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2024-11-14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精选11篇)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1

乡村旅游是农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适应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新型旅游产品, 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建设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 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 乡村旅游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首先,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增加农民收入。其次, 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农民由种粮为主转向种养植业全面发展, 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再次, 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 开发特色鲜明、品位高的旅游产品,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创建和谐社会

发展乡村旅游, 有效吸引了大量旅游者, 使农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的瓜果蔬菜等都派上了用场。农民通过开旅馆、摆小摊、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 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发展乡村旅游, 实现了财富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 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 有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1.3 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

乡村旅游既带来了财富, 又带来了外部世界新的信息和理念, 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文化、学技术成为一些农民的自觉行为, 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 全面提升了农民的素质。同时, 为了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 村庄普遍整修了道路、住房, 整洁了村容, 城乡之间、民族之间, 通过旅游加强了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 从而实现“乡风文明”。

1.4 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 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能源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 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 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 使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5 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旅游业属于现代服务业, 在产品运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进行产品设计、营销及规范化服务, 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 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现代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意识增强, 使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加强了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总之, 发展乡村旅游, 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

2.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直接影响旅游需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前提, 是发展旅游的物质基础。目前, 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开展乡村旅游, 就必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努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2.2 提供乡村旅游发展的物质条件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它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才能形成旅游综合接待能力, 才能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产品。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政府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和培训农民, 农产品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批外流人员返乡创业, 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3 促进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社会政治稳定是激发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建美好家园, 党群关系及干群关系不断密切。同时, 由于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增强, 乡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促进了农村社会政治稳定,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

3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 把乡村旅游纳入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轨道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所在, 应进一步提高对乡村旅游重要意义的认识, 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和一种成功模式加以推广, 纳入党和政府建设新农村的轨道。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 旅游、环保、工商、建设等部门加强合作, 制定政策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如供电、饮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从业人员培训问题;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所需资金问题等。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中央和地方都应采取一些措施, 将乡村旅游涵盖其中, 享受必要的优惠政策。

3.2 强化科学规划和管理

针对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 政府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 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 要组织专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 避免项目遍地开花及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遭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其次, 可以通过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各乡村旅游地应成立旅游行业协会, 配合政府部门, 发挥其行业管理和服务功能, 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 对乡村旅游的市场规范、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管理, 并对各经营户进行定期考核评定, 提升其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

3.3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

当今国际国内的旅游市场发展表明, 没有宣传营销, 不重视市场开发, 旅游品牌的产生、客源的增长就无从实现。因此, 当地政府和旅游行业协会应共同为乡村旅游产品搭建一个推广和宣传的平台。通过科学策划、统一宣传、技术支持、与旅行社和电子服务商等服务机构加强联系合作等, 引导经营户积极介入和了解旅游市场, 增强宣传意识, 学会市场营销, 并按市场的需求不断优化升级自己的旅游产品。

3.4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 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 努力将当地的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 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 防止将乡村传统文化庸俗化, 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

3.5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 应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 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从而提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 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 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政策支持, 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和谐新农村,互动

参考文献

[1]李云霞, 杨萍.试论循环经济与循环旅游业[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4) .

[2]胡建英.浅析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J].经济师, 2006, (2) .

[3]孙刚.搞好农旅结合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篇大文章[J].旅游调研, 2006, (2) .

[4]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 2004, (5) .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强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切实加强组织协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进程营造良好宽松的政治环境。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党委宣传部门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形式和实实在在的先进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基层干群的精神文化生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的理论不断武装基层干部的头脑,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对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行为提出的“六要六不要”要求,不断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和作风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要以“大宣教”为依托,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在教育对象上,要以乡(镇)、村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为重点。在内容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重要任务,突出抓好党的基本理论、理想信念和党的宗旨教育、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政策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同时要针对少数基层干部职责不明、在职不在岗、在岗不谋事甚至外出打工领空响以及村干部在新的形势面前工作能力不强的问题,着力加强宗旨意识教育、岗位职责教育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教育,促进基层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在形式上,或以县、乡、村三级党校为阵地开展廉政知识培训,或结合“三下乡”活动,编写简易廉政读本、制作廉政事迹光盘、选送廉政电影下乡,或以建设乡(村)两级廉政文化活动室、廉政公益广告、廉政宣传栏、廉政春联等静态的形式,或组建廉政宣传队,以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廉政小戏、相声、小品、歌曲等动态形式,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活动,使广大基层干群学廉、知廉、倡廉、守廉。

二、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要不断完善制度。执行制度的主体是各级干部群众,要坚持以人为本,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新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使制度更符合农村实际,切实可行。如安徽省泗县刘圩镇在实施“村村通”道路建设工程时,坚持“政府引导、分村负责、群众参与、代表监督、干部带头”的二十字方针,并制定了不准镇村干部参与入股承包施工、不准镇村干部向施工方推销原材料、不准镇村干部及工程质量监督员接受施工方宴请等规范镇村干部行为的“七不准”廉政规定,做到“任务分解到村、责任明确到村、议标施工到村、资金筹措到村、监督管理到村”,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选择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基层干群捐资210万元,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40多公里乡村水泥路的资金筹集和路面铺设任务。二是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在执行制度上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三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如在村干部选举工作中,按照《选举法》规定,村民有选举、罢免村干部的权力。而实际上村民只行使选举村干部的权力,对于一些不胜任职务的村干部,村民很少动用罢免权,体现了法律落实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因此,乡镇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履行组织指导职责,切实保障村民的政治权力得到正确行使。四是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和基层站所要积极履行职责,为执行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五是制度的内容要体现责权相符原则。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制度既要有加强对乡村干部监督的各项制度,但同时也要制定和完善对乡村干部政治、经济权利保障的制度,如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等;既要赋予乡村干部的责任,也应给予一定的权力,如减少对基层的评比检查等,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加强监督检查,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以构建和谐乡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在监督内容上,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监督检查,维护基层群众的政治权利。加强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维护群众的政治权益,满足群众的参政需求,激发群众参与管理监督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各项惠民政策的监督检查,维护群众的经济权益。要围绕“三补贴、三减免”等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要围绕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农资市场、扶贫救灾等领域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开展监督检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围绕新农村建设中上级拨付的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和重大工程建设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围绕农民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开展监督检查,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及时为群众提供发展资金(支农贷款)及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在监督措施上,应以深入农户走访座谈、专项检查等主动监督为主,以受理群众信访举报等被动监督为辅;应以事前、事中监督等预防性监督为主,以事后查处等事后监督为辅;监督中,坚持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坚持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监督工作要重点突出,每年可以选择1—2个村,对其落实各项制度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既能从中发现问题,又能对其他村干部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在监督力量上,要实行监督责任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县、乡两级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监督职责,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的职能,建立监督工作协调机构,不断整合监督力量,使人大监督、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

