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道德

2024-07-11

现代生态道德(精选4篇)

现代生态道德 篇1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类在千百万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积累了大量关于人与自然的各方面认识, 这些认识在人类的认识体系中不断传承、累积、补充、提炼, 并逐渐升华为知识, 成为体现人类对世界把握的一种载体和平台。生态道德知识正是这样一种体现人对于人类自身与大自然关系的道德把握的载体。同时, 又因为知识具有传承性和交流性的特点, 所以, 无论对于整个社会生态道德的发展, 还是对于个人生态道德的提高来说, 生态道德知识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态道德知识的基本内涵

生态道德知识是人们在客观实践过程中,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 对于大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 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知水平和道德评价, 同时对生态道德实践等活动,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是生态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泛, 简单来说, 生态道德知识应当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 与生态道德直接相关的, 有关人们当下所处的生态道德环境的相关知识。例如人们对于当前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程度的感知, 以及人们对于当前社会成员所持的不同环境观、生态观的主观认识和评价等等。这方面的生态道德知识既包括感性形态的知识, 也包括理性形态的知识。它综合地表现为人对所处生态道德宏观社会环境的感知, 是人们进行生态道德认知的前提, 对个人生态道德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基础性意义。

第二, 关于生态道德发展规律的生态道德知识。例如人们对于如何确立正确合理的生态道德目的, 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 如何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生态道德教育水平等等, 都是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有关生态道德各个层面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这种生态道德知识是对生态道德的一种更高级的认识, 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的特点。它通常是人们通过系统的学习而掌握的间接知识, 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态道德问题, 提高生态道德水平方面, 具有鲜明的工具性价值和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关于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原则等生态道德范畴的认识。所谓生态道德范畴从广义上说就是人们对于各种生态道德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主观认知和把握, 例如人们基于不同的生态观、环境观、道德观而形成的, 对于生态意义上的良心、正义、义务、荣誉等不同问题的理解, 这类知识实际上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 在一定数量群体内形成的, 有关生态道德问题的基本社会共识, 它体现了生态道德知识的沉淀和凝结过程, 反映了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道德血脉。

第四, 有关生态道德实践的经验和理论总结。生态道德经验是人们对自己在处理各种环境问题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 实施各种生态行为、选择及其社会效果的直接道德感受, 例如人们在生态脆弱地区, 通常以牺牲相当程度经济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 并且根据生态环境得到维持并好转的实践效果, 来确证先前生态选择的科学性;生态道德理论认识是人们对生态道德实践经验的普遍意义和实际道德关系的总结和概括, 例如人们通过总结保护生态环境, 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经验, 确立了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时, 环境优先的原则,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环境优先权理论, 形成了新的环境观。

二、生态道德知识的来源

实践是人类获得道德知识的根本途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知识, 都是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 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因此,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 人们的群体性生态道德知识从根本上讲, 来源于长期的、人与自然的互动, 以及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然而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 实践并不是一个人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唯一途径, 人们还可以通过历史传承、教育传授等方式获得生态道德知识, 而生态道德实践只是个体性生态道德知识的来源之一。

(一) 历史传承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精深的传统生态道德思想文化。对“天人合一”宇宙生成模式的认识,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使中华民族在艰辛的发展历程中, 始终保持着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生态道德文化思想, 内容丰富, 影响深远, 为一些国内外思想家所推崇。美国哲学家罗尔斯顿指出, 西方现代思想家所寻找的尊重生态的伦理学突破口, 正是中国古代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历史传统虽然不一定能为我们提供具体的生态科学知识, 却能帮助我们提高应对生态道德问题时的智慧储备, 是个体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二) 教育传授

