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牙埋伏

2024-06-14

个别牙埋伏(通用3篇)

个别牙埋伏 篇1

多生牙也称额外牙, 是正常牙列中额外的牙体, 可以发生在牙列的任何区域, 发生率为0. 3% ~3. 8%[1]。多生牙可以在下颌或上颌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任何区域, 在上颌前牙区易发, 恒牙列多发[2 -3]。拔除骨埋伏多生牙, 往往存在埋伏位置深在、操作视野不佳等问题, 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往往造成患者较严重的局部反应与全身反应。而新型微创拔牙工具应用于临床, 颊拉钩等可以充分的暴露视野, 术中采用外科专用切割手机去除牙阻力和骨阻力, 避免了敲击等, 减少了手术创伤, 提高了术中患者舒适度, 较大程度的减轻了患者术后的局部反应。我们采用微创拔牙工具拔除埋伏多生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10-01 ~ 2012-06, 到我院就诊的诊断为“埋伏多生牙”的病例35 例, 其中男27 例, 女8 例; 年龄12 ~48 岁, 平均年龄17. 6 岁。其中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22 例, 下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11 例, 下颌磨牙区埋伏多生牙2 例。所有病例均为完全埋伏, 经全口曲面断层、必要时CBCT检查时发现确诊。所有病例排除拔牙禁忌证。

1. 2 常用外科器械

常规备微创拔牙手术器械包内含: 15 号手术刀、牙龈分离器、骨膜分离器、颊拉钩、吸管及45°外科专用切割手机、拔牙用长裂钻, 各种型号的拔牙挺、根尖挺、各种根尖钳等。

1. 3 手术方法

术前拍摄牙片、全口曲面断层片或CBCT等, 结合体检初步确定埋伏多生牙的埋伏深度、与颊舌 ( 腭) 侧骨量、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等。

如果发现埋伏多生牙导致恒牙牙根吸收或紧贴恒牙牙根, 必要时应先行恒牙的根管治疗, 一般在术前1~ 2 周前完成。

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 一般先行CBCT检查或侧位牙片, 确定多生牙与唇腭侧颌骨的位置关系。切口选择一般按埋伏多生牙靠近唇颊、腭侧来确定选择唇颊侧切口或腭侧切口。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多数位于恒牙列腭侧, 如果埋伏多生牙位于恒牙牙根根尖1/3以下, 且位于中切牙中间时, 可选择唇侧切口; 如果埋伏多生牙横位于恒牙牙根腭侧时, 应选择腭侧切口。一般唇侧选用梯形切口, 阻生尖牙两边多一个牙位为切口范围, 腭侧一般要翻开至埋伏多生牙侧尖牙区与对侧侧切牙处, 翻瓣至埋伏多生牙投影处。拔牙快速手机去骨, 暴露牙冠, 快速手机分冠后, 去除阻力, 挺出牙根。清理拔牙创, 缝合。

下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多选用唇侧切口, 可采用前庭沟内切口, 牙龈侧可预留0.3 cm左右黏膜组织以利缝合, 翻瓣至埋伏多生牙投影处, 拔牙快速手机去骨, 暴露牙冠, 快速手机分冠后, 去除阻力, 挺出牙根。清理拔牙创, 缝合。

本研究中下颌磨牙区2例多生牙牙冠偏下颌骨舌侧骨板, 故采用舌侧牙龈近中附加切口, 附加切口选择在埋伏多生牙的前一个牙位, 切口止于龈组织边缘, 直达骨面后翻开龈骨膜瓣。使用颊拉钩拉开龈骨膜瓣, 保护软组织, 特别是保护口底疏松软组织及舌神经等重要组织。直视下使用45°外科专用切割手机去骨, 充分暴露埋伏多生牙牙冠, 注意避免损伤恒磨牙牙根。使用快速手机牙冠颈部横行截冠, 必要时竖行截开牙冠以充分解除牙冠阻力。取出牙冠后, 于牙根处磨出一道沟槽, 使用三角挺等牙挺一般可顺利将压根挺出, 清理拔牙创口, 缝合切口 (图1~7) 。

