二阶梯 (第3、4、5等学期) :让学生到“院校联盟”的协议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课程见习;第三阶梯:学生结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并通过操作考核后, 进入临床参加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

2 构建“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的具体做法

2.1 通过认知见习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

新生入学后, 教师在护理学入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安排1周时间让护理学生到第二教学病区 (我校附属东方医院) 进行临床护理的认知见习,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护理文化, 体会护士礼仪, 增强其善待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职业责任感,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护理、诠释护理、做好护理, 以实现未来美好的护理愿景。见习结束后, 语文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 让学生通过情景剧、演讲等方式来体验回味他们在临床护理环境中的所见所闻, 教师对学生的护理认识进行评价, 为其后期的护理专业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学生在认知见习中的表现 (成绩) , 将分别计入语文和护理学入门这2门课程的综合考评中。

2.2 将校内实训与“院校联盟”医院基地实训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在第2、3、4学期学习护理学基础、护理技术、成人护理等课程时, 让其在校内实训基地边进行课程学习边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 集中时间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临床护理见习, 使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立即应用到具体护理情景中, 以提高学生解决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感性认识。

2.2.1 实训的具体安排

在教学进程表中分别在每学期安排2周的集中见习时间。以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我校“院校联盟”的医院实训基地, 学生每学期进行集中住宿式见习, 其学习、见习、生活都在医院, 并根据医院的管理制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白天由医院护理部带教教师进行全程带教, 晚上由医院护理部值班人员负责行政管理, 我校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在为期2周的集中见习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去医院了解学生的见习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护理部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以便及时解决, 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医院的“双向互动”。

2.2.2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范

为了更好地规范实训工作, 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不断完善各方面的制度, 并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 与医院签订了“院校联盟友好协议”, 以协议的方式规范各自的职责。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期教学进程的安排, 由见习医院护理部负责我校护理专业学生为期2周的集中见习带教工作。

2.2.3 实训计划的落实

见习医院护理部根据见习、实训大纲, 制订带教方案, 做到内容、人员、场地三落实, 带教、考核、管理三具体。学生见习期间吃、住、学习都在见习医院, 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训, 有利于促进其专业技术、人文及社会素质的提高, 可实现学校和医院的双赢,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2.2.4 见习效果的评价

校院双方共同制订“集中见习2周的评分意见”, 从学生的见习日记、带教教师的评分、个人小结、出勤率和综合考评5个方面给予评价, 细化评分要求、制订评分标准, 从制度建设上确保学生的临床护理见习质量。“院校联盟”医院实训基地的建设, 使学生在见习的同时, 专业教师也能一起进入临床, 做到了“教、学、研”一体化。同时, 利用医院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对学生进行培训, 可以节约开支, 也使学生今后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实现了校院的双赢。

2.3 拓宽护理的服务功能, 建立卫生保健社区实践基地

在卫生保健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设置为期2周的卫生保健社区见习, 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的实践教学体系。

(1) 学生可作为社区实习的工作人员, 参与社区群众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切实做到为社区人群的健康服务, 从整体上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学生在其中积极、主动、持续地进行实践学习, 并把学到的知识内化, 使其成为个人护理工作经验的一部分。

(2) 专业教师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使学校和社区卫生单位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和促进, 将卫生保健社区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与为基层卫生保健服务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工作社会化、综合化、多样化。

(3) 卫生保健社区实践教学体现了以实践教学为主, 理论教学围绕实践教学展开, 重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鲜明特点, 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建立卫生保健社区实践基地不仅是促进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护理学科建设和护理队伍的发展。

2.4 毕业实习

2.4.1 实习时间及安排

在我校进行课程改革后, 护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较之前提早了1学期, 时间安排约在第48周, 要求学生在内科、外科、手术室、急诊室等10个主要科室进行轮转, 并对学生在每个科室的实习确定了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要求, 在学生出科时对其进行考核, 将考核结果记入实习手册。

2.4.2 实习总结工作

在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前, 学校将召开大会, 先讲清实习总结的意义、总结的要求, 然后分班进行, 每个实习生需完成3份材料, 即:“实习总结一”, 填写实习科室、医德医风得分、实践能力得分、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及得分、护理病历考核内容及得分、出勤情况;“实习总结二”, 根据自己1年的临床实践、认识、感受简明扼要地回答12个问题;“实习总结三”, 完成2份护理计划, 并全部要求加工成电子文档, 刻录到光盘中。最后,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业务小讲座等交流活动。

2.4.3 实习效果评价

在护理实践中, 对教师而言, 要督促学生记录好每一个步骤, 为其认真评好每一次成绩, 使学生能看到自己进步的每一个脚印。对学校而言, 应实现对实践教学考核的连续性, 便于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习总结一”的反馈, 学生的平均实习科室为14个, 医德医风均分为99.8, 实践能力均分为89.4, 临床技能考核项目均数为19.5个。通过“实习总结二”的反馈, 了解了学生的一些真实想法, 如认为在实习期间最大的成功是得到教师和患者的认可者, 占21.8%;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技能是静脉输液者占74.4%, 是无菌技术者占55.8%;认为在实践中最关键的能力是沟通能力者占43%;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最不适应的方面是对新环境的适应者占37.7%;认为在临床实践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护理理论和技能的提高者占39.8%。对学生而言, 做实习总结的过程也是其复习所学知识, 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过程。在带教工作会议上, 我们也向校院领导反馈了这些数据, 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促进的作用。