这是个人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主要渠道。现代社会系统的学校教育, 为一个人进入社会、适应社会提供大量科学的知识准备。就生态道德知识来讲, 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德育活动, 它传授的不仅包括各种基础、感性的生态道德常识, 还包括大量抽象、系统化且构成一定知识体系的生态道德理论知识。因此现代学校教育对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更加全面、系统, 能够帮助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 获得大量、科学、系统的生态道德知识, 为个体生态道德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有助于实现个体生态道德水平的升华。另外, 亲人、同事、朋友以及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的生态道德教育, 也是个体获得生态道德知识的重要渠道, 不同的个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 将自己的生态道德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人, 并且在传授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提高, 这种个体间教育传授的方式是相互的、长期的、有益的。

(三) 实践经验

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作为获得知识的最根本来源, 其基础性是其他的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人们通过具体的生态道德实践, 既可以获得直接、感性的生态道德知识, 又可以对之前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生态道德知识进行检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部分, 认识世界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而改造世界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人们通过历史传承、教育传授、生态实践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生态道德知识, 只有经过认识主体在生态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检验, 才能得到确证和认可, 并且最终转化为实践主体自身的自觉认识和理性知识, 构成实践主体系统生态道德知识的组成部分, 并指导其今后的生态道德实践。

三、生态道德知识的特性

生态道德知识是一切关于生态道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关于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生态道德实践等生态道德现象, 以及关于各种生态道德范畴的经验成果和认识成果的总结与结晶。它是涉及自然的人文知识, 具有交叉性, 与单纯的历史、文学等社会科学知识, 以及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相比较而言, 生态道德知识具有以下特点:

(一) 控制性

“从道德的发生与发展这一视角, 它内发于人的群体意识而外化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公约, 它既以人的本能为基础, 又对人的本能中自我对立的一面加以规约。”个体具备了乱砍滥伐将破坏生态环境, 引起土地沙化, 随意捕杀野生动物, 将破坏动物间的食物链平衡, 甚至导致整个食物链的崩溃, 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 最终将造成资源枯竭等等生态道德知识之后, 将会逐渐将上述知识转换为内发于人类个体的自觉意识, 并约束相关个体的实践行为, 使个体行为在生态道德知识的控制下, 朝着遵循生态道德知识指引的方向发展;而一旦整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 对上述生态道德知识达成了基本的社会共识, 那么这些生态道德知识将外化为社会生活中被全体成员所普遍遵守的基本公约和行为规范, 具备控制整个社会全体成员行为活动的功能。因此, 生态道德知识的控制性是指它一方面具有群体控制的机能, 另一方面具有个体控制的机能。就群体而言, 它是一种制度性安排的意识形态反映;就个体而言, 它是个体行为的自我规定。

(二) 情境性

生态道德知识对人类行为的控制, 不论是对单独的个体而言, 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全体成员而言, 都不是绝对的, 其所具有的控制力与它的情境性相伴相随。生态道德知识的情境性体现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存在环境之中。比如生态道德规范的制度性规定是生态道德知识控制性的表现, 但生态道德规范在具体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中, 是通过具体的道德选择而体现的。人们通过历史传承、教育传授和实践经验积累等多种方式, 具备了一定的生态道德知识, 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并未就此结束, 而生态道德知识作用的体现和发挥, 也要依赖于其在具体生态道德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和检验。同样的生态道德知识, 在不同的生态道德实践情境中, 其体现作用的方式和发挥的功能可能是不同的。例如人们通过学习和宣传, 认识到整个生物界是一个以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为基础的大系统, 任何个别物种数量的过度增加或减少, 都有可能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 由此人们便具备了积极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的生态道德知识, 但是这种生态道德知识作用的体现和发挥, 还有依赖于具体的生态道德实践。当人们主动保护濒临灭绝的濒危物种时, 生态道德知识便以主动、积极的方式, 发挥其维护生态平衡的正面功能, 而当人们过度捕猎造成某种物种灭绝, 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时, 生态道德知识则是以被动、消极的方式, 体现其警示功能, 防止同类行为的重演。因此, 不同的生态道德情境, 决定了生态道德知识发挥作用的方式, 体现了生态道德知识不同的功能, 情境性是生态道德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 发展性

