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作文

2024-09-08

阶梯式作文(共12篇)

阶梯式作文 篇1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 一至二年级的学生不仅要识字写字, 而且要进行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因此,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在重点把握识字与写字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和口语交际的训练, 为小学第二学段的作文练写打好基础。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文境交融的儿童活动, 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诱发学生的表达兴致, 使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 便是笔者尝试活动作文阶梯训练———指导写话的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具体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激趣诱导, 由易到难, 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学生的作文训练起始于一年级的“口头作文”, 即说话训练。所以, 教师要借助课文的阅读和教学情境的创设, 帮助学生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从而使学生形成句子的概念。在一年级第一学期1—7单元的语文教学中, 笔者凭借课文和插图拓宽教学活动, 重点进行“听说一句话, 认识逗、句号”的训练。如, 笔者在教学儿歌《家》时, 首先引导学生熟读儿歌, 并让学生从标点符号中判断此儿歌共有五句话。然后播放动画课件, 使学生对“……是……的家。”这种主谓结构完整的话有所感知。随后出示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在校园里嬉戏的画面, 展示“学校是小朋友的家。”“校园是孩子们的家。”等完整的句子, 让全班学生齐读。

二、创设情境, 由简到繁,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

表达是学生的天性, 但部分学生又羞于表达。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笔者加强了课内外的活动教学, 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听说能力, 在课堂上随机撷取生成问题进行训练。有一次, 笔者穿了条新裙子走进教室, 发现学生笑容灿烂, 一个个窃窃私语, 笔者不急于进行新的教学内容, 而是趁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并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 有条理地说出笔者的变化及其他学生的反应。最后, 学生在兴奋与快乐中完成了当日的“心语”训练。从学生充满灵性的“心语”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鲜活而真挚的天性, 感受到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活动作文的魅力是无穷的。

三、凭借媒介, 由境到情, 为学生搭建说话的平台

游戏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在丰富有趣的游戏中, 学生是快乐的, 学生的体验是真切的。但是, 学生的观察是无序的, 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导致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常常显得很凌乱。笔者为了使活动和写话训练唇齿相依, 水乳交融, 不再脱节, 凭借交互式电子白板拖曳、视频定格和放大镜聚焦等功能, 将课外与课内, 学生的活动与教师的点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说写平台。如, 课前组织学生到操场上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后, 笔者鼓励学生将游戏的过程和游戏中发生的趣事在全班学生面前说一遍。因为是刚刚经历过的事情, 所以学生的语言都如开闸之水, 流畅活泼, 争先恐后地描述“老鹰捉小鸡”游戏中的情景。

四、有效评价, 循序渐进, 鼓励学生增强写作信心

“说话”是写话的基础。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结束后, 在原来大量地倾听、“复制”、“学舌”训练的基础上, 教师应逐步要求学生写自己的话。笔者就常鼓励学生写自己的所看和所想, 并且让学生遇到不会写的字查字典或者用拼音代替, 让学生在一种似乎漫不经心的、轻松的氛围中动笔, 常常收到良好的写话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以读书卡的形式积累学过的词语, 随时用熟悉的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日常生活为内容进行一日一句的写“心语”训练, 遵循“起点低、坡度小、主动写生活”的动笔原则, 激起学生愿意写话的热情。当然, 教师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 还应注重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一句鼓励的话、一句表扬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 都会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由此, 笔者特别重视每天晨读前的“心语”批阅, 坚持用课前三分钟赛读、好句子进班级和妙语收集簿等办法, 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 逐步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

总之,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写话载体, 采用由说到写, 说写结合的阶梯模式进行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为中高年级作文教学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语言感知,观察,鼓励

阶梯式作文 篇2

现在的科技日新月异,无时不刻证明着人类正在不断进步。身为学生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获取知识呢?靠书籍。

打开书本,你就像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气息,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它用这些与众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诉说的东西吸引着你的眼球,使你迫不及待地想要钻进去探索,这种渴望不仅仅是这个世界所吸引你的还有你对知识的渴望,它们促使你更加想要在书海中遨游。

当你的书读多了,去的世界多了,你的知识也就逐渐增加,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无比庞大了。或许在书海中会感到疲惫,但是当你看到自己走过的路有多长,积累的知识有多少时,你或许会惊讶,会感叹,又欣喜若狂,这就是那些世界带给我们的东西给我们的馈赠。

想要积累知识,必然要读好的书,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好的书才真正值得你去观看,去欣赏。那些坏的书对我们产生负面影响。也只有好书才能让我们获得知识,真正懂得道理。所以,读书就要读好书。

阶梯式作文 篇3

一、开展课前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和赏析能力。

开展“课前阅读指导”是根据自己对学生情感需要与思维特点的了解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积累好的材料。我的具体做法就是——每天上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把自己在课外看到的好文章抄在小黑板上。我利用上课的前五分钟当堂进行品读及评讲,我首先肯定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他们产生成功感。同时,在每一篇文章中我选取3-5处精彩的地方如俗语、名言等让学生进行诵读和笔记,让学生增加了知识积累。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正如鲁迅先生说:“伟大的事业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小到多奇迹就会出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内而外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

二、五分钟作文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所谓的“五分钟作文”。就是先拟一个常见的问题作题目,如“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家长会后……”,“一节……的课”等,让学生写出150字左右的文段,然后每节课轮一批学生,在上课前将他们的文段抄到黑板上,我则利用上课的前五分钟当堂进行评讲。

综合来说,我认为“五分钟作文法”有以下优点:

1.减轻师生的负担。“五分钟作文”字数少,花费时间少,人人能参与。另一方面老师也不需要为批改而疲于奔命,能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双方都大有得益。

2.见效快,学生收获大。因为教师可以即时评讲,写得好的学生获得表扬,获得了动力。写得不好的学生也能马上知道问题所在,立即进行改正。

3.学生积极性高。文章短,学生写起来不觉得有负担,而且文章短小,相互间又有了比较,自然也尽力做到精益求精。

4.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因为题目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开阔了,观察敏锐了。大家集思广益,互相比较,共同进步。效果非常显著。

“五分钟作文法”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一种“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觉投入,广泛地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学生通过作文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提高自我。