四、严格责任追究,为加快推进和谐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纪环境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3

《中华民居》:张秘书长您好,目前灾后重建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很多专家学者都奔赴一线实地考察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划方案,您觉得乡村规划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张学栋:首先,我认为灾后的实地考察需要以多学科专家的科学评估为依据。灾后重建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涉学科门类众多,涉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及民族、民俗和民间的历史文化心理及文脉传承,不仅仅需要建筑规划专家,还需要吸收人文、艺术、民族民间的专家参与论证。

其次,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现实可能的条件,对灾后重建规划范围内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以科学的态度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结合此次灾后重建,要避开主断裂带,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要努力修复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华民居》:我发现您说的这一切,最终落脚点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的,这样一个宏观指导思想,您认为要落实好,还应着重从哪些方面下手?

张学栋:这个落实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规划的角度就需要考虑方方面面。比如安排各类开发建设的问题,在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支撑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能力。制定乡镇和农村灾后重建规划,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以此来安排各类开发建设活动。

另外,城乡的灾后重建,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及社会系统得到恢复的过程,而且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结合,注意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分层次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结合,要对适宜开发的区域与需要保护的区域均衡兼顾。

《中华民居》:从您的谈话中,我一直能感觉到您对文化保护的重视,灾后重建是一项比物质建设更为艰巨的任务,您能否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就文化保护谈谈您的看法?

张学栋: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大的类别上可以分为物质重建和精神重建。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也需要从精神上代代相传,因此文化保护既是物质重建同时也是精神的重建。我认为在安排好人类活动空间的同时,还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注意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要从细处着手,从一口井、一个院落、一个庙、一座塔的定位、布局入手,注重细节、精心设计,力求传神。这也是我说的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术业有专攻嘛!

《中华民居》:目前在灾后过渡安置房建设中有关专家建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统一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对局部地区可以采取政府补贴、村民自建相结合的方法,来自台湾的建筑专家谢英俊先生也一直力倡“协力造屋”,对此您怎么看?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谐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 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一任务落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就是构建和谐新农村。实践证明, 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 发展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对于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升级和加快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途径。

一、广西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在这2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世居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风情浓郁, 民俗风情成为了广西旅游特色之一。广西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甜美的田园风光, 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近年来广西先后建立了数十个乡村旅游精品, 民居、民风、民俗以及农民的生活成为了广西乡村旅游的特色, 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扩大旅游容量, 给旅游者增加了新的去处, 又能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帮助当地农民提高收入, 改变旧日落后的村容村貌。因此扎实推进广西民族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广西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1.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促进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广西地形最精辟的概括, 广西少数民族聚居众多的地区大多数为贫困落后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 交通闭塞, 但是这些地区却又是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地区, 凭借着民族地区乡村风景、风俗, 民族艺术、戏剧、中医药等独特的旅游资源, 开发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这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收入, 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所在。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充分将瑶、壮、侗、苗风情开发成旅游资源, 吸引游客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 既给少数民族村民增加了收入, 又带动了整个村斋的经济发展。

2.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 可促使千百万农民实现向非农领域的转化, 部分农民的家庭住房改变成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家庭旅馆, 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可成为旅游吸引物;促使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促使常规的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整体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 通过发展“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的“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 将单一的农村经济向养殖、种植、垂钓、旅游、观赏、餐饮和度假等多元化结构发展。

3.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旅游休闲产业是服务产业, 也是文化产业。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 民俗文化的包装, 餐饮文化的开发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也成为了城乡人们相互交流、了解沟通的新渠道。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会促进农民现代意识及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

4.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村容整洁

民族地区往往因为地理位置偏僻, 受传统习惯影响, 大部分村落卫生可谓是杂、乱、差, 而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能带动农村村容的改变 (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 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 必将推动当地卫生条件的改善、环境治理, 推进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5.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发展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 其服务与管理内容较传统农业要复杂得多。其中所涉及到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需要进行配套发展, 包括进行市场营销, 提供规范服务, 搞好内部管理和经济核算, 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等内容。规范的民主管理是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道路, 也必然促进乡村的管理民主发展。

三、构建和谐新农村保障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1. 构建和谐新农村对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意义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在“和谐”中建设, 广西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既要注重立足民族地区乡村特点, 突出少数民族特色, 又尊重民族地区的传统、习惯和风俗, 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 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这与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宗旨不谋而合, 对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2. 和谐的新农村环境增加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广西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人居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等要素, 对城市居民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又会放大这种吸引力, 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参与其中。和谐的农村环境能够为游客提供暂时地逃离喧嚣的都市生活, 释放压力、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机会, 让游客真正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去, 亲身体验乡村文化, 为乡村旅游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和谐的新农村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2007年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国和谐城乡游”这一旅游主题, 为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提供了大环境, 大背景。广西民族地区和谐新农村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 也将逐步完善旅游服务的产品、项目、内容、质量、管理及交通、道路、通讯、邮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广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黄桂辛主编:广西导游[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6.8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5

努力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永联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坚持敢破敢立、自强不息,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牵引,带动和推进城镇化建设,进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使永联村成为了苏州首富村、全国文明村。目前,永联已经初步绘成了一幅由“小镇水乡、花园工厂、现代农庄、文明风尚”构成的农村现代画。

我们永联在推进现代化永联村建设进程的同时,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人口成分多元化。在永联10.5平方公里内,不仅拥有10400名村民,还有12000多名员工、9387名暂住人口和2000多个流动人口。居住在永联社区内的居民,不仅有8936个永联村村民,还有6800名永钢集团员工,2578个在永联发展三产服务业的外来人口。二是永联村村民居住分散。10400个永联村村民中只有9169名是常住人口,其余1231个村民为外出流动人口,常年居住在南丰镇、张家港市区等地。常住在永联村的9169个永联村民中又有8037个在册农业户口,1132个居民户口。三是商业店面多。近年来,随着永联小镇形态的基本形成,永联村的服务业迅速发展。我村不仅拥有5100多套套房,还有5条商业街、333间门面和5个超市。四是交通流量大。我村域范围内每天不仅有2万多人次上下班,还有近5万吨货物的水陆运输量,以致村内道路交通流量大、负荷重、情况复杂,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五是公共设施比较完善。永联村范围内不仅有6个红绿灯、2个农贸市场,还有小学、幼儿园、医院、污水处理厂等城镇化的配套设施,给永联区域的建设管理带来难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村庄形态。

