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应对行为

2024-05-11

企业应对行为(精选12篇)

企业应对行为 篇1

一、畸形消费的概述

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 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 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与正常消费相比, 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 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 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 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 可以为其正确区分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 进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例如, 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由于某种原因已使消费者产生心理障碍, 导致出现畸形消费行为时, 该企业仍在维持原来的经营方针而继续生产此种产品, 或已经察觉情况不妙但又不知原因所在而盲目采取对策, 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同对正常消费态势进行研究一样, 展开对畸形消费的分析同样也很重要。

二、畸形消费的表现及成因

由于社会生活和消费心理特征的多样性, 消费表现为正常消费和畸形消费。而且, 即使是畸形消费, 也会因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的不同而有多种表现。

1. 抢购和待购消费及其形成原因。

抢购是指消费者在短时间内由于某种因素的考虑发生的超过实际需要的购买行为。一般分为涨价抢购、俏货抢购和盲目抢购。严格的说, 如果商品涨价和商品短缺的客观事实确实存在, 那么涨价抢购和俏货抢购这两种抢购方式也应当归入理性消费之列;反之, 如果并不存在上述的相应客观可能性时, 那么这两种抢购就属于盲目消费的范畴。盲目抢购是不加分析、无计划、非理性的购买活动, 它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待购则是指消费者虽然确实有实际需求, 但由于某种原因的出现, 消费者认为不是购买的最佳时机而表现出的暂时不消费的行为。由于上述同样原因, 待购可分为理性待购和盲目待购。不管是抢购还是待购, 只有当其归属于盲目消费范畴时才可定性为畸形消费。产生盲目消费抢购或待购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缺乏安全感, 总想通过抢购或待购的方式来消除这种不安全感。当社会不安全因素增多或消费者个人心理承受力较差时, 容易产生上述畸形消费。

2. 癖好消费及其成因。

癖好消费是指超过正常消费程度或正常范围的嗜好消费。并非所有的癖好消费都属于畸形消费, 只有当某种癖好消费对个人或社会可能造成有害影响时才可将其认定为畸形消费, 如嗜酒如命、吸烟成癖、过度沉迷上网则应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警惕。

产生畸形癖好消费的缘由既有社会传统习俗的原因, 也有个人性格和生活习性的原因, 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应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控制或限制,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 排斥消费及其成因。

排斥消费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消费产生了心理障碍而拒绝购买的暂时不消费态势。排斥消费一般分为差距消费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差距消费排斥即由现实商品与消费者需求期望之间存在差距造成的排斥。如某家生产奶粉的企业被曝光生产销售了劣质奶粉后, 消费者对其所有的奶制品都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而产生抵触消费。排斥消费的具体表现是否属于畸形消费, 取决于是否存在促使排斥心理障碍产生的客观事实, 如果确实有客观事实, 那么消费者不仅有理由而且也应该拒绝购买;只有当并不存在足够的客观事实, 消费者仍坚持拒绝的态度时, 则此种表现才属于畸形消费的范畴。

产生畸形消费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主体的偏执倾向。这些消费者往往不愿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观点, 不管实际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们仍然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作为评价事务的标准。

三、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畸形消费原理的运用, 并非意味着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去迎合消费者不正常的消费心态, 而是要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去指导企业的相关活动, 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服务。

1. 重视消费者的抢购与待购, 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因素。

不管是畸形抢购还是畸形待购, 虽然在短时间内看似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从长时间看, 它们的存在均会对企业的长远利益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尤其如此。试想如果消费者对某企业怀有不安全感, 即使是畸形抢购或是畸形待购, 也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从而破坏企业的声誉。所以, 企业应认真对待畸形消费现象所产生的危害, 并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如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尽可能使消费者和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通过各种手段制止或消除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信息传播;不从事可能给消费者产生各种误解的活动等。企业不应因不正常的抢购和待购属于畸形消费而听之任之;反之, 应采取认真的态度给予对待, 通过消除消费者的不安全感使其对企业的发展充满希望,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同时也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2. 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逐步消除畸形癖好消费。

如果从短期的利益加以考虑, 畸形的癖好消费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嗜酒如命和吸烟成癖的人越多, 给酒厂和烟厂创造的利润就越高, 似乎对企业有好处。但如果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则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当畸形癖好消费达到一定程度后, 其超过了正常的消费程度和消费影响, 必然会由于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遭到社会和大多数人的抵制, 最后会致使相关企业失去生存空间。目前, 许多烟厂倒闭、酒厂关门的事实正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 那些与畸形癖好消费有关的企业也应通过对畸形消费的认识, 及早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尽快实现本企业投资方向的调整。社会各方也应共同努力, 为早日消除传统陋习做出努力。

3. 合理界定排斥消费, 满足正常消费需求。

通过对排斥消费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 如果不对排斥消费进行科学的分析, 笼统地把所有的排斥都归结为畸形消费, 就很可能使企业看不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而失去大量的消费者。一般来说, 正常限度内的消费差距排斥和信任消费排斥的产生, 是由于企业的技术或生产因素造成的, 这些无疑给消费者在心理上造成障碍。因此, 企业应认真寻找原因, 制定合理的对策来消除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如针对合理的差距消费排斥, 企业应全面分析可能促使消费者产生心里障碍的所有因素, 然后根据核查结果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或进行生产调整去缩短现实商品与需求期望之间的差距;针对合理的信任消费排斥, 企业应认真核查给消费者造成信用危机的真正原因, 然后采取恰当的方法或宣传或以新的形象来消除消费者的不信任感。由于消费者的不信任感一旦形成, 便不会在短期内消除, 所以企业可采取更换品牌的做法来消除这种排斥消费。如果企业已出现了畸形排斥消费, 企业也不能坐以待毙, 而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如加大促销攻势, 通过说理的方式促使消费者改变态度, 同时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 给消费者一个美好的企业形象。总而言之, 要想消除消费者心中已经形成的心理障碍, 就必须采取符合人们心理机制规律要求的合理手段去施加影响, 从而改变消费者对企业或产品的印象。

与正常消费相比, 虽然畸形消费所占比重不大, 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众多, 其消费总量的绝对数也不容忽视。特别对于相关企业来说, 通过对不同消费的比较分析, 研究消费心理学关于畸形消费的表现和成因, 可以使企业更恰当的摆正自己的位置, 因势利导地去处理自己与市场消费的关系, 从而为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

摘要:畸形消费是由于消费变态心理而引起的消费态势, 是一种不良的消费方式。文章通过对不同种类的畸形消费行为的概念及其成因作比较分析, 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应对畸形消费行为的策略。

关键词:畸形消费,企业,策略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甘碧群.消费者行为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 (新千年版第十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苏比哈什.C.贾殷.国际市场营销 (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学琴.市场营销实务[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6].郭国庆.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企业应对行为 篇2

行为面试法(Behavioural—based Interview)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您当时是怎样思考的?”“为此您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等,收集应聘人员在代表性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详细信息,基于应聘人员对以往工作事件的描述及面试人的提问和追问,运用素质模型来评价应聘人员在以往工作中表现的素质,并以此推测其在今后工作中的行为表现。

面对缺乏工作经历的应届生,行为面试是HR们通过对面试者大学生活信息的挖掘以预测其将来工作表现的有效方法。很多企业选拔应届生都是着重看应试者行为面试的表现。因此,作为即将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十分有必要了解HR们是如何运用行为面试来评判面试者的,这样在我们在准备面试时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首先来看一下HR们是如何准备行为面试的:

一、面试时:把握面谈的技巧

*注意事例的行为性

应聘者所讲述的不一定就是行为事例,有可能是他个人的想法或书本理论。非行为事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1)含糊事例。如“我时常花时间了解客户需求,而且客户也很满意”。这里“时常”的表述很含糊,对“了解客户需求”这一行为的时间没有进行具体的描述。(2)主观事例。如“我认为作为一个领导,关键是关心下属”。“认为”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并不能说明应聘者曾经有过该行为,也就不能推测应聘者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3)道理事例。如“要开发一个新的市场,首先我会做市场调查……,然后我会发布广告……”。“会”是用得最多的词,它说明应聘者的论述是基于某种理论或假设。但我们关心的不是应聘者是否知道这些理论,而是应聘者是否具有这方面的能力。

对于面试中出现的这些非行为事例,面试官应该具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将其识别出来,并且,还应有相应的方法将应聘者的讲述引回到行为性事例中来。比如,当应聘者讲述的.是以上几种事例时,面试官可以采取类似的提问:“你能不能讲一下你拜访客户的具体时间安排?”“你能不能具体地讲一讲你与下属是如何相处的?”“你以前有没有独立开发过一个新市场?”