三、借助日记对学生进行分层作文辅导。

“我坚定地认为,相当多的时候,孩子们率性地写生活、朴实地写自我、不假掩饰地描摹与诉说,本身就是神圣、就是崇高、就是庄严!苏霍姆林斯基说:‘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这种猜测会使你变成虚伪的人,阿谀奉承的人,甚至卑鄙的人。’”

由此可见,作文最能打动人的是文中的那份“真情实感”,好的作文不是由什么写作方法产生,也不是引用古圣先贤的名言警句,而是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提练。“五分钟作文法”在这方面有它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进一步深入地“挖”下去,我想到了“日记”,希望通过日记,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中的见闻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浅析初中语文阶梯式课外阅读 篇4

一、第一阶段:兴趣感知阅读

兴趣感知阅读作为阶梯式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增强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才能保证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持之以恒。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设定几个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并将阅读中的语句和词语挑出来,进行简单的赏析,最后总结文章主旨,阅读教学就基本结束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阅读的接受程度,当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的 《童趣》 一课的知识点学习时,老师就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感知出发,课文里的很多场景及事件描写都很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比较贴切,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文章采取文言文的方式描写,更有一番韵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同时通过这种课本与生活的实际结合,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同时,老师可以借此引荐高尔基的 《童年》,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进行阅读,满足学生对中外不同著作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兴趣感知阅读。

二、第二阶段:理解鉴赏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鉴赏也是阅读的发展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其中包含的蕴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鉴赏时,通常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语言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使得文章鉴赏变得死板,这样的方式就必然导致学生在之后的阅读鉴赏中,遇到类似的文章,却依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该从引导学生认知为基本,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事物内部的主要联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知识讲解时,老师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鉴赏部分,该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记录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写百草园,用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其乐无穷的儿童乐园,但是三味书屋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三味书屋充满陈腐味,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样老师就可从中引导学生对两幅景象的对比,分析出文章深含的蕴意,通过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通过此文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本篇文章收录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老师可以通过延展,介绍出鲁迅的文选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让学生透过时代背景的变化去感受鲁迅文中的主要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三、第三阶段:批评评论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阶段,批评评论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展思维,从文章的语言和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评判。在进行评判过程中,可能与作者中心思想比较类似,或者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对一些错误的或者有偏差的观点进行批判,真正意义上实现批判性阅读。在进行批判阅读引导时,老师要强调一点,并不是盲目的进行批判,而是在用科学视角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讲,以此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理想的阶梯作文 篇5

今天,通过一件事情让我知道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和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阶梯应该是什么。家长对子女的希望是找一个好工作,老师对学生的希望是考上一所好大学,而我门心目中的希望是什么,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老师告诉了我们,那个最理想的阶梯是:好好做人。要确认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即使是老师,不管学生多么怨恨自己,也不能放下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不管,这就是负责任;如果长时间让学生玩,什么都不教的老师,即使学生在怎么喜欢你,你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学生也一样,一个好学生,能知道用成绩来报答父母和老师的孩子是负责任的,如果上课不认真,一直认为父母应该养育自己是不负责任的。

老师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而不应该怀着一颗报复的心去对待。如果老师批评我,我会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把自己想成老师,如果别人做时我会怎么办,而不是知错不改。这里的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一个阶梯,如果你跨过去了,那你就会里离成功越来越近;相反,如果你没有跨过去而是自己拌了一个跟头过去了,那受伤的就不是阶梯而是你自己了。

初中语文阶梯式课外阅读研究 篇6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阶梯式课外阅读 研究

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功效。课外阅读首先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学生在接触各种优质作品的同时自身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也会慢慢得到培养与提升。同时,透过有效的课外阅读还能够帮学生实现有效的语言积累,让大家在展开具体的语言应用时能够更娴熟。对于初中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可以尝试阶梯式的教学模式。透过对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以及不同的阅读目标的创设,这将会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外阅读,并且从阅读过程中有更多收获。

一、深化课外阅读,注重知识积累

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做的便是让大家深化课外阅读,只有实现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才能够为后续的知识应用提供有效根基。很多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对于阅读也普遍缺乏兴趣。这是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攻破的障碍。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首先引导大家从他们感兴趣的题材着手,这往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教师也不必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布置太多任务,这会让学生觉得有负担,阅读过程也就不那么愉快。教师可以指定一些相关读物,让学生自己选取感兴趣的题材进行阅读。不要硬性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或者读后感,这会让大家对于课外阅读产生心理负担。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更为灵活的模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果。例如可以定期选取一节课来让学生对于自己近期的课外阅读进行分享,学生间可以任意探讨,大家可以就自己读到的最有意思的内容进行分享。这种模式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这也会推进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深化。

教师在帮学生指定或者推荐相关的阅读素材时应当注重针对性,首先,要让课外阅读的范本能够和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新课标》建议初中学生阅读的《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长篇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可进行引导点拨,导向课外。如阅读《空城计》时,在感受了诸葛亮的机智谋略之后,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典故,激起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好奇,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三国人物的欲望,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进而深化大家探索三国历史的信心。阶梯式的阅读教学首先需要实现的就是丰富大家的阅读量,只有进行有效的阅读积累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够进一步得到拓宽,这也是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有更多收获与体验的途径。

二、注重方法指导,提升阅读实效

随着学生的课外阅读不断深化,学生积累的阅读知识的不断增多,这个阶段的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方法的指导,这也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性的途径所在。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生阅读速度非常慢,甚至读完后面忘了前面;有的学生表示对于有些内容自己读不懂、读不明白,或者对于文意在领会上存在障碍。这些都可以反应到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不够上,因此,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阅读技能的指导,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

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针对初中学生普遍的能力水平,教师可以让大家从如下几个方面在课外阅读中做出改善:(1)作记号:将阅读材料中关键的或特别优美的词、句、段进行圈点勾划以加深印象。(2)摘录:阅读时摘抄优美的词、句、段于笔记本上,经常翻阅,从中学到作者遣词造句和描写事物的方法,对自己作文大有益处。(3)写体会:有些文章读后特别令人感动,这时候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练了笔,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4)精读与浏览:对阅读材料,我们要有选择地阅读,特别是阅读长篇大作时,不必逐字逐句去推敲,去斟酌,只需快速浏览,把握整体;读到精彩处,则放慢速度精研细读,认真领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课外阅读建议,这些技能的掌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的进行课外阅读,也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与感知。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中深化学生阅读方法与阅读技能的掌握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多收获。

