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练习

2024-09-25

阶梯式练习(精选7篇)

阶梯式练习 篇1

一、略读课文教学现状分析

为真实了解略读课文教学现状, 我特地开展了专题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看, 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放任自流型:有的老师认为“略读”就是简单一读, 略知大意, 于是便有了“忽略”教学之念, 放任学生读后简单交流一下完事;精雕细琢型:将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 特别是面对文质兼美的文章, 抠词抠句, 环环相扣式的教学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蜻蜓点水型:有的教师知道略读课文不是测评的主要内容, 试卷中就是有也是“蜻蜓点水”, 于是出现了轻视的现象, 有的甚至连读都没读。略读课文教学练习缺失:统观教材中的98篇略读课文, 除了部分课文在“阅读提示语”中以问题或导向的方式指出了阅读任务外, 概无明确的“练习”;从教师实际教学情况来看,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没有依据单元语文能力训练重点或阅读提示语展开设计, 只停留在散谈层面, 无论是面上的广度, 还是点上的深度都很不够。

二、行动策略与思考

(一) 把握单元整体目标,

明确练习设计指向

1.解读“单元目标”, 分册整体梳理。

既然精读是基础, 是准备, 就必须在单元整组框架下厘清“单元目标”。哪些能力目标是精读课文中重点习得, 并需在略读课文学习中迁移、运用、巩固?每个“单元目标”之间有何关联?我们在教学中要从这一原点出发, 进行深入解读、梳理, 做到心中有数。为此, 我就四年级教材进行了整体梳理。以四上前四单元为例———单元专题“感受自然”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心灵勾画式阅读。 (2)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3) 学习作者描写自然奇观中不同的侧重点与表达方式。单元专题“观察发现”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 怎样记录观察所得。 (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开展观察活动, 把观察中的发现记录下来。单元专题“走进童话世界”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概括童话的主要内容。 (2) 在品味童话的语言中体会童话的特点。 (3) 学习创编童话、讲演童话。单元专题“亲近动物”的读写训练要求: (1) 学习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作家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2) 体会用看似不喜欢的语言表达深深喜爱之情的表达方式, 并在说话写作中运用。 (3) 学习作家的表达方式, 写自己喜欢的动物。

2.落实精略对接, 实现殊途同归。

四到六年级的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精略衔接的承接点、阅读能力的训练点、表达方法的涵泳点等, 都需教师系统观照。教师要明确编者的意图和学生“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力”的生长点,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六下五单元为例———六下五单元目标:学习本组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 还要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有兴趣的同学, 可以在课外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学作品。六下五单元课文及表达特点:《跨越百年的美丽》 (精读) 用一个具体事例赞美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功绩及人生意义。《千年梦圆在今朝》 (略读) 用5个具体事例表述数千年中华飞天梦想的实现历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精读) 用3个具体的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 (略读) 用一个事例写出科学课老师怀特森给予“我们”的终身影响。

其中, 《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我最好的老师》选用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来证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千年梦圆在今朝》用几个典型事例来说明。我们可调整教学顺序, 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与《我最好的老师》的基础上, 进行“想象还原抒写怀特森老师引导我们学习某一科学知识的学习情境”的练笔;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千年梦圆在今朝》时进行“我也能用几个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的练笔。如此精略对接, 学生不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领会都会有更深刻、更扎实的体悟。

3.直面剖析课文, 确定迁移节点。

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 因此不能求全求深, 需要教者在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语的观照下细读文本, 发现文本表达的独特性, 确定“阅读能力”和“语言表现力”习得点, 重点进行迁移性训练。以四上一单元为例, 其中有两篇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阅读能力迁移节点———体会作者用数据证明观点的写法;边读边想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语言表现力迁移节点——— (1) 学习用数据证明观点的写法, 围绕某一事物写一段话; (2) 也可学习用“从……到, 从……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话。《火烧云》:阅读能力迁移节点———在想象火烧云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中感受自然的神奇, 学习作者生动的描写方法。语言表现力迁移节点——— (1) 学习写“abb式、abac式、事物+颜色”的色彩词; (2) 想象火烧云的形态变化, 学习作者的写法, 写出三种形态的火烧云的变化过程。

(二) 立足学生能力发展, 精心设计“阶梯练习”

1.前置性预习练习———让学生学会在语言中自我游泳。

我和我的团队着力为三到六年级的每一篇略读课文设计“预习单”, 提前下发给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自学, 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 并与新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预习单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基础性内容:自己尝试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并读通课文;二是个性化内容:根据每个年级、每个单元和课文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对内容的了解、概括或梳理的练习;三是质疑性内容:请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预习还不能理解的疑惑, 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火烧云》预习单:

(1) 能借助词语手册、字典等读准并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 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abb式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abac式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事物+颜色的有_______、_______;我也能这样写_______、_______。

(3) 读了课文, 我知道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写火烧云。它变化多端, 先变成_______, 接着变成_______, 然后变成_______。

(4) 我能找到描写火烧云色彩或形态的语言进行批注。

(5) 读了课文, 我还有这样的疑问。

由于预习练习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当学生走进课堂便是已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 课堂教学就有了全新起点。每一份预习单, 我们都在上新课前进行批阅与梳理。