3 对“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的几点认识

3.1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校建立的“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 是依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 安排相应的实践内容, 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实现五年制高职 (包括四年制中职) 护理教育在“独立”、“特色”、“融通”的发展中与临床护理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基础。

3.2 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

“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职业素质为主线的课程改革理念, 围绕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 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使得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

3.3 校院合作的健康发展必须基于双方的共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 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场所, 也是对五年制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1], 促进了校院双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了医院在学生中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校院双方获得了双赢。

3.4 有利于学校对实践教学考核的连续性

卫生部、教育部强调, 要组织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能使学生在医疗卫生环境中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农村和城市社区进行社会实践, 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样多步骤、多层次、不断线的实践行为, 从宏观上保证了学生能够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 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 也有利于学校对实践教学考核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有关阶梯式水价方案的分析评价 篇4

作者:林丽琼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水价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人民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阶梯式水价已广为流传,但是它能不能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节约用水,同时可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呢?它又有何优点和缺点呢?本文对阶梯式水价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探索。

关键词:阶梯式水价节水水价改革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099-01 众所周知,水资源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人们的现代化生活质量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有必要进行水价的改革。中国水价改革的目标主要归结为五点:(1)使供水企业扭亏为盈;(2)增强节水动力;(3)增强水质处理与水源保护和开发的能力;(4)限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5)符合用户的承受能力。

水价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水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必须保证居民正常的用水,能支付得起正常情况下的水费。同时又可以有效地抑制居民浪费水资源问题。考虑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价调整之后不能对GDP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又必须对社会上一些效率低、对社会GDP贡献小、同时蓄水量大的行业要进行压缩,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分配。自来水公司必须可以从中收取足够的成本以便于其维持正常的运营,并且有足够的资金来对已有的设备进新和升级。要做到这些,就要综合监测供水成本,合理确定供水价格。

水价的上调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节约用水,同时可以促进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水价上调的幅度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缩减成本,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由统计数据知,居民生活用水占到全市用水的比重很大,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的制定必须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科学的居民水价应该既能促进居民节约用水,同时使供水企业扭亏为盈,并且不至于超过居民的承受能力。1 阶梯式水价优点主要表现在

1.1 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

阶梯式水价的目的是促进节约用水体现,而它使用的方式是节奖超罚。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旦稀缺资源的价格与价值背离,必然导致利用上的低效率。阶梯式水价扩大了不同分段的价格

龙源期刊网 http:// 差异,如果用户消耗水量超过一定的数量,就必须支付高额的边际成本,这种水价属于意愿支付的范围,是消费者偏好的选择结果。如果用户不愿支付高价,就必须节约用水、杜绝浪费。采用这种分段定价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水资源的浪费及不合理的低效利用现象,由表一可以直观的看出实行阶梯式水价后节水比例大约10.05%~12.26%,可见阶梯式水价的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1.2 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阶梯式水价可以避免单一计量水价上涨时,忽视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的缺点。通过在初始阶段设定较低的水价,保证了广大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解决了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问题。阶梯式水价中的高价主要是针对那些浪费水资源、节水意识淡薄的人群和超额用水、自愿承受高水价的高收入群体,而对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影响不大。阶梯式水价实施后,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比重为0.82%远小于亚太经济区规定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故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小。

1.3 保证水管单位补偿成本,保本微利

高额的边际成本有助于水管单位获取大量的资金,便于将资金用于管道改造、技术更新,为水资源的开发以及水污染的治理注入可靠的资金流,同时有利于水管单位提高供水质量,改善供水环境,实现用水户对水量和水质需求得以可持续的满足。由资料知,通过阶梯式水价方案的实施,自来水集团可以扭亏为盈。

1.4 有利于中水推广使用、缓解水资源危机

阶梯式计量水价对于用水量大的消费者意味着,用水越多,支付的水费越多。因此对于用水大户来说,除了节水,寻找新的水源是更有效的方式。从污水再生得到的“中水”由于价格低于自来水的价格,可成为非饮用水的最佳替代。

阶梯式水价虽然有上述几方面优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1 起始分段水量设置的困难

起始分段水量设置过多,起不到促进居民节水的作用;设置过少,又会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但如何设置起始用水量以保证阶梯式水价达到其效用,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从用水者的角度,希望起始分段水量越多越好,这样可以支付较少的水费。而要使阶梯式水价达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回收水资源的开发运行成本的效果,必须严格控制初始分段的用水量。

另外,起始分段的水量必须能基本保证居民家庭的基本用水量。根据国际基本用水标准,一般在人均每天25~30L范围内。也就是说,人均月用水量在1~2m3左右。而A市给出的水价阶梯方案是根据居民人均月用水量为3m3制定的,这就有可能浪费水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 2.2 居民对阶梯水价方案中价格阶差的不敏感性