三、实现有效交流,培养语言能力

当学生的课外阅读慢慢积累,大家读到的内容不断增多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并且要引导大家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好的语言应用技能。课外阅读不仅在于要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在于要培养与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也是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对于自己读到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享。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或者征文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有效的展开对于积累知识的应用。这些都是对于课外阅读教学的深化,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组织“三国英雄评选”(演讲赛)、“三国成语猜猜猜”(分组赛)、“三国人物展”(绘画展)、“悲壮三国”(故事会)、“三国有感”(作文赛)等活动。这将会很好的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间有效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读完三国,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课外阅读教学中培养与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对于学生阅读成果的一种有效检验,也能够不断促进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以及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结语

在初中阅读课外阅读教学中,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成效。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在于深化学生的阅读积累,要帮助大家通过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第二个阶段在于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引,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指导,这也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实效性的途径所在。当学生的课外阅读慢慢积累,大家读到的内容不断增多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并且要引导大家从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好的语言应用技能。这也是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的第三个阶段,只有循序渐进的展开课外阅读教学才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南红英. 阶梯阅读: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J]. 中国民族教育,2007(05).

[2] 韩雪屏. 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 全球教育展望,2003(09).

[3] 刘庆昌. 对话教学初论[J]. 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阶梯式作文 篇7

一、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的规律与原则

通过课题研究, 我认为, 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生活—作文—生活。即从生活到作文回到生活再到作文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认识的改变而提高, 相应作文的能力也会随之而提高, 生活作文可达到优化这个循环, 从而造就生活与作文的双向提高, 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生活作文—训练作文—生活作文的交替方式。训练作文由教师提供一些作文素材, 让学生进行表达层面的训练, 使其掌握扎实的写作方法, 然后迁移到真实生活中进行表达。为了达到终极目标, 生活的真, 可采用训练中的“假”, 逐步达到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真”。在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贯彻以下原则:1.生活性原则。要使学生个性得以体现必须让其接触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源于生活, 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生活性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和学习的主人。通过生活要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 使学生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都是主人。3.发展性原则。生活是不断进步的, 作文也应向前发展。通过作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生活质量的进步。4.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 特别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统一的体现。

二、主题生活的各类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加强作前指导,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 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通过作前指导, 一是利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技巧, 二是要通过作前指导, 调动学生生活积累, 促进积极思维, 尽可能减少生活作文“假”的因素, 以激发动机, 提高兴趣, 促进作文教学的稳步发展。在课题引领下, 我校作文指导课, 逐步形成了多种课式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看图写话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或谈话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画, 让学生独立仔细观察, 并说说图意。 (2) 根据学生的发言,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并说说。 (3) 分小组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启发学生认真想, 准确领会图意。 (4) 抓住重点说, 努力把语言说通顺。其他同学评一评。 (5) 点名发言, 师生点评。 (6) 学生写一写,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 根据学生情况修改, 主要从标点符号、语句两方面来修改。2.活动类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课时: (1) 激趣或活动导入新课。 (2) 活动过程:①学生自由讨论比赛规则。②确定比赛规则。③比赛开始。④比赛结束, 宣布比赛结束。⑤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活动吗?说说自己的心情。 (3) 回顾活动过程:①活动开始宣布内容—讨论规则—确定规则—比赛开始。②活动情况 (同学语言、神态等方面) 、参赛同学的情况、观看同学的情况。③活动后人们的心情。 (4) 练习复述:①根据上述顺序练习说说。②小组说说, 评评。③全班交流汇报。 (5) 动笔练写, 老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1) 回忆活动过程, 理清顺序, 分清层次。 (2) 评价作文。①自评, 修改不通顺, 混淆不清的地方, 改正错别字。②生生互评。③找出优、中、差三个典型逐句逐段在全班修改。④再次自己修改, 誊写作文。3.写事类作文教学模式:第一课时激趣揭题—确定作文内容 (说说本次习作要求、总结要求、回顾学习的写作方法、再次明确写类似文章的要求) —练习口述 (打开思路想想自己所要说的事;学生代表口述, 师生评议;同桌或小组说说, 从事件是否叙述完整, 语言是否通顺来评价;根据情况写出思路或提纲。) —学生习作, 指导。第二课时组内品评习作 (交流、品评, 推荐优秀作品。) —全班交流 (学生上台朗读佳作、师生点评、学生再次根据点评修改。) —个别指导: (1) 找一篇或两篇中下等的文章, 全班修改。 (2) 明确习作要求, 再次修改。 (3) 生生互改。 (4) 师小结修改注意事项, 再次修改, 誊写作文。4.写景类作文教学模式: (1) 迁移式。在作文训练中, 充分运用迁移理论, 这种课型大致上包括三个步骤:A.抓住每个单元作文训练点, 复习和作文有关的典型课文、再由课文迁移到本次习作;B.抓住训练重点, 运用范文, 深入研究语言文字 (只要突出一、二点即可) ;C.学生能将范文中学到的语言文字进行迁移, 易借鉴模仿, 又不限于范文题材, 能多个方面拓展思路。 (2) 展开式。在写作中可由模糊整体到部分细化再到完整整体, 逐步展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和体会。A.指导学生编写文章梗概;B.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点滴回忆和具体叙述;C.指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优化。

三、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批改方法

主题生活作文在批改上, 我们进行了尝试, 由教师单一批改, 转化为“学生是批改作文的主人”的观点。通过批改方法的改变, 来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 克服“教师单一批改, 学生是观众”的弊端。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 作文批改方式可进行三个转变:1.变教师单一批改为学生合作批改。2.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3.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做到:1.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阅读批改。2.鼓励学生小组讨论批改。3.鼓励学生间进行指评。

四、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评讲课的方法

作后讲评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 作文评讲中要充分体现发展性原则, 通过讲评发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表达的能力。通过每次作后评讲要努力达到二个目标:一是解决本次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二是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作文评讲课在环节设计上, 通常有以下三步:1.教师示范性评改。2.学生集体评改。3.学生互相进行评改。在课的具体设计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如运用电教手段和教具进行评改, 边读边修改。讲评方法可采用:1.自我讲评。2.对比讲评。可采取前后对比、正正对比、正反对比等方法。3.自我修改。4.撰写体会。在实际操作中, 作文指导、作文评讲在课堂教学中有相互借鉴的一面, 在指导课中可渗透评讲环节, 评讲课中也可进行指导, 而作文批改是对作文教学成败的评判, 是为作文评讲提供依据, 三者之间相依相存。