2.过程性语言练习———让学生在语言涵泳中收获“阅读表现力”。

(1) 学生预习成果展示。

本阶段旨在展示学生在独立学习中对字词的读、记与理解及对课文的朗读与梳理情况。因而, 根据课文特点, 设计了以“选择读音、生字辨识、词语记忆 (归类) 、朗读展示、课文主要内容提取概括”等形式的练习, 以媒体呈现口头展示或书面展示的方式进行。这既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有效正向反馈, 也是对相关学习内容的必要强调。

(2) 学生聚焦涵泳探究。

本阶段旨在整合学生在预习中的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学核心目标设计“练习”, 引导学生深入涵泳文本, 获得真正的阅读能力。

如四上略读课文《母鸡》安排在精读课文《猫》之后, 同为老舍作品, 但写法上有所不同。因此, 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学生学习过程, 让学生充分获得历练:

●自读找“我讨厌母鸡”与“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理由。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品读感受“我的讨厌与不敢讨厌”。口头互动练习。 (在练习中感受动物生动的形象, 获得推敲词句深层含义的能力训练。)

荫表格式对比《母鸡》和《猫》写法上的异同。 (在全体比较梳理中感悟文本表达特点。)

(3) 学生语言表达习得。

我们努力在“习作观照”下设计略读阅读教学中的课堂练笔单。仍以略读课文《火烧云》为例:

我能学习作者的写法, 选择火烧云可能的三种变化, 学习第4-6自然段的写法写下来。

一会儿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

接着___________

3.延伸性读写练习———让学生在自主读写中各放异彩。

(1) 努力追求与生活阅读对接。

我们高度关注略读课文教学后的阅读拓展。一是以一带篇。我充分利用好同步配套阅读《百合花开》一书, 以“主题阅读”方式, 推出一组同主题文章, 让学生进行略读, 整体把握, 感悟意蕴, 获得阅读能力训练。二是以一带本。不少略读课文是名家名作节选, 我通过“阅读推荐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原著,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如四年级一单元学习后推荐萧红原著《呼兰河传》;二单元学习后读法布尔作品《昆虫记》;三单元学习后推荐阅读《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四单元学习后推荐阅读《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

(2) 努力追求与生活写作对接。

在略读课文教学中, 我根据本单元精略课文的不同写作风格进行多样性写作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体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课内“迁移性训练”后, 勾连学生生活实践, 课后结合强化训练。如前面提到的略读课文《母鸡》学习后, 结合随笔练习, 请学生尝试用“先抑后扬”的情感表达方式, 用拟人的手法, 抓住具体事例写自己熟悉的某一动物。

(三) 聚焦教学实施状态, 自我剖析实践成效

1.常态实施, 进行“阶梯练习”跟踪评价活动。

为了唤醒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 并获得强化, 我们开展了常态性跟进性评价, 激励学生认真开展自主练习,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四年级“我能学·我会学”学习之星竞赛为例———好问星 (颗数:10颗;称号:小小问题家) : (1) 能在预习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能在上完课后, 延伸出继续研究的问题。好学星 (颗数:10颗;称号:自学小能人) : (1) 能认真完成预习单, 并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解决对字词的理解及一些浅显的疑问; (2) 能在课堂学习中比较好地完成练笔; (3) 能在课堂学习中积极投入到思考、互动中。会学星 (颗数:10颗;称号:智慧学习王) :能在课文学习后, 主动开展相关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并进行记录与展示。

2.现场测试, 举行“阶梯练习”竞赛剖析活动。

为充分了解学生“阅读表现力”的发展情况, 我们每周定期组织进行阶段性“阅读能力现场竞赛”和“现场写作比赛”。根据三到六年级不同阶段的阅读表现力编制竞赛内容, 进行现场统一竞赛。竞赛批阅后召开剖析会, 梳理出学生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进而不断调整、优化教学, 以帮助学生有效提升“阅读表现力”。

浅析初中语文阶梯式课外阅读 篇2

一、第一阶段:兴趣感知阅读

兴趣感知阅读作为阶梯式阅读的初级阶段,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增强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才能保证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持之以恒。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阅读之前为学生设定几个阅读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并将阅读中的语句和词语挑出来,进行简单的赏析,最后总结文章主旨,阅读教学就基本结束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阅读的接受程度,当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时,阅读教学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转变教学方式,首先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的 《童趣》 一课的知识点学习时,老师就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兴趣感知出发,课文里的很多场景及事件描写都很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方式比较贴切,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文章采取文言文的方式描写,更有一番韵味。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同时通过这种课本与生活的实际结合,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同时,老师可以借此引荐高尔基的 《童年》,让学生在课外的时候进行阅读,满足学生对中外不同著作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兴趣感知阅读。