*注意行为事例的完整性

虽然应聘者所讲述的事例是行为性事例,但是应聘者所讲述的这些行为事例可能是不完整的,

所谓完整的行为事例要包含4个要素,即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 (Action)、结果(Resuh),即“STAR”。情境,是事例发生的背景、环境;任务,是在一定情境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动,是为达到该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具备了4个要素的就是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例,它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该应聘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以及他的工作风格、性格特点等与工作有关的各方面。

*案例

这是一位应聘者在面试中的描述:“上次与客户签约时,我是谈判代表之一。刚开始气氛很紧张,双方都不愿意让步。但最后我们还是成功地谈了下来,对方答应了我们的大部分条件。”这个事例是行为事例,但该行为事例是不完整的。该事例有完整的S(刚开始气氛很紧张,双方都不愿意让步)和T (与客户签约)。但是该事例中没有A,即“我们做了什么获得了成功,特别是应聘者做了些什么”这部分内容。而且,事例中的R部分也不具体,即“对方答应了大部分的条件,我方是否也有相应的让步”的描述不清晰。

对于一个不完整的行为事例,就要针对其不完整的部分进行提问。上例中就可以对 A和具体的R进行提问,如:“你谈一谈你们怎样让对方答应你们的大部分要求的”、“你做了什么工作吗”、“你们是否也有相应的让步呢?”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应试者,在准备行为面试期间一定要把重点放在事例上,并按照“STAR”原则,使每个事例完整。我个人理解就是要把故事说得像模像样,先描述事情所处环境,再把要完成的任务摆出,之后抓重点地叙述过程,务必突出自己某些契合职位需要的特质或能力,最后交代结果,及从中的体会和收获。事例一定要短小精悍,突出重点,契合问题。我相信一个完整有说服力的事例一定会为面试加分的,同时一个符合“STAR”标准的事例,也会让HR觉得应试者十分“专业”,对面试十分重视,有备而来,HR也会认真积极的去了解面试者。

*正弦曲线原则

在面试过程中,如果应聘者说谎,即讲述的行为事例是虚假的,如,将别人所做过的设计方案阅读之后说成是自己做的,或特别人的行为事例说成是自己的,等等,这就会影响整个面试的结果。因此,辨别应聘者行为事例的真伪是很重要的。正弦曲线原则就是一种鉴别行为事例真伪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幼儿说谎行为原因及应对 篇3

幼儿说谎行为的年龄特点

有研究者认为,谎言之所以称作谎言,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它在事实上的确是假话;第二,说话的人肯定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三,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那幼儿何时开始说谎,不同年龄阶段说谎行为有何不同特点呢?

研究表明,3岁时幼儿已能够说谎,但还不能辨别真实与谎言;4岁时幼儿才能够正确定义说真话行为并开始隐藏说谎意图;6岁幼儿才开始出现假装无知的欺骗。随着幼儿心理和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其说谎的策略也逐渐复杂化。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其说谎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幼儿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比如4岁左右的幼儿对于时间概念还不够清晰,常常把发生在很久之前的事说成是昨天发生的。

影响幼儿说谎行为的因素

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因素纷繁复杂,本文主要从幼儿本身、同伴群体、师幼关系和家庭教育几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幼儿本身。幼儿说谎发生的时间和规律均表明,说谎受个体身体成熟和心理因素影响。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其说谎提供了生理基础,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为其说谎提供了心理基础。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心理理论水平、言语、认知等方面发展存在差异,说谎的水平也有所不同,6岁幼儿比4岁幼儿在说谎时更有策略,说谎的水平更高。研究表明,心理理论与说谎或说真话的概念理解之间也是有显著的相关性的。一般来说,年龄越小,自控能力就越差,越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因此可能会为了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奖励或表扬而说谎。

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幼儿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满足自身的情感发展需求,促进自身健康人格及认知能力的发展等。同伴的忠诚度、同伴群体的规模、群体规范及预期压力等都会影响幼儿的说谎行为。在相互交往中,幼儿会向同伴“学习”说谎,幼儿之间还会交流说谎经验及策略,这些行为都会提高幼儿的说谎能力。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会引起幼儿说谎行为,比如,被拒斥幼儿为了获得同伴的接纳,炫耀自己不曾拥有的玩具。受欢迎幼儿一般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为了维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也会表现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言行;也有的幼儿为了维护友谊,掩饰好朋友的过失而说谎。

师幼关系。幼儿园是幼儿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在幼儿园,除了同伴关系,师幼关系也影响着幼儿说谎行为。学前阶段的幼儿处于权威定向阶段,幼儿对权威人士盲目崇拜,行为上表现出模仿倾向,教师作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行为方式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有意或无意的谎言,会使幼儿在无形中进行模仿。幼儿还会为了“讨好”他人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说谎行为。笔者亲历过这样的情景:在以动物为主题开展活动的一周,老师为丰富幼儿经验,嘱咐家长周末带幼儿去动物园,周一老师问小朋友有没有去幼儿园、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时,有的小朋友即使没去也说去了;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老虎之类的,而有的小朋友说看到了恐龙等等。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育观念、家养方式、父母的言行举止等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说谎行为。众多研究发现,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者家庭氛围紧张、不和谐,幼儿会表现出更多的反社会行为,比如说谎。家庭教育观念对幼儿的说谎行为影响很大。在这一方面,中西方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方文化下,父母常采用夸奖和鼓励方式关注幼儿的积极行为,因此幼儿首先形成对说真话的道德认知;中国父母常以批评教育为主,特别关注幼儿的错误行为,一旦出现说谎现象,就会及时制止不诚实行为,并采用积极和消极的例子来向他们展示说谎的后果。在幼儿时期,“说谎”不完全是品德问题,家长如果过分干预反而会对幼儿“说谎行为”本身形成强化作用,不利于达到诚实教育的目的。

教养行为不一致严重影响着幼儿的说谎行为,比如父母一方给幼儿吃“垃圾食品”,让孩子不要告诉另一方;或者是爷爷奶奶因疏忽或其他原因让孩子轻微受伤后,叫孩子不要告诉父母等,都在无形中教会了幼儿说谎。幼儿的谎言一般都幼稚简单,很容易被家长识破,然而,有些家长发现后感到好气又好笑甚至引以为乐,以为是孩子聪明伶俐的表现而在亲友面前津津乐道。父母的这种行为,无异于是鼓励幼儿再次说谎。

规避幼儿说谎行为的方法

提高儿童的自制力。幼儿说谎行为,首先是受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成人在教导幼儿不要“说谎”的同时,也应让他们懂得“说真话”的含义及积极性。对幼儿道德认知的培养应该从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论能力开始,通过游戏等方式帮助幼儿区分“说谎”和“说真话”的含义。游戏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渗透诚实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游戏能帮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提高认知能力;游戏具有内隐和外显的规则性,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设置游戏角色和游戏情境,可以提高幼儿的毅力和自控力,提高抵制诱惑的能力。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再现,切身感受榜样人物在活动中的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如表演列宁打碎花瓶后的诚实行为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幼儿的说谎行为。

树立好榜样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因此,作为与幼儿关系密切的家长和教师都可能对幼儿的说谎行为起“示范”作用。成人作为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士,首先要以身作则。比如,有教师或家长为了表扬或纠正幼儿的行为,会口头答应奖励小红花或买玩具或带幼儿去动物园之类,然而却不兑现承诺,这在无形中就给幼儿树立了一个不守信用甚至说谎的榜样。教师及家长除了要以身作则,还应该注意到幼儿同伴的榜样作用。成人应改变传统的只关注幼儿不诚实行为的习惯,要善用消退和强化原则,关注、表扬同伴中的诚实行为,强化幼儿对诚实、说真话积极后果的认识和体验,使幼儿同伴之间形成互相学习说真话的氛围;对于幼儿同伴说谎行为不予过分关注和强化,一旦幼儿表现出积极行为,成人要及时给予强化,并以此消退幼儿消极说谎行为。