阶梯式计价的一大优势是运用了边际成本定价法,在边际成本定价法中,水价取决于每增加一单位水量所必须支付的成本,阶梯式水价通过分段,将昂贵的边际成本价格安排在较高的分段中,但是在实际水商品消费活动中,除了有相关知识的居民,绝大多数居民对边际成本价格很难做出敏感的反应,因为自来水是成批量购买的,而且在使用后支付水费。我们在使用中并不知道我们正在消耗的这一单位水是属于第一分段低价位的水量还是属于第二分段的边际成本水价的水量。由于居民在自来水的消费活动中对边际成本价格的不敏感性,使得边际成本定价在阶梯式定价的实际使用中无法及时地为居民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从而无法为居民在消费行为中进行选择提供必要的信息。

2.3 阶梯式水价存在不公平问题

为了鼓励节水,政府实行了对阶梯型水价中的初始段水价给予适当补贴的政策。在一个两阶梯水价体系中,一户居民如果要得到全部补贴,就必须用完起始分段的全部水量。如果用水量在起始分段范围内,用水越少,则获得的补贴越少。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些高收入的用水户的用水量超过了初始分段的水量,他们得到了初始分段数量的全部补贴,这对低耗水量的用水户显然是不公平的。

2.4 阶梯式水价偏离了边际成本价格

上述已经说明阶梯式水价体系下,居民对价格阶差不敏感。现在我们考虑阶梯式水价是否与边际成本定价一致的问题。当价格反应所提供服务的边际效应出现时,可以促进资源经济高效的利用。边际成本定价要求对承担相似成本责任的所有用水户使用相同的单一水价。而在阶梯式水价体系中,由于不同分段的水价不等,使得不同的用水户为供水这一相同的服务支付了不同的价格。只有少数的用水户的支付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大多数则高于或低于边际成本。可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阶梯式水价偏离了边际成本价格,不能为用水户提供正确的边际成本价格信号。

参考文献

浅析初中语文阶梯式课外阅读 篇5

一、第一阶段:兴趣感知阅读

兴趣感知阅读作为阶梯式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增强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才能保证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持之以恒。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设定几个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并将阅读中的语句和词语挑出来,进行简单的赏析,最后总结文章主旨,阅读教学就基本结束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阅读的接受程度,当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的 《童趣》 一课的知识点学习时,老师就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感知出发,课文里的很多场景及事件描写都很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比较贴切,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文章采取文言文的方式描写,更有一番韵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同时通过这种课本与生活的实际结合,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同时,老师可以借此引荐高尔基的 《童年》,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进行阅读,满足学生对中外不同著作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兴趣感知阅读。

二、第二阶段:理解鉴赏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鉴赏也是阅读的发展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其中包含的蕴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鉴赏时,通常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语言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使得文章鉴赏变得死板,这样的方式就必然导致学生在之后的阅读鉴赏中,遇到类似的文章,却依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该从引导学生认知为基本,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事物内部的主要联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知识讲解时,老师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鉴赏部分,该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记录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写百草园,用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其乐无穷的儿童乐园,但是三味书屋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三味书屋充满陈腐味,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样老师就可从中引导学生对两幅景象的对比,分析出文章深含的蕴意,通过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通过此文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本篇文章收录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老师可以通过延展,介绍出鲁迅的文选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让学生透过时代背景的变化去感受鲁迅文中的主要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三、第三阶段:批评评论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阶段,批评评论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展思维,从文章的语言和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评判。在进行评判过程中,可能与作者中心思想比较类似,或者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对一些错误的或者有偏差的观点进行批判,真正意义上实现批判性阅读。在进行批判阅读引导时,老师要强调一点,并不是盲目的进行批判,而是在用科学视角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讲,以此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阶梯式教学课题的操作认识 篇6

一、教学组织的阶梯式

阶梯式教学强调把学生按学科水平的高低进行搭配。每学期进行一次分组, 每个小组人数在4~8人, 每个小组按学科水平的高低分为2~3层。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教师负责抓组长, 组长负责抓组员, 小组中的上层抓中层, 中层抓下层, 下层反馈信息给教师, 教师对组长或小组代表进行集中培训和检测, 再由受培训和检测的人员对各组进行分散培训和检测, 同时上层包下层过关, 作业、小测、课本内容都要以小组形式进行捆绑。这也是解决大班额和优秀教育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方法, 从而使小组学习模式的阶梯形成一个大循环, 便于学科水平整体螺旋式的上升和共同提高。正所谓:“一枝独秀不为奇, 满圆花开才是春。”

二、学科知识的阶梯式

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 始终坚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 将每一节课所要讲的重点知识都“织”入学科的网状知识结构中去, 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 让知识可以有漏洞, 却不至于完全丢失掉, 也不至于一点都没有头绪。意即:用互联的方式把知识留住。