二、第二阶段:理解鉴赏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教学的第二阶段,理解鉴赏也是阅读的发展阶段,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其中包含的蕴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词句进行鉴赏时,通常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语言的魅力主要是在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使得文章鉴赏变得死板,这样的方式就必然导致学生在之后的阅读鉴赏中,遇到类似的文章,却依然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就应该从引导学生认知为基本,从真正意义上讲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事物内部的主要联系。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知识讲解时,老师应该更加注重语言的鉴赏部分,该篇文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这是一篇记录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写百草园,用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其乐无穷的儿童乐园,但是三味书屋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三味书屋充满陈腐味,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这样老师就可从中引导学生对两幅景象的对比,分析出文章深含的蕴意,通过联系作者写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通过此文反映出的社会现象。本篇文章收录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老师可以通过延展,介绍出鲁迅的文选集,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范围,让学生透过时代背景的变化去感受鲁迅文中的主要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分析能力。

三、第三阶段:批评评论阅读

作为阶梯式课外阅读的最后一阶段,批评评论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展思维,从文章的语言和中心思想对文章进行评判。在进行评判过程中,可能与作者中心思想比较类似,或者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文章的各要素进行整合,对一些错误的或者有偏差的观点进行批判,真正意义上实现批判性阅读。在进行批判阅读引导时,老师要强调一点,并不是盲目的进行批判,而是在用科学视角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评讲,以此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初中数学分层阶梯式教学探讨 篇3

灵活改变教材内容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进行分层阶梯式教学的前提。课堂经验少的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按图索骥,一板一眼完全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走,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无论课改怎么改,核心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灵活处理,将教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笔者在使用八年级下册教材时,“勾股定理”安排在第一章,但在实际教学中勾股定理的教学需要频繁用到数的开方,但“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却安排在教材的第二章。教师都有体会,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两章节内容调整了顺序,从而消除了因教材安排的不科学性给学生学习造成的阻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分层阶梯式教学

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总会存在个体差异。让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同样的知识,获得同样的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使得尖子生能进一步提高,后进生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备课设阶梯

在进行备课的时候,笔者认真研究教材,研究问题的本质,充分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并以此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比如,形象、记忆性较强的内容,包括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设为初级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较强的内容,包括公式定理的基本应用设为中级阶梯,让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的内容,包括课堂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定理的延伸拓展设为高级阶梯,让A组学生“吃得饱”。

(二)讲课设阶梯

在实际课堂的讲解过程中,对于一个知识点从引入、阐述、推导、证明、验证、反复应用到实践演练,每一个环节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要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学时就必须设阶梯。例如,在八年级教材中的“梯形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中,笔者进行分层教学:要求C组学生先回忆之前学过的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的基本概念,回忆之后,开始导入,抛出问题:梯形中位线有没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类似的性质呢?侧重提问B组学生,鼓励其联想推理。随后,将学生讲出的答案作为命题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A组学生就这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通过对同一知识点不同推导阶段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问和要求,使得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作业设阶梯

课堂内容结束后,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巩固所学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布置的作业过易则容易流于形式,过难则会给后进生造成负担,不但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先将学生分为A、B、C三组,C组学生主要完成课后习题,B组学生则选做少量课后习题,同时辅以教材配套练习的习题,A组的学生除了做B组学生的作业外,课堂上笔者最后会留几道思考题,进一步提高其能力。这样安排作业,充分照顾后进生的实际,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掘了优等生的潜力。

总之,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教师就必须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反复通读教材,真正吃透教材的全部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取其精华,灵活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高效轻松。

英语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篇4

关键词:阶梯式,阅读,重点词语,层次

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中,对单词的解读和对段落的翻译往往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对文章整体的认识比较浅薄,没能把文章读透彻,导致学生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对一些不能通过字面意思获悉的答案,往往觉得无从下手,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取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但罗马非一日建成,任何的素养都要通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养成。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取较为科学的阶梯式阅读教学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本文即对英语阶梯式阅读教学的具体步凑及策略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读懂并深入思考标题的含义

在日常阅读中绝大部分人都会忽视对标题的审视,甚而至于觉得标题这个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标题是作者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它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所以标题的理解是一定不能忽视的问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为了有效的检验学生对标题的理解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设定一些题目。比如:通过标题,猜文章的题材?文章会涉及到那些方面的内容?作者有可能会表达什么样的观点。

二、带着问题对文章清浅的阅读并找出关键字

对标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之后,就要开始对文章进行解读了。但是很多学生都表示,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 虽然完整地读完了一遍文章,但是一到做题的时候却也依然如堕五里雾中,摸不到头脑。这种现象从科学层面讲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过目不忘。 对问题中涉及到稍微晦涩一点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对文章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解读。但是一遍走马观花的阅读过程, 是很难对文章有深刻印象的,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倒过去再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那些与问题、标题有密切关联或间接关联的词句。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才是值得注意的关键字,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对关键字含义的正确理解。其次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价及纠正,引导学生正确高效的完成任务。

三、对重点句的解读

完成对关键字的圈点工作之后,就进入到熟读阶段了。 在这个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关键字的深入解剖,找出段落间的重点句。所谓的重点句就是足以概括一个段落的句子,当然其中也包含了对关键字的注解。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了解各个段落的侧重点,找出各个段落的异同点,对接下来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同样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快速高效的找到重点句,这就要求学生对重点句的概念要十分的清楚,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其次就是要把握好阅读的时间,不要纠结一点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四、对文章细节的重点阅读

