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

2024-05-30

生命禁区(共6篇)

生命禁区 篇1

仲巴县位于西藏的西南部, 在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中海拔最高。因为海拔高, 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 被当地人称作“生命的禁区”。

在仲巴县所有的小学中, 仁多乡完小海拔最高。五千多米的海拔, 恶劣的气候, 艰苦的条件, 使得仁多乡有了“生命禁区的禁区”的称号。

就是在这“生命禁区的禁区”, 普琼, 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小校长, 一个人坚守高原讲台, 整整7年。

1. 全能的“一把手”

2003年, 在康马县小学任教的普琼调任仁多乡完小校长。

刚到仁多乡完小时, 学校只有3名代课老师和2名专业老师, 远远满足不了6个班4门课的教学任务。普琼主动要求接下了一个班的藏文课和另一个班的数学课。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 他一丝不苟。

在这片“生命禁区的禁区”, 普琼把他的整颗心献给了学生, 他生活的一切和学校、学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课间, 他和学生们一起唱歌、打球、做游戏。夜里, 他在学生宿舍查铺, 轻轻地给孩子们掖好踢掉的被子。学校放假, 他亲手将最后一个学生送走, 自己守着空荡荡的校园不离开。

因为地处牧区, 各家各户住得十分分散。为了方便上学, 学生一个学期回家一次, 吃、穿、住等一切事项, 全由学校统一负责。

仁多乡的气温常年偏低, 到了冬天学生们常常被冻得手脚发麻, 根本握不住笔。“每当看见有学生因为穿不暖和, 冻得直发抖时, 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每学期普琼都会自己出钱, 给家里条件困难的孩子买些御寒的衣物。

普琼说, 早已记不清楚这么多年, 花过多少钱、为多少名学生买过东西了。“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 哪忍心眼看着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受冻呢?”

2. 一个都不能少

“刚到仁多乡时, 家长让孩子进学校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请假或者逃学回家放牧的事情时常发生。”因此, “控辍保学”, 让每个适学儿童都能走进学校, 是当时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个人连夜步行几公里的崎岖山路追赶逃学回家的学生, 露宿草地、挨饿受冻对普琼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为了用最直观的事例说服固执的家长, 身边随处可见的食品包装袋成了普琼最常用的道具。每每遇到态度坚决的家长, 普琼就会拿起一个包装袋, 指着印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字样考家长, 自是把不识字的家长考得一头雾水。听过普琼解释这些词义, 恍然大悟的家长也痛快地同意把孩子送回学校。

每逢学校放假, 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 普琼会再三叮嘱, 以保证开学时家长能把学生按时送回来。新学年开学前, 普琼会拿着县教育局统计的当地适学儿童名单, 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仁多乡的几个村分布零散, 而且相距较远, 去村里“劝学”“保学”, 一趟就要花上几天时间。几年来, 为了不让一个仁多乡的孩子辍学, 普琼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寒暑假, 回家看看父母的机会, 更是少之又少。

超负荷的工作, 不规律的作息, 使得34岁的他身患多种疾病。2008年, 普琼患上了肾结石, 县教育局给他批了两个月的假。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 他就回到了学校。他说:“我放心不下学校, 放心不下孩子们。”

经过普琼和学校老师几年的努力, 仁多乡完小在仲巴县所有乡镇小学中, 适学儿童入学率最高、巩固率最好。2006年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控辍保学”的任务。去年开学时, 更因为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招收的60人, 又多开了一个班, 入学率达到100%。

普琼说:“这几年, 学生不上学的事已经很少发生, 父母都愿意送孩子来学校读书了。”话语间, 不禁流露出些许的自豪。

3. 要尽一切努力

几排平房, 一块黑板, 一根粉笔, 几把尺子, 几乎是仁多乡完小所有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便利, 提高教学质量, 几年前普琼自费给学校添置了一台电脑, 供全校老师使用。

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普琼要求在每个班上开展“班干部轮换制”。“上课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 让他当纪律委员;功课总是掉队的学生, 就当学习委员……”在这个规定的激励下, 原本不守纪律的学生渐渐地开始自觉维持班里秩序, 原本学习跟不上的孩子, 考试成绩也一点点地有了提高。

仁多乡完小率先建立起健全的教学奖惩制度、严格的教职工考勤制度、适合牧区学校的辍学生追回制度, 以及完善的后勤和三包管理制度。普琼的努力, 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学校连续三年被仲巴县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