加强家园合作。家庭和幼儿园要加强合作交流,在教育观念和行为管理上达成一致意见。家庭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是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幼儿园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了解幼儿家庭教养观念及行为方式,以便能够就幼儿的说谎行为与家长展开有效的沟通;家长也需要坦诚,与幼儿园进行积极合作,达成一致。幼儿园和家庭如果缺乏联系就会给幼儿说谎提供可趁之机,比如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家长不同意买时,他会跟家长说,是老师让买的。如果家长与幼儿园缺乏沟通,满足了幼儿的要求,这一说谎行为的“甜头”就会催生更多的谎言。幼儿园在家园合作中,要在尊重家庭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对家庭教育给予合理指导,帮助改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企业应对行为 篇4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对顾客补救预期的影响关系

(一)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对顾客补救预期的直接影响

Shrivastava and Siomkos (1989) 提出发生产品伤害危机之后, 企业的应对行为包括否认、强制召回、主动召回和积极承担责任4种。其中, 否认的应对方式是指企业不承认其与危机事件相关, 拒绝承担任何责任。强制召回的应对方式是企业迫于某种压力, 一般情况下是迫于政府部门的压力采取的被动召回行为。主动召回的应对方式是企业自觉回收产品的行为。积极承担责任的应对方式是企业对顾客的利益给予充分的重视, 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媒体及顾客的行为。Coombs (2007) 提出企业应对产品伤害危机主要有拒绝、减轻、重建和支持4种方式。其中, “拒绝”是指危机企业不愿承认其与产品危机事件存在任何关联的应对方式。“减轻”是指危机企业试图减少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组织控制方面归因的应对方式。“重建”是指危机企业愿意承担一部分责任并试图改进危机所产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方式。“支持”是指危机企业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效连接的应对方式。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 危机企业应积极承担责任, 给予顾客利益充分的重视, 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媒体及顾客, 避免危机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恶化。危机企业的积极应对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顾客的疑虑, 并提升顾客对于危机企业的补救预期。积极的应对行为会让顾客感受到企业是负有责任感的, 顾客会觉得获得补救的可能性较大。而否认危机的存在或是将危机责任推给媒体或其他竞争者身上, 甚至置之不理的行为无疑是放弃了解释的空间, 丧失了主动权。危机企业如果采取相对强硬的抵抗态度, 顾客会认为难以从中获得补救机会。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也难以消除顾客的怀疑, 反而会激起顾客的负面情绪, 大大削弱顾客的补救预期。

(二)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通过顾客的消极情绪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

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会通过顾客的消极情绪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危机企业消极的应对行为会让顾客产生无助、愤怒等消极情绪, 并削弱顾客的补救预期 (Murray and Shohen, 1992) 。News (1995) 提出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会通过顾客的消极情绪对其行为倾向产生影响。其研究通过对DDBNeedham公司的2645名顾客进行的调查发现, 大多数顾客会关注企业对于产品伤害危机的应对方式, 并通过顾客的情绪反应影响其行为倾向。Frank and Michel (2009) 提出企业针对产品伤害危机的积极应对行为能改善顾客对于企业的消极情绪, 并让其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Nizar and Frank (2009) 的研究结果同样证实了企业不同的危机应对行为会对顾客态度及行为倾向产生不同影响。可见, 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会通过顾客的消极情绪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

(三)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通过顾客的危机归因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会通过顾客的危机归因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当面临突如其来的事件时, 顾客会自动进入归因过程。对事物的看法及外界的相关信息会影响到顾客的归因 (Kelly and Michela, 1980) 。Siomkos and Kuezbard (1989) 提出当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 顾客可能将危机归因于制造商、经销商、分销商或是用户自身的错误使用。其研究表明与坚决否认和强制召回相比, 主动召回和积极承担责任的企业会让顾客认为企业承担的责任较少。Klein and Dawar (2004) 提出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对于顾客归因的内部性、可控性和稳定性皆有影响。企业采取的积极应对行为能够在特定的危机事件中降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Coombs, 2007) , 进而提升顾客的补救预期。危机事件给顾客带来的心理压力会增加顾客对危机相关信息的需求, 顾客会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危机企业的态度和认知进行解构 (Cramphorn, 2004) 。在面对产品伤害危机时, 企业的应对行为越积极, 顾客会认为危机事件由企业外部因素造成的可能性越大 (Weiner, 2006) 。同时, 让顾客相信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某些企业的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偶然行为。可见,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会通过顾客的危机归因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

研究结论及管理启示

(一)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 当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 危机企业的积极应对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顾客的疑虑, 并直接提升顾客对于危机企业的补救预期。危机企业的积极应对行为会让顾客感受到企业是负有责任感的, 顾客会觉得获得补救的可能性较大。而危机企业如果采取相对强硬的抵抗态度, 顾客会认为难以从中获得补救机会。此外, 危机企业应对行为还会通过顾客的消极情绪及危机归因间接影响顾客的补救预期。危机企业的积极应对行为将减弱顾客的消极情绪及消极危机归因, 顾客的补救预期也会相应减弱。如果危机企业采取消极的应对行为, 不仅难以消除顾客的怀疑, 还会激起顾客的消极情绪及消极危机归因, 大大削弱顾客的补救预期。可见, 危机企业的积极应对行为将减弱顾客的消极情绪及消极危机归因, 顾客的补救预期也会相应提升。

(二) 管理启示

当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 顾客仍抱有补救预期意味着并没有对危机企业及其产品完全丧失信心。危机企业应充分关注顾客的补救预期以有效应对危机。危机企业应通过积极手段缓解顾客的怀疑, 邀请外界力量帮助澄清危机, 如及时寻求行业及相关专家的帮助等。外界力量中又以借助政府力量为最优, 其远大于企业仅凭自身力量解决的效果。此外, 危机企业的应对方式也应尽可能的快速, 避免危机负面效应的进一步扩散与升级。危机信息会快速传播, 传播过程中充斥着各种谣言和猜测。此时, 危机企业的应对行为会成为顾客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危机企业应积极承担责任, 并给予顾客利益充分的重视, 以主动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媒体及顾客, 避免危机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恶化。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详细说明, 发表公开声明。并通过展示等方式, 借助媒体向公众澄清事实都是企业应对危机的有效方式。而否认危机的存在或是将危机责任推给媒体或其他竞争者身上, 甚至置之不理的行为无疑是放弃了解释的空间, 丧失了主动权。因此, 发生产品伤害危机之后, 危机企业应采取积极澄清的方式减轻顾客和媒体的猜忌与顾虑, 凭借可靠的信息证明自己。不可否认反驳, 否则只能激化矛盾, 使问题更加突出。

摘要:当前社会已进入产品伤害危机的高发期, 企业欲提升危机的应对能力, 必须在发生产品伤害危机时做出合适的应对行为, 才能降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顾客仍抱有补救预期意味着并没有对危机企业及其产品完全丧失信心。危机企业应充分关注顾客的补救预期以有效应对危机。本文研究表明危机企业应对行为不仅会对顾客补救预期产生直接影响, 而且还会通过顾客的消极情绪及危机归因间接影响其补救预期。

关键词:产品伤害危机,企业应对行为,顾客补救预期

参考文献

[1] .Bradford, J.L., Garrett, D.E.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te Communicative Responses to Accusations of Unethical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995, 14 (11) :875-892.

[2] .Frank Dardis, Michel M.Haigh, Prescribing versus Describing:Testing Image Restoration Strategies in A Crisis Situation[J].Corporate Communicat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9, 14 (1) :101-118.

[3] .Murray, Eileen, Saundra Shoshen.Lessons from the Tylenol Tragedy on Surviving A Corporate Crisis[J].Medical Marketing and Media, 1992, 27 (2) :14-19.