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大目标和小目标, 并且要像疱丁解牛一样把知识分解成相关的细小知识点, 逐个加以突破, 最后综合服务于主要知识点, 让认知按科学的阶梯式进行,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水平。俗话说:“贪多嚼不烂, 欲速则不达。”知识和认知的阶梯式处理需要教师大量的课前准备, 并以此来降低课程的难度, 但不降低课程的总体要求。

三、教学要求的阶梯式

常言道:遇人说人话, 逢鬼说鬼话。在阶梯式教学中, 学生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 责任在教师, 因为阶梯式教学的理念是给学生的问题必须适合学生的知识储备, 否则就谈不上“备学生”, 就是教师在一意孤行地单边教学, 而不是教学相长, 不是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强调因材施教, 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强调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强调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树立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所以, 在教学要求上一定要体现学生的各有千秋, 什么样的问题给什么样的学生回答, 什么样的学生能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是不是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能设置好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并且用肯定的眼光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给予每一个学生公平的话语权, 并且让每一个学生的发言都受到关注;做到人微言重而不是人微言轻, 让学生在他所在的群体中得到认可和尊重, 这一点是阶梯式教学成败的关键。

四、激励评价的阶梯式

教师一定要有一本学生的花名册, 了解学生, 记录学生, 肯定学生。教学中, 我们把评价学生的等级分成星星、月亮、太阳和宇宙, 实行九九八十一的进阶方式, 即九颗星星进成一个月亮, 九个月亮进成一个太阳, 九个太阳进成一个宇宙。任何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记录在案, 并配以一颗激励的星星。

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 运用赏识教育理念, 经常对学生竖起大拇指而不是食指, 更不是小指。不要怕用完星星、月亮和太阳, 因为从几何级数上来计算, 十年也用不完星星、月亮和太阳, 但是只要用, 学生就有盼头、有希望, 并且这些无休止的盼头和希望激励和支撑着他们不断前行, 我们当教师的更是要将这种无休止的激励一直运用下去, 正所谓学生的成长远大于成绩, 让他们永远有盼头、有希望, 才有学下去的勇气。

英语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阶梯式,阅读,重点词语,层次

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对单词的解读和对段落的翻译往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对文章整体的认识比较浅薄,没能把文章读透彻,导致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对一些不能通过字面意思获悉的答案,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取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但罗马非一日建成,任何的素养都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养成。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取较为科学的阶梯式阅读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本文即对英语阶梯式阅读教学的具体步凑及策略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读懂并深入思考标题的含义

在日常阅读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忽视对标题的审视,甚而至于觉得标题这个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标题是作者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它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标题的理解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问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的检验学生对标题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设定一些题目。比如:通过标题,猜文章的题材?文章会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内容?作者有可能会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二、带着问题对文章清浅的阅读并找出关键字

对标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之后,就要开始对文章进行解读了。但是很多学生都表示,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 虽然完整地读完了一遍文章,但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却也依然如堕五里雾中,摸不到头脑。这种现象从科学层面讲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过目不忘。 对问题中涉及到稍微晦涩一点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对文章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解读。但是一遍走马观花的阅读过程, 是很难对文章有深刻印象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倒过去再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那些与问题、标题有密切关联或间接关联的词句。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才是值得注意的关键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对关键字含义的正确理解。其次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价及纠正,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完成任务。

三、对重点句的解读

完成对关键字的圈点工作之后,就进入到熟读阶段了。 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关键字的深入解剖,找出段落间的重点句。所谓的重点句就是足以概括一个段落的句子,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对关键字的注解。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了解各个段落的侧重点,找出各个段落的异同点,对接下来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同样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快速高效的找到重点句,这就要求学生对重点句的概念要十分的清楚,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其次就是要把握好阅读的时间,不要纠结一点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四、对文章细节的重点阅读

很多学生表示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会因为答案的相似性而发愁,因为它们大多都模棱两可不能从主观的认知层面去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要有足够的得认知。但是这样的能力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养成需要大量的练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要针对这个方面做较多的投入。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一般常用的有: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正误判断,对主要段落的句子排序,选词填空等等。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确保练习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特点。其次习题的选取范围要尽可能的广,不能拘泥于某个段落或词语。最后,限制好时间,明确好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够最高效的完成目标。

五、深化阅读对文章观点提出合理的评判

这个阶段的阅读是基于对文章十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进行了以上几个阶段达到的效果。到了这个阶段, 就应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批判能力,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与文章有一定的关联性,最好不要随意发挥。其次,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最后,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能够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同时也能够树立好的思想观念,达到育人为本的效果。

六、拓展性阅读

浙江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调研 篇8

长期以来,浙江省居民生活用电电价低于平均电价水平,价格倒置。在“十五”时期,居民生活用电快速增长,但用电价格的交叉补贴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如何公平、合理地确定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水平,既要照顾到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电能消费,又要促使高收入群体节约电能消费,这就是对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研究的目的。