很多学生表示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会因为答案的相似性而发愁,因为它们大多都模棱两可不能从主观的认知层面去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的细节,要有足够的得认知。但是这样的能力绝对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养成需要大量的练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要针对这个方面做较多的投入。练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一般常用的有: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正误判断,对主要段落的句子排序,选词填空等等。在这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确保练习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特点。其次习题的选取范围要尽可能的广,不能拘泥于某个段落或词语。最后,限制好时间,明确好任务目标,让学生能够最高效的完成目标。

五、深化阅读对文章观点提出合理的评判

这个阶段的阅读是基于对文章十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进行了以上几个阶段达到的效果。到了这个阶段, 就应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批判能力,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与文章有一定的关联性,最好不要随意发挥。其次,问题最好是开放式的,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最后,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教育性,能够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同时也能够树立好的思想观念,达到育人为本的效果。

六、拓展性阅读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研究 篇5

胶西北金矿自开产以来, 就得到了广大学者的瞩目以及重视。早在20世纪初, 我国就有大量的地质学家对胶西北金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因此为本文进行成矿模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 胶西北金矿作为我国胶东地区的重要区域, 其矿带存在物质高度密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其中, 金矿的成矿更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的系统。它不仅与历史时期成矿的背景有关, 同时与成矿动力学也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还与后期的保存以及变化有密切联系。可见, 成矿作用属于区域性地质现象, 因此本文在对璜山金矿分析的基础上, 对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进行研究。

1 璜山金矿与胶西北成矿的条件分析

1.1 璜山金矿成矿的条件分析

璜山金矿赋存于桐树林-璜山断裂带内的蚀变石英闪长杂岩体内, 主矿体走向60°, 南东倾, 倾角60°左右。矿体长360m, 北东段出露地表。出露最高标高53.8m, 最深标高-152.5m, 最大延深205m, 呈不规则脉状。矿体的成因类型为混合岩化热液充填型, 矿石矿物以自然金、碲金矿和黄铁矿为主。地质上的主要找矿标志是石英闪长杂岩体内的含硫化物石英脉、韧性剪切带和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

璜山矿体严格受到断裂构造控制, 成矿围岩受桐树林-璜山断裂制约, 而溪北-月形村“左行”断裂又给矿液提供了富集和储存的空间。所以, 璜山金矿赋存于北东向断裂 (桐树林-璜山) 与北东东左行断裂的复合部位。

1.2 胶西北成矿的条件分析

根据相关者资料表明, 胶西北成矿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即区域物理场特征、成矿动力学环境、区域结构金矿化以及岩浆活化。

在胶西北成矿条件产生的过程中, 区域物理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1) 相关学者指出, 胶西北隆起的主体部位呈现以莱州为中心的不同走向的异常区, 而在这些不同的异常区之间呈现梯级带, 并且与地壳浅部次级剪切带高度吻合。 (2) 主要是区域磁场特征, 即胶北区域主体表现为一个巨大的闭合负异常体, 其中又包含4个局部负异常体, 其中胶西北隆起2个闭合局部负异常体[1]。

另外, 胶东半岛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大板块活动的交汇处, 其中胶西北地区位于新华夏系巨型构造第二隆起带, 胶西北地区的东南部是胶莱盆地, 西侧又相接于郯庐断裂带。同时, 胶西北金矿又处于一个相对挤压的环境中, 所以其岩石圈渗透性差、闭性好, 为陆壳加热、岩石圈的加热提供了多种有利的条件。

换而言之, 动力学条件为胶西北区域以及璜山金矿大规模成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 李士先 (1987) 、滕培道 (1985) 、王孔海 (1986) 等学者经过地质勘测与研究表明, 在花岗岩的形成当中, 大规模的花岗岩形成可以促使金这一成矿元素发生活化转移, 从而为浙江省和胶西北金矿的阶梯式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2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分析

2.1 胶西北控矿构造的体制

璜山金矿断裂构造丰富, 其中北西向断裂最发育;东西向断裂带规模小, 多为压性, 局部充填花岗斑岩脉;北东向断裂带由于多数被岩脉充填, 断裂特征保留不完整, 大多呈断续零星分布。胶西北金矿的断裂带与其有相似之处。

随着矿业的发展, 近年来找矿的成果越来越丰富。其中胶西北地区的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以及招平断裂作为胶西北地区三条主要的控矿断裂, 其断裂特征都呈现为上陡下缓特征是许多学者一致认同的观点。

但是根据笔者对于文献的总结以及理论等多方面的分析, 胶西北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以及招平断裂这三条主要的控矿断裂为同一伸展的构造带。并且根据相关的分析表明, 三山岛断裂与焦家断裂很可能会在深部连成一个整体, 而招平断裂与焦家断裂则在黄岗岩体顶部连成一个整体。但是现状是断裂逐渐被剥蚀, 只留下少量的裂隙带。所以, 胶西北三条断裂构成的伸展结构的上盘应为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 下盘应该为未变质的玲珑花岗岩[2]。