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永联村 建设步伐,我们积极探索研究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努力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一、理顺关系,规范社会管理组织职能。随着永联村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到位,经主动申请,张家港市政府于去年批准在永联辖区内成立永合社区。截至目前,永联辖区内共拥有永联村党委、永合社区党总支、永联村民委员会、永合社区居民委员会、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和永钢集团等组织。这些组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都是我们永联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处理好这些组织的关系,将有力推进永联社会管理进程。为此,我们一是理顺行政组织关系。永联村村民委员会与永合社区居委会都是基层自治组织。永联村民委员会是永联籍未拆迁村民的基层自治组织,此外还担负着永联村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重任。永合社区居委会不仅是社区居民的基层自治组织,更是政府的延伸机构,隶属于政府直接管理,主要做好居住在社区内的居民以及流进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工作。二是理顺经济组织关系。永联辖区内主要有两个经济组织:永联村经济合作社与永钢集团。永联村经济合作社是永联村的集体经济组织,下属永联旅行社、永联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永联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等四个实体公司。永钢集团是永联村范围内的大型联合型钢铁企业,永联村集体享有25%股份。二者都通过规范化运作维护好、发展好永联村村民经济利益,确保集体土地、资产效益最大化,同时又都负责加强对各自所属员工的教育管理。三是理顺党组织关系。永联村党委和永合社区党总支同属中共南丰镇党委领导下的基层党组织。永联村党委是党在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和永钢集团中的战斗堡垒,负责在以上两个组织中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永合社区党总支成员主要以社区退休党 员为主,主要负责领导永合社区居委会工作,支持和保证永合社区居委会充分行使职权。目前,永联村村民一般都有三个角色身份,分别是:永合社区居民,在社区内享有合法选举权和公共福利权;永联经济合作社社员,享有二次分配权;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村民,同时还是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理顺以上组织关系,形成职责明确、相互关联的组织网络,将有效实现永联辖区管理的全覆盖。

二、发挥作用,提高社会管理综合效益。我们积极根据永联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形势及社会管理需求,打破传统思想束缚,充分争取、挖掘、利用各类社会管理资源,提高基层社会管理水平。一是实现公共管理均等化。我们突破“小村庄管大社会”的模式,积极向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争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均等化,通过申请成立社会事务协调小组,设立社区警务室、消防警务室、交通警务室、驻村法官工作室等办法,让社区管理、卫生监督、城管执法、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消防警务、综合治理、法律服务、市场管理等政府管理职能延伸到基层;向上级政府申请成立永合居民委员会,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实现永联社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居委会成员的工资生活补贴纳入政府预算,由上级政府进行拨付,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二是依托社会化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在村民自治及公共管理范畴以外,还有一部分需要按市场规律解决的事宜,我们坚持最大化地发挥社会资源力量,进行社会化管理。我们通过将门面房及公寓房等集体资产交租赁公司进行统一经营处理,将农贸市场摊位交镇市场管理办进行统一招租,将永联医院、永联幼儿园、永联小学交政府托管,对社区物业管理及保洁进行市场化经营等办法,有效减轻了村委管理压力,提高了管理效率,实现了公平公正。三是充分实行民主自治管理。坚持用村(居)民自己的力量,解决各种内部矛盾。我们永联村通过坚持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及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定期召开村(居)民议事会议,向村(居)民报告村(居)委工作、财务收支等情况;不断创新事务公开的形式和手段,推进村务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公开;定期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讨论通过重大问题,使辖区内事务的管理实现了民主、法治、规范、科学的要求。四是自觉履行经济组织的社会责任。经济组织不仅要抓经济,更要抓人的思想道德和教育管理。我们永联经济合作社和永钢集团,坚持通过加强党群组织建设,开展思想作风建设活动,加强员工队伍的教育管理,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积极组织员工献血、向玉树地震灾区和西部希望小学等地区及单位捐款、为西部贫困儿童捐献“爱心包裹”等,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交通法规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加强员工上班“八小时”之外的管理,为和谐永联建设发挥了较大作用。

乡村建设不等于建设乡村 篇6

乡村的凋敝、空心化早已不是新闻,反哺农村也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近些年,点缀在全国至少40余处土地上的乡村建设实验,大致可以划分为知识分子主导以及政府主导两种模式,这也是百年来中国乡村建设的两条线索。

回看民国乡村建设的那段历史,人们常常用“失败”这样的词汇来概括。今天乡村建设的再兴,说明了历史上那些“失败”的乡村建设只是暂时画了休止符,它是一场未竟的事业。

乡村建设这一概念是在“乡土中国”视野下诞生的,“乡土中国”則是随着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把中国置于世界的视域中而催生的。“乡土中国”常常被想像成一个与中国的现代化背道而驰的概念,正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一波又一波的知识分子奔往农村的场景,也记住了晏阳初、梁漱溟、董时进、陶行知、黄炎培等名字。

据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统计,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前后有团体和机构600多个,各地实(试)验区有1000多处,其中包括阎锡山“用民政治”以及改革村制的设想。涉及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地方自治以及政权建设诸方面。可惜,这幅乡村建设蓝图未及从容展开,便因各种原因匆匆收卷。

再看今天的乡村建设,同样是在文化下乡、城乡商业互动、农民教育等方面下功夫,内核与当年并无太多实质的差异。

前些时间,有哈佛女博士质疑“碧山计划”依然是“知识分子做知识分子的,农民做农民的”。“碧山计划”在乡村建设中有多少代表性不说,知识分子和农民常在两个维度中做事却是常见的事实,这和梁漱溟当年所感慨的乡村建设者与政府应分而不分、与农民应合而合不来,如出一辙。

今天,面对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广西等地陆续蓬勃开展的乡村建设,虽然知识分子常常有着足够的真诚与热情投入其中,并不乏重现当年晏阳初举家搬离闹市、迁居定县的忘我精神,但是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巨大的理念鸿沟是一直存在的。

