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2024-06-10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共10篇)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1

摘要:本文以373名在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为样本调查对象, 从有创业意愿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创业技能与知识四个心理维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被调查大学生创业动机总体较高, 对创业的目的、创业的诉求、如何开展创业比较关注, 而对创业所需的能力要求、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的储备有所欠缺。大学生有较强的合作能力、策划与创新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 但缺乏成立私营企业的程序、法律知识、融资等创业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创业意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多维测量调查

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上升到2010人数达630万, 2011年上升到643万, 2013年上升到667万, 2015年上升到749万[1], 需要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居高不下, 而社会上出现为数不少的“啃老族”现象, “啃老族”的日渐增多导致社会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 认真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应成为重要的管理教育目标之一。

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三所高校的在校生大专、本科及研究生, 这三所学校分别代表综合性大学、专科综合大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450份, 收回有效问卷373份, 有效回收率为82.8%。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由于创业心理素质内涵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且对于不同的人群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整理分析、成功创业者访谈及有关创业心理素质的开放式调查问卷中的信息, 借鉴国内的研究成果[2], 并同时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确定了基本问卷内容, 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归纳分类为以下四个维度: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技能与知识[3]。对大学期间或毕业3年内有创业意愿及行为的大学生进行访谈。问卷共52个项目, 问卷的题项使用陈述方式表述, 陈述方式包括正面陈述和反面陈述, 采用5点量表记分, 依次为很不符合、不太符合、无法确定、有点符合、非常符合。正面陈述的题项给分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反面陈述的题项给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 问卷回答完成时间统一在60分钟之内。

3. 统计方法

统计样本数据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均数±标准差 (X±S) , 计算P值,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并进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以确定问卷数据的可信度和效能。

4. 调查结果

4.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即 (Cronbach’s coefficient alpha) 测验内部一致性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系数从而进行信度分析。在SPSS17.0中单击菜单“Analyze—Scale—Reliaility Analysis”, 将左边方格内的变项全选入右边items的方格内, 在左下角的Model框中选取Alpha后按Statistics键, 选择Descriptives for Scale if item deleted和Inter-Item Correlation, 执行信度分析过程。求出4个项目的信度系数。

表1所示的“Reliaility Analysis”分析了各项目的Cronbach a系数统计结果4组α值都明显大于0.7, 笔者认为本调查问卷信度达到了较高水平。本调查问卷参考了国内相关研究[2]并采用了专家评价方法, 具有可接受的内容效度。因本问卷内容为定性评价指标, 其他 (标准、结构、区分) 效度不适宜本问卷检验。

4.2创业动机调查结果

表2数据说明:大学生创业动机较明显, 创业动机的价值取向明确。10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4.55±0.35) , 其他依次为“首次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 (4.42±0.73) 、“提高自己的社会综合地位” (4.37±0.72) 和“改善家庭的生存现状” (4.28±0.64) 。由此说明, 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创业动机与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无关系。金钱意识逐渐影响大学生, 大学生创业更看重个人经济上的独立、想尽快回报家庭, 这表明大学生创业目的明确, 具有倾向性。对于首次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的认同表明大学生不过于注重创业的结果是好是坏, 只以在创业的过程中锻炼自我、积累经验、积极接触社会、完善发展自我为目的, 有交学费上社会实践课的意味。值得注意的是, 大学生样本中不乏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认同。

4.3 创业能力调查结果

本组数据说明:10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他人认为我是值得信赖的诚信合作者” (4.77±0.35) , 其他依次为“我具有组织管理经验” (4.62±0.57) 、“在运作的项目中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4.43±1.23) 和“我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并使人信服” (4.33±0.91) 。上述的调查因子的得分体现了有创业能力和意愿的大学生认为创业中的诚信与合作精神, 以及全局利益相当重要, 同时创业人群对于组织管理经验的认同是一致的, 但是现实创业中大学生一般缺乏组织管理的时机与锻炼机会。大学生较强的能力为综合能力中的合作能力、人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情况下我很少接受别人的建议”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较易听取他人的合理意见。对于“本行业市场运作、竞争与营销的把握能力”的得分较低, 基本体现样本中的大学生创业的能力潜质与现状, 而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分较低可能与大学生没有参与创业实践, 对于市场营销知识的缺乏不无关联。

4.4 创业人格调查结果

本组数据说明:10个因子得分最高的是“我习惯于居安思危能够承受突发的挫折打击” (4.89±0.41) , 其次为“我信坚信成功的人属于一心实现自己预言的人” (4.82±0.38) 。其他因子的均值都较高, 最低均值为“我经常用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 (3.85±1.35) 。从本组因子均值来看样本大学生对于创业者所具备的人格特质中的抗压耐挫力、成就需求、内控制源的水平最高。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创业者人格的认识比较客观, 明白创业的道路是艰难的, 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在选择创业之路之前, 大学生就应该做好承受挫折、承受失败、不惧困难和勇于挑战的心理准备。

4.5 创业知识与技能调查结果

本组数据说明:10个因子得分最低的是“熟悉金融知识” (2.05±1.32) , 其次较低的为“懂得财务知识” (2.13±1.41) “洞察市场机会的能力” (2.39±1.75) , 而在本组因子均数中得分最高的是“外语流利并能进行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 (4.03±1.57) 。总体来看本组因子均值普遍不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创业群体除了创业所必需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外, 非常缺乏创业所需的具备的金融、财务、投资与管理公司运作与项目经营的知识与能力、对于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及关企业公司法律条文普遍缺乏, 说明大学生有创业意向人群普遍存在对创业所需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欠缺问题。这可能与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未渗透到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有关, 也可能与非综合型大学的相关学科建设不够健全有一定相关性。

5. 讨论

5.1 课题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都明确提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38次提到“创新”, 13次提到“创业”, 尤其两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不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正能量, 还是以自主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更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但是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和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情况, 大学生创业风险极大, 很容易使创业受挫而过早放弃。因此, 如何培养有创业意向大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 是决定大学创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目的笔者探讨了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创业心理素质, 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有意的参考。

5.2 创业心理素质的维度

创业是艰难的, 是对人全面素质的检验, 尤其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 从创业的准备、初始阶段, 到创业的坚持, 直到创业最后成功, 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它主要由认识、情感、意志、个性几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构成。

创业心理素质属于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对创业者的心理和行为有双向调节作用。相关研究表明, 创业心理素质应该包括较强的认知能力、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 以及果断的决策行为[4]。

本研究借鉴了国内研究的现状, 提出了创业涉及的四个心理测量维度 (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创业技能与知识) 以说明样本人群的创业心理素质。首先, 创业动机的形成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创业人格、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前提, 本研究中有创业意向大学生的动机符合现实。与此同时, 创业能力是指个体进行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胜任力。现有的研究表明, 创业能力主要是指诸如企业管理、识人用人、判断决策能力、人际影响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冒险避险能力、理性面对失败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5]。本研究中样本大学生的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面对市场判断和决策运作方面, 这是初期创业者的共同特点。

笔者认为, 创业人格是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自身性格特征的综合体现, 具体表现在与人处事、待人接物中显示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6]。目前的研究认为创业企业家的人格有一些相似的基本因素, 即所谓的责任感、勇气、情绪自控能力、毅力、友善、合作、创造力、精明、外向、大胆、包容等[7]。本研究中样本大学生的创业人格特点总体是不利于创业成功的, 需要创业教育者高度重视。创业者不仅应该具有创业家的气质, 还需要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本研究中样本大学生对于创业相关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职业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是不均衡的, 尤其是对国家经济政策、财务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国家对创业大学生优惠政策不甚了解, 这一点与上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点是相对应的。

6. 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结果大体看, 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创业动机总体较高, 对创业目标比较关注, 但是对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及相关知识掌握不够。该人群有较强的合作能力、策划与创新能力、本专业学习能力, 但非常缺乏成立私营企业的程序、法律知识、融资等创业所必须具备的相关知识。高校的创业培训与教育要注重创业实践中的市场经济管理知识的开展, 同时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以积极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型人格为教育主导。

参考文献

[1]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 17 (1) :4-5.