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生活活动的过程, 是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根据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时间、空间, 提供学习的手段, 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从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长期以来, 学生作文存在着一种假、大、空及废话连篇的现象, 广大教师也对学生千人一面的作文深感头痛。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主题生活的生态作文教学”正是以学生体验为写作之源, 创新为写作之魂, 通过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批改方法和评讲方法, 把作文由一种任务变成一种生活情趣, 使学生作文成为充满灵性的文章。

初中数学分层阶梯式教学探讨 篇8

灵活改变教材内容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进行分层阶梯式教学的前提。课堂经验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按图索骥,一板一眼完全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走,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无论课改怎么改,核心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灵活处理,将教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使用八年级下册教材时,“勾股定理”安排在第一章,但在实际教学中勾股定理的教学需要频繁用到数的开方,但“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却安排在教材的第二章。教师都有体会,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两章节内容调整了顺序,从而消除了因教材安排的不科学性给学生学习造成的阻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分层阶梯式教学

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总会存在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同样的知识,获得同样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使得尖子生能进一步提高,后进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备课设阶梯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笔者认真研究教材,研究问题的本质,充分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并以此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比如,形象、记忆性较强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设为初级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较强的内容,包括公式定理的基本应用设为中级阶梯,让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的内容,包括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定理的延伸拓展设为高级阶梯,让A组学生“吃得饱”。

(二)讲课设阶梯

在实际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从引入、阐述、推导、证明、验证、反复应用到实践演练,每一个环节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学时就必须设阶梯。例如,在八年级教材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笔者进行分层教学:要求C组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基本概念,回忆之后,开始导入,抛出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侧重提问B组学生,鼓励其联想推理。随后,将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A组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推导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和要求,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作业设阶梯

课堂内容结束后,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布置的作业过易则容易流于形式,过难则会给后进生造成负担,不但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C组学生主要完成课后习题,B组学生则选做少量课后习题,同时辅以教材配套练习的习题,A组的学生除了做B组学生的作业外,课堂上笔者最后会留几道思考题,进一步提高其能力。这样安排作业,充分照顾后进生的实际,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掘了优等生的潜力。

总之,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取其精华,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轻松。

浙江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调研 篇9

长期以来,浙江省居民生活用电电价低于平均电价水平,价格倒置。在“十五”时期,居民生活用电快速增长,但用电价格的交叉补贴不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扩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如何公平、合理地确定居民生活用电电价水平,既要照顾到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电能消费,又要促使高收入群体节约电能消费,这就是对居民生活用电价格研究的目的。

1 浙江省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十五”时期,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标的测算,至2006年底,浙江全面小康实现度已达到87.2%。从经济指标来看,2006年全省GDP达到15649亿元,人均GDP达到了31684元(3975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89.5%和79.9%,年均增长13.6%和l2.5%。2006年,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335元,5年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8%和7.9%,经济发展指标已基本实现小康。从上世纪90年代起,浙江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浙江省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开,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城乡内部差距等快速扩大,具体特征如下。

(1)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990~2006年浙江居民收入差距是快速扩张时期,行业差距,城乡差距等迅速拉开。1990年收入最高行业是收入最低行业的1.3倍,2006年上升到了3.7倍;与此同时,城乡差别从l.7:1扩大到了2.5:1,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国际经验比1.7:1。综合看,全社会最高与最低收入户之间差距1990年为1.7:1,2006年扩大为13.2:1,扩大了7倍多,而且收入等级越高,等级差距越大。

(2)农村差距高于城镇,但增长较慢。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1990~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到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为0.32和0.36;与城镇相比,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相对较慢,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90年的0.30扩大到2006年的0.36,16年间仅增加了0.05。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拉开,1990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17,到2006年扩大到0.32,几乎扩大了1倍。

(3)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l990~2006年浙江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从1026.4元增长到5422.6元,低收入户可支配收入从1291.5元增长到8474.1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0.9%和12.5%,分别比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低4.2和2.7个百分点。而收入等级越高,收入增长速度越快,1990~2006年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年均增长17.0%和18.8%。从居民实际富裕程度看,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恩格尔系数从63.1%和56.9%下降到了46.2%和43.6%,最高收入群体则从51.3%大幅下降到了22.1%。农村居民收入整体收入偏低且增长缓慢,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平均水平。1990~2006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6%,相对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比较滞后。

由此可见,浙江省居民生活水平在整体快速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快速扩大。

浙江省的电价政策一直倾斜于居民生活用电,即使在供电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基本上保持了居民生活用电的稳定电价,形成居民生活用电电价严重偏离成本,产生交叉补贴。在实行阶梯式电价之前,表面上高、低收入群体享受了相同的补贴,而实际上由于低收入群体的用电量要比高收入群体低得多,产生高收入群体得到的补贴多,低收入群体得到的补贴少的马太效应。

综合以上因素,浙江省适合推行阶梯式电价,根据居民收入的高低,分成高、中、低3个层次的收入群体,研究这3个群体的电能消费水平,制定出3个阶梯合适的月用电量和相应的电价,从而使得:对于低收入群体,能满足最基本生活所需的电能消费;对于中等收人群体,在基本生活电能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普及家用电器,所增加的电费支出不会感到有压力;对于高收入家庭,由于住房面积大,家用电器多,第三阶梯的电价能促使节约用电。浙江省在基本步入小康的同时,贫富差距也不断扩大,浙江省又是能源资源短缺的省份,阶梯式电价能减少交叉补贴,照顾到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用电水平,促使高收入家庭节约用能。

2 居民生活用电电费支出承受力分析

阶梯式电价是考虑城乡居民分高、中、低收入水平设计出对应的区间电量和电价,这首先要考虑城乡居民对用电消费支出的实际承受能力,并促进城乡居民节约用电。为了分析居民对用电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根据浙江省从1995~2006年人均电能消费支出占城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情况,分析确定居民的阶梯式电价,居民电费支出与收入有以下关系。