胶西北金矿主要有三种类型, 即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以及网脉型金矿。根据金矿成形的特征来看, 不同的金矿类型在伸展结构带的不同部位出现。其中, 含金石英脉型金矿, 如焦家式金矿主要分布在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带以及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玲珑式的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则主要分布在伸展构造的下盘的正常花岗岩内以及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中。而网脉型金矿主要存在于断裂下盘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带中以及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带中。

2.2 金矿区域定位模式

在璜山金矿中, 控矿因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 岩浆对成矿的控制; (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所以浙江省的阶梯式成矿模式可以从胶西北金矿成矿模式中得到启发。

在胶西北金矿的焦家断裂、三山岛断裂以及招平断裂构成的伸展结构带中, 不同金矿类型受到同一构造带控制。

一方面, 靠近由三大断裂组成的伸展结构的主断面下的岩石由于受到非常强烈的剪切应力, 所以伸展结构的构造岩主要是变形比较均匀的糜棱岩以及碎粒岩, 这些岩石的矿化均匀, 因此形成了焦家式断裂的浸染状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

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构造带伸展剪切应力的影响, 产生了网状裂隙带, 即形成了河西式的网脉状矿石, 矿石成共轭剪节理性质。

除此之外, 远离主断面, 由于受到岩体上拱时产生引张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岩体边缘张裂隙, 即陡倾裂隙带, 从而形成了玲珑式脉状矿石。

总的来说, 胶西北金矿矿床沿着伸展构造带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为阶梯式分布模式。而且在阶梯式分布模式中伸展构造变化的台阶有若干个, 并且在第二矿化带下形成多个阶梯式分布的矿化富集带。

2.3 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机制的具体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对璜山金矿以及胶西北地区金矿形成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而关于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机制目前研究相对甚少, 因此本部分内容也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对于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机制的观点, 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岩石圈减薄而成矿。所以学者陈衍景认为胶东金矿在侏罗纪末就已经形成, 而学者毛景文则认为胶西北的金矿呈阶梯式成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热力学的作用。虽然二者的观点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他们都共同认为阶梯式成矿与岩石圈有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 在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过程中与中生代的岩浆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郭家岭花岗岩以及玲珑花岗岩一直被认为是胶西北金矿成矿的主要矿源岩, 其中郭家岭花岗岩被认为是导致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的直接因素。可见, 花岗岩在金矿成矿中产生的“热机”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玲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断裂下盘, 所以对于流体系统的组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 玲珑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盐度是在3.4~19.2%之间, 而焦家金矿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在1.4~10.24%, 根据两者地质条件的分析以及所处断裂层分析, 可以知道玲珑式金矿离热源比较近, 所以其成矿程度可能更高。

除了分析焦家断裂以及招平断裂的岩石情况, 对于三山岛断裂岩石情况的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三山岛金矿的挖掘中, 其流体主要有三种, 即含水型、CO2-H2O-CH4以及CO2-H2O。在许多的研究中, 认为这三种流体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岩浆的作用[3], 笔者也是比较认同这一观点的。在金矿沉淀中, 流体不混融以及围岩-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流体吸收矿源岩中的相关同位元素以及金元素, 从而形成含金量较高的液体, 从地表深部向表面迁移, 当和大气降水混合时, 就形成了新的流体和成矿系统。

3 结论

胶西北金矿主要有三条控矿断裂, 即焦家断裂、招平断裂以及三山岛断裂, 它们共同组建成一条伸展构造带, 其中不同的金矿类型受到这一伸展构造带的控制。在这些控矿断裂中出现了带有变化性的台阶, 这些台阶由陡变缓, 呈坡坪式或者台阶式特点, 在台阶的平缓位置是矿体厚大部位的赋存之地, 同样呈阶梯式分布, 这一形式被称作“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另外, 三条控矿断裂构成的伸展结构带, 既是矿体进行定位的有利空间, 也是流体进行运动和转移的通道, 所以流体迁移以及沉淀与伸展构造型式不仅形成了不同金矿的垂直分带, 同时也形成了胶西北金矿的阶梯式成矿, 这对于浙江省金矿成矿模式的研究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摘要:胶西北金矿作为我国黄金资源的重要生产地, 对于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 随着我国矿业的进步, 胶西北金矿的生产等方面再一次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本文结合浙江省第二金矿的诸暨璜山金矿的找矿模式对胶西北金矿的地质背景进行进一步分析, 并对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浙江地区进行金矿成矿模式以及矿物质研究等方面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 同时也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矿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星.胶西北典型金矿控矿构造及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分析[D].中南大学, 2012, 03 (11) :88~92.

[2]宋明春, 伊丕厚, 徐军祥, 崔书学, 沈昆, 姜洪利, 袁文花, 王化江.胶西北金矿阶梯式成矿模式[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07 (02) :992~1000.