百年乡村建设之路,大体上总是跳不出知识分子或政府主导、农民接受帮助安排的模式。 对此,梁漱溟曾说,乡村建设是整个社会的建设。言下之意,乡村建设并非仅仅关涉乡村一维。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7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8

意见领袖一直是国内外传播学的研究热点。最早是拉扎斯菲尔德提出, 他在1940年关于选民选举的研究中注意到政治领域中意见领袖的存在, 他认为: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 并不是直接流向受众的, 而是要经过部分会积极接受的人, 他们率先从大众传媒获取信息, 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来影响周围人意见的形成。这部分积极影响他们意见形成的人既为“意见领袖”, 而另一部分人则主要依靠与这些“意见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1]从研究对象上, 国外研究主要指向上层社会, 如拉扎斯菲尔德研究就是针对总统选举;国内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关注底层更多, 如费孝通 (1998) [2]提出了“文化英雄”的概念———他提得出办法, 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 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 发生了一种权力。它既不同于统治者赋予的施暴权力, 也不同于社会赋予的同意权力, 也不同于依傍传统的长老权力。这种权力是新事物来临时农村民众赋予“文化英雄”———即新事物的解释者的权力。周向红、徐翔 (2005) [3]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不同层面对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意见领袖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指出意见领袖将凭借其独特的个性在转型社会刚性制度安排不足的框架下及中国农村特色的人际文化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学科角度上, 国外的意见领袖研究更多着重在政治学科上, 国内的是从传播角度来研究, 更多的是在大众传播。如柯涛 (2003) [4]认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和意见领袖之间有关联性, 新闻节目主持人想要成为杰出的专业型人才必须具备意见领袖的特征;焦树民 (2006) [5]认为在商业传播中, 意见领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文借助江西省C县的南村与T县的江村进行农村民主选举的调查, 从传播学的人际传播角度关注农村基层政治,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发现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和意见领袖在乡村和谐中起“双刃剑”作用, 并提出政府引导的措施。

二、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

(一) 崛起的南村在野意见领袖

南村位于C县蔡镇, 是一个内陆村, 离镇政府约五里, 有水泥路直达, 交通便利;村旁的仁河边正在建桥, 现在仍是靠摆渡来往两岸;南村村小正在建设中, 学生已经在里面上课, 村委会的办公室设在村小的二楼, 里面还有专门的办公电脑[6]。从这次村主任选举中我们可以看出, 南村的意见领袖是在野村民周某, 本次选举他的得票又是第一, 超过村书记支持的候选人, 最终当选, 崛起于南村的政治核心中。周某的优势是:周某掌握多种技术, 利用技术创业致富,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其次他掌握多种技术, 加上有意从政, 对村内外的信息就格外关注, 扩大了他的知识面, 让他对事物的理解度比普通农民更高;再者, 周某善于与人接触, 义务为群众帮忙, 得到百姓的认同和好感;在乡村, 宗族也是成为意见领袖的基础力量之一, 所以周某获得自己一房的支持;德高望重、号召力大的老支书和现任支书虽是同一房族的, 但老支书对现任支书独霸权力和贪污不满, 带领他的支持者投了周某的票, 周某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人脉关系。

(二) 飞跃的江村执政意见领袖

江村位处T县吴镇, 与T县城一水相隔。从村旁的集市永昌市到县城十分便利。离镇政府大概一公里。镇政府原址在江村, 后来为了扩大发展, 搬迁新址, 想把永昌市集也搬迁过去, 现在看来主要的永昌市集还是在江村, 吴镇政府所在地发展比较萧条[7]。江村的意见领袖是肖某, 他的当选没有任何悬念, 顺利连任村主任, 还考上了乡镇事业编, 实现了一次飞跃。肖某的特征是:肖某家经营卫生诊所和酒店, 家里经济条件较好;再者肖某的同学和战友多在T县政府部门工作, 肖某社会活动能力强, 善于与他们沟通, 因此他建立了较高层次的人际网络;帮助江村村民, 建立起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工作上主动承担责任, 获得村干部的一致支持;乡政府觉得他做人大方、办事公正;他的威信高过支书尹某, 但在工作上能良好沟通、相互协作, 尹某对他非常信任, 肖某获得村内外的赞同, 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广大的人际网络;肖某有创新精神并敢于接受新生事物, 例如多数农村精英都不会使用网络, 肖某却能较为熟练地通过网络获得信息, 这是他考乡镇事业编的优势。同时肖某还是政治精英, 作为村主任, 肖某有机会详细学习和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内涵, 政治素质较高, 这是他和南村的意见领袖的最大区别。

根据前面的案例, 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意见领袖具有以下特征:

1.经济精英, 有感召力。乡村意见领袖大多收入水平在当地是中上等, 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富足的经济条件让他们有较广的途径接触更多的知识, 对民众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

2.见多识广, 有阅历。乡村意见领袖一般由农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富裕户、外出务工人员构成[8], 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阅历, 以及较高的教育程度, 这些特点使他们能对各种事物现象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和判断, 恰当的处理问题, 从而获得众人的信服。而且意见领袖大多开朗活跃, 对于新生事物敢于尝试。

3.善于沟通, 有资源。乡村意见领袖都善于沟通, 社会活动能力较强, 能够建立较广的社会关系网络, 同时密切联系公众, 利用自己的长处给公众提供帮助, 所以在基层有较大的号召力。

通过对两个村庄的意见领袖的对比分析, 我们总结了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作为乡村领头人的意见领袖, 在乡村社会又是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笔者将通过两个村庄的实例展示。

三、乡村意见领袖的双刃剑作用

(一) 扩大政策的传播效果, 把关乡村舆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 电视、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的覆盖面扩大了, 大众传播是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是农民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 将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 大众传播中针对农村的较少, 现有的涉农传播也存在许多问题。人际传播仍是农村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的传播渠道多、反馈迅速、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村民直选的信息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举信息主要是通过“意见领袖”的两级或多级传播传向村庄的各个角落, 村民往往依靠这些信息来作出自己的决定[9]。当信息有差异时, 大多数村民选择相信现实中的意见领袖。