城镇和农村居民电费支出占个人可支配收入及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基本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居民收入越低,上升的速度也越快;居民收入越低,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越高;城镇居民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一般高于农村居民。

2006年城镇居民平均电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18%,农村居民平均电费支出占纯收入比重为1.62%。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电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为4.59%,最高收入户为1.36%;农村居民低收入户电费支出占收入比重为3.08%,农村居民高收入户为1.2%。这说明,居民生活用电的电费支出在不同的收入阶层所产生的负担是不同的,在电价政策上对不同的收入组应有所区别,这样才能照顾到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用电需求水平。但随着城乡居民家用电器拥有量的提高,居民的电能消费呈现增长的态势,在电价政策上也必须考虑到促使高收入居民节约用电。那么,居民的电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多少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限度呢?根据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测试和经验,一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居民电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5%~6%会感到有明显的压力,超出这一比重居民用电消费的承受力就会显得较弱。不过,根据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认为,电费支出比重为10%~15%的话,承受力是可以接受的,超出该比重,居民的承受力就会产生问题,而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10%的电费支出比重是限度值。根据浙江省1995~2006年的电费支出比重分析,把5%的电费支出比重作为衡量居民承受力的一个指标,来判断浙江省居民对电费支出的承受度,只要不超过这个指标,可以基本保持居民电费支出比重不超过19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此引入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它表示电费支出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的比值,当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大于1,说明电费支出增长高于收入增长;当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小于1,说明电费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当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等于1,电费支出与收入同步增长,电费支出比重不会超出以往水平,因而选用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等于1作为判断居民电费承受力的限度,为制定阶梯式电价提供合理的依据。

3 居民不同收入户生活用电水平分析

居民生活用电的需求程度会受到居民收入增长和电价高低的影响。通过对浙江省城镇居民7户、农村居民5户不同收入户历年的用电量进行用电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计算,可以看出,对于不同居民收入户的用电需求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和特点:用电价格弹性,收入低和收入高的居民比中等收入居民户高,但不是十分有规则;对于收入弹性,居民的收入越高收入弹性就越低。根据这一特点和规律,可以把浙江省城乡居民分成3组。低收入组:包括农村低收入户、农村次低收入户、农村中等收入户、农村次高收入户、城镇最低收入户,这些居民收入较低,用电特点是价格弹性较大,收入弹性大。中等收入组:包括农村高收入户、城镇低收入户、城镇中等偏下户、城镇中等收入户、城镇中等偏上户,这些居民收入一般,用电特点是价格弹性较小,收入弹性较低。高收入组:包括城镇高收入户、城镇最高收入户,这些居民收入高,用电特点是价格弹性较大,收入弹性最低。

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量:在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中,生活用电消费一般包括照明、普通家用电器等的使用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从而其电能的消费也是最基本的,所以可以认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用电是最基本必需的生活用电量。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的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用电量数据分析,在1995~2006年的11年中,农村低收入户、次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次高收入户的平均每月用电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6.29%、8.48%、9.67%,城镇最低收入户为7.85%。在低收入组中,2006年平均每月用电最高的是城镇最低收入户,月用电量为114千瓦时。可以预测出2008年农村次高及以下收入户月用电量均低于100千瓦时,由此可见,在阶梯式电价中,以114千瓦时为城乡居民家庭基本必需用电量为参考基准值是合适的,所以设月用电量100千瓦时为第一阶梯电量,基本能够保障低收入组中城乡居民的用电水平。

中等收入家庭生活用电量:同理,中等收入家庭户在1995~2006年的11年中,农村高收入户,户均月用电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0.84%,城镇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户均月用电量年均增长分别为8.13%、9.03%、8.91%、10.03%。在中等收入家庭组中,2006年月用电量最高的是城镇中等收入偏上户,月用电量为173千瓦时,预测2008年月用电量将达到210千瓦时。在中等收入组中,随着收入的提高,电能消费增长加快,年平均增长率一般大于低收入组,是比较有消费空间的用户群体,所以,月用电量250千瓦时为第二阶梯电量是比较合适的,在2010年前能基本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组的月电能消费量,给中等收入家庭组有一个电能消费空间。

高收入家庭生活用电量:高收入家庭组,从1995~2006年间,城镇高收入户,户均月电能消费从71千瓦时增加到212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0.52%;城镇最高收入户,户均月电能消费从79千瓦时上升到234千瓦时,年平均增长率为10.43%。高收入家庭组由于其收入较高,电能消费的增速明显高于中、低收入家庭。2006年最高收入户月用电量为234千瓦时,预计2008年月用电量将达到285千瓦时,说明城镇高收入家庭月用电量基本大多在250千瓦时以上,所以,对高收入组来说,月用电量250千瓦时为阶梯式电价的第二阶梯电量也是合适的。通过对城镇和农村不同收入户划分为3个不同的收入组,并对3个不同收入组进行家庭生活用电量的分析表明,不同的收入组对应不同阶梯电量,见表1。

在1995~2006年间,对于低收入组,他们的收入增长缓慢,电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要比收入平均高出约10个百分点;中等收入组的收入增长要比低收入组快,且增速差距相对较小,电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要比收入平均高出约6.2个百分点;对于高收入组是收入增长最快的收入户,电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比收入平均高出约5.7个百分点。

从以上可知,1995~2006年家庭电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大于1,且收入越低电费支出的增长率越高于收入的增长率。实际上,在近10年来浙江省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比较稳定,家庭电费支出的增长主要是居民生活用电量的大幅上升所引起,在收入增加、电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刺激家庭电能消费。根据1995~2006年不同居民收入户收入和电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和2006年的家庭电费支出及用电量等,计算家庭年电费的增加支出,并根据预测的2008年户均年用电量,在居民电费支出承受力系数等于1的情况下,计算不同收入组的居民在2008年的电价可调整区间。低收入组区间0.029~0.041元/千瓦时,中等收入组区间0.040~0.053元/千瓦时,高收入组区间0.064~0.071元/千瓦时。

根据以上调价区间,在2006年居民生活电价的基础上再计算浙江省低、中、高3个收入组居民2008年新的基础电价。考虑到低收入组居民对电价上浮的承受能力低,所以,基础电价保持在2006年的第一阶梯电价水平;中等收入组的居民只要电价在上述合理的区间调整,不会感到有压力;高收入组的居民收入较高,对电价调整所增加的电费支出影响较小。