生态道德是一个社会性概念,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生态道德观念, 即使在相同或类似的社会发展阶段, 受到其他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生态道德观念。同时, 生态道德也是一个体现强烈主观性的概念, 不同的道德主体, 其具有的生态道德观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 生态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 在不同的道德主体身上, 生态道德也在随着各种影响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对群体性生态道德知识而言, 其具有的发展性特征,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实践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生态道德知识体系是开放式的, 它会不断从其他主体的生态道德知识体系中, 寻找对自己有益的内容并转化为自身体系的一部分, 例如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 人们可能基于盲目的动物崇拜或神灵崇拜, 而自觉限制或禁止对某些动物的捕猎行为, 从而在客观上保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但是随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人们逐渐掌握了生态系统平衡的客观规律, 并基于对生态规律的尊重, 而自觉地限制或禁止捕猎行为, 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人们基于不同的原因, 都采取了能够保护生态平衡的客观行为, 但是由于其生态道德知识生成的基础不同, 我们应将后一种生态道德知识视作对前一种生态道德知识的超越和发展;对个体性的生态道德知识而言, 其发展性则主要是由于个体的生态道德知识体系总是不断发展的, 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身心智的发展以及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的磨炼, 个体的生态道德知识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 例如在孩提时代, 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不能乱扔垃圾, 通过媒体宣传, 我们学到了将垃圾分为不同的种类分别收集, 通过学校教育, 我们学到了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 会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而通过开办工厂等具体的生态实践活动, 我们学到了在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生产项目之前, 必须进行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在整个人生的成长过程中, 每个个体的生态道德知识都是随着年龄、阅历、经验等因素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提高, 并在生态实践活动中不断检验发展的。

四、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

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 是将外在于人类个体的生态道德知识, 转化为人类自身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认识的过程, 是提高社会成员个体和整个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 推进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尤其是对于生态道德知识的教育者来说, 掌握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一般规律, 对提高受教育者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效果, 进而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生态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对生态道德知识的接收是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起点和前提。生态道德知识是一种信息, 对它的接收是指信息接收者收到包含生态道德知识的信息, 并使之在头脑中停留。在这一过程中, 由于信息接收者的兴趣、注意力等因素的差别, 不同的信息接收者收到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接受了该次传输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生态道德知识信息, 而有的人却可能只接受了其中的少部分信息。这就要求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者, 在对生态道德知识进行信息输出的过程中, 掌握三个适度原则:一是生态道德知识传授的信息量要适度。信息量过低, 对信息接收者的生态道德知识内化起不到足够的刺激, 信息量过高, 则会使接收者出现接收疲态;二是生态道德知识传授的速度要适度。过快或过慢传输速度, 都有可能影响接收者对生态道德知识的接受量和接受程度;三是生态道德知识传授的内容层次要适度。生态道德知识传授者输出的知识, 必须与接受者的既有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相当。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每一次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都能为受教育者最大量地接收, 从而为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打好基础。

其次, 对生态道德知识的重新整合, 是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实质性环节。对所接受的生态道德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是个体对自身生态道德知识体系的创造性重构。内化绝不是对所接收的生态道德知识不加分析的全盘承认, 而一定要在内化的过程中, 加入个人对所接收的生态道德知识的分析、评价, 也只有这样, 原本属于公共知识系统的生态道德知识才能够被内化为个人所有。对生态道德知识重新整合的过程, 包括对生态道德知识的选择、阐释和重组等几个前后相继的步骤。对接收到的生态道德知识进行选择, 是个体生态道德知识整合的客观需要。一般来说人们总是根据自身的现实或者潜在需要来进行选择。这就要求在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传授者必须注重挖掘受教育者的自身需求, 并且从需求出发确定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内容, 这样一方面容易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 另一方面更利于激发他们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在渴望, 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内在动力。对选择的生态道德知识进行阐释, 是为生态道德知识整合准备“材料”的过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过程, 也就是解决新的生态道德知识与个体既有生态道德知识之间的差异与矛盾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矛盾不是指生态道德知识之间的相互否定, 而是指建筑在认识主体既有生态道德知识之上的生态道德认知能力, 与新的生态道德知识所包含的要求还不相匹配、不协调的情况。因此生态道德知识内化过程中, 对生态道德知识的重组是否能够成功, 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经验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 与所要阐释的生态道德知识层次是否匹配、是否相宜。这就要求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授, 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差异, 以及其所处的不同的成长发展阶段, 要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张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顺利进行, 实现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生态道德水平的提升。