在选举中发现, 南村对于女性候选人的政策都比较了解。信息来源是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周某, 周某和南村唯一的女性候选人没有过节, 乐于帮助她, 通过他的掌握和把关后, 帮她宣传政策, 使村民广泛了解并接受这个政策, 助其当选。江村的村民也表示, 在大众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观点不发生冲突时, 他们会相信大众传播;一旦有矛盾, 他们更相信意见领袖肖某的说法, 认为肖某的说法更符合基层, 更符合土政策。

(二) 改变乡村的权力结构, 影响基层和谐

虽然现在大众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大, 但是意见领袖仍是农村最主要的力量, 他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 使他成为基层力量的把关人和领导人, 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很明显。当意见领袖对政治产生兴趣时, 会使基层权力结构发生改变, 对新农村的和谐产生双刃剑作用。引导不当, 把意见领袖直接挡在体制外, 会使意见领袖走向对立面, 使矛盾升级;如果把意见领袖引入体制, 积极引导, 更有利于乡村的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规定, 选举村民委员会, 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 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过半数的选票, 才能当选。在2005年南村村主任选举时, 周某正式选举得票第一, 选票达到所有参加投票的村民的一半以上, 参加选举的村民也超过总村民的一半, 应该当选。当时乡政府以选举人数没有达到该村所有村民的一半而否认结果, 把周某排斥在体制外。周某对此不服, 于是和老支书带领部分村民集体上访, 村里两派矛盾升级甚至连现任村支书都兄弟反目, 上级领导都认为南村不和谐。乡村社会的和谐是整个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设和谐的乡村社会就必须认真处理好各种矛盾[10]。周某再次获胜后, 乡政府虽然是几天后才张贴的选举结果, 但已是一个进步, 把周某引入体制内, 使矛盾缓和。

江村的意见领袖和镇政府则是“鱼水”情。肖某违反了计划生育, 不符合镇政府制定的选举条件, 但镇政府考虑到他的影响力, 对他是积极主动的吸收, 使他顺利参选并能够连任村主任, 把他从一般的意见领袖培养成制度内的政治精英, 这也是他考上乡镇事业编的基础。在村支书选举一事上, 乡政府想要实施组织意图, 借助了意见领袖肖某的影响力。前两次选举时尹某和肖某一同入围, 肖某的得票率更高, 在第三次党支委内部选举, 尹某、肖某、何某三个人投票决定, 而何某是肖某的铁杆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下, 肖某在选举的当日率先表示自己考上乡镇事业编可能离开, 放弃参选村支书, 使得何某最终投了尹某的票, 应该说肖某一直在积极促进江村的和谐。

(三) 领军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引导农民致富

意见领袖的冒险精神和丰富阅历这些特点, 使他们成为新技术、新品种、新行业的先行者。当他们取得成功, 观望的村民便积极主动地效仿, 新技术、新品种、新行业便很容易普及推广, 为新农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如南村的周某搞养殖业发家致富, 使别的村民也积极探寻, 黄某就在葡萄园上搞立体农业和衍生产业链, 养鸡和酿葡萄酒。但是这种项目如果一窝峰上马, 也有可能造成投资过多, 农民利益受损。

四、政府的疏导措施

意见领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通过他们对信息的解读, 使大众传播的信息由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农村群体, 扩大了传播范围。不利的是:在传播的过程中, 意见领袖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 在解读过程中可能增加了个人的非正确的主观意见, 使信息在一定的程度上失真。所以在重视乡村意见领袖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他们作好引导工作, 为了能积极发挥作用, 促进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笔者建议政府可采取以下疏导措施:

(一) 拓宽传播渠道, 重视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

扩大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信息公开, 消除信息壁垒, 降低信息屏障, 可以减少信息在多级传播中的失真性, 使受众全面了解最新的可靠信息, 能对事件自主地做出判断。调查中发现, 村民对选举信息的了解:67.6%是通过人际传播, 26.8%通过是开会或张贴的通告, 通过电视或者报纸的只有5.6%;说明在农村信息是以人际传播为主,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处于末位, 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和信息屏障。组织传播效果不理想是因为被农村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忽略。而大众传播弱势的原因是大众传媒品种单一, 媒介分布不平衡, 几乎是电视的天下;对农节目较少, 现有涉农节目定位和制作质量存在问题, 不合实际;所以村民的信息来源只能依靠意见领袖。

加强大众传播,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是调节农村媒介分布结构, 利用阅览室和读报栏提升受众对报纸书籍的接触量, 提升广播节目的覆盖区域, 在村委设置电脑, 普及农民的电脑知识, 继续推行村村通电视的方针;其次是加大对农节目的数量, 并且在定位上以农村受众为主, 理解度以中度为主, 切合农村实际, 加强互动性。组织传播提升的途径有以下几点:发挥村喇叭的作用, 负责传递农村政策信息、科技信息、政策信息等, 使与农民切身相关的信息及时传递;定期召开村委大会, 通告村委治理情况;发挥宣传资料和标语的作用。

(二) 规范传者角色, 积极引导意见领袖

1.政府要了解意见领袖是如何积极影响和引导农民的, 与他们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 使其对政府产生信任合作的心理, 从而对政府所传播的信息能够接受、赞同并传播, 并培养他们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做好信息传播的桥梁沟通作用。

2.政府还可以给意见领袖提供平台和空间展示他们的才能, 发挥积极效果:如村农业协会负责人或是公共事务负责人等;并且肯定和奖励意见领袖的贡献, 树为榜样, 吸纳更多的意见领袖加入这个平台, 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3.政府可用意识形态影响基层意见领袖, 吸纳乡村意见领袖和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加入共产党, 加强党的群众基础, 表现优秀的可安排到体制内担任干部, 从一般的意见领袖转为政治精英, 身份的变化是构建乡村和谐的基础, 有利于意见领袖向积极的一面转变。如肖某作为受党培养多年的乡村干部, 对当地和谐是积极促进, 鉴于他的表现, 政府提升他, 进入乡镇事业单位并兼任江村的村主任, 使他的威信和影响力转为乡村和谐的基石。

(三) 培训农村受众, 提升村民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所传播信息的选择、理解、认识、质疑和评估的能力, 它是传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目前农村信息解码译码的角色由意见领袖担当, 大部分农村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却缺乏信息解码能力, 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应结合农村经济文化的整体水平, 采用以下途径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意见领袖培训, 通过多级传播和混合传播方式, 提升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必须包含以下几点:介绍媒介和大众传播的基础知识;学习接触和使用不同的媒介, 掌握利用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法;对媒介负面信息有一定程度的辨别过滤能力;利用媒介为自己服务, 表达自己意见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国家的繁荣发展大有裨益[11]。

五、小结

笔者的研究是以传播学为视角, 以中国的基层民主选举为对象, 通过实证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 分析现代乡村意见领袖的特征, 及乡村意见领袖对农村社会和谐的影响是双重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他们的特点和能力一方面表现为构建乡村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本身的素质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起消极作用。所以政府可以拓宽传播渠道, 重视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规范传者角色, 积极引导意见领袖;提升村民的媒介素养, 来消除意见领袖的不利作用, 促进新农村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周向红, 徐翔.意见领袖: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3]周向红, 徐翔.意见领袖:现阶段农村公共政策宣传的重要变量[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4]柯涛.意见领袖,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理想状态[J].传媒观察, 2003 (7) .[4]柯涛.意见领袖,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理想状态[J].传媒观察, 2003 (7) .