“我是一名老师, 教书育人就是我的工作。仁多乡是苦, 可自从到了仁多的那天起, 我就从没想过离开。”普琼, 这个年轻的教师, 这个普通的小学校长, 用他的行动, 履行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承诺, 让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生命禁区的禁区”。

采访普琼的过程, 对记者来说无疑像是一场艰难的探秘。

这个坐在记者面前不停扯弄手里纸片的藏族小伙, 有着出人意料的害羞和腼腆。对于各种问题, 他更多的时候只是用安静的笑来回应。他的寡言少语, 很难看得出“堂堂一校之长”的影子。

聊起他的工作、生活, 他的回答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在他看来, 他是一名教师, 所以一切都是那么普通、那么理所当然、那么“不值得一讲”。

而正是因为这份“其实没什么”“都是应该的”的朴素情感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让他无怨无悔地在仁多这片令世人敬仰、甚至敬畏的“生命禁区”扎根执鞭。

生命禁区 篇2

面试用语禁区

1. 自己和自己抢话也不让别人插话

有些考生前一句话刚完马上又抢着说下一句话,并在话题连接的部分插入无意义的“所以……”“而……”等连接词,让自己的语言水泄不通,难以让考官插话以做出适当的响应,例如某考生这样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所以……换句话说……”。

2. 语言的反复追加

当考生说话时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经常补充前面的话,就会令考官烦躁了。

3. 确定性的两个极端

语义的确定性应适时而定。有些考生形成一种语言习惯,经常使用绝对肯定或很不确定的词语。例如一些考生总是说:“肯定是………绝对是………当然了……”,另一些考生却老把“也许、可能、大概、差不多,还可以吧”等挂在嘴边。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避免。

4. 语言呆板,重复使用某种句式或词语

如果考生回答每一个问题都像小学生解问答题一样:“因为……所以……”那么即使其内容再精彩,也会令考官乏味。考生应尽可能地变换句式,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等。例如“因为”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换用成:“因此、由于、由于这个原因、之所以……是由于……”等等。

5. 不要随便扩大指代范围

有的考生经常使用“众所周知……正如每一个人了解的那样……”等话语,似乎面试考场应该加入更多人。这样的说话易造成考官逆反心理:“我就不知道……”。

6. 去掉口头禅和伴随动作

一个人的“言语形象”也可能带着一些反复使用的口头禅“那个、然后”等以及诸如扬眉、歪嘴角、搔头发、抹鼻子的伴随动作。

如何提升面试语言的逻辑性

考生的发言需简洁、精炼,谈吐流利、清楚,以中心内容为线索,展开发挥。考生不要东拉西扯,将主题漫无边际地外延。为了突出自己的中心论点,考生可采用结构化的语言。回答问题时,开宗明义,先做结论,然后再做叙述和论证,条理清晰地展开主要内容。当然也要避免议论冗长。

1. 避免表达含糊和有歧义

如有考生叙述大学期间某次期中考试期间,他以学生会干部的身份发起了一次“考试不作弊”的活动。该考生用“中考”来指“期中考试”造成考官们误以为初中毕业升高中的考试。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歧义用语。

2. 指代清楚

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后者可以大量使用代词,而读者有足够的视觉空间容纳上下文,因此,代词使用得多没关系。而口语速度快,如果代词用的太多,考官难以根据上下文(根本无下文)来分清指代关系,

尤其是“他”“她”“它”在口语中是分不清的,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为了避免指代不清造成的误解,可以少用人称代词,能用姓名的地方尽量用姓名。

3. 情节叙述需提供确切信息

有些考生回答问题,不紧扣题意,泛泛而谈,例如被问到对过去的某件过失怎样认识时,考生回答:“有一次我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这样的回答由于未提供足够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

4. 避免使用语义含糊的词语或句式

有些词语本身就语义含糊,一些句式也是这样,如:“可能”“也许”,“如果必须做出结论的话……”等。

5. 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口语可能很随便,经常在谈话的双方都明白时省略主语,如:“昨天去哪了?”对方不会听不懂。但考场上既使双方都能理解的情况下,也最好不要随意省略主语。面试考场上应使用较正式的口语,尤其是必须注意对考官的称呼不能省略,如考生询问“我的观点对吗?”就不如“刘处长您认为我的观点对不对?”的说法好。