确定了基础电价后,第一阶梯的电价保持不变,所以直接对第二阶梯电价进行分析,第二阶梯主要面向中等收入组的居民电能消费,电量区间是100~250千瓦时,经计算,中等收入组中不同收入户的新电价区间为1.04~0.639元/千瓦时,中等偏上户的月用电量最高,与之相对应计算的第二阶梯电价最低,如果第二阶梯电价取0.639元/千瓦时,虽然中等收入组的各收入户能满足电费支出的承受要求,但每千瓦时0.639元超过了2006年第三阶梯电价,一次性调整幅度偏大,会给大多数居民形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第二阶梯电价设计取0.603元/千瓦时。

第三阶梯电价主要面对高收入组居民,电量区间是250千瓦时以上,同理,经计算高等收入组中不同收入户的新电价区间为1.271~0.778元/千瓦时,第三阶梯电价取高收入组中最高收入户的计算结果,价格为每千瓦时0.778元,比2006年增加0.11元/千瓦时,第三阶梯电价似乎一次性调整幅度较大,但实际上仍低于相同电压等级的普通工业用电等电价,且对于高收入组居民实行新阶梯电价,能够承受所增加的电费支出,并促使这部分居民节约用电。

通过完成阶梯式电价设计,得到了浙江省2008年居民生活用电阶梯式电价方案,见表2。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研究 篇10

胶西北金矿自开产以来, 就得到了广大学者的瞩目以及重视。早在20世纪初, 我国就有大量的地质学家对胶西北金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因此为本文进行成矿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 胶西北金矿作为我国胶东地区的重要区域, 其矿带存在物质高度密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其中, 金矿的成矿更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的系统。它不仅与历史时期成矿的背景有关, 同时与成矿动力学也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还与后期的保存以及变化有密切联系。可见, 成矿作用属于区域性地质现象, 因此本文在对璜山金矿分析的基础上, 对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进行研究。

1 璜山金矿与胶西北成矿的条件分析

1.1 璜山金矿成矿的条件分析

璜山金矿赋存于桐树林-璜山断裂带内的蚀变石英闪长杂岩体内, 主矿体走向60°, 南东倾, 倾角60°左右。矿体长360m, 北东段出露地表。出露最高标高53.8m, 最深标高-152.5m, 最大延深205m, 呈不规则脉状。矿体的成因类型为混合岩化热液充填型, 矿石矿物以自然金、碲金矿和黄铁矿为主。地质上的主要找矿标志是石英闪长杂岩体内的含硫化物石英脉、韧性剪切带和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璜山矿体严格受到断裂构造控制, 成矿围岩受桐树林-璜山断裂制约, 而溪北-月形村“左行”断裂又给矿液提供了富集和储存的空间。所以, 璜山金矿赋存于北东向断裂 (桐树林-璜山) 与北东东左行断裂的复合部位。

1.2 胶西北成矿的条件分析

根据相关者资料表明, 胶西北成矿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即区域物理场特征、成矿动力学环境、区域结构金矿化以及岩浆活化。

在胶西北成矿条件产生的过程中, 区域物理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相关学者指出, 胶西北隆起的主体部位呈现以莱州为中心的不同走向的异常区, 而在这些不同的异常区之间呈现梯级带, 并且与地壳浅部次级剪切带高度吻合。 (2) 主要是区域磁场特征, 即胶北区域主体表现为一个巨大的闭合负异常体, 其中又包含4个局部负异常体, 其中胶西北隆起2个闭合局部负异常体[1]。

另外, 胶东半岛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大板块活动的交汇处, 其中胶西北地区位于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第二隆起带, 胶西北地区的东南部是胶莱盆地, 西侧又相接于郯庐断裂带。同时, 胶西北金矿又处于一个相对挤压的环境中, 所以其岩石圈渗透性差、闭性好, 为陆壳加热、岩石圈的加热提供了多种有利的条件。

换而言之, 动力学条件为胶西北区域以及璜山金矿大规模成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 李士先 (1987) 、滕培道 (1985) 、王孔海 (1986) 等学者经过地质勘测与研究表明, 在花岗岩的形成当中, 大规模的花岗岩形成可以促使金这一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转移, 从而为浙江省和胶西北金矿的阶梯式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分析

2.1 胶西北控矿构造的体制

璜山金矿断裂构造丰富, 其中北西向断裂最发育;东西向断裂带规模小, 多为压性, 局部充填花岗斑岩脉;北东向断裂带由于多数被岩脉充填, 断裂特征保留不完整, 大多呈断续零星分布。胶西北金矿的断裂带与其有相似之处。

随着矿业的发展, 近年来找矿的成果越来越丰富。其中胶西北地区的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以及招平断裂作为胶西北地区三条主要的控矿断裂, 其断裂特征都呈现为上陡下缓特征是许多学者一致认同的观点。

但是根据笔者对于文献的总结以及理论等多方面的分析, 胶西北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以及招平断裂这三条主要的控矿断裂为同一伸展的构造带。并且根据相关的分析表明, 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很可能会在深部连成一个整体, 而招平断裂与焦家断裂则在黄岗岩体顶部连成一个整体。但是现状是断裂逐渐被剥蚀, 只留下少量的裂隙带。所以, 胶西北三条断裂构成的伸展结构的上盘应为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 下盘应该为未变质的玲珑花岗岩[2]。

胶西北金矿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以及网脉型金矿。根据金矿成形的特征来看, 不同的金矿类型在伸展结构带的不同部位出现。其中,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如焦家式金矿主要分布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以及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玲珑式的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则主要分布在伸展构造的下盘的正常花岗岩内以及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中。而网脉型金矿主要存在于断裂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中以及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带中。

2.2 金矿区域定位模式

在璜山金矿中, 控矿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 岩浆对成矿的控制; (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所以浙江省的阶梯式成矿模式可以从胶西北金矿成矿模式中得到启发。

在胶西北金矿的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以及招平断裂构成的伸展结构带中, 不同金矿类型受到同一构造带控制。

一方面, 靠近由三大断裂组成的伸展结构的主断面下的岩石由于受到非常强烈的剪切应力, 所以伸展结构的构造岩主要是变形比较均匀的糜棱岩以及碎粒岩, 这些岩石的矿化均匀, 因此形成了焦家式断裂的浸染状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