最后, 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 不是经过一个整合过程就能够完成的。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反馈是使内化过程连续运行的重要机制。人对生态道德知识进行个体化的整合后, 将会影响其具体的生态道德实践行为。在具体的生态道德实践行为被实施后, 人们会根据行动的结果或者环境、条件的改变, 进行新的判断和考量, 并以此调节内在观念或后继行为, 这就是生态道德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反馈环节。只有经过如此反复直到实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我们才最终完成了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整个过程。这说明生态道德知识的传播者, 可以通过真理性的引导对受教育者加以启发, 以自身榜样的力量促使受教育者主动效仿, 通过对生态道德知识的表面重复达到记忆的强化等等方式, 根据反馈环节提供的信息, 对生态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进行干预, 进而实现生态道德知识内化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润智:《力量就是知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迪英:“道德知识与道德发展之关系:哲学的审视”[J], 《江汉论坛》, 2006 (8) 。

现代生态道德 篇2

——道德讲堂主持词

各位同事:

大家好!欢迎来到道德讲堂。

过去的十年,我国工业化突飞猛进,曾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在推土机、生产线和办公楼的强力推移下,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回忆。今天,当国人的钱包日益鼓起来以后,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盛并不是优质生活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因此,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美丽家园是人民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目标。

今天,按照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的安排,XXX承办XX第XX期道德讲堂总堂活动,本期讲堂的主题是“生态文明、美丽家园”(投影仪),倡导大家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参加今天道德讲堂的领导有:

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

参加今天活动的还有XXX在家班子领导、机关站办全体工作人员和二级单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

下面开始今天的道德讲堂总堂活动。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看短片。请观看短片:《生态文明启示录》。……

在短片中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由于人类的大肆破坏已变得千疮百孔,我们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海或被污染或是干涸,陪伴人类走过千万年进化历程的动物植物或已消失或是濒临灭绝。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过去的发展路径,是否该约束自己的行为?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又该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呢?

下面,进入第二环节——讲故事

请观看故事片:《张志娟 从身边小事做起》 ……

小事见品行、小事情可以有大作为。环保达人张志娟所做的都是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每一件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贵在了坚持、贵在了积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保护一棵树、爱护一滴水做出,那么每个人都成为环保达人。环保无小事,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现在,进入第三环节——请欣赏由XXX、XXX同志带来的快板《说环保》

三句半——说环保

甲:我们二人锣鼓敲

乙:心里着急噪门高,甲:话题不知说嘛好

乙:说环保!

甲:地球看大其实小

乙:海洋多来陆地少,甲:气层破坏冰山化

乙:快点跑!

甲:冰山化了跑不了

乙:陆地再也见不着,甲:那时我们怎么办?

乙:没有招!

甲:说环保,谈环保

乙:环保知识不可少,甲:地球生物要多样化

乙:有头脑!

甲:野生动物禽兽鸟

乙:陆地树木和花草,甲:海河鱼类和藻类

乙:都是宝!

甲:地球生物都是宝

乙:人类生存离不了,甲:不让生态遭破坏

乙:要环保!

甲:保护环境要自觉

乙:生物共存要记牢,甲:爱护环境就是爱自己

乙:好!好!好!