术后, 生理盐水冲洗术区。

对于已导致恒牙牙根吸收的病例, 应在术前1 ~2周行根管治疗, 拔除埋伏多生牙后, 充分搔刮恒牙牙根, 必要时可行截根术或根尖切除术。

术后常规医嘱, 服用抗生素3 d, 术后1 周拆线。术后1 个月复诊。

2 结果

通过详细的术前X线检查, 特别是必要的CBCT检查, 我们在术前已经充分评估了埋伏多生牙与毗邻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 特别注意上颌埋伏多生牙与鼻底的位置关系; 下颌磨牙区埋伏多生牙与下牙槽神经管的位置关系; 注意埋伏多生牙与恒牙牙根的位置关系。如果埋伏多生牙紧贴恒牙牙根或已导致恒牙牙根吸收, 应在术前行恒牙的根管治疗。本研究中共4 例埋伏多生牙紧贴恒牙牙根或导致恒牙牙根吸收, 其中3 例为上颌中切牙区埋伏多生牙、1 例为下颌磨牙区多生牙, 均在术前行恒牙根管治疗。

所有35 例埋伏多生牙均采用微创拔牙方法拔除患牙, 而未采用传统拔牙锤敲击去骨分牙等方法去除骨阻力或牙阻力, 手术时间为10 ~ 40 min, 平均为15min左右。由于术中没有敲击等相对暴力操作, 患者手术中保持了良好的舒适度, 未成年患者在手术中也可较好的配合手术, 术中严重不适的发生率为17. 14% 。拔牙术后反应如术区肿胀、疼痛等患者自觉不适为8. 57% ( 表1) 。

35 例均未出现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束如鼻腭神经血管束、下牙槽神经血管束和舌神经的情况, 均未损伤邻近恒牙牙根; 术中、术后未出现大出血与 ( 或) 下唇麻木; 均未出现术后感染; 均未出现牙根移位等较为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 表2) 。2 例术后出血均为术区渗血, 常规压迫止血即可。术后疼痛口服布洛芬可以止痛, 术后肿胀必要时可口服或静滴地塞米松及维生素C, 一般术后3 d各种术后反应如疼痛、肿胀等可逐渐消失 ( 表2) 。

术后1 个月复诊、复查, 所有患者术区愈合良好, X线片示拔牙后空腔 ( 拔牙窝骨) 密度有所增加。

3 讨论

多生牙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发育异常[2]。只有25%多生牙可以萌出到口腔中, 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 从而导致牙列不齐、牙齿移位及牙间隙增宽等问题, 进而影响颜面部的美观; 此外, 埋伏多生牙还可继发颌骨囊肿, 恒牙根尖区的多生牙还可引起恒牙牙根吸收[4]。临床上对于引起上述症状的埋伏多生牙应在确诊后尽快拔除以减少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对于骨埋伏多生牙, 传统方法通过敲击骨凿去除骨阻力和牙阻力, 并通过敲击牙挺増隙的方法。手术中敲击导致患者不适反应较重如头脑震动等[5], 特别对于未成年患者, 往往加重其恐惧心理, 甚至不能配合手术。埋伏多生牙通常术野深在, 术中敲击去阻力困难, 往往需要去除较多正常组织, 导致术区出血、水肿等并发症, 导致术后反应较重。比较严重的是, 敲击方向不易控制而导致方向错误或力量过大时, 则可能导致去骨过多、损伤恒牙牙根、埋伏多生牙移位至鼻腔等并发症。

微创拔牙主要采用45°外科专用切割手机和长裂钻去除骨阻力以及牙阻力, 在颊拉钩等配合下, 充分翻瓣暴露术野, 快速切割硬组织, 吸管及时的吸出血液等, 可以保持术野的清楚。一方面避免了敲击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和恐惧感, 提高了手术中患者的舒适度。另一方面, 采用快速切割骨组织, 减少了对骨组织的压迫, 去除硬组织阻力效率提高, 缩短了手术时间, 术野清楚可以避免损伤邻近组织[6]。我们采用微创拔牙拔除埋伏多生牙的35 例患者中, 82. 86% 术中没有感觉到明显的痛苦。而采用微创拔牙方法后, 各种牙拔除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8. 6%。