企业应对行为 篇5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在职场上,我们难免碰到不易相处的同事,有人喜欢不停抱怨,有人会莫名其妙发脾气;还有人喋喋不休,常说别人坏话……他们的行为,不仅会破坏自己的心情和工作状态,甚至还可能影响他人的身心健康和私人生活。难怪美国斯坦佛大学管理学教授萨顿在《不混蛋的规则》一书中,将这些讨厌的职场行为称为“混蛋行为”。萨顿同时指出,面对这些难缠的同事,关键在于保持心平气和,只要学会适当改变自己的行为,就能摆脱他们的影响,提高个人的生活品质。

遇到情商差的人,要冷静

王女士的邻座同事,脾气不好、情绪控制力很差,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对别人大吼大叫,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每当这位同事发脾气,王女士都会情绪低落,觉得受到了伤害,认为他是冲着自己来的。

其实,面对这种情商差的“火药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冷静、冷静、再冷静,因为对方若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也不会丟出赤裸裸的愤怒和怨气。

此时,我们不妨学学西方人,运用“暂时离开”的哲学,礼貌地说一句:“对不起,我想去趟洗手间,等一下我们再谈。”也可以说:“对不起,我现在跟人有约,可否待会再谈?”总之,及时离开现场,可以让你远离风暴、平复心情。

尽管有些同事的脾气不像“火药桶”那样恐怖,但如果有位同事整天在你耳边喋喋不休,不停抱怨,你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有些人把这样的同事叫做“苦菜花”。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那些爱抱怨的人,常常搅得同事们无法好好工作。

假使碰到那些喜欢抱怨或想法消极的“苦菜花”,可以先花几分钟听听他们的抱怨,真诚地对他们的境遇表示同情,然后再引导他们关注一些正面的事务;或是把焦点拉回到工作中来:“有些事就是不合理,可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能怎么做?”引导他思考解决方案。

如果他继续抱怨,不妨采取“敬而远之”的策略,不要经过他们的`座位,对他们的抱怨也不要有所反应,久而久之,他们得不到共鸣,就不会再来骚扰你了。

遇到兴风作浪的人,当面质问

职场上那些喜欢讲是非、传八卦、中伤他人的家伙,往往让人防不胜防。虽然讲八卦、传八卦反映了人的天性,可以满足内心窥探别人隐私、评点他人短长的欲望,但八卦讲久了,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是非之地。

因此,最好少跟爱讲八卦的同事在一起聊天、交换信息。一来不让自己成为八卦转运站,二来也不会让个人的隐私传播出去。如果有同事散布你的是非,最好当面质问传话者,这样可以有效地扑灭流言和中伤:“听说,你说我什么……不知道是不是个误会?”一方面给对方解释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澄清事实。

有时我们会遇到苛刻的同事或上司,此时不妨先考察一下,挑剔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他本身对自己、对工作的要求就很高,还是要借此来打压别人?

遇到要求高的领导,不妨欣然接受对方的批评和建议,视他为鞭策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贵人”。如果实在被对方逼得喘不过气来,也不妨适度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例如:“你的标准真高,我们都达不到。”意思是提醒对方,别总是追求完美。

但如果批评者“暗藏杀机”,也别被他打倒了。著名心理学家戴尔·卡耐基说:“批评往往是掩饰的赞美。”因为你已经引起别人的嫉妒和眼红,是非难免随之而来。但是,尽量不要把同事视为竞争者或敌人,要知道,那些大脑里没有共赢概念、只想自己掌控一切的人,是无法在职场中长期生存的。

最后,要多增强自己的调适能力和工作上的自信心,在工作之外找到其他平衡的窗口宣泄情绪,例如选择固定的健身项目,培养自己的兴趣。此外,也可以积极建立工作上的支持系统,找积极乐观的同事为你打气。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自己的信念,培养对事对人的观察能力,养成不畏逆境的心态。

★ 警惕职场小儿科行为

★ 职场和同事沟通交流技巧

★ 赞美同事维系职场温度

★ 职场友情破灭后:如何处理同事关系

★ 职场同事间的有效沟通技巧

★ 职场女性如何学会更好的与同事相处

★ 身在职场 同事之间这样相处最和谐

★ 职场英文:给朋友及同事的圣诞节祝福语

★ 规范行为

反侦查行为的种类及应对策略 篇6

关键词:反侦查行为;犯罪;应对策略

反侦查行为是犯罪分子在进行犯罪活动过程中,为了掩盖其犯罪行为、逃避侦查和法律的制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从犯罪行为与侦查行为接踵出现、相互对抗开始,它们之间的斗争便从未停止过,反侦查行为也随之产生。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至今,反侦查行为与侦查行为间的对抗日趋激烈,反侦查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现代化、组织化、主动化、技术化等新特点[1],犯罪人的反侦查意识也不断增强,反侦查行为给侦查工作带来的阻碍显得日趋突出。因此,侦查工作者应对反侦查行为不断地研究,提高对反侦查行为的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侦查员在实践工作中识别、应对反侦查行为的能力。

在侦查实践工作中,反侦查行为多种多样,案件的情况不同、犯罪分子自身特点不同及犯罪的客观条件不同,会导致犯罪分子实施的反侦查行为的不同,准确地把握这些反侦查行为,对反侦查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对指导侦查实践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以时间作为分类依据,从时间上将反侦查行为划分为作案阶段的反侦查行为、案件侦查阶段的反侦查行为与案件移送起诉阶段的反侦查行为,对反侦查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作案阶段的反侦查行为

作案阶段包括了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预备和犯罪实施的过程,犯罪行为人不仅为犯罪进行准备工作,同时也会积极为反侦查行为进行准备工作。

在作案阶段,犯罪行为人所表现出的反侦查行为主要包括:伪装自己无作案时间、动机,降低自己的嫌疑程度;通过事前踩点,了解犯罪目标与现场的具体情况,并为选择作案的最佳时机寻找依据;为反侦查工作准备工具、物品,以便于日后与侦查机关对抗;与同案犯订立攻守同盟,统一口径、互为伪证;在作案过程中隐藏、改变自身体貌特征,以增加人员识别难度;清理、伪装现场,破坏原始现场、毁灭痕迹物证,故意留下具有误导性的痕迹物证;伪装案件性质,故布疑阵,制造假象,扰乱侦查视线等。

二、案件侦查阶段的反侦查行为

在此阶段,案犯的反侦查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物证、尸体、现场进行二次毁灭,转移、破坏证据和赃物,以妨碍侦查取证;通过更换手机号码、网络虚拟账号或者不使用手机与网络通讯等方式,来逃避技术、网络侦查手段;以逃跑、抗拒抓捕等行为,逃避侦查;到案后以拒不交代、有选择性的交代、与同伙串供等方式,对抗侦查人员的审讯工作;通过吞针、在体内排针等自残方式,钻法律空子,以逃避侦查机关对其采取的强制措施等。

三、案件移送起诉阶段的反侦查行为

此阶段的反侦查行为的目的和焦点就集中在推翻之前侦查工作所得出的结论上。其主要表现为:以侦查人员在审讯中刑讯逼供、骗供、诱供为借口进行翻供,推翻自己之前认罪的供述;通过委托律师,寻找法律空子;穷尽手段疏通“关系”,以减轻自己所受刑罚等。

四、反侦查行为的应对策略

(1)注意案件串并,拓展线索。以具有连续性的侵财案件为例,实施盗窃、诈骗等侵财案件的作案人,往往会在作案过程中使用异地作案、伪装身份、遮挡隐藏自身体貌特征等方式与侦查人员相对抗,从而导致单一案件所能利用的证据资料稀少,难以确定作案人员身份。然而,通过案件串并工作,则经常能够通过多起案件综合比对、分析拓展线索,为侦查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2)大力发展形势科学技术,重视现场重现工作。在实践中,刑事技术人员要加强对微量物证的研究,重视对微量物证的发现和提取,同时要提高现场勘查人员对犯罪现场重现的能力,甄别痕迹、物证的真伪,注重对于反侦查行为所产生的衍生证据的发现、提取。

(3)强化证据意识,注重证据链条的完整性。现实侦查实践中,侦查员习惯性的注重收集犯罪行为实施的证据,忽视犯罪预备和犯罪既遂后的证据。然而作案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的反侦查行为表现的最为明显,在犯罪预备和犯罪既遂后的反侦查意识则相对薄弱,因此完整的收集犯罪预备和既遂后的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有助于查明、夯实犯罪事实,提升单项证据的证明力,弥补反侦查行为对案件证据的破坏。

(4)注重第二次审讯,保持讯问的连续性。在实践中,侦查人员经常仅在二次讯问中对嫌疑人的基本情况、为何被采取强制措施进行讯问,将第二次讯问作为程序性的工作。当案件移送检察院进行起诉时,嫌疑人往往会以刑讯逼供、骗供、诱供等理由进行翻供,而此时侦查工作将陷入被动。针对这一现实状况,笔者建议对于有可能翻供的犯罪嫌疑人,在将犯罪嫌疑人羁押至看守所后,要第一时间在看守所的正规讯问场所对嫌疑人进行讯问,重新讯问其实施犯罪的详细过程以及与案件相关的重要问题,并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形成讯问笔录。