1 浙江省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十五”时期,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的测算,至2006年底,浙江全面小康实现度已达到87.2%。从经济指标来看,2006年全省GDP达到15649亿元,人均GDP达到了31684元(3975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89.5%和79.9%,年均增长13.6%和l2.5%。2006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335元,5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8%和7.9%,经济发展指标已基本实现小康。从上世纪90年代起,浙江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浙江省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开,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内部差距等快速扩大,具体特征如下。

(1)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990~2006年浙江居民收入差距是快速扩张时期,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迅速拉开。1990年收入最高行业是收入最低行业的1.3倍,2006年上升到了3.7倍;与此同时,城乡差别从l.7:1扩大到了2.5: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国际经验比1.7:1。综合看,全社会最高与最低收入户之间差距1990年为1.7:1,2006年扩大为13.2:1,扩大了7倍多,而且收入等级越高,等级差距越大。

(2)农村差距高于城镇,但增长较慢。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1990~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到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2和0.36;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较慢,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0扩大到2006年的0.36,16年间仅增加了0.05。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开,1990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7,到2006年扩大到0.32,几乎扩大了1倍。

(3)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l990~2006年浙江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从1026.4元增长到5422.6元,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从1291.5元增长到8474.1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9%和12.5%,分别比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低4.2和2.7个百分点。而收入等级越高,收入增长速度越快,1990~2006年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年均增长17.0%和18.8%。从居民实际富裕程度看,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从63.1%和56.9%下降到了46.2%和43.6%,最高收入群体则从51.3%大幅下降到了22.1%。农村居民收入整体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平均水平。1990~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6%,相对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比较滞后。

由此可见,浙江省居民生活水平在整体快速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快速扩大。

浙江省的电价政策一直倾斜于居民生活用电,即使在供电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基本上保持了居民生活用电的稳定电价,形成居民生活用电电价严重偏离成本,产生交叉补贴。在实行阶梯式电价之前,表面上高、低收入群体享受了相同的补贴,而实际上由于低收入群体的用电量要比高收入群体低得多,产生高收入群体得到的补贴多,低收入群体得到的补贴少的马太效应。

综合以上因素,浙江省适合推行阶梯式电价,根据居民收入的高低,分成高、中、低3个层次的收入群体,研究这3个群体的电能消费水平,制定出3个阶梯合适的月用电量和相应的电价,从而使得:对于低收入群体,能满足最基本生活所需的电能消费;对于中等收人群体,在基本生活电能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家用电器,所增加的电费支出不会感到有压力;对于高收入家庭,由于住房面积大,家用电器多,第三阶梯的电价能促使节约用电。浙江省在基本步入小康的同时,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浙江省又是能源资源短缺的省份,阶梯式电价能减少交叉补贴,照顾到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用电水平,促使高收入家庭节约用能。

2 居民生活用电电费支出承受力分析

阶梯式电价是考虑城乡居民分高、中、低收入水平设计出对应的区间电量和电价,这首先要考虑城乡居民对用电消费支出的实际承受能力,并促进城乡居民节约用电。为了分析居民对用电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根据浙江省从1995~2006年人均电能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情况,分析确定居民的阶梯式电价,居民电费支出与收入有以下关系。

城镇和农村居民电费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居民收入越低,上升的速度也越快;居民收入越低,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越高;城镇居民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一般高于农村居民。

2006年城镇居民平均电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18%,农村居民平均电费支出占纯收入比重为1.62%。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4.59%,最高收入户为1.36%;农村居民低收入户电费支出占收入比重为3.08%,农村居民高收入户为1.2%。这说明,居民生活用电的电费支出在不同的收入阶层所产生的负担是不同的,在电价政策上对不同的收入组应有所区别,这样才能照顾到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用电需求水平。但随着城乡居民家用电器拥有量的提高,居民的电能消费呈现增长的态势,在电价政策上也必须考虑到促使高收入居民节约用电。那么,居民的电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多少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限度呢?根据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测试和经验,一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居民电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5%~6%会感到有明显的压力,超出这一比重居民用电消费的承受力就会显得较弱。不过,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认为,电费支出比重为10%~15%的话,承受力是可以接受的,超出该比重,居民的承受力就会产生问题,而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10%的电费支出比重是限度值。根据浙江省1995~2006年的电费支出比重分析,把5%的电费支出比重作为衡量居民承受力的一个指标,来判断浙江省居民对电费支出的承受度,只要不超过这个指标,可以基本保持居民电费支出比重不超过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此引入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它表示电费支出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值,当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大于1,说明电费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当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小于1,说明电费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当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等于1,电费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电费支出比重不会超出以往水平,因而选用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等于1作为判断居民电费承受力的限度,为制定阶梯式电价提供合理的依据。

3 居民不同收入户生活用电水平分析

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程度会受到居民收入增长和电价高低的影响。通过对浙江省城镇居民7户、农村居民5户不同收入户历年的用电量进行用电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计算,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居民收入户的用电需求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用电价格弹性,收入低和收入高的居民比中等收入居民户高,但不是十分有规则;对于收入弹性,居民的收入越高收入弹性就越低。根据这一特点和规律,可以把浙江省城乡居民分成3组。低收入组:包括农村低收入户、农村次低收入户、农村中等收入户、农村次高收入户、城镇最低收入户,这些居民收入较低,用电特点是价格弹性较大,收入弹性大。中等收入组:包括农村高收入户、城镇低收入户、城镇中等偏下户、城镇中等收入户、城镇中等偏上户,这些居民收入一般,用电特点是价格弹性较小,收入弹性较低。高收入组:包括城镇高收入户、城镇最高收入户,这些居民收入高,用电特点是价格弹性较大,收入弹性最低。