在采用微创拔牙方法拔除埋伏多生牙时,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术前必须要进行X线检查如牙片、全口曲面断层片, 对于需要拔除的上颌埋伏尖牙, 建议CBCT检查以明确埋伏牙的位置与毗邻关系, 特别是上颌切牙区埋伏多生牙与鼻底之间的关系, 埋伏多生牙与恒牙牙根的关系[7], 对于埋伏多生牙紧邻恒牙牙根尖孔或已经导致恒牙牙根吸收的病例, 建议术前1 ~2 周行恒牙的根管治疗, 以保证手术后骨腔的无菌封闭。②根据术前X线检查结果确定选择翻瓣的部位, 上颌埋伏多生牙可根据埋伏牙牙冠位于颊腭侧的定位来选择唇侧或腭侧翻瓣。多见上颌切牙区埋伏多生牙位于恒牙牙根偏腭侧, 如果埋伏多生牙位于恒牙牙根根尖1/3 以下, 且位于中切牙中间时, 可选择唇侧切口; 如果埋伏多生牙横位于恒牙牙根腭侧时, 应选择腭侧切口[8]。下颌前牙区埋伏多生牙多选用唇侧切口, 因为舌侧口底软组织疏松, 易水肿且下颌舌侧手术过深, 易视野不清。可采用前庭沟内切口, 牙龈侧可预留0. 3 cm左右黏膜组织以利缝合。下颌磨牙区埋伏多生牙可视牙冠偏下颌骨颊舌侧骨板而选择翻瓣部位, 本研究中2 例下颌磨牙埋伏多生牙牙冠偏舌侧故选择舌侧翻瓣, 切口多需在舌侧牙龈近中附加切口, 附加切口选择在埋伏多生牙的前一个牙位, 切口止于龈组织边缘, 直达骨面, 充分翻开龈骨瓣后, 使用颊拉钩充分拉开龈骨瓣, 保护软组织, 特别是保护口底疏松软组织及舌神经等重要组织。③因外科专用切割手机去骨及分牙效率极高, 应在充分拉开龈瓣、充分暴露视野的情况下使用, 避免损伤软组织, 磨除过深损伤深部组织、穿透鼻腔, 或下颌口底区软组织引起出血等。④骨阻力不必像传统方法一样去骨过多, 可采用多磨除牙体组织, 将牙体组织分块取出的方法, 这也应是微创理念之一, 特别对于颌骨正在发育的青少年尤为重要。⑤彻底清创, 应在牙体组织全部拔除后, 彻底搔刮拔牙窝, 不能残留肉芽、牙囊等组织的残余, 以免继发牙源性囊肿或肿瘤[9]。⑥口腔四手操作在埋伏阻生牙的拔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配合作用。在整个手术过程中, 护士应严格遵守和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积极主动配合医生。医生使用手机切磨牙齿时, 护士用左手握持吸引器, 及时吸除患者口内的分泌物, 充分暴露手术野; 动作要轻柔, 既能保持牵拉软组织, 又使患者舒适。吸引器放置的位置既要便于口腔内吸引, 又不影响医生的视线和口腔内器械操作。

埋伏多生牙的拔除是牙槽外科中要求较高的手术, 它要求术者在术前充分的诊断及确定拔除方案, 以减少拔牙并发症的发生。近年随着微创拔牙方法与微创拔牙器械的日渐普及, 将其应用于埋伏多生牙的拔除减少了手术创伤, 提高了手术舒适度, 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alcido-García JF, Ledesma-Montes C, Hernández-Flores F, et al.Frequency of supernumerary teeth in Mexican population[J].Med Oral Patol Oral Cir Bucal, 2004, 9 (5) :407-409.

[2]Rajab LD, Hamdan MA.Supernumerary teeth: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survey of 152 cases[J].Int J Paediatr Dent, 2002, 12 (4) :244-254.

[3]Shah A, Gill DS, Tredwin C, 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upernumerary teeth[J].Dent Update, 2008, 35 (8) :510-512, 514-516, 519-520.

[4]Hattab FN, Yassin OM, Rawashdeh MA.Supernumerary teeth: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SDC J Dent Child, 1994, 61 (5-6) :382-393.

[5]杨擎天, 胡开进, 薛洋, 等.阻生下颌第三磨牙2种拔除方法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0, 26 (1) :71-74.