(5)加快侦查模式由“从案到人”向“从人到案”的转变。“从案到人”是指侦查人员从案件的有关情况入手,寻找和发现犯罪嫌疑人,从而揭露和证实犯罪事实,这种侦查模式总体上属于较为被动的侦查模式。而“从人到案”的侦查模式指侦查人员以各种侦查基础业务、专门基础手段为依托,从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或不特定场所暴露出的与已知或未知的犯罪相关联的嫌疑活动或嫌疑信息入手,确认其行为性质或确认其与特定案件之间的联系的侦查方式[2]。

综上所述,在侦查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反侦查行为层出不穷,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侦查行为的进步而不断演变,这就要求侦查工作者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理论知识,增强对于反侦查行为的识别、应对能力。同时应对诸如利用吞针、排针等方式自残、钻法律空子、逃避制裁等反侦查手段的策略,还需要法律工作者与侦查工作者共同研究方可将其攻克。

参考文献:

[1]李文静.试论反侦查行为的新特点[M].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1(31-34)

[2]彭波.信息化视阈下我国侦查模式的变革与完善[M].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4.5.3(104-108)

作者简介:

许颖芳(1991~ ),女,汉族,籍贯:辽宁省铁岭市,现为中国刑警学院2012级研究生,专业:诉讼法学,研究方向:侦查学。

国际避税行为及应对浅析 篇7

一、国际避税行为的性质

国际避税一般认为是跨国纳税人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的差别、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总纳税义务的行为。对于国际避税行为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行为合法,其理由是避税只利用法律没有覆盖到的调整范围,纳税人利用了法律漏洞,但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二是认为行为违法,因为纳税人主观上故意减少纳税行为,即表面没有触犯法律规定,实际损害国家经济利益。三是认为行为中性,其理由是纳税人采用合法的国际避税方式,其行为不具有欺诈性,但国际避税损害国家财产,破坏税负公平。目前对于国际避税行为的性质仍然没有统一判定,但从其本质上来看,可以定义为是一种金融违法行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国际避税行为的动机方面,纳税人想尽各种办法,以求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与偷税漏税行为的动机相同。其次,在国际避税行为产生的客观效果方面,避税行为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导致国际资本不正常流动,影响国家外汇收支平衡。

二、国际避税常见的表现形式

1.自然人利用居所的变迁避税。这是自然人常用的一类避税形式,纳税人通常利用居所的真实迁出、虚假迁出、部分迁出、临时迁出等方式来进行避税。一些纳税人为了逃避原居国的税收,把居所迁往低税国或避税港。跨国纳税人通过成为低税国或避税港的临时居住者,享受居住国税收方面特别优惠。一般来说,当位于高税国的纳税人发现低税国的税负较轻时,便通过跨境迁移,或者在一国境内避免成为该国居民,以改变相关国家的税收管辖权,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2.跨国企业滥用国际税收协定避税。国际税收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和调整国家间税收利益分配关系,本着协商对等的原则,经由政府谈判所签订的一种书面协议。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先进技术,各国制定了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和措施。滥用国际税收协定进行避税就是本无资格享受某一特定的税收协定优惠待遇的非缔约国纳税人,利用在协定的缔约国境内设立一个具有该国居民身份的低股权控股公司等方式,间接地享受税收协定提供的优惠待遇。随着世界贸易不断增长,各国在经济上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国家间相互签订税收协定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这使跨国纳税人滥用税收协定进行国际避税的现象日益突出。

3.跨国企业通过转让定价避税。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时制定的价格。国际税收领域所涉及的转让价格,专指关联企业之间在交易时人为确定的价格。通过转让定价避税,是跨国企业常用的避税形式,一般表现为: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低价;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高价。这样,将本属于高税国公司的所得转移给低税国或避税港的公司,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轻其税负的目的。

4.跨国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避税。电子商务是指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一种活动。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有形交易的一种替代形式,使交易双方越过地理界线直接进行无缝的电子交易。跨国电子商务使国际税收中传统的居民、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难以确定,影响国际税收管辖权的行使而造成国际避税。电子商务的迅速融入虽然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增大了国际避税的可能性,使得世界各国政府反避税难度增加。

三、国际避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反避税法律、法规不完善。中国目前反避税活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相关条款,这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和防范了外商企业的避税行为。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避税问题,中国现行的反国际避税法律法规还过于简单,过分强调原则,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1)只限于成文的法律规定,缺乏调整各种实际内容和方法的法定范例,对可比性问题分析不详细。(2)关于劳务和无形资产的立法不完善。(3)在税收优惠、税前扣除等政策上,对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偏松。(4)中国规定在进行转移定价调查审计时,企业才需要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这不仅降低了调查审计的效率,也为纳税人不及时提交相应资料提供了借口。(5)对关联企业的认定存在瑕疵。

2.无法及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防范跨国公司国际避税,关键是要掌握国际市场上各种产品价格、成本等信息资料,但目前外商基本上垄断其企业的购销大权,且都通过其关联公司进行。税务部门由于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不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的价格资料,因而难以及时发现外资企业在与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中存在的问题,致使反避税工作困难重重,难以顺利进行。

3.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国际反避税工作具有程序复杂、内容广泛、调整有风险的特点,这要求在反避税调查审计及与外商谈判过程中,需要素质较高和经验丰富并懂国际经贸、税法、财务会计及计算机、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而中国由于反避税工作起步晚,所以税务部门对国际市场行情缺乏了解,税务人员缺乏丰富的反避税经验和较强的外语能力。反国际避税要对付的主要是来中国投资的外商,大部分是跨国经营者,他们有丰富的避税经验,还有专门研究中国法律的行家为其出谋划策。这些都给反避税工作带来了困难,也使我们的税务人员产生畏难思想,反避税的信心不足。

四、加强国际反避税的措施

1.建立和健全税收法律法规。避税产生的客观原因在于税制本身的缺陷,为了有效地控制国际避税,中国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反避税条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税收法律法规,堵塞现行税法的漏洞。第一,制定反避税专门条款并规定跨国纳税的税务申报义务、调查举证义务;第二,取消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差别,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起一个较为科学和完善的税收优惠制度;第三,完善增值税进口征税制度,取消增值税起征环节和中间环节的税收优惠措施;第四,通过立法加以明确对避税的定义、避税行为的认定、反避税法规的适应范围、对纳税人避税是否要加以处罚和如何进行处罚等等;第五,注意适时开征社会保险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避免跨国纳税人利用中国在这方面的缺陷进行避税;第六,限制居民的财政性移居活动;第七,完善公司法、企业法、会计法等相关法规中对企业设立、营运的监管措施。所有这些条款的制定与完善,都是致力于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规范且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2.积极开展国际间反避税合作。面对跨国公司的全球性避税,只靠一国单方面努力显然不够,因此,中国政府要同其他国家的政府开展双边乃至多边的广泛国际合作,组成反国际避税同盟,协同行动,共同打击国际避税活动。开展国际间反避税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政府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减少反避税调查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税收情报交流,跨国公司的反国际避税通常涉及国外关联企业,税务部门不可能跨越国境调查取证,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请求对方税务局帮助调查,提供资料。要有效地制止国际避税并收到预期效果,就需要有关的国际经济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加强征收管理的国际协作,加大国际间反避税合作力度,研究制定相关的国际规范,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

3.提高税务征管人员的素质。当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具有丰富的避税逃税经验,即使有再具体完善的反避税措施,也难以遏制,必须有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才能贯彻执行。所以,税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征管水平,防范避税现象发生的重要条件。中国要尽快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税收队伍,做好如下几方面:一是提高税务人员对反避税工作的认识;二是提高招收税务人员的标准,严把税务人员质量关;三是对增加人员和现有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开设特别课程,探讨反避税的策略等,提高相关的业务水平,使税务人员不仅熟悉税法,也通晓财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四是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增强对税务人员的激励。五是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针对经营者的各种避税方法,培养反国际避税的骨干人才和力量。

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篇8

一、儿童说谎的成因

目前, 儿童说谎行为的产生原因在心理学、教育学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解释, 至今未形成一致性的说明, 且大多数研究较为零散, 甚至有些与儿童说谎成因相违背。根据前人在儿童说谎这一领域的部分理论及研究成果, 笔者将儿童说谎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分析归于六个方面的原因。