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构造带伸展剪切应力的影响, 产生了网状裂隙带, 即形成了河西式的网脉状矿石, 矿石成共轭剪节理性质。

除此之外, 远离主断面, 由于受到岩体上拱时产生引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岩体边缘张裂隙, 即陡倾裂隙带, 从而形成了玲珑式脉状矿石。

总的来说, 胶西北金矿矿床沿着伸展构造带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为阶梯式分布模式。而且在阶梯式分布模式中伸展构造变化的台阶有若干个, 并且在第二矿化带下形成多个阶梯式分布的矿化富集带。

2.3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机制的具体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对璜山金矿以及胶西北地区金矿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而关于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机制目前研究相对甚少, 因此本部分内容也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对于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机制的观点, 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岩石圈减薄而成矿。所以学者陈衍景认为胶东金矿在侏罗纪末就已经形成, 而学者毛景文则认为胶西北的金矿呈阶梯式成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热力学的作用。虽然二者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他们都共同认为阶梯式成矿与岩石圈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 在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过程中与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郭家岭花岗岩以及玲珑花岗岩一直被认为是胶西北金矿成矿的主要矿源岩, 其中郭家岭花岗岩被认为是导致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的直接因素。可见, 花岗岩在金矿成矿中产生的“热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玲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断裂下盘, 所以对于流体系统的组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 玲珑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盐度是在3.4~19.2%之间, 而焦家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在1.4~10.24%, 根据两者地质条件的分析以及所处断裂层分析, 可以知道玲珑式金矿离热源比较近, 所以其成矿程度可能更高。

除了分析焦家断裂以及招平断裂的岩石情况, 对于三山岛断裂岩石情况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三山岛金矿的挖掘中, 其流体主要有三种, 即含水型、CO2-H2O-CH4以及CO2-H2O。在许多的研究中, 认为这三种流体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岩浆的作用[3], 笔者也是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的。在金矿沉淀中, 流体不混融以及围岩-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流体吸收矿源岩中的相关同位元素以及金元素, 从而形成含金量较高的液体, 从地表深部向表面迁移, 当和大气降水混合时, 就形成了新的流体和成矿系统。

3 结论

胶西北金矿主要有三条控矿断裂, 即焦家断裂、招平断裂以及三山岛断裂, 它们共同组建成一条伸展构造带, 其中不同的金矿类型受到这一伸展构造带的控制。在这些控矿断裂中出现了带有变化性的台阶, 这些台阶由陡变缓, 呈坡坪式或者台阶式特点, 在台阶的平缓位置是矿体厚大部位的赋存之地, 同样呈阶梯式分布, 这一形式被称作“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另外, 三条控矿断裂构成的伸展结构带, 既是矿体进行定位的有利空间, 也是流体进行运动和转移的通道, 所以流体迁移以及沉淀与伸展构造型式不仅形成了不同金矿的垂直分带, 同时也形成了胶西北金矿的阶梯式成矿, 这对于浙江省金矿成矿模式的研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胶西北金矿作为我国黄金资源的重要生产地, 对于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 随着我国矿业的进步, 胶西北金矿的生产等方面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本文结合浙江省第二金矿的诸暨璜山金矿的找矿模式对胶西北金矿的地质背景进行进一步分析, 并对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浙江地区进行金矿成矿模式以及矿物质研究等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矿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星.胶西北典型金矿控矿构造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分析[D].中南大学, 2012, 03 (11) :88~92.

[2]宋明春, 伊丕厚, 徐军祥, 崔书学, 沈昆, 姜洪利, 袁文花, 王化江.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07 (02) :992~1000.

新毕业护士阶梯式培训模式探讨 篇11

作者简介:吕晓玉(1967-),女,广西桂林市,本科,护理部副主任,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主管护理培训和教学工作。

【摘要】目的:探讨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方法:采取二阶段式培训模式,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培训对象的界定、培训目的、阶段培训计划、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结果:经过二阶梯模式培训,新毕业护士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带动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新护士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毕业;护士;阶梯式培训

我院在2006年1月由原桂林市第四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与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二级专科医院)组建, 原两所医院护理单元不一,服务对象各异,对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不同,为探索新毕业护士培训体系及效果, 特制定二阶段式培训模式, 经过3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院共分配新护士88人,年龄17~22岁,学历结构:本科生 4人占4.5%,大专生28人占31.8%,中专生56人占63.7%。其中2006年:大专生5人,中专生9人;2007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1人,中专生25人;2008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2人,中专生22人。

2 新毕业护士三至五年培训模式(阶梯式培训)

2.1 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对象的界定、培训目标、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方法、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2.2 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中专生,从毕业第一年见习期到护士(师)阶段的培训。

2.3 培训目标: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护理师基本条件。

2.4 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时间为3~5年,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中、大专毕业后第1、2年,本科毕业后第1年;第二阶段为中专毕业后第3~5年、大专毕业后第3~4年,本科毕业后第2年。

2.5 培训方法

2.5.1 成立新护士培训管理小组:由一名护理部副主任为组长和各病区护士长组成管理小组,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层次管理体系。

2.5.2 建立《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以国家卫生部《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为架构,结合培训大纲具体要求设置:①培训大纲、培训计划;②科室轮转计划;③培训考核实施记录;④基础护理记录等。

2.5.3 第一阶段的培训:①岗前培训一周,考核合格后转科室培训。②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巩固专业思想、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指定带教老师负责进行培训考核,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每3个月轮转科一次培训。④每月在示教室完成2项操作训练。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⑤完成工作量化标准。⑥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

2.5.4 第二阶段的培训:对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合格人员,经注册后,考核达到临床护士的工作要求,可独立承担临床护士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危理论考试成绩(重病人护理及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等,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学历教育。①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②每月在示教室完成操作示教1次,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完成工作量化标准。

2.6 培训考核体系:①成立考核小组:成员有主管培训的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及操作培训老师;②理论考核:建立试题库,理论考试为笔试;③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4)理论和操作考核内容年初下发到各科室。