6. 不用方言。

除非考官同意,否则考生在考场上尽量使用普通话。有些特殊的职位可能要求会某种方言则另当别论。考生有时发现某考官是同乡时,情不自禁地说几句家乡话,这倒不打紧,但注意适可而止。 另外,考生不要在语言中夹杂外语,如不时地蹦出些:“Thank you/OK/Yes”等。

7. 可以在话题末尾做一个小结

对于一些时间、空间、逻辑结构不明显的叙述或较长的一段话,考生可以在结尾言简意赅地做一个小结,给考官一个清晰、完整的感觉。

8. 增强谈话的逻辑结构

考生可以多使用一些连接词,加强句与句之间的承上启下,并突出逻辑关系。

借“口”说话

面试时的很多问题是直接针对考生提的,需要考生正面做出回答。而其中的有些问题如果考生“借口说话”可能效果会更好。例如考官询问:“你认为自己大学期间的成绩优秀吗?”那么考生如果正面回答:“我想应该是不错的吧!”就很难有说服力。而如果考生借用他人的“口”来证实自己,就会有效得多。例如“我本科四年三年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由于在专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系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沈教授让我进入他的实验室,并对我的工作做了中肯的评价。毕业前,在沈教授指导下,我在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学术报告,该刊物的总编认为这篇报告观点新颖、内容翔实……”

借口说话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借的口”——选择的人或事物应该是考官能接受、能认可的。如果考生说:“我母亲一直认为我很聪慧……”就似乎不太合适,因为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和权威。此外,考生还应尽量将这种方法表达得委婉含蓄一些。有位考生对考官说:“某局刘局长来我校参观时,对我做了很高的评价,并欢迎我毕业后来本局工作……”这样会令考官感到考生抬出某领导来压自己,未免会有抵触之意。

借口说话,既不能大张旗鼓、盛气凌人,又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只要避免了这几点,“借口说话”的技巧就能恰当地运用。

生命禁区炼传奇 篇3

鄂拉山的概念,就是人类的生命禁区;鄂拉山的高度,就是从海平线垂直向天空4 300米。青色的山,唐蕃古道,群峰如龙翘首于地球屋脊。

中铁五局五公司共玉公路项目部挥戈跃马挺进西部高原,决战鄂拉山。

从2011年5月进场修筑这条共和至玉树千里运输大动脉开始,中铁五局五公司共玉公路项目部就在这儿与山为伍,历经了1 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随着2014年春季复工全面铺开,“决战决胜年”的号角在鄂拉山嘹亮地吹响。

艰难的工程

中铁五局五公司共玉公路项目部工地位于鄂拉山腰,因为海拔高,严重缺氧,年平均气温-4 ℃,并且气候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来到鄂拉山,一日四季天,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可见此处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

鄂拉山隧道全长9 330米,是国内乃至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公路隧道,加上隧道地处青藏高原冻土区,地质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面对重重困难,项目部没有退缩,一进场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必须打赢共玉公路建设这一场具有特殊意义的战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克服建点时的艰辛:住的是荒无人烟的道班房,饮用的是冰雪融化的水;白天在方圆几十公里的无人区进行现场勘查和复测,晚上回到阴冷潮湿的道班房整理资料,当寒气来袭时,常常令人难以入睡。

而在施工现场,参建者更要面对低温带来的严峻考验,在洞内施工打风钻,即使将锅炉的水烧到80℃压到工作面去,也很快会成为刺骨的冰水。打顶部时,需举着手控制风钻支架,不到6分钟,风钻喷射出来的水就会顺着手腕流遍全身,不一会儿衣服上的水就会结成冰。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全体参建员工排除各种困难,与大自然搏斗,与时间赛跑。他们在雪域高原的生命禁区演绎了精彩的人生。

抓主要矛盾

向一切艰难困苦进军,战斗团队离不开领导核心。共玉公路项目部的领导核心就是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项目部经理和有丰富党建政工经验的党工委书记,他们振臂一呼,那些敢闯敢拼的青年团队就会应声向前。按照项目部党工委书记的说法:团结一班人,依靠一班人,调动一班人的积极性,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就能打赢共玉公路建设这一硬仗。

工程一开始,冻土热融滑塌病害就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因为鄂拉山隧道属于冻土区,不能解决冻土施工就难以推进,必须找到突破口。