[6]胡开进, 杨擎天.微创拔牙理念及技术操作[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1, 38 (3) :249-252.

[7]田玉楼, 刘芳, 朴美玲, 等.锥形束CT在诊断上颌埋伏牙冠根成角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 (4) :239-241.

[8]林伟杰, 石四箴, 田飞秋.埋伏多生牙手术治疗的观察及分析[J].上海医学, 2001, 24 (增刊) :45-47.

[9]Kalaskar RR, Kalaskar AR.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impacted central incisors due to supernumerary teeth and an associated dentigerous cyst[J].Contemp Clin Dent, 2011, 2 (1) :53-58.

CT在颌骨埋伏牙中的应用 篇2

1 材料和方法

收集2000年2月~2007年3月56例埋伏牙患者, 年龄6~38岁, 全部行CT扫描, 部分行曲面断层片检查。采用Picker IQ/TC、GE Sytec2000及Hisspeed Fx/I型CT机, 层厚、层距2mm, 80mA, 120Kv, 3.8s或2.1s, 螺距1.0, 窗宽为3 500-4 000Hu, 窗位600-700Hu。基线与人类学基线平行, 嘱患者仰卧, 轻咬上下牙, 牙中咬合一消毒绷带, 勿进行吞咽动作。

2 结果

56例中, 单个埋伏牙51例, 两个埋伏牙5例, 共计61颗。其中上颌53例58颗, 下颌3例3颗。其中腭侧19例, 唇侧 14例, 舌侧7例, 冠唇根腭侧16例。埋伏牙的形态:根畸形18例, 根吸收23例, 根移位15例。

3 讨论

埋伏牙是常见的错牙合畸形, 其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局部因素, 局部因素更为重要, 萌出间隙不足为最常见原因, 其次局部损伤、感染及局部解剖生理因素的改变, 出现恒牙胚畸形或萌出道异常, 均可造成恒牙阻生牙齿的埋伏阻生。颌骨埋伏阻生牙的位置变异较大, 会造成恒牙移位及牙列紊乱, 严重影响面部美容和咀嚼功能, 早期诊治非常重要[1]。如果术前定位不准确, 不仅延长手术时间, 增加创伤, 甚至可能损伤健康的邻牙, 故术前定位十分重要。对于临床检查及曲面摄影仍无法确定牙位的埋伏牙可应用CT扫描检查, 尤其是3DSCT及MPR图像[2,3,4]能多角度直观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形态、唇腭侧位置、牙列、邻牙关系及生长方向, 临床分型, 为埋伏牙的矫治提供了依据, 可更好地估计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CT及三维重建、多层面重建在颌骨埋伏牙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埋伏牙患者行CT检查, 部分进行三维重建及多层面重建。结果:CT能清晰显示颌骨埋伏牙的形态、唇腭侧位置及牙列、邻牙关系。结论:CT是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形态的影像新技术。

关键词:CT,颌骨埋伏牙

参考文献

[1]毛细芬, 刘琨翔.恒前牙发育畸形埋伏阻生与防治 (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1 (4) :564.

[2]王铁梅, 邹昌宁, 葛久禹, 等.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颌骨内埋伏牙定位研究 (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6, 22 (2) :224-226.

[3]张皓, 沈天真, 李淑云, 等.CT在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02, 8 (1) :13-15.

个别牙埋伏 篇3

关键词:埋伏牙,锥形束CT(CBCT),牙龈环切术(CSF),封闭式牵引导萌术,矫正牵引

埋伏阻生牙是口腔正畸门诊较为常见的一种牙颌畸形,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2%[1]。对埋伏牙冠形态是否正常、埋伏牙定位、弯根距根尖距离、埋伏牙周围有无足够的骨质等决定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的定量分析项目,可使用CBCT三维诊断[2]。随着CBCT在临床上的应用,术前诊断水平提高,近年来保留埋伏牙的报道增多。然而由于埋伏牙情况复杂,矫治难度大,仍有许多医生选择拔除修复治疗。为此,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来上颌埋伏阻生牙的CBCT观察测量及牵引导萌的治疗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2015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患者30例,共34颗上颌埋伏前牙进行矫治,拍摄曲面断层片发现埋伏牙后加摄颌骨CBCT片,经2位高年资正畸医生诊断决定保留并行牵引矫正治疗。男22例,女8例,年龄8~38岁,替牙期20例,恒牙期10例;2颗中切牙埋伏1例,同侧侧切牙、尖牙同时埋伏3例,单个切牙或尖牙埋伏26例,共计上颌中切牙19颗,上颌侧切牙3颗,上颌尖牙12颗;导致埋伏前牙阻生原因包括恒牙位置异常21颗,位置基本正常萌出间隙不足2颗,多生牙6颗,牙瘤或囊肿5颗。