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量:在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中,生活用电消费一般包括照明、普通家用电器等的使用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从而其电能的消费也是最基本的,所以可以认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用电是最基本必需的生活用电量。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量数据分析,在1995~2006年的11年中,农村低收入户、次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次高收入户的平均每月用电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6.29%、8.48%、9.67%,城镇最低收入户为7.85%。在低收入组中,2006年平均每月用电最高的是城镇最低收入户,月用电量为114千瓦时。可以预测出2008年农村次高及以下收入户月用电量均低于100千瓦时,由此可见,在阶梯式电价中,以114千瓦时为城乡居民家庭基本必需用电量为参考基准值是合适的,所以设月用电量100千瓦时为第一阶梯电量,基本能够保障低收入组中城乡居民的用电水平。

中等收入家庭生活用电量:同理,中等收入家庭户在1995~2006年的11年中,农村高收入户,户均月用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84%,城镇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户均月用电量年均增长分别为8.13%、9.03%、8.91%、10.03%。在中等收入家庭组中,2006年月用电量最高的是城镇中等收入偏上户,月用电量为173千瓦时,预测2008年月用电量将达到210千瓦时。在中等收入组中,随着收入的提高,电能消费增长加快,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大于低收入组,是比较有消费空间的用户群体,所以,月用电量250千瓦时为第二阶梯电量是比较合适的,在2010年前能基本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组的月电能消费量,给中等收入家庭组有一个电能消费空间。

高收入家庭生活用电量:高收入家庭组,从1995~2006年间,城镇高收入户,户均月电能消费从71千瓦时增加到212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0.52%;城镇最高收入户,户均月电能消费从79千瓦时上升到234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0.43%。高收入家庭组由于其收入较高,电能消费的增速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家庭。2006年最高收入户月用电量为234千瓦时,预计2008年月用电量将达到285千瓦时,说明城镇高收入家庭月用电量基本大多在250千瓦时以上,所以,对高收入组来说,月用电量250千瓦时为阶梯式电价的第二阶梯电量也是合适的。通过对城镇和农村不同收入户划分为3个不同的收入组,并对3个不同收入组进行家庭生活用电量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收入组对应不同阶梯电量,见表1。

在1995~2006年间,对于低收入组,他们的收入增长缓慢,电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要比收入平均高出约10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要比低收入组快,且增速差距相对较小,电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要比收入平均高出约6.2个百分点;对于高收入组是收入增长最快的收入户,电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比收入平均高出约5.7个百分点。

从以上可知,1995~2006年家庭电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大于1,且收入越低电费支出的增长率越高于收入的增长率。实际上,在近10年来浙江省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比较稳定,家庭电费支出的增长主要是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大幅上升所引起,在收入增加、电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刺激家庭电能消费。根据1995~2006年不同居民收入户收入和电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和2006年的家庭电费支出及用电量等,计算家庭年电费的增加支出,并根据预测的2008年户均年用电量,在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等于1的情况下,计算不同收入组的居民在2008年的电价可调整区间。低收入组区间0.029~0.041元/千瓦时,中等收入组区间0.040~0.053元/千瓦时,高收入组区间0.064~0.071元/千瓦时。

根据以上调价区间,在2006年居民生活电价的基础上再计算浙江省低、中、高3个收入组居民2008年新的基础电价。考虑到低收入组居民对电价上浮的承受能力低,所以,基础电价保持在2006年的第一阶梯电价水平;中等收入组的居民只要电价在上述合理的区间调整,不会感到有压力;高收入组的居民收入较高,对电价调整所增加的电费支出影响较小。

确定了基础电价后,第一阶梯的电价保持不变,所以直接对第二阶梯电价进行分析,第二阶梯主要面向中等收入组的居民电能消费,电量区间是100~250千瓦时,经计算,中等收入组中不同收入户的新电价区间为1.04~0.639元/千瓦时,中等偏上户的月用电量最高,与之相对应计算的第二阶梯电价最低,如果第二阶梯电价取0.639元/千瓦时,虽然中等收入组的各收入户能满足电费支出的承受要求,但每千瓦时0.639元超过了2006年第三阶梯电价,一次性调整幅度偏大,会给大多数居民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第二阶梯电价设计取0.603元/千瓦时。

第三阶梯电价主要面对高收入组居民,电量区间是250千瓦时以上,同理,经计算高等收入组中不同收入户的新电价区间为1.271~0.778元/千瓦时,第三阶梯电价取高收入组中最高收入户的计算结果,价格为每千瓦时0.778元,比2006年增加0.11元/千瓦时,第三阶梯电价似乎一次性调整幅度较大,但实际上仍低于相同电压等级的普通工业用电等电价,且对于高收入组居民实行新阶梯电价,能够承受所增加的电费支出,并促使这部分居民节约用电。