[2]田硕, 许燕.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与开发[J].江苏高教, 2015, 31 (1) :105-107.

[3]刘洪林.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5, 2 (28) :51-52.

[4]郭志芳, 钟建安, 段锦云.大学生创业心理特质与创业意向的关系:就业压力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应用心理学, 2013, 19 (3) :265-271.

[5]高娜, 江波.创业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提升策略[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5) :157-160.

[6]季丹丹, 陈玉.“90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3, 27 (10) :32-34.

[7]张铭, 胡祖光.企业家心理资本与创业管理[J].社会科学家, 2013, 197 (9) :64-66.

调查分析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篇2

关键词: 体育专业 毕业生 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中体育专业毕业生直接关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育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对于体育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有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促进体育事业稳步发展。

1.我国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社会需求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而言,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从目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其中教育行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

(2)毕业生的就业期望。

由相关数据显示分析,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大致有公务员、选调、选聘和学校等,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目前较多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发展,更多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有时会放弃自己本专业优势。这种现象影响学生就业,有比较好的工作机会,但是没有从事,导致部分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

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大多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备的体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主要看重的是他们是否具备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还有就是他们的个人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方面可以反映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

(4)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窄。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了解到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不高,二次就业率还可以,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因此毕业生的就业口径较窄,就业范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就业结构不合理。从单位性质分析,其中教育、体育等单位就业人数比例较大。另外,体育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之一,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的限制,因此目前体育毕业生的继续深造的人数还是比较少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2.促进体育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1)加强对体育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人的行为受自身思想的左右,加强对体育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家庭及事业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就业范围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局为重,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对学生的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起来,逐渐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锻炼学生能力。尤其是对于师范类体育专业的学生,应注意锻炼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体育人才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为自己的就业树立明确目标。

(3)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学生就业信息的来源之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及时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校园招聘会的召开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学校可以联合多方资源,积极开展校园招聘会活动,减少了学生的择业成本,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及时发布一些招聘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及就业机会。

(4)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和创业。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引导学生到西部、基层就业,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创业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并引导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思想,做好创业的各项准备,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讲解创业应注意的事项。

(5)加强就业工作团队的师资力量。

要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就业指导团队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再教育工作。可以将本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送到培训机构等进行培训,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机会,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外,可以积极邀请资深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为本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些建议,指导学校可以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3.结语

目前,我国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学校应将促进学生的就业重视起来。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还要不断完善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戴俊.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7:386-390.

[2]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25-1327.

[3]胡雨松.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罗代华,杜华,彭彦铭.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47-51.

[5]雷海林.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7.

那些有毕业生的家庭 篇3

夏季, 对于所有参加毕业考试的考生家庭,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甚至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都是个难熬的季节。不仅考生的精神高度紧张, 他们的父母也并不好过。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 考生家庭全家出动, 考前小心翼翼准备饮食、安抚情绪, 考试期间严阵以待、全程陪同, 考试之后又发动熟人、频频公关。

夏季也是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季节, 虽怀有期待, 但就业的压力还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等待和焦灼的煎熬, 一如盛夏太阳的炙烤。

每年夏天都有这么一群人这样忙碌着, 焦躁着, 奔波着, 无奈着。真可谓:人人都需历七月, 几家欢乐几家愁。

艰难的抉择

夏季是国人最爱也最恨的一个月份。高考、中考、小升初……在7月, 夏季成了名副其实的考试季。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 盼着这一天, 又害怕这一天。因为, 这个夏天意味着一个结束, 又意味着很多开始。这是怎样复杂的一种心情啊。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桃园路的秦蓓蓓在太原市第37中学就读。这是一个只有初中部的重点中学, 学校管理很严格。初三时, 学校把学生按照成绩优劣分作快慢班, 秦蓓蓓虽然学习成绩中等, 但有幸咬住了快班的尾巴, 在“高手如云”的快班里面, 她的成绩在竞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考结束后估分, 她信心满满地估了633分, 在别人艳羡的目光里, 秦蓓蓓获得了空前的满足。秦蓓蓓的父母也觉得自己女儿很争气, 一连几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然而成绩一下来, 众人都傻了眼, 秦蓓蓓只考了550多分, 比估分低了80多分!这样的成绩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计划——他们打算成绩下来就去外地旅游的。之后全家开始了紧张的忙碌:一方面托关系找人, 另一方面申请查试卷, 一直奔忙了一个星期, 人晒黑了, 关系找遍了, 钱也花了不少, 却仍然没有改变550多分的事实。

这个成绩在秦蓓蓓看来是完全失去了平时水准的, 她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个成绩只能勉强上一个普通高中, 与重点高中是彻底无缘了。

很多学生选择复读一年, 而秦蓓蓓对于复读有些排斥, 因为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她估分颇高, 要和一些老同学见面, 实在有些抹不开面子。秦蓓蓓告诉记者, 她的一些同学直接报了高职和技校。一位同学去重机技校报名, 据说第一年缴纳2000元的学费, 第二年开始就全部免费了, 另外还有奖学金可以拿, 3年毕业出来百分之百安排就业, 月收入3000元起。这位同学已经报名, 8月中旬就开学了。

而秦蓓蓓的父母在这段紧张时期完全把工作放在一边, 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公关”的行列。而此时单位的领导, 也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少有的大度:单位也没啥事儿, 先忙孩子学校的事儿吧, 需要帮忙尽管说话。说得二人心里暖洋洋的。这期间, 很多亲戚朋友也不断地支招。不过, 秦蓓蓓的父母还有一个打算, 就是送孩子出国。但秦妈妈有些担心孩子年纪小, 自制力差, 自理能力更差, 万一在国外有个好歹, 做父母的还不急死?加上现在的留学中介机构鱼龙混杂, 难辨真假, 让人没法不担心。而秦爸爸则表示, 出国作为一个备选项目, 无奈之下也是可以考虑的。

定向生的意外惊喜

作为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举措, 太原市从2008年开始实行定向生制度。该制度将优质高中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部分初中, 享受政策的学生可以降低50分录取。制度的落实, 对于弱化初中阶段的择校热、合理引导初中生源流向、促进学校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年来, 已有超过4000名学生在这个政策的扶持下入读优质高中, 与更优秀的学生同台竞争。今年, 太原市定向生分配指标为3010名, 其中省市直属学校指标为2867名, 县属学校指标为143名。