“对冻土施工的科技创新一分钟也不能耽搁!”项目经理林治国在工程例会上斩钉截铁地强调。说干就干,项目部马上行动,一边找专家咨询,一边跑兄弟单位学习,积极同业主、设计院、监理站配合,根据实地考察后用现场收集到的冻土数据制订施工方案。他们从八个方面入手,进行技术性攻关和科技创新,以确保隧道冻土施工安全稳步推进。经过实践,他们创新的遮阳网、遮阳棚施工工艺和大管棚跟管施工工艺,获得了青海省共玉公路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创新奖。

进入2014年,项目部又及时分析形势,确立重点,以强化隧道安全质量管控为前提,确保隧道稳扎稳打,提前开挖至分界点。

鄂拉山隧道施工,是在被冰冻住的碎石块中打洞,不能让冻土融化,更不能让石块掉下来,只有罩起“天网”,才能确保生命和工程安全,因此,安全生产必须摆在第一位。项目部首先从制度入手,制定了《安全生产实施方案》《安全应急预案》《安全生产责任制》《平安工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与工班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形成了从上到下、一级保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安全责任体系。项目部还尤其加强对火工品进行严格管理,开展了爆破员培训、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等,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保护人人有责。三年来,共玉公路项目部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目标,成为全线唯一的冻土隧道开挖安全质量零事故的施工单位。

创最佳成绩

出成绩不难,要创最佳成绩十分难。然而,中铁五局五公司共玉公路项目部却创下了世界高原冻土隧道月单口独头全断面掘进113米的施工新纪录,高原冻土隧道开挖6次实现双百米,施工进度创造了全线第一,连续三年实现了安全优质生产的佳绩。

在共玉公路建设中,项目经理林治国认为:越是艰苦越要创造佳绩。为了这个目标,项目部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参建员工横下一条心,就是掉几十斤肉、脱几层皮,也要把鄂拉山隧道搞上去,为中铁五局五公司争光!

项目经理林治国在困难面前总是身先士卒。2011年10月12日,为了实现鄂拉山隧道冬季提前进洞施工的奋斗目标,他提出了“战严冬,抢进洞,保施工,雪战到底”的口号。面对冰雹、雪灾、强紫外线、飓风,项目部广大干部职工克服高寒缺氧、常年冻土、缺水缺电等困难,积极采取措施,强攻硬上。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个个裹着棉衣棉裤,在风雪中忙得不亦乐乎,口里呼着热气,额头沁出了细汗,抬的抬,挑的挑,拖的拖。职工说:“林总带头,我们还有啥话说呢,跟着干呗!”

总工程师蔡明玖,每天不是在施工现场指导技术,就是在钻研图纸和整理资料,平均每天工作不少于12个小时。项目上哪里有技术问题,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冰天雪地里,他带领测量人员对路基、桥涵进行多次复测,一会儿南一会儿北,工作时间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也不管室外是否刮风下雪,工程上的需要就是他的工作目标。

项目部副经理欧发言、路基队队长陈小华、隧道队队长杨勇,他们在各自分管的工点上忙碌,一个个被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就像当地的“藏哥”一样。他们的脸就是工程的晴雨表,工程进度和安全质量上去了,他们的脸上就堆满着笑意;如果进度安全质量上不去,他们的脸就严肃得让人可怕,非要马上改正或加快速度不可。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项目部一路高歌:2012年7月,在右线一举创下开挖102米、初期支护104米的佳绩;8月,在左右线创下开挖215米、初期支护236米的高产,创下了世界高原冻土隧道月单口独头全断面掘进113米的施工新纪录。2013年7—10月份,项目部连续4个月开挖双百米,施工进度创造了全线第一,多次受到青海省交通厅、共玉公路建设指挥部、中铁五局和五公司领导的称赞。

筑坚强堡垒

项目部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作用于建设精干高效项目团队上,紧贴生产经营实际,创新活力党建,打造坚强“流动堡垒”,推动施工生产及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在共玉公路工地上,15名共产党员恪尽职守,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不少年轻小伙子不甘落后,大胆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用他们长长短短的文字表达着内心的那份进取与搏击。为了发挥“明星”效应,项目部每个月要评比出3名优秀党员,以起到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在关键时刻,党员的先锋作用尤其显著。2013年五六月份,鄂拉山隧道掘进进入VI破碎围岩地段,两个月出现了3次塌方,情况异常严峻。5月29日,鄂拉山隧道右线YK302+096至YK302+102段左侧及拱腰发生长6米、高4米的塌方,危急时刻,党员们带领工班员工垒沙袋、强支撑、灌注浆,连续奋战了3天3夜,终于将塌方制止,化险为夷。

筑起坚强的“流动堡垒”,一面旗帜下就会产生一个奇迹。项目部先后被青海省交通厅、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共玉公路建设指挥部、中铁五局评为“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标准化管理优秀项目部”“红旗项目部”“先进党工委”“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好班子”等先进荣誉。他们将高举大旗,在“决战决胜”关键时期创造出更多的好成绩!