1.2 方法

1.2.1 诊断

就诊患者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片,发现埋伏牙后拍摄颌骨CBCT片。采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的CBCT扫描(E-Woo DCT-PRO,Korea;扫描参数:层厚0.1mm;球管电流:4m A;电压:110 k V;扫描时间:24 s),根据全景片或牙片所示埋伏牙所在的牙位决定照射区间。患者取坐位,使用头颅固定装置和光标定位系统。比较30例患者全景片及CBCT在埋伏牙位置、牙冠定位、牙根弯曲情况、根尖孔闭合情况等方面的诊断,并使用CBCT测量埋伏牙牙冠宽度、邻牙冠间距与根间距、牙冠拟开窗处距骨皮质距离等。

1.2.2 治疗

萌出间隙不足时,必须先拓展间隙。去除牙瘤、滞留的乳牙以及多生牙等萌出障碍。选择不同外科手术方法封闭式牵引导萌术或者牙龈环切术暴露牙冠并粘接正畸附件。将正畸附件连接在牵引支抗装置上,7~10 d复诊。拆除伤口缝线即可开始牵引导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在疗效上的区别。

1.3 疗效评判标准[3]

1.3.1 成功

被牵引的上颌埋伏牙进入相应的牙位,与邻牙接触良好,关系、松动度均正常,无根吸收、粘连,牙龈无退缩,牙髓活力正常。

1.3.2 一般

被牵引的上颌埋伏牙,因牙根弯曲角度较大,且牙根弯曲向唇侧,牵引到位后牙冠唇倾角度大。未能完全进入相应的牙位.需矫治后配合光固化或烤瓷再度修复;或有根吸收、黏连,牙龈退缩,牙髓活力不正常。

1.3.3 失败

被牵引的上颌埋伏牙未能进入相应的牙位,或被迫拔除。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采用表示,定性资料采用例数表示。全景片及CBCT的研究结果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进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34颗埋伏牙曲面断层片与CBCT诊断比较见表1。其中20例选择闭合式牵引导萌术,术后取得了较满意的牙龈外形。10例选择牙龈环切术,其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冠伸长,牙龈外形欠美观,牙槽嵴高度降低等牙周附着不足等并发症,发生率达50%。34颗中成功26颗(76.47%),一般8颗(23.53%),无失败病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某,男,11岁,主诉“门牙缺失5年。”检查:混合牙列,滞留(图1)。X线片显示先天缺失,埋伏阻生,但根尖发育情况不明,无法决定是否保留埋伏牙(图2)。拍摄CBCT提示:牙冠朝向唇侧,倒置,牙冠宽度8.8mm,舌窝拟开窗处距唇侧骨皮质2.6 mm,牙冠宽度8.7 mm,拟开窗处距唇侧骨皮质3.0 mm,距离中线牙根位于腭侧,根尖区弯曲,与邻牙无干扰,邻牙冠间距8.0 mm,邻牙根间距21.5 mm(图3)。治疗计划:保留埋伏阻生牙,局麻下唇侧弧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封闭式牵引导萌牵引至正常牙列。治疗过程:术前拔除通过正畸排齐整平牙列,开拓间隙并保持,换至0.46 mm×0.64 mm方丝后行封闭式牵引导萌术(图4)。术中唇侧暴露埋伏牙牙面,常规酸蚀粘接正畸牵引附件,在主弓丝上轻力牵引,10个月后破龈而出,粘接直丝弓托槽,逐步入槽;22个月后排齐所有牙列,牙冠及牙龈形态正常,牙根长度略短无明显弯曲。视为成功病例(图5)。