由于定向生的录取分数线在各个学校低于统招生50分, 所以很多家长认为, 此举使得整个统招录取分数线拔高不少, 毕竟3000多个指标被占用之后, 不在定向之列的学生们与低于他们50分的学生一起竞争, 有失公平。而被定向指标录取的学生家长认为, 这对于教育资源欠发达的各区县学校学生来说, 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一位被定向录取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我家孩子在农村初中读书, 农村初中的生源差, 学习好一点的都让好学校挑走了, 中不溜的孩子就近分配到了普通初中。比起那些上名校的初中生, 在起跑线上, 我们就起步晚了一大截。农村初中出成绩太难了, 遇个责任心强的老师还好, 要遇个毫无责任心的老师, 孩子根本就都毁了。全太原市初中都不准择校, 听说去年山大附中、五中、十中某些班中考成绩650分以上的学生有十几个, 谁听说哪个普通初中出这样的成绩?定向生给了没权没钱的孩子一条希望之路。”

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

成绩公布后, 很多家长因孩子没考好, 和孩子打起了“冷战”。这段时间也成为了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一位中考生在网上发帖称:父母对他非常失望, 因为他只考了300分, 他平时学习并不好, 父母对他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中考成绩下来之后, 父母对他更加冷漠了, 甚至当他的面教育弟弟:“好好学习, 别跟有些人似的, 考个鸡窝就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将来连个好工作都没有, 娶个媳妇都困难。”

而另一位网友则很伤心地诉苦:考试前父母对他呵护有加, 有什么要求都能尽量满足, 甚至在学习之余可以玩一下游戏。考试成绩出来之后, 父母对他由呵护变成了呵斥, 甚至他吃一根黄瓜也会被父母以“考成这样你还有脸吃”为由训斥一顿, 弄得他“实在不想在家里待了”。

还有考生表示, 父母并没有给他太多压力, 只是整天长吁短叹让他很压抑, 他整天待在网吧里, “把平时积攒下来的会员费全部都用掉, 避免与父母见面”。有网友提出, “难道能一辈子待在网吧不出来吗?以后打算怎么办呢?”这位网友回复说:“你比我妈妈还唠叨。”

大同市一位考生的父亲肇先生这几日也异常难熬, 儿子考得很不理想, 托人找关系一时间也没有什么进展, 特别是孩子, “整晚整晚的失眠, 白天就待在屋子里不出来, ”肇先生说, “真担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 这算是不小的打击, 孩子的性格本身就内向, 这下一个多星期不出门, 不开口, 吃饭也不跟我们交流。”

肇先生说, 成绩下来之后, 孩子心情原本就差, 孩子母亲又大发了一次火, 把这些年孩子一些不好的表现全说了一遍, 数落了个底儿朝天, 孩子当天就一直沉默,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 好说歹说出来吃饭了, 他母亲只要一开口, 这就又开始了。肇先生说, 自己跟妻子自从孩子成绩出来之后就一直吵架, 连带着把这些年对方做的不对的事情全部抖落出来, 家里紧张氛围逐步升级, 吵架已经越过了考试成绩本身, 成为家庭成员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有时候真不愿意回家, 但是想着儿子, 还是得回去。”肇先生叹气。

而据了解, 很多家庭因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 而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和谐。有的不仅是父母, 甚至连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样的隔辈亲属也牵扯进来, 整个家庭笼罩在浓密的阴云中。

大学毕业生的7月

在这个炎热的夏季, 经历过中考、高考重压的大学毕业生, 再次面临人生的重要关口——就业。在高考学生对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满怀期待的时候, 这些大学毕业生则从大学走向了社会。

7月14日是大学生离校的截止日。小李因为晚了一天, 回到宿舍时, 发现自己已经收拾好的被褥和行李被扔到了宿舍楼下的大厅里。当她对宿舍管理员抗议时, 宿舍管理员生气地说道:“我平时都是直接扔出宿舍, 这次给你放在大厅也是照顾你了。”小李很委屈地哭了, 内心积压的因即将要离开学校和面对不可知未来的一系列情绪, 在宿舍管理员的无情呵斥下喷涌出来。

在面临毕业的这段日子里, 大学毕业生压力倍增。一方面因为找工作, 另一方面因为离别。一些学生表现出空前的狂躁。山西财经大学的宿舍管理员说:“前几届学生有人在毕业前把被子点燃, 把桌子打破, 把暖水壶扔到楼下听响声。甚至连宿舍里的灯都全部打碎, 墙上胡乱涂抹。整个宿舍楼乌烟瘴气, 非常混乱。这几年学校加强管理, 每到临毕业前, 都要召开专门会议, 应对有可能发生的毕业暴力事件。”

而破坏性的“毕业典礼”只是一部分。宿舍管理员告诉记者, 每年临近毕业, 学生们都有“新仇旧怨一朝了”的习惯, 平时关系处得不好的学生, 在毕业的时候打架、斗殴成了家常便饭。因为这些事, 学校专门扣发了一些当事学生的毕业证书。“但是没用, 每年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防不胜防。”据该宿舍管理员介绍, 前段时间, 毕业生组织了一场毕业生足球友谊赛, 说是友谊赛, 可是比赛进行到一半就变得“不友谊”了。双方队员因为一个犯规大打出手, 最后学校出动了保安队才平息。

山西财经大学从事学生心理咨询的边老师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 是因为情感的落差。这种情感是复杂的, 师生好友离别、情侣分手、步入社会的心理落差, 基本上都是负面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汇集到一起, 极容易出现上述一些问题。很多大学生虽然事实上毕业了, 但是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毕业, 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对于毕业的大学生, 一方面要自己加强心理调节, 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心理干预, 健康地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4

关键词 用人单位;人才标准;职业素质;高职院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67-02

一、调查背景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只有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才能更好地帮助高职生丰富、充实、完善自己,达到用人单位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理想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招收到满意人才的双赢局面。

虽然不同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不同,但是用人单位引进毕业生的专业标准和人才制度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对毕业生的专业背景、技术技能、学历层次、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的要求上。所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应从研究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入手,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据此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才更具有针对性。

二、调查过程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

对近百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基本涵盖信息、汽车、工程、旅游、食品等各行业类别,具备一定的行业覆盖性。

(二)问卷设计

用人单位引进人才标准调查问卷包括专业背景、学习成绩、心理素质、技术技能、毕业学校的社会知名度、道德品质、相应的技能资格证书、外语水平、学历层次等指标。各项指标权重的计算分为两部分,即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并将其乘积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权重得分。问卷各项指标的重视程度的打分平均值占总分的百分比设为主观权重,选项包括:非常重视、比较重视、重视、不太重视、不重视的分值依次为5、4、3、2、1分进行计算,得到企业对每项指标平均重视程度得分。

(三)问卷统计与计算

1.主观权重的计算

通过每个企业对各项指标重视程度的打分,计算得到每个指标平均重视程度得分,分别为道德品质2.52分,学历层次1.91分,技术技能2.35分,专业背景1.52分,心理素质1.70分。