[5]焦树民.论意见领袖及其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 2006 (2) .[5]焦树民.论意见领袖及其在广告传播中的作用[J].企业经济, 2006 (2) .

[6]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6]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7]肖唐镖, 邱新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7]肖唐镖, 邱新有.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彭巧莲, 王志霞.积极发挥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J].新闻前哨, 2006 (12) .[8]彭巧莲, 王志霞.积极发挥农村意见领袖的作用[J].新闻前哨, 2006 (12) .

[9]邱新有, 章绍甫.村民直选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洲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中国传媒报告, 2008 (1) .[9]邱新有, 章绍甫.村民直选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洲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中国传媒报告, 2008 (1) .

[10]许才明.论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乡级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调适[J].求实, 2005 (7) .[10]许才明.论乡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乡级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关系的调适[J].求实, 2005 (7) .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9

关键词:微旅游,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与各大旅游景区节假日游客爆满相比,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乐意去城市周边来一个免费的短途周末游。如今, 各地都在搞美丽乡村建设, 许多有特色的村镇别有一番风景;加上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软宣传, 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土壤。既要让游客来, 又不能多;既要让游客消费, 还不能造成污染, 这种模式称之为乡村微旅游。

1 乡村微旅游的模式

目前的乡村旅游模式主要是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乡村微旅游规划也多为乡村旅游景区规划, 度假村、度假区规划, 农家乐、民宿聚集地规划等。这些模式的共同需要是建设。固然需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景区、度假村、农家乐、民宿等, 但不意味着乡村旅游的模式都需要建设, 乡村旅游要有序发展, 不能一窝蜂。要根据建设的规模分为强、中、弱、微, 而且要呈金字塔状。建设规模越大的地方, 绝大多数应是微建设。究其一地的游客数量则应是倒金字塔, 大多数乡村应提倡“微旅游”, 即仍以乡村生产、生活为主, 路仍然是村村通的窄路, 山只能远眺, 田只可远观, 游客不用多, 尤其是不能大拆大建, 甚至不要小拆小建。这对很多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至关重要。

2 乡村微旅游的建设路径

2.1 树立品牌

让游客获取信息的方法很多, 结合乡村的特点, 最简单的方法是命名。由于很多地区, 甚至很多村落, 或有特色的物产, 或有特色民间手工艺, 或有特色景观, 或有特色建筑, 或有特色饮食等, 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将其命名为××村。如葫芦种植的比较多, 授予葫芦村的称号;草莓种植面积比较大, 授予草莓村的称号;桃木制做比较多的, 授予桃木村的称号。通过一些简单的宣传让人们知道哪里有葫芦村、草莓村、桃木村, 吸引游客前去旅游。对于这种村, 游客往往不会抱有太高的期望值, 但总会吸引一些游客前往, 旅游在顺其自然中发展起来。

2.2 创新营销模式

乡村微旅游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结合游客数量少的特点, 利用农民时间成本低和当地作物成本低的优势, 避免大的研发、设计、生产、包装和宣传投入, 运作特色乡村旅游商品。作物类主要突出天然、绿色、无污染等, 手工艺类主要突出质朴的原真性[1]。销售中也可以有些乐趣, 如某村农民散养在山坡上的柴鸡, 采取游客上山自己抓的方式, 按照抓到的鸡的大小卖给游客。在现场看到的是游客全家上阵, 一时间鸡飞人跳, 村民、游客皆大欢喜。

2.3 形成独有的文化

喜爱乡村微旅游的游客一部分是注重田园类生活, 另一部分看中乡村独有的文化氛围, 这与美丽乡村的建设路径不谋而合。乡愁, 是一代人灵魂深处的记忆, 如何利用乡愁开发乡村文化, 是考量乡村微旅游开发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 各地可因地制宜, 从建筑形态、节事活动、农作体验等各方面突出乡村当地的民俗风情, 讲好乡俗故事, 如果村落有名人古迹的传说是最好不过。应合理挖掘民间文化, 取精去糟, 进行推广和发扬, 打好文化品牌吸引住游人的目光, 同时也要求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 要注意顺应时节, 合理利用资源, 让资源发挥出最佳作用。

2.4 注重公众参与

乡村旅游是一种复合型旅游活动, 能够让游客体验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 在劳动的欢快之余, 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使游客在主体行为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参与性。通过做好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 让游客融入乡村中, 讲好乡村的生活故事, 这些都能为乡村微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3 结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破坏乡村的味道, 不应把乡村变为城市, 不应强迫村民改变原有的生活习俗。需要用微旅游的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 不改变当地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方式, 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同时, 让人们享受乡村的乐趣, 品味乡村的文化, 把乡村特产带回家。

参考文献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10

目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乡村旅游市场也愈发庞大。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由当初农家乐形式, 到多种形态的建设发展。其主要原因, 一是乡村经济的推动, 二是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也使得乡村旅游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快速发展。此外, 截至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9年聚焦“三农”, 其中, “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农村的建设[1]。20世纪90年代, 台湾提出了建设“富丽新农村”的目标。之后, 2006年台湾提出的“新农业”运动是富丽新农村运动的继续, 该政策重新定位台湾农业的重要性及其永续价值, 从而提升台湾农业的竞争力, 将传统农业转变成为高附加值的农业。为此, 本文通过对台湾“富丽农村”建设下, 乡村旅游发展给台湾乡村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分析其成功的经验, 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带来启示。