甲:我是环保小标兵

乙:美化环境我先行 甲:改掉陋习树新风

乙:快行动

甲:废品垃圾不乱扔

乙:回收利民有大用 甲:变废为宝育花草

乙:花儿红

甲:随地吐痰坏毛病

乙:损人利己传疾病 甲: 管住自己手和嘴

乙: 准能成

甲:绿色打扮新黄冈

乙:掐花踏草太无情

甲:止住你的手和脚

乙:不许动

甲:环境卫生讲文明

乙:蛙鼓齐敲唱太平甲:身体健康不生病

乙:倍高兴

甲:义务植树筑绿屏

乙:不让雾霾肆横行 甲:空气清新精神爽

乙:好心情 甲:风景如画古黄州

乙:绿色家园生态情 甲:争做环保文明人

乙:共践行

快板清脆欢快,环保倡议口号嘹亮。弃陋习树新风,争做文明生态人,需要大家共同践行。当人人都养成了环保好习惯的时候,中国的生态文明将不再只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成效。每个人的点滴努力,都会成造福后世的宝贵财富。

下面,进行第四环节——唱歌曲《绿色让中国更美丽》 鸟儿在森林中歌唱 鱼儿在碧波里游荡 大地披上了绿色的衣裳 荒漠种下了绿色的希望 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 生态文明屹立东方 中国这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绿色生态 世代流芳 我们同呼吸 我们共承担

我们拥有同样的责任 我们同呼吸 我们共行动

我们拥有同样的梦想 森林在阳光下拥抱 花儿在生活里绽放

我们行动 为低碳生活做榜样 我们行动 让绿色拥抱阳光 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 生态文明屹立东方 中国这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绿色生态 世代流芳 我们同呼吸 我们共承担

我们拥有同样的责任 我们同呼吸 我们共行动

我们拥有同样的梦想 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 绿色让中国更美丽 美丽中国 绿色中国 绿色让中国更文明

持钱买花木,城东坡上栽。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从古就有,下面,进行下一个环节——诵经典

有请XXX、XXX等5名同志上场。XXX:

《庄子.天运》曰:“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

大意是说最美妙最高贵的乐曲,总是用人情来顺应,用天理来因循,用德行来推演,用自然来应合,然后方才调理于四季的序列,于天地万物之间和平共处。

XXX:

白居易的七言绝句《鸟》中写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谁说这群小鸟的性命卑微,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君不要伤害他们,幼鸟正在巢中等候母亲归来。

XXX:

《论语〃述而》有云:“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大意是说钓鱼不用网具断流,射鸟而不猎击归巢之鸟;钓而不纲是不伤吾仁,代表不尽取;弋不射宿是不损吾义,不因易求而多杀。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远没有近代以来这样激烈时,能够提出“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主张,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也体现了生态伦理意识的萌芽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肇始。

XXX: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各种资源,加工之后成了我们的财富。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它们,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要做竭泽而渔的傻事。

XXX:

美国未来学家甘哈曼说过: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人们常常把良好的自然环境随意糟蹋,不加以珍惜,认为自然环境是免费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可以随便的使用。正是因为我们在麻木中放纵,人类的命运才慢慢跟艰难的呼吸联系在一起。保护环境,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还大自然本来的纯净!

感谢五位同志对经典的解读。简短的话语道出了永恒的真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尊重科学规律,合理控制奔腾的欲望,有序、有度地利用生态资源,让子孙后代都能听得到鸟鸣,闻得到花香,喝到甘甜的泉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莫让这些变成后人只能从祖辈只言片语 8

中回味的片段,变为只能从博物馆的骨架标本中联想的场景!

最后,让我们进入本期道德讲堂的最后一个环节——作承诺。请大家起立,翻到书签的背面,一起为美丽黄冈的生态建设作出承诺:

我承诺,要让地球生命繁荣灿烂,让子孙后代福泽延绵,让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以我的力量、才智和爱心,保护大自然,共享大自然!