2.客观权重的计算

由于不同类型企业对引进毕业生的侧重点不同、工作负荷量不同、企业对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必须考虑工作负荷量因素对各项指标的影响,进而引入偏相关系数来衡量指标的客观权重。经统计分析软件计算,道德品质、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专业背景、心理素质与毕业生工作负荷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25、0.024、0.146、0.187、0.162。

3.实际权重的计算

将上述每个指标主客观权重分别两两相乘结果作为实际权重,再将上述5项指标的实际权重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最终权重,主观和客观权重值越大,最终权重值就越大。标准化公式为:

式中r'i表示第i个指标的最终权重,ri表示第i个指标的实际权重。经标准化计算后得到道德品质、学历层次、技术技能、专业背景和心理素质5项指标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374114、0.030245、0.226381、0.187545和0.181712,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权重数值分别为36.82%、3.36%、22.52%、18.84%、18.47%。

(四)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以上5项指标在企业引进毕业生时重视程度依次为:道德品质(36.82%)、技术技能(22.52%)、专业背景(18.84%)、心理素质(18.47%)和学历层次(3.36%)。

在各项指标中,企业对毕业生的道德品质重视程度最高,为36.82%。即高职院校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应把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心理素质、技术技能、专业背景三个指标权重相当,技术技能(22.52%)和学历层次(3.36%)两个指标差异较大,这说明用人企业更加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也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由传统的重学历层次向重技术技能转变。

三、总结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技术技能水平以及问卷中技能认证指标很重要,占22.52%,位居5个最受关注指标中的第二位,这是高职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高职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同时,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期待,职业道德、忠诚企业、爱岗敬业精神的期待要求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需要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1-63.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5

一、文献回顾

(一)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涵义

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个性和身心健康的综合素质(郑学宝、孙健敏,2005)。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研究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的现状,基本前提是界定会计专业素质的要素,即专业素质是如何构成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中“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l)”的概念,能力素质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又称为胜任力模型(郑学宝、孙健敏,2005)。由此可以认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具体体现为职业胜任能力。

(二) 国内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关于会计教育现状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多,如对现状问题的描述、对国外会计教育经验的推介等。而以统计数据为依据或调查采访等形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一是关于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或胜任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的研究。这类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权威部门或职业团体为主导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以指南、公告、白皮书等权威文件的形式发布,成为会计教育或会计行业的的指南或导向性文件(AECC,1989;AICPA,1999;IFCA,1996,2003),详细内容将在后面的问卷设计中介绍。另一类是研究者以需求方或毕业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能力。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以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得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和十种技能。许萍(2006)随机抽取了600条国内外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人员招聘信息,按照拟聘人员具备某项能力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重,对各项能力进行了排序。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刘书兰(2006)根据对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总结出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必备基本素质和能力。二是关于如何评价我国会计人员或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的研究。张俊瑞和刘东霖(2005)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随机调查了国内各行业对于财经类人才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财经类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财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大多数单位认为其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调与合作能力欠缺,组织领导能力亟待提高,在实际的工作中创新性不高,国际化人才紧缺。

本文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将以上问题结合起来研究:首先,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重要性水平如何;其次,我国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如何,与会计职业素质要求之间存在多大差距。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设计

首先对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进行界定和分类。目前关于职业胜任能力的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是能力投入法,或称能力素质法。AECC在1989年提出,作为一名成功的公众会计师应具有的素质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业知识、会计和审计知识(可将以上三方面归纳为知识)、沟通能力、智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会计专业技能(可将以上四方面归纳为能力)、个人素质和态度(实际上是会计职业伦理或文化价值观)。1999年AICPA发布了“AICPA会计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在其第一阶段框架种提出未来会计行业从业者作为一名终身的学习者需要培养的三方面的能力,分别是专业职能能力、个人能力和广阔的商业视角能力。该框架具有明显的大学会计教育导向。IFAC在1996年发布的IEG9“职业会计师的教育准备、职业能力评价和经验要求”中,认为能力来源于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知识包括一般知识、组织行为与商业知识、会计和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技能包括智力、人际关系能力及交流技能;职业价值观指职业会计师所需具备的正直、客观、独立、遵守职业道德、关注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终身学习等品质。遗憾的是我国关于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权威框架还是空白(周宏、张巍、宗文龙等,2007;邓传洲,2004)。秦荣生(2003)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文化素质修养、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业务胜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王晓娜(2004)在借鉴国外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的基础上,从素质能力法的角度提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包括职业品格、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方面。

由此可见,研究者虽然对会计人员(或称会计师)专业素质构成要素的具体分类存在分歧,但大多数都认同会计专业素质由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构成。另外,随着商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和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我国会计行业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鉴于此笔者将其单独作为一项专业素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会计专业素质分为知识、技能、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四个要素。在问题回答选项设计方面采用利克特量表法(1ikert scaling),量度用1~5量分表示。各评分表示如(表1)所示。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文将调查对象确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会计教育理论界,即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人员;二是会计实务界,包括注册会计师和企业、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人员;三是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采取两种方式发放问卷:一是电子邮件调查,二是纸质问卷填答。调查渠道包括:走访两家会计师事务所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到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师培训班现场发放纸质问卷并当场回收;对沪市上市公司财务负责人通过电子邮件回收问卷等。

(三) 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96份,回收问卷673份(剔除无效答卷125份),实际回收率69%。样本数据如(表2)所示。

(四) 数据分析方法

会计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程度和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的总体评分,是所有样本相关项目评分的算术平均数。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的期望,而满意度反映了受访者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实际评价。因此,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考察各项专业素质重要性程度(期望值)和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实际值)的偏差。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受访者按职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分组,进一步分析不同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和对毕业生满意度的看法的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 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的重要性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统计结果来看(表3),受访者认为各专业素质按重要性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分值4.4)、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分值均为4.1)、知识(分值为4.0)。从中位数来看差异更明显,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评分中位数达到5.0,其他三项素质重要性评分中位数均为4.0。说明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要远超过其他专业素质,其次重要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和技能,知识的重要程度最低。

(2)受访者分组统计结果分析。不同职业、学历关于各项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排名的分组结果如(表4)所示。在职业背景分组中,会计职业道德被各组公认为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其他三项素质而言,教师组(包括研究人员)和管理组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同等重要,而技能排在最后。这与会计实务组的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实务组认为技能的重要性仅次于职业道德素质,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最不重要的是知识。不同学历受访者对专业素质重要性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硕士以上学历组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会计职业道德,而知识的重要性又要高于技能。而其他两组则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技能排在其后,再次是职业判断能力,知识最不重要。

(二) 对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评价及其与专业素质重要性差异的分析有关分析如下:

(1)整体结果分析。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表5),受访者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四项专业素质的评价均不甚理想。满意度最高的是知识素质,满意度为3.5,中位数达到4.0。其次是职业道德素质(分值为3.1),再次是技能(分值为3.0),最不满意的是职业判断能力(分值为2.7),尚未达到“一般满意”程度。同样,将各素质的重要性平均分与满意度平均分相比较,从而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期望值和实际值的差异(表5)。可以发现,四项素质的偏差值都为负值,说明当前大学会计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各方面专业素质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均存在差距。分项来看,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和技能的偏差均超过1.0,表明当前会计毕业生在这三项素质方面差距最为显著。相对而言知识素质的差距最小(偏差值为-0.5)。

(2)受访者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满意度排名及其与重要性程度的偏差见(表6)。从职业分组来看,不同职业的受访者对会计毕业生的各专业素质满意度排序相同。教学研究组对各素质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程度之间的偏差更大,说明他们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相对于其他组更为悲观,也许是低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从学历分组来看,硕士以上学历组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访者。同时,他们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两组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两项素质的偏差值均随着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四、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考察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是职业判断能力、技能,最后是知识;而会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与会计职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在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三方面差距显著。不同职业和学历受访者的看法存在某些分歧:从职业背景看,教学研究人员和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认为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比技能更重要;而会计实务人员则认为技能更重要,最不重要的是知识;教学研究人员对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为悲观。从学历背景看,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认为职业判断能力最重要,其他受访者认为技能最重要;硕士以上学历受访者对毕业生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评价较其他受访者更低,同时认为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要优于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而其他受访者则相反;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满意度和期望值的偏差均随着受访者学历的升高而加大。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6

在完成信息类应用文“调查报告”和例文的教学任务之后, 进行了一次学生应用文习作训练。当时, 布置了这样一个“调查报告”的写作任务:“我校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提纲”, 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参考内容, 让学生设计调查报告的具体问题, 写一篇调查提纲。这五个方面是:家庭基本情况;学习基本情况;交朋友基本情况;兴趣爱好情况;个人消费基本情况。请学生根据以上五个方面设计写出调查报告的详细提纲。

在例文的教学中, 始终把调查报告《揭开中学生阅读世界的神秘面纱》全文解读以后的还原提纲作为教学重点, 因此, 认为, 写作一个调查报告的提纲会比较顺利。但是, 写作以后, 事与愿违, 绝大部分习作者在“提问”即设计问题方面, 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学生往往把“学习基本情况”分解成“课后的学习情况”、“花在专业课上的时间”、“课前预习的情况” (填空式问卷) 三个问题, 被调查的学生比较难回答, 怎么回答、回答多少都是问题, 也不利于资料编码和统计分析, 算不上一篇好的调查报告提纲。

于是, 我寻找有说服力的依据使习作者重新设计问题。找到的依据一是:在探索性调查中, 常常使用开放式问题构成问卷;而在大规模的正式调查中, 则主要采用以封闭式问题构成的问卷。所谓“开放式问题”, 就是只提出问题, 但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答案, 由回答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填答的问题;“封闭式问题”, 则是在提出问题的同时, 问卷还给出若干个答案, 要求回答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现在的习作任务是完成“我校我系学生基本情况调查提纲”, 这项任务显然不是探索性调查, 而是应该定位于正式调查。

依据二是:汉语语言中的选择问、是非问能迅速地帮助提高提问的质量, 使得被问者易于回答问题, 使得调查者利于资料编码和统计分析。是非问, 它的结构像陈述句, 只是要用疑问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 (不能用“呢”) 。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这种句子可以用“是、对”或“不、没有、否”等作答复。例如: (1) 你喜欢这门课程吗? (2) 你能考80分吧?被问的人可以用“是”或“不”来回答。在实际的问卷设计过程中, 可以采取用是非问提高调查的准确性, 即把是编成A项, 把非编成B项。

选择问, 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 用“是、还是”连接分句。供选择部分会有相同的成分, 在分句里可能重复出现, 也可能不重复。常用语气词“呢、啊”, 但是不能用“啊”。例如: (3) 我们上语文课还是上物理课?那么, 假如用于调查问卷, 则可以直接将这两项供选择的部分转化成:“A.语文课”“B.物理课”; (4) 星期一开始实训, 还是星期二开始实训?则在问卷中可以变换成“A.星期一”“B.星期二”。进一步深化对于选择问方式的灵活运用, 可以把调查问卷的选项演变成三项或者更多项。

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让习作者改写自己的调查报告提纲。调查报告提纲如下:

五年制高职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日前,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无锡办学点) 的学生作了一项调查, 并写了一份调查提纲。此次调查报告主要是为了让学校了解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使各班班主任更进一步地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 从而不断地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我们此次特别组织了我班学生对10级学生进行了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交友情况、兴趣爱好情况、个人消费基本情况等五个方面的调查, 具体如下:

(一) 家庭情况

1.作为高职学生, 你每周主动与父母沟通几次?

A.1-3次 B.4-6次

C.7次以上 D.基本不沟通

2.你父母一般主要关心你在学校的什么情况?

A.思想情况 B.交友情况

C.学习情况 D.工作能力情况E.其他

3.你经常做家务吗?

A.经常 B.偶尔 C.不做

(二) 学习情况

1.在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中, 你花时间最多的是哪门课程?

A.语文 B.数学

C.英语 D.其他

2.你是否热爱自己所选的这个专业?

A.十分热爱 B.比较热爱

C.一般 D.不喜欢

3.你是否在学校学习专业课之余, 还在校外进行本专业培训?

A.是 B.否

4.你每天花在本专业上的学习时间是多少?

A.2小时以上 B.1-2小时

C.0.5-1小时 D.0.5小时以下

(三) 交友情况

1.你在交朋友时, 最看重朋友的什么品质?

A.助人为乐 B.喜欢探索

C.诚实守信 D.都看重E.其他

2.你一般交什么年龄层次的朋友?

A.16岁以下 B.16-20岁 C.20岁以上

3.你与朋友交谈中, 会聊到些什么话题?

A.学习 B.娱乐

C.烦恼 D.其他

(四) 兴趣爱好情况

1.你每天花在兴趣爱好上的时间?

A.1-2小时 B.0.5-1小时 C.0.5小时以下

2.父母是否关心支持你的兴趣爱好?

A.十分关心支持 B.比较关心不支持 C.不支持

(五) 消费情况

1.你零花钱的来源?

A.父母给的 B.自己打工挣的 C.两者都有

2.你的零花钱主要花在什么方面?

A.零食 B.日用品

C.文化用品 D.其他

3.你的零花钱够用吗?