1台湾乡村建设的背景

台湾乡村运动建设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 80年代末, 随着台湾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以及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升级, 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发展滞后, 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90年代台湾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 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便提出以“富丽乡村”建设为宗旨, 把农村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取得了农村建设的明显成效。

台湾在其制定的《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中, 首次提出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农业”的概念, 追求“三农”协调、“三生”均衡发展, 从而达成“富丽农村”的目标。为落实这些政策, 从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农村金融、农民组织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以推动“富丽农村”建设。

在此大背景下, 台湾地区的乡村发展步入了不同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另类发展道路, 并逐渐完成了自身的社会转型, 演变出众多集乡土风情、文化于一体的知名旅游观光休闲乡村小镇。1993年到2000年, 台湾共建设了377个“富丽农村”规划点, 其中“富丽农村”示范区16个。从2001到2003年, 台湾建设休闲农业园区80处, 农村新生活圈26处, 建设农村休闲景点555处[2]。到2004年, 根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调查, 全台湾地共有正式批准的休闲农场1 102个[3]。

2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

“富丽乡村”政策是以乡 (镇、市、区) 为单位, 考量自然、人文等条件与发展潜力, 来规划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 其规划的内容涉及产业发展、公共及公用设施、生活环境改善、文物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4]。乡村整建工作需要有适宜各地区发展的项目、设施与规划, 并评估各地发展潜力以及农民的意愿。“富丽乡村”政策不仅需要保有原来农村建筑风貌及传统特色, 也相应增加了现代化的设施, 将农村产业、观光果园、农产品展售中心还有民宿等都纳入其整体规划之中, 进而较快地促进了台湾地区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其发展经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休闲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拓展延伸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等多功能效益。台湾“富丽乡村”建设重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等) 。注重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效结合, 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农业产业、生态环境与游客消费三赢的效果, 使得原属于生产的第一产业扩展至农产品加工 (第二产业) 和乡村旅游 (第三产业) [5]。因而, 乡村建设与生活的改善要与新型乡村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在“富丽乡村”建设下, 发展休闲旅游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成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措施。

2.2 合理开发农业资源, 凸显当地特色

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人文、宗教、产品、工艺等各种资源, 使台湾乡村旅游独具风情, 魅力无穷。根据当地乡村特色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 分为“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同时, 注重乡村建设的“乡村性”, 保护和发展村落文化, 增强家园归属感, 重视人的需要, 强调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互动, 将村落的景观和环境的保护与发扬上升为对人类精神需求多样性的维护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2.3 走精细化发展之路

精致农业是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成熟模式, 同时, 台湾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非常注重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身, 聚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立体开发, 从类型上可分为:休闲农场、休闲渔场、休闲林场、休闲牧场、农村文化活动园、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度假农场等;从活动项目上可分为:体验活动、自然景观眺望、野味品尝活动、农庄民宿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儿童玩耍活动、森林游乐、产业文化活动等8大类。

3 “富丽乡村”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台湾“富丽乡村”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台湾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改善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 也推动了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经过富丽农村政策的引领与实施, 农村自然生态及景观得到维护, 公共设施得到改善, 并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富丽乡村”带来的最重要启示包括。

3.1 提高农业效率, 促进乡村发展

台湾 “富丽乡村”政策在提高农业效率方面是全方位的, 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仅增加现代化的设施, 改善农村风貌,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等, 全面降低农业成本, 提高农民收入, 并结合农民力量, 运用社区总体营造的原则, 动员农村劳动力参与建设, 加快创造提供就业的机会, 活络乡村经济发展。大陆美丽乡村的建设也应借鉴台湾经验, 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 提高农业效率,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也为城乡统筹的有效落实提供可能。

3.2 注重规划的先行

台湾为了有效落实 “富丽”农村建设, 先后筹划了多个规划, 包括 “坡地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暨建设计划”、“平地农渔村社区整体规划建设”等, 用以积极推动农村整治工作, 以综合性的规划发展, 针对各农村地区实际需要, 分年、分阶段地推动多项建设, 缩小城乡差距, 创造“富丽乡村”。

4结语

乡村旅游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 乡村今后的发展以及城乡统筹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乡村建设的根本在于立足于乡村自身内在的因素, 诸如清新的空气, 优美的自然环境, 绿色健康食品, 各类土特产, 独特的民俗, 朴实的民风, 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筑风貌等等。这样的乡村才是独一无二的, 也只有具备“乡村性”才能带动乡村的发展, 推进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中央一号文件http://www.gov.cn/jrzg/2013-01/31/content-2324293.htm.

[2]单玉丽.台湾工业化过程中富丽农村建设之探析[J].现代台湾研究, 2008 (5) .

[3]吕明伟, 郭焕成, 孙艺惠, 等.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 2008 (8) :16-20.

[4]单玉丽.借鉴台湾经验,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6) .

和谐乡村建设论文 篇11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热潮为乡村地理学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融合提供了政策辅助, 浙江所出台的《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在提出浙江需要不断强化水、农、牧、林、渔等产业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性的同时, 要求本地各级政府立足本区域红色旅游优势, 因地制宜尝试推进多形态的乡村生态旅游建设, 并实施美丽乡村规划战略。此要求提出之后, 依托中心城市的浙江环城乡村旅游带建设项目逐步开展起来, 而乡村地理学理论在融入此项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重要问题也日渐浮出水面。

1 乡村地理学运用基础上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定位

1) 乡村建设基本要求。

乡村治理和城乡规划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需要遵循的乡村地理学理论实际是需要以区域发展为切入点, 着力就乡村区域的景观、资源、人文、社会、经济所形成的条件、地域结构、基本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展开分析。乡村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理环境和人文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自从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 随着我国乡村建设着眼点从单一的农业向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工业等领域的多项、系统化发展后, 乡村地理学理论和视角在乡村现阶段建设中的应用也日渐深入, 其应用切入点主要表现在乡村聚落、乡村经济、乡村土地使用、乡村城市化、乡村文化、乡村景观、乡村空间、乡村规划的基础理论应用几个方面。

2)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基本原则。

现阶段乡村地理理论运用下, 浙江乡村的治理过程已经反映出浙江农村的治理和改革, 必须遵从立足当前发展现状, 实施逐步有序战略推进原则。民众的意愿和农民的支持与认同感, 需要融入到浙江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中, 并以其实际变动性作为整体规划的基本数据。只有充分尊重本区域农民自主性, 并适时引导和发挥本区域民间的创造力, 才有可能做到农民、政府、规划局等各方力量的聚合, 实现浙江美丽农村的超前建设。