1. 儿童说谎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对于年龄越小的孩子来讲, “说谎”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反映, 一般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说谎”行为。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两岁孩子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时期, 思维发展的明显特点是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他们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 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某些“谎言”正是他们的“表象性思维”的口头表述。这个阶段的儿童出现了象征性游戏, 这正是儿童象征性思维出现的标志。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 当孩子“说谎”时, 我们甚至应该感到高兴, 因为从谎言中可以见证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2. 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混淆

整个幼儿时期, 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 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 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幼儿的想象常常会与现实混淆, 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 容易把想象的事情或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而幼儿混淆想象与真实的表现, 常常被成人误认为他在说谎。儿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极具夸张性, 他们经常会夸张地描述某件事或某个物体, 而不关心是否符合实际。如“我姥姥家的狗可大了, 像牛那么大!”当大人听到孩子们这么夸张的语言描述时, 常会斥责他们撒谎。其实, 儿童的想象具有夸张性, 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 儿童这种“撒谎”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

3. 儿童的记忆还不够准确

记忆是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是过去的经验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儿童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他们识记、保持和再认或回忆的内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与学龄期儿童的记忆效率具有明显的差距。儿童记忆的保持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 反之, 年龄越小的孩子, 记忆保持的时间越短, 记忆的准确率越低。当他们在回忆自己的记忆内容时, 就会出现相当程度的遗忘甚至改变, 以致被大人认为是“撒谎”。

4.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可能在出生后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但掌握并不代表具有成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讲述活动或日常生活中, 儿童在回忆以往的经验组织语言时, 他们需要调动头脑中已有的词汇进行造句, 还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内容并独立讲述, 此时, 孩子常会语无伦次甚至东拉西扯, 说上几句超越时空的“谎言”。如一个孩子说:“我的爸爸很好。奶奶今年到我们家来了。我爸爸的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其实奶奶只是以前曾经来过。这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撒谎, 只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他们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 为逃避指责、惩罚, 从谎言中获利

如果大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 经常数落孩子或使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 而当孩子做错事害怕被指责或惩罚, 干脆就直接说是别人干的。比如打碎了杯子说是“爸爸干的”、“妈妈干的”, 总之, 不论是谁干的, 反正不是自己干的。实际上孩子在做错事情后, 不管大人是否会批评, 总会产生心理压力。当他们在权衡说真话与说谎话的过程中, 会自然而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如果他犯错了, 当孩子在说“大灰狼干的”时候, 就说明他已经明白自己的错误了, 他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 释放自己的压力。

6. 家庭教育的不妥当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最初模仿的榜样。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因此, “言传身教”要求父母要给儿童树立好的榜样。如果孩子看到成人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说谎后, 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 久而久之, 这种模仿成了他们的习惯。由于各种原因, 父母有时不经意说的话或许来不及兑现, 比如有些父母许诺周末带小孩到公园玩, 但由于特殊原因未能实现, 孩子发现至爱的父母也说谎或不遵守承诺, 久而久之, 孩子也潜移默化受到了影响。

二、正确应对儿童说谎的行为

1. 尊重理解儿童

(1) 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成人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应对儿童的说谎行为, 首先应该充分谅解儿童, 不要轻易给儿童的行为贴上“说谎”的标签, 扣上“说谎”的帽子。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家长、老师的尊重和沟通, 当发现孩子撒谎时, 很自然地觉得难过, 但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儿童身心发展来看, 孩子有时撒谎或编造故事是很正常的, 不要就此为孩子的诚实度感到困扰。

(2) 正确引导和谅解儿童的过失行为。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的过失行为, 比如说, 你看到孩子把果汁弄洒在桌面上, 但他却声称“不是我洒的!”这时, 家长不应特别关注他说谎的事, 而是要努力解决眼前的问题。可以先给他一张纸巾, 告诉他“我们把果汁擦干净吧”。这种方式能避免直接与孩子就谁洒了果汁发生争执, 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收拾干净的事情上去。家长应鼓励他说实话, 可以用语言告诉他:果汁洒了没有关系, 我们可以擦干净, 但你要说实话, 不论你做错什么, 妈妈都爱你。这样, 孩子才会勇敢承认错误, 家长一定要及时为他能鼓起勇气说真话表扬他, 这对激励孩子坚持说真话有很好的效果。

2. 提供良好的环境, 优秀的榜样

(1) 创造民主、愉悦的成长环境。养成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生长环境。家长和老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诚实祥和的心理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 即使儿童做错事了也不会产生恐惧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或碰到问题敢于主动倾诉, 家长或老师应不急不躁, 耐心倾听, 并给他们帮助, 这样, 孩子就不会以说谎来逃避责任。另外, 过分严格的要求,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压力, 当儿童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 就会用谎言来掩饰。因此, 创造民主、愉悦的心理氛围是避免儿童说谎的重要因素。

(2) 做好行为榜样。父母或老师在要求儿童诚实不说谎的同时, 自己要做儿童言行一致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做到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对儿童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 不得当之处要及时承认, 并认真改正, 即使是无意忘掉了也要诚恳认错。另外, 不要为了一时讨好孩子随意许诺一些事, 万一诺言不能兑现, 孩子会认为你欺骗了他。久而久之, 儿童会对大人产生不信任感, 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 慢慢他们也会学着这样做。

3. 理智对待说谎儿童

(1) 正确的引导。由于学前阶段以及学龄期的儿童价值观尚未建立, 家长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重视价值观教育, 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如有的孩子会把幼儿园以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据为己有, 当被爸爸妈妈发现时, 就撒谎说“这是自己捡到的”或“这是小朋友送的”。这种撒谎是伴随偷、拿别人东西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经过精心编造的谎言。对于儿童的这种谎言,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生动活泼的教育, 如讲故事、做游戏、角色扮演等, 让孩子明辨是非, 让他知道做错事情一定要改正, 防止孩子养成撒谎以及偷、拿别人物品的不良习惯。

(2) 奖罚分明。儿童做了错事, 成人要鼓励他们说实话, 表扬他的诚实表现, 然后妥善处理他的错误, 而不是勃然大怒, 或者打骂他, 否则, 当他下次做错事后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又不得不出现说谎行为。对待孩子的错误, 家长要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孩子错误的具体情况, 并给以适当的教育批评。

(3) 协调一致的教育。成人对待儿童说谎问题应该保持一致的态度, 不要出现一方在进行批评教育, 另一方包庇纵容的现象, 要教育儿童不说假话、养成诚实品格。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密切配合, 及时了解儿童在家、在校的情况, 使说假话的孩子无机可乘, 这有利于儿童诚实品格的形成。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篇9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山西省某两所幼儿园内进行, 两所幼儿园均为民办幼儿园。研究者在这两所幼儿园中分别选取了大班、中班、小班各1个年龄班, 共有82位幼儿及9位带班老师。

(二)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 观察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早八点入园到下午六半离园, 为期两周。研究者对幼儿一日生活进行观察, 幼儿的告状行为及产生情境、教师的处理方式及次数进行记录, 旨在了解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方式。

2. 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的访谈方式为个别访谈法, 对9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本次访谈设有访谈提纲, 访谈内容主要为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及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

二、结果与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和参考相关文献, 我们编制了“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 得到了如下数据, 并根据得到的数据进行以下分析。

(一) 带班幼儿教师及幼儿的基本状况

由表1可得带班教师的基本信息。通过上表, 发现幼儿教师的学历大多较低, 教师的专业性知识非常欠缺, 会影响她们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方式。

(二) 幼儿告状的频数及分析

1. 不同年龄班告状情况分析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最终采用刘晶波、郭云等学者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分类方式。将告状行为分为五种类型:求助型、求罚型、求赏型、陈述型和试探型。通过观察记录, 将幼儿不同类型告状行为进行如下表 (表2) 统计。

由表2可以看出:在小班内, 求助型告状行为最多, 求罚型和求赏型其次。这说明, 小班幼儿刚刚开始在集体生活内与他人交往, 不善于根据具体的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与他人沟通或解决矛盾, 只好求助于教师。在中班, 五种告状类型均较多, 每个类型的告状频数在15件左右, 且中班幼儿的告状总频次大于小班幼儿。这说明, 中班幼儿的是非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但在对同伴交往的冲突的解决能力和水平上仍需要老师的帮助。所以中班幼儿的告状总频数较小班而言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大班, 总体来看, 幼儿的告状行为明显增多, 只有求助型告状行为少于中班, 发生12件。这说明, 大班幼儿在教师的长时间的引导和帮助下, 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寻求老师帮助为主的告状不断减少。但是随着大班幼儿的道德感的发展与复杂化, 他们对行为的对与错有了较为稳定的认识, 所以其余的告状类型的频数均大于中班与小班。

