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2024-08-15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共12篇)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1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获取更多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课堂上学生大多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满足不了学生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会认为教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对图形可以进行伸、缩、移、旋、切、拼、补等变换,为学生创设了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境界,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学好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我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三只小狗从A地去B地抢吃骨头,它们的速度相同,走哪条路的小狗会最先抢到骨头?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

但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 其认知结构属“直觉思维式”。因此, 对于低年级数学教学课件的设计, 我大量采用生动的图形、动画和音乐等。如教学“连加、连减”时, 我就用课件显示:在绿色的草坪上有3只小鸡, 他们一边唱着歌一边欢快地向前走, 这时, 后面又跑来2只小鸡, 喊着:“请等等我们”,当5只小鸡刚要走时, 后面又传来了一个声音:“请你们等等我”,又有1只小鸡吃力地走来了。这时音乐、动画停止, 教师问学生刚才看到了什么, 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草坪上原来有3只小鸡, 跑来了2只, 又走来1只。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很快地列出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的算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小孩在点头,并配有“好棒,好棒”的字样,这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使其注意力明显集中。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其认知结构在逐步向“运算思维图式”发展, 处于思维能力发展较快的时期, 但仍需要感性知识的直接支持。因此, 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课件,我以帮助和引导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渐过渡, 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 我利用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圆柱体, 问:“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让学生想像和思考, 接着画面上缓缓展开圆柱体的侧面,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接着再问:“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什么?”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再看一遍刚才的演示, 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像这样的计算机课件, 只是在屏幕上显示出展开几何图形的动静变化以及色彩的变化, 虽然没有像低年级课件那样栩栩如生、充满趣味, 却能很好地促使学生由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从而促进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的过程。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能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多媒体还可以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平行线”这一课时,我采用动画的方法来演示两平行线向两端无限延长直到尽头,让学生结合直观动画发挥想象,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这样既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又建立了空间观念,扩大了空间想象范围,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灵活性和游戏内在的感染力,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有极大的吸引力。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这样的数学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素质。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商业交易和企业来往过程日益以其他形式进行,极大的改变了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啊。在秘书工作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也使秘书工作有了些变化,对于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中职学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初中级文秘人才是职校文秘专业的目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下,如何优化文秘专业课的教与学,文章从理论支持、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这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文秘专业课 优化 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商业交易和企业来往过程日益以其他形式进行,极大的改变了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啊。在秘书工作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也使秘书工作有了些变化。在传统的秘书工作中,秘书人员日常所需做的工作包括:文书拟写与处理、调查研究、信息工作、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会务工作,信访工作,印信工作、查办工作,行政事务管理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企业本着精简效益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秘书工作中的逐步运用。因此,对于职业定位于企业的中职文秘专业来讲,势必要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作为文秘专业的骨干教师,经过两年的挂职锻炼,把握市场的需求与方向,通过教学实践,我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就从理论支持、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这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

一.优化文秘专业课教学的理论支持

(一)信息技术下,企业中秘书工作的现状

为了探寻适应市场需要的文秘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走访调查了地方一些企业,根据调查发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和应用,多数公司及基层单位,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秘书人员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秘书的工作方式;能促进秘书工作职能的扩展;能极大的提高秘书工作效率。但也由于秘书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把握不到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单一;所应用的软件多、乱,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二)信息技术发展下,对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组织发展面临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企业对秘书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层次的要求。结合调查分析和中职文秘教育现状,如何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习和工作,1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秘书人员,如何将单一的、传统的秘书工作向复合应用型转化,为此,本人认为,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新环境,作相应的调整:

1.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凸显中职文秘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多数中职学校为了顺应潮流,仅看到了市场对文秘人才需求的增长,跟风开设这一专业或模块,但缺乏对市场中文秘人员需求的了解,照抄照搬专科的大部分课程,比如:档案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课程,再加上几门思想政治课,理论课已占很大比重,真正能突出中职文秘特点的主干课所剩无几,没有中职特色。其实,中职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比不上大专、本科生,我们要取胜的是,如何提高我们的技能。因此,中职文秘专业应转变观念,多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人才需要的实践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中职文秘人才的特色和优势,适用现代化趋势。

2.落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

中职文秘专业都设有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办公设备的操作等课程,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知识和使用方法,OFFICE的操作,简单的办公设备的操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设备的操作的处理能力不足。如,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只停留在文字和简单的数据处理,而对于信息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办公自动化课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的设备,或者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很多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完成,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不高;随着网络的发展,要求秘书人员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一些秘书工作,可是由于,计算机设备、网络等硬件问题,使得这一课程往往无法进行。因此,要采取得力措施,真正落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以适用市场需求,增强竞争能力。

3.改革文秘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方式,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实际脱节,使得中职学生缺乏特色,无法与其他大专、本科生竞争。而实际社会需要的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改革文秘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向专业技能培养倾斜,使用自编实训教材,邀请企业的专业走上课堂,讲授实际知识。

4.开设第二课程,实现工学结合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素质,“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上社会、产学结合”是近年来,中职学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共识,但是由于文秘人才岗位的零散性、非规模性等特征造成了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的高难度,为此,应当立足校内建设一个职业化的实训基地,比如文印中心、档案服务与管理中心,通过建立这样一些实训基地,以确保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岗位流程环境中,实现秘书岗位的职业化系统模拟训练,解

决秘书培养过程中难以集中顶岗实习的困难,也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其它技能,以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文秘专业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为文秘专业骨干教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在参与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资源带来的机遇,进行改革和教学,取得了些成效: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改变了文秘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及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

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进行复合型文秘人才的培养,要在原有办学经验和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并结合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中职文秘专业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注重学生实用操作,为此,在市场调研后,在我校文秘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做了很大一些改革,增设了一些课程:网络办公、办公设备的操作、文档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等。

2.整合单元内容,构建模块教学

职业学校的课程应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模块是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能力要求确定的教学单元。笔者根据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如尽管每种办公设备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拿出来进行讲授操作,但是实际工作中,在某一时间段就可能要用到多种设备。比如秘书要把在电脑上用word写好的公文用打印机输出,而后以传真的形式发给下属各部门,或者用复印机复印多份送到各部门。为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还需要用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以电子格式储存,再严格要求,需要公文的印章清晰,还需要用扫描仪扫描之后存档。这样的一项工作完成,就用到了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传真机、扫描仪操作与使用五个模块。又如《商务办公》的章节内容,以“实用为主”的原则,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使学习有的放矢。这一课程设计以下两大模块:一是网络办公模块(网络办公内容:网上通信应用操作、网上购物操作、网上求职操作、商务名片制作、公司网站设计等);二是办公设备的操作模块(办公设备的操作内容:打印机操作、复印机操作、一体机操作、扫描仪操作、传真机操作、碎纸机操作、投影仪操作等)。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注入式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来更有效地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教学观,而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文秘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做了以下一些方法的尝试,颇有成效:

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法实践

网络化教育环境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的优点。实践证明,针对网络环境的优点和文秘专业课程本身的的特点,采取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重自主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去自主地学习;重环境是指所利用的信心化环境不仅能有效地传授教学内容,提供最大的知识信息量,而且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开展交流和讨论;重操作就要学生多练习、多操作,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重评价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仿选择学生制作的具有代表性作品进行展示,由师生共同参与点评,以评价学生的信息能力为考核体系,而不是以往的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评价体系。下面以《秘书实务》这一课程为例,基于网络的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为:

这一课程的每个专题都以问题情景进行知识引入,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同时也可以引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印章》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印章的定义、形式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哪些印章的作用,却如何利用印章、如何盖章这些却很茫然。假如真正用手去操作印章的制作,这就很困难,很多条件不允许。而制作印章、盖印章恰是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计算机、因特网下载相关的印章制作的软件,然后利用这个软件进行制作,计算机在几分钟之内便可制作出一个印章的模板,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印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不但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短短40分钟,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采取网络自主学习法,突破时空限制。

网络自主学习法的运用,突破传统的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能够让学生更及时、更全面、更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充分发挥秘书职业利用计算机办公的能力。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1)利用Internet的各种免费资源,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能力),锻炼网络办公能力。

(2)为学生提供校园网教学平台。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我院文秘专业校园网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设置了如下资源满足了教学需求: ①在线秘书职业

技能水平测试系统; ②教学软件和教学影像资料;③秘书论坛BBS交流系统;④秘书职业技能考试题库;⑤案例集及参考资料;⑥学生作业提交系统。

3、见习、参观教学模式

组织和安排学生到学校各职能部门见习锻炼,在课余时间帮助各部门工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学生帮助各部门老师做打印、复印、扫描、摄像,传真、装档等工作,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文秘专业课堂创设情景,使文秘教学情景化成为现实

文秘课程是一种实务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很多实务性的操作用直授法或自主学习法很难使学生真正领会与掌握专业技能,有时必须借助一些设备进行操作,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一种情景,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假想的情景中去操练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有了多媒体,就为学生在文秘课堂上创设了较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能够“触景生话”,教师在明确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下,利用信息技术,准确把好“度”关。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中遇到难度时,尽量给学生提供引导性帮助和提示,使学生少走弯路。

学生在这样多彩生动的情景中学专业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以学和做为主、教为辅,将教、学、做合为一体,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了个别学生的害羞心理,人人张嘴,个个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强化了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进行了多种课型的实践,当然,我们也借鉴了部分教师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与公关、秘书学、信息工作与档案管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整合。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课的形式是多样的,运用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文秘人员素养,取得可推广的实效。如信息处理能力;操作能力;创新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文秘专业课整合教学中常见问题探讨

1、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问题意识有待培养。

4、学习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亟待提高。

6、模拟秘书实际工作场景,建好文秘业务实训室。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文秘专业的教与学带来了机遇,也带来的挑战,如何利用资

源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使很多学生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对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章剑卫,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载《中国电化教育》 2001第八期

[3] 李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1月

[4]周文国.职中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科研.2005年1月(212-218)

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篇3

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对于教学过程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它的存在保证了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其二,它控制着教学过程,预先规定了教学过程的大致进程——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展开;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教学活动,无异于“南辕北辙”;其三,它是一种精神标杆,可以给予“教”与“学”的动力,使之产生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譬如,教学小学英语Holidays Part E一课,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浏览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②仔细阅读短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③质疑问难:说说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④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进行适当讲授,并在读音方面予以指导;⑤再读文章,完成练习;⑥小组合作,介绍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节日,并把介绍写在作业本上。本课教学,笔者心里始终装着目标,能够“咬定文本不放松”,以短文为中心,围绕着新单词、新句型和描述节日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安排学生初读,找到了新单词、词组和句型;通过第二次阅读,完成对部分新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了新的语言知识点,扫除了障碍;最后,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仿说和仿写,掌握了如何描述节日这一语言技能,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热情与动力之源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努力优化教学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英语课堂,不能只是反复地听、读、写,还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尽情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创设“说”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充满自信地开展交际活动,不断提升语用能力。譬如,教学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中的相关内容,笔者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圣诞节画面,引出Christmas card.What shape is it?(板书)Teach:shape,shapes,rectangle以及句型What shape is the…?It's a…接着,课件呈现圣诞树,利用圣诞树的树干和树枝引出单词:rectangle,triangle 然后是“Say a chant”;最后完成三个小任务:①Look and guess.(课件展示)T:出示图形的一部分,生猜图形: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s this a triangle/rectangle?Let's have a look.变换图形,引出diamond和square的教学;②师出示彩色纸分别剪出圆形和星形——首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将它折叠,剪出圆。Teach:circle;再将刚才剪出的圆形折叠,剪出星形。Teach:star;③Look and say.出示一幅用各种形状拼成的房子图片,进行问答,操练所学过的形状名称。T:How many circles/…can you see?Ss:I can see…circles/…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教学形状类单词。一种是利用圣诞节中常用的贺卡和圣诞树来进行教学,由于多姿多彩的贺卡有不同的形状,因而在符合教学情境的同时,可以自然地教学新单词。另外,圣诞树的形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由此教学新单词rectangle,triangle,因为有了教师的启发,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各种各样物品的形状,这种形状跟他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紧密和相关,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挖掘,教学活动也走向有效。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理想的课堂学习氛围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实现思想碰撞与共同进步。在主体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放在眼里,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进行无情地“灌输”;相反,要优化教学策略,讲究教育艺术,最大限度地点燃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主体”,真正获得发展。如笔者曾教学小学英语4A Unit 4 I 1ike…这一单元中的对话部分,是这样开展教学活动的:首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背诵课文。借助生动的教学挂图,利用大约和分钟的时间,好多学生就已经能够将课文中的对话背诵出来了。在学生进行一番“自主先学”之后,笔者要求各组推荐学生,面向全班展示,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指点。课外作业布置的是进行“对话创编”,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创编成果展示,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发音的错误,语言都十分流畅,这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利用挂图指导背诵,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创编等方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参考文献:

领悟课改理念优化农化教学 篇4

1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 降低教学难度, 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时, 讲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

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存在使得生活在一个氧化性的环境中。钢铁被腐蚀, 铜质管变绿, 铁锅生锈, 铝质器皿变暗都是被氧化的结果。切开的苹果放一段时间, 切开的表面会变红, 是维C被氧化了。