通过完成阶梯式电价设计,得到了浙江省2008年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方案,见表2。

阶梯式立体支护技术应用实践 篇9

关键词:阶梯式,立体支护,巷道围岩,锚索

平顶山十一矿己二胶带下山巷道沿己16-17煤层顶板施工,巷道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有2~3层炭质泥岩伪顶,沿巷道顶板自下而上2.0,3.2,4.2 m处含有0.1~0.3 m厚的煤线,自然地在巷道顶板与稳定的基岩之间形成了3层弱面,而且巷道顶板围岩自身节理裂隙发育,顶板局部破碎,并有淋水现象。巷道标高-800~-900 m,埋深达1 100 m,巷道围岩应力较高,煤层松软,顶板整体承压能力较差。巷道两帮和底板是己16-17煤层,巷道底板容易出现底鼓。

1 巷道原支护形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1)原支护形式及规格。

巷道采用“锚网+锚索+钢筋梁+喷浆”支护。巷道规格3.8 m×3.1 m(宽×高)。顶板和巷帮锚杆布置间排距均为700 mm。顶板采用Ø22 mm×2 400 mm高强锚杆;巷帮采用Ø22 mm×2 200 mm等强锚杆。锚索采用钢绞线,规格Ø17.8 mm×7 500 mm,间排距均为1 400 mm。钢筋梁:Ø14 mm×4 000 mm。顶板、两帮背金属网。

(2)巷道支护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巷道围岩在高应力场的作用下,矿压显现显著,巷道变形严重(巷道最大收缩率超过60%),仅施工3个多月的巷道已经用金属支架复支1遍,但是,巷道变形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巷道围岩依然在继续变形和破坏。经过对该下山巷道围岩支护和矿压显现分析,认为原支护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对该下山巷道围岩节理、层理裂隙延伸和离层变形规律和变形机理认识不清。②原支护设计不适应该巷道围岩地质条件,锚杆和锚索支护没有对巷道顶板最容易离层变形的弱面进行及时、有效控制。③没有对裂隙发育的巷道围岩岩体和煤体进行整体性加固,巷道围岩的自承性和承载能力不强。④原锚网喷支护没有对巷道围岩形成整体性支护。其中:巷道顶板没有形成整体板块;巷道两帮和底板的煤体稳定性和强度提升不够,变形较大,扰动和破坏了顶板的稳定性。⑤没有建立和实施巷道矿压显现观测措施,没有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及变化规律的基础数据,无法提出针对性的巷道围岩控制与支护的有效措施。

2 立体支护原理

巷道在开掘后,随着巷道围岩应力的重新再分布,巷道表面围岩径向地应力消失,由于巷道围岩由外向里受到三向地应力不均匀现象的影响,且越接近巷道表面,巷道围岩三向地应力的差值越大。因由外向里巷道围岩处于一个不相等或不相同的地应力环境状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将由外向里开始伸展裂隙和变形,其中巷道变形包括岩体膨胀变形和岩体间离层变形。当地应力和矿山压力达到相对平衡的分布状态时,巷道围岩裂隙的伸展和变形停止;如果这种平衡状态受某种因素被打破时,巷道围岩由外向里继续开始伸展裂隙和变形,直至达到新的平衡为止,这就是巷道围岩变形演变的机理,这也符合岩体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出现的“断裂—损伤—流变”变化规律[1](图1)。

利用锚杆在巷道表面围岩造壳,采用短锚索支护与控制直接顶中软弱薄岩(煤)层和锚固段以下岩层,利用长锚索对巷道支护与控制围岩实施整体锚固,形成围岩表面补偿强度大、围岩深部补偿强度小的阶梯式立体支护结构[2]。

3 立体支护方案设计

根据十一矿己二采区下山巷道围岩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现场勘查和调研得知,采用巷道常规的锚网喷支护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巷道围岩在高应力状态下的支护环境。为此,提出巷道支护设计新方案:顶板采用2.8 m高强锚杆+M型钢带+金属网控制巷道表面岩层不破碎;用6 m短锚索控制巷道顶板两翼浅部岩层和肩角岩层;用10 m长锚索控制巷道顶板中深部岩层,为了主动对顶板上覆岩层施加径向、轴向、切向反向应力,故采用十字交叉倾斜布置。巷帮采用2.4 m等强锚杆+金属网+钢筋梯梁控制煤壁,如果巷帮变形仍然较大时,可在巷帮腰线位置沿每层倾向布置4~6 m锚索控制巷帮煤层。最终对巷道顶板上覆围岩和巷帮煤岩形成阶梯式立体锚网支护结构体系。支护形式如图2所示。