家庭教育的禁区 篇4

1、居高临下

禁忌语言

“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要害分析

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后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

禁忌语言

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

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绝对否定

禁忌语言

“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

批评孩子是对的,但如果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后拒绝接受批评教育。

4、言过其实

禁忌语言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

禁忌语言

“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

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自尊自信。

6、威胁恐吓

禁忌语言

“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

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

禁忌语言

“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

要害分析

姜云燕生命禁区的“保护神” 篇5

入伍以来,她以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对边防事业的无限热爱,扎根高原,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先后为7000多名病人进行了护理,参与抢救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患者30多人次,成功率达100%,被广大官兵亲切称为“生命禁区的保护神”。先后荣获南疆军区“昆仑卫士”奖章,兰州军区“学雷锋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第七届护理“双秀奖”,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手标兵”,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5月荣获第39届“南丁格尔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万里寻梦,只身踏上从军报国路

1976年3月,姜云燕出生在河北省定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未满周岁时母亲去世,5岁那年又失去了父亲。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姜云燕和其他孩子一样走进了课堂,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党和人民的哺育使她从小就感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决心长大后用青春和热血报答养育之恩。小时候,她就喜欢读关于雷锋、黄继光、邱少云等英模人物的书籍,听解放军征战疆场的英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参军报国的愿望愈来愈强烈。

1993年5月的一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生活》节目报道了喀喇昆仑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姜云燕内心受到很大震动,牢牢记住了一个叫“三十里营房”的地方,有一群白衣天使在那里牺牲奉献。她下定决心,要加入到那个英雄群体中去。与她相依为命的姐姐说啥也不肯同意,许多好心的乡亲们知道后都纷纷劝她,却都没能劝阻姜云燕的决心。

1993年8月18日清晨,姜云燕带上东拼西凑的500元路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开始了万里寻梦的漫漫征程。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只知道昆仑山在祖国西部,于是就一路打听来到了青海格尔木市。她找到西藏军区驻格尔木办事处一问,才知道三十里营房医疗站根本不在青海。当她得知三十里营房医疗站远在数千公里以外的新疆喀喇昆仑山上时,顾不上长途跋涉的疲惫,又从西宁返回兰州,踏上了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1993年9月6日,经过19天的长途奔波,费尽周折,姜云燕终于找到了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解放军第十八医院。但因过度劳累,她病倒了。

面对辗转万里、要求入伍的姜云燕,医院领导犯了难:招收这样自动到部队的农村姑娘入伍,在部队尚无先例。于是,院领导苦口婆心劝她回家。可任凭怎么劝说,姜云燕就是不走,自愿留下来当编外“护士”,什么脏活、累活却抢着干。她的勇敢、真诚和执著最终感动了医院和机关的领导。当年12月,经报请上级批准,她被破格特批入伍,成为三十里营房医疗站的一名女兵。

爱洒昆仑,誓做“生命禁区”保护神

三十里营房医疗站位于海拔37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是全军海拔最高、条件最差、环境最苦的医疗机构。昆仑山号称“万山之祖”和“世界屋脊”,气温一般都在零下二、三十度,大气中含氧量不足平原的一半,是世界上高原急性病多发区。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巡诊、治病,要比在平原上多付出数十倍的辛劳。初次上山,她嘴唇发紫、眼圈红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看到哨卡上那些和她年龄差不多的战士每天身负重荷,在缺氧、陡峭的山地跋涉,在风雪中巡逻,想一想前辈们的英雄业绩,她又平添了许多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姜云燕在医疗站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到海拔4800多米的一个哨卡接一名叫屈波的昏迷病号。一路上,她呼吸困难,胸闷恶心,一阵阵地呕吐。到达哨卡时,她脸色惨白,连走路都十分吃力,但仍顽强地坚持做救护工作。在返回医疗站的途中,昏迷中的战士不停地喊:我不下山,我要回哨卡。听着战士的噫语,姜云燕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们的战士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还念念不忘他守卫的边防哨卡,世界上还有谁比他们更可敬、更可爱呢?车身在剧烈地摇晃着,为了使战友的头部减轻震动,避免碰伤,姜云燕顾不得男女之嫌,紧紧将战士的头搂在怀里,一抱就是好几个小时,到医疗站时,她的腿已麻木得不能动弹。事隔不久,神仙湾哨卡又送来一名患脑水肿的危重战士。当时,这名战士嘴唇发黑发紫,大小便失禁。姜云燕每天给这名战士喂药、倒尿、擦洗身子。为了保证战友天天有干净被褥,姜云燕每天冒着严寒,在刺骨的雪水里搓洗衣物,直到战友痊愈出院。