由于教学情境的材料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实际, 这样学生感到既熟悉, 又奥妙无穷, 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就在生活中, 就在社会实际中。这些巧妙的引入, 既不费教学资源, 又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利于学习的进步, 学习的欲望高涨, 学习的动力源源不断地产生。

2 注重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重在得法, 贵在用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尽一切办法结合学校实际资源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必修 (1) 中制备氢氧化亚铁实验是一个高中化学教学中常见的实验, 但要制备出纯净的氢氧化亚铁却是相当困难, 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 探索问题, 发现问题, 共同交流来解决问题, 来体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教学中我特别引导学生分析氢氧化亚铁制备方案的优劣, 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不断尝试改进实验探究方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制备氢氧化亚铁, 是本节课的难点。解释的实质就是首先提出一种假设, 再用证据证明假设, 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释, 从而形成多种假设, 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解释, 就是问题的结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3 提供动手机会, 发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手开始”。可见, 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智慧的有效途径。

如在必修 (2) 《原电池原理》教学中, 我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课。首先演示铜、锌、稀硫酸可以构成原电池, 然后提出问题: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我为学生提供如下材料和试剂:电极材料:碳棒、锌板、铜板、铁钉、塑料片;试剂: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蒸馏水、酒精等。不同的组提供的材料和试剂是不同的。学生用本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探讨, 回答上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随后的课堂汇报与交流, 学生总结出锌极可以用其他的活泼金属替换, 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电子;铜电极的主要作用是导电, 可以用其他导体来替换;如果把铜换成比锌片更活泼的金属, 也能形成电流, 但是电流的方向就是相反的了。对于电解质溶液也作了实验探究, 用乙醇、纯水、纯水中加入食盐、硫酸铜溶液等替代硫酸, 观察原电池构成的情况, 使学生对于原电池构成条件、原电池反应原理有了特别深刻的认识。

4 应用媒体辅助, 整合课堂知识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教学节奏的加快, 教学内容的更新, 知识容量自然增大, 化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 理解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将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进行整合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把课堂种不易演示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 还可以把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现出来, 这些都是现在农村学校有限的实验资源条件下研究的主要方向。如我们在讲授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时, 可以展示电子在核外运动的三维图像, 通过图像可以形象地把电子在核外运动的过程展示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同时也轻松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上到计算题的时候, 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 对于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学生一直觉得是个难点, 我就以铁和稀硫酸反应为例子, 做了个动画, 边做实验边放动画, 把反应前和后的溶液的质量仔细分析, 放完动画的同时他们也知道了溶液质量前后就相差了放出去的氢气的质量。接着再放几个相关的不完全反应和有沉淀生成的反应让他们分析, 只用了半节课的时间, 这个难点就突破了。在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时候, 我更多的会想用一下多媒体来体现。

总之, 新课改是一场大的文化革命, 作为农村教师我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变革, 但在条件很差的农村学校实际操作起来却又困难重重。面对困难, 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充分认识新课改的伟大性, 要敢于向传统观念发出挑战, 不断探索适合农村学校新课改要求的新的东西, 真正意义上推动新课改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只要我们大家能够积极的投入、大胆的探索, 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合本校的新课程改革之路。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我对农村学校化学的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等, 与农村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相结合进行反思、总结和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教法,化学教学,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EB/OL].http://www.baidu.com/.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的价值观[J].教育研究, 2002 (5) .

多媒体技术对历史教学的优化 篇5

宁乡七中 肖伯文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技术也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与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历史感,它整合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这样的课程特点更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相得益彰,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这里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谈谈多媒体技术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优化。

一、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活动之前要有一定的经验、知识为背景,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思考、探索、建构自己的新知识。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把相关学科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线索重新整合起来的课程,以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为背景。这就增加了对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教师上课的难度。比如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比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并找出东西部的差异。虽然生活在东部的学生对东部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毕竟学生的认识范围有限,对东部的了解也不多,西部就更陌生了,在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太多有关东西部的知识,要让他们进行比较和讨论是很难开展的,教师也很难用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景,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很快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学越形象直观,学生接受知识也就越快,对教学内容就越容易理解并更加深刻。有研究表明,人获得的信息有80%来源于视觉,只有10%来自听觉。因此在让学生对比东西部差异之前,先播放一段介绍东部的视频,再播放介绍西部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介绍东部和西部的视频,对东西部就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从而很快在脑海中构建起有关东部和西部的知识,对比东西部差异的讨论活动也就能顺利地开展起来,学生对东西部差异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刻。

二、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多种教学媒体,如投影、电影、录象、录音等,集声、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解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使单调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除了对平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外,对山区、沿海、草原、沙漠等地区人们的生活却是比较陌生的。在教学中若仅由教师讲述或局限在书本上,必然会使课堂好无生气,教师的讲述也只是空对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激发,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就可以课堂活起来。比如在讲述草原人们的生活的时候,播放一段草原人们生活的视频,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绵羊,独特的蒙古包,载歌载舞的牧人,很快就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草原人们的生活中,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对草原生活也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如,在新疆坎儿井的教学中,坎儿井对学生来说已经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教师适时展示坎儿井的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去探究坎儿井出现的地理条件及其作用。

三、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特别是把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可以大大丰富教学内容,把课堂和课后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区域的故事中有关楼兰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展示楼兰古城遗址图片,让学生谈谈如今的楼兰是个什么景象,然后问学生过去的楼兰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阅读卡”,了解到在两千多年前楼兰却是一个非常富饶的绿洲。楼兰为什么会消失呢,书上没有提到原因。这正是学生想知道的地方。在让学生猜测楼兰消失的原因之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有关历史知识的网址,告诉学生,这些网址中有很多有关楼兰消失原因的文章和楼兰遗址的图片,学生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来收集资料,在下一节课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有关楼兰的讨论活动。由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也更加丰富。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6

关键词:人文教育;英语阅读;阅读后阶段教学

语言学科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人文教育理应是语言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英语的教与学更多的是出于功利化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什么‘文化和‘社会目的”[1]。殊不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的时期,能否在初中阶段形成积极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将人文教育融于初中英语教学是相当必要的。在这方面,阅读教学紧密依托教材,能够便于教师把握人文教育的方向,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在阅读后教学阶段,学生拥有充分的时间分享观点和讨论交流,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进一步挖掘人文内涵,渗透人文精神。故笔者就如何以人文教育的理念对其优化进行了探究。

一、文献综述

(一)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修养的教育[2]。初中英语教材阅读文本涉及众多话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蕴含人类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人文教育空间。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在文体分析、语篇分析等较高阅读理解层次上的思维能力。通过加强阅读训练和外语文化的体验过程,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把语言结构、词汇知识和背景材料三者相互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直觉语言符号意义的能力,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素养以及形成对文化内在价值与意义的自觉认同[3]。