2. 一日活动中幼儿告状情况分析

从上表3可以看出:在一日生活活动中, 游戏活动的告状总频数最多, 共88件;教学活动中告状总频数其次, 共54件;生活活动的告状总频数最少, 共38件。这就意味着, 在游戏活动中, 随着幼儿活动的自由性和自主性程度的增强, 且活动范围增大, 幼儿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越容易发生, 导致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告状频数最多。在教学活动中, 为了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 教师会采用讨论交流等活动组织方法,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讨论仍在进行, 且如果幼儿的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教学活动中, 也易产生告状行为。但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 幼儿的活动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比较游戏活动的告状频数较少。

(三)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的方式

按照已有研究学者的分类情况将教师的处理方式分为以下几类, 研究者对幼儿告状的内容进行记录。 (见表4)

1.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的处理方式情况分析

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得出, 在实际状况下教师采用的处理方式多为不理睬型和包办型, 智慧型较少。第一, 在观察中, 发现幼儿多为习惯性告状。这种告状并不是发生严重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违反规则等行为, 而是幼儿的无意表达, 此时教师则以不理睬型处理方式应对幼儿告状。第二,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 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艰巨性与细致性, 教师会产生工作压力, 职业倦怠明显。教师多以消极的态度 (不理睬型、敷衍型) 对待幼儿告状。第三, 幼儿多在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中告状, 教师为了保证集体教学进度, 想尽快处理幼儿告状, 则采用包办型处理幼儿告状。第四, 记录整理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教龄后, 研究者发现智慧型处理方式多为学历较高、教龄较长的教师所运用。

2. 幼儿对教师处理方式反应情况分析

通过观察中所得, 当教师运用不理睬和敷衍的处理方式时, 原告和被告幼儿的一种反应为沉默, 体现了教师“漠然处之”的态度并没有让原告幼儿获得自己维护集体规则等积极情绪体验, 也没有使被告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这就说明教师运用不理睬型和敷衍型处理方式并没有合理解决幼儿的告状问题。当教师运用包办型处理方式时, 原、被告幼儿会将注意转移到集体教学活动或游戏中。这表明包办型处理方式虽然会使集体教学或游戏活动继续, 但幼儿的告状并没有得到合理分析与解决。当教师运用智慧型处理方式时, 原告幼儿会因为自己维护集体秩序或帮助他人而获得老师的鼓励与支持, 被告幼儿也会自觉改正不当行为。这说明智慧型处理方式巧妙地处理了幼儿间的矛盾且维护了班级的秩序。

三、策略

根据以上对幼儿告状和教师处理方式的分析, 为帮助幼儿教师可以合理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本研究为幼儿教师提出以下策略:

(一) 教师应丰富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专业知识

在本研究中, 多数幼儿教师学历较低, 专业化程度不够。面对大量的幼儿告状行为时, 会因为产生职业倦怠或不了解引发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 常常会缺乏耐心和方法, 对幼儿告状表示厌烦, 甚至在处理时会用教师权威———禁止幼儿告状的方式而告终。这种解决方式不仅不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也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阻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所以, 教师应不断提升和丰富自身专业知识, 尤其是对于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学习, 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教学中, 提升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二) 教师应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幼儿的告状

在访谈中许多教师在谈到“是否会厌烦幼儿告状”时, 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不会”, 也有少部分教师回答“会的”。因为每天幼儿的告状大概都有20件左右。但是教师仍应该采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因为不论是哪一种告状行为都是幼儿认知状况、活动情况的动态表现。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和教师的一种特殊的互动行为, 教师不好的态度也许会减少幼儿的热情, 这实际上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教师应该借助幼儿告状这个特殊的机会引导锻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师应学会灵活、巧妙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及时告状

接受访谈的有些教师表示, 幼儿的告状行为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效果, 此时为了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需要教师需要掌握灵活、巧妙的应对策略。教师首先要做到保证集体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保证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如果发生幼儿告状问题, 教师可以视情节的严重性进行处理, 处理时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个性特点进行, 不能一味敷衍幼儿不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60.

[2]张博南.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 2015 (2) .

[3]刘莹琦.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与指导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1) .

[4]郑名, 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 .

[5]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企业应对行为 篇10

1 标签制作违法

1.1 规格不达标

个别生产商或经销商设计制作种子标签时, 不按《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 长和宽不足12 cm×8 cm或长和宽的规格单项不达标。目前, 在阜新种子市场所见的“袖珍标签”长和宽仅有5 cm×3 cm, 字迹印刷不清晰, 警示标记不醒目, 个别标签的字体高度明显小于1.8 mm。

1.2 着色不准确

进入流通环节的农作物种子多为亲本种子和大田用种, 按《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 亲本种子标签应使用红色, 大田用种使用白色或蓝红以外的单一颜色。但在市场检查过程中, 经常发现大田用种使用红色标签, 篮色标签和双色标签。因此, 单从标签颜色上难以分辩种子类别。

1.3 内容不完整

农作物种子标签应当标注作物种类、品种名称、种子类别、产地、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质量指标、检疫证明编号、净含量、生产年月、生产商名称、生产商地址及联系方式。而标签设计者制作种子标签时经常出现缺项和错项。如:无检疫证明编号、无生产年月, 以种子来源代替产地等错项现象。忽视应分别加注的内容, 如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品种审定号, 经药剂处理种子的警示标志等等。

2 标签使用违法

2.1 篡改品种名称

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的品种名称属审定通过的品种, 应使用批准名称。该品种在审定前沿用的组合代号、俗称、简称、惯用名称等不能替代品种名称在种子标签中单独出现, 如:法玉一 (铁单19) 、沈9729 (沈单16) 、丹9046/丹598 (丹玉26) 。更有甚者, 为达到商业目的在原审定品种名称前冠用新名词, 任意篡改品种名称, 搞虚假宣传, 欺诈诱惑种子消费者, 如:正宗沈单16、精品铁单12、改良铁单10、新丹玉39等等。

2.2 涂改伪造标签

个别经营商在利益的驱动下, 不择手段任意涂抹、更改标签的单项或多项内容。在非法外购包装、套印包装的同时, 将种子标签复印或缩印、扩印后固定在包装物表面, 以假乱真, 以次充好。常见涂改种子标签的内容有:生产年月、品种名称、净重。如将“丹玉39, 净重10 kg, 2006年10月生产”的玉米杂交种重新更换包装标签, 改为“新丹2109, 净重10 kg, 2007年10月生产”, 以陈种子冒充新种子上市销售。

2.3 滥用品种审定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在本省范围内推广, 由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的品种审定编号与审定的品种名称对应。因此, 标注品种审定编号时必须真实、准确。常见品种审定编号使用错误的情况有书写不全, 如“铁单10”、品种审定编号52;概念不清, “铁单12”、品种审定编号DB21/1050-1999;未审定, “千玉一”、品种审定编号CS03002-1995;未引先推, 蒙审玉××、豫审玉××等品种跨地区销售。

2.4 产地标注不合法

种子产地是指种子繁育所在地。省内按行政区域标注至县, 省外按行政区域最大可标注至省;进口种子, 标进口货物原产地。因此, 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地点必须与包装物及种子标签所标注的产地相吻合。检查中, 多发现持有 (辽) 农种生许字 (××××) 第×××号的生产商, 在甘肃或新疆等地生产的玉米杂交种, 上市销售时标签标注的产地为“阜新”;某公司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生产的农作物种子, 产地标注为“辽宁省”。

3 查处种子标签违法行为的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应对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教育;应对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越强。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本文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做了简要研究。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导致他人出现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表现也大不相同,那么幼儿阶段的攻击性行为又是什么样子呢?依我对身边的幼儿表现,我个人总结了幼儿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二、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孩子一出生就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大人一般对孩子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热了”的感觉。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不如他自己的意思,就很可能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攻击性行为。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还有的家庭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而老人带孩子当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2.大众媒介因素的影响

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时间交给了电视和电脑,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都有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是面向儿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然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应对方法

1.培养家长良好的教养观念

家长应随时随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材观等良好的教养观念。同时教师也有责任通过学校家访、家长园地、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养水平,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正确应对幼儿在生活中的挫折并提高幼儿挫折容忍力