阶梯式立体支护技术应用实践 篇6

关键词:阶梯式,立体支护,巷道围岩,锚索

平顶山十一矿己二胶带下山巷道沿己16-17煤层顶板施工,巷道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局部有2~3层炭质泥岩伪顶,沿巷道顶板自下而上2.0,3.2,4.2 m处含有0.1~0.3 m厚的煤线,自然地在巷道顶板与稳定的基岩之间形成了3层弱面,而且巷道顶板围岩自身节理裂隙发育,顶板局部破碎,并有淋水现象。巷道标高-800~-900 m,埋深达1 100 m,巷道围岩应力较高,煤层松软,顶板整体承压能力较差。巷道两帮和底板是己16-17煤层,巷道底板容易出现底鼓。

1 巷道原支护形式及存在问题分析

(1)原支护形式及规格。

巷道采用“锚网+锚索+钢筋梁+喷浆”支护。巷道规格3.8 m×3.1 m(宽×高)。顶板和巷帮锚杆布置间排距均为700 mm。顶板采用Ø22 mm×2 400 mm高强锚杆;巷帮采用Ø22 mm×2 200 mm等强锚杆。锚索采用钢绞线,规格Ø17.8 mm×7 500 mm,间排距均为1 400 mm。钢筋梁:Ø14 mm×4 000 mm。顶板、两帮背金属网。

(2)巷道支护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巷道围岩在高应力场的作用下,矿压显现显著,巷道变形严重(巷道最大收缩率超过60%),仅施工3个多月的巷道已经用金属支架复支1遍,但是,巷道变形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巷道围岩依然在继续变形和破坏。经过对该下山巷道围岩支护和矿压显现分析,认为原支护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对该下山巷道围岩节理、层理裂隙延伸和离层变形规律和变形机理认识不清。②原支护设计不适应该巷道围岩地质条件,锚杆和锚索支护没有对巷道顶板最容易离层变形的弱面进行及时、有效控制。③没有对裂隙发育的巷道围岩岩体和煤体进行整体性加固,巷道围岩的自承性和承载能力不强。④原锚网喷支护没有对巷道围岩形成整体性支护。其中:巷道顶板没有形成整体板块;巷道两帮和底板的煤体稳定性和强度提升不够,变形较大,扰动和破坏了顶板的稳定性。⑤没有建立和实施巷道矿压显现观测措施,没有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及变化规律的基础数据,无法提出针对性的巷道围岩控制与支护的有效措施。

2 立体支护原理

巷道在开掘后,随着巷道围岩应力的重新再分布,巷道表面围岩径向地应力消失,由于巷道围岩由外向里受到三向地应力不均匀现象的影响,且越接近巷道表面,巷道围岩三向地应力的差值越大。因由外向里巷道围岩处于一个不相等或不相同的地应力环境状态,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将由外向里开始伸展裂隙和变形,其中巷道变形包括岩体膨胀变形和岩体间离层变形。当地应力和矿山压力达到相对平衡的分布状态时,巷道围岩裂隙的伸展和变形停止;如果这种平衡状态受某种因素被打破时,巷道围岩由外向里继续开始伸展裂隙和变形,直至达到新的平衡为止,这就是巷道围岩变形演变的机理,这也符合岩体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出现的“断裂—损伤—流变”变化规律[1](图1)。

利用锚杆在巷道表面围岩造壳,采用短锚索支护与控制直接顶中软弱薄岩(煤)层和锚固段以下岩层,利用长锚索对巷道支护与控制围岩实施整体锚固,形成围岩表面补偿强度大、围岩深部补偿强度小的阶梯式立体支护结构[2]。

3 立体支护方案设计

根据十一矿己二采区下山巷道围岩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现场勘查和调研得知,采用巷道常规的锚网喷支护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巷道围岩在高应力状态下的支护环境。为此,提出巷道支护设计新方案:顶板采用2.8 m高强锚杆+M型钢带+金属网控制巷道表面岩层不破碎;用6 m短锚索控制巷道顶板两翼浅部岩层和肩角岩层;用10 m长锚索控制巷道顶板中深部岩层,为了主动对顶板上覆岩层施加径向、轴向、切向反向应力,故采用十字交叉倾斜布置。巷帮采用2.4 m等强锚杆+金属网+钢筋梯梁控制煤壁,如果巷帮变形仍然较大时,可在巷帮腰线位置沿每层倾向布置4~6 m锚索控制巷帮煤层。最终对巷道顶板上覆围岩和巷帮煤岩形成阶梯式立体锚网支护结构体系。支护形式如图2所示。

(1)采用“锚杆+锚索+钢带+金属网”阶梯式立体支护[3]。

①巷道规格4 000 mm×3 100 mm(宽×高)。②顶板和巷帮锚杆布置间排距均为700 mm。顶板采用Ø22 mm×2 800 mm高强锚杆,增设肩角顶板锚杆;巷帮采用Ø22 mm×2 800 mm等强锚杆,增设柱脚巷帮锚杆。③锚索采用Ø17.8 mm钢绞线,长6 000 mm,间排距2 800 mm×1 400 mm,两侧布置;对拉长锚索为Ø17.8 mm×10 000 mm,纵跨距1 400 mm,横跨距1 800 mm,横向对拉锚索介于2排短锚索之间布置,纵横向对拉锚索十字交叉居中布置,2对拉锚索孔对应向外倾斜布置,锚索孔与顶板夹角为60°。④顶板钢带为GRT M6型,长×宽 ×厚为4 000 mm×137 mm×4 mm,排距700 mm;巷帮采用Ø14 mm×3 000 mm钢筋梯梁,排距700 mm。⑤采用水泥砂浆等加固材料对巷道表面3 m以内围岩进行整体性注浆加固,并在围岩表面喷射50~80 mm的混凝土薄壳。⑥为防止巷道基础因遭受水蚀软化变形(片帮、底鼓),破坏巷道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沿巷道一侧柱角敷设一条具有防渗性能的排水沟。根据现场巷道掘进中顶板围岩间夹煤线增多、标高变化较大等情况,倾斜对拉大锚索每排3根,居中大锚索垂直布置,同时,采用M型钢带将大锚索连接成一个支护整体,以提高护顶面积和支护强度。