(二)人文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实施途径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条途径:1.在教学内容上,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拓展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2.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在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3.在教学评价中,运用多种评价方法,鼓舞学生树立自尊和自信,彰显人文关怀[4]。综上所述,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将人文教育理念融入阅读教学之中。

(三)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后阶段教学

阅读后阶段教学旨在学生将个人的阅读所获与已知经验或是感受体验建立联系并且能够进行充分表达 [5]。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后阶段教学不再片面注重语言知识、结构或是过度关注文章的细枝末节,相反,它旨在教会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思考教材文本的主旨,作者观点、态度和意图。为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围绕具体的人文精神设计教学活动或任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了解社会文化,理解人文精神。

二、 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的优化途径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优化阅读后阶段的教学内容

在理想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和作者建立积极主动的沟通与交流,但因学生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能无法快速捕捉作者的写作意图,容易产生阅读之后印象模糊、思想主线难以把握等阅读学习障碍。对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唯有在教师研读教材并准确把握文本内涵的前提下,方才能够开展有效的教学引导,为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思考注入新鲜的元素。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文本的深度和广度,精选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由此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常规案例】在《牛津英语(上海版)》(下同)7A Unit 6的“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阅读后阶段通常会提问:“你认为本文中蚱蜢先生和蚂蚁先生是怎么样的?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以上提问,学生往往仅会想到勤奋与懒惰的生活态度。如运用以上解读方式挖掘教材内涵,教师难以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空间。

【改进案例】在2014年上海市中学英语优质课展示活动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陆祎老师在该文阅读后阶段教学中摒弃了常规的问题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进行如下提问:“How do you plan to spend the winter in your life?”面对如此新奇的问题,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开展了课堂讨论。之后的观点交流中学生们也各有特色,谈及各自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诸多不顺,譬如学习成绩下降、兴趣爱好与学业之间的矛盾、青春期的困惑等等。大部分教师在教材解读之后都能够意识到该阅读文本旨在传达培养勤奋这一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但陆老师及其教研团队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人文内涵——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与不顺,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冬天”,如何度过自己的“冬天”值得每位学生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对原本动物过冬的话题进行了适度拓展,而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就如何面对生活窘境、如何争做生活强者的问题进行了充分思考,并鼓励他们做好面对“冬天”的准备。该阅读后阶段的教学设计在人文教育维度上优化了教学内容,给在场的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设计创造性思维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不过,人文教育并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填塞人文知识,抑或在课堂上大谈人文道理,而是需要做到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浑然一体。对此,唯有当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体验和思考后,他们才能真正领悟课堂中所要传递的人文精神。此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身就属于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后阶段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常规案例】在9A Unit 5的“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一课阅读后阶段教学中,常规教学设计思路是抛出“汤姆·索亚欺骗人的行为对吗?为什么?”的问题,供小组讨论。面对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无外乎“对”与“不对”,思维空间相对有限,且学生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大多认为汤姆的做法有失偏颇。

【改进案例】在一次上海市浦东新区英语教师培训基地讨论活动中,有教师对该课的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提出不同见解,让在场的同行受益匪浅。该教师建议可以进行如下提问:“If you were Tom Sawyer, how would you paint the fence?”如此一来,文中主人公遇到的困惑便切切实实地摆在每个学生面前,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积极讨论。其次,上述提问蕴含的巨大思维空间亦能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寻觅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学生在观点碰撞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感悟到对于汤姆欺骗行为的评价并非运用简单的“对”或“错”能够衡量,继而教师可以通过不断追问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这一巧妙的教学设计无疑能够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提高其主体参与的能力,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更客观地认识汤姆这位小说人物形象,又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吐温的小说风格。

(三)强调课堂的人文关怀 开发融合活动元素的学生评价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其情感因素是紧密相关的,没有情感的参与,语言学习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7]。从正面的角度来说,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8]。对学生而言,教学评价既是帮助其诊断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导致其情绪变化的触发器。传统单一的测试评价容易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人文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形式的评价,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动机。

【常规案例】在8A Unit 2的“The life in a day of whizz-kid Wendy”一课的阅读后阶段教学中,循规蹈矩的设计思路是邀请学生以课文为范例介绍自己的一日生活。该教学活动侧重语言知识和结构的运用,教师的课堂反馈也仅聚焦于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教学活动和评价相对机械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兴趣。

【改进案例】在2015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课堂教学中,笔者与所在区英语教师培训基地的其他成员和导师共同探讨该课的教学设计,尤其对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做了调整。经过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具体分为以下三步。1.小组讨论: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Wendy is?Why?教师在该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意识到Wendy具备了其他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质——创造性,从而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关键词whizz-kid。2.给出任务:Please introduce a whizz-kid in your class/school, or from a book youve read/a film youve seen.在该项教学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他们很乐意寻找身边的神童伙伴,且因为同学之间彼此熟悉,描述同伴的言语也容易表达和理解。3.个人思考:How can you improve yourself after reading about Wendy?在师生互动的环节中,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诸如期待自己学业进步,希望自己身体强健或是提升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等。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希望可以借此让人文关怀走入课堂,而将阅读文本的意义设定在树立成功学生的榜样上,通过小组讨论、任务安排和个人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其次,鼓励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杰出同伴,促使其结合生活实例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同时让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氛围。再者,如此设计的教学活动隐性地包含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拥有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也使其彼此之间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新课程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要求教师革新教育理念,超越过去以语言知识为中心的低层次教学,不断关注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中学英语教学不能充当技能培训和应试教学的角色,而是需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9]。阅读教材完全可以成为初中英语教学中最具人文思想的教学内容,而阅读后阶段教学更是人文教育与阅读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如何开展人文教育理念下的阅读后阶段教学,如何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英语学科特性进行适切的人文教育渗透,值得广大教师对此深入探究,积累教学经验和实证资料,从而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人文教育理念优化初中英语阅读后阶段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一项调查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4.

[2]刘劲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入人文教育的探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徐天梅.初中英语教学渗入人文教育的方法探究 [J].校园英语,2012(6):76.

[4]马迅红.人文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J].当代教育论坛,2009(1):59-60.

[5]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7]吴长宏.情感策略与课堂教学——把人文主义情怀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10):32.