A.很宽裕 B.基本够用 C.不够用

首先, 采用了正式调查的封闭式调查, 避免了开放式问题大而无当的问法, 问得很清楚很明白, 便于学生答题。即使是将它转换成表格的形式, 也将十分直观, 可以直接在表格内打钩。其次, 它具有较高的提问艺术, 问中蕴含了问卷者的主观意向性、能动性。最后, 这个形式的问卷, 便于问卷者编码和资料分析汇总。

摘要:学生设计问卷有窍门。写作实践证明, 不是随意问问, 学生就可以进行问卷设计的, 运用调查方式中的封闭式问题设计和汉语中的选择问、是非问问法, 再加以灵活编排设计, 可以促使高职学生将调查报告提纲设计得既清楚明白又富有创意。

关键词:高职教育,应用文写作,问卷设计

参考文献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7

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 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 (QWL) 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 (Decent Work) 和欧盟的“工作质量” (Quality in Job) , 再到近期的“高质量就业” (Highquality Employment) 和就业质量指数 (EQI) , 就业质量的概念一步步地完善丰富, 蕴含了多方面内容。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 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 在就业质量的层次界定上, 多数学者是在纯微观层面上使用就业质量这一概念, 即重点关注与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 如张桂宁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杨何清、程惠娜、史淑桃、于任财等则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 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论文中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成长与就业稳定性四个一级指标。工作质量利用就业者的薪资收入和工作时间来衡量;社会福利保障用大学毕业生所享受到的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的种类来衡量, 种类越多, 说明就业的社会福利保障越好;个人成长与工作单位能否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专业是否对口有关, 用这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就业稳定性与工作单位性质和劳动合同时效有关, 用这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本论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 利用走访调研与网络发放两种方式对2009年宁波15所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进行调研, 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735份, 有效问卷612份, 有效问卷数量占宁波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总量的9.67%, 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论文的调研对象只局限于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工作时间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造成的差异性。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括八个具体指标, 其中薪资收入是按照每个月的工资计算, 如果有各种奖金 (年底奖金和季度奖金等) 都平均分摊到每个月, 工资额度为扣税之前的数字。工作时间使用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来计算。社会福利是按照毕业生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的种类来衡量, 本调查中的“三险”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五险”指的是在“三险”的基础上再加上工伤险和生育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劳动合同时效用签约年限来考量。工作单位性质分为六种, 一般认为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稳定性更好。调查结果经过整理见表1。

(注:劳动合同年限中“1-3”年包括1年, 但不包括3年;“3-5”年区间中包括3年, 不包括5年。)

三、就业质量评价

(一) 工作质量

薪资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 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自身价值的反映, 体现了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实现程度和对社会、企业的贡献程度。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宁波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薪资收入较低, 平均每月收入水平大约为2079元, 比宁波市社会平均工资低20.4%。从收入区间来看, 每个月薪资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的毕业生数量最多, 占样本总量的47.9%;其次是薪资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的毕业生, 占样本总量的29.9%;月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毕业生数量较少, 占样本总量的5.5%;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总量的9.1%。

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 “经济人”偏好休息, 厌恶工作, 因此可以认为就业者的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成反比。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每周工作在41~45小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 占样本总量的38.7%;其次是每周工作46~50小时的大学毕业生, 占总量的29.7%, 表明多数毕业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上, 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毕业生每周都要工作6天, 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比较轻松, 工作时间较短 (每周工作在35小时以内) 的毕业生数量较少, 只占样本总量的1.5%。

(二) 社会福利保障

各种社会保险是社会对公民在生病、养老、失业等情况下给予的社会保障, 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在实行商品房体制后国家给予居民的住房补贴, 这些都能代表大学毕业生享受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据调查, 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毕业生数量占被调查总量的17.5%;办理保险但没有享受到住房公积金待遇的毕业生数量占总量的24.8%;享受“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的毕业生只占样本总量的57.7%, 明显低于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也表明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不够关注, 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三) 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的前途。本文采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专业是否对口来评价, 一般认为培训机会越多, 个人成长越有利, 个人成长还受到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影响。从调查数据可见:有培训机会的大学毕业生占总量的79.1%, 其中有24.7%的毕业生能够得到大量的学习培训机会。从专业对口角度来看, 84.9%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和基本对口。以上可表明多数大学毕业生对于个人成长比较重视, 愿意选择到学习培训机会多和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

(四) 就业稳定性

劳动者普遍偏好稳定的工作, 工作越稳定, 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越高。就业稳定性的度量一般通过转换工作次数来考察, 由于这个指标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适合, 本论文从雇佣双方签定的劳动合同的长短和工作单位性质两个方面来度量。显然, 劳动合同越长, 工作越稳定, 工作单位性质不同, 也直接影响就业的稳定性。根据调查数据, 工作合同在3年及以内和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毕业生数量较多, 占样本总量的73.7%, 其中工作合同在1年以内和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占总量的42.3%, 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从单位性质来看, 被调查的毕业生中37.8%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工作, 38.6%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 两者占总量的76.4%, 这两种类型的就业者被认为稳定性较差。

四、原因及对策

(一) 个人方面

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质量问题理解比较片面, 过多关注薪资收入和工作地点, 普遍偏好于初始工资高的工作, 喜欢在大城市就业, 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 不太关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充分的社会福利保障和长远发展的机会。根据笔者的走访调研, 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同用人单位签定期限较短的劳动合同, 心态比较浮躁, 普遍将初次就业当成积累工作经验的阶段, 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一部分毕业生还受到“先就业, 后择业”思想的影响, 工作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也行, 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 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对于自己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 不能用初始薪资收入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 应该更多关注个人的长远发展, 选择专业对口、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和更好社会福利保障的用人单位就业。另外, 大学毕业生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充分重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避免“入错行”。

(二) 高校方面

高校对于就业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就业率方面, 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缺乏管理, 甚至个别情况下高校为提高就业率, 鼓励毕业生尽早签定就业协议,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另外, 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强调专业课程学习,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不够重视, 也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因此, 高校要调整课程设置比例, 增加专业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安排,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 在学分制体系下, 将大学生实践锻炼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 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提高“就业率”, 提升就业质量。

(三) 政府方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一致,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缺乏准确的规划指导, 对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缺乏必要有效地干预措施。另外, 政府对于高校就业方面的考核过于强调就业率这个单一的指标, 而对于就业质量缺乏必要的研究, 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政府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 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城市就业;二是要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调节学生的专业结构, 及时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 尽量做到人才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符合;三是要改革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估体制, 以就业质量为核心, 重新制定就业评价指标体系, 促使高校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摘要:本论文通过612份有效调查问卷, 从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发展和就业稳定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了宁波15所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在此基础上, 从个人、高校和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了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对策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

[3]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 .

[4]谭璐, 陈志波.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 (7) .

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思考和建议 篇8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跟踪调查,思考,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们对2005-2007届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使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调查表》进行调查;二是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评价, 使用《毕业生跟踪调查表》进行调查。本次共回发放调查表 (问卷) 150份, 回收120份, 其中有效调查表 (问卷) 116份, 有效率为96.67%。

(一) 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较强。

在对毕业生进行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否对口的调查中, 23.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对口;53.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基本对口;23.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不对口。表明我校随着毕业生增多, 现有的专业中绝大部分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仍有个别专业存在与社会联系不紧密, 已经滞后, 应该及时改造, 以期与社会需求接轨。

(二) 课程设置基本合理。

在毕业生对我校课程设置调查中, 30.9%的毕业生认为我校设置的专业课程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合理;43.6%认为基本合理, 25.5%的毕业生认为与社会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大多数毕业生认为我校的课设置比较合理, 但仍有四分之一的毕业生认为我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革。

(三) 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满意。

在毕业生对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调查中, 35.7%的毕业生满意;42.9%基本满意;21.4%的毕业生认为一般, 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 但也有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对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不太满意的。