3 效果 

理论考试成绩(表1),操作考试成绩(表2)如下。

经过3年有计划的阶梯式模式培训,2006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8人,通过率57.1%,第二年通过5人,通过率80%,一人连续2年未通过予解聘;2007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29人,通过率76.3%,第二年通过9人,通过率100%;2008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31人,通过率86.1%。执业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所有本科生均取得护师资格。“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护士学历有较大提高,87名(解聘1名)新护士中参加学历教育新取得本科2名,大专7名,大专以上学历占47.1%(41/87),本科在读24名,大专在读43名;医院3年来未发生护理差错和事故,住院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6.8%。

4 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

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一名新护士必须经过有目的、有目标、有措施、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从而提高护士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

4.1 传统培训模式中存在的弊病:新护士的传统培训方法以经验教学为主,带教老师不固定、带教内容比较随机、散乱缺乏系统性,一般没有制定详细、系统的新护士培训计划,培养周期延长;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内容,每次理论考试无具体科目规定,一般为综合性出题,需复习的书籍多,无针对性;缺乏完整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因此不利于新护士的长远发展,有必要改进和研究。

4.2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的特点:新护士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教育工程[3]。新护士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实行新护士二阶段式培训,将新护士培训变成了集体行为,通过培训管理小组和师资队伍共同参与管理,按计划、规范、系统地完成培训任务,在缩短培养周期的同时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考核内容由基本到复杂,由基础到专科,分解细化实施,循序渐进的设置,为护士临床工作的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阶段培训考核达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培训

4.3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提高了年轻护士学习的自觉性:护士们充分认识到了仅仅有课本知识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及自我完善,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报考大专、大本自修的人数增加了,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同时提高了技术操作的能力,逐渐实现了由护生到护士(师)的角色转变,“三基”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在医院管理年检查中“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100%。

4.4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促进了临床服务质量的提高:护士将文明规范言行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各个环节,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融洽了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达96.8%,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年来医院未出现严重护理差错和事故。

自2006年加强了对新毕业护士的管理,重点改进了规范化培训与考核方法,实行二阶段式的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稳定、快速发展。新的培训体系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侯明君,解雪梅.ICU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20(6):521

[2] 叶文琴,朱建英,主编.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01

[3] 曾有燕,周嫣.手术室护士的培训[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54-55

中职英语口语阶梯式训练思考 篇12

一、初级阶段自由演讲训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中职学生由于有了初中阶段的英语底子, 但接触中职英语有些难以适应,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让学生想说、敢说、不惧怕说。学生只有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才能学好英语。如, 课前做好准备, 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写一篇小短文, 并上台用英语演讲, 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内容都可以。每节课的脱稿演讲不少于十五分钟。同时, 自由演讲由于不受篇章和内容的限制, 学生不需要准备过多的资料。只要符合学习需要, 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就可以。如, 可以让学生谈谈异国风情、名人轶事等。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起步阶段, 学生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一, 因此演讲过程可能参差不齐。对此教师要多鼓励不爱说、胆小的、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有意识的一声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能在愉悦的、自主参与的课堂中学好英语。经过自由演讲联系, 多数学生会消除对英语的恐惧心理, 并对英语口语训练产生一定的兴趣, 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和锻炼, 已经逐步形成了英语素养。

二、中级阶段命题式演讲

在自由演讲的基础上逐步实施命题式演讲时符合教学规律, 且适合学生发展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 也是英语口语训练能否延续的关键, 没有命题式演讲, 英语口语训练就会失去一定的生命力。在中级阶段, 我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命题式演讲训练。首先是小组式命题训练。其次是教师临时命题训练。小组式命题训练时以课代表为首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出演讲题目,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命题。在演讲过后, 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评分, 以确保题目、文章内容的流畅连贯。因为题目都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学习水平来设计完成的, 演讲的学生大都会紧扣主题, 出题的学生因为责任感和荣誉感都特别的留心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题目, 根据同学的实际学习情况, 通过看书看报等手段将问题的广度扩大。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仅调动饿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更大限度的开发了自身的学习潜能。如, 学生之间相互给出的题目都富有生活气息且丰富多彩, “我想对老师说……”、“流行歌曲与我”、“我的烦恼”、“我是企业家”等等。

其次是根据已经学过的文章, 由老师进行临时性拟题, 学生在准备以后演讲。这种形式的演讲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英语语序同时有扎实的基本功, 通过合理想象, 将已学知识总结归纳, 使某一部分内容形成一个独立整体, 随后充实内容让情节更加完美。学生完成此类型训练, 首先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也要拥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因为此类演讲的病体多元化且内容不一。因此可以根据课堂正在学习的内容及时提出演讲的题目。如, 一节课讲的是人物介绍, 可以让学生用英语来简单说明一下课本人物都有哪些轶事, 从中又得到了什么启示等等。此类的口语训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也能加深对课本选取材料的理解, 既能拓展学生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与中职英语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相比较, 此阶段的英语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指导学生, 让学生对英语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这样才能满足命题式演讲的要求。

经过此阶段的命题式演讲练习以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口语表达能力也会相对提升, 学生对知识、思维和说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有稳步提升, 既陶冶了学生情操, 也丰富了英语素养。

三、高级阶段即兴演讲训练

通过初级阶段与中级阶段的口语训练以后, 学生的基本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深化。因此, 高级阶段可以进行即兴演讲训练。由教师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进行自由式命题演讲, 其他同学对演讲者所说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 吸取对方的长处并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及时进行纠正。

无论是评论还是演讲, 都需要学生拥有敏捷的思维和迅速的构思能力, 只有精神集中才能讲好、评好。因为初级、中级两个阶段的训练,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气动力以及应变能力都有一定的积累和提高, 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最好。学生的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磨练和提升, 演讲内容的逻辑性和思辨性会更好更缜密, 语言表达也能做到幽默活泼, 这也是口语训练见到成效的最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 中职英语三个阶段的口语训练,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也能帮助学生完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和练习的结果, 因此, 口语教学要科学合理且循序渐进, 教师也要大胆尝试新教法, 只有适合学生发展能帮助学生努力提升表达能力的教法才是好的教法。

摘要:学习英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要保证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 导致许多学生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都不能达到正常标准。新课改以来, 教师对英语教学方法有了新的认知,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中职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季舒鸿, 刘利.论互动模式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

上一篇:简化数据中心下一篇:煤炭行业赢利能力分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