[8]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6.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7

关键词:新课堂,数学教学

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应试教育体制让所有的人都在为分数而努力奋斗。假期里家长不惜重金给孩子请教师辅导功课;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让教师奋战在题海当中;“一言堂”和“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 没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索, 把课堂还给学生, 师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我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展开了一些有益尝试, 下面和大家谈谈我的做法。

第一, 在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不仅要有感召力, 抑扬顿挫、简明精炼, 而且语言幽默也很重要, 它能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关系, 使学生保持轻松的心情, 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我们还应该利用必要的手势、表情、目光等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 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在课堂上提问:“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哪类三角形?”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 难免会怕考虑不周心情紧张, 出现语言结巴, 词不达意的情形, 这时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我们可以说“这位同学好像还有点保守, 不愿把他的想法告诉我们。”一句话把所有的学生都逗乐了, 同时也使发言的学生摆脱了窘境, 很好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 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 在教学“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时, 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两队, 分别坐于教室两边。然后由两队分别派代表去黑板上写出这一节中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和关键词, 两个队的学生在黑板上几乎都写全了我所要讲解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最后请一部分学生给大家解释对某个概念的理解, 两队互相补充, 互相评判, 累计得分, 决定双方的胜负。如此下来, 同学们自己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节的学习任务, 而我只是补充了“向量比较大小”的有关知识。

第三,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例如, 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我和学生说:“你们已经学会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 对吧?但老师还有一个特异功能, 就是你随便给我一个有实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我不用具体去解方程, 就会很快告诉你两根之和, 两根之积是多少, 哪位同学不服气, 可以考考我。”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心理状态。最后请学生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我的秘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自己探索, 享受成功。

第四, 在数学实践中, 把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在学习“流程图”这一节的内容时, 我带领我们班的学生参观本地刘宋镇有名的家具厂, 让学生了解家具的整个生产过程, 引导他们画出家具生产的流程图, 写参观体会, 既达到了让他们好好学习数学的目的, 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五,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 在初学“圆锥曲线”时, 我经常利用“几何画板”, 它为数形结合创造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不仅对几何模型的绘制提供信息, 也提供了图形变换的动感, 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 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让学生从画面中去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 从画面中去认清问题的本质。我在使用“几何画板”教学的过程中, 始终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如精心设问、师生间的对话、学生间的议论等。

另外,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新的数学课本中设计了很多“思考”“探索”类的问题, 对此我也常常选用。对于数学品质较好的学生, 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习题,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能力。

总之, 祖国的未来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而我们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民教师, 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 要勇于发现, 大胆探索, 在教学中努力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角度, 要“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只要我们认真明确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与核心, 努力提高自身数学教学素养, 正确把握新课标, 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开辟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薛建刚, 《教师的自我实现》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多种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由此可见, 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 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突出了“以生为本, 注重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差异, 强调自主、合作学习;采用活动途径, 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 重视情感因素”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先进教学理论指导是搞好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虽然新课程已经实施好几年了, 但甘肃省在2009年秋季才全面推行使用新课程, 许多老师对其了解并不深入, 在阅读教学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 在高中阶段, 虽然阅读教学一直备受教师的重视, 但教学效果却一直不够理想, 需要在实际教学中继续探讨和研究。据笔者观察和了解,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

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 以词汇、语法为主线, 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隔断了知识间的逻辑联系, 不利于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构思能力。

2.“舍弃”词汇教学, “淡化”语法教学

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 有些教师矫枉过正, 忽视词汇教学, 或不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法分析, 致使学生只要碰到不认识的生词就束手无策, 对一些复杂长难句理解不准确, 严重地影响他们的阅读速度、及其对阅读材料全面、正确的理解, 弱化了语言课程的点滴积累作用。

3、采用纯粹阅读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 也是教师设计提问, 学生被动回答, 没有在英语情景下的自然而然的课堂生成性问题, 或者教师不敢把课堂交给学生, 造成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以及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4、缺乏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指导

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指导, 阅读知识贫乏, 指导不得法, 致使学生在阅读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 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 只知道无限制的增大学生的阅读量, 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不知道对阅读材料的精选, 起不到应有的阅读效果。

5、实行单一的阅读教学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局限于阅读本身, 阅读方法呆板单一, 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课堂唯一目的,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空间和学生思维空间, 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笔者以新课程为背景, 以图式理论为指导, 根据多年高中英语教学的成功实践, 现把自己的一些做法整理如下。

1、采用“交互式”的整体阅读教学

我们了解到, 阅读时被激活和调用的非直观信息中, 阅读者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从语篇到语句, 从梗概大意到细微末节, 帮助学生把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完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势互补, 凸现整体阅读效果。

(1) 加强语篇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题材广泛, 为英语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 了解不同体裁的结构特征, 避免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新课程中人物传记体文章分布较广。如, 在学习Nelson Mandela这篇人物传记文章时, 教师在阅读前可引导学生根据标题, 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 通过讨论明确传记体文章的结构特征—以时间顺序为轴心, 边叙边议 (以叙为主, 议为辅) , 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后人对他们的评价等,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人物—时间和事件的关系—成就—评价这条主线来理解课文。这样做, 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周密的逻辑能力和布局谋篇的构思能力。

(2) 丰富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往往会造成一些困难。新世纪教材涉及到了英语国家的许多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激活他们的文化图式。如在上新课程英语Bookl?Unit4"Holidays and Festivals”时?教师可采用和学生一起从网上查找与这些节日有关的资料、观看有关这方面的DVD、听相关的英文歌曲、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等多种形式以导人文化。此外, 在科学使用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文化知识内容丰富的阅读材料, 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文化图式, 以达到语言习得理论中的“移情”境界, 以增加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深度, 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感悟体验英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3) 重视语言知识

阅读者的语言知识是辨认视觉信号输人的基本手段, 因此,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在词汇教学方面, 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动作、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感性的呈现生词, 或运用同类记忆法、对比记忆法、读音记忆法、同音异形记忆法和搭配记忆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记忆单词。同时, 教师还应训练学生根据构词法、上下文情景等线索猜词的能力。此外, 新教材词汇量大,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处理生词, 这样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又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 应在阅读前就加以介绍;对于那些能通过线索进行猜测的词汇, 则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处理;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不要求学生去死背。对于语法点的讲解要讲究艺术, 使语法教学情境化,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规律, 运用规律。此外, 新教材中语法教学内容分散, 知识点细小, 虽易于学生一时掌握, 但“前学后忘”现象时常发生,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语法现象进行比较和归纳, 以利于语法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2、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和训练

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Mackey (1979) 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授有关的阅读策略, 而且应该进行有意识的策略训练。比如, 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限时阅读, 重点训练skimming和scanning, 或让学生列出自己在阅读中所用过的阅读策略, 或相互之间交流各自使用策略的情况