在人际交往中要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为幼儿创造一个不存在潜在冲突的环境;事先告诉幼儿生活惯例中将要发生的变化;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来调整幼儿对自身的期望;这样幼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从而减少挫折、减少攻击性行为,即教给幼儿如何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挫折对每个幼儿来说都是很难避免的,面对同一种挫折,每个幼儿的主观感受又未必相同,形成这种个别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个人的挫折容忍力有关。要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要从根本上提高幼儿的挫折容忍力。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尝一尝失败的滋味,以锻炼幼儿的心理承受力。

3.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要讲道理,并适当地进行惩罚

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一般都是认识问题,家长要第一时间发现幼儿要有攻击性行为,在攻击性行为发生后及时地讲道理,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有攻击性行为,以及攻击性行为发生后产生的严重后果。例如,自己家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因为抢一样东西,发生了厮打,有的父母看见这样,就会不分谁对谁错对别的孩子大骂甚至动手打别的孩子,这么下去,幼儿就会养成一种习惯,什么都是别人不对。家长要适时讲道理让幼儿认识到凡事不都是别人不对,自己也有错的时候,要明确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当身体或语言攻击发生时,成人必须及时进行干预,帮助幼儿认清并采取合适的行为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从而在幼儿心中确立起攻击性行为是不允许的观念。

适当惩罚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助于幼儿树立不管什么样的攻击性行为都要付出代价的概念。惩罚是控制攻击性行为的最常见手段。惩罚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惩罚要注意尺度,过轻的惩罚不但起不到惩戒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幼儿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反而加重幼儿攻击性行为;过重的惩罚又会让幼儿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阻碍幼儿的身心发展。(2)注意攻击者的个性,对于抑郁质的人不能责之过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正确地指导幼儿交往技能

平时的生活中,当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时,首先应让幼儿把注意力从物质争夺上移开,然后向他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家长引导幼儿诉说,倾听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让幼儿在说清楚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想法,家长要帮助幼儿归纳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冲突的方法,提高幼儿独立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让祖国的花朵健康快乐地成长。

企业应对行为 篇12

(1) 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这是刑讯逼供最直接的危害后果。虽然通过刑讯使不少拒不认罪的罪犯如实招供, 但无辜者因肉刑摧残而含冤受罚的也比比皆是。因刑讯逼供有很多人被屈打成招, 放纵了真正的罪犯,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损害了司法机关的形象。

(2) 模糊了有罪者和无罪者的外部差异, 增加了侦查破案的难度。

在正常讯问中, 有罪的人和无罪的人的外表通常是可以看出区别的, 而一旦采用刑讯逼供, 暴力和强烈痛楚将使所有被刑讯者全身紧张, 疼痛难忍, 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界限模糊, 使侦查人员失去通过表情、语气和语调来探明真伪的可能。

(3) 刑讯逼供会严重降低刑事诉讼的效率:

①刑讯逼供可能冤枉无辜, 从而增加案件的错误成本并使已经过的程序全部无效, 导致刑事诉讼效益的降低;②刑讯逼供挫伤了被追诉者对程序公正的信任, 引起抵触情绪, 必然导致上诉和申诉的大量增长;③刑讯逼供的存在会使侦查人员过于依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 而殆于收集其他证据, 当被刑讯者被证明是无辜的而不得不收集其他证据时, 调查取证的有利时机可能已完全丧失, 导致出现疑案而使效率和效益均为零。

(4) 刑讯逼供还会造成人们对现行司法制度的对抗心理。

这是因为刑讯逼供是以一种犯罪来对抗另一种犯罪, 违反了程序理性原则, 损害了人们对司法程序正义功能的预期, 从而使无罪者处于比有罪者更坏的境地。

2 现实中刑讯逼供屡发的原因

2.1 公安机关的破案压力

有公安部门人员指出, 实践中刑讯逼供的行为仍不能杜绝首要原因是破案压力, 而破案压力则反映出领导人员的观念存在问题。刑讯逼供行为人之所以没有被制止或者敢于实施, 就是因为一些领导人员将侦破案件、维护社会治安置于比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更重要的地位所致。

2.2 在侦破案件的实践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刑讯逼供在侦破案件的实践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也就是一些人所谓的“闻着臭、吃着香”。犯罪嫌疑人受到刑讯逼供后, 很多人作出了有罪供述, 而这些有罪供述又被查证属实, 这使刑讯逼供行为因为“有效”而有“市场”。

2.3 查处证据难以查找

第一, 获取线索难。

目前刑讯逼供案件线索主要来源于当事人及其亲属的控告和检察机关自行发现。但有相当一部分刑讯逼供案件的受害人往往害怕打击报复不敢报案, 或者担心上告后难以获胜而不愿报案。检察机关通过监督发现案件线索的渠道也很有限。因此, 这类案件往往很难被发现。

第二, 调查难。

实践中, 刑讯逼供案件的查办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干扰和阻碍, 初查后无结果的案件数量一直占据较高比例, 很多案件由于调查取证难而久拖不决或不了了之。

第三, 取证难。

刑讯逼供案件证据的特殊性直接制约着证据的固定、保全和收集。一方面, 刑讯逼供案发的时间地点较为特殊隐蔽, 犯罪中留下的证据较少;另一方面, 涉案人员反侦查能力较强, 在实施刑讯逼供行为时, 很少留下明显的痕迹线索, 而且善于事后及时消除湮灭相关物证, 订立攻守同盟, 干扰取证工作。同时, 有限的知情者也不愿作证。

第四, 认定难。

刑讯逼供案件一般只有受害人控告, 少有行为人口供, 也缺乏其他证据印证, 尤其是没有形成明显外在伤害痕迹的违法犯罪更为隐蔽。所以, 案件的直接证据缺乏, 间接证据又形不成完整链条, 根据掌握的证据材料很难得出惟一的、排他性结论, 这就使得刑讯逼供案件的性质难以认定。

第五, 处理难。

由于刑讯逼供案件涉及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违法犯罪问题, 检察机关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会受到内、外部的压力, 难免网开一面, 从轻处罚。有些部门领导也出于种种考虑, 对行为人进行庇护, 竭力助其开脱责任, 力图大事化小, 小事化无。

3 检察机关如何应对

刑讯逼供以侵害人身权利的方式逼取口供, 是司法野蛮和程序落后的表现。笔者认为, 加大检察权对侦查权的制约, 是控制侦查权的不当扩张, 有效防止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必不可少的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有权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 但由于监督途径太少, 故而对侦查活动中诸如刑讯逼供等违法行无法获悉。因此应拓宽检察机关的监督手段, 加大监督力度。

(1) 应加强事前预防:

① 坚持提审制度。侦查监督部门在办理审查逮捕案件时, 应坚持逐案提审制度, 对重大、复杂案件要加强审讯和证据复核工作。讯问时, 严格实行对犯罪嫌疑人权利告知制度, 注意审查发现侦查中是否存在刑讯逼供问题。②建立并落实侦押分立制度。侦押分立是许多国家通行的一项制度, 由独立于侦查机关的不同部门专门负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押, 以监督侦查机关的取证行为, 保护和落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在我国, 侦查和关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际上由同一主体负责, 这一机制无法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应与国际接轨, 由独立于公安机关的中立机构专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押。这一机构没有责任去配合侦查, 而是专门负责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他们可对收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人身检查, 对严重的违法取证行为如刑讯逼供可向检察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2) 加强事中监督机制。

①设立刑讯逼供行为投诉机制。监督部门要努力拓宽刑讯逼供违法行为的获取渠道, 充分运用信件、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 受理刑讯逼供等违法侦察行为的举报、控告, 设立专门机构或窗口负责受理工作, 加大对刑讯逼供违法行为的举报力度。②坚持及时介入侦查制度。对正处于侦查过程中的案件涉及重大刑讯逼供违法犯罪行为的, 监督部门可以采取同步监督措施, 适时介入侦查活动, 及时展开调查工作, 尽早固定、保全相关证据, 增强刑讯逼供案件查办的时效性。③扩大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 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律师可以在场监督并及时制止侦查人员的非法取证, 特别是刑讯逼供行为和侦查人员侵犯犯罪嫌疑人人格尊严和人身侮辱的行为。

(3) 加强事后查处机制。

上一篇:CMMI质量管理软件开发下一篇:疫苗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