承诺完毕,请各位就坐。

至此,本期道德讲堂的六个环节全部结束,下面,有请XXX讲话,大家欢迎!

……

感谢XXX的点评……

本期讲堂得到了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的关心指导,得到了XXX党组的高度重视,也要感谢大家的参与。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森林则不易培育。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把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到发展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贵州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篇3

对于地处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贵州人,常见壮观的地形雾、锋面雾、辐射雾等,对于“雾霾”还少见。特别是在我国开始大面积出现雾霾后,贵州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环保法庭,实施了《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贵州青山绿水常在。据贵州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在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上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

生态文明贵州的建设不能让政府唱独角戏,社会行动和个人行动还须及时跟上。在省委省政府发出创建生态文明贵州号召下,生态文明行动需要内化为个人行动的准则,就需要构建生态道德体系。

1 构筑生态道德高地对创建生态文明贵州的积极意义

生态道德是道德范畴中一种特殊道德形态,它是用以“自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1]。生态道德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对人类活动具有基础性的指引作用。

按照中央要求,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两加一推”主基调下,在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引领下,贵州的未来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在人与自然上会出现冲突。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企业或个人难免会以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当前的利益,而环境破坏的后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也即“我”受益,大家为此承担代价。在国家层面上看:有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在贵州层面有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排污费征收及管理条例》等以及众多的规范性文件。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实施、监督、惩罚都需要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和配备一整套设备和人力系统,其成本之高、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如果人们能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上升为人对自然的非道德行为而被禁止或主观意识到不可为,那么这就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通过道德的内化来约束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生活行为,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生态道德。除此以外,构建贵州生态道德高地,对贵州创建生态文明省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1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作了概括和提炼,高度凝结为24个字。而“和谐”二字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生动体现,其更多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根基。早在10年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重要内容。构建生态道德高地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更为强大和完善的道德体系内化为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古语云:凡有大成者,无不厚德载物。道德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根基,特别是在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2 充实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为生态文明贵州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文明是国人走到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对人类发展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更高新型文明型态。工业文明的确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带来了难以修复的破坏。尤其是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界的矿藏、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任意垦殖砍伐草场、森林等,大规模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引发了人类深刻的反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过于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抵消了。”工业文明的根本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在警醒历史的基础上,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态文明就成为人们的理性追求。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道德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论语》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说明在国家治理中道德的重要性,而法制应是最后的底线。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应把生态道德体系作为先行的基础性重要组成部分。

1.3 提高人们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为贵州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部分传统的产业往往建立在较大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上。贵州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引导“三高”行业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第三产业。鉴于绿色、低碳、环保、生态产业往往是新兴产业,面临的风险更大,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上都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民间资本在唯利是图的推动下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在全社会建立起生态道德体系,企业、个人的生态责任性将得到极大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生态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升,这将为贵州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无穷的动力。

2 构筑贵州生态道德高地的建议

为了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贵州,生态道德建设理应先行,生态道德的建设中教育又理应先行,以教育为切入点应是生态道德建设的最佳选择。