首先,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需要保护农民的基本利益, 而农田作为农业生产机械化、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运行的基本保障, 需要在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 以农业现阶段生产的高效益性和高效率性的融合要求为前提, 在保证现阶段土地承包权力的稳固性的基础上, 进行浙江农村土地使用权适度流转的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等的筹划。

其次, 实施农村各项的综合改革, 并建立起县镇合作机制可作为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实践性操作保障。

政策协调机制的构建和强化、中心镇培育工程的建立和落实可作为政策资源优化整合, 强化政策协调配套指令运作的基础, 而依托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要求, 来筹划强镇、强县对应体制的创新, 则可辅助理顺两级政府之间的行政运作关系, 规避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中的行政拖延、工作重合、落实效率低等问题。这同样也是乡村地理学视角下,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的乡村空间建设、乡村规划、乡村聚落等良好运作的预备工作。

第三, 农村公共产品的大力供应是浙江美丽农村区域规划及战略实施的必要条件。

以乡村地理学的区域性统筹要求为先导, 浙江美丽农村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地理结构调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开展、基础设施的配套、乡村文化发展中的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城乡反射型运用等, 都需要充沛的农村公共产品及对应的便捷现代物流体系、快捷便利的交通体系等来给予推动。从浙江美丽农村建设的本质而言, 乡村建设同样需要立足在城乡交通一体化需要下, 因此对应的作为乡村财政收入提升所需硬件设施, 也应该同期、同步建立并按照浙江美丽农村建设战略推进时, 各个环节的动态变化加以调整。

2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优化

针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 应该从战略设计者的思维优化方面入手, 坚持以下原则:

1) 坚持优化布局, 实施城乡统筹。

按照乡村地理学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的统筹安排需要覆盖到公共设施、人口、城乡产业等多项领域, 深入调查和挖掘乡村现有的田园风光、自然资源、民族风情、传统文化、产业经济、乡土建筑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点, 将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社区统一建设成居民就业充分、环境优美整洁、社会文明和谐的节点。

2) 坚持生态绿色发展,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

绿色生态管理理念应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全程理念。正如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资源保护与资源开发所存在的矛盾, 大力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 美丽乡村建设应该以生态家园建设、生态经济建设为抓手, 立足各村特有的资源和文化优势, 建立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战略, 并坚持以宜游、宜业、宜居为建设目标。战略计划的层层推进可有效应对当前建设中过度开发、建设面子工程、急功近利等做法, 以基层组织和村民为主, 邀请村民共同进行战略筹划, 鼓励村民献计献策, 以精品村建设和具有本村特征的特色村居为目标, 科学定位节点村、精品村、景观带的规模和功能, 提升战略规划的品位和品质, 突出村建特色, 串点成线并连线成片, 分类指导、层层渐进、全面推广, 努力建设整体风貌协调、乡土气息浓郁、区域建设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3) 坚持分统结合, 发掘资源创新机制。

当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即缺乏人本为思想, 政府投入过大, 社会资源被忽视。美丽乡村建设最终的执行在于民众, 引导村民自觉建设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有助于辅助政府改善单一化资金筹划渠道的现状。将农业两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礼堂建设、“四边三化”、旅游开发、扶贫开发等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整合企业社会团体、政府部门、企业的各界力量, 增强合力、创新机制、强化协调, 汇聚力量, 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3 乡村地理学视角要求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优化

1) 重新筹划战略布局, 因地制宜发挥示范效应。

坚持“富设计、富规划、穷建设”的筹划理念, 从村庄整体风貌和建筑布局入手优化, 突破原有规划设计思维和模式, 提升村庄的规划水平。一方面需要调整现有规划设计思维, 以自然环境现状为基础, 以新农村特色建设为目标, 尊重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空间生长机理, 努力营造新旧自然、和谐统一的农村风貌。

因地制宜的进行乡村设计并发挥其示范效应,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工作也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此外, 在战略布局的重新规划时, 还需要考虑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外延和内涵, 督促各村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和标准执行, 建设团队方面则使用筛选和验收淘汰机制。

2) 挖掘农村特色文化, 深挖内涵拓展建设思路。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文底蕴深厚、农耕文化多样、山水风光秀奇的优势, 就需要从农村人居环境、农林特色产业处入手, 大力开展村乡整洁活动, 结合村民意愿和财政实际, 在彰显特色因地制宜的理念下, 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可尝试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 推动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并实现旅游跨越发展策略, 这就需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不断挖掘和体现农村特色文化。重视农村传统孝德文化、耕读文化的重建和整理, 丰富乡村建设的传统文化之魂, 深谙乡村建设内涵, 使之成为市民和农民共同的精神宝库。

建设思路的拓展, 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规划, 由于村庄的整体规划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 因此规划方案编制时, 需要以村庄发展规律和自然环境生态发展规律为基础, 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 广泛听取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和建议, 兼顾到村庄近期和远期利益, 突出地方传统特色, 借助环境整治和规划引导使得乡村建设与生态环境、生产等共同和谐统一发展。

3) 强化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 建设管理和创新机制并举。

整合资源注重财政支持是美丽乡村建设得以稳步进行的动力。这就需要财政方面优先足额地进行专项建设资金的安排, 实施融资模式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的注入。努力整合联合公路、农业两区、乡村旅游等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的资源和资金, 侧重向乡村建设项目方向倾斜, 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注入。相关政策完善方面可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 在基础建设设施方面, 需要考虑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住房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和对应的政策性支持。

此外, 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需要注重村容村貌的规划和治理, 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生活和生产环境, 强化对环境的维护和管理, 另一方面要强化广大干部, 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将当地重点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结合, 利用“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千百工程”等项目, 多方借力, 建立领导小组定期统筹协调, 已形成各方资源及力量的整合合力。为保障管理效果, 可实施村、街道、镇、市多级联动的考核制度, 使用月通报、月考核、月督查、年终考核的方式, 丰富奖惩措施, 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摘要:根据乡村地理学理论, 介绍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调整设计思维、挖掘特色文化、注重财政支持等策略, 以提升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乡村地理学,乡村建设,城乡规划

参考文献

[1]郭焕成, 郑健雄, 吕伟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77-79.

上一篇:林业项目下一篇:加氢石油树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