3、构建“教师启动, 学生主动, 师生互动”的阅读新模式

这个新模式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及发展师生之间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阅读过程。可把阅读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在读前活动中, 教师可通过标题导人、视听导人、背景介绍、设置悬念、联旧引新等灵活有趣的形式, 启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人参与。在阅读中教师应从语篇角度出发, 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把阅读分为skimming, scanning, closereading三个步骤。根据阅读的三个层次科学地设计问题, 即主旨大意类、细枝末节类和判断评价类, 采用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学生讨论为主体、教师适时启发与引导的形式,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将阅读视为单一的教学活动, 在读后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续写课文、改写课文、角色扮演、话题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4、渗透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英语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比刻板地直接进行德育更为真实有效。新教材中许多课文渗透着思想和情感教育, 如“The Olympic Games”、“Wildlife protection”等。这些课文内容新颖, 既激起学生的兴趣, 又激发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问题, 是一个值得大家在教学中继续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对这个问题处理是否恰当到位, 既关系到阅读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又关系到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 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素养、英语语感、构建英语阅读情景、教师学科视域等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不断探讨、不断完善。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以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根据作者多年英语教学实践的成功经验, 针对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一些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9

1 优化文秘专业课教学的理论支持

1.1 企业秘书工作的现状

为了探寻适应市场需要的文秘人才培养方案, 笔者走访调查了地方一些企业, 根据调查发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和应用, 多数公司及基层单位, 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秘书人员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秘书的工作方式;能促进秘书工作职能的扩展;能极大的提高秘书工作效率。但也由于秘书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把握不到位,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单一;所应用的软件多、乱, 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等问题。

1.2 信息技术对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组织发展面临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下, 企业对秘书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层次的要求。结合调查分析和中职文秘教育现状, 如何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习和工作, 如何培养市场需求的秘书人员, 如何将单一的、传统的秘书工作向复合应用型转化, 为此, 本人认为, 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新环境, 作相应的调整:

(1) 更新教学理念, 调整课程, 凸显中职文秘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多数中职学校为了顺应潮流, 仅看到了市场对文秘人才需求的增长, 跟风开设这一专业或模块, 但缺乏对市场中文秘人员需求的了解, 照抄照搬专科的大部分课程, 比如:档案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课程, 再加上几门思想政治课, 理论课已占很大比重, 真正能突出中职文秘特点的主干课所剩无几, 没有中职特色。其实, 中职生, 在理论知识方面, 比不上大专、本科生, 我们要取胜的是, 如何提高我们的技能。因此, 中职文秘专业应转变观念, 多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多开设适应市场需求, 人才需要的实践课程, 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中职文秘人才的特色和优势, 适用现代化趋势。

(2) 落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

中职文秘专业都设有计算机基础、文字处理、办公设备的操作等课程, 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知识和使用方法, OFFICE的操作, 简单的办公设备的操作, 但由于条件的限制,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 设备的操作的处理能力不足。如, 计算机基础, 这一课程只停留在文字和简单的数据处理, 而对于信息管理能力要求不高;办公自动化课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的设备, 或者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很多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完成, 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不高;随着网络的发展, 要求秘书人员学会利用网络进行一些秘书工作, 可是由于, 计算机设备、网络等硬件问题, 使得这一课程往往无法进行。因此, 要采取得力措施, 真正落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水平, 以适用市场需求, 增强竞争能力。

(3) 改革文秘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方式, 倾向于专业技能培养

传统的文秘专业课程,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其教学内容和教材与实际脱节, 使得中职学生缺乏特色, 无法与其他大专、本科生竞争。而实际社会需要的是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 改革文秘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方法, 向专业技能培养倾斜, 使用自编实训教材, 邀请企业的专业走上课堂, 讲授实际知识。

(4) 开设第二课程, 实现工学结合

充分利用实习机会, 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素质, “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上社会、产学结合”是近年来, 中职学校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共识, 但是由于文秘人才岗位的零散性、非规模性等特征造成了文秘专业工学结合实施的高难度, 为此, 应当立足校内建设一个职业化的实训基地, 比如文印中心、档案服务与管理中心, 通过建立这样一些实训基地, 以确保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岗位流程环境中, 实现秘书岗位的职业化系统模拟训练, 解决秘书培养过程中难以集中顶岗实习的困难, 也能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核心技能, 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其它技能, 以真正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2 文秘专业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为文秘专业骨干教师,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 我在参与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充分结合信息技术资源带来的机遇, 进行改革和教学, 取得了一些成效:

2.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改变了文秘专业课程的设置, 优化课程体系及内容

(1) 优化课程体系

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 进行复合型文秘人才的培养, 要在原有办学经验和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 并结合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中职文秘专业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 注重学生实用操作, 为此, 在市场调研后, 在我校文秘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做了很大一些改革, 增设了一些课程:网络办公、办公设备的操作、文档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等。

(2) 整合单元内容, 构建模块教学

职业学校的课程应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培养, 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模块是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能力要求确定的教学单元。笔者根据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 整合教学内容。如尽管每种办公设备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模块拿出来进行讲授操作, 但是实际工作中, 在某一时间段就可能要用到多种设备。比如秘书要把在电脑上用word写好的公文用打印机输出, 而后以传真的形式发给下属各部门, 或者用复印机复印多份送到各部门。为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系统, 还需要用刻录机刻录成光盘以电子格式储存, 再严格要求, 需要公文的印章清晰, 还需要用扫描仪扫描之后存档。这样的一项工作完成, 就用到了打印机、复印机、刻录机、传真机、扫描仪操作与使用五个模块。又如《商务办公》的章节内容, 以“实用为主”的原则, 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 使学习有的放矢。这一课程设计以下两大模块:一是网络办公模块 (网络办公内容:网上通信应用操作、网上购物操作、网上求职操作、商务名片制作、公司网站设计等) ;二是办公设备的操作模块 (办公设备的操作内容:打印机操作、复印机操作、一体机操作、扫描仪操作、传真机操作、碎纸机操作、投影仪操作等) 。

2.2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改进了教学方法, 提高了课程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传统的注入式方法已无法满足教师的需要来更有效地教学, 长此以往学生的厌学情绪也会影响到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教学观, 而专业课的教学更应该“在做中教, 在做中学, 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 将信息技术与文秘专业课程整合起来, 做了以下一些方法的尝试, 颇有成效:

(1)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任务驱动法实践

网络化教育环境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和便于合作的优点。实践证明, 针对网络环境的优点和文秘专业课程本身的的特点, 采取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重自主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去自主地学习;重环境是指所利用的信心化环境不仅能有效地传授教学内容, 提供最大的知识信息量, 而且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开展交流和讨论;重操作就要学生多练习、多操作, 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重评价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仿选择学生制作的具有代表性作品进行展示, 由师生共同参与点评, 以评价学生的信息能力为考核体系, 而不是以往的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评价体系。下面以《秘书实务》这一课程为例, 基于网络的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思路为:

这一课程的每个专题都以问题情景进行知识引入,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如《印章》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印章的定义、形式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哪些印章的作用, 却如何利用印章、如何盖章这些却很茫然。假如真正用手去操作印章的制作, 这就很困难, 很多条件不允许。而制作印章、盖印章恰是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计算机、因特网下载相关的印章制作的软件, 然后利用这个软件进行制作, 计算机在几分钟之内便可制作出一个印章的模板, 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印章, 这样可以,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整合教学, 不但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短短40分钟, 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采取网络自主学习法, 突破时空限制

网络自主学习法的运用, 突破传统的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能够让学生更及时、更全面、更主动地去学习, 而且充分发挥秘书职业利用计算机办公的能力。同时,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1) 利用Internet的各种免费资源, 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利用能力) , 锻炼网络办公能力。

2) 为学生提供校园网教学平台。这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我院文秘专业校园网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 架构合理, 设置了如下资源满足了教学需求: (1) 在线秘书职业技能水平测试系统; (2) 教学软件和教学影像资料; (3) 秘书论坛BBS交流系统; (4) 秘书职业技能考试题库; (5) 案例集及参考资料; (6) 学生作业提交系统。

(3) 见习、参观教学模式

组织和安排学生到学校各职能部门见习锻炼, 在课余时间帮助各部门工作。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景。学生帮助各部门老师做打印、复印、扫描、摄像, 传真、装档等工作, 既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 又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3 信息技术的运用, 为文秘专业课堂创设情景, 使文秘教学情景化成为现实

文秘课程是一种实务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很多实务性的操作用直授法或自主学习法很难使学生真正领会与掌握专业技能, 有时必须借助一些设备进行操作, 如果没有多媒体, 教师只能用语言去描述一种情景, 然后让学生在这种假想的情景中去操练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有了多媒体, 就为学生在文秘课堂上创设了较为真实的情景, 使学生能够“触景生话”, 教师在明确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下, 利用信息技术, 准确把好“度”关。学生探究知识过程中遇到难度时, 尽量给学生提供引导性帮助和提示, 使学生少走弯路。

学生在这样多彩生动的情景中学专业知识, 降低了学习难度, 大家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真正以学和做为主、教为辅, 将教、学、做合为一体, 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消除了个别学生的害羞心理, 人人张嘴, 个个表演, 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提高了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

2.4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强化了文秘专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理论, 我们进行了多种课型的实践, 当然, 我们也借鉴了部分教师的研究成果, 其中包括信息技术与公关、秘书学、信息工作与档案管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整合。通过实践, 我们认识到, 课的形式是多样的, 运用信息技术, 大大提高了文秘人员素养, 取得可推广的实效。如信息处理能力;操作能力;创新精神。

3 信息技术与文秘专业课整合教学中常见问题探讨

(1) 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2)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能力有待提高。

(3) 学生问题意识有待培养。

(4) 学习活动过程中忽视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亟待提高。

(6) 模拟秘书实际工作场景, 建好文秘业务实训室。

总之, 信息技术的发展, 给文秘专业的教与学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的挑战, 如何利用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又使很多学生对电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 对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初中级文秘人才是职校文秘专业的目标。如何优化文秘专业课的教与学?文章从理论支持、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这三个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秘专业课,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章剑卫, 姚灶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R].中国电化教育, 2001, (8) .

[3]李赫.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11.

[4]周文国.职中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科研, 2005年1月 (212-218) .

用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 篇10

一、用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须更新理念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改变过去“只是在形式上完成书上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 (2)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改变过去“教师只是照书本知识死板的灌输给学生, 强制学生机械的模仿学习”。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学习内容完全由教师传授, 传授的内容也只能是书上规定的不能改动的内容, 每堂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改变过去“教师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目标要求’, 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学习, 尽情展示学生各自的体育技能”。总之, 把握新课标, 是优化体育教学的前提。

二、用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须优化教材

“新教材”改变了旧教材中原来定得过死、过细的状况, 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出来, 使学生和教师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更具有启发性、选择性, 把理论的学习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 对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与探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体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项目, 变“教材”为“资源”, 优化体育教学。

三、用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1.“学生全员参与”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

要想学生全员参与, 教师就必须用爱心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宽容学生, 更要严格要求学生, 用科学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设计,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每位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更要带着赏识、关爱与鼓励,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持和发展, 才能实现全员参与, 优化体育教学。

2.“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是落实主体地位的又一举措

教学中, 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激发他们的思维, 张扬他们的个性, 为每一位学生设置一个主动学习、积极参与, 以及展示自我的“平台”;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能够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样, 才能优化体育教学。

四、用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须注意师、生“行为”的新变化

在新课堂上, 体育教师不再充当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执行者的角色, 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课堂教学表现为:由“统一规格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职能方面:“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 是“体育活动中学生的良师益友”。例如: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错”的过程, 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多数是“学生实践→思考→发现→互学→创造→提高”的过程,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五、用新理念优化体育教学须用创新教学法

1. 用美的观点组织教学

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用“美”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 这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例如: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其过程可以是:引趣—激情—愉悦—如坐春风。

2. 善于激励评价

古语云:“鱼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 鼓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例如:教学中, 教师可用“好”、“不错”、“很有潜力”、“棒极了”等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 也可用“竖起大拇指”、“鼓掌”、“轻拍学生肩膀”、“点头微笑示意”等动作行为对学生进行鼓励。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现优化体育教学。

总之, 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但是, 都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学生主体、个体差异”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 多角度去思考、发现、体会、分析、研究、归纳、小结、感悟, 并在这些环节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实现优化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7~8.

改变教育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 篇11

一、认真、系统地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是唱好新课改这部乐章的前奏曲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体系,每一位教师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把握直接关系到新课改在课堂中的真正落实。靠短期的培训只会造成对新课改理论的片面理解,课堂实践中就会难免走过场、搞形式。所以,我们要利用每周的业务学习时间,系统地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纲要性文件、汇编资料以及新课改的优秀文章,开展交流、谈心等活动,切实做到对新课改思想全面地、系统地把握。只有在储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理论才会指导课堂实践,反过来,从课堂实践中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这种做法,减少了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了新课改走入诸多的误区。

二、摆正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关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定位根深蒂固,尽管中国现代教育已经接受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但在中国校园里还存在着严重的师生不平等现象,“师道尊严”或多或

少占据着师生的头脑。尤其在教师心目中“传道、授业、解惑”似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是本次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摒弃陈旧思想。

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发展中的人,只有把师与生、生与生放置在一个平台上,才会在师生之间形成并保持一种良好、民主的平等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报告中指出:“师生关系仍然是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倘若教师对这一见解不能充分地予以理解与接受,不能卓有成效地将其付诸实施,那么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2. 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教师要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要把学生看成未来人才的“毛坯”。教师的作用就是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此就可能变得和谐、民主。