二、思考和建议

通过本次跟踪调查, 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映的问题来看, 整个社会特别是政府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高职院校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学习毕业生的培养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实践技能有待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三个方面。

(一) 政府应发挥在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主导作用

1、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推进就业与再就业是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和富裕的大事, 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无论是从维护社会稳定, 还是从提高劳动者素质, 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来看, 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负有重要责任。整个社会的就业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高职毕业生是整个社会就业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指导, 设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基金, 帮助学院与行业和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合作。

2、政府应推动学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

高职教育就是面向企业的产学教育。目前, 阻碍高职院校产学结合走向深入的一个瓶颈问题是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热情不够, 其根源在于利益驱动不够。要突破这个瓶颈, 就必须在政策和“双赢互利”上下功夫。在政策层面, 政府应通过对参与企业的税收优惠、技改补助等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产学合作;在学校层面, 应针对不同的企业, 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 其目的就是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 让学生得到最实用的生产技能培训, 同时还能使合作企业成为学院稳定的用人基地。

(二) 学校应发挥在高职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作用

1、学校应加强人才需求调研, 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

通过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交谈, 用人单位建议对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应进行改造或停办, 多开设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和与实际岗位联系性较强的课程, 课程内容与实际操作和客观环境结合, 例如现场操作、社会实践、案例讨论。推进工学结合即以工作过程为背景的课程整合, 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岗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形成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 以职业标准为内容, 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课程结构, 以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核心课程体系。

毕业生还反映在工作中感觉到如何与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应开设培养口头表达、写作、社交、公关能力的课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英语、计算机作为应用工具也应受到重视, 应完善计算机、英语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重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学校应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普遍建议学校应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实践技能教学、与企业的产学结合方面进一步加强。因此学校要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的长期联系, 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渐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内容, 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已有与企业产学结合的基础上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积极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实战等多样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学校应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 鼓励广大教师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不断推出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 大力推广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做到教室就是实训室, 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 边讲边练, 方便学生的实习和实践, 提高教育效率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 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为毕业生顺利实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 能否取胜和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需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如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履行职责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 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素质,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以适应新的就业形式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班正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高职教育.2006 (6) ;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9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体育旅游;毕业旅行

一、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为应届毕业生与往届毕业生,共计500名,涉及的毕业生专业有25个。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根据社会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要求设计海南省毕业生体育旅游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选用自填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是96.15%,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

(二)访谈法

本文对抽样高校的毕业生推举代表进行访谈,针对其选择毕业旅行中体育旅游项目的认识以及选择上进行访问并交流,获得了真实的心理性选择记录。

(三)数理统计法

本文针对问卷数据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并且结合实地访谈,得到有关毕业生毕业旅行参与体育旅游的客观的、详实的数据结果。并且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有关毕业生毕业旅行参与体育旅游的现状数据。

三、毕业生毕业旅行参加体育旅游现状

(一)体育旅游项目中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较大

无论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往届毕业生在毕业旅行的选择地上有强烈的一致性即选择海南省省内体育旅游景区和体育旅游项目,如表1所示。

备注:占比=n/500。

在选择体育旅游项目上,高校毕业生选择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理想中的第一选择,占比超过60%。经访谈了解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其他体育旅游项目,而且在在应届生与往届生的选择进行比较中发现,应届生选择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人数远远超过往届生选择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人数(其中应届生为278人,往届生为64人)。以上体育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选择,高校毕业生均选择海南省本省体育旅游资源能够支持完成其毕业旅行需要。

(二)毕业旅行的选择大部分以团体参与为主

高校毕业生旅行在选择出行时,团队与个人参加的选择相差较大,并且参团与自驾游占比相差较大,如表2所示。

备注:占比=n/500。

毕业旅行在整个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结束大学生活的方式,在选择出行方式上8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选择与同学共同一起去完成旅行。经过访谈得知,毕业生由于马上就要分离,为了能夠与同学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共约一起完成毕业旅行来纪念彼此的同学情和友谊。而有18.8%的同学选择单独完成毕业旅行,经过了解总结为三点原因:1、本身在未毕业的时候,大一或者大二大三时就已经参加过集体的旅游项目。2、不参加集体旅游有部分原因是自己想寻找点刺激的体育旅游项目,兴趣相投者少。3、家庭背景优越,没有经济压力和负担的考虑,如表3所示。

备注:占比=n/500。

毕业旅行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告别校园的方式,会经过一番准备和选择。其中选择借助别人的力量完成的即参团只占4.8%,其余超过90%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自驾游方式完成这段特殊的旅程。在自驾游与参团的旅行上,区别开两者的选择是因为经济原因。选择参团的受访者表示参团在毕业季相当实惠,能够负担得起;而选择自驾游需要为酒店、出行工具等做好打算,往往实际超过预算。在与高校辅导员以及部分高校毕业生家长交流中,以参团完成毕业旅行是一种相对自驾游来讲,安全系数较高,而且家长给予自己孩子的建议是参团旅行。

(三)毕业旅行选择的景点分布

本文研究海南高校毕业生毕业旅行选择之地跟本文选择的对象有很大的关系,研究对象均为海南生源,得到的结果出现了统一的一致性,毕业生选择毕业旅行地点均为海南省内旅游地,如表4所示。

根据海南省铁路线分布,本研究将旅游地分别按照东线、西线、中线进行划分。结果显示:体育旅游地选择超过50%选择在东线区域的旅游景区,通过访谈得知,主要集中在文昌、陵水、三亚等地。在中线、西线有部分同学选择该地景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中部地区有少数民族自治县,体育旅游资源大多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可以满足毕业生对民族体育旅游的追求;另外一方面,其中很大部分毕业生因为是海南本地人,带着同学到自己家附近完成毕业旅行。

(四)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理由

毕业生在毕业季参加毕业旅行选择体育旅游代替其他方式,理由有许多。在问卷设计选项中,本选项为多项选择,如表5所示。

备注:占比=n/500。

结果显示通过参加体育旅游可以释放压力,经过访谈得知,释放就业压力(暂时),释放社会压力,释放学业压力等。而其中85.2%的毕业生认为释放压力是主要的参与体育旅游的原因,大部分毕业生反映毕业压力很大,来自各个方面,需要通过一种有效地途径进行释压。凡是参与团体出游的同学都表示选择体育旅游均是与参与同学相互商量的结果。其中部分毕业生想通过借助体育旅游寻求体育项目与旅游项目双向带来的刺激,而这里面毕业生超过80%是男生。