3 讨论

3.1 影像学诊断

埋伏阻生牙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国人埋伏牙患病率大约为7.39%~8.56%,其中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达3.31%[4]。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效果取决于埋伏牙的影像学诊断[5]。对于垂直向阻生的埋伏牙,全景片能够明确诊断,根尖片等能帮助定位牙冠的唇腭侧。但是对于水平向、斜向以及有重叠影像的埋伏牙,二维图像不能完全显示埋伏牙的整体形态及与邻牙的关系,而CBCT的投影数据是二维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维图像。CBCT的这种特殊容积扫描技术以及多种重建方式可以获得多轴位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从而在矢状面、轴状面、冠状面分别进行观察,确切地显示冠根成角的埋伏牙在颌骨中的位置形态,并能利用解剖标志点准确可靠地测量出角度、距离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等[6]。本研究中30例34颗埋伏牙经曲面断层片初步诊断后,进行CBCT检查。两者在埋伏牙及牙冠位置上差异无显著性,但在牙根弯曲情况,根尖孔闭合情况及萌出间隙测量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些测量项目在曲面断层片上无法进行,而在CBCT上可精确测量。例如观察埋伏牙位置,首先可以在三维图像上通过调节窗位最大限度地去除骨质干扰,立体显示牙列及埋伏牙在颌骨中具体位置及形状,还可通过旋转功能上下、左右、前后旋转显示埋伏牙的大小、形态、方位,与邻近牙之间的关系。观察牙齿情况,可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切面观察牙齿之间的关系,或沿埋伏牙长轴切面来观察牙根发育情况,直观显示牙根弯曲、牙根吸收及根尖闭合情况,治疗前使用测量工具精确测量埋伏牙的牙冠宽度及邻牙冠根间的距离,决定埋伏牙萌出间隙是否足够,以及牵引方向及难度。在CBCT上还可以测量埋伏牙与固定标志点的距离或角度,如拟粘结舌扣的牙面的表面开窗处可用三维坐标确定,有助于术前确定外科手术路径,避免创口过大及暴露牙根,增加矫正成功率。而这些是曲面断层片无法做到的。因此,CBCT扫描是埋伏牙诊断及定位的重要手段,是金标准。

A:治疗10个月后口内像;B:治疗22个月后口内像;C:治疗24个月后曲面断层片

A:10 months after treatment;B:22 months after treatment;C:The panoramic film of the teeth 24 months after treatment

3.2 手术术式选择

埋伏牙常用的2种外科手术暴露方法是开窗导萌术和(OE)和闭合式牵引助萌术(CE)[7]。以往研究表明[8]:相比于牙龈环切开窗导萌术,闭合式牵引助萌术术后有更好的牙周健康和更加美观的牙龈。由于牙正常萌出后釉牙骨质界牙囊壁即与口腔黏膜融合,从而建立正常的牙周组织附着[9],因此唇侧开窗应避开釉牙骨质界及牙根,并尽量在腭侧开窗。本文中埋伏牙闭合式牵引导萌术术后取得了较满意的牙龈外形,而牙龈环切术50%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冠伸长,牙龈外形欠美观,牙槽嵴高度降低等牙周附着不足等并发症。因此,本文认为:(1)对于埋伏前牙位置较高,牙体基本位于萌出道者,可尽量选择闭合式牵引助萌术,引导牙齿经牙槽嵴顶萌出,以取得最接近牙生理萌出的结果;(2)若埋伏前牙位置浅表,黏膜表面明显膨隆,则考虑牙龈环切术开放式牵引,不要过早完全暴露牙冠,缓慢引导牙齿进入牙槽嵴顶;(3)由于与萌出道形成角度,需要不断改变牵引角度,横位阻生的埋伏前牙几乎只能选择牙龈环切术;(4)去骨过程中避免伤及埋伏牙和邻牙,埋伏牙萌出道上的牙槽骨可部分去除,但唇颊侧应尽量保留,以保证埋伏牙萌出后能够获得较好的牙周附着和足够的牙槽骨高度;(5)对自然萌出把握不大的前牙,牙冠距离拔除牙距离较近者,可在拔牙时即翻瓣露出部分埋伏牙牙冠,粘结牵引附件,金属链经拔牙创从牙槽嵴顶伸出,观察2个月。如果无法自然萌出,即可进行牵引,减少二次手术机会。