3. 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用真情来感染学生,用真爱来呵护学生,亲密、真诚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只有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并不会因受到逼迫产生沮丧的感觉,学生才能处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状态。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在组织课堂时,没有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教师的语言变得亲切了,真诚了,面部表情变得和谐丰富了,教师与学生心的距离缩短了,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新的教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突出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模式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增长储备了适宜的土壤。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信息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以前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有许多非议,就是因为教师在设定的框架里授课,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授课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自新课改以来,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了。师生对教材的拓展、开发,使每一节语文课都有“新的感觉”。教师轻松、学生愉快,是新课改以来师生的共同体验。

以上是在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在课堂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新课改是一项长期探索、发展的“工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课改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前进中所遇到的困难,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会有突破性的进展,并最终得以圆满地解决。

优化多媒体教学的理念 篇12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前学习观看视频, 第二阶段是课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解答, 第三阶段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为全班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对全班同学进行同步性的授课, 此时教师只能传递知识, 而无法顾及学生是否能吸收内化知识。当学生回家做作业时常常会出现上课时以为已经会的概念, 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此时却没有人可以及时协助。翻转课堂因而变成解决此一问题的绝佳解决方案。

翻转课堂起源自美国柯罗拉多州两位高中老师Bergmann和Sams (2012) , 原本只是为了让因参加课外活动或运动比赛而缺课的学生可以补课, 找到了一个可以录制Power Point演示的软件, 并将上课的内容录制下来, 让学生可以在家看电影补课。后来演变成课前预习、课堂上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 此上课形式打破了过去上课听讲、回家复习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成功, 在于综合翻转课堂学习方法。翻转课堂建立了一个架构, 让学生可以获得适性且个人化的教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方式, 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重复观看教学影片以理清概念, 暂停或倒带时有机会思考并做笔记, 或是根据自己的速度阅读PPT。在课堂时间, 学生可以根据其他学生的学习经验, 透过小组讨论或是一对一的指导完成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不仅提升了学生兴趣, 也大幅提升了教学成效。以前学生独自在家写作业, 碰到困难时, 没有人可以及时协助, 而产生挫折感, 翻转课堂则可以让学生可以马上得到回馈。透过合作学习, 同学间可以互相教学, 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原本不会的概念。在校外没有资源可使用或父母无法指导课业疑难的弱势孩子, 也可在翻转课堂中得到老师更多地协助。翻转课堂为中职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翻转课堂优化中职数控课堂教学结构实践与分析

(一) 优化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模型

依据中职教学的特点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笔者长期在数控教学第一线进行课堂观察的实践经验, 构建了适用于中职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 从时间上来看, 优化翻转数控课堂教学结构模型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前学习观看视频, 第二部分是课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解答, 第三部分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学习内容。

1.课前学习观看视频, 根据具体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结合课堂教学经验, 创建微视频以及自主学习单。在创建微视频及自主学习单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将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在自主学习单中呈现项目任务明确要求, 然后对任务进行分析理清思路。

2.课堂拓展练习教师指导解答, 按照理实一体化项目学习活动的基本步骤, 教师讲授课程了解要点, 通过简单案例让学生小试牛刀, 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自行寻找解决问题方案, 小组合作寻找解决问题方案, 拓展练习并且进行小组竞赛, 教师巡视引导, 然后总结提炼, 熟记步骤, 最后对作品展示项目评价, 项目小结。

3.下一节课的课前学习内容, 教师将各组完成的项目进行整理并撰写点评后, 与全班学生分享, 回家作业, 布置下一节的课前学习内容。

(二) 优化教学结构的相关讨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可以自己带着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来到学校, 进入课堂。加之, 因微视频、微课程的制作成本低、数据量小, 15分钟内完成, 容易调动学习者注意力, 易于网络传输分享, 目前教学资源多以微课程等形式呈现。

微课程教学视频, 是指一种以微视频为主体的相关课程教学资源, 也可包括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微课的长度一般在15分钟以内, 以一个或数个小知识点为核心, 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微课程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 不是让学生无序学习、孤立学习;微课程资源是一种手段, 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微课程资源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 但不是教学的全部, 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在课外的活动从练习改为必须先阅读课本的指定章节, 及聆听有声录音或PPT讲义, 学生更有兴趣。但是课后练习是巩固已有知识, 老师在网络上提供课堂讲义, 并通过线上讨论来扩展课堂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已掌握知识走进课堂, 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主动提出问题, 老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帮助学生去理解原本不会的概念。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节省时间不必再讲解基本的概念, 而能讲解更深入的知识, 学生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解决心中疑点难点。

优化教学结构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微课资源的制作与自主学习单的设计制作两大块。微课资源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5种:使用快课工具+PPT录制、使用拍摄设备直接录制教学视频、使用电子白板软件录制、使用平板电脑+“涂鸦”工具录制、使用录屏软件录制。由此可见, 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撑, 微课就没办法实现。

“任务单”全称“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根据任务单结合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则设计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单, 提供解惑答疑充当导演角色。

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好处是, 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问题导向。

微课鼓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 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流程、教学结构, 能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当下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微讲台、微博、微信、百度云盘、邮箱、qq群、腾讯微云等发布微课程及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只要有智能手机或者电脑有网络就可以进行学习。

(三) 优化教学结构的实践与分析

我们在学校《零件数控车编程与加工》课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开创性地进行了中职数控课堂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教授的内容是螺纹件的加工, 教师事先制作好微视频, 在课前, 必须先阅读课本的指定章节及聆听有声录音或PPT讲义。开始上课后的前10分钟, 会先询问学生阅读时是否有问题并予以讲解, 剩下的时间将用于动手实践操作, 或分组讨论手边的主题。使用微课程教学缩短了老师示范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编写完整的零件加工程序, 并最终完成工件加工程序的编制, 提高教学效率。美国盛行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 是让学生回家观看可汗学院影片并做作业, 课堂上则是实践, 并由老师或已懂的同学去指导还有疑问的同学, 增加了学生与老师间及学生间的互动, 并透过课堂时间回答问题、探索更深入的内容, 引导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使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结构改革的过程中, 教学理念与技术手段要同时更新同时进步, 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结论

“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 面授与网络学习,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 提升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抓住翻转课堂的关键点,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1]在职业教育领域热衷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浪潮中, 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优势引发了职业教育界的思考, 预想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摘要: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尝试应用在中职学校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零件数控车编程与加工》中, 然后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的实践验证, 总结出优化的翻转课堂教学结构模型图, 该教学结构可以为学校进行数控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结构,信息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彩霞, 刘光然.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6) .

[2]娄智华.信息环境下教学结构改革的案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农村文化一体化下一篇:技工学校实训基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