(2)阶梯立体支护对顶帮的支护分析。

①由支护机理分析可知,阶梯式支护技术的锚固作用力可针对性地作用于各个软弱岩层之上,有利于控制岩层离层变形,有利于提高复合岩层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②立体支护可对顶板围岩产生一定水平应力,可较快地缩小巷道围岩三向应力差值,有利于减小或抵消巷道表面产生的拉应力和剪应力,从而提高顶板的抗弯能力、抗剪能力和承载能力;③快速提高复合顶板巷道围岩整体稳定性,阶梯立体支护可以使支护强度增加,并与加固后的巷道围岩共同控制围岩变形与破坏。

4 不同支护对巷道围岩的支护作用

(1)普通锚网支护。

通过沿巷道径向方向布置锚杆支护与控制表面浅部围岩,再通过长锚索将加固后的表面围岩锚固在稳定岩层上。普通锚网支护对于均质巷道围岩,支护作用和效果基本可满足要求;但是对于巷道复合围岩,尤其是间夹有多层弱面或煤线的复合岩层组,由于没有有效地对易受矿压扰动产生离层变形的软弱岩层和煤线弱面进行支护与控制,更没有主动对巷道围岩施加反向切向和轴向应力,提高巷道围岩的抗弯、抗剪能力,易使巷道周围煤岩出现应力不均匀、软弱岩层或煤层弱面产生较大离层变形现象,甚至造成围岩整体结构失稳或冒落。

(2)阶梯式立体支护。

阶梯式立体支护技术就是针对岩层组中各个煤岩夹层和弱面的支护与控制需要而设计的,具有主动性、针对性、整体性等支护特点。纵向是通过阶梯式对巷道表面围岩进行加固、造壳,对中部软弱岩层和煤线弱面进行逐级阶梯式主动支护与控制,对表面围岩至稳定岩层之间的岩层进行整体支护与控制;横向是通过在孔外段施加预拉力对围岩主动实施抗弯、抗剪能力的支护与控制。主要特点:①通过在巷道围岩表面布置锚杆或小锚索,达到加固表面围岩的目的,并在围岩表面主动形成稳定的岩体外壳;②通过在巷道围岩表面布置中长锚索,并将锚固段逐级设置在预锚固的软弱岩层或煤线弱面之上,将岩体外壳和软弱岩层或煤线弱面之间的岩体锚固成一整体;③通过在巷道围岩表面布置能够产生径向切向和轴向锚固力的交叉斜拉长锚索,并将锚固段设置在预锚固的稳定岩层中,将岩体外壳和软弱岩层或煤线弱面之间的岩体以及长锚索锚固段以下的岩体锚固成一整体,最终形成整体稳定的组合拱梁结构。

5 支护效果分析

(1)测点布置。

巷道每间隔40~50 m设立1个测站,每站设立不少2组测点,每组测点间距不超过15 m,每组分别在顶、底、两帮中部布设测点。

(2)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观测与分析。

选取设立较早、变形量较大的2个测点(A1#和A2#)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图3所示的曲线。

曲线变化情况表明,采用该技术支护后半年内,巷道顶底板最大移近量375 mm(移近量以底鼓为主),两帮最大移近量260 mm,且已趋向稳定,巷道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支护效果较好。

6 结语

阶梯式立体支护技术在十一矿应用后,通过半年的观测,巷道最大收缩率为17%,且主要变形来自于底鼓,远远小于使用原支护方法时最大收缩率60%以上。巷道围岩得到了有效控制,达到了较好支护效果。这种支护技术解决了大采深、高应力、节理裂隙发育、复合顶板间夹多层软弱薄煤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围岩支护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损伤场的耦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9):1 413-1 418.

[2]朱维申,李术才,陈卫忠.节理岩体破坏机理和锚固效应及工程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阶梯式练习 篇7

一、提出阶梯式问题设计的缘由

由于思想品德课是非考试学科,空洞的说教学生听不进去,枯燥的阅读学生看不下去。因此,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问题设计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但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问题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第一,问题设计目的性不够明确。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的内在逻辑,不注重循序渐进,难以发挥启智导航的作用。第二,问题设计的适切性有待提高。有些问题表述比较理性化,思维容量也比较大,大多数学生无法回答;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更谈不上思维品质的提升。第三,问题设计的指向性需要调整。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学生的差异,避免出现大多数学生处于“被教会”、“被听懂”或“似懂非懂”的状态。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研读课程标准,厘清教材脉络,注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笔者希冀通过阶梯式问题设计的实践来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增值。