姜云燕常说:挽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其它都是第二位的。一次,从红柳滩送来一个已处于深度昏迷的甘肃籍民工,病人患的是高原肺水肿合并脑水肿,右心室已失去功能,粉红色泡沫样的痰从他口鼻中直往外冒。病人生命垂危,必须立即清口吸痰,可当时站里没有吸痰器,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姜云燕毅然嘴对嘴地把病人口中的痰吸了出来。经过紧张的抢救,病人才转危为安。病人出院后给部队写信说:解放军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让我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你们,对你们的恩情,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医护工作,经常会因语言不通造成误会,但姜云燕都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竭诚为病人服务。2001年3月,医疗站收治了一位患有急性胰腺炎并伴慢性支气管炎的维吾尔族老大娘。为了减轻病人腹部压力,需要给病人下胃管,但每次下完胃管,一转身病人就把胃管拔掉了。姜云燕发现后,主动找来维族同事给她做工作,告诉病人插胃管对治病有好处。为了打消老人的顾虑,姜云燕像亲生女儿一样,为老人陪床、打饭,还经常给她梳头、剪指甲、洗脚、擦洗按摩身子。老人出院后,逢人就夸:还是解放军好。

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喀喇昆仑山上,除了高山反应和病魔带来的痛苦外,最难耐的莫过于寂寞和无聊。1996年元旦前夕的一个晚上,正在值班的姜云燕接到神仙湾哨卡战士打来的电话:“我们好多同志都病了。”她焦急地问:“得了什么病?病情怎么样?”对方迟疑了一下说:“我们许多人都病得很重,但不需要你们抢救,只是在山上时间久了,心里憋得慌,想和你聊聊天。要是能听你唱支歌,那该多好啊。”听到这里,她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她非常理解战友们的心情,喘着气为这位不知名的战友唱了《说句心里话》、《什么也不说》等歌曲。唱着唱着,她泪流满面,电话里也有了抽泣声。从这以后,姜云燕开始有意识地学唱歌、学跳舞,并经常利用巡诊的机会为边防战友演出。这些年来,姜云燕通过书信、电话交谈等方法为近百名边防官兵化解思想疙瘩,赢得了边防官兵的赞扬。

矢志不渝,报效祖国终生不悔

插图的禁区 篇6

今天去书店,在一个角落里见到了这本老书。我头一个愿望就是要看看它多年不见的插图。谁知一翻,除了一张卓娅和舒拉的模糊不清的图片外,什么也没有了。这是1979年四月北京第22次印刷本。

最近一年多,我重新买回一些文化大革命期间损失掉的书。然而,新印的《契诃夫小说选》里,那吹胡子瞪眼睛的变色龙没有了,驼背缩颈、晴天提着雨伞的套中人没有了,油灯下一个人偷偷给爷爷写信的可怜的万卡没有了,凉台上正在读书的纯真的米修司也没有了,——真叫做“荡然无存”!新印的《安娜·卡列尼娜》,也没有了插图。早先“开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倒是有插图,却不是我们过去熟悉的插图,而是中国人自己画的。

可是也有新印的插图本,如《悲惨世界》、《高老头》、《艰难时世》等等。慢慢的,我发现西欧的作品还是可以印插图本的。

有一次,在出版社工作的一位朋友指着新出版的一本书的插图对我讲,为了决定是否选用这幅画,他先是拜访了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后又拜访了外交部,因为这是苏联画家的作品,必须调查一下。结果两处都表示无能为力。出版社只好壮着胆子用了这幅画。

原来是这样!这不是一个禁区么?

上一篇:心理自信下一篇:心理健康课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