(1)采用“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阶梯式立体支护[3]。

①巷道规格4 000 mm×3 100 mm(宽×高)。②顶板和巷帮锚杆布置间排距均为700 mm。顶板采用Ø22 mm×2 800 mm高强锚杆,增设肩角顶板锚杆;巷帮采用Ø22 mm×2 800 mm等强锚杆,增设柱脚巷帮锚杆。③锚索采用Ø17.8 mm钢绞线,长6 000 mm,间排距2 800 mm×1 400 mm,两侧布置;对拉长锚索为Ø17.8 mm×10 000 mm,纵跨距1 400 mm,横跨距1 800 mm,横向对拉锚索介于2排短锚索之间布置,纵横向对拉锚索十字交叉居中布置,2对拉锚索孔对应向外倾斜布置,锚索孔与顶板夹角为60°。④顶板钢带为GRT M6型,长×宽 ×厚为4 000 mm×137 mm×4 mm,排距700 mm;巷帮采用Ø14 mm×3 000 mm钢筋梯梁,排距700 mm。⑤采用水泥砂浆等加固材料对巷道表面3 m以内围岩进行整体性注浆加固,并在围岩表面喷射50~80 mm的混凝土薄壳。⑥为防止巷道基础因遭受水蚀软化变形(片帮、底鼓),破坏巷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沿巷道一侧柱角敷设一条具有防渗性能的排水沟。根据现场巷道掘进中顶板围岩间夹煤线增多、标高变化较大等情况,倾斜对拉大锚索每排3根,居中大锚索垂直布置,同时,采用M型钢带将大锚索连接成一个支护整体,以提高护顶面积和支护强度。

(2)阶梯立体支护对顶帮的支护分析。

①由支护机理分析可知,阶梯式支护技术的锚固作用力可针对性地作用于各个软弱岩层之上,有利于控制岩层离层变形,有利于提高复合岩层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②立体支护可对顶板围岩产生一定水平应力,可较快地缩小巷道围岩三向应力差值,有利于减小或抵消巷道表面产生的拉应力和剪应力,从而提高顶板的抗弯能力、抗剪能力和承载能力;③快速提高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阶梯立体支护可以使支护强度增加,并与加固后的巷道围岩共同控制围岩变形与破坏。

4 不同支护对巷道围岩的支护作用

(1)普通锚网支护。

通过沿巷道径向方向布置锚杆支护与控制表面浅部围岩,再通过长锚索将加固后的表面围岩锚固在稳定岩层上。普通锚网支护对于均质巷道围岩,支护作用和效果基本可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巷道复合围岩,尤其是间夹有多层弱面或煤线的复合岩层组,由于没有有效地对易受矿压扰动产生离层变形的软弱岩层和煤线弱面进行支护与控制,更没有主动对巷道围岩施加反向切向和轴向应力,提高巷道围岩的抗弯、抗剪能力,易使巷道周围煤岩出现应力不均匀、软弱岩层或煤层弱面产生较大离层变形现象,甚至造成围岩整体结构失稳或冒落。

(2)阶梯式立体支护。

阶梯式立体支护技术就是针对岩层组中各个煤岩夹层和弱面的支护与控制需要而设计的,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整体性等支护特点。纵向是通过阶梯式对巷道表面围岩进行加固、造壳,对中部软弱岩层和煤线弱面进行逐级阶梯式主动支护与控制,对表面围岩至稳定岩层之间的岩层进行整体支护与控制;横向是通过在孔外段施加预拉力对围岩主动实施抗弯、抗剪能力的支护与控制。主要特点:①通过在巷道围岩表面布置锚杆或小锚索,达到加固表面围岩的目的,并在围岩表面主动形成稳定的岩体外壳;②通过在巷道围岩表面布置中长锚索,并将锚固段逐级设置在预锚固的软弱岩层或煤线弱面之上,将岩体外壳和软弱岩层或煤线弱面之间的岩体锚固成一整体;③通过在巷道围岩表面布置能够产生径向切向和轴向锚固力的交叉斜拉长锚索,并将锚固段设置在预锚固的稳定岩层中,将岩体外壳和软弱岩层或煤线弱面之间的岩体以及长锚索锚固段以下的岩体锚固成一整体,最终形成整体稳定的组合拱梁结构。

5 支护效果分析

(1)测点布置。

巷道每间隔40~50 m设立1个测站,每站设立不少2组测点,每组测点间距不超过15 m,每组分别在顶、底、两帮中部布设测点。

(2)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观测与分析。

选取设立较早、变形量较大的2个测点(A1#和A2#)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图3所示的曲线。

曲线变化情况表明,采用该技术支护后半年内,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375 mm(移近量以底鼓为主),两帮最大移近量260 mm,且已趋向稳定,巷道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支护效果较好。

6 结语

阶梯式立体支护技术在十一矿应用后,通过半年的观测,巷道最大收缩率为17%,且主要变形来自于底鼓,远远小于使用原支护方法时最大收缩率60%以上。巷道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较好支护效果。这种支护技术解决了大采深、高应力、节理裂隙发育、复合顶板间夹多层软弱薄煤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支护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损伤场的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9):1 413-1 418.

[2]朱维申,李术才,陈卫忠.节理岩体破坏机理和锚固效应及工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下一篇:模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