2.1 从各级教育入手,树立人们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生活观

教育部门应从生态道德角度出发,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帮助人们树立与生态道德相契合的价值体系。目前的生态教育中更多是侧重环境问题、法律法规的教育,在生态道德教育上较弱。生态道德的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坚持万物平等。挪威社会哲学家阿伦·奈斯以深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万物平等,以反对柏拉图的“人类中心论”对自然带来的破坏[2];中国古代就倡导“天人合一”[3],后来宋代朱熹发展为“万物一理”,人应该视自然界为生命体的存在[4],在贵州某些地方还存在给动物、植物、石头等过年的传统习俗,这也正是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体现。二是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追求发展上应坚持人的平等和代内、代际公平。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都体现了代际间的平等。西方的美国法学者爱迪·B.维丝最早提出了代际公平理论的三大原则:保存选择原则、保存质量原则及保存接触和使用原则。[5]从发展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看,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破坏后代发展为原则。三是引导人们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消费观。部分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消费带来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消费观念也就超越了消费的真正目的而成为过度消费。比如购买大排量豪车、高档别墅、无节制的奢侈品等。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观的教育,可以在初级教育中制定配套的、通俗易懂的教育读本,出版环保生态方面的报纸、杂志,举办生态文明方面的相关活动等。在中职教育中设置与生态环保有关的职业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应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所有学生中开设,同时还应有应用型和研究型的专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学生的业余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活动,扩大社会行动的影响力,加强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态道德宣传和实践,特别要加强在城乡社区的实践。除此以外,还应该在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中加入生态道德内容,使从业人员把生态道德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2.2 大力发掘贵州传统的生态道德文化,重建农村生态道德体系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17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贵州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比为39%。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生态道德观。比如大多南方少数民族对山神、树神都有非常高的崇拜情结,高山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生活地区还存在众多以保护森林而刻的碑。彝族传统的生态观认为“杉树护竹林,竹头不沾露;竹子护杉树,杉根不进风”;“大山若和谐,不起风和雨;原野若和谐,牛羊会兴旺;江河若和谐,鱼虾会兴旺;社会若和谐,人类会兴旺。”[6]这也反映出彝族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认识。通过对传统生态道德文化的发掘,结合现代的媒介形式进行宣传,比如发展为现代的村规民约、通俗歌曲等,再次唤起农村居民对山、水、物的敬畏,从而内化为对生态道德的遵守,以重建农村生态道德体系。在贵州提出走山地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农村居民大量走向城镇的背景下,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可能,这也正是重建生态道德体系的良好契机。

在贵州余庆的松烟,近年来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并把每个道德模范做成挂历,在家家户户宣传,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建议以后在评选道德模范时可以把生态道德的评价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这样的做法对其他地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3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奖惩并用,构筑生态道德高地

生态道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个人、社会组织、政府等的协同参与和推进。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的诱惑,传统道德往往让位于经济利益,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在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忽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急需重建生态道德体系,而在其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不容忽视,在其初期还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子作用。目前来看,除了继续加强环保执法倒逼人们遵守法律法规以外,还应在各行各业建立环境评价标准并严格执行。打通环保法庭在公益诉讼上的各种障碍,环保执法要坚决、及时,做到教育与惩处并重,扩大环保执法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加大对环保问题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生态保护做得好或有贡献的要给予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依法严惩。大力扶持新兴环保产业,特别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环保事业给予支持,对下岗再创业、大学生创业涉及的生态环保行业应给予特殊支持。要充分研究和借鉴英美发达国家过去治理环境问题的经验。

伟大导师马克思认为:广义生产理论中的道德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狭义生产的方向。[7]国内学者王小锡也总结认为: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看,道德在创造使用价值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形态的道德对价值增值也发挥独特作用。[8]人类发展至今,已深刻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无疑是对农业、工业文明的扬弃。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人类是主体,因而,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而笔者则取其道德一题加以论释,以期为生态文明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抛砖引玉。

在国务院2014年批准贵州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背景下,生态文明贵州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需要内化为每个参与主体的生态道德体系的支撑,只有占据生态道德高地,才能在2020年拥有一个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的生态文明新贵州!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8.

[2]高春花.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生态道德观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13(11).26-30.

[3]刘涛.论生态道德[J].理论观察,2014(9).36-37.

[4]姚进生.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构建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76-80.

[5]高春花.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道德观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13(11).26-30.

[6]周锦鹤,陈梓楠.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9-10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5.

略论生态道德建设的作用 篇4

略论生态道德建设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公民道德建设的时候,还要提倡生态道德建设,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要求,它不仅可以发展经济,还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正确认识和对待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 者:陈昌志  作者单位:贵阳市委讲师团,贵州,贵阳,550003 刊 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82 关键词:生态道德建设   社会生产力   先进文化  

上一篇:协同治理审计下一篇:旅游意向