3.3 正畸牵引

正畸牵引过程中牵引方向应随着牙齿位置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牵引力应小,不得超过60 g,以免刺激牙髓组织,或引起牙周组织炎症,致牙龈退缩、上皮迁移和骨丧失[10,11]。有研究表明,牵引力的方向与牙体长轴一致时,埋伏牙的最大牙周应力较小,分布比较平均,有利于埋伏牙的牵引萌出。如牵引力方向与牙体长轴成角较大时,应适当增加支抗来抵抗较大的牵引力[12]。本研究中,根据埋伏牙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各种牵引支抗,总结如下:(1)5例牙列较整齐而萌出间隙足够的埋伏牙,设计使用0.46 mm×0.64 mm片段弓或随形弓作为支抗;(2)5例在第一磨牙带环上焊接0.9 mm不锈钢丝弯制的腭弓进行牵引,同时排齐整平牙列,以减少矫正器佩戴的时间;(3)2例尖牙埋伏患者牙列整齐,间隙足够,埋伏牙错位严重,即在缺隙附近用微螺钉种植支抗局部牵引埋伏牙到相对正确的位置,再粘结托槽利用主弓丝做支抗进行牵引;(4)6例阶段性地借用要拔除的牙齿作为支抗,将埋伏牙萌出方向调整好后再拔除牙齿,利用拔牙间隙,牵引力转向0.46 mm×0.64 mm的主弓丝,逐步牵引入列;(5)其余病例均在间隙足够的情况下排齐整平后直接使用0.46mm×0.64 mm主弓丝作为支抗;(6)为改变埋伏牙的萌出方向,除了注意牙冠的位置,埋伏牙的牙根位置更为重要,可短期邻牙不粘托槽,使其有一定自由度,埋伏牙与邻牙牙根干扰解除后再在邻牙上粘结托槽,最终进入正常萌出道。待牙牵至牙冠暴露较多后可以在牙冠上粘结各种舌扣,托槽等辅助结构,调整牵引方向,帮助埋伏牙进一步入槽;(7)为保证轻力牵引,牵引力大小应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不赞成对牙作为支抗,活动矫正器也不是最佳选择。

4 结论

(1)CBCT能精确显示埋伏牙位置,形状,与邻牙关系等,确定埋伏牙可否保留及牵引难度,明确外科手术路径,是埋伏牙诊断定位的客观依据。

(2)外科手术及正畸牵引是保留埋伏牙减少牙齿缺失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应尽可能采用闭合式牵引助萌术,设计合理支抗,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扬熙.口腔正畸学——基础,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80-583.

[2]顾月光,王珊,谷妍,等.锥形束CT在上颌埋伏中切牙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2,28(6):717-720.

[3]汪隼,沈永琴,冯希平.正畸牵引治疗埋伏倒置阻生的上中切牙的受力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8,17(1):103-107.

[4]庞煊奈,康娜.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3):468-469.

[5]赵春洋,张耀国,姚为群.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X线影像诊断[J].广东牙病防治,2004,12(4):285-286.

[6]Nervina JM.Cone beam computed Iomogmphy use in onhodontics[J].Aust Dent J,2012,57(Suppl 1):95-102.

[7]Ayers E,Kennedy D,Wiebe C.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mesiodens and unerupted permanent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J].Eur Arch Paediatr Dent,2014,15(6):421-428.

[8]Chaushu S,Dykstein N,Ben-Bassat Y,et al.Periodontal status of impacted maxillary incisors uncovered by 2 different surgical techniqu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2009,67(1):120-124.

[9]张隆祺.埋伏阻生牙的外科导萌治疗[J].口腔医学纵横杂志,2000,16(11):22-24.

[10]Kohavi D,Becker A,Zilberman Y.Surgical exposure,orthodontic movement,and final tooth position as factors in periodontal breakdown of treated palatally impacted canines[J].Am J Orthod,1984,85(1):72-77.

[11]Vanarsdall RL,Corn H.Soft-tissue management of labially positioned unerupted teeth.July 1977[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04,125(3):284-293.

上一篇:改进中学语文教学下一篇:未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