对于其他的选择理由有经济原因、从众原因等其他不同的原因方式综合为一项其他。

毕业生为了保存最珍贵的大学生活,选择毕业旅行作为纪念。毕业旅行中通过参加体育旅游来增加毕业旅行的刺激性,保持对毕业旅行的强烈追求以及渴望。毕业旅行不仅在大学有,高中毕业旅行,这是一个继学生团之后又一群特殊的旅游选择。体育旅游项目的设置可以在毕业季选择适合毕业生的特点的体育旅游项目推出。回归已经重新进入了大学生的眼帘,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接触并参与优秀文化的保护活动中。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可以通过毕业生(未来社会中的中流砥柱)增加保护者数量,这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不同性进行宣传与保护。通过以上的调查显示了,毕业生对民族性的体育旅游项目情有独钟,并且表示有意通过毕业生向更多的人宣传民族体育旅游。高校毕业生旅行还是高中毕业生旅行的旅游项目推荐上,旅行社可以根据此次调查的结果为依据,推出毕业体育旅游之行类似的旅游项目,获得毕业生的支持。各大旅行社针对高校毕业生毕业季退出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根据本文调查数据,对中线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复合式开发推向毕业生,提供方面的交通支持,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毕业旅行选择参团,进一步提高参团率。另外,可以根据毕业生的毕业旅行需求设计参团数目控制在10人以内的体育旅游团,因为在本文调查数据中大部分毕业生对于经济压力和负担不放在毕业旅行的考虑范围之内。

四、结论

高校毕业生选择毕业旅行中体育旅游项目对他们的吸引性较大,无论选择自驾游还是团队出行,对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情有独钟都是体育旅游项目的新的着眼点人群。体育旅游已经不再是陌生的旅游产品,高校毕业生在选择上更多的针对毕业旅行的意义和内容。高校毕业生选择交通便利或者能够吸引眼球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线路,不会考虑过多的经济压力和负担,能够完成计划中的毕业旅行。(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海霞.海口市“候鸟”老年人体育旅游调查研究[D].新一代,2012

[2] 赵海霞.海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新一代,2012年

有问卷调查的毕业论文 篇10

一、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制度背景与传统文化和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倾向与心理特点, 我们设计了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其评价指标共有15个, 即劳动报酬、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学习培养、专业对口、兴趣岗位匹配、单位性质、国内外著名企业、劳动合同、工会组织、劳动保护和劳动时间, 它们的权重系数分别为2.5、0.5、0.6、0.6、0.4、0.4、0.5、0.5、0.6、0.8、0.6、0.8、0.3、0.3、0.6。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还需制订评价标准。所谓评价标准即为每一评价要素规定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 其具体方法就是根据指标内容的特点划分5-10个等级, 对每个等级予以质和量的规定并进行相应的评分 (以10分为单位) 。劳动报酬可通过收入总额与全国或地区平均收入的对比来衡量, 其等级划分与评分为:收入总额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的10分;高于的8分;相当于的6分;低于的4分;远低于的2分。社会保险可用参与率 (实际参保毕业生总人数/应参保总人数, 暂不考虑保险额度) 来衡量, 其等级划分与评分为:参保率为100%的10分;99%-90%的9分;89%-80%的8分;……;9%-1%的1分。社会福利、工会组织与劳动合同的等级划分评分与社会保险相同。学习培养的等级评分为:培训率80%的10分;79-60%的8分;……;19-1%的2分;专业对口、兴趣岗位匹配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学习培养相同。劳动时间分为5个层次:35小时以下得10分;36-40的8分;41-48的6分;49-56的2分;57以上的0分。单位性质设9个层次:正规就业率90%以上为10分;89-80%的9分;……;10%以下的2分。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将国家机关、国营企事业单位、规模大的三资、私营企业列为正规就业, 而把个体经营、自己创业、规模小的三资与私营企业列为非正规就业。

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确定后, 我们便可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测算。每年各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综合得分就是15个指标的加权平均数, 其中劳动报酬 (N1) 的得分为组成因素的综合平均数, 即N1= (10 X1+8X2+6X3+4X4+2X5) /X (X为总人数, X1-X5为各等级人数;劳动时间评分等同) ;其他13个指标都以比率为标准, 相应比率则得到对应分数。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以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河南省某高校2001———2007届管理、工科与人文社科类主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要求毕业生只填写毕业后第一年的情况, 以增加各届毕业生的可比性;要求学生以实名填写并详细列出自己的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等, 以确保回答问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0份 (每届500份) , 收回2886份, 回收率为82.46%, 有效问卷2688份, 有效率93.18%。其中管理类发放1400份 (每届200份) , 收回1135份, 回收率81.42%, 有效问卷1069份, 有效率94.2%;工科类发放1050份 (每届150份) , 收回820份, 回收率78.1%, 有效问卷718份, 有效率87.6%;人文社科科类发放1050份 (每届150份) , 收回931份, 回收率88.7%, 有效问卷901份, 有效率96.8%。

2001-2007年, 高校毕业生平均收入远超过、高于、相当于、低于和远低于的男生总数依次为36、434、746、151、5人, 女生为13、397、734、166、6人;享受及未享受社会福利的男生分别是1223和149人, 女生1123和203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与及未参与的男生分别为1145和227、1144和226、1061和309、1082和289人, 女生为1032和284、1043和273、936和379、944和373人;劳动合同签订、工会组织参与、劳动保护是否的男生分别为1298和119、979和393、1198和174人, 女生为1126和194、861和455、986和330人;劳动时间在35、40、48、50、56小时的男女生依次为164和138、428和411、550和581、180和159、42和24人;参与及未参与培训的男生为1166、176人, 女生为1084、222人;专业对口与否的男生为1102、270人, 女生为894、432人;岗位适应与否的男生为1148、223人, 女生为938、379人;在国营企事业、国家机关、大型三资企业、大型私营企业、小型三资企业、创业、个体户打工就业的男女生依次为447和406、214和179、166和188、310和300、54和65、138和155、39和16、9和5人;在著名企业就业的男女生分别为224和122人, 非著名企业就业的为1158和1194人。

根据调查结果与评价方法可计算出2001到2007年 (年具体数据略) 男女每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综合得分 (依次为7.75、7.12;8.43、7.98;7.75、7.04;7.82、7.21;761、7.14;7.34、6.41;6.81、6.2) 和7年的总的平均得分 (7.64, 7.01) , 并做出以下散点图及进行方差分析。

F-检验双样本方差分析结论:方差检验的概率值0.3503大于临界值0.05, 说明两样本的方差相等。t-检验双样本等方差假设结论:方差相等条件下两样本的均值T检验的概率值0.O49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两样本的均值不相等, 即男、女生在就业综合得分上有显著差异。

三、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首先, 从方差分析与曲线图看,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已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有扩大的趋势。其次, 我们调查统计的是学生毕业工作一年后的情况, 如把工作时间延长, 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最后, 就业质量的性别差异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怎样保证女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一直是西方各国政府人力资源政策的重点难点, 对于我国来说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更为棘手。

从调查资料看 (如上表)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第一, 男女生在就业岗位层次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著名企业和正规就业的女生人数明显少于男生。第二, 在同一地区、行业甚至同一单位, 女性的平均收入大多都低于男生。第三, 没有劳动保护或对劳动保护不满意的女生远远高于男生人数。第四, 在专业、兴趣与岗位是否对口匹配方面, 女生低于男生的得分约10%-15%。第五, 在参与学习培训和管理方面, 男女生的得分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从现实社会看, 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的原因相当复杂。一方面, 在传统性别观念的约束下, 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另一方面, 由于妇女权益保障法操作性的欠缺与实施机制的不健全, 致使在生产或工作过程中女性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

上一篇:脐橙保花保果技术下一篇:哈尔滨电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