阶梯式问题设计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出的一种问题设计方法,是指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学生个体间的认知差异为依据,以达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旨归,勾勒出一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使问题设计凸显激发兴趣、提升思维、攻克难题的作用。

笔者认为,阶梯式问题设计是助推课堂增值的途径之一,可以达到教得少、学得多的目的,促进知识内化与情意提升。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言,“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最大的效果”。

二、阶梯式问题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学生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如情感态度的差异,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善待差异,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2]因此,在阶梯式问题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其原则与依据。

(一)阶梯式问题设计的依据

1. 课程标准的导向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紧扣初中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加工和提炼。阶梯式问题设计正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效举措。

2. 教材内在的逻辑性。

以初一第一学期第二课“珍惜生命健康成长”为例,本单元由三框教学内容构成。第一框“生命来之不易”,第二框“学会珍惜生命”,第三框“让生命焕发光彩”,这三框内容彼此相关,层层递进,有助于阶梯式问题设计的展开,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拓展。

3. 学生认知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在原有学习基础、学科学习热情、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阶梯式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坡度、广度与深度。以“现代家庭的精神生活”一框内容为例:基础性问题是现代家庭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时代特征;拓展性问题是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积极向上的家庭学习氛围与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挑战性问题是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交互关系。

(二)阶梯式问题设计的原则

1. 适切性原则。

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阶梯式问题设计的实践。

2. 层递性原则。

要以学生个体间的认知差异为依据,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勾勒出一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链,使问题设计凸显激趣、导航、启智的作用。

3. 有效性原则。

阶梯式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增值的目的。

三、阶梯式问题设计的实践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课第一框“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时,涉及这样一个案例:

小艳同学在读初一时,不幸得了脑动脉瘤,而且病情迅速恶化。由于手术难度大,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医疗费,这对于收入不高的小艳父母来说实在困难重重。女儿的学习怎么办?医疗费又从哪里来?面对生病的女儿,小艳父母万分焦虑。就在这时老师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在班长的倡议下,全班同学为小艳治病开展了捐款活动。消息传出,一股友情的热流荡漾在整个校园,师生们被这个班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在短短的两三天里,全校师生共捐款两万多元,在医生的努力下手术成功了。小艳住院期间,同学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天天坚持给她补课。一学期后,小艳来校上课了。为了回报师生的情谊,她加倍努力学习,关心集体,积极为班级出黑板报,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她所在的班级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笔者围绕前述案例,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了具有梯次性的“问题链”。

1.小艳和她的父母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生1:学业受影响。

生2:医疗费无着落。

2.老师和同学如何帮助病重的小艳?

生1:全班师生为小艳捐款。

生2: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师生们坚持给她补课。

3.小艳康复后如何回报师生情谊?

生:为班级出黑板报。

4.小艳和她的老师、同学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1:老师拥有无私奉献的品质。

生2:同学具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精神。

5.小艳的班级为什么会被评为区先进班集体?

生:这个班级师生间相互关爱,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貌。

6.案例中的小艳病重时得到了师生的关心,回校后用实际行动为班集体增光添彩。通过这个案例,你觉得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怎样的双向互动关系?

生1:个人总是属于一定的集体。

生2: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

生3:个体的努力助推集体的发展。

生4:集体为个人施展才华、实现个体价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六个问题中的前两个是考察学生最基本的信息捕捉能力,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低,适合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回答,也有利于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课堂教学实际而言,教师的问题预设与学生的课堂生成高度契合,前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案例的关注,让认知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回答适切的问题有了初步的成功体验。

第3、第4两个问题虽然是基于事实的表述,但对学生归纳、提炼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教师通过问题设计策略的运用将知恩、感恩、报恩等德育元素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凸显了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育人价值。从课堂生成的角度看,大部分学生能回答第3个问题,对于第4个问题,少数学生提炼不到位、回答不完整,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

第5个问题是希冀让学生对优秀班集体的构成要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旨在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个人总是属于一定集体”这一核心观点基础上的适度拓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从实际教学来看,需要综合几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

第6个问题直面本框教学的难点:个体与集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使得学生具备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旨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同一个问题,对于初中预备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讨论加之教师的引导与梳理,在此问题上师生形成了共识。

阶梯式问题设计遵循文本资源案例化、案例资源问题化、问题设计层次化的原则有序展开,让每一个学生投身于问题情境,设身处地地分析问题,在与文本、同伴、教师对话的过程中,获得“顿悟”。由于案例的真实性、问题的情境性、设计的适切性、指向的明确性,使其兼具引发关注、思维碰撞、认知提升、情感认同的功能,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阶梯式问题设计的成效

阶梯式问题设计是教师在研读文本、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有助于厘清并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阶梯式问题设计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学生能主动回答教师基于案例提出的各类问题,且热衷于参与问题讨论以及对同伴的回答进行纠偏或补充。阶梯式问题设计注重问题内在的逻辑性、问题之间的层递性及问题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阶梯式问题设计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间差异性的充分考量,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进,这也是实现课堂教学“增值”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苏]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M].译者:张定璋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上一篇:大型望远镜